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论述类文本阅读(政论文)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论述类文本阅读(政论文)作业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论述类文本阅读(政论文) 作业 ‎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微观经济是整个社会经济的基础,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提高微观层次的经济发展质量。首先,生产经营者要确保产品和服务符合法律法规提出的质量要求,并且能够满足消费者的质量需求。1993年,我国颁布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并于2000年、2009年两次进行修改,为我国产品质量控制提供了法律制度保障。生产经营者努力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微观基础。其次,生产经营者要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生产和服务的效率和效益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最后,要积极鼓励创新创业。勇于创新、自主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将微观创新创业小溪汇聚成全社会高质量发展大河的必由之路。‎ 宏观经济状况体现一个国家经济的总体水平。在新时代,只有实现宏观层次的高质量发展,才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宏观层次的高质量发展,主要应抓好以下几方面:第一,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现和保持总体经济的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要正视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特别是发展质量和效益不够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升、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艰巨等问题,努力寻求解决之道。第二,提高总体经济的投入产出效益,把各项成本特别是各层次的管理成本切实降下来。重点是通过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和行政管理成本。第三,在宏观经济管理方面,进一步增强对可能发生的市场风险、外部风险特别是金融风险等各类经济风险的预判和识别能力,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风险形成,化解风险冲击或减缓风险影响。第四,进一步提高应对经济领域重大突发事件特别是外部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应对重大突发事件能力主要包括:物质能力如应对能源、 粮食、外汇储备等方面突发事件的能力,政策反应能力如信息搜集处理能力、突发事件预案储备等。在对风险的预判、识别以及重大突发事件应对方面,宏观调控水平是国家总体经济发展质量的一个重要体现。‎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必须落实到社会民生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上。这主要表现在:第一,教育、医疗、养老、社会保障等社会公共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能够满足全体居民的需要。第二,能够创造较为充分的就业机会,形成基本合理的收入分配体制机制,使居民总体收入稳定提高,中等收入群体不断壮大,基本消除贫困。第三,社会风气积极向上,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人们精神生活日益丰富,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社会氛围公平、公正、民主、和谐。第四,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生态环境得到充分保护,居民生活环境美好宜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节选自2018年第14期《新华文摘》)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要想使我国经济取得高质量的发展,不管何时,我们都要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内在要求。‎ B.高质量发展是建成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基础,是一个需要不懈努力的过程。‎ C.要想实现我国经济宏观层次的高质量发展,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主要应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D.我们要高度重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也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列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的颁布、修改情况,意在证明法律法规对提高微观经济发展质量的作用。‎ B.文章主要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突出强调了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C.文章论证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微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宏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社会民生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D.文章在论证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时谈到,高质量发展有若科学的理论概括和发展要求,最终目的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微观层次的高质量发展中谈到,提高生产和服务的效率和效益是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 B.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升、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艰巨等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不是我们当下要克服的重点。‎ C.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可以落实到教育、医疗、养老、社会保障等社会公共产品,就业机会,社会风气,绿色发展理念等社会民生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上。‎ D.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   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党的十九大不仅以新思想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也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着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   把“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标志,将“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明确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总目标,党的十九大站在中国与世界的交汇点上,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对新时代中国外交作出了重要部署,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国际视野和天下情怀。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就是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才能让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交相辉映,不断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局面。‎ ‎   今天的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努力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就要把握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的新内涵。党的十九大报告将新型国际关系的内涵从“以合作共赢为核心”,充实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既是对新时代中国外交思想的丰富发展,也是对未来世界秩序演进方向的重要判断。紧紧围绕建设新型国际关系这一战略选择,我们就能超越强者必霸、赢者通吃、结盟对抗、零和博弈等旧思维模式,让铸剑为犁、永不再战的理念深植人心,让发展繁荣、公平正义的理念践行人间。‎ ‎   人类社会从未像今天这样唇齿相依,也从未像今天这样面临众多共同挑战。“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党的十九大以“五个世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指明了方向。实现这一奋斗目标,就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   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按照党的十九大的战略部署,我们将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正确义利观,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不断提高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更好地成为世界和平建设者、全球发展贡献者、国际秩序维护者。‎ ‎   世界命运握在各国人民手中,人类前途系于各国人民的抉择。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将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展现新作为、焕发新气象,和世界各国共同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摘编自《努力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八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党的十九大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 B.党的十九大认为新型国际关系的内涵已经发生了根本转变,从“以合作共赢为核心”转变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 C.“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成为世界各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目标。‎ D.新时代的中国将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各国人民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着眼于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判国际发展趋势,深入阐述了中国外交的立场和使命。‎ B.文章以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和人类的责任为立论前提,指向了中国人民为世界共同繁荣所作的努力。‎ C.文章第三段分析了新型国际关系的新内涵,为下文论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下了基础。‎ D.对于“五个世界”,文章第四段先交代背景和具体内容,接着指出了它的意义,最后指出了它对人类的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局面,就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B.只有超越强者必霸、赢者通吃、结盟对抗、零和博弈等旧思维模式,才能实现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的战略目标。‎ C.只有按照党的十九大的战略部署,采取必要的行动和措施才能使我国更好地成为世界和平建设者、全球发展贡献者、国际秩序维护者。‎ D.如果没有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那么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将无法实现。‎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取得重大进展。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9899万人减少到2017年底的3046万人,年均减少1370万人。到2020年,我国将告别农村绝对贫困,贫困县全部摘帽的目标也将实现。2016年,全国592个贫困县中已有28个摘帽;2017年,又有125个贫困县申请摘帽,目前正在进行评估。但是,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和贫困县摘帽,并不意味着农村贫困的消失,农村贫困在2020年后仍将以相对贫困和多维度贫困的形式存在。特别是,如果目前的脱贫工作质量不高,一些贫困人口即使现在脱贫了,将来也有可能返贫。因此,衡量脱贫攻坚成效,关键要看能否做到不返贫;而做到不返贫,就要实现脱贫攻坚成果可持续。‎ ‎   一个地区可持续脱贫,需要建立起可持续的脱贫机制。可持续的脱贫机制,主要是指在制度上形成保障贫困户脱贫后不会返贫的机制,在新的贫困出现或出现返贫现象时具有能够有效兜底的制度保障。例如,教育扶贫特别是在深度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育、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不仅是防止新的贫困产生的有效机制,还是防止返贫的重要制度保障。在当前脱贫摘帽的决胜阶段,建立起可持续的脱贫机制、确保可持续脱贫非常重要。‎ ‎   一个地区可持续脱贫,需要脱贫产业可持续发展。看一个地区是不是实现了真正脱贫,不能只看发展了多少脱贫产业、农民收入短期增加多少,更要看脱贫产业能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比如,有的地区贫困人口收入提高较慢,主要原因是产业单一,贫困人口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农业特别是种植业。这类地区贫困人口可持续脱贫的出路就在于,发展多种产业,实现收入多元化。要深入实施贫困地区特色产业提升工程,因地制宜加快发展对贫困户增收带动作用明显的种植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特色手工业和乡村旅游,积极培育和推广有市场、有品牌、有效益的特色产品。与此同时,要对发展扶贫主导产业面临的技术和市场等风险进行评估,制定防范和处置风险的有效措施。‎ ‎   一个地区可持续脱贫,还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各地应积极探索政府主导、各种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扶贫救助机制,探索符合贫困群众特点的综合性脱贫机制。要激励企业积极参与扶贫,落实国有企业精准扶贫责任,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开展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公益扶贫。支持各类社会组织参与扶贫,加快建立社会组织帮扶项目与贫困地区需求信息对接机制,确保贫困人口发展需求与社会帮扶有效对接。同时,积极组织动员各类志愿服务团队、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开展扶贫志愿服务。‎ ‎(摘编自李小云《脱贫摘帽重在不返贫》,《人民日报》2018年08月26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新时代我国扶贫工作取得重大进展,2012年起每年脱贫人口都超过一千万。‎ B.衡量脱贫攻坚成效要看能否做到不返贫,因为目前的脱贫工作质量不高。‎ C.建立可持续的脱贫机制就是做好教育扶贫,在新的贫困出现时有效兜底。‎ D.实现脱贫产业可持续发展需要评估扶贫主导产业的相关风险,制定有效措施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三个角度分析一个地区可持续脱贫的措施,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效意义重大。‎ B.文章以脱贫后又返贫的可能性为立论前提,并由此引出了有关可持续脱贫的建议 C.文章立足消除农村绝对贫困的立场,运用了比喻论证和举例论证来论证有关主张 D.对于扶贫工作,文章先交代背景,再提出问题,用大量篇幅阐述脱贫不返贫的措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贫困农村目前存在着相对贫困和多维度贫困两种形式,所以要审视脱贫又返贫问题。‎ B.建立起可持续的脱贫机制、确保可持续脱贫在当前脱贫摘帽的决胜阶段意义重大 C.只要能够发展多种脱贫产业,实现收入的多元化,就能确保脱贫产业可持续发展 D.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需要激励企业积极参与,落实它们的精准扶贫责任。‎ 答案 一答案:1.D 2.B 3.D 解析:1. 删去“主导”。‎ ‎2. 文章没有采用对比论证的手法。‎ ‎3. A.由原文第一段倒数第三句可知,应将“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和“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对调。B.由原文第二段“要正视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解决之道”可知,应把“不是我们当下要克服的重点”改为“需要我们去努力加以克服”。 C.由原文第三段第二句话可知,应将“可以”改为“必须”。‎ 二答案:1.A; 2.D; 3.B 解析:1.B项错误,“已经发生了根本转变”分析错误,原文是“充实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而不是发生了根本转变。C项“成为世界各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目标”分析错误,原文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指明了方向”,可知这是我国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议。D项“引领世界各国人民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分析错误,原文是“和世界各国共同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2.“最后指出了它对人类的作用”分析错误,应是指出了实现它的途径。‎ ‎3.应是只有紧紧围绕建设新型国际关系这一战略选择,才能超越强者必霸、赢者通吃、结盟对抗、零和博弈等旧思维模式。‎ 三答案:1.D; 2.C; 3.B 解析:1.A项,“2012年起每年脱贫人口都超过一千万”错,原文仅说“年均减少1370万人”,是五年来的平均值,未必每年都有千万人脱贫。B项,“目前的脱贫工作质量不高”只是原文的一种假设,未成为事实。C项“建立可持续的脱贫机制就是做好教育扶贫”错,教育扶贫只是第二段所举出的一个例子,并不是可持续脱贫机制的全部。‎ ‎2.C项,“文章立足消除农村绝对贫困的立场”错,文章整体的立场是消除贫困、防止返贫。并且,文章没有运用“比喻论证”。‎ ‎3.A项,“要审视脱贫不返贫问题”的原因是“2020年后存在着相对贫困和多维度贫困两种形式”,是将来,不是“目前”。C项,“只要……就”表述的条件关系并不充分,表述绝对化。D项,“需要激励企业积极参与,落实它们的精准扶贫责任”错,国有企业有精准扶贫责任,民营企业可以“开展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公益扶贫”,并未提及承担精准扶贫责任。‎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