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5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全国)21
2019届一轮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 训练(全国)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智慧停车,这一概念试图通过技术支持,实现在线查询和泊位预订,并支持诱导停车、反向寻车、智能支付。发展智慧停车,首要目的就是解决停车信息不对称。2015年《中国城市智慧停车指数报告》有过这样一组数据:北上广深停车位平均缺口率达76.3%,而停车场泊位平均空置率却高达44.6%。车位绝对缺口与相对利用不足并存的状况足够说明:加强停车位的供给固然关键,但盘活车位资源的作用同样不可小觑。 近两年来,智慧停车已经迎来了一轮大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超过200家企业研发了各种智慧停车APP。然而诸多实践也表明,技术固然是化解难题的手段,真正的推广却离不开“兼容”。因为企业分头行动,城市内部“山头林立”、数据彼此独立,用户不方便,城市管理也难以升级,停车也就难以真正“智慧”。能不能建立一个城市级智慧停车系统?面对千万级人口、超160万辆乘用车,不亚于京沪的拥堵程度,哈尔滨城投集团通过联合优先科技股份公司,充分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地磁传感、近场支付等技术,搭建了一个实时化、可视化的城市级智慧停车平台,为国内解决停车难问题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创新样本。 停车问题一头直通动态交通,一头扎进社区,甚至路内路外的管理方式都不尽相同。智能停车面临各种权利关系的界定与处理,涉及一个城市的综合治理问题。具体而言,泊位的普查与认证最为关键,没有完备的基础数据,后续管理无从谈起;管理短板也必须补上,只有避免“路面归交警、小区不要紧”的治理空白,才不会涌现“见缝插针”式的乱停放。再比如,有学者提出可以利用社区白天闲置车位实现车位共享,但增收的停车费如何共享,却有赖于更完善的业主委员会治理。这一系列问题都表明:解决停车难,仅有一个城市级的智慧交通基础架构还不够,关键要有一个政府、企业、社会、个人相调适的智慧治理架构。 智慧停车系统的目标,绝不止于方便停车,更在于有效调节车流,这便需要人们直面一个烧脑的思考题:停车管理到底是公益还是生意?从2015年底国家发改委推行“不同区域、不同位置、不同车型、不同时段停车服务差别收费”来看,停车费尤其是民营资本独资的停车场收费已经放开;然而因为担心乱收费,各地对停车费的事实价格管制依然存在。智慧停车,能否实现明码标价之下的价格浮动。助推各地突破价格管理的矛盾心态?这可能是影响停车智慧程度的一个重要环节。 应该说,加快发展智慧停车已经成为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子课题,考验着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更检验着城市运用互联网+交通管理的现代化治理能力。如果每一个城市都能落实城市级的智慧停车方案,不仅有助于化解停车不便带来的心塞,也有望纾解城市交通拥堵,让城市多点从容。(摘编自何鼎鼎《智慧停车,让城市更从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发展智慧停车,首要目的就是解决停车信息不对称问题,盘活车位资源远比加强停车位的供给更重要。 B.智慧停车,离不开技术支持,但真正的推广却离不开“兼容”,建立一个城市级智慧停车系统有利于解决停车难问题。 C.解决停车难,仅有一个城市级的智慧交通基础架构还不够,关键还要有一个政府交通部门的智慧治理架构。 D.实现明码标价之下的价格浮动,助推各地突破价格管理的矛盾心态,是影响停车智慧程度的重要环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阐释智慧停车的内涵,然后从建立城市级智慧停车系统和智慧治理架构以及停车收费管理等方面,多层次论述了智慧停车这一创新管理手段。 B.第二段通过哈尔滨搭建城市级智慧停车平台这一例证,论述实现智慧停车是一项系统工程,同时证明建立城市级智慧停车系统的可行性。 C.第三段通过列举泊位普查认证、管理短板、停车收费等一系列具体问题,归纳推理出智慧停车所要面临的关键所在。 D.第四段对智慧停车系统目标的定位,旨在论证智慧停车目的在于有效调节车流,而非方便停车,从而使论述走向了深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智慧停车,其智慧不只体现在对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运用上,还体现在智慧化综合管理上。 B.如果拥有更加完善的业主委员会治理,解决好停车费共享问题,社区白天闲置的车位实现共享的设想就可能变为现实。 C.发展智慧停车是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方面,它检验着城市运用互联网+交通管理的现代化治理能力。 D.城市级的智慧停车方案如果得到落实,既解决了停车难的问题,也解决了城市交通拥堵的大问题,让城市多一份从容。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得益于中国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的卓著进步,人工智能在国内发展迅猛。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将在自动驾驶、智慧医疗、智慧金融、机器人等领域获得蓬勃发展。 从娱乐、出行到支付手段,人工智能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今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指出人工智能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带来社会建设的新机遇,同时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也带来了新挑战。在这些新挑战中,最令普通人关注的,或许就是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机关系”:高阶人工智能有没有失控风险?未来的机器会不会挑战人类社会的秩序,甚至获得自主塑造和控制未来的能力?随着人工智能日新月异的发展,很多人有了这样的担心。 人工智能会带来福祉还是挑战,是许多文学、影视、哲学作品不断探讨的主题。近年来大众传播对人工智能的关注,无形中也加重了人们对“人机关系”的焦虑。以音源库和全息投影技术为支撑的“二次元”虚拟偶像上台劲歌热舞,人工智能用人脸识别技术与深度学习能力挑战人类记忆高手,“阿尔法狗”击败各国围棋大师,攻占了人类智力游戏的高地……尤其是一些以“人机对战”为噱头的综艺节目,通过混淆人工智能的概念,人为渲染了一种人机之间紧张的对立气氛,既无必要,也缺乏科学性。 事实上,现在所有人工智能仍属于在“图灵测试”概念下界定的“智能”,无论是将要盛行的根据神经网络算法的翻译程序,抑或是基于量子计算理论的各种模型,在未来很长时间内都将是从属于人类的工具。作家韩少功提出了“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的有趣假设,从文学的角度解释了自己对于人机对立关系的看法。他认为价值观才是人类最终的特点和优势,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促使人们对自身存在的本质进行更加深刻的探索,并坚定人类本身的存在价值。 尽管如此,行将迈入人工智能时代,我们仍需谨慎界定人机之间的关系格局。国务院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提出,“建立人工智能法律法规、伦理规范和政策体系,形成人工智能安全评估和管控能力”。未来,应通过对人工智能相关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的深入探讨,为智能社会划出法律和伦理道德的边界,让人工智能服务人类社会。这也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项共识。微软、谷歌等巨头也因人工智能的发展风险而成立了AI伦理委员会。越来越多的机器人专家呼吁,在机器人和自动化系统上安装“道德黑匣子”以记录机器的决定与行为。人们已经意识到,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以人类社会的稳定与福祉为前提。 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展迅猛,在未来构建人机关系格局上,也应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面对人工智能,既要通过法律和政策予以规范,也要用文明和伦理赋予其更多开放的弹性。在这方面,相信中国文明传统会比偏重逻辑与实证的西方文明传统更有用武之地,更有助于开拓兼顾科技与人文的“中国智造”。 (选自2017年8月23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它在自动驾驶、智慧医疗、智慧金融、机器人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B.人工智能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同时很多人对人工智能将来发展的不确定性表示出了忧虑。 C.“人机对战”的综艺节目,加重了人们对“人机关系”的焦虑,人为加剧了人机之间紧张的对立气氛。 D.人工智能作为从属于人类的工具,它的发展应该以人类社会的稳定与福祉为前提。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既肯定人工智能给人类带来的发展和机遇,又深入地分析了未来人工智能发展风险的问题。 B.文章以时下热门的人工智能为分析对象,借用现实例子,探讨未来发展走向,体现了时评文章及时性的基本特点。 C.文章引用相关的文件规定和专家的观点,提出人们已经意识到人机之间的关系格局问题。 D.对于人工智能,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提出应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展中的优势作用。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我们能抓住人工智能带来的发展机遇,必将会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提升我国未来的国际竞争力。 B.如果我们正确认识大众传播对人工智能的关注,理性看待人机关系,我们会发现人机之间并不是绝对的对立关系。 C.如果形成人工智能安全评估和管控能力,为智能社会划出法律和伦理道德的边界,人工智能将更好地服务人类社会。 D.只要通过法律和政策予以规范人工智能,并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就能避免未来人工智能失控的风险。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风与水二者确实妙不可言,《易经·说卦》释义为“挠万物者,莫疾乎风……润万物者,莫润乎水”。从字面上理解,“风”是从天而行、流动着的空气,“水”是顺大地而走、大地的血脉、万物生长的依靠。有风有水的地方就有生命和生气,万物就能生长,人群就能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说,对风与水的考察乃是对天地之考察。 古代中国还有一个重要思想,渗透到中国社会的每一个阶层,成为后来风水学的指导方针,这便是汉代董仲舒的天人合一说。董仲舒认为,人是上天派生的,天生万物是为人,故天人属同一类。天是人的曾祖父,人的形体是化天数而成的,天和人类社会具有密切关系。天人视为同一体,不仅有物质、自然上的相连,同时还有精神上的相通,这个理论对风水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风水的最终目的,正在于通过宅地的处理,达到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使人的生活顺乎天意,从而生活在和谐美满的环境中。 中国风水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认识偏重之差,追及唐宋,遂分为两大流派:一是专主山形地势,以龙穴、砂水相配来定吉凶祸福,故称形势派,亦称峦头派;一是专主理气星卦,以八卦五行来定生克吉凶,故称方位派,亦称理气派。古代风水通常包括阳宅风水和阴宅风水两个方面,人活着要住房,叫作阳宅;人死了要落葬,叫作阴宅。郭璞定义为“观人宅”仅涉及一面,无疑失之偏颇。古人认为墓地周围的山川、风向、水流的形态,能给葬者一家招来祸福。其实,峦头派就是把自然环境要素归纳为龙、穴、砂、水四大类,根据这四大类本身的条件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决定宅地建筑基址及朝向的布置,其要求是:龙要真,砂要秀,穴要的,水要抱,向要吉。这是风水家到野外察看地形时肉眼可见的吉凶,以形观风水,悟形中寓理,它追求的是一种能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能得到满足的地形条件,表现了古人对于美的追求、吉的渴望。 这就是说,住宅必须背靠山陵,左右各有山冈环抱,或者左是河流,右是道路,而前面必须是月牙形的池塘,或者是弯曲的河流。如果推而广之,就城市、村镇的环境选择而言,则视野要更加开阔,左右环视,远瞻遥观,把局部小环境放入大环境更丰富的景物层面去考察,便可知道小环境受到外界制约和影响,诸如水源、气候、物产、地质等。通常老百姓讲的阳宅最佳格局“背山、面水、朝阳”,即“前要照,后要靠”,就是峦头派的通俗说法。中国汉民族的风水观念,大都以这种“相形取胜”风水原则为重要依据。 人是属于自然的,有史以来,诸多领域的哲人和学者都以“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中国的建筑理论概不例外,应天时,取地利,相形取胜是建筑选址追求的完美目标。中国古代从早期居所、城市、村庄甚至陵墓的选址,无不体现了风水这一理论。 (摘编自2016年8月20日《文化月刊》,有删改)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有关“风水”说,确实妙不可言,而且历史悠久,早在商周时代就有有关“风水”理论的阐释,如《易经·说卦》释义为“挠万物者,莫疾乎风……润万物者,莫润乎水”。 B.董仲舒认为,人是上天派生的,天生万物是为人,故天人属同一类。这便是古代中国的一个重要思想,渗透到中国社会的每一个阶层,也成为后来风水学的指导方针。 C.峦头派从“龙、砂、穴、水、向”等方面观风水,表现了古人对美的追求、吉的渴望。这是峦头派到野外察看地形时肉眼可见的吉凶依据,它追求的是一种生理和心理的满足。 D.中国的建筑理论取“天人合一”为境界,应天时,取地利,相形取胜是建筑选址追求的完美目标。作者认为,人是属于自然的,诸多领域的哲人和学者都以“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由于认识偏重之差,中国风水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唐宋分为两大流派:一是专主山形地势,亦称峦头派;一是专主理气星卦,以八卦五行来定生克吉凶,亦称理气派。 B.所谓“风水术”,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风”是从天而行、流动着的空气,“水”是顺大地而走、大地的血脉、万物生长的依靠。“术”就是风水先生对风与水的观察和研究。 C.峦头派要求:龙要真,砂要秀,穴要的,水要抱,向要吉。就是把自然环境要素归纳为龙、穴、砂、水四大类,再根据这四大类本身的条件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决定宅地建筑基址和朝向的布置。 D.城市、村镇环境的选择,视野要开阔,左右环视,远瞻遥观,由此可知小环境受到外界制约和影响,诸如水源、气候、地质等。这可以说,现代建筑也常受到峦头派的影响。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人合一”的理论对风水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风水的最终目的可以看出,它是通过宅地的处理,达到天人感应,使人的生活顺乎天意,从而生活在和谐美满的环境中。 B.郭璞认为“观人宅”就是“风水”,其实只涉及了一面。人活着要住房,叫作阳宅;人死了要落葬,叫作阴宅。古代风水通常包括阳宅风水和阴宅风水这两个方面。 C.老百姓把天人视为同一体,例如阳宅最佳格局就是“背山、面水、朝阳”,即“前要照,后要靠”,所以中国汉民族的风水观念,大都就以这种“相形取胜”风水原则为重要依据。 D.天和人类社会具有密切关系,两者不仅有物质、自然上的相连,同时还有精神上的相通,中国古代从早期居所、城市、村庄甚至陵墓的选址,无不体现了风水这一理论。 答案精析 1.B [A项“盘活车位资源远比加强停车位的供给更重要”不符合原文。C项“政府交通部门的智慧治理架构”不正确。D项“是影响停车智慧程度的重要环节”不当,原文是“可能是”。] 2.D [对智慧停车目标定位的理解有误。] 3.D [“既解决了停车难的问题,也解决了城市交通拥堵的大问题”理解有误,原文是“有助于”“有望纾解”。] 4.B [A项变未然为已然,原文是“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将在自动驾驶、智慧医疗、智慧金融、机器人等领域获得蓬勃发展”。C项张冠李戴,加重人们焦虑的应该是大众传媒。D项混淆概念,原文是“人工智能”“在未来很长时间内都将是从属于人类的工具”。] 5.A [文章并没有深入地分析未来人工智能发展风险的问题,而是谈论人们对人工智能未来的忧虑。] 6.D [说法过于绝对。] 7.A [“早在商周时代就有有关‘风水’理论的阐释”错。从文意看,“《易经·说卦》释义为‘挠万物者,莫疾乎风……润万物者,莫润乎水’”,并非是“‘风水’理论的阐释”,只是对风水作用的说明。] 8.B [这种理解只是“从字面上理解”,或是“从某种意义上说”的看法,并没有从“风水术”概念的本质上去理解和分析。] 9.C [“所以中国汉民族的风水观念,大都就以这种‘相形取胜’风水原则为重要依据”说法有误,原文说的是“通常老百姓讲的阳宅最佳格局”,二者并没有构成因果关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