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学、洪都中学、麻丘高中等七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学、洪都中学、麻丘高中等七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

‎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语文期中联考试卷 命题人: 审题人: ‎ ‎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各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就中国的文化源头而言,无论是孔、孟,还是佛、老、墨翟、申、韩,孜孜汲汲,惕励忧勤,无不以济世安民为己任,怀抱一种死而后已的念头。自庄子、列子之后,继之以巢父、许由,乃至西晋的王衍之辈,倡导洁身自好,愿做山林高人、达士,隐士之风骤然而起。两者之分,其根本在于“人”“我”之别:孔、孟认得“人”字真,身心性命只是为了天下国家;而庄、列则认得“我”字真,视天地万物只是成就自己。‎ 事实确乎如此。在儒家学者中,孔、孟到处周游,辙环天下,孔子弟子亦不免事奉季氏。究其原因,固然因为事势不得不然,舍此无以自活;但更重要的因素,还是因为孔、孟怀抱起死回生之力,而天下又有垂死欲生之民,所以遍行天下,希望藉此行道。‎ 那么,士人为何必须出仕做官?从原始儒家的观点来看,显然是为了达臻兼善天下的公共理想。担任官职是士人维持小农生存、实践其公共理念的必要媒介。即使是史书中所广泛记载的隐士、逸民,尽管他们远离官场,然此类隐居行为之所以被不断强调,还是因为他们原本就怀抱一种被君主征召入仕的期待。‎ 就原始儒家的理想而言,士人积极入仕体现为一种对国家体系的依附。当然,这种依附性尚不足以证明士人阶级的存在完全是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儒家的忧乐观足以证明士人阶级原本怀抱一种“孔颜之乐”的理想情操。“孔颜之乐”自宋儒周敦颐提出之后,已经成为宋明理学的核心理念。所谓孔颜之乐,就是孔子“疏食饮水”,乐在其中;颜子身处陋巷,箪食瓢饮,不改其乐。究其本义,并非是说孔子以“疏食饮水”为乐,而是孔子将“不义而富贵”‎ ‎,视之轻如浮云。至于颜子之乐,则是倡导身处陋巷,不失自己的本心,即使身处富贵,仍能坚持自己的节操。儒家又有“仁者不忧”之说。所谓“不忧”,就是不忧于未来,是一种不对个人未来祸害加以担心的境界。至于万民之忧,却被儒家一直系挂心头。为此,儒家士人也就有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之论。‎ 随着士大夫社会的确立,士人出仕的公共理想开始发生异化,也就是从做官为了“养民”、“爱民”,进而异化为做官为了追逐个人的一己私利。于是,士人对国家体系的依附,也从高尚的淑世理想,转而变成单纯追逐利益的寄生官僚意识。随之而来者,则是官员为官意识、习气的三大转变:一是从“养德”转变为“养态”,士大夫不再为可怒、可行之事而显现出刚正、果毅的德容,而是追求宽厚浑涵,不再任事敢言、忧国济时的俗状;二是从“策名委质”转变为“营营于富贵身家”,士大夫不再为了任天下国家之事而不顾个人的安危得失,而是营营于富贵身家,将社稷苍生委质于自己,不再认真做事;三是“功名”观念的转变,也就是从做官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转而变为追求衣锦还乡、富贵宏达。 ‎ ‎ (选自《中国官本位意识的历史成因》,有所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儒家学者中,孔孟周游列国,谋政于诸侯,完全是因为天下有垂死欲生之民,而孔孟又怀抱起死回生之力,希望借此行道。‎ B. 从原始儒家的观点来看,士人出仕是为了兼善天下的理想,士人和史书中记载的隐士、逸民都希望或者说曾希望通过做官来实践这一公共理想。‎ C. 因为士大夫社会的确立,士人出仕的公共理想开始发生异化,所以做官由为了“养民”“爱民”,异化为追逐个人的一己私利。‎ D. 士人的“功名”观念转变,是指士人从为了任天下国家之事而不顾个人的安危得失转变为将天下国家之事委命于自己。‎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二段从文化源头说起,指出“仕”与“隐”分歧的根本是“人”“我”之别,引出文章讨论重点“士人为何必须出仕做官”。‎ B. 第三四段从原始儒家的观点分析“士人必须出仕做官”的原因,并强调士人阶级对国家体系的依附不完全是为了个人利益。‎ C. 第五段着重剖析士人出仕的公共理想异化的情况,即士人做官目的、士人依附国家体系的性质、官员为官意识与习气的转变。‎ D.‎ ‎ 文章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对士人出仕和公共理想异化的原因都进行了深刻探寻。‎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原始儒家的看法中,为了维持小农生存、实践其公共理想,积极入仕成为士人的必然选择。‎ B. 原始儒家所推崇的士人,常常怀抱“孔颜之乐”的理想情操和 “仁者不忧”的精神境界。‎ C. 如果想从根本上纠正官僚寄生意识、重塑士人公共理想,就应该转变官员为官的意识、习气。‎ D. 按照原始儒家的论断,范仲淹一定程度上做到了“仁者不忧”,他正是一位抱有淑世理想的士人。‎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中央电视台与全国9 家博物馆合作推出的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持续热播,这些国宝级文物的“前世传奇”和“今生故事”,让很多观众感叹:中国文物很丰富,中国文化有内涵。‎ 不仅是《国家宝藏》,近年来,电视综艺节目深度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出现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一大批“现象级”作品。这些节目就像一股清流,让曾经浮躁的电视沉静下来,悄然涵养出优雅的文化气质和温暖的人文关怀。‎ 这些节目成功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契合了全社会越来越强烈的文化自信。在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征途上,中国的观众更加渴望找寻到内心的精神归属,扎牢自己文化上的根。因此,当战火中辗转守护先秦石鼓的故事被深情演绎,当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徐徐展开,当有着“瓷母”之称的各种釉彩大瓶震撼亮相……观众血液中的文化基因和历史责任感被一一激发,产生强烈共鸣。一方荧屏变幻,历史使然,时代使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一段时间里,电视曾被各种真人秀“霸屏”,过度娱乐化的现象让人不安。《国家宝藏》等一系列文化类节目的探索强有力地表明,观众需要娱乐,更需要精神的滋养,我们的需求远比“明星蹦蹦跳跳”来得更多。关键在于,如何在文化的内核和创新的表达中找到结合点,让诗词、文物、书法等传统文化“活起来”,变得更有故事、更有感情、更有温度,易于接受、易于感知、易于亲近。‎ ‎(摘编自2017年12 月27 日人民《<国家宝藏>持续热播观众不只需要“更快的马”》)‎ 材料二:‎ 近日,位于故宫文华殿内的清乾隆各色釉大瓶前人满为患,很多中小学生拉着家长专门来观看这件有着“瓷母”称号的文物。在《国家宝藏))中,各色釉大瓶因被戏称为乾隆皇帝“农家乐审美”的象征,一夜之间成了“网红”。‎ 北京海淀区民族小学学生刘晓在各色釉大瓶前驻足许久,看了又看不愿离去。他是((国家宝藏》的“铁杆粉丝”,电视上看完后又上网找来节目视频反复看了几次,“既爱听文物背后的故事,也爱看自己喜欢的明星”。‎ ‎“原本怕影响孩子学习,挺反对他看的。跟着看了一集后就放不下了,一到播出时间就陪孩子一起看。”刘晓的母亲于女士说,原本对历史兴趣不大的孩子自此迷上了历史。‎ ‎“历史节目也能真实又轻松好看,这样寓教于乐的节目应该大力提倡。”一位带学生在故宫参观文物的初中历史教师说,不仅自己爱看《国家宝藏》,在课堂上向学生大力推荐,还计划结合课堂教学把节目里涉及的知识点融入期末考试试题中。‎ 北师大历史系学生刘媛更关注每件文物背后守护人的故事,尤其令她感动的是节目第一期的最后,梁家三代故宫人接力守护“中华第一古物”石鼓的故事,“感谢每一位文物守护者,是他们将中华民族的信念留存下来”。‎ ‎(摘编自2018﹣01.09 中国《评:历史文化课需要怎样的“打开方式”》)‎ 材料三:‎ 一档综艺节目又一次带火了旅游,只不过这次不再是旅游类真人秀,而是一档“正经到骨子里”的文化节目。根据相关统计数据,自12月初《国家宝藏》开播以来,通过“博物馆”搜索国内旅游产品的数据骤然上升了 50%.有旅游网工作人员预计,随着该节目热度的攀升,尤其寒假临近,不少有亲子游和游学计划的家长,已开始把目光转投“寻宝之旅”。‎ 在经济领域,有一个专门的“博物馆经济”的说法,它是指以博物馆或博物馆群为依托,通过充分发 挥博物馆的特有优势和经济价值,将博物馆与旅游、文化等产业有机融合的一种经济形态,能带动区域软 实力提升和经济持续发展,促进博物馆事业功能发挥的一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某种程度上,《国家宝藏》所“意外”带动的博物馆旅游热,也就是对博物馆经济的一次间接激励。‎ ‎《国家宝藏》通过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方式,让国宝重器“说话”,其实就是拉近丈物、历史与公众的 ‎ 距离,将文物的魅力、历史的细节以恰当的方式展示、诠释给公众,告别了过去的“高冷范”和“养在深闺无人识”的状态。它的成功,既实现了一种高效的历史文化科普,也为发展博物馆经济乃至整个文博、文旅产业,提供了有说服力的启示,那就是要有“受众意识”,要创新展现和供给形式,找到市场的“痛点”‎ ‎(摘编自2017年12 月26 日中国新闻网《国家宝藏》走红博物馆经济大有可为)‎ ‎4. 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肯定了央视推出的节目《国家宝藏》深度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极具优雅的文化气质和温暖的人文关怀,是目前大型综艺节目中的一股清流。‎ B. 材料一认为《国家宝藏》这个节目成功的原因就在它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同时还契合了全社会越来越强烈的文化自信。‎ C. 像《国家宝藏》这样的文化类节目受热捧,说明了观众需要娱乐,更需要精神的滋养。‎ D. 虽然近几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等文化类节目都持续热播,获得 成功,但我们还要继续探索如何在文化的内核和创新的表达中找到结合点,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变得 更有温度,更易于接受。‎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国家宝藏》中讲述的这些国宝级文物的“前世传奇”和“今生故事”,激发了观众血液中的文化基因和历史责任感,可以说,《国家宝藏》节目的成功是历史使然,时代使然。‎ B. 材料二通过叙述中小学生及家长、老师和大学生等观众对《国家宝藏》节目的喜爱和欣赏,说明要让历史节目获得观众的认可,要从孩子做起,照顾到孩子的兴趣和接受能力。‎ C. 材料二多角度引用学生、家长、老师对历史节目《国家宝藏》的理解和评论,体现了新闻的客观性和时效性。‎ D. 《国家宝藏》带动了博物馆旅游热,它在各领域都带动了区域软实力提升和经济持续发展,在各个方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 6. 根据上述材料,请你就如何在电视综艺节目中创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谈谈看法。(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7—9題。‎ 抬头见喜 ‎ 老舍 对于时节,我向来不特别的注意。拿清明说吧,上坟烧纸不必非我去不可,又搭着不常住在家乡,所以每逢看见柳枝发青便晓得快到了清明,或者是已经过去。对重阳也是这样,生平没在九月九登过高,于是重阳和清明一样的没有多大作用。‎ 端阳,中秋,新年,三个大节可不能这么马虎过去。即使我故意躲着它们,账条是不会忘记了我的。也奇怪,一个无名之辈,到了三节会有许多人惦记着,不但来信,送账条,而且要找上门来!‎ 设若专讲三节的热闹有趣那一面儿,我似乎是最喜爱中秋。我至少有三次喝醉是在中秋;酒入愁肠呀!这三次“非杨贵妃式”的醉酒,我还都记得很清楚。第一次是在北平,好友卢嵩庵从柳泉居运来一坛子“竹叶青”。又约来两位朋友其中有一位是不会喝的——大家就抄起茶碗来。坛子虽大,架不住茶碗一个劲进攻;月亮还没上来,坛子已空。干什么去呢?打牌玩吧。各拿出铜元百枚,第一把牌将立起来,不晓得——至今还不晓得——我怎么上了床。牌必是没打成,因为我一睁眼已经红日东升了。‎ 第二次是在天津,和朱荫棠在同福楼吃饭,各饮绿茵陈二两。吃完饭,到一家茶肆去品茗。我朝窗坐着,看见了一轮明月,我就吐了。这回决不是酒的作用,毛病是在月亮。‎ 第三次是在伦敦。那里的秋月是什么样子,我说不上来也许根本没有月亮其物。中国工人俱乐部里有多人凑热闹,我和沈刚伯也去喝酒。我们俩喝了两瓶葡萄酒。酒是用葡萄还是葡萄叶儿酿的,不可得而知,反正价钱很便宜;我们俩自古至今总没作过财主。喝完,各自回寓所。一上公共汽车,我的脚忽然长了眼睛,专找别人的脚尖去踩。这回可不是月亮的毛病。‎ 对于中秋,大致如此——无论如何也不能说它坏。就此打住。‎ 至若端阳,似乎可有可无。‎ 新年最热闹。也最没劲,我对它老是冷淡的。自从一记事儿起,家中就似乎很穷。爆竹总是听别人放,我们自己是静寂无哗。记得最真的是家中一张《王羲之换鹅》图。每逢除夕,母亲必把它从个神秘的地方找出来,挂在堂屋里。姑母就给说那个故事;到如今还不十分明白这故事到底有什么意思,只觉得“王羲之”三个字倒很响亮好听。后来入学,读了《兰亭序》,我告诉先生,王羲之是在我的家里。‎ 中学的时期是最忧郁的,四、五个新年中只记得一个,最凄凉的一个。那是头一次改用阳历,旧历的除夕必须回学校去,不准请假。姑母刚死两个多月,她和我们同住了三十年的样子。她有时候很厉害,但大体上说,她很爱我。哥哥当差,不能回来。家中只剩母亲一人。我在四点多钟回到家中,母亲并没有把“王羲之”找出来。吃过晚饭,我不能不告诉母亲了,‎ 我还得回校。她愣了半天,没说什么。‎ 我慢慢的走出去,她跟着走到街门。摸着袋中的几个铜子,我不知道走了多少时候,才走到学校。路上必是很热闹,可是我并没看见,我似乎失了感觉。到了学校,学监先生正在学监室门口站着。他先问我;“回来了?”我行了个礼。他点了点头,笑着叫了我一声:“你还回去吧。”这一笑,永远印在我心中。‎ 我好象没走就又到了家,母亲正对着一枝红烛坐着呢。她的泪不轻易落,她又慈善又刚强。见我回来了,她脸上有了笑容,拿出一个细草纸包儿来:“给你买的杂拌儿,刚才一忙,也忘了给你。”母子好象有千言万语,只是没精神说。早早的就睡了。‎ 中学毕业以后,新年,除了为还债着急,似乎已和我不发生关系。我在哪里,除夕便由我照管着哪里。别人都回家去过年,我老是早早关上门,在床上听着爆竹响。平日我也好吃个嘴儿,到了新年反倒想不起弄点什么吃,连酒不喝。在爆竹稍静了些的时节,我老看见些过去的苦境。可是我既不落泪,也不狂歌,我只静静的躺着。躺着躺着,多处烛光在壁上幻出一个“抬头见喜”,那就快睡去了。‎ ‎(有删节)‎ ‎[注]抬头见喜:老北京人过年的风俗,原以残烛结穗在墙上的烛花投影取譬,现多指在屋内贴上“抬头见喜”等吉祥字样。‎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笔下的传统节日是矛盾的:既是喜庆之日,又是忧虑催债之时。这一领悟源于作者底层平民生活的深切体验。‎ B. 本文并未遵循时间发展的顺序进行叙事,而是以节日为线索谋篇布局,结构自由开放,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C. 作者更喜欢中秋,是因为他所经历的中秋比新年热闹欢快得多,三次充满喜剧色彩的醉酒经历构成了作者对中秋的美好回忆。‎ D. “抬头见喜”既是在呼应文中的新年时节,又是对“我”的实际心境构成反讽和自嘲,使这篇散文的悲郁与戏谑达到自然浑成。‎ ‎8. 结合上下文,分析文章画横线的句子的含义。(6分)‎ 新年最热闹。也最没劲,我对它老是冷淡的。‎ 9. 老舍的语言风格以幽默见长,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本文是如何体现其幽默的风格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10-13题。‎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①?”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注释】①非与:难道不是吗? ‎ ‎10.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楚救陈,军于城父 军:驻扎 B.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用事:当权 C.君子亦有穷乎 穷:困厄 D.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 病:痛苦 ‎11.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赐,而志不远矣 某所,而母立于兹 D.人之不我信也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 (3分)‎ A.陈国、蔡国大夫的所作所为都违背孔子的心意,且孔子又是贤人,因而当得知楚昭王要派人聘请孔子时,他们考虑到孔子入楚对己不利,就共同调发役徒将孔子围困在野外。‎ B.孔子一行被困在陈国时,粮食断绝。随从一一饿倒,就连子路这时也沉不住气了。而孔子用自己的行为为他所倡导的士节写下了形象的注解。‎ C.子路、子贡对孔子“为什么受困在这里”的回答,虽然角度不同,但都对孔子之道表示质疑,表现了二人“穷”境之中的信仰危机,所以遭到了孔子的批评。‎ D.颜回认为正确的主张不被别人采纳,自己仍坚持下去,这才显出君子的修养。孔子听了颜回的议论感到欣慰,许诺将来让颜回拥有许多财产,自己愿给他当管家。‎ ‎13.请把下面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源于教材《先秦诸子选读》)‎ ‎①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②今有人日攘其邻人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和谈校书秋夜感怀,呈朝中亲友①‎ 白居易 遥夜凉风楚客②悲,清砧繁漏月高时。‎ 秋霜似鬓年空长,春草如袍③位尚卑。‎ 词赋擅名来已久,烟霄④得路去何迟。‎ 汉庭卿相皆知己,不荐扬雄⑤欲荐谁?‎ ‎[注]①此诗是诗人被贬为江州司马时所作。谈校书应为诗人在朝为官时的同事、朋友。②楚客,指贾谊。③袍,官袍。④烟霄:喻显赫地位。⑤扬雄,擅长词赋写作,曾被大司马王音推荐。‎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第一句中的“遥夜”和“凉风”照应了标题中的“秋夜”,点出了诗人所处的环境。‎ B. 第二句通过对捣衣声和计时刻漏声的描绘,以动衬静,营造出月夜清幽的氛围。‎ C. 第五句中的“擅名”,指有名声。这句说诗人在词赋方面享有好声名已很长时间了。‎ D. 第六句中的“去何迟”与上句中的“来已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诗人的心绪。‎ ‎15. 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荀子以设喻引出“         ,          ”的论断,进而推出人只有博学自省,才能智慧明理,行为无过的观点。‎ ‎(2)孟子《鱼我所欲也》中“         ,           ”两句,直接体现了当道义与生存发生冲突时,追求道义的精神境界。‎ ‎(3)在《论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阐述了学习与思考之间的辩证关系。‎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是一百多亿年前的一个时空奇点大爆炸而产生的。在这个时空奇点,目前所知的物理理论都不适用。但这个理论产生了一些很难解决的问题,并非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科学家 ,提出了一个新的宇宙模型——火劫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宇宙创生是周期性的。从一开始对大爆炸时空奇点 到提出周而复始的火劫模型,科学家取得了不小的理论进展。但这个模型面临着很多问题。为了回答这些问题,科学家又提出了反弹学说。这个理论可以解决宇宙大爆炸理论所面临的初始条件的疑难。不仅反弹学说很好地解决了宇宙大爆炸学说所取得的成果,而且避免了会让所有物理理论失效的时空奇点问题不再发生。科学家发现,真正要揭开宇宙形成之谜,就要找到宇宙开端大爆炸产生的原始引力波,遗憾的是,原始引力波至今没有被观测到。为了填补这个空白,中国科学家 。中国科学院提出了“阿里计划”,即阿里原始引力波探测实验。‎ 人类一直在探索宇宙起源的奥秘,提出了很多假说。( )。作为其中的一员,我国的物理学家将贡献自己的力量。而我们也相信,宇宙起源之谜终将被解开。‎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白璧无瑕 苦思冥想 捉襟见肘 义不容辞 B. 无懈可击 思前想后 捉襟见肘 义不容辞 C. 无懈可击 苦思冥想 一筹莫展 当仁不让 D. 白璧无瑕 思前想后 一筹莫展 当仁不让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反弹学说不仅很好地继承了宇宙大爆炸学说所取得的成果,而且避开了会让所有物理理论失效的时空奇点问题。‎ B. 不仅反弹学说很好地吸收了宇宙大爆炸学说所取得的成果,而且避开了会让所有物理理论失效的时空奇点问题不再发生。‎ C. 反弹学说不仅很好地解决了宇宙大爆炸学说所取得的成果,而且避免产生会让所有物理理论失效的时空奇点问题。‎ D. 不仅反弹学说很好地吸收了宇宙大爆炸学说所取得的成果,而且避免产生会让所有物理理论失效的时空奇点问题。‎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个过程充满艰辛和曲折,世界科学家一直在努力,但理论预言需要经历漫长的科学实证 B. 理论预言需要经历漫长的科学实证,世界科学家一直在努力,但这个过程充满艰辛和曲折 C. 世界科学家一直在努力,理论预言需要经历漫长的科学实证,但这个过程充满艰辛和曲折 D. 理论预言需要经历漫长的科学实证,这个过程充满艰辛和曲折,但世界科学家一直在努力 ‎20.下面是某征文启事的部分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 ‎(5分)‎ 应征稿件必须是作者原创的,看到了剽窃等问题,将取消参评资格。作者同意授权主办方汇编作品,如不同意,请作者说清楚。征文活动设一、二、三等及优秀奖好几个。组委会聘请名头很响的专家担任评委,面向社会公示后确认。拟定于6月在春城举办征文颁奖典礼,届时邀请文化学者来现场为获奖者颁奖。欢迎广大文友不吝赐稿。‎ ‎21.下面是某校团委“中国梦演讲比赛”工作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得当,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流行词反映了青年的生活世界,以下为社会关注的关于青年生活的流行词:网络原住民、燃文化、有温度、打call、无问西东。‎ 媒体对这五个词的解释是:网络原住民,意为当代青年从小就面一临着一个无所不在的网络世界;燃文化,是指青年呈现的一种充满阳光热血的生活文化状态;有温度,意为让人感受到热度、暖意;打call,意为给某人点赞加油,活跃气氛;无问西东,源于清华大学校歌,指立德立言要超出传统的东学西学,取得世界级的成果。‎ 请以其中的两三句流行词为基础来谈谈你对当下青年生活的感触与思考。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1. B(A“完全是因为……”以偏概全,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二段,原因还有“事势不得不然,舍此无以自活”。C 强加因果;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五段,原文是“随着士大夫社会的确立,士人出仕的公共理想开始发生异化,也就是从做官为了‘养民’‘爱民’,进而异化为做官为了追逐个人的一己私利”。D 张冠李戴,由原文可知,“‘功名’观念的转变,也就是从做官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转乾旋坤,继往开来,转而变为追求富贵”;而选项内容是对“策名委质”转变为“营营于富贵身家”的论述。)    ‎ ‎2. D(无中生有,“对士人出仕和公共理想异化的原因进行了多方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恰当,由原文可知,文章并没有探寻公共理想异化的原因。)    ‎ ‎3. C(推断不成立,由原文来看,第五段分析了“官员为官意识、习气的三大转变”,列出的是表现,没有提出解决办法,所以选项中说“纠正”表现,并不意味着就解决了根源。)‎ ‎4. A ‎ ‎5. A ‎6. ①深度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文化的内核和创新的表达中找到结合点,让诗词、文物、书法等传统文化“活起来”,变得更有温度,更易于接受、感知、亲近。②历史节目的制作要坚持真实又轻松好看,寓教于乐。⑧通过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方式,拉近文物、历史与公众的距离,将文物的魅力、历史的细节以恰当的方式展示、诠释给公众,要有“受众意识”。‎ 7. C ‎ 8. ‎①新年是一年之中最热闹的时节,但这种热闹只属于他人;②作者与新年相关的记忆,只有亲人的离世的悲伤,与母亲相依守岁的“凄凉”,因生活的贫瘠而被人催债的苦恼,并没有感受过新年的喜庆,他人的热闹反而更映衬了自身的凄凉,所以作者对新年冷淡,觉得没劲。 ‎ ‎ 9. 幽默在本文中主要体现为:①反语的使用,如“一个无名之辈,到了三节会有许多人惦记着”;②比喻、夸张等手法的使用,如“看见了一轮明月,我就吐了”“我的脚忽然长了眼睛,专找别人的脚尖去踩”;⑧自嘲,如“我们俩自古至今总没作过财主”;④口语化、生活化的语言,如“架不住茶碗一个劲进攻”等。‎ ‎10.D(根据语境可推断出应为“担心,忧虑”)‎ ‎11.C(C项都是代词,通“尔”,“你的”。A项前表顺承连词“那么”;后表转折连词“却”。B项前表顺承连词“就”;后表转折“却”。D项前为助词,用在主谓间;后为定名之间,起限制作用)‎ ‎12.D(后半句是对原文“使尔多财,吾为尔宰”的误解,其中“使”是“假使”的意思。‎ ‎13.①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 (5分)‎ ‎②现在有个每天偷邻居家鸡的人,有人劝告他说:“这样做不符合君子的正道。”(5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孔子迁居到蔡国的第三年,吴国军队攻伐陈国。楚国出兵援救陈国,驻扎在城父。听说孔子在陈国、蔡国之间,楚昭王派人聘请孔子。孔子准备前住拜见回礼,陈国、蔡国的大夫谋划说:“孔子是个贤人,他所指责抨击的都切中诸侯的弊病。如今他长久停留在陈国、蔡国之间,众大夫所作所为都违反仲尼的心意。如今楚国是大国,派人前来聘请孔子,倘若孔子在楚国被起用,我们这些在陈国、蔡国当权的大夫就危险了。”于是就共同调发役徒将孔子围困在野外。孔子没法行路,断绝了粮食。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的站不起来。但孔于仍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子路生气地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困厄吗?”孔子说:“君子能固守困厄而不动摇,小人困厄就胡作非为了。” 子贡的神色也变了,孔子对他说:“赐啊,你认为我是博学而且能记住一切事物的人吗?”子贡说:“是的,难道不是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用一个基本观念来贯通所有的事物。” 孔子知道弟子们有怨怒之心,就召见子路询问道:“《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子路说:“猜想我们还没有达到仁德吧!所以别人不信任我们。猜想我们还没有达到智吧!所以别人不实行我们的学说。”孔子说:“有这些缘由吗!仲由,我打比方给你听,假如仁者就必定受到信任,那怎么还会有伯夷、叔齐?假如智者就必定能行得通,那怎么还会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去,颜回入门进见。孔干说:“回啊,《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颜回说:“老师的学说极其宏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够容纳。即使如比,老师推广而实行它,不被容纳担心什么?正是不被容纳,然后才现出君子本色!老师的学说不修明,这是我们的耻辱。老师的学说已经宏大美好却不被采用,这是当权者的耻辱。不被容纳担心什么?不被容纳然后才现出君子本色!”孔子高兴地笑道:“有道理啊,颜家的孩子!假使你拥有许多财产,我给你当管家。” 于是孔子派子贡到达楚国。楚昭王派兵迎接孔子,孔子然后得以脱身。‎ 14. B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B项,结合上句中的“悲”,再从此句中捣衣声的“清”、滴漏声的“繁”、月亮的“高”可以看出此处营造的氛围是凄清,故“清幽”不当,写捣衣声和计时刻漏声也是为了突出气氛的凄清。故答案为B。)‎ ‎ 15. (1)诗人借贾谊流落楚地的经历,暗寓了自己被贬客居他乡的悲愁。(2)鬓发像秋天的白霜,官袍还是卑微的青色,诗人运用比喻,抒发年长官微的慨叹。(3)诗人借“荐扬雄”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文才卓绝却无伯乐引荐的苦闷之情。‎ ‎16.(1)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2)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 ‎ ‎(3)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17. C 18. A ‎ ‎19. D ‎20.(1)“看到了”改为“发现”;‎ ‎(2)“说清楚”改为“说明”;‎ ‎(3)“好几个”改为“若干”;‎ ‎(4)“名头很响的”改为“著名”;‎ ‎(5)“来”改为“莅临”。‎ 21. ‎ “中国梦演讲赛”拟于5月4日举行,赛事需要组织和宣传。组织工作需要联系报告厅,选拔20名参赛者,最后评出6个奖项;宣传工作包括出海报、组稿,并在学校网站和校报报道 。‎ ‎22.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的材料作文,写作材料由两段话构成,呈解说关系。第一段主要为考生提供了五个流行词。这一段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对于“流行词”的作用和功能作出了界定,即“反映了青年的生活世界”。这里旨在为考生提供思考的导向,使考生将材料所提供的流行词与青年的生活世界联系起来,以这些流行词去折射青年的生活世界。这里的“生活世界”既可以指青年所接触和创造的物质生活(客观世界),也可以指青年对社会对人生的价值判断和思考(主观世界)。第二部分则列出了社会关注的关于青年生活的五个流行词:网络原住民、燃文化、有温度、打call、无问西东。这五个关键词之间用顿号隔开,表示并列关系,显示词语之间可以自由组合,考生在做出选择的时候只要能够理顺其间的逻辑关系即可。所给出的五个关键词一方面具备社会热点,另一方面贴近当前的时代,同时因为是网络流行语,也十分切合考生的认知,使考生感到新鲜、熟悉、亲切,容易产生思想情感的共鸣与交流。材料的第二段从媒体的角度对第一段所提供的五个流行词分别作了阐释,这一解说进一步使考生能够对每一个流行词的内涵都能有所了解,便于对应要求中的“五选二三”进行辨析取舍。当然,考生还应该对这五个流行词的解释做出进一步的思考。写作任务是“以其中的两三句流行词为基础来谈谈你对当下青年生活的感触与思考”。这个任务有三个关键词,即“以两三句流行词为基础”、“当下青年生活”和“感触与思考”。把握好这三个点,是写好文章的关键。这里要求考生对材料内容中所给出的五个流行词进行辨析取舍,然后做出选择。所谓的“基础”,是指考生必须在这五个流行词中选择两三句作为全篇文章的整体框架,找出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要求在“青年生活”这一框架下写作,所以,议论的主体就应该是“青年生活”,议论的归结点是“当下青年”。作文的写作主体不能脱离“青年生活”。可以立意为:奋斗的青春要立足高远。(燃文化+无问西东);青春的世界洒满阳光,有激情,有热血,有爱心。(燃文化+有温度);青年的网络生活不是用虚拟来逃避现实,而是用科技缔造火热青春的真价值。(网络原住民+燃文化+有温度);青年人要为真善美加油点赞,更要践行真善美,温暖社会。(打call+有温度)。行文时注意观点明确,层次清晰,体现所选句子之间的联系,体现对当下青年生活的感触与思考。‎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