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延安市黄陵中学(普通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陕西省延安市黄陵中学(普通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高二普通班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语文教育的核心是作文。作文之道是语言之道,也是人生之道,它不仅是一种技能,一种字词教学的延伸,更是检验一个人是否具备健全理智与情感最直观而雄辩的方式。从传统上说,无论是汉代贤良方正,还是始于隋朝科举制度,几乎都是一篇文章定终身,这种选才方式是中国独有的。古人视文章为立身之本,是个人修为,更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文章里面藏着民族和个人的精神密码。‎ 具体到个体而言,作文也是认识自我的绝佳方式。我们经常教导学生,要写好作文就要多贴近生活,贴近生活也包括贴近自我;我们称赞一篇作文写得好,其实就是称赞这篇作文中有作者独特的发现和感受。如何发现生活的美,如何正确地看待人生和世界,如何不落俗套地思考问题,这些都有赖于自我的建立。即便是相同的作文题目,也要学习找寻属于自己的角度,有不同于别人的表达,这就是创造精神的培养。其它一些科目的教育,比如数学、物理、化学,都是寻找公共答案。是印证已有的科学,而作文最需避免的恰恰是雷同,它不是求同,而是求异,是重在表达个体。你所看到的事物、表达的见解越特殊,越有说服力,这篇作文的价值就越大。‎ 作文教育为孩子的情感抒发、自我建构保留了一条精神通道,它是千姿百态、形象各异的。作文没有现成的结论可用,不能照抄已有的表述,又要完成对一个人、一件事的记述,完成对一个问题的思索。那就要开动想象力,学会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自己的心感受,并善于捕捉和定格自己精神世界里的秘密。这样的思维训练,是精神成人的过程。也是人类思想丰富性的具体表现。不少人担忧孩子个性压抑,创造力不足,困于各种考试而不敢有冒险精神,这或许是一种现实,毕竟在强大的竞争压力面前,求稳是多数人的心理选择。要改变这种境况,创新作文教育就是一个很好的入口,因为作文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思辨力,培育一个有创新精神的自我。‎ 由作文而来的语言训练,也是最好的思维训练。你观察到了,感受到了,也想把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想象表达出来,但如何组织语言、如何找寻最佳表达方式,是一个难题。既要遵从文体规范,又要准确传达自己的意思,还要在文采上有风格、有特点,这种语言驾驭能力、文体驾驭能力的培养,可以把人带到一个虚拟与想象的世界,一个纯逻辑与思辨的世界,通过思想来实现一种精神遨游,这种创造性的思维训练是其他教育方式所难以企及的。‎ ‎(摘编自谢有顺《创新作文教育 释放创造活力》)‎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文之道是语言之道,是字词教学的延伸,是一种技能,作文是语文教育的核心。‎ B. 要写好作文就要多贴近生活,贴近生活就是贴近自我,写作文就是要表达自我。‎ C. 作文写作不能照搬套用,要开动想象力,要学会用眼用心感知事物,表达真心 D. 创新作文语言训练难点于既要考虑文体,又要表意准确,文采上还要有特点。‎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把作文放在个人和民族的精神高度进行论述,突出了作文非同寻常的意义。‎ B. 第二段运用对比论证方法,论证了创新写作重在表达个体,重在培养创造精神。‎ C. 第三段先论述作文训练有助于思想成熟,再阐明它能彻底改变学生的求稳心理。‎ D. 文章分别从认识自我、构建自我和训练思维三个方面阐述了作文的重要意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文之道也是人生之道,是检验人的方式,因为在古代常常是一篇文章定终身。‎ B. 作文最需避免雷同,描写的事物越独特、表达的见解越特殊,作文价值就越大。‎ C. 很多家长困于各种考试的强大竞争压力,为了求稳而不敢让孩子写作时去冒险。‎ D. 作文训练可以把人带到一个虚拟的纯逻辑与思辨的世界,是一次精神上的遨游。‎ ‎【答案】1. B 2. C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一般采用直选法或者排除法。本题要求选出“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B项,“要写好作文就要多贴近生活,贴近生活就是贴近自我,写作文就是要表达自我”曲解文意,原文说 “贴近生活也包括贴近自我”。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分析把握能力,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梳理文章结构,理清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再阐明它能彻底改变学生的求稳心理”说法绝对,原文是“要改变这种境况,创新作文教育就是一个很好的入口,因为作文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思辨力,培育一个有创新精神的自我”。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把握文中观点态度能力。解答此类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要求选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A项,“作文之道也是人生之道,是检验人的方式,因为在古代常常是一篇文章定终身”颠倒因果,根据原文应该为“无论是汉代贤良方正,还是始于隋朝科举制度,几乎都是一篇文章定终身,”。B项,“作文最需避免雷同,描写的事物越独特、表达的见解越特殊,作文价值就越大”以偏概全,除了选项所说,还有“越有说服力”这个条件。C项,“很多家长困于各种考试的强大竞争压力,为了求稳而不敢让孩子写作时去冒险”说法属于无中生有,于文无据。故选D。‎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实用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脱贫攻坚形势和更好实施精准扶贫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讲话。他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脱贫攻坚作出新的部署,吹响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进军号。《“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明确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时间衣和路线图、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要求,从八个方面实化细化了相关路径和措施,各地按照这个规划,攻城拔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绩。2013年至2016年4年间,每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都超过1000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底的10.2%下降到2016年底的4.5%,下降5.7个百分点;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贫困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贫困地区面貌明显改善。‎ 习近平强调,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提高扶贫措施有效性,核心是因地制宜,因人因户因村施策,突出产业扶贫,提高组织化程度,培育带动贫困人口脱贫的经济实体。他认为,干部群众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要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把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引导贫困群众发扬自力更生精神,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 ‎(摘自新华社‎2017年2月22日,有删改)‎ 材料二:‎ 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产业是根本。巴中市巴州区曾口镇书台村张家大院安置点引进科技公司成立农民专合社,建立产业示范园3000亩,年人均可增收1600元。湖北省相关负责人介绍,湖北引导各地走特色脱贫道路,如黄冈市形成了“罗田一只羊”“麻城一朵花”“英山一片茶”等一批特色产业。另外,加强就业培训,提高搬迁户劳动技能,也是鼓起“钱袋子”的重要手段。‎ ‎(摘自‎2017年9月18日《四川日报》,有删改)‎ 材料三 曲靖会泽易地扶贫搬迁起成效 贫困户建房无负担 走进曲靖市会泽县大海乡观音岩村易地扶贫安置点,60户安居房分成六七排,错落有致地坐落在一个小山坡上,旁边小山上的野菊花迎风盛开。这里安置了5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和5户随迁户。村民董兴淮高兴地说:“我用政府补助的5万元建起了占地面积40多平方米的安居房,没有增加建房负担,很是满意!”‎ 董兴淮介绍:“原来我们住的是土墙石板顶,一下大雨就不敢睡,怕水冲进房子来,害怕房后的山垮塌,现在不出钱就住上了新房,孩子在外打工也不担心在家的老人和孩子的安全,他们回来交通也方便。”‎ 据村支书介绍:该村269户689人中,外出务工者达186户546人,占总人口的79.2%,大部分均在东川区务工,务工成为了当地群众的主要收入之一。在安置点一侧的公路边,有致富头脑的人,已带领群众进行白芨等中药材种植,当地传统产业“老家洋芋”也越来越受外地消费者欢迎。‎ ‎(摘自‎2017年4月27日《曲靖日报》,有删改)‎ 材料四 ‎4.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显著成绩,我国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较快,贫困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贫困面貌明显改善。‎ B. 2013年至2016年4年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每年减少1000多万人,共脱贫5564万人。‎ C. 材料三用村民董兴淮的例子,生动直观地展现了扶贫前后村民居住环境、生活条件的巨大变化,可见云南曲靖易地扶贫工作取得了成效。‎ D. 从材料四图表中可以看出,2013年到2016年4年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人数呈逐步减少趋势。‎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简要报道了国家主席习近平有关扶贫工作的讲话及相关专家、学者的解读,展现了中国政府消除贫困的决心和目标规划。‎ B. 各地的扶贫经验证明,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在扶贫工作中,广大干部群众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对象和致富的主体。‎ C. 曲靖市会泽县己有村民在安置点附近种植中药材,发展“老家洋芋”产业,这与巴中市张家大院、黄冈市的做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D. 前三则材料虽然来源不同,但都体现了新闻媒体关注社会热点、关心国计民生 责任感,都探索出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具体措施。‎ ‎6.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我国的扶贫工作应该怎样有效展开。‎ ‎【答案】4. D 5. C ‎ ‎6. ①中央出台系列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政策。②各级政府因地因人施策,发展脱贫产业,加强就业培训,提高搬迁户劳动技能。③各级干部在扶贫工作中要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成为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④贫困群众要发挥主体作用,自力更生,靠自己的努力脱贫致富。‎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D项,“脱贫人数呈逐步减少趋势”错。根据统计图,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人数2014年是1232万,而2015年是1442万,2016年是1240万。明显看出,2014年至2015年脱贫人数不是逐步减少。故选D。‎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概括不准确,无中生有。错在“材料一简要报道了国家主席习近平有关扶贫工作的讲话及相关专家、学者的解读”。原文中没有相关专家、学者的解读。B项,曲解文意。错在“广大干部群众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对象和致富的主体”。原文是“干部群众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D项,无中生有,错在“前三则材料……都探索出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具体措施。”第一则材料并未探索出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具体措施。故选C。‎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分析、筛选、整合的能力。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此题要求概括我国的扶贫工作应该怎样有效展开,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习近平强调,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因地制宜,因人因户因村施策,突出产业扶贫,提高组织化程度,培育带动贫困人口脱贫的经济实体”“干部群众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要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把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发扬自力更生精神,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另外,加强就业培训,提高搬迁户劳动技能,也是鼓起‘钱袋子’的重要手段”根据以上有效大体区间,分店概括答题要点即可。‎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通读全文,整体感知。②根据题干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范围。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对材料进行比较辨别,分类整理选取关键词或句子(去否定,留肯定;去实例,留结论;去表象,留本质;分清主次,辨别有关和无关等)。转化信息时,要紧扣题意,选择正确的句式作答,不可机械照抄原文的句子,也不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话作答,可以再保留关键信息的前提下换一种表述方式(转侧面为正面)。④答题原则:列点分条陈述,依据分值答题。熟记一些常用的答题熟语,并合理利用。‎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 一张温暖的欠条 化 君 晚间散步,遇见同学。她劈头就说,你相信这世上有好人吗?好得犯傻的那种。接下来她说了下面的事。‎ 那天,我妈骑三轮从外面回来,一进门就说,她遇着好人了。坐在沙发里,顾自絮叨起她遇见的好人。‎ 当我听见她说“那人把我的三轮碰歪了”,我这才把头转向母亲,发现她衣服上粘满尘土,这儿一片,那儿一片。我妈却仿佛捡了大便宜似地,滔滔不绝。‎ ‎“马路上一个人也没有,他原本可以不管我的,他却刹下车子,跑过来扶我,问我摔坏了没有。我踢蹬踢蹬腿,再甩甩胳膊,说,没事儿,走吧。他仍然不走,非让我走几步。确定我真的没事后,又把我搀到车上,说,骑上去试试,看车摔坏了没有。”‎ ‎“你说一个大男人家怎么婆婆妈妈的,我都觉得啰嗦了,推开他说,快走吧,我也该回家做饭了。说完,我蹬起三轮就走了。哪承想,他又追了上来,塞给我一张纸条,他说纸条上是他的手机号……”‎ 这时,我忙不迭地问我妈,纸条呢?我妈说人好好的,要它做什么。说完,站起身来就往厨房走。我妈突然哎哟一声。我问怎么了,她朝我摆摆手说,没事儿。可是,第二天,我妈就起不来床了。‎ 我把我妈送进医院。当我把做B超,CT,心电图,胸部透视等一系列的检查单拿给医生时,医生说得马上做手术。‎ 我一边给我妈办理住院手续一边不停地埋怨她,有您这样的吗?一边狠狠地想,一定把那个“好人”找出来。可是,一直到我妈出院,我也没找到那个“好人”。面对一笔不菲的费用,我的火气噌噌往上蹿。我用命令的语气对我妈说,你再好好想想那个手机号。我妈迟迟疑疑地说,想不起来了,一边不停地在各个衣兜里摸索起来。我妈突然颤抖着声音喊,找着了。真是老天有眼。‎ 我用发颤的手指按下那个号码。关机。一连几天,都是这两个字。我虎视眈眈地望着我妈,这就是您老人家遇见的好人?‎ 我妈却仍然为那人辩护说,兴许人家手机没电了呢。但说这话时明显没了底气。‎ 那天是个很好的天气。然而,阳光有多明媚,我心里就有多阴晦。但我不敢再埋怨我妈。这件事情以后,她在我面前像个债务人似的,一天到晚大气都不敢喘,让人心疼不已。这更增加了我对那个“好人”的愤恨。‎ 一天,一个男人按响我家门铃,他说他找一个骑三轮的大娘,一个月前他碰了她。我正要火山爆发,母亲急慌着走过来,把他让进屋里。‎ 在我如炬的目光里,他低下了头。他说他原本打算第二天就来看我妈,可是家里出了点事,一直没脱开身……‎ 我打断他说,啥也别说了,先给我报销十万元的住院费。‎ 我妈连忙出来打圆场,问那人,你是怎么找到这里的?他说,那天您接过我的手机号后,骑上三轮就走,我不放心,悄悄在您后面跟着,看您进了家门才离开。他忽而把头转向我说,您请假照顾大娘,单位要罚款的吧,一并算到我头上。‎ 我妈接过去说,这可使不得,要不这样吧,十万,咱们一人摊一半。再说,那天要不是我急慌着回家做饭,也不会……‎ 那人说,人是我碰的,这钱怎么能让您拿呢?稍作犹豫,他不好意思地接着说,我一下拿不出这么多,我先给您打个欠条行不行?您放心,一个月之内我一定还清。‎ 我马上火了,没好气地说,蒙人的吧,就像那张写手机号的纸条一样。‎ 他的脸腾地红了,吃吃地说,对不起,那天我手机丢了,我换了新号。‎ 同学突然换上一种动情的语调说,你知道吗?他是个残疾人,他的两条腿是假的。为了十万块钱的债务,他竟然打好几份工,什么活钱多干什么。他的“腿”都累断了,又没钱换新的。他是坐着轮椅来我家还钱的。他说,他的两条腿是在一次车祸中没的,撞他的人跑了……‎ ‎(选自 《小说月刊》2017第8期,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小说塑造了“我”妈和“他”这样的好人形象,刻画人物较精细,如写他“非让我走几步”“没事后,又把我搀到车上”“说骑上去试试,看车摔坏了没有”。‎ B. “面对一笔不菲的费用,我的火气噌噌往上蹿。”这句话描写了“我”无比气愤的神情,为后文写一定找到肇事者作了渲染,也表明“我”心眼小、不善良。‎ C. 小说主体以第一人称“我”来叙述故事,开头和结尾段却出现另一个叙述人,人称的转换明确了讲故事的人与听故事的人之间的关系,使小说更具真实感。‎ D. 小说构思巧妙,结尾交代了“好人”曾经的不幸,既诠释了前文悬念,又令读者感动反思,但始终未交代他撞着“我”妈的过程,为读者留下难释悬念。‎ ‎8. 这篇小说是通过“我”对“好人”他的态度变化来推动情节、揭示主旨的。请结合有关情节,简要分析小说中“我”对“好人”他的具体态度。‎ ‎9. 这篇小说写的是好人,为什么要以“一张温暖的欠条”为标题?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答案】7. B 8. ①“我”妈讲述遇到的“好人”,“我”对他冷淡怀疑;②“我”妈伤势严重需做手术,“我”有受骗之感,一定找出他,对他非常气愤;③“我”拨打“好人”电话号码却是“关机”,“我”认定受骗了,对他非常愤恨;④“好人”找到“我”家来,我愤激要求他“还债”,一解积压在心中之恨;⑤“好人”还不够钱请求打欠条,我更火起,骂他蒙人,对他的愤恨达到极点;⑥得知“好人”曾经是车祸的严重受害者,“我”谅解了他并受到感动。 ‎ ‎9. ①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欠条集中表现“好人”的诚信、善良品质;②有利于推动关键情节,欠条引出“好人”的遭遇,使“我”的情感态度发生了逆转;③有利于深刻揭示主题,欠条引发深层思考,“好人”曾被肇事者撞成了残疾人却无人担责,可自己撞人后还要拼命工作还债,对比中彰显了责任担当精神。‎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B选项“也表明‘我’心眼小、不善良。”错误,表明“我”有受骗之感,对他非常气愤。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阅读作品掌握情节线索和对人物情感理解的能力。解此类问题,首先仔阅读文章,熟悉全文的情节,最好把故事情节分出几个片段,看每一片段中人物的表现及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抓住关键的描写处,由原文“那天,我妈骑三轮从外面回来,一进门就说,她遇着好人了。坐在沙发里,顾自絮叨起她遇见的好人。”可知,“我”妈讲述遇到的“好人”,“我”对他冷淡怀疑;由原文“我一边给我妈办理住院手续一边不停地埋怨她,有您这样的吗?一边狠狠地想,一定把那个‘好人’找出来。”可知“我”妈伤势严重需做手术,“我”有受骗之感,一定找出他,对他非常气愤;由原文“我用发颤的手指按下那个号码。关机。一连几天,都是这两个字。我虎视眈眈地望着我妈,这就是您老人家遇见的好人?”可知“我”拨打“好人”电话号码却是“关机”,“我”认定受骗了,对他非常愤恨;由原文“我打断他说,啥也别说了,先给我报销十万元的住院费。”可知“好人”找到“我”家来,我愤激要求他“还债”,一解积压在心中之恨;由原文“稍作犹豫,他不好意思地接着说,我一下拿不出这么多,我先给您打个欠条行不行?您放心,一个月之内我一定还清。”可知“好人”还不够钱请求打欠条,我更火起,骂他蒙人,对他的愤恨达到极点;由原文“他是个残疾人,他的两条腿是假的。为了十万块钱的债务,他竟然打好几份工,什么活钱多干什么。他的‘腿’都累断了,又没钱换新的。他是坐着轮椅来我家还钱的。他说,他的两条腿是在一次车祸中没的,撞他的人跑了……”可知得知“好人”曾经是车祸的严重受害者,“我”谅解了他并受到感动。‎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文章标题的能力。这是对文章标题作用的分析,可以结合文本,从结构上(是线索)、内容上(揭示主题)、艺术效果上(吸引读者)分别加以分析。由原文“那人说,人是我碰的,这钱怎么能让您拿呢?稍作犹豫,他不好意思地接着说,我一下拿不出这么多,我先给您打个欠条行不行?您放心,一个月之内我一定还清。”可知欠条集中表现“好人”的诚信、善良品质,丰富了人物形象;由原文“为了十万块钱的债务,他竟然打好几份工,什么活钱多干什么。他的‘腿’都累断了,又没钱换新的。他是坐着轮椅来我家还钱的。他说,他的两条腿是在一次车祸中没的,撞他的人跑了……”可知欠条引出“好人”的遭遇,使“我”的情感态度发生了逆转,有利于推动关键情节的发展。欠条引发深层思考,“好人”曾被肇事者撞成了残疾人却无人担责,可自己撞人后还要拼命工作还债,对比中彰显了责任担当精神,有利于深刻揭示主题。‎ ‎【点睛】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或是情节的高度概括,或是人物性格的突出体现,等等。选择标题作为探究点是命题者的偏好。常见的探究方式有三种:一是侧重标题内容的意蕴探究,二是不同标题的比较探究,三是拟标题的意图。‎ 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赵豫,字定素,安肃人。燕王起兵下保定,豫以诸生督赋守城。永乐五年授泌阳主簿,未上,擢兵部主事,进员外郎。内艰,起复。洪熙时进郎中。宣德五年五月简廷臣九人为知府。豫得松江,奉敕往。时卫军恣横,豫执其尤者,杖而配之边,众遂贴然。一意拊循,与民休息。择良家子谨厚者为吏,训以礼法。均徭节费,减吏员十之五。巡抚周忱有所建置,必与豫议。及清军御史李立至,专务益军,勾及姻戚同姓。稍辨,则酷刑榜掠。人情大扰,诉枉者至一千一百余人。盐司勾灶丁,亦累及他户,大为民害。豫皆上章极论之,咸获苏息。有诏灭苏、松官田重租,豫所辖华亭、上海二县,减去十之二三。正统中九载考绩民五千余人列状乞留巡按御史以闻命增二秩还任及十年春大计群吏始举卓异之典。豫与宁国知府袁旭皆预焉,赐宴及袭衣遣还。在职十五年,清静如一日。去郡,老稚攀辕,留一履以识遗爱,后配享周忱祠。方豫始至,患民俗多讼。讼者至,辄好言谕之曰:明日来。众皆笑之,有松江太守明日来之谣。及讼者逾宿忿渐平,或被劝阻,多止不讼。豫皦皦著名绩,尤以恺悌称。是时,列郡长吏以惠政著闻者:湖州知府祥符赵登,秩满当迁。民诣阙乞留,增秩再任,自宣德至正统,先后在官十七年。登同里岳璿继之,亦有善政,民称为赵、岳。淮安知府南昌彭远被诬当罢,民拥中官舟,乞为奏请,宣帝命复留之。正统六年超擢广东布政司。荆州知府大庾刘永遭父丧,军民万八千余人乞留,英宗命夺情视事。巩昌知府鄞县戴浩擅发边储三百七十石振饥,被劾请罪,景帝原之。徽州知府孙遇秩满当迁,民诣阙乞留,英宗令进秩视事。先后在官十八年,迁至河南布政使。惟袁旭在宁国为督学御史程富所诬劾,逮死狱中。而宁国人惜之,立祠祀焉。‎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九》)‎ ‎10. 下列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正统中/九载考绩/民五千余人列状/乞留巡按御史/以闻/命增二秩还任/及十年春/大计群吏/始举卓异之典。‎ B. 正统中/九载考绩/民五千余人列状乞留/巡按御史以闻/命增二秩还任/及十年春大计/群吏/始举卓异之典/‎ C. 正统中/九载考绩民五千余人/列状乞留/巡按御史以闻/命增二秩还任/及十年春大计/群吏始举卓异之典/‎ D. 正统中/九载考绩/民五千余人列状乞留/巡按御史以闻/命增二秩还任/及十年春/大计群吏/始举卓异之典/‎ ‎11. 对文中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兵部为中国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其长官为兵部尚书。兵部又称夏官、武部。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兵械、军令等。‎ B. 姻戚犹姻亲。姻亲是指因婚姻关系为中介而产生的亲属,它与血亲性质是完全不同的。‎ C. 宣德是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皇帝发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本文中还有永乐、正统、景帝、英宗等都是年号。‎ D. 夺情指夺去官员孝亲之情,官员不必离职居家守丧。荆州知府刘永父亲去世,他本应弃官归家为父亲守丧,但因深受军民爱戴,英宗命他留任。‎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赵豫择吏的标准看重出身的家庭和道德品质。他担任松江知府期间,从良家中挑选谨慎厚道的加以任用,并且用礼法教育他们。‎ B. 赵豫等各郡长官深受百姓爱戴。本文除了赵豫之外又写了七位受百姓爱戴的长吏,其中没有被百姓乞留的只有两位。‎ C. 赵豫关心百姓疾苦,维护百姓利益。他均徭节费,裁减吏员,减轻田租,上奏皇帝极力抨击危害百姓的行为,百姓因此受益。‎ D. 赵豫为政和乐平易,移风易俗。松江民俗喜好诉讼,凡来诉讼者,他以好言开导,告诉他明日来,留下了移风易俗佳话。‎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内艰,起复。洪熙时进郎中。宣德五年五月简廷臣九人为知府。‎ ‎②徽州知府孙遇秩满当迁,民诣阙乞留,英宗令进秩视事。‎ ‎【答案】10. D 11. C 12. B ‎ ‎13. (1)母死守丧,期满复职,洪熙年间晋升为郎中。宣德五年五月,选拔五个朝中大臣出任知府。 ‎ ‎(2)徽州知府孙遇任期届满应当升迁,百姓到朝廷请求挽留他,英宗下令提升他的官级留任原职。‎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根据名词“绩”“民”“人”“状”“巡按御史”“廷”“吏部尚书”“秩”“群吏”“典”,虚词“以”“之”,再结合本句意思:正统年间,赵豫九年任满,考核政绩。松江百姓五千余人上书请求他留任。巡按御史告朝廷,朝廷给赵豫增加两级官俸,命令回松江担任知府。到正统十年春,朝廷考核全国各地官吏,将政绩卓著者列为典范。句子可以断开为:正统中/九载考绩/民五千余人列状乞留/巡按御史以闻/命增二秩还任/及十年春/大计群吏/始举卓异之典/故答案为D。‎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C项,“本文中还有永乐、正统、景帝、英宗等都是年号”说法错误,“景帝、英宗”不是年号。故选C。‎ ‎【12题详解】‎ 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B项,“其中没有被百姓乞留的只有两位”说法错误。应该是三人没有被百姓乞留。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的“内艰”,指母死守丧;“起复”,指丧期满,复职;“进”,晋升;“简”,选拔;“为”,作动词,担任,出任。(2)中的“秩满”,任期届满;“迁”,升迁;“诣阙乞留”,到朝廷请求挽留;“进”,提升;“进秩”,提升官级;“视事”,到职开始办公,这里指留任原处管理政务。‎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赵豫,字定素,安肃人。燕王朱棣起兵攻下保定后,豫以生员身分而受命催督赋税,守卫城池。永乐五年,赵豫被授予泌阳县主簿,未上任又提升为兵部主事,再升为员外郎。母死守丧,期满复职,洪熙年间晋升为郎中。宣德五年五月,选拔五个朝中大臣出任知府,赵豫被派往松江府,接受皇帝诏令上任。当时松江卫军恣意横行,赵豫逮捕了其中最恶劣的,施以杖刑后流放边疆,其余的都服服帖帖。赵豫为政注重安抚,让百姓休养生息。挑选谨慎厚道的良家子弟为吏,用礼法教育他们。他还均平徭役,节省费用,裁减吏员十分之五。巡抚周忱有什么举措,都一定先跟赵豫商议。清军御史李立到松江,专门扩充军队,甚至牵连被征发者的亲戚、同姓,稍有异议,就酷刑拷打,一时人心大乱,申诉冤枉者多达一千一百余人。盐司稽查盐丁,也连累到其他民户,成为百姓的大害。赵豫上书极力抨击这些弊端,百姓都因此获救。朝廷还下令减轻苏州、松江两府官田的繁重的租税,赵豫所管辖的华亭、上海两县减去十分之二、三。正统年间,赵豫九年任满,考核政绩。松江百姓五千余人上书请求他留任。巡按御史告朝廷,朝廷给赵豫增加两级官俸,命令回松江担任知府。到正统十年春,朝廷考核全国各地官吏,将政绩卓著者列为典范,赵豫和宁国知府袁旭都入选。皇帝设宴款待并赐予他们成套衣服,让他们回去任职。赵豫在松江任职十五年,松江府始终安定太平。离开松江时,老幼挽住车子,要求留下一只鞋来记住他留下的恩惠,后来把他的神位供奉于周忱祠内,共享祭祀。当赵豫告倒松江府的时候,忧虑那里喜好诉讼的民俗。凡来诉讼者,他总是以好言开导,告诉他明日来,众人对此一笑,于是有松江太守明日来的歌谣。过了一夜,起诉者忿怒渐平,或被劝阻,不再来起诉了。赵豫除政绩斐然外,还以和乐平易著称。这时候,各郡的长官因为仁政著名的:湖州知府祥符人赵登,任期届满应当升迁。百姓到朝廷请求留任,朝廷提升他官级第二次湖州知府,从宣德至正统年间,先后在湖州任职十七年。赵登的同乡岳璿接替他在湖州任职,也有良好的政绩,百姓称他们为赵、岳。淮安知府南昌人彭远遭受诬陷应当罢免,民围住中官的船,请求替他们上奏皇上,宣帝下令又让他留任。正统六年被破格提拔为广东布政司。荆州知府大庾人刘永父亲去世,本该去职居丧,军民一万八千多人向朝廷请求挽留他,英宗下令他留任。巩昌知府鄞县人戴浩擅自发放边防储备三百七十石赈济饥民,遭到弹劾而去请罪,景帝原谅了他。徽州知府孙遇任期届满应当升迁,百姓到朝廷请求挽留他,英宗下令提升他的官级留任原职。他先后在任十八年,提升到南布政使。只有袁旭在宁国被督学御史程富诬陷弹劾,被逮捕死在狱中。但宁国人爱惜他,设立祠庙祭祀他。‎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赠乐天 刘禹锡 一别旧游尽,相逢俱涕零。‎ 在人虽晚达,于树似冬青。‎ 痛饮连宵醉,狂吟满坐听。‎ 终期抛印绶,共占少微星。‎ ‎【注】少微星:本指中国古代星官名,诗中喻指处士、隐士。‎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本诗为一首酬赠诗,标题中的“乐天”即白居易,与作者交情深厚,二人均屈遭贬谪,命运多舛。‎ B. 首联写作者和白居易久别重逢,潸然泪下,想一同重游旧地,却发现旧地已不复存在,不禁感慨万千。‎ C. 颔联用比喻手法,“冬青”树因冬月青翠而得名,诗中以“树似冬青”来喻“人之晚达”,生动贴切。‎ D. 颈联“痛饮连宵醉”写二人重逢,连宵痛饮,一醉方休,“狂吟”二字写出了醉酒后的狂放之态。‎ ‎15. 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B 15. ①无奈与伤感之情。昔日至交好友均已不在,屡遭坎坷的作者和友人久别相逢,悲从中来,充满了人生无常、宦海沉浮的无奈与伤感。②乐观豁达的胸襟气度。以“树在冬犹青”来喻“人尚能晚达”,作者乐观豁达的胸襟气度非同凡人。③老友重逢的欣喜。久别重逢,作者与友人“连宵痛饮”,一醉方休。④对功名的厌弃和对自由隐逸生活的追求。尾联直接表达了自己愿意抛官弃职,同老友一同归隐的愿望,也充满了对好友最真挚的慰藉。‎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既包括诗歌的内容,作者的情感,还涉及了诗歌的艺术手法和炼字等。作答此题,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即“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然后通读全诗,逐句翻译诗句,并赏析诗歌的内容、思想感情、作者的态度、文章的艺术手法等,将选项内容回归诗句中,逐一辨析。‎ B 项,“想一同重游旧地,却发现旧地已不复存在”赏析错误。诗中“旧游尽”是说旧日的至交好友都已不在,而非“旧地”。‎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中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答题要求,如本题“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然后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 从诗歌标题来看,“赠乐天”,说明这是一首酬赠诗,酬赠的对象是“乐天”,也就是白居易,刘禹锡与白居易交情深厚,且二人均遭贬谪,命运多舛;首联“一别旧游尽,相逢俱涕零”,“涕零”直接流露情感,而涕零的原因是“旧游尽”“相逢”,二人久别重逢,昔日好友却均已不在,此时内心充满人生无常之悲;颔联“在人虽晚达,于树似冬青”,这一联诗人使用比喻的修辞,借树木之冬青来喻人生之晚达,意思是树木且能冬月而青翠,那么人也能老来通达,凸显乐观豁达的胸襟;颈联“痛饮连宵醉,狂吟满坐听”,这两句是写人物的活动,二人重逢,连宵痛饮,酒醉狂吟,久别重逢的欣喜之情表露殆尽;尾联“终期抛印绶,共占少微星”,“期”意为“希望”,“抛印绶”,“印绶”代指仕途功名,“少微星”喻指处士、隐士,诗人在这两句中直接抒发情感,表现自已对功名的厌弃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而“共占”词表达与友人一同归隐的愿望。‎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 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比如本诗中,考生可以先借助诗歌中直接流露情感的词,如“涕零”“期”,然后再抓住人物 的行为活动,如“痛饮”“狂吟”, 最后结合诗句中给出的原因具体分析即可,如“一别”“旧游尽”“相逢”。‎ 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习近平主席访问墨西哥时,在墨西哥参议院发表了主旨演讲。他引用庄子的“________,________”(《逍遥游》)指出,只有让中墨两国人民的友情汇聚成深厚的海水,才能承载起让中墨两国友好合作的大船。‎ ‎(2)李贺《雁门太守行》中从听觉、视觉角度写出战争激烈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韩愈的《师说》在把士大夫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了对比后,用“_____,_____”直指这样做导致的后果。‎ ‎【答案】 (1).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2).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3). 角声满天秋色里 (4). 塞上燕脂凝夜紫 (5). 小学而大遗 (6). 吾未见其明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的能力。要求考生审清题目要求,抓准题目所给关键词,联系课文有联系的原句,注重理解和积累。本题为情境默写,注意语境提示,注意以下易出错字形:(1)积、负(2)燕脂(3)遗、明。‎ 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以《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为代表,央视文化类节目如__________,成为文化综艺新的标杆。但由于跟风,“诗词”和“朗读”严重扎堆,渐渐使人审美疲劳。“在文学等细分题材被集体消费的时候,我们要着眼未来, 探索新的方向。”央视副总编辑朱彤承诺,“央视将持续在原创文化节目上发力。”而总导演、制片人于蕾给《国家宝藏》下了定义——“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其以历史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纪录的气质,创造一种集演播室综艺、纪录片、舞台戏剧、真人秀等多种艺术形态于一体,是全新创制的“纪录式综艺”。‎ 其实,博物院文化的流行早有端倪,《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纪录片也曾________。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宝藏》播出的时机无疑是非常合适的。说起博物馆,总让人想起深宫大院;说起文物,也总让人想到冰冷的历史,仿佛离我们日常的生活很远。而《国家宝藏》之所以能够_________,是因为它使那些尘封于历史的文物活了过来 ——请来能辐射到各个年龄阶层的演员,又在表演的各个方面精准要求演员,(        )。它们不再是冰冷的,而是带着温度的;不但记载着厚重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也与我们许多人的生命_________。‎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比比皆是 盛极一时 脱颖而出 休戚相关 B. 雨后春笋 风靡一时 红极一时 息息相关 C. 比比皆是 风靡一时 红极一时 休戚相关 D. 雨后春笋 盛极一时 脱颖而出 息息相关 ‎18.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其以历史文化的内核、纪录的气质、综艺的外壳,创造一种集演播室综艺、纪录片、舞台戏剧、真人秀等多种艺术形态于一体的全新模式,是全新创制的“纪录式综艺”。‎ B. 其以历史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纪录的气质,创造一种集演播室综艺、纪录片、舞台戏剧、真人秀等多种艺术形态于一体的全新模式,是全新创制的。‎ C. 历史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纪录的气质,创造一种集演播室综艺、纪录片、舞台戏剧、真人秀等多种艺术形态于一体的全新模式,是全新创制的“纪录式综艺”。‎ D. 其以历史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纪录的气质,创造一种集演播室综艺、纪录片、舞台戏剧、真人秀等多种艺术形态于一体的全新模式,是全新创制的“纪录式综艺”。‎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演员在表演中真正做到演“活”文物 B. 让其在表演中真正做到演“活”文物 C. 尘封于历史的文物被这些演员演活了 D. 演员的表演把这些文物真正演活了 ‎【答案】17. B 18. D 19. B ‎【解析】‎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雨后春笋”,褒义词,指新生事物大量涌现;“比比皆是”,形容非常常见。“雨后春笋”与横线前面的“如”、横线后面的“成为文化综艺新的标杆”搭配合埋,可排除A项、C项“风靡一时”,形容一种事物在一个时期内非常风行;“盛极一时”,形容一时特别兴盛或流行。二者为近义成语,均符合语境。“红极一时”,指往一段吋间内受人追捧;“脱颖而出”,比喻人的本领全部显露出来,对象为人。排除D项。“休戚相关”,强调福祸相关联;“息息相关”,强调关系密切。故选B。‎ 点睛: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介词残缺,添加“以”,排除C项。前后对应关系应当一致,“纪录的气质”对应“纪录片”,“综艺的外壳”对应“综艺”,排除A项。宾语残缺,缺少“创造”的宾语,添加宾语“纪录式综艺”,排除B项。故选D。‎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该句的主语为“《国家宝藏》”,A项,把主语偷换为“演员”;C项,把主语偷换为“文物”;D项,把主语偷换为“表演”,本身有语病,“表演”“演活”搭配不当。故选B。‎ ‎20.下列材料对云南名特小吃“过桥米线”作了介绍,请筛选信息,用五个短语概括“过桥米线”的特点。要求:每个短语不超过4个字。‎ ‎“过桥米线”是云南滇南地区特有的食品,已有百多年历史,五十多年前传至昆明。过桥米线高汤用大骨、老母鸡、云南宣威火腿经长时间熬煮,配以几十种独门中药和天然香料,运用秘制工艺,熬出神奇的骨香,汤香扑鼻。其汤“红白兼备”:红汤味重,色浓香辣;白汤淡雅清新。喝一口汤,香浓不油腻,鲜美不口干,通透且又绵长,猛烈且又持久。“过桥米线”除主料米线外,配料有猪里脊肉片、鸡脯肉片、乌鱼片、猪腰片、肚头片、水发鱿鱼片等,还有豌豆尖、韭菜、芫荽、葱丝、草芽丝、姜丝、玉兰片、豆腐皮等。“过桥米线”富含各种营养物质,其中还含有一种“软骨素”的营养成分,能大大增强骨细胞活性,具有添骨髓,增血液,减缓衰老,延年益寿,强身美容,健脾补胃,增强记忆的保健功效。食用“过桥米线”时,不同于其它小吃食法,要以“大海碗”盛汤,此时滚汤被厚厚的一层油盖住不冒气。但食客千万不可先喝汤,以免烫伤。要按顺序分别加入佐料、主料和辅料,配上辣椒油、芝麻油等,便可食用。‎ ‎【答案】①历史悠久,②汤香味浓,③配料丰富,④富有营养,⑤吃法特异。‎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段压缩的能力。压缩语段题的主要方法有:一是查找法,即在原文中寻找能表述主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如议论文中表述论点的语句,说明文中的中心句,记叙文中的过渡句,新闻中的导语均属关键语句。二是删减法,就是保留材料中主要信息,删除次要信息。三是连缀法,即将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筛选整合,连缀成最终答案。回答此题,可用“逐句压缩法”,即对各个句子逐一压缩句意,最后再归纳概括。从第一句的“百多年历史”可知其特点有“历史悠久”。从第二句可归纳出“汤香’的特点,第三句归纳出“味重”的特点。以后还有关于配料、营养和吃法的语句,可以逐一压缩。‎ ‎21.用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有关春节和端午节的对联。要求:上下联各为七个字,语意连贯,符合节日和对联的特点,不得重复使用短语。‎ 门上桃符 碧波竞舟 江边柳线 青艾驱瘴 迎春绿 十里欢 耀眼红 千家乐 春节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 端午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春节:江边柳线迎春绿 (2). 门上桃符耀眼红 (3). 端午节:青艾驱瘴千家乐 (4). 碧波竞舟十里欢 ‎【解析】‎ 试题分析:对联考查不是新题,基本属于常识推理题。挂桃符是春节习俗,根据对仗结构“桃符”对“柳线”,进一步思考“绿”应该写“柳线”,由此推断“红”写“桃符”,确定“门上桃符耀眼红”“江边柳线迎春绿”;根据对联平仄特点,最后一个字“绿”为仄声,在上联,“红”平声,在下联,这样写出春节的对联。‎ ‎【考点定位】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此题关注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现试卷的人文性、文化性,这包含对联、节日、习俗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备考要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了解,并结合语文知识综合应用。此题解答时,注意对仗、平仄等要求即可得出答案。‎ ‎【此处有视频,请去附件查看】‎ 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个中年人买了一套房子,隔壁邻居是个老太太。为了表示友好,他对老太太很客气,每天看见她总要朝她微笑,对她招手,可老太太却总是反应冷淡。‎ 春天到了,家园前的草坪里露出了红红绿绿的生机。那一天中年人回家时,不忍心践踏那片草坪,便绕了点路。没想到刚上楼时,老太太微笑着迎了上来,一番话让中年人颇感意外:“我整个冬天都在想,也有点担心,新来的邻居是个什么样的人?”顿了一下,老太太又说:“当你刚才绕过那片草坪时,我想我已经了解了你,也知道我没什么好担心的了。”‎ 生活就是这样:刻意为之往往不一定能够缩短彼此的距离,而偶尔发生的一个“细节”,一个举动,却会在人与人之间架起美丽的心灵桥梁。‎ 对此你有怎样的经历或见闻,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记叙文。‎ ‎【答案】例文:‎ 一棵葱 我家的新邻居是一对老年夫妇,可能是“代沟”的缘故,我们很少往来,偶尔在阳台上晾衣服时,会打声招呼,仅此而已。今年春节期间,大约是正月初二,我听到叩门声,以为是朋友来拜年,打开防盗门一看,奇怪,是个陌生的女士,显然她看出我的尴尬,便很快自我介绍说:“不好意思,我是对面家的女儿,今天回娘家,可不可以送我一根葱……”原来是要通过一根葱来加强彼此往来,我有点惭愧,按理我这个晚辈应主动与邻居老夫妇拉近关系,想到他们的女儿捷足先登了,而且这种方式非常简单,却很温暖,在关上门坐在沙发上感慨一番之后 ,便把两个小孩叫过来:“记住,以后每天你们都要和对面的老爷爷老奶奶说话,或者请他们讲故事。”接下来的日子,我发现很多不同寻常的变化:放在门口的袋装垃圾,常被人先提走了;邻居把最美最香的花移到离我家最近的阳台上摆着,风吹着窗帘,我分享着那阵阵袭来的花香。‎ 正月初十早上,我母亲从乡下打来电话,说父亲因糖尿病造成脚趾发炎住院了。父亲已是老童老人,闪失不得,急得我与爱人连忙将贵重钱物坚壁清野,反复检查门窗是否关严,然后才提心吊胆出了家门。‎ 从乡下回来那天雨夹雪,拖泥带水,上车转车,还要惦记着家里的险情,弄得我俩满身疲惫,好不容易拾阶而上至3楼了,却发现自家房门有人动过,门前还摆着一双绒线拖鞋,神经顿时紧张起来……‎ 正想仔细勘察,邻居家的门开了,对门阿姨看上去有70来岁,居然很爽气地对我们讲,说拖鞋是她故意放的,把我俩说得满头雾水,后来经她详细解释,我们才了解了她的真实意图。‎ 原来,对门阿姨搬进小区后也了解到这里的治安不太好,看到我家-连几天没人进出心里焦急,怕有歹人入室行窃,联想到从电视里和报纸上看到的窃贼的惯用伎俩,就摆上了“空房计”‎ ‎,每天在我家门前放一-双拖鞋,造成有人居住的假象,使窃贼不敢轻举妄动。与此同时,她在下楼取报纸时,还把我家信箱里的杂七杂八的广告纸取干净,理由是窃贼看到谁家信箱里的广告纸被塞满,就有可能认为房中无人居住而伺机下手……‎ 一位刚搬来的邻居,一位靠一棵葱才认识的老人,竟能如此细心地关照我们,我和爱人非常感动。打开门,家里安然无恙。外面的雨也停了,太阳从不远处的楼群里慢慢升上来……‎ 一棵葱,缩短了心灵的距离。‎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从题干来看,这是一则记叙文。对于记叙文,考生要先明确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形式。明确了这些之后,再进行立意作文即可。‎ ‎【审题】命题方式:任务驱动型作文 审题要点:考生要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谈自己对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思考。要求考生以记叙文的形式来行文,立意角度要跳出材料,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之感。注意题干的要求,具体写作时,应避免抽象的描写,大而无边的空泛议论,或者是细琐繁复的无章法叙述。‎ 考生要把握好题干要求:对此你有怎样的经历或见闻,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记叙文。‎ 审题过程:本题是一则限制文体的任务驱动型作文,要想正确立意,首先我们要明确任务,是写一篇记叙文,然后寻找“关键词”,在任务的驱动下理解对材料的看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本题题干要求考生针对材料提示“生活就是这样:刻意为之往往不一定能够缩短彼此的距离,而偶尔发生的一个细节”,一个举动,却会在人与人之间架起美丽的心灵桥梁”,根据自己的经历或见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记叙文。注意是“偶尔发生的一个细节”,‎ ‎ 一个举动,却会在人与人之间架起美丽的心灵桥梁”。通过审题,把握材料的第一层的意思,为什么“刻意”的交往不一定能够缩短彼此的距离?那就要理解“刻意”一词的含义,刻意有故意、特意、用上全部心思的意思,所以用这样的方式来与人交往,带着一种功利性,结果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自然就少了一份真诚,这样的交往方式,自然也就不会有预期的效果;而有时不经意的一个“细节”,一个举动,会在人与人之间架起美丽的心灵桥梁。这是因为这个“细节”,这个举动,一定是包含着真诚、善良,少了刻意,少了功利,少了算计,自然就是丽的,只有真善美才能在人与人之间架起美丽的心灵桥梁,只有真善美才能缩短心灵的距离。由此可以看出,命题人的情感倾向是要选择生活中蕴含着真善美并因此缩短了心灵的距离的故事,写成一篇优美的记叙类的文章。此篇作文以记叙文体最好表现。‎ ‎【立意】1.如何人与人之间架起美丽的心灵桥梁;‎ ‎2.偶尔发生的一个“细节”,一个举动,却会在人与人之间架起美丽的心灵桥梁。‎ ‎3.美丽的心灵桥梁无需刻意为之。‎ ‎【素材】1.从偶然的发现中悟到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缩短了和父母心灵上的距离。‎ ‎2.一件小事彰显一个人的品性,缩短彼此的心灵距离。‎ ‎3.生活中不经意间发生的一个“细节”,一个举动,架起了人与人之间美丽的心灵桥梁。‎ ‎4.孩子爱的需要得到了满足,师生间心与心的距离。‎ ‎5.早年,尼泊尔的喜马拉雅山南麓很少有外国人涉足。后来,许多日本人到这里观光旅游,据说这是源于一位少年的诚信。一天,几位日本摄影师请当地一位少年代买啤酒,这位少年跑了3 个多小时。‎ 第二天,那个少年又自告奋勇地再替他们买啤酒。这次摄影师们给了他很多钱,直到第三天下午那个少年还没回来。于是,摄影师们议论纷纷,都认为那个少年把钱骗走了。第三天夜里,那个少年却敲开了摄影师的门。‎ 原来,他只购得 4 瓶啤酒,而后,他又翻了一座山,趟过一条河才购得另外 6瓶,返回时摔坏了3 瓶。他哭着拿着碎玻璃片,向摄影师交回零钱,在场的人无不动容。这个故事使许多外国人深受感动。‎ 后来,到这儿的游客就越来越多……‎ ‎【结构】写作中可以按照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记叙顺序来写。如按照顺叙,可以先交代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按照时间段先后顺序记叙不经意间发生一件什么事情,彰显 了其中某一个人的什么品性,由此缩短彼此的心灵距离。‎ ‎【点睛】‎ 记叙文写作的四大要求:一、讲一个完整的故事。记叙文的本质特点是故事性,记叙文是用来讲故事的。好的的记叙文正如好的电视剧,情节精彩,故事性强,悬念重重,能引人入胜。有了故事性,才有了记叙文的本质。故事精彩,记叙文才能吸引人,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抓住了故事性的记叙文,即便文笔一般,文章也差不到哪里去。二、塑一个鲜活的人物。写记叙文离不开写人。写人千万不能写成纸人,站立不起来,鲜活不起来。写人要把人物写鲜活起来,要写得有血有肉,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三、作一番生动的描写。记叙文中的描写,包括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场面描写等等。四、抒一段动人的情感,简单地说,就是用真挚的语言来抒发内心的情感。在记叙的过程中,恰到好处地对所记叙的人和事抒发感情,可以让平白的故事锦上添花,引起读者的共鸣。抒情的文字有时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作者凭借所描述的人、事、景、物来传情达意,即间接抒情,常见的间接抒情方法有叙事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三种。抒情文字有时在叙述和描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也就是直抒胸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