2020届高三一轮复习(人教版)古诗词鉴赏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高三一轮复习(人教版)古诗词鉴赏学案

第二节 古代诗歌考查方向 一、古代诗歌阅读选择题 微点1 内容理解有误 专题微评 小题微练 ‎1.曲解词义(1题)‎ 如:①“昏鸦”指昏昏沉沉的乌鸦。‎ ‎②“为赋新词”指为了写出新词新赋。‎ ‎①中的“昏鸦”指的是黄昏归巢的乌鸦。‎ ‎②“为赋新词”指为写一首新词。‎ ‎2.忽略信息暗示(2题)‎ 如:①“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了清晨时分的山景和诗人的感受。‎ ‎②“水光潋滟晴方好”描绘了西湖在雨水滋润下的湖面美景。‎ ‎①从“归鸟”可知是黄昏时分而非清晨时分。‎ ‎②从“晴方好”说明是晴天,而非“雨水滋润下”。‎ ‎3.景物特点概括有误(3题)‎ 如: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写诗人放眼望去,江上的景色凄美动人,令人伤感。‎ ‎②“树木丛生”四句描写了由盛转衰的秋景。‎ ‎1.(2019·四川省眉山市办学共同体联考)‎ 咏 史 左 思 郁郁涧底松①,离离山上苗②。以彼径寸茎③,荫此百尺条④。‎ 世胄蹑高位⑤,英俊沉下僚⑥。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⑦。‎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⑧。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⑨。‎ ‎【注】 ①郁郁:严密浓绿的样子。涧:两山之间。涧底松:比喻才高位卑的寒士。②离离:下垂的样子。苗:初生的草木。山上苗:山上小树。③彼:指山上苗。径:直径。径寸:直径一寸。径寸茎:即一寸粗的茎。④荫:遮蔽。此:指涧底松。条:树枝,这里指树木。⑤胄:长子。世胄:世家子弟。蹑:履、登。⑥下僚:下级官员,即属员。沉下僚:沉没于下级的官职。⑦“地势”两句是说这种情况恰如涧底松和山上苗一样,是地势造成的,其所从来久矣。⑧金:指汉金日磾,他家自汉武帝到汉平帝,七代为内侍。(见《汉书·金日磾传》)张:指汉张汤,他家自汉宣帝以后,有十余人为侍中、中常侍。《汉书·张汤传赞》云:“功臣之世,唯有金氏、张氏亲近贵宠,比于外戚。”七叶:七代。珥:插。珥汉貂:汉代侍中、中常侍的帽子上,皆插貂尾。这两句是说金张两家的子弟凭借祖先的世业,七代做汉朝的贵官。⑨冯公:指汉冯唐,他曾指责汉文帝不会用人,年老了还做中郎署长的小官。伟:奇。招:召见。不见招:不被进用。这两句是说冯唐难道不奇伟,年老了还不被重用。以上四句引证史实说明“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情况,是由来已久。‎ ‎【错项分析】 C.“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写了汉代的金张两家,凭借祖先的功业,得任汉朝的高官,其官勋可于帽上插七条貂尾,尊贵非常。‎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七叶”为七代之意。‎ ‎2.(2019·四川省宜宾市模拟考试)‎ 淮晚泊犊头①‎ ‎[宋]苏舜钦 春阴垂野草青青②,时有幽花一树明③。‎ 晚泊孤舟古祠下④,满川风雨看潮生⑤。‎ ‎【注】 ①淮:淮河。犊头:淮河边的一个地名。犊头镇,在今江苏淮阴区境内。②春阴:春天的阴云。垂野,春天的阴云笼罩原野。③幽花:幽静偏暗之处的花。④古祠:古旧的祠堂。⑤满川:满河。‎ ‎【错项分析】 A.本诗标题为“淮晚泊犊头”,整首诗歌就是围绕诗人夜晚泊船时的所见所感而展开。‎ 专题微评 小题微练 ‎①直接勾勒出黄鹤楼外江上明朗的日景。‎ ‎②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 ‎4.断章取义,以偏概全(4题)‎ 如:①“芰荷丛一段秋光淡”中“芰荷”是指荷花,可见此曲描写的是江南水乡夏季美丽的景色。‎ ‎②“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体现了诗人洒脱豪迈,不带缠绵悱恻的哀伤之情。‎ ‎①应该是秋天。‎ ‎②“挥手”,是写了分离时的动作,诗人内心的感受没有直说,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末联借马鸣之声犹作别离之声,衬托离情别绪。‎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整首诗歌就是围绕诗人夜晚泊船时的所见所感而展开”说法错误,这首诗题目为“淮晚泊犊头”,内容却从日间行船写起,后两句才是停滞不前在船上过夜的情景。‎ ‎3.(2019·成都市第一次考试)‎ 村 行①‎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②。万壑有声含晚籁③,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④,荞麦花开白雪香⑤。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⑥。‎ ‎【注】 ①宋淳化二年(991)作者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在商州一年多的时间里,写了不少山水诗,《村行》是其中的一首。②信马:骑着马随意行走。野兴:指陶醉于山林美景,怡然自得的乐趣。③晚籁:指秋声。籁,大自然的声响。④棠梨:杜梨,又名白梨、白棠。落叶乔木,木质优良,叶含红色。⑤荞麦:一年生草本植物,秋季开白色小花,果实呈黑红色三棱状。⑥原树:原野上的树。原,原野。‎ ‎【错项分析】 C.第三联写山乡的红叶与荞麦花:经霜的棠梨叶随风飘落;成片的荞麦花开如雪。意境凄凉萧瑟。‎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意境凄凉萧瑟”分析错误,第三联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写山乡的红叶与荞麦花:经霜的棠梨叶随风飘落,红艳似火,在山野间分外耀眼;成片的荞麦花开如雪,阵阵清香扑鼻而来,色彩艳丽,意境唯美。‎ ‎4.(2019·西南名校联盟第二次高考适应性考试)‎ 南歌子①‎ 吕本中②‎ 驿路③侵斜月,溪桥度晓霜。短篱残菊一枝黄,正是乱山深处、过重阳④。‎ 旅枕元⑤无梦,寒更⑥每自长。只言江左⑦好风光,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 ‎【注】 ①南歌子:词牌名,又名《南柯子》《春宵曲》等,双调五十二字,前后段各四句、三平韵。②吕本中(1084—1145),寿州(今安徽寿县)人。宋廷南渡后,诗人流寓江南。③驿路:有驿站的大道。④重阳: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⑤元:同“原”,原本。⑥寒更:寒冷的夜晚,觉得更漏更长。⑦江左:指东南地区。‎ ‎【错项分析】 D.过片“旅枕元无梦,寒更每自长”写出诗人因旅途艰辛渴望好梦不得而倍感春夜漫漫的痛苦,凄然之意卓然。‎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因旅途艰辛渴望好梦不得而倍感春夜漫漫的痛苦”错误,由前面“晓霜”“残菊”“重阳”“寒更”等词判断,时间不应是“春夜”,而是“秋夜”,诗中表现的应是深秋时节。‎ ‎1.(2019·黑龙江省哈尔滨模拟考试)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问题。‎ 客中闻雁 黄仲则 山明落日水明沙,寂寞秋城感物华。‎ 独上高楼惨无语,忽闻孤雁竟思家。‎ 和霜欲起千村杵,带月如听绝漠笳。‎ 我亦稻粱愁岁暮,年年星鬓为伊加。‎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第一句写景,山因落日返照显得明亮,水在沙的映衬下显得明澈,营造了一幅明亮澄澈但又萧瑟凄凉的画面。‎ B.首联第二句写出作者自身的感受,秋天,城里的自然景物因季节更替渐渐地由生机盎然走向枯萎凋谢,显得空寂寥落。‎ C.颔联写作者登上高楼,看到自然景物失去生机,内心凄惨,这时偏偏又听见孤独的大雁发出凄凉的叫声,让作者顿起情思。‎ D.颈联第一句紧承颔联的雁鸣叙述,雁鸣声伴随着霜露,千家万户都响起了捣衣声,为远方的亲人赶制棉衣,第二句描写大雁在月亮的伴随下发出的凄鸣哀唱,就好像在一望无际渺无人烟的沙漠里传来的悲凉的胡笳声。‎ 解析 A项,“萧瑟凄凉”与诗歌首联第一句意境不符,诗虽然写于漂泊,写于秋天,但开始的景物却是明亮的。‎ 答案 A ‎【译文】‎ 山因为落日的映照而明亮,水也因为沙滩的映衬而明亮。秋天的城市萧瑟寂寞,感叹四周的美好景物已经变得苍凉。独自登上高楼,看不到天边的路,凄然无语。忽然听到一只孤独的大雁的叫声,想起远方的家。听到大雁的叫声,知道下霜的季节就要到了,千村万户都响起捣衣声,开始制作冬天的衣服。大雁在秋月下飞鸣而过,听起来就好像大漠胡笳那样悲哀。我也和大雁一样,忧愁岁月,为免于饥寒而四处奔波。每年都为此增加星星白发。‎ ‎【赏析】‎ 黄仲则是清代乾隆年间诗人,三十五岁去世,是短命的多才诗人。黄仲则一生贫病交迫,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不中,为了生计,二十岁开始在浙江、安徽、江西、湖南等地漂泊,三十五岁时病死在山西运城。黄仲则短短的三十四年生命,充满悲哀和困顿,却留下许多优美的诗篇。七言律诗《客中闻雁》,就是黄仲则在漂泊途中所写,在他乡听到大雁的叫声,而感叹自己的身世。‎ 山明落日水明沙,寂寞秋城感物华。物华,自然景物。诗虽然写于漂泊,写于秋天,开始的景物却是明亮的。只是这明亮马上转为萧瑟的寂寞。山因为落日的映照而明亮,水也因为沙滩的映衬而明亮。秋天的城市萧瑟寂寞,感叹四周的美好景物已经变得苍凉。‎ 独上高楼惨无语,忽闻孤雁竟思家。古人在远游思念家乡的时候,往往会登高望远。而大雁秋天南飞,也往往勾起游子对家乡的思念。独自登上高楼,看不到天边的路,凄然无语。忽然听到一只孤独大雁的叫声,想起远方的家。‎ 和霜欲起千村杵,带月如听绝漠笳。和,相伴。杵,捣衣声。绝漠,边远沙漠之地。笳,古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的管乐器。听到大雁的叫声,知道下霜的季节就要到了,千村万户都响起捣衣声,开始制作冬天的衣服。大雁在秋月下飞鸣而过,听起来就好像大漠胡笳那样悲哀。‎ 我亦稻粱愁岁暮,年年星鬓为伊加。稻粱,比喻衣食生计。星鬓,发白的头发。我也和大雁一样,忧愁岁月,为免于饥寒而四处奔波。每年都为此增加星星白发。‎ 黄仲则短暂的一生,大都是在贫病愁苦中度过的。他所作的诗歌,也大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苦的情怀。《客中闻雁》虽然是诗人黄仲则年少时写的作品,但是却没有少年意气风发的气度,而是充满老气横秋的惆怅。‎ 微点2 写作技法有误 专题微评 小题微练 ‎1.错判手法(1题)‎ 如:①“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切和别离的不舍。‎ ‎①不是拟人,是比喻。‎ ‎1.(2019·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第一次模拟)‎ 送路六侍御入朝①‎ 杜 甫 童稚情亲四十年②,中间消息两茫然。更为后会知何地③?忽漫相逢是别筵④!‎ 不分桃花红似锦⑤,生憎柳絮白于棉⑥。剑南春色还无赖⑦,触忤愁人到酒边⑧。‎ ‎【注】 ①路六侍御:杜甫友人,生平详不可考。此诗作于杜甫避乱流寓四川梓州时,此时安史之乱告一段落。路六侍御是杜甫儿时旧友。②童稚:儿童,小孩。四十:一作“三十”。③后会:后相会。④忽漫:忽而,偶然。别筵:饯别的筵席。⑤不分:犹言不满、嫌恶的意思。一作“不忿”。⑥生憎:犹言偏憎、最憎的意思。于:一作“如”。⑦剑南:剑南道,唐朝置,以地区在剑阁之南得名。无赖:无聊。谓情绪因无依托而烦闷。⑧触忤:冒犯。‎ ‎【错项分析】 D.作者描绘桃花红似锦,柳絮白于棉,诗人用正衬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情感。‎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反衬,以乐景衬哀情。‎ 专题微评 小题微练 ‎2.混淆典故(2题)‎ 如:①“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词人以冯唐自比,表示自己敢于为蒙冤受屈的将领直言,使他重新复职。‎ ‎①典出《史记·冯唐列传》。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他爱惜士卒,优待军吏,匈奴远避。匈奴曾一度来犯,魏尚亲率车骑出击,所杀甚众。后因报功文书上所载杀敌的数字与实际不合(虚报了六个),被削职。经冯唐代为辩白后,认为判得过重,文帝就派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的罪,让魏尚仍然担任云中郡太守。苏轼此时因政治上处境不好,调密州太守,故以魏尚自许,希望能得到朝廷的信任。‎ ‎3.概念颠倒(3题)‎ ‎2.(2019·广州市天河区综合测试)‎ 喜迁莺·晋师胜淝上①‎ ‎[南宋]李纲 长江千里,限南北,雪浪云涛无际②。天险难逾③,人谋克敌④,索虏岂能吞噬⑤!阿坚百万南牧⑥,倏忽长驱吾地⑦。破强敌,在谢公处画⑧,从容颐指⑨。‎ 奇伟。淝水上,八千戈甲⑩,结阵当蛇豕⑪。鞭弭周旋⑫,旌旗麾动⑬,坐却北军风靡⑭。夜闻数声鸣鹤⑮,尽道王师将至。延晋祚⑯,庇烝民⑰,周雅何曾专美⑱。‎ ‎【注】 ①上:淝水之滨,晋军在此以少胜多击败前秦。李纲,宋高宗时曾任宰相。②限:阻隔,界限。③逾:越过。④人谋克敌:人的谋略可以克敌制胜。⑤‎ 如:①“日月之行”四句实写大海吞吐日月星汉的磅礴景象。‎ ‎②“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两句由远及近地描绘了西湖的自然美景。‎ ‎①不是实写是虚写;②不是由远及近,而是由近及远。‎ 索虏:南北朝时,南朝对北朝的辱称。⑥阿坚:指十六国时前秦皇帝苻坚。南牧:南侵。⑦倏忽:转眼之间,突然。⑧谢公:指东晋宰相谢安。处画:处理筹划。⑨颐指:指下巴的动向示意,进行指挥。这里形容谢安指挥若定。⑩八千戈甲:指谢玄率领八千精兵渡淝水作战,大破秦军。⑪蛇豕:毒蛇和野猪。比如凶残的敌人。⑫鞭弭:挥鞭驾车前行。⑬麾:古代用以指挥军队的旗帜。⑭风靡:望风披靡。⑮鸣鹤:即风声鹤唳之意。苻坚败退,见八公山上草木,以为是晋军,听到风声鹤叫也以为是晋军追来。⑯祚:皇帝,国统。⑰烝民:众多的百姓。⑱周雅:指《诗经》“大雅”和“小雅”中赞颂周宣王派兵征伐西戎、猃狁的诗篇。‎ ‎【错项分析】 C.“夜闻数声鸣鹤”,运用典故,巧妙地表现出百姓得知晋师将要到来时的欣喜之情。‎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巧妙地表现出百姓得知晋师将要到来时的欣喜之情”错误,选项对典故的解读有误。从词中来看,“夜闻数声鸣鹤”说的是“风声鹤唳”的典故,意为前秦军队溃败,非常惊慌,听到鹤鸣都以为是晋师追过来了。‎ ‎3.(2019·宁夏青铜峡市第二次考试)‎ 野泊对月有感①‎ 周 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②病客情。斗柄③阑干④洞庭野,角声⑤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欲问行朝⑥近消息,眼中群盗尚纵横。‎ ‎【注】 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②逋逃:愤激之词,意为漂泊无家。③斗柄:指北斗七星中玉衡、开阳、摇光三星,形似勺柄。④阑干:横斜的样子。⑤角声:军中的乐器声,用以指挥军队进退。⑥行朝:迁移不定的朝廷。‎ ‎【错项分析】 C.颔联上句写动景,下句写静景。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横斜,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动静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颔联上句写静景,下句写动景。‎ 专题微评 小题微练 ‎4.语言风格把握有误(4题)‎ 如:①《题破山寺后禅院》全诗语言华丽,对仗工整,是山水游记中的佳作。‎ ‎①本诗语言风格娴雅清警,而不是华丽。‎ ‎4.(2019·西安市第一次考试)‎ 山亭柳·赠歌者①‎ 晏 殊 家住西秦②,赌博艺随身③。花柳上④,斗尖新⑤。偶学念奴声调⑥,有时高遏行云⑦。蜀锦缠头无数⑧,不负辛勤⑨。‎ 数年来往咸京道⑩,残杯冷炙漫销魂⑪。衷肠事,托何人?若有知音见采⑫,不辞遍唱阳春⑬。一曲当筵落泪,重掩罗巾。‎ ‎【注】 ①本词为作者知永兴军时所作,当时年已衰老,政治失意。②西秦:今陕西一带。古属秦国。③赌:这里是依仗某种技艺取胜之意。博艺:指歌舞才能全面。④花柳:指歌楼妓馆。⑤斗:比赛,争胜。尖新:新颖,独出心裁。⑥念奴:唐代天宝年间著名歌女。⑦高遏行云:形容歌声嘹亮,响入云霄。《列子·汤问》说古歌者秦青“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遏,止。⑧蜀锦:出自蜀地的名贵丝织品。缠头:演出完毕客人赠予歌女的锦帛。⑨负:辜负。⑩咸京:指作者被外放的秦地一带。⑪冷炙:残菜剩饭。漫:枉,徒然。销魂:伤心,神伤。⑫采:选择,接纳。⑬阳春:即《阳春曲》,战国时楚国的高雅歌曲。‎ ‎【错项分析】 D.这首词与晏殊大多数词一样典雅华丽,塑造了一个技艺高超受人追捧,色衰之后境遇凄冷失意悲伤的歌女形象,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词与晏殊大多数词一样典雅华丽”表述有误,这首词在晏殊词中是别具一格的。从思想内容看,它一反以往流连酒歌的生活、相思离别的闲愁、风花雪月的吟咏,而是反映了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歌女的不幸命运,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从作品的风格来说,也一反以往的雍容华贵、闲雅圆融,而变得激越悲凉。‎ ‎1.(2019·渭南市质检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浣溪沙·洞庭①‎ 张孝祥 行尽潇湘到洞庭。楚天阔处数峰青。旗梢不动晚波平。‎ 红蓼一湾纹缬②乱,白鱼双尾玉刀明。夜凉船影浸疏星。‎ ‎【注】 ①这首词是张孝祥在公元1168年,由知潭州(今湖南长沙)调知荆南(今湖北江陵)兼荆湖北路安抚使时,傍晚沿湘江入洞庭湖所作。②缬:有花纹的纺织品。‎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行尽潇湘到洞庭”,词人的前一段路程以“行尽潇湘”一笔带过,语言简练之至。“到洞庭”三字则有引出下文的作用。‎ B.“楚天阔处数峰青”一句,写洞庭湖全景恰到好处。不写湖之如何大,只说四围广阔,远处峰青,则规模可见,气象可想。‎ C.“旗梢不动晚波平”,是官船晚泊时的景象。船头所插旌旗上的飘带一丝不动,呈现出大自然清幽的静态美。‎ D.“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这两句写词人停船后泛览湖景所见,虽然视觉观察的角度未发生变化,却显示出另一番情趣。‎ 解析 D项,“虽然视觉观察的角度未发生变化”错误。这两句话的观察角度,一为远观一为近观,发生了变化。故选D。‎ 答案 D ‎【译文】‎ 从湘江走到尽头便抵达了洞庭湖,楚天辽阔,远处是数座青翠的山峰。傍晚的湖面,风平浪静,船头旌旗上的飘带纹丝不动。水湾处红色的蓼草就像纷乱的丝织品,跃出水面的双尾白鱼就像玉刀一样明亮。夜深渐凉,停泊下来的船的影子遮盖了稀疏的星星的倒影。‎ ‎【赏析】‎ 这首词是张孝祥在公元1168年(宋孝宗乾道四年),由知潭州(今湖南长沙)调知荆南(荆州,今湖北江陵)兼荆湖北路安抚使时,沿湘江入洞庭湖所作。他前年为谏官所劾,罢任北归,也曾泛湘江而至洞庭,作《念奴娇·过洞庭》词,有“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等语,流露出一种嫉俗愤世的情绪,这一首写得心气平和多了。他从长沙出发,舟行至洞庭湖,前一段路程以“行尽潇湘”一笔带过,“到洞庭”三字引出下文。“楚天阔处数峰青”一句,写洞庭湖全景恰到好处。词人泊舟湖中,不复写湖之大如何如何,只说四围广阔,远处峰青,则规模可见,气象可想。“旗梢不动晚波平”,是官船晚泊时的景象,呈现出大自然清幽的静态美。旗梢,即旗旓。船头所插旌旗上的飘带一丝不动,表明此刻的湖面,风平浪静,所以出现傍晚水波平静的景象,唯有粼粼细浪了。这样夕阳斜照湖面停泊的船舟,与辽阔的楚天、青色的山峰,共同构成一幅境界开阔而又幽静的山水画面。‎ 下阕写停船后泛览湖景所见。“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两句,不仅对仗工整,而且随着视野的转换,显示出另一番情趣,并给人一种红白鲜明的色彩感。“红蓼”,指生于水边的红色蓼草。词中的“红蓼”与“白鱼”相对,更感到作者的构思精巧,观察入微。词人既写了远处一条水湾倒映出的红蓼图,又写了玉刀似的双尾白鱼。鱼称“双尾”而“明”,是跃出水面之鱼,静中见动。“夜凉船影浸疏星”一句,以景语收结,尤耐人寻味。‎ 这里作者变换出另一幅画面,而思绪已超越了时空观念的限制,直接转入夜景,使读者有更多的想象余地来思考这个过程。再从画面本身来看,是从行舟夜泊的角度落笔,摄取大自然中富有代表性的两种景象:一是疏星淡月,倒映湖中;二是水中船影遮盖着星空倒影。这不仅与前面的“楚天阔”“晚波平”的自然景象相呼应,而且充分地展现了优美的词境。“夜凉”二字,既是词人的直感,又显示出流恋自然界的心态。‎ 微点3 情感主旨有误 专题微评 小题微练 ‎1.肆意拔高或贬低(1题)‎ 如:①“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形象地抒发其关于世事人生的深沉慨叹,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自己也如雨中浮萍漂泊不定,对世事人生失去信心。‎ ‎②“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三句流露出作者因年老而不能再报效祖国的沉痛悲愤和不甘。‎ ‎①“对世事人生失去信心”在诗中没有表现出来。②“胡未灭”三句流露出作者因看不到收复失地的沉痛悲愤和不甘。‎ ‎2.无中生有(2题)‎ 如:①“此生谁料,心 ‎1.(2019·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二次调研考试)‎ 如梦令①‎ 秦 观 遥夜沉沉如水②,风紧驿亭深闭③。梦破鼠窥灯④,霜送晓寒侵被⑤。无寐⑥,无寐,门外马嘶人起⑦。‎ ‎【注】 ①如梦令:又名“忆仙姿”“宴桃源”。此词当作于词人坐党籍屡遭贬谪的晚年。②遥夜:长夜。③驿亭:古时候设在官道旁,方便传递公文的使者和来往官员中途休息换马的馆舍。④梦破:睡梦被惊醒。窥:在隐僻处偷看。鼠窥灯:谓饥鼠想偷吃灯盏里的豆油。⑤侵被:透进被窝。⑥无寐:睡不着。⑦马嘶:马叫。‎ ‎【错项分析】 C.“门外马嘶人起”,结得余意不尽。一夜的清净冷寂,到此方显示出暖意和生气。这意味着词人即将踏上充满希望、前途光明的旅程。‎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充满希望、前途光明”理解有误,应为“踏上艰辛旅程,旅途的前景将是十分悲苦了无生趣、渺茫而又无望的”。‎ ‎2.(2019·湖南省长沙市第二次考试)‎ 初到黄州 苏 轼 自笑平生为口忙①,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②,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③,诗人例作水曹郎④。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⑤。‎ ‎【注】 ①为口忙:语意双关,既指因言事和写诗而获罪,又指为谋生糊口,并呼应下文的“鱼美”和“笋香”的口腹之美。②郭:外城。③‎ 逐客:贬谪之人,作者自谓。员外:定额以外的官员,苏轼所任的检校官亦属此列,故称。④水曹郎:水部员外郎。梁 专题微评 小题微练 在天山,身老沧州”,抒发了作者晚年报国无路的痛苦和无人可诉的内心孤独和压抑。‎ ‎①此处不能表现“无人可诉的内心孤独和压抑”。‎ 代的何逊、唐代的张籍、宋代的孟宾予皆以诗名,且都曾任水部郎。⑤压酒囊:宋代官俸一部分用实物来抵数,叫折支。这里说,检校官的“折支”,多用官府中酿酒用剩的酒袋来抵数。作者曾自注:“检校官例,折支多得退酒袋。”‎ ‎【错项分析】 B.第五句中诗人以“逐客”自命,是夸张愤怼之语。第六句中诗人以古今诗人自比,表明自己所得官阶都是虚授之职,并无实权。‎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是夸张愤怼之语”错误,苏轼贬谪黄州,所领官衔都是虚授之职,并无实权,且不得签书公事,形同流放之罪人。故诗人以逐客自命,乃是自我宽慰,略带牢骚,并非夸张愤怼之语。‎ ‎1.(2019·江西省名校学术联盟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雨晴后步至四望亭下鱼池上,‎ 遂自乾明寺前东冈上归二首(其一)①‎ 苏 轼 雨过浮萍合,蛙声满四邻。‎ 海棠真一梦,梅子欲尝新。‎ 拄杖闲挑菜,秋千不见人。‎ 殷勤木芍药②,独自殿③余春。‎ ‎【注】 ①这首诗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②木芍药:牡丹花。③殿:在最后。‎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一句扣诗题“雨晴”,第二句以“蛙声”写出了雨后初晴的景物特点。‎ B.海棠花已凋谢,如梦一样难觅踪影,表达了作者对海棠生命短暂的悲叹。‎ C.作者以“梅子欲尝新”暗示季节的更迭,“欲”在这里是快要、而不是想要的意思。‎ D.作者看似悠闲,实则孤寂,这可以从“拄杖挑菜”的细节描写中看出。‎ 解析 B项,“表达了作者对海棠生命短暂的悲叹”错误,应该是表达对春天易逝的惜春伤春之情。‎ 答案 B ‎【译文】‎ 一场雨后浮萍都聚集在一起,池塘里蛙声一片。海棠已经落尽像梦一样无影无踪,梅子已熟可以吃了。很悠闲地拄着拐杖挑着菜,庭院里不见佳人荡秋千。只有殷勤的芍药花,还独自开放在春天的后面。‎ ‎【赏析】‎ 这首诗写雨晴后散步所见之景。一、二句写雨晴。“雨过浮萍合”,说明先前的雨下得不小,若是毛毛细雨,就不致把浮萍冲散;也说明是初晴,否则,浮萍早合,就不会引起作者的注意了。“过”“合”二字,恰切地写出了大雨初晴的景象。雨后青蛙叫得特欢,“蛙声满四邻”的“满”字,是传神之笔。三、四句写春光已失,经过大雨的摧残,海棠花已落尽。苏轼在《定惠院海棠》诗中就说过,海棠虽美,但转瞬就凋谢了:“明朝酒醒还独来,雪落纷纷那忍触!”“海棠真一梦”,就是写海棠花已“纷纷”落尽,像梦一样难寻其踪影。但其实不止“海棠真一梦”,苏轼在黄州不止一次地感叹“人间如梦”,他的经历就是一场噩梦。因此,用梦来形容海棠的凋谢,浸透了他这时特有的感受。梅子成熟于夏初,“梅子欲尝新”,也说明春天是一去不返了。五、六句写自己的孤独。“拄杖闲挑菜”——活画出了他那闲得无聊的神情。“秋千不见人”——他在《蝶恋花》中写过:“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佳人笑声渐失已令人烦恼,何况雨后秋千,根本不见佳人。最后两句以牡丹花(木芍药)在春末的独自开放,反衬百花凋零,春光已失。“殷勤木芍药”,赞牡丹情意恳切深厚,就是伤百花的无情。“独自殿余春”,指花已尽。在后面称为“殿”,表明牡丹已是最后的花,余春即残春,独自为残春之“殿”,五字三层,层层充满了“迟暮”之感。‎ 大胆筛除法,解古诗选择题 ‎【例】 (2018·全国卷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精卫词 王 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品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正确答案】 A ‎(2019·安徽省江淮十校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完成问题。‎ 译文:‎ 从一片苦竹园漫步向南,来到起伏的椒坞边。野菊的微香四处飘散,花上的秋露似泪珠点点。令人同情的野菊寂寞无伴,如同寒风中飞行的孤雁。满腹惜花的心情有口难言,怎忍心托付傍晚的暮蝉,夕阳中有一条弯曲的小路,我独自走来徘徊无数。一只酒杯与我亲密相伴,乘着酒兴将往事浮想联翩。紫去东来,随风飘荡,御苑移花,充满言辞。但是野菊却受人轻待,无人选栽排斥在御筵之外。  ‎ ‎【注】 ①省:记,忆。②紫云:指代中书省。令狐楚、令狐绚父子曾对李商隐有知遇之恩,令狐绚时任中书舍人。③霜栽:指野菊。‎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反思总结: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 二、鉴赏诗歌形象 微点1 鉴赏人物形象 专题微评 积累微汇 小题微练 ‎  人物形象又有两种类别。一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抒情主人公就是一个轻富贵、傲王侯、强烈追求个性 人物形象描写常见手法 ‎1.通过事件来表现。这种方法多用于刻画人物形象。例如《木兰诗》中木兰的形象,就是通过她女扮男装代父从军这件事来表 ‎1.诉衷情 陆 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①。‎ 专题微评 积累微汇 小题微练 自由的人物形象,这类诗歌往往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另一类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这类诗歌往往采用第三人称写法。如柳宗元的《江雪》,诗中的渔翁就是一个清高孤傲者的形象。这两种人物形象有时兼而有之,即诗中刻画的人物形象也就是诗人自己,是诗人自身情感的寄托者,例如《江雪》这首诗就曲折地反映了作者在政治革新失败后不屈而又孤独的精神面貌。‎ 现女英雄善良、纯朴、果敢、英勇的品质。‎ ‎2.用环境来烘托。例如柳宗元的《江雪》,诗人运用“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和寒江、冰雪这样孤寂、寒冷的环境,烘托出了渔翁的鲜明形象。‎ ‎3.运用描写手法。各种直接的(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细节描写)和间接的(侧面烘托)描写手法,都可以用来表现形象。‎ ‎4.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都是诗歌中表现形象所常见常用的。‎ ‎  【注】 ①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试分析词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①词后“沧洲”的注释,暗示此词是词人晚年闲居沧洲时所写。词人是否独享这一份清闲?胡贼未灭,功业未成,满怀报国热情的陆游却是请缨无路,有志难伸,怎不感慨万千?怎不唏嘘长叹?领会了注释的深意,我们对词意就不难理解,人物形象也不难把握了。②抓人物心理“万里”“匹马”“关河梦断”“身老沧洲”,抓人物神态“泪空流”等词句理解全词。‎ 答案 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1.(2019·广西梧州市摸底调研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狂 夫 杜 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筿①娟娟净,雨裛②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③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 ①筿(xiǎo):细竹。②裛(yì):沾湿。③故人:指严武。诗人初到成都时,曾靠严武接济,分赠禄米。‎ 诗中的“狂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在杜诗中,原不乏歌咏优美自然风光的佳作,也不乏抒写潦倒穷愁中开愁遣闷的名篇。而《狂夫》值得玩味之处,在于它将两种看似无法调合的情景成功地调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意境。一面是“风含翠筿”“雨裛红蕖”的赏心悦目之景,一面是“凄凉”“恒饥”“欲填沟壑”的可悲可叹之事,全都由“狂夫”这一形象而统一起来。没有前半部分优美景致的描写,不足以表现“狂夫”的贫困不能移的精神;没有后半部分潦倒生计的描述,“狂夫”就会失其所以为“狂夫”。‎ 答案 诗中的“狂夫”穷困潦倒,但放达乐观。诗的前半部分通过对优美景致的描写,表现了狂夫虽饱经磨难却还能兴致勃勃欣赏美景,热爱生活的乐观;诗的后半部分对“狂夫”潦倒生计的描述,表现了狂夫在岁月流逝中面对严酷现实愈加顽强的放达。‎ ‎【译文】‎ 万里桥西边就是我的破草房,没几个人来访,百花潭与我相伴,随遇而安,这就是沧浪。和风轻轻拥着翠绿的竹子,秀美光洁,飘雨慢慢洗着粉红的荷花,阵阵清香。当了大官的朋友,人一阔就变脸,早与我断的来往,长久饥饿的小儿子,小脸凄凉,让我愧疚而感伤。我这老骨头快要扔进沟里了,无官无钱只剩个狂放,自己大笑啊,当年的狂夫老了却更狂!‎ ‎【赏析】‎ 从诗中来看,这首诗刻画了一位贫困潦倒却放达乐观的“狂夫”形象。诗的前四句传神地描写了优美宜人的草堂环境,从“万里桥”到“百花潭”,这一带地处水乡,景致幽美,饱经丧乱之后有了一个安身立命之地,诗人的心情舒展乃至旷放了。首联“即沧浪”三字,暗寓《渔夫》“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的句意,引起下文疏狂之意。“即”字表示出知足的意味。而这又是一个斜风细雨的天气,光景别饶情趣:翠竹轻摇,带着水光的枝枝叶叶明净悦目;细雨出落得荷花格外娇艳,而微风吹送,清香可闻。这些优美的自然景象烘托了狂夫的疏放旷达,为下文写“狂”作铺垫;五、六句诗人强调世态炎凉和“恒饥”的贫困处境,初到成都时,他曾靠故人严武接济,分赠禄米,而一旦这故人音书断绝,他一家子免不了挨饿。“厚禄故人书断绝”即写此事,这就导致“恒饥稚子色凄凉”。“厚禄”“恒饥”前置句首显著地位,从声律要求说是为了粘对,从诗意看,则强调“恒饥”的贫困处境。这就反衬狂夫的乐观旷达;而七、八句直接表达心志,“填沟壑”,这是何等严酷的生活现实。要是凡夫俗子,早从精神上被摧垮了。然而杜甫却不如此,他是“欲填沟壑唯疏放”,饱经患难,从没有被生活的磨难压倒,始终用一种倔强的态度来对待生活打击,这就是所谓“疏放”。诗人的这种人生态度,不但没有随同岁月流逝而衰退,反而越来越增强了。在几乎快被饿死的境况下,他还兴致勃勃地在那里赞美“翠筿”“红蕖”,美丽的自然风光。联系眼前的迷醉与现实的处境,诗人都不禁哑然“自笑”了:你是怎样一个越来越狂放的老头儿啊!这就突出狂夫贫困志不移的高贵品质。‎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 诗中“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在古代诗歌中,一般有下面几种形象类型:‎ 人物形象 举例分析 傲视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表现了李白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塑造了一个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①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②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得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如陆游和辛弃疾。两位诗人的诗词都反映出他们忠君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送别友人、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形象 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塑 造了一个体察人民疾苦、反对战争的艺术形象 爱恨情长的形象 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附:常用术语 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矢志报国、慷慨愤世、送别友人、思念故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爱恨情长、建功立业、悯农怜农、热爱山川、哀叹昔盛今衰。‎ 微点2 鉴赏景物形象 专题微评 积累微汇 小题微练 ‎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诗中的景象是诗人为抒发思想感情而精心裁剪、设计的。一般有: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人物(往往是诗人自己)感情的外在表现。所以我们在鉴赏景物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 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景物形象描写常见手法 ‎1.各种修辞手法 比喻的作用为更形象生动;比拟的作用是把事物人格化;反问为了强调;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 ‎2.动静结合 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 ‎3.虚实结合 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像、实事、实境,“虚”是想象的情景。‎ ‎4.色彩渲染(绘色绘声绘形或多种感官相结合)‎ 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思想的感伤。‎ ‎5.观察角度的变化 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 ‎6.白描工笔 描写景物采用白描法,是指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粗线条地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 工笔是指对事物注重细部,进行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 ‎1.西 楼 曾 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 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①,‎ 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 ①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景物形象的鉴赏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看前两句所描写的意象及意象特征。“海浪如云去却回”,由此见浪卷云涌之势;“北风吹起数声雷”,由此闻海风呼啸,闷雷滚滚之声,景象壮美。‎ 答案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之际,浪起云涌,风号雷鸣的壮美景象。一、二两句分别从视觉、听觉的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展现了雄伟的气势。‎ ‎1.(2019·湖南省长沙市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问题。‎ 鹧鸪天·离恨 纳兰性德 背立盈盈故作羞,手挼梅蕊打肩头。欲将离恨寻郎说,待得郎来恨却休。‎ 云淡淡,水悠悠。一声横笛锁空楼。何时共泛春溪月,断岸垂杨一叶舟。‎ 本词“何时共泛春溪月”一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对这句词作简要赏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要求对“何时共泛春溪月”一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作简要赏析。“何时共泛春溪月”运用想象手法,答题时,先指出这一手法,然后描述这一句所表现的画面,运用想象手法,写思妇由眼前的情景想着何时才能和情郎在春溪的明月下共同泛舟的情景,然后指出这一画面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创设了一个宁静、温馨的优美意境。最后指出通过这幅画面表达了什么情感,注意这种画面和意境是思妇想象出来,是思妇内心所向往的,所以这幅思妇想象出来心之向往的画面,充分表达了女子渴望与情郎相会的期盼之情,反衬出女子的离恨之苦。‎ 答案 词人运用想象,描绘了一幅与情郎春夜月下泛舟的美妙图画,创设了一个宁静、温馨的优美意境,表达了女子渴望与情郎相会的期盼之情,反衬出女子的离恨之苦。‎ ‎【译文】‎ 女子背向着盈盈而立,故意作出含羞的姿态,手中揉搓着梅花的花蕊,任其打落在肩头。想要找到她的郎君,将离别的愁怨向他诉说,等到郎君归来,她的愁怨却消散无踪。‎ 白云安静地漂浮,江水闲适地流动,一声横笛,笛音幽怨空灵,凝滞在那寂寞的空楼。想着何时才能在春溪的明月下共同泛舟,却只能望着江边堤岸低垂的杨柳下那一叶孤舟。‎ ‎【赏析】‎ 这首小词是借女子的形象和心态抒写“离恨”的,全用白描,不假雕饰,极朴素,极清丽,几类小曲。上阕追忆往日的幽会,刻画女子娇慎佯羞的形象,情意婉转但遣词造句问并不让人觉得刻意雕琢。‎ ‎“背立盈盈故作羞”的“盈盈”二字的确是灵动精巧,将词中女主人公的风姿、仪态之美妙动人浓缩在其中。《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中有“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之句。这里用“盈盈”二字,也体现出词中女主人公与《古诗十九首》中这位娇美、轻盈、光彩照人的女子一样的形象。“手按梅蕊打肩头”是极能体现纳兰词风的一句化用。‎ 女子纤纤素手揉碎了梅蕊,抛向情郎肩头,嗔怪之情与娇羞之态相融,旖旎万分。上阕四句,酷似李煜词“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一斛珠·晓妆初过》)所描绘的情景,而在香艳中更觉清新,在婉丽处又现俊逸。‎ 下阕写眼见耳闻之景,淡淡之云与悠悠之水,伴和着耳畔的笛声,更烘托出离恨的凄苦。“一片横笛锁空楼”写笛声萦绕在空寂的阁楼中。一个“锁”字形容笛声不绝,仿佛凝滞。笛声与梅花,向来是诗词中道尽凄清的意象,观梅闻笛,便勾起古往今来多少人的感情。唐朝崔道融就有《梅花》一诗:“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横笛和愁听,斜技依病看。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笛声总是清冷空幽的,而此时又是离别在即,相见无期,让人怎能不满心愁绪。结句以虚笔勾画了一幅月夜春泛的美妙图画,并以此虚设之景,进一步抒发了离恨的心曲。“何时共泛春溪月,断岸垂杨一叶舟”,想象中的良辰美景,更衬得当下的离别之苦不堪忍受。‎ 古时不比如今,车行不便,一别之后有可能就是余生难再相见,时间,距离,生死,在情比金坚这样的刁难前也都只能面对。纵是帝王,李煜也要说“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放之纳兰,更是无可奈何。‎ 古代诗歌意境特点表解 意境风格 意境特点 豪放类 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浩瀚辽阔、广袤高远、旷达洒脱。‎ 清幽类 清新明丽、宁静恬淡、淡雅闲适、和谐静谧、恬静优美。‎ 伤感类 凄清冷寂、孤寂冷清、哀怨低沉、凄惨萧条、苍凉悲壮。‎ 婉约类 缠绵悱恻、哀婉动人、委婉含蓄、蕴藉风流、朦胧缥缈。‎ 超脱类 超脱世俗、远离尘嚣、高雅脱俗、超凡脱尘、风致雅洁。‎ 华美类 富丽堂皇、华美绚丽、华妙艳丽、瑰丽神奇、色彩斑斓。‎ 微点3 鉴赏事物形象 专题微评 积累微汇 小题微练 ‎  物象,指有些作品以某些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在形象描写中赋予事物以人格化。从全诗来说,即以象征性的形象描写来曲折地 事物形象描写常见手法 ‎1.整首诗。‎ 托物言志(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就是诗人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或感情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就是物与志的结合。‎ ‎1.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专题微评 积累微汇 小题微练 表现诗人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或托物言志,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事物形象分类:‎ ‎1.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咏 ‎2.局部。‎ ‎(1)比喻。写物的特征时使用比喻往往更形象生动。“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眼中,高高的柳树像碧玉装扮成,万千条柳枝都垂下绿色的丝条。‎ ‎(2)拟人。常常会使物带上人的色彩。如:“烈火焚烧若等闲”表现了石灰临难不惧、‎ 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咏山泉》是一首有所寄托的咏物诗:作品采用 物诗运用的是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通过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以物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 ‎2.具有特定含义的形象:古诗词中有一些意象具有特定的含义,比如:柳,谐音“留”,古代有折柳送别之俗,所以有惜别怀远之意。‎ 处变不惊的非凡气度。‎ ‎(3)对比、衬托。为了更加突出物本身的特征,常常把所咏之物跟其他物进行对比,或者用其他物来衬托所咏之物。李商隐的《柳》:“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把春日之柳和秋日之柳进行了对比,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 ‎(4)环境烘托。写到物生长的外部环境往往就是用环境来烘托物的品质。如:“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王冕《白梅》)以冰雪林烘托梅,突出梅的坚毅耐寒;“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用大雪来烘托青松。‎ 拟人手法,寓情于景,写山泉的“不知名”,说山泉的“无人见”;写山泉的“恬淡”,说山泉的“长自清”。这一切,都在暗示人们:山泉即诗人自己,山泉的特点即诗人要追求的个性,其崇尚恬淡自然、飘逸出俗的高洁境界了了可观,耐人回味。‎ 答案 ①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②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自己淡薄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1.(2019·重庆市重点中学第一次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律诗,回答问题。‎ 野 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 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学生通过分析可知,颔联“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意思是“正因为在野外更有清幽淡色,哪肯因为无人,剪掉自己的幽香”,“政”,正也。“幽色”,指幽闲的姿态。“肯”,即岂肯。这是说:正因为它生长在野外,更显得姿态幽闲;它自得其乐,岂肯因为无人赏识就减少芳香呢?两句既写形态又写精神,对野菊的姿色、芳香和品性作了生动的描绘。“在野”与“在庭”相对。因不为人赏识,便任其在野自生自灭。不似一般之菊在庭院中有人着意栽培。这也许是野菊的憾事,但诗人却把这看成是快事,因为它可以避免栽培人的束缚剪裁与观菊者的诸多采摘,即不受人们的干扰,因而显得幽闲自若,别有风采。‎ 答案 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 ‎【译文】‎ 不给文人骚客做干粮,更不肯随流俗在重阳节被俗人赏识。正因为在野外更有清幽淡色,哪肯因为无人,剪掉自己的幽香。已是傍晚时分,在绿色的半山腰中与野菊相逢。即使匆忙也要折一枝淡黄的野菊。野菊花也许会冷笑那些家养的菊花,因为家菊们竟然向陶渊明寻求恩宠。‎ ‎【赏析】‎ 野菊花是似菊而小的黄色小花,与菊花相比,它并不太引人注目。但诗人却给了它诗情画意,让它在诗坛上占一席之位。‎ 诗的前半用先抑后扬的笔法写。“未与骚人当糗粮,况随流俗作重阳。”屈原《离骚》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诗句,所指的秋菊是菊而不是野菊。重阳有赏菊的习俗,两句写野菊在世默默无闻,既未被文人采用以登上文坛,更未受世俗钟爱。“况”字使次句的语气紧连首句,有更进一层的意思。‎ ‎“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两句,既写形态又写精神,对野菊的姿色、芳香和品性作了生动的描绘。“在野”与“在庭”相对。因不为人赏识,便任其在野自生自灭。不似一般之菊在庭院中有人着意栽培。这也许是野菊的憾事,但诗人却把这看成是快事,因为它可以避免栽培人的束缚剪裁与观菊者的诸多采摘,即不受人们的干扰,因而显得幽闲自若,别有丰彩。以至于诗人面对着它,“任是无情也动心”,情不自禁地要采来观赏——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半山碧”写出野菊生长、繁衍的旺盛,也表现野菊的生活环境是在野外山上。“已晚”写时间,“便忙”写情状。诗人旅途之中到了傍晚,本该忙于归宿,但山中野菊的丰姿与妙香,逗得诗人即使在匆忙之中也要去折取一枝来加以观赏,诗写至此,已流露出对野菊的浓厚兴趣,而尾联更以写野菊花的自豪感来进一步表达对它的赞美: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陶渊明酷爱菊花,于宅边东篱下种菊颇多,还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这两句是说,野菊花一定冷笑那些篱边的黄菊——它们正向陶渊明一类的诗人邀宠,以取得诗人吟赏的荣光。言下之意,诗人们的眼光只向着庭菊,并不转向野菊;而野菊自有不邀宠争光的品行,对那些邀宠争光的庭菊不屑一顾,惟以冷笑置之。‎ 古代诗歌中的10大意象 五点关注法,解意象作用题 ‎【例】 (2018·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 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步 第二步 主要是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酒”是诗歌中重要物象(但不是抒情意象)的作用,要准确解读就必须读懂原句“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和“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这两联包含作者书法创作之前借酒壮势、趁酒浓意的心境,也包含作品完成后作者志得意满的踌躇 ‎【正确答案】 ①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②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 ‎(2019·辽宁省部分重点高中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译文:‎ 丈夫死于战乱她独守茅屋受煎熬,‎ 身穿苎麻布衣衫鬓发干涩又枯焦。‎ 桑树柘树全废毁还要交纳蚕丝税,‎ 田园耕地已荒芜仍然征税叫青苗。‎ 时常外出挖野菜连着根须一起煮,‎ 随即四处砍生柴带着叶子一起烧。‎ 任凭你住在比深山更深的偏僻处,‎ 也没办法逃脱官府的赋税和兵徭。‎ 这首诗运用什么刻画出山中寡妇?请结合全诗简析。‎ 答案:主要运用肖像描写和行动描写的手法刻画人物,突出地表现了山中寡妇饱受剥削、生活极端贫困的特征。她穿的是粗糙的麻布衣服,鬓发枯黄,面容憔悴,生活的摧残使她未老先衰,也衬托出人物内心的痛苦。官府的残酷掠夺使她只好挖来野菜连根一起煮着吃,新砍来的柴火“带叶烧”,其生活困苦之状让人难以想象。‎ 反思总结:①联系语境分析,把握上下文中一些词语的提示。②抓住成语中的关键语素。‎ 三、鉴赏诗歌语言 微点1 鉴赏诗歌炼字 专题微评 小题微练 ‎1.炼动词(1题)‎ 真正能构成鲜明的化美为媚的意象的词,主要是表动态的具象动词。能给作主语的名词以生动的形态的词,主要就是常常充当谓语的动词。‎ 动词的表达效果:赋予画面动态感,形象生动,意境特点更加鲜明。‎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陶渊明)‎ 将“悠然见南山”中“见”改成“望”,好不好?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见”好。两字意境不一样。“见”‎ 是“无意中看见”,不经意间抬起头来看见南山,表达了整个诗句中那种悠然自得的感触,好像在不经意间看到了山中美景,符合“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种非常自然的、非常率真的意境。而“望”则显得有些刻意,不是那么自然。‎ 专题微评 小题微练 ‎2.炼形容词(2题)‎ 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的表现。炼形容词,有两种情况值得特别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形容词的活用,特别是活用作动词。‎ 形容词的表达效果:突出事物的特征,营造氛围,体现意境。‎ ‎3.炼数量词(3题)‎ 优秀诗人的笔下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他们的驱遣之下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数词的表达效果:①具体真实,符合情境。②夸张渲染。‎ ‎4.叠词(4题)‎ 叠词作用不外乎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5.炼虚词与表颜色的词(5题)‎ 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表颜色的词: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杜甫)‎ 分析“润物细无声”中的“细”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个“细”字,写出春雨脉脉绵绵、润物悄无声息的特点,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确切。‎ ‎3.齐己《早梅》的“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将“数”改为“一”,齐己称之为“一字师”,请问改为“一”有何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因为题为“早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开已久,不能算是“早梅”了。一枝孤梅迎寒怒放,更富意境,同时还能表现出诗人的惊喜之情。‎ ‎4.“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请分析叠词的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寻寻觅觅:动作,写出词人心中无定,如有所失,反复寻找。冷冷清清:写外在环境的寂寞。凄凄惨惨戚戚:淋漓尽致地表达出经历不幸遭遇后的飘零、孤寂的心态。‎ ‎5.“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绝句》杜甫)‎ 请分析表颜色词的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1.(2019·辽宁省高中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岩居僧 赵师秀 开扉在石层,尽日少人登。‎ 一鸟过寒木,数花摇翠藤。‎ 茗煎冰下水,香炷佛前灯。‎ 吾亦逃名者,何因似此僧?‎ 颔联“过”“摇”两字生动形象,请结合诗歌分析其精妙之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要求结合诗歌分析颔联“过”“摇”两字精妙之处。答题时先解释这两个字的意思,然后把所炼之字放到句子中进行描述景象。最后点出句子运用这两个字整体上有什么表达效果,抒发了什么情感。‎ 答案 “过”有“路过、经过”之意,这里写出了“飞鸟”经林间翩然飞过的自然状态;“摇”即“摆动、轻摇”之意,写出花儿在清风中的轻摇之态,借鸟的无忧无虑、无欲无求,山花的无拘无束来体现山居环境的清幽,以衬托出“岩居僧”淡泊平静(安闲、平和)的心境。‎ ‎【译文】‎ 把门开在峭壁上,一天到晚很少有人能爬上来,一只鸟飞过寒冷的枯木,好几朵花在翠藤上便摇曳起来。煮茶使用的是寒冰下面的水,而香火居然燃着佛像前的灯。我也是一个逃避名声者,什么原因使我看起来很像这岩居僧。‎ ‎【赏析】‎ 赵师秀作诗,常追求“清”的美学趣味,故多写荒寒之景、凄清之情、冷寂之境。首联交代诗题。开扉于石层,所谓僻之又僻,本意即在避世,所以自然“尽日少人登”。这是说其居处之清。颔联描写鸟过藤动、藤动花落的情景,非常细腻。一个“过”字,当是反复推敲所得。一般说来,既是藤摇花落,就不当是“过”,而应是“落”或“飞 起”。但在那样一个清寂的环境中,“过”字显然更能见出僧人的悠然自得,与世无争。因此,在艺术上更为真实。一个“寒”字,既是写实——树已深而复绕之以藤,当然清寒;又是写意——以此烘托僧人的心迹双寂。炼字炼句亦复炼意,而又出以平淡自然,反映了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力。这是说其环境之清。颈联承上更具体地来写僧人的生活。煎茶而取冰下水,亦略同取梅上雪,意在寄托高洁的情怀。而于饮食之中惟言煎茶一事,则突出了其生活的清苦和心性的淡泊。“香炷佛前灯”一句,呼应题中“僧”字,若无此交代,则可能将主人公误认为隐士,而非僧人了。这又是说其生活之清。居处、环境、生活都写到了,题面已足,故尾联结以向往之情。这是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进一步突出主题,使全诗在结构上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微点2 鉴赏诗歌诗眼 专题微评 小题微练 ‎  所谓诗眼,最初是指唐人五言诗,工在一个字,谓之诗眼。后来也指全诗最精彩和关键性的诗句。也有人把诗眼说成“句中眼”,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以后又发展成为一首诗的眼目,即全诗主旨所在。据此可知,诗眼的含义有二:就一首诗而言是一联或某一句;就一句诗而言是某一个字。‎ 怎样才能找准诗眼呢?它们一般是:‎ ‎①全诗的主旨所在;‎ ‎②含有某种哲理的诗句;‎ ‎③全诗最精彩和关键的诗句,尤其是精炼的动词、形容词所在的诗句。‎ ‎1.旅次寄湖南张郎中 戎 昱 寒江近户漫流声,‎ 竹影当窗乱月明。‎ 归梦不知湖水阔,‎ 夜来还到洛阳城。‎ 前人评说,“归梦”是这首诗的诗眼。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诗中写“归梦”突出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同意。“归梦”因旅次见闻引发,前两句中江水漫流之声、月下竹影之形,是“归梦”之因;而“归梦”则是思乡之情的集中表现。所以可以说“归梦”是这首诗的诗眼。写梦中返乡是那么容易,突出了思乡之深、之切。‎ ‎1.(2019·邯郸市模拟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秋晚登城北门①‎ 陆 游 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②秋。‎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③。‎ ‎【注】 ①此诗写于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九月四川成都。②杜陵:本指长安,此处借指汴京。③梁州:古梁州州治在汉中,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南郑、大散关皆在此地,诗人过去曾在这里驻守。‎ 本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结合全诗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诗首联写诗人拄杖登上了城北门楼,远眺晚秋萧条的景象,满目肃杀之秋景激起了诗人“满眼愁”,“满眼愁”它既凝聚着诗人当时整个思想感情,全诗又从这里生发开来。“卷地西风”点出了秋景肃杀之愁。颔联写对边境情况的忧虑和对关中国土的怀念,远望烽火,仰视雁阵,想到岁月空逝,山河沦丧,兴复无期,不觉愁绪万千。表达了诗人山河沦丧之愁。颈联抒发了诗人的忧国深情,山河兴废难料,瞻望自己的前途,身世安危未卜,真令人搔首不安,愁肠百结;自己投闲置散,报国无门,只能倚楼而叹了。写了诗人身世遭际之愁。尾联既承前意,又总结全诗。“横槊赋诗”意指行军途中,在马上横戈吟诗,而现在这些已成往事。“梦魂犹绕”写诗人虽然离开南郑已有五年之久,但“金戈铁马,魂绕古梁州”,正是报国心志的抒发。“非复昔”表达对戎马生涯的怀念与对这些已成往事的感慨。抒发了诗人报国无门之愁。‎ 答案 愁。①因登临而引起的悲秋之情。诗人登上城北门楼,深秋时节,西风劲吹,寒气袭人,眼前萧瑟凄凉的景象使诗人愁绪满怀。②山河沦陷、忧国伤时的叹惋。颔联和颈联抒发了诗人对关中失地的忧思,对故都的怀念之情。③壮志难酬之悲愤。远望烽火,仰视阵雁,想到岁月空逝,兴复无期,而自己却报国无门,悲愁难耐。‎ ‎【译文】‎ 一幅头巾,一根藜杖,深秋傍晚独登上城北门楼,西风卷地,百草凋零,满眼秋色勾起我满腹烦愁。一点烽火,报传着大散关口的敌情战况;两行雁阵,带来了长安杜陵的秋意浓厚。眼望破碎的山河,常令人心中不安频频搔首;想起身世的安危,倚楼间百感交集涌上心头。如今,已不再是当年横戈马上、军中赋诗的光景,可时时刻刻魂绕梦萦的,仍是那古时的梁州!‎ ‎【赏析】‎ 这首诗主要是诗人登城所见所想,叙事与抒情的结合是这首诗最大的特色。‎ 首句“幅巾藜杖北城头”,这句诗描绘了诗人的装束和出游的地点,反映了他当时闲散的生活,无拘无束和日就衰颓的情况。“卷地西风满眼愁”是写诗人当时的感受。当诗人登上北城门楼时,首先感到的是卷地的西风。“西风”是秋天的象征,“卷地”,生动形容了风势猛烈。时序已近深秋,西风劲吹,百草摧折,寒气袭人,四野呈现出一片肃杀景象。当这种萧条凄凉景象映入诗人眼帘时,愁绪不免袭上心来。‎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这两句是写对边境情况的忧虑和对关中国土的怀念。大散关是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诗人过去曾在那里驻守过,今天登楼远望从那里传来的烽烟,说明边境上发生紧急情况。作为一个积极主张抗金的诗人,必会感到深切的关注和无穷的忧虑。这恐怕是诗人所愁之一。深秋来临,北地天寒,鸿雁南飞,带来了“杜陵秋”的信息。‎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这联诗句,抒发了诗人的忧国深情。作者在此发问:国家可兴亦可废,而谁是兴国的英雄?时代可安亦可危,谁又是转危为安、扭转乾坤的豪杰?山河兴废难料,身世安危未卜,瞻望前途,令作者搔首不安,愁肠百结。再看,自己投闲置散,报国无门,只能倚楼而叹了。‎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这一联既承前意,又总结全诗。“横槊赋诗”在这里借指乾道八年(1172年)陆游于南郑任四川宣抚使幕府职时在军中作诗事,他经常 怀念的,正是“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戎马生涯,而现在这些已成往事。“非复昔”三字包含着很多感慨。诗人虽然离开南郑已有五年之久,但“金戈铁马,魂绕古梁州”,正是报国心志的抒发,诗虽结束,而余韵悠长。‎ 微点3 赏析精彩语句 专题微评 小题微练 ‎  高考对佳句赏析的考点,主要集中在三类句子上:‎ ‎1.名句。或鉴赏其内容的精彩之处,或赏析其形式的完美之处。‎ ‎2.主旨句。主旨句一般就是诗歌的关键句。在表情达意上,它一般是议论性或抒情性的,其位置常在诗词的后半部分。‎ ‎1.江阴①浮远堂 ‎[宋]戴复古②‎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③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 ①江阴:今属江苏。②戴复古为南宋后期诗人。③浮远堂:堂名浮远,取苏轼《同王胜之游蒋山》诗中“江远欲浮天”意。‎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微评 小题微练 ‎  3.表达精彩句。多是从炼字或表达技巧的角度进行。‎ 无论是哪类句子,赏析炼句,都包括含意、色彩、情味、效果等。‎ 答案 确实最具表现力。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丧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一个“苦”字写出了诗人对中原望之不忍,又不能不望的矛盾心理。这种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眺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心裁,充分表达了对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之情。‎ ‎1.(2019·山东省青岛市调研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一剪梅 蒋 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①,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注】 ①秋娘渡、泰娘桥是当地两处有名的景点。‎ 词下阕中“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请简要赏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从内容和手法两个角度分析。“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从内容上来看,写的是春光容易流逝,使人追赶不上,樱桃才红透,芭蕉又绿了,春天过去夏天又到了。从手法上来看,时光流逝本是不可见的,这里诗人采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春光以人的情感,用“流光容易把人抛”突出时光流逝之快,利用樱桃变红和芭蕉变绿这两种植物的颜色的变化,把抽象的时光流逝化为具体可感的事物,具体地显示出时光的飞逝,表达出诗人的感慨。‎ 答案 ①“抛”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突出时光流逝之快。②“红”“绿”形容词作动词,准确贴切地展示了颜色的动态变化。③三句话化抽象为具象,把看不见的时光流逝转化为可以捉摸的形象,抒发了作者对年华流逝的感慨。‎ ‎【译文】‎ 船在吴江上飘摇,我满怀羁旅的春愁,看到岸上酒帘子在飘摇,招揽客人,便产生了借酒消愁的愿望。船只经过令文人骚客遐想不尽的胜景秋娘渡与泰娘桥,也没有好心情欣赏,眼前是“风又飘飘,雨又潇潇”,实在令人烦恼。‎ 哪一天能回家洗客袍,结束客游劳顿的生活呢?哪一天能和家人团聚在一起,调弄镶有银字的笙,点燃熏炉里心字形的盘香?春光容易流逝,使人追赶不上,樱桃才红熟,芭蕉又绿了,春去夏又到。‎ ‎【赏析】‎ 这首词写作者乘船漂泊途中倦游思归的心情。词题“舟过吴江”表明,他当时正乘船经过濒临太湖东岸的吴江县。首句“一片春愁待酒浇”,揭出了“春愁”这个主题。并点出了时序。“一片”,形容他愁闷连绵不断。“待酒浇”,又从急需宽解表现了他愁绪之浓。‎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上阕这五句,用跳动的白描笔墨,具体描绘了“舟过吴江”的情景。这“江”,就是流经吴江县的吴淞江,即吴江。一个“摇”字,刻画出他的船正逐浪起伏地向前划动,带出了乘舟的主人公的动荡漂泊之感。一个“招”字,描写出江岸边酒楼上悬挂的酒招子正在迎风飘摆、招徕顾客,也透露了他的视线为酒楼所吸引并希望借酒浇愁的心理。作者用“飘飘”“萧萧”描绘了风吹雨急,并连用两个“又”字,表示出他对这“不解人意”的风雨的恼意。‎ 上阕以白描写景,景中带情;下阕正面写情,情中有景。“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三句想象归家后的温暖生活,表现了他思归的急切。“何日归家”四字,一直管着后面的三件事:洗客袍、调笙和烧香。“客袍”是旅途穿的衣服。“洗客袍”意味着至少暂时结束了客游的劳顿生活;调笙,调弄起镶有银字的笙;烧香,点燃起熏炉里心字形的香。不用说,这三件事都是他的闺中人作的。这意味着他有美眷的陪伴,可以享受舒适的家庭生活的温暖。“银字”和“心字”这两个装饰性的用语,又给他所向往的家庭生活增添了美好、和谐的意味。‎ 倦游思归,是他的“春愁”的第一层含义。与此相关联,还有第二层含义,那就是对年华流逝的感叹。后者表现在结尾三句。句中舍弃了陈旧的套语,采用了拟人而又形象的语句:“流光容易把人抛”,突出时光流逝之快。特别是,作者还创造性地利用樱桃和芭蕉这两种植物的颜色变化,更具体地显示出时光的奔驰。李煜虽曾用“樱桃落尽春归去”揭示春去夏来的时令变化,而蒋捷则是从不同的角度,抓住夏初樱桃成熟时颜色变红,芭蕉叶子由浅绿变为深绿这一特征,从视觉上对“时光容易把人抛”加以补充。把看不见的时光流逝转化为可以捉摸的形象。“红”和“绿”在这里都作使动词用,再各加一个“了”字,从动态中展示了颜色的变化。当然,这里作者并不光是在写景,而且是在抒情,抒发对年华消逝的慨叹。这第二层春愁,实际上是第一层春愁的深化。这种“转眼间又春去夏来”的感叹,包含了他对久客的叹息,包含了他思归的急迫心情,也包含着光阴似水的人生感喟。‎ 微点4 鉴赏语言风格 专题微评 小题微练 ‎  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清新,有的古朴;有的诗绚丽多彩,有的诗却质朴无华;有的诗语言明朗,有的却含蓄,言此意彼;有的诗平易近人,有的却险怪奇特。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 所谓语言风格,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诗人的个人气质、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是具有恒定性的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 ‎1.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①,‎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 ①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该诗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答:‎ 特色。风格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诗人、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往往表现出不同的风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诗语言朴实无华,平易通俗。(点明特色)“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呆坐思亲的神态,“影伴身”更显形影相吊孤单寂寞的情状,给人极大的孤独感和真实感。三、四句又想象家人深夜静坐,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具体分析)从而自然流畅地表达了诗人真挚动人的思乡之情。(表达情感)‎ ‎1.(2019·云南省昆明市第一次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临江仙①‎ 欧阳修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②。‎ 闻说阆山通阆苑③,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注】 ①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②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③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作简要赏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意思是“听说您要到的阆州,有阆山可以通往神仙阆苑,可我登上高楼却望不到您的家”,“闻说”意思是“听说”,由此可知后面对友人前去之处的描写纯属想象,把友人前往之处说成与“阆苑”相通,而“阆苑”‎ 是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诗人将人间僻地的阆州点化为天上仙境阆苑,赋予阆州以神奇、浪漫、缥缈的特点,具有神话色彩。诗句所写境界缥缈开阔,语言洒脱灵动。“阆山”通“阆苑”,“滁州”望“阆州”,展现了多重时空的组合变化。“闻说”二字导入传说,忽又接以“楼高”句设想将来,灵动超逸,挥洒自如。‎ 答案 ①想象奇特,虚实相生。词人忽发奇想,将本来荒僻的阆州点化为神仙阆苑,赋予阆州神话般的美丽。虚实处理得当,富有浪漫色彩。②境界缥缈开阔,语言洒脱灵动。“阆山”通“阆苑”,“滁州”望“阆州”,展现了多重时空的组合变化。“闻说”二字导入传说,忽又接以“楼高”句设想将来,灵动超逸,挥洒自如。‎ ‎【译文】‎ 还记得当年刚刚进士登第时,春风得意,自以为前途似锦。可如今却是官职卑微身老天涯。分别十年以来我一事无成,白白辜负了当年新科进士的宴会。‎ 听说您要到的阆州,有阆山可以通往神仙阆苑,可我登上高楼却望不到您的家。独处孤城寒日无端西斜,离别愁绪难以说尽,只见那经霜的红树连接着远处的红霞。‎ ‎【赏析】‎ 此词上阕抚今追昔。‎ 先怀念过去。久别的朋友来访,词人无比喜悦地与朋友畅谈从前:当年自己与朋友一同参加科举殿试,同榜及第,金銮殿上一同被皇上唱报名次,然后一同跨马游街,到琼林苑赴宴赏花。在繁华的汴京,自己和朋友都觉得春风得意、前程似锦。‎ 再感慨现在。分别十年,岁月沧桑,如今自己却远离京城、身贬滁州、官职低微,多年在人生的岔路口徘徊,无所成就,徒然辜负了当年皇上的隆恩和风光荣耀。过去的得志与现在的失意形成鲜明的对比,抒发了词人对过去春风得意的岁月的怀念与留恋,对自己宦海浮沉、如今遭受贬谪的境遇的郁闷与悲叹。‎ 下阕抒写对朋友的情意。‎ 先写对朋友的留恋与关心。听说朋友要去赴任的阆州和神仙的住处相通,那么自己今后就再也见不到朋友了,即使登上高楼也够不着神仙之地,看不到朋友的家。久别重逢,自是喜悦,但离别在即,分别难再相见,怎能不让人依恋不舍;何况朋友任职的四川阆州与自己的贬所滁州相比,是更偏远、蛮荒之地,自己和朋友“同是天涯沦落人”,朋友也要善自珍重啊。‎ 再想象朋友离开后自己的离愁别绪。朋友的离去,使滁州似乎变成了孤城,太阳不再令人温暖,一天天的日子显得空虚、难以打发,生活孤单、清冷、无聊,心里充满无尽的离愁,只能将思念赋予那些经霜的红树以及与它们相连的远处的红霞。‎ 多角度赏析,解赏析句子题 ‎【例】 (2019·湖北省汉川市模拟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观鱼潭 李 白 观鱼碧潭上,木落潭水清。日暮紫鳞跃,圆波处处生。‎ 凉烟浮竹尽,秋月照沙明。何必沧浪去,兹焉可濯缨①。‎ ‎【注】 ①《楚辞·渔父》:“渔父莞尔而笑,鼓桤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简要赏析颈联两句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①颈联两句描写鱼潭四周景色:凉凉的浮烟飘到竹枝上消逝了,秋天的月亮把沙滩照得空明。②“凉”写烟霭清凉,“浮”写雾气飘动,“尽”写烟消云散之清爽通畅,“照”写月光皎洁,“明”写沙滩洁白,用字平易而准确,生动而有韵味。③表现了鱼潭周围清幽静谧令人沉静的意境之美。‎ ‎(2019·安徽省阜阳市三调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译文:‎ 你就任西畿县县令,三年下来,马不生膘。‎ 为偿还高筑的债台,只好把佩剑卖了,任满还乡时,也仅仅是满载车书而归。‎ 现在冒着边关风雪远游朔方,衣衫单薄,难御寒风。‎ 此去就住在灵州的一个角落,每日早上可以听到报晓的号角,平时也没有什么客人来往。  ‎ ‎【注】 ①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二字作简要赏析。‎ 答案:①“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写人行之迹很快便被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②“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反思总结:鉴赏诗歌的语言中的“炼字”,这类题目答题时既要指出该字含义、所用手法,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 四、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微点1 鉴赏修辞手法 专题微评 小题微练 ‎1.比喻(1题)‎ 把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2.借代(2题)‎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3.夸张(3题)‎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缩小或超前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4.对偶(4题)‎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5.比拟(5题)‎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6.排比(6题)‎ 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用来加强语气,强化感情。‎ ‎7.设问(7题)‎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8.反问(8题)‎ 辨别下面诗句的手法,并加以分析。‎ ‎1.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比喻。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借代。词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夸张。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对偶。“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5.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比拟。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6.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排比。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渲染孤寂、凄清的气氛,烘托游子的哀愁。‎ ‎7.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蟾宫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设问。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8.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王安石《乌江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反问。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专题微评 小题微练 ‎9.用典(9题)‎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的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10.双关(10题)‎ 某一字、词,凭借其本身具有的语音或语意的条件,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获得双重意义就是双关。这种修辞手法可以使语言含蓄、风趣。‎ ‎9.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用典。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10.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清月满楼。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韦庄《忆昔》)‎ ‎11.互文(11题)‎ 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双关。诗人不把“无忌”作专名看,取其“无所顾忌”“肆无忌惮”之意,这是双关;诗人言愁却借善歌少女之名“莫愁”,意在反讽,这也是双关。‎ ‎1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互文。“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对举互文,可理解为“(到)东西南北的集市上购买骏马、鞍鞯、嚼子、缰绳和长鞭”,表现出木兰征战前的紧张忙碌。‎ ‎1.(2019·山西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修辞手法,学生要注意结合对“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的理解,准确判定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内心的愁苦比作不断的春水。然后学生要注意结合对手法的效果的分析,进而把握诗歌的情感主旨。‎ 答案 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把抽象的无穷的愁比作具体的迢迢不断的春水,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离愁无穷无尽、绵延不断的特点,让人更容易感受抒情主人公的愁情。‎ ‎【译文】‎ 客舍前的梅花已经凋残,溪桥旁新生的细柳轻垂,春风踏芳草远行人跃马扬鞭。走得越远离愁越没有穷尽,像那迢迢不断的春江之水。‎ 寸寸柔肠痛断,行行盈淌粉 泪,不要登高楼望远把栏杆凭倚。平坦的草地尽头就是重重春山,行人还在那重重春山之外。‎ ‎【赏析】‎ 这首词是欧阳修词的代表作之一。在婉约派词人抒写离情的小令中,这是一首情深意远、柔婉优美的代表性作品。‎ 上阕写离家远行的人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开头三句是一幅洋溢着春天气息的溪山行旅图:旅舍旁的梅花已经开过了,只剩下几朵残英,溪桥边的柳树刚抽出细嫩的枝叶。暖风吹送着春草的芳香,远行的人就在这美好的环境中摇动马缰,赶马行路。梅残、柳细、草薰、风暖,暗示时令正当仲春。这正是最易使人动情的季节。从“摇征辔”的“摇”字中可以想象行人骑着马儿顾盼徐行的情景。‎ 融怡明媚的春光,既让人流连欣赏,却又容易触动离愁。开头三句以实景暗示、烘托离别,而三、四两句则由丽景转入对离情的描写:“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因为所别者是自己深爱的人,所以这离愁便随着分别时间之久、相隔路程之长越积越多,就像眼前这伴着自己的一溪春水一样,来路无穷,去程不尽。此二句即景设喻,即物生情,以水喻愁,写得自然贴切而又柔美含蓄。‎ 下阕写闺中少妇对陌上游子的深切思念。“寸寸柔肠,盈盈粉泪。”这阕两对句,由陌上行人转笔写楼头思妇。“柔肠”而说“寸寸”,“粉泪”而说“盈盈”,显示出女子思绪的缠绵深切。从“迢迢春水”到“寸寸肠”“盈盈泪”,其间又有一种自然的联系。接下来一句“楼高莫近危阑倚”,是行人心里对泪眼盈盈的闺中人深情的体贴和嘱咐,也是思妇既希望登高眺望游子踪影又明知徒然的内心挣扎。‎ 最后两句写少妇的凝望和想象,是游子想象闺中人凭高望远而不见所思之人的情景:展现楼前的,是一片杂草繁茂的原野,原野的尽头是隐隐春山,所思念的行人,在更远的春山之外,渺不可寻。这两句不但写出了楼头思妇凝目远望、神驰天外的情景,而且透出了她的一往情深,正越过春山的阻隔,一直伴随着渐行渐远的征人飞向天涯。行者不仅想象到居者登高怀远,而且深入到对方的心灵对自己的追踪。如此写来,情意深长而又哀婉欲绝。‎ 微点2 鉴赏表达方式 专题微评 小题微练 ‎  古诗词中主要的表达方式有四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设题较多的是其中的抒情和描写。‎ ‎1.抒情手法:这是古诗中最常见的表达方式之一,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1题)‎ ‎(1)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 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2)间接抒情 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修辞艺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分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①借景抒情。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抒情或借物抒情。‎ ‎②借古讽今或借古抒怀。这是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谕当朝。‎ 辨别下面诗句的手法,并加以分析。‎ ‎1.(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①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刘禹锡《台城》)‎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托物言志。诗人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 答案 (1)直抒胸臆。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 ‎(2)①借景抒情,以乐景写哀情。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对清新美好的春天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②借古讽今。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③托物言志。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专题微评 小题微练 特性,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 ‎(注意乐景与哀景的关系:诗歌中只要有景语,就一定与作者的情感有关,即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倍增其哀乐的效果。)‎ ‎2.描写方式(2题)‎ ‎(1)虚实结合: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的意象,开拓诗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2)动与静 ‎①动静结合。就是同时描写静态的事物和动态的事物,让静景动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②化动为静。化动为静就是把运动的事物当作静止的事物来写,想象并描写出动态事物在静止时的形态和神态。‎ ‎③化静为动。化静为动就是把静止的事物当作运动的事物来写,想象并描写出静态事物在运动时的形态和神态。‎ ‎2.(1)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王昌龄《送魏二》)‎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①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潘大临《江间作四首(其三)》)‎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李白《望庐山瀑布》)‎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王昌龄《从军行》)‎ ‎④以动衬静。即通过描写、渲染动态,反衬静态,突出静态,是反衬手法的一种。‎ ‎(3)正侧结合: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是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侧面描写的方式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余地。‎ ‎(4)点面结合: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鸣铮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李端《听筝》)‎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聂夷中《田家》)‎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虚实结合。前两句实写江楼醉别,橘柚飘香,江风骤雨。后两句虚写,设想对方抵达遥远的潇湘,愁听猿啼。虚实相生,烘托出与友人分别时悲凉的氛围,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和牵挂之情。‎ ‎(2)①动静结合。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 ‎②化动为静。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将流动的水当作静止的布,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链挂在山间,一个“挂”字化动为静,生动形象,活灵活现。‎ ‎③化静为动。一个“送”字,把静止的山给写活了。至于“送青”之前冠以“排闼”二字,更是神来之笔。它既写出了山色不只是深翠欲滴,也不只是可掬,而竟似扑向庭院而来!这种描写给予读者的美感极为新鲜、生动。‎ ‎④以动衬静。全诗所绘景致十分幽静,其中的名句“僧敲月下门”,一个“敲”字动感十足,有动作有声音,以动衬静,以响衬静,在月夜寂静之境中,一阵“敲”来,反而更显得环境寂静,更精确地描绘出了诗意。‎ ‎(3)侧面描写。王诗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写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4)点面结合。千山、万径是“面”,孤舟、蓑笠翁是“点”‎ ‎。点面结合是为了使描写立体化。‎ 专题微评 小题微练 ‎(5)细节描写:文学作品中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也能获得“见微而知著”的效果。‎ ‎(6)白描: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 ‎(5)细节描写。诗人抓取“时时误拂弦”的典型生活细节,将一位弹筝女子为博取青睐而故意弹筝出错的形象,写得细腻,富有情趣。‎ ‎(6)白描。全诗以小见大,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了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           ‎ ‎1.(2019·四川阆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①‎ 柳宗元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②故道风烟在,翁仲③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④。‎ ‎【注】 ①柳宗元、刘禹锡因参与“永贞革新”而久遭贬谪,奉旨返京后,再度被远谪。此诗便作于两人在衡阳分手、各赴谪地之时。②伏波:这里指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其在抵御外侮、平定叛乱上功勋卓著。③翁仲:后世称石像或墓道石为翁仲,此指伏波将军庙前的石像。④濯缨:洗濯冠缨。《楚辞·渔父》中有“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句。后以“濯缨”比喻超脱世俗,操守高洁。‎ 尾联“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答题时要结合诗歌做具体的解释。“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主要是“夸张”“用典”,答题时要结合诗歌做具体的解释。我们分路,“怅悠悠”‎ 则同,但用不着“临河”取水,这流不尽的泪水便足以濯缨洗冠了——“垂泪千行”,这艺术上的夸张同样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和深沉的思考。“濯缨”用《楚辞》之典。‎ 答案 ①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不必临河取水,离别时的眼泪就可以洗濯冠缨,表现诗人珍重惜别的感伤,以及历尽艰辛的悲怆。②用典(或对典结情)。“濯缨”用《楚辞》之典,有与友人共勉之意,希望彼此无畏打击,保持志行之高洁。‎ ‎【译文】‎ 永州十年艰辛,憔悴枯槁进京;长安三旬未尽,奉旨谪守边庭。踏上汉时故道,追思马援将军;昔日石人何在,空余荒草野径。你我无心攀附,奸佞诽谤忠臣;诗文竟致横祸,劝君封笔隐名。今日生离死别,对泣默然无声;何须临河取水,泪洒便可濯缨。‎ ‎【赏析】‎ 此诗首联两句,有回顾,有直面,起伏跌宕,贮泪其中。始“伏”而“起”,旋“起”而又“伏”,短短十四个字,把两位诗人十几年来的坎坷命运集中凝练地表现了出来,引发读者无穷的联想和遐思:“永贞革新”失败后,“二王八司马”们死的死,病的病。两位诗人总算万幸,只是外放而已。但十年时间过得是囚徒般的生活,身心均受伤害。为官乃徒有虚名,治民又力不从心,持家实艰难异常。作者到永州后,老母、爱女相继弃世,自己因水土不服而染病在身,所居处所凡四遭火,差点被烧死。好不容易等到皇恩浩荡,大赦天下,终于得以与友人在长安相见。“到秦京”为一“起”,心境也稍微好一点。谁知好景不长,到长安不到一个月,圣旨下,又把他们明升暗降地外放至更为荒僻的州郡做刺史,“谁料翻为岭外行”乃再一“伏”。此刻,一切希望都化为泡影。‎ 颔联以伏波将军马援的故事暗点“古道西风瘦马”之意,令人瞻望前途,不寒而栗。作者说:想当年,伏波将军马援率领大军南征到此,叱咤风云,威风八面,战旗猎猎,金鼓声声,似在目入耳,可睹可闻;后人将其铸成石像,立于湘水西岸将军庙前,如巨人翁仲铜像立于咸阳宫门外一般,供人瞻仰,何其光灿。而今他等踏上这条古道,只见将军庙前荒草遍地,断壁残垣,不觉怆然泪下,虽是季春,却有《黍离》之悲。物已如此,人何以堪。想想自己的境遇,看看唐王朝的倾颓,则又平添了几分愁思,多加了一层愤懑。‎ 颈联“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妙在正话反说,寓庄于谐,似调侃,类解嘲。言下之意是:倘若我们能违心地歌功颂德,趋炎附势,少写几句讥讽的诗文,也不至于再度遭贬南荒吧。‎ 尾联两句,表友情之深厚,叹身世之悲凄,将全诗的感情推向高潮。诗人以汉代苏武去国离乡,李陵赠别苏武的诗句来比他与刘禹锡的分路,与苏李相比,“怅悠悠”则同,但他们用不着“临河”取水,这流不尽的泪水便足以濯缨洗冠了——“垂泪千行”。尾联乃表两个断肠人相别,将国事家事融为一体,可忧可叹,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同样脍炙人口,且有令人潸然泪下的艺术效果。‎ 微点3 鉴赏表现手法 专题微评 小题微练 ‎1.渲染与烘托(1题)‎ 诗歌中的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以突出形象。‎ 诗歌中的烘托是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对同一事物,可以从正面渲染,也可以从侧面烘托。‎ ‎2.衬托与对比(2题)‎ 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作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 辨别下面诗句的手法,并加以分析。‎ ‎1.(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 分析:‎ 物的表现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就是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突出主体。反衬就是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衬托主体。‎ 对比就是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使其特性更加鲜明。用对比的方法,揭示矛盾,对比鲜明,反差强烈,具有震撼人的力量。‎ ‎3.比兴(3题)‎ 比喻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比喻使描写化实为虚,形象更生动情感更浓郁。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渲染。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 ‎(2)烘托。此诗除了首句提到“微雨”以外,下面都没有直接写雨,而是通过别的事物把雨写出来:船上的布帆变得重了,鸟儿飞得不那么轻巧了,天灰蒙蒙的一片,远处都看不真切,而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虽未直接写雨,但烘托手法的运用使我们感到,在船帆上,在鸟羽上,在天际,在大树上,全都是蒙蒙的细雨。‎ ‎2.(1)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长恨歌》)‎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李煜《望江南》)‎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梅尧臣《陶者》)‎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正面衬托。写杨贵妃以美衬美。‎ ‎(2)反衬。以昔日游上苑时“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的繁华美丽景象反衬出羁留汴梁的亡国之君内心的无限悲怆,乐只在梦中。‎ ‎(3)对比。全诗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强烈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3.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孔雀东南飞 并序》)‎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微评 小题微练 ‎4.象征(4题)‎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 答案 比兴。开头起兴,用具体的形象来激发读者想象,不由得让人从美禽恋偶联想到 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5.想象(5题)‎ 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如李白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 夫妻分离,这样就给全诗笼罩上一种悲剧气氛,起了统摄全诗、引起下面故事的作用。‎ ‎4.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象征。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象征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5.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想象。作者想象深夜的时候,家人大约同样还没有睡,坐在灯前,在谈论着我这个“远行人”,用虚写想象的手法表达对亲人和故乡的无尽思念之情。‎ ‎1.(四川重点中学考试)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一)①‎ 杜 甫 满目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注】 ①这首诗是诗人避乱蜀中之作。‎ 请结合全诗,简析“林栖见羽毛”和“直欲数秋毫”两句的妙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林栖见羽毛”,这句诗的意思是,走在林间路上能看清栖息的鸟儿的羽毛;“直欲数秋毫”,结合前句理解意思是,简直想要数清兔子身上的细毛。这两句以“见羽毛”“数秋毫”来衬托月光之皎洁,月光越明,愁情越重,极言流离之苦和归心之重。‎ 答案 “林栖见羽毛”,走在林间路上能看清栖息的鸟儿的羽毛;“直欲数秋毫”,‎ 简直想要数清兔子身上的细毛。烘托出了月光的皎洁,反衬自己内心的愁情,月光越明,愁情越重,极言流离之苦和归心之重。‎ ‎【译文】‎ 窗外是满月,明镜里也是满月,思乡的情绪如同刀在心头乱割!辗转流离,家乡越来越远;桂花攀折,天空如此远阔!归去吧!路上的霜露像雪一样洁白,林中栖息的小鸟正梳理着羽毛。看着那月宫中的兔儿,正在明亮的月光下,悠闲地数着新生白毛。‎ ‎【赏析】‎ 这是诗人避乱蜀中之作。此组诗主调应该是悲伤苍凉的。这首诗前两联睹月兴感,用象征团圆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归心折大刀”说的是吴刚在月宫被罚砍桂花树,杜甫猜想,吴刚也不是情愿砍树,一心想回到人间来。归去之心,竟然折断了砍树的大刀。“蓬”,蓬草,遇风飞转,故叫“飞蓬”。这里诗人用“转蓬”遇风飞转的形象,比喻自己漂泊不定的生活,隐示自己羁旅漂泊的苦味。由景入情,转篷象征漂泊无依的情感,杜甫空有归心只可惜无处还乡倍感凄凉。“行地远”指诗人自己当时处在偏远的夔州。诗人借此表达了反对战乱的思想。后两联描述中秋夜色,“见羽毛”“数秋毫”极力写月亮之亮,进一步反衬自己思念远征的亲人,祈愿平息战争,国泰民安。末两句,“直”通“特”,“简直”的意思。“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意为,这个时候仰望玉兔(指月亮),简直会数得清它的毫毛,形容月亮的明亮。这首诗采用了反衬手法,在鲜明的比照中,表露了避乱生涯中的愁闷。‎ 微点4 鉴赏结构技巧 专题微评 小题微练 ‎1.开宗明义,直接点题(1题)‎ 诗歌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直接点明题旨或表达情感。‎ ‎2.曲笔入题,造成悬念(2题)‎ 诗歌开头先来一个开端,不直接触到本题,这样使作品有跌宕起伏之感,吸引读者。‎ ‎3.照应(3题)‎ 这是篇章前后某点内容的衔接,又叫呼应。前面交代过的话,后面得有照应;后面要照应的话,前边得先有个交代。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4.抑扬关系(4题)‎ 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5.卒章显志(5题)‎ 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点明主旨。‎ ‎6.以景结情(6题)‎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 辨别下面诗句的手法,并分析其妙处。‎ ‎1.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杜甫《春日忆李白》)‎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开宗明义,直接点题。立足于诗,怀念李白:从赞扬李白的诗歌开始,转为对李白的思念,最后以渴望相见、切磋诗艺作结。‎ ‎2.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曲笔入题,造成悬念。因为商女是侍候他人的歌女,她们唱什么是由听者的趣味而定的,可见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 ‎3.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照应。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4‎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5.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卒章显志。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驰骋奔放、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 ‎6.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王勃《山中》)‎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以景结情。最后两句写山上望见实景,映衬一、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风萧瑟、黄叶飘飞来衬托自己的悲苦。‎ ‎1.(2019·甘肃省武威市考试)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①‎ 元 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②,此夕闻君谪③九江。‎ 垂死④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注】 ①授:授职,任命。江州:即九江郡,治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马:官名。唐代以司马为州刺史的辅佐之官,协助处理州务。②残灯:快要熄灭的灯。焰:火苗。幢幢(chuáng):灯影昏暗摇曳之状。③夕:夜。谪:古代官吏因罪被降职或流放。④垂死:病危。‎ 全诗以景结语,请结合全诗内容,赏析最后一句诗的妙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暗风吹雨入寒窗”,“风”,本来是无所谓明暗的,而今却成了“暗风”;“窗”,本来无所谓寒热的,而今也成了“寒窗”。只因有了情的移入、情的照射、情的渗透,连风、雨、灯、窗都变得又“残”又“暗”又“寒”了。作者对白氏被贬一事究竟是惋惜,是愤懑,还是悲痛,全都没有说破,全都留给读者去领悟、想象和玩味了,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 答案 诗人借暗风寒雨渲染悲凉气氛,将自己的惋惜、愤懑、痛心等诸多情感融于景语之中,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起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译文】‎ 灯火将熄一片昏暗物影在摇漾,今晚忽然听说你被贬谪到九江。大病中我惊得蓦然从床上坐起,阴沉的风雨吹入了寒冷的门窗。‎ ‎【赏析】‎ 此诗的中间两句是叙事言情,表现了作者在乍一听到这个不幸消息时的陡然一惊,语言朴实而感情强烈。诗的首尾两句是写景,形象地描绘了周围景物的暗淡凄凉,感情浓郁而深厚。‎ 元稹贬谪他乡,又身患重病,心境本来就不佳。此时忽然听到挚友也蒙冤被贬,内心更是极度震惊,万般怨苦,满腹愁思一齐涌上心头。以这种悲凉的心境观景,一切景物也都变得阴沉昏暗了。于是,看到“灯”,觉得是失去光焰的“残灯”;连灯的阴影,也变成了“幢幢”——昏暗摇曳不定的样子。“风”,本来是无所谓明暗的,而今却成了“暗风”。“窗”,本来无所谓寒热的,而今也成了“寒窗”。只因有了情的移入、情的照射、情的渗透,连风、雨、灯、窗都变得又“残”又“暗”又“寒”了。“残灯无焰影幢幢”“暗风吹雨入寒窗”两句,既是景语,又是情语,是以哀景抒哀情,情与景融会一体、“妙合无垠”。‎ 诗中“垂死病中惊坐起”一语,是传神之笔。其中的“惊”,写出了“情”——当时震惊的感情;其中的“坐起”,则写出了“状”——当时震惊的模样。如果只写“情”不写“状”,不是“惊坐起”而是“吃一惊”,那恐怕就神气索然了。而“惊坐起”三字,‎ 正是惟妙惟肖地摹写出作者当时陡然一惊的神态。再加上“垂死病中”,进一步加强了感情的深度,使诗句也更加传神。既曰“垂死病中”,那么,“坐起”自然是很困难的。然而,作者却惊得“坐起”了,这样表明:震惊之巨,无异针刺;休戚相关,感同身受。元、白二人友谊之深,于此清晰可见。‎ 按照常规,在“垂死病中惊坐起”这句诗后,大概要来一句实写,表现“惊”的具体内涵。然而作者却偏偏来了个写景的诗句:“暗风吹雨入寒窗”。这样,“惊”的具体内涵就蕴含于景语之中,成为深藏不露、含蓄不尽的了。作者对白氏被贬一事究竟是惋惜,是愤懑,还是悲痛,全都没有说破,全都留给读者去领悟、想象和玩味了。‎ 四步审读法,解表达技巧题 ‎【例】 (2019·四川省成都市第一次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诉衷情 晏 殊 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 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注】 这首词写于宋仁宗宝元元年作者四十八岁时,当时他从参知政事贬为外官已有六年。‎ 本词在写景方面很有特点,结合全词从两个角度进行赏析。‎ ‎【正确答案】 ①景物色彩浓淡相宜。上阕选取木芙蓉、黄菊、红树等景物,色彩 鲜明,体现了盎然游兴;下阕的“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写出水天澄碧的淡雅,相映成趣,写出了诗人隐约的伤感。②观察角度富于变化。上阕先写近景,再写远景,由近及远;下阕从陆上写到水上,从地面写到天上。近观、远视、仰望相结合。(也可以从“视觉嗅觉相结合”角度答题)③巧妙运用修辞手法。“芙蓉金菊斗馨香”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远村秋色如画”是比喻,景物描写生动形象。(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合理可以酌情赋分)‎ ‎(2019·湖南省醴陵市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译文:‎ 扛着松树到市场上只是为了售卖,我怜惜你心里的真情实意。‎ 你想把这寒冷流水边生长的青松,卖给居住在青楼之上的富贵人。‎ 松叶细嫩,想必早已历经几度风霜,松花清淡,却携带不了几丝春意。‎ 世俗长安,注重鲜艳桃李,水边松树,可怜沾染六街灰尘。  ‎ ‎【注】 ①据《唐才子传》称,于武陵在唐宣宗大中年间尝举进士,不称意,携书与琴,往来商洛、巴蜀间,或隐于卜中,存独醒之意。‎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来寄托了诗人?‎ 答案:①主要运用比喻(象征、托物言志)手法,以寒涧树比喻(象征)贫寒之士,以“翠楼人”代权贵之人;把贫寒之士比喻为“寒涧树”,形象地表现了其地位的卑微、境遇的凄凉;而想把“寒涧树”卖给“翠楼人”,委婉地表达了贫寒之士希望得到权贵赏识重用之意。(或:对比,“寒涧”与“翠楼”,一个荒寒一个繁华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松树生长环境的恶劣,以及“松”与“翠楼人”之间地位、境遇的巨大差别,暗示卖松人向翠楼人卖松求利不合时宜,为规劝卖松人做铺垫。)②这首诗寄托了诗人对不识人才、只喜欢趋时媚俗的权贵的讽刺;对像松树那样正直高雅却沦落下层、不被重视的贫寒之士的怜惜;对争荣小人春风得意,正直人士却不得重用这一不公平社会现象的愤懑;以及因对现实有了清醒认识而不求荣利、洁身自好的高洁情怀。‎ 反思总结:要认真研读诗句,然后将选项内容与诗句进行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了。‎ 五、评价思想内容 微点1 词句情感题 专题微评 小题微练 ‎  词句情感题是对关键词句的考查,诗歌的关键词句大多数情况下决定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需要在第一时间内予以关注。关键词是可以 ‎1.(2019·四川省眉山市模拟)本诗第三联意蕴丰富,请概括分析这两句诗中主要蕴含了哪些感情。‎ 答张十一①‎ 韩 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②竞长纤纤笋,踯躅③闲开艳艳红。‎ 未报恩波④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⑤觉霜毛一半加。‎ 专题微评 小题微练 明显看出诗歌情感类型的词语,如包含“愁”“怨”“愤”“恨”“忧”“凄”“喜”“乐”“思”“怜”“泪”“闲”“怆”“怅”等字眼的词语,这些词语多为动词或形容词,表意功能明显。关键句是最能表现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 ‎  【注】 ①张十一:名署,与韩愈同任监察御史,因劝谏德宗皇帝,两人同时被贬。韩愈被贬广东阳山,张署被贬到湖南临武。②筼筜(yún dāng):竹子。③踯躅:杜鹃花科。④恩波:皇帝的恩泽。⑤斗:通“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和词语进行分析。结合注释“因劝谏德宗皇帝,两人同时被贬。韩愈被贬到广东阳山,张署被贬到湖南临武”,可以看出作者对被贬的哀叹。“未报恩波知死所”,有未报君主的遗憾。“莫令炎瘴送生涯”,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他虽然没有直接说忧愁怨恨,只提到“死所”“炎瘴”,却比说出来更为深切,在这样的处境中,还想着“未报恩波”,这表现出儒家的“怨而不怒”的精神。‎ 答案 无辜被贬的愤怨与悲愁,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 ‎1.(2019·山东省泰安市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春 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指出诗句所蕴含的情感。(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白发愈搔愈稀,簪子简直插不上。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不明言愁,而怎奈一“愁”字了得。寥寥十字,使一位愁绪满怀的白发老人的形象兀立在读者眼前。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的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答案 我渐渐年华已老,还为国家忧心忡忡,不但已是满头白发,连这白头也越抓越少了。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连束发都困难了。眼望京城的颓败景象,思念远在他乡的妻小,郁结在心中的苦痛无法排解,只好用手搔头,却又徒增发短衰老之叹,表达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感。‎ ‎【译文】‎ 国家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稀疏插不上簪。‎ ‎【赏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家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渲染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春天的花儿原本娇艳明媚,香气迷人;春天的鸟儿应该欢呼雀跃,唱着委婉悦耳的歌声,给人以愉悦。“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这两句的含意可以这样理解: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泪落潸然;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人内心痛苦,遇到乐景,反而引发更多的痛苦,就如“昔我 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那样。‎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诗人想到:战火已经连续不断地进行了一个春天,仍然没有结束。唐玄宗都被迫逃亡蜀地,唐肃宗刚刚继位,但是官军暂时还没有获得有利形势,至今还未能收复西京,看来这场战争还不知道要持续多久。又想起自己流落被俘,扣留在敌军营,好久没有妻子儿女的音信,他们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么样了。要能得到封家信该多好啊。“家书抵万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战争是一封家信胜过“万金”的真正原因,这也是所有受战争迫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定的美好愿望,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连月,家信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眼前一片惨戚景象,内心焦虑至极,不觉于极无聊赖之时刻,搔首徘徊,意志踌躇,青丝变成白发。自离家以来一直在战乱中奔波流浪,而又身陷于长安数月,头发更为稀疏,用手搔发,顿觉稀少短浅,简直连发簪也插不住了。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白发”是愁出来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头发白了、疏了,从头发的变化,使读者感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愁怨,读者更加体会到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这是一个感人至深、完整丰满的艺术形象。微点2 整体情感题 专题微评 小题微练 ‎  高考要求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感情,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整体情感类题目是面向整篇的考查,覆盖面广,综合性强。要求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价其深层内涵。需要整体把握,结合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综合分析。‎ ‎1.(2019·四川省乐山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虞美人·雨后 同干誉、才卿置酒来禽花下作①‎ 叶梦得 落花已作风前舞,又送黄昏雨。晓来庭院半残红,惟有游丝,千丈罥②晴空。‎ 殷勤花下同携手,更尽杯中酒。美人不用敛蛾眉,我亦多情,无奈酒阑时。‎ ‎【注】 ①干誉、才卿:皆叶梦得友人,生平事迹不详。来禽:林檎别名,南方称花红,北方称沙果。②罥:缠绕。‎ 这首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词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落花已作风前舞,又送黄昏雨”二句,词人不说风雨无情,摧残落花,而以落花为主语,言落花在风中飞舞,又送走黄昏时下的小雨。“晓来庭院半残红”,早晨起来半个院子都是落花,这样的情景很容易触发愁情,透出诗人惜花伤春之情。但词人又添一句“惟有游丝,千丈罥晴空”,只有蛛网游丝,千缕万缕缭绕在晴空,使词境随物象扬起,有了明朗舒展的感觉,音调随之高亢起来,表现出对雨后初晴美景的喜爱。“殷勤花下同携手,更尽杯中酒”二句,直接点出词意,描写了词人雨后在花下殷勤和友人携手痛饮的情景。“美人不用敛蛾眉”,词人劝慰美人不要紧皱双眉。此处的“美人”是 指陪酒的侍女或者歌妓。古时达官贵人、风雅之士饮酒时,多有侍女或歌妓陪酒。词人设身处地,巧语宽慰“美人”,实则和其一样有悲欢之感。下一句“我亦多情”点出此意,意为我也和你一样多情,同时承接上句,点出美人蹙眉的原因,是因为多情。“无奈酒阑时”表明此时的情景,这也是“我”与“美人”多情的原因,因为无奈又到酒筵要散之时。酒宴散场,意味着人散,人散必会触动留恋、惜别的情怀,所以美人敛起蛾眉,词人因而也受到感染。‎ 答案 ①惜花伤春的情怀。上阕风雨摧残落花,残红满院,透出伤春之情。②对雨后初晴美景的喜爱。雨后初晴,天空云丝飘荡,更显晴空高旷,以乐景写乐情。③与朋友聚饮的喜悦(与朋友的深情厚谊)。雨后初晴,词人花下置酒,殷勤劝酒。④宴终人散的伤感。最后两句借劝慰美人,委婉说出了“酒阑”时曲终人散的伤感。‎ ‎1.(2019·福建省漳平市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点绛唇·感兴 王禹偁①‎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②。平生事③,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 ‎【注】 ①王禹偁:巨野(今属山东)人。在朝为官敢于直言讽谏,屡受贬谪。曾贬黄州,又迁蕲州(今属湖北)病死。北宋最早改革文风的诗文家,由于他直言敢谏而屡遭贬谪。②如缀:排列成行很整齐,如连缀在一起。③平生事:这里指向来所追求的功名事业。‎ 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时可逐句分析诗歌内容,然后归纳。上阕,“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写雨含恨,云生愁,江南景色依旧非常美丽。由注释可知,诗人是山东人,此时写江南美景,却以“恨”“愁”开篇,就表达出诗人客居异乡的愁苦之情。“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写蒙蒙的雨幕中,村落渔市点缀湖边水畔;一缕淡淡的炊烟,从村落上空袅袅升起,更激起诗人内心的孤独之感。下阕,“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征鸿”,大雁,因雁秋天南徙,春天北归,故称。如缀,雁群排列整齐,一行连一行,连接不断的情景。“征鸿”展翅高飞,诗人屡遭贬谪,联系下文“平生事”,可知此处诗人用充满生机的群飞大雁,反衬自己仕途失意和孤独寂寞。结尾“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写回想平生事业,此时此刻凝视征鸿,谁理会我凭栏远眺的含意!表达出诗人知音难觅的伤感抑郁之情和心志无处追诉的苦闷。‎ 答案 ①壮志难酬的惆怅:借天边鸿雁展翅高飞,表现自己屡遭贬谪、不能大展宏图的苦闷;②知音难觅的抑郁:“谁会凭栏意”的感叹表达了诗人心志无人可诉的痛苦;③客居异乡的孤独:诗人赋异乡江南雨云以“恨”“愁”,足见心中郁积着深沉的愁闷。‎ ‎【译文】‎ 细雨绵绵,恨意难消,天色微暗,愁绪堆积,但雨中的江南景色依旧非常美丽。水边村落,湖畔渔市,袅袅升起一缕孤零零的炊烟,那么淡,那么细。‎ 一行长途跋涉的鸿雁,在那水天相连的遥远天际,款款飞行,远远望去好似列队首尾连缀。此时凝望这搏击长空的大雁,谁能理解我凭栏远眺的含意。‎ ‎【赏析】‎ 这首词以清丽的笔触,描绘了江南的雨景,含蓄地表达过了用世的抱负和不被人理解的孤独愁闷。‎ 词的上阕写凭栏望远。起首“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先抑后扬,写江南多云多雨令人感到惆怅,然而却无损于它的秀丽景色。“雨恨云愁”是主观感觉的强烈外射。云、雨哪有什么喜怒哀乐,但词人觉得,那江南的雨,绵绵不尽,分时是恨意难消;那灰色的云块,层层堆积,分明是郁积着愁闷。即使是这弥漫着恨和愁的云雨之中,江南的景色,依旧是美丽的。此两句由谢朓的《入朝曲》“江南佳丽地”一句化来,但清新之气不减。“雨恨云愁”移情于景,衬出词人惆怅苦闷的心情。“依旧”暗喻了今昔之感,表明自己是仅承旧说,透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为后文抒情埋下了伏笔。三、四两句抓住江南水乡常见和最富有地方特色的景物进行细致刻画:“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蒙蒙的雨幕中,村落渔市点缀湖边水畔,一缕淡淡的炊烟,从村落上空袅袅升起,一片寂寥、萧瑟的景象。“孤”“细”二字暗示了词人凄清伤感的情绪。“一缕”是说人烟稀少,渔村里人家很少。行文淡淡,如话家常。‎ 词的下阕着重抒情。“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承上阕写景而来,视角由低而高,转写空中:水天相连的远处,一行大雁,首尾相连,款款而飞。词人仰望天空,只见天边鸿雁连缀成行,展翅奋飞。“征”字写鸿雁飞行之远,“缀”写雁群相连之密。大雁成群奋飞,充满了生机,反衬出了词人的仕途失意和孤独寂寞。这里,词人遥见冲天远去的大雁,触发的是“平生事”的联想,想到了男儿一生的事业。王禹偁中进士后,只当了长洲知县。这小小的芝麻官,无法实现他胸中的大志,于是他恨无知音,愁无双翼,不能像“征鸿”一样展翅高飞。词人目送雁去,想起自己的抱负志向,不由思潮翻滚,发出了“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的喟叹,含蓄而凝练地表达了自己报国济民的远大抱负和无人理解、屡遭贬谪的怅然苦闷心情。‎ 规范概括法,解思想内容题 ‎【例】 (2019·山东淄博诊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秋兴八首①(其五)‎ 杜 甫 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②点朝班。‎ ‎【注】 ①《秋兴八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寓居四川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时创作的以遥望长安为主题的组诗。②青琐:汉未央宫门名,门饰以青色,镂以连环花纹。后亦借指宫门。‎ 尾联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感情?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第一步 逐句分析,把握内容 第二步 概括感情 忽然间惊醒,我已在这沧江上病卧了快一年,曾几何时,我不也在那气派的大殿上参与过朝政么 明确题目要求,然后认真阅读尾联,根据对诗文的理解从中筛选出诗人表达的思想内容,然后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分类整理 ‎ 【正确答案】 ①有漂泊异地、沦落边陲的落寞与沉寂:“一卧沧江”是夸张手法,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滞留在夔州,无可奈何。②有时光匆逝、报国无门的感伤:“惊岁晚”,说明一年又将尽,而自己只能于梦中眷顾往昔效命朝廷的场景,暗示现实报国无门的苦况。③有时来运转、效命朝廷的期盼:“几回青琐点朝班”意思是“我”又记起了那仅有的几次上朝,表现出对朝堂效命的希冀。‎ ‎  (2019·湖北省当阳市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行经 ‎             华山北面 崔 颢 太华俯咸京,天外削不成。‎ 山势高峻  华山的芙蓉、玉女、明星三峰 前云欲散,上雨初睛。‎ 帝王祭天地五帝之祠 华山最峭的一峰 河山北枕险,西连汉畤①平。‎ 秦代的漳关 交通要道 借问路傍,何知此处学长生②。‎ 追名逐利的人 ‎【注】 ①汉畤(zhì):汉帝王祭天地、五帝之祠。畤:古代祭祀天地五帝的固定处所。②长生:隐居山林,求仙学道,寻求长生不老。‎ 诗歌抒发了?‎ 答案:①对壮美瑰丽的祖国山河的热爱;②诗人对奔走名利者的不耻;③对学道求仙的向往之情。‎ 反思总结:分析诗歌抒发了哪些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 解题入格 ‎1.诗歌形象:身份+性格 ‎2.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3.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4.体会意境: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 ‎5.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6.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7.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8.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9.体会诗歌情感: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等。‎ ‎10.概括诗歌内容: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答题程式 ‎1.“写什么”方面: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情),怀古咏史,即事感怀,边塞征战,山水田园,意象,意境,背景,主旨。‎ ‎2.“怎样写”方面: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诗眼,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虚实相济,绘形绘声绘色,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炼字,起承转合,赋比兴。‎ ‎3.“为何写”方面:抒发……的思想感情,反映……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情趣,寄托……的情怀(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表达……的追求,流露……的倾向,发出……的感慨,袒露……的心迹,造就……的情致。‎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4.解答古诗词鉴赏题注意的几点 答题的角度即鉴赏的角度,有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主题等。答题的角度不同,所运用的术语也不同。除前边列到的相关术语外,下面再补充一些,以供我们选择运用:‎ ‎(1)反映古诗语言特色的:凝练、简洁、幽默、诙谐,质朴自然、清新秀丽、生动形象,有节奏感、有音乐性、有艺术感染力……‎ ‎(2)反映古诗表达效果的:真挚感人、动人心魄、催人泪下、意境高远、情景交融、耐人寻味、言有尽而意无穷……‎ ‎(3)反映诗人心情的:愉悦、欢欣、激动、沉痛、悲愤、哀伤,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之情……‎ ‎(4)反映诗人风格的:王维的诗画一体、王昌龄的雄健高昂、高适的悲壮苍凉、李白的豪迈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李商隐的朦胧隐晦、“孟贾”的郊寒岛瘦、“韩孟”的奇崛显怪、李清照的缠绵悱恻、陆游的悲壮爱国……‎ 总之,如果我们能熟悉这些命题方式,清楚各种答题技巧,再认真审读题意,根据试题要求,扣住原诗,抓住要点组织语言,就能极大地避免失分。‎ 诗歌鉴赏专用术语 表达技巧 一、修辞 ‎1.比喻——化平淡为神奇,深奥为浅显,抽象为具体,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 ‎2.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 ‎3.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4.夸张——提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5.对偶——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反问——加强语气。‎ ‎7.设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双关——意在言外,言此而意他,含蓄蕴藉。‎ 二、常见方法技巧(狭义的表现手法)‎ ‎1.情景交融——间接而含蓄,景色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情感爱憎。‎ ‎2.对比烘托——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 ‎3.联想想象——想象犹如天马行空,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 ‎4.用典——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5.象征——形象生动具体,化实为虚。‎ ‎6.使用叠词——增强韵律感,起强调作用。‎ ‎7.托物言志——感物抒怀,隐晦地表情达意,含蓄蕴藉。‎ ‎8.细节——真实准确传神。‎ ‎9.白描——即不加渲染烘托,粗笔勾勒,真切深刻。‎ 思想情感 一、忧国伤时 ‎1.反映社会的黑暗——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杜牧《过华清宫》 林升《题临安邸》‎ ‎3.反映离乱的痛苦——杜甫:《春望》‎ ‎4.同情人民的疾苦——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白居易:《卖炭翁》‎ ‎5.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杜甫《登楼》‎ ‎6.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杜甫《兵车行》(“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二、建功报国 ‎1.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曹操《龟虽寿》;王昌龄《从军行》‎ ‎2.报国无门的悲伤,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 ‎3.山河沦丧的痛苦——文天祥《过零丁洋》 陆游《示儿》‎ ‎4.年华消逝,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叹——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三、思乡怀人 ‎1.羁旅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 温庭筠《商山早行》‎ ‎2.思亲念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3.边关思乡——范仲淹《渔家傲》 闺中怀人:王昌龄《闺怨》 李白《子夜吴歌》‎ 四、生活杂感 ‎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王维《山居秋暝》‎ ‎2.昔胜今衰,物是人非,世事沧桑的感慨——姜夔《扬州慢》、李白《越中览古》、刘禹锡《石头城》‎ ‎3.借古讽今的情怀——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李商隐《贾生》 韦庄《台城》‎ ‎4.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 ‎5.仕途失意的苦闷——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6.告慰平生的喜悦——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五、长亭送别 ‎1.依依不舍的留念——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2.情深意长的勉励——《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3.坦陈心志的告白——《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诗歌名家风格特色 ‎★隋唐五代 王勃:劲健婉畅      韩愈:古朴奇险      陈子昂:古朴雄浑      柳宗元:明净幽峭 高适:苍凉高壮 白居易:流丽坦畅 岑参:雄奇瑰丽 元稹:精警浅切 王昌龄:自然雄浑 刘禹锡:清新豪丽 王之涣:晴朗雄健 李贺:奇诡璀灿 孟浩然:闲静淡远 杜牧:俊爽明丽 王维:幽静谐和 李商隐:幽婉典丽 李白:飘逸豪放 温庭筠:精巧艳丽 杜甫:沉郁顿挫 李煜:凄婉柔丽 ‎★宋金 梅尧臣:朴素平淡 欧阳修:清新疏畅 王安石:遒劲峭拔 晏殊:闲雅婉丽 柳永:伤感缠绵 苏轼:豪放旷达 秦观:清丽典雅 黄庭坚:瘦硬新奇 范成大:清新妩媚 杨万里:浏亮晓畅 周邦彦:富丽精工 陆游:雄放流畅 李清照:凄婉清丽 姜夔:峭拔雅丽 辛弃疾:沉郁豪放 文天祥:沉郁悲壮 ‎★元明清 马致远:清隽流畅 关汉卿:泼辣清新 于谦:朴直浅近 顾炎武:苍劲沉郁 王士祯:含蓄清远 纳兰性德:抑郁婉约 龚自珍:清奇瑰丽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