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5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理解学案
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 理解 学案 新课标全国卷《考试大纲》对本考点的要求是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1.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专题十 论述类文章阅读(必考) [考情把脉] 考点 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范围 论述类文章阅读的选文涉及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天文学和地理学、文艺批评和美学、传统道德和国学、社会管理和城市建设、价值观和人生观等诸多方面。高考论述类文章阅读的选文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社会科学类文章和自然科学类文章两种体裁之间不断变化。 要点 论述类文章阅读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及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纵观近几年的考情可知,高考对这些考点的考查是稳定的。 题型 选择题,文字表述题。 [真题体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 “否定”三个要素。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 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 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的,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以设身处地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但我们毕竟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当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竟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之光。 (摘编自陈望衡《艺术是什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而当接受美学诞生以后,关于艺术品的接受的研究就成为艺术美学中的一门显学。 B.在接受美学诞生以前,人们一般的认识是:整个创作过程就是艺术家的审美经验不断结晶的过程,艺术品一旦形成,创作也就大功告成。 C.接受美学认为,艺术品在艺术家手中产生出来,这只是艺术创作的第一阶段,读者、观众、听众对艺术品的接受是艺术创作的继续。 D.通过读者、观众和听众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才从一种可能的存在转化为现实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受也属于艺术创作的一部分。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A项曲解文意,文本第一段说的是“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做是重要的美学问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本之所以是一个“召唤结构”,一个原因就是它有一些内容有意不写或不明写,需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 B.文本的“否定”要素具有对接受者所生活的现实加以否定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接受者接受文本并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而实现的。 C.“前理解”是接受者在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所以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 D.作品被艺术家创作出来以后就成为历史,作品是通过接受者的理解而存活于现实,并发挥作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品的生命力存在于理解之中。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C项强加因果,C项内容在文本的第四段开头,原文中没有表述因果关系的词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古典美学中强调的含蓄和简洁可以说是艺术作品召唤性的体现,含蓄的美在于从有限中表现无限,简洁的美在于以少胜多,以简驭繁。 B.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正如《西厢记》之于《莺莺传》、《金瓶梅》之于《水浒传》。 C.文本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和方向,所以即使我们今天阅读历史上的艺术作品,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了解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 D.作为接受者的个体毕竟生活在群体之中,其思维和观念与群体是相通的,因此接受者们对于同一文本的理解即使千姿百态,也不可能完全没有同一性。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B项丢掉了基本前提“从某种意义上说”,使“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变得绝对 化,同时B项无中生有,原文并没有说“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 学案一 理解 学习目标:①了解“重要概念”“重要句子”的意思;②明确关于“理解”的命题方法,熟悉命题规律。 自主学习 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中“理解”的内容主要包括两点,即“重要概念”和“重要句子”。“文中重要概念”,多指与整体文意密切相关或是文章重点论述的“概念性”词语。对其能否准确理解往往会直接影响到对文意的把握。“文中重要句子”,是指对文章思想、观点、情感、结构起重要作用的句子。一般论述类文章中的重要句子,主要是指:点明主旨的句子,即人们常说的“文眼”;显示层次的句子,即人们常说的领起句、过渡句、收束句;内涵丰富、对领悟主旨有提示性或引导性作用的句子;结构复杂、对理解文意有直接影响的句子。“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是指根据具体语境领会或解释这些句子的意义。 考向一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重要概念”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文中具有重要地位的术语;(2)文中具有概括作用的词语;(3)文中指称特定对象的词语;(4)文中具有深层含义的词语。 理解重要概念的基本方法有:(1) 抓住阐释概念的文字,把握概念的本质特征,明确概念的内涵;(2)抓住分类解说的文字,把握分类标准和相关阐释,明确概念的外延;(3)借给概念下定义的语言表达形式,做出判断。 [设问方式] (1)下列关于“××××”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2)下列对文章中“××××”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下列关于××××的表述,不能体现××××的一项是 (4)下列对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对应学生用书P195 且做且思QIEZUOQIESI 例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传统技艺是在漫长的生产实践中形成的生产技术,它富含民众的审美观念和思想情感,代表着技艺的精华,是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核心。 “生产性保护”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提出的一种保护方式,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社会生活实践,目的在于使其融入民众的日常生活并在生活中持久传承。具体而言,是指在具有生产性质的实践过程中,以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以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为前提,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保护方式。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技艺,是民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发明、积累和传承下来的,具有丰富的历史、科技、人文内涵。它一般以天然原材料为主,采用传统的手工艺,有完整的工艺流程,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传统审美意趣。 在农耕社会,手工艺始于对自然物质的利用和各种工具的制造和使用。农业耕作所需要的犁、耙、锄,饮食起居所需要的陶罐、簸箕、箩筐,交通运输所需要的担、船、轿,以及织锦、染布、造纸等日常生活所需的各种物品,都留下了手工艺的印记。而且,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手工艺门类越来越齐全。至明清时期,一方面继承了宋代“巧夺天工”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受西方科技知识的影响,不仅手工艺门类齐全,技艺精湛,而且各种物品造型精致,装饰繁缛,极具艺术效果,体现了中国人的 智慧和审美理想。由此可知,传统技艺是顺应生活的各个环节由低到高,由简到繁,由最初满足人们简单的生活需要到后来满足人们的审美追求,在与自然、社会的互动过程不断调整、完善、创新和发展的。 作为人类的发明创造,所有传统技艺不只是人们简单的生活所需,更蕴含了人类的聪明才智和情感追求。木雕、石雕、玉雕、泥塑、面塑给人以美的愉悦,剪纸、刻纸、皮影、年画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造纸术和印刷术对文明的传承和传播起了极大的作用……手工艺和手工艺品能给人以美的感受,是人在与自然的互动中产生的,是人类情感的表达,与艺术、信仰紧密相连,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是人类历史文化延续的见证。它所具有的民生价值、艺术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均是其传承价值所在。 在文化发展的进程中,具有较高价值的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失对人类来说就意味着文化多样性的减少,会给人类带来重大损失。因此,融入百姓生活,适应社会变迁需要,尽可能多地保护传统技艺存在的土壤,才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更持久的生命力。 (有删改)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对“传统技艺”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传统技艺是采用天然原材料、有完整的工艺流程、有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的生产技术。 B.传统技艺是顺应生活环境、由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到满足人们的审美追求、由低到高的生产技术。 C.传统技艺是人们在与自然、社会的互动过程中不断调整、完善、创新和发展的生产技术。 D.传统技艺是具有丰富的历史、科技、人文内涵,蕴含了人类的聪明才智和情感追求的生产技术。 [答案] A [解析] 根据原文第三段“它一般以天然原材料为主,采用传统的手工艺,有完整的工艺流程”一句,可以知道传统技艺一般以天然原材料为主,选项中表述为“传统技艺是采用天然原材料”显然说法过于绝对了。 技法探究JIFATANJIU 理解重要概念含义四步走 1.“投石探波”定区间 在审清题干的基础上,在原文中找到被考查的概念最先出现的位置,以此为圆心,上下查找,确定信息区间。信息一般集中在一个段落或一个段落的某个信息区间,这个段落多数出现在文章的前半部分,但有的文章则分散在不同的段落。如[例1]中被考查的概念传统技艺,信息就是分散在不同的段落。 2.文题对比细排除 找到各个选项与原文对应的文字,一一比照。一是比照选项与原文所阐释的角度是否一致,如原文说的是原因,选项变为结果;二是比照说法,看说法是否改变,若改变了,应判断是语言形式的改变还是语意的改变;三是比照选项与原文所阐述的概念的本质特征是否一致。 3.识破干扰保准确 命题人在设置选项时会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陷阱来干扰考生,了解了这些干扰手段,就便于快速判断对错。常见的干扰手段有断章取义、强加因果、偷换概念、张冠李戴、主次不分、无中生有、夸大缩小、说法绝对、曲解原意等。如上题中,原文表述为“传统技艺一般以原材料为主”,选项表述为“传统技艺是采用天然原材料”,显然犯了说法过于绝对的错误了。 4.标志词语助判断 利用文中一些标志性词语解读文本,可极大地助于做出正确判断。标志词语主要有:①角度性标志语——“角度”是指从哪个方面发表对问题的见解或介绍对象的特点。如 “为什么、怎么样、如何、认为”等,即使有时没有这些语句,也可以根据句子、层次、段落等内容来概括,且题干、选项也会有所体现。②结构性标志语——即表明层次、段落、角度、内容等照应、转换、提起、总结的语句,如“首先、其次、此外、不过、但是、那么、所以、不仅、又、如前面所说的、在这种情况下、也、同时、因此、总之、由此看来、综上所述”等。③表示范围、性质、程度等的词语。如“更加、主要、所有、特别、可能”等。 边学边练BIANXUEBIANLIAN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①中国书法是与中国文化特殊土壤密不可分的独特艺术形式。书指书体,即汉字。法指书写文字的方法和技巧。中国书法通过高超的艺术技巧,把文字书写的法则提高到一种艺术的境界,使之凭借汉字独特的形式和丰富的内涵,发展成为一种积淀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哲学思考和文化心理的艺术种类。 ②以韵为核心的书法艺术,并不以精熟的技巧与繁复的法度程序为最高境界,相反,它崇尚的是那种言语不能传达的意味,它同时启示了其中所含蓄的类似于诗的意味,以及对简朴到深远的艺术手法的重视。当思想感情和境界在自己的艺术形式中达到完美的升华时,韵的意味也就从作品中显现出来了。崇尚韵致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脱俗,使艺术家无论在人格形态还是在艺术形态上均要达到一种卓尔不群的境界。韵如橄榄,它需要慢慢地去体会、涵咏。如果说“不俗”是表示精神升进中的超越状态,那么“韵”则象征着精神超越的极致。而“韵”的获取则是在一切艺术本体之外的,即就书法而言,学者型书家较之于工匠型书家更为人所推崇的原因也就在于此。 ③在中国的书法史上,书法家绝大多数都有超绝的风度才情,书法只不过是其气质风采和神情心性的自然流露,是切断凡俗意识而垂直上升到超常的精神生活领域的一种标志。因而,书法只是文人“聊抒胸臆”的“余事”,所谓逸笔余兴,无所为方能有所为,这种心境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才是高级的、超俗的、儒雅的,各家不同风格的书法,都让人感觉到艺术品只不过是其真我本性、生命气息的折射。它不着痕迹,空灵蕴藉,以微妙的暗示与含蓄,让人去感受突破一切人为的形式与法则的境界,在生硬、挺健、雄浑之外欣赏一种超然的清淡。“韵”作为生命状态的极致体现,让艺术家如痴如狂如醉,它让我们在和古人典范作品交流中无时无刻不在感受到那流溢而出的令人神往的迷人气息。在瞬间的感悟中,让观者脱离现实的环境,沉浸在超越时空限制的审美快感之中,这就是古典书法作品中所设定的审美情境的奥妙所在。古人在观赏作品时须净手、屏息,以让自己有如对至尊的敬畏感,让自己慢慢地进入到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之中,去体味、领悟和感受这种超越性的存在。“韵”虽然不是一种物质,但是,在艺术家和观者共同创设的审美心理场中,它成了一种可感、可嗅、可触、可闻的物质实在。人在这种“参与”的过程中,达到顿悟,使审美的障碍得以消解,从而进入无碍的自由世界之中。 ④“韵”作为文化心理情结,使中国的艺术更为注重精神体现,表现出一种逍遥于天地之间的快活情绪,因而,艺术也就成了躲避世俗风雨的避风港。艺术家很少去参政议政,他们只是在放浪形骸、游心于天地之间之中获得快慰和满足。这样,艺术也就很少具有批判性,因为,它与俗世生活的发展并不同步,它有着自身发展的轨道。 1.下列对于“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韵”是书法艺术的核心,它指的是书法艺术中所蕴含的那种无法用言语传达的、类似于诗的意味。 B.“韵”是一种抽象的东西,可使艺术家和欣赏者有共同的审美心理,可以感受到它和物质一样存在着。 C.“韵”是生命状态的极致体现,使艺术家对它痴迷癫狂地追求,它赋予古代经典之作令人神往的气息。 D.“韵”的意味从作品中显现出来,需要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和境界在他的艺术形式中达到完美的升华。 答案 B 解析 解答此题,要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到论述“韵”的相关语段,然后将选项代入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断取舍,B项,原文中说“‘韵’虽然不是一种物质,但是,在艺术家和观者共同创设的审美心理场中,它成了一种可感、可嗅、可触、可闻的物质实在”。“共同创设”不等于“共同的审美心理”。所以选B。 2.下列对“中国书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书法是与中国文化特殊土壤密不可分的独特艺术形式。 B.中国书法通过高超的艺术技巧,使之成为一种积淀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哲学思考和文化心理的艺术种类。 C.在中国,书法是书法家气质风采和神情心性的自然流露,如橄榄,它需要慢慢地去体会、涵咏。 D.中国书法是高级的、超俗的、儒雅的,是书法家真我本性、生命气息的折射。 答案 C 解析 从文中找到论述“中国书法”的相关语段,然后将选项代入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断取舍,C 项,第二段“韵如橄榄,它需要慢慢地去体会、涵咏”。“韵”不等同于“中国书法”,偷换概念。所以选C。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者型书法家着眼于获取书法本体之外的韵,工匠型书法家着眼于书法本体,所以前者比后者更为世人所推崇。 B.古人先净手、屏息再欣赏作品,这样就可以在欣赏时,产生如对至尊的敬畏感,尽快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 C.古典书法作品中所设定的审美情境,可以让欣赏者在瞬间的感悟中超脱世俗,得到超越时空限制的审美快感。 D.艺术家只是关心人生在世的快慰和满足,并不怎么关心政治,这就造成了他们创造的艺术很少具有批判性的特点。 答案 B 解析 此题可根据文章中作者的观点来分析和推断选项是否正确,B项,“这样就可以……”不正确,原文 “以让自己……”,“尽快进入”不正确,原文为“慢慢地进入”。所以选B。 考向二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理解句子的含意,首先要对句子的结构进行分析。对复杂的单句,要明确句子的陈述对象,找出主干和枝叶,要善于识别使单句复杂化的标志性词语,弄清复杂宾语前面的动词所管辖的范围,弄清介词所统率的对象,弄清连词所关联的范围,从而明确语意的核心所在。对于复句,要弄清它包含几个分句,每个分句之间的关系,整个复句的层次关系,整个复句的语意重点。 其次,要对句子的邻句及语境进行分析。有些重要句子,要从它所在的语段进行分析,重点看与这个句子相邻的上下句,有的还必须结合作者的观点、文章的主旨等来理解。 再次,要从句子在语段中的地位进行分析。起统率作用的,要从它所领起的那些内容上去看,去分析,起过渡作用的要注意审视上下文段的意思,起总括作用的,要从它的上下文去寻找相关信息。 [设问方式] 课标卷近几年没有直接涉及“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类题目,而是将此考向隐含在其他题目中进行综合考查。如: (1)下列关于“×××”的表述(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下列关于“×××”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4)根据文意,下列不属于“×××”的一项是 对应学生用书P197 且做且思QIEZUOQIESI 例2 [2013·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传统建筑不是一劳永逸的东西。它从个体到个体进行传播,而且每一代的质量都有很大变化。它可能在达到某种高度之后突然没落,或是,在一定时期的败落之后,它也能在短暂的几年间异常繁荣。就像所有活着的有机物,它在永恒的重塑过程中寻找自我。 它现在的贫乏并不致命,并不意味着会被永远拒之门外。它自身的没落为其正本清源和准备改进创造了必要条件。在古典柱式中,建筑找到了它的最高表达方式:即使天才们也不能再对它做进一步的改进,就如同无法再改进人类的身体和骨骼一样。辛克尔宣称:建筑的进化在过去很显著,现在只有受过训练的眼睛才能觉察到古典柱式中所需要的改进。 这在所有的文化领域都是显而易见的:当说不好古典语言时不能就这样放弃;相反,在这样的时刻,人们有必要建立适当的途径来重构古典形式。有人说传统建筑语言已经枯竭并最终过时,这是一个灾难性事件的结果,这样的论点并不是出于对传统建筑自身内在结构的评价,而是对传统建筑因为政治原因而被滥用的拒绝。传统建筑远不是一种外来语,真正的传统建筑仍在和我们对话,而且效果很好。即使我们不能够发出我们自己的,它仍在不断向我们传达着精华的信息。 传统建筑始终是一种有生命的语言,尽管许多建筑师已经丧失了学习传统建筑语法、使用传统建筑语汇的愿望。过去的、现代的危机既没有侵蚀也没有污染传统语言:它的规则、含义、发明和词汇都只是在混乱中被暂时掩盖了起来或被人们所视而不见。传统建筑语言的知识构架以及了解如何使用传统建筑语言的过渡期被硬生生地打断了。它的原则完全可能重现新貌,也可能已经正在进行中了。建筑价值的转变既不是机械的,也不是自愿的,而是有决定因素和原因的——它是一个文化的选择。 (选自[卢]莱昂·克里尔《社会建筑》) 下列不能支持“传统建筑不是一劳永逸的东西”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传统建筑有可能会暂时没落,它的发展和完善始终不曾停止过。 B.传统建筑如同一种活着的有机物,总是在重塑过程中寻找自我。 C.传统建筑由于并不致命的贫乏,目前被建筑师们暂时拒之门外。 D.传统建筑如人类的身体和骨骼一样稳定,难以对其做进一步改进。 [答案] D [解析] 根据题干要求,首先明确观点的重点在于“不是一劳永逸”,意在说明“传统建筑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一直在变化”,然后需要查找选项信息在原文中的信息源,再经过分析,找出不符合要求的选项。从第1、2段中,A、B、C项都可以找到相应的文字来支持题干的观点。D项,文中通过“如同无法再改进人类的身体和骨骼一样”这个比喻,强调“不能再对它(古典柱式)做进一步的改进”,与观点相悖。 技法探究JIFATANJIU 明确五方面 做好句意理解题 1.析结构 结构比较复杂的语句,需要分析其结构进而来理解其含意;如果是单句,先找准主谓宾;如果是复句,先找准其第一层,层层推进,这样就可以把握句子的基本意思了。如[例2]中的题目就是单句。 2.抓关键 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其含意主要是通过一些关键词显现的。关键词指能体现一篇文章或一部著作的中心概念的词语。我们只有把句子中关键词的含义分析透彻,才能推知全句,甚至全段的意思。如上题“传统建筑不是一劳永逸的东西”一句显然是观点句,明确这一点,抓住关键词不是一劳永逸,然后从文中找出能支持其观点的句子即可。 3.辨语境 一般来说,句子与句子是相互关联的,这些相互关系有指代、总分、说明、扩展、比较等。对这样的句子,我们可以从辨析句间关系入手,在具体语境中理解文中的重要句子的特定含意。 4.论目的 重要句子往往有其表意目的,或表明全文主旨,或彰显文章的结构,或表达作者的情感,或引出行文线索,对这些句子,还应从其表意目的的角度发掘其含意。如[例2]中题目中句子的作用就是表明观点。 5.明修辞 有些重要句子用到一些修辞手法,对这些句子,可以从分析修辞手法入手来透视其深层含意。有时还需要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主题等内容加以理解。 边学边练BIANXUEBIANLIAN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众所周知,当代中国实行依法治国,被视为“以武犯禁”的侠,看似已无甚价值,但其实不然。侠早已成为一种泛化的精神气概与处世风范,沉淀在一代代炎黄子孙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侠文化更是作为中国文化的独特产品而闪耀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讲,侠的人格魅力在当今时代有增无减,这从如今武侠文学、影视的高度繁荣可见一斑。笔者以为,无论是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还是针砭矫正社会时弊,抑或塑造理想人格模式,侠的当代价值都是圭璧连城的。 尽管侠文化一直是以一种反传统、反正统的文化存在,但历史已经证明一直盘踞正统地位的儒家文化并不是万能的,有时甚至是脆弱不堪的。文化作为一个有机体,必然包蕴着多种面向。侠之于中国文化不仅仅是武功超凡的英雄形象甚或是舍己为人的仁人义士的典范,而早已化作融合这一切的一种独特而丰满的民族文化人格的图腾,其所蕴含的崇尚正义公平、自由进步、打破常规的思想价值,诚信重诺、见义勇为、不矜不傲的伦理精神,以及孤鸿烟月、断剑沧海、浊酒残阳的审美意蕴,都极大地丰富和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与品格,必将为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独特而不竭的精神动力。 侠从一开始就具有深刻的平民性,且在历史上几乎一以贯之,这也是其能深入社会肌理,进而针砭时弊、纠偏矫正的原因。当今中国虽经济发展、物质繁荣,但拜金享乐、急功近利、浮夸炫耀之风四处蔓延,究其本源,乃个体文化人格的偏颇与缺失。侠之“仗义疏财,赴人困厄,重诺守信,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的精神气概与人格风范正是一剂对症的良药,试想如今不少骄奢淫逸的“富二代”如果能有些许真正的侠者气概,那他们能产生的正面能量将是不可估量的,尤其是在传媒高度发达的今天。当然,更重要的还是侠义与侠行在普罗大众中的散播,毕竟平民性才是其本质特点,聊可欣慰的是,国人在危难关头的表现约略浮现出了侠的影子,或可视为侠心未泯的象征。 归根到底,侠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人格而穿越千载。尽管中国传统上推崇儒、释、道合一的人格模式,但无论是儒家的仁和谦冲,还是道家的虚静无为,抑或佛家的明心见性,都无法触及理想人格模式的全部内涵。事实上,侠早已成为一种独立的人格流品而与儒、道、佛并驾齐驱,尽管侠没有系统的理论思想,但它在道德实践、社会影响等诸层面并不在此三家之下,在某些历史阶段甚至实现了超越,尤其是在近世演化中所出现的明显的“儒侠互补”倾向,更是证明了侠在近代理想人格模式重构中的重要地位。而侠在当代的最大价值正是体现在对中国人传统人格的建设性重构之中,有侠参与构建的人格,才是一种更加健康的中国人的理想人格,这也是对中国传统的一种创造性转化。 ——节选自吴靖《侠:一种文化人格的历史流变》 (《书屋》2012年第11期) 1.下列对侠文化“为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独特而不竭的精神动力”理由的说明,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儒家文化不是万能的,需要像侠文化等其他文化样式提供新的前进动力。 B.当今中国虽经济发展、物质繁荣,但拜金享乐、急功近利、浮夸炫耀之风四处蔓延,侠文化能够对这一现象有所改变,推进中华文明健康发展。 C.侠文化所蕴含的思想价值、伦理精神和审美意蕴能够给中华文化提供新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D.侠文化的侠义与侠行在普罗大众中得到广泛传播,在传媒高度发展的今天,侠文化对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起到了其他文化所不能起到的作用。 答案 C 解析 从第二段“其所蕴含的崇尚正义公平……的内涵与品格”一句可知,C项是“侠文化‘为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独特而不竭的精神动力’”的理由。 2.下列内容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武侠文学、影视的高度繁荣使得侠的人格魅力在当今时代有增无减,侠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独特产品而闪耀世界。 B.侠具有深刻的平民性,而且贯穿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这就是其能深入社会肌理,进而针砭时弊、纠偏矫正的原因。 C.侠并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消失,国人在危难关头的表现约略浮现出了侠的影子,可视为侠心未泯的象征。 D.尽管侠没有系统的理论思想,但它在道德实践、社会影响等诸层面同儒、道、佛三家一起影响了中国的文化人格,在某些历史阶段甚至实现了超越。 答案 D 解析 A项,“武侠影视、文学的高度繁荣”是“侠的人格魅力在当今时代有增无减”的具体表现,而非原因;B项,绝对化,原文中说“且在历史上几乎一以贯之”;C项,绝对化,原文中说“或可视为侠心未泯的象征。” 3.结合全文,写出“侠”在当代的三条文化价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侠文化丰富和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和品格,必将为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精神动力;②侠文化所具备的精神气概与人格风范是一剂对症的良药;③侠参与构建的人格才是一种更加健康的中国人的理想人格。 课后对点集训 一、[2016·闽粤联合体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这些年,在一些文艺作品中存在“戾气”横行的情况,值得社会关注。这种“戾气”主要表现有三—— 一是表现为一种“怨气”,将诸多抱怨加以发泄,把个人的一切不幸和困扰都变成对他人和社会的怨气,一股子幽怨,一肚皮牢骚;二是表现为一股“火气”,对于社会问题和现实挑战不是深入探究,用文艺的方式加以思考和表现,而是宣泄火气,表现怒气,渲染对立而非理解,鼓励对抗而非沟通,醉心于“放炮”,沉溺于“出气”和“过瘾”,而无心寻求解决之道;三是表现为一种“贫气”,用油腔滑调、声嘶力竭的谩骂和嘲笑来表达一种消极的情绪和虚无的态度,犬儒虚无的态度和对于现实的哈哈镜般的理解,使得文艺作品流于类似手机短信和段子的水准。 “怨气”“火气”和“贫气”造成了一种“戾气”蔓延的文化心态。这样的文艺作品一旦流行,会对社会产生负面的影响,也会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和情绪产生不良的影响。戾气之作的出现往往来源于对某种社会情绪的“迎合”,也来源于作者对社会发展走向认知和理解的片面化。 这种片面化的认知,一方面是对急剧发展变化中的中国社会所暴露的一些问题和矛盾缺少理性和客观的理解。另一方面则是中等收入群体和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了诸多新的现实困扰。 它们的好处是看到了一些社会问题,但通过宣泄“戾气”将其简单化、表面化和极端化,让社会问题变成了文艺作品唯一的表现。这样的表现既简单化了人性、表面化了社会问题,又极端化了社会情绪。 实际上,仅仅宣泄情绪、渲染“戾气”的文艺作品,其品格历来是不高的。晚清的谴责小说,就是类似这种“戾气”的文化,被鲁迅先生评为“辞气浮露,笔无藏锋,过 甚其词,以合时人嗜好”。而当时出现的“文明戏”也由于这种状态在流行了一段时间之后就消失了。这样的作品并不折射现实,而是扭曲现实,不是让人看到出路,而是让人或情绪躁动或消极犬儒,并不能促进现实的改革,也无助于社会的转型,只能加剧社会的焦虑与矛盾,把人生的问题变成消费品。这样的作品喧嚣一时,但如过眼烟云,很快就会被遗忘。 感情是文艺创作的基础,但情绪的泛滥和宣泄并非文艺的正道。放任情绪的过度展现,往往会流于滥情和矫情,失掉了文艺的动人力量。滥情就会偏执,让情绪支配了自己的整个创作,放任放纵放肆,失掉了文艺的真实的力量。而矫情会虚假地迎合公众的情绪和社会的热点,变成“无情装有情”“作者无真情”。今天大家所警觉的所谓“装”,其实正是这种宣泄情绪的表现,看起来气势压人,其实既缺节制,也少深度,情绪泛滥矫揉造作的同时也没有艺术的平衡和真实的感受。“戾气”不是创作的正道,也无法给文艺带来真实的生机。 真正有价值的文艺作品,无论是大众文化或高雅作品,都需要既有反映社会的独到角度,不回避问题和矛盾,又有较深入的思考和对于社群的认同,促进人们“守望相助,互相扶持”。有人性表现的力度和对于时代脉搏的把握,有感性的表现力和理性的思考力。超越“戾气”,让文艺更多地与真实的社会对话,才是我们需要的。 (摘编自张颐武《文艺作品要超越“戾气”》) 1.下列关于“文艺作品的‘戾气’”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艺作品中的“戾气”主要表现为“怨气”“火气”和“贫气”。 B.文艺作品中的“戾气”源于作者对社会发展走向认知和理解的片面化。 C.文艺作品中的“戾气”往往是对某种社会负面情绪的“迎合”与渲染。 D.文艺作品中的“戾气”是公众情绪的宣泄,是社会问题的客观表现。 答案 D 解析 表述不准确,“戾气”不是社会问题的客观表现,而往往是作者滥情、矫情的表现。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情绪的泛滥和宣泄,导致滥情和矫情,失掉了文艺的动人的与真实的力量。 B.情绪泛滥矫揉造作,既缺节制,也少深度,缺失艺术的平衡和真实的感受。 C.宣泄情绪、渲染“戾气”,扭曲了社会现实,简单化了人性,表面化了社会问题。 D.作品放任情绪过度展现,刻意迎合公众的情绪与社会热点,追求反映社会的独到角度。 答案 D 解析 “追求反映社会的独到角度”这一表述不当,其不属于文艺作品“戾气”的内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戾气”蔓延的文艺作品会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和情绪产生消极影响。 B.晚清的谴责小说,是类似“戾气”的文化,被鲁迅批评,这类作品很快就会被遗忘。 C.文艺作品中的“怨气”表现为对于社会问题或现实矛盾的挑战与对抗。 D.宣泄“戾气”的文艺作品让社会问题成为它唯一的表现,极端化社会情绪。 答案 C 解析 “表现为对于社会问题或现实矛盾的挑战与对抗”这一表述不恰当,原文是说“将诸多抱怨加以发泄,把个人的一切不幸和困扰都变成对他人和社会的怨气”。 二、[2016·湖北重点高中联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4~6题。 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名锦中,蜀锦最有人气,云锦最为贵气,而宋锦尽显文人雅士之韵,有“锦绣之冠”的美名。宋锦,是指具有宋代织锦风格的锦缎,始产于南宋高宗年 间,因产地主要在苏州,故又称苏州宋锦。明清以后织出的宋锦称为“仿古宋锦”或“宋式锦”,统称“宋锦”。 宋锦的制作工艺较为复杂,织造上一般采用“三枚斜纹组织”,两经三纬,经线用底经和面经,底经为有色熟丝,作地纹;面经用本色生丝,作纬线的结接经。染色用纯天然的染料,先将丝根据花纹图案的需要染好颜色才能进入织造工序。染料挑选极为严格,大多是植物染料,也有小部分矿物染料。宋锦全部采用手工染色而成。 宋锦图案一般以几何纹为骨架,内填以花卉、瑞草,或八宝、八仙、八吉祥。八宝指古钱、书、画、琴、棋等,八仙是扇子、宝剑、葫芦、柏枝、笛子、绿枝、荷花等,八吉祥则指宝壶、花伞、法轮、百洁、莲花、双鱼、海螺等。 宋代织锦吸取了当时成熟的花鸟画的写生风格,又发展了遍地锦纹,形成色彩更加复杂的丝织品。宋锦在纹样组织上精密细致,质地坚柔,平服挺括;在图案花纹上对称严谨而有变化,丰富流畅而又生动;在色彩运用上艳而不火,繁而不乱,富有明丽古雅的韵味。 宋锦,除用于袍服衣着外,还大量用于书画卷轴类技艺装裱。清康熙时长洲褚人获著《坚瓠集》记:“锦以宋织为上。泰兴季先生家藏《淳化阁帖》十帙,每帙悉以宋锦装其前后,锦之花纹二十种,各不相犯……一人以厚赀得之,取其锦二十片,货于吴中机房为样,竟获重利。”自清代以来,苏州宋锦一直远销北京、上海等地,如北京荣宝斋、上海朵云轩等都是苏州宋锦织造户的老主顾。 明清时期的宋式锦,根据工艺的精粗、织物的厚薄和使用性能,可分为重锦、中锦、匣锦三大类,其中以重锦最名贵,是清宫廷专用的珍贵产品。故宫博物院保存的清代乾隆《彩织极乐世界图轴》是现存宋锦织品中的经典之作,充分展现了宋锦高超的织造技艺。图轴长448厘米,宽196.3厘米。它用放射透视的手法,在宫殿场景中安置了320个神态不同的人物,水山树石,奇花珍鸟,穿插其间。全幅用26种不同颜色的长织彩纬,在石青底子上以红、蓝、绿、桔色、水红、香色等作主色,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在运用这些对比色的时候,采用了浅色相间、黑线勾边和三层退晕及四层退晕的方法,外浅内深,逐层过渡。再在人物头部和建筑装饰等重点部位,用赤金和黄金两种捻金线点缀,使主体纹样更加突出。整个图轴,构图对称严谨,穿插生动,色彩庄重,富丽明快。 近代也生产结构简单的盒锦,多用环形和万字形花纹。现代以苏州所产宋锦最为著名,有“大锦”“盒锦”“小锦”等品种,各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节选自孙迎庆《寻根》,有删改) 4.下列关于“宋锦”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宋锦是指具有宋代织锦风格的锦缎,在我国三大名锦中最具特色,被人们称为“锦绣之冠”。 B.宋锦的主要产地是苏州,但其产品曾远销北京、上海等地,《坚瓠集》中就记载了其销售盛况。 C.宋锦在南宋高宗年间开始生产,近代、现代也生产宋锦,现代苏州宋锦有多个品种,各有不同特点。 D.宋锦的图案风格借鉴了宋代花鸟画的写生风格,只不过其色彩更加复杂,图案花纹更讲究对称严谨。 答案 C 解析 A项“最具特色”错,据原文第一段内容,三大名锦都最具特色,只不过特色不同而已;B项“《坚瓠集》中就记载了其销售盛况”错,《坚瓠集》中没有记载相关销售情况;D项“图案花纹更讲究对称严谨”错,原文“对称严谨而有变化”。 5.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宋锦全部采用手工染色而成,其染料要求是纯天然的染料,主要是植物染料和矿物染料。 B.宋锦的制作工艺一般采用“三枚斜纹组织”,较为复杂;宋锦的图案一般以几何纹为骨架。 C.《彩织极乐世界图轴》是现存宋锦织品中的代表性作品,充分展现了宋锦高超的织造技艺。 D.明清以后织出的“仿古宋锦”或“宋式锦”统称“宋锦”;近代生产的盒锦也属于“宋锦”。 答案 A 解析 “主要是植物染料和矿物染料”错,原文是说“大多是植物染料,也有小部分矿物染料”。 6.从全文来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染色是织造宋锦的重要工序,它要求极高,只有把丝根据花纹图案的需要染好颜色才能进入织造工序。 B.艳而不火、繁而不乱、明丽古雅是宋锦色彩运用的特点,《彩织极乐世界图轴》能够体现这种特点。 C.宋锦用途广泛,既可用于袍服衣着,也可用于书画卷轴类技艺装裱,《淳化阁帖》就是用宋锦装裱的。 D.明清时期的宋式锦制作工艺精细,它包括重锦、中锦、匣锦三大类,其中重锦是清代宫廷专用的珍贵产品。 答案 D 解析 “宋式锦制作工艺精细”错,由原文“根据工艺的精粗”可知,宋锦也有制作粗糙的。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