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传记阅读之文本探究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传记阅读之文本探究学案

‎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 传记阅读之文本探究 学案 传记常见题型(三)——传记文本探究两大考点 与文学类文本不同,实用类文本对探究能力的要求是:(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从历年高考题型看,探究题主要有两种类型:‎ ‎(1)评价文本或作者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 ‎(2)探究文本中的问题,表达个人见解。‎ 题型 价文本或作者的主要观点、基本倾向、写作意图 ‎ ‎ 题干示例 审读判别 ‎[2015•全国新课标卷Ⅰ]朱东润认为传记文学作品应如何刻画和评价传主?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1)题干中有“观点”“主张”等字样;‎ ‎(2)题干中还有“评价”“评论”“看法”等字样。‎ ‎[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作为一位爱国科学家,邓叔群有哪些突出表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2013•辽宁省卷]在吴良镛看来,城市管理者的素养应包括诗人的情怀和史学家的品格与学识。请结合全文和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其他常见设问方式:‎ ‎(1)请结合×××的观点,谈谈你的认识。‎ ‎(2)结合全文评价×××的形象或行为。‎ ‎ ‎ 评价文本观点和倾向的答题四步骤 步骤 分析 梳理成长历程 全面梳理传主的成长经历,并感悟其心路历程,从传主的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志向和命运、奋斗和机遇、挫折和成功、事业和爱情等诸多因素中汲取精神养料,获得有益的启示,丰富人生经验,形成主动规划人生的意识和能力。‎ 捕捉主要材料 从文本的材料出发,要善于抓住最能反映传主精神实质的材料,不可以在无关紧要的枝节性的材料上大做文章。依赖枝节性材料所得出来的结论,是不能代表文本的主体意思的,是有失偏颇的。‎ 由浅入深解读 了解传主其人其事,是浅层面的;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进行解读,获得个性化理解,就深了一层;还可以联系文本产生的时代,看它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联系现实生活,看它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还可以把文本里呈现出来的人和事抽象化、符号化,这样就可能获得更宽广的普遍意义。‎ 选择审视角度 对同一篇传记,我们完全可以从社会的角度、政治的角度、教育的角度、个体人格成长与形成的角度等来发掘其深层的意蕴。‎ ‎ ‎ 例1 [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爱国科学家邓叔群 ‎①经过清华学堂八年苦读,邓叔群于1923年经考试公费留学美国。同时去的同学大多选择学习外交、银行、军事、法律等专业,只有他不听别人劝告,为了解救贫困的中国农民,一心入读康奈尔大学的农林专业。留学期间,目睹同胞受到种族歧视,这激发了他为国争光的民族自尊心,决心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最精湛的科学知识。他不仅主科成 绩都是A,而且荣获了全美最高科学荣誉学会颁发的两枚金钥匙证章。正当他博士论文接近完成时,国内岭南大学急需一位植物病理学教授,导师惠凑推荐了他,但建议他完成论文后再回去。邓叔群却认为,学到先进知识报效祖国,正是自己求学的真正目的,于是当即回国。‎ ‎②在回国后的十年中,为搜集我国第一手真菌资料,他手提竹篮,攀山入林,一样一样地采集,逐一鉴定,定名分类。他先后研究鉴定的真菌种类达一两千种,分隶于数百个属,其中首次发现的新属5个,新种121个,为世界真菌资源宝库增添了新标本,在世界真菌学史上为我国的真菌科学谱写了重要的第一章,向世界宣告了中国有自己的真菌科学。在世界著名真菌分类学家考尔夫教授总结的康奈尔大学120年来作出突出贡献的41位真菌学家中,他是唯一的东方人。‎ ‎③抗战开始不久,为了使自己的研究与国计民生关系更为直接,邓叔群转向了林业研究。他带领助手深入云南、西康、四川一带,勘察森林资源状况。他们冒风雨,顶烈日,忍饥寒,摸清了该地区森林资源的组成、分布、蓄积量及病虫害等情况,绘制了中国的早期林型图,并提出了合理经营、开发和管理原始森林的研究报告,为大后方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参考。其中森林的材积估算、轮伐期、更新方法、造林方针等,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④后来,邓叔群拒绝就任农林部副部长,而在甘肃省建设厅厅长张心一的支持下,举家奔赴甘肃,开始黄河上游水土保持的研究。经过几年艰苦奋斗,成功创办了洮河林场及三个分场,建立了一整套保证森林更新、营造量大于采伐量的制度,创建了以科学的方法经营和管理森林的新模式。邓叔群认为,水利和林、牧之间具有密切关系,要根治黄河水患,就必须三者并重。为保持黄河上游水土、减轻下游灾害,他提出了森林生态平衡理论。‎ ‎⑤1948年,邓叔群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随后,中央研究院要求全体高级研究人员迁往台湾或去美国。他不仅自己明确表示决不离开,还动员其他同事共同抵制。他对家人说:“别忘了自己是中国人,要为民族富强奋斗终生。我绝不跟腐败的国民党去台湾,也不去美国。”其实在他内心深处,对共产党抱有希望和向往,愿与民族同甘苦、共命运。后来,他早年的学生沈其益受东北解放区领导委托,特地到上海动员他去东北筹建农学院,他欣然接受邀请,并在半年时间内,带病编写出一整套林科大学的教材纲要。作为沈阳农学院创建总指挥,他辛勤工作,调度有方,快速、高效地完成了建校任务。‎ ‎⑥邓叔群生活简朴,不图物质享受。新中国成立后,他把抗日战争前在南京购建的花园洋房捐献给国家,还三次主动提出减薪。抗美援朝时,他将自己的积蓄捐作军用。1960年,他受林业部委托,举办森林病理学培训班,为各省培训出数十名专业技术骨干。培训结束后,他谢绝巨额酬金,只留一张结业合影作纪念。邓叔群一生的选择,都从人民和祖国的需要出发,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科学报国的理想。‎ ‎(摘编自《中国真菌学先驱——邓叔群院士》)‎ ‎【相关链接】‎ ‎①邓叔群(1902—1970),中国真菌学家。福建福州人。曾任岭南大学、金陵大学、中央大学等校教授,中央研究院研究员。新中国成立后,任沈阳农学院和东北农学院副院长、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长。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主要著作有《中国的高等真菌》《中国的真菌》等。‎ ‎(摘自《辞海》第六版)‎ ‎②我自幼被外祖母严氏收养。她教我劳动,晓我勤俭,并以民族英雄岳飞、戚继光、林则徐等人的事迹勉励我;教我做人要坚贞不屈、清正廉洁、光明磊落,这一切促使我从小就立志为中华民族的强盛奋斗终生。‎ ‎(摘自《中国科学院院士自述•邓叔群》)‎ 作为一位爱国科学家,邓叔群有哪些突出表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教你分析]‎ 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 从题干“哪些突出表现”“你的理解”等关键信息看,本题是考查“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的题型。‎ 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 由题干“作为一位爱国科学家”可知,选文的主要观点是表现邓叔群在科学事业方面对国家的贡献,由此可选定答题区间。‎ 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 从文本入手体现传主对科学事业的贡献 在真菌科学方面:‎ 第②段,回国后十年中,搜集第一手真菌资料,向世界宣告中国有了自己的真菌科学。‎ 由第②段可以看出,邓叔群这样做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林业方面:‎ 第③段,抗战开始不久,为国计民生转向林业研究,绘制早期林型图为大后方建设提供必要的参考。可知邓叔群是为了________。‎ 第⑤段,他去东北筹建农学院,辛勤工作,调度有方,完成建校任务。邓叔群是为了________。‎ 第⑥段,1960年,举办培训班,培养数十名专业技术骨干。邓叔群是为了________。‎ ‎[尝试答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你分析] 为中国在学术领域争一席之地 改变中国落后面貌 国计民生 新中国农业的发展 ‎[尝试答题] ①为中国建立了自己的真菌学,在世界学术领域争得一席之地。②为改变中国农业的落后面貌,选学农林专业。③为国计民生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④为新中国农林业的发展,努力培养专业人才。‎ 题型 探究文本中的问题,表达个人见解 ‎ ‎ 题干示例 审读判别 ‎[2016•全国新课标卷Ⅰ]陈忠实的“剥离”和“寻找”是什么关系?有哪些表现?请结合材料详细说明。 题干中经常有“认识”“见解”“看法”等字样。‎ ‎[2016•全国新课标卷Ⅱ]作为一位杰出的数学家,吴文俊对物理学、文学艺术等也有广泛的兴趣。请结合材料,就兴趣广泛与专业研究的关系进行分析。‎ 常见设问方式:‎ ‎(1)对文中某句话,谈谈你的认识。‎ ‎(2)文中就某问题,有人这样评价,有人那样评价,谈谈你的认识。‎ ‎(3)文中某点内容或写作方法可能存在不足,提出你的见解。‎ ‎ ‎ 一、探究问题、表达见解应遵循的步骤 步骤 分析 研究探究对象 所探究的问题可能是题目规定的,也可能是探究者自己确定的,不管是哪一种情形,我们都必须了解这个将要探究的问题存有什么样的“疑”或有什么“难”,并明确问题的实质和范畴,也为下一步的探究作铺垫。‎ 寻求文本依据 整体阅读文本,了解问题在文本中的语境,并搜集相关线索,为明确个人观点打下基础。‎ 提出探究设想 提出自己对该问题的大致看法,并且应该以极其简练的语言说明自己探究的路径和凭据。‎ 展示探究过程 组织答案时要依照由表及里、由浅到深的顺序分条逐层地展示出探究过程(有时也可以采用由主到次的排列顺序),在展示过程中要让自己见解的正确性或合理性得到证明。最后还要有一个简练的结语。‎ 掌握答题捷径 (1)文章的选材或结构安排是否恰当——多从真实性和是否有利于表达作者的创作意图入手作答。‎ ‎(2)某句话有什么含义——多从揭示人物精神、事件意义等角度分析。‎ ‎(3)某人在某件事上的做法或看法是否得当——多从人物性格、时代背景、社会现实、个人观点等层面切入。‎ 二、探究文本中的问题,表达个人见解的答题要领 ‎1.明确观点 明白无误地表明观点。一是明确选择性观点,即题干已提供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观点,只要择其一种“赞同”或“不赞同”即可;二是明确亮出自己个性化的观点,题干并没有给出观点以供选择,只是给出“启示”等一些关键词语,这时必须明确自己个性化的观点。‎ ‎2.引据论述 充分利用原文信息,恰当引用论据,有条理地陈述。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是得分的关键点。‎ ‎3.联系现实 遵循“内引外联”的原则,除了引用文本,还要合理联系生活现实。“内引”即不离句、不离段、不离篇;“外联”即由阅读的文本联想到与文本密切相关的背景及社会生活知识,进行知识的拓展迁移。‎ ‎4.回扣观点,简要作结 ‎ ‎ 例2 [2016•全国新课标卷Ⅰ]阅读传记《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文本见本专题学案1[范文阅读示例]),回答下面的问题。‎ 陈忠实的“剥离”和“寻找”是什么关系?有哪些表现?请结合材料详细说明。‎ ‎[教你分析]‎ 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 从题干中“是什么关系”这一关键信息可知,此题属于“探究文本中的问题,表达个人见解”题型。‎ 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 解答此题应先理解“剥离”“寻找”的意义及具体表现。‎ 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 研究探究对象 看题目。由“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可知“寻找”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3自然段第一次出现“剥离”一词,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褪去赵树理、柳青文学特征的影响。‎ 提出探究设想 研究探究对象发现,没有寻找的愿望就没有剥离,没有剥离最终也不能寻找到愿望,二者是________关系。‎ 寻找文本依据 第4自然段,面对世界,他痛感自己要剥离的不仅是在生活上,更重要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5自然段,陈忠实从信奉多年的“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出来,寻找到“____________”学说。‎ 第6自然段,陈忠实在功成名就后继续耕耘,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________问世。‎ ‎ [尝试答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你分析] 陈忠实想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学特色,创作一部有自己特色的小说 陈忠实想把自己的作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 辩证 在思想上,从而寻找面对世界的机会 文化心理结构 《白鹿原》‎ ‎[尝试答题] “剥离”和“寻找”是辩证关系。剥离的结果带来寻找的可能,而寻找的冲动激发剥离的愿望。①从赵树理和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寻找到马尔克斯、王蒙等新的文学营养;②从中山装所代表的时代精神中剥离,寻找到西装所代表的面对世界的契机;③从“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寻找到“文化心理结构”学说;④从自身已有的文学成就中剥离,寻找到新的文学高度,写出了文学巨著。‎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