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古诗词鉴赏教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古诗词鉴赏教案

‎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 教案 ‎【教学目标和重点】评价古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在对诗歌内容、情感等把握的基础上更高的要求。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指诗人用诗化的语言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生活,并由此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 ‎    评价思想内容,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思想感情,分析其社会意义及其深层内涵;评价观点态度,就是对诗歌中的景物、人物、事件等所体现的作者态度进行评价,也包括对作者所表现的观点态度的消极性与积极性的评价。‎ ‎    在诗歌鉴赏中,“评价”一词要求观点明确,并且有深度地阐述,而在高考中对于“评价”是降低了要求的,也就是说能够就诗论诗、言之有理即可,不需要纵横联系、引申阐发。从命题角度来看,有的是仅就“诗眼”、关键句、情感、主旨等某一个问题单独考查,有的是将形象、语言、技巧等结合起来综合考查。从常见的试题形式来看,有的是“表现什么思想”、“抒发怎样的感情”、“体现怎样的人生态度”等,有的是“某个词为‘诗眼’,为什么”、“某个句子阐释了什么道理”、“有人评价这首诗……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这首诗的主旨是……谈谈你的理解”等。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高考必考内容,且分值较高,应作为备考的重点。‎ ‎   【备考方略巧点拨】  评价古代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建立在对诗意的准确把握、正确理解基础之上的,因此,要使分析评价做到准确、恰当,需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   1.辨明类别,结合诗意,正确解读。‎ ‎   根据题材的不同,古代诗词可分成很多类别,如山水田园诗、咏物诗、咏史诗、边塞诗、送别诗、写景诗、闺怨诗、羁旅诗等。不同类型的诗歌具有特定的内容和不同的表现方式,如山水田园诗的宁静闲适、恬淡快乐、丰收喜悦、隐逸情怀,咏物诗的借物抒怀、托物言志,咏史诗的吊古伤今、借古讽今,边塞诗的建功立业、奋勇报国、厌战思乡,送别诗的离情别恨、深情厚谊、劝勉激励,爱情诗的绵绵思念、款款深情,闺怨诗的思远怀人、控诉战争,羁旅行役诗的漂泊无依、浪迹天涯、归期遥遥、孤独彷徨、念亲思乡等。因此,能够辨明诗的类别,了解同一类别诗词的“共性”,无疑对解读诗歌内涵、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大有帮助。‎ ‎     当然,即便是同一类诗歌,在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上是有差别的,这就需要结合诗意来确定。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两首诗都是送别诗,前者是悲苦伤感的离别,后者是满怀激情地送行,诗作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态度明显不同。‎ ‎     2.抓住意象,领悟诗情,明确把握。‎ ‎    古人作诗常精心选择一些典型物象来体现主观情感,这就是意象。由于历史文化积淀、民族心理制约等,某些客观事物便有了约定俗成的意义,成为特殊意象,出现在与之情感色彩相应的诗词中。如送别诗中常见“折柳”、“灞桥”、“南埔”等,爱情诗中常见“红豆”、“鸳鸯”、“青鸟”等,边塞诗中常见“羌笛”、“胡马”、“大漠”、“烽烟”、“孤城”、“阴山”等,羁旅诗中常见“驿道”、“征铎”、“西风”、“瘦马”、“浮萍”、“飘蓬”等,咏物诗中常见“翠竹”、“青松”、“红梅”、“秋菊”、“鸣蝉”等。把握意象是解读诗歌的一把钥匙,结合诗意,开拓意象,诗中作者所抒发的感情,阐发的观点态度,表达的人生志趣,也就很明朗了。如秦观的《画堂春》:“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柳外画楼独上,凭阑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     3.解析典故,明确内涵,领会用意。   诗贵含蓄,重暗示,诗人不便明说或不想明说的意思,可以通过典故,曲折地予以表达。用典是古人作诗的一种高妙艺术,诗词中的典故不是随意为之的,而是隐含着诗人深刻的用意。从辨析典故入手,是理解诗词思想内容、把握诗人观点态度的有效途径。明确典故本身的意义,是分析诗词用典的前提。因此,诗词鉴赏备考中,积累一些常见典故,把握其意义是很重要的。一般来说,高考命题所选的古诗词资料,对于一些生疏的典故,往往在诗词后面给以注解,这些注解不可忽视。作为一种表现手法,用典的目的是诗词内容表达的需要,是作者情感抒发的需要。分析典故的作用与效果,要放在具体的诗词语境中,把典故内涵与诗意结合起来,才能明确诗人用典的意图。如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中的《后庭花》是引用的一个典故,此曲为亡国之音。针对当时社会存在的弊端,诗人不便直言,便借用典故来影射时事。诗人借题发挥,表面上是讽刺歌女,实际上把矛头指向国运衰微之际不以国事为重反而痴迷淫乐的晚唐统治者,收到了借古讽今的良好效果。‎ ‎     4.结合背景,知人论世,深度理解。   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隐含在诗意之中的,一首诗的形成总是与作者对特定事实的感悟有关。诗人所表现出来的对社会、对生活中的某人、某事或某种现象的观点态度,或褒扬或贬斥、或赞成或肯定、或赞美或嘲讽,总是带有时代印记和受个人生活经历影响,因此,诗词鉴赏要“知人论世”。评价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作者、时代、写作背景等这些外在因素不可忽视,应尽可能多地联系诗歌创作的特定历史背景和诗人的人生遭际,这样会使我们对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有更深层的理解。如高蟾的《金陵晚望》:“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韦庄的《金陵图》:“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高诗是晚望金陵,说伤心是画不出来的;韦诗是看金陵图,说伤心是画得成的。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该题提供了一个简单注解,说明两人都是晚唐诗人,联系晚唐的社会现实,自然让人进一步印证他们都是因国势衰败而伤心。‎ ‎     5.明确指向,考究意图,突出要点。   回答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类的试题,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思考并解决下列问题: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体现出的观点态度是什么?借用哪些事物来强化思想内容的?通过怎样的艺术手段来凸显观点态度的?观点态度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作答的要领是,先说明情感、态度等的总体情情况,再具体分析其在诗词中的体现;作答的原则是,就诗论诗,不可游离诗意随意发挥,尤其是开放类的试题。此类考题,设题角度多,形式多变,一定要认真分析题干设置,明确试题指向,推究命题意图,因题而异,突出要点,做到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如欧阳修的《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蒙蒙。垂柳阑干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拢,双燕归来细雨中。”在古人的诗词中,百花凋谢,落红满地,多表现孤独伤感之情,而欧阳修却一反往常,说是“群芳过后西湖好”在词人的心目中,“游人”的份量远远重于自然风光,西湖好不好与群芳关系不大,而在于游人的在与不在。‎ ‎    【导语】诗歌按题材分类 1、边塞征战诗 2、咏史怀古诗 3、山水田园诗 4、惜别送别诗 5、羁旅思乡诗 6、咏物言志诗 7、思妇闺怨诗 8、人生感怀诗 ‎     一、 边塞征战诗:‎ ‎     1、起源: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繁,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 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因为边塞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因而就造成边塞诗词题材十分广泛,内容异常丰富。诗歌中的思想感情又因为每个朝代的盛衰,表现出来的情调或高昂或低沉。‎ ‎     2、发展:盛唐的边塞诗基调是豪迈、爽朗、一往无前。如王昌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即使是艰苦的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到了中、晚唐,国势渐衰,虽然诗人也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悲壮惋伤的成分多了起来。如陈陶“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征战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为报国无门的愤懑,如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     3、题材(内容): A.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 B.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 ‎     4、领悟情感:‎ ‎ A.主战思想(讴歌边关将士的奉献精神、意欲建功立业的豪情、报效祖国的激情、抨击主降派、讽刺当朝无能。)‎ ‎ B.反战情绪(环境的恶劣、塞外生活的艰辛、连年征战的痛苦、思念亲人的悲伤、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 ‎ C.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 ‎ 5、总结诗文思路:‎ 塞外景物——戍边战士的情怀 ——豪迈奔放、一往无前,显示祖国河山之壮美,抒发戍边将士保家卫国、建功立业之豪情(盛唐时期的边塞诗多如此,代表人物如高适、岑参)。‎ ‎ ——表现边塞生活的艰苦,表示戍边战士平息叛乱、反对侵略和巩固边防、为国捐躯的决心。‎ ‎ ——写边塞的风光或思乡怀人的情怀;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之情。‎ ‎ ——表达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宋代的边塞诗多如此,代表人物如范仲淹)。 ‎ ‎——诉连年征战之苦,思乡思亲之苦(宋代的边塞诗多如此)。‎ ‎ ——直接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给老百姓带来的痛苦(征战诗常如此)。‎ ‎ ——通过征夫怨妇侧面写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给老百姓带来的痛苦(征战诗常如此)。‎ ‎ 6、课堂演练:‎ ‎ 塞下曲 (李白) ‎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 【思考】这首诗描写的场景有什么特点?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 【参考答案】一至四句写五月的天山不见鲜花不见春色,只有大雪和思乡的《杨柳曲》,极写了边地苦寒的环境;五六句描写将士们苦战的情景:时间紧凑,战斗生活紧张。后两句直接抒情,表达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以前面苍凉的环境和极其雄壮的作战场景描写作铺垫,衬托了将士们的爱国激情。‎ ‎ 渔家傲 (范仲淹)‎ ‎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 【思考】1.上阕写景,这些景物有怎样的特征?其作用是什么? 2.下阕“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分析末句“白发”和“泪”的思想感情。‎ ‎ 【参考答案】 1、荒芜凄凉。渲染气氛,为下阕抒情作铺垫。 2、希望取得伟大的胜利,却又无从取胜,思念家乡却又有家难回的矛盾心情,。爱国激情,浓重的乡思,兼而有之。 3、一方面是年华流逝,功业不知何时才能建立的惆怅,另一方面是思念家乡的苦闷。‎ ‎ 二、 咏史怀古诗 ‎ 1、题材:以历史为主要内容,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朝代的兴衰发表评论,抒发感慨。或感怀身世,或借古讽今,或怀古论事。标题一般是古迹名、古地名,或直说“怀古”。咏史怀古诗的代表人物是刘禹锡、杜牧等。(特别注意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诗人身世之间的相似点,相似点常见于学过的课本内容。) 2、领悟感情:‎ ‎   A、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诗人自己不置身其中。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江东弟子多俊才,卷土重来未可知。”然而王安石却感到项羽失败的必然:“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 B、把史实和现实扭结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如:宋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C、还有一种是只抓住历史的一些影子,故意借题发挥。如李商隐的《贾生》。‎ ‎ 3、表达的感情:‎ ‎ A、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的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 B、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 C、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 D、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 4、总结诗文思路:历史的人或物——描写古今的盛衰之比———表达主旨 ‎ A、借古讽今——劝谕统治者借鉴历史,或讽刺当政者荒淫无耻,抨击时弊。‎ ‎ B、怀古伤今——喟叹朝代兴亡变化,悲叹昔盛今衰,或物是人非。感慨岁月瞬息变幻,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忧患意识。‎ ‎ C、借古抒怀——寄托对人生的深沉感慨。时光不再,英雄易逝,以古人自况,抒发豪情壮志,或自伤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功业未就鬓发已白。‎ ‎ 5、课堂演练:‎ ‎ 过华清宫 ‎ (李约)‎ ‎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 (1)请指出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1)这首诗采用了今昔对比的手法。将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之景与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之状作对比。(2)作者通过咏史抒怀,讽刺了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由盛转衰。‎ ‎ 台城 ‎ ‎ (韦庄)‎ ‎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 【注】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 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 ‎【参考答案】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 ‎ 【布置作业】 1、巩固今天的课堂内容,整理讲义;2、完成练习。‎ ‎   附:古诗鉴赏顺口溜 ‎ 一看标题明题材,二读注释论人世。三梳字句通大意,四抓诗眼定主旨。五品意象展联想,六析手法寻意蕴。诗读百遍意自现,心通古哲人自贤。‎ ‎       三、咏物诗(托物言志)‎ ‎ 咏物诗——托物言志,咏物 “不即不离”,状物“似与不似”——由形写神,物我一境——所写似物非物,意在写人——写时曲尽“物”之妙处而寄情其中。‎ ‎ 诗文思路:物——情  物——理 ——要抓住诗歌中所表现的“物”的主要特征(某一与诗人情感相吻合的特征) ——揣摩诗中的比喻义和象征义。‎ ‎ 1、托物言志——表达诗人志向情感。‎ ‎ 2、借物喻人——赞美或批判社会上某类人。‎ ‎ 3、借物喻理——劝世道德箴言(物之特征具多面性,诗人写时“只取一瓢饮”;诗人性格、经历各异,故同咏一物,诗歌主题可能有差异。但因文化积淀,不同诗人对同一“物”的吟咏,所抒之情感也可能相同,注意诗歌具体的意境)如王勃《咏风》“肃肃凉景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来去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借“风”而起兴,结句表达自己要成就一番事业要在诗坛上引领风骚的志向。‎ ‎ 【物象象征意义举例】‎ ‎ 松——傲霜斗雪,刚毅坚强,不畏艰难,高洁,正直坚贞,不谄媚权贵,具有高风亮节。‎ ‎ 梅——坚强,、高洁、超逸、傲岸、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也有以梅自喻,写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陆游《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或表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 竹——虚心劲节、不随流俗、不畏风霜、刚直不阿、宁折不弯、孤高刚劲。‎ ‎ 菊——卓尔不群、坚强、坚贞、高洁、宁死不变节(如宋人郑思肖《寒菊》的“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的隐者形象。‎ ‎ 兰花———朴实与纯真,不事雕琢,有卓尔不群、宁静之美。具有美女似的纯洁,君子似的风范,勇士似的气概。也喻坚定不移的气节和情谊。但陈子昂《感遇》(其二)咏兰:“兰若生春夏,苹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袅袅秋凤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首联写兰叶的茂盛,领联叙兰花兰茎的艳丽,须联述兰在秋风中遭到打击,尾联叹兰的一生劳意无人理解。诗人通过对兰的咏叹,寄予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心。‎ ‎ 四、写景诗 ——“一切景语皆情语”‎ ‎ 1、写法: ①写景抒情——先写景,后直抒胸臆。‎ ‎ ②情景交融——全诗皆写景,但融情于景,注意景物色彩,特别是注意常用的寄托某种情思的意象(景物)。例: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诗对仗工整,看是句句写景,实则字字含情,情景交融。开头两句描写明媚的春景图,流露出诗人喜悦之情。后面两句“千秋”与“万里”相对,表现诗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浩茫心绪,卒章见底,关键词(诗眼)在“万里船”。门外所泊是来自东吴的“万里船”。可是诗人却有船行不得,有家归不了。只能倚窗见到千年不变的茫茫雪山,满眼异地风光。再回想去年官兵收复河南河北,诗人就想“青春作伴好还乡”,可是一年已过,春天又至,诗人仍然淹留他乡。于是喜悦之情随着视线的转移而消逝,代之而起的是无限思乡之情,以至心随白鹭和东吴万里船俱往故乡。最后乐景却反衬了诗人的离愁别绪。‎ ‎ 2、四季图及其它风景诗 ‎ ——希望、喜悦之情 ,热爱大自然之情。‎ ‎ ——自伤迟暮,独守闺房,感伤青春易逝,佳人(良人或家人难再);或感叹物是人非,昔盛今衰;或抒发亡国之恨。‎ ‎ ——感伤物是人非,人生短暂,报国无门,功名难就。‎ ‎ ——怅恨离别,思念家乡。‎ ‎ (想象诗歌画面,融绘画欣赏技法于其中。从动静、虚实、形、声、色、点线、面对比等去欣赏构图美、形象美、色彩美和意象美,抓住诗眼挖掘深意)‎ ‎ 五、田园诗 ‎ 原是歌咏恬静悠然情景的田园生活。如东晋陶渊明一些诗曾被称为“田园诗”代表作。某些诗人不满现实,退居乡野,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歌咏,流露出不愿同流合污的情绪。诗人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 ——远离尘嚣,表现不与世同流合污、不媚俗,不改变志向的高洁品质。‎ ‎ ——对于趋膻逐臭的官场生活的极大憎恶。‎ ‎ ——隐逸田园、躬耕陇亩的喜悦、闲适的心情。‎ ‎ ——弃官归田后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安贫乐道的思想。‎ ‎ ——表现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典型的耕读生活。安贫乐道的思想。田园诗有浓郁的人文色彩,不仅描写美丽的田园自然风光,还涉及农事方面的內容,是农业文明的产物。‎ ‎《现代汉语词典》“田园诗”词条解释:“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夫的劳动为题材的诗”因此一些田园诗也表现以下主题:‎ ‎ ——描写农村勤劳、淳朴、安乐的生活情景。‎ ‎ ——描写江南稻乡安静富庶的田园风光。表现盛唐时期农民安居乐业的生活图景和诗人轻松愉快的心情。‎ ‎ ——庆丰收、与民同乐的情感 。‎ ‎ ——对农村劳动生活的热爱之情。‎ ‎ ——辛勤劳动,秋收时的欢快心情。‎ ‎ ——男丁戍边,田里只有妇孺老人耕种,土地荒芜,揭露战争带给农民的深重灾害。‎ ‎ ——反映了农村凋零残破的情景。‎ ‎ ——闵农、怜民的思想感情。即对农民们艰苦生活的同情。对官府的赋税徭役繁重,残酷剥削农民和社会制度的不合理表示强烈的不满。‎ ‎ ——对比农民的痛苦生活,为自己过着不劳而温饱的生活表示疚愧和自责。‎ ‎ ——讽刺嘲笑那些四体不勤五谷不识的城里富贵人家。‎ ‎ ——把农家苦与王孙乐对比,表达希望农民与王家“不饥不寒,上下一般”的美好理想。‎ ‎ 写田园诗的主要有:晋代陶渊明,南朝的鲍照、江淹、沈约、谢脁南北朝的庾信,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有王维、盂浩然,此外唐朝诗人张籍、刘禹锡、柳宗元、白居易、李绅、元稹、姚合、温庭筠、司马札、皮日休、聂夷中、陆龟蒙、杜荀鹤、颜仁郁、可朋、韦庄、王驾等。李白、储光羲、高适、杜甫、元结、袁高、戴叔伦、韦应物、孟郊、王建、颜仁郁都留下田园诗达到佳作。‎ ‎ 六、山水诗 个人心灵的写照,也是时代思潮在诗国的投影。‎ ‎ ——表现自然美的艺术境界。表现向往自然、回归自然的意愿。‎ ‎ ——甘于淡泊、守拙归真。追求平和悠闲的心境与冲淡朴素的物境的融合的胸中之景——意境。‎ ‎ ——远离尘嚣,不与世同流合污、不媚俗,不改变志向。‎ ‎ ——隐逸山水的喜悦、闲适的情感。‎ ‎ ——表现大自然的勃勃生机,表达希望、喜悦之情,热爱大自然之情。‎ ‎ ——与自然和睦相处的宁静平和的心境,“旷而且真”的怀抱的自然流露。‎ ‎ ——表现自然恬淡的情趣以及掩盖不住的内心的孤清和寂寞之情。‎ ‎ 曹操《观沧海》——汉以前唯一完整的山水诗,全诗不加作者主观抒情,只作客观描写,是汉以前所未有的。山水诗代表人物主要有晋代的陶渊明、谢灵运、谢脁,唐代的孟浩然、王维、李白,宋代的杨万里和范成大等。唐代诗人几乎都写有山水诗,杜甫和宋代的梅尧臣、苏东坡、王安石、陆游等大诗人也有大量描写山水的佳作。七、赠别诗和悼亡诗:‎ ‎ 两类诗共同点: ① 较其他类属作品,情感更为挚厚、强烈。 ——古语: “悲莫悲兮生离别。” ②展现出主体意愿与严酷现实的矛盾,前者 “欲留不能,欲舍不忍”,后者 “抚存感往,物是人非”,以感情的悲剧性冲突和心灵的巨大波荡唤起读者的共鸣、同情与悲悯。‎ ‎ 1、送别诗:‎ ‎ ①重团聚、怨别离,诗中除了抒发恨别之情外,往往蕴含其他思想感情:A.建功立业的豪情  B.壮志难酬之惆怅  C.被贬之愤懑  D.忧国忧民之情.E.男女之情爱  F连年战争,有家难归之悲愤 ‎ ‎②注意想象诗中描写的景物所蕴含之感情。古人送别多在歧路旁、津渡口、长亭间或都门外。可供作者触而伤怀、借以言情的客观物象:落日余晖、流水通波、江风引雨、平沙卷蓬、云横秦岭、路绕蜀山—— “人化的自然”,———荒寒而悲凉、空廓而沉深。‎ ‎ ③领会诗中典故含义。(注意注解提示或联想已学过的诗歌。)‎ ‎ ④化用前人诗文,如: 萧萧班马、携手相看泪眼——写离别  霍去病、魏大——表为国立功之志向 ‎ ‎⑤注意细节描写。‎ ‎ ⑥注意谐音——“柳”谐“留”,“秋”谐 “愁”,“丝”谐“思”。“晴”谐“情”,  “莲”谐“怜”,爱怜,借以表达爱情。‎ ‎ 2、悼亡诗 ‎——多是感怀亡妻之作。从魏晋南北朝潘岳悼亡妻的三首代表作起,后人感怀亡妻的作品多沿袭之,用“悼亡”为题。‎ ‎——悲叹“双栖一朝只”、“比目中路析”‎ ‎——表达悼亡的痛楚和哀伤。‎ ‎ ①诗中所写地点或物象: 【地点】 ⑴闺阁庭院———亡妻生前所生活的空间。——“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睹物思人,黯然伤神。【物象】苔径凉阶、弱蕙衰兰、芜闺尘窗、孤帐空床、长簟床空、室虚悲风、残灯虚座、余墨遗芳、翰墨馀迹、遗挂在壁、朗月胧胧、针线犹存————物是人非,凄寂而清冷、衰颓而黯淡。‎ ‎ ⑵墟墓间——怅恨阴阳两分隔,表现“徘徊墟墓间,欲去复不忍”的伤逝之情。【物象】坟、墟墓、落叶、孤魂、凄凄朝露、烈烈夕风。【其他词语】茕茕  徘徊、踟蹰、不忍、未忍 ‎ ②历代著名诗人如潘岳、鲍照、韦应物、孟郊、元稹、李商隐、梅尧臣、苏轼、黄庭坚,都有悼亡诗流传。八、乡思诗、行旅诗、记游诗 ‎——表现愁肠百结,思乡怀人的主题 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这类诗离不开山水景物描写,所以又称“山水记行诗”。这与纯粹的山水诗略有区别,是“以记抒情”为主的。如杜甫的《旅夜抒怀》、马致远的《秋思》,便不可视作山水诗。‎ ‎ 思路:写物象——触“物”生情——抒情。‎ ‎ ①注意所写物象:如:黄昏、落日、枯藤、老树、昏鸦、倦鸟、流水、孤雁、鸿雁、秋雁、万里船、孤舟、浮云、杨柳、明月、残风、笛声、歌吹、鸡声、茅店、寒灯、孤影、夜雨、孤灯、风烟、家书、书札、梦、乡关、等。‎ ‎ ②乡思诗还有写节日之乡思。如佳节、重阳、寒食。构思上“以超极表至极”——把乡思之情推到极点之后,又往前推进,超过极点——虽有悖常规,却合情理。如: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刘皂《旅次书朔方》)划线句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使乡思之情得到超强表现,微妙真实。 ‎ 九、咏怀诗 ‎——以吟咏个人抱负,反映或讽刺社会为题材的诗歌。也有的咏怀诗叹世道不予我生、伤夫妻离别、苦人生短暂(人生若尘露)、哀朋友遗弃,即抒发嗟生、忧时、愤世、疾俗等思想感情,如阮籍的咏怀诗。比兴、象征、联想等是其主要手法。咏怀诗也源自《诗经》,是古诗中最重要的诗歌之一。如屈原的《离骚》、《涉江》、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苏轼的《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陆游的《书愤》等等,都是咏怀名作。‎ ‎ 十、游仙诗 ‎ ——历代文人被压抑的情况下而产生的不平则鸣的文艺成果。在浪漫的想象之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摹,建构理想中的仙境,以寻求对现实环境的解脱。宣泄心中的愤懑不平,表达对时局的无可奈何与失望之情,表现诗人自由自在的精神和离经叛道的气质。(也有写道家求仙求长生不老的游仙诗。)‎ ‎ 十一、悯农怜民诗——讲农民劳作之苦,或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或苛捐杂税政策,表达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 十二、讽喻诗 ‎----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人直士呼声的诗歌,亦称“讽喻诗”,有时也称“政治讽刺诗”。自《诗经》起直到现代从未消失。如《硕鼠》、《伐檀》、《蜂》(唐·罗隐)、《题临安邸》(南宋·林升)、《醉太平》(“讥贪小利者”元代无名氏)等等。‎ ‎ ——运用含蓄的手法,往往是同讽刺相结合在一起的。‎ ‎ 十三、闺情诗 ‎———是以女性为主题的的描写女性心理情感的诗篇。——归结“怨”字。‎ ‎ 1、宫怨诗 ‎——反映皇宫内妇女生活的怨诗,‎ ‎——写皇帝喜新厌旧和封建社会红颜衰老而被遗弃的可悲结局。‎ 表达诗人对宫中广大嫔妃不能自主命运的深切同情。‎ ‎(如王昌龄的《春宫曲》《长信秋词》,李白《玉阶怨》,杜牧的《秋夕》,白居易《后宫词》,张祜《宫词》。)‎ ‎ 2、征妇怨 ‎——妇人独守空闺,对远在边关的良人(丈夫)的思念。良人可能是为了功名,但更多的却是被征调入边关。诗歌既有战争早日结束、良人早归的期盼,也有对战争的诅咒。亲人不得相见,无尽的思念只好寄托在梦里。如金昌绪《春怨》“打起黄莺儿,休教树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但是更可怕的是春闺梦里人已经成了无定河边骨。‎ ‎ 3、商妇怨 ‎——商人重利轻别离,留下妻子独守空房,商人妇因爱而生怨。如李益《江南曲》“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于弄潮儿。”‎ ‎ 4、情人怨 ‎——担心自己命运、或抱怨自己被抛弃。也有写对爱情的向往。‎ 十四、干谒诗 ‎——为得到对方的赏识和录用而作,诗中表现自己的才华,抒发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情怀。含蓄是好的干谒诗的必备条件之一。‎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