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5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古诗词鉴赏5
第5讲 增分主观题——古诗歌表达技巧 鉴赏古诗歌的表达技巧,是指准确判断诗歌所运用的手法技巧,并赏析其表达效果。表达技巧是一个较宽泛的概念,主要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手法四大方面。考生常因界定不清表达技巧导致答题思路紊乱而失分。鉴于此,我们先辨清4大表达技巧,确保答题方向不跑偏,再点拨审答技巧保规范。 一、4大表达技巧要辨清 (一)描 写 1.侧面描写 阐 释 示 例 赏 析 侧面描写亦称“间接描写”。通过其他事物或环境描写对主要对象加以渲染烘托,使之突出、鲜明。 吴丝蜀桐张高秋, 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 李凭中国弹箜篌。 (李贺《李凭箜篌引》) 二、三两句从客体落笔描写乐曲之美妙。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山旷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江娥素女,也被乐声触动愁怀,潸然泪下。极力烘托了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 2.正面描写 技 巧 阐 释 示 例 赏 析 白描 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手法,指不着颜色,也不画背景,只用虚线勾勒人物形象的画法。文学中指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不事雕饰,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与景物的情态面貌的手法。 父耕原上田, 子斫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 官家已修仓。 (聂夷中《田家》) 全诗运用白描手法,寥寥数语勾勒了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封建统治阶级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细节描写 是对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环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可以是一个动作、一种情景、一个特点或一种景物等。通过特写镜头把事物放大,通过准确、生动、细致的描写,于细微处见精神。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赵师秀《约客》) “闲敲棋子”这一细节,既写出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又揭示了诗人因客不来,夜已过半的惆怅、烦躁的心情,可谓形神兼备。 动静结合 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动静结合”,相辅相成。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第二句极写春山月夜之静,而“花落”“月出”“鸟鸣”则是以动写静,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形象地描写了心境的闲适、夜晚的静谧及春山的空寂。 虚实结合 把抽象的论述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把眼前现实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凡是写想象和回忆、虚幻世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 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春风。 “还似……正春风”三句,极写往昔的繁华生活,属于虚写,与词人当前无限凄凉的处境形成对比, 界和梦境以及设想之景的均为虚写。实与虚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现实为实,抽象为虚;己方为实,对方为虚;当前为实,过去与未来为虚;物质为实,想象为虚。 (李煜《望江南》) 以虚衬实,以虚写实,虚实结合,以梦中虚幻的繁盛景象反衬醒后现实的凄凉无奈。 角度变化 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或由近而远、由上而下、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 寒鸿一字来如线。 (周德清《塞鸿秋·浔阳即景》) 由近而远,由水写到山,由地写到天,由静写到动,由昼写到夜,高低远近天上地下,通过铺垫,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一幅秋景图。 绘声绘色绘形 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或通过色彩、声音去描写景物。凡是诗词中出现了颜色词,即应考虑视觉(或绘色);出现了表声音的词,即应考虑听觉(或绘声)或动静结合;如有冷暖,须考虑触觉;如有花香之类,须考虑嗅觉。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杜甫《绝句》)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白居易《夜雪》) 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满山青翠欲滴,遍布似火的朵朵红花。江、山、花、鸟四景,分别被敷以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景色清新,令人赏心悦目。 “衾枕冷”是触觉,“窗户明”是视觉,“折竹声”是听觉,从多角度侧面烘托了夜雪之大。 [练中辨清] 1.(2016·天津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登裴秀才迪小台 王 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选自《全唐诗》) 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3分) 答: 解析:颔联“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为景物描写,“落”“下”分别形容“日”“鸟”,为动态描写;“秋原人闲”意指秋野空阔,是静景,动静结合。诗人景中寓情,以这种闲适的景物,来表现自己闲适的心境。 参考答案:颔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落日与鸟,是动态描写;秋日原野,是静态描写。表现出诗人闲适的心境以及对山水美景的热爱。 2.(2015·安徽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月 圆① [唐]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②。 未缺③空山静,高悬列宿④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 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②绮逾依:这里指(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③未缺:指月圆。④列宿:众星。 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4分) 答: 解析:诗歌最后两句使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故园松桂发”是诗人想象的故乡松树当茂、桂花正香的景象,是虚写,而这又是实际发生的,所以是虚中有实;“清辉”指月亮的光辉,是眼前实景,在这明净的夜晚,唯愿同远隔万里的亲人们共同沐浴在这美好的月光之中,这句实中有虚。总之,这两句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写出了诗人思念故园的游子之情。 参考答案:遥想故园桂花开放,是虚写;眼前清辉,是实写。故园桂花正该开放,虚中有实;万里清辉,实中有虚。虚实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寄托了诗人渴盼万家团圆的美好愿望。 3.(2015·浙江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木兰花慢·赠弹琵琶者 [元]张伯淳 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写出天然律吕①,扫空眼底②筝。 落红,天气暖犹轻。洗耳为渠听。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相见今朝何处?语溪③乍雨初晴。 [注] ①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②:一种弦乐器,如筝。③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 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5分) 答: 解析:本题题干指向较为明确,要求分析上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答题时,应具体分析上下片词句的意思,找出描写琵琶演奏的词句,概括其角度即可。根据上片中的“旧谱”“新声”“天然律吕”和下片中的“洗耳”听、“似醉还醒”可知,本词中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 参考答案:①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等),侧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②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气氛感受、典故联想、景色渲染等),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芳 草 渡 贺 铸 留征辔,送离杯。羞泪下,撚青梅。低声问道几时回。秦筝雁促,此夜为谁排? 君去也,远蓬莱。千里地,信音乖。相思成病底情怀?和烦恼,寻个便,送将来。 请任意选择词中两处细节描写进行赏析。(6分) 答: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题干已经指出了需要鉴赏的艺术手法——细节描写,范围是全词;然后找出词中的细节,结合词句内容分析即可。 参考答案:词中的细节描写主要有:留马、送杯、泪下、撚梅、低问。“ 留马、送杯”两个细节简明扼要,语浅意深,将离别之前的彻夜话别、收拾行装、长亭离宴、缠绵眷恋、寡欢无言等情节一概省去,却又使依依不舍之情溢于言表。“泪下、撚梅、低问”三个细节极为委婉细腻地刻画出女主人公悲痛欲绝的心情。“泪下”的细节描写将送别人的复杂微妙的心理活动全部写出,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撚梅”的细节描写将女主人公左右为难之态描绘了出来;“问”之前加“低声”来修饰、限制,“问”之后又说“几时回”,描摹女主人公的神情、心态、语气、动作绘声绘色,毫发毕现,曲尽体物传情之妙,起到了“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作用。(任选两处即可) (二)抒 情 技 巧 阐 释 示 例 赏 析 直接抒情 直接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的抒情方式。包括直抒豪情壮志、直抒愤世嫉俗之情、直抒悲思愁绪、直抒欢快喜悦之情、直接表达对事理的见解和看法等。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全诗以悲凉慷慨的调子,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 作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古诗词中,松、竹、菊、柳等都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或直接以景物描写代替情感抒发,或先写景后抒情。 宜阳城下草萋萋, 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 春山一路鸟空啼。 (李华《春行即兴》) 全诗句句写景,句句含情。诗中所写的虽尽是绿草、芳树、山泉、鸟语的宜人之景,但山花烂漫、鸟语婉转的佳境却是“鸟空啼”,以乐写哀、以闹衬寂,抒发安史之乱后“国破山河在,花落鸟空啼”的愁绪。 寓情于景 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感完全寄托在特定的景物描写之中。一般是先融情后写景,或直接将自身的情感包含在景物描写之中。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杜甫《蜀相》) 诗人看完殿宇之巍巍,塑像之淳淳,不禁百感交集,然后才越发觉得满院萋萋碧草,寂寞之心难言,才越发感觉到数声呖呖黄鹂,荒凉之境无限。寓情于景,情景合一。 托物言志 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人格化的色彩。用于“咏物诗”,诗中的物象一般只有一个,所托之物既是作 垂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蝉》) 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蕴涵的真理,即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者的气节、志趣、理想的化身,也是作品主旨的载体。 借古讽今 这是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讽喻当朝。 台城六代竞豪华, 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 只缘一曲《后庭花》。 (刘禹锡《台城》) 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对比,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练中辨清] 1.(2017·大同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端 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本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解答此题可分三步:①读懂诗句意思;②答出运用了什么手法;③分析情感主旨。诗歌的三、四两句,作者将“青苔与红树”比作有思想的人,借此抒发孤寂和愁绪。另外,诗歌的第四句还运用了互文手法。答题时无需面面俱到,只需答出其中一种,结合诗句加以分析即可。 参考答案:三、四句在艺术手法上最大的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不说自己寥落、自己发愁,而是说“青苔”“红树”寥落并发愁。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水龙吟·登瓜步江楼 徐之瑞① 怒涛千叠横江,是谁截断神鳌足②?却思当日,风云叱咤,气吞巴蜀③。江左夷吾④,风流顿尽,神州谁复?但茫茫睹此,河山如故,悲何限、吞声哭。 正拟清游堪续,剩荒台、乱鸦残木。伤心莫话,南朝旧事,春波犹绿。鼎鼎华年,滔滔逝水,浮生何促!指三山缥缈,凌云东去,醉吹霜竹。 [注] ①徐之瑞:字兰生,浙江仁和人。明崇祯九年举人,入清不仕。②传说女娲断鳌足做撑天之柱。③西晋初期,王濬率军自巴蜀顺江东下,迫使吴国投降。④温峤认为王导有管仲(夷吾)之才,能辅助局势未稳的东晋。 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这首词的下片。(6分) 答: 解析:解答本题,需找出所写之景,体会词人所抒之情,从景与情之间的距离和感情色彩等角度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然后分类作答即可。 参考答案:①写哀景抒哀情。以荒凉残破之景抒发凄凉孤寂之情,以沧桑巨变抒发亡国之痛。②以乐景衬哀情。春波犹绿,故国不再,令人伤怀。③触景生情。本想游赏,可眼前荒台、乱鸦、残木之景十分荒凉,让词人联想到南朝旧事,勾起亡国之恨。④寓情于景。华年蹉跎如滔滔逝水,“浮生何促”,抒发词人对年华易逝、人生短促的感慨与救国无术的愤懑悲痛。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 波 媚① 七月十六晚登高兴亭②望长安南山 陆 游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③,应待人来。 [注] ①这首词是陆游于国难当头被任命担任军中要务时所作。当时有利的形势和军中的生活,让他触景生情,写下了此词。②高兴亭:地处南宋抗金前线,正对长安南山。③灞桥、曲江:均为长安地名,风景优美。 词的上片是如何表达“此兴”的?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答题时要紧扣“兴”字,结合具体词句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兴”的。上片起首两句描绘前线的秋色与紧张的战斗气氛,哀怨的号角声与烽火的光焰渲染出一幅有声有色的边地前线的雄浑画面,为作者登高酹酒提供了开阔的背景,属于借景抒情。“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三句,作者正面出场,通过两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展示出作者收复关中成功在望、志在必胜的心情。一是“悲歌击筑”,说的是荆轲入秦刺秦王前,在易水边,高渐离击筑,荆轲悲歌,作者用此典故表示誓死夺取胜利的决心;二是“凭高酹酒”,既是祭奠捐躯者,又是预祝胜利。“此兴悠哉”一句,则直接抒发了作者的壮志豪情。 参考答案:①借景抒情,借“角声”“烽火”之景,表达作者积极迎战之“兴”。②借事(典故)抒情,借“击筑”“酹酒”之事,表达志在必胜之“兴”。③直抒胸臆,用“悠哉”直接表达豪迈之“兴”。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年少行(其三) 令狐楚 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 未收天子河湟[注]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注] 河湟:湟水流域及其与黄河合流的一带,这里是指被吐蕃统治者所侵占的河西、陇右之地。 本诗采用了什么样的抒情方式?请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诗歌前两句刻画了青年将士们的飒爽英姿,是间接抒情;后两句写出了将士们收复失地的决心,是直接抒情。在表现技巧上,先景后情,情景交融。 参考答案: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的抒情方式。前两句写景,情景交融,是间接抒情;后两句直接展示了将士们的心声,不收复河湟一带失地,誓不回头眺望故乡,是直接抒情。表达了将士们收复失地的决心,克敌制胜的爱国激情,为国捐躯的义无反顾和公而忘私的英雄主义精神。 技 巧 阐 释 作 用 示 例 赏 析 象征 借助于特定具体的事物,寄寓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事理。 可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李德裕《登崖州城作》) 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处于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 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 对比 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比,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揭示矛盾,对比鲜明,反差强烈,震撼人心。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 前三句描写昔日的繁盛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的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深切,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比兴 “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托物引喻,婉转曲折,明朗浅显,耐人寻味,有民歌风格。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白居易《长相思》) 全词沿用《诗经》的比兴手法。上片以流水和青山比喻思妇怀远之情的深远和凝重。下片直述念远恨别的情怀,并点明思妇怀远的时间(月明)、情状和地点(倚楼)。 衬托 从侧面烘托主体,有正衬与反衬之分。“正衬”是同类事物或相类似事物的并举映衬,如以繁华衬繁华,以乐景衬乐景,以哀景写哀情等。“反衬”是运用矛盾的一方面去映衬另一方面,如以恶衬善,以乐景写哀情等。 使所要表现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五岳、天台山和天姥山皆以高峻著称,具有近似的条件,而李诗中的主体为天姥山,所以写五岳和天台山,只是用来衬托天姥山耸立天外,直插云霄的高峻雄伟,属“正衬”。王诗是通过蝉噪、鸟鸣写山林的幽静,以动衬静,是“反衬”。 渲染 烘托 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烘托是指从侧面着意描写。 创造气氛,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陌上桑》) 杜诗一连出现六个特定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陌上桑》从观看者的神态来烘托罗敷的美,比正面描写节省笔墨,更具有艺术魅力。 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 加深诗歌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用事作典,“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的英雄气概。作者 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情绪和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 借赞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练中辨清] 1.(2017·浙江高考,改编)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采地黄者 白居易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 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①。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 凌晨荷插②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 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注] ①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②插:通“锸”。铁锹。 这首诗的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3分) 答: 解析:诗人将采地黄以求度过饥荒的贫苦农民与朱门家的白面郎进行了多方面的对比。尤其是结尾贫苦农民采集地黄以换取马饲料这一细节,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了人不如马这一现象,使人在深深同情以采地黄谋生的贫苦农民的同时,激起了对那些豪门贵族的切齿痛恨。 参考答案:①朱门与农家、白面郎与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与采地黄者饥肠无食等对比,揭露了贫富差距。②着重突出“人不如马”,加强了对比效果,揭露深刻,批判的锋芒更加犀利。 2.(2014·湖南高考)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桃 夭 (《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 ①归:出嫁。② (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③蓁(zhēn)蓁:草木茂盛的样子。 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6分) 答: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弄清什么是“比兴”,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三章中,每章的前两句都是对桃树相关内容的描写,这是“起兴”,以引出下面对新娘的祝愿;以桃设比,来写新娘美丽贤淑等,这种手法一般称之为“兴而比”。 参考答案:①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而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②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子孙繁衍、家族兴旺。③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清人冯浩评论此诗“有神无迹”的象征手法高妙无比,请简析其作用。(6分) 答: 解析:解答本题需结合诗句谈象征手法在本诗中的运用。前两句诗情画意、生机无限,读者凭相似联想也许会意识到这是诗人青年时代豪情壮志的形象化写照。然而,这只是欲抑先扬之笔,后两句笔势陡然一转,寒秋夕阳,枝枯叶黄的杨柳已不堪凄凉,更有寒蝉在其间发出低吟哀鸣,这孤寂凄楚的悲凉意境,是诗人暮年境遇的艺术概括。 参考答案: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句句写柳,而全篇不着一个“柳”字;句句是景,句句咏物,而又句句写人,抒发对稀疏衰落的秋柳的悲叹之情。诗中经历今昔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正是诗人自叹身世的生动写照。 4.(2015·山东高考,改编)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卜 算 子 张元幹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起舞闻鸡”说的是晋代祖逖中夜闻鸡而起床舞剑的典故。这里借“闻鸡起舞”的典故,描绘了一幅“中夜微醺,伴着浪潮声和清冷的江风闻鸡舞剑”的画面。“潮落秋江冷”这一景色描写,营造了秋夜清冷萧索的氛围,“秋江冷”暗示着内心的凄凉,“潮落”暗示着国家的衰败,表达了作者空有报国之志却无法挽回颓势的悲愤愁苦与无奈之情。 参考答案:①用典,化用祖逖闻鸡起舞的典故,表现作者胸怀大志,而报国之志难以实现,内心悲愤无奈。 ②寓情于景,描写江潮的退落和秋江的冷寂,委婉地表达了作者面对国势衰退内心的悲凉,寄寓了浓郁的爱国情感。 技巧 说 明 作 用 示 例 赏 析 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方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①生动形象,突出特征;②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③引发读者联想。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诗人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抒发了对山水的热爱之情。 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写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叫拟物。 ①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生命,赋予无情感的事物以情感,描写生动形象,使画面鲜明灵动;②使表情达意更别致、更隽永。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 用“先偷眼”写白鹭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对梅的喜爱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分为部分代整体、具体代抽象、特征代本身等。 ①突出特征,强调重点,增强形象;②委婉含蓄,幽默俏皮;③有时具有回避掩饰作用。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抒发了词人对韶华易逝的悲叹之情。 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①突出事物的特征,激发联想;②表达褒贬好恶,引起共鸣。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诗人因愁生白发,且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①句式整齐,音节匀称,抑扬顿挫,音乐感强;②表意凝炼,概括力强,具警策之美;③读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便于吟诵,便于记忆。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 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①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②变化句式,打破平凡,掀起波澜。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题乌江亭》) 运用反问,使诗句语气冷峻。诗歌以史实扣题,指出项羽的失败实在是历史的必然。 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①通过自问自答,强调思想内容或情感态度;②引起读者注意,令人深思,发人深省;③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 运用设问,点明题旨,领起下文。作者抓住“酾酒临江”“赤壁东风”和“八阵图”等典型事件,言简意 能辅助反映思维过程,起廓清思路、提纲挈领的作用。④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阿鲁威《双调·蟾宫曲》) 丰地塑造了曹操、周瑜、诸葛亮的英雄形象,并对三国鼎立的形势进行了鸟瞰与概括。全曲写得沉郁奔放,与所吟人物的胸襟抱负暗相契合。 互文 指诗文的相邻句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 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炼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以收到言简意丰的效果。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古诗十九首》) 运用互文,使诗句含蓄隽永。这两句分别从两处落笔,言牵牛曰“迢迢”,状织女曰“皎皎”。“迢迢”“皎皎”互文见义。 通感 指采用不同感觉间相互沟通与挪移的方式描摹对象。 ①化抽象为具象,突出特征,增强表达效果;②调动读者多种感觉,激发联想,耐人寻味。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运用通感,具体形象。“夜色”和凉水一样,完全是靠人的五官去感受的,因为冷的色调和冰凉的水给人的感觉是一致的,诗人将视觉腾挪到触觉,抒写一个失意宫女的孤独生活和凄凉心情。 叠字 为了表达的需要,将音形义相同的字连接合用在一起。 ①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强调作用,更加生动形象;②思想感情的表达更为绵密曲折,音节流美,增强语言的音乐美、修辞美。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开头七组叠字为全词定下了一种残秋和孤独的感情基调,渲染了词人晚年孤苦无依的生活情景以及内心深处的凄凉。 双关 分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 ①言在此而意在彼,表意委婉;②含蓄隽永,耐人寻味,能增强抒情效果。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运用双关,含蓄隽永。诗中“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女子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男子在对她唱歌言情,但传情很含蓄,给女方留下的印象是“道是无情却有情”。 顶真 指上句的结尾与下句的开头使用相同的字或词,用以修饰两句子的声韵的方法。 ①环环紧扣,引人入胜;②议事说理,准确谨严;③抒情写意,格调清新;④状物叙事,条理清晰。 “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湘水上,女萝衣,白云堪卧君早归。”(李白《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 全诗寄情于景,以“白云”“湘水”等景物,抒发对友人的依依不舍和无限关怀的深情。 列锦 (意象 组合) 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 ①最大限度地增强了诗歌意象的密度和诗歌的力度;②使诗中的意象鲜明突出,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③为读者提供了联想与想象的广阔天地和咀嚼回味的余地。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九组名词组合,但见一片萧疏景象。 [练中辨清]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夕酒醒 皮日休① [注] ①皮日休:晚唐诗人,半生坎坷。本诗为其中年所作。②酃醁(líng lù):美酒名。 三、四句运用了哪些手法?表达了作者何种情感?(6分) 答: 解析:题干问的是“三、四句运用了哪些手法?表达了作者何种情感”,这是考查诗歌中的表达技巧。一般先考虑修辞手法,“夜半醒来红蜡短, 一枝寒泪作珊瑚”写酒醒所见景象:“短”字,绘出红蜡残尽的凄清况味;“一枝”,点明红蜡处境孤独;“寒泪”的形象则使人仿佛看到那消融的残烛,似乎正在流着伤心的泪水。诗人运用比喻,把“红蜡”比作“珊瑚”,生动形象,绮美多姿;运用拟人手法,不仅把“红蜡”写得形神毕肖,而且熔铸了自己半生凄凉的身世之感,物我一体,情景交融。这时作者已进入中年,壮志未酬,人生道路正像这一枝短残了的红蜡。 参考答案:运用了比喻和拟人手法,将残烛比作珊瑚,生动形象,绮美多姿;“寒泪”的形象则使人仿佛看到那红烛消融的一刻,似流着伤心之泪,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不仅把“红蜡”写得形神毕肖,而且熔铸了自己半生坎坷的身世,平添一分酸楚与凄凉。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 轼 这首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解答这类题目需先指出手法,再结合诗句阐释手法,最后分析效果。“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自问自答,是设问。一个“似”字,暗含使用了比喻手法。 参考答案:①首联和尾联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引出本诗要表达的情感对象,即诗人对人生的理解。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人生到处”比作飞鸿踩踏雪泥,只能留下浅浅的痕迹。 3.(2016·山东高考)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后面的题目。 水仙子·舟中 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 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4分) 答: 解析:首先,题干中的句子由三个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句构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风、雪、诗情搅成一片,难分难辨的情景,渲染了一种豪壮的气氛。其次,“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中,用“争先”“鏖战”等描述人的词来修饰“诗豪”“风”和“雪”,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诗和雪缴缠”中,用“缴缠”形容无形的“诗”,使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将“诗”具象化,写出了风雪交加的壮美之景,表现了作者迸发的诗情。概括答案时要注意,因为题干明确指出这三句使用了两种修辞手法,所以要把拟人和拟物归结为“比拟”这一种修辞手法。 参考答案:比拟、排比。“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用“争先”“鏖战”把“诗豪”“风”和“雪”拟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把抽象的“诗”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 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临 江 仙 李辅之在齐州①,予客济源②,辅之有和 元好问③ 荷叶荷花何处好?大明湖上新秋。红妆翠盖木兰舟。江山如画里,人物更风流。 千里故人千里月,三年孤负欢游。一尊白酒寄离愁。殷勤桥下水,几日到东州! [注] ①齐州:今山东济南。②济源:金朝时河东南路孟州,今属河南。③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 “红妆翠盖木兰舟”在句法上有怎样的特点?简要分析这样写的艺术效果。(6分) 答: 解析:本词笔调清新,以写景入手,导入感情的抒发,以景写人,因景抒怀。“红妆翠盖木兰舟”一句运用了意象组合的手法,“红妆”“翠盖”“木兰舟”三个意象叠排,构成形象直观的鲜明画面,生动地描写了大明湖的自然美景。这句词与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有异曲同工之妙。 参考答案:这句词在句法上的特点突出表现为意象的组合。“红妆”借喻“荷花”,“翠盖”借喻“荷叶”,色彩亮丽,生动地表现了大明湖新秋风景如画的情景;而用“木兰舟”则更加突出表现了“人物更风流”。该句用自然之美景烘托出人物内心的欢畅与愉悦之情。 技巧 说 明 作 用 示 例 赏 析 卒章 ①深化诗歌内容,升华主题思想;② “ 显志 在诗歌结尾处直接表达心志或情怀。 总结全诗,使结构完整;③有水到渠成之感,有突出强调之效。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诗人以这两句结尾,抒发了追求自由自在、驰骋闲适、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 首尾 呼应 诗歌开头与结尾相呼应。 ①重复开头内容,突出中心,深化主题;②首尾呼应,使结构完整严谨。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陆游《诉衷情》) 首尾呼应,深化主题。此词下片照应上片。“心在天山”与“当年”句相照应。“身老沧洲”与“关河梦”句相照应。目的在于构成对照,抒发了词人心酸遗恨的苍凉心情。 以景 结情 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篇。 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憔悴天涯,故人相遇情如故。别离何遽,忍唱《阳关》句! 我是行人,更送行人去。愁无据。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赵彦端《点绛唇·途中逢管倅》) 这首词以景结情,寓情于景,营造了一种凄苦惆怅的意境,引起读者无穷无尽的想象。 重章 叠句 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手法。 ①加深印象,渲染气氛,充分抒发情怀,深化诗歌主题;②回旋反复,便于记忆咏唱,增添韵律感和节奏美。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上片写年轻时无所事事、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写而今关怀国事报国无门的“哀愁”。上下两片在反复咏唱中,既使语言具有音乐美,又在内容上形成鲜明的对比。 抑扬结合 “抑”,就是压制,表现为对表现对象的贬低、批评、否定,甚至丑化; “扬”就是褒扬,表现为对表现对象的抬高、赞扬、肯定、美化。一般分为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两种形式。 ①巧作抑扬,造成“落差”,使人、物特征更鲜明突出,形象丰满;②能鲜明地表情达意,增强诗歌波澜曲折之美,增强诗歌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先写少妇“不曾愁”,后说她“悔”,先扬后抑。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练中辨清]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注] 迷津:迷路。 这首诗以“平海夕漫漫”作结,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平海夕漫漫”是写景句,所以运用了以景作结的手法。江水与海相平,水势漫漫,不知道到哪里去问路。作者借此把思乡之情和前途渺茫的忧愁融合在一起,令人回味无穷。 参考答案:以景作结,照应首联。以长夜漫漫、大海茫茫暗指前途的渺茫,把思乡和前途迷惘结合在一起,照应开头,韵味无穷。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感遇十二首(其七) 张九龄 这首诗的开头和结尾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做这类试题,首先要了解古代诗歌开头与结尾的有关技巧,然后结合内容和思想感情进行分析。本诗开头两句,诗人以饱满的热情,颂扬丹橘经得起严冬的考验;三、四两句写丹橘的特点;后面四句是叙事,也是抒情;最后两句是紧承“运命”两句而来,仍然落到了橘树上。诗人大声疾呼:不要只说种桃李,难道橘树不能供人乘凉吗?很明显,诗人是在为橘树鸣不平,其实也就是在为贤者鸣不平,这是全诗主旨所在。据此可知,开头与结尾是互相照应的,结尾运用反问,卒章显志。 参考答案:开头以橘起,最后两句以橘结,前后呼应,尤其是出人意料的议论性反问,卒章显志,深化了主题,表达了对朝廷听信谗言、邪正不辨的愤慨,增添了诗的艺术魅力。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卜算子·海棠为风雨所损 刘克庄[注] 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 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 [注] 刘克庄:南宋著名词人,一生致力于抗金复国大业,却屡遭当权者的排挤、压制和迫害。 上片写“道是天公不惜花”,下片写“道是天公果惜花”,二者是怎样的关系?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答: 解析:首先分析词句,上片先写花的可爱,用“道是天公不惜花”衬起,然后再说出花的“百种千般巧”,丰富了全词的意蕴,突出了作者创作本词的寓意,很耐人寻味。下片接着写花被“雨洗风吹了”的惋惜之情,用“道是天公果惜花” 来表现作者的不满之情。前句的“道是”句是扬,后句的“道是”句是抑,欲抑先扬,抑扬之间流露出词人对大自然任凭风雨摧残花事的不满。 参考答案:欲抑先扬。上片“道是”是扬,下片“道是”是抑,欲抑先扬,抑扬之间流露出词人对大自然风雨摧残花事的不满,以婉约之笔曲折地表达了自己才不见用、遭受压抑的愁苦情怀,流露出对当权者压制、迫害和摧残人才的不满。 4.(2016·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 杜 甫 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③下,迥立阊阖④生长风。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⑤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 ①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②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③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④阊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⑤斯须:一会儿。 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诗歌前四句是为了突出曹霸的画技而作的铺垫。先看前两句,“画工如山”是形容画师众多,“貌不同”是说所画之马都不逼真。这两句意思是说,先帝的御马玉花骢许多画师都画过,每个画师画得都不同,但都不逼真,暗含玉花骢难画之意。这是第一层衬托。再看后两句,这两句是描写真马。“迥立”“生长风”写出了真马的昂首挺立、气宇轩昂,暗含画家要画出此马的神采实属不易。这是第二层衬托。 参考答案:①画工如山貌不同:写曹霸要画的马已有众多画工画过,但画得都不成功。强调此马的雄俊非凡手可得,造成此马难画的印象;②迥立阊阖生长风:写真马昂头站立,给人万里生风之感,进一步点出画家要捕捉住此马飞动的神采尤其不易。(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亦可) 二、审答技巧掌握好 (一)表达技巧的通用答题流程 虽然表达技巧分为4大类,每大类又分多种技巧,但从高考及解题实际看,其解题步骤是一样的,均需采用“3步答题流程”。 (二)准确判定表达技巧的常用方法 “表达技巧”与“表达特色”“艺术手法”“写作特色”“艺术表达”等都属同义词,但从实际命题和使用这一概念看,还是有不同理解的。一部分题目是具体地要求考生回答“表达技巧”中的一种,如“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抒情有什么特点”“描写上有什么特色”。一部分题目只是笼统地要求考生回答“艺术手法”,如“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技巧是怎样的”“有什么独特的手法”。考生答题主要纠结在这一点上。这时不妨在“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结构手法”“修辞手法” 上全面排查,选取最突出、最明显的“手法”答题,以免偏题或答非所问;或者按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结构手法的顺序考虑作答。如果方向明确,则应结合某个方面的具体技巧,准确判定。 具体来说,要注意以下技巧的运用: 1.立足整体判断,要有全局观念 立足整体,即把所给的判断材料当作一个整体来看,而不是只看其中的一个片段。如判断“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所用的表达技巧,就不能仅仅看“城中桃李愁风雨”这一句就认为是“拟人”,而应把两句联成一个整体看,从而明确为“对比”。 2.掌握材料组合关系与大类小类关系 (1)关系即诗歌中材料和材料之间的相互组合关系 因为诗歌讲究简洁、凝练,又受诗句长短限制,所以材料之间的关系更多地体现为诗句之间的组合关系。这种关系就是写作技巧,即表现手法。这样看来,几乎所有的表现手法都表现为“关系”:借景抒情是情与景的关系,托物言志是物与志的关系,动静结合是动与静的关系,对比是甲与乙的关系,衬托是主与次的关系,虚实结合是虚与实的关系。因此,善于抓住这些关系,技巧就容易判定了。 (2)处理好大类与小类的关系 如“情景交融”是个大类,它包括借景抒情、触景生情两种,一般要明确答出是这两种中的哪一种。比喻包括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如能准确答出是哪一小类,当然好。不过,最好不要答得如此细,答得太细反而容易出错。衬托分为正衬、反衬两种,一般说来,要答出是哪类衬托。当然,如不能确定,亦可只答衬托。 3.掌握“多中取主,多中取特”的优先原则 (1)表达技巧种类较多时,应采取“多中取主,多中取特”的原则,就是说在众多表达技巧中优先考虑最主要、特征最明显的技巧。 (2)在使用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表达技巧时,如果其中情与景的关系是相反关系(即乐景哀情或哀景乐情),则根据“多中取特”的原则,一般答“以乐景写哀情”或“反衬”。 4.掌握“整体看手法,局部看修辞”的审答技巧 依照范围大小,可分为局部型和全诗型。局部型是指对诗歌的某句、某联(片)等表达技巧的判断;全诗型是指对全诗的表达技巧的判断。分清范围对做题大有帮助。“整体看手法”,意谓鉴赏全诗的表达技巧优先从表现手法角度切入;“局部看修辞”,意谓鉴赏局部的表达技巧优先从修辞手法角度切入。 [针对训练] 1.试从不同角度回答下列诗词所用的表达技巧。 (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运用的表现手法是想象,修辞手法是夸张。 (2)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①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设问或比喻 ②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设问、比喻、排比、夸张 ③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渲染或化虚为实 ④从意象的角度看使用了哪种手法?意象组合 (3)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①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②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对偶 ③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对偶、拟人 (4)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①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想象 ②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想象、衬托 (5)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想象或虚写、对写法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乌 夜 啼 李 白 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 机中织锦秦川女[注],碧纱如烟隔窗语。 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孤房泪如雨。 [注] 秦川女:唐代李善注引《纤锦回文诗序》曰:“窦滔,苻国秦川人。被徙沙漠,其妻苏氏。滔临去别苏,誓不更娶,苏氏织锦,作回文诗以赠之。” 这首诗是如何突出表现“织锦秦川女”的情感的?请就其中两点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①以归乌夜啼渲染氛围,为下句表现织锦秦川女思亲念远的孤苦做铺垫。②化用窦滔妻苏氏织锦赠回文诗的典故,使织锦秦川女思念丈夫的情感内蕴更加丰厚。③“隔窗语”“停梭怅然”等细节描写细腻,使人能真切感受到思妇的孤寂哀伤。④“泪如雨”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刻画了一个独自哀伤的思妇形象。(答出两点即可) [课时跟踪检测]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 杜鹃花得红字① 真山民② 愁锁巴云往事空,只将遗恨寄芳丛。 归心千古终难白,啼血万山都是红。 枝带翠烟深夜月,魂飞锦水旧东风。 至今染出怀乡恨,长挂行人望眼中。 [注] ①得红字:指诗人和朋友分韵赋诗,分到的是“红”字,亦即需押此韵。②真山民:宋朝遗民,真名不详。宋亡后隐姓埋名,好题咏,自称山民。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3分)( ) A.首联描写了愁云密锁、凄凉黯然的环境,为全诗定调。往事成空,无法挽回,诗人无奈之余,只好对亡国之恨释怀。 B.颔联借景抒情,写杜鹃鸟声声悲啼,“啼血”染红了万山开遍的杜鹃花,表明诗人眷恋故国的心不改,千古难明,怨深恨长。 C.颈联描写夜中之花极为传神,因是写夜,诗便不再写花而写枝叶,既避免了重复,又与夜的朦胧融成一气,升腾起一片悲凉之气。 D.尾联直抒胸臆,满山的杜鹃花,是杜鹃精魂的化身,充满思乡怨恨,行人见了凄然泪下,将行人的恨与杜鹃的恨统一在一起。 E.这首诗是咏杜鹃花的,诗意层层相扣,渐次推进,先从杜鹃上着眼,然后过渡到杜鹃花,最终言志,表达故国之思。 解析:选AB A项,“只好对亡国之恨释怀”错,“只将遗恨寄芳丛”表明遗恨并未放下,而是寄托于“芳丛”。B项,“借景抒情”错,此句直抒胸臆。 ★(2)这首咏物诗中,诗人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杜鹃花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 整首诗咏的是杜鹃花,但首联并未写杜鹃花,而是先推本溯源,由杜鹃鸟的典故生发,点明巴地,让人联想到望帝化杜鹃的哀怨传说,为全诗定调。颔联承上,由虚及实,写杜鹃鸟啼血染红了万山开遍的杜鹃花。颈联上句状夜中之杜鹃花,青翠的烟雾萦绕着丛生的枝叶,属实写;下句又转为虚写,想象杜鹃鸟的精魂记挂往日锦江边的东风。因此本诗是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表现杜鹃花的。 参考答案:虚实结合。(2分)首联从虚处着笔,哀怨动人的传说给杜鹃抹上了一层神秘色彩。颔联由虚到实,杜鹃啼血染红万山,开出满山的红杜鹃,景象悲壮,遗恨尤为深重。颈联前句写实,月下翠雾笼罩着杜鹃花的枝条;后句虚写,杜鹃鸟的精魂早已乘着昔日和暖的东风飞回朝思暮想的锦水之滨,意象凄美动人。(4分。如答拟人、用典、烘托,可酌情给分) 2.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2)题。(11分) [中吕]满庭芳·山中杂兴 张可久 风波几场,急疏利锁,顿解名缰。故园老树应无恙?梦绕沧浪。伴赤松①归欤子房,赋寒梅瘦却何郎②。溪桥上,东风暗香,浮动月昏黄。 [注] ①赤松:指赤松子,古代传说中的仙人。②何郎:何逊,南朝梁诗人,喜爱梅花,日夕吟咏其下。 (1)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风波”,本指江河湖海上的风浪,这里指作者经历过的人世间的是非纠葛。 B.“急”字和“顿”字,形象地表现出作者想摆脱利锁名缰的急迫心情。 C.“故园”两句,写作者对故乡日思夜想,连做梦都梦到了家乡的沧浪江。 D.曲子的最后三句写作者终于回到了自己隐居的故乡,描绘出一种清幽沉醉之境。 E.古代诗歌以“山中”为题的大多写隐居生活或托以归隐之思,本曲亦如此。 解析:选CD C项,“梦到了家乡的沧浪江”不正确,这里的“沧浪”并非实指,而是借屈原《渔父》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两句,代指自己向往的隐居生活。D项,“终于回到了自己隐居的故乡”不恰当,这三句是作者对隐居生活的想象,并非实写。 ★(2)作者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请结合全曲分析。(6分) 答: 参考答案:①想象。曲中多处借想象描绘隐居情景,如“故园老树应无恙?梦绕沧浪”,表现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渴望。(2分)②用典。曲中多处运用前人事例,如“伴赤松”两句,借张良、何逊之例,进一步表明自己对避世隐居生活的向往。(2分)③以景结情。末尾三句,描绘了一种清幽之境,收束全曲,意境深远。(2分) [诗歌鉴赏] 此曲以“山中杂兴”为题,寄托归隐之思。开头三句,作者写自己经过了几场人海风波,下定决心,摆脱利锁名缰。一个“急”字,一个“顿”字,充分表达了作者急欲摆脱利锁名缰、归隐故园的情怀。“故园老树应无恙”是作者对昔日生活的回忆,思物乃在寄情,透露出对家乡亲友的思念。“梦绕沧浪”是对前面表达的归隐之意的补足。随后两句,作者化用典故,以张良、何逊的事例,进一步表明自己归隐和返回故里之心。而“溪桥上”三句,突然转入一种清幽境界。其中“东风”二句化用诗人林逋的咏梅诗句,“东风暗香”可看作“故园”的召唤,“浮动月昏黄”则象征了作者思归而不能的黯淡心理。 [白话诗歌] 经历了人世间的是非纠葛,我急切地想要摆脱各种利锁名缰。故乡的老树应该还在吧?我做梦都想着归隐。与仙人赤松子做伴,追随张良;与何逊一起吟咏梅花,哪怕消瘦也不彷徨。看那溪边桥上,东风轻抚,黄昏的月光下,梅花散发出阵阵幽香。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11分) 玉楼春·白莲 王夫之① 娟娟片月涵秋影,低照银塘光不定。绿云冉冉粉初匀,玉露泠泠香自省。 荻花风起秋波冷,独拥檀②心窥晓镜。他时欲与问归魂,水碧天空清夜永。 [注] ①王夫之:明末清初思想家。年轻时参加抗清复明斗争,失败后隐居山林,潜心著述。②檀:红色。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一、二句描写莲塘秋夜的清幽景色:弯月当空,低照池塘,波光闪动,把读者带入一种月光水色交相辉映的美丽境界。 B.三、四句描写白莲的清雅风姿:莲叶茂盛,恰如冉冉绿云;莲花初绽,好似刚刚匀就脂粉的美人,散发出阵阵馨香。 C.五、六句描写白莲的孤独情态:荻花纷飞,秋水生寒,白莲独自抱着红蕊映照湖面,仿佛在对着镜子窥视自己的晨妆。 D.七、八句转写对白莲命运的关心:将来白莲的芳魂会归向何处?末句营造出一种开阔悠远的境界,暗示其结局美好。 E.本词由虚到实,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章法谨严,写景细致入微,感情含蓄蕴藉,体现出十分高超的艺术技巧。 解析:选DE D项,“开阔悠远的境界,暗示其结局美好”错,应是一种凄迷渺茫的境界,暗示白莲将消失得无影无踪,难觅芳魂。E项,“由虚到实”错,应为由实到虚。 ★(2)这首词运用了何种抒情方式?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答: 解析:这是一首咏物词,词人通过白莲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属于典型的借物抒情,也可以说是托物言志。在分析表达的情感时,要分析意象特征,知人论世。莲花本身有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白莲更显其洁身自好的情操;联系注释给出的词人的身世背景,可知词人是以白莲自况,表明自己不与异族同流合污的忠贞气节。 参考答案:借物抒情(托物言志)。(2分)词人以莲自况,把自己的情志寄托在白莲身上,抒发了自己在明亡之后孤忠自守、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不与异族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怀。(4分)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 秋夜二首(其一) 孔文仲① 孤枕夜何永,破窗秋已寒。 雨声冲梦断,霜气袭衣单。 利剑摧锋锷,苍鹯缩羽翰②。 平生冲斗气,变作泪汍澜③。 [注] ①孔文仲生性狷直,为官廉洁。他反对王安石变法,因而被罢官,此诗写于被罢官后。②苍鹯(zhān):一种猛禽。羽翰:翅膀。③汍澜:流泪的样子。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首句诘问夜晚为何如此漫长,诗人以反问的语气强烈表达出内心之愁绪。 B.首联以季节、时间和居所的环境来衬托诗人清贫的生活状况以及孤寂的心绪。 C.“雨声冲梦断”承“孤枕夜何永”而来,极写诗人难眠而辗转反侧之苦;“霜气袭衣单”承“破窗秋已寒”而来,极写寒气逼人之甚。可见清廉为官的诗人被罢官后的凄苦。 D.尾联写诗人平生气冲斗牛,志存高远,想不到却遭遇此种黯然神伤的落寞结果。此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E.全诗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如颔联借秋夜冷雨打断睡意,抒发诗人衣单难以御寒的苦楚,又如尾联借泪水抒写了诗人内心的失望与痛苦。 解析:选DE D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错,运用的是对比手法,以“冲斗气”和“泪汍澜”对比。E项,“借景抒情”错,尾联没有写景,是直抒胸臆。 ★(2)请分析本诗颈联运用的表达技巧及其作用。(6分) 答: 解析:本题设问具体明确,既要指出表达技巧,又要具体分析其作用。此诗写诗人被罢官之后的凄苦生活和痛苦心情。颈联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以“利剑”“苍鹯”自喻,写出了诗人心志高远,想要为国建功立业,但“摧锋锷”“缩羽翰”的结果凸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痛苦。 参考答案:运用了比喻手法。(2分)此联以“利剑”“苍鹯”自喻,既写出了诗人心志的高远,要为国家出力,又写出了遭遇的现实挫折,壮志难酬。(4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