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5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试题(解析版)
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 期中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荀子和子思、孟子虽然同属于儒家,但他们在学派内部的对立却是显而易见的。对于思孟特别注重“思”,荀子就提出劝学来对抗。最直接的说法见于《劝学篇》的一段话: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给这两种工夫定了高下。尤其是后面一连串的比喻,在荀子看来,学习的本质是借助于自我以外的事物来扩展、延伸或者提升自己,如同登高而招,虽然手臂并没有改变,但可以达到见者远的效果,这就是善假于物的结果。思却只是局限于自我的内部,如同翘足而望之所得,终不能与登高之博见相提并论。在荀子看来,自我之外有一个广大的世界,此世界不是通过闭门之思可以了解的: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劝学篇》) 必须是通过学习,外在世界的博大以及自我的局限和缺陷才可以呈现出来,被我们自己意识到。因此,外向的见闻就变得非常重要。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不闻不见,则虽当,非仁也”。纯粹的思是无意义的。 思孟与荀子确实是主张着两种非常不同的路径,前者看重的是思,而后者重视学。如果从成圣的角度来考虑,孟子主张“人皆可以为尧舜”和荀子说“涂之人皆可以为禹”是类似的,都在肯定普通的人能够成为圣人。但是其成圣的基础和工夫却截然不同。对孟子来说,其基础是每个人都有的善性或者良心,其工夫则是“反身而诚”的思。对荀子来说,其基础却是人性的恶,以及通过后天学习而能够掌握的化性而起伪的能力。可以把这两种工夫分别概括为思以致圣和学以致圣,代表着儒家内部的学思两途。思以致圣肯定生命内部的善性以及良心:道德的根源不能从外部去寻找,必须返回到生命的内部,因此把反身的思看作是确立道德生命的根本途径;学以致圣则相反:人性是恶的,没有所谓的本心或者良心,生命需要借助于外在的力量才能确立其道德的一面,因此需要通过学来了解作为生命之衡的道,进而由此道来规范自己的自然生命。 可以看出,学与思的不同不能孤立地去理解,它们实际上牵连着荀子和思孟各自的核心观念。学注重外向的索取,思强调内在的发掘。但这只是表面的东西,更要紧的是,对两者的侧重关涉到对生命的基本理解:或者乐观或者悲观的看法。徐复观说:“孟子认为人之性善,只要存心、养心、尽心,便会感到万物皆备于我矣;所以孟子反求诸身而自足的意味特重。但荀子认为性恶,只能靠人为的努力向外面去求。由小人进而为士君子,由士君子进而为圣人,当非一朝一夕之功,所以荀子特别注重学,而学之历程则称之为积;积是由少而多的逐渐积累。”总的来看,孟子认为人在根本上是善的,所以偏重内向的思。荀子不同,性恶的主张决定了其认为生命必须通过外向的努力才能获得改变。 (择编自王博《论<劝学>篇在《荀子》及儒家的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和子思、孟子虽然同属于儒家,但他们的学派对立却是显而易见的。 B.孟子和荀子都认为普通人能够成为圣人,但成圣的基础和工夫却不完全相同。 C.思以致圣把思看作是确立道德生命的根本途径,学以致圣则以学来规范生命。 D.荀子之学与思孟之思有所不同,决定了荀子和思孟各自的核心观念不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 B.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在多个论述层次中对两派观点都是并列对举,没有明显偏倚。 C.文章以《劝学》中“登高而招”为例,证明了荀子之学比思孟之思更高明。 D.文章末段引用徐复观的话,不仅有效总结了上文,也有力支撑了作者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只有意识到外在世界的博大以及自我的局限和缺陷,才能看到学习的重要性。 B.思以致圣和学以致圣不能孤立地理解,要结合荀子和思孟对生命的基本理解。 C.荀子之学与思孟之思,前者表现的是生命的悲观,后者表现的是生命的乐观。 D.只有多学多积累,小人才可能进而成为士君子,再由士君子进而成为圣人。 【答案】1.C 2.C 3.A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答题时一般要认真审题,然后阅读所给选项,并在文中找到每个选项对应的区位,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 A项,“他们的学派对立却是显而易见的”错误,原文为“他们在学派内部的对立却是显而易见的”,应为“学派内部对立”。 B项,“成圣的基础和工夫却不完全相同”错误。原文为“但是其成圣的基础和工夫却截然不同”,不是“不完全相同”,而是“截然不同”。 D项,“决定了荀子和思孟各自的核心观念不同”错误,原文说“可以看出,学与思的不同不能孤立地去理解,它们实际上牵连着荀子和思孟各自的核心观念”,再联系全文来看,正确的说法应为荀子之学与思孟之思有所不同,取决于荀子和思孟各自的核心观念不同。 故选C项。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答题时,要在整体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层次,分析论证方法,根据文本具体内容,对各选项进行认真分析,确定答案。 C项,“文章……证明了荀子之学比思孟之思更高明”错误,由原文“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给这两种工夫定了高下。尤其是后面一连串的比喻,在荀子看来……”可知,高下之分是荀子的自身判断,不是文章的观点。 故选C项。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文章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这类题目的设误类型一般为可能说成绝对,扩大范围或缩小范围。解答时一般要注意仔细阅读题干要求,理清文章层次,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再分析各个选项,找出答案。 A项,颠倒因果,原文说的是“必须是通过学习,外在世界的博大以及自我的局限和缺陷才可以呈现出来,被我们自己意识到”。 故选A项。 【点睛】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类题目,解答时首要的就是整体阅读,把握中心论点或论题,找出文中所用论据,分析论证方法,明辨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不仅要明辨中心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更要明辨各个分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最后提炼整合。同时还要注意论述类试题设题常见陷阱: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主次颠倒、混淆是非、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等。对于试题选项内容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对应信息区间,然后再进行判断。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的群众游行中,《我和我的祖国》作为“祖国万岁”方阵的背景音乐,传达出了亿万中华儿女对祖国母亲爱的诉说。 《我和我的祖国》词作者张藜、曲作者秦咏诚是辽宁大连同乡,他们都毕业于继承了延安鲁艺光辉革命传统的东北鲁迅文艺学院。秦咏诚15岁就发表了处女作《抓害虫》,1948年考入大连地下党领导的关东社会教育团,成为一名文艺工作者。1964年,刚过而立之年的他以一曲《我为祖国献石油》名震一时。随后,他更是一鼓作气创作出《毛主席走遍祖国大地》《满怀深情望北京》等红色经典歌曲。 与之正相反,张藜的艺术之路走得坎坷艰辛。1946年,张藜考入东北鲁艺四团,1947年进入东北鲁艺文学研究室进修。1950年,他发表了第一首歌词作品《建筑工人之歌》,遂以此为终身职志。1957年反右运动中,心直口快的张藜被打成右派,后又被下放农村劳动改造,蹉跎近二十年,直到1975年被抽调参与编辑《战地新歌》才得以重拾业务。 1984年,一天下午,张藜对秦咏诚提出:“能否写一首旋律和《太阳与大海》的音乐主题反着来的歌曲?前者是旋律从低往高走,而这首歌则要求音乐从高向下行,但情绪和意境不要变,音域不要太宽。”秦咏诚稍加思索,便想出一个新的动机,不觉笔下生风,思如泉涌,仅仅20分钟,一曲新的旋律便一气呵成。 谱子到手,一晃半年过去,用张藜的话说,“我揣在怀里走到哪都琢磨这个曲调。”这年秋天,张藜去湖南张家界参加一次笔会,抵达大墉县的当晚,张藜又把曲谱拿出来看了几遍,可依然灵感全无,伴着难以名状的失望,他彻夜难眠。当清晨的霞光穿透窗棂,张藜推开窗户,一轮旭日东升,天门山身披万道霞光,巍然屹立潇湘大地,令张藜感慨万千。他回想起走过的人生道路,尽管跌宕起伏,却始终与祖国母亲的脉动休戚相关。祖国与个人,就如同大海和浪花,浪是海的赤子,海是浪的依托。张藜这样对秦咏诚描述灵感奔涌的切身感受:“第二天早晨当我打开窗户,看见眼前晨雾中的巍巍高山,突然有了感觉,歌词就出来了——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歌曲主旨一旦确立,久滞的心潮再度澎湃,不期而至的神思,激发出动人的诗篇。同样只用了20分钟,张藜就完成全部歌词的创作。 《我和我的祖国》歌词朴实大方、亲切感人,第一段以高山、河流、炊烟、村落、车辙等日常生活中的常见意象,表达对祖国锦绣河山的赞颂;第二段以“大海”和“浪花”为指代,连用六个排比式博喻,生动形象地揭示出祖国和人民不可分割的血脉深情。 多年以后,张藜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依然激动不已,“《我和我的祖国》抒发的纯粹是我的真感情,我觉得铸就了我爱国情感的主要摇篮,是我曾经就读的大连商业学校。在学校里,我曾被日本人扇耳光,差点被打死,而且每天看到的都是蔑视的眼光,深切感觉到亡国奴的悲哀和痛苦。” 在秦咏诚之子秦际凯看来,这首歌今年再度唱红大江南北,也折射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儿女内心深层次的变化与感受,“中国越来越强大,中国人的凝聚力多强!因为有了这个做基础,唱歌的底气都不一样了,是用心在唱,是心与心的交流。” 历经磨难,初心始终不改;信仰之火,点亮追梦征程。鲁迅先生有言,“创作总根于爱”。张藜、秦咏诚正是把对祖国和人民最深沉的爱,融入《我和我的祖国》的创作中,在新中国音乐史上谱写下不朽华章。 (选自《光明日报》2019.10.27《浪花对海的深情 ——歌曲<我和我的祖国>诞生记》) 相关链接: “这首歌诞生在改革开放之后,反应了改革开放后的思想解放。”不仅歌曲的名字让李谷一感到温情,歌曲的旋律也让她感觉很兴奋。李谷一说,此前歌唱祖国的歌曲旋律通常四平八稳,四三拍的歌曲很少,更别提像《我和我的祖国》这种欢快的八六、八九拍了。“《我和我的祖国》的节拍更像华尔兹,过去不太会用来演唱主旋律歌曲。”可这样的旋律欢快抒情,更适合表达感情,与《我和我的祖国》的内容非常契合。 (韩轩《首唱者李谷一深情回忆创作故事》) 4.下列不属于歌曲创作成因的一项是( ) A.秦咏诚15岁就发表了处女作张黎因心直口快被打成右派。 B.都对音乐艺术有强烈的喜好和执着的追求。一个作曲有才华,一个作词很用心。 C.《太阳与大海》的触动以及张家界大墉县天门山的旭日东升、万道霞光的感受。 D.张黎以前就读大连商业学校,在学校里,曾深切感觉到亡国奴的悲哀和痛苦。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大量篇幅叙述两位艺术家的早年经历,一方面是表现两人艺术成长道路的不同,另一方面也在说明这都是歌曲创作的必要基础。 B.材料中列举了很多年代,并两次突出了20分钟这一数字,这是新闻报道的常见写法,最重要的目的在于突出材料内容的真实性。 C.受改革开放的影响,这首歌曲一改以往此类歌曲其节奏的四平八稳,以类似华尔兹的节拍得到了演唱者李谷一的高度赞扬。 D. 是老一辈艺术家以赤子情怀、深刻的情感体验和热情的创作态度、精准高超的艺术手法为我们留下了旷世精品、珍品。 6.结合材料,简要概括《我和我的祖国》这首歌曲能够唱红大江南北的原因。 【答案】4.A 5.B 6.旋律欢快抒情;歌词朴实大方,亲切感人;歌词生动形象;旋律和内容非常契合;能表达国人和祖国的血脉深情;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新时代,国家强大了,人们的国家认同感更强了)。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找出文章中与选项相对应的内容,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差别确定答案。 A项,不属于歌曲创作成因。原文说“秦咏诚15岁就发表了处女作《抓害虫》”说明秦咏诚很有才华,但并不能看作是歌曲创作的成因;“1957年反右运动中,心直口快的张藜被打成右派”,“心直口快”是张黎的个性,他被打成右派不是“歌曲创作的成因”。 故选A项。 【5题详解】 本题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筛选信息概括文章要点的题目,采用的是选择题形式,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注意把选项放回到原文中,找到相关内容,结合上下文做出判断。 B项,“最重要的目的在于突出材料内容的真实性”错误。文中说秦咏诚写《我和我的祖国》曲谱时,“仅仅20分钟,一曲新的旋律便一气呵成”,突出了秦咏诚“笔下生风,思如泉涌”,表明这支曲子完成的速度快。张黎在作词时“同样只用了20分钟”,表明张黎当时神思泉涌,激情澎湃,作词速度非常快。 故选B项。 【6题详解】 此题考查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本题要求简要概括《我和我的祖国》这首歌曲能够唱红大江南北的原因,考生需要通读全文和链接材料,从旋律和歌词的特点,时代特点等角度进行分析。 从旋律来看,链接材料中谈到了李谷一对《我和我的祖国》的评价,“歌曲的旋律也让她感觉很兴奋”,“这样的旋律欢快抒情,更适合表达感情,与《我和我的祖国》的内容非常契合”,由此可概括出旋律欢快抒情,旋律和内容非常契合。从歌词来看,文中说“《我和我的祖国》歌词朴实大方、亲切感人”“生动形象地揭示出祖国和人民不可分割的血脉深情”,据此可概括出歌词朴实大方,亲切感人,生动形象,能表达国人和祖国的血脉深情。从时代特点来看,文中说“中国越来越强大,中国人的凝聚力多强”,所以唱歌的底气都不一样了,“是用心在唱,是心与心的交流”,说明新时代国家强大了,人们的国家认同感更强了,《我和我的祖国》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考生依据上述分析可归纳出本题答案。 【点睛】筛选信息概括文章要点类题目,命题主要集中于对传主经历、言行、精神品质、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表达技巧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章内容主要体现在对传主行为、品质、传记主旨的表述上;赏析一般表现为对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考生在解答此类题目时可依据上述思路思考,用排除法解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走进黄沙梁 刘亮程 我一直在找一个机会回来,二十年前,当我坐在装满旧家具和柴火木头的拖拉机上,看着黄沙梁村一摇一晃远去时,我就想到了我还会回来。那时我并不知道这个小村庄对我的一生有多大意义。它像做一件泥活一样完成了。在我像一团泥巴可以捏来塑去的那时,它把我顺手往模子里一扔,随意捣揉一番,一块叫刘二的土块便成形了。在那一刻,我还有许多重塑的机会,如果它觉得不满意,可以揉扁,洒点水,重脱一次、再重脱一次。但我知道一个村庄不会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一个人身上,尽管一个人可以把一生时光耗费到村庄。可是现在不行了。土块已经变硬、成形。我再也无法成为另外一个人。甚至,无法再成为别的地方的人。尽管我以后去过许多地方,在另外的土地和人群中生活多年,它们最终没有改变我。 在我对许许多多的人生目标感到无望和淡漠时,我发现自己正一步步地走近这个叫黄沙梁的村子。 我记得我们是在哗哗的落叶声里离开黄沙梁村。满天空飞着叶子,拖拉机辗起的一长溜尘土,像面大旗向东飘扬。我记住那场风的颜色,金黄金黄。记住那些树在风中弯曲的样子,这跟每年秋天的风没什么不同。每年秋天,我们都在一场一场的西风里,把田野上最后的一点粮食收回来,最后一片禾秆割倒,拉回家码上草垛,赶到头一场雪落下时,地里的活已全部干完,一年就算结束了。腾空的田野里除了放牲口、落雪,再没有人的事情。 只是这一次,我们在这片田野上的活彻底干完了。我们扔下几十年的生活。不知将要搬去的那地方的风会怎样地吹乱我们。 拖拉机刚一出村两个妹妹便哭了。母亲一声不吭。我侧躺在车厢的最后面,面朝着村子,一把干草遮在脸上,泪水禁不住流了出来。 这是我们第二次搬家了。 或许是第三次。母亲把我生在逃荒路上那一次我没有记忆,我也从没问过母亲我们从甘肃金塔到新疆乌鲁木齐的那段漫长路途中发生的事情,我相信迟早我会自己想起来,我那时经历的一切,都完整地深藏在我的记忆里。 “火车一进新疆你就出生了,早产了三天,把一车厢人都忙搅坏了。幸亏你奶奶会接生,大伙让出一排座位,你父亲绷一面床单挡住人,你大哥才四岁,怯怯地站在边上看。” “进新疆时我们家四口人,你来了,又多了一口。” 早年我听母亲说起过一次。我有心没心地听着,像听一件跟自己没关系的事情。母亲说的是她自己的记忆。我还不知道那时我一睁眼看见的、我在母亲腹中听见和感觉到的一切是什么样子。 “你生得还算顺利。”母亲说,“可能火车轮子咣当咣当的响声让你烦了。你在肚子里动的时候我有一种奇怪的感觉,觉得你已经懂事了,啥都知道了。生你大哥时我没感到什么,生你弟弟妹妹时也没这种感觉。” “你爹在火车上给你起了名字,叫进疆子。意思是进新疆得子。” 从我记事起村里人就叫我刘二,一直这样叫。家从老皇渠村搬到黄沙梁后还这样叫。他们叫我大哥刘大,叫我两个弟弟刘三、刘四。我知道如果我不离开黄沙梁,等我五十岁或六十岁时,他们就会叫我刘老二。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走进黄沙梁”为题,表明作者虽在空间距离上与黄沙梁愈来愈远,但在心里距离上却是与故土黄沙梁越来越近。 B.以泥巴在模子里捣揉与成形比喻故土对我的生命塑造,比较别的土地却始终不能改变我,表现了黄沙梁对我而言不可取代的特殊意义。 C.村里人叫我刘二,叫我大哥刘大,叫我两个弟弟刘三、刘四,这种称呼通俗朴素,与黄沙梁平凡、简陋的乡土生活环境是吻合的。 D.文章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黄沙梁的人情世故,有一种安静、恬淡的田园气息,给人以久违的真朴之美。 8.黄沙梁具有怎样的内涵?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9.文章有哪些独特的叙述方式?请简要分析。 【答案】7.D 8.①是一个具有新疆边地特色的小村庄;②是一座与作者血肉相连的生活村落;③是作者灵魂深处的精神家园(精神的依托和载体);④作者艺术创作的独特空间;⑤是飞速发展的文明时代人们的共同的心灵故乡。 9.①以第一人称叙述,真实亲切;②以刘二作为叙述人物(代言人),增强了文章的乡土性;③以蒙太奇表现手法,把几个看似不相关实则与黄沙梁相连的镜头组合在一起,表现乡土主题;④以三次回忆,由近及远,不断丰富文章内容,表现我与黄沙梁的渊源;⑤题目是走进黄沙梁,而行文则是愈来愈远的两次搬家,以反向构思凸显了作者身体与精神的双重回归。 【7题详解】 本题综合考查对文章的阅读理解能力,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手法的分析;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此类试题答题时一般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结构,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D项,“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黄沙梁的人情世故,有一种安静、恬淡的田园气息”错误,文中并没有着力以细腻的笔触描写黄沙梁的自然风物和人情世故,只是概略地提及了“我”离开黄少梁时看到的景象及每年收粮食的情景,以及村里人对“我”和“我”的兄弟的称呼。另外文中也没有明显的“安静、恬淡的田园气息”。 故选D项。 【8题详解】 此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题目要求概括出“黄沙梁具有怎样的内涵”,考生需要通读全文,理清文章层次,筛选出能体现出黄沙梁内涵的信息,结合作者的生平及创作,从地理位置、象征意义等角度进行分析。 文中母亲说“火车一进新疆你就出生了”,可以判断出黄沙梁是一个具有新疆边地特色的小村庄。第一段中说作者一家从黄沙梁搬离,又说“在我像一团泥巴可以捏来塑去的那时,它把我顺手往模子里一扔,随意捣揉一番,一块叫刘二的土块便成形了”,作者说尽管自己“在另外的土地和人群中生活多年,它们最终没有改变我”,可见黄沙梁是作者曾经生活过的村落,它塑造了作者,成就了作者的个性,是与作者血肉相连的村落。文章开头说“我一直在找一个机会回来”,第一段结尾又说“在我对许许多多的人生目标感到无望和淡漠时,我发现自己正一步步地走近这个叫黄沙梁的村子”,表明作者在心里与黄沙梁越来越近,它能让作者在失意的时候得到安慰,可见黄沙梁是作者的精神的依托和载体,是作者灵魂深处的精神家园。联系作者的创作情况,可知,作者笔下很多故事都发生在黄沙梁,是黄沙梁成就了作者的作家梦,可以说黄沙梁是作者艺术创作的独特空间。对于处于飞速发展的文明时代的人们来说,每一个人心中都有着自己的“黄沙梁”,所以“黄沙梁”还有另外的象征意义,它是是飞速发展的文明时代人们的共同的心灵故乡。考生依据上述分析可归纳出本题答案。 【9题详解】 此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本题要求分析文章有哪些独特的叙述方式,考生需要通读全文,从叙述人称、内容组合、构思及行文特点等角度进行分析。 从叙述人称来看,全文以第一人称展开,用“我”的视角娓娓道来,仿佛是在与读者面对面谈心,有真实亲切之感。本文的作者为刘亮程,但文中作者像村民一样称呼自己为“刘二”,增强了文章的乡土性。从内容组合的角度来看,文章描写了离开黄沙梁时的自然景象和家人的反应,回忆了自己出生的场景,最后写了村里人对自己的称呼,这几件事就像电影中一个个镜头,它们之间表面上看没有什么关联,但却都与黄沙梁有关,作者在文中以蒙太奇表现手法把这几个镜头组合在一起,表现了乡土主题。作者先回忆了自己离开黄沙梁的情景;又回忆了自己出生的情景,也就是自己一家人进入黄沙梁的情景;最后回忆了村民对自己的称呼,时间上由近及远,使文章内容不断丰富。从构思的角度来看,文章题目为“走进黄沙梁”,黄沙梁不仅是作者曾经生活过的村庄,更是作者的精神家园,文中却写了两次搬家,而且文中写的最后一次搬家是离开黄沙梁,这种反向构思有凸显作者身体与精神双重回归的作用。考生依据上述分析可归纳出本题答案。 【点睛】第1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语言和手法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通读全文,关注细节。(1)快速通读全篇,依据写作顺序理解思路;(2)找出议论性的段落和语句,快速把握作者情感及全文思想主旨;(3)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揣摩挖掘内涵,品味语言特色及创作风格;(4)分析写作手法;(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节选自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二) 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逮其父时,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众谓柳氏有子矣。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贞元十九年,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而自肆于山水间。 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邪!”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 (节选自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 B.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 C.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 D.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僇人”,指受刑戮的人,罪人。受过刑的人在国家没有地位,很难再为官。柳宗元此时左迁永州,故称自己为僇人。 B.“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进士分三甲,分别为赐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C.“经史百子”,“经”指各种经书,包括儒道释三家的经典著作。“史”指史学方面的史书。“百子”指诸子百家之学。 D.“墓志铭”,是一种悼念性文体。写墓志铭一般称死者的官衔,因韩愈和柳宗元是笃交,故韩愈直接称柳宗元的字“子厚”。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被贬官永州,柳宗元内心忧惧不安,为排解心中苦闷,有时借公务之暇,到永州各地游览,借山水排遣苦闷。 B.柳宗元才学出众,名声轰动,时人都敬慕他,想与他交往,那些权贵公卿也争着要他做自己的弟子,并一致推荐赞扬他。 C.柳宗元因得罪当权者,被贬出京城做刺史,还未到任,就又被贬至永州。在永州期间,他刻苦为学,专心诵读,诗文汪洋恣肆。 D.柳宗元在柳州推行政治教化,因治政有方,想方设法改变当地陋俗,制定严格教谕和禁令,所以深受百姓信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2)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 【答案】10.B 11.C 12.D 13.(1)认为凡是这个州有不同常态的山水,都被我享用过了,却未曾知道西山的奇异独特。 (2)观察使把这个办法下达到其他的州,刚到一年,免除了奴婢身份而回归自己家里的就有近千人。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是哪个句子,然后通读全文,找到句子所在位置,结合上下文粗通大意,再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画线句子的上文说此地人借钱时习惯用子女作为人质相抵押,按约如不能按时赎回,等到利息与本钱相等时,子女就要沦为债主的奴婢。画线句子说的是柳子厚为借钱的人想办法,帮助他们赎回子女,故“悉令赎归”应断在一起,指让他们全都能把子女赎回去,排除A、D两项。 再比较B、C两项,“书”的宾语应为“其佣”,“令书其佣”的意思是“就让债主记下人质当佣工所应得到的酬劳”,故“令书其佣”后应断开,并且“则”在句中表顺承,“则”前应断开。排除C项。画线句子的大意为:子厚为借钱的人想尽办法,让他们全都能把子女赎回去;其中特别贫穷实在无力赎取的,就让债主记下人质当佣工所应得到的酬劳,等到酬劳和所借钱数相当时,便要债主归还人质。 故选B项。 【11题详解】 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的积累,并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C项,“包括儒道释三家的经典著作”错误。“经”,就是指儒家的经典著作。 故选C项。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文章要点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对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D项,“想方设法改变当地陋俗”错误。原文说的是“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意思是“按照当地的风俗,制定了劝谕和禁止的政令,赢得了柳州民众的顺从和信赖”,可见他并没有想方设法改变当地风俗。 故选D项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 (1)“以为”,认为;“是”,这;“山水有异态者”,定语后置句,有不同常态的山水;“有”,享用;“而”,却;“未始”,未曾;“怪特”,奇异独特。 (2)“下”,推行,下达;“其”,代词,这个;“于”,到;“比”,等到,到;“一岁”,一年;“免”,免除了奴婢身份;“者”,……的人;“且”,将近。 参考译文: (一) 我自从成为有罪的人,住在这个州里,就常常恐惧不安。如有空闲时间,就慢慢地行走,无拘束地游玩。每日和那些同伴,上高山,入深林,走到曲折溪流的尽头。幽僻的泉水,奇异的山石,没有一处僻远的地方不曾到过。到了目的地就分开草而坐下,倒尽壶中酒,一醉方休。醉了就互相枕着睡觉,睡觉了就做梦。心里有向往的好境界,梦里也就有(在这种境界中获得的)相同的乐趣。睡醒了就起来,起来了就回家。我以为凡是这个州的山有奇特形状的,我都游过了;可是我还未曾知道西山的奇异特别。 (二) 子厚小时候就精锐敏捷,通达事理。当他父亲还在世时,他虽然年纪轻,已经独立成人,能够考中进士,显露出超凡的才能,众人都说柳家有了个好儿子。以后又应博学宏词科考试合格,授集贤殿正字。才能出众,端方坚毅,每有议论往往引古今事典为证,贯通经史百家学说,识见高远,意气风发,经常使在座的人为之折服;他的名声因此大振,一时间人人都向往和他交游,那些公卿显要们,也争着要把他收到自己的门下,一致赞誉举荐他。 贞元十九年,他由蓝田县尉晋升为监察御史。顺宗即位后,授礼部员外郎。这时遇上当权的人获罪,他被视为一党,照例被遣出京城做刺史。还未到任,又照例被贬为永州司马。居官清闲,愈加刻苦自励,专心读书记诵,写作诗文,文笔或汪洋恣肆,或深厚凝练,其造诣可谓精深博大无有止境,但只能恣意寄情于山水之间罢了。 元和年间,曾将他和一道被贬的人召回京城,又再次一道出京为刺史,这次子厚前往柳州。到任之初,他感慨系之地说:“这里难道就不值得实施政教吗?”于是按照当地的风俗,制定了劝谕和禁止的政令,赢得了柳州民众的顺从和信赖。此地人借钱时习惯用子女作为人质相抵押,按约如不能按时赎回,等到利息与本钱相等时,子女就要沦为债主的奴婢。子厚为借钱的人想尽办法,让他们全都能把子女赎回去;其中特别贫穷实在无力赎取的,就让债主记下人质当佣工所应得到的酬劳,等到酬劳和所借钱数相当时,便要债主归还人质。观察使把这个办法下达到其他的州,刚到一年,免除了奴婢身份而回归自己家里的就有近千人。衡山、湘江以南考进士的人,都以子厚为老师。那些经过子厚亲自指点而撰写文辞的人他们的文章都有很好的章法技巧。(《唐宋八大家》教参)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别舍弟宗一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注】此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期间。从弟宗一即将离开永州去江陵(今湖北江陵县)。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残魂”且“零落”,“黯然”又加“倍”,其深意在于突出诗人的苦涩心境。 B.第二联以数字渲染了自己的不堪处境,有愤慨,有悲吟,字字有血泪,句句蕴悲戚。 C.最后一联以相思梦表达重归朝廷的希望与向往,虚实结合,情深意浓,十分真切感人。 D.这首诗既叙“别离”之意,又抒“迁谪”之情,两种情意上下贯通,自然融合 15.简要赏析颈联的表达效果。 【答案】14.C 15.①寓情于景,以比兴手法对彼此境遇加以渲染和对照。②以“桂岭瘴来云似墨”象征自己处境险恶,以“洞庭春尽水如天”暗喻宗一的美好前程。③一抑一扬,前后对比,蕴愁其中,暗示以后兄弟相见不易。④为尾联的表情达意伏下一笔。⑤前一句比喻,以墨喻云,形象地写出了环境之恶劣;⑥后一句虚写,想象宗一异地美好生活,有祝福之意;⑦对仗,句式工整,音韵和谐。 【14题详解】 本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把握意象,分析意境,领悟思想情感,思考表现手法,再对比选项得出答案。 C项,“表达重归朝廷的希望与向往”错误,“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是说,诗人自己处境不好,兄弟又远在他方,今后只能寄以相思之梦,在梦中经常梦见“郢”(今湖北江陵西北)一带的烟树。由注释可知,诗人的从弟宗一即将离开永州去江陵(今湖北江陵县),这一联以相思梦表达的是对宗一的兄弟之情。“虚实结合”错误,这两句是想象别后的情况,是虚写,没有实写。 故选C项。 【15题详解】 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本题要求简要赏析颈联的表达效果,考生需要把颈联放回到原文中,先理解诗句大意,再结合上下文从手法和内容等角度进行分析。 诗歌的颈联为“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大意为桂岭瘴气四起乌云低垂,洞庭春末之时也是水天一色。这一联是在写景,“桂岭”是诗人现在生活之地,而洞庭则是宗一将要前往之地,作者寓情于景,借写两地不同之景,把彼此境遇加以渲染和对照,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这一联还具有象征意义,“桂岭瘴来云似墨”,象征诗人自己处境险恶,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墨”来比喻“云”,形象地写出了柳州地区山林瘴气弥漫,天空乌云密布,突出了环境之恶劣;而“洞庭春尽水如天”,则预示宗一有一个美好的前程,这一句是想象行人所去之地春天将尽水阔天长的景象,属于虚写。整体上来看,颈联句式整齐,对仗工整,音韵和谐,上下句一抑一扬,诗人对自己是抑,对宗一是扬,蕴含了诗人无限愁思。桂岭和洞庭,一南一北,山川阻隔,路途遥远,以后兄弟相见恐怕就非常不容易了,这就为尾联“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埋下了伏笔。考生依据上述分析可归纳出本题答案。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开篇就提出了中心论点,即“_________”。 (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之以“生事”罪名加以反驳的三句是:举先王之政,_________,不为生事。 (3)在《赤壁赋》的开头,苏轼写自己与朋友泛舟赤壁之下,朗诵《诗经·陈风》中的《月出》篇,即文中所谓“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有志之士)不可以不刚强而有毅力的原因是:__________。 (5)曹操《短歌行》中“明明如月,__________”两句,把贤才比作光照宇内,可望不可即的明月,表达对贤才的渴望。 【答案】(1)学不可以已 (2)以兴利除弊 (3)诵明月之诗 (4)歌窈窕之章 (5)任重而道远 (6)何时可掇 【解析】本题考核名句名篇默写能力,采用的是情景式默写的题型,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注意所给句子的出处及作者,还要注意题干中给出的提示,准确书写出答案。本题要注意下列字词的正确写法:已、弊、诵、窈窕、掇。 【点睛】本题考查“名篇名句”的默写能力。从历年高考题来看,名篇名句考查的内容基本上诗词文兼顾,立足课内,也涉及少量课外名句。从考查的倾向来看,主要是富有教育意义和警策作用的哲理句。所考的名句,有一定的迷惑性,而且现在重点考核“理解性默写”,因此提倡考生备考中首先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然后要立足于“写”,避免会背不会写的情况。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儒、道两体系确立的精神,均视“物”为精神升华之道的 。在道家体系中,老子庄子都是否定“物”的;而在儒家体系中,对于“物”,采取了一种警惕戒惧的态度,其代表性说法就是“玩物丧志”的命题。把“恋物”与“失德”联系起来,“物害”之说是古代中国的一个 的观念。此观念不仅左右了古代中国社会对实体物质,也影响到对艺术的态度。明代的文人士大夫却挑战这种“物害”观念。文震亨写成《长物志》。“长物”之说,源自《老子》,“长物”即谓多余之物。唐代颜真卿、白居易曾多次使用“长物”一词,佛经翻译也用“长物”指简朴生活需要之外之物。文震亨为“长物”作“志”,一则以“长物”为生活"余物”,一则又以之为文人士大夫悦情逸性的 之物。明人沈春泽曾为《长物志》作序,( )。“于世为闲事,于身为长物”,“长物”的意义正在其“多余”的归属为玩赏者提供了 和表现“真韵、真才与真情”的空间。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妨碍 一以贯之 必须 寄予 B.障碍 始终如一 必需 寄托 C.妨碍 始终如一 必须 寄予 D.障碍 一以贯之 必需 寄托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不仅指出了晚明尚物赏物风气的意趣所在,而且也指出了文氏《长物志》的要旨。 B.不仅指出了文氏《长物志》的要旨,而且也揭示了晚明尚物赏物风气的意趣所在。 C.既指出了文氏《长物志》的要旨,又揭示了晚明尚物赏物风气的意趣所在。 D.既揭示了晚明尚物赏物风气的意趣所在,又指出了文氏《长物志》的要旨。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此观念不仅左右了古代中国社会对实体物质的态度,更影响到对艺术的方法。 B.此观念不仅左右了古代中国社会对艺术的态度,也影响到对实体物质的态度。 C.此观念不仅左右了古代中国社会对实体物质的态度,也影响到对艺术的态度。 D.此观念只有左右了古代中国社会对实体物质的态度,才影响到对艺术的态度。 【答案】17.D 18.B 19.C 17题详解】 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应首先明确词语(包括熟语)的基本意思、感情色彩、适用对象、习惯搭配等,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第一个空,障碍:①阻挡前进的东西;②阻挡,使不能顺利通过。妨碍:①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②阻碍。材料中说的是儒、道两体系确立的精神都认为“物” 是精神升华之道上阻挡前进的东西,应选“障碍”。 第二个空,一以贯之:泛指用一种思想理论贯穿于始终。始终如一:自始自终一个样子。指能坚持,不间断。材料中说“物害”之说贯穿于古代中国,应选“一以贯之”。 第三个空,必需:动词,一定要有;不可少。必须:①副词,表示事理上和情理上必要;一定要;②加强命令语气。必须的否定是“无须、不须、或不必”。材料中说把“长物”看作是文人士大夫悦情逸性必不可少的东西,应选用“必需”。 第四个空,寄予:给予关怀、同情等。寄托:①委托别人照料;②寄理想、情感于某人或某事物上;③托身,安身。材料中说玩赏者寄理想、情感寄于“长物”上,故应选用“寄托”。 故选D项。 【18题详解】 此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仔细阅读所给材料和各个选项,从话题统一、内容前后勾连、事理相承、意境协调、句式一致等角度分析比对,得出答案。 本题结合后文来看,后文“于世为闲事,于身为长物”说的是《长物志》的要旨,而“‘长物’的意义正在其‘多余’的归属为玩赏者提供了寄托和表现‘真韵、真才与真情’的空间”则说的是“晚明尚物赏物风气的意趣”,故所选句子应先说“要旨”再说“晚明尚物赏物风气的意趣”,排除A、D两项。 再比较B、C两项,不仅……而且,是递进关系;既……又,是并列关系,材料中强调的是“晚明尚物赏物风气的意趣”,故应选用递进关系的复句,排除C项。 故选B项。 【19题详解】 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答题时应先分析原句,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审主干再查附加成分,找出语病,并加以修改,再仔细比对选项所给出的修改方案,找出答案。 本题所给句子成分残缺,“左右了古代中国社会对实体物质”缺少宾语中心词,应改为“左右了古代中国社会对实体物质的态度”。 A项,不合逻辑,从后文来看,文中并没提到“对艺术的方法”,故应将“更影响到对艺术的方法”应改为“也影响到对艺术的态度”。 B项,不合逻辑,应先说“对实体物质的态度”再说“对艺术的态度”,由具体到抽象。故应将句子改为“此观念不仅左右了古代中国社会对实体物质的态度,也影响到对艺术的态度”。 C项,修改正确。 D项,不合逻辑。“只有……才”表条件关系,由原文可知,“左右了古代中国社会对实体物质态度”并不是“影响到对艺术的态度”的条件,应将“只有……才”改为“不仅……也”。 故选C项。 20.请在下面新闻报道的横线上补写语句。要求语意简洁,并与上下文语句连贯。 预计明年上半年,“新型邮编行业标准”即可出台。新邮政编码的诞生,______。届时,每个人都能注册精准的个人地址ID,这套地址ID,各快递企业可以共用。新型邮编更便于机器解析,基于地名地址库精准识别目的地,减少中转环节,提高中转时效。此外,便于机器识别的“新型邮编”,可为无人机、无人车等提供精细导航服务,加速______进程。 【答案】(1)将使快递行业产生革命性的改变。 (2)快递行业的无人化。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找准话题,在文段所提供的语境中,陈述主体、陈述内容、叙述角度应保持一致;其次考虑语境的和谐,一个文段所描述的画面、环境、情调、氛围、风格应和谐统一,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意蕴同其中的物象、景致应契合;再次注意逻辑事理,注意上下文、前后文之间的呼应,若前面说到一种情况,后面就须与之照应统一。 本题所给材料说的是“新型邮编行业标准”将给快递行业带来的变化。第一个空,结合后文“每个人都能注册精准的个人地址ID……各快递企业可以共用”“更便于机器解析”“减少中转环节,提高中转时效”等,可知“新型邮编行业标准”会给快递行业带来巨大变革,据此可填“将使快递行业产生革命性的改变”一类的内容。第二个空在材料的最后一句话中,上文说的是“新型邮编”便于机器识别,可以为无人机、无人车等提供精细导航服务,由此可知,“新型邮编”能够加速快递行业无人化的进程,故此处应填“快递行业的无人化”一类内容。 21.请仿照所给上联,从所学课本中选取素材,拟写一个下联。 上联:苏东坡黄州贬谪泛舟赤壁 下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毛泽东长沙游历赋诗湘江;陶渊明官场退隐采菊东篱;柳宗元永州失意赏景西山;郁达夫冬日踏雪赏景江南。 【解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和正确使用修辞手法的能力。本题要求仿照所给上联,从所学课本中选取素材,拟写一个下联,考生首先要了解对联的一般写作要求,再仔细阅读上联,掌握要写出的对联的结构形式,最后按要求写出下联。对联写作上要做到词性相同,结构一致;对仗工整,音韵协调;内容相关,意境完美;上联结尾字要求仄声,下联结尾字要求平声。 本题要求从所学课本中选择素材,可写的内容很多,如毛泽东游历长沙,陶渊明官场退隐,柳宗元西山赏景,郁达夫江南赏冬景,等等,建议考生选择自己最为熟悉的材料来写。从结构上来看,所给上联中“苏东坡”是人名,是课文的作者;“黄州”是地名,名词;“贬谪”是作者当时的境遇,动词;“泛舟赤壁”是课文中写到的事件,“泛舟”是动宾结构,“赤壁”是地名,名词。因此考生在写下联时也要按照“人名+地名+境遇+事件”的形式写作。考生答案符合上述要求即可。 四、名著阅读 22.下列对《红楼梦》有关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中“宝黛初会”时宝玉有摔玉举动,摔玉的原因是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来了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见宝玉性格率真任性。 B.贾母问黛玉读什么书时,黛玉回答“只刚念了《四书》”,但当宝玉问时,她却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可见林黛玉多思多虑,小心谨慎。 C.小说第五回,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隐喻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代了出来。 D.宝钗对宝玉的通灵宝玉上面的“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几个字很好奇,她的丫头莺儿认为通灵宝玉上的字与宝钗项圈上的字是一对。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名著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考生在备考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等,又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答题时要运用平时掌握的相关名著知识及文章阅读理解技巧来分析。 D项,“宝玉的通灵宝玉上面的‘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几个字”错误。“不离不弃,芳龄永继”是宝钗的金锁上面的话,宝玉通灵宝玉上面的话是——正面写着“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反面写着“一除邪祟,二疗冤疾,三知祸福”。 故选D项。 五、写作 23.阅读下面习近平对青年人的寄语,根据要求写作。 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 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 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 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兴华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青春须早为”,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青春须早为,从我做起,为国奋斗 兴华中学的同学们: 你们好,我演讲的题目是“青春须早为,从我做起,为国奋斗”! 习近平主席说:“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是的,只有我们脚踏实地,努力奋斗,用充实的青春创造未来,我们才能在将来回忆时无怨无悔。 无论在哪个时代,青年人都是肩扛社会大任,推动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而今,重任落在我们的肩上,我们应勇于承担,为了人类共同的命运,从我做起,努力奋斗,振兴国家。 青年是社会的先锋。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清政府失去了方向,迷失了自我。但此时,有志青年们决定出国求学,为祖国寻找出一条光明的道路,“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都身在其中。他们让中国同世界架起了一座桥梁,将先进的技术和思想引进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大批留学生回到祖国,其中有中国第一代革命家,还有众多的无名英雄。他们作为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急先锋,身体力行地开创着中国的未来。 我们伟大的总理周恩来曾发出“安忍坐视而不一救耶?”的呼声,燕园学子曾提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现如今,社会进步,科技发展,中国仍不乏勇担国家大任,充当科技尖兵的青年。“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总设计师、首席潜航员叶聪,通过不懈努力,终将“蛟龙号”从图纸变为现实。参与“蛟龙号”深潜作业共计50次,最大下潜深度达到7062米。他是青年人岗位建功、报效祖国的榜样,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被评为“改革开放杰出贡献人物”。 还有嫦娥团队中那些90后的年轻人,同先辈合作将中国的探测器送上月球;哈工大那群二十几岁的青年,成功在轨抢救回了“龙江二号”并拍下了被世界称赞的“最棒的地月合照”……这些走在时代前列的青年人,完美地诠释了什么是勇担使命,发展科技,振兴国家。 习主席曾强调,“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在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总书记再次对青年提出殷切期望:“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恰同学少年的我们风华正茂,就要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我们必须认识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不能只在“纸上谈兵”,我们要有本领,懂得科学知识,实干兴邦。 唐代诗人孟郊说“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同学们,从我做起,珍惜韶华,努力钻研,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为祖国的伟大复兴,用坚实的臂膀背负起明天的太阳!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演讲者:x x x x年x月x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