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5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届广东省六校联盟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教师版含解析)
广东六校联盟 2021 届高三第二次联考 语文 2020.12 命题:广州市第二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 本试卷共 10 页,23 小题,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 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 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控制论之父维纳在《人有人的用处》中谈到自动化技术和智能机器时,得出了一个危言耸听的结论: “这些机器的趋势是要在所有层面上取代人类,而非只是用机器能源和力量取代人类的能源和力量。” 维纳的激进言辞和今天普通人对人工智能的担心有夸张的成分,但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的确给未 来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其中,人工智能发展最大的问题,是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问题,这催生了人工智 能的伦理学和跨人类主义的伦理学问题。准确来说,这种伦理学不同于传统的伦理学,它讨论的不再是人 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是人类与自己所发明的一种产品构成的关联,由于这种特殊的产品一旦超 过了某个奇点,就存在彻底压倒人类的可能性。 实际上,对人工智能与人类之间伦理关系的研究,不能脱离对人工智能技术本身的讨论。在人工智能 领域,是依从着两种完全不同的路径来进行的。 首先,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工智能的路径。1956 年,在达特茅斯学院召开了人工智能(简称 AI)夏季研讨 会,与会者探讨的是,如何将我们人类的各种感觉,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大脑的思考都变成信息, 并加以控制和应用。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对人类行为的模拟,即将人类的各种感觉转化为可以量化的信息数 据。 然而,在这个阶段中,所谓的人工智能在更大程度上都是在模拟人的感觉和思维,让一种更像人的思 维机器能够诞生。 所以,人工智能的发展走向了另一个方向,即智能增强(简称 IA)上。人工智能是否能发展出一种纯粹 机器的学习和思维方式,并以机器本身的方式来进行?这就出现了机器学习的概念,它通过海量的信息和 数据收集,让机器提出自己的抽象观念,例如,在给机器浏览了上万张猫的图片之后,让机器自己提炼出 关于猫的概念。一旦机器提炼出属于自己的概念和观念之后,这些抽象的概念和观念将会成为机器自身的 思考方式的基础,这些概念就会形成一种不依赖于人的思考模式网络。一个不再像人一样思维的机器,或 许对于人类来说,会带来更大的恐慌。毕竟,模拟人类大脑和思维的人工智能,尚具有一定的可控性,但 基于机器思维的人工智能,我们显然不能作出上述简单的结论。 不过,说智能增强技术是对人类的取代,似乎也言之尚早。智能增强技术更关心的是如何利用智能机 器来弥补人类思维上的不足。这样,由于智能增强技术带来了两种平面,一方面是人类思维的平面,另一 方面是机器的平面,所以,两个平面之间也需要一个接口技术,它让人与智能机器的沟通成为可能。今天 的人工智能发展目标就是如何形成与人类交流的接口技术。从人工智能与人的关系的伦理学角度上看,人 类与智能机器的关系,应是一种共生性的伙伴关系。进入老龄化社会之后,无论是一线的生产,还是对这 些因衰老而无法行动的老人的照料,或许都会面对这样的人与智能机器的接口技术问题,这是一种人与人 工智能之间的新伦理学,他们将构成一种跨人类主义。或许,我们在这种景象中看到的不一定是伦理的灾 难,而是一种新的希望。 (摘编自蓝江《人工智能的伦理挑战》) 材料二: 去年辞世的法国哲学家保罗·维利里奥提出“竞速学”,提议要把速度作为核心研究对象。在维利里 奥看来,人类文明的变化,根本上是速度的变化。从这个角度来看,人工智能所带来的挑战,恰恰缘于速 度提升:人工智能在“深度学习”上的速度、对大数据的处理速度,完败人的生物“算法”。这轮速度变 化的结果是:人们正在把越来越多的决断权交给人工智能算法。 从竞速学出发,我们可以重新审视人工智能带来的威胁:在当下主权性的民族国家格局下,人工智能 所带来的速度变化,正在使它实质性地拿到越来越多的决断权。 当代法国哲学家贝尔纳·斯蒂格勒最近提出“人工非智能”这个概念。在他看来,“人工智能时代” 人类文明自身恰恰会进入“人工非智能”——一种人为导致的“系统性愚蠢”。在这个人工智能声称比你 更了解你的时代,你不再耗费精力去了解恋爱对象而是通过约会 APP 算法帮你定位到“最适合的 TA”,国 家领导人不再耗费精力去深入了解国际上的伙伴与对手而依赖人工智能的大数据进行分析判断……这才是 人工智能对人类文明的真正挑战。 (摘编自吴冠军《人工智能的“人工非智能”效应》)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控制论之父维纳认为智能机器人会在所有层面上取代人类,这一观点虽然夸张,却有一定伦理学依据。 B. 人工智能发展的最大问题,是人工智能与人类间构成怎样的关联,这也是给人类文明带来的最大挑战。 C. 如果找到了连接人类思维和机器的接口技术,就能更好地利用智能增强技术来弥补人类思维上的不足。 D. 从“竞速学”角度出发,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在于机器处理速度提升,但这也带来了“系统性愚蠢”。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要讨论人工智能的伦理学和跨人类主义的伦理学问题,就不能忽略人工智能究竟是模拟人类思维,还是 纯粹机器学习的思考。 B. 在让人工智能模拟人类大脑思维这个阶段中,如果我们修正了人类思维的定式和短板,就能给人工智能 带来更加良性的发展。 C. 机器提炼出属于自己的概念和观念后,再以此为基础,形成自己的思考模式,但它究竟能否脱离人类的 掌控,目前还未可知。 D. 智能增强技术未必会取代人类,如果我们能够让人类和智能机器形成共生性的伙伴关系,或许就可以打 破老龄化社会的困境。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智能增强技术的一项是( ) A. 自动驾驶 B. 围棋机器人(阿尔法狗) C. 快递分拣机器人 D. 餐厅的上菜机器人 4. 请结合材料内容,概括人工智能(AI)和智能增强(IA)的区别。 5. 从“竞速学”的角度来看,作者认为人工智能是怎样成为“人工非智能”的? 【答案】1. A 2. B 3. D 4. ①人工智能:将人类的各种感觉和思维转化为量化的信息数据,并加以控制利用。智能增强:通过海量 的信息和数据收集,让机器提出自己的抽象观念,并以机器本身的方式来进行学习和思考。 ②人工智能:模拟人的感觉和思维。智能增强:不依赖人的思考模式。 ③人工智能:具有一定的可控性。智能增强:是否可控,尚未可知。 5. ①大数据处理速度的提升使人们把越来越多的决断权交给人工智能算法。 ②人工智能所带来的速度变化,使它实质性地拿到越来越多的决断权。 ③人们越来越依赖人工智能的大数据进行分析判断,导致“系统性愚蠢”。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 B 项,“这也是给人类文明带来的最大挑战”分析错误,根据材料一第 2 段“维纳的激进言辞和今天普通 人对人工智能的担心有夸张的成分,但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的确给未来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其中,人 工智能发展最大的问题,是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问题”可知“人工智能与人类间构成怎样的关联”并没 有“给人类文明带来最大的挑战”。 C 项,分析错误,从材料一最后一段“这样,由于智能增强技术带来了两种平面,一方面是人类思维的平 面,另一方面是机器的平面,所以,两个平面之间也需要一个接口技术,它让人与智能机器的沟通成为可 能”可知原文没有说“找到了接口技术,就能更好地利用智能增强技术来弥补人类思维的不足”。 D 项,“在于机器处理速度提升,但这也带来了‘系统性愚蠢’”分析错误,从材料二“从竞速学出发, 我们可以重新审视人工智能带来的威胁:在当下主权性的民族国家格局下,人工智能所带来的速度变化, 正在使它实质性地拿到越来越多的决断权”和“当代法国哲学家贝尔纳•斯蒂格勒最近提出‘人工非智 能’这个概念。在他看来,’人工智能时代’人类文明自身恰恰会进入‘人工非智能’——一种人为导致 的‘系统性愚蠢’”可知,带来“系统性愚蠢”的不是“机器速度提升”,而是人们把越来越多的决断权 交给人工智能算法。 故选 A。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概括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 B 项,“如果我们修正了人类思维的定式和短板,就能给人工智能带来更加良性的发展”分析错误,无中 生有,原文并没有说“我们修正了人类思维的定式和短板,就能给人工智能带来更加良性的发展”。 故选 B。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原文内容,并将内容运用于现实生活的能力。 原文中,智能增强技术是人工智能要发展出一种纯粹机器的学习和思维方式,而不是简单地模拟人的思维 方式。ABC 三项中的智能技术,都有属于机器的学习和思维方式。D 项,只是简单地回应人类输入的路线, 不存在机器学习和思维。 故选 D。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理原文内容的能力。 通过分析可知,本题可从材料一中筛选总结答案。从材料一第 4 段“首先,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工智能的路 径。1956 年,在达特茅斯学院召开了人工智能(简称 AI)夏季研讨会,与会者探讨的是,如何将我们人类的 各种感觉,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大脑的思考都变成信息,并加以控制和应用”可得出人工智能是 将人类的各种感觉和思维转化为量化的信息数据,并加以控制利用;还可得出人工智能具有一定的可控性; 从材料一第 4 段“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对人类行为的模拟,即将人类的各种感觉转化为可以量化的信息数据” 可得出人工智能模拟人的感觉和思维。 从材料一第 6 段“所以,人工智能的发展走向了另一个方向,即智能增强(简称 IA)上。人工智能是否能发 展出一种纯粹机器的学习和思维方式,并以机器本身的方式来进行?这就出现了机器学习的概念,它通过 海量的信息和数据收集,让机器提出自己的抽象观念,例如,在给机器浏览了上万张猫的图片之后,让机 器自己提炼出关于猫的概念”可知智能增强是通过海量的信息和数据收集,让机器提出自己的抽象观念, 并以机器本身的方式来进行学习和思考;从材料一第 6 段“一旦机器提炼出属于自己的概念和观念之后, 这些抽象的概念和观念将会成为机器自身的思考方式的基础,这些概念就会形成一种不依赖于人的思考模 式网络”可得出智能增强不依赖人的思考模式;从材料一第 6 段“一个不再像人一样思维的机器,或许对 于人类来说,会带来更大的恐慌。毕竟,模拟人类大脑和思维的人工智能,尚具有一定的可控性,但基于 机器思维的人工智能,我们显然不能作出上述简单的结论”可得出智能增强是否可控,尚未可知。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者在原文中的观点的能力。 分析可知,本题的答案在材料二。从材料二第 1 段“从这个角度来看,人工智能所带来的挑战,恰恰缘于 速度提升:人工智能在‘深度学习’上的速度、对大数据的处理速度,完败人的生物‘算法’。这轮速度 变化的结果是:人们正在把越来越多的决断权交给人工智能算法”可得出大数据处理速度的提升使人们把 越来越多的决断权交给人工智能算法;从材料二第 2 段“从竞速学出发,我们可以重新审视人工智能带来 的威胁:在当下主权性的民族国家格局下,人工智能所带来的速度变化,正在使它实质性地拿到越来越多 的决断权”可得出人工智能所带来的速度变化,使它实质性地拿到越来越多的决断权;从材料二第 3 段“一 种人为导致的‘系统性愚蠢’”“在这个人工智能声称比你更了解你的时代,你不再耗费精力去了解恋爱 对象而是通过约会 APP 算法帮你定位到‘最适合的 TA’,国家领导人不再耗费精力去深入了解国际上的伙 伴与对手而依赖人工智能的大数据进行分析判断……这才是人工智能对人类文明的真正挑战”可得出人们 越来越依赖人工智能的大数据进行分析判断,导致“系统性愚蠢”。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 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 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 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黔小景 沈从文 三月间的贵州深山里,雨总是特别多。 官路上,这时节正有多少人在泥里雨里奔走。有送递文件的公门中人,有向远亲奔差事的人,有骑了 马回籍的小官,有正行法事的男女巫师。最多的是小商人,长年从不休息,在这官路上来往。 春雨一落后,路上难走了。于是许多路旁的小客舍里,天黑前都有了商人落脚。 客舍主人便忙碌起来,预备水,预备火,照料一切,客人好吃喝时,还得为他们备酒杀鸡。客人把饭 吃过后,就在火堆边烘着,谈到各样撒野粗糙故事。过一会,有人想到明早赶路的事,打了哈欠,火光也 渐渐熄灭了,外面雨声或者更大了一点,或者已结束了,于是这些人觉得应当到了睡觉时候了。 有一天,有那么两个人,落脚到一个孤单的客栈里。 他们因为在路上耽误了些时间,掉在大帮商人后面,落雨天气照例昏黑又极早,所以不到黄昏,两人 就停顿下来了。 主人是一个孤老,头发全是白的,走路腰弯弯的如一匹白鹤。今天是他的生日,这老人白天一个人还 念到这生日,想不到晚上就来那么两个客人了。 两个客一面洗脚,一面就问有什么吃的。 这老人站到一旁好笑,说:“除了干豇豆,什么也没有了。” 年青那个商人说:“你们开铺子,用豇豆待客吗?” “平常有谁肯到我这里住?到我这儿坐坐的,全是接一个火吃一袋烟的过路人。我这干豇豆本来留着 自己吃的,你们是我这店里今年第一个客。对不起你们,马马虎虎凑乎吃一顿吧。我们这里买肉,远得很, 隔寨子还有二十四里路,下了雨路也走不得。” 门外边雨渐渐已止住了,天上有些地方云开了眼,云开处皆成为桃红颜色,在黄昏里明媚如画,看那 样子明天会放晴了。 坐在门边的主人,好像十分快乐,像小孩子的神气自言自语说着:“晴了,晴了,我昨天做梦,也梦 到天会晴。” 他望着客人把脚洗完了,赶忙走到房里去,取出两双鞋子来。那个年青一点儿的客,一面穿鞋一面说: “怎么你的鞋子这样同我的脚合式!” 年长商人就笑了:“这兆头是中在你讨媳妇的,我应当喝你的喜酒。” “我媳妇还在吃奶咧。”两人于是大声笑着。 那老人在旁边听到客人的调笑,也笑着。但这两双鞋子,却是他在冬天刚死去的儿子的。两个商人正 谈到家庭儿女的事情,年青人看到老头子孤单单地在此住下,生了好奇的心。 “老板,你一个人在这里住吗?” “我一个人。”说了又自言自语似的,“嗳,就是我一个人。” “你儿子呢?” 这老头子正因为想到死去的儿子,有些地方很同面前的年青人相像,本来要说“儿子死了”,又改口 说:“儿子上云南做生意去了。” 两个商人穿了鞋子,到门边凳子上坐下,望到门外黄昏景致,望到对过路旁一些小小菜圃,油菜花开 得黄澄澄的,好像散碎金子;踏得稀烂的那条山路,怕是晴过三天还不会干。 这时老板在屋里,本来想走出去,望到两个客人用手指点对面菜畦,以为正指到那个土堆,就不出去 了。那土堆下面就埋着他的儿子。 慢慢地夜就来了。 屋子里已暗得望不分明物件,在门外边的两个商人,回头望到灶边一团火光,老板却痴坐在灶边不动。 年青人就喊他点灯。这老人近来一到夜时就睡觉,不用灯火有两三月了。 吃过晚饭后,老人就在锅里洗碗,两个商人坐在灶口前,把干松枝塞到灶肚里去,看那松枝着火时, 訇然一轰,觉得十分快乐。 洗完了碗,只一会儿,老头子就说,若客人不睡,他想先睡。说是要睡,已走到自己房里睡去了,不 过一会儿,却又走出来,说是不想就睡,傍着两个商人一同在灶边坐下了。 几个人谈起话来。他们问他有六十几,他说应当再加十岁去猜,又问他住到这里有多久,他说并不多 久,只二三十年。他们问他还有多少亲戚,他就像在哄骗自己,把一些多年来已毫无消息的亲戚一一数着, 且告诉他们,这些人在什么地方,做些什么事。他们问他那个上云南做生意的儿子,要多久回来一次,他 打量了一下说:“冬天快过年了回来一次,还送了云南出的大头菜。” 说了许多他自己都不甚明白的话,为什么有那么多话可说,使他自己也觉得今天有点奇怪。平常他就 从没有想到那些亲戚熟人,也从不想到同谁去谈这些事,但今天是不必谈到的也谈到,近于自慰的谎话也 说了很多。 夜深了,两个商人先后睡去了。老头子一面答应着明天喊叫他们早起,一面还是坐在灶边,望着灶口 的闪烁火光,不即起身。 第二天天明以后,他们起来时,屋子还黑黑的,到灶边去找火媒燃灯,稀奇得很,怎么老板还坐在那 凳上,什么话也不说。开了大门再看,才知道这人半夜里死了。 这两个商人跑到最近的小村子里,把这件事告给了村里人。那么老了一个孤人,自然也很应当死掉了, 幸好有个人知道,不然死后到全身爬得是蛆时,还恐怕不会被人发现。乡下人那么打算着,这两个商人自 然就不会再有什么理由被人留难了。在路上,他们又还有其他新事情,很自然地也就把这件事忘掉了。 一九三一年十月十日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标题为“黔小景”,作者只截取了贵州深山一个小客栈里发生的故事,但意在借此表现当时贵州特 定人群的生活面貌。 B. 年轻商人问老人是不是独居时,老人先说“我一个人”,接着又说“嗳,就是我一个人”,这一回答反 映出他内心的悲凉。 C. 当屋子里已经非常黑暗时,老人却还坐在灶边不动,没有起身点灯,这主要是因为他的生活过于拮据, 早已用不起灯火了。 D. 老人本想早睡,又想和客人聊天,但最终并未如实说出自己的情况,这说明他既想把心中苦痛倾诉出来, 又不想博取同情。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多处写到春雨,但并不带给人们希望与惬意,反而使故事一开始就带着阴沉的色调,此外,它也是 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折射。 B. 小说主要情节展开之前,先介绍贵州三月深山官路上往来奔走的各色人等,为后面两个商人的见闻设置 了一个比较明晰的背景。 C. 小说写商人看门外的黄昏景致时,说盛开的油菜花像散碎金子,既贴合商人的视角,也寄寓了对他们漠 视老人不幸遭遇的批判。 D. 小说通过客栈老板的悲剧,体现了人们面对死亡的漠然,同时也隐喻了人们需要彼此的关爱,并以此来 对抗孤独。 8. 客栈老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9. 有人认为小说写到客栈老板深夜死去时,故事已经结束,最后一段是画蛇添足之笔。你是否同意这一说 法?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6. C 7. C 8. ①孤独无依。他独守位置偏僻、罕有人到的客栈,年过七旬又失去了相依为命的儿子。②渴望关爱。他 在生日当天迎来两位客人,与他们深夜长谈,甚至编造谎话来安慰自己,间接表现了对受人关爱的渴望。 ③心地善良。他因为年轻商人与自己死去的儿子相像,便不忍心讲出儿子已死去的实情。 9. 不同意。①村里人和商人都把老人的去世看做很平常的事,与小说冷静、克制的叙述相融合,更能表现 人们对生命的冷漠、麻木,暗示当时社会的苦难之深重。②村里人觉得老人去世是自然而然的事,甚至为 他死时能被人发现感到庆幸,表现了底层人群卑微的生存状态,强化了小说的现实表现力。③商人上路后 因为还有其他事情要忙,很快把老人的死忘记了,与开篇“最多的是小商人,长年从不休息,在这官路上 来往”形成呼应。④老人向客人倾诉后死去,而人们的生活还要继续下去,都要为了生存奔走,表现了作 者的悲悯情怀。 同意。①小说主要情节从老人生日当天迎来新年第一批客人开始,到老人生日当夜去世结束,首尾完整。 ②小说写到老人死去时戛然而止,能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更有余味。③老人在生日当夜孤独地死去,反 差强烈,更能表现他的不幸处境。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鉴赏能力。 C 项,“这主要是因为他的生活过于拮据,早已用不起灯火了”理解错误。联系原文,“第二天天明以后, 他们起来时,屋子还黑黑的,到灶边去找火媒燃灯,稀奇得很,怎么老板还坐在那凳上,什么话也不说。 开了大门再看,才知道这人半夜里死”,老人不是因为生活拮据用不起灯火,“老人却还坐在灶边不动, 没有起身点灯”是因为去世了。 故选 C。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 项,“也寄寓了对他们漠视老人不幸遭遇的批判”无中生有。从情节上看,“平常他就从没有想到那些 亲戚熟人,也从不想到同谁去谈这些事,但今天是不必谈到的也谈到,近于自慰的谎话也说了很多”,老 人并没有和客人说他的不幸遭遇,对儿子的去世谎说去云南做生意了,此时的客人说“说盛开的油菜花像 散碎金子”是他们对黄昏精致的欣赏,这里并不存在对其不幸遭遇的漠视。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 从相关情节和对人物的描写看老人的形象。老人是客舍主人,文中交代他“是一个孤老”,他所在的地方 是贵州深山,位置偏僻,是一个“孤单的客栈”,可见老人的孤单。从后文看,老人儿子已去世,他不仅 孤单而且无依无靠,很不幸。在客人上门后,写“这老人白天一个人还念到这生日,想不到晚上就来那么 两个客人了”,突出老人对人的渴望,后文“说是要睡,已走到自己房里睡去了,不过一会儿,却又走出 来,说是不想就睡,傍着两个商人一同在灶边坐下了”,同客人深夜长谈,编谎话答对客人安慰自己,这 些表现出老人对得到人关爱的渴望。落雨天气,路难走,“他望着客人把脚洗完了,赶忙走到房里去,取 出两双鞋子来”,把鞋子给客人;当客人问起他儿子,他因为年轻商人与自己死去的儿子相像,不忍心讲 出儿子已死去的实情。这一情节表现了老人的心地善良。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结尾应不应该删去,可以从情节结构、人物形象、文章主旨和表达效果等多方面分析。如果无存在的必要 可删,如果删去影响表达就保留。题干说“有人认为小说写到客栈老板深夜死去时,故事已经结束,最后 一段是画蛇添足之笔。你是否同意这一说法”,答题时要先明确自己的态度,说明客栈老板深夜死去这段 是不是画蛇添足之笔,然后再结合小说内容对之简要说明理由。 不同意删去: 从内容上看,最后这段,交代了客栈老板深夜死去后,客人和其他村里人的反应。“这两个商人跑到最近 的小村子里,把这件事告给了村里人”“乡下人那么打算着,这两个商人自然就不会再有什么理由被人留 难了”,说明村里人和商人都把老人的去世看做很平常的事。“在路上,他们又还有其他新事情,很自然 地也就把这件事忘掉了”,说明他们对生命的冷漠、麻木,也与开篇“最多的是小商人,长年从不休息, 在这官路上来往”形成呼应,也预示着人们的生活还要继续下去,都要为了生存奔走,表现了作者的悲悯 情怀。“那么老了一个孤人,自然也很应当死掉了,幸好有个人知道,不然死后到全身爬得是蛆时,还恐 怕不会被人发现。乡下人那么打算着”这个交代,让我们看到了老人的孤独悲凉,村里人觉得老人去世是 自然而然的事,甚至为他死时能被人发现感到庆幸,表现了底层人群卑微的生存状态,也有对生命的冷漠 和麻木,强化了小说的现实表现力,暗示当时社会的苦难之深重。基于以上分析,可认为结尾这段没有画 蛇添足之感,结论是不同意前面的这一说法。 同意删去: 从文章内容看,主要写的是客栈主人。小说开头交代客栈位置和环境特征,为表现老人的孤单和人们生活 的不易做铺垫,由“有一天,有那么两个人,落脚到一个孤单的客栈里”开始客栈主人出场。“主人是一 个孤老,头发全是白的,走路腰弯弯的如一匹白鹤。今天是他的生日,这老人白天一个人还念到这生日, 想不到晚上就来那么两个客人了到老人在自己生日”,介绍了主人的形貌特征和孤单的生活状况。如果写 到老人在生日当天的夜里去世小说就结尾,老人的故事也是完整的,不要结尾一段不影响小说结构的完整 性。从人物形象上来看,文中已经不止一次写到了老人的孤独,也交代了他儿子的去世,如果写到在生日 当天夜里孤独地去世就结尾,同样能突出老人的不幸,也不会妨碍老人的其他形象特点的表现。从表达效 果上看,结尾戛然而止,也能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令人深思,耐人寻味。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有声。举进士,试南宫第一,擢甲 科,调西京..推官。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 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奉使河东, 凡赋敛过重民所不堪者,奏罢十数事。使还,会保州兵乱,以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兵之始乱 也,招以不死,既而皆杀之,胁从二千人,分隶诸郡。富弼为宣抚使,恐后生变,将使同日诛之。修曰: “祸莫大于杀已降,况胁从乎?既非朝命,脱一郡不从,为变不细。”弼悟而止。知嘉祐二年贡.举。时士 子尚为险怪奇涩之文,号“太学体”,修痛排抑之,凡如是者辄黜。毕事,向之嚣薄者伺修出,聚噪于马 首,街逻不能制。然场屋之习,从是遂变。 河决商胡,北京留守贾昌朝欲开横垅故道,回河使东流。有李仲昌者,欲导入六塔河,议者莫知所从。 修以为:“横垅功大难成,虽成将复决。六塔狭小,而以全河注之,滨、博必被其害。不若因水所趋,增 堤峻防,疏其下流,纵使入海。”宰相陈执中主昌朝,文彦博主仲昌,竟为河北患。台谏论执中过恶,而 执中犹迁延固位。修上疏,以为“陛下拒忠言,庇愚相,为圣德之累”。未几,执中罢。 为文天才自然丰约中度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超然独骛众莫能及故天下翕然 师尊之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曾巩、王安石、苏洵,洵子轼、辙,布衣屏处,未为 人知,修即游其声誉,谓必显于世。笃于朋友,生则振掖之,死则调护其家。熙宁五年,卒,谥曰文忠。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文天才/自然丰约中度/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超然独骛/众莫能及/故 天下翕然师尊之/ B. 为文天才自然/丰约中度/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超然独骛/众莫能及/故天 下翕然/师尊之/ C. 为文天才/自然丰约中度/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超然独骛/众莫能及/故天 下翕然/师尊之/ D. 为文天才自然/丰约中度/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超然独骛/众莫能及/故 天下翕然师尊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及冠也称加冠、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表示成年,可以取“字”。 B. 西京,是封建王朝国都的“京号”,北宋朝代实行两京制,将开封称为西京。 C. 品服是古代官吏穿的公服,颜色、形制、质地各不相同,以表明品级和尊卑。 D. 贡,指贡士,古代地方向朝廷举荐人才;举,指乡举里选,后泛指科举考试。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欧阳修力纠当时文风,态度坚决。他曾利用掌管考试的机会,对凡是写“太学体”的士子都不予以录取, 这些人就聚集起来围堵他,然而考场文风由此得以改变。 B. 欧阳修为人率直敢言,不顾利害。范仲淹被贬后高若讷落井下石,欧阳修写信指责他不知羞耻;陈 执中被谏官批评后未及时引退,欧阳修上疏批评皇帝包庇他。 C. 欧阳修仁民爱物,处事有远见。他出使河东时,废除赋税过重及百姓不能承受的事情十多件;奉旨带兵 平定保州叛乱后,建议宣抚使富弼不要杀害投降的士卒。 D. 欧阳修喜欢引荐后辈,对朋友忠厚。不少人经他赏识推荐,如曾巩、王安石、苏洵父子等人,后都成为 名士;朋友在世时就帮扶他们,死后则保护他们的家人。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若因水所趋,增堤峻防,疏其下流,纵使入海。 (2)布衣屏处,未为人知,修即游其声誉,谓必显于世。 14. 黄河决堤泛滥,欧阳修为什么反对贾昌朝、李仲昌的治理措施?请简要说明。 【答案】10. D 11. B 12. C 13. (1)不如顺着水流的方向,加固加高堤坝,疏通下游,使河水流入大海。 (2)做平民时都隐没无名,不被人们知晓,欧阳修就揄扬他们的声名,认为他们将来在世上一定会显达。 14. 工程浩大难以完成,即使完成还会再次决口;六塔河的河道狭小,把黄河水全导入进去,会祸及滨州博 州。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这段话意思是:欧阳修写文章才华横溢,朴实自然,不繁不省恰到好处。议论简单而明了,语言真实而通 达,善于联系引用事物分析问题,阐明深刻的道理,来征服人心。超然卓异,别人无法比得上,所以天下 人一致效法尊崇他。 前面说“为文”的特点,后面说“其言”的特点,“简而明/信而通”都是“其言”的特点,“简而明”和 “信而通”结构一致,应该分别断开,排除 BC 两项; “服”是动词,意思是“征服”,宾语是“人心”,不是“人”,应在“心”后断开,排除 A 项。 故选 D。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 B 项,“将开封称为西京”错误,开封也就是汴梁,当时是东京,洛阳是西京。 故选 B。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 项,“奉旨带兵平定保州叛乱”错误,文中说的是“使还,会保州兵乱,以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 运使”,意思是“出使河东回朝,正赶上保州士兵叛乱,朝廷任命欧阳修担任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 使”,并非让他平定保州叛乱。 故选 C。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中,“因”,顺着;“趋”,归向,流向;“增”“峻”都是动词,加高加固;“使”后省略代词“之”。 (2)中,“布衣”,平民;“屏处”,隐没,隐居,隐藏;“为人知”,被人知晓;“即”,就;“游”, 揄扬;“显于世”,状语后置句,在世上显达。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题干问的是黄河决堤泛滥,欧阳修为什么反对贾昌朝、李仲昌的治理措施。首先找到设题的区域,由“有 李仲昌者,欲导入六塔河,议者莫知所从”可知,设题区域在第二段,然后找到欧阳修的话,即“横垅功 大难成,虽成将复决。六塔狭小,而以全河注之,滨、博必被其害”,意思是“开通横垄故道的工程浩大 难以完成,即使完成了还会再次决口;六塔河河道狭小,而以全部黄河水流入,那么滨州、博州必然遭受 祸害”,根据这一内容可以概括出亮点信息。 参考译文: 欧阳修,字永叔,江西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年幼时聪明超过常人,读书往往能背诵。到了二十岁, 享有很高的名声。考进士,考中南宫第一,选为甲科,调任西京(洛阳)推官。范仲淹因为议论政事被贬谪, 朝廷官员大多上奏章为他求情,只有司谏高若讷认为应当贬黜。欧阳修写信指责他,说他不再知道人间有 羞耻的事情。高若讷将欧阳修的信交给皇帝,欧阳修受牵连被贬谪为(湖北)夷陵县令。欧阳修议论政事恳 切率直,别人把他看作仇敌,唯独皇帝奖励他敢于说话,当面赐给他五品官服。奉命出使河东,凡是赋税 过重百姓不能承受的, 欧阳修上奏朝廷请求罢免十多件事情。出使河东回朝,正赶上保州士兵叛乱,朝廷 任命欧阳修担任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士兵开始叛乱时,朝廷用不判死刑来招降叛乱的士兵, 但 他们归顺后不久又把他们杀了,对被胁迫参加的二千人,分别交给各郡去管理。富弼担任宣抚使,害怕日 后发生变故,准备下令在同一天杀死他们。欧阳修说:“祸患没有什么比杀死已经投降的人更大,何况他 们是被胁迫参与的。这既然不是朝廷的命令,倘若某个郡的士兵不服从,造成的事变可不小。”富弼听后 醒悟,立即停止了这个决定。欧阳修掌管嘉佑二年的科举考试。当时的读书人崇尚写险怪新奇晦涩的文章, 号称为“太学体”,欧阳修严厉排斥打击这些读书人,凡是写这种文章的人就不予录取。录取工作结束后, 过去那些浮薄的人等欧阳修一出现,就在他的马前聚集鼓噪,巡街的士兵都无法制止。但是考场的文风, 从此就逐渐改变。 黄河在商胡(今河南濮阳)一带决堤,北京留守贾昌朝打算开掘旧日的横垄河道,使河水回头向东流去。 而李仲昌打算将河水疏导引入六塔河。主持计划的人不知听从谁的意见。欧阳修认为:“开通横垄故道的 工程浩大而难以完成,即使完成了还会再次决口。六塔河河道狭小,而以全部黄河水流入,那么滨州、博 州必然遭受祸害。不如顺着水流的方向,加固加高堤坝,疏通下游,使河水流入大海。宰相陈执中支持贾 昌朝的意见,文彦博支 持李仲昌的意见,最终成为黄河以北地区的祸患。谏官弹劾陈执中过于凶狠刚愎, 而陈执中仍然拖延不辞职。欧阳修上疏,认为“陛下拒绝接纳忠言,包庇愚相,这有损于皇帝的圣德。” 不 久,陈执中被罢免。 欧阳修写文章才华横溢,朴实自然,不繁不省恰到好处。议论简单而明了,语言真实而通达,善于联 系引用事物分析问题,阐明深刻的道理,来征服人心。超然卓异,别人无法比得上,所以天下人一致效法 尊崇他。奖励引荐后辈,担心做得不好,经过他赏识推荐的人,大多成为名人。曾巩、王安石、苏洵,苏 洵的儿子苏轼、苏辙,做平民时都隐没无名,不被人们知晓,欧阳修就揄扬他们的声名,认为他们将来在 世上一定会显达。对朋友忠厚,朋友在世时就推荐提拔他们,朋友去世后就尽力照顾保护他们的家人。熙 宁五年去世,谥曰文忠。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黄几复① 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②,治病不蕲三折肱③。 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注]①本诗作于元丰八年(1085),当时诗人于山东德州任职。黄几复,诗人朋友,时于广东四会县任职。 ②《汉书·司马相如传》:“家居徒四壁立”,极言家贫。③《左传·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为良医。” 意为一个人如果多次跌断胳膊,就可以做个好医生。“蕲”同“祈”,求。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点明诗人与友人分居两地,南北远隔,音信难通,想要委托鸿雁传信也做不到。 B. 颈联上句写友人生活清贫,赞其为官清廉,下句赞其经历多重困境后练就办事才干。 C. 尾联想象友人身处恶劣环境仍坚持读书,既表达敬佩、怜悯之意,也为友人鸣不平。 D. 全诗善于用典,翻出新意,丰富了诗句的内涵,又情深意挚,寄慨深长,亲切感人。 16. 著名诗人张耒曾评价颔联为“真奇语”,如何理解张耒的评价? 【答案】15. B 16. ①手法上,“桃李春风”与“江湖夜雨”、“一杯酒”与“十年灯”形成强烈对比, 突出作者与友人短暂相聚的欢乐、长久分离(漂泊)的凄苦,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②句法上,两句纯 用名词(名词性词组、意象),描绘出两种不同的画面(意境),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解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技巧的能力。 B 项,“颈联……下句赞其经历多重困境后练就办事才干”错误,从诗中来看,“治病不蕲三折肱”意思 是“古人三折肱后便成良医,我却但愿你不要如此”,作者称黄几复善“治病”、但并不需要“三折肱”, 言外之意是:他已经有政绩,显露了治国救民的才干,为什么还不重用,老要他在下面跌撞呢?寄寓了对 友人怀才不遇的不平与愤慨。 故选 B。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诗歌语言的能力。 首先理解“真奇语”这一评价的意思,重点在“奇”,即“不一般”;然后理解颔联的意思,分析手法, 体会感情,展现“奇”之处。“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意思是“当年春风下观赏桃李共饮美 酒,江湖落魄,一别已是十年,常对着孤灯听着秋雨思念着你”;从手法上来看,颔联使用对仗,句式整 齐,还使用对比,前一句“桃李春风”,是二人相聚之时的欢乐温暖,后一句“江湖夜雨”是二人别后的 凄苦孤独,二者形成对比,表现思念之深。从内容来看,诗人选了“江湖”、“夜雨”、“十年灯”,作 了动人的抒写,“江湖”一词,能使人想到流转和飘泊,在“江湖”而听“夜雨”,就更增加萧索之感。 “夜雨”之时,需要点灯,所以接着选了“灯”字。“灯”,这是一个常用词,而“十年灯”,则是作者 的首创,用以和“江湖夜雨”相联缀,就能激发读者的一连串想象:两个朋友,各自飘泊江湖,每逢夜雨, 独对孤灯,互相思念,深宵不寐。而这般情景,已延续了十年。作者学习温庭筠不用动词只是选择若干名 词加以配合的做法,吸取了温诗的句法,却创造了独特的意境。“桃李”、“春风”、“一杯酒”,“江 湖”、“夜雨”、“十年灯”,这都是些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其中的每一个词或词组,都能使人想象出特 定的景象、特定的情境,展现了耐人寻味的艺术天地。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众人在宴饮时的快乐不仅在于音乐,还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游戏之乐。 (2)《阿房宫赋》中以一连串的排比夸张地写出阿房宫中美人宫妇之多,如她们打开的镜子像 “____________”,晨起梳头时头发如“____________”。 (3)白居易在《琵琶行》中说自己谪居浔阳时,早晚听到的不是“____________”等动物的悲声,就是乡野 间的“山歌与村笛”,因此听到琵琶女的琴声就感觉“____________”。 【答案】 (1). 射者中 (2). 弈者胜 (3). 明星荧荧 (4). 绿云扰扰 (5). 杜鹃啼血猿哀鸣 (6). 如听仙乐耳暂明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名言名句的能力。 考生要注意如下字词:弈、荧、扰、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天好像并不遥远了,我放下手中的笔,遥望那面白雪覆盖的山坡,白茫茫的雪依然那么阴冷,丝毫 没有融化的意思。我想这里并无春天,矿山的春天只是冬天的一个 ① ,或是夏天的一个开端。杏花开 的时候,雪还没有化完,空气里的暖意依旧躲躲闪闪,不肯 ② 地到来。风从谷底扫过,带着煤尘,带 着冬天的余温,一缕一缕,忽地在你身旁随地翻滚几下,像得了羊角风,抽搐几下,便急速向高处一路卷 过去,遇到一棵树便散开了,一转眼,又聚在一起,横穿马路,最后在山坡上的居民区 ③ 。 我无数次站在山下的平原上,观望眼前这一道道瘦瘦的山峰,就如一匹匹瘦骨嶙峋横卧的瘦马,它们 营养不良,皮毛杂乱。它们的身后并没有更多的山峰,是一个被抬高的荒原,荒原之下是厚厚的黄土,群 峰只是一个假象,显得很冷峻,很有筋骨,那些突显裸露的山崖四季都是一个颜色:灰色。夏季 ④ 的 绿根本遮挡不住山坡的苍凉,这种苍凉是北方的苍凉,是命中注定的苍凉。但苍凉之下却埋藏着乌黑的煤, 积淀了亿年之久蕴藏着巨大能量的煤,深深地潜伏在苍凉的山体之下。多年之后,我终于悟出:真正美好 的事物,都隐藏在朴实并不华丽的外表之下。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结束 大大咧咧 作鸟兽散 零乱 B. 延续 大大方方 作鸟兽散 零星 C. 延续 大大方方 一哄而散 零乱 D. 结束 大大咧咧 一哄而散 零星 19. 比喻具有相似性,请结合文段内容,简要分析画横线句子所用比喻的相似性。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一缕一缕带着煤尘和冬天余温的风从谷底扫过,忽地在你身旁随 地翻滚几下,像得了羊角风,抽搐几下,便急速向高处一路吹过去。”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 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答案】18. B 19. ①句中把瘦瘦的山峰比作瘦骨嶙峋横卧的瘦马,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②山峰冷峻有 筋骨,和马的瘦骨嶙峋相似。③山崖凸显裸露、山坡苍凉,和马的营养不良、皮毛杂乱相似。 20. ①强调的重点不同:改句强调的是风从谷底扫过的过程。原句强调的是风从谷底扫过时“带着煤尘,带 着冬天的余温,一缕一缕”的状态,更符合原文的逻辑。 ②表意的准确性、丰富性不同:改句的“吹”字比较普通,原句的“卷”字写出了风的力度和强度,表意 更为准确丰富。 ③句式不同:改句前半部分是长句,原句前半句是短句,抒情性更强,和语段的语言风格更一致。 【解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第一处,“结束”,完毕,不再继续;“延续”,照原来的样子持续下去,延长下去。语境是说矿山的春 天是冬天的延长,应使用“延续”。 第二处,“大大咧咧”,形容待人处事随随便便,满不在乎。大大方方,指人的行为举止自然不俗气。结 合前面“空气里的暖意依旧躲躲闪闪”“不肯……”可知,此处应使用与“躲躲闪闪”相反的词语,即“大 大方方”。 第三处,“作鸟兽散”,聚集着的一群人慌张而狼狈地四散逃开,像丛林中的鸟群或兽群,受到惊吓后散 开了。“一哄而散”,形容聚在一起的人一下子吵吵嚷嚷地走散了。此处是形容风散开,应使用“作鸟兽 散”。 第四处,“零乱”,散乱,无章,景物纷呈貌。“零星”,零碎,少量,不全面,稀稀拉拉。语境是说说 绿之少,而非乱,应使用“零星”。 故选 B。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修辞,品味语言的能力。 题干要求简要分析画横线句子所用比喻的相似性,即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先看本体和喻体分别是什 么,“观望眼前这一道道瘦瘦的山峰,就如一匹匹瘦骨嶙峋横卧的瘦马,它们营养不良,皮毛杂乱”,本 体是“一道道瘦瘦的山峰”,喻体是“一匹匹瘦骨嶙峋的瘦马”;然后看本体和喻体各自的特点,找到相 似性,如“山峰”是瘦瘦的,如“瘦马”是瘦骨嶙峋的,这方面是相似的;山峰的“瘦”是指冷峻有筋骨, 马是瘦是瘦骨嶙峋,二者是相似的;“山峰的瘦”是因为山坡的苍凉、山岩的裸露,马的瘦是营养不良、 皮毛杂乱,这是相似的。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语言的能力。 一般可以从内容的表达、词语或手法的运用以及句式的变化等角度分析。先看文中的句子,“风从谷底扫 过,带着煤尘,带着冬天的余温,一缕一缕,忽地在你身旁随地翻滚几下,像得了羊角风,抽搐几下,便 急速向高处一路卷过去”,这段话描述的对象是“风”,“从谷底扫过”“带着煤尘”“带着冬天的余 温”“一缕一缕”展现出风从谷底扫过时的状态;从用词角度来看,文中说风“卷过去”,可以想象出风 过之地的情况,而且“卷”可以展现风的力度和强度;从句式来看,文中多数使用短句,节奏分明,铿锵 有力,读起来更有力度,与强调风的力度的语境是相合的。再看改句, “一缕一缕带着煤尘和冬天余温的 风从谷底扫过,忽地在你身旁随地翻滚几下,像得了羊角风,抽搐几下,便急速向高处一路吹过去”,改 句把“带着煤尘,带着冬天的余温,一缕一缕”作为“风”的修饰语,句子比较长,而且压缩之后变成“风 从谷底扫过,翻滚……”,展现的是风从谷底扫过的过程,对于风扫过的状态展现不明确,而且句式过长 不利于情感的表达。 21. 下面文段有五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近年来,①我国学生近视率发生了不断攀升,②状况不容令人乐观。③其中低年龄段近视问题比较突 出,小学和初中阶段是我国近视管控的重点年龄阶段。④此外,高度近视问题不容忽视,⑤高三年级学生 高度近视,也就是近视度数高于 600 度以上,在近视总数中占比达到 21.9%。⑥高度近视会影响眼球结构, 增加患上青光眼、白内障、视网膜脱落等并发症。⑦这严重影响学生们的身心健康,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 警惕和重视。 【答案】语句①,修改为“我国学生近视率不断攀升”; 语句②,修改为“状况令人不容乐观(状况不容乐观)”; 语句③,修改为“小学和初中阶段是我国近视防控的重点年龄阶段”; 语句⑤,修改为“高三年级高度近视,也就是近视度数高于 600 度的学生人数”;“高三年级高度近视, 也就是近视度数 600 度以上的学生人数”; 语句⑥,修改为“增加患上……并发症的几率(概率、机会)”。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语句①,“发生”和“攀升”搭配不当,应去掉“发生”; 语句②,语序不当,应把“令人”和“不容”交换位置; 语句③,“近视”和“管控”搭配不当,将“管控”修改为“防控”; 语句⑤,“高于”和“以上”重复赘余,应该去掉一个,另外,“在近视总数中”的主语应该是“学生人 数”,此句可修改为“高三年级高度近视,也就是近视度数高于 600 度的学生人数”或“高三年级高度近 视,也就是近视度数 600 度以上的学生人数”; 语句⑥,缺少宾语中心词,在“并发症”后边加上“的几率(或概率、机会)”。 22.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60 个字。 9 月 20 日,历时 30 个月的建设,我国首个自营深水油田群——流花油田群顺利投产。流花油田群位于 南海珠江口盆地,平均水深 410 米。这也是目前我国在南海产量最大的新油田群,高峰年产量可达 420 万 立方米,能够满足 400 多万辆家用汽车一年的汽油消耗。它的建成投产将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助力粤港 澳大湾区发展注入新动力。 【答案】9 月 20 日,我国首个自营的南海产量最大的深水油田群——流花油田群投产,为保障国家能源 安全和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注入新动力。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概括的能力。 由题干来看,这是一则新闻报道,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包括时间、事件、意义或价值。首先浏览语段,看 语段共有几句,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时间、事件和意义分别是什么,最后使用主谓句式进行概 括即可。这段话共有三句话,第一句交代时间——9 月 20 日,还交代事件,即“我国首个自营深水油田群 ——流花油田群顺利投产”,第二句是对流花油田具体情况的介绍,第三句是流花油田建成投产的意义。 由此可知,这则新闻的主要信息主要包括时间、事件以及事件的意义。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显示,2018 年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为 8.47%,与 世界科技大国差距较大。如何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提出,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 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能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 截至 2019 年 6 月,中国网民规模为 8.54 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 61.2%,通过互联网开展科学教育前景 广阔。 某市电视台举办“走近科学”主题论坛,邀请嘉宾畅谈对“科学素质和科学精神”的看法。应邀嘉宾有 中国科学院院士宋教授、科技杂志专栏记者梁先生、科普作家马女士、网络公司总裁曾先生,观众席上有 各校学生、家长代表和感兴趣的市民。请你以其中一位嘉宾的身份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切合身份,贴合背景;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 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弘扬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 各位嘉宾: 大家好!我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宋教授。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弘扬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与日益更新不断突破的科学技术,无疑是当今 社会迅速腾飞国家实力不断增强的关键。然而,在我国探求发展的过程中,高校造假门事件、张悟本事件、 瘦肉精事件等一系列背离科学精神、阻碍国家发展、误导群众思想的事件不断地触碰着我们紧绷的神经, 也警醒着我们:弘扬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刻不容缓。 科学精神是务实发展的精神、是科学活动的行为准则,科学素养是公民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 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识。我国目前无论是学术界中的学术造假还是肆意炒作的养生理念,以及一些一直 认为合理独特的评价体系与教学方法,都严重背离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同时,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也 远低于国外水平。因此,必须把弘扬科学精神提升民众科学素养作为社会工作的重中之重。 弘扬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加强培育与宣传是战略重点。从本质上看弘扬科学精神是提升公民科 学素养的根本途径,提升科学素养是弘扬科学精神的主要助力。因此,社会要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 体,通过专题节目、专项培训、开设相关专栏等形式,宣传科学精神提高民众对科学精神的认识,为提升 科学素养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同时,我们科研人员应通过网络调查或实地调研来了解人民群众所需要的 科普常识,通过微信、微博等形式向公民普及科学知识,提升民众的科学素养,为弘扬科学精神提供动力。 弘扬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完善法律与加强监督是内在要求。法律作为一种刚性约束和制度保障 能有制约适当行为,监督保证制度有效运行的关键。学术造假、成果抄袭,从单独案件看会产生学术垃圾, 从整体看会影响原创者的积极性阻碍国家进步。故而,国家要完善学术造假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强惩戒 力度;学校、企业、群众通过电话举报、网络监督等渠道积极参与到监督环节中,建立长效机制,共同捍 卫科学精神,提升社会科学素养。 除此之外,建立科学有效的成果评价体系以及教师评定程序也是促进弘扬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的 重要途径。在崇尚科学、求真务实的今天,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 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坚持科学精神,不断提升科学素养,就一定能铸成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能力。 审题: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首先分析材料,材料由三段文字组成,第一段是全国公民科学素质 调查结果,从结果来看,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与世界科技大国差距较大,由此提出亟待解决的问题“如 何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第二段是《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对公民要具备的基本科学素质的要求;第三 段借助数据提出开展科学教育的途径——互联网。由此看来,这三段材料的核心就是“公民的科学素质”, 三则材料从问题、要求以及方法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然后分析任务要求,“某市电视台举办‘走近科学’ 主题论坛,邀请嘉宾畅谈对‘科学素质和科学精神’的看法。应邀嘉宾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宋教授、科技杂 志专栏记者梁先生、科普作家马女士、网络公司总裁曾先生,观众席上有各校学生、家长代表和感兴趣的 市民”设置了具体情境,要求是“以其中一位嘉宾的身份写一篇发言稿”,考生需要选择具体的身份,文 章的内容要符合这一身份,写作发言稿,要符合发言稿的格式。从构思来看,考生可以先叙述弘扬科学精 神的重要性,其次阐明提升公民科学素养的重要意义,再次阐述弘扬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对于发展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一些建议措施,最后进行收尾。 立意:弘扬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养;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公民科学素养,激发社 会创新活力;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从我做起;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刻不容缓;科普工作任重道远,大有可为; 让科学精神照亮我们的前路。 素材: 1.推进科技创新,一项基础性工作是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养。科普兴,科技 才会兴,国家才会强。开展科学普及,需要长抓的韧劲、抓常的恒心,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真正让科学 理念、科学精神在人们心里扎下根来。抓好面向青少年的科学普及,应从学校抓起,从家庭抓起,发挥社 会各方面积极性,更好激发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和科学热情。做好科普工作,需要有体制、有机制、有队伍。 政府有关部门应把科普工作摆上重要位置,提供有力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科协应发挥科普工作主力军作 用,科技、教育和媒体工作者、科普作家都需积极倡导科学思想、传播科学知识,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 力量。 2.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科学普及任重道远。近年来专业的科普队伍日益壮大,但远 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期盼更多的科学家在从事创新的同时,拿出一些时间,承担起传播科学知识、传授 科学方法和弘扬科学精神、营造科学文化的重任,让科学普及和科技创新比翼齐飞。 3. 求真务实,乃是科学精神的根本,是它的本源力量。西方理性主义的创始者、德国哲学家康德曾直言: “我们所有的知识都始于感性,而后进入知性,最后以理性告终。没有比理性更高的东西了。”所谓科学, 若无一颗追求真理的赤子之心,去辨明真相,破除错误,则无异于疯人的臆想,更无可踏入应用的快车道; 若少一颗躬身实践的匠人之心,则不啻为虚幻的明珠,即使光华璀璨,却一无是处。如躬耕于一线的钟南 山、李兰娟二位院士,如试纸、疫苗研发中的无数科研工作者,如身赴战场的众多医务人员,他们追求真 理、投身实践的精神,自应为每个人应有的素质。 4. 科学精神肇始于欧洲的启蒙运动,而后诞生了拉斐尔、牛顿、黑格尔等无数巨匠。于我们而言,科学精 神可谓是舶来品,但我们对其早已不再陌生。借着这股力量,我们合成了世界上第一个人造胰岛素,我们 破除了十年动乱的阴云,换来四十年经济的飞速发展。在今天,随着物质文明马不停蹄向前飞驰,我们愈 发深刻地明白:科学精神的缰绳,永远不可或缺。面对波诡云谲的新时代,我想,诚应重提科学精神,使 其深入人心,为社会带来辉煌的理性之光。 行文结构:首先拟定一个能彰显主题的标题,如《弘扬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句式整齐,又切合材料; 然后结合现实生活引出问题,紧跟着提出明确的论点,接着从加强培育与宣传、完善法律与加强监督、建 立评价体系等多个角度提出了具体的措施论述;最后发出号召,收束全篇。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