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一轮复习苏教版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学案(江苏专用)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一轮复习苏教版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学案(江苏专用)

考点3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技法1__抓特征,通句意,识别五种特殊句式 一、紧抓特征,认清标志,识别判断句 ‎1.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全是判断句的一组是( )‎ A. B. C. D. D [D项,①为一般句式,②为判断句。]‎ ‎2.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B.且相如素贱人 C.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C [C项,宾语前置句,其他三项为判断句。]‎ ‎3.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刘敞,字原父。举庆历进士,廷试第一。知扬州。天长县鞫王甲杀人,既具狱,敞见而察其冤,甲畏吏,不敢自直。敞以委户曹杜诱,诱不能有所平反,而傅致[注]益牢。将论囚,敞曰:“冤也。”亲按问之。甲知能为己直,乃敢告,盖杀人者,富人陈氏也。相传以为神明。‎ ‎(选自《宋史·刘敞传》)‎ ‎【注】 傅致:罗织。‎ 译文:          ‎ ‎ ‎ ‎【解析】 “为己直”,结合语境翻译为“为自己伸冤”;“乃”,才;“……者,……也”是判断句。‎ ‎【答案】 王甲知道刘敞能为自己伸冤,才敢告知真相,原来杀人的,是姓陈的富人。 ‎ ‎【参考译文】‎ 刘敞,字原父。考中庆历年间进士,殿试获得第一名。做扬州知州。天长县审问王甲杀人一案,案件已经审结,刘敞见到王甲并体察到了他的冤情,王甲害怕官吏,不敢自白冤情。刘敞把这一案件交给户曹杜诱(重新审理),杜诱不但不能为王甲平反,反而罗织罪证使案件更不可破。将判决关押,刘敞说:“王甲是冤枉的。”亲自查究讯问这一案件。王甲知道刘敞能为自己伸冤,才敢告知真相,原来杀人的,是姓陈的富人。这件事被相互传告,人们认为刘敞明智如神。‎ ‎ 精要点拨 判断句的判断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从特征入手,看是否符合判断句的要求。判断句的特征之一就是谓语部分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天下所共传宝”是一个名词性短语,符合判断句的特征要求。‎ ‎2.看是否能翻译成“是”字句。所有的判断句都能翻译成“是”字句,如果不能翻译成这种句式,那自然就不是判断句了。‎ ‎3.看有无外在语言标志。判断句的主要标志是“……者……也”“……者,……”“……,……也”,此外还有一些副词,如“则、乃、皆、诚、非”等,如果有这些标志,再结合上面的两种方法作进一步判断即可。当然有些特殊的没有标志的判断句,也可以根据前两点进行判断。‎ 二、抓标志,通语法,巧“添”“变”,识别被动句 ‎4.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属于被动句的一组是 ( )‎ A. B. C. D. D [D项,①为状语后置句,②为一般句式。]‎ ‎5.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有滏阳人焦通,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彦光(指传主梁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于孔子庙。于时庙中有韩伯瑜母杖不痛、哀母力弱、对母悲泣之像,通遂感悟,既悲且愧,若无自容。彦光训谕而遣之,后改过励行,卒为善士。‎ ‎(节选自《隋书》)‎ 译文:          ‎ ‎ ‎ ‎【答案】 滏阳有个叫焦通的人,侍奉父母礼数缺失,被堂弟控告。梁彦光没有判他罪,把他带到州学,责令他在孔子庙观看效法。‎ ‎【参考译文】‎ 滏阳有个叫焦通的人,侍奉父母礼数缺失,被堂弟控告。彦光没有判他罪,把他带到州学,责令他在孔子庙观看效法。当时庙中有韩伯瑜母亲打他不痛、他为母亲力气衰弱而悲哀、对着母亲哭泣的塑像,焦通就有所感悟,又悲伤又惭愧,无地自容。梁彦光训诫之后让他回去,后来焦通改过自新,勉力培养良好的品行,最终成为善良的人士。‎ ‎ 精要点拨 判断被动句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 ‎1.从标志词入手,看是否符合被动句的要求。被动句的标志词主要有以下几类:‎ ‎①“为”“为……所……”或“……为所……”。‎ ‎②“于”或“受……于……”。‎ ‎③“见”或“见……于……”。‎ ‎④“被”字。 ‎ ‎2.从语法入手,看主语是不是受动者 因为有些被动句没有标志词,但在意义上含有被动的意思,所以单凭标志词是不行的,还需要考虑一下主语是不是谓语的受动者。‎ ‎3.巧借“添”“变”二法 ‎①在动词前或后加上“被”而未改变句子基本意义的,是被动句。②主谓结构的句子能够变成动宾主动句的,是被动句,如“函谷举”,可以将其变为“举函谷”。‎ ‎6.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译文:          ‎ ‎ ‎ ‎ (2)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译文:          ‎ ‎ ‎ ‎【解析】 (1)“为……所”,表被动。(2)全句为判断句,“……者,……也”;有两个被动句,“被”“于”二字为标志。‎ ‎【答案】 (1)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让自己被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 ‎(2)(墓中的)五个人,是在周蓼洲先生被逮捕时被正义所激奋而死在这件事上的人。‎ 精要点拨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是被动关系,这样的句式被称为被动句。辨识被动句,一看标志词,如“见”“为”“于”“见……于……”“为……所”“为所”等。(值得注意的是,文言词“被”多为动词,“覆盖”“遭受”之意,很少表示被动)对无标志被动句,只能从语句的结构或内容上去判定,如“洎牧以谗诛”“戍卒叫,函谷举”“几以不纳死”。这类被动句在形式上与一般的陈述句无区别,如从内容着手,进行逻辑分析,就会发现李牧肯定是被杀,函谷关是被攻占,文天祥不被接纳。只要能够理清句意,再联系上下文语境,不难判断。‎ 被动句翻译时一般要加“被”,或使用表被动的词语表达,如“受”“受到”“遭到”等。表被动的介词“于”有时省略,翻译时要注意识别并译出被动的含义。“被”可以译成“受”“遭受”,尽可能按动词意义翻译;非常明确作介词用的,才译成“被”。‎ 三、辨清类型,识准标志,识别倒装句 ‎(一)谓语前置句 ‎7.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渺渺兮予怀 B.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C.谁可使者 D.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D [D项,介宾短语后置句,其余三项为谓语前置句。A项,应为“予怀渺渺”,B项,应为“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安在”,C项,应为“可使者谁”。]‎ ‎8.(2010·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谢氏生于盛族,年二十以归吾,凡十七年而卒。卒之夕,殓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节选自《欧阳修全集》)‎ 译文:          ‎ ‎ ‎ ‎【解析】 两处倒装为重点:“殓以嫁时之衣”,介宾短语后置;“甚矣吾贫可知也”,主谓倒装。 ‎ ‎【答案】  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入棺,我的贫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 ‎【参考译文】 ‎ 谢氏生于一个富盛的家族,她二十岁嫁给了我,过了十七年就去世了。死的时候,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入棺,我的贫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 精要点拨 一般情况下谓语是放在主语后面的,但在文言文中,有些感叹句或疑问句,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而将它放到句首,这就是谓语前置,也叫主谓倒装。‎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正常语序应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再如:快哉此风!可调整为:此风快哉!‎ 谓语前置句一般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多是疑问句或感叹句,二是谓语动词后多有语助词“乎”“哉”“矣”“兮”等字。‎ ‎(二)宾语前置句 ‎9.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D [D项,①为宾语前置句,②为定语后置句。]‎ ‎10.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遂从太子出。‎ ‎(节选自《宋史·孙傅传》)‎ 译文:          ‎ ‎ ‎ ‎【解析】 “不吾索”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不吾索”即 “不索吾”;“俱”,一起,一同;“庶或”,差不多,或许;“济”,成功。‎ ‎【答案】 金人虽然没有点名要我,我却应该与太子同去,求见两名首领当面指责他们,或许有成功的可能。‎ ‎【参考译文】‎ 过了五天,没有愿意承担藏匿太子这件事的人。孙傅说:“我是太子傅,应当和太子同生共死。金人虽然没有点名要我,我却应该与太子同去,求见两名首领当面指责他们,或许有成功的可能。”于是跟随太子出城。‎ 精要点拨 宾语前置句在文言倒装句中最为复杂,判断方式主要是辨清类型,识准标志。‎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其标志是:①有否定词“未”“不”“莫”等;②代宾语的必须是人称代词,如“之”“余”“尔”等。 ‎ ‎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或介词的宾语前置,其标志是:①疑问句式;②作宾语的是疑问代词,如“何”“安”“奚”等。‎ ‎(3)用“之”或“是”或“唯……是……”把宾语前置。‎ ‎(三)定语后置句 ‎11.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C.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D.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D [D项,判断句,其余三项均为定语后置句。]‎ ‎1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吾里有徐先生若虚者,郡大姓也。年十五举进士,即谢归业医。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乃止。历数十年,其学大成,著《易简归一》数十卷。‎ ‎(选自《揭傒斯全集》)‎ 译文:          ‎ ‎ ‎ ‎【解析】 对句“一方之良”“一言之善”是以“之”为标志的定语后置句,即“一良方”“一善言”,“一个好的药方”“一句有价值的(医学)见解”。“币”是古今异义词,指财物重金。“师”活用为动词,联想 课文中“吾从而师之”,译为“拜师”。虚词“乃”联想课文中“度我至军中,公乃入”译为副词“才”更合语境。‎ ‎【答案】 (只要)别人有一个好的药方,有一句有价值的(医学)见解,必定携重金不远数百里去拜他为师,一定要得到才罢休。‎ ‎【参考译文】 ‎ 我的街坊有一个叫徐若虚的先生,徐姓是郡中的大家族。徐若虚十五岁考中进士,就告辞回乡以行医为业。(只要)别人有一个好的药方,有一句有价值的(医学)见解,必定携重金不远数百里去拜他为师,一定要得到才罢休。经过几十年,他的学问取得很大成就,编撰《易简归一》几十卷。‎ 精要点拨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放在中心词前面,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且有一定的语言标志,如“……之……”“……之……者”“……者……”。辨析时,只要抓住这些标志词语,再加上语意理解即可。‎ 定语后置句在高考翻译题中极少考到,但并不是不考。如2010年上海卷“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应是“桂阳有争舟而相殴至死之民”。可译为:桂阳有争船而相互斗殴至死的人,(这个)案件长久没能判决。2011年江苏卷第8题第(1)句中“毁淫祠数百区”,“数百区”是个特殊的定语后置,译时需提至中心词“淫祠”前。‎ 定语后置句翻译时一般把定语调至中心语前。特殊情况下可以按照“中心语+中(里)+定语+的(名词)”格式翻译。‎ ‎(四)介宾短语后置句 ‎ ‎13.下列各句中,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介宾短语不能提前的一项是 ( )‎ A.以其无礼于晋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D.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C [C项,“于”应译为“到”。]‎ ‎14.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 ‎(梁熙)举顺治三年乡试,又十年成进士。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视民如子,治行冠三辅。官咸宁半载,入为云南道监察御史。 ‎ ‎(选自钱仲联主编《广清碑传集》,有删节)‎ 译文:          ‎ ‎ ‎ ‎【解析】 “于”,向;“誓于神”即“于神誓”;“污”,玷污;“自污”即“污自”,宾语前置。‎ ‎【答案】 (梁熙)出任西安府咸宁知县,向神灵发誓,不会因一文钱而玷污自己。‎ ‎【参考译文】‎ 先生通过了顺治三年举行的乡试,又过了十年考中进士。(梁熙)出任西安府咸宁知县,向神灵发誓,不会因一文钱而玷污自己。他爱民如子,政绩位居西安第一。先生在咸宁做官半年,回朝后又做了云南道监察御史。‎ 精要点拨 介宾短语后置句(也叫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是指在文言文中带“于”“以”的介宾短语放在谓语动词的后面的句型。翻译时,一般按照现代汉语习惯将介宾短语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 这种句式虽然《考试说明》未作要求,但因为它在文言文中很常见,所以高考翻译题中经常出现。如2012年江苏卷第8题第(2)句中“贤于言事官远矣”,可译为“比那些言事的官员好多了”。不过,‎ 介宾短语后置句翻译时并不是一定要提前的。‎ 四、“瞻前顾后”,分析成分,识别省略句 ‎15.下列各句中,没有成分省略现象的一项是( )‎ A.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B.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 C.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D.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C [A项,“日三四里”省略谓语动词“行”。B项,后三句省略主语。D项,省略介词“于”,应为“今以钟磬置于水中”。]‎ ‎16.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诏以立(指传主赵立)守楚州。……承、楚间有樊梁、新开、白马三湖,贼张敌万(指盗贼首领)窟穴其间,立绝不与通,故楚粮道愈梗。‎ ‎(节选自《宋史·赵立传》)‎ 译文:          ‎ ‎ ‎ ‎【解析】 “窟穴”是名词用作动词,建造巢穴;“绝”是副词,坚决;“与”后省略了“之”字;“梗”是阻塞的意思。‎ ‎【答案】 盗贼张敌万在这中间建造巢穴,赵立坚决不跟他往来,所以楚州运粮的道路更加阻塞。‎ ‎【参考译文】‎ 皇帝下诏命赵立守楚州。……在承州、楚州之间有樊梁、新开、白马三湖,盗贼张敌万在这中间建造巢穴,赵立坚决不跟他来往,所以楚州运粮的道路更加堵塞。‎ 精要点拨 省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语法现象,一般省略的是主语、宾语、介词。此外,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还有省略谓语。识别省略句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二种:‎ ‎1.“瞻前顾后”,看有无主语省略。所谓“瞻前顾后”,是指在理解句意时要注意该句前后的语境。因为省略可能会承前或蒙后省略。如《捕蛇者说》中“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黑质而白章”就属于承前省略了主语,补充出来即为“(蛇)黑质而白章”。这种情况在文言文中是非常普遍的。‎ ‎2.借助成分分析,判断有无省略。在有些文言句子中,谓语动词后面直接带了宾语,尤其是处所性宾语,这时我们需要考虑宾语前面是否省略了介词。如“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中,“军”为动词,而“函陵”和“氾南”均为处所名词,所以前面应该是省略了介词“于”。‎ 省略句虽然复杂,但最常见的有三种:省略主语、省略动词或介词宾语“之”字、省略介词“于”字。‎ 五、记住固定搭配,识别固定句式 ‎17.对下列固定句式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 ‎①如……何,译为“对……怎么办”‎ ‎②无乃……乎,译为“恐怕……吧”‎ ‎③孰与,译为“与……一起”‎ ‎④奚以……为,译为“凭什么……呢”‎ ‎⑤何……为,译为“还要……干什么”‎ ‎⑥不亦……乎,译为“不也……吗”‎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⑤⑥ D.②③⑤⑥‎ C [③表比较,应译为“与……比,谁……”。④表反问,应译为“哪里用得着……呢”。]‎ ‎18.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沈甸华之卒也,潜斋不食二日,敬恒问曰:“朋友之丧而若此,无乃过欤?”潜斋喟然叹曰:“为其无以为丧也。”敬恒曰:“请为先生任之。”殡葬皆出其手。潜斋不肯轻受人物,惟于敬恒之馈不辞,曰:“吾知其非不义中来也。”然敬恒不敢多有所将,每时其乏而致之,终其身无倦。潜斋之殁,敬恒执丧如古师弟子之礼。‎ 译文:          ‎ ‎ ‎ ‎【解析】 “丧”,动词,去世;“无乃……欤”,固定句式,恐怕……吧。‎ ‎【答案】 朋友去世(您)竟然(悲伤)成这样,恐怕有些过分吧?‎ ‎【参考译文】‎ 沈甸华去世,潜斋两天没吃饭,敬恒问他说:“‎ 朋友去世(您)竟然(悲伤)成这样,恐怕有些过分吧?”潜斋感慨叹息说:“因为我没有办法为他办理丧事。”敬恒说:“请允许我为先生主持这件事。”殡葬的事务都由敬恒操办。潜斋不肯轻易接受别人的东西,只有对敬恒的馈赠不推辞,说:“我知道他的钱财不是靠做不仁义的事得来的。”然而敬恒不敢多拿出东西来,每每等到潜斋匮乏的时候送给他,终其一生,从不倦怠。潜斋死后,敬恒执行丧礼如同古代老师和弟子的礼节一样。‎ 精要点拨 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结构),是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固定形式。理解固定句式,有助于理解句子的含意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当然,固定句式在高考翻译题中不是必考点,带有因文命题的特点。不过,一旦考查到,必须按其固定译法翻译。如2011年四川卷第11题第(2)句中“得非吕徽之乎”,“得非……乎”应译为“莫非……吧”。‎ 技法2__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标准 一、翻译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翻译下列句子,体会“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翻译原则。‎ ‎(1)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 译文:          ‎ ‎ ‎ ‎【解析】 注意“辙”的借代义;“北”,对元军的蔑称。此两处用意译。‎ ‎【答案】 适逢(双方)使者车马往来频繁,元军邀请(我国)主持国事的人相见。‎ ‎(2)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 译文:          ‎ ‎ ‎ ‎【解析】 “衣冠”“日月”“旦夕”“正丘首”这些词语须意译。‎ ‎【答案】 实在没有料到我能回到宋朝,又见到皇帝、皇后,即使立刻死在故土,又遗憾什么呢!‎ ‎(3)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 译文:          ‎ ‎ ‎ ‎【解析】 “畏匿”是两个词,须直译;“恐惧”“殊甚”皆是同义复词,不必逐一翻译。‎ ‎【答案】 然而您却害怕、躲避他,怕得太过分了。‎ ‎(4)臣自非经过其地,则虽久处官曹,日理章疏,犹不得其详,况陛下高居九重之上耶?‎ 译文:          ‎ ‎ ‎ ‎【解析】 “九重之上”不能直译为“高高的天上”,应意译为“皇宫禁地”。‎ ‎【答案】 我假如不是经过那些地方,那么,尽管久处官署,每天处理公文,尚且不能了解详情,何况陛下深居皇宫禁地呢?‎ ‎2.翻译中需要意译的多是使用固定词语及修辞手法(比喻、互文、用典、借代、委婉)的地方。‎ 翻译下列句子,体会意译的特点。‎ ‎(1)纵一苇之所如。‎ 译文:          ‎ ‎ ‎ ‎【解析】 “一苇”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需要把本体翻译出来。‎ ‎【答案】 任凭小船随意漂荡。‎ ‎(2)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译文:          ‎ ‎ ‎ ‎【解析】 “结草”是用典,应把典故意思译出。‎ ‎【答案】  我活着应当不惜肝脑涂地,死了也要报恩。‎ ‎(3)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译文:          ‎ ‎ ‎ ‎【解析】 此处用了互文手法,不能直译。‎ ‎【答案】 燕、赵、韩、魏、齐、楚六国所积存的金玉珠宝。‎ ‎(4)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译文:          ‎ ‎ ‎ ‎          ‎ ‎ ‎ ‎【解析】 “无”与“鲜”构成互文,须把“鲜”意译为“没有”。‎ ‎【答案】 既没有伯伯叔叔,也没有哥哥弟弟。‎ ‎(5)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译文:          ‎ ‎ ‎ ‎ ‎ ‎【解析】 “怒发上冲冠”用了夸张手法,仍要译为夸张,前面要加上“像要”或“快要”。‎ ‎【答案】 蔺相如于是捧着璧退了几步站住,背靠着柱子,愤怒得头发像要顶起帽子。‎ 精要点拨 直译和意译是翻译的两种基本方法。‎ 直译,就是严格按照原文的词句进行翻译,有一词一句就译一词一句(个别失去实在意义的虚词除外),而且词句的次第也不能变动。直译要“一对一”地进行翻译,要竭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所谓直译为主,就是能够用直译的词句,要尽量直译。‎ 意译,是指按照原文的大意灵活变通地进行翻译。意译不拘泥于原文的词句,根据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可以采用与原文差异较大的表达方法。所谓意译为辅,就是适当采用意译的方法。 由于文言文句式灵活,省略句、倒装句较多,而且词类经常活用,有时直译会使句子不通顺或表意不够明确。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不能被原文束缚住,不能机械地采用直译,而应采用意译,使句子语气顺畅,意思明确。意译,多用于一词或短语的翻译。‎ 二、翻译的标准——信、达、雅 ‎3.请指出下面译文存在的漏译、误译现象,体会翻译要“信”的要义。‎ ‎(1)原句: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 译文:我没有从中原起兵,所以在这里称王;假如我身处中原,怎么比不上汉王!‎ 漏译、误译之处:          ‎ ‎ ‎ ‎【答案】 漏译了“遽”字,“遽”是“就”的意思。‎ ‎(2)原句: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邪?‎ 译文:您所结交的应是当时的贤人,现在跟这种人一起喝酒高兴吗?‎ 漏译、误译之处:          ‎ ‎ ‎ ‎【答案】 漏译了“皆”这个“全都”的意思,改变了语气;只译出“贤”而未译出“隽”,即“才华出众之人”。‎ ‎(3)原句: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 译文:耕种的人,不再出力;使用的人,不再计算支出与收入。‎ 漏译、误译之处:          ‎ ‎ ‎ ‎【答案】 ①漏译了“督”字。“督”,督促,在这里是“被督促”的意思。‎ ‎②误译“计其出入”,应译为“根据收入确定支出”。‎ ‎(4)原句:(2008·江苏卷)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译文:等到召见,就受到亲近信任。‎ 漏译、误译之处:          ‎ ‎ ‎ ‎【答案】 译文有两处漏译。一是“得”字,应译为“获得”;二是省略的成分应补出。如谁获得召见,获得谁的召见。这里的人称须译出。当补不补,也属于漏译,会损害原意。‎ ‎4.请指出下面译文存在的不“达”现象,体会翻译要“达”的要义。‎ ‎(1)原句: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称,荐士为时名臣者甚众。‎ 译文:(王尧臣)对待别人全都真诚,没有虚假掩饰,善于识人,‎ 常常称道别人,推荐人成为当时名臣的很多。‎ 不“达”之处:          ‎ ‎ ‎ ‎【答案】 译句“推荐人成为当时名臣的很多”结构混乱,应在“推荐”后加“的”字。‎ ‎(2)原句: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译文:母亲回来后,只见女儿靠着院中的树睡觉,不再怀疑了。‎ 不“达”之处:          ‎ ‎ ‎ ‎【答案】 原句中“不之虑”是个宾语前置句,“之”是动词“虑”的宾语。译句未译出这个句式特点,既丢掉了得分点,又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须转换成现代汉语的句式,这是“达”的要求。‎ ‎(3)原句:(2009·江苏卷)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 译文:刚刚被罢黜了巡抚住居家里,认为奇异而闻名。‎ 不“达”之处:          ‎ ‎ ‎ ‎【答案】 译文前半句结构混乱,后半句表意不明,“认为”什么“奇异”没有译出。“闻”属错译。‎ ‎(4)原句:然信陵君之接岩穴隐者,不耻下交,有以也。‎ 译文:但只有信陵君能够接见那些隐没在各个角落的人物,不以结交下层人为耻辱,是很有道理的。‎ 不“达”之处:          ‎ ‎ ‎ ‎【答案】 译文中“接见”一词用得明显不当。用词不当,也是不“达”之处,在考生翻译中较为普遍。‎ 精要点拨 ‎1.信,就是指译文要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漏译,不随意增减。在平时翻译时,考生做不到“信”的要求,主要表现在漏译、误译和赘译上。漏译,误译,赘译,就不可能达到“信”这一最基本的翻译标准。‎ ‎2.达,就是指译文要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 没有语病。为此,一些特殊句式需要译成现代汉语句式,适当增加一些词语使语意更流畅,不得出现病句。硬译是不“达”的典型表现,翻译固然需要字字句句对应,但也要临场变通、灵活处理,尤其对那些难理解而靠推断的词语,不能强行翻译。‎ ‎3.雅,是翻译较高层次的要求。在考试中一般不作要求。 ‎ 技法3__怎样落实翻译得分点 一、文言翻译有哪些得分点?如何判断这些得分点?‎ ‎(2014·重庆卷,改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来懋斋先生者,家况奇贫。意欲赴礼部试,而绌于资斧。具旨酒与佳肴,以恭候其欲助之亲故。讵知日既夕矣,无一亲故之足迹,印于其庭者。有群丐过其门,先生请其就座而畅饮。醲饷既良,先生告其故,(群丐)谓先生曰:“是区区者,何难之有?吾侪愿尽力焉,沿途以行乞所得,供先生食。”往往逆旅主 人嘉其义而奇其事,且厚有赠馈。既抵都,群丐各分道行乞,以所得资为先生应试费。试后果捷南宫,得出为某邑宰,循例省亲回籍。群丐亦促之返焉。甫抵里閈,亲故之问寒温表庆贺者,肩摩踵接。先生亦平淡视之。‎ ‎1.是区区者,何难之有?吾侪愿尽力焉,沿途以行乞所得,供先生食。‎ ‎(1)判断句中得分点 ‎①关键实词:          ‎ ‎ ‎ ‎②关键虚词:          ‎ ‎ ‎ ‎③特殊句式:          ‎ ‎ ‎ ‎(2)翻译 译文:          ‎ ‎ ‎ ‎【答案】 (1)①是、吾侪 ②以 ③何难之有(宾语前置句)‎ ‎(2)这是区区小事,有什么艰难?我们愿意为此尽力,用沿途乞讨得到的钱物,供给先生食用。‎ ‎2.甫抵里閈,亲故之问寒温表庆贺者,肩摩踵接。‎ ‎(1)判断句中得分点 ‎①关键实词:          ‎ ‎ ‎ ‎②关键虚词:          ‎ ‎ ‎ ‎③特殊句式:          ‎ ‎ ‎ ‎(2)翻译 译文:          ‎ ‎ ‎ ‎【答案】 (1)①里閈、故、踵 ②甫 ③亲故之问寒温表庆贺者(定语后置句)‎ ‎(2)刚到达乡里,问寒问暖表示庆贺的亲戚朋友,肩挨肩,脚跟脚。‎ 精要点拨 ‎1.得分点有三:①关键词语(重要实词、虚词及个别疑难词),②特殊句式,③句意通顺。‎ ‎2.判定得分点的方法:‎ ‎(1)判定关键词语 在翻译题中命题人往往会设置几个关键得分点,这几个关键得分点多数是句中的关键词语。这些关键词语有两类:一类是实词,这是主要的;一类是虚词。实词从词性方面看,指名词、动词、形容词,重点是动词;从知识点方面看,指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活用实词、多义实词,重点是古今异义词、活用实词、多义实词。虚词是指《考试说明》规定的18个虚词,重点是有多种意义、用法的虚词。翻译的时候,要找出这样的关键词语,明确其含义,并准确翻译。反之,关键词语翻译错误或不准,就会丢分。‎ 这里,特别注意两类词的判断:‎ ‎①通假字的判断 判断该字是否通假,一是靠平时积累,二是靠临场推断。推断有两个标准:a.用该字意思在上下文中实在讲不通,b.该字与哪个通假字音近形似。‎ ‎②活用词的判断(参见本章第二节考点1中的相关内容)‎ ‎(2)判定特殊句式 ‎①寻标志。一般的特殊句式,都有其语言标志,抓住这些标志,就基本能锁定它。‎ ‎②联语境。有一些特殊句子,无任何语言标志,如直接判断句、意念被动句、省略句,这时就要联系语境来判定其性质。另外,一些有标志词的句子也要联系语境,因为它不一定是特殊句式,如带“见”“于”字的句子。‎ 二、如何在翻译中落实得分点?‎ ‎(一)关键实词:一一对应,字字落实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浦江县东行二十六里,有峰耸然而葱蒨者,元麓山也。山之西,桃花涧水出焉。乃至正丙申三月上巳,郑君彦真将修禊事于涧滨,且穷泉石之胜。‎ 前一夕,宿诸贤士大夫。厥明日,既出,相帅向北行,以壶觞随。约二里所,始得涧流,遂沿涧而入。又三里所,夹岸皆桃花,山寒,花开迟,及是始繁。傍多髯松,入天如青云。忽见鲜葩点湿翠间,焰焰欲然,可玩。又三十步,诡石人立,高可十尺余。面正平,可坐而箫,曰凤箫台。下有小泓,泓上石坛广寻丈,可钓。闻大雪下时,四围皆橘树瑶林,益清绝,曰钓雪矶。客有善琴者,不乐泉声之独清,鼓琴与之争。琴声与泉声相和,绝可听。 ‎ ‎(选自宋濂《桃花涧修禊诗序》)‎ ‎(1)郑君彦真将修禊事于涧滨,且穷泉石之胜。‎ 译文:          ‎ ‎ ‎ 得分点 “修禊”,补出必要的动词;“穷”“胜”,形容词分别活用作动词、名词。‎ ‎【答案】 郑铉将要在涧边进行修禊活动,并且览尽山泉怪石的胜景。‎ ‎(2)诡石人立,高可十尺余。‎ 译文:          ‎ ‎ ‎ 得分点 “人”作状语。‎ ‎【答案】 怪石像人一样站立着,高十尺多。‎ ‎(3)客有善琴者,不乐泉声之独清,鼓琴与之争。‎ 译文:          ‎ ‎ ‎ 得分点 定语后置、“乐”、“鼓琴”。‎ ‎【答案】 有擅长弹琴的客人,不喜欢泉水独自清响,弹琴来跟泉水比试。‎ ‎【参考译文】‎ 浦江县向东走二十六里,有座山葱茏茂密地高耸着,(那)是元麓山。山的西面,桃花涧水从那里流出来。在元顺帝十六年三月初一,郑铉将要在涧边进行修禊活动,并且览尽山泉怪石的胜景。‎ 前一天晚上,使各位贤士大夫住下。第二天,出发了,互相带领着向北走,随身带着酒壶和酒杯。大约走了二里远的地方,才遇到涧流,于是沿着山涧入山。又过了三里的地方,两岸都是桃花,山里寒冷,花开得晚,到现在才繁盛。相傍有很多苍松,高耸入云好像到了青云间。忽然看见鲜花点缀在湿润青翠的树间,好像火苗升起要燃烧一般,值得观赏。又走了三十步,怪石像人一样站立着,高十尺多。上面平整,可以坐下来吹箫,叫作凤箫台。下面有小水潭,潭上石坛宽八尺到一丈,可以(在上面)垂钓。听说下大雪时,四周都是如美玉般的树林,更显得清冷绝美,叫作钓雪矶。有擅长弹琴的客人,不喜欢泉水独自清响,弹琴来跟泉水比试。琴声跟泉水声音相和,非常好听。‎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千山在辽阳城南六十里,秀峰叠嶂,绵亘数百里。嘉靖丁亥,予戍抚顺,丙申迁盖州,道出辽阳,乃与同志徐、刘二子游焉。东峰危险,徐、刘二子浮白引满(意斟满酒一口气喝完),其间适有吹笳者,声振林樾,闻之愀然。‎ ‎(明·程启充《游千山记》)‎ ‎(1)嘉靖丁亥,予戍抚顺,丙申迁盖州,道出辽阳,乃与同志徐、刘二子游焉。‎ 译文:          ‎ ‎ ‎ 得分点 “道”,名词活用作动词,取道;“同志”,古今异义词,志同道合;焉,之。‎ ‎【答案】 嘉靖丁亥年,我在抚顺戍守,丙申年又调到盖州,来到了辽阳,‎ 才得以与志同道合的徐、刘两位先生到那里游玩。‎ ‎(2)东峰危险,徐、刘二子浮白引满,其间适有吹笳者,声振林樾,闻之愀然。‎ 译文:          ‎ ‎ ‎ 得分点 “危险”,古今异义词,高耸险峻;“适”,恰好;“愀然”,悲伤的样子。‎ ‎【答案】 东面的山峰高耸险峻,徐、刘两位先生斟满酒一口气喝完,在此期间正好有一个吹奏胡笳的人,乐声振动树林,听到这种乐声让人感到凄楚悲伤。‎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弘治甲子春二月丙午,予出按海北,取道新会县。县有厓门[注]遗迹,予偕知县罗侨吊焉。夜二鼓,乘汐出港,天未明抵岸。少顷至祠下,达观殿宇碑亭,考其营建颠末。‎ ‎(选自方良永《厓门吊古记》,有改动)‎ ‎【注】 厓门:崖山,位于广东新会南大海中。南宋末,宋军与张弘范统帅的元军在此决战,宋军全军覆没,张世杰、陆秀夫等大臣及宋少帝赵昺殉国,宋亡。‎ 少顷至祠下,达观殿宇碑亭,考其营建颠末。‎ 译文:          ‎ ‎ ‎ 得分点 “少顷”,不一会儿;“达观”,遍览;“颠末”,始末,其中“颠”本义是头顶,引申为“始”,也可据“末”推断为“始”。‎ ‎【答案】 不一会儿到了祠堂前,遍览殿堂碑亭,查考它建造的始末。‎ 精要点拨 翻译句子,一定要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对确定好了的关键实词,一定要准确译出其意,不含糊,不游离,不意译。例如通假字,翻译时一定要写出其本字,不能照抄句中原字。这里,要特别注意对下面三类词的翻译:‎ ‎1.古今同形异义的双音节词语,一定要拆开翻译。如“亲信”是古今同形异义的双音节词语,翻译时一定要拆成“亲近”“信任”两个词。‎ ‎2.活用词。它们在翻译时大都有一定的规律和固有的格式。‎ ‎①作状语的名词大都要在前面加上适当的介词,如“像……”“用……”“在……”。‎ ‎②活用作名词的动词、形容词,要用动词、形容词作定语并补出中心语。‎ ‎③活用作一般动词的名词,大都要带上该名词再加一个动词。如“填然鼓之”中的“鼓”应译为“擂鼓”。‎ ‎④意动用法要用“认为(以为)……”或“以(把)……为(看作、作为)……”的格式进行翻译。(当然,有的词可用一个意思与“认为……”或“以……为……”差不多的动词翻译)‎ ‎⑤使动用法要用“使(让)……怎样”的格式翻译。[与意动用法一样,有的词也可以用一个意思与“使(让)……怎样”差不多的动词翻译]‎ ‎3.疑难或陌生的词,要借助语境和实词的推断方法,并联系自己平时的积累去较为合理地翻译它,而不是硬译或干脆不译。‎ ‎(二)关键虚词:慎重换、删 ‎6.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楚俗信巫不信医,自三代以来为然,今为甚。凡疾不计久近浅深,药一入口不效,即屏去。至于巫,反覆十数不效,不悔,且引咎痛自责,殚其财,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曰,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 ‎(选自元代揭傒斯《赠医者汤伯高序》)‎ 译文:          ‎ ‎ ‎ 得分点 “卒”“且”“乃”“是”。‎ ‎【答案】 用尽他们的钱财,耗尽他们的精力,最终不见效,将要死了,反而相互指责说,这是医生的失误,而找巫师太晚了。‎ ‎【参考译文】‎ 楚国的风俗是相信巫术不相信医学,从三代以来就是这样,现在更为严重了。一切疾病不考虑患病的时间长短和病情轻重,药一旦入口不奏效,立即就摒弃不用。至于巫术,反复试验十几次没有效果,也不悔改,并且把过失归在自己身上沉痛自责,用尽他们的钱财,耗尽他们的精力,最终不见效,将要死了,反而相互指责说,这是医生的失误,而找巫师太晚了。 ‎ ‎7.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史弼)迁河东太守,受诏当举孝廉,弼知多权贵请托,乃豫敕断绝书属。中常侍侯览果遣诸生赍书请之,积日不得通。生乃以它事谒弼,而因达览书。弼大怒曰:“太守忝荷重任,当选士报国,尔何人而伪诈无状!”命左右引出。‎ ‎(选自《后汉书·史弼》)‎ 译文:          ‎ ‎ ‎ 得分点 “以”“谒”“因”“达”。‎ ‎【答案】 诸生就用其他的事为借口拜见史弼,于是趁机送上了侯览的书信。‎ ‎【参考译文】‎ 史弼升任河东太守,奉诏当为朝廷选拔孝廉,史弼知道不少权贵会托关系找人,于是预先下令与权贵断绝书信来往。中常侍侯览果然派诸生带着他的信请他办事,但好多日子不被接待。诸生就用其他的事为借口拜见史弼,于是趁机送上了侯览的书信。史弼大怒说:“太守我有幸身担重任,应当选士报国,你是什么人竟这样欺诈无体统!”命令左右的人把他带出去。‎ 精要点拨 ‎1.必须译出的虚词——换 ‎(1)有实词义项的则须译出实义,如“之”“其”等。‎ ‎(2)现代汉语中有与之相对应的虚词可以进行替换的,如“之”“而”“以”等,即便是语气词也要替换。‎ 如: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句中的“于”要译为“在”,“之”要译为“的”。‎ ‎2.不必译出的虚词——删 ‎(1)起语法作用的。‎ 如“之”取消句子独立性,又如“之”“者”作宾语前置、定语后置标志。‎ 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句中的“者”为定语后置标志,不译。‎ ‎(2)表停顿作用的。‎ 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句中的“也”表示句中停顿,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不译。‎ ‎(3)起衬字作用的。‎ 如:顷之,烟炎张天。‎ 句中的“之”起补充音节的作用,不译。‎ ‎(4)发语词。‎ 如: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句中的“夫”为发语词,不译。‎ 虚词翻译时,能译出的要尽量译出,不须译出的切不可强行译出,不然会画蛇添足,弄巧成拙。‎ ‎(三)特殊句式:译出句式特点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申徽字世仪,魏郡人也。孝武初,周文与语,奇之。河桥之役,大军不利,近侍之官分散者众,徽独不离左右,魏帝称叹之。十年,迁给事营门侍郎。……出为襄州刺史。时南方初附,旧俗官人皆饷遗。徽性廉慎,乃画杨震像于寝室以自戒。及代还,人吏送者数十里不绝。徽自以无德于人,慨然怀愧,因赋诗,题于清水亭。‎ ‎(选自《北史·刘转第五十七》,有删节)‎ ‎(1)河桥之役,大军不利,近侍之官分散者众,徽独不离左右,魏帝称叹之。‎ 译文:          ‎ ‎ (2)徽性廉慎,乃画杨震像于寝室以自戒。及代还,人吏送者数十里不绝。‎ 译文:          ‎ ‎ ‎ 得分点 (1)“近侍之官分散者”为定语后置句。(2)“画杨震像于寝室”为后置的介宾短语句,“自戒”为特殊的宾语前置句,“及代还”为无标志被动句,“人吏送者”为定语后置句。‎ ‎【答案】 (1)河桥之战,朝廷的大军出师不利,逃散的皇帝的亲近官吏很多,只有申徽不离左右,魏帝称道赞叹他。‎ ‎(2)申徽性情廉洁谨慎,就在寝室画了(廉吏)杨震的像来告诫自己。等到被替代回京的时候,送他的百姓和官吏几十里不断绝。‎ ‎9.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吴有儒曰徐孟祥氏,读书绩文,志行高洁,家光福山中。……‎ 尝结庐数椽……以“雪屋”名之。范阳卢舍人为古隶以扁之,缙绅之交于孟祥者,为诗以歌咏之,征予为之记。‎ ‎(选自明代杜琼《雪屋记》)‎ 译文:          ‎ ‎ ‎ 得分点 “缙绅……者”,定语后置句;“征”。‎ ‎【答案】 与徐孟祥交往的士大夫,作诗来歌咏它,叫我给它作(一篇)记。‎ 精要点拨 ‎1.特殊句式的翻译方法 ‎(1)调。主要指那些倒装句,译时须调整为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结构形式。‎ ‎(2)补。一是补出文言语境中省略的成分,若不补出,句意就不明,句子就不通;二是补出句中的被动意味,如意念被动句。‎ ‎2.遵循一定的翻译格式 ‎(1)判断句要译出“是(不是)”字。‎ ‎(2)倒装句要还原成现代汉语的句式。‎ ‎(3)被动句要译出“被”字。‎ ‎(4)省略句要补出省略的成分。‎ 另外,文言文中还有些固定的格式,如“所以”“有以”“得无”“无乃”和“不亦……乎”“何……为”“……之谓”等,它们都有固定的翻译方式,必须按其固定的方式进行翻译。‎ ‎(四)句意通顺:保留语气,及时补充,避免硬译或漏译 ‎10.下面译文中画线的词语都有句意不准、文意不通的问题,请分析其不准、不通的原因并改正。‎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译文: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联盟的情况下又与楚联盟。‎ 分析改正:“晋侯”“秦伯”属专有名词,不需要翻译。这叫强行翻译,必损文意。‎ ‎(2)(晏)婴之亡,岂不宜哉?‎ 译文:晏婴的逃亡,难道不应该吗?‎ 分析改正:句中的“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不该译出,更不该译为“的”。这叫该删不删,影响语意。‎ ‎(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译文:想起他们的祖父,冒着风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 分析改正:句中的“祖父”是两个词,指“祖辈和父辈”,须拆开翻译。这叫该拆不拆,以今译古。‎ ‎(4)(阳城)服用无赢副(衣服没有多余的),客或称其佳可爱,辄喜,举授之。有陈苌者,候其得俸,常往称钱之美,月有获焉。‎ 译文:有一个叫陈苌的人,等到自己领到俸禄的时候,总是到阳城那里称赞钱的美好,这样又能从阳城那里得到一些钱。‎ 分析改正:第一处是代词“其”误译,应指“阳城”。这叫代词不可误用,否则指代不明。第二处漏译了“月”字,“月”应为“每月”。翻译讲究字字落实,漏译必害原意。‎ ‎(5)民,吾民也。发吾粟振之,胡不可?‎ 译文:百姓,是我们的百姓。发放我们的粮食使他们振作,有什么不可以?‎ 分析改正:“振”是个通假字,通“赈”,赈济之意。这叫不辨通假,错译该字。‎ ‎(6)昔秦伯嫁其女于晋公子,令晋为之饰装,从衣文之媵七十人。‎ 译文:跟随的穿着华丽衣服的侍妾有七十人。‎ 分析改正:译文有两处语意不通。一是“从”是使动用法,使……跟随。这叫不辨活用,改变原意。二是“七十人”作为数量短语定语应加以调整至中心语“媵”前。这叫该调不调,不合规范。‎ ‎(7)礼部贡举,岁所得士,先生弟子十常居四五。‎ 译文:礼部主办的贡士考试,一年中所录取的人才,胡先生的弟子往往占到四五成。‎ 分析改正:“岁”是名词作状语,每年,不是“一年”。这也是不辨活用,改变原意。‎ ‎(8)(韩)信乃解其缚,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 译文:韩信于是解掉他的绑绳,向东坐着,向西面对,‎ 按照老师的礼节侍奉他。‎ 分析改正:画线句表意不明,谁“坐”?谁“对”?原句省略了主语,应为“他(指广武君)面朝东坐,韩信面朝西对着”。这叫当补不补,表意不明。‎ ‎(9)(孔君)属文布纸,谓为方思,而数百千言已就。‎ 译文:孔君写文章铺开纸,说是才思考,而几千字的言论已经完成了。‎ 分析改正:画线处有两个问题,一是“言论”和“完成”搭配不当,有语病,其实,“言”指字,代指文章;二是漏译了“百”字,虽只一个字,但这个小细节不能忽视。这叫实词未字字落实。‎ 精要点拨 要做到句意通顺,除要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外,还要注意:‎ ‎1.不要硬译、漏译。‎ 所谓“硬译”,就是在明知无法翻译的情况下强行翻译,其结果是语意不通。碰到这一问题,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它可能是专有名词(国名、人名、官名、器物名、帝号、年号、度量衡等),另一种是它可能是疑难词。这时,只要结合一下语境就明白了。当然,还要靠平时文化常识的积累。‎ 漏译也属常见现象。解决的办法是坚持一字一词一译的原则,碰到确实需要合译的一定要慎重。‎ ‎2.必须补上省略成分及其他相应的词语,使句子更为通顺。‎ ‎3.要保留原句语气(尤其是问句的语气),不可随意改变。‎ ‎4.另外,译句要规范,不得出现语病或文白夹杂。‎ 三、考场翻译需要树立三种意识 ‎1.揣摩得分点意识。翻译的第一步是阅读揣摩,其中准确揣摩得分点是重要的一环,它能确保有效得分。‎ ‎2.整体把握意识。翻译过程中,除了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与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之外,“词不离句,句不离段”也是一个基本应考策略。“词不离句”,就是注意句子内部语意的完整性和连贯性,既要学会补出省略成分,保证翻译的完整性;又要学会运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保证句意的连贯性。“句不离段”,就是一定要把要翻译的句子放在上下文语境中去理解,去翻译,切不可就句译句。合理推断关键词语的含义和准确把握全句大意,离不开上下文语境,离不开对上下文句意的准确理解。‎ ‎3.积累迁移意识。文言文命题回归课本,一直以来是命题者所追求的方向之一。对课内知识点,尤其是经典篇目中重要知识点的迁移性考查,在翻译中往往表现得最为鲜明。因此,在翻译时要经常想一想,这个知识点在哪一课中学过?在哪篇文章的哪个句子中碰到过?有了这样举一反三的积累迁移意识,做题自然能如鱼得水。‎ 翻译口诀 纵览全篇,明晓大意。由句到词,串联成义。‎ 实词必译,重复合一。虚词实义,定要翻译。‎ 虚词虚义,留住语气。单音词语,双音替换。‎ 年号地名,不必翻译。若有省略,补出本意。‎ 修辞用典,可用意译。词类活用,尤为注意。‎ 是否通假,全靠记忆。揣测推断,前后联系。‎ 重点难词,采分所系。切莫望文,从而生义。‎ 大胆推断,下笔心细。特殊句式,调整词序。‎ 省略倒装,皆有定律。因句定调,皆按惯例。‎ 忠实原文,不违原意。句子通畅,完美翻译。‎ ‎(2016·全国甲卷,改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时方考选科道,登云因疏言:“近岁言官,壬午以前怵于威,则摧刚为柔;壬午以后昵于情,则化直为佞。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二十年来,以刚直擢京卿者百止一二耳。背公植党,遂嗜乞怜,如所谓‘七豺’‘八狗’者,言路顾居其半。夫台谏为天下持是非,而使人贱辱至此,安望其抗颜直绳,为国家锄大奸、歼巨蠹哉!与其误用而斥之,不若慎于始进。”因条数事以献。出按河南。岁大饥,人相食。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帝立遣寺丞锺化民赍帑金振之。登云巡方者三,风裁峻厉。以久次当擢京卿,累寝不下,遂移疾归。寻卒。‎ ‎(节选自《明史·陈登云传》)‎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5分)‎ 译文:          ‎ ‎ ‎ ‎ (2)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5分)‎ 译文:          ‎ ‎ ‎ 现场采样 阅卷点评 抽样1:‎ ‎(1)其中难道没有刚正的人,但不能忍受龃龉,大多无法安身。‎ ‎(2)副使崔应麟看见百姓吃湖中雁的尸体,便包来给陈登云看,陈登云上报给朝廷。‎ 第(1)句中“胜”译为“忍受”,得1分;“龃龉”没有译出,扣1分;“安”译为“安身”,扣1分。该生对“龃龉”一词该译不译,导致丢分。‎ 第(2)句中“啖”译为“吃”,得1分;“囊”译为“包来”,得1分;“进”译为“上报”,得1分;但此处“矢”通“屎”,是“粪便”的意思,该生译为“尸体”,脱离语境,扣1分。‎ 抽样2:‎ ‎(1)其间难道没有刚正的人,但不能忍受被攻击倾轧,大多无法过上安稳的日子。‎ ‎(2)副手崔应麟看见百姓吃湖泽中的雁粪,随即装入袋中暗示陈登云,陈登云随即上报朝廷。‎ 第(1)句中“胜”译为“忍受”,得1分;“龃龉”译为“攻击倾轧”,得1分;“安”是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的意思,该生不能甄别该词类活用,译为“安稳的”,扣1分。‎ 第(2)句中“啖”译为“吃”,得1分;“囊”译为“装入袋中”,得1分;“进”译为“上报”,得1分;“副使”为官职名,不用翻译,该生译为“副手”,画蛇添足,扣1分;据语境可知,“囊示登云”中“示”是“给……看”的意思,该生译为“暗示”,脱离语境,生硬翻译,扣1分。‎ 规范答案:‎ ‎(1)其中难道没有刚正的人,但禁不住抵触排挤,大多无法安身。‎ ‎(2)副使崔应麟见到百姓吃湖泽中的雁粪,便装入袋中给陈登云看,登云随即送至朝廷。‎ 增分指导:‎ 规避文言文翻译的六大误区 ‎1.脱离语境,望文生义 应对策略——把文言词语,尤其是古今异义词,放到具体语境中理解。如2016年山东卷文言文翻译题第(3)小题中,“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使用了古今异义词“虽然”,结合语境,应翻译为两个词“虽然这样”。‎ ‎2.不译而译,画蛇添足 应对策略——留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删表语气或衬音节的虚词。如2016年全国乙卷文言文翻译题第(2)小题中,“苏轼”为人名,“从容”古今意思相同,翻译时保留不译。如2016年天津卷文言文翻译题第(3)小题中,“其事与寿昌岂异也,兹不谓之至孝通于神明乎”使用了表语气的虚词“也”和“乎”,翻译时应删去。‎ ‎3.该译不译,文白混杂 应对策略——把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如2016年山东卷文言文翻译题第(2)小题中,“不亦难乎”使用了单音节词“亦”,翻译时需译为“也”。‎ ‎4.该补不补,句意脱节 应对策略——补出省略的主语、谓语、宾语及介词等成分。如2016年北京卷文言文翻译题第(2)小题中,“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为省略句,翻译时需先在句前补出主语“衡山国或衡山国君”。‎ ‎5.该调不调,结构混乱 应对策略——将倒装句式调整为正常句式。如2016年天津卷文言文翻译题第(2)小题中,“礼以客主”为状语后置句,翻译时需先调语序,将状语“以客主”置于动词“礼”之前。‎ ‎6.该活不活,词意谬错 应对策略——甄别词类活用的各种类型,准确解释。如2016年山东卷文言文翻译题第(2)小题中,“公乃愿致诸侯”有词类活用现象,“致”为使动用法,翻译为动词“使(让)……归附”。‎ ‎【参考译文】‎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当时,正好考选科道,陈登云因而上疏说:“近来御史官员,壬午年以前害怕淫威,就摧残刚正为柔顺;壬午年以后拘于情面,‎ 就把正直变为谄媚。其中难道没有刚正的人,但禁不住抵触排挤,大多无法安身。二十年来,因为刚强正直提升为京官的只有百分之一二。背着朝廷培植党羽,追求贪欲摇尾乞怜,像所谓‘七豺’‘八狗’的,谏官反而占了一半。谏官是为天下主持是非的,而使人备受屈辱到这种地步,怎么能希望他不顾情面,正直地处理事情,为国家除掉奸人、消灭败类呢!与其因误用而贬退,不如谨慎地考察当初进用的人选。”趁机条陈数件事献给皇上。外出巡视河南。那年发生大饥荒,人相互吞食。副使崔应麟见到百姓吃湖泽中的雁粪,便装入袋中给陈登云看,登云随即送至朝廷。皇上立即派遣寺丞锺化民分发库银赈济百姓。陈登云多次巡视地方,裁断事情严厉。因为久居此官位应当提升为京官,却多次搁浅,于是他称病归家。不久之后就死了。‎ ‎(2016·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 ‎【导学号:54012075】‎ 李台州传 ‎[宋]杨万里 李台州名宗质,字某,北人,不知何郡邑。母展,妾也,生宗质而罹靖康之乱,母子相失。宗质以父荫,既长,仕所至必求母,不得。姻家司马季思官蜀,宗质曰:“吾求母,东南无之,必也蜀乎?”从之西,舟所经过州,若县若村市,必登岸,遍其地大声号呼,曰展婆,展婆。至暮,哭而归,不食。司马家人哀之,必宽譬之,乃饮泣强食。季思秩满东下,所经复然,竟不得。至荆州,复然。日旦夕号呼,嗌痛气惫,小憩于茗肆,垂涕。‎ 坐顷之,一乞媪至前,揖曰:“官人与我一文两文。”宗质起揖之坐,礼以客主。既饮茗,问其里若姓。媪勃然怒曰:“官人能与我几钱,何遽问我姓名?我非乞人也。”宗质起敬,谢曰:“某皇恐,上忤阿婆,愿霁怒,试言之,何害?恐或乡邻或亲族也,某倒囊钱为阿婆寿。”媪喜曰:“老婆姓异甚,不可言。”宗质力恳请,忽曰:“我姓展。”宗质瞿然起,抱之,大哭曰:“夫人,吾母也。”媪曰:“官人勿误,吾儿有验,右腋有紫痣,其大如杯。”宗质拜曰:“然。”右袒示之,于是母子相持而哭,观者数十百人,皆叹息泣下。‎ ‎(选自《杨万里集笺校》)‎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季思秩满东下,所经复然,竟不得。‎ 译文:          ‎ ‎ ‎ ‎ (2)宗质起揖之坐,礼以客主。‎ 译文:          ‎ ‎ ‎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1)秩满,官吏任期届满。东下,向东而下。竟,始终。(2)坐,让……坐,使……坐。礼,礼待。‎ ‎【答案】 (1)季思任期已满,向东而下,所经过的地方李台州仍然这样,始终没有找到。‎ ‎(2)宗质站起来向她作揖请她坐下,用主客之礼礼待她。‎ ‎【参考译文】 ‎ 李台州名宗质,字某,北方人,不知道是哪个郡县的。母亲展氏,是他父亲的妾。在生宗质时遭遇靖康之乱,母子走失。宗质在父亲的庇护下成长,等到长大,每到一处当官一定去寻找他的母亲,都没有找到。姻亲司马季思到蜀地做官,宗质说:“我寻找母亲,东南一带没有找到,必定在蜀地吧?”跟随司马季思到蜀地去。船经过的州,无论郡县、村市,一定登岸,到处大声地呼喊:“展婆,展婆。”到了晚上,哭着回来,不吃东西。司马家的人同情他,都宽慰劝解他,于是哭着勉强吃点东西。季思任期已满,向东而下,所经过的地方李台州仍然这样,始终没有找到。到了荆州,又是这样。每天从早到晚大声呼喊,咽喉痛身心疲惫,在茶铺中稍作休息,依然流着泪。‎ 坐了一会儿,一个乞讨的老妇人走到他面前,作揖说:“官人给我一文两文钱吧。”宗质站起来向她作揖请她坐下,用主客之礼礼待她。已经喝了茶,宗质问她的家乡和姓氏。老妇人勃然大怒说:“官人能给我几个钱,为什么还要问我的姓名?我不是乞讨的人。”宗质站起来致敬,道歉说:“我惶恐,忤逆了阿婆,希望您消消怒气,试着说说,又有什么妨害呢?恐怕我们或许是乡邻,或许是亲族呢?我拿出囊中所有的钱为阿婆祝福。”老妇人高兴地说:“我的姓非常特别,不能说。”宗质尽力恳请,老妇人忽然说:“我姓展。”宗质惊讶地起来抱住老妇人,大声哭着说:“夫人,您是我的母亲。”老妇人说:“官人不要弄错了,我的儿子有法检验,右腋下有一颗紫痣,它的大小如杯子。”宗质跪拜说:“‎ 是的。”露出右腋给她看,于是母子二人互相抱着哭起来。几十上百人围观,都叹息流泪。‎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