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第Ⅰ卷 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建筑审美 建筑成为一个重要的审美对象,首先是因为它凝聚着人类物质生产的巨大劳动,是人类自觉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直接成果。建筑虽然起源于防寒、祛暑、荫蔽、安全等实用的生活要求,但在建筑史上,人类为解决生活实用而付出的合作劳动却远远不如对非实用的方面付出的多。宫殿、庙宇、祭坛、陵墓、教堂、纪念碑、园林等等,这些全部或基本上服务于精神生活的建筑,其成就远远超过了住宅、作坊、堡寨等服务于物质生活的建筑。建筑形式、建筑风格的演变,往往是一代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最敏感的见证。在西方,人们形象地称建筑是“石头写成的历史”。‎ 人们对建筑的美感,客观上来源于建筑的形式,舒畅、别扭、恐怖、惊讶、幽静、轻松、肃穆……这是视觉反应的直觉情绪;质朴、刚健、柔和、雍容、华贵、纤秀、端庄……这就进入了初步的审美判断。所有这些主观的感受,无不是建筑的序列组合、空间安排、比例尺度、造型式样、色彩质地、装饰花纹等等外在形式的反映。但是这些感受又不是抽象的,其中往往包含着某些特定的内容,因而使得建筑的美感有可能突破单纯的形式美的法则而深化发挥。像秩序井然的北京城,宏阔显赫的故宫,圣洁高傲的天坛,请情画意的苏州园林,清幽别致的峨眉山寺,安宁雅静的四合院住宅,端庄高雅的希腊神庙,威慑压抑的哥特式教堂,豪华炫目的凡尔赛宫,冷峻刻板的摩天大楼……所有这些具体感觉形式,无不包含着深刻的历史因素以及整个时代的、民族的审美倾向,无不包含着悬念、感触、素养、格调等等主观因素。建筑的美感是朦胧的,但又可以是明确的;是抽象的,但又可以是具体;是无声的空间凝聚,但又可以是有声有色的时间的延伸。‎ 目前对建筑美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甚至给建筑美学下一个定义也是困难的。但是,把建筑作为一项艺术门类,从它的艺术特征,它的艺术风格和它的形式美法则入手加以研究,无疑将有助于探索更为深入广阔的课题,例如,建筑美感的组成因素,特别是它的心理构成因素,建筑创作的形象思维特征,自然美与环境美的美学内容,形式美的形式与发展等等。‎ ‎1.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的第一段从建筑美感的来源、具体内容、演变性等三个方面阐述了作者的观点。‎ B. 第二段中列举人们对故宫、天坛、苏州园林、峨眉山寺等建筑美的感受,说明人们对建筑的感受是具体的、复杂的。‎ C. 文章结尾提出了作者的主张,要从建筑艺术特征、艺术风格和形式美学法则入手来研究建筑美学。‎ D. 全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写作思路布局谋篇,叙议结合,有的放矢,充分阐述了当今建筑美学研究的课题缺陷。‎ ‎2. 第二段中加点的“某些特定的内容”指的是 A. 人对建筑的美感,客观上来源于建筑的形式,既是直觉情绪,又是初步的审美判断。‎ B. 所有的主观感受,都是建筑的序列、尺度、式样、质地、花纹等外在形式的反映。‎ C. 建筑美感的深化和发挥大大突破了单纯的形式美法则,从而获得了更多的内容。‎ D. 深刻的历史因素,整个时代的民族的审美倾向,及悬念、感触、素养等主观因素。‎ ‎3. 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 建筑美的研究历史悠久,虽然目前还没有建立起独立的完整的体系,但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成为一门艺术性较强的新兴学科。‎ B. 建筑美学研究应该作为一项艺术门类,它必定有助于课题空间的拓展、深入探索和建筑学的健康发展。‎ C. 建筑美感终究会明确具体,并成为有声有色的时间延伸,从流动到稳定,从单纯到复杂。‎ D. 建筑美感源于形式,但随着时代的向前发展,所有美感必将突破单纯的形式美法则而得以升华。‎ ‎【答案】1. D 2. D 3. B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D项对本文主题概括失当,本文论述的不是“当今建筑美学研究的课题缺陷”)‎ ‎2.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能力,根据下文“因而……”,“所有这些具体感觉形式……”可断定,D项是所指代的内容 ‎3. 试题分析:A项“历史悠久”没有涉及;C项“明确具体”不符合实际,参考第二段最后完整的一句;D项“必将”不对,文章第二段只是说“有可能”。‎ 点睛:像这种题目,考生应先认真审题,要从题干中审明答题的方向,比如本题中,“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然后就要到文中找到与选项有关联的文字,看一看文中的信息与选项是否一致。‎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刀 势 画 王 斌 洛阳在清末民初,是全国水陆交通的重要枢纽和商业中心。1920年,吴佩孚进驻洛阳,洛阳遂成河南省会,军政要员云集,人口猛增。1932年,国民政府迁都洛阳后,又刺激了商业的发展。抗战爆发开封沦陷时,大批商号来洛阳开业,更让洛阳繁华无比,民间艺术颇多。‎ 洛阳剪纸就是其一。洛阳剪纸有三种,最好的一种是创作剪,完全出自艺人的自创,随心所欲,一蹴而就,为剪纸艺术中的最高境界。“创作剪”技艺最深的,在洛阳数秦百川先生。其作品栩栩如生,涉材广泛,独门绝技更是让人惊叹。‎ 剪纸由中国传入日本,改良之后很快成为日本高雅艺术领域中的一朵奇葩,代表人物是一位叫宫田雅之的人。此人通过刀势表现思想哲学和艺术美学,作品被世人称之为“刀势画”。刀势在纸上所产生的线条配以艳丽的色彩,交相辉映之中,给人一种极大的感染力。‎ ‎1944年夏,宫田雅之的夫人龙愁秀带着儿女和丈夫生前得意弟子来到洛阳。当地友人问起中日剪纸艺术的话题时,宫田夫人说:“中国的剪纸艺术还缺少足够的美术素养和绘画基础,只局限于装饰作用,所以中国的剪纸只能像土特产一样批量销售,却登不上大雅之堂……”‎ 秦百川先生是一个强烈的爱国主义者,当他听到那些话之后,脸红得发烫,立刻招呼弟子拜访。龙愁秀和秦先生一交谈,知道了自己言语间不慎得罪了人,立刻给秦先生鞠躬致歉。秦先生说:“我接受你的道歉,也想见识一下您丈夫的‘刀势画’。虽然中日交战,但艺术无疆界。明日9时,在天门广场现场交流一下,也算为两国剪纸艺术做点事吧。”宫田夫人欣然接受了秦先生的请求。‎ 第二天,宫田夫人如约而至。一阵客套之后,比赛正式开始。‎ 那宫田弟子才三十多岁,却技艺了得,四十分钟后作品已完成,悬挂于展厅显要位置。‎ 那是宫田雅之代表作《白桦湖四季》的翻本。作品巧妙利用了光影元素,将七彩玻璃纸刻贴出惟妙惟肖的白桦树、月亮、山峰、氤氲、湖水、鸟儿。在玻璃装裱镜的反射下,画面亦真亦幻,将日本风景名胜白桦湖的美景表现得淋漓尽致。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都意境深远,给人一种身临其境、心旷神怡、立体感强的美妙感觉。‎ 宫田弟子作品一完成,众人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了秦先生那里。秦先生早已进入忘我境界,挥剪如飞。时而如走蛇空灵诡异,时而如蜻蜓点水飘逸轻灵。手臂运作间,纸屑扬扬洒下。少顷,额头渗出细汗。良久,秦先生手臂停了下来,抬起头郑重凝视墙上高高悬挂的《白桦湖四季》。少顷,只见秦先生划破长空的一剪之后,突然一口鲜血“噗”地喷出,人慢慢倒地。‎ 赛场大乱。秦先生被送往医院之后,那幅带血作品静静躺在案上,揪着众人的心。作品表现的是豫西抗日独立支队血战日军保洛阳。有骏马飞跃嘶鸣,有山河支离破碎,有百姓同仇敌忾……那磅礴宏大的气势,丝丝入扣的表现手法,精妙的造型,勇进悲壮的氛围,仿佛把人们带进了前线战场。‎ 人们正赞叹间,只见秦先生几名弟子红着眼睛返了回来。数米长的剪纸在几个人手中被慢慢撕开。立刻,剪纸变成了对称的两幅作品。突然有人喊到:“剪纸上有字。”众人这才注意到,在错综复杂的线条中,隐藏着偌大的两个字“落阳”。几名弟子把对称的两幅剪纸轻轻移到了屋外。清风吹动下奇迹出现了,只见剪纸上人儿车儿马儿飞快哗哗地动。或疾跑、或跳跃、或厮杀,似有鲜血飞迸,似有硝烟弥漫,似有枪弹嗖嗖飞过。风停时,人儿车儿马儿趋于平静,“落阳”二字又显示出来。‎ 大赛之后,传来秦百川先生去世的消息。‎ 让人们称奇的是,自那一天开始,日军在中国战场很快大溃败,于1945年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不可一世的日本太阳旗从洛阳上空狼狈撤下,历时一年零三个月。‎ ‎(选自《小说月刊》)‎ ‎4.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剪纸比赛时,宫田弟子技艺了得,用四十分钟剪出的宫田雅之的代表作《白桦湖四季》意境深远,给人一种身临其境、心旷神怡、立体感强的美妙感觉。‎ B. 秦百川那幅带血的剪纸作品表现了中国军民抗日的内容,造型精妙,表现手法丝丝入扣,气势磅礴宏大,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C. 这篇小说的情节简单,通过中日之间进行剪纸比赛、挫败日寇阴谋的故事,表现了中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决心。‎ D. 艺术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人类共同审美共同欣赏的,小说中无论是宫田弟子的作品还是秦百川的作品,其技艺之高超能得到人们共同的欣赏。‎ ‎5. 小说开头部分对洛阳剪纸作了介绍,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 小说中的秦百川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案】4. C 5. ①为小说的展开提供相关的背景,便于主题的理解;②从洛阳剪纸写起,引出主要人物的出场;③和后文日本的“刀势画”对照,交代了两国艺术的源流关系。 ‎ ‎6. ①他剪纸技艺精湛,比赛中创作的作品具有很高的境界。②他有着强烈的爱国心,听到日本人贬低中国艺术,便要出面比赛,一争高低;他的作品反映了抗日军民的斗争生活。③秦百川是位对抗日斗争有着必胜的信念的爱国艺人。他的作品巧妙地蕴含着日本“落阳”必败的寓意。‎ ‎【解析】‎ ‎4. 试题分析:C项这次剪纸比赛是民间的比赛,小说也没有表现“阴谋”以及挫败“阴谋”的相关情节。‎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小说开头部分段落的作用,细读所给文字,本段文字提到“创作剪”技艺最深的秦百川引出下文主要人物,和第三段“剪纸由中国传入日本,改良之后很快成为日本高雅艺术领域中的一朵奇葩,代表人物是一位叫宫田雅之的人。”相对照。‎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小说人物形象的把握,根据文中他用生命和日本人比赛剪纸的故事情节可以概括出秦百川是一位有着强烈爱国心的艺人,从他剪纸的动作神态等概括出他技艺高超。‎ 点睛:概括人物形象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的要先概括然后结合文章的列举出能表现该种性格的事例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传记,完成下面小题。‎ 黄侃先生二三事(节选)‎ 中国文人似有放诞的传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放诞与其说是真性情的流露,不如说是专制制度下无奈的装疯卖傻。就群体而论,文人放诞怪癖的行为,既能见自由之态又能显率性之真,恐怕也只有晚清和民国间的读书人了。如章太炎将袁世凯所授大勋章贬做扇坠,辜鸿铭大辫长袍徜徉北大校园,逻辑学家金岳霖与鸡共餐……黄侃也堪列其中。‎ ‎1908年春,光绪帝与慈禧太后先后病逝,清廷下令各地举行“国丧”。当时,高等学堂学生,同盟会会员田桓在“哭临”(指追悼皇帝的仪式)时,流露不满情绪,堂长杨子绪高悬虎头牌警吓,并欲开除田桓学籍,黄侃获悉,大怒。闯入学堂,砸烂虎头牌,大骂一顿而去;又过几天,田桓带头剪辫以示反清,杨子绪恼怒异常,又悬挂虎头牌,黄侃闻讯,手持木棒冲进学堂,先砸烂虎头牌,又要痛打杨子绪。‎ ‎1911年7月,黄侃因宣传革命,被河南豫河中学解职,返乡途经汉口之际,同盟会同志及友人为他设宴洗尘。席间论及清廷腐败,革命浪潮的高涨,黄侃激愤不已,当晚,黄侃借酒性挥毫成文,题为《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文章刊出,舆论哗然,各地报刊或纷纷报道,或全文转载,清廷惊恐万分。‎ 黄侃不仅有革命之壮行,亦多名士之趣行,一次,他在课堂上兴起,谈及胡适和白话文说:白话与文言谁优谁劣,毋费过多笔墨,比如胡适的妻子死了,家人发电报通知胡适本人,若用文言文,“妻丧速归”即可;若用白话文,就要写成“你的太太死了,赶快回来呀”十一个字,电报费要比用文言贵两倍,全场捧腹大笑。‎ 黄侃曾经在中央大学任教。学校规定师生进出校门需佩戴校徽,而黄侃偏偏不戴,门卫见此公不戴校徽,便索要名片,黄侃竟说:“我本人就是名片,你把我拿去吧!”争执中,校长出来调节、道歉才算了事。‎ 志士之狂、名士之狷,当然不是黄侃的全貌,他对学术的谨严与虔敬,恐怕才是其性情的根本。黄侃治学非常严谨,对待著述十分谨慎、认真。所治经、史、语言文字诸书皆反复数十遍,熟悉到能随口举出具体的篇、页、行数,几乎没有差误,即便如此,依然不轻易为文。他常说,学问之道有五:“一曰不欺人,二曰不知者不道,三曰不背所本,四曰为后世负责,五曰不窃。”黄侃还经常教育学生,中国学问犹如仰山铸铜,煮海为盐,终无止境。作为一个学者,当日日有所知,也当日日有所不知,不可动辄曰我今天有所发明,沾沾自喜,其实那所谓发明,未必是发明。‎ 以学术“新”、“旧”论,黄侃与陈独秀、胡适、鲁迅等新文化学人可谓泾渭分明,但在内在精神方面,他们对学术独立、自由精神的追求、甚至革命行动的激烈等,恐怕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吧。‎ ‎7. 下面选项中,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 黄侃是中国文人“放诞”传统的典型代表,其放诞怪癖的行为,既彰显自由之态又见率性之真,更能表现专制制度下的无奈。‎ B. 清廷举行国丧,因为同盟会会员田桓在“哭临”之时流露不满情绪,堂长杨子绪想要开除田桓的学籍,黄侃大怒,闯入学堂,又要痛打杨子绪。‎ C. 1911年7月,同盟会同志及友人为黄侃设宴洗尘。当晚,他作《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令清廷惊恐,遂被中学解职。‎ D. 黄侃为人风趣幽默,见解独到深刻,谈及文言文与白话文的优劣时用胡适妻亡的例子表达了他的学术态度,其戏谑姿态也是“放诞”性格的体现。‎ ‎8.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在中央大学任教时,黄侃违背学校规定不佩戴校徽,也因此和门卫发生争执,在校长的调节下,门卫道了歉,这才算了事。‎ B. 黄侃教育学生,中国学问博大精深,难以穷尽,应当始终保持谦卑的态度,坚持不懈地学习、钻研,他强调,作为学者每天都要有新的发现。‎ C. 黄侃与一些新文化学人以学术“新”“旧”论,可谓泾渭分明,但在内在精神方面,显然有很多相似之处。‎ D. 本文撷取黄侃先生人生的若干片断,语言含蓄蕴藉,塑造了一个放诞不羁、率性而为而又治学严谨、追求学术独立的学者形象。‎ ‎9. 黄侃的“放诞”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章概括分析。‎ ‎【答案】7. D 8. B ‎ ‎9. (1)志士之狂。两次大闹学堂,两次砸烂虎头牌,借酒写题为《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的文章。(2)名士之狷。趣说文言文与白话文的优劣,在中央大学任教时愤慨于他人的不尊。(3)治学严谨。所治经、史、语言文字诸书皆反复数十遍,熟悉到能随口举出具体的篇、页、行数,几乎没有差误,即便如此,依然不轻易为文。‎ ‎【解析】‎ ‎7. 试题分析:A项“更能表现专制制度下的无奈”错误;B项“又要痛打杨子绪”是因“田桓带头剪辫以示反清”之事;C“遂被中学解职”错,并非因此被解职。‎ ‎8. 试题分析:A项中并非是“门卫道了歉”;C项“显然有很多相似之处错”;D项“语言含蓄蕴藉”对原文语文风格理解有误。‎ 点睛:在传记类文本阅读题中,涉及到文章的细节、结构、传主的品格等等多方面,错误选项多为无中生有,牵拉因果、传主的品格和所举的事例不对应等。答题时应仔细注意题干内容,再回到原文中,与原文内容仔细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并分析判断。分析判断时,要注意选项中那些绝对、不全面、牵强、似是而非等特征的方面。‎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解答该题先理解“放诞”的意思,细读文本,找出能体现人物“放诞”的言行的内容,这些内容主要集中在2——6节,结合第六节中“志士之狂、名士之狷、治学严谨”这几个方面进行概括。‎ 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方翼,字仲翔,并州祁人。祖裕,随州刺史,尚①同安大长公主。方翼性至孝,善谋略。早孤,母李,为主所斥,居凤泉墅。方翼尚幼,杂佣保,执苦不弃日。垦田植树,治林垠,完墙屋,为富家。高宗立,而从祖女弟为皇后,调安定令,诛灭大姓,奸豪胁息。居母丧,其友赵持满诛死,尸诸道,亲戚莫敢视,方翼曰:“栾布哭彭越,义也;周文王掩骼,仁也。绝友义,蔽主仁,何以事君?”遂往哭其尸,具礼收葬。金吾校尉劾系,帝嘉之,不罪。‎ 再迁肃州刺史州无隍堑寇易以攻方翼乃发卒建楼堞厮②多乐水自环烽逻警明。仪凤间,河西蝗,独不至方翼境,而它郡民或馁死,皆走方翼治下。乃出私钱作水磨,簿其赢,以济饥瘵,构舍数十百楹居之,全活甚众。‎ 方翼兼检校安西都护,筑碎叶城,面三门,纡还多曲以诡出入,五旬毕。西域胡纵观,莫测其方略,悉献珍货。永淳初,十姓阿史那车簿啜③叛,围弓月城,方翼引军战伊丽河。败之,斩首千级。俄而敌兵十万踵至,方翼次热海,进战,矢著臂,引佩刀断去,左右莫知。所部杂虏谋执方翼为内应,方翼悉召会军中,厚赐,以次出壁外,缚之。会大风,杂金鼓,而号呼无闻者,杀七千人。即遣骑分道袭敌,皆惊溃,乌鹘引兵遁去,擒首领突骑施等三百人,西戎震服。初,方翼次葛水,暴涨,师不可度,沉祭以祷,师涉而济。‎ 西域平,以功迁夏州都督。属牛疫,民废田作。方翼为耦耕法,张机键,力省而见功多,百姓顺赖。明年,召方翼议西域事,引见奉天宫,赐食帝前。帝见衣有污濯处,问其故,具对热海苦战状。视其创,帝咨嗟久之,赐赉良厚。‎ ‎(节选自《新唐书·王方翼传》,有删改)‎ ‎【注】①尚:匹配,多指高攀婚姻。②厮:通“斯”,分开。③十姓阿史那车簿啜:人名。后文“乌鹘”“突骑施”均为人名。‎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再迁肃州刺史/州无隍堑/寇易以攻/方翼乃发卒建楼堞/厮多乐水自环/烽逻警明 B. 再迁肃州刺史/州无隍堑寇/易以攻/方翼乃发卒/建楼堞/厮多乐水/自环/烽逻警明 C. 再迁肃州刺史/州无隍堑/寇易以攻方翼/乃发卒/建楼堞/厮多乐水自环/烽逻警明 D. 再迁肃州刺史/州无隍堑寇/易以攻方翼/乃发卒建楼堞/厮多乐水/自环/烽逻警明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字,古时男子20岁时取字,女子许嫁时取字。称人称名,称己称字。‎ B. 孤,“幼而无父曰孤”,文中就是此种含义。古代也可做王侯的自称。‎ C. 迁,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也可用指贬谪,如“左迁”。‎ D. 旬,是时间单位。在文中,“旬”是指十天,和“十旬休假”的“旬”同义。‎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方翼为子重亲重孝。年幼时,为减轻母亲独支家门的负担,常常与佣人一起辛勤劳作,历经艰辛,使家境逐渐殷实富足。‎ B. 王方翼为人重情重义。曾为被诛杀的友人赵持满处理丧事。他认为这样做既可彰显朋友义气,也可维护国君的仁爱形象。‎ C. 王方翼为将英勇无畏。永淳初年,他在热海引军作战,杀敌甚多,令敌军惊慌溃散,又乘胜追击,生擒敌首,西戎归服。‎ D. 王方翼为官有责有方。在担任肃州刺史和夏州都督时,都尽职尽责,帮助老百姓度过灾难,其他治郡的百姓多有前来投靠。‎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遂往哭其尸,具礼收葬。金吾校尉劾系,帝嘉之,不罪。‎ ‎(2)俄而敌兵十万踵至,方翼次热海,进战,矢著臂,引佩刀断去,左右莫知。‎ ‎【答案】10. A 11. A 12. D ‎ ‎13. (1)(王方翼)于是前往哭尸,安排丧礼收尸埋葬,金吾校尉弹劾拘捕他,皇帝赞赏他的义行,没有治罪。‎ ‎(2)不久,十万敌军随后来到,王方翼驻兵热海,进军作战,臂部中箭,他用佩刀削断箭杆,周围的人谁都不知道。‎ ‎【解析】‎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首先结合语境理解划线句的意思,然后抓句中的专有名词“肃 州刺史”、“州”、“寇”、“方翼”等断开容易断开的句子。‎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A项中错在称人称字,称己称名。‎ 点睛:备考时要积累名著、名家、称号、官职及其变动、历法等文学常识。解答此道题目,需要逐项审读,按照自己积累的有关知识,判断相关内容,是否正确。‎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细读文本和题干对照,D项在担任夏州都督时“其他治郡的百姓多有前来投靠”无依据。‎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客中闻雁 ‎(清)黄仲则 山明落日水明沙,寂寞秋城感物华。‎ 独上高楼惨无语,忽闻孤雁竟思家。‎ 和霜欲起千村杵,带月如听绝漠笳。‎ 我亦稻粱愁岁暮,年年星鬓为伊加。‎ ‎14.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第一句写景,山因落日返照显得明亮,水在沙的映衬下显得明澈,营造了一幅明亮澄澈但又萧瑟凄凉的画面。‎ B. 首联第二句写出作者自身的感受,秋天,城里的自然景物因季节更替渐渐地由生机盎然走向枯萎凋谢,显得空寂寥落。‎ C. 颔联写作者登上高楼,看到自然景物失去生机,内心凄惨,这时偏偏又听见孤独的大雁发出凄凉的叫声,让作者顿起情思。‎ D. 颈联第一句实写眼前之景,紧承颔联的雁鸣叙述,雁鸣声伴随着霜露,千家万户都响起了捣衣声,为远方的亲人赶制棉衣。‎ E. 颈联第二句描写大雁在月亮的伴随下发出的凄鸣哀唱,就好像在一望无际渺无人烟的沙漠里传来的悲凉的胡笳声。‎ ‎15. 本诗情感丰富,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4. AD 15. ①悲秋之情:作者看到秋天萧瑟的景象,顿生感慨。②思乡之情,孤独寂寞:漂泊在外,孤身一人。③为生计而愁:岁末为温饱奔波。④感慨年华老去:每年白发增加,越显苍老。‎ ‎【解析】‎ ‎14.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诗句鉴赏能力。属于综合考查,涉及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本诗是黄仲则在漂泊途中所写,在他乡听到大雁的叫声,而感叹自己的身世。本题A项,“萧瑟凄凉”不符,D项,“千村杵”是作者想象。故选AD。‎ 点睛:诗歌鉴赏选择题考查范围较广,基本涵盖了诗歌的内容,思想情感,表现手未法等多个方面。做题前,要做到整体理解诗歌内容,写了什么景,叙了什么事。写了什么人,作者要抒发的情感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最重要的是要结合原诗对每个选项中的词语赏析进行比较判断。比如本题A项,说“首联首联营造了一幅明亮澄丽但又萧瑟凄凉的画面”,是不正确的,首联:山明落日水明沙,寂寞秋城感物华。本诗虽然写于漂泊,写于秋天,开始的景物却是明磊的。只是这明亮马上转为萧瑟的寂寞。D项说“颈联第一句实写眼前之景”,其实颈联中“千村杵”是作者想象。‎ 醉翁的思念之情不准确,而是说醉翁离开滁州,流泉失去知音,只留下自然声响,但此自然声响,朝夕吟咏,似带有怨恨情绪。‎ ‎15. 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本诗情感丰富,都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是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鉴赏把握能力。这首诗是黄仲则在漂泊途中所写,在他乡听到大雁的叫声,而感叹自己的身世。诗虽然写于漂泊,写于秋天,开始的景物却是明磊的。只是这明亮马上转为萧瑟的寂寞。山因为落日的映照而明亮,水也因为沙滩的映衬而明亮。秋天的城市萧瑟寂寞,感叹四周的美好景物已经变得苍凉。古人在远游思念家乡的时候,往往会登高望远。而大雁秋天南飞,也往往勾起游子对家乡的思念。独自登上高楼,看不到天边的路,凄然无语。忽然听到一只孤独大雁的叫声,想起远方的家。听到大雁的叫声,知道下霜的季节就要到了,千村万户都响起捣衣声,开始制作冬天的衣服。大雁在秋月下飞鸣而过,听起来就好像大漠胡笳那样悲哀。诗人也和大雁一样,忧愁岁月,为免于饥寒而四处奔波。每年都为此增加星星白发。在结合黄景仁短暂的一生,大都是在贫病愁苦中度过的。他所作诗歌,也大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苦的情怀。所以这首诗抒发的情感有:①悲秋之情:作者看到秋天萧瑟的景象,顿生感慨。②思乡之情,孤独寂寞:漂泊在外,孤身一人。③为生计而愁:岁末为温饱奔波。④感慨年华老去:每年白发增加,越显苍老。‎ 名篇名句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逍遥游》开篇,庄子在写出了鹏不知有几千里长的背之后,又用形象生动的笔法写出了鹏“________,_________”的壮观气势 。‎ ‎(2)《陈情表》中李密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写出自己命运坎坷,早年遭遇不幸的人生经历。‎ ‎(3)《岳阳楼记》中有“是进亦忧,退亦忧”一句,“进亦忧”在文中指的是“_________”。‎ ‎【答案】 (1). 怒而飞 (2). 其翼若垂天之云 (3). 臣以险衅 (4). 夙遭闵凶 (5).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解析】试题分析: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注意容易写错的字“怒”,‎ ‎“翼”,“夙”。‎ 第Ⅱ卷 表达题 语言文字运用。‎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民国时期,声名显赫的银行家群体,一度是国家和社会的中坚力量,然而这个曾经创造过辉煌的银行家群体,不知何故很快便风流云散了。‎ ‎②我们第一次见到王老师便喜欢上了她,那甜美的微笑,那轻柔的动作一看便知是隔一团和气的人。‎ ‎③有些同志对于自己工作中出现的一些小的错误总是不以为然,认为这只是十个指头中的一个指头,无关大局。‎ ‎④在那几年的工作学习中,杨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他的教导在我听来如同空谷足音,给我启示,带我走出困惑。‎ ‎⑤毕业后他的同学大都顺理成章地走上了音乐创作之路,而他却改换门庭,另有所爱,一头扎进中国古代文化研究中。‎ ‎⑥这位明星曾带给观众很多快乐,不少“粉丝”竞相模仿他的表演,但这次他因醉酒驾车而触犯法律的行为却不足为训。‎ A. ①②③ B. ②③⑤ C. ④⑤⑥ D. ①④⑥‎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辨析,第①句风流云散,风和云流动散开,比喻在一起的人,分散到四面八方,使用正确。第②句一团和气,本只和蔼可亲,现多指态度温和,不讲原则,望文生义。第③句不以为然,指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此处应用“不以为意”。第④句空谷足音,比喻难得的音信、言论或事物。这里指难得的言论,使用正确。第⑤句 改换门庭,改变门第出身,提高社会地位;投靠新的主人或势力,以图维持、发展。这里不合语境。第⑥句不足为训,指不值得作为效法的准则或榜样。使用正确。‎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真正的社会实践,注重的是其教育价值和活动效果,也需要学生详细的事先了解实践的内容和安排,否则就偏离了社会实践的本质。‎ B. 幸福家园建立了医务人员、党员干部、幼儿教师三支服务队伍,为孩子们进行健康检查和作业辅导,让留守儿童体验幸福生活!‎ C. 《记住乡愁》因其浓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而平实的情感受到国内外观众一致好评,被誉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接地气的精品力作”。‎ D. 今年4月23日,全国几十个报社的编辑记者来到国家图书馆参观展览,聆听讲座,度过了一个很有意义的世界阅读日。‎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A.语序不当,应是事先详细的了解;B.医务人员,党员干部,幼儿教师,三个概念,有交叉,不能并列;D.几十个报社的编辑记者有歧义。‎ 点睛: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 ‎19.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1)每逢深秋季节, ,松竹山茶,色彩绚丽,美景尽览。‎ ‎(2)远眺群山环抱, ,近看小河流水,茶院葱绿,松竹并茂。‎ ‎①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 ②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 ‎③白云缭绕,层林叠翠 ④层林叠翠,白云缭绕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语言运用的综合考核题,首先应浏览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要注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前后的照应。题中③④两句的区别比较明显, 原文第一句“远眺群山”,接着向远处眺望, ④由层林写到白云,比较顺畅;同时④句中的“绕”与原句中的“茂”两字都处于句末,同一韵部的字相押,读来上口。①②两句选择的关键在于,“俯瞰”是属上句还是属下句,而原文横线以后的句子均是“俯瞰”的宾语,选择②句即可形成都是整齐的四字句,音节和谐。‎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本题与排序题有点小小的区别,那就是要用文字将上下文串联起来,故难度要大一些。解答这类题目的关键在于,要反复研读横线前后的句子,辨明前后内容之间的关系,借助这种关系以及前后句的内容和形式来确定横线句子的内容和形式。题中这段话前后句有很强的逻辑关系,考生由上下文可以推出句子,答题是注意句式。‎ ‎20. 下列句子中的“之”字的用法和解释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胡为乎惶惶欲何之 ②水之积也不厚 ③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④响穷彭蠡之滨 ‎⑤鹏之徙于南冥 ⑥楚之南有冥灵者 ⑦众人匹之 ⑧之二虫又何知 ‎⑨知来者之可追 ⑩报养刘之日短也 ⑾句读之不知 ⑿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 ①/②⑤/③④⑥⑩/⑦⑧⑨/⑾/⑿ B. ①/②⑤⑥/③④⑨⑩/⑦⑧/⑾⑿‎ C. ①/②⑤⑨/③④⑩/⑥⑧/⑦/⑾/⑿ D. ①/②⑤⑨/③④⑥⑩/⑦/⑧/⑾/⑿‎ ‎【答案】D ‎..................‎ ‎21. 下列句子中,全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①北冥有鱼 ②此小大之辩也 ③幼稚盈室 ④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⑤而御六气之辩 ‎⑥聊乘化以归尽 ⑦田园将芜胡不归 ⑧常在床蓐 ⑨三餐而反 ⑩祖母今年九十有六 ‎⑾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⑿零丁孤苦 A. ①②④⑤⑩⑿ B. ③④⑤⑦⑧⑾ C. ③⑥⑧⑨⑩⑾ D. ①②⑥⑦⑨⑿‎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中通假字,第①句中“冥”通“溟”;②句“辩”通“辨”;④句“而”通“能”;⑩句“有”通“又”;⑿句“零丁”通“伶仃”。‎ ‎22. 欣赏漫画,回答下面两个小题。‎ ‎(1)用简明的语言介绍漫画内容。 ‎ ‎(2)结合漫画合理想象,以“文化生活”那只桶的口吻拟写一句话。‎ ‎【答案】(1)示例:画面左边一中年人,仅挑一只桶,桶上写着“物质生活”;右下方有一只写着“文化生活”的桶,似乎在向中年人说着什么。‎ ‎(2)示例①:落下我,你会走不远的。示例②:我也很重要啊。‎ ‎【解析】试题分析:对画面内容的描述要有顺序。对此,要注意漫画有几个部分,分别按照左中右或上中下等顺序去描述。需要注意的是,漫画中出现的文字,在说明中应该体现出来。“文化生活”那只桶的口吻说一句话,要体现“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关系。‎ 点:做这类题关键是认真阅读题干要求,然后仔细观看漫画,根据题目要求组织答案。看漫画要看这幅漫画有哪几个组成部分,并辩明这几个部分的关联。还不应放过漫画中的文字,漫画的题目。‎ 写作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凌霄花,又名紫葳、藤萝花等,善于攀援,花朵艳丽。历史上,凌霄花也被喻为“志存高远”,她宁愿停止生长,也不愿匍匐在地。清代李笠翁评价凌霄花说:“藤花之可敬者,莫若凌霄。”然而女诗人舒婷在《致像树》里这样写道:“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一时间,“凌霄花”又成了“攀附”的代名词。‎ 读了以上材料,你心目中会有怎样的“凌霄花语”?请结合自己的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文题,自定文体,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不做攀附的牵牛花 如果有人问你将来想干什么,不少人都会说出一堆理想。可你有没有想过,怎样才可以实现?阳光再明媚,也有阴晴的变化,父母的羽翼再温暖,也总会有离开的一天,我们不能总依赖别人生活。‎ 一个人不能自立自强,他活得再风光也毫无价值。就像牵牛花攀附在篱笆或支架上,它要依附别人才能展示美丽。如果篱笆或支架撤了,它就只能趴在地上任人践踏。古人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们就应做自强不息的人,支撑起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留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现在由于家长过度的溺爱,使孩子的交往、交谈、心理承受能力大幅下降。如果有一天,家长不在了,孩子该怎么办呢?人的一生,或多或少,总是难免有些沉浮,不会永远旭日东升。而这一浮一沉,对于孩子们来说,正是人生的磨练。人生就像攀登一座山,而寻找山路,就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当孩子经历后,就会寻找到那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古往今来,成就大事的人都是自立自强的人。一个自立自强的人,一个不依赖他人的人,才能够走向成功。一个人只有自强不息,才能够做到坚韧不拔,不畏困难与挫折,才能做到志向远大。‎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古往今来,自立自强的人有很多,我们要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就要学习他们面对挫折永不放弃的奋斗精神,学习他们战胜困难的毅力,学习他们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靠自立自强,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做一个善于驾驭命运的骑士,做一个勇于挑战命运的斗士。靠自己的双手,开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绿洲,属于自己的天空。‎ 理想是我们向往并为之奋斗的崇高目标,自强不息则是通向目标的桥梁,也是克服困难的最佳力量源泉和意志保证。每个人都应该拥有属于自己的一份天空,但是为了这份天空,我们更应该付出努力,更应该做到自强不息。在困难挫折面前,用微笑面对,为属于自己的那份天空而奋斗!‎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则材料作文,应全面理解材料,总结出材料的主旨,并从材料的主旨出发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本则材料中可从“历史上,凌霄花也被喻为“志存高远”,她宁愿停止生长,也不愿匍匐在地。清代李笠翁评价凌霄花说:“藤花之可敬者,莫若凌霄。”这个角度立意,从志存高远这个角度写;也可从“攀附”这个角度立意。‎ 点睛:这是一篇材料作文: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 ‎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