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5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承德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承德市高中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人教版必修1、必修2。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认为:“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们的思想,不论它们在对的时候还是在错的时候,都比一般设想的要更有力量。世界的确就是由它们统治着的。”依照这一判断,当我们从事某项经济活动,认知某种经济行为,解释某个经济现象时,统治我们头脑的那个“经济学思想”一定是存在的。这如同赛场裁判问你“选边还是选开球”一样,你脑海里既已存在的“思想”,会指挥你选择其中的一种。尽管你可能完全没有意识到,是“思想”统治了你的选择。 ②那么,“经济学思想”包括什么内容呢?它们是如何统治我们的呢?经济学家作为“经济学思想”的制造者生产了什么“产品”,又应当生产什么“产品”?我们先看三个经济学的理论说法。 ③一是“商品的供求关系决定价格”。这是有无数生活经验事实支持的结论。例如,买房子的需求大大超过可以出售房子的数量,即求大于供,住房的价格就必定上升;反之,价格就必定下降。不论政府官员、企业家、普通民众还是经济学家,都认可这一说法。这是具有明显知识特征或强知识性的结论,我们称之为“经济学知识”。 ④二是“货币供应量大,商品的价格就会上涨”。这似乎是有生活经验事实支持的。在一个经济体内,观察某些时段的货币供应量和商品价格的关系,有时的确能够建立起这种关联。但是,这并非有足够多的经验事实支持。而且其中“货币供应量大”,究竟“大”是什么概念,也没有公认的标准。政府官员、企业家和普通民众对此的看法,很难达成一致。其中有些政府官员、企业家和普通民众,根本就无法从他们的经验里,体会到这样的关系。即便在经济学家群体之内,对此也是众说纷纭。这种论说,显然不能简单地认定为“知识”,它有着较为明显的前提,只在某种特殊条件下,才能够成立。我们将其分类为“经济学学说”。 ⑤三是“经济危机将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消亡”。不论用“知识”还是“学说”来定位这种结论,都不足以展示出它的特性。近代世界经济史表明,经济危机发生许多回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还在运行。尽管许多经济学家,运用各种各样的数据、逻辑、模型,试图证实这一说法,经验事实至今仍不充分支持。或许,更长的历史、更大规模和更高频率的经济危机累积,最终会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崩溃,但我们时下还不能够说,这就是“知识”;即使是作为“学说”来看,其性质也是有些弱的。我们称之为“经济学假说”。 ⑥按照英国哲学家罗素的理解:“一切确切的知识——我是这样主张的——都属于科学;一切涉及超乎确切知识之外的教条都属于神学。但是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还有一片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之域;这片无人之域就是哲学。”在这里,经济学与哲学很类似,也处在神学和科学之间的领域。以“确切性”为标尺来看,“经济学知识”更靠近科学些,“经济学假说”则更靠近神学。“经济学学说”处在相对中问的位置——既非确切的科学,而且离科学还不近;也非全然不确切的神学,它与神学保持着非常明显的距离。 (摘编自陈彩虹《统治我们的经济学思想是什么?》)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经济学知识是指人们认可的具有明显知识特征或强知识性的经济学结论。 B. 经济学学说是指具有明显前提,只在特定条件下才能够成立的经济学论说。 C. 经济学假说是指某些经济学家试图证实但经验事实无法充分支持的经济学论断。 D. 经济学假说至今仍没有得到经验事实的充分支持,所以它就不会统治我们的思想。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采用总分总式结构展开论述,阐释了经济学思想的相关内容,思路清晰。 B. 第①段通过运用引用论证、类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巧妙地引出本文的中心话题。 C. 第③~⑤段都是先给出具体的经济学理论,再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相关结论。 D. 第⑥段引用英国哲学家罗素的言论,很好地论述了经济学与哲学之间的关系。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按照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的理论,经济学学说决定了人们参与经济活动时的认知行为。 B. 经济学思想包括经济学的知识、学说和假说等,这三者都是经济学家的“产品”。 C. 虽然目前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还在运行,但在一定的条件下其崩溃的结局不可避免。 D. 经济学学说因为和科学、神学都保持着明显的距离,所以也必然会受到科学家和神学者的攻击。 【答案】1. D 2. D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本题: D项“它就不会统洽我们的思想”错误,不合文意,结合原文“‘经济学思想’包括什么内容呢?它们是如何统治我们的呢”可看出,经济学假说也是经济学思想的一种。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本题: D项“很好地论述了经济学与哲学之间的关系”错误,原文并不是说明“经济学与哲学之间的关系”,而是要阐明“经济学与哲学很类似,也处在神学和科学之间的领域”。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本题: A项,“经济学学说决定了人们参与经济活动时的认知行为”缩小范围,应该把“经济学学说”改为“经济学思想”; B项,正确; C项,“但在一定的条件下其崩溃的结局不可避免”表述绝对,文中表述为“或许……最终会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崩溃”; D项,“因为……所以”强加因果,原文只是说“以‘确切性’为标尺来看,‘经济学知识’更靠近科学些,‘经济学假说’则更靠近神学。‘经济学学说’处在相对中问的位置——既非确切的科学,而且离科学还不近;也非全然不确切的神学,它与神学保持着非常明显的距离”; 故选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夜间经济是指当日下午6点到次日早上6点所发生的服务业方面的消费、商务活动。数据显示,我国有60%的消费发生在夜间,大型商场每天18时至22时销售额占比超过全天的一半。近段时间以来,不少城市纷纷在夜间经济上发力,从最初餐饮和购物行业延长夜晚服务时间,到后来的酒吧、KTV、迪厅/舞厅等多种业态推行以夜晚为主、白天为辅的营业方式,再到博物馆、展览馆、美术馆、影视厅、体育馆等纷纷开辟或拓宽夜间活动区域,及至夜间观光、夜间旅游等综合性夜游产品的开发与涌现,国内城市夜间经济随着消费需求与层次不断升级,已成为刺激消费、拉动经济的重要引擎。 (摘编自《夜间经济赋予城市更多精彩》) 材料二: 为什么夜间经济会这样爆发式登场?这首先是新时代人们内在的、更高的文化需求使然。过去,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程度不高,加之人民收入水平较低,“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是不变的生活模式。今天,人们腰包鼓了,生活的需求升级了,人们对精神文化,旅游休闲等美学和艺术的需求正在不断增长。而夜间经济的兴起,为人们在白天工作之余的夜晚时间提供了更丰富的选择,并逐步培养出国人夜生活的习惯。同时,夜间经济的爆发也是我国城市构建新的社会功能的需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些一、二线城市逐步设置或形成了夜间经济的初步形态,形成了初具特色的城市夜生活风格。近两年,更多的三、四线城市开始增加相关设施,安排相关场所,推出更多文化创意项目,创新形成了夜间经济的新格局,大大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特别是年轻群体新型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兴起,他们对时尚文化有着强烈渴求,推动了我国夜间文化的发展。中国旅游研究院的数据显示,80后、90后在整个夜间消费占比至少达到了60%。 (摘编自《一道亮丽的城市风景线》) 材料三: 目前来看,夜间经济还处于蓝海拓展阶段,不少城市虽然出现了夜间经济业态,但发展不均衡,未形成自身特色,地区之间低端重复与业态趋同现象非常明显,部分城市的夜间经济载体仍不丰富。 发展夜间经济必须要瞄准打造高质量的夜间经济集聚区与人流商圈这两大物理载体,通过围绕重点街区与商贸聚集区延长晚间营业时间,拓展夜间消费新空间,开发夜晚消费新品种,打造示范街区与试验商区,在此基础上形成“夜间经济区”。 夜间经济还需要以文化元素为导向,国内外夜间经济繁荣的城市无不拥有特色文化的有力支撑。因此,夜间经济并不等于兜售小吃和纪念品,也不应停留在城市夜景灯光的亮度与彩度上,更不是将白天街头游商小贩位移到夜晚,而是要与城市历史文化深度融合。 需要指出的是,夜间经济还要注重遵循与推行活跃但有序、愉悦且健康的方式。噪声扰民、灯光污染、食品安全以及垃圾处理等问题,很可能伴随夜间经济而出现。对此应采取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的方式。在发动交通、消防、公安以及市场监管等部门协同治理的同时,有必要参考国外经验,探索设立夜间工作委员会等,多发挥行业自律以及民间自治方面的作用。 (摘编自《精耕“夜间经济”需创新与规范并举》)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当前,我国有大半的消费在夜间,夜间经济已成为刺激消费,拉动经济的重要手段。 B. 很多行业延长夜晚服务时间和开发夜游产品等,为国人选择夜间生活提供了便利。 C. 夜间经济兴起的原因有很多,年轻群体对时尚文化的渴求在其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D. 目前,我国各地夜间经济的发展并不均衡,原因在于各地缺乏自身特色建设的意识。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夜间经济是发生在夜间的消费活动,而购物、餐饮、影视这三项是其主要消费项目,因为这三项消费金额最多。 B. 我国百姓以前的生活常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样的生活方式导致人们经济收入低,百姓生活需求低。 C. 近年来,我国一、二线城市已形成初具特色的城市夜生活风格,不需要如三、四线城市般创新夜间经济业态。 D. 夜间经济的发展大大丰富了当下人们的生活,但也难免会带来一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影响人们生活。 6. 我国发展夜间经济需要采取哪些措施?请结合材料三简要概括。 【答案】4. D 5. D 6. ①重点关注夜间经济集聚区与人流商圈,打造“夜间经济区”。②融入文化元素,与城市历史文化深度融合。③通过疏堵结合、以疏为主,多部门共同监管、协同治理,通过行业自律、民间自治等方式推行活跃但有序、愉悦且健康的夜间经济。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题中D项,“原因在于各地缺乏自身特色建设的意识”错,以偏概全,根据原文“不少城市虽然出现了夜间经济业态,但发展不均衡,未形成自身特色,地区之间低端重复与业态趋同现象非常明显,部分城市的夜间经济载体仍不丰富”可知,造成不均衡的原因除了“缺乏自身特色建设的意识”,还有其他原因,如“地区之间低端重复与业态趋同现象非常明显”“部分城市的夜间经济载体仍不丰富”。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不要死抠字眼。 题中A项,“而购物、餐饮、影视这三项是其主要消费项目,因为这三项消费金额最多”错,于文无据,原文“从最初餐饮和购物行业延长夜晚服务时间,到后来的酒吧、KTV、迪厅/舞厅等多种业态推行以夜晚为主、白天为辅的营业方式,再到博物馆、展览馆、美术馆、影视厅、体育馆等纷纷开辟或拓宽夜间活动区域,及至夜间观光、夜间旅游等综合性夜游产品的开发与涌现”,只是说这三者是夜间经济消费项目,并没有说是主要消费项目,也没有说消费金额最多; B项,“这样的生活方式导致人们经济收入低,百姓生活需求低”错,因果关系不当,原文“过去,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程度不高,加之人民收入水平较低,‘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是不变的生活模式”,“人们经济收入低,百姓生活需求低”是因,“我国百姓以前的生活常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是果; C 项,“不需要如三、四线城市般创新夜间经济业态”错,主观臆断,原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些一、二线城市逐步设置或形成了夜间经济的初步形态,形成了初具特色的城市夜生活风格。近两年,更多的三、四线城市开始增加相关设施,安排相关场所,推出更多文化创意项目,创新形成了夜间经济的新格局,大大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只是谈到一、二线城市与三、四线城市发展现状,未涉及“一、二线城市不需要如三、四线城市般创新夜间经济业态”的内容。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此题要求回答“我国发展夜间经济需要采取哪些措施”,从“发展夜间经济必须要瞄准打造高质量的夜间经济集聚区与人流商圈这两大物理载体,通过围绕重点街区与商贸聚集区延长晚间营业时间,拓展夜间消费新空间,开发夜晚消费新品种,打造示范街区与试验商区,在此基础上形成‘夜间经济区’”可概括出“重点关注夜间经济集聚区与人流商圈,打造‘夜间经济区’”;从“夜间经济还需要以文化元素为导向,国内外夜间经济繁荣的城市无不拥有特色文化的有力支撑”“而是要与城市历史文化深度融合”可概括出“融入文化元素,与城市历史文化深度融合”;从“夜间经济还要注重遵循与推行活跃但有序、愉悦且健康的方式。噪声扰民、灯光污染、食品安全以及垃圾处理等问题,很可能伴随夜间经济而出现。对此应采取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的方式。在发动交通、消防、公安以及市场监管等部门协同治理的同时,有必要参考国外经验,探索设立夜间工作委员会等,多发挥行业自律以及民间自治方面的作用”可概括出“通过疏堵结合、以疏为主,多部门共同监管、协同治理,通过行业自律、民间自治等方式推行活跃但有序、愉悦且健康的夜间经济”。 【点睛】做此类试题注意以下方面: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清幽幽的猪油香 王生文 我读小学那年代,升初中的比例跟现在考一本差不多。但我居然考取了,和我同时考取的还有本村的蔡新华。蔡新华的父母自然欢喜,可我父母就不同了。 母亲接过小学校长送来的通知书,望着同样没有喜色的父亲,好一会才说:“孩子怎么就考取了?” 父母深感为难是有原因的,因为除了我,我的下面还有五个梯子坎的弟妹,而蔡新华只有两个弟妹,更主要的是蔡新华有一个在县食品公司上班的姑妈。 一旁的爷爷果断地说:“家无读书子,官从何处来,考取了就一定读。” “可是,我们比不得……” 爷爷打断母亲的话:“比得的,我们家不是马上要添劳力了吗?”爷爷说的添劳力是指二叔就要结婚了。爷爷停了停,接着说:“我不许他们闹分家,关口上得帮你们一把。” 就这样,我和蔡新华又成了初中同学。 老实说,我不愿和蔡新华同学,他长得结实,脸色红润,个子至少高出我半个头。 公社中学离家很远,我和蔡新华只能当寄宿生。寄宿生的饭是蒸钵子饭,学校只凭票供应饭不供应菜,事实上就是供应菜我也买不起,菜只能从家里带。 其实,家里能够给我带的大多是萝卜或成菜,而且就是这样一碗菜还要保证吃三天。蔡新华带的菜明显比我的要好,即便他偶尔也带萝卜或成莱,但揭开碗盖,上面必定有一块白莹莹的冻猪油。 这是我第一次看见蔡新华娴熟地用筷子挑出一坨猪油拌进热腾腾的饭里。随即,一股清幽的猪油香从蔡新华的钵子里飘出来。村里人说蔡新华肯长是吃了猪油饭,看来是对的…… 读初二那年,因生产队收成较好,加之又添了二婶一个劳力,年前,爷爷砍回了八斤肉五斤猪油。猪油是母亲炼的,装在一口黄色的坛子里。 第二天,我偷着揭开坛盖一看,猪油冻结了,也是白莹莹的那种,散发出一股清幽幽的香,这香味让我眼前浮现出蔡新华拌猪油饭的情景…… “快盖上,别让二婶看见了。”母亲不知什么时候站在我身后,我赶紧合上盖,像做了回小偷似的。 因为孩子多,母亲在二婶面前有些抬不起头,每逢弟妹们一个接一个去锅里抢饭,母亲就放下碗等着,她怕二婶吃不饱,如果二婶吃过了,锅里还有剩饭,母亲再接着吃,反正收拾碗筷是她的事。 开学后,我还是每三天回家拿一次菜。 有一天早晨,我提着莱正准备去上学,母亲叫住我,像是要叮嘱我什么,不巧,母亲刚出来,二婶从另一扇门里也走了出来,母亲看见二婶,对我说:“发点狼,多认几个字。”我知道母亲要说的不是这个,但二婶在场,我也不好问,便说:“妈,我会的。”说完,我主动跟二婶告别:“婶,我走了。”这是母亲教我的,意思是要我讨好二婶。 二婶望着我笑了,说:“听妈的话。” 母亲要跟我说什么,到学校后我就明白了,因为,我在成莱的底层发现了一块猪油。 母亲将猪油藏在成菜下面,肯定是怕二婶发现,想到这一点,我觉得我的猪油饭比起蔡新华的来,香味里夹杂着一份苦涩的母爱…… 再回到家里,母亲像忘了那回事,我也不言及,我和母亲共同守着一个秘密,这秘密甚至连蔡新华也不知道。猪油真的是那个年代的营养品和保健品,自从吃过几餐猪油饭后,我便秘和嘴唇裂口的现象就明显好转了。 随后不久的一天,我在体育课上藏脚了,刚好那天是回家拿菜的日子,我只得把空碗交给蔡新华,托他帮我带菜。第二天早晨蔡新华按时返校,吃早饭时,他笑着对我说:“你今天可以吃猪油饭了。” 我一惊,问他:“你怎么知道的?” “我看见你二婶放的猪油。” “二婶?我妈呢?”我越发吃惊了。 蔡新华告诉我:“你妈去你外公家了,这莱是你二婶弄的。” 原来是蔡新华去我家拿菜时,二婶想看看他带的什么菜,蔡新华就揭开碗盖给二婶看,二婶看后,便用勺子从坛子里挖出一块猪油放在我的菜上。 二婶给我带的菜是她头天晚上亲手弄的,既不是萝卜也不是成菜,而是我喜欢吃的榨菜丝,二婶放在菜上面的那块猪油,也比母亲给我藏的要大。 一时间,我的眼里竟有了泪花,我觉得我完全可以跟蔡新华比,蔡新华有一个好姑妈,我有一个好二婶,而且我的二婶就和我生活在一个屋檐下…… 接下来的一次菜,又是母亲弄的。母亲将网兜递给我,笑着说:“猪油不多了,要留给二婶吃。” 我还没来得及问,母亲又说:“你二婶怀宝宝了……” 这消息让我高兴不已,我提着菜,一路小跑地向学校走去。吃饭时,我端着只有成菜的钵子和蔡新华聚在一块,那一股清幽幽的猪油香,分明像是从我钵子里飘逸出来的……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讲述了“我读小学那年代”的一些往事,“县食品公司”“生产队”等词语显示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B. “孩子怎么就考取了?”一句,包含了母亲对“我”能够考上初中的疑惑,也暗含着母亲无法供“我”上学的无奈。 C. 父母为“我”上学之事深感为难之际,爷爷非常坚定地坚持,这是“我”能够上学读书的一个极为关键的因素。 D. “我”提着菜正准备去上学,此时二婶恰巧过来了,“我”主动跟二婶打招呼,体现了“我”的乖巧以及对二婶的讨好。 8. 蔡新华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9. “清幽幽的猪油香”中包含了哪些情感意蕴?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7. B 8. ①与“我”形成对比。“我”和蔡新华同时考取,“我”家震惊无奈,他家欢天喜地;在学校“我”吃萝卜咸菜,他吃猪油饭。对比中体现出两个家庭不同的生活状况,也使故事更丰满。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蔡新华帮“我”带菜,二婶看到了他的菜并在“我”的菜上放了一块猪油,把故事情节推向了高潮。 9. ①包含着对美好富足生活的向往。“我”第一次看见蔡新华娴熟地用筷子挑出一坨猪油拌进热腾腾的饭里,随即,便闻到了一股清幽的猪油香从蔡新华的钵子里飘出来。②包含着一份苦涩的母爱。母亲在贫困的家庭生活中,为了让“我”吃好一些,为了让“我”长身体,偷偷地在“我”的成菜下面放上一块猪油。③包含着二婶的一份亲情关怀。二婶在看了蔡新华的菜后,在她给“我”炒的“我”喜欢吃的榨菜丝上面放了一块猪油,比母亲给“我”藏的还要大。④包含着“我”对二婶的感激与感恩。“我”觉得“我”有一个好二婶,在听到二婶怀孕的消息后,虽然没有猪油吃了,但是“我”依然很高兴,感觉自己的钵子里有一股清幽幽的猪油香。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本内容及艺术特色分析鉴赏的能力。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B项,“‘孩子怎么就考取了?’一句,包含了母亲对‘我’能够考上初中的疑惑,也暗含着母亲无法供‘我’上学的无奈”中“包含了母亲对‘我’能够考上初中的疑惑”分析错误,这句话是无疑而问,并非表示疑惑,表现出的是母亲对这个结果有些震惊。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次要人物形象在文中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次要人物作用分析一般是指向主要人物、情节发展、主题表达等几个方面,但一定要结合文本内容做具体分析,不能照搬套话。 本题要求简要分析蔡新华在文中的作用,蔡新华作为文章的次要人物,与“我”形成对比,起到烘托的作用。原文说“和我同时考取的还有本村的蔡新华。蔡新华的父母自然欢喜,可我父母就不同了”,他们“没有喜色”,并且无奈地说“孩子怎么就考取了?”,可见两家的态度不同;在学校时,“家里能够给我带的大多是萝卜或成菜,而且就是这样一碗菜还要保证吃三天。蔡新华带的菜明显比我的要好,即便他偶尔也带萝卜或成莱,但揭开碗盖,上面必定有一块白莹莹的冻猪油”,通过这些对比,体现出两个家庭不同的生活状况,更加显出“我”家供“我”读书的不易,也使故事内容更丰富;蔡新华这个人物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据原文“我只得把空碗交给蔡新华,托他帮我带菜”,经过蔡新华的话“我看见你二婶放的猪油”,我才知道了“原来是蔡新华去我家拿菜时,二婶想看看他带的什么菜,蔡新华就揭开碗盖给二婶看,二婶看后,便用勺子从坛子里挖出一块猪油放在我的菜上”,并且“二婶给我带的菜是她头天晚上亲手弄的,既不是萝卜也不是成菜,而是我喜欢吃的榨菜丝,二婶放在菜上面的那块猪油,也比母亲给我藏的要大”,“一时间,我的眼里竟有了泪花,我觉得我完全可以跟蔡新华比,蔡新华有一个好姑妈,我有一个好二婶”,这样就把故事情节推向了高潮,也让读者感受到二婶的一份亲情关怀和“我”对二婶的感激之情。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标题的含义的能力。理解标题的含义可从表面意义与真实意义、指代意义与比喻意义、一语双关、双层含义等角度思考。这是一道分析文章标题情感意蕴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结合情节、内容、人物、情感、主旨、手法、效果等角度分析。 本题要求简要分析“清幽幽的猪油香”中包含了哪些情感意蕴,可以具体从分析情节内容来体会情感。文中说“这是我第一次看见蔡新华娴熟地用筷子挑出一坨猪油拌进热腾腾的饭里。随即,一股清幽的猪油香从蔡新华的钵子里飘出来”,而“家里能够给我带的大多是萝卜或成菜”,可见“我”对于吃猪油是多么地向往、渴盼,这“清幽幽的猪油香”就包含了“我”对美好富足生活的向往渴盼之情;“我”家的生活状况贫穷,原文说“母亲将猪油藏在成菜下面,肯定是怕二婶发现,想到这一点,我觉得我的猪油饭比起蔡新华的来,香味里夹杂着一份苦涩的母爱……”这是母亲为了让“我”吃好一些,为了让“我”长身体,所以这“清幽幽的猪油香”包含了一份苦涩的母爱;据文中蔡新华说“我看见你二婶放的猪油”,我知道了“二婶给我带的菜是她头天晚上亲手弄的,既不是萝卜也不是成菜,而是我喜欢吃的榨菜丝,二婶放在菜上面的那块猪油,也比母亲给我藏的要大”,可知“清幽幽的猪油香”飘溢着二婶对“我”的一份亲情关怀;“我”觉得“我有一个好二婶”,在听到二婶怀孕的消息后,虽然没有猪油吃了,但是“这消息让我高兴不已”,“吃饭时,我端着只有成菜的钵子和蔡新华聚在一块,那一股清幽幽的猪油香,分明像是从我钵子里飘逸出来的……”,所以这“清幽幽的猪油香”更饱含了“我”对二婶的感激与感恩之情。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赵悼襄王元年,廉颇既亡入魏,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居二年,庞煖破燕军,杀剧辛。后七年秦破杀赵将扈辄於武遂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齮封李牧为武安君。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 (节选自《史记·李牧列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后七年/秦破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齮/封李牧为武安君 B. 后七年/秦破/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齮/封李牧为武安君 C. 后七年/秦破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齮/封李牧为武安君 D. 后七年/秦破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齮/封李牧为武安君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赵,战国七雄之一。战国七雄分别是:秦、楚、齐、燕、赵、魏、韩。 B. 乘,车,兵车。古代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为一乘。 C. 骑,一人一马。如“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D. 襄王,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牧驻守边境。李牧驻守代郡、雁门郡时,规定匈奴来犯,立即收拢人马退入营垒固守,过了几年,也没有什么损失。 B. 李牧坚持己见。李牧退守不战,匈奴人与守边官兵都认为他不肯出战是胆怯,李牧我行我素,赵王一怒之下把他召回。 C. 李牧战绩斐然。李牧复出后,立刻精选兵马、积极备战,后采取诱敌策略,灭了檐褴,打败东胡,收降林胡,单于逃跑。 D. 李牧抗命被杀。秦将王翦进攻赵国受到抵御,秦国使用反间计,赵王中计,撤换李牧,李牧不接受命令,赵王就杀了他。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 (2)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 【答案】10. D 11. D 12. C 13. (1)(李牧)有权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官吏,(驻地)市场的租税都送入(李牧的)幕府,作为士兵们的经费。(2)匈奴小规模入侵,李牧假装不能取胜,把数千人丢给了匈奴。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尤其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 本题: 画线句“后七年秦破杀赵将扈辄於武遂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齮封李牧为武安君”译为:又过了七年,秦军在武遂打败并杀死赵将扈辄,斩杀十万赵军。赵国就让李牧担任大将军,在宜安进攻秦军,大败秦军,赶走秦将桓齮。(赵王)封李牧为武安君。此句中,“后七年”,为时间状语,可以单独成句,其后断开;“破”与“杀”是两个连续的动作,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赵将”即是“扈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秦破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是状语后置句,句子表达完整,其后断开,排除C项;“斩首十万”是战争的结果,单独成句。正确的断句为:后七年/秦破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齮/封李牧为武安君。 故选D。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本题: D项“年号”错,襄王并非年号。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本题: C项“李牧复出后,立刻精选兵马、积极备战”错,根据原文“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可知,开始几年还是跟以前一样。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本题: (1)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译为:(李牧)有权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官吏,(驻地)市场的租税都送入(李牧的)幕府,作为士兵们的经费。注意得分点:“以”,根据;“便宜”,古今异义,实际情况;“置”,设置;“输入”,送入;“为”,作为。 (2)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译为:匈奴小规模入侵,李牧假装不能取胜,把数千人丢给了匈奴。注意得分点:“小入”,小规模入侵;“佯”,假装;“以”,把,介词;“委”,委托,丢给。 【点睛】高中文言文断句口诀: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 参考译文: 李牧是赵国北部边境的良将。长期驻守在代郡、雁门郡,防备匈奴。(李牧)有权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官吏,(驻地)市场的租税都送入(李牧的)幕府,作为士兵们的经费。每天宰杀几头牛犒劳士兵,练习射箭骑马,小心看守烽火台,多派侦察敌情的人员,厚待战士。定出规章说:匈奴如果入侵,要赶快收拢人马退入营垒固守,有胆敢去捕捉敌人的将(处以)斩首。”每次匈奴入侵,都谨慎地点燃烽火,总是躲进营垒防守,不敢出战。像这样过了好几年,也没有什么损失。但是匈奴认为李牧胆小,即使赵国守边的官兵也认为自己的主将胆怯。赵王责备李牧,李牧依然如故。赵王发怒,把他召回,派别人代他领兵。一年多,匈奴每次来侵犯,赵军都出兵交战。出兵交战,屡次失利,损失伤亡很多,边境上无法耕田、放牧。又来请李牧做边境的将领。李牧来到边境,还按照原来的章程。匈奴好几年都一无所获。但又始终认为李牧胆怯。边境的守兵每天得到赏赐而没有作战任务,都愿意打一仗。在这时李牧就挑选一千三百辆战车,挑选一万三千匹战马,曾经获得百金之赏的五万战士善射的十万士兵,全部组织起来训练作战。组织大规模放牧,人民布满原野。匈奴小规模入侵,李牧假装不能取胜,把数千人丢给了匈奴。单于听到这种情况,就率领大批人马入侵。李牧设置了很多奇怪的阵法,张开左右两翼攻打匈奴,大败匈奴,杀死匈奴十多万骑兵。灭了襜褴,打败了东胡,使林胡投降,单于逃跑。此后十多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城镇。赵悼襄王元年(公元前244年),亷颇已经逃到魏国,赵国派李牧进攻燕国,攻下了武遂、方城。过了两年,庞煖打败燕军,杀死剧辛。又过了七年,秦军在武遂打败并杀死赵将扈辄,斩杀十万赵军。赵国就让李牧担任大将军,在宜安进攻秦军,大败秦军,赶走秦将桓齮。(赵王)封李牧为武安君。又过三年,秦军进攻番吾,李牧击败秦军。赵王迁七年,秦国派王翦进攻赵国,赵国派李牧、司马尚抵御秦军。秦国送了很多黄金给赵王的宠臣郭开,施行反间计,说李牧、司马尚要谋反。赵王于是让赵葱和齐国将军颜聚接替李牧。李牧不接受命令,赵王派人暗地里逮捕了李牧,把他杀了。撤了司马尚的官职。三个月之后,王翦趁机猛攻赵国,大败赵军,杀死赵葱,俘虏了赵王迁和他的将军颜聚,终于灭了赵国。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读山海经·其十二 陶渊明 鸱鴸①见城邑,其国有放士。 念彼怀王②世,当时数来止。 青丘③有奇鸟,自言独见尔; 本为迷者生,不以喻君子。 [注]①鸱鴸(chīzhū):鸟名。《山海经·南山经》:“有鸟焉,其状如鸱而人手,其音如痹,其名曰鴸,其名自号也,见(xiàn)则其县多放士。”②怀王:楚怀王,战国末期楚国君主。屈原是在怀王时被放逐的。③青丘:传说中的山名。《山海经·南山经》:“青丘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鸠,其音若呵,名曰灌灌,佩之不惑。”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鸱鴸出现在城邑里的时候,那个国家便会有被放逐的士人。 B. 诗人认为,楚怀王流放屈原时,鸱鴸肯定是经常飞到楚国。 C. 青丘之山上有一种鸟,名叫灌灌,诗人说曾经独自见过它。 D. 灌灌鸟本来就是为迷惑者而生的,不必用来晓喻明达之人。 15.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C 15. ①诗歌由鸱鴸和青丘鸟联想到屈原被放逐,表达了对屈原不幸遭遇的同情。 ②诗歌借古抒情,通过写屈原放逐影射当时朝廷亲信奸佞,疏放忠良,不重正直之士,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之情。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C项,“诗人说曾经独自见过它”错,原诗“自言独见尔”意思是“它独自出现,无人看见”。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从“鸱鴸见城邑,其国有放士”引出“念彼怀王世”,从“青丘有奇鸟”承接上文,结合注释“屈原是在怀王时被放逐的”,可知“由鸱鴸和青丘鸟联想到屈原被放逐,表达了对屈原不幸遭遇的同情”;“本为迷者生,不以喻君子”意思是“本来就是为迷惑者而生的,不必用来晓喻明达之人”,居于尾联,卒章显志,全诗用屈原放逐的典故抒情,直指现实,可分析出“诗歌借古抒情,通过写屈原放逐影射当时朝廷亲信奸佞,疏放忠良,不重正直之士,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之情”。 【点睛】 鉴赏诗歌思想情感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引用《诗经》里的诗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 (2)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了乡村中常听到的声音。 (3)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月亮令人不易觉察地缓慢移动,逼真传神 【答案】 (1). 青青子衿 (2). 悠悠我心 (3). 狗吠深巷中 (4). 鸡鸣桑树颠 (5). 月出于东山之上 (6). 徘徊于斗牛之间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名篇背诵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既有直接性默写又有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1)衿(2)悠(3)吠(4)颠(5)徘徊。 【点睛】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语言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社会的变动往往引起语言与社会的矛盾,这一矛盾表现为名与实的矛盾。名与实的矛盾是新词新语得以产生的基础。”在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不长不短的时间里,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________的变化,涌现了大量的新观念,新发明和新事物。社会发展的标志——语言对社会生活的变化表现得最为敏感,它要不断创造新词语去反映________的新事物,也要不断________旧词旧义或变更词义的使用范围,褒贬色彩等来适应新社会的发展需求。随着我国跨文化交际在国际上日渐繁荣,为了迎合国际交往的需要,外来词语不断地渗入到我们的社会语言之中,给本民族语言________了新鲜血液,同时借助现代网络的普及以及网络的高速传播,尤其有原创的新词新语不少出现,使得网络语言成为社会中占有成分最多的新语言。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巨大 层出不穷 淘汰 注入 B. 宏大 层出不穷 扬弃 注入 C. 巨大 屡见不鲜 扬弃 增加 D. 宏大 屡见不鲜 淘汰 增加 18.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社会发展的标志——语言……”中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 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B. 在万户的飞天尝试过了六百多年后,又一个勇敢的中国人——杨利伟,向太空飞去…… C. “唉,天可真凉了——” D.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同时也有原创的新词新语不少出现,尤其是现代网络的普及以及网络的高速传播,使得网络语言成为社会中占有成分最多的新语言。 B. 同时也有不少原创的新词新语出现,尤其是现代网络的普及以及网络的高速传播,使得网络语言成为社会中占有成分最多的新语言。 C. 同时也有不少原创的新词新语出现,尤其是借助现代网络的普及以及网络的高速传播,使得网络语言成为社会中占有成分最多的新语言。 D. 同时也有原创的新词新语不少出现,尤其是借助现代网络的普及以及网络的高速传播,使得网络语言成为社会中占有成分最多的新语言。 【答案】17. A 18. B 19. B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第一处,巨大:强调很大,超出一般水平,多用于广度、高度、程度或数量规模方面非常大。宏大:强大,大得壮观,有气魄,多用于规模、志愿、理想、建筑物等。语境是我国社会生活变化大,强调程度,故选“巨大”; 第二处,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屡见不鲜:经常看见,并不新奇。根据上文“它要不断创造新词语去反映”可知,语境表达的是不断出现,故选“层出不穷”; 第三处,淘汰:选择中去除(不好的、弱的或不适合的)。扬弃:继承积极因素,抛弃消极因素。根据横线后“旧词旧义或变更词义的使用范围”可知,语境指有选择性地去除旧词旧义,故选“淘汰”; 第四处,注入:泵入、灌入或流入。增加: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多。语境中与“新鲜血液”搭配,增加则与其搭配不佳,故选注入。 故选A。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破折号作用的分析能力。破折号的作用有很多,如:表示解释说明,表示意思的递进,表示语音的延长,表示意思的转换,跳跃或转折等。分析作用时要联系破折号前后内容进行。 原文“社会发展的标志——语言对社会生活的变化表现得最为敏感”,“语言”是对“社会发展的标志”的说明注释,破折号的作用是解释说明。 题中A项,破折号的前边“安静地睡着了”,后边“永远地睡着了”,语意更深入一层,破折号的作用是意思的跃进; B项,破折号后“杨利伟”是对破折号前“又一个勇敢的中国人”的说明注释,破折号的作用是解释说明; C项,“唉,天可真凉了——”中“了”字声音拖得很长,破折号的作用是表示声音的的拖长、延续; D项,破折号前写“惦着江南”,破折号后写“已是自己的门前”,话题发生了变化,破折号的作用是表示转换话题。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是否存在结构、逻辑等问题,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题中“不少”是形容“原创”的,应放在“原创”前,排除AD; “借助”与“现代网络的普及以及网络的高速传播”构成介宾短语,介宾短语不能做主语,后句“使得网络语言成为社会中占有成分最多的新语言”无主语,排除C项。 故选B。 【点睛】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20.微写作: 请以“读小说就像拥有了一面镜子”或“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里孤独过冬”为开头,从《杜甫传》《活着》中任选一部,结合作品内容,写一段抒情性文字(可写诗歌),表达你在名著阅读方面的感悟。 【答案】例文1:读小说就像找到了一面镜子。从这面镜子中我们可以看见杜甫,也能看到我们自己。当苦难的笙歌奏响在大唐破碎的山河大地上,杜甫那执着的爱国之情摇曳着、燃烧起来,一直燃烧进骨子里。纵使朝廷一次次地抛弃了他,悲苦了他,纵使岁月无多,他仍发出“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的悲叹。这声声悲叹,也是声声激问,它让我们透过这面镜子去反思:我所站立的地方就是我的祖国,我能为我的祖国和人民做些什么呢? 例文2: “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里孤独地过冬”有种绝望就是你以为离寒冷的尽头只有咫尺之遥时,却不知那只是另一个冬天的开始。荒诞的命运让福贵失去众亲,他却以一种超然的态度直面生死,以一种非凡的力量承受着苦难,忍着,活着。尽管生命里难得的温情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乂消磨殆尽,但年老的福贵还是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反刍从前的美好回忆。《活着》告诉我们:要在各自遭逢的人生冬天里,用微笑去浇灌苦难的花朵,这些花朵就是我们生活着的意义。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微写作的能力。写好微写作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①为什么要写作,即写作目的;②写给谁或写给谁看,即写作对象;③用什么形式来承载表达的内容;④语言表达。根据写作目的、写作对象所需要的得体的语言。微写作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合理、得体。①需要明确选择的作品,结合作品内容分析理由。如结合作品的思想感情、情节塑造、作品的影响等方面阐述理由。②需要注意题干要求“以‘读小说就像拥有了一面镜子’或‘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里孤独地过冬’为开头,从《杜甫传》《活着》中任选一部,结合作品内容,写一段抒情文字(可写诗歌),表达你在名著阅读方面的感悟”,要求以此为开头,即可以将其作为中心句,行文围绕它展开。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作品,抒发感悟。如选择“镜子”,镜子能“照见”,反映真实的自己,是借鉴,是返照,是反思,反映个人、社会。再如“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里孤独地过冬”是对名著《活着》中主要人物命运的思考,也是考生在行文中对自我生命的思考。结合作品内容,表达你在名著阅读方面的感悟;从阅读小说中获得的感受、感想、启发等通过抒情方式表达出来,可以适当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呼告等。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只小山羊碰到长颈鹿,好奇地看着它说:“你长这么高,有啥用呢?我能吃到那小院里的青草,你进得去吗?”说着钻进小院津津有味地吃起青草。长颈鹿被院门挡住,怎么低头也进不去。小山羊吃饱了,跑出来,跟着长颈鹿继续走。它们来到一棵大树下,长颈鹿抬头吃起了树上鲜嫩的树叶,小山羊无论是踮起脚还是跳起来,始终都吃不到树叶。 上述文字引起了你哪些联想与想象?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记叙文。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荧荧之光,与月同皎 罗散绮,月沉钩,荧荧之光,与月同皎。 ——题记 街上的人群熙攘,彻骨的寒风肆意蔓延。上一轮弯月慢慢的爬上了树梢,荧荧的微光似乎消失殆尽。 “你怎么这么笨,这些题我都讲过无数遍了,你怎么还做错,全班就只有你一个人做错了……中午数字老师的话在我脑中一遍遍的被播放。漫无目地的在大街上行走着,不知不觉竟走到了家口,看着窗口温暖的灯光。泪水夺眶而出,突然觉得很委屈。”明明那道题不会做的人很多,明明我也认真的听课了,为什么就是学不会呢?悲伤欲绝之际并未发现慢慢向我走进的母亲,待我发现她时,她已然在我面前了,母亲柔声的让我进屋,为我端了杯热牛奶。然后坐在床边,轻轻的问我发生了什么,面对母亲的温柔,我早已溃不成军,嗫嚅着告诉引母亲原委。 母亲静静听完后,握住我的手,轻轻地给我说“孩子,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高大的长颈鹿吃不到小院内的青章。但它却可以品尝到树主上的嫩叶,小羊吃不到树上的嫩叶,但它却可以品味院中美味的青草,你虽有些缺陷,但是你总有别人无法超越的优点,孩子,去发现并体味利用它吧,你也是可以发光的。”怔怔她看着母亲,似乎一层光圈罩着她,智者的光芒,母爱的光辉。不知不觉中,灯灭了,母亲睡了,我的眼睛望向睡梦中的明月,皎白的月光从窗前倾泄,身上顷刻间也发出引荧荧之光。喃喃自语着,我也可以吃到青草,我也有着荧荧之光,与明月一样的皎洁。当天地金都陷入黑暗时,黎明正在悄悄地破晓而出,重新回到校园,不再觉得它是让我伤心的縲泄,而是让我淬火塑光的圣地。我主动的找到了老师,向她坦明了来意后,她很高兴地对我说:“孩子,你能主动找老师帮你分析成绩,老师很高兴,并为前几日老师的过激语气而道歉。我望着她,平日里觉着严历的眼睛变得格外的温柔。她向我指出了我的优势并不断的鼓励和帮助我,时间也在见证着成长。 在母亲和老师的支持和帮助以及我的努力下,我在写作方面有了很大的成就,陈列柜里放满了证书和奖碑,我也有了自己的荧荧之光,我吃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份青草。 何必执着于别人的光芒,赏朝暾夕月。追落崖惊风,守自己的荧光,也可在这大迁世界中,与明月共皎皎。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材料作文,材料作文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 审题: 本题要求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记叙文,这是寓言故事类作文。小山羊与长颈鹿一高一矮,一大一小,高大的能吃到大树上的嫩叶却进不了院子吃不到草,矮小的能钻到院子里吃到地上的青草却够不着树上的树叶:高大与矮小各有利弊,所谓“寸有所长尺有所短”,而不能像小山羊以己所长比人所短,应该寻找别人的闪光点。 立意: 1.寸有所长尺有所短。 2.凡事优劣共存。 3.岂能以已所长比人所短。 4.善于发现别人的闪光点。 5.正视自己的不足。 6.发挥自身优势,成就精彩人生。 素材: 1. 彩虹美丽无比,却生命短暂;石桥生命长久,却形貌欠美。可贵的是,它们都没有以己之长揭彼之短,而是互敬互赞。这则美丽的寓言不正向我们揭示了一个“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吗? 2. “金无足赤,玉有微瑕”,“愚者千虑,必有一得”都说明了这一道理。《史记》里有一段有趣的记载,有一天刘邦与韩信闲聊,刘问: “爱卿与朕孰能耶?”韩曰:“若论带兵,上不如我,信将兵多多亦善。”刘又问:“卿何故为我所御?”韩曰:“上善将将,信不及。”韩信的回答实在妙得很,即维护了皇帝老子的面子,又说出了人各有所长的道理,难怪刘邦听后得意得“嘿嘿”直笑。爱迪生和爱因斯坦,两人都是大科学家,但前者擅长的是发明创造,后者却以理论研究为专。如果有哪位好事者硬要避其长,就其短,强迫他们一个搞核物理理论研究,一个搞实用物品的发明,那么人类文明的发展不知要滞缓多少年! 3. 珍妮·古道尔清楚地知道,自己并没有过人的才智,但在研究野生动物方面,她却有超人的毅力和浓厚的兴趣,而这正是干这一行所需要的。所以,她没有去攻读数学、物理学,而是去了非洲森林里考察黑猩猩,终于成为一个有成就的科学家。 约瑟夫·约翰·汤姆逊由于“那双笨拙的手”,在处理实验工具方面感到很烦恼,因此,他早年的研究工作偏重于理论物理,较少涉及实验物理。而且他找了一位在做实验及处理实验故障方面有惊人能力的年轻助手,这样他就避免了自己的缺陷,努力发挥自己的特长,奠定了自己在物理界的研究地位。 4. 如果,你想做一个跟风的人,看别人做什么成功,你就去做什么,那么,你很难和成功有缘。因为,别人的强项,不是你自己的强项。用自己的弱点和别人的优点去拼,你永远也拼不过。但是,如果你拿自己的强项去拼别人的弱点,那么你就一定会是赢家。所以,请一定经营好自己的长处,因为长处是你制胜的法宝。 结构: 记叙文可采用这样的结构:1.引入:人物外貌描写+点明题旨;2.蓄势:从不同的角度选取;3.揭题:详写最能体现人物思想内涵的一件事;4.点化:紧扣题旨或议论或抒情。本篇作文,由题记引出我被数学老师批评的事件,再由妈妈的有内涵的话语,使我认识到自己也可以是“荧荧之光”,最后紧扣题旨点化:不要羡慕别人,做自己的荧荧之光就可以。 【点睛】写好记叙文,首先要有审题、拟题、选材、结构四个步骤。正确的审题应该做到三点:1、看题目要求是写人还是写事,如果是要求写人的文章,叙述的重点就是通过具体的事情来表现人物;如果是写事的文章,人只是其中的主角,主要是通过整个完整的事件来突出主题。2、看题目限定的范围。在题目中也许已经限定了写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的人。3、看题目有没有题眼。所谓题眼,就是指题目中的关键字词。怎样选材呢?1、写生活的小细节。2、反映时代新风貌。3、写某个具体时期或者某个具体地点的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