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通辽市蒙古族中学2020届高三模拟(四)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内蒙古通辽市蒙古族中学2020届高三模拟(四)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www.ks5u.com ‎ 语 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位号、试卷类型(A或B)涂写在答题卡上。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做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 阅读题(共70分)  ‎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 中国绘画传统这一体系,以笔墨为其最核心的成就。中国绘画传统有别于西方美术传统,笔墨就是最大的结构性差异所在,这也是整个东方视觉艺术传统最有价值的地方。对笔墨的分析与理解,重在把笔墨典范视作人格理想的表征系统。‎ ‎ 所谓“笔墨典范”,强调的是历史上的大家作品所具有的典范性。在这里,笔墨绝不仅仅是用笔和墨在宣纸上画出笔道,渗化墨象,而是比这种工具材料组合运用复杂得多的文化表征系统。它在结构上具有一个表层、一个里层和一个核心。表层是“可视之迹”,也就是中国画的画面痕迹;里层是“可感之心”,也就是通过画面痕迹可以感受到的画家的情绪、状态和心境;核心则是“可信之道”,指向痕迹、心境之后的人格理想,是隐藏在表层、里层之下的理想性的人生。‎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格理想是在历史演进中形成的,是历代文人学士、士大夫的精神理想,这一精神理想具有群体性,不是一人、一时、一地的观念与情绪,而是代代积累的公认方向与共同诉求。中国士人画的最高境界是借山川自然之形,运用笔墨语言来书写自己、图绘自己,尤其写出自己对天地万物的体悟,以此塑造、更新自己。而这个“自己”,一定是走在追慕典范人格理想的自修之路上,是希贤希圣、法道法自然的践行者,因而不可能局限于小我。这样的人、这样的作品,才真正具有典范意义。‎ ‎ 这种人格理想的表征系统通过动作性的心理同构把表层、里层和核心相互关联起来,这一心理运作机制是一种想象中的内摹仿。中国古人习书有“力透纸背”之说,这当然不仅是字面意思说的笔锋穿透纸面,更是以这种笔力贯注的意象来比喻难以传达的内心感受,这是一种带有动作性的肌体感受。以内摹仿作为生命修炼的有效手段与操作过程,可以更好地体会、领悟理想人格的深度与广度,同时也就有助于自身人格的丰富与完善。在此意义上,锻炼笔墨就成为人格磨砺、境界参悟的过程,笔墨与心性通过不断琢磨、锻炼,构成互动互证的关系。这样一种卓有成效的修为,在历史上已为无数典范所反复验证。‎ - 15 -‎ 基于动作性同构的内摹仿,关系到审美,也关系到求真与致善。中国文艺自古以来所追求的,正是以文艺作品来唤起人的内摹仿能力,经由长时间的气质变化、生命修炼,完成自我塑造、自我实现,一步步趋近于典范的理想人格。以艺树人,是中国文艺的宗旨。更进一步说,中国画的笔墨不仅在将来仍能提供独一无二的审美愉悦,仍然具有必不可少的文化价值,而且以其对于人格理想、人格信仰的重要作用,还有可能参与未来社会精神价值的重树,从而产生重大、深远的社会意义。 ‎ ‎(摘编自潘公凯《论笔墨典范:人格理想的一种表征系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可视之迹、可感之心、可信之道,共同构成中国绘画笔墨典范的文化表征系统。‎ B.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格理想的群体性,使中国画家及其绘画作品具有了典范意义。‎ C.内摹仿是一种心理运作机制,通过动作性的心理同构使得笔墨与心性互动互证。‎ D.笔墨典范对人格理想和信仰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未来社会精神价值的重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章先强调笔墨的价值,再具体阐释笔墨典范及其实现的路径,将论证推向深入。‎ B.文章以士人画的最高境界对应笔墨典范作为文化表征系统的三层结构,行文缜密。‎ C.文章援引古人“力透纸背”之说,旨在解说笔墨典范的内摹仿这一心理运作机制。‎ D.文章以中西绘画比较为立论前提,论述笔墨与人格养成、笔墨与社会精神的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欣赏中国绘画的笔道墨象,就能感受画家的心境,进而体会画家所追求的人格理想。‎ B.中国绘画历史上的笔墨典范,都是作者在自修的过程中追求大我、希贤希圣的产物。‎ C.内摹仿可以丰富完善画家的人格,所以成为中国画家提升自身人格境界的唯一选择。‎ D.中国画的笔墨如果给人提供独一无二的审美愉悦,就能够产生重大、深远的社会意义。‎ (一) 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百岁学人周有光先生谈话录 陈明远 周有光 ‎ 客:(陈明远,人文学者)周先生,您自称是“百岁学人”,而婉言谢绝了其他头衔,如大师、泰斗之类,我们这篇谈话录题目叫“百岁学人周有光先生谈话录”,您觉得可以吗?‎ ‎ 主:(周有光,1906年生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语言文字学家和文化研究学者)这样很好!人际称呼是一种特殊符号,是社会语言学和语用学、符号学的研究对象。有些称呼本来意思还是好的,然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就逐渐变味了。有些人缺乏自知之明,妄称“大师”而适得其反。我觉得我自己还是叫“百岁学人”实事求是一些。‎ ‎ 客:您早年从事经济研究和教学工作,并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那时银行界的人都知道有个聪明、有干才的周有光。您的《新中国的金融问题》出版后,很受关注。但在您年届五十时,改行投身文字改革工作,参加制定《汉语拼音方案》《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等。人们常说隔行如隔山,请问您是如何做到的?‎ - 15 -‎ 主:其实,我早年从事经济学是很自然的,中途改行钻研语言文字学也是很自然的。20岁左右我在上海圣约翰大学攻读经济时,就对语言文字发生了兴趣。那个时期,大学的学科分得很粗,只分文理两科;而且学生听课可以跨系、跨专业。分得很粗有一个好处,就是培养“通才”,但缺点是深度不够。那么以后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再去深造,做到博而精、一专多能。‎ ‎ 由于我对语言文字有兴趣,那时就选学了不少语言学方面的课程。这样以后转行就比较方便。后来,30年代兴起了语文现代化运动,我参加了这个运动,做了些业余的语文研究工作,写了一些文章。那完全是出于业余爱好吧。至于50岁以后正式改行,到了北京,从事语言文字学工作,却是出于偶然的机遇。‎ ‎ 客:请问您在半个世纪以前是怎样从美国到上海,又从上海到北京的?‎ ‎ 主:新中国成立后,我应周总理的邀请,从美国回到上海,在复旦大学和上海财经学院担任经济学教授。因为业余爱好,我在1954年花费一年工夫写了一本《字母的故事》,参考国际上的研究成果,普及“字母学”知识。1955年国务院召开“全国文字改革工作会议”,周总理点名要我出席这个会议。会后,当时的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吴玉章出面要我留在北京,担任文改会委员,专门负责汉语拼音研究室工作。我推脱说:“搞文字改革我是外行啊。”但他说:“这是一项新的工作,大家都是外行;你在这方面有著作、有文章,怎么是外行呢?”我就这样留在北京了。我边干边学,就这样转行了。有意思的是,到我年届第二个半百的时候,我又学习新的学问,是关于世界范围内“比较文化”的学问。从语言文字学转到了“文化学”。‎ ‎ 客:最近您开通了“百岁学人周有光博客”,几个月内点击阅读量已经超过80万人次,请问您为什么要开通博客呢?‎ ‎ 主:我一直关注和从事汉字电脑化的工作,25年前我就用拼音输入法进行电脑打字,此后就习惯于使用电脑键盘写作,几乎每周都要用电脑打一两篇文章。我非常喜欢新生事物,现在是网络——新媒体时代。如果不懂得电脑、不会从互联网上获取新的信息资源,那么他就是新时代的文盲。‎ ‎ 客:您已超过百岁,还是每隔两三天就发表一篇博客文章,又有新的著述《朝闻道集》出版。一个人能终身保持旺盛的创造力是很不容易的。请问您的目的是什么呢?‎ ‎ 主:我现在写文章,一方面是让大家了解一些情况,例如美国的社会发展是一个大问题,写一本书普通人不会去看,写一篇小文章来介绍一下,大家就很喜欢。另外一方面当然是防止衰老。我写文章只是一个习惯,人们总认为老了就不要再用脑筋了,而科学家研究发现,脑子多用可以长寿,不易衰老。老是多方面的,但最可怕的是脑筋坏了。‎ ‎ 客:您所受的学校教育和教过您的老师,对您形成这种不断思考的习惯是否有影响?‎ ‎ ‎ - 15 -‎ 主:应该说有关系。我那时的老师强调,没有兴趣,什么东西都学不好。教育就是把学生自己天然的思考能力、天然的智慧引导激发出来,这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思想。我在圣约翰大学学习时,图书馆书报杂志很多。老师非常鼓励我们去图书馆广泛阅览,培养兴趣。另外,老师还教我们怎样阅读。大一时,我们每天去图书馆看报,有一个英国老师教我们读报时要问自己:今天新闻中哪条最重要?为什么这条新闻最重要?这条新闻的历史背景是什么?不知道就去查书。后来我们按照他的方法去看报,真的很有收获。以后我把这种方法用在读书、做研究上,这对我的影响是很大的。‎ ‎(略有删改)‎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访谈伊始,周有光对人际称呼的分析,与其说是他的一种职业习惯,不如说是 他实事求是、谦逊平和性格特点的体现。‎ ‎ B.在周有光看来,年届五十,能够从经济学领域跨行到语言文字学领域,与自己 早年所上大学实施“通才”教育的培养方式有关。‎ ‎ C.每天用拼音输入法进行电脑打字写作,是周有光二十多年的习惯,之所以如此,是他一直关注和从事汉字电脑化的工作。‎ ‎ D.周有光“活到老、学到老、思考到老”,他写文章既是为了给大家介绍一些情况,也是为了动脑筋,防止大脑衰老。‎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在上海读书期间,周有光因为对语言文字感兴趣,就学习了许多语言学课程,这占用了他大部分的精力,以致影响到他经济学的研究。‎ ‎ B.在大学选修语言学课程、业余从事语文研究工作的经历和撰写的《字母的故事》等成果,是周有光担任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的原因。‎ ‎ C.周有光非常认同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关于学校教育的思想,他以自己在圣约翰大学遇到的英国老师为例,谈老师如何培养学生兴趣。‎ ‎ D.周有光作为一名学者,在经济学、语言文字研究和文化学领域都取得了很多独创性的成果,这也是他喜欢自称为“百岁学人”的原因。‎ ‎6.周有光能“终生保持旺盛的创造力”,其中必有内在原因。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 ‎ ‎ ‎ ‎ ‎ (一) 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 ‎ 寻访“画儿韩”‎ 邓友梅 望着陶然亭的湖水,甘子千着实犯愁——上哪儿去找“画儿韩”呢?画儿韩是搞“四化”用得着的人,自己不在有生之年把他找回来,闭不上眼呀。 ‎ - 15 -‎ 甘子千跟画儿韩有过节儿,那是三十多年前的事。那日画儿韩作寿,请甘子千赴宴。酒过三巡,画儿韩吆喝两学徒捧来一幅画,作了个揖对众人说:“今天惊动各位,可不单为兄弟的寿日,兄弟我六百大洋收了幅假画。”甘子千一看画,心中大惊,那竟是自己一时兴起,用一张宋纸、半块古墨仿张择端的画而作的《寒食图》。 众人齐说:“造假能这样乱真,也算开眼了。”画儿韩说:“大家别叫它吓住,还是先挑毛病,好从这里学点道眼。”他一眼扫在甘子千身上,笑道:“子千眼力不凡,你先挑挑破绽,让大家开开窍!” 甘子千脸早已红了,幸亏有酒盖着。他走到画前,看看左下角,找到一个淡淡的拇指指纹印,确认是自己的作品,但承认笔力终究不如真品,就说:“还是腕子软些;纸是宋纸,墨是宋墨,难怪连韩先生也蒙过去了!”画儿韩爽朗地笑了两声说:“今天我要劝诸位的就是人万不可忘了谨慎二字。这画看来维妙维肖,其实只要细心审视,破绽还是挺明显的。《寒食图》画的自然是清明时节,中州的清明该穿夹袄了,画中这小孩居然还戴捂耳风帽!再细看,这小孩在张择端的《瑞雪图》见过。《瑞雪图》画年关景象,自然要戴风帽。所以单看小孩,单看背景,都是张择端的;可放一块,就不是张择端画的了。” 大家一片惊叹,甘子千心中也暗自佩服。言毕,画儿韩往画上泼了杯酒,划了根火,当场点着,笑道:“把它烧了罢,省得留在世上害人!” 甘子千越想越不安。那日没有阻止那个不长进的那五把自己仿的画儿拿去作旧、又拿去画儿韩处当了,才落下今日这场无声的奚落。他决定明天一早去访画儿韩,把事儿说破。 第二天甘子千到了画儿韩处。画儿韩才把他让到屋里,却见账房先生满脸慌张地跑进来说:“出事了!有人赎画儿来了!要赎昨天烧的那幅《寒食图》!” 甘子千顾不上规矩礼节,跟着画儿韩到了前柜。只听见那五细声细气地说:“有画儿拿画儿,没画儿呢,咱们找个地方说说……” 甘子千正想找句合适的话劝那五罢手,画儿韩往前一挤说道:“您急呀,我比您还急呢!我算计着一开门你就该来的,怎么到这钟点才来呀,不是赎画吗?拿走!” 那五两手哆哆嗦嗦去接包,“画儿昨天不是烧了吗?” 画儿韩说:“昨天不烧你今天能来赎吗?你想要,今晚上我再给你作一幅!” 甘子千不敢相信眼前的奇迹。他把视线投在画的左下角,那个拇指印端端印在那里,跟昨天烧的那画一模一样。 甘子千从此处处躲着画儿韩。 北平解放后,甘子千因出身清白贫苦,学习积极,思想进步,当上了书画业领导小组成员。文物书画业要整顿领导班子,有人提出调画儿韩,向甘子千征询意见:“听说他挺有本事,你看咱们用不用他?”甘子千思忖:当初自己本没有坑骗他之意,却弄得无法解释;他如果来了,要是说出来……于是他说:“画儿韩做假画出身,还是领导上决定,我没把握。”画儿韩终于没被调用。‎ - 15 -‎ ‎ 一晃三十多年,甘子千也快七十了。当他当选为人民代表时,他给自己算了算账,算算这一辈子对人民对国家做过哪些亏心事,算来算去,算到了画儿韩头上。如今国际市场文物涨价,但文物业的老手死的死、病的病,人手荒成了要害症。而若论识别古画,画儿韩可谓身怀绝技,怎么能不让他发挥才干呢?当初只要自己说“这个人有用”,画儿韩就留下了,可是自己没说。 他决心把画儿韩找回来,把欠债还上。 这一动手找,才发现北京城之大,人口之多,寻人之难!先听说画儿韩在天桥的茶馆烧过锅炉,到那儿一看,茶馆早黄了。又听说画儿韩在金鱼池附近养金鱼,去那儿一问,房子全拆了。找了半个月,走了八处地方,终于听说画儿韩确实健在,有时还到陶然亭附近去。 一清早,甘子千就拄着棍来到了陶然亭。雾蒙蒙的湖园里有跑步的,喊嗓的,遛弯的。他见人就打听,终于找到了画儿韩的好友并被告知,画儿韩脑血栓前天进医院了。 “唉……”甘子千连连叹气。 “他呀,累的,去年检查出脑血管硬化,医生叫他多休息,他反而忙起来了,说祖传识别古画很有点诀窍,想赶紧把它写下来,免得失传。他说,这两年党中央政策好,目前搞‘四化’,他这点本事对国家是有用处的。”那人说,“你是他什么人?能帮帮他吗?” “能!” 甘子千振作起来。他想应当派人去帮他整理材料;应当在人代会上提一个抢救老人们身上保存的绝技的提案;他还想把自己的存款移到画儿韩的名下,给他治病。他觉着生活总算给了他一个机会,让他在向这个世界告别时,可以于心无愧了。‎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小说中“开眼”“喊嗓”“遛弯”等方言俚语的使用,和对以画儿韩、那五为代表的旧北平城各色人等的描绘,使小说具有了明显的地域色彩。 B.小说开篇设置“上哪儿去找‘画儿韩’”的悬念,后文却不急于叙述找寻的过程,而是插叙两人的“过节儿”,巧妙地解开悬念,构思精妙。 C.仿作的《寒食图》上“淡淡的拇指指纹印”是一处精巧的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甘子千的心理状态,将“烧画”“赎画”两个情节贯穿一气。 D.小说叙述故事的手法高超,例如明写甘子千四处寻访韩画儿,打听到他曾烧过锅炉、养过金鱼,实则将画儿韩一段穷困潦倒的经历补写完整。 8.小说中以仿作的《寒食图》连接情节和人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 ‎ ‎ 9.甘子千对画儿韩态度的三次转变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 ‎ - 15 -‎ ‎ ‎ 二、 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郑珣瑜,字元伯。少孤,值天宝乱,退耕陆浑山,以养母,不干州里。转运使刘晏奏补宋城尉,山南节度使张献诚表南郑丞,皆谢不应。大历中,以讽谏主文科高第,授大理评事,调阳翟丞,以拔萃为万年尉。崔祐甫为相,擢左补阙,出为泾原帅府判官。入拜侍御史、刑部员外郎,以母丧解。讫丧,迁吏部。贞元间,为河南尹。未入境,会德宗生日,尹当献马,吏欲前取印,白珣瑜视事,且内贽。珣瑜徐曰:“未到官而遽事献,礼欤?”不听。性严重少言,未尝以私托人,而人亦不敢谒以私。既至河南,清静惠下,践敛贲发以便民。方是时,韩全义将兵伐蔡,河南主馈运,珣瑜密储之阳翟,以给官军,百姓不知僦运劳。全义与监军别檄有所取,非诏约者,珣瑜辄挂壁不酬。至军罢,凡数百封。有谏者曰:“军须期会为急,公可不报?”珣瑜曰:“武士统戎,多恃以取求。苟以为罪,尹宜坐之,终不为万人产沴(沴lì,受损)也。”复以吏部侍郎召,进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李实为京兆尹,剥下务进奉,珣瑜显诘曰:“留府缗帛入有素,余者应内度支。今进奉乃出何色邪?”具以对。实方幸,依违以免。‎ 顺宗立,即迁吏部尚书。王叔文起州吏为翰林学士、盐铁副使,内交奄人,攘挠政机。韦执谊为宰相,居外奉行。叔文一日至中书见执谊,直吏曰:“方宰相会食,百官无见者。”叔文恚,叱吏,吏走入白,执谊起,就阁与叔文语。珣瑜与杜佑,高郢辍饔以待。顷之,吏白:“二公同饭矣。”珣瑜喟曰:“吾可复居此乎!”命左右取马归,卧家不出七日,罢为吏部尚书。亦会有疾,数月卒,年六十八,赠尚书左仆射。太常博士徐复谥文献,兵部侍郎李巽言:“文者,经纬天地。用二谥,非《春秋》之正,请更议。”复谓:“二谥,周、汉以来有之。况珣瑜名臣,二谥不嫌。”诏从复议。‎ ‎(选自《新唐书·郑珣瑜传》)‎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皆谢不应 谢:感谢 B.以讽谏主文科高第 第:等级 C.尹宜坐之 坐:因……获罪 D.余者应内度支 内:通“纳”,交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贞元,唐德宗李适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为汉武帝首创。‎ B.视事,旧时指上级官吏视察下属所完成的政事,考核优劣。‎ C.博士,秦汉时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 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 D.《春秋》,与《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合称“五经”,汉武帝立五经博士,儒教国家化由此端。‎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郑珣瑜刚正不阿。他被授予河南尹尚未上任,适逢唐德宗生日,按照惯例应献 - 15 -‎ 马,属吏向他汇报此事,他认为不合礼法,没有听从。‎ B.郑珣瑜洁身自好。王叔文结交宦官,干扰朝政,宰相韦执谊对其纵容迎合,郑 珣瑜愤而回家,躺了七天不出门,因此郁闷而死。‎ ‎ C.郑珣瑜坚持原则。韩全义和监军发了几百封公文索取超额的财物,他置之不理;有人劝他予以答复,但他宁坚决不答应这些非分的要求。‎ ‎ D.郑珣瑜关心民生。任河南尹期间,他清静无为施惠于民,平抑物价方便百姓;主管粮饷运输,他密储粮草供给官军,使百姓免除运输之苦。‎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了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少孤,值天宝乱,退耕陆浑山,以养母,不干州里。‎ ‎ ‎ ‎ ‎ ‎(2)叔文恚,叱吏,吏走入白,执谊起,就阁与叔文语。‎ ‎ ‎ ‎ ‎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纵笔三首①‎ 苏轼 其一 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 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 其二 父老争看乌角巾,应缘曾现宰官身。‎ 溪边古路三叉口,独立斜阳数过人。‎ 其三 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饱萧条半月无。‎ 明日东家知祀灶,只鸡斗酒定膰吾②。‎ ‎ ‎ ‎【注】:①宋哲宗元符二年,诗人苏轼由惠州(今属广东省)再贬儋州(今属海南),时已64岁,处于“食无肉,居无室,病无药,出无友”的困境。②膰:古代宗庙祭祀用的熟肉。这里“膰”当动词“馈”。‎ ‎14.下列对这组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第一首首句写诗人处境寂寞,已成衰病老翁;次句以风吹“萧散”的白须申述衰老。‎ B.第一首从寂寞写到热闹,第二首则从热闹写到寂寞,都运用了细节描写。‎ - 15 -‎ C.第二首写因州里官员出现,父老争相观看,而诗人自己独处寂寞,在斜阳中数路人。‎ D.第三首先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儋州米贵,诗人半月不得醉饱看似夸张,却是写实之笔。‎ ‎15.这组诗充分体现了诗人“超旷闲逸”的心境,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6分)‎ ‎ ‎ ‎ ‎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2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 (1)《诗经·采葛》中有“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的诗句,在《氓》中,也有一句,表现女子未见心上人伤心难过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离骚》中,面对污浊看不到希望的环境,世俗皆“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诗人却选择“ , 。”‎ ‎(3)《桃花源记》中,表现“村中人”都来关心渔人的语句是“ , ”。‎ 第Ⅱ卷 (表达题,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 他们义无反顾奔赴疫情战场。疫情不等人,要争分夺秒与疫情赛跑。 84岁的院士钟南山披挂上阵,冲到抗击疫情的第一线;一名又一名医务工作者在志愿书上签名,请求加入抗击疫情的队伍,紧急驰援武汉……危难时刻,不平凡的选择,尽显医者本色。( )果断逆行、无畏奔赴的背后是钢铁般的信念和坚如磐石的初心。 他们倾尽全力守护人民健康。摘掉口罩,鼻梁已被磨破;脱掉防护服,汗水早已湿透衣背;年幼的孩子隔着防护栏探望几天没有回家的护士妈妈……一幅幅令人泪目的画面,定格了抗疫一线的医护工作者的诸多不易。 他们是坚守一线、默默守护,以“以我所学,尽我全力”的医者仁心,更多的患者才得以及时确诊,治愈康复的病例也在不断持续上升。‎ 没有人生来就是英雄,但总有人用平凡的付出成就伟大。以疫情为令,白衣“逆行者”迎难而上,手挽手、肩并肩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生命防线,让我们看到了病毒阴霾背后希望的曙光。‎ ‎17.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他们是白衣天使,更是白衣战士 B.他们是白衣战士,更是白衣天使 C.他们是白衣天使,白衣战士也是他们的称号 D.他们是白衣战士,白衣天使也是他们的称号 ‎18.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的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对政治的敏感,对生活的敏感,对性格的敏感……这都是作家必须要有的素质。 ‎ - 15 -‎ B.她磕磕巴巴地说:“可是……太太……我不知道……你一定是认错了。” C.我们齐声朗诵起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D.老李问:“还没结婚吧?”“……”他飞红了脸,更加忸怩起来。‎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他们是坚守一线、默默守护,以“以我所学,尽我全力”的医者仁心,更多的患者才得以及时确诊,治愈康复的病例也在持续增加。 B.是他们的坚守一线、默默守护,以“以我所学,尽我全力”的医者仁心,才使患者得以及时更多的确诊,治愈康复的病例也在持续增加。 C.是他们的坚守一线、默默守护,以“以我所学,尽我全力”的医者仁心,才使更多的患者得以及时确诊,治愈康复的病例也在持续增加。 D.他们是坚守一线、默默守护,以“以我所学,尽我全力”的医者仁心,更多的患者才得以及时确诊,治愈康复的病例也在不断持续增加。‎ ‎20.一份古老的中国历法“二十四节气”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也许是世上最有诗意的历法,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5分)‎ ‎ ①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噪夕阳。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②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③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④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⑤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 请根据诗歌描写的内容,推断诗歌对应的序号分别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哪个节气,请按顺序依次写在横线上。‎ ‎ ‎ ‎ ‎ ‎21.演绎法是从普遍性结论或一般性事理推导出个别性结论的论证方法。请参照示例,运用演绎法,再仿写两组句子,注意句式大体相似,逻辑清晰。(6分)‎ 示例: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你既然要深入领略泰山的伟岸,那就应亲自去看一看,登一登。‎ ‎ ‎ ‎ ‎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中国精神”包括人们常说的爱国报国、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内涵,这种精神鲜明地体现在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孙中山、林则徐、鲁迅、茅盾、闻一多等人的作品中。而在国难当头的时刻,“中国精神”也让“弄潮诗人”康白情在“和平的春里”看到饿绿了眼的穷人和野火;让曾沉迷于“画梦”的现代派诗人何其芳奔赴延安,写下“我把我当作一个兵士”;让“雨巷诗人”戴望舒不再歌咏个人的悲欢离合,而唱出了民族的觉醒、群众的感情。‎ ‎2019‎ - 15 -‎ 年出版的新书《中国精神读本》(王蒙主编)收录了从鸦片战争到改革开放近一百四十年中,一百多位政治家、文学家、革命家的代表作。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这些作品都曾经影响了时代,照耀了历史的天空,很多篇目至今仍是我们前行的指路明灯。你读过哪些能够反映“中国精神”的作品?请选择其中的一部书或一篇诗文,结合材料内容和自身体会,写一篇推介性的文章,说明推荐的理由,为践行“中国精神”鼓与呼。‎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答案 ‎1. B 2. D 3. B - 15 -‎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出词语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本题B项,“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格理想的群体性,使中国画家及其绘画作品具有了典范意义”推论错误,原文第三段为“这一精神理想具有群体性,不是一人、一时、一地的观念与情绪,而是代代积累的公认方向与共同诉求。中国士人画的最高境界是借山川自然之形,运用笔墨语言来书写自己、图绘自己,尤其写出自己对天地万物的体悟,以此塑造、更新自己。而这个“自己”,一定是走在追慕典范人格理想的自修之路上,是希贤希圣、法道法自然的践行者,因而不可能局限于小我。这样的人、这样的作品,才真正具有典范意义”,据此可知“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格理想的群体性”不一定能使“中国画家及其绘画作品具有了典范意义”故本题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本题D项,“文章以中西绘画比较为立论前提”不合文意,这不是文章立论的前提,文章仅仅在第一段提到“中国绘画传统有别于西方美术传统,笔墨就是最大的结构性差异所在”,突出“笔墨的价值”。作者观点的提出是在对“笔墨典范”等的具体分析中得出的。故本题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本题A项,“就能”表述绝对化,原文第二段为“也就是通过画面痕迹可以感受到的画家的情绪、状态和心境”;C项,强加因果,原文第四段为“以内摹仿作为生命修炼的有效手段与操作过程,可以更好地体会、领悟理想人格的深度与广度,同时也就有助于自身人格的丰富与完善”;D项,原文最后一段为“以艺树人,是中国文艺的宗旨。更进一步说,中国画的笔墨不仅在将来仍能提供独一无二的审美愉悦,仍然具有必不可少的文化价值,而且以其对于人格理想、人格信仰的重要作用,还有可能参与未来社会精神价值的重树,从而产生重大、深远的社会意义”。故本题选B。‎ ‎4.C。“是他一直关注和从事汉字电脑化的工作”理由牵强,原文表述为“几乎每周都要用电脑打一两篇文章.我非常喜欢新生事物,现在是网络---新媒体时代.如果不懂得电脑、不会从互联网上获取新的信息资源,那么他就是新时代的文盲”.故选C.‎ ‎5.B. A、“这占用了他大部分的精力,以致影响到他经济学的研究”无体现。C、“谈老师如何培养学生兴趣”错,英国老师是教他们如何阅读。D、强加因果。周有光自称“百岁学人”并非因为取得的成就,反而是淡化成就。另外,对周有光在文化学领域的独创性成果并未提及。‎ ‎6.①‎ - 15 -‎ 对国家的爱和责任感。年届半百因为祖国的需要,转行语言文字学,并终身从事语文工作;百岁后开通“百岁学人周有光博客”,写群众喜欢看的小文章,以启心智;②注重兴趣的培养和发展。由于对语言文字的兴趣,他上学时选修语言文字的课程;工作后,利用业余时间写有关语言文字的文章和著作;③不断思考的习惯和进取精神。喜欢新生事物,不断接受新的挑战,“活到老,学到老,思考到老”,晚年不断地看书、思考、笔耕不辍。‎ ‎(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7.B(“巧妙地解开悬念”不当,后面部分才解开“找寻画儿韩”的悬念。) 8.【写法鉴赏】(6分) ①一幅仿作的画连接起小说中三个人物的恩怨,推动横跨三十多年的故事情节展开,既凸显了故事的背景,本身也具有极强的戏剧性;②围绕这幅画三个人物的性格展现充分,使人物形象更丰满;③仿作的画展现了画儿韩家传识画技艺的高超,是甘子千为“四化”寻人才以保存传统绝技的直接原因,丰富了小说主题。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9.【主题探究】(6分) ①甘子千在画儿韩识破了他仿作画后,既佩服画儿韩识画技艺的高超,又深感不安,总是躲着他;解放后,他没有支持画儿韩调入书画组;“四化”建设的需要,使甘子千意识到画儿韩对于国家建设、对于传统技艺的传承十分重要,于是努力寻访他。②通过描绘甘子千对画儿韩的态度的变化,赞美了善良的人性,反映了新时代、新社会对人的深刻影响,突显小说主题。[每点3分。] 10. A(谢:谢绝。)   ‎ ‎11. B(B项,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多指政事言。)   ‎ ‎12. B(B项,“郑珣瑜愤而回家,躺了七天不出门,因此郁闷而死”错误,原文“会有疾,数月卒”。故选B。)‎ ‎13. (1)郑珣瑜小时丧父,碰上天宝战乱,在陆浑山隐居耕种,用它来奉养母亲,不向州里求取什么。(孤:小时丧父;值:碰上;以:介词,用;干:求取;)‎ ‎(2)王叔文生气,呵叱属吏,属吏跑去报告,韦执谊起身,到朝堂上和王叔文交谈。(恚:生气;走:跑;白:报告;语:交谈。)‎ ‎【参考译文】郑珣瑜,字元伯。郑珣瑜小时丧父,碰上天宝战乱,在陆浑山隐居耕种,用它来奉养母亲,不向州里求取什么。转运使刘晏上奏补授他宋城尉,山南节度使张献诚上表举荐他为南郑丞,他都辞谢不应诏。大历年间,郑珣瑜考中讽谏主文科优等,授任大理评事,调任阳翟丞,因出类拔萃任万年尉。崔祐甫担任宰相,提升他为左补阙,出任泾原帅府判官。入朝拜授侍御史、刑部员外郎,因为母亲去世离职。服丧期满,调任吏部。贞元间,担任河南尹。还未入境,适逢德宗生日,尹应进献马匹,属吏要前来取河南尹官印,告诉珣瑜就职治事,并且纳献礼物。郑珣瑜慢慢地说:“未到官任而急于进献,是否合乎礼法呢?”‎ - 15 -‎ 没有听从属吏的建议。郑珣瑜生性庄重寡言,未曾因私事请托别人,而别人也不敢以私事谒见他。到河南后,清静无为施惠于民,谷贱时买进,谷贵时平价售出,来方便百姓。正在这时,韩全义率兵讨伐蔡州,河南主管粮饷运输,郑珣瑜秘密在阳翟储蓄粮草,来保障官军的供给,百姓没有运输的劳苦。韩全义和监军另外发文索取财物,不是诏令中规定的,郑珣瑜便放在旁边不予答复,等到战事结束,共有数百封之多。有人规劝他说:“战事须以准时为急务,您怎能不答复呢?”郑珣瑜说:“武士统兵,多依仗势力来索取。如果因此被治罪,我河南尹宁愿获罪,也不能让百姓的财物受损。”朝廷再次以吏部侍郎召郑珣瑜,进任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李实任京兆尹,剥削下面以求向上进奉,郑珣瑜当面诘问说:“留在府中的缗钱布帛收入有固定的数目,剩余的应上交给度支。你如今进奉是出自什么名目呢?”李实原原本本地回答。李实正受皇帝宠幸,凭此而得到宽免。顺宗即位,郑珣瑜升任吏部尚书。王叔文由州吏起用为翰林学士、盐铁副使,在内结交宦官,干扰朝政。韦执谊为宰相,在外奉行他们的政策。王叔文一天到中书省见韦执谊,值班属吏说:“宰相正在聚餐,百官不能求见。”王叔文生气,呵叱属吏,属吏跑去报告,韦执谊起身,到朝堂上和王叔文交谈。郑珣瑜与杜佑、高郢停止吃饭来等。过了一会儿,属吏报告说:“他们二位在一起吃饭了。”郑珣瑜叹息说:“我还能再居此位吗!”命令身边的人将马拉来回家,在家里躺了七天不出门,被免去宰相任吏部尚书。又逢上有病,数月后去世,终年六十八岁,追赠尚书左仆射。太常博士徐复给郑珣瑜的谥号叫文献,兵部侍郎李巽说:“文是经纬天地的意思。用两个字作谥号,不符合《春秋》的本义,请重新商议。”徐复说:“两个字谥号,周、汉以来都有这种情况。况且郑珣瑜是名臣,用两个字谥号没有疑问。”皇帝下诏听从徐复的建议。‎ ‎14.C (父老争相观看的是诗人自己)‎ ‎15.(1)第一首以一笑否定小儿误喜自己容颜未老,以风趣面对衰老,体现超旷闲逸;(2)第二首将身世的不幸和社会的不平蕴藏在父老相迎的热闹与独立数过人的寂寞中,不显沉痛,体现超旷闲逸;(3)第三首直写诗人久困中渴酒思肉,期待邻人送上酒菜,以真率写与邻人的深厚感情,不以久困为意,体现超旷闲逸。(每点2分,总分6分。)‎ ‎16答案:1、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2、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3、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17 A 18 A 19 C ‎【解析】17.括号前的内容为“尽显医者本色”,括号后的内容是“果断逆行、无畏奔赴的背后是钢铁般的信念和坚如磐石的初心“。与军人的品质相关,故括号内容应先说与医生相关的内容,后说与军人相关的内容。据此可排除BD;C项后一句与前一句句式不一致,以“称号”结句,没有以“战士”结句与下文结合得更紧密,排除C.故选A。 18.文中省略号表示列举的省略。 A.省略号的使用表示例举的省略,与文中一样。 B.表示说话时断断续续。 ‎ - 15 -‎ C.表示引文的省略。 D.表示对话中的沉默不语。 故选A。 19.原句有四处错误,“他们是……医者仁心”主谓不搭配;应是“是他们的……医者仁心”;两个分句中途易辙,在“更多的”前加“才使”;“不断持续”重复赘余,删去“不断”;“病例”与“上升”搭配不当,将“上升”改为“增加”。A.存在相同的搭配不当与中途易辙的问题;B.语序不当,“更多的”修饰的是“患者”,要挨在一起;D.存在相同的主谓搭配不当与中途易辙问题,还存在重复赘余的问题。故选C。‎ ‎20.【答案】①此诗是南宋诗人朱淑真的《即景》。“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写初夏时分海棠花谢了,柳絮也飞尽了,白天越来越长了,实在给人一种“困人”的感觉。节气应为“立夏”。②此诗是唐代白居易的《村夜》。“霜草苍苍”,即被秋霜打过的灰白色的草。节气应为“霜降”。③此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即从今夜就有了白色的露水。节所应为“白露”。④此诗是唐代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由“蛰虫惊动”可知是“惊蛰”。⑤此诗出自《古诗十九首》。根据“孟冬”可知是十月。节气应为“立冬”。 答案: ①立夏②霜降③白露④惊蛰⑤立冬 ‎21.答案示例:有道是,脚正不怕鞋歪。你既然清清白白,问心无愧,那就应笑对流言,昂首做人。‎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你既然懂得个人和集体的关系,那就应努力和伙伴团结合作,共创辉煌。‎ ‎(类似俗语如:解铃还须系铃人、不以一眚掩大德、放长线钓大鱼、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山不转水转、言必信行必果……)‎ ‎(每组3分:引用俗语、警句、格言等1分;推理恰当1分;句式相似,语言流畅1分。两组6分)‎ ‎22.作文讲析:详见2020第8期紫皮金考卷第2套的作文及参考答案解析。‎ - 15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