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元川师大万达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川省广元川师大万达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ww.ks5u.com 语 文 试 题 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客观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主观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3小题。‎ ‎①有人说中国武侠小说的鼻祖,就是《史记》的“刺客列传”,而刺客的流行,与春秋战国时期士人阶层的兴起有关,他们解决身份焦虑的方法之一,是当一名刺客。‎ ‎②《史记》中的五位刺客并不以刺杀谋生,而且明明知道刺杀后自己多半也活不了,为什么还愿意做刺客?《史记》中对此的交代是,公子光“善客待之”。这种“你对我好,我以死相报”的模式,成为后世刺客的行业标杆。春秋末期,“士”的阶层正在兴起,这个新兴阶层很独特,自我认同也很矛盾,“我到底出于社会阶层的哪一层?”“我应该有怎样的价值观?”士很焦虑。而刺杀,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让士看到了实现身份认同和价值的路径。‎ ‎③在“刺客列传”中,司马迁浓墨重彩描写的是后面三位,春秋时期的豫让,战国时期的聂政、荆轲,他们都凭借刺杀而青史留名。‎ ‎④豫让为历史留下了“士为知己者死”的名言,他十分强调自己士的身份,非常希望通过士的职业来自我实现。雇主对士的认同,一方面是认同其技能和能力,另一方面是认同其在社会中的身份价值。雇主的认同对士来说很重要,重要到可以以死相报,这种报答显然已经超越了职业行为,达到一种社会道义的层次。‎ ‎⑤‎ 魏国人聂政的表现就更加明显。聂政为什么要替一个陌生人报仇,连人家给的黄金都没收?能解释得通的原因只有一个,报答知遇之恩。聂政和豫让不同,他没有固定老板,而是一个游士。他在街头卖狗肉的时候,严仲子以礼相待,尽管在我们看来,这更像一场交易,我想你帮我做事所以才对你好。但聂政不这么想,他自觉地用知己来解释这个过程。对无根的游士来说,他需要从与自己交往的上层人士身上,寻找自己的身份定位。‎ ‎⑥就像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公子光对他说,你死了之后,你的家庭我来照顾,我给你母亲做儿子,等等。公子光的话很有水平,他等于在告诉专诸,你替我行刺,你就会成为和我同阶层的人,这让专诸一下子看到了人生的意义。‎ ‎⑦荆轲作为刺客这一行的明星,雇主燕太子丹的地位很显赫,行刺对象更是无比尊贵的秦王,堪称那个时代最高层次的一次刺杀。和前面四位刺客不同的是,荆轲不只是为了实现个人价值和群体价值,而到了一个更高的社会价值,毕竟,他是为了六国和苍生,一不小心就要改变历史走向的。‎ ‎⑧在刺杀前,樊於期和田光就主动献出了生命,为刺杀增加筹码,这让独来独往的刺客这次成了团体作战。再加上临行前,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一个完整的悲剧英雄形象就有了多感官的塑造。司马迁力图把荆轲的刺杀行为纳入到历史和美学的逻辑框架当中,从而使荆轲能超越作为职业的刺客群体,成为历史的英雄。‎ ‎⑨司马迁对刺客的描述充满了赞美,可以看出他对这一职业心之所向。或许他心里想过千百次刺杀汉武帝,但作为历史学家,他又担心极端行为和价值观会对社会带来冲击,所以,无论如何,荆轲可以被欣赏,但注定是悲剧。这些载入历史的刺客,慷慨当歌,已经一去不返。‎ ‎(蒋肖斌《<史记>中的刺客:新兴士人阶层的身份焦虑》,有删减)‎ ‎1.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春秋战国时期刺客的流行,与士人阶层的兴起有关,当刺客是士人解决身份焦虑的一种方法。‎ B.新兴的“士”自我认同很矛盾,而刺杀是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让士看到了实现身份认同和个人价值的路径。‎ C.《史记》认为刺客们明知刺杀后自己多半也活不了还愿意做刺客的理由是公子光能“善客待之”。‎ D.雇主的认同对士来说很重要,而士“以死相报”已经超越了职业行为,达到一种社会道义的层次。‎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章中列举专诸、豫让、聂政的例子是为了论证刺客欲以刺杀的极端方式实现身份认同,个人价值,甚至群体价值。‎ B.文本从始至终围绕《史记》“刺客列传”进行探讨论述,其中例举的刺客事例都属于“你对我好,我以死相报”的范畴。‎ C.司马迁欣赏的荆轲在《史记》中注定被塑造成悲剧英雄形象,‎ 这体现了司马迁对刺客现象持赞赏的态度。‎ D.文章从士人阶层的兴起,士人阶层自我认同的矛盾以及刺客用极端方式实现个人价值等不同角度展开论证,追根溯源,给人以层次丰富的印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荆轲能超越一般的刺客,在于他的行为不仅是为了实现个人价值和群体价值,更是为了六国百姓,甚至想要改变历史的走向。‎ B.司马迁竭力把荆轲的刺杀行为纳入到历史和美学的逻辑框架当中,从而使荆轲超越作为职业的刺客群体,成为历史的英雄。‎ C.荆轲、樊於期、田光和高渐离让本来独来独往的刺客成了团体作战,让完整的悲剧英雄形象有了多感官的塑造。‎ D.司马迁对刺客的描述充满了赞美,可以看出他心里想过千百次刺杀汉武帝,但他又担心极端行为和价值观会对社会带来冲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4~6小题。‎ 材料一:‎ ‎1926年,于敏出生于天津,青少年时代历经军阀混战和抗日战争。在“亡国奴”的屈辱年代里,他看到的是岳飞《满江红》里“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的国殇。1949年,他以物理系第一名的成绩成为新中国成立时北大第一届毕业生。导师张宗遂说:没见过物理像于敏这么好的。‎ 在五个核大国中,我国是从原子弹到氢弹突破速度最快的,仅用了2年8个月,于敏对此功不可没。曾有一位日本专家赞叹于敏是“中国国产专家一号”。‎ 新中国成立后,于敏在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任所长的近代物理所开始了科研生涯。1961年,钱三强把他叫到办公室,非常严肃地说:“经所里研究,并报请上级批准,决定让你作为副组长参加‘轻核理论组’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工作。”‎ 于敏毫不犹豫地表示服从分配,转行,年仅35岁。从那时起,他开始了长达28年隐姓埋名的生涯,直到1988年解密。‎ ‎1965年,39岁的于敏带领科研团队开始攻关。从9月到11月的一百多个日夜里,于敏经常半跪在地上分析堆积如山的计算纸带,终于实现了氢弹原理突破,形成了一套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基本完整的物理方案——这就是核武器研究史上著名的“百日会战”。‎ ‎1967年6月17日,我国成功地空投爆炸了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的一刻,于敏在北京守候在电话旁,“我这个人不大流泪,也没有彻夜不眼,回去就睡觉了,睡得很踏实。”‎ ‎1984年12月,于敏和同事在新疆核试验基地进行实验。一次讨论会上,一位同事吟诵起诸葛亮的《出师表》:“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于敏也来了兴致,一人一句地接下去。到后来,只听于敏一个人在吟诵,“夫难平者事也!……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那一刻,在座所有人无不以泪洗面。‎ 最终,那次原理实验获得圆满成功,为我国中子弹技术奠定了坚实基础。‎ ‎(节选自“新浪新闻综合”,2019年1月16日)‎ 材料二:‎ 忆昔峥嵘岁月稠,朋辈同心方案求,亲历新旧两时代,愿将一生献宏谋;身为一叶无轻重,众志咸城镇贼首,喜看中华振兴日,百家争鸣竞风流。”73岁那年,中国科学院院土、“两弹一星”元勋于敏以“抒怀”为题写下这首诗。‎ 从1961年到1964年,于敏和黄祖洽、何祚麻一起,做了关于氢弹作用原理和可能结构等方面的探索。‎ 在此期间,于敏“善于抓主要矛盾”去解决问题的特点得到充分发挥,在一些复杂纷乱的现象中,总能理出头绪,找出物理上的原因,使认识有所前进。通过于敏的办法,氢弹机理研究略去了求解辐射流体力学方程带来的巨大麻烦,大大减少了计算工作量。‎ 谈到于敏在氢弹研制中的贡献,何祚麻院士以“足球队”作比喻。他说:“球队在场上踢球,起关键作用的人员往往是场外教练和举足射门的前锋,于敏正是这支足球队的教练兼前锋。关键时刻,临门一脚、应声入网的总是他。”‎ ‎(摘编自人民网《于敏:愿将一生献宏谋》)‎ 材料三:‎ 于敏曾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防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等十几项重大奖项。诺贝尔奖得主、核物理学家玻尔称于敏是“中国的氢弹之父”。‎ 对于别人说他是氢弹之父,他总是婉拒。他说:“核武器的研制是集科学、技术、工程于一体的大科学系统,需要多种学科、多方面的力量才能取得现在的成绩,我只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氢弹又不能有好几个父亲。”‎ 因为保密,几十年来,于敏经常“失踪”很久,家事全靠夫人孙玉芹打理。晚年,他居住的卧室里依旧是80年代的简易铁床,客厅依旧悬桂着诸葛亮《诚子书》中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他仍然保持着从小的两项爱好:听京剧和看古典文学。‎ ‎60年代,九院理论部主任邓稼先到新疆做一次靶场试验取得成功,回到北京后,九院所有人都出去迎接,唯独不见副主任于敏——他正躲在宿舍读《红楼梦》。‎ ‎(节选自《中国新闻周刊》)‎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于敏在青少年时代历经国难,目睹了积贫积弱的国家遭受到的深重屈辱,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他日后投身科学研究奠定了思想基础。‎ B.于敏在物理方面的オ华从他以北大物理系第一名毕业时就初步显露了出来,在后来的氢弹研究道路上,他不仅获得了诸多大的奖项,还赢得了世界声誉。‎ C.第一颗氢弹成功爆炸,于敏没有流泪,睡得踏实;在新疆核试验基地,吟诵《出师表》却泪流满面,原因在于前次成竹在胸,这次结果难料。‎ D.三则材料虽然出自于不同的新闻媒体,但从中都可见科学家于敏的形象,其中对人物语言的直接引用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现场感。‎ ‎5.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于敏在73岁时所作的《抒怀》诗,将国家命运、时代风云、个人经历融为一体,高度概括了这位科学界泰斗沉默而又轰麦烈烈的一生。‎ B.在有关氢弹作用原理和可能结构等的研究中,于敏将其独特的研究方法发挥到极致,能从纷繁复杂的表象中快速抓住本质,得到了何祚麻的高度评价。‎ C.作为我国自主培养的杰出核物理学家,于敏带领他的团队用三个多月克服重重困难,实现氢弹原理突破,上演了核武器研究界著名的“百日会战”。‎ D.除了挚爱的核武器研究事业外,于敏到老也不改自己对京剧和古典文学的喜爱,曾经在整个九院都去迎接试验成功的邓稼先归来时,他却在读《红楼梦》。‎ ‎6.作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和“中国的氢弹之父”,于敏是一个极具人格魅力的人,请简要分析。(6分)‎ ‎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7~9小题。‎ 老夫老妻 冯骥才 ‎  ①他俩又吵架了。‎ ‎  ②可是今天的架吵得空前厉害,起因却很平常——就像大多数夫妻日常吵架那样,往往是从不值一提的小事上开始的——不过是老婆子把晚饭烧好了,老头儿还趴在桌上通烟嘴,弄得纸片呀,碎布条呀,粘着烟油子的纸捻子呀,满桌子都是。老婆子催他收拾桌子,老头儿偏偏不肯动。老婆子便像一般老太太们那样叨叨起来。老婆子们的唠唠叨叨是通向老头儿们肝脏里的导火线,不一会儿就把老头儿的肝火引着了。两人互相顶嘴,翻起许多陈年老账,话愈说愈狠。老婆子气得上来一把夺去烟嘴塞在自己的衣兜里,惹得老头儿一怒之下,把烟盒扔在地上,还嫌不解气,手一撩,又将烟灰缸打落地上。还抓起桌上沏满热茶的大瓷壶,用力“叭”地摔在地上,看着满地碎瓷片和溅在四处的水渍,老婆子直气得冲着老头大叫:“离婚!马上离婚!”‎ ‎  ③同样的怒火也在老头儿的心里翻腾着。只见他嘴里一边像火车喷气那样不断发出声音,一边冲到门口,猛拉开门跑出去,还使劲带上门,好似从此一去就再不回来。‎ ‎  ④老婆子火气未消,站在原处,面对空空的屋子,一种伤心和委屈爬上心头。她想.要不是自己年轻时得了那场病,她会有孩子的。有了孩子,她可以同孩子住去,何必跟这愈老愈混账的老东西生气?……‎ ‎  ⑤不知为什么,他们每次吵架过后两小时,她的心情就非常准时地发生变化,好像节气一进“七九”,封冻河面的冰片就要化开那样。像刚才那么点儿小事还值得吵闹么?——她每次吵过架冷静下来时都要想到这句话。可是……老头儿也总该回来了。他们以前吵架,他也跑出去过,但总是一个小时左右就悄悄回来了。但现在已经两个小时了仍没回来。外边正下大雪,老头儿没吃晚饭,没戴帽子、没围围巾就跑出去了,地又滑,瞧他临出门时气冲冲的样子,不会一不留神滑倒摔坏了吧?想到这儿,她竞在屋里待不住了,起身穿上外衣,走出房子去了。‎ ‎  ⑥雪正下得紧。雪是夜的对比色,好像有人用一支大笔蘸足了白颜色,把所有树枝都复勾一遍,使婆娑的树影在夜幕上白茸茸、远远近近、重重叠叠地显现出来。于是这普普通通、早已看惯了的世界,顷刻变得雄浑、静穆、高洁,充满鲜活的生气了。‎ ‎  ⑦一看这雪景,她突然想到她和老头儿的一件遥远的往事。五十年前,他们同在一个学生剧团。她的舞跳得十分出众。每次排戏回家晚些,他都顺路送她回家。她记得那天也是下着大雪,两人踩着雪走,也是晚土八点来钟,在河边的那段宁静的路上,他突然仿佛抑制不住地把她拉到怀里。她猛地推开他,气得大把大把抓起地上的雪朝他扔去,直打得他像一个雪人。他们的恋爱就这样开始了——从一场奇特的战斗开始的。‎ ‎  ⑧多少年来,这桩事就像一张画儿那样,分外清楚而又分外美丽地收存在她心底。曾经,每逢下雪天,她就不免想起这桩醉心的往事。年轻时,她几乎一见到雪就想到这事;中年之后,她只是偶然想到,并对他提起,他听了总要会意地一笑,随即两人都沉默片刻,好像都在重温旧梦;自从他们步入风烛残年,即使下雪天也很少再想起这桩事了。但为什么今天它却一下子又跑到眼前,分外新鲜而又有力地来撞她的心?‎ ‎  ⑨可现在她多么希望身边有一只手,希望老头儿在她身边!她想到楼上邻居李老头,文化大革命初期老伴被折磨死了。尽管有个女儿婚后还同他住在一起,但平时女儿、女婿都上班,家里只剩李老头一人。星期天女儿、女婿带着孩子出去玩,家里依旧剩李老头一人——年轻人和老年人总是有距离的。年轻人应该和年轻人在一起玩,老人得有老人为伴。‎ ‎  ⑩真幸运呢!她这么老,还有个老伴。四十多年两人如同形影紧紧相随。尽管老头儿性子急躁,又固执,不大讲卫生,心也不细,却不失为一个正派人,一辈子没做过亏心的事;一副直肠子,不懂得与人记仇记恨……她愈想,老头儿似乎就愈可爱了。‎ ‎ ⑪她在雪地里走了一个多小时,老头儿仍不见,雪却稀稀落落下小了。只有先回去,看看老头儿是否已经回家了。当将要推开屋门时,她心里默默地念叨着:“愿我的老头儿就在屋里!”‎ ‎  ⑫)屋门推开了,啊!老头儿正坐在桌前抽烟。地上的瓷片都被扫净了。炉火显然给老头儿捅过,呼呼烧得正旺。顿时有股甜美而温暖的气息,把她冻得发僵的身子一下子紧紧地攫住。她还看见,桌上放着两杯茶,一杯放在老头儿跟前,一杯放在桌子另一边,自然是斟给她的……老头儿见她进来,抬起眼看她一下,跟着又温顺地垂下眼皮。‎ ‎  ⑬她站着,好像忽然想到什么,伸手从衣兜里摸出刚才夺走的烟嘴,走过去,放在老头儿跟前。什么话也没说,赶紧去给空着肚子的老头儿热菜热饭,还煎上两个鸡蛋……‎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以时间顺序展开,但又使用插叙来丰富情节,如插入“恋爱时”的场景,来说明他们是有很好的感情基础的,从而为和好作伏笔。‎ B.小说选择老夫老妻为对象,选择“吵架”这一生活小事为冲突点,正是要歌颂真挚感情的伟大,可贵。‎ C.老婆儿是一个“刀子嘴豆腐心”的妇女形象,她生性好强,性情急躁,但又重情重义,还善于反省。‎ D.这对老夫妻吵架不止一次,但妻子在家强势,每次都是老头气得离家出走,小说结尾老头“抬起眼看她一下,跟着又温顺地垂下眼皮”的细节正说明了这一点。‎ ‎8.老夫妻吵架过后,老婆儿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简要叙述。(6分)‎ ‎ ‎ ‎9.结合文中第⑥段对“雪”的描写,简要分析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6分)‎ ‎ ‎ 二、 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  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徙于卫,卫人谓之庆卿。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 ‎  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其后秦伐魏,置东郡,徙卫元君之支属于野王。‎ ‎  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荆轲出,人或言复召荆卿。盖聂曰:“曩者①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试往,是宜去,不敢留。”使使往之主人,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使者还报,盖聂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 ‎  荆轲游于邯郸,鲁句践与荆轲博,争道②,鲁句践怒而叱之,荆轲嘿②而逃去,遂不复会。‎ ‎  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 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太子曰:“愿因先生得结交于荆卿,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至门,戒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偻行见荆卿,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也,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①曩者:从前,之前。②争道:争夺博局上的格道。③嘿:同“默”。‎ ‎ ‎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B.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C.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D.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同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卿,古代对人的敬称,如称荀子为“荀卿”。‎ B.支属,亲属、宗支。“支”指附属于总体的一个部分。‎ C.太子,指封建社会时代已确定继承帝位的帝王的嫡长子。‎ D.足下,是旧时交际用语,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译为“您”。战国时多用以称君主。 ‎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篇传记开始先用几段文字交代了荆轲的身世、籍贯,从文中可知,“荆卿”是燕国人对他的称呼。‎ B.荆轲与盖聂论剑,盖聂对他怒目而视;与鲁句践博棋,鲁句践发怒呵斥他,他默无声息地逃走,表现了他的隐忍。‎ C.燕国隐士田光知道荆轲不是一个平庸之人,当太子丹想通过田光结识荆轲时,田光就推荐了他。‎ D.荆轲与屠狗者、高渐离的交往,特别是酒后在街上狂歌哭笑,表现了荆轲想报仇而不得的苦恼。‎ ‎13.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 (1)使者还报,盖聂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5分)‎ 译文: ‎ ‎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5分) ‎ 译文: ‎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各题。 ‎ 暑旱苦热 王 令 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 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屠”字写得尤为精妙。“屠”是杀的意思,有力地表现了作者对酷热的极度怨恨。‎ B.“之高”“之远”的清凉世界尽管遥不可及,却对饱尝酷热的作者产生了无穷的吸引力。 ‎ C.“手提天下”表现了作者想要得到天下,大展宏图的豪情,只可惜这一壮志无法实现。‎ D.在诗的最后一句中,王令称,如果只是自己一个人去享受那清凉世界,他宁愿不去。‎ ‎15.本诗运用了多种手法表现“暑旱”,请找出来并作简要分析。(6分)‎ ‎ ‎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每空1分)‎ ‎(1)《论语·为政》中对“学”与“思”二者的关系作辩证论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沁园春•长沙》中,毛泽东深切回忆与同学们到湘冮中游泳,不畏艰险一幕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其无礼于晋, 。《烛之武退秦师》‎ ‎(4)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秦王》‎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100年前,中国大地 了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五四运动以磅礴之力 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信心,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五四精神。五四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中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更多地体现为“家国情怀”,五四运动时,面对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一批爱国青年 ,全国民众奋起抗争,誓言“国土不可断送、人民不可低头”,奏响了浩气长存的爱国主义壮歌。‎ ‎“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 )。五四时代的青年们心怀天下,为济世救民,不惜 ,慷慨赴难。秉承五四精神,家国同构,以复兴宏愿激发个体的神圣感,借此建立起当代青年的精神支撑和奋斗动力,‎ 最终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这才是五四精神最大的当代价值,也才是我们对五四运动100周年最好的纪念。‎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爆发 鼓动 临危受命 夙夜在公 B.暴发 鼓动 挺身而出 舍身取义 C.爆发 鼓舞 挺身而岀 舍身取义 D.暴发 鼓舞 临危受命 夙夜在公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责任和担当,乃家国情怀的精髓 B.家国情怀的精髓,是担当和责任 C.责任和担当,家国情怀的精髓就体现在里面 D.家国情怀的精髓,就体现在担当和责任里面 ‎19.文中画横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家国同构,秉承五四精神,以复兴宏愿激发个体的神圣感,借此建立起当代青年的精神支撑和奋斗动力 B.秉承五四精神,家国同构,以复兴宏愿激发个体的神圣感,借此建立起当代青年的精神支撑,加快当代青年的奋斗动力 C.家国同构,秉承五四精神,以复兴宏愿激发个体的神圣感,借此建立起当代青年的奋斗动力和精神支撑 D.秉承五四精神,家国同构,以复兴宏愿激发个体的神圣感,借此建立起当代青年的精神支撑,增加当代青年的奋斗动力 ‎20.用下面的短语组成有关春节和端午节的对联各一副。‎ 要求:上下联各为七字,语意连贯,符合节日和对联特点,不得重复使用短语。(5分)  ‎ ‎   门上桃符 碧波竞舟 江边柳线 青艾驱瘴 ‎ ‎ 迎春绿 十里欢 耀眼红 千家乐 春节: ‎ 端午节: ‎ ‎21.米兰•昆德拉说:“生命是一棵长满可能的树。”由于性格、经历和生活环境的不同,每个人对生命都有自己独到的理解。请你从以下八位人物中,任选三位仿照示例各写一句话,表达对生命的理解。要求符合人物特征,句式大致相同。(6分)‎ 人物:荆轲 烛之武 项羽 毛泽东 杜甫 贝多芬 达尔文 鲁迅 示例:徐志摩——生命就是一个星辉斑斓的梦,只有轻轻地来去,才能让梦长留心底。‎ ‎(1) ——                           ‎ ‎(2) ——                          ‎ ‎(3) ——                          ‎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 在生活中,我们可能亲历过很多“错过”。错过一场精彩的比赛或演出,错过一次与家人或同学难得的团聚;一时犹豫,错过了展示(或锤炼)自己的绝好机会;一场误会,错过了一段真挚的友谊;一次退缩,错过了不会再来的机遇……有些错过可以轻轻放下,有些错过却刻骨铭心,永难忘却。‎ 请以“错过”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1)请采用第一人称的手法来写;(2)文中写人叙事,或环境描写等要能采用多种描写手法,要写得形象生动,富有真情实感;(3)不得抄袭;(4)字迹工整(书写差的扣1—5分)。‎ 答案 ‎1.C 原文中“《史记》中对此的交代”是用“公子光‘善客待之’”代表“你对我好,我以死相报”的模式,并非替代理由。且公子光“善客待之”的对象只有专诸一人。‎ ‎2.D “士人阶层的兴起,士人阶层自我认同的矛盾以及刺客用极端方式实现个人价值”并非“不同角度”而是同一角度追根溯源。‎ ‎3.B (A项 荆轲并非主动“想要改变历史的走向”,原文只是推测他行刺行为的后果有可能改变历史的走向。C项 高渐离并非刺客作战团体成员,樊於期、田光也并没有让完整的悲剧英雄形象有了多感官的塑造。D项 原文从“司马迁对刺客的描述充满了赞美”只能直接推测出“他对这一职业心向往之”,“或许他心里想过千百次刺杀汉武帝”是假设,并不能从“充满了赞美”可以看出。)‎ ‎4.C【解析】“原因在于前次成竹在胸,这次结果难料”主观臆断 ‎5.B【解析】“能从纷紧复杂的表象中快速抓住本质,得到了何祚麻的高度评价”分析有误,原文“在一些复杂纷乱的现象中,他总能理出头绪,找出物理上的原因”,“理出头绪”“找出原因”不等同于“快速抓住本质”;且何祚麻高度评价的是“于敏在氢弹研制中的贡献”。‎ ‎6.①淡泊名利,谦逊。为了氢弹研究事业,隐姓埋名几十载;婉拒“中国的氢弹之父”的称呼;晚年生活依旧简朴。②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了国家需要毫不犹豫地服从上级分配,转行研究氢弹。③意志坚定。于敏热爱自己从事的科学研究事业,坚持几十年。(每点2分)‎ ‎7.D(“妻子在家强势”,原文无依据。)‎ ‎8.①愤怒:因老头儿不注意生活小节而吵架后,老头儿的行为让她十分气愤:“离婚,马上离婚。”②伤心和委屈:老头儿的离家让她想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③担心:两小时后,她冷静下来,又开始担心老头儿,于是外出寻找。④感到幸运:想到老头儿的好处,甚至觉得老头儿可爱了。⑤甜美温暖:回到家,夫妻又开始默契的互相帮助。(答出1点得1分,;2点得3分;3点得4分,4点得5分;5点得满分。)‎ ‎9.①情节方面: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妻子的担心,出门寻老头儿,又引出下文对“恋爱”“新婚”往事的回忆。(答“推动情节发展”也可)②人物描写方面:“雪下得紧”烘托了妻子内心的烦乱、忐忑不安的心绪。③情感表达方面:下雪的世界“顷刻变得雄浑、静穆、高洁,充满鲜活的生气”,又很好地暗示妻子对丈夫的宽容理解。(每点2分)‎ ‎10.【答案】A【解析】注意“乎”为句末语气词,其后应断开;“然”表转折,其前应断开,故排除C、D项。“好书”,义为“喜欢读书”,中间不能够断开;第二个“其”为代词,指荆轲,“其之燕”为主谓宾结构,中间不应断开,排B项。‎ ‎11.【答案】C【解析】“太子”指封建时代“被确定继承君位的君主的儿子”,但不分嫡庶,也不一定是长子。‎ ‎12.【答案】D【解析】“酒后在街上狂歌哭笑”表现的应是他不被人理解的痛苦。‎ ‎13.①派去的人回来报告,盖聂说:“本来就该走了,之前我用眼睛威吓了他。”‎ ‎②如果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今天这个地步。依靠别人的力量,有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失掉了自己的亲附,这是不明智。‎ ‎【解析】关键点:(1)“固”,本来;“囊”,从前,之前;“目”,用眼睛;“摄”,通“慑”,恐惧、威胁。‎ ‎(2)“微夫人”,如果没有那人;“因”,依靠,凭借;“敝”,损害;“与”,结交,亲附;“知”,通“智”,智慧。‎ ‎【参考译文】‎ ‎ 荆轲是卫国人。他的祖先是齐国人,后来迁移到卫国,卫国人称呼他庆卿。到燕国后,燕国人称呼他荆卿。‎ 荆轲喜爱读书、击剑,凭借着剑术游说卫元君,卫元君没有任用他。此后秦国攻打魏国,设置了东郡,把卫元君的旁支亲属迁移到野王。‎ ‎ 荆轲曾漫游路经榆次,与盖聂谈论剑术,盖聂对他怒目而视。荆轲出去以后,有人劝盖聂再把荆轲叫回来。盖聂说:“刚才我和他谈论剑术,他谈的有不甚得当的地方,我用眼瞪了他;去找找看吧,我用眼瞪他,他应该走了,不敢再留在这里了。”派人到荆轲住处询问房东,荆柯已乘车离开榆次了。派去的人回来报告,盖聂说:“本来就该走了,之前我用眼睛威吓了他。”‎ ‎ 荆轲漫游邯郸,鲁句践跟荆轲博棋,争执棋路,鲁句践发怒呵斥他,荆啊却默无声息地逃走了,于是再不见面。‎ ‎ 荆轲到燕国以后,喜欢燕国一个以宰狗为业的人和擅长击筑的高渐离。荆轲特别好饮酒,天天和那个宰狗的屠夫及高渐离在燕市上喝酒,喝得半醉以后,高渐离击筑,荆柯就和着节拍在街市上唱歌,相互娱乐,不一会儿又相互哭泣,旁若无人。荆辆虽说混在酒徒中,可是他为人却深沉稳重,喜欢读书;他游历诸侯各国时,都是与当地贤士豪杰、德高望重的人相结交。他到燕国后,燕国隐士田光先生也友好地对待他,知道他不是平庸的人。‎ ‎ 过了不久,适逢在秦国作人质的燕太子丹逃回燕国。太子说:“希望能通过先生和荆卿结交,可以吗?”田光说:“遵命。”于是立即起身,急忙出去了。太子送到门口,告诚说:“我所讲的,先生所说的,是国家的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田光俯下身去笑着说:‎ ‎“是。”田光弯腰驼背地走着去见荆卿,说:“我和您彼此要好,燕国没有谁不知道。如今太子听说我盛壮之年时的情景,却不知道我的身体已力不从心了,我荣幸地听他教诲说‘燕国、秦国不能并存,希望先生(在这个问题上)用心考虑’。我私下和您不见外,已经把您推荐给太子,希望您前往宫中拜访太子。”荆轲说:“谨遵教诲。”‎ ‎14.C【解析】 C项,“想要得到天下,大展宏图”不正确,“手提天下”这四字其实表达了作者想要帮助苦热中天下百姓的豪情,整联抒发了作者愿与天下人共苦难的博大胸襟。‎ ‎15.【参考答案】①对比(衬托),作者用“清风无力”来衬托暑热之甚,用昆仑蓬莱的清凉来对比暑热之苦,巧妙得当。②比拟,首联分别赋予清风、热、落日以人或动物的特性,说清风没有力量去屠热,落日长了翅膀飞上山,生动形象地突出了天气酷热的特征。③反问,第四句作者责问上天难道不怜惜银河也会干枯?怎能任旱情肆虐,不顾人间黎民,感情色彩强烈。④虚实结合,诗人将现实中的“暑旱苦热”与想象到的昆仑、蓬莱,现实与传说中的清凉世界相结合,丰富了内涵,突出了暑旱之苦。(答出三点并分析即可)‎ ‎16. (1)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2)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3)且贰于楚也 (4)风萧萧兮易水寒 ‎17.C(爆发:①火山内部的岩浆突然冲破地壳,向四外进出。多用于具体事,火山爆发,②突然发作;物(事变)突然发生。爆发革命,爆发战争多用于抽象事物,如革命、起义、运动等重大事变。暴发:①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有贬义。②突然发作。多用于山洪、大水或疾病等具体事物。鼓动:用语言、文字等激发人们的情绪,使他们行动起来。鼓舞:使振作起来,增强信心或勇气。临危受命: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挺身而出:形容面对着艰难或危险的事情,勇敢地站出来。含身取义:为了正义事业不怕牺牲。夙夜在公:是指从早到晚,勤于公务。) 18.A(补写的句子在文中承上启下。B、D两项和上文衔接不好,“担当和责任不能和上文一一对应。C项与下句之间脱节,不连贯。) 19.D(原句“建立起…动力”搭配不当。排除A、C项,B项“加快…动力”据配不当。)‎ ‎20.参考答案:春节:江边柳线迎春绿,门上桃符耀眼红。‎ 端午节:青艾驱瘴千家乐,碧波竞舟十里欢 (对一副2分,全对5分)‎ ‎21.示例:荆轲——生命就是一支萧萧寒风中的离歌,只有舍身不顾,才能成全大义。‎ 荆轲——生命就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刺杀,只有扶危济困,才能名垂千古。‎ 贝多芬——生命就是一只被扼住咽喉的黄莺,只有用心歌咏,才能唱出最美的曲调。‎ 贝多芬——生命就是一首宁静优美的《月光曲》,只有用心弹奏,才能让乐曲震撼心灵。‎ ‎ 达尔文——生命就是一次同自然亲近的旅行,只有敞开心扉,才能获得发现的快乐。‎ ‎ 达尔文——生命就是一次艰辛备尝的旅行,只有细心去发现,才能让旅行妙趣横生。‎ 鲁迅——生命就是一片默无回响的荒原,只有用文字呐喊,才能让内心不再彷徨。‎ 鲁迅——生命就是一场不屈不挠的斗争,只有坚强地面对,才能让斗争取得胜利。‎ ‎ (每句体现了对生命的理解并符合人物特征,1分,句式大致相同,1分,每句2分,共6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