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赣县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西省赣州市赣县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赣县第三中学高二年级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十月考试 语文试卷 时间:2019.1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古代乡村社会普遍存在的祠堂,是古代中国人慎终追远的重要场所,彰显着“敬宗收族、亲亲有爱”的礼之精神。祠堂以血缘之基,融道德、信仰、礼三者于一体,规范礼制,聚族祭祀先人,团结族人,表达共同的精神寄托。‎ 古代的“宗族”,是指有宗子,行宗法制而聚合成的“血缘—政治”团体。宋代程颐倡导士大夫阶层的宗族祭祀,到南宋朱熹制作《家礼》,提出了“祠堂”这一名词,确定了祠堂祭祀的格局。一个家族祭拜先祖,由宗子主持祭祀,叫敬宗;一个家族由宗子率领祭祀共同的先祖,即收族。宋明之后,甚至出现了不设立宗子的“族”。这样一个同族同姓的村落,尽管没有“宗”,仍然可以被称为“宗族”,这个时期的宗族制度,就成了“血缘—社会”团体。敬宗收族,使宗法不仅成为人与人之间的人伦共同体,而且成为生者与死者交通的人神共同体,具有重要的政治与社会功能。‎ 祠堂的功能之一是祭祀宗族祖先或先贤。祠堂祭祀有多种,有季祭、节祭等。不管豪门或寒族,对祭祀都十分重视,仪式庄严,礼节隆重。祭祀先人是为了教育后人,立约族规是为了惩治违规犯律行为,借祖宗之威,禀祖宗之训。在祭祀中,族长要宣读族规和家训以及族谱,族长在此代祖宗立言,宣讲传统伦理,告诫和惩罚犯错子孙。凡做了错事的族人须站在特定的位置祭拜,寓意“低人一等”,以这样的方式来惩戒不良行为。祭毕,后辈向前辈行礼,族人之间相互行礼,这样,祠堂祭祀就成了一种精神联系的纽带。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中,家族成员从儿童期就受孝悌之礼等薰陶。祭祀活动既加强了血缘关系,又强化了家族内部的向心力,从而对族中成员的行为起到榜样或约束作用。‎ 祠堂的动文化(祭祀)体现着祠堂的功能,祠堂的静文化(建筑装饰)也暗示或渗透着祠堂的功能。装饰文化作为祠堂文化的载体,涵盖了浓厚的道德观念、地域民俗,无论是家居陈设还是建筑中的雕饰彩绘,又或是牌楼照壁都成为传统文化的载体。洛阳新安县吕氏祠堂,照壁上刻画的“龙蛇龟田”象征吕氏族人要勤勤恳恳才能福临;各种各样的墀头“耕读”字样引导后人要辛勤耕作以立身立命,刻苦读书以立德立行。‎ 儒家伦理中家族观念尤为深刻,祠堂作为整个家族的聚集活动之所,承担的是弘扬祖先美德、传承“孝礼”文化、维系亲情意义等功能。礼仪和道德结合在一起,从而延伸到更大的范围乃至整个社会,以期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因此,祠堂祭礼,不仅是“情感一道德”性的,而且是“伦理一政治”性的。‎ 祠堂作为礼制性建筑,并非是文化虚构,而是从对亲生父母之爱与敬延伸到对祖父、曾祖、太祖甚至整个宗族真实无妄的伦常尊亲的追溯以及对天地诸神的祭拜,关系着对人伦关系、社会结构、政治组织的理解。‎ ‎(摘编自李玲《祠堂之礼:有秩序的爱》)‎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祠堂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对于古代中国人来说,它是一个有着重要地位的场所。‎ B. 我国古代,宗族都有宗子,祭拜先祖时举行的敬宗和收族都由宗子主持和率领。‎ C. 古代,人们对祠堂祭祀特别看重,在祭祀活动中,既可祭祀先人,还可立约族规。‎ D. 祠堂之礼体现着一种有秩序的爱,蕴含了情感道德层面和伦理政治层面上的意义。‎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在论证中提到了祠堂之礼对于社会的稳定和谐的作用,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B. 文章从祠堂的动文化(祭祀)与静文化(建筑装饰)两个方面来论证祠堂的功能。‎ C. 文章第三段运用事实论证和对比论证来论证“祠堂祭祀宗族祖先或先贤的功能”。‎ D. 新安吕氏祠堂照壁的刻画和墀头的文字表明了祠堂静文化暗示或渗透着祠堂的功能。‎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古代祠堂融道德、信仰、礼三者于一体,蕴含了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寄托。‎ B. 犯错的族人要受到告诫和惩罚,不许和其他族人共同祭拜先人是对其最大的惩罚。‎ C. 如果我国古代乡村没有祠堂,人们就不会有对宗族真实无妄的伦常宗亲的追溯。‎ D. 祠堂祭礼加强了血缘关系,强化了家族内部的向心力,体现了儒家伦理家族观念。‎ ‎【答案】1. B 2. C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 B 项,“宗族都有宗子”分析不当,从材料中第二段“宋明之后,甚至出现了不设立宗子的‘族’……仍然可以被称为‘宗族’”的信息可以分析出,并不是所有的宗族都有宗子。‎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 ‎ C项,“文章第三段运用事实论证和对比论证来论证‘祠堂的祭祀宗族祖先或先贤的功能’”分析错误,由材料中的“不管豪门或寒族,对祭祀都十分重视,仪式庄严,礼节隆重”“不管豪门或寒族,对祭祀都十分重视,仪式庄严,礼节隆重”等内容可知,在论证“祠堂的祭祀宗族祖先或先贤的功能”观点时,只运用了举例论证,并没有运用对比论证,论证方法分析错误。‎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A项,“蕴含了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寄托”以偏概全,原文第一段中“聚族祭祀先人,团结族人,表达共同的精神寄托”,是说家族,而不是中华民族,这里扩大了外延。‎ B项,“不许和其他族人共同祭拜先人是对其最大的惩罚”判断不当,由文中第三段中“凡做了错事的族人须站在特定的位置祭拜,寓意“低人一等”,以这样的方式来惩戒不良行为。”可知,只是说“须站在特定的位置祭拜”,并不是说“不许和其他族人共同祭拜先人”。‎ C项,“如果……就……”说法错误,由原文最后一段“祠堂作为礼制性建筑,是从对亲生父母之爱与敬延伸到对祖父、曾祖、太祖甚至整个宗族真实无妄的伦常尊亲的追溯以及对天地诸神的祭拜,关系着对人伦关系、社会结构、政治组织的理解”可知,祠堂的确承担了载体的功能,但不意味着“如果没有祠堂”“人们就不会有对宗族真实无妄的伦常宗亲的追溯”,说法过于绝对。‎ 故选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书院是中国古代独具特色的教育组织和教育形式,具有教学、藏书、祭祀三大功能,在培养人才、创新学术、普及教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唐中叶开始至晚清教育改制,书院延续了一千余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价值取向。河南商丘应天书院、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河南嵩山嵩阳书院、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等著名书院,担负着传承道统的使命,也是传统人文教育的重要基地。虽然今天的书院似乎光彩不如从前,但它的历史使命并未结束,其影响力反而刚刚开始。‎ ‎(选自《让传统书院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材料二:‎ ‎“名城衡阳人文荟萃,石鼓文脉绵延千年。”坐落于湖南省衡阳市的石鼓书院地处湘江、蒸水、耒水交汇处,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和湖南第一胜地。它曾声名远播,名噪朝野,在我国书院史、教育史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资料显示,自唐代以来,衡州地区先后建了石鼓书院、邺侯书院和船山书院等69所书院。据衡阳市文物局局长吴建波介绍,为了进一步唤醒城市的文化记忆,衡阳市把古书院作为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元素,编制了《衡阳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将书院文化纳入系统性保护工程。在对古书院加大修缮保护力度的基础上,衡阳市还进一步突出了书院的文化传承功能,将古书院作为当地的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定期组织举行研学、表演、祭祀等活动。‎ 古老的书院记忆,正在潜移默化地催生着这座城市走向新的繁荣!‎ ‎(节选自《古老书院正在唤醒城市的文化记忆》,有删改)‎ 材料三:‎ 时至今日,岳麓书院现有专职教师近70人,学生300余人,下设历史学系、考古文博学系、哲学系,形成了从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的完整的人才培养格局。‎ 今天的岳麓书院也以发展相关高层次学术研究为要旨,从研究书院本身出发,逐渐扩展研究范围,在书院文化、湖湘文化.经史子学等领域取得了种种成就,现拥有中国历史研究所等10个科研机构,并获得多个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重点项目,“大约占了湖南大学总成果的三分之一”。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肖永明说。‎ ‎“书院是我们独特的文化学术资源,必须充分地进行挖掘和发挥。”岳麓书院教授邓洪波说。他目前在做的,是对现存书院文献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和研究。这在他看来已是“迫在眉睫”之事。据初步统计,现存书院文献至少在1500种以上,散落各处,大量不为人知或损毁严重。近十几年来,虽然书院研究有日渐兴盛之势,但尚不够深入全面,也与目前所见书院文献资料并不丰富有关。‎ 于是,他带领团队花费数年时间,前往全国各地及海外,搜集文献底本,以影印和点校的方式,整理了约1200种文献,同时对书院文献展开基础性研究,力图初步构建书院文献体系的框架,呈现书院文献的全貌,为今后学者们的研究提供方便。‎ ‎(选自《回归教育,传播文化:让古老书院活在当下》)‎ 材料四:‎ 近些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面对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重新进行了反思和审视,对传统文化也有了更新的理解和认识。‎ 近些年来,大量有识之士通过书院的创办或修复,来推动书院文化的相续。甚至,还出现了网络书院的形式,新媒体为文化传播提供了加速器,也让现代书院有了新发展动力和契机。许多书院纷纷利用“互联网+国学”的方式,让传统文化飞出了实体书院的门墙,随时随地都可以鼓舞寻路觅渡的人。‎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为书院文化的复兴提供了深厚的政策土壤。不久前,位居四大书院之首的白鹿洞书院成功入选教育部评选的“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地”名单,鹅湖书院也成为江西省首批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之一。‎ 传统给了我们辉煌的过去,也必将能给我们灿烂的未来。‎ ‎(选自《书院:中国人难以磨灭的文化印记》)‎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具有教学、藏书、祭祀等功能的古代书院,可以培养人才、创新学术、普及教育,现代书院应依然保留古代书院教学研究、图书收藏等传统功能。‎ B. 衡阳石鼓书院地处湘江、蒸水、耒水交汇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在交通不太发达的年代,为无数纷至沓来的文人墨客求学讲学提供了便利条件。‎ C. 今天的岳麓书院着力发展与书院文化相关的学术研究,在传统文化研究等领域取得了很大成就,因而提升了湖南大学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与影响力。‎ D.‎ ‎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反思和审视,对传统文化更新的理解和认识,人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升温,书院文化将在各地重新兴起。‎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和《衡阳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中央和地方政策,对当今书院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B. 衡阳市加大对古书院的修缮保护力度,将古书院作为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突出了书院的文化传承功能,唤醒了城市的文化记忆。‎ C. 岳麓书院教授邓洪波前往世界各地,搜集文献底本,整理上千种文献,力图初步构建书院文献体系的框架,呈现书院文献的新貌。‎ D. 网络书院的形式和新媒体传播方式,让传统文化走出实体书院,走进平常生活,使现代书院的发展有了新的动力和契机。‎ ‎6. 2018年12月8日的《光明日报》称“如何让书院‘活’在当下、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更大贡献,成为当今书院探索的重要方向”,怎样进行中国书院古为今用的探索与实践?请结合四则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 C 5. C ‎ ‎6. (1)政策支持。《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和《衡阳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全国性和地方性文件为书院文化的复兴加强了保证。‎ ‎(2)加强宣传教育。将古书院作为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和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定期举行相关文化活动,突出书院的文化传承功能。‎ ‎(3)完善文献资料。将书院散落的、损毁的文献资料搜集、整理,构建书院的文献体系,呈现书院文献全貌,以便学生研学、大众认识和学者研究。‎ ‎(4)完善人才培养格局。设立与书院文化相关的从本科到博士后的不同层次的学科专业。为发展相关高层次的学术研究,拓展书院文化研究范围提供人才保证。‎ ‎(5)借助新媒体传播。建立网络书院,采取“互联网+国学”等新媒体方式,让书院文化紧跟时代,走进平常生活。‎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来确定答案。C项,无中生有。“因而提升了湖南大学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与影响力”文中没有依据。故选C项。‎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内容,最后进行辨析,判断正误。C项,“呈现书院文献的新貌”错,原文是“呈现书院文献的全貌。”故选C项。‎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題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本题作答时,先明确题干问题指向“怎样进行中国书院古为今用的探索与实践”,就是要筛选出每一则材料与此相关的信息,按题干要求进行作答,如材料二“将古书院作为当地的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定期组织举行研学、表演、祭祀等活动”。材料三“岳麓书院现有专职教师近70人,学生300余人,下设历史学系、考古文博学系、哲学系,形成了从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的完整的人才培养格局”(即完整的人才培养格局),“发展相关高层次学术研究为要旨,从研究书院本身出发,逐渐扩展研究范围”,“对现存书院文献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对书院文献展开基础性研究,力图初步构建书院文献体系的框架,呈现书院文献的全貌,为今后学者们的研究提供方便”。材料四“利用‘互联网+国学’的方式,让传统文化飞出了实体书院的门墙,随时随地都可以鼓舞寻路觅渡的人”等。‎ ‎【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筛选整合信息题的解题基本思路:①根据题目的要求把握筛选的标准;②按照筛选标准,确认信息材料的检索区间;③把主要信息进行整合,有的信息可直接组合,有的信息除了文中的信息外,必要时要加上自己理解的语句进行串连形成一个完整的意思。‎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各题。‎ 围墙 陆文夫 昨夜一场风雨,建筑设计所的围墙倒塌了。‎ 这围墙要倒,在人们的意料之中:它至少百年了,几经倒塌,几经修补。历次的修补都不彻底,三十多米长的围墙高低不平,弯腰凸肚,随时都有倒塌的可能,何况一场风雨!‎ 早晨,开碰头会。“现在我们研究一下围墙的问题。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吴所长用圆珠笔敲敲桌面:“原来的围墙和我们单位的性质不协调,新围墙一定要新颖别致,达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古典派”黄达泉接茬儿了:“围墙不但有实用价值,而且富有装饰意味,它对形成建筑群落的风格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现代派”朱舟把茶杯一放,“我们考虑问题要从实际出发,要造得高大牢固。”两派之外的何如锦开口了:“最合理的办法就是把塌下来的再垒上去,这在围墙的历史上是有例可循的。”‎ ‎“我想问一下,这围墙到底怎么修啊!”这是行政科的马而立。‎ 这个三十七岁、非常干练的办事员,却有着一张不那么令人放心的娃娃脸。某些人见到他就疑虑:整天衣冠楚楚,活儿没有少干,身上却不见泥污,这就形迹可疑。如果整天穿工作服、劳动鞋在人前走来走去,那就另有一种效果:“这人老成持重,艰苦朴素。”稳妥往往是缓慢的同义语,这马而立却灵活得像自行车的轮盘,一拨便能飞转。‎ ‎“到底怎么修嘛,我提出了原则,同志们也提供了许多很好的意见,这就看你的了。”吴所长拍拍马而立的肩膀,“好好干!”‎ 一支烟还没有抽完,马而立已登起自行车直奔房屋修建站……‎ 星期六晚上,设计所门前拉起了临时电线,四只两百兆的灯泡把马路照得灼亮。砖瓦、石灰、琉璃砖装过来;垃圾、碎砖运出去。星期天清早开始砌墙。马而立忙得飞起,还拉住看门的洪老头做帮手。泡茶,敬烟,寻找各色小物件,有时还飞车直奔杂货店。电灯直亮到夜间十一点。‎ 夜色中看这堵修好的围墙,颇有诗意。白墙,黑瓦,宝蓝色的漏窗泛出晶莹的光辉。树枝摇曳,灯光闪烁,好像童话般的世界深藏在围墙的里面。抬起头来,可以看到主建筑的黑色屋顶翘在夜空里,围墙带着和主建筑相似的风格进入了整体结构。附近的马路也变样了,好像是到了什么风景区的入口。‎ 马而立觉得这是他有生以来办得最完美的一件大事!他在会议室的长沙发上睡了下去。这一觉睡得很沉。‎ 星期一早晨,上班的人们被突兀而起的围墙惊呆了,虽然人人都希望围墙赶快修好,如今却快得叫人毫无思想准备。如果工程是在人们的眼皮子底下进行,今天加一尺,明天高五寸,人来人往,满地乱砖泥水,工程结束时人们会跟着舒口气。如今是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不习惯,太扎眼。谁都看得出,这围墙比原来的好,可有些人左看右看,总觉得有点“那个”,吴所长始终不发表意见,他觉得这围墙似乎在自己的想象之中,又像在想象之外。他轻轻地说了一声:“哎,没想到马而立的手脚这么快!”‎ 被征求过意见的人很不满,觉得这围墙吸收正确的意见太少!他们指指点点:“这围墙不中不西,穿西装戴瓜皮帽,缠绿围巾,这打扮是哪个朝代的?”“是呀,围墙是墙,造个大屋顶干什么呢?”“太单调啦,应当在中间造两个方如意!”“两头应该造尖角,翘翘的。”所有感到有点“那个”的人都把围墙的缺点找了出来,他们批判能力总是大于创造能力。‎ ‎“马而立”,吴所长叫人了。“洪老头,你看见马而立上班没?”有人嚷嚷着帮忙找了,要对这个罪魁祸首当场质疑。‎ 看门的洪老头火气很大:“别鬼叫鬼喊的啦,人家两天两夜没有休息,像你!”洪老头对那些轻巧话儿很反感,“人家马不停蹄,衣服都和上泥水和汗了,那不是每个人都能做的;来来往往的路人都说这围墙很好看。”‎ 马而立揉着眼睛爬起来了,朦朦胧胧挨了一顿批……‎ 冬天,设计所召开建筑学年会,几位专家一进门便被这堵围墙吸引住了,左看右看,都赞不绝口。会议上专家们以围墙为话题:这围墙回答了城市建筑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既有民族风格,又不盲目复古;经济实用,和原有建筑物的风格统一。‎ 设计所的到会者喜出望外,想不到金凤凰出在鸡窝里!吴所长说:“这主要是指导思想明确,同时发动群众进行充分的讨论。”各派代表人物也沾沾自喜地夸耀自己的贡献。‎ 马而立没权参会,只是在围墙门口进进出出,忙得飞起。不知道他又从什么地方弄来四只熊熊的炭火盆,使得房间里温暖如春,人人舒展。‎ ‎7. 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叙述了一个生活中的典型事件,折射出现实生活中一些人的畸形心理,揭示了人们习以为常的一些社会弊端。‎ B. 吴所长把确定围墙设计方案和修建围墙的重任交给马而立,表现了他对这个年轻人能力的信赖和才干的赏识。‎ C. 围墙获得了建筑专家众口一词的赞誉,各派代表人物马上转为夸耀自己的贡献,这生动地刻画出这些人见风使舵、无功请赏等丑行。‎ D. 作者引出看门人洪老头的话,使用对比、侧面描写的手法,体现了他对马而立的同情与赞许,也体现了他对那些只说不做、满心“那个”的人们的不满。‎ ‎8. 请结合全文,谈谈马而立的形象特点。‎ ‎9. 小说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7. B 8. ①辛勤 高效:接到任务后,他“一支烟还没有抽完”,就着手干活;一直干到“夜间十一点”,累到睡了很沉的觉;最后两天时间就修好了围墙。②有才干:修好的围墙得到了路人的赞许和专家门的一致好评。③朴实热情:不管围墙是受到批评还是得到赞誉,他只管做好工作,“不知从什么地方”来的炭火盆体现了他事事为工作、时时为大家的形象。 ‎ ‎9. ①在结构上,马而立在“围墙”进进出出,是对小说题目的呼应;②在情节上,结尾是对一波三折的情节的收章,使情节更加完整,更富波澜,更能引起读者的思考;③在主题上,体现了作者对现实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的弊端,如夸夸其谈、以貌取人、无功请赏等的批判,也体现出作者对因“权力阶层意识”产生的重身份、轻实干的荒谬思维的嘲讽;(反向回答:“小说褒扬了热情实干、不计得失的精神”一样可以)④在形象上,那四个让人“温暖如春”的炭火盆既体现了马而立的朴实热情,又让读者透过这一形象读出一层悲凉之意。‎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B 项,“信赖和才干的赏识”错误,无中生有,原文中并没有展现出来。‎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要从文章中的直接描写和侧面衬托以及主人公的言行举止的表现来概括。文章第5段“这个三十七岁、非常干练的干事员,却有着一张不那么令人放心的娃娃脸”,直接表现了他的干练、单纯;文章第十三段“人家两天两夜没有休息,像你!”洪老头对那些轻巧话很反感:人家马不停蹄,衣衫湿透,那不是每个人都能做的;来来往往的路人都评说这围墙很美很美。”从侧面表现了他实干、雷厉风行;最后一段“马而立没权参会,只是在会场进进出出,忙得飞起,不知道有什么地方弄来四只熊熊的炭火盆,使得房间里温暖如春,人人舒展……”通过直接描写马而立不参加会议而忙里忙外,表现了他热情,不计得失的性格。第二个问题,要从吴所长等人与马而立形成的鲜明对比角度分析,把他们对马而立的人物形象起反衬作用写出来即可。‎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小说段落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需要通读全文,在理解文章主旨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最后一段所表达的含义。答题时,还要明确自己的看法。主题上,要结合着结尾一段内容所表现出的马而立的热情实干、不计得失人物形象与吴所长等人所形成的鲜明对比,从讽刺社会弊端的角度来组织答案。结构上,最后一段中“‎ 只是在围墙门口进进出出,忙得飞起。”再次出现了“围墙”二字,在结构上与小说题目呼应。在情节上,进行了结尾收束,使全文的情节更加完整在人物形象上“四只熊熊的炭火盆,使得房间里温暖如春,人人舒展……”要分析此句的深刻内涵,如马而立的形象带给人们的温暖,体现了马而立的朴实热情等。‎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文言文阅读。‎ 邓肃,字志宏,南剑沙县人。少警敏能文,美风仪,善谈论。居父丧,哀毁逾礼。入太学,所与游皆天下名士。‎ 钦宗嗣位,补承务郎,授鸿胪寺簿。金人犯阙,肃被命诣敌营,留五十日而还。张邦昌僭位,肃义不屈,奔赴南京,擢左正言。先是,朝廷赐金国帛一千万,肃在其营,密觇,均与将士之数,大约不过八万。至是为上言之,且言:“金人不足畏,但其信赏必罚,不假文字,故人各用命,朝廷则不然,有同时立功而功又相等者,或已转数官,或尚为布衣,轻重上下,只在吏手。赏既不明,谁肯自劝?欲望专立功赏一司,使凡立功者得以自陈。若功状已明而赏不行,或功同赏有轻重先后者,并置之法。”上从之。朝臣受伪命者众,肃请分三等定罪。上以肃在围城中,知其姓名,令具奏。肃具言之,上以为然。‎ 耿南仲得祠禄归,其子延禧为郡守,肃劾:“南仲父子同恶,沮渡河之战,遏勤王之兵,今日割三镇,明日截两河。及陛下欲进援京城,又为南仲父子所沮。误国如此,乞正典刑。”南仲尝荐肃于钦宗,肃言之不恤,上嘉其直,赐五品服。范讷留守东京,不战而逃。肃言:“讷出师两河,望风先遁,今语人曰:‘留守之说有四,战、守、降、走而已。战无卒,守无粮,不降则走。’且汉得人杰,乃守关中,奔军之将,岂宜与此。”讷遂罢。内侍陈良弼肩舆至横门外买入内女童肃连章论之时官吏多托故而去肃建议削其仕版而取其禄以给禁卫乞追付有司以正其罪。肃在谏垣,遇事感激,不三月凡抗二十疏,言皆切至,上多采纳。‎ 会李纲罢,肃奏曰:“纲学虽正而术疏,谋虽深而机浅,固不足以副圣意。惟陛下尝顾臣曰:‘李纲真以身徇国者。’今日罢之,而责词甚严,此臣所以有疑也。且两河百姓无所适从,纲措置不一月间,民兵稍集,今纲既去,两河之民将如何哉?伪楚之臣纷纷在朝,李纲先乞逐逆臣邦昌,然后叛党稍能正罪,今纲既去,叛臣将如何哉?叛臣在朝,政事乖矣,两河无兵,外夷骄矣。李纲于此,亦不可谓无一日之长。”执政怒,送肃吏部,罢归居家。绍兴二年,避寇福唐,以疾卒。‎ ‎(节选自《宋史·邓肃传》)‎ ‎10. 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内侍陈良弼/肩舆至横门外/买入内女童/肃连章论之/时官吏多托故而去/肃建议削其仕版而取其禄/以给禁卫/乞追付有司以正其罪 B. 内侍陈良弼/肩舆至横门外/买入内女童/肃连章论之时/官吏多托故而去/肃建议削其仕版/而取其禄以给禁卫/乞追付有司以正其罪 C. 内侍陈良弼肩舆至横门外/买入内女童/肃连章论之/时官吏多托故而去/肃建议削其仕版/而取其禄以给禁卫/乞追付有司以正其罪 D. 内侍陈良弼肩舆至横门外/买入内女童/肃连章论之时/官吏多托故而去/肃建议削其仕版而取其禄/以给禁卫/乞追付有司以正其罪 ‎11.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内侍,也指太监,是中国古代京城既为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也为一品二品官员服务的官员。‎ B. “祠禄制”是两宋特有的职官制度,起初是专门提供给高官的一种福利政策,相关官员无职但食俸禄。‎ C. 勤王,指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称为“勤王”是因为夏商周时只天子称王, 其他是公侯伯子男等诸侯。‎ D. 仕版,旧指记载官吏名籍的簿册,亦借指仕途或官场。‎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邓肃才华出众,在太学时结交的都是天下名士;邓肃坚贞不屈,张邦昌建立伪政权时,他身在敌营,不肯同流合污,奔赴南京。‎ B. 邓肃遇事冷静,心思细致。被扣留金营的五十天,他借机了解敌情,认为金国赏罚分明。于是建议朝廷设立专门管理功赏的机构来规范赏罚制度,得到皇上许可。‎ C. 邓肃忧国忧君。他指责范讷不战而逃,弹劾耿南仲父子误国;曾在三月之内上书二十多个奏章抗命,所进谏的都切中要害,皇上大多采纳。‎ D. 邓肃正直敢言。李纲被罢兔时,邓肃含蓄地批评皇帝出尔反尔的行为,认为责罚过于严苛,而且免去其职务于时局不利,因此惹恼当政者,也被罢免官职。‎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肃在其营,密觇,均与将士之数,大约不过八万。‎ ‎②南仲尝荐肃于钦宗,肃言之不恤,上嘉其直,赐五品服。‎ ‎【答案】10. C 11. A 12. C ‎ ‎13. ①邓肃在金人的军营,偷偷观察,看到全部分给将士的(丝帛)数目,大约不超过八万。‎ ‎②耿南仲曾向钦宗推荐过邓肃,但邓肃弹劾他们没有一丝怜悯,皇上赞许邓肃忠心耿直,赐他五品服。‎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要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捕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 ‎“时”修饰“官吏”,是当时朝中官吏的意思,不应该断开,排除B项、D项。“削其仕版”“取其禄”是并列关系,应该断开,结合句意内容分析,排除A项。句意:管理宫室之事的陈良弼乘轿子到横门外,买入内女童,邓肃连上奏章责问,当时朝中官吏多推脱离开,邓肃建议从记载官吏名籍的簿册中削去他们的名字,并把他们的俸禄拿来给禁卫,请求让有关部门惩治他们。‎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需要在平时学习中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A项“也为一品二品官员服务的官员”错误。应该是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C项,“曾在三月之内上书二十多个奏章抗命”错。结合文本内容“肃在谏垣,遇事感激,不三月凡抗二十疏,言皆切至,上多采纳”分析可知,“抗疏”是向皇帝上书直言之意。‎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 ‎①“其”代词,代指金人;“营”军营;“密觇”偷偷观察;“均”全部;“过”超过。‎ ‎②“尝”曾经;“荐肃于钦宗”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于钦宗荐肃,向钦宗推荐过邓肃;“恤”怜悯;“嘉”赞许;“直”忠心耿直。‎ ‎【点睛】参考译文:‎ 邓肃,字志宏,南剑沙县人。少年时,他机警聪敏善于写文章,风度仪态优美,能言善辩。在为父亲守丧期间,悲伤过度超出了常礼。进入太学,与他结交的人都是天下名士。‎ ‎    钦宗即位后,任承务郎,授鸿胪寺主簿。金国入侵,邓肃奉旨前往金营,被金军扣押五十天才放回。张邦昌建立伪政权后,邓肃不肯同流合污,于是奔赴南京,升任左正言。这之前朝廷赏赐金国丝帛一千万,邓肃在金人的军营,偷偷观察,看到全部分给将士的不超过八万。到这个时候就对高宗上报这情况,并且说:“金人不值得畏惧,但金军赏罚分明,不弄虚作假,所以军士都肯拼命。而朝廷却不同,有同时立功而功劳又相等的,有的已多次升官,有的却还是平民百姓。赏赐的轻重、官位的高低,只在官员手上。功赏不明,谁肯自我勉励呢?希望朝廷设立专门管理功赏的机构。使立功者能够自已陈报。如果功状明确,而奖赏不合理的,或者立的功相同而奖赏不公,有轻有重,有先有后的,都要追究有关部门的责任。”朝廷采纳了邓肃的意见。朝廷官员中有许多投降过伪政权的,邓肃请求将这些人分三等定罪处理。皇上认为邓肃在敌营中,知道那些人的姓名,就让他详细奏报。邓肃一一详细奏来,皇上认为他说得对。‎ ‎    耿南仲要告老还乡,其子延禧为郡守。邓肃弹劾耿南仲父子说:“南仲父子都是罪恶之人,阻碍渡河之战,遏止勤王的军队,今日割让三镇,明日割让两河。等到陛下想派兵救援京城,又被南仲父子阻止,他们这样危害国家,乞求处以典刑。”耿南仲曾向钦宗推荐过邓肃,但邓肃弹劾他们没有一丝怜悯,皇上赞许邓肃忠心耿直,赐他五品服。范讷留守东京,不出战就逃跑。邓肃上表弹劾范讷:“范讷曾出兵两河,不战而逃。现在对人说:‘留守的说法有四种,出战、留守、投降、逃跑罢了,如果要出战却没有兵卒,要防守却没有粮草,不愿投降的话只能逃跑。’况且汉朝得到俊杰,才守住关中,这样的不战而逃之将,怎能委以重任。”‎ 朝廷于是罢免了范讷的官职。管理宫室之事的陈良弼乘轿子到横门外,买入内女童,邓肃连上奏章责问,当时朝中官吏多推脱离开,邓肃建议从记载官吏名籍的簿册中削去他们的名字,并把他们的俸禄拿来给禁卫,请求让有关部门惩治他们。邓肃身为谏官,遇事感愤激昂,不到三个月,总共上书二十多个奏章向皇上直言,所进谏的都切中要害,皇上大多采纳。‎ ‎    恰逢李纲被罢免宰相职务,邓肃上奏说:“李纲品学虽正但技艺疏浅,谋划虽深广但机变不足,本来不足以与圣意相称。但陛下曾经对臣说:李纲是真正的以身报国者,今日罢免他,并且责罚非常严苛。这是我有疑虑的原因。况且两河百姓本无所适从,李纲任职不足一个月,百姓和士卒渐渐招集了起来。现在李纲离开了,两河的百姓将怎么办呢?张邦昌的余党,很多还在朝做官,李纲先前乞求驱逐逆臣邦昌,然后才能治叛党的罪。现在李纲罢免了,对叛臣将怎么办呢?叛臣在朝廷,政事就偏离正轨了;两河没有兵力,外夷就会作乱。李纲在这里也不可说没有一点作用。”朝廷动怒,邓肃被交吏部审查,被罢免归乡。绍兴二年,邓肃避寇于福唐,因病去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利州南渡 温庭筠(唐)‎ 澹然空水对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 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 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注:范蠡(lǐ):字少伯,春秋时楚国人,为越大夫,从越王勾践二十余年,助勾践灭吴国后,辞官乘舟而去,泛于五湖,莫知所终。‎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江景,并交代了行程的时间和地点:日暮时江边渡口。‎ B. 颔联由近而远,由岸上而江中,写诗人待渡时岸边所见。‎ C. 颈联“数丛沙草群鸥散”所展示的画面与李清照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相类似;“万顷江田一鹭飞”则与王维的“漠漠水田飞白鹭”神韵同出。‎ D. 尾联诗人触景兴感,萌生遐思,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情愫。‎ ‎15. 尾联诗人借范蠡辞官而去的典故,意在表达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14. B 15.‎ ‎ 范蠡因与越王勾践难共安乐,因此急流勇退,放浪江湖。作者借此一是揭露了君主与臣子可共难而不可同乐的社会现象,二是暗寓自己的归隐实乃失意后的无奈,三是含蓄写出自己欲学 范蠡急流勇退,放浪江湖的愿望,表达出淡泊仕途,厌倦名利的心境。‎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B项,“由近而远,由岸上而江中”错误,颔联是“由远而近,由江中而岸上”。‎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尾联诗人借范蠡辞官而去的典故,意在表达什么?请作简要分析。”,然后理解尾联的意思,再结合注释和全篇分析尾联中的情感。‎ 尾联偶然兴起了欲学范蠡急流勇退,放浪江湖的愿望。这两句的言外之意是,自己便有淡泊遗世,忘却机心之志,也没有人能够理会。温庭筠的诗中曾有“自笑谩怀经济策,不将心事许烟霞”的自负与自嘲,这里却浩然有归隐之志,实际上是失意后的无奈之语。“独忘机”,其实并不能忘机。这一点和范蠡也是共通的,含蓄写出自己欲学 范蠡急流勇退,放浪江湖的愿望,表达出淡泊仕途,厌倦名利的心境。范蠡是因越王勾践难共安乐才辞官隐遁的。揭露了君主与臣子可共难而不可同乐的社会现象。所以,两个人都可谓是极有心机的人。‎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在《逍遥游》中用“_______________”来形容列子借风前行的情形,最后说到列子乘风虽然免于行,但 “_______________ ” 。‎ ‎(2)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出圣人要达到超越时空,无所依赖的境界所凭借的方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以云鸟自喻,表现诗人过去做官 出自无心,如今归田恰如鸟倦飞而知还。‎ ‎【答案】 (1). 泠然善也 (2). 犹有所待者也 (3). 若夫乘天地之正 (4). 而御六气之辩 (5). 云无心以出岫 (6). 鸟倦飞而知还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泠、待、乘、御、辩、岫、倦。‎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李凭箜篌引》中大量神鬼意象的运用,是为了实现诗歌作品“奇”的特征。中唐文学为了 ,实现对盛唐诗坛的突破,有意标新立异,主要有两种途径,一则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通俗派,强调明白晓畅;一则以韩愈、李贺为代表的尚奇派,强调“惟陈言之务去”。( ):“韩愈诗奇而雄,孟郊诗奇而古,贾岛诗奇而清,卢仝诗奇而怪。”‎ 如果中唐诗坛“奇”的审美取向的追寻是共性的话,那么李贺的“奇而冷艳”则是个性的彰显。较之李白诗歌创作的天马行空, ,挥洒自然;李贺则是点滴积累、 。前者彰显的是“天工”,后者呈现的是“思力”。这又让我们自然想到李商隐《李贺小传》一段文字:“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辈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这里强调李贺写作素材的获取、储备过程,又说“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这就是我们读李贺的作品有佳句而无佳篇,文气并不贯通、畅达的原因,即作品并非一气呵成,而是断断续续经过反复雕琢而成的。正如李贺在《南园》中自己说到的“寻章摘句老雕虫”。可以说,李贺《李凭箜篌引》中大量神鬼意象的援引,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以“奇而冷艳”实现诗风的“标新立异”、“迥乎不同”。由是观之,李贺被誉为“诗鬼”是 的。‎ ‎17.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即着力于创新,因此他们有完全不同的诗风 B. 而尚奇派的诸位诗人,其诗风又有差异 C. 没有创新就没有中唐尚奇诗派 D. 因此诗人的个性禀赋不同,所以诗风不同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特立独行 一蹴而就 励精图治 水到渠成 B. 另辟蹊径 一挥而就 惨淡经营 不容置疑 C. 另辟蹊径 一蹴而就 惨淡经营 水到渠成 D. 特立独行 一挥而就 励精图治 不容置疑 ‎19.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我们读李贺的作品感觉有佳句而无佳篇,文气并不贯通、畅达的原因,是由于作品并非一气呵成,而是断断续续经过反复雕琢而成的。‎ B. 因为李贺的作品并非一气呵成,而是断断续续经过反复雕琢而成的,所以我们读李贺的作品感觉有佳句而无佳篇,文气并不贯通、畅达。‎ C. 我们读李贺的作品感觉有佳句而无佳篇,文气并不贯通、畅达的原因,就是作品并非一气呵成,而是断断续续经过反复雕琢而成的。‎ D. 这就是我们读李贺的作品感觉有佳句而无佳篇,文气并不贯通、畅达的原因。它与作品并非一气呵成,而是断断续续经过反复雕琢而成的有关。‎ ‎【答案】17. B 18. B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查语句连贯。主要题型有语句排序、补写衔接句等。语句排序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上下文的顺序照应、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补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分析补写。‎ A项,他们诗风没有完全不同,都有“奇”这个共性特征;‎ C项句子后面是“:”,“:”具有统领提示作用,这句话放在此处不妥;‎ D项“因此”显得太突兀,前面根本没有呈现“原因”。‎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特立独行:有操守、有见识,不随波逐流。此成语使用对象是“人”,用在此处显然不对。另辟蹊径:另外开辟一条道路。比喻另创一种风格或方法。中唐文学开辟一条新路,符合句意。‎ 一蹴而就:形容做事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一挥而就:形容才思敏捷,一动笔就写成。多指写字、写文章、画画快。此处指诗歌创作,应选“一挥而就”。‎ 励精图治:振奋精神,想办法把国家治理好。惨淡经营:指对艺术创作的苦心构思,也可以指艰苦地筹划与写作。本句指李贺创作苦心构思,应选“惨淡经营”。‎ 水到渠成:水流到了,自然就会形成一条水渠。比喻一旦条件具备,事情自然就会成功。不容置疑:不允许加以怀疑,指绝对真实可信。此处指李贺的诗风独特,应选“不容置疑”。‎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要能够辨析并修改病句,首先要知道“健康的句子”是怎样的。所谓“健康的句子”就是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表意明确的句子。凡是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表意不明确的句子,均可叫做病句。因此要辨析并修改病句就要掌握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同时还要熟悉病句的六大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分析该句子在结构上是否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内容上表意是否明确,语气是否通畅。‎ A项中“原因”与“由于”重复 B项与后面题干不衔接,后面“正如李贺在《南园》中自己说到的‘寻章摘句老雕虫’。”说的内容是“雕琢”。‎ C项说法过于绝对,不应该用“就是”。‎ 故选D。‎ ‎【点睛】病句修改、语言的连贯、成语(熟语)的使用这三个考点全都统一在一个语境中考查,强化了语言运用的实用性和交际性,题型全都变成了客观选择题。因有具体语境参照,又只做判断选择,难度相对来说有所下降。‎ 对“病句修改”,要在平时熟悉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和常见病句的六大类型;对“语言的连贯”,平时要通过大声的朗读来形成正确敏锐的语感,做题时结合语法规范和具体语境进行分析判断;对“成语(熟语)的使用”,要注重平时的积累,分析常见成语(熟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无根萍是全世界最小的开花植物。它本来不具备生存和发展的优势,①____,反而生机蓬勃地开拓出一个广袤的萍的世界。无根萍生存之道有两大绝招。②___ 。它可以通过无性繁殖的方式,在36小时内长出一个新的植物体。第二个绝招是不断“缩小”“退化”。一般生物是顺向演化的,但无根萍③__ 。演化到最后阶段,它几乎简化成了“一团细胞”,花只剩一枚雄蕊和一枚雌蕊。这种简单的构造使它更容易大量复制繁殖和传播。‎ ‎【答案】 (1). ①但它不但没有走向衰退和灭绝 (2). ②第一个绝招是快速生长繁殖 (3). ③是逆向演化的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此类试题作答时一定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和句式等内容来考虑,第一处,根据前文“不具备生存和发展的优势”和后文“反而生机蓬勃地开拓出一个广袤的萍的世界”可推出“没有走向衰退和灭绝”;第二处根据“通过无性繁殖的方式,在36小时内长出一个新的植物体”和“第二个绝招是……”可推出答案;第三处根据“一般生物是顺向演化的,但无根萍”可推出其是“逆向演化的。”‎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2019年的永定河补水工程于3月13日启动。本次补水工程加大了补水力度,到4月2日,已累计输水3 100万立方米。另外,拦截在河道上的官厅水库发电站、珠窝水库下马岭发电站、落坡岭水库的下苇甸发电站全都停用,以保证补水全部灌入河道。目前,门头沟区城内102公里的永定河山峡段,近40年来首次实现全级通水。‎ ‎【答案】2019年3月13日永定河补水工程启动。这次工程会加大补水力度,停用发电站;实现永定河山峡段近40年来首次全线通水。‎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把握文段主旨的基础上筛选出文段主要信息,并将其按照要求概括表达出来。具体表现为三点:①对材料的理解;②对材料相关信息的筛选;③语言表达简洁流畅。本题要求用简明的文字对新闻报道的内容进行压缩。根据新闻报道中的主要信息,如时间、地点、事件、结果等进行压缩,注意保留以下关键信息:时间:2019年3月13日;地点和事件:永定河补水工程启动;结果:加大补水力度,停用发电站,永定河山峡段近40年来首次全线通水。注意字数限制以及语言表达的简洁流畅。‎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 从书信沟通到微信交流,交流方式在改变,不变的是真挚情谊的表达。《诗经》《论语》等国学著作从图书馆走进家庭书橱,阅读场景在变,不变的是对先贤哲思的追求。从“出国热”到“归国潮”,逐梦方向在改变,不变的是人生价值的实现。社会在发展,生活在改善。透过时代的变化,我们看到其背后有着不变的底色。‎ 面对这些时代的变与不变,你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有何思考和联想?‎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文体要求为议论文,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让变化与坚守携手同行 从图书馆里的著作琳琅,到家庭书橱中的墨蕴飘香,阅读场景变了,对先贤哲思的追求没变。新时代的我倍感喜悦,因为我从中看到了变化与坚守携手同行的美好局面。‎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时而制。”《盐铁论》中一言正是说明,社会发展中的我们是明智的,因为我们随时代而变。《诗经》与《论语》不再高悬于图书馆的书架间,而是摇身一变成为家中读物。一方面,这有利于对传统文化更好的传承。国学著作若脱离日常生活,遥不可及,即使可贵也无价值可言,而若在家中能随时取阅,潜移默化中便会受益匪浅。就如融合了3D技术的打铁花表演一般,当民间艺术碰上高新科技,走近普通人的生活,传统文化终能大放光彩,走近家庭书橱的国学定能更深刻地影响我们的思想。另一方面,这正是我们生活在改善、时代在进步的鲜明体现,因为渴望思想文化素质的提高,我们热衷于先贤哲思的程度更深。这一种“变化”,实在是太为宝贵,值得点赞。‎ ‎“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朱熹的诗句中“源头”二字,正是我们在变化背后不变的坚守——对先贤哲思的追求。时代固然在变化,而经历千百年能沉淀下来的著作拥有其不可磨灭的价值与不被时光黯淡的光芒,我们流转在变化的阅读场景中,内心坚守着对先贤的学习、欣赏与景仰,这体现了中国民族血液中流淌着的传承精神,表现了乐于学习,向先贤学习的正确价值观,更向世界展示,我们中国在时代发展中有着坚守精神,守得根本,方得始终。这“不变”透露出来的“坚守”,值得发扬。‎ 站在新时代潮头的我,作为新青年的我,看到这变化与坚守携手同行的美好局面,心生喜悦与触动。《中庸》有语“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时代还会向前发展,而变化与坚守并行的局面亦不能停留在当代。因此,身为八九点钟的太阳,祖国的未来与民族的希望,我认为青年们都应投入到这变化与坚守之中。陈独秀说“青年之于社会,犹如新鲜活泼细胞之在身”,也许阅读场景还会变,但我们对哲思的追求不能变,若青年能将此思想贯彻一生,新时代之火轮,必定能转得更快。变化与坚守携手同行,青年,正是行动时。‎ 于时代的变化中,坚守不变的底色。手捧《论语》,我愿以新青年的姿态,投入到这变化与坚守携手同行的大势之中。‎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本题题干要求考生针对材料来谈自己的思考与感悟,写一篇文章与同龄人共勉。材料重点在于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并思考青年人追梦方向和价值体现等,这就要求考生要把握材料的内容,明确材料的中心话题,在中心话题的指引下进行立意作文。‎ ‎【审题】该作文题由三则材料和一则引导语组成。材料紧扣时代的“变”与“不变”,分别从交流方式、阅读场景和逐梦方向三个方面来阐述,这三个方面很有社会代表性和价值启示性,交流方式的发展折射出科技的强大,阅读场景的改变反映出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逐梦方向的变化体现出国家实力的壮大。而时代之“变”蕴含着“不变”的底色。该如何坚守“不变”的底色?这为考生提供一定的写作空间。总之,要辩证性地理解关键词“变”与“不变”,也不能空洞地谈“变”与“不变”,而应该从这三则材料出发来理解关键词。引导语帮助考生降低阅读难度,在审题上不设置障碍,“社会在发展,生活在改善。透过时代的变化,我们看到其背后有着不变的底色”进一步强调写作内容为“变与不变”。任务提示明确了写作主体,厘清了作文的写作范围。“面对这些时代的变与不变,你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有何思考和联想?”再次圈定写作内容,并强调写作主体是“新时代青年”。“请选好一个方面写一篇文章”是该作文题最值得玩味的一句话,按照其话语指向,此处的“方面”指作文材料的论述角度,“选好一个方面”也就是从交流方式、阅读场景和逐梦方向这三个方面中选择一个来写。‎ 参考立意:阅读场景变化,先贤哲思永恒;阅读形式虽异,哲思底色不变;时代在变,底色不改;逐梦方向在变,价值追求不变;变的是交流方式,不变的是真挚情谊等。‎ 行文结构:先确定一个响亮的标题“变化寻梦路,不变赤子心”,从“出走还是归来?这是一个问题”分析,引出观点“在剧变的时代中,变化的只是寻梦的方式,不变的是那颗追求价值实现的热忱之心”。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论述,如上世纪初开始的出国潮,是在百废待兴的时代下,追求个人发展更大天空的勇敢之举。于是一大批青年走出国门,寻找个人发展的机会;如今的归国潮,是中国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支援祖国建设的爱国之举;在忙碌的生活奔波中,有一种声音也始终在耳旁响起。实现一个人的价值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以个人价值推动国家发展,才能收获更大的价值实现。最后可以写自己的做法或期待,如时代变,寻梦路在变,但我们青年向上的心不变;我们新时代的青年都能怀一份热爱,在巨变的时代,追逐个人和国家共同的梦等。‎ ‎【素材】《诗经》《论语》等国学著作从图书馆走进家庭书橱,阅读场景在变,不变的是对先贤哲思的追求。‎ 先哲前贤,之所以能独领风骚千百年,原因就在于其在纷繁万千变化之中,寻求不变之理。譬如孔圣,面对礼崩乐坏、社会失序的巨变,乃于思变中求理,寻求解决之道。不过,孔圣的仁义之道不是无源之水,更非闭门造车、无中生有,而是传承先贤周公礼乐的哲思。先贤的不懈探求、持续的代际传承,便是中华文化流传五千年的根本原因。而先贤,也因此而得以人生不朽。‎ 即使阅读的大场景有变,我们都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不可改变对先贤哲思的追求。‎ 世间万物,变是常态,不变是真爱。阅读场景之变,不变的是对真理的热爱;“出国”“归国”之变,不变的是对祖国的热爱。‎ 变的是外在,不变的是本真内在;变的是圆缺,不变的是皎洁明月。变的是浮云,不变的是雨后青山;变的是容颜,不变的是初心热恋。然而真爱的可贵,恰恰是飞过千山跨越万水历经千变万化后的纯洁如初。‎ 人间最香是书香。无论载体媒体如何改变,书(文字)中有前人的经验智慧、人类的科学真理不变,它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成长,故而有香,有味,有养分。我们对它的感情永不变。‎ ‎“出走”是为了“归来”。出国是求知,归国是用知;出国是学艺,归国是施展;出国是远行,归国是回家;出国是少年,归国是老翁;出国是披枝散叶开花结果,归国则是鸟倦知还叶落归根,无论何时何地,我们对祖国的热爱永远不变。‎ 激流之下,仍有磐石。激流在变,磐石坚韧。无论世界如何变化,爱亲人爱真理爱祖国的新不变。‎ ‎【点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很多,立意方向也呈现多样化特点。但是有一点必须加以重视,只有那些抓住核心立意及重要立意方向的作文才能得一类分。由于“矛盾性”,更由于作文材料的多则,材料本身没有做价值的判断,材料意义的容涵性与开放性强,那么考生必须权衡,只有衡量、考虑、斟酌之后,才能做出恰当、准确的选择,才能有自己真切的认识与思考、冷静的分析、逻辑性的表达。在行文中,辨析关键概念、辨析是非、辨析因果、辨析本质。试题是否具有思辨性,能否引导学生进行思辨。这就牵涉作文题设置的题型功能和题型考查目标的问题。作文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其中包括思想内容、情感态度、布局谋篇,以及对这些加以整合的逻辑思维能力。思辨应该是一个文章写作的切入点。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角度、立意、文体和标题等方面,给考生留出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