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5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12课苏武传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
第 12 课 苏武传 ·知识概览· 【作者简介】 班固(32-92 年)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伯班嗣、父班彪,皆为 当时著名学者。固自幼受家庭教育,在父、祖的熏陶下,九岁即能属文,诵诗赋。十六岁入 太学。他博览群书,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于儒 家经典及历史无不精通。父卒,以父所著《史记后传》未详,乃潜精研思,欲继承其父末竟 之事业,完成其书之编撰。不久,有人上书明帝,告发固私改国史,因被收系京兆狱,尽取 其家书。弟班超诸阙上书,为之力辩,乃得释。后明帝召诣校书部,任为兰台令史,转迁为 郎,典校秘书。奉诏完成其父所著之书。于是,在父彪《史记后传》六十五篇的基础上,潜 精积思二十余年,于建初中修成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其八《表》和《天文志》 又由其妹班昭及史学家马续续成。其文辞渊雅,叙事详赡,继司马迁之后,整齐了纪传体史 书的形式,并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新体例(《史通·六家》)。对后世史学编撰深有影 响。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 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 《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 元前 206 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 23 年),共 230 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 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重点理解】 通假字 女为人臣子 “女”通“汝”,第二人称代词,你 畔主背亲 “畔”通“叛”,背叛 头县北阙 “县”通“悬”,悬挂 与旃毛并咽之 “旃”通“毡”,毛织品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通“弆(jǔ)”,收藏 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通“无” 信义安所见乎 “见”通“现” 前以降及物故 “以”通“已”,已经 因泣下霑襟,与武决去 “衿”同“襟”。“霑”通“沾”“决”通“绝” 此类活用 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使动用法,使……归 其一人夜亡 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天雨雪 名词作动词,下 学% 宜皆降之 使动用法,使……投降 惠等哭,舆归营 名词作动词,用车子送 单于壮其节 意动用法,以……为壮,认为……豪壮 欲因此时降武 使动用法,使……投降 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使动用法,使……争斗 空以身膏草野 名词作动词,滋润 杖汉节牧羊 名词作动词,手中拿着 古今异义 兄弟并为郎 古: 郎,官职,侍从 今:对某种人的称 呼 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 古:假,临时担任 今:与“真”相对,虚假 置币遗单于 古: 币,财物,礼品 今:货币 因厚赂单于 古:赂,赠送财物 今: 贿赂 因泣下霑衿 古: 泣,眼泪 今:哭 皆为陛下所成就 古:成就,栽培,提拔 今: 事业上取得的成就 稍迁至 稍 古:渐渐 今:稍微,些许。 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当 古:抵押 今:正在(某时某地) 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遗 古:送给。今:丢失,落下。 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会 古:正当,适逢。今:聚会,集合。 丈人 古:对男性长辈的尊称 今:岳父 明年 古:第二年 今:今年的下一年 不幸 古:去世 今:不幸运;使人失望伤心、痛苦的 操持 古:拿着 今:料理、筹划 春秋 古:年龄 今:春季、秋季 成就 古:成全。今:事业上的成绩;完成。 左右 古:侍卫人员。今:左和右两方面;支配,操纵 货物 古:财务,礼品;今:供出售的物品。 一词多义 使:数通使相窥观 名词,使者 单于使使晓武 动词,派 使(之)牧羝 使令动词,让 发:虞常等七十人欲发 动词,起事 单于子弟发兵与战 动词,发出,派出 恐前语发 动词,(被)揭发 当:汉亦留之以相当 动词,对等,相当 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 动词,判罪 副有罪,当相坐 副词,应当 相:虚心欲相待 动作偏指一方 相当于“你” 欲令两国相攻 副词,互相 以:少以父任 介词,因为 以货物与常 介词,把 何以汝为见? 介词,凭,凭借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 介词,凭……身份 何面目以归汉 连词,相当于“而”,来 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 副词,已经 特殊句式 1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判断 2 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被动 3 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定语后置 4 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判断 5 见犯乃死,重负国 被动 6 何以女为见? 宾语前置 7 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判断 8 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宾语前置 9 为降虏于蛮夷 介宾后置 10 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宾语前置 11 引佩刀自刺 宾语前置 【难点探究】 一、 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2.对比中凸现人物性格 (1)张胜: 糊涂地帮助了缑王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 苏武: 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 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2)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 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 一身正气,光明磊落 (3)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 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 小结:三个叛徒,与苏武形成鲜明对比。他们都在匈奴的威势面前丧失了民族气节,唯独苏 武大义凛然,为了民族尊严和汉王朝的利益,宁死不屈。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风满的、动 人的、高大的民族英雄形象。 3.详略得当 详:卫律、李凌劝降,苏武宁死不降,卧雪牧羊等 略:苏武为於(wū)靬(jiān)王赏识及牛羊被盗等 作用:突出苏武的崇高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意识、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 二、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 三、文章如何从环境及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的? 提示:环境描写方面:苏武出使匈奴,因突发事变,被扣幽禁。在他的周围,有操生杀之权 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同事、朋友的李陵的声泪俱下 的劝降。而于冰天雪地食不至的北海牧羊,更是将苏武置之死地。 这些典型环境,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一展风采。 细节描写方面: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煴火之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 充满悲壮色彩。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 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 又如写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刻画人物入骨三分,将史家笔法与文学语言较好地 结合起来。 四、对于卫律和李陵的劝降,苏武的回答在措辞和态度上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提示:首先,卫律与李陵和苏武的关系不同。卫律原来是汉人,但已经投降,成为国家民族 的罪人,可耻的叛徒,对于热爱祖国的苏武而言是敌人,所以不用客气。李陵虽然也已投降, 但原来与苏武“俱为侍中”“陵与子卿素厚”,是亦敌亦友的关系。 ·能力提升· 【课内练习】 1.下列对加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阴:阴谋 B.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 候:拜见 C.而收系张胜 收:逮捕 D. 又非亲属,何谓相坐 坐:定罪,治罪 2.选出“以”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组 例: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①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②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③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④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⑤士亦以此不附焉 ⑥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⑦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位 ⑧持节发河南仓粟以振贫民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②⑤⑦ D.④⑥⑧ 3.下列各句中加线词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A.汉亦留之以相当 B.武使匈奴,明年,陵降 C.武等实在 D.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 4.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因泣下霑衿 B.欲因此时降武 C.屈节辱命 D.反欲斗两主 5.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班固(32~92),西汉史学家和文学家,字孟坚,安陵(今陕西咸阳)人。他修成的《汉 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四史”。 B.《汉书》是《史记》以后又一部重要的纪传体史书,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 它记载了自汉高祖刘邦元年到王莽地皇四年之间二百二十九年的历史。 C.《汉书》把《史记》中的“书”改为“志”,记述典章制度;废弃“世家”,并入“列 传”。全书计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 D.《汉书》在文学史上也有一定地位。它的语言严谨、整齐,带有骈偶成分,在描写人物、 叙述史事方面也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 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 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 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孩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 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 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 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 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 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 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 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再言!”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 今日之 ,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6.下列各句加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扶辇下除,触柱折辕 除:台阶。 B.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 亡:死亡。 C.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 素:一向。 D.加以老母系保宫 系:拘押。 7.下列语句中加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 ②空自苦亡人之地 B.①前长君为奉车 ②皆为陛下所成就 C.①赐钱二百万以葬 ②加以老母系保宫 D.①武与李陵俱为侍中 ②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 8.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部是李陵劝苏武投降的理由的一项是 ①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 ②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 ③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 ④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 ⑤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⑥臣事君,犹子事父也 A.①④⑤ B.①③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9.下列对本文内容的评述中,有误的一项是 A.先至匈奴且投降匈奴的李陵在“武使匈奴”后不敢求武”,今天看来,是李陵“愧见武”。 B.李陵说降,先言苏武家人的不幸,以绝其归汉之思;后言自身异志的前因后果,欲将心 比心,希望以情动之。 C.从苏武对李陵劝降的答语可以看出,苏武的忠汉拒降,一是知恩图报,二是忠君传统。 D.节选的文字是将苏武的忠君与李陵的叛国对比展现的。今天看来,苏武的报恩、忠君未 免狭隘,但这正是古代仁人志士爱国的基础和途径。 10.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 ,效死于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A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阴:暗中、私下里。 2.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例句与 C 项中的“以”都是“因为”的 意思。 3.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中的古今异义现象。A 项,“相当”古义为“作为抵押”;B 项, “明年”古义为“第二年”;C 项,“实在”古义为“确实还活着”。 6.B 【解析】B 项,亡,逃跑。A、C、D 三项解释正确。 7.D 【解析】A 项,之,①助词,补充音节;②助词,的。B 项,为,①动词,担任;②动词,是。 C 项,以,①连词,而;②介词,因。D 项,与,都是连词,和。 8.C 【解析】此题可用排除法,①是单于听说李陵与苏武有交情,是单于派李陵劝降的原因,不 是李陵劝降的理由;⑥是苏武对汉朝的忠心。排除这两句即可。 9.A (3)单于一定要逼迫我投降,那么就请结束今天的欢乐,让我死在你的面前! 【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答苏武书 李 陵 子卿足下: 陵自从初降,以至今日,身之穷困,独坐愁苦。与子别后,益复无聊,上念老母,临年 被戮;妻子无辜,并为鲸鲵。身负国恩,为世所悲。子归受荣,我留受辱,命也何如?身出 礼义之乡,而入无知之俗;违弃君亲之恩,长为蛮夷之域,伤已!令先君之嗣,更成戎狄之 族,又自悲矣。功大罪小,不蒙明察,孤负陵心区区之意。每一念至,忽然忘生。陵不难刺 心以自明,刎颈以见志,顾国家于我已矣,杀身无益,适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辄复苟活。 嗟乎子卿!昔先帝授陵步卒五千,出征绝域。五将失道,陵独遇战,而裹万里之粮,帅 徒步之师;出天汉之外,入强胡之域;以五千之众,对十万之军;策疲乏之兵,当新羁之马。 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陵也不才,希当 大任,意谓此时,功难堪矣。匈奴既败,举国兴师。更简精兵,强逾十万。单于临阵,亲自 合围。客主之形,既不相如;步马之势,又甚悬绝。疲兵再战,一以当千,然犹扶乘创痛, 决命争首。死伤积野,余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举刃指 虏,胡马奔走。兵尽矢穷,人无尺铁,犹复徒首奋呼,争为先登。当此时也,天地为陵震怒, 战士为陵饮血。单于谓陵不可复得,便欲引还,而贼臣教之,遂使复战,故陵不免耳。 昔高皇帝以三十万众,困于平城。当此之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犹七日不食,仅 乃得免。况当陵者,岂易为力哉?而执事者云云,苟怨陵以不死。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视 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 然陵不死,有所为也, 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昔范蠡不殉会稽之 耻曹沬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区区之心,窃慕此耳。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 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推心而泣血也。 (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功大罪小,不蒙明察 蒙:蒙蔽 B.策疲乏之兵,当新羁之马 当:抵御 C.而皆扶病,不任干弋 任:使用 D.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 图:料想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李陵不免于失败的一项是 ①五将失道,陵独遇战 ②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 ③步马之势,又甚悬绝 ④余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 ⑤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 ⑥兵尽矢穷,人无尺铁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①③⑥ D.②④⑥ 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苏武归国享受殊荣,而自己留在匈奴蒙受耻辱,李陵认为这是命中注定的;自己出生 于中原礼仪之邦,此后只能终老于蛮夷之地,实是令人伤怀。 B.李陵认为自己功大罪小,朝廷不能明察其苦衷,所以他从未考虑过杀身明志;在异族左 右劝勉言欢之后,他与汉朝实已一刀两断、恩断义绝。 C.李陵在五将失道独遇匈奴之时,以五千军对敌十万竟能追亡逐北斩其将帅,三军将士视 死如归,后又以一当千,最终失败,也可谓迫不得已。 D.李陵用范蠡不为会稽之耻殉国、曹沬不因三败之辱自杀卒复仇报辱来说明自己也曾欲仿 效前贤,奈何自己志向未及实现,而怨谤已起,亲人被戮。 4.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沬/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 B.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沬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 C.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沬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 D.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沬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 5.把原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杀身无益,适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辄复苟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匈奴既败,举国兴师。更简精兵,强逾十万。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A 【解析】蒙:蒙受。 5.(1)(我)自杀毫无益处,只会增加羞辱,所以常常愤慨地忍受侮辱,就又苟且地活在世 上。 (2)匈奴兵败后,全国军事动员。又挑选出十万多精兵。 (3)又哪里会有背离君亲、抛弃妻子和孩子却反以为对自己有利的呢? 【解析】这三句翻译的重点有:“适”,正好;“攘”,举起,“攘臂”,愤怒的样子;“简”,同 “拣”,挑选;“捐”,抛弃。“宁……乎”翻译为“哪里会有……呢”。 【参考译文】 子卿足下: 我从投降以来,直到今日,身处艰难困境,一人独坐,愁闷苦恼。同您分别以后,更加 无聊,上念老母,在垂暮之年还被杀戮;妻子、儿女们是无罪的,也一起惨遭杀害。我自己 辜负了国家之恩,被世人所悲怜。您回国后享受荣誉,我留此地蒙受羞辱,这是命中注定, 有什么办法?我出身于讲究礼义的国家,却进入对礼义茫然无知的社会;背弃了国君和双亲 的恩德,终身居住在蛮夷的区域。真是伤心极了!让先父的后代,变成了戎狄的族人,自己 怎能不感到悲痛。我在与匈奴作战中功大罪小,却没有受到公正的评价,汉朝辜负了我微小 的诚意。每当想到这里,恍惚之中仿佛失去了对生存的留恋。我不难刺心来表明心迹,自刎 来显示志向,但国家对我已经恩断义绝,自杀毫无益处,只会增加羞辱,所以常常愤慨地忍 受侮辱,就又苟且地活在世上。 唉,子卿!从前先帝授予我步兵五千,出征远方。五员将领迷失道路,我单独与匈奴军 遭遇作战,携带着供征战万里的粮草,率领着徒步行军的部队;出了国境之外,进入强胡的 疆土;以五千士兵,对付十万敌军;指挥疲惫不堪的队伍,抵挡养精蓄锐的马队。但是仍然 斩敌将,拔敌旗,追逐败逃之敌。在肃清残敌时,斩杀其骁勇将领,使我全军将士,都能视 死如归。我没有什么能耐,很少担当重任,内心暗自以为,此时的战功,是其他情况下所难 以相比的了。匈奴兵败后,全国军事动员。又挑选出十万多精兵。单于亲临阵前,指挥对我 军的合围。我军与敌军的形势已不相称,步兵与马队的力量更加悬殊。疲兵再战,一人要敌 千人,但仍然带伤忍痛,奋勇争先。阵亡与受伤的士兵遍地都是,身边剩下不满百人,而且 都伤痕累累,无法持稳兵器。但是,我只要振臂一呼,重伤和轻伤的士兵都一跃而起,拿起 兵器杀向敌人,迫使敌骑逃奔。兵器耗尽,箭也射完,手无寸铁,还是光着头高呼杀敌,争 着冲上前去。在这时刻,天地好像为我震怒,战士悲奋地为我饮泣。单于认为不可能再俘获 我,便打算引军班师,不料叛逃的奸臣出卖军情,于是使得单于重新对我作战,而我终于未 能免于失败。 ·典型例题· 【真题展示】 【2016 年高考新课标全国 II 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 题。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进士。除鄢陵知县,征授御史。出按辽东,疏陈安 攘十策,又请速首功之赏。改巡山西。还朝,会廷臣方争建储。登云谓议不早决,由贵妃家 阴沮之。十六年六月遂因灾异抗疏,劾妃父郑承宪,言:“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 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不但惠安遭其虐焰, 即中宫..与太后家亦谨避其锋矣。陛下..享国久长,自由敬德所致,而承宪每对人言,以为不立 东宫之效。干扰盛典,蓄隐邪谋,他日何所不至?”疏入,贵妃、承宪皆怒,同列亦为登云 危,帝竟留中不下。久之,疏论吏部..尚书陆光祖,又论贬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论罢应天巡 抚李涞、顺天巡抚王致祥,又论礼部侍郎韩世能、尚书罗万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检。朝右皆 惮之。时方考选科道,登云因疏言:“近岁言官,壬午以前怵于威,则摧刚为柔;壬午以后昵 于情,则化直为佞。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二十年来,以刚直擢 京卿者百止一二耳。背公植党,遂嗜乞怜,如所谓‘七豺’‘八狗’者,言路顾居其半。夫台 谏为天下持是非,而使人贱辱至此,安望其抗颜直绳,为国家锄大奸、歼巨蠹哉!与其误用 而斥之,不若慎于始进。”因条数事以献。出按河南。岁大饥,人相食。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 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帝立遣寺丞锺化民赍帑金振之。登云巡方者三,风裁 峻厉。以久次当擢京卿,累寝不下,遂移疾..归。寻卒。 (节选自《明史·陈登云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 /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B.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 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C.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 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D.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 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B.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C.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D.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登云不畏权贵,弹劾贵妃之父。他出于对朝廷的忠心,即便对郑承宪这样的国戚, 也大胆揭发对方为非作歹,包藏祸心,幸而皇上并未因此发怒。 B.陈登云敢于直言,检举多名重臣。他在朝既久,发现诸多问题,于是奏告一干大臣, 其中有些人因此遭到贬职或罢免,以至朝廷大官们都很畏惧他。 C.陈登云上疏指出,选才慎于始进。他认为二十年来,刚直者很少被提拔进京,在朝者 却背公结党,谄媚权贵,与其误用后罢免,不如进用时慎重。 D.陈登云关心百姓,奏请救助灾区。在他巡视河南期间,当地年成歉收,百姓相食,他 向朝廷呈告灾情,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 (2)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 1.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首先应将句子回归文本,结合语境理解大意,画波浪线部分的 大意是:郑承宪包藏祸心,觊觎储君。天天与宦官往来,商量对策,而且广泛交结山人、术 士、道士、和尚之流。当初陛下重惩科场冒名顶替之人,郑承宪的妻子每每扬言事情是自己 揭发的,用来恐吓勋贵,以巧言惑动朝廷人士。然后再根据句中的一些断句标志进行断句, 本句主要借助句中的名词及动词进行断句,比如名词“承宪”“术士之流”“陛下”“科场” “承宪妻”“勋贵”“朝绅”;动词“怀”“藏”“窥觊”“结”“惩”“扬言”“恐喝” “簧鼓”。 2.D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D 项,表述错误。“移疾”意同“移病”。释义为旧时 官员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求退的婉辞。可以根据语境“登云巡方者三,风裁峻厉。以久次 当擢京卿,累寝不下”分析,是他自己求退的。学* 【参考译文】 陈登云,字从龙,是唐山人。万历五年进士。授职鄢陵知县,后来授职御史。出按辽东, 上疏陈明安定边境的十条对策,又请求加速建立首功的赏赐制度。后改为山西巡抚。回到京 城,恰好朝廷大臣正在争论立储君的事。陈登云认为朝议迟迟不能决定,是贵妃家人暗中捣 鬼。万历十六年六月因发生灾害上疏弹劾贵妃父亲郑承宪,说:“郑承宪包藏祸心,觊觎储君。 天天与宦官往来,商量对策,而且广泛交结山人、术士、道士、和尚之流。当初陛下重惩科 场冒名顶替之人,郑承宪的妻子每每扬言事情是自己揭发的,用来恐吓勋贵,以巧言惑动朝 廷人士。不但惠安遭到他们算计,即使中宫与太后家也谨慎避开他们的锋芒。陛下统治国家 已很久了,这是惠政的结果,而郑承宪每次对人说,认为是不立太子的结果。干扰盛典,蓄 谋已久,以后有什么事他干不出来呢?”疏上,贵妃、郑承宪都发了脾气,同仁也以为陈登 云危险,但皇上把奏疏留下了。很久以后,他又上疏弹劾吏部尚书陆光祖、四川提学副使冯 时可、应天巡抚李涞、顺天 皇上立即派遣寺丞锺化民分发库银赈恤百姓。陈登云三次巡视地方,执政严厉。按规定应当 提升为京官,屡次被宫中扣住不下发,于是他称病归家。不久之后就死了。 【模拟试题】 (2017 年陕西省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19 分) 杜亚,字次公,自云京兆人也。少颇涉学,至德初,于灵武献封章,言政事,授校书郎。 其年,杜鸿渐为河西节度,辟为从事、永泰末,剑南叛乱,鸿渐以宰相出领山、剑副元帅, 以亚及杨炎并为判官。使还,授吏部郎中、谏议大夫。亚自以才用合当柄任,虽为谏议大夫, 而心不悦。李栖筠承恩,众望必为宰相,亚厚结之。宰相常衮亦不悦亚,岁余,出为洪州刺 史、兼御史中丞。德宗初嗣位,励精求贤,令中使召亚。亚自揣必以宰辅见征,乃促程而进, 累路与人言议,语及行宰相事方面,或以公事谘祈,亚皆纳之。既至,帝微知之,不悦;又 奏对辞旨疏阔,出为陕州观察使兼转运使。兴元初,召拜刑部侍郎。出为扬州长史、兼淮南 节度观察使。时承陈少游征税烦重,奢侈僭滥之后,又新遭王绍乱兵剽掠;淮南之人,望亚 之至,革刬旧弊,冀以康宁。亚自以材当公辅之选,而联出外职,志颇不适,政事多委参佐, 招引宾客,谈论而已。贞元五年,以户部侍郎窦觎为淮南节度代亚。改判东都尚书省事。既 病风,尚建利以固宠,奏请开苑内地为营田,以资军粮;减度支每年所给,从之。初,其苑 内地堪耕食者,先为留司中官及军人等开垦已尽。亚计急乃取军中杂钱举息与畿内百姓每至 田收之际多令军人车牛散入村乡收敛百姓所得菽粟将还军民家略尽无可输税人多艰食由是大 致流散。乃厚赂中官,令奏河南尹无政,亚自此亦规求兼领河南尹,事不果。帝渐知虚诞, 乃以礼部尚书董晋代为东都留守,召亚还京师。既风疾渐深,又患脚膝,不任朝谒。贞元十 四年卒于家,年七十四,赠太子少傅。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亚计急/乃取军中杂钱/举息与畿内百姓/每至田收之际多令军人车牛散入村乡/收敛百姓所 得菽粟/将还军民/家略尽无可输税/人多艰食/由是大致流散 B.亚计急/乃取军中杂钱举息与畿内百姓/每至田收之际/多令军人车牛散入村乡/收敛百姓所 得菽粟将还军/民家略尽/无可输税/人多艰食/由是大致流散 C.亚计急/乃取军中杂钱举息与畿内百姓/每至田收之际多令军人车牛散入村乡/收敛百姓所 得菽粟/将还军民/家略尽/无可输税/人多艰食/由是大致流散 D.亚计急/乃取军中杂钱/举息与畿内百姓/每至田收之际/多令军人车牛散入村乡/收敛百姓 所得菽粟将还军/民家略尽无可输税/人多艰食/由是大致流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京兆是涌进京畿都城地域名称,是周王朝畿、秦代京畿之后对都城管辖区域的称谓。 B.在古代人才的选拔方面,征、辟是自上而下的提拔任命,而察、举是自下而上的推荐介绍。 C.节度使是唐代特有的地方军政长官称谓,所辖地域称为藩镇。由于节度使集军、政大权于 一身,所以出现了藩镇割据。 D.古代读书人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称为致仕,也称出仕。官员因个人原因主动自请离职称为乞 骸骨。父母去世守丧称为丁忧。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杜亚协助杜鸿渐平定了剑南叛乱,被授予吏部郎中、谏议大夫的职务,但觉得凭自己的能 力和功劳应当授予更高的官职。 B.唐德宗略微知道了杜亚在进京路上的一些事情,心里本来就不高兴,再加上他回答问题时 言辞简略空洞,就被外任为陕州观察使兼转运使。 C.淮南老百姓都盼望杜亚到来能让他们过上安宁日子,但他却因为不满几次任命而闹情绪, 渎职怠政,只是和手下人高谈阔论。 D.皇帝知道了杜亚弄虚作假,就召他返回京城。此后他的风痹病严重,又得了脚膝病,无法 上朝。74 岁死于家中,被追赠为太子少傅。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亚自揣必以宰辅见征,乃促程而进,累路与人言议,语及行宰相事方面,或以公事谘祈, 亚皆纳之。(5 分) 译 文: (2)乃厚赂中官,令奏河南尹无政,亚自此亦规求兼领河南尹,事不果。(5 分) 译文: 答案: 10.B 11.D 12.A 13.(1)杜亚自己制订一定是以宰相的身份被征召的于是星夜兼程前进,多次在路上与人谈 论,谈到(即将)担任宰相事情的一些方面,有的人拿公事咨询求助,杜亚都答应了。 (2)(杜亚)又用丰厚的礼物贿赂宦官,让他们上奏说河南尹没有政绩,他又从此谋 求兼任河南尹,(但)事情没有成功。 多次与人谈论,谈到担任宰相的事情,地方上有人拿公事求他帮助,杜亚一一答应。到达之 后,皇帝略有所闻,不高兴。再加上他上奏答对词意简略空洞,将他外任为陕州观察使兼转 运使。兴元初年,他被召入朝廷任刑部侍郎。出任扬州长史、兼淮南节度观察使。当时正值 陈少游征收繁重赋税,奢侈挥霍之后,再加上新近遭受王绍的叛军抢掠,淮南百姓盼望杜亚 到来,革除旧弊,期望能够恢复安宁。杜亚自认为他的才干可以成为三公辅相的人选,但是 接连出任外官,心里非常不满,政事多交给手下幕僚,只是招纳宾客,一味谈论而已。贞元 五年,朝廷任命户部侍郎窦凯为淮南节度使取代杜亚。改任杜亚兼管东都尚书省事。杜亚患 风痹病以后,仍建议收利来巩固自己的恩宠,奏请开垦苑内土地作为营田,来供应军粮,以 减少度支每年的供应,皇上同意了。起初,苑中可以耕种的土地,在此之前都被东都留司的 宦官和军人开垦完了。杜亚赶忙想办法,就拿军中的杂钱计算利息贷给近郊的百姓,每到收 获的时候,命令军人多派牛车分散进入乡村,收走百姓收获的粮食运回军中。百姓家中大都 被收光,没有粮食用来交赋税,甚至家中没有吃的粮食,因此大批流亡。(他)又用丰厚的 礼物贿赂宦官,让他们上奏说河南尹没有政绩,又因此谋求兼任河南尹,事情没有成功。皇 帝渐渐知道了他弄虚作假,就用礼部尚书董晋代替他任东都留守,召杜亚返回京师。此后他 的风痹病渐渐加重,又得了脚和膝盖的疾病,不能上朝。贞元十四年死在家中,享年七十四 岁,被追赠为太子少傅。 (湖南省重点名校 2018 届高三大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孔颖达,字仲达,冀州衡水人。八岁就学,诵记日千余言,暗记《三礼义宗》。及长, 明服氏《春秋传》、郑氏《尚书》、《诗》、《礼记》、王氏《易》,善属文,通步历。尝 造同郡刘焯,焯名重海内,初不之礼,及请质所疑,遂大畏服。 隋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炀帝召天下儒官集东都,诏国子秘书学士与论 议,颖达为冠,又年最少,老师宿儒耻出其下,阴遣客刺之,匿杨玄感家得免。补太学助教。 隋乱,避地虎牢。 太宗平洛,授文学馆学士,迁国子博士。贞观初,封曲阜县男,转给事中。时帝新即位, 颖达数以忠言进。帝问:“孔子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何谓 也?”对曰:“此圣人教人谦耳。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 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非特匹夫,君德亦然。故《易》称‘蒙以养正’,‘明夷 以莅众’。若其据尊极之位,炫聪耀明,恃才以肆,则上下不通,君臣道乖。自古灭亡,莫 不由此。”帝称善。除国子司业,岁余,以太子右庶子兼司业。与诸儒议历及明堂事,多从 其说。以论撰劳,加散骑常侍,爵为子。 皇太子令颖达撰《孝经章句》,因文以尽箴讽。帝知数争太子失,赐黄金一斤、绢百匹。 久之,拜祭酒,侍讲东宫。帝幸太学观释菜,命颖达讲经,毕,上《释奠颂》,有诏褒美。 后太子稍不法,颖达争不已,乳夫人曰:“太子既长,不宜数面折之。”对曰:“蒙国厚恩, 虽死不恨。”剀切愈至。后致仕,卒,陪葬昭陵,赠太常卿,谥曰宪。 初,颖达与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受诏撰《五经》义训凡百余篇,号《义赞》,诏 改为《正义》云。 (《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三》节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 中虽实/容若虚 B. 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 中/虽实容若虚 C.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 中虽实/容若虚 D. 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 中/虽实容若虚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国子博士,学官名,唐代设国子监总辖国子、太学、四门等学,其内设博士、祭酒等职, 主管学政。 B. 子,与上文的“县男”均为唐代爵位名目之一,用以封赏有功者。爵位等级不一,其中子 属最高等级。 C. 释菜,亦作“释采”,此处指古代入学时祭祀先圣先师的一种典礼,最早于《礼记•月令》 中即有记载。 D.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的合称,是我国保存至今的较为古老的文献, 也是我国古代儒家的主要经典。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孔颖达学问精湛,早年成名。他八岁从师学习,博学多才,在与国子秘书学士辩论中,表 现突出,而且年龄最小,引起一些人的嫉妒,被人刺探行踪。 B. 孔颖达熟悉典籍,善于劝谏。他在回答太宗的询问时,不只讲清楚了经典的内容,而且借 题发挥,把道理引入执政之国之道上。 C. 孔颖达尽忠职守,不为身谋。作为太子的侍讲官,他见到太子不遵法度的行为,就直言其 过,面对劝阻,也不改初衷。 D. 孔颖达一心为国,颇得恩遇。生前,他多次得到加官晋爵的赏赐,死后也得到赠官赠谥的 恩赏,甚至还享有陪葬太宗的殊荣。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尝造同郡刘焯,焯名重海内,初不之礼,及请质所疑,遂大畏服。 (2)若其据尊极之位,炫聪耀明,恃才以肆,则上下不通,君臣道乖。 答案: 10.C 11.B 12.A 10.分析:此题可通过结构分析来推断。古人为文有时追求对称,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大多 在意义上呈现出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情况,可据此推断。如“己虽能,仍就……;己 虽多,仍就……”“内……外……”等。 11.分析: “子”并非唐代最高爵位,其上有“国公”“郡公”等爵位。 12.分析:根据文章第二段,孔颖达并非被人刺探行踪,而是被人刺杀,只因受杨玄感保护 而幸免。 13.试题分析:重点词语:“造”“质”“若”“据”“恃”“乖”。 参考译文: 孔颖达,字仲达,是冀州衡水人。八岁就从师学习,一天能够诵记千余言,还能默读熟 记《三礼义宗》。长大以后,通晓服氏的《春秋传》、郑氏的《尚书》、《诗经》、《礼记》, 王氏的《易经》,擅长写文章,精通推算岁时节侯的方法。曾去拜访同郡的刘焯,刘焯名重 海内,起初对他不很礼遇。当他提出疑问请教后,刘焯就非常敬畏佩服他了。 隋朝大业初年,考中明经高等,授任河内郡博士。隋炀帝把天下儒官召集到东都,下诏 国子秘书学士参与议论,孔颖达最为突出,而且年龄最小,老师及有修养的儒士耻于在他之 下,暗中派刺客去刺杀他,他躲藏在杨玄感家中得以幸免。补任太学助教。隋朝末动乱,他 到虎牢去避难。 皇太子命令孔颖达撰著《孝经章句》,他借著书来尽力讽谏。太宗知道他多次直言批评 太子的过失,赐给他黄金一斤、绢一百匹。过了很久,拜祭酒,在东宫充任侍讲。太宗亲临 太学参观学生入学时祭祀先圣先师的典礼,命令孔颖达讲经,讲经结束进献《释奠颂》,太 宗下诏表扬他。后来太子稍有不遵法度的行为,孔颖达就直言批评不止,乳夫人说:“太子 已经长大了,不应该屡次当面批评他。”他回答说:“我蒙受国家厚恩,即使死了也不遗憾。” 还是常来恳切规劝。后来退休了。去世后,陪葬昭陵,追赠太常卿,谥号为宪。 当初,孔颖达和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奉召著《五经》义训共百余篇,号为《义 赞》,皇帝下诏改为《正义》。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