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江苏省如皋中学高二上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三)语文试题 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江苏省如皋中学高二上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三)语文试题 Word版

‎2019~2020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三)‎ 语 文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 宋词的演变发展历程曲折,其经历几个世纪,词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 词最初在唐代就开始出现了,词的产生最初源于燕乐,其作为一种与燕乐相配合的唱词,在晚唐五代以后才被人们简称为曲子词。唐代诗人李白的《菩萨蛮》,以及白居易和刘禹锡的《忆江南》都属于最早的文人词作,它们标志着词体形成的萌芽状态。这些唐代诗人在词中继承并发扬了民间曲子词清新流畅、情真意挚的优良传统,不仅增加了词作的底蕴和表现力,而且其沉郁雄放的词风对后代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唐代的这些文人词作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 词至宋初,在题材与语言风格上,大体已经形成定局。尤其是以柳永为代表的时期,词的内容、体制、风格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几乎达到了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地步。柳永不仅发展了长调的体制,而且还丰富了词的创作方法,同时,他还善于吸取民间歌词的养分,采摘民间曲调入词,大量创作慢词,有效地扩大了词的境界,对宋词后来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北宋中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日益集中,加上北宋词人懂得音律更多,不仅自己能调曲,而且尤善作词,因此词调大盛。这一时期,宋词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开始得到快速的发展。‎ 北宋中期以后,苏轼首先举起改革旗帜,开创了豪放一派,不仅打破了词的狭隘的传统观念,扩展了词的内容,而且还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并提高了词的意境。在这之前,宋词依然流连于写作男情女爱与离愁别恨,而苏轼词的出现开始在词中强烈表现个人的建功立业愿望和明确的爱国主题,其词风开始呈现出浪漫主义的精神与气概,并且苏轼敢于以诗入词,不仅突破了词在音律方面过于严格的束缚,而且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这极大地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并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词发展到南渡时期,其主要代表词人有李清照、朱敦儒、张元干、陈与义等。由于时代的巨变,这些词人都亲身经历了由北而南的社会变革,他们的生活遭遇、思想情感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这些都影响到了他们的词作,词风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因此其词作内容更贴近现实生活,情感更显得沉郁忧愤。尤其是李清照的词,更是确立了宋词词体独立的文学地位。她自成一家,独创易安体,词风朴素清新,手法细腻完美,并且雅俗兼用,达到了形式和内容上的和谐统一。因此,她被誉为婉约之宗,她的创作不仅为南渡作家如何以旧形式表现新内容,树立了榜样,更为宋词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词至南宋前期,开始出现空前的繁荣局面。这一时期,词坛更是大家辈出,名作纷呈。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词人是辛弃疾、陆游、姜夔等人。他们继承并发展了苏轼开创的豪放派,使得词的内容越发博大精深,风格更为浑厚雄健,因此把宋词的创作推向了高峰。其中最杰出的代表词人当属辛弃疾,他不仅继承了苏轼的革新精神,进一步扩大了词的内涵,把词推向了更高的阶段,并且他创新式地以散文化的笔调写词,并且几乎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境界,尤其是他创作的词风雄壮慷慨,意境阔大,表现出了词人坚定不移的爱国思想。‎ 词发展到南宋后期,由于时代的原因、文人地位的变化等,因此开始走向衰落,继而被元曲、元杂剧等取而代之。比如南宋灭亡以后,元政府的文化政策决定了汉族的知识分子在当时倍受歧视,他们变得门第卑微、职位不振,这些促使当时写词的文人开始从事戏曲活动。加上进入元代以后,只有宋的一批遗民还在写词,比如张炎、王沂孙、周密等,但他们的影响毕竟有限,因此,宋词开始日渐衰微,并被元代活泼口语化的、受民众欢迎的新的文学样式曲代替了。‎ 宋词从唐、五代、北宋初年的诞生期,到北宋中叶到南渡的发展期,再到南宋前期的繁荣期,直至南宋后期的衰微期,其演变发展过程可谓曲折而丰富。其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在深受人们喜爱的同时也留下了无尽的遗憾。但不可否认的是,宋词在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代表了一代文学之胜。‎ ‎1.下列根据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苏轼词的出现,是词的题材与风格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词的文学地位提高及发展方向改变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B.北宋中期,宋词能得到快速的发展的原因,一是经济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集中,二是当时词人的音乐素养有了整体的提升,自己不仅能作词,更擅长调曲。‎ C.词发展到南渡时期,宋词的创作达到一个新的高峰。与苏轼的豪放词相比,辛弃疾、陆游等人的一些词内容更加博大精深,风格更加浑厚雄健。‎ D.元代汉族知识分子备受歧视,一些词作者为生活所迫开始从事戏曲活动。随着词人数量减少、影响变小,宋词日渐衰微并被元曲取代。 ‎ ‎2.下列对原文论证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按时间发展的顺序,论述了词在各个时期发展的原因及特征,使条理性得到保障。‎ B.文章论证时兼顾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既有理论式的观点陈述,也有名家特征的佐证。 ‎ C.在论证宋词词体被确立为拥有独立的文学地位时,作者认为苏轼、辛弃疾对此贡献最大。‎ D.文章总结宋词发展的历程,过程虽曲折,但不可否认其作为一代文学之胜的文学地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白、白居易等唐代诗人创作的词继承并发扬了民间曲子词清新流畅、情真意挚的传统,增加了词作的底蕴和表现力,对后代有着深远的影响。‎ B.柳永发展了长调的体制,丰富了词的创作方法,采摘民间曲调入词,大量创作慢词,扩大了词的境界,对宋词后来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C.李清照、陈与义等亲身经历了时代巨变,生活遭遇、思想情感发生了巨大变化,其词作内容转而贴近现实生活,情感更显得沉郁忧愤。‎ D.辛弃疾创新式地以散文化的笔调写词,几乎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境界,词风雄壮慷慨,意境阔大,表现出坚定不移的爱国思想。‎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中国的乡土文化源远流长,而广大农村则是滋生培育乡土文化的根源和基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经济飞速发展,而农村经济发展则相对滞后,许多乡土文化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发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是区别于任何其它文明的唯一特征,是民族凝聚力和进取心的真正动因!乡土文化包含民俗风情、传说故事、古建遗存、名人传记、村规民约、家族族谱、传统技艺、古树名木等诸多方面。‎ 乡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非物质的都是不可替代的无价之宝,必须加以保护。对乡土文化最有效的保护是积极的全方位的延承。“积极的延承”即既要继承乡土文化传统的东西,也要适应现代生活需求创造新的东西;既要保护好原生态乡土文化,又要创造新生态乡土文化。“全方位的延承”指的是:既要延承乡土文化的“文脉”,也要有选择地沿承作为乡土文化载体的“人脉”,既要廷承乡土文化的物质表象(即“形似”),也要注意延承乡土文化的精神内涵。这一点在时下的中国广大农村要特别关注并给予妥善的保护政策。‎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实现乡村振兴一方面要满足村民的现实发展要求,而乡土文化正是实践中可以保护和挖掘的重要资源。以民宿客栈、乡愁经济等为代表的乡土文化价值利用,为农村的产业兴旺开辟了发展的新方向,切实印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的指导意义。实现乡村振兴另一方面还要深入关照村民的精神世界,“‎ 精神世界作为一种人类特有的东西,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具有某种决定性作用。”基于地缘与血亲关系发展起来的乡土文化,其富有的历史性和地方性,回答着“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问题,这种文化认同与精神归属,是广大农村地区长治久安的思想和情感基础。‎ 中华民族的农耕文化历史悠久,中华文化本质上是乡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需要更好地诠释乡土文化。一方面乡土文化所包含的重义轻利的义利观,敬老睦邻的传统美德,仁爱民本的人文精华是属于中国人的重要文化血脉,是滋养中华文明持续繁荣的沃土,是文化自信的根脉。另一方面乡土文化是一方民众在生存发展中知识经验的累积,有其内在完整的逻辑体系,以及众多艺术化的表现形式。经历时代冲刷,以及现代文明洗礼后,仍表现出独特的魅力与价值的乡土文化,通过理论学术层面的梳理研究,实践运用层面的改良创新,将会成为独具特色的国家名片,带给中国人更强烈的文化自信。‎ ‎(摘编自张义晓《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乡土文化的失落与复兴》)‎ 材料三:西方的城市文明铲除了乡村文化,同时他们以城镇化的标准作为文明发展进步的标志,“1851年的英国,城镇人口已超过乡村人口,达全国总人口的52%,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镇化国家。”现在中国城镇化建设已经陷入了城市发展的单向思维(以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为指标的量化思维)。城市思维产生于农村城镇化的建设过程中,它将乡土文化视作需要改造的低等级的文明模式。目前,这种判断方式仍在被广泛使用,即单边地强调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促进农村产业的开发,以及片面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建设和发展等措施。这都只是将乡土文化当作城市文化的对立面,是城市文明对乡土文明的一种经济掠夺和物质消灭,忽略了对乡土文化的历史积淀和整体性的保护。城镇化应避免城市思维,不能以消除农村为城市建设的量化指标,我们应该看到在促进国家建设和城市发展的同时,乡土文化对于民族传统文化之认同,对于社会风土习俗之维护,对于国家现代政体制度建设的合法性基础都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摘编自汤敬一《乡土文化功能:从乡土社会到城市社区》)‎ ‎4.下列对材料中“乡土文化”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土文化源远流长,有物质和非物质之分,滋生培育乡土文化的根源和基因是广大农村。‎ B.乡土文化有区别不同文明的功能,若为独具特色的国家名片,更能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 C.乡土文化属于传统的、原生态的文化,有它的“文脉”,也有作为文化载体的“人脉”。‎ D.乡土文化是一种不必改造的文明模式,故要重视对乡土文化的历史积淀和整体性保护。‎ ‎5.下列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土文化所富有的历史性和地方性,是广大农村地区长治久安的思想基础和情感基础。‎ B.本质上属于乡土文化的中华文化,内涵独特、逻辑体系完整,艺术化的表现形式众多。‎ C.英国以城镇化标准作为文明发展进步的标志,经过努力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城镇化国家。‎ D.转移农村劳动力、开发农村产业,建设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等,属铲除乡土文化的行为。‎ ‎6.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出中国农村城镇化建设中保护“乡土文化”的可行性办法。(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阿芳的灯 ‎ 王安忆 走在那条湿淋淋的小街上,家家门户紧闭。雨滴敲在水泥路面上,滴滴答答,在空寂的街上溅起回声。‎ 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家家户户半启着门,老人在门前择莱,小孩在门前嬉闹。‎ 一个很平常的日子里,我走过这里,望见一扇大敞着的门里,似乎已经是午饭以后很久了,可桌上依然杯盘狼藉。一条壮汉横在竹榻上,睡得烂熟,苍蝇停在他的脸上,十分安然的样子。一个老妇人,像是壮汉的母亲,背着门在踩一架沉重的缝纫机,粗钝的机器声盖住了汉子的鼾声。满屋都是叫不出名目的破烂东西,我甚至嗅到了一股腐臭味,于是便扭回头,走了过去。‎ 后来,我搬进新居,开始一日三回地在这条街上往来,因为上班的需要。也不知过了多少日子,这街上多了一个小小的水果摊,摆在临街的一扇窗下。摊边坐着一个女孩,留着日本娃娃式的头发,浓浓的刘海儿罩着活泼泼的眼睛,面容十分清秀,只是略显苍白,可是,唇却有天然的红润。她穿的也是红颜色的衣服,一朵红云似的停在黄的梨、青的苹果、黑色的荸荠旁边,静静地看一本连环画或是织一件不仅限于红色的毛衣。如有人走过,她便抬起半掩在乌黑的额发后面的眼睛,如那人迟疑了脚步,她就站起来,静静地却殷殷地期待着。很少有人会辜负这期待。‎ 有一次,她见我过来,就迎上来:“今日的哈密瓜好得很,昨晚才从十六铺码头进来的,虽然贵了一些,可是划得来的。”‎ 我没买哈密瓜,而是挑了几只苹果。我看见她举秤的手是一双极大的手,关节突出,掌心有些干枯。她的脸却是极其年轻的,脸颊十分柔滑、白皙,眼睛明澈极了。她称好苹果,爽快地免了零头,帮我装进书包。‎ 天黑以后,这里的生意便忙了许多,除了女孩,还有个男人在帮忙,叫她阿芳。我猜想这个男人是她丈夫,可又觉得她委实太年轻,远不该有丈夫。有一日,我忽然觉得阿芳有些异样,来回走了几趟,才发现她的腰身粗壮了,显然有了身孕。心里不由得升起一股奇异的感觉,很惋惜似的,又很感动。再看他们这一对,也觉得颇为美好。他结实健壮,而她清秀苗条,叫人羡慕。他干活不如阿芳利索,态度也欠机灵,可是,对人的殷切却是一样的。‎ 有一日,我问阿芳:“水果是谁弄来的呢?不会是你自己吧。”她说:“是我男人。他下班以后,或者上班以前,去十六铺。”‎ ‎“那么执照是你的了?”我问。‎ ‎“是的,我是待业的嘛!”她回答,脸上的孕斑似乎红了一下,我便没有再多问。‎ 有了阿芳和她的水果摊,这条街上似乎有了更多的生机,即使在阴霾的日子里。‎ 后来,水果摊收起了,大约是阿芳分娩了。这条街便格外地寂寞与冷清了。阿芳的门关起来了。关起来的门,如同汇入大海的水滴,退进那一长排、面目如一的门里。我竟再也不记得哪一扇才是阿芳的门。偌大的世界中,一个小小的阿芳,又算得上什么呢?几个来回以后,我便也淡忘了。‎ 一天傍晚,我忽然看见了阿芳。她依然是罩到眼睛的刘海儿,眸子明亮,皮肤白晳,穿了一件红花的罩衫,安然地守着一个色彩缤纷的水果摊。她怀里抱着一个白白胖胖的婴儿,有着和她一样鲜艳的嘴唇,看上去是那样惹人喜爱。她似乎并没认出我,用一般的热切的声音招呼:“买点儿什么吧。”‎ 我挑了一串香蕉,她将孩子放进门前的童车里,给我称秤。我看见她的无名指上,多了一枚粗大的赤金的戒指,发出沉甸甸的微弱的光芒。‎ 从此,这里又有水果摊了,又有了阿芳、阿芳的男人,还有阿芳的孩子。阿芳也渐渐地认识了我,或是说记起了我,过往都要招呼,要我买些什么,或问我昨日的瓜果甜不甜。我还可以自由地在那里赊账,虽然我从来不赊。‎ 毛头渐渐地大了起来,阿芳也渐渐地圆润起来,却依然容貌俏丽,只是脖子上又多了一条粗重的金项链,腕上也有了一只小巧的手镯。夜晚,她男人将电灯接出门外,灯光下,阿芳织毛衣,阿芳的男人看书,毛头在学步车里学步。摊上的水果四季变化,时常会有些稀奇而昂贵的水果,皇后般地躺在众多平凡的果子中间。‎ 这一幅朴素而和谐的图画,常常使我感动,从而体验到一种扎实的人生力量与丰富的人生理想。‎ 一天夜间,下着大雨。忽听有人招呼我,原来是阿芳的男人,正站在门口。他说,今日有极好极好的香瓜,不甜不要钱,或者买回吃了再付钱。我朝他笑一笑,便收了伞进去。毛头睡着了,盖着一条粉红色的毛毯,伸出头,口里还含着手指头。阿芳在看电视,电视里正播放越剧大奖赛的实况,那是一台二十英寸的彩电。屋里有冰箱、双缸洗衣机、吊扇、录音机等等。我从筐里挑好香瓜,付完钱,阿芳的男人又邀我坐一坐,避过这阵大雨。‎ 我站着与他说话。我问他:“就你们自己住这里吗?”‎ 他说是的,姆妈在去年去世了。‎ ‎“水果赚头还好吗?”我问道。‎ ‎“没有一定的,”他说,“像去年夏天的西瓜,太多了,天又凉快,价钱一下子压了下来,蚀了有几百呢!国营商店蚀得就更多了。”他笑了一下。他虽长得粗壮,眉眼间却还有一丝文气,像读过书的样子,就问他是做什么的,他说只不过是车工罢了,插队回来,顶替姆妈的。‎ 我脑子里忽然闪过一个念头,想起很多年以前,从这里经过,有一扇门里的邋遢而颓败的景象。那里有一个儿子,也有一个母亲。或许就是这里,就是这里,一定是这里。我激动起来。阿芳随着电视里的比赛选手在唱“宝玉哭灵”,她是那么投入,以至竟然没有在乎我这个陌生人的闯入。我看着她,心里想着,难道是她拯救了那个颓败的家,照耀了一个母亲和一个儿子黯淡的生计,并且延续了母与子的宿命与光荣?‎ 可我不知道这里究竟是不是那里。这里所有的门,都是那样的相像。我极想证实,又不敢证实。我怕我的推测会落空,就像怕自己的梦想会破灭。我很愿意这就是那个家,我一心希望事情就是这样。于是,我决定立刻就走。雨比刚才更大、更猛,阿芳的男人极力地挽留我,连阿芳都回过头来说道:“坐一会儿好了。”‎ 可我依然走了。我逃跑似的跑出阿芳的家,阿芳的灯从门里幽幽地照了我好一程路。我没有再回头。我怕我忍不住会发问、去证实,这是那么多余而愚蠢。我不愿这个美丽的故事落空,我要这个美丽的故事与我同在。‎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安忆善以细节传神,文中写阿芳“活泼泼的眼睛”、“眼睛明澈极了”、“眸子明亮”,表现了阿芳的纯真、坚定、热情。‎ B.作者在表现阿芳家生活质量的提升时,多用短句,善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语言朴素,展示了生活中平淡而和谐的图画。‎ C.从阿芳无名指上多了个“赤金的戒指”,以及后来脖子上又多了条“粗重的金项链”,腕上又多出“小巧的手镯”可以看出,随着生意的红火,她变得越来越虚荣。‎ D.文中的“我”是个线索人物,通过“我”与阿芳一家的几次接触,展现了这个家庭的生活变化,这样的叙事视角更能使读者和作者产生共鸣。‎ ‎8.请简要分析文章结尾画线句的作用。(6分)‎ ‎9.小说以“阿芳的灯”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2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袁随园君墓志铭 姚鼐 君钱塘袁氏,讳枚,字子才。其仕在官,有名绩矣。解官后,作园江宁西城,居之,曰随园。世称随园先生,乃尤著云。祖讳锜,考讳滨,叔父鸿,皆以贫游幕四方。君之少也,为学自成。年二十一,自钱塘至广西,省叔父于巡抚幕中。巡抚金公一见异之,试以《铜鼓赋》,立就,甚瑰丽。会开博学鸿词科,即举君。时举二百余人,惟君最少。及试,报罢①。中乾隆戊午科顺天乡试,次年成进士,改庶吉士。散馆,又改发江南为知县,最后调江宁知县。江宁故巨邑难治时尹文端公为总督最知君才君亦遇事尽其能无所回避事无不举矣既而去职家居。再起,发陕西,甫及陕,遭父丧归,终居江宁。‎ 君本以文章入翰林,有声,而忽摈外;及为知县,著才矣,而仕卒不进。自陕归,年甫四十,遂绝意仕宦,尽其才以为文辞歌诗。足迹造东南山水佳处皆遍。其瑰奇幽邈,一发于文章,以自喜其意。四方士至江南,必造随园投诗文,几无虚日。君园馆花竹水石,幽深静丽,至檽槛器具②,皆精好,所以待宾客者甚盛。与人留连不倦,见人善,称之不容口。后进少年诗文一言之美,君必能举其词,为人诵焉。‎ 君古文、四六体,皆能自发其思,通乎古法。于为诗,尤纵才力所至,世人心所欲出不能达者,悉为达之,士多仿其体。故《随园诗文集》,上自朝廷公卿,下至市井负贩,皆知贵重之。海外琉球,有来求其书者。君仕虽不显,而世谓百余年来,极山林之乐,获文章之名,盖未有及君也。‎ 君始出,试为溧水令。其考自远来县治,疑子年少,无吏能,试匿名访诸野。皆曰:“‎ 吾邑有少年袁知县,乃大好官也。”考乃喜,入官舍。在江宁尝朝治事,夜召士饮酒赋诗,而尤多名迹。江宁市中以所判事,作歌曲,刻行四方。君以为不足道,后绝不欲人述其吏治云。‎ 君卒于嘉庆二年十一月十七日,年八十二。桐城姚鼐以君与先世有交,而鼐居江宁,从君游最久。‎ ‎(选自《四部丛刊》本《惜抱轩文集》)‎ ‎【注】①报罢:博学鸿词科每年取一等、二等各若干人,三等、四等落第,称“报罢”。②檽槛:相当于棂槛,指栏杆,在文中指代建筑。‎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江宁故巨邑难治/时尹文端公为总督/最知君才/君亦遇事/尽其能无所回避/事无不举矣/既而/去职/家居/‎ B.江宁故巨邑/难治/时尹文端公为总督最/知君/才君亦遇事尽其能/无所回避/事无不举矣/既而去职家居/‎ C.江宁故巨邑/难治/时尹文端公为总督最/知君才/君亦遇事尽其能/无所回避/事无不举矣/既而/去职/家居/‎ D.江宁故巨邑/难治/时尹文端公为总督/最知君才/君亦遇事尽其能/无所回避/事无不举矣/既而去职家居/‎ ‎11.下列词语的解释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古人一般对君主或者尊长的名字避开不直称。‎ B.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如乾隆。按惯例,一位君主只能颁行一个年号。‎ C.戊午:中国古代纪年按照天干加地支的顺序来组合,乾隆戊午科即指乾隆戊午年科举。‎ D.四六体,文体名。骈文的一体。形成于南朝,盛行于唐宋,全篇多以四字六字相间为句。‎ ‎1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袁枚家境虽贫,但读书自学,终有所成。祖、父辈都因贫困而到各地去当幕僚,袁枚应试上榜,为官处事尽职,有所成就。‎ B.袁枚虽有才学,但仕途最终得不到升迁。他后来就拒官绝仕,一心治学,足迹踏遍东南,山水之色,在其诗文中尽显无遗。‎ C.袁枚创作“自发其思”,“通乎古法”。他写诗歌有个性思考,同时也通识古人的创作方法,其散文也因此独具特色而被纷纷效仿。‎ D.姚鼐追忆袁枚,基于事实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作者与袁枚长期同住江宁,并互有交往,当是知之颇深,文章内容可信度也较高。‎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 (1)巡抚金公洪一见异之,试以《铜鼓赋》,立就,甚瑰丽。(3分)‎ ‎ (2)其考自远来县治,疑子年少,无吏能,试匿名访诸野。(3分)‎ ‎14.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摄乎大国之间:迫近,作“夹”讲 女有归:指女子出嫁 ‎ 勖尔植:勉励 越长城之限:限制 B. 端章甫:穿着礼服 谋闭而不兴:兴盛 ‎ 故病且怠:生病 其远古刻尽漫失:磨灭 C. 吾与点:和 选贤与能:推举,选举 字而幼孩:养育 自京师乘风雪:冒着 D. 夫子哂之:嘲笑,这里指微笑 今大道既隐:衰微、消失 早实以蕃:结果实 明烛天南:照 (二)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 杨炎正①‎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②,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 【注】①杨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南宋统治者推行投降政策,他的才能、抱负得不到施展。②五湖舟楫: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起首两句,轻描淡写愁态,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 B.“胭脂”两句,无理而问:为什么将秋荷染得这样红?以此衬托愁怀,颇为沉郁。‎ C.“暮江千顷”句,借景抒情,营造出朦胧凄迷之意境,烘托了词人的愁绪。‎ D.上片第六句以“万斛”之江水写愁,使用比喻,将抽象无形之愁写得形象生动可感。 ‎ ‎16.词下片抒发了词人哪些愁情?请结合诗句分析。(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中用“ , ”两句说各行业的工匠要在作坊里完成自己的工作,君子要通过学习达到实现道的目的。‎ ‎(2)《礼记·大道之行也》中体现“大同”社会老弱病残都能得到关爱的句子是“ 。” ‎ ‎(3)《种树郭橐驼传》文末用 “ ”直接点出作者写作本文的真正意图。‎ ‎(4)《长亭送别》中用设问的手法,融情于景,突出莺莺内心极度痛苦的两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2分)‎ ‎18.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说到底,世上风景闲流水,端的还是要人慢下来。中国这如诗的城市中,最是江城得了个中 ,且将它 地挥洒出来。这便是江城街头巷尾、湖畔公园里数不胜数的茶馆、茶铺,一个人在清晨里不慌不忙地起来, 踱到茶馆里,一坐就是一天,那叫一个 !‎ A.趣味 痛痛快快 清闲 B.滋味 淋漓尽致 悠闲 C.意味 兴致勃勃 空闲 D.韵味 尽情尽兴 安闲 ‎19.下列选项中,填补在划线处衔接最恰当的组合是(3分)‎ 命运总是与人一同存在的。 。因为命运有一半在你手里,只有另一半才在上帝的手里。在你绝望的时候,别忘了自己拥有一半的命运;在你得意忘形的时候,别忘了上帝手里还有另一半的命运。你的恐惧越放大,你手中掌握的那一半越小,你失去的也就越多;你的努力越超常,你手里掌握的那一半越大,你获得的也就越丰硕。因此,人的一生的全部意义就在于 。‎ ‎①不要惧怕命运的无常,虽然有时它深不可测;不要惧怕命运的神秘,虽然有时它来去无踪 ‎②不要惧怕命运的神秘,虽然有时它深不可测;不要惧怕命运的无常,虽然有时它来去无踪 ‎③用你自己的一半去获取上帝手中的一半 ‎④用上帝手中的一半去获取你自己的一半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很多古代诗句浸润着丰富的传统节日文化,下列选项中对诗句涉及的节日名称对应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1)金按驰骋属儿曹,夜半喧阗意气豪。明月满街流水远,华灯入望众星高。‎ ‎(2)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3)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 ‎(4)樱桃桑椹与葛蒲,更买雄黄酒一壶。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A.上元节 清明节 七 夕 端午节 B.除 夕 重阳节 中秋节 清明节 ‎ C.上元节 重阳节 七 夕 端午节 D.除 夕 清明节 中秋节 端午节 ‎21.(5分)下面是某校毕业生写给母校80年校庆的贺信的片段,其中有五处用词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惊闻母校八十华诞,我百感交集!回想在母校生活和学习的那几年,老师和同学们都给了我兄弟般的鼓励和帮助!饮水思源,永难忘怀!敬爱的老师,我想再次倾听您那语重心长的教诲。祝愿各位恩师扬名杏林!祝愿莘莘学子们学业有成!‎ ‎①: 改为 ②: 改为 ‎ ‎③: 改为 ④: 改为 ‎ ‎⑤: 改为 ‎ ‎22.人物的复杂性是指文学作品中某个人物形象有丰富的释读和评价的可能。请从贾宝玉、王熙凤、林黛玉、贾探春、薛宝钗这五个人物中任选一个,结合作品相关内容,谈谈你对该人物复杂性的理解。(8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现实中,该干的事和想干的事有时是统一的,有时是不统一的。统一当然是好事,不统一未必是坏事。‎ 对以上材料你持什么态度?请表达你的想法。要求: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得抄袭。‎ ‎1.C ‎ ‎2.C ‎3.C ‎ ‎4.B(A.“源远流长”的为中国的乡土文化;C.还包括“新生态”的;D.乡土文化,是需要继承和发展的,即“积极的延承”)‎ ‎5.D(不合文意,“单边地强调”“片面地加快”才是“铲除乡土文化的行为”)‎ ‎6.①利用乡土文化的价值,创造新生态的乡土文化。②制定政策延承乡土文化的物质表象、‎ 精神内涵。③运用多向思维方式,制定科学的城市发展标准。(6分,每点2分)‎ ‎7.C ‎8.①与上文的“我”不敢去证实真相照应;②表达了对阿芳积极扎实的人生态度的赞美;③点明并深化主旨。(6分,每点2分)‎ ‎9.①阿芳门前的那盏灯,照亮了阿芳的水果摊及夜行人;②象征着阿芳为改变家境而积极进取的精神;③象征着希望,给“我”和“我们”以温暖和力量。(6分,每点2分)‎ ‎10. D 11.B 12. C ‎ ‎13. (1)巡抚金洪大人一见面就觉得他与众不同,通过《铜鼓赋》试试他的才学,袁君很快就完篇了,文词很华丽。‎ ‎(评分建议:“异”,“试以《铜鼓赋》倒装句式”,“就”各一分)‎ ‎(2)他的父亲从远方来到溧水县衙所在地,怀疑儿子年轻,缺乏吏治的能力,试着隐满自己的姓名到民间察访。‎ ‎(评分建议:“考”,“吏能”,“诸”各一分)‎ ‎14.B ‎【参考译文】‎ 袁君是钱塘人,名枚,字子才。他任职期间,在官场中有名望政绩。辞官之后,在江宁西城修建了一个园林居住,称随园。当时人叫他随园先生,这是他最著名的一个字号。祖父名锜,父亲名滨,叔父名鸿,都因为贫困而到各地去当幕僚。‎袁 君年少时,读书自学,有所成就。二十一岁,从钱塘抵达广西,到巡抚衙门中探望担任幕僚的叔父。巡抚金鉷大人一见面就觉得他与众不同,叫他写一篇《铜鼓赋》试试才学,袁君很快就完篇了,文词很瑰丽。恰逢博学鸿词科开考,金鉷就举荐了袁君。当时共举荐了二百多人,袁君年龄最小。结果应试落榜。乾隆三年顺天府乡试,考中了举人。第二年成为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学习期满,改派到江南做县官,最后调任江宁知县。江宁本是大都市,不易治理。当时尹文端任总督,最了解袁君的才能。袁君也尽自己的能力办事,没有什么避忌,因此办事没有不成功的。不久辞官回家,后再次起用,被派往陕西。刚到陕西,因父亲去世而返回,此后一直居住在江宁。‎ 袁君本来因文章出色入选翰林院,也有声望,但出乎意料地被排挤外放;等到做知县,显示了才能,却又始终得不到升迁。从陕西回来的时候,刚四十岁,就断绝了做官的念头,把他的全部才华都用到了文辞诗歌上。东南地区的山水胜迹,都有他的游踪,那瑰丽奇异、幽邃旷远,全都表现在诗文之中,自我怡悦,随兴抒意。各地的读书人来到江南,都要前往随园投赠诗文,几乎每天都有人去。袁君的园林馆舍,有花、竹、水、石,幽深宁静,景色秀丽。至于建筑、器具,也都很精美,用来款待客人的东西很丰盛。袁君殷勤好客,乐意和人交往,看到别人好的地方,总要把它说出来。后辈人的诗文,即使只有片言只语是美的,袁君也定能列举出这些字句,诵读给他人听。‎ 袁君的古文、骈文,都能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通晓古人的作文之法。至于写作诗歌,更能充分发挥他的才气工力。一般人心里想说而难以表述的意思,袁君都能表述清楚,因此许多读书人仿效他的诗体。所以《随园诗文集》,从朝廷达官到市井小民,都懂得贵重它。海外琉球国,也有人来寻取这部书。袁君仕宦虽不显赫,然而时论认为,一百多年的,充分享受山林的乐趣,获得文章的盛名,恐怕没有及得上袁君的。‎ 袁君刚入仕途的时候,曾任溧水县令。他的父亲从远方来到溧水县衙所在地,怀疑儿子年轻,缺乏吏治的能力,试着隐满自己的姓名到民间察访。大家都说: “我们县年轻的袁知县,真正是个好官啊!”袁君的父亲这才高兴地进了县衙。在担任江宁知县的时候,曾经早晨治理政务,晚上邀集读书人一起饮酒赋诗,著名的轶事更多。江宁的贸易场所中,有人把袁君所审理的案件,编为歌曲,刊刻流播四方。袁君认为这些不值得一谈,后来决意不要别人记述他做官治事的成绩。‎ 袁君于嘉庆二年十一月十七日谢世,享年八十二岁。因为袁君与桐城人姚鼐的先辈有交谊,而姚鼐又住在江宁,与袁君来往时间最长。‎ ‎15.C.应是空旷辽远的意境 ‎16.①客游他乡、漂泊不定的愁绪。②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愁思。③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之情。(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5分)‎ ‎17. (1)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2)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3)传其事以为官戒 ‎(4)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18.B ‎19.C.‎ ‎20.C (1)上元节(元宵节、元夕/夜、灯节)“夜半喧阗意气豪”“明月满街”“华灯入望”‎ ‎,可知描写的是上元节赏灯习俗。‎ ‎(2)由“秋影雁初飞”,“上翠微”,“菊花须插满头归”可知描写的是重阳节。‎ ‎(3)七夕(乞巧节)“渡鹊桥”牛郎织女七夕在鹊桥相会,“月下穿针”妇女引线穿针来乞巧。‎ ‎(4)端午节(端阳节、重午、重五)端午节除是纪念屈原的日子,亦是“祛病防疫”的节日。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邪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营蒲、艾叶雄黄,售蒲,黄纸等辟邪之物。‎ ‎21.①“惊闻”改为“欣闻”或“喜闻”;②“兄弟”改为“亲人”;③“倾听”改为“聆听”;④“杏林”改为“杏坛”;⑤“莘莘学子们”去掉“们”或改为“学子们”。‎ ‎22.【示例1】林黛玉的复杂,体现在她“柔”与“刚”的矛盾性上。她的“柔”是明显地体现在她的外貌中的,“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她成日的泪也表现了她的“柔”;她的“刚”体现在她内里的品格中,他自恃才高,勇于反抗,坦诚率性,不屑于做虚伪的掩饰,他是以“刚”的姿态面对这个虚伪的世界。所以她两极分化的评价中,既有“古今奇女子”的赞扬,又有“空余才情,其余不足取”的贬斥。(理解精准,见识出众,语言洗练)‎ ‎【示例2】王熙凤的人物形象有复杂性:一方面,她操办秦可卿丧事,并主管各房月钱,显示出她杰出的为人处世才能;另一方面,她施计害贾瑞、尤二姐,视人命为儿戏,心狠手辣,显示出她狠毒的性格;在老太太面前,她是好孙媳;在下人们面前,他是可怕的主子。王熙凤人物性格丰富,能够从不同方面诠释她的形象,这样的复杂性究其原因,是曹公以人文情怀真实地写出了人物。(题意理解准确,表达言简意赅)‎ ‎【示例3】贾宝玉的形象是复杂的。他既有着富家公子哥的骄纵、任性,如怒摔通灵宝玉,因大门不开而怒踢袭人,调戏金钏等骄横行为;又有着对待姐妹时的体贴入微以及不分尊卑,一视同仁,与晴雯等人玩耍的率真可爱,如在黛玉因身世伤感时耐心安慰、用心呵护与黛玉间的情谊,及用撕扇子哄晴雯开心,私自前往告慰金钏之离世等;他还有着打破封建世俗的果敢和勇气,如不在意世俗的功名利禄,直言厌烦湘云劝他“从仕”的建议,及不在乎主仆地位,和人平等相处,与袭人、晴雯打成一片等,体现他人物的复杂性。‎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