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5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辽宁省重点高中协作校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试题 语 文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魏晋南朝人品评人物,非常重视人物风度的清俊爽朗之美。《世说·容止》载:“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又载:“骠骑王武子是卫玠之舅,俊爽有风姿。”这里赞誉人物的风神姿貌,用了“爽朗清举”“俊爽”等词语,大致都是清俊爽朗的意思。当时玄学盛行,上层人士往往把超脱尘俗、神游物外当作雅人雅事,他们认为清俊爽朗的风度是一个人在思想、感情、性格方面超脱尘俗的标志。《世说》等书关于风姿、风神的记载都是针对人物的外部风貌说的,文学批评风骨论中的“风”是针对思想感情呈现为作品的外部风貌说的,二者特色都是“清”。可见文学批评中“风”的概念是从人物品评借用而来的,而且借义同原义仍相吻合。。 至于品评人物的所谓“骨”,是指骨相、骨法而言的。《赏誉》载:“王右军目陈玄伯垒块有正骨。”《轻诋》载:“旧目韩康伯,将肘无风骨。”注引《说林》曰:“范启云:韩康伯似肉鸭。”“垒块”原意指众石错落突兀,这里借指人的骨骼挺拔。陈玄伯骨骼挺拔,故王羲之评为“有正骨”。韩康伯肥胖臃肿,有似肉鸭,骨骼为血肉所掩,故被人评为“无风骨”。肥胖使人体好像无骨,借用到文学批评方面,则肥辞使文无骨,故《风骨》说:“若瘠义肥辞,繁杂失统,则无骨之征也。” 让我们再来考察一下六朝画论中的风骨论。人物画评论中关于风骨的概念,是直接从当时人物品评的言论中得来的。顾恺之《论画》一文中多次运用“神”“骨”等词品评古画,南齐谢赫《<古画品录>序》认为画有六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气韵生动即指风,骨法用笔即指骨。谢赫把气韵生动、骨法用笔放在六法第一、第二位,可见他对风骨的重视程度。画论中风、神、气韵等词,都指人物的神情风貌在画中表现的生动性而言;骨、笔迹、骨法用笔等词语,则指人物的骨相形貌在画中是否被勾勒得遒劲有力而言。人物品评、画论中风骨连称,除二者都很重要外,还由于二者的关系颇为密切。 文学批评中的风骨论和画论中的风骨论的关系比起和人物品评的关系更为接近,因为文论、画论二者都是文艺理论。画论中的风骨论产生时代较文论中的风骨论要早,文论中的风骨论,或许主要是从画论移植而来的,从画论中的风骨论发展到文论中的风骨论,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画论中首先强调气韵生动,借用到文论,刘勰也强调“风”在作品艺术表现中的首要地位,他在《风骨》中说“诗总六义,风冠其首”。其二,画论中也很强调骨法用笔,移用到文学创作上,骨法用笔犹如端直劲健的语言。在绘画上,骨法用笔和随类赋采在步骤上有先后之分,即先勾勒轮廓,再施色彩;在写作上,端直劲健的语言和美丽的辞藻在运用上却是不可能划分为先后两个步骤的。 从人物品评到画论再到文论,三者的评论对对象虽有不同,但风骨概念的基本特征却没有改变,“风”均指清俊爽朗的风貌,“骨”均指端直劲健的骨骼。 (节选自王运熙《从<文心雕龙·风骨>谈到建安风骨》)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学批评风骨论中的“风”是指作品的外部风貌,是作品内在思想感情的外在呈现。 B. 文学批评风骨论中的“骨”是指作品端直劲健的语言,辞藻美丽的作品都无“骨”。 C. 文学批评风骨论虽然源于人物品评,但它与画论中的风骨论的关系更为接近。 D. 文学批评中的风骨论的产生晚于画论中的风骨论,它可能是从画论中移植过来的。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魏晋南朝人赞誉人物的风神姿貌“爽朗清举”“俊爽”,其实就是肯定他在思想、感情、性格方面超脱尘俗。 B. 六朝人物画论中的“风骨”概念直接源于人物品评的言论。谢赫认为,“风”指气韵生动,“骨”指骨法用笔。 C. 在六朝画论和人物品评中,“风”与“神”“ 气韵”等词,“骨”与“笔迹”“骨法”等词的含义是完全一致的。 D. 无论是魏晋南朝的画论还是文论,都把气韵生动放在首位。刘勰《风骨》中所说的“诗总六义,风冠其首”便是明证。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玄学盛行致使魏晋南朝上流社会看重超脱尘俗、神游物外的雅人雅事,这影响到当时人物品评的取向,也对后世的画论、文论产生了影响。 B. “风骨”这个概念本为魏晋南朝人品评人物的用语,“风”指清俊爽朗的神情风度,“骨”指挺拔端直的骨骼,后来被借用到文学批评中。 C. 画论中的“骨”即骨法用笔,是指画中人物轮廓分明、遒劲有力,所以,韩康伯肥胖臃肿,不符合审美标准,陈玄伯因骨骼挺拔而受到赞誉。 D. 从人物品评到画论再到文论,均有“风”“骨”概念,其基本特征前后一致;又因为二者的关系颇为密切,地位重要,常常风骨连称。 【答案】1. B 2. C 3. C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答题时注意阅读文章,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B项中“辞藻美丽的作品都无‘骨’”的说法过于绝对。根据原文第2节引用《风骨》里的说法可知:“瘠义肥辞,繁杂失统”才是“无骨之征”。 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加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说法绝对等等。比如此题B项的说法过于绝对化。 2.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仔细阅读文章,找到相关的有效答题区间,理解并推理文章内容,最后比对备选答案,找出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即可。C项,根据原文第3节可知,“神”“气韵”“笔迹”“骨法”等词属于画论中的风骨论,而非人物品评的。 3. 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答题时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的答题区域,然后比对各备选答案的内容,寻找细微的差别,找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即可。C项,强加因果。对韩、陈二人外貌的评论在原文第2节中属于人物品评范畴,与画论中的“骨”没有因果关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春意挂上了树梢 萧红 三月花还没有开,人们嗅不到花香,只是马路上融化了积雪的泥泞干起来。天空打起朦胧的多有春意的云彩;暖风如轻纱一般浮动在街道上,院子里。春末了,关外的人们才知道春来。春是来了,街头的白杨树蹿着芽,拖马车的马冒着气,马车夫们的大毡靴也不见了,行人道上外国女人的脚又从长统套鞋里显现出来。笑声,见面打招呼声,又复活在行人道上。商店为着快快地传播春天的感觉,橱窗里的花已经开了,草也绿了,那是布置着公园的夏景。我看得很凝神的时候,有人撞了我一下,是汪林,她也戴着那样小沿的帽子。 “天真暖啦!走路都有点热。” 看着她转过商市街,我们才来到另一家店铺,并不是买什么,只是看看,同时晒晒太阳。这样好的人行道,有树,也有椅子,坐在椅子上,把眼睛闭起,一切春的梦,春的谜,春的暖力……这一切把自己完全陷进去。听着,听着吧!春在歌唱…… “大爷,大奶奶……帮帮吧!……”这是什么歌呢,从背后来的?这不是春天的歌吧! 那个叫化子嘴里吃着个烂梨,一条腿和一只脚肿得把另一只显得好像不存在似的。“我的腿冻坏啦!大爷,帮帮吧!唉唉……!” 有谁还记得冬天?阳光这样暖了!街树蹿着芽! 手风琴在隔道唱起来,这也不是春天的调,只要一看那个瞎人为着拉琴而挪歪的头,就觉得很残忍。瞎人他摸不到春天,他没有。坏了腿的人,他走不到春天,他有腿也等于无腿。 世界上这一些不幸的人,存在着也等于不存在,倒不如赶早把他们消灭掉,免得在春天他们会唱这样难听的歌。 汪林在院心吸着一支烟卷,她又换一套衣裳。那是淡绿色的,和树枝发出的芽一样的颜色。她腋下夹着一封信,看见我们,赶忙把信送进衣袋去。 “大概又是情书吧!”郎华随便说着玩笑话。 她跑进屋去了。香烟的烟缕在门外打了一下旋卷才消灭。 夜,春夜,中央大街【注】充满了音乐的夜。流浪人的音乐,日本舞场的音乐,外国饭店的音乐……七点钟以后。中央大街的中段,在一条横口,那个很响的扩音机哇哇地叫起来,这歌声差不多响彻全街。若站在商店的玻璃窗前,会疑心是从玻璃发着震响。一条完全在风雪里寂寞的大街,今天第一次又号叫起来。 外国人!绅士样的,流氓样的,老婆子,少女们,跑了满街……有的连起人排来封闭住商店的窗子,但这只限于年轻人。也有的同唱机一样唱起来,但这也只限于年轻人。这好像特有的年轻人的集会。他们和姑娘们一道说笑,和姑娘们连起排来走。中国人来混在这些卷发人中间,少得只有七分之一,或八分之一。但是汪林在其中,我们又遇到她。她和另一个也和她同样打扮漂亮的、白脸的女人同走……卷发的人用俄国话说她漂亮。她也用俄国话和他们笑了一阵。 中央大街的南端,人渐渐稀疏了。 墙根,转角,都发现着哀哭,老头子,孩子,母亲们……哀哭着的是永久被人间遗弃的人们!那边,还望得见那边快乐的人群。还听得见那边快乐的声音。 三月,花还没有,人们嗅不到花香。 夜的街,树枝上嫩绿的芽子看不见,是冬天吧?是秋天吧?但快乐的人们,不问四季总是快乐;哀哭的人们,不问四季也总是哀哭! 1936年5月 (有删改) 【注】中央大街:指哈尔滨大街。当时的哈尔滨正处于日伪统治之下。 4. 下列对这篇散文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有意让两类人的活动形成比照:外国人和少数中国人逛逛街,晒晒太阳,唱着欢快的歌,尽情享受春光;生活在最底层的不幸者则在春光里乞讨、哀哭。 B. 倒数第二段的“三月,花还没有开,人们嗅不到花香”与上文呼应,暗示虽然春已至,但并非人人都能感受到春的气息,喻指北方的人们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C. 散文中的“我”可视为线索人物,全文通过“我”的见闻感受中起白天、黑夜不同的场景和人物活动,着力批评了“年轻人”的“不知愁滋味”。 D. 文章以时间为顺序把众多材料组织起来,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还配合运用反复、照应,使前后文勾连紧密。 5. 你怎样理解画线句“世界上这一些不幸的人,存在着也等于不存在,倒不如赶早把他们消灭掉,免得在春天他们会唱这样难听的歌”的深刻含意? 6. 题目以“春意”起,文章结尾以“哀哭”终。请结合文章内容,探究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答案】4. C 5. ①这是愤激而沉痛的反语。②所谓“存在着也等于不存在,倒不如赶早把他们消灭掉,免得在春天他们会唱这样难听的歌”,饱含对不幸者深切的同情,也隐含对造成这种不公的社会现实的不满、不平。 6. ①这是作者有意为之,标题与主题相矛盾,能收到一种隐微的反讽效果。②标题充满诗意。十分浪漫,然而内容却出乎意料.这就造成了“期待落空”;也正是这种“期待落空”,让读者获得了全新的审美体验。③作者以暖写冷、先扬后抑,用饱含忧虑的笔触书写了“春意”下的不平等(或:表现出自然的存意悄然而至,人间却冰火两重天),呼吁真正的人间春意挂满树梢。 【解析】 4.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这篇散文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主要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项,“着力批评了‘年轻人’的‘不知愁滋味’”理解有误。全文通过“我”的见闻感受中起白天、黑夜不同的场景和人物活动,用对比、反语的方式,衬托当时社会对不幸人们的冷漠,反映了作者内心对不幸者的同情。 5. 试题分析:题干是“你怎样理解画线句‘世界上这一些不幸的人,存在着也等于不存在,倒不如赶早把他们消灭掉,免得在春天他们会唱这样难听的歌’的深刻含意?”本题考查体会作品中重要句子的深刻含意,品评精彩语言的表达艺术。对重要语句的理解,既要结合文章相关部分,还要综观全文,读懂全文的核心主旨,还要分析重要语句永和何种修辞手法。前面承接春天美景及不幸人们的描写后,再申发这句议论,与春的气息及中央大街的繁华形成对比,作者故意用反语,衬托当时社会对不幸人们的冷漠,也隐含对造成这种不公的社会现实的愤慨,又反映了作者内心对不幸者的同情。既要答出与相关内容的配合作用,又要突出全文主旨。所谓“存在着也等于不存在,倒不如赶早把他们消灭掉,免得在春天他们会唱这样难听的歌”,这只是作者愤激而沉痛的反语。 点睛:理解句子含义,有三种类型,一种是结构复杂的句子,指修饰语较长或有多个分句组成的句子,修饰语较长的句子要抓较长的修饰部分理解,多个分句组成的句子要逐个理解每个分句的含义。第二种是有深层含义的句子。这种句子要抓关键词来理解。第三种是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这种句子要将修辞还原,并结合作品内容理解其使用该种修辞索要表达的效果。题中句子是第三种,作者运用愤激而沉痛的反语修辞手法,饱含她对不幸者深切的同情,也隐含对造成这种不公的社会现实的不满。 6. 试题分析:题干是“题目以‘春意’起,文章结尾以‘哀哭’终。请结合文章内容,探究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本题考查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主要是通过对比描写来达到这种效果的。文章开篇写春意来到了哈尔滨,风暖人笑,花开草绿。在这样春意盎然的背景下,却出现了不协调的一面。汪林等人打扮得花枝招展,尽情地享受春意,而乞丐们艰难讨饭、卖艺,这两方面形成强大反差。再看那夜晚掩盖下的罪恶吧。一边是少数人彻夜狂欢、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狂歌疯舞,一边是大街上随处可见的乞丐们饥饿交迫、贫病交加、哀号动地,这地方已没有真正的春天。写春意盎然的景象是为了衬托下文不幸的人的悲惨,表达了作者对不幸的人的同情,对社会上麻木的人的谴责。点明主旨,表达谴责,呼唤人间真情。萧红以“春意挂上了树梢”为题,十分浪漫,然而内容却出乎意料.这就造成了“期待落空”;也正是这种“期待落空”,让读者获得了全新的审美体验。正是用饱含忧虑的笔触抒写了“春意”下的不平等,呼吁着真正的人间春意挂满树梢。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6年,数字出版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营业收入在全行业中占比继续提高。数字出版实现营业收入5720.85亿元,对全行业营业收入增长贡献率提高7.7个百分点,已成为拉动产业增长的“三驾马车”之首。在线教育营业收入增长39.4%,势头迅猛,增长速度在数字出版所属各类别中名列前茅。 2017年数字教育出版的格局将初步显现,在线教育在垂直领域的模式顺利发展。出版业在教育领域转型升级、融合发展渐趋深入,出版单位以优质的教学资源为核心,以技术和平台数据为支撑,以数字产品为发力点,构筑完整的数字教育生态。出版单位以更加开放共融的,心态,与技术公司、互联网舟司、高等院校建立合作关系。 材料二: 记者从日前举办的2017年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上获悉,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数字出版用户规模不断上升,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累计用户已达16.73亿。在该背景下数字化转型成为当下不少出版社的发力重点。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总收入持续增长。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数字阅读率连续八年增长,并且数字阅读付费意愿不断提升,庞大的数字内容消费市场正在形成。 鉴于数字化的趋势,国家层面已在数字出版领域开始布局,其中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数字出版也被纳A了文化、科技创新工程,更是把转型升级、融合发展作为重中之重予以规划,设计了多个数字出版工程项目,引导数字出版产业持续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于今年5月与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深化新闻出版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工作的通知》,还启动了20家出版融合实验室.42家新闻出版业标准,部署更加全面、具体、细化。 值得注意的是,数字出版在给出版行业相关公司带来发展机会的同时,挑战也在所难免。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党委书记尚春明表示,在实际推进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难免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包括外部环境、观念、机制、人才、资金、技术都会因储备不足而受到很大影响。 目前互联网仍在快速发展,包括人工智能等各种技术不断优化。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魏王山认为,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重塑出版流程,加速进入新闻出版行业,在发行、印刷、数据加工、数字阅读、数字教育等领域得以广泛应用+为新闻出版业的转型升级带来了更多的可能。同时人工智能在出版流程的再造方面也提供了很多可能,比如语音录入、机器写作、增强用户交互体验等方面,很多新技术和机器在这一行业逐步得到应用。 (摘编自卢扬、郑蕊《数字出版产业累计用户规模超16亿》) 7. 下列关于2016年新闻出版产业结构及增长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电子出版物出版总收入最少,数字出版比重变化最大,报纸出版总收入下滑最多。 B. 数字出版、印刷复制和出版物发行成为拉动新闻出版产业增长的“三驾马车”。 C. 数字出版增长快,在总收入比重、增长额、增长速度和增长贡献率等方面保持领先。 D. 报纸出版是新闻出版产业中下降的板块且降幅明显,它面临着来自数字出版的严峻挑战。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 A. 出版单位重视优质的教学资源的开发以及技术和平台数据的利用,把数字化转型作为重点来抓,会让数字教育出版格局更阔大。 B. 随着出版业的数字化转型,我国数字出版用户规模已超过16亿,这促进了互联网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 C. 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在转型过程中虽遇到了很多问题和困难,但产业总收入在持续增长,这与数字阅读率连续八年增长有关。 D. 《关于深化新闻出版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工作的通知》为数字出版作了国家发展规划,设计了工程项目,制定了行业标准。 E. 为促进新闻出版业在语音录入、机器写作、增强用户交互体验等方面的转型升级,人工智能技术正加速进入新闻出版行业。 9. 随着数字出版产业的转型升级,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将有哪些新趋势?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7. C 8. AC 9. ①数字教育出版生态图(新格局)逐步形成。②在线教育发展迅速。③数字阅读付费(知识付费)市场加快发展。④人工智能技术促进新闻出版业的转型升级,重塑出版流程。⑤跨界融合发展更加紧密深入。 【解析】 7. 试题分析:C项,拨看表理解错误。根据原文材料一图表可知,选项中“数字出版在总收入比重……保持领先”说法不恰当,数字出版在总收入比重中低于印刷复制总收入比重。 8. 试题分析:B项,根据材料二第一段可知选项前后内容颠倒。D项,根据材料二第三段可知,选项把原文内容杂糅在一起了;E项,说法片面,“促进新闻出版业在语音录入、机器写作、增强用户交互体验等方面的转型升级”只是人工智能进入新闻出版行业所产生作用的一部分。 9.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意概括的题目,考核信息筛选能力,题干要求“概括数字化服务的特点及作用”,答题的关键是找到文章中论述此问题的区位,然后筛选文中的句子作答,重点注意段首和段尾句。此题根据材料一中的第二段中的“2017年数字教育出版的格局将初步显现”可以概括出“数字教育出版生态圈(新格局)逐步形成”,其它尅根据材料二概括。 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段尾的句子。答题是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孔颖达,字仲达,冀州衡水人也。颖达八岁就学,日诵千余言。及长,尤明《左氏传》《郑氏尚书》《王氏易》《毛诗》《礼记》,兼善算历,解属文。同郡刘焯名重海内,颍达造其门。焯初不之礼,颖达请质疑滞,多出其意表,焯改容敬之。隋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时炀帝征诸郡儒官集于东都,令国子秘书学士与论难,颖达为最。时颖达少年,而先辈宿儒耻为之屈,潜遣刺客图之。礼部尚书杨玄感舍之于家由是获免贞观初封曲阜县男转给事中时太宗初即位留心庶政颖达数进忠言益见亲待太宗尝问曰:“《论语》云:‘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何谓也?”颖达对曰:“圣人设教,欲人谦光。己虽有能,不自矜大,仍就不能之人求访能事。 己之才艺虽多,犹以为少,仍就寡少之人更求所益。己之虽有,其状若无;己之虽实;其容若虚。非唯匹庶,帝王之德,亦当如此。若其位居尊极,炫耀聪明,以才凌人,饰非拒谏,则上下情隔,君臣道乖。自古灭亡,莫不由此也。”太宗深善其对。六年,累除国子司业。岁余,迁太子右庶子,仍兼国子司业。庶人承乾令撰《孝经义疏》,颍达因文见意,更广规讽之道。学者称之。十二年,拜国子祭酒,仍侍讲东营。十四年,太宗幸国学观释奠,命颖达讲《孝经》,既毕,颖达上《释奠颂》,手诏褒美。后承乾不循法度,颖达每犯颜进谏。承乾乳母遂安夫人谓曰:“太子成长,何宜屡致面折?”颖达对曰:“蒙国厚恩,死无所恨。”谏诤逾切,承乾不能纳。二十二年卒,陪莽昭陵、赠太常卿,谥曰宪。 (节选自《旧唐书》,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礼部尚书杨玄感舍之/于家由是获免/贞观初/封曲阜县/男转给事中/时太宗初即位/留心庶政/颖达数进忠言/益见亲待/ B. 礼部尚书杨玄感舍之/于家由是获免/贞观初/封曲阜县男/转给事中/时太宗初即位/留心庶政/颖达数进忠言/益见亲待/ C. 礼部尚书杨玄感舍之于家/由是获免/贞观初/封曲阜县/男转给事中/时太宗初即位/留心庶政/颖达数进忠言/益见亲待/ D. 礼部尚书杨玄感舍之于家/由是获免/贞观初/封曲阜县男/转给事中/时太宗初即位/留心庶政/颖达数进忠言/益见亲待/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氏易》指曹魏时期王弼注解的《周易》,以对《周易》独到的解读流行于六朝隋唐。 B. 国子指国子监、又称国子寺,在隋唐时期,既是中央最高学府,又是国家的教育主管机构。 C. 庶人,本指平民,有时也能指太子。如李承乾即当时储君,贵为太子,又被称为庶人承乾。 D. 释奠,即释奠礼,国子祭酒率领师生陈设乐舞呈献牲酒拜祭孔子,以示对先圣的崇敬之情。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颖达聪慧好学,多才多能。他幼年就能日诵千余字,长大以后,对五经甚为熟悉,而且还精通算术和历法,也懂得作文的方法;尽管如此,还能向同郡前辈虚心求教。 B. 孔颖达少年及第,学惊宿儒。大业初年,他考中进士,后来参加东都儒学辩论大会,舌战群儒,荣获第一,这也引发了学术权威的极大嫉妒,甚至要杀掉他来稳固其学术地位。 C. 孔颖达有的放矢,学以致用。他为唐太宗讲解《论语》,能结合太宗特殊的身份来阐述孔子的精义,使得圣贤的意旨能够直抵帝王的心灵,从而达到规讽和劝谏的积极作用。 D. 孔颖达精忠报国,不避祸福。太子李承乾不守法度,孔颖达不惜触犯储君的威严来进呈谏言。有人为他的安全担忧,劝他收敛刚气,他说为国捐躯,死而无恨,劝谏更加猛烈。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焯初不之礼,颍达请质疑滞,多出其意表,焯改容敬之。 (2)己之才艺虽多,犹以为少,仍就寡少之人更求所益。 【答案】10. D 11. C 12. B 13. (1)刘焯起初没有礼遇他,颖达请教疑惑难解的问题,多出刘焯的意料之外,刘焯改变仪容对他恭敬以待。(2)自己的才华技艺虽然多,还是认为少,仍然向才华技艺少的人求教来增加自己的才艺。(关键词:“犹”“就”) 【解析】 10.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本题中,名词做主语的,就在名词之前经常停顿。如:“礼部尚书杨玄感”“太宗”“(孔)颖达”作主语。名词做宾语,在名词或代词后面停顿。如“忠言”。动词作谓语“获免”“转”“即位”“留心”。另外,人名、地名、官名、年号、爵位等专有名词不能断开,如“礼部尚书杨玄感”是官署名、人名。“贞观”是年号。“封曲阜县男”中“男”是爵位。“颖达”是人名。同时,可以借助句中的一些副词或连词进行断句,比如“由是”“时”“益”常在句首。文言断句后,语意要符合文意。此句的句意:礼部尚书杨玄感把孔颖达藏匿在府中,因此,他才幸免于难。贞观初年,颖达受封曲阜县男爵,转任给事中。当时太宗刚刚即位,留心各种政务,孔颖达多次进谏忠言,更加受到太宗的亲近信任。所以选D项。 点睛:断句应先大致理解句意,弄清楚陈述对象,了解名词术语,注意语气舒缓与停顿之处。其方法有:一、名词断句法。二、虚词断句法。三、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四、语序句式断句法。另外,人名、地名、官名、年号、爵位等专有名词不能断开。具体方法:1、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2、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3、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 11.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 C项说法不正确。“庶人”不能指太子,李承乾后来被废为庶人,史书追称其为“庶人承乾”。 12.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B项说法不正确。原文说“隋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他考中的是明经,明经和进士虽然都是科举的名目,但又有区别。 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还有细节方面容易出题,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特别是细节处,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13. 试题分析:题干是“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不之礼”:“没有礼遇他”;“疑滞”:“疑惑难解的问题”;“改容”:“改变仪容”。第二句关键点:“虽”:“虽然”;“犹”:“还是”;“就”:“靠近,向”。 参考译文: 孔颖达字仲达,是冀州衡水人。颖达八岁从师学习,每天诵读千余宇。成年后,他尤其明悉《左氏传》《郑氏尚书》《王氏易》《毛诗》《礼记》,还擅长算术和历法,会写文章。同郡刘焯是名扬海内的学者,颖达上门求教。刘焯起初没有礼遇他,颖达请教疑惑难解的问题,多出刘焯意外,刘焯改变仪容对他恭敬以待。隋炀帝大业初年,颖达应举明经科获及第,授任河内郡博士。当时隋炀帝召集各郡儒学官吏到东都洛阳,命令他们与国子监的秘书学士一起论辩经学中的问题,颖达一举夺魁。那时颖达还年轻,那些先辈宿儒因被他驳倒羞愤怀恨,暗中派刺客谋害颖达。礼部尚书杨玄感把孔颖达藏匿在府中,因此,他才幸免于难。贞观初年,颖达受封曲阜县男,转任给事中。当时太宗刚刚即位,留心各种政务,颖达多次进谏忠言,更加受到太宗的亲近信任。太宗曾问:“《论语》说:‘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这是说什么?”颖达回答说:“圣人施行教化,是想使人因谦让而愈有光辉。自己虽然有才能,不骄傲自大,依旧向没有才能的人求访能做到的事。自己的才艺虽然多,仍然认为少,却向才艺少的人求救来增加自已的才艺。自已虽然有知识却像没有知识的人一样;自己的知识很充实却像知识空虚的人一样。不仅仅匹夫庶人要这样,帝王的德行,也应该像这样。如果处在极其尊贵的地位,炫耀聪明,凭才能和势力压人,文过饰非,拒不纳谏,那么上下就会感情隔阂,君臣之间思想相互背离。自古以来国家的灭亡,没有不是因为这样而造成的。”太宗非常满意他的回答。贞观六年,颖达被任命为国子司业。过了一年多,又迁升为太子右庶子,依旧兼国子司业。由太子废为庶人的李承乾命令孔颖达撰《孝经义疏》,颖达根据文章表达意理,增加了正言讽谏的渠道,学者都颂扬他。贞观十二年,拜为国子祭酒,仍旧在东宫给太子讲学。贞观十四年,太宗亲自到国学观举行祭祀先师的释奠大礼,命颖达主讲《孝经》,颖达讲完后,进献《释奠颂》,太宗手诏褒奖赞美他。后来承乾不遵循法度,颖达常常冒犯太子的威严直言规劝他。承乾的乳母送安夫人对颍达说:“太子长大成人了,多次受到人当面斥责他的过失怎么合适?”颖达回答说:“蒙受国家的厚恩,即使死也没有什么遗憾的。”直言谏劝更加感切,承乾不能接受。贞观二十二年,颖达去世,太宗特许他陪葬昭陵,赠封太常卿,谥号为宪。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柳梢青 黄简 病酒心情。唤愁无限,可奈流莺。又是一年,花惊寒食,柳认清明。 天涯翠巘层层。是多少、长亭短亭。倦倚东风,只凭好梦,飞到银屏。 14. 下列对本词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词中的抒情主人公因生病而无法饮洒消愁,本是悦耳动听的黄莺的啼叫,令其心生厌烦,衬托出其内心的愁苦。 B. “花惊寒食,柳认清明”中“惊”“认”两个动词相对,分明而严整,富有感情色彩和动作表现力,把见花柳而惊知寒食清明已至的情态活脱脱地表现出来。 C.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晋文公把清明后一天定为寒食节。清明节与端午节、春节、中秋节并称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D. 上片的流莺、花柳皆是眼前身边之录,对于词境皆止于描述而没有开拓意义,“天涯”一句却既融入了上片诸景,又高瞻远瞩,开拓出“长亭短亭”使全词豁然开朗。 E. 柳梢青不仅是这首词的词牌,同时又是本词的题目,下片的“天涯翠巘层层”写主人公看到层层群山变绿的景象,这句与后面代表春风的“东风”一词均在点明题目“柳梢青”。 15. 这首词抒发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情怀?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答案】14. BD 15. ①孤寂凄苦的忧愁与无奈之情。清明节漂泊在外本就心烦意乱,又添“流莺”唤愁,只得“病酒”消愁而又无可奈何。②时光流逝的慨叹之情。“又是一年”,光阴荏苒,时不我待,连花柳之物都因时序惊心,令人感慨万千。③思乡盼归之情。在异乡望尽“天涯”“长亭短亭”是写思乡,“好梦,飞到银屏”是盼归团聚。 【解析】 14.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本词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意,才能做出正确选择。A项错在“抒情主人公因生病而无法饮洒消愁”。“病酒心情”是主人公酒醉后有如病态;C项错在“清明后一天定为寒食节”。实际上,寒食节的后一天是清明节;E项错在“柳梢青……又是本词的题目”。“柳梢青”是词牌名,不是题目。所以本题选B项、D项。 15. 试题分析:题干是“这首词抒发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情怀?诮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考题指向非常明确,首先要读懂全词。当诗人望尽天涯的层层翠巘,心中暗数着那根本数不清的“长亭短亭”,怀人之情油然而生,但天涯各一方,现实的现象不可能,绝望之下,只得象希望于梦中与家人相会。“天涯翠巘层层。是多少、长亭短亭”,是这首词中最关键的句子。上片的流莺、花柳,皆眼前身边之景,对于词境皆止于描述而没有开拓意义。“ 天涯”一句融入了上片诸景,意象博大,更重要的是它开拓出了“长亭短亭”一境,遂使全词豁然开朗,转出了一片新天地,这是一个成功的过片。“长亭短亭”句接“天涯”句而来,是词中主人公望尽天涯的直接所得,是揭示全词情感实质的关键处。“长亭”、“短亭”皆系行人休止之所,后来它就成了天涯羁旅、游子思归的象征。显然,这一句揭示了全词的抒情实质:乡关之思。读到这里,我们才省悟到,上片所写的“病酒心情”以及流莺唤愁等,都是主人公内心的乡关之思的外部流露,决不仅仅是因为春天即将逝去而感伤。结拍的“倦倚东风”三句,都是在思归而不能归的情况下的思想活动。实际上的“归”既不可能,只得寄希望于梦,在梦中“飞到”故乡的“银屏”,与亲人团聚,这自然是“好梦”了。虽是梦,也给人以希望和安慰。这三句把思归的心情作了更深一层的抒发。至此,全词所曲曲折折表达的思想感情,就凸现出来了。作者黄简本是建安(今属福建)人,长期隐居于吴郡光福山,乡关之思,自然深切,才能把这种感情抒写得如此婉曲缠绵。答题时,抓住词中能体现词人情感的词语,如“流莺”、“病酒”、“又是一年”、“天涯”、“长亭短亭”、“好梦。“飞到银屏”等关键词句,风电概括出词人清明节漂泊在外时孤寂凄苦的无奈,对时光流逝的慨叹和思念家乡,盼望团聚的思想感情。 点睛: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对于古典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稍微细致地加以归类,我们不难发现,有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热爱、赞美、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各种类型。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后面的注解。对于本题,考生可以抓住诗句中的写景及用典来体悟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 补写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 (1)庄子的《逍遥游》中以八千年为一季的大椿为例,阐述何为“大年”,随后指出八百岁的长寿老人实在不算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揭露和控诉了秦的自私无道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2). 众人匹之 (3). 不亦悲乎! (4). (2)奈何取之尽锱铢 (5). 用之如泥沙? 【解析】试题分析: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铢”会写成“珠”,“彭”会写成“澎”。此外要注意易错字,如“锱”“尽”要理解字义去记忆。情景默写要审清题干要求。 点睛: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三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今天,文化正成为一种产业,这就意味着它要进入市场,与其他产业进行公平竞争,没有吐故纳新的情怀,就很难在残酷的市场上立足。 ②美国纽约市一所高中的学生罗瑞克极具表演天赋,把历任总统的表情模仿得栩栩如生,他把“山寨”照片放在网上后,获得粉丝无数。 ③要创造条件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妥善处置企业债务,做好人员安置工作,防止已经化解的过剩产能死灰复燃。 ④那个生得如玉琢一般的小男孩,这时候雀跃着步子,粉墨登场,一会儿努限,一会儿张舌,引爆了观众的笑点,忽然开口一唱,深润的童音立即震惊了全场。 ⑤在大学宿舍里,数他性格最为直爽,甚至口不择言,虽然也触伤过不少室友,但是大家还是喜欢他的一片童真,宛如山上流出的泉水,净人心神。 ⑥峰会期同,国内古镇研究领域著名专家、学者及省市专家、相关领导,与来自全国知名历史文化名镇的30余名代表齐集一堂,就古镇保护和开发问题各持已见。 A. ①②⑤ B. ①③④ C. ②⑤⑥ D. ②④⑥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成语的辨析和修改。①③④成语使用正确。①句中的“吐故纳新”比喻扬弃旧的,不好的,吸收新的,好的。此句讲文化要进入市场参与竞争,面临新的挑战,必须要吸收新的、好的东西。“吐故纳新”用在这里正确无误。③句中成语使用正确。“死就复燃“指冷灰重新烧了起来,原比喻失势的人重新得势,现常比喻已经消失了的恶势力又重新活动起来。④多指坏人乔装打扮。登上政治舞台。亦指单纯的登台表演。这里指演出使用正确。②⑤⑥成语使用不正确。②中的“栩栩如生”形容生动、形象、逼真,跟活的一样,强调描述的对象是没有生命的,多用于形容雕塑、画像等。这里用于“历任总统的表情模仿”,成语使用错误。⑤句成语使用不正确。《孝经·卿大夫章》有“口无择言,身无择行”,意思是一个人的言行都符合法度,无须选择,形容一个人达到了极高的境界,类似于从心所欲不逾矩。语境是“他性格最为直爽,…… 虽然也触伤过不少室友,但是大家还是喜欢他的一片童真,宛如山上流出的泉水,净人心神。”属于误用。⑥词语褒贬不当。“各持己见”一般用在对立的语境中,多含贬义,而语境明显是褒义。在此句中应改为“各抒已见”。综上,该题选C项。 点睛: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采用了六选三的测试形式,这种考查方式是2016年课标卷出现的新题型。这类题目测试重点是:一、感情色彩的误用,二、望文生义,三、适用对象弄错,四、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五、语境或逻辑错误。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多积累,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成语的含义,注意区分语意相近的成语,注意感情色彩不同的成语,注意有双重或多重含义的成语。本题采用的是独立辨析形式,指向明确,所选成语皆是常用常见易误成语,难度不大。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最新一期的英国《自然》杂志指出,近视的主要原因是青少年户外活动时间严重不足造成的,这与我们之前了解的不太一样。 B. 他们热爱自由,并不是自由给他们什么物质利益;他们把自由本身看作一种宝贵而必需的幸福,若失去自由,其他任何东西都不能使他们得到宽慰。 C. 这一年,不断飞出的“黑天鹅”,呈现着国际秩序变革的现实压力,也呼唤有担当者挺身而出,在新挑战中抓住新机遇,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维护和平与繁荣的方案。 D. “评断一个国家的品格,不仅要看它培养了什么样的人民,还要看它的人民选择向什么样的人致敬。”肯尼迪说过的话,放诸于今日,尤显其义。 【答案】B 19.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某读者在收到作家的著作后回信:老师,您寄奉的新作已经收到,拜读之后受益匪浅,感激之情,无以言表。 B. 今天我能够站在这个舞台上唱我自己写的歌,感到万分荣幸;评委老师的点评让我受益匪浅,谢谢大家的聆听! C. 学校公告栏有某学生写的寻物启事:“我在餐厅吃饭时不小心遗失了《高中数学题典》,如有拾到者,请迅速还我。” D. 您的鼎力相助使我获得比赛的成功,送您一点礼品以示感谢,敬请笑纳!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A项,“寄奉”:自己向别人寄东西。敬辞。句中用在老师向自己(读者)寄东西这件事上,“寄奉”使用不当。B项,“聆听”认真的听,下级对上级。有敬辞色彩,应用“倾听”;C项,“请迅速还我”,用于学校公告栏中寻物启事,语气过于强硬。所以D项。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空缺处补写适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自我实现者的行为几乎总是表现出手段和目的的界限泾渭分明。一般来说,他们_______,手段则相当明确地从属于目的。然而,_______。我们的研究对象经常将对其他人来说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的经历和活动视为目的本身,这就使情况复杂多了。他们较常人更有可能欣赏纯粹的“做”本身;他们常常既能享受“达到”的乐趣,_______。 【答案】 (1). ①关注于目的 (2). ②这种说法过于简单 (3). ③也能欣赏“前往”本身的愉快(意思对即可) ..................... 21.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山东省某市400多年前庞庄村人开始做麦秸手编,可见,该市历史悠久,文明程度较高。早期编织的物品主要是草囤子,草囤子俗称“气死猫”,意思是无论猫怎么折腾也打不开草囤子,吃不到里面的食物,这说明猫身体瘦弱,对草囤子无能为力。后来编织的品种越来越多,种类达5大类35种,多是日常生活用具。随着时代的发展,由于产品档次较低的原因,麦秸手编工艺开始没落,现在编织麦秸的只剩下本村十几个年过花甲的老人。 ①该市历史悠久,文明程度较高并非一定就是做麦秸手编而形成的。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②猫打不开草囤子,吃不到里面的食物不一定是因为身体瘦弱 (2). ③麦秸手编工艺开始没落不一定只是由于产品档次较低。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三处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文段中“无论猫怎么折腾也打不开草囤子,吃不到里面的食物,这说明猫身体瘦弱,对草囤子无能为力”,“由于产品档次较低的原因,麦秸手编工艺开始没落”,这两处的推断存在问题,前后句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因为由推断的条件,并不一定能得出所推断的结果。仿照①的方式——“该市历史悠久,文明程度较高并非一定就是做麦秸手编而形成的。”把理由表述出来即可。另外两处分别改为“猫打不开草囤子,吃不到里面的食物不一定是因为身体瘦弱”和“麦秸手编工艺开始没落不一定只是由于产品档次较低。” 四、写作 22.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围棋高手李世石与人工智能机器人阿尔法之间的围棋大战最终总比分为1:4.人类几乎颜面尽失。“人工智能将导致机器人像删除泣圾邮件一样‘删除’人类”,这样的言论固然耸人听闻。但机器人带来的哲学反思与伦理困境,必将是未来社会的严峻挑战。于是—— 有人说:“不知疲倦的机器人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轻松惬意,人类惯常的认知和生活方式也会被华丽刷新。” 也有人说:“智能机器人越来越多地进入职场,将会导致人类‘技术性失业’出现在越来越多的领域。” 也有人说:“机器人毕竟是人造的,它的运用领城及发展方向也会完全掌握在人类手中,绝对不会出现机器人‘吃人’现象。”……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让人工智能带给我们美好的未来 3月15日,举世瞩目的“人机大战”尘埃落定,人工智能“阿尔法狗围棋”(AlphaGo)以4:1的比分战胜人类围棋顶尖高手李世石九段,为世人留下一个不愿接受又不得不接受的事实。 面对“阿尔法狗围棋”(AlphaGo),有人不服,如中国的超级围棋新星柯洁九段,就公开向“阿尔法狗围棋”(AlphaGo)叫板:“你赢不了我!”有人叹息:人类智慧最后的尊严在一只“小狗”面前丢失。有人甚至悲观地认为,机器统治人类的时代即将来临。 其实,所谓人类尊严、所谓机器人的统治时代,只是我们一些人的臆想,“阿尔法狗围棋”(AlphaGo)的胜利,说到底就是一次技术革命的胜利,是人类对自身的一次超越。 正如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基于视认知的非结构化信息处理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首席科学家徐宗本说的:“任何人工智能技术的成功一定是当代最新技术综合运用的成功,片面说成谁战胜谁是不公平的,也是无意义的,说人类智慧的最后壁垒被攻破,这都是无稽之谈。” “阿尔法狗围棋”(AlphaGo)的胜利,背后的最大价值在于,它激励人们持续不断地探索过去人工智能领域一直看似难以实现的人类智能级别。从这一点上看,人工智能的胜利也有非凡的意义,甚至可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是的,翻开人类历史,哪一次技术革命不带来人类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蒸汽机的发明、使用,使人类从农业手工业时代进入了工业社会;电动机的诞生,使人类从工业社会跨入了现代化。而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与应用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革命,更让人类从此进入了自动化、信息化时代。每一次技术革命,伴随的都是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自身的解放。 “阿尔法狗围棋”(AlphaGo)的胜利,是不是会掀起又一次技术革命,我们还需拭目以待。然而,人工智能的进步,却可以让我们展望到人类美妙无比的前景。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不久的将来,到处都是机器人在人们的指令下为人们服务;我们似乎可以看到,那些对于目前医术来说几乎无解的人类大脑和神经疾病,如自闭症、老年痴呆症这样的国际医学难题,随着人工智能的进步,一切都会迎刃而解;我们似乎可以看到,有了人工智能的协助,人类真正步入了大同的理想社会。 是的,“阿尔法狗围棋”(AlphaGo)的胜利,是人类的智慧向前迈出的又一步,有了这一步,我们的世界将更加美好。当然,面对这些进步,我们不能只是围观、娱乐和敬仰,我们应该用我们的智慧,去促成人工智能更大的进步!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篇材料作文,首先,阅读材料,看材料讲了什么。本次作文给的材料一共四节。材料第一节说围棋高手李世石与人工智能机器人阿尔法之间的围棋大战,结果是人类几乎颜面尽失。“人工智能将导致机器人像删除泣圾邮件一样‘删除’人类”,这样的言论固然耸人听闻。但机器人带来的哲学反思与伦理困境,必将是未来社会的严峻挑战。审题时要注意这句话命题人用了“固然……,但……”的转折关系的句子,显然是强调“但”后边的句子内容。即机器人带来的哲学反思与伦理困境,必将是未来社会的严峻挑战。所以本次作文要围绕“机器人带来的哲学反思与伦理困境,必将是未来社会的严峻挑战”来写。面对这样的情况,不同人发出了不一样的声音。材料的二、三、四节,用了“有人说”,“也有人说”,“也有人说”三种方式说出了针对上述现象和言论的看法:第一种看法是机器人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轻松惬意,刷新人类惯常的认知和生活方式。第二种看法是智能机器人将会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导致人类“技术性失业”。第三种看法是机器人绝对不会代替人类。因为它毕竟是人造的,其运用领城及发展方向也会完全掌握在人类手。题干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根据上面对材料的仔细分析,可以这样立意: 1、人工智能机器人造福的是人类自己;人工智能机器人给人类的生活、工作带来极大的便捷。人工智能机器人改变人类惯常的认知和生活方式。因为人工智能帮助人类从体力和脑力计算中解脱出来,更多的精力做更多创造性的工作,最终社会的生产水平和人类的生活质量,提高社会福利,造福的是人类自己。2、人工智能机器人只是人类智慧的产物,人工智能机器人终将为人类所用。击败世界冠军的“阿尔法围棋”是一款智能软件。“阿尔法围棋”战胜世界冠军,是人工智能研究的标志性成就。人工智能一定会进入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开启人机协同思考的新纪元。当人工智能机器人能够在围棋比赛中“秒杀”人类的时候,人类的智力并不贬值,无论人工智能机器人多厉害,它们只是人类智慧的产物,只是为人类所用的工具。所以人工智能机器人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加快了人类文明的进程。还可以拓展立意如下:1、自动化设备本身仍然需要人类来操作监控。2、自动化生产环境会大幅缩短人类的等待时间,反而提高了劳动强度。3、生产效率的提高永远只会提高产量,以此消化多余的劳动力。4、人类对物质的需求量是无限的,至少以未来数百年内的生产力还远远不能满足。5、技术的发展从来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自动化生产模式的普及也只会慢慢到来,人们会逐渐发现自己的生产效率越来越高。另外,文中还应提到人工智能机器人迟早会给人类带来麻烦。因为机器人(或者说人工智能)如果在发展中不加以严格限制,一旦融入人类的生活,而又无法摆脱它时,那威胁也就开始了。 点睛:材料作文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提示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跑题现象。另外材料所蕴涵的观点可能并不是唯一的,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在动笔前对所得到的观点还要适当的筛选。筛选的原则:①服从材料的整体;②观点可能比较新颖;③有话可说。阅读材料,确定立意,拟好标题后,接下来就需要认真构思,建议考生能够冷静的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宽想。面对题目中的关键词“坚持”。首先要进行辐射性思维,多角度地联想、想象,并将与话题有关的思想、具体材料大致罗列下来,从而找到源头活水。(2)精思。面对罗列的材料要根据中心进行精心选择,多中选优,优中选深,深中选新。一篇作文只能表现一个主题,防止“意多乱文”。(3)实写。写“实实在在”的东西,写出“真情实感”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打动读者。在文体的选择上,可以写成议论文,根据补充的关键词选择相应的论据进行写作。也可以写成抒情散文,采用排比段落横向选材进行抒情或从历史长河中起步进行纵向构思,气势磅礴的抒发情感。也可以写成记叙文,把自己亲历之事或耳闻目睹之事用细致的笔墨表达出来。总之作文时一定要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加以分析,选定最适合自己的文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