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板块古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阅读讲学案新人教版 (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板块古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阅读讲学案新人教版 (1)

专题二 古代诗歌阅读 高考对古代诗歌阅读的考查,从 2017 年起,一改过去沿循多年的两个主观题的考查形式, 变为一个客观题(五选二)和一个主观题。对广大考生而言,这一变化无疑是一个重大“利 好”,因为考点的覆盖面扩大,而整体难度相对降低。 不管考查形式如何变化,古代诗歌阅读的考查点没有变化,把诗读懂仍然是古代诗歌阅读的 基础和关键,因为读懂诗才能答好题。基于此,本专题先以总启课的形式教给考生读诗的方 法,再以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四大考点和选择题、比较鉴赏题两大特色题型为 突破口,提升考生解题的技巧和能力。 从读懂诗歌开始——一判一审读文准 一、熟知 8 大题材,初步判断诗歌情感 古代诗歌虽说浩如烟海,但从题材角度看,总有一些题材相同、情感相近、手法相似。 我们阅读诗歌,完全可以从题材入手,“读一首诗,知一类诗”。根据题材分类,中国古诗 大致有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羁旅思乡诗、送别怀人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爱 情闺怨诗、政治讽喻诗等八种。 (一)咏史怀古诗——历览古今通得失,观景知人论兴衰 [针对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问题。 [双调]折桂令·宣城怀古 [元]卢挚 对江山吟断高斋,想甲第①名园,棠棣花开。晓梦歌钟,高城草木,废沼荒台。快吹尽 陵峰暮霭,等麻姑②空翠飞来。渺渺予怀,天淡云闲,万事浮埃。 [注] ①甲第:豪门贵族的宅第。②麻姑:据《神仙传》记载,她貌似十八九岁,而自 谓“已见东海三次变为桑田”。 这首元曲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结合全曲简要分析。 答: 解析:要扣住“情感”二字,须从“景色”着手;最好逐句考虑,才不会有所遗漏,回 答得全面细致。凄凉之景与优美之景的对比,盛衰无常的感慨与超脱闲逸的情怀,这二者都 比较鲜明,容易把握。重点在于答题时表述的清晰与完整。 答案:①诗人首先描写昔日甲第名园、高城沼台业已荒芜、草木丛生的凄凉景象,抒发 了盛衰无常的感慨;②进而想象空翠飞来、天淡云闲的优美画面,直抒胸臆,表达了超脱闲 逸的情怀。 (二)咏物言志诗——绘尽天下万物态,寄寓世间感慨情 [针对训练] 2.(2016·邯郸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 落 梅 刘克庄[注] [注] 刘克庄(1187—1269),南宋诗人,在诗词中曾有“男儿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桥 畔泪”“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等豪壮之句。 落梅一诗,因其言近旨远而成为宋代屈指可数的咏梅佳作。请结合尾联分析诗中包含的 讽喻之意。 答: 解析:题干问的是“请结合尾联分析诗中包含的讽喻之意”,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本 诗前三联重在写景,景中寓情。尾联在此基础上展开议论,是全篇的点睛之笔。“东风谬掌 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这两句看似指“东风”不怜香惜玉,实际上,“东风”指控的 是执掌权柄者,诗人用暗讽的笔触把矛头指向当权者。 答案:尾联看似指责“东风”胡乱使用对百花生杀予夺的权力,嫉恨梅花孤高,实际上 是用比喻手法,把“东风”比作历史上和现实中的执掌权柄者,把矛头指向历史和现实中的 一切嫉贤妒能、打击人才的当权者,寄托自己仕途不遇的强烈的感慨和不满。 (三)羁旅思乡诗——他乡村树似吾乡,愁煞天涯断肠人 [针对训练]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九日登梓州城[注] 杜 甫 [注] 诗题一作“九日巴丘登高”,作者一作“张均”。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结合全诗分析。 答: 解析:分析情感,一要注意联系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二要抓住诗中关键词句, 如本题的“客心”“宾雁”“共赏重阳节”“且酌东篱酒,聊祛南国忧”等。 答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借酒浇愁、忧国忧民的爱国之情以及思乡之情。第一联“客 心”“宾雁”言游子远行;第二联“共赏重阳节”则写与家人(朋友)登高望远之情,表达游 子思乡之情;第四联则直抒胸臆、借典表达诗人“聊祛南国忧”的忧国忧民的情感。 (四)送别怀人诗——多情自古伤离别,一种分别多样情 [针对训练]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哭 李 远 卢尚书 [注] ①湄:岸边。②丹旐(zhào):旧时出丧时为棺柩引路的旗子,俗称招魂幡。③平 子赋:张衡的《西京赋》。④邻笛悲:魏晋时,向秀与嵇康、吕安友善,嵇、吕后被司马昭 杀害,过嵇旧居山阳,听邻人笛声,怀亡友感旧音而叹,向秀作《思旧赋》。 这首诗的尾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答: 解析:作答时,要注意结合文题、注释概括出情感,再分析表现这种感情的手法。 答案:①尾联曲婉深挚地表达了诗人路经友人李远故居时对友人的深切怀念和悲伤情 怀。②用典,作者用向秀路经其友人山阳故居,闻邻人笛声,感怀故人,作《思旧赋》的典 故表达感伤哀悼之情。③反衬手法,以有声衬无声,用风吹落木的萧萧之声和悲凉的笛声反 衬友人逝去后故居的冷落凄凉,表现诗人内心的沉痛悲伤。 (五)边塞征战诗——金戈铁马征战事,大漠秋风慷慨情 [针对训练] 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水调歌头·题剑阁 崔与之① 万里云间戍,立马剑门关。乱山极目无际,直北是长安。人苦百年涂炭,鬼哭三边锋镝, 天道久应还。手写留屯②奏,炯炯寸心丹。 对青灯,搔白首,漏声残。老来勋业未就, 妨却一身闲。蒲涧③清泉白石,梅岭绿阴青子,怪我旧盟④寒。烽火平安夜,归梦绕家山。 [注] ①崔与之:广州增城人,南宋名臣,时任成都安抚使,组织抗金。②留屯:驻军 屯田。③蒲涧:在广州白云山。④旧盟:作者功成身退,回乡归隐的旧约。 全词表达了丰富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其中四个方面。 答: 解析:注意结合词后的注释和作者身份以及写作背景加以分析。这首词上片以词人立马 剑门、遥望中原开篇,写了怀念沦陷的中原,痛心于战争惨烈与百姓苦难,深信失地终将收 复,决心戍边抗敌,为国尽忠等思想感情。下片三句中,重点放在“搔白首”三字上;由此 而引出“老来勋业未就,妨却一身闲”的慨叹,由于“老来勋业未就”,因此作者原来打算 功成身退,归老林泉的愿望便落空了。末尾两句“烽火平安夜,归梦绕家山”,对上述意思 再加深一层,意思是说:请不要责备我负约吧,在“逆胡未灭”、烽烟未息之时,我又怎能 归去?其实我时时刻刻都在想念故乡,思家情深,报国意切。以此收束全词,使人回味无穷。 答案:①对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的深切同情;②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③人生易老的感 叹;④壮志未酬的慨叹;⑤归愿难遂的伤痛。 (六)山水田园诗——山光水色养性灵,登山观海总溢情 [针对训练]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初 见 嵩 山 张 耒[注] [注] 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样的心情?这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简析。 答: 解析:题目为“初见嵩山”,一个“初”字可谓“题眼”,暗含了“惊喜”与“期待” 之情。展开描写时,先写鞍马劳顿中青山对我的开解,又写日暮时风雨天气,最后才让数峰 露面,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将铺垫手法用到极致。 答案:初见嵩山,作者的心情惊喜而又亲切。这种心情是铺垫出来的:①作者奔走风尘, 全靠青山开阔情怀,所以嵩山未露面就给作者一种期待感。②接着作者运用迂回之笔,一道 雨幕被拉开,最后嵩山从云层中耸现,惊喜和亲切之感扑面而来。 (七)爱情闺怨诗——心有灵犀情无限,明月孤灯梦难圆 [针对训练]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闺 怨① 王昌龄 [注] ①这是一首闺怨诗,描写了上流贵族妇女赏春时心理的变化。②凝妆:盛妆。③ 悔教:悔使。 诗中如何描写少妇的心理变化?为什么“陌头杨柳色”会勾起少妇幽怨的情怀? 答: 答案:先写少妇兴致勃勃,梳妆打扮后上楼观景;转而写她看见路边的杨柳,勾起了对 丈夫的思念,心情由高兴变为懊悔。因为杨柳是古人临别时的赠物,少妇看见杨柳,自然就 想起与丈夫分别的情景,后悔之情也就油然而生。 (八)政治讽喻诗——欲开壅蔽达人情,先向歌诗求美刺 [针对训练] 8.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山中寡妇 杜荀鹤 诗人在诗中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田园图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解析:颔联、颈联集中写田园的荒芜:桑林被砍尽了,田园里连杂草都没有,山上能 砍的树都砍了,一片萧条的景象。 答案:田园里一片荒芜,桑林伐尽了,野菜也被挖完了,一派萧条的景象。表达了诗人 无限同情百姓的情感和对统治者的深刻批判。 二、审读 5 大关键点,准确定位诗歌情感 对于考生而言,读懂诗歌是理解、领悟诗歌内容、情感乃至表达技巧的关键。因此,复 习备考中,既要避免轻读诗、重做题的错误,又要讲究正确的读诗方法。 [技法点拨] 1.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 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进而明了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 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如 2015 年四川高考《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夏日”,交代时间;“游山家”,交代 事件;“同夏少府”,交代人物。据此可推测出诗歌借景抒情,表达对自然景色的热爱。 2.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 的时代特点,以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3.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 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旨;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 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如“此诗作于贬官或流放之际”之类注释,一般与诗人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 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有关。 4.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情感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习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情感。 例如:以“月亮”表达思乡之意,以“鸿雁”表达羁旅伤感和思乡怀亲之情,以“杜鹃” 表达哀怨、思归之意和凄凉、哀伤的情感。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在阅读鉴赏古诗时,可以抓 住其中很鲜明的意象,透过意象破解诗歌所蕴含的情感与意义。 5.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 如“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中的“独”“闲”,揭示出诗人的孤独、无聊之感。抓 住这些关键词,也就找到了诗歌的点睛之笔,就把握了诗人应表之意与应抒之情。 [读文示范] (2016·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金陵望汉江 李 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 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 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 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 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读诗角度 获取信息 标题信息 标题中“金陵”“汉江”可以看出地点。“金陵望汉江”告诉我们:这是作者 在金陵时写的一首诗。写作者眺望长江远去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作者信息 联系作者生活年代及写作时间,可知此诗写于盛唐之时,抒发的是对盛唐的赞 美,同时也能透露出作者英雄无用武之地之感。 注释信息 对时代(如“六帝”“三吴”)、地理(如“派”)、疑难句子作了介绍,为理解 诗歌内容扫清了障碍。尤其是注释④诠释了任公子的典故的含意。 主要意象 “汉江”,其实指长江。 关键词句 “回万里”写长江之远长,“九龙盘”写长江之曲折,“迅湍”写长江之气势, “沦亡”“不足观”衬托唐之兴盛;“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则暗示自己 无用武之地。 [答案] 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 颂;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 地的失落。 [针对训练] 1.(2015·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 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 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 尔北)。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 读诗角度 获取信息 标题信息 标题中的“发”“将赴”“留别”透露出诗作的内容应与“离别”“羁 旅”“塞外”有关。 作者信息 唐代边塞诗人,长于七言歌行。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 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 注释信息 交代了地点,即诗人的行进路线,暗示环境。 主要意象 ①“飞雪”意在衬托苦寒的恶劣环境;②“春风不到”“汉使稀”“白 草”“青山”等植被稀疏也是在映衬环境恶劣。 关键词句 “闻说”告诉我们描写的对象是听说的,是侧面的;“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 归”点明羁旅乡愁、思念家人,但却能以国家大事为重。 答案:(1)表现了诗人虽有羁旅思乡之愁,却能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忱。(2)使得诗中的 思乡之情不至流于感伤,也提升了全诗的格调。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南 征 杜 甫 [注] 此诗是大历四年(769)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此时距他去世只有一 年。 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复杂心情?请简要分析。 读诗角度 获取信息 标题信息 “南征”透露出作者的“羁旅”“悲愁”。 作者信息 联系杜甫颠沛流离的经历和思家怀归的情感。 注释信息 交代写作时间、地点,暗示诗人的行进路线。 主要意象 “春岸”“水”“云帆”“枫树”等意象给人以明朗欢快的感受,为下文做铺 垫。 关键词句 “偷生”表现了诗人长年颠沛流离的羁旅悲愁之苦,“老病”点明作者年老体 弱,“北望心”一句表现出诗人渴望报效朝廷的情怀,“自苦”表明作者缺少 知音。 答案:①羁旅悲愁:常年躲避战乱,漂泊偏远的地方,偷生落泪。②垂老多病之叹:作 者已近垂暮,疾病缠身,孤苦伶仃,满怀悲叹。③心系朝廷:内心不忘君恩,总是北望长安。 ④苦无知音:多年自吟自叹,没有知音倾听理解。 第 1 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诗歌是抒情的艺术,而诗人的思想感情往往是借助诗中的形象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的。 因此,鉴赏古代诗歌,首先要把握形象。高考常常以“形象鉴赏”为切入点来考查鉴赏能力, 即把握形象特征,分析寓于形象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诗歌中的形象包括人物 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 考点一 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抒情主人公形象和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两大类。抒情主人公形 象就是诗人自己的形象,是“诗化了的作者”;而对诗人塑造的人物形象则要分析其肖像动 作、神态、性格、情感、观点、处境等,从而把握个性特征。因为诗人往往借助笔下塑造的 人物或隐喻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领悟,或者寄托自己的 理想。 [链教材·认知考点] 形象类型 教材链接 傲视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 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李白的《将进酒》 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陆游的《示儿》、辛弃疾的《破阵子》 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 爱恨情长的形象 柳永的《雨霖铃》 [研高考·突破考点] (一)常见设问要明了 1.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2.简析这首诗中人物的特点。 3.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 (二)答题模板要用好 [例 1] (2014·山东高考)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 ①居士:文人雅士。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4 分) 答: (一)读诗抓关键 1.审标题 “寻诗”,看出陈居士高雅的志趣。 2.看注释 注释①对“居士”的解释为“文人雅士”,据此可以概括“陈居士”具有“文雅”的特 点。 3.抓关键词句 “三日醉”“爱把山瓢”看出陈居士喜爱饮酒,行事不拘小节、洒脱,性格豪爽。“亭 角寻诗”和“推户寻诗”则可以看出“陈居士”热爱诗歌,情趣高雅,是一个十足的文人雅 士。 (二)答题重规范 1.审题要“准” 中心人物:陈居士。答题方向:形象特点。“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必须结合诗中 的具体句子。 2.答题有“范” 形象特点:①行为洒脱 ②情趣高雅(概括形象特征) 分析:①“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 的性格特点。 ②“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 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分析形象特征) [针对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好 事 近 杨万里 月未到诚斋,先到万花川谷[注]。不是诚斋无月,隔一林修竹。 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未是秋光奇绝,看十五十六。 [注] “万花川谷”是杨万里书斋“诚斋”前花园的名字。 本词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要注意把握诗歌描写的对象的特点。这首词描写了书斋、 修竹、月色、秋光等,从这些意象中可以看出词人是饱读诗书的人(书斋),他志趣高洁(修 竹)、热爱大自然(月色、秋光)。答题时,先写出词人形象的总体特征,然后分析这些特征 在诗歌中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答案:本词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饱读诗书、志趣高洁、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词人形象。 月光朗照下的花园、修竹和书斋既是词人生活情趣的表现,也是他精神世界的窗口。在词中, 花的芬芳,竹的正直,书斋所象征的博学,以及用来比喻月色的美玉的温润莹洁都透露出词 人高贵而雅洁的审美趣味,词人借徜徉陶醉在月光下的自我形象,抒发了自己对清雅生活的 热爱。 考点二 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之景,有单个 景物形象,也有多个景物形象。 [链教材·认知考点] 1.意象 思乡类意象 教材链接 月亮 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鸿雁 李清照《一剪梅》:“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双鲤 晏几道《蝶恋花》:“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 莼羹鲈脍 辛弃疾《水龙吟》:“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注:“其他意象”另见 P270~271“古代诗歌常见意象课余阅览”。 2.意境 特点 教材链接 雄浑壮丽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壮阔苍茫 李白《忆秦娥》:“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苍凉悲壮 杜甫《旅夜书怀》:“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闲适恬淡 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清幽明净 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明丽清新 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萧疏清寂 韦应物《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 安谧美好 王维《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高远深邃 晏殊《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淡雅幽远 秦观《浣溪沙》:“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清冷幽静 王维《过香积寺》:“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研高考·突破考点] (一)常见设问要明了 1.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2.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3.从情与景的角度,简要赏析这首诗。 (二)答题模板要用好 特别提示:单纯问“描写怎样的画面”,可不分析情感。 附:景物特点(意境)术语 类型 术语 动 活泼、热烈、繁华、喧闹 静 恬静、幽静、宁静、静谧、恬淡、澄清 悲 悲凉、孤寂、清冷、凄凉、萧瑟、幽远 壮 壮阔、壮丽、空旷、高远、清远、雄浑 美 优美、明丽、清新、自然、质朴 [例 2] 阅读下面的清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村 饮 黎 简① [注] ①黎简:清代乾嘉年间岭南著名诗人。②醵(jù):凑钱喝酒。 诗歌第三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4 分) 答: (一)读诗抓关键 1.审标题:“村饮”,交代饮酒习俗。 2.看注释:注释①介绍作者,注释②帮助读者了解“村饮”。 3.明意象:细雨、归人、芳草、东风、老牛、落花。 (二)答题重规范 1.审题要“准” “第三联”明确了答题区域;“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明确了答题的重点:组合意象 成画面,并对画面特点加以概括。 2.答题有“范” 这两句选取了细雨、芳草、东风、落花、归人、老牛等典型意象,(概括意象)描绘出了 一幅细雨蒙蒙、芳草萋萋、风吹芳草、落英无数的环境中农人晚归、牛枕花眠的宁静悠闲的 暮春乡野图。(描绘画面) [针对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塞下曲(其一) 王昌龄 [注] ①幽并:幽州和并州,在今河北、山西和陕西一带。其俗尚气任侠,此处借指豪 侠之气。②游侠儿:自恃勇武、讲义气而轻视生命的人。③紫骝:古骏马名。 诗歌前两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何作用? 答: 解析:第一问要求描绘诗中的景象,作答时,首先要抓住诗句中所描绘的景物及特点, 然后归纳出这些形象组合构成了什么样的画面。诗歌前两联写边塞秋景,寒蝉、桑林、萧关、 边塞、秋草都是中国古代诗歌意象里悲情的代名词,有无限肃杀之感。第二问考查景物描写 的作用,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交代时间、地点、季节等;渲染(营造)……气氛(氛围); 如有情感词,还可以从奠定情感基调的角度作答。 答案: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无限肃杀的边塞秋景图。寒蝉在桑叶枯落的空旷桑林里鸣叫, 边塞天气变冷,关内关外尽是黄黄的芦草。这两联借景抒情,营造出了一种悲凉的气氛,为 后面的抒情议论做了铺垫。 考点三 事物形象 事物形象,指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 现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事物形象包括两类:①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通过对某一具体事物 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以物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②具有特定含义的形象。 如“雁”往往与两情交往、思乡念亲和孤独连在一起。 [链教材·认知考点] 类别 阐 释 单纯 咏物 单纯咏物即仅仅描摹物类的外形或纯粹从审美的角度形神兼备地刻画物象。 唐代咏物诗中单纯咏物的作品大都表现出一种自然而健康的美,无论从物象 的选择还是从诗的风格来讲,都流露出唐代清新活泼的气息。 如骆宾王的《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借物 抒情 借物抒情即把个人情绪、欲望等通过咏物表达出来。这类咏物诗寄情于物, 心物交融,表达出了诗人内心深处细腻而真挚的情感。物象是诗人情感的载 体,因而显得灵活而生动,充满了生命的热情。 如杜甫的《望岳》通过描写东岳泰山的神奇景色,抒发了作者的仰慕赞叹之 情以及自己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 托物 言志 托物言志是诗人把自己的理想、志向、气节、操守以及对社会、民生的关注 之情寄托在所吟咏的物象上,在这一类诗中,咏物只是手段,言志才是目的。 诗歌所描绘的物象只是作者抒情的载体,作者借以表达人生态度、生活的理 想,或者批判丑恶的现象,或表达作者的观点。 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作者以梅花自喻,“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 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表达自己永不改变的心志与节操。 借物 明理 借物明理即借咏物来阐明超越表象之外的深刻哲理, 给读者以深刻的启迪, 引起读者共鸣。这类咏物诗表明了诗人所体悟到的超脱于琐碎的现实生活的 深刻哲理,在更高的层面上给人提供了一个思维空间,使人摆脱现实生活中 的穷达是非的困扰,心灵达到一种澄澈、宁静而豁达的境界。 如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达了作者 高瞻远瞩、锐意改革的政治理想。 [研高考·突破考点] (一)常见设问要明了 1.诗中塑造了×××怎样的形象?突出了它的哪些特点? 2.这首诗中的××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3.颔联描绘了怎样的××形象? 4.这首诗中的××具有什么品格? (二)答题模板要用好 [例 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野 菊 [宋]杨万里 [注] 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6 分) 答: (一)读诗抓关键 1.审标题:“野”表明菊花的生长环境。 2.知作者:杨万里是宋代爱国诗人,主张抗金,宁宗时因奸臣专权,辞官居家。 3.关键词句:“幽色”写菊花的淡雅。“肯为无人减妙香”写菊花的内在精神特征: 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 (二)答题重规范 1.审题要“准” “颔联”明确了答题区域;“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明确了答题的重点。 2.答题有“范” 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概括物象外在特点)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 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分析物象内在特点)寄寓了诗人孤洁自好、不媚俗邀宠的 情操。(分析物象作用) [针对训练]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小孤山① [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 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 65 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 南宋军事要地。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 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旋涡。 这首诗刻画了小孤山怎样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小孤山身处江中凶险的环境,坚强不屈;虽孤独无依,独立江中,却能阻挡狂风 巨澜,实乃中流砥柱。(概括物象特点) 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相应;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 流的壮士情怀相合;偶尔存留的孤山与没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 乏。(分析物象特点) 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身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杀敌报国 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分析物象作用) [课时跟踪检测] 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浣 溪 沙 朱敦儒① 雨湿清明香火残,碧溪桥外燕泥寒。日长独自倚阑干。 脱箨②修篁初散绿,褪花新杏未成酸。江南春好与谁看? [注] ①朱敦儒(1081-1159),宋代洛阳人,“南渡以词得名”,此词作于流落江南之 时。②箨(tuò):竹笋的壳皮。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这首词以生动朴素的语言勾画了江南清明时节如画的风光,抒发了对江南春色的喜 爱之情和满腔爱国热情。 B.“雨湿清明香火残”,既点明了时间,又描绘了江南“清明时节雨纷纷”的特色及 扫墓时焚烧的香烛纸钱被雨水打湿后的情状。 C.“碧溪桥外燕泥寒”,写满江青色的春水荡漾,春寒料峭中,南来的燕子正啄泥准 备筑巢,展现了春天到来的勃勃生机与希望。 D.“日长独自倚阑干”传达出词人心中深沉的辛酸,把上阕中凄冷的景色与词人凄迷 的心境妙合交融,富有深沉动人的韵味。 E.“江南春好与谁看”以反诘句收结全词,既与上阕孤独怆然的心境相呼应,又表达 了自己失国亡家、忧念时事而无心观赏的沉痛心情。 解析:选 AC A 项,“抒发了对江南春色的喜爱之情”错,词人是用江南清明美景来衬 托对故国灭亡的悲情;C 项,“展现了春天到来的勃勃生机与希望”错,词人写燕子啄泥筑 巢,而叹惋自己流落江南,四处飘零,无以为家。 ★(2)从词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做简要的分析。 答: 答案:这首词塑造了一个内心悲凉凄苦、落寞怅惘的爱国诗人形象。清明时节,凄风苦 雨,寒气难耐。白日渐长,一个人寂寞地倚着栏杆,这时光怎么过得如此缓慢?天寒人心更 寒。词人遭遇离乱,故国已亡,流落江南,内心的悲愤凄凉由此可见。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点绛唇·县斋愁坐作[注] 葛胜仲 秋晚寒斋,藜床香篆横轻雾。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云外哀鸿,似替幽人语。归不去,乱山无数,斜日荒城鼓。 [注] 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葛胜仲因故被贬到歙州休宁县(今安徽休宁),这首词便 作于此时。县斋,县衙斋室。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香篆横轻雾”这一视觉形象已将词人引入梦幻之中,“梦逐芭蕉雨”这一听觉形 象又使词人在梦幻之中听到雨打芭蕉的淅沥之声。 B.“梦”字将词人追寻“芭蕉雨”的悲愁意象主动化了,从而强调了“芭蕉雨”是情 中景,是为表现愁情而设景。 C.“云外哀鸿,似替幽人语”,写词人仰望室外,只见天高云淡,孤鸿远去,听见那 雁声凄厉,如泣如诉,好像替幽人低语,倾诉衷肠。 D.词人将孤雁与幽人类比,因两者有可比性,孤鸿独飞天涯,幽人羁旅他乡,其孤寂 凄凉虽不相同,但一个“替”字将两者关系联系得更紧密了。 E.大雁秋去春来,还有归乡之时,而他自己却是羁臣远谪,难得返乡,故词人感慨道: “归不去。”这三字包含了很多悲哀与辛酸,很多惆怅与愤慨。 解析:选 BD B 项,实际是针对“逐”字所做的正确分析,说成“梦”字是错误的;D 项,“其孤寂凄凉虽不相同”错误,应是“其孤寂凄凉是相同的”。 ★(2)“乱山无数,斜日荒城鼓”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在词中有什么作用? 答: 答案:无数的乱山,落日的余晖,荒芜的城池,苍茫的鼓声,渲染(烘托)了纷乱凄清的 气氛,意蕴悠长,表达了词人愁苦哀伤的心情。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摊破浣溪沙·咏桂花 李清照 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①,大②鲜明。 梅蕊 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注] ①彦辅:西晋时期著名清谈家,他以个性鲜明和超凡脱俗、高风亮节闻名。②大: 一作“太”。 (1)对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开头两句中的“轻”与“重”是相对的,作为黄金无疑是重的,但能揉而破之化为 飞入翠叶丛中的万点黄花,不论在事实上还是感觉上,却都是轻柔的。 B.词中的“大鲜明”三字是褒扬之词,不论是“花中仙品”桂子,还是“高风亮节” 乐彦辅,都有着十分鲜明的个性。 C.词的末句“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却无情”三字暗含了作者对桂花的抱怨 和不满情绪。 D.词的下阕主要运用了拟人手法,进一步写出桂花的高雅,重在随感,带有较为浓郁 的主观感情色彩。 E.这是一首咏花词,咏花而志不在花,只是借花形、花态、花性以挥发开去,抒引出 词人胸中的万千感慨。 解析:选 CD C 项,“却无情”看似抱怨,实际上表现了对桂花的喜爱;D 项,“拟人 手法”有误,词的下阕主要以梅花的“俗”和丁香的“粗”来反衬桂花的高雅。 ★(2)这首词刻画了怎样的桂花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①形:有金光灿烂的色彩和碧玉一般的如刀裁似的层层绿叶;有浓郁的香气,沁 人心脾。②神:精神气度如魏晋名士一般超凡脱俗,个性鲜明,风度翩翩,节操高尚,令人 崇敬欣赏。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水 调 歌 无名氏平沙落日大荒西,陇上明星高复低。 孤山几处看烽火,壮士连营候鼓鼙[注]。 [注] 鼙(pí),古代军中的一种小鼓。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平沙落日大荒西”一句,写出地面的辽阔荒远,描绘出落日在遥远的地平线上缓 缓西沉的景象。 B.“陇上明星高复低”一句承上写夜景。日落而星出,一切景物都销声匿迹,只见陇 山之上明星闪烁,则夜静可知。 C.“孤山几处看烽火”,是说原野上连营驻守的军士,突然看到几处孤山上燃起的报 警的烽火。 D.“壮士连营候鼓鼙”写敌情传来后军营的反应。警报传来,连营军士都消极应战, 只是等待命令而不主动出击。 E.诗歌一、二句主要按照空间顺序写景,由地面的辽阔荒远到陇山之上明星闪烁,由 近及远,由地面到天空。 解析:选 DE D 项,“连营军士都消极应战,只是等待命令而不主动出击”错,“候” 字表现出连营军士临危不乱,一切准备工作都在极短的时间内从容就绪,单等军令下达,鼙 鼓擂响,即出战迎敌;E 项,“主要按照空间顺序写景”错,应该是主要按照时间顺序写景, 从日落写到星出星移。 ★(2)诗歌一、二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有何作用? 答: 答案:诗歌一、二句营造出一种阔大、悠缓、静谧的意境。这两句的铺叙及环境气氛的 渲染,突出了第三句军情的紧急,更易于从悠缓宁静中见突然、危迫与紧张。故这二句乃是 欲张先弛,以收取以平显兀、以缓显迫、以静显动的艺术效果,而成为第三句的绝好衬垫。 [古代诗歌常见意象课余阅览] 本部分的编写具有两大功用:一是帮助考生积累理解古代诗歌常用的意象,二是让考生 借助提示默写与意象相关的名句。这样既熟悉了解了古代诗歌的常用意象,又训练了名篇名 句默写,寓学于练,学练结合,一举两得,事半功倍。 (一)抒怀类(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 1.菊花 菊花,一直受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的品格坚强,有人欣赏它的气质 清高。陶渊明就独爱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菊花的素雅、淡泊的形象是他隐逸 品格的最好体现。 2.梅花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因此梅花傲雪、坚强、不屈不挠的品格,受到了 诗人的景仰与赞颂。陆游的《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 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 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来写自己不同流合污的品格,言浅而意深。 3.松柏 《论语》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作者用赞扬松柏的耐寒, 来赞颂坚贞不屈的人格,形象鲜明,意境高远,启迪了后世诗人无尽的诗情画意。三国刘桢 《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以此勉励弟弟要像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 下都要保持高洁的品质。 4.竹 亭亭玉立,挺拔多姿,以其“经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的品格,赢得古 今文人的喜爱和称颂。郑板桥一生咏画竹,留下很多咏竹的佳句,如《竹石》:“咬定青山 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赞美了竹子的坚强、不屈 不挠的风骨和蒸蒸日上的秉性。 5.冰雪、草木 古代诗歌中,常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以草木 繁盛反衬荒凉,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 片冰心在玉壶。”以“冰心在玉壶”比喻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张孝祥《念奴娇》:“应 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表明自己的襟怀坦荡和光明磊落。草木类的例子更 多,如:姜夔《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杜甫《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二)送别类(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1.杨柳 《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之态和惜别 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古人送别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如柳永《雨 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2.长亭 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下休息或饯别送行。如庾信《哀江南赋》“十 里五里,长亭短亭”。“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诗歌中不断出 现,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3.酒 酒在排忧解愁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 不胜举,如王维《渭城曲》“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用酒书写离别之情。 4.南浦 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九 歌·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南朝文学家江淹作《别 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之后,南浦在送别诗中明显多了起 来;到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更为普遍,如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 袅秋”等。 (三)愁苦类(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 1.梧桐 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 点滴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 归梦三更后”,都以梧桐叶落来写凄苦愁思。 2.芭蕉 在诗文中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李清照《添字丑奴儿》:“窗 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把伤心、愁闷一股脑儿倾 吐出来。 3.流水 水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如李 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煜《虞美人》: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4.猿猴 古诗词中常常借助于猿啼表达一种悲伤的感情。如:郦道元《水经注·江水》 中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5.杜鹃鸟 古代神话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 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于是 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白 居易《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等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 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四)爱情类(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 1.红豆 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红豆 又称“相思子”,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2.莲 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 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采用谐音双关的 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3.连理枝、比翼鸟 连理枝,指根和枝交错在一起的两棵树;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 鸟,雌雄总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比喻恩爱夫妻。如白居易《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 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五)战争类(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 1.长城 《南史·檀道济传》记载,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王猜 忌。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很显然是指宋文帝杀害 将领,瓦解自己的军队。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如陆游《书愤》:“塞上长 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2.楼兰 《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往 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 楼兰”指建功立业。如王昌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3.柳营 军营。《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记载:汉文帝时,汉军分扎霸上、棘门、细柳 以防备匈奴,细柳营主将为周亚夫。周亚夫细柳军营纪律严明,军容整齐,连文帝及随从也 得经周亚夫许可,才可入营,文帝极为赞赏周亚夫治军有方。后代多以“柳营”称纪律严明 的军营。如王维《观猎》:“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4.羌笛 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如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 玉门关。”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羌笛发 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六)闲适类(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1.五柳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后来“五柳”就成 了隐者的代称。如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潺。倚杖柴门 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2.东篱 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 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3.三径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径” 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如白居易的《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明月好同三径夜, 绿杨宜作两家春。” 第 2 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对诗歌进行艺术分析的依据首先是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 比,诗歌语言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分析诗歌语言,除了分析语言的用法, 还要分析语言的表达效果,进而把握诗歌的语言特色。对诗歌语言的鉴赏包括三个方面:炼 字、炼句和语言风格。 考点一 炼字 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贴切、最精确、最形 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从而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 刻的表达效果。炼字的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 [链教材·认知考点] 常考词类 表达作用 教材典例 动词 使诗词有动态之美,取得化美为媚的效 果。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乱石穿. 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形容词 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 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 境。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 河落日圆.。” 虚词 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婉曲、活跃 情韵、化板滞为流动。 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数量词 经作者精心提炼的数量词,能产生丰富 隽永的诗情。 白居易《长恨歌》:“后宫佳丽三千..人, 三千..宠爱在一.身。” 叠词 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起突出强调的作 用。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 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颜色词 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 氛,烘托感情。 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 行白.鹭上青.天。” [研高考·突破考点] (一)常见设问要明了 1.诗中最传神的是哪个字?为什么? 2.赏析×字的妙处。 3.简要分析×句中的×字的表达效果。 4.×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二)答题模板要用好 [例 1] (2015·广东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过大通驿① 查慎行 [注] ①大通驿:在安徽铜陵,大通河由此入长江,作者乘船途经此地。②荆关:五代 后梁画家荆浩、关仝,二人擅长山水画。 第三联的“软”字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请作赏析。(3 分) 答: (一)读诗抓关键 1.看注释 注释①了解诗人乘船离开江西去北京路经此地;注释②了解这里山水如画,仿佛后梁著 名的山水画家荆浩、关仝师徒精心用深浅不同的色彩绘制出来的。 2.抓关键词句 “夙雾”“朝阳”点明时间;“翠烟遥辨市,红树忽移湾”写出青烟袅袅的远方,仍可 辨别出那里是集市;红树忽然又转移到水流弯曲的地方。“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将山 水合写,融为一体。 (二)答题重规范 1.审题要“准” “第三联”明确了答题区域,“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明确了答题方向和重点。 2.答题有“范” “软”字一语双关,既是写风软,也是写江水之软。(释义)写出了微风轻柔,温软拂面, 也写出了软风吹拂江水,使江水也变得温柔绵软,微波轻漾。展现了一幅风吹波澜、风和水 暖的清晨美景,生动形象,具有艺术感染力。(入句、达情) [针对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元词,完成问题。 念 奴 娇 [元]朱晞颜 倦怀无据,凭危阑极目,寒江斜注。吴楚风烟遥入望,独识登临真趣。晚日帆樯,秋风 钟梵,倚遍楼东柱。兴来携手,与君更上高处。 隐约一水中分,金鳌①戴甲,力与蛟龙拒。拟访临幕清夜鹤②,谁解坡仙神遇。断壁悬秋, 惊涛溯月,总是无声句。胜游如扫,大江依旧东去。 [注] ①金鳌:传说大海里的神龟。②鹤:古人认为是一种神异的鸟,故称仙鹤。 词家认为“寒江斜注”的“注”字颇为传神,“胜游如扫”的“扫”字较为独到,试分 析。 答: 解析:上阕开头三句写词人满腹倦怀无处排解,倚靠着高高的栏杆极目远眺,看到寒江 斜穿大地,流势迅猛。这里的“注”是倾注、喷注的意思,把江水的迅猛之势描绘得淋漓尽 致。下阕结尾两句写词人赏完胜景后,原先的倦怀一扫而光,而大江依旧向东流去。这里的 “扫”是扫除、一扫而光的意思,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词人“倦怀”全释、烦恼尽消的畅快 心境。 答案:①“注”字写出了江水的迅猛之势。词人居高临下看到那浩浩江水斜穿大地,其 流势迅猛,如同喷注一般,颇为传神。②“扫”字十分形象地写出了词人此刻“倦怀”全释、 烦恼尽消的愉快心情;同时,也与词首“倦怀无据”遥相呼应,全词浑然一体。 考点二 炼句 古人说:炼字不如炼句。所谓炼句,就是根据表情达意或结构的需要,在句中运用恰当 的表达技巧或对句子做语法方面的调整。高考对炼句的考查主要是从较深层面上对句子表达 技巧和意蕴的挖掘和评析,当然这离不开对句意的理解。 [链教材·认知考点] 常考类型 特色解读 教材典例 内容、 情感句 弄懂所给句子的基本意思,进而把 握其内容、情感的内涵,这是赏析 句子的前提。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 古》:“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 否?”借廉颇自比,表达出词人报 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选 用人才的慨叹。 语言 特点句 有的句子倒装,有错位之美;有的 句子对仗,有整饬之美。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故国 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全为倒装句,按现代汉语语法顺序, 应调整为“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 华发早生。” 表达 技巧句 一般而言,高考选取的句子,都是 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鉴赏时就 要看出其在表达上的特别之处。 李清照《醉花阴》:“莫道不销魂,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以秋日 菊花喻人消瘦,暗示出相思之苦, 耐人寻味。 结构句 高考所选句子的位置一般有三处: 首句,有点题、开篇、奠定基调之 妙;中间句,有转折文意、承上启 下之用;尾句,或卒章显志,或另 辟蹊径,尤其是以景结情句,有含 蓄隽永之妙。 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 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用于开篇, 交代时间、地点,点明季节特征, 渲染出一种悲凉气氛,为全诗定下 感情基调。 [研高考·突破考点] (一)常见设问要明了 1.×××句在表达上有何特色?请作分析。 2.请赏析×××联。 3.×××句在表情达意上起到什么作用? (二)答题模板要用好 [例 2] (2016·浙江高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 北来人二首 [宋]刘克庄 试说东都①事,添人白发多。 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 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②。 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 饥锄荒寺菜,贫著陷蕃衣。 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 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 [注] ①东都:北宋都城汴梁。②宣和:宋徽宗年号。 赏析第一首中的画线句。(3 分) 答: (一)读诗抓关键 1.读标题 北来人,即从北方来的人,即从金人统治地区南逃的人。 2.看作者 刘克庄是两宋之交的诗人。 3.审注释 南宋徽宗年间。综合分析,这是一首北宋灭亡之后,感怀国事的一首诗,诗歌的内容和 感情基调类似于姜夔的《扬州慢》。 (二)答题重规范 1.审题要“准” “第一首中的画线句”明确了答题区域,“赏析”明确了答题重点,要兼顾手法和内容 两方面。 2.答题有“范” 运用对仗(对偶)、拟人的手法,(明表现手法)借陵园、宫殿的荒凉残破之景,抒亡国之 痛,情景交融。(点意境情感) [针对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凉 蟾① 宋 祁 凉蟾啮残云,飞影上西庑。 鹊鸦依空墙,蟏蛸②已在户。 君行阅三岁,确战亦云苦。 新衣本自绽,故裳复谁补? 朔风万里来,倘或从君所。 风过无传音,徘徊独谁语。 [注] ①凉蟾:这里指秋月。相传月中有蟾蜍,故云。②蟏蛸:一种蜘蛛,多在室内墙 壁间结网。 古人认为诗的前两句“凉蟾啮残云,飞影上西庑”十分奇警。请指出这两句“奇”在哪 里,并简要赏析。 答: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应了解诗句的含意,然后再从用词、表现手法、构思技巧等方面 赏析。诗歌前两句主要写景,构思十分奇特。第一句,诗人不说“秋月”,却以“凉蟾”代 之;不说“云破月出”,却说月光把周围的残云给咬蚀尽了,终于露出了皎洁的整个月亮。 第二句,不直说月亮升起来了,却写月影飞上了思妇居住的西廊,以此说明月亮是从东方升 起来的。另外,第一句的用词也十分精巧,尤其是“啮”字,用得生动巧妙。 答案:①构思奇。第一句诗人用“凉蟾”代“秋月”,写月光把周围的残云咬蚀尽了, 终于露出了皎洁的月光,生动地描绘了“云破月出”的景色;第二句,以月影飞上思妇居住 的西廊,来说明月亮是从东方升起来的。这种写景的方式,构思奇特、与众不同。②用词奇。 “啮”是“咬”的意思,用词虽然出人意料,却又显得自然生动。 考点三 语言风格 语言风格就是诗人在遣词造句、运用修辞手法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 术特色,往往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文化素养有关。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不是要求揣摩个别 字词的运用,而是要求品味整首诗歌表现出来的风格特色。解答此类题,要知人论世,除了 分析具体的诗歌内容外,还可以根据对不同诗人的创作风格的积累来帮助判断。但鉴赏的主 要根据是作品本身,特别是对于不熟悉的诗人,则更需要细读诗句,整体把握诗歌描写的意 境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链教材·认知考点] 语言风格 教材典例 沉郁: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 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 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 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 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 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 来。”语言凝练,风格沉郁悲壮,意象广阔, 别开生面。 绚丽:富丽的辞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 思。 韦庄《菩萨蛮》“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一句就是一幅绚 丽“江南好”的画,画中饱含作者对江南的 依恋之情。 自然:不留雕琢的痕迹,不使人感到做作。 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 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 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自然、平实、亲切,是诗人乐于归田隐居、 弃绝尘世的精神世界的自然流露。 委婉(含蓄):抒情或叙事,不直接写出,而 通过写与本意看似无关的事物,或者通过对 比而委婉地表达内心的情感。 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 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 烟”运用典故委婉地写华年之思的具体内 容。 明快: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 特点:不绕弯子,毫不遮掩,干脆利落,斩 钉截铁,言简意赅,一语中的,一语道破。 杨炯《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 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语 言明快流畅,风格刚健雄浑。 洗练:语言通过千锤百炼而达到质朴、流畅、 圆润洒脱、意韵无极的境界。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 心在玉壶”。“连”与“入”相携,织出一 幅烟雨迷蒙的愁网,并以“孤”为动力,把 人进一步推进萦怀的离情之中,加之“冰 心”“玉壶”的绝妙比喻,作者孤介傲岸、 冰清玉洁的形象脱然而出。语近俗白却字字 枝根相连,不可分割,匠意极深而不见斧凿。 雄奇:气势雄伟,立意新奇。 李白《蜀道难》“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 绝峨眉巅”“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 愁攀援”极言蜀道的雄奇险峻。 奔放:直率而有气势。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 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将滚滚长江与历史 长河融于一体,凸现了历史荡涤千古风流的 奔放气势,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对景 抒情的壮怀气魄。 悲慨:悲壮慷慨、寂寥苍劲。此风格的作品, 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 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 心中郁结,愤慨不平。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元嘉 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 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 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 能饭否”?借用典故,悲壮慷慨,谴责南宋 朝廷无能,讽刺当政者昏庸。 清幽:清静而又幽深,表面看似平淡自然, 细细体味却意味深长。 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前两句用不见 人影而闻人声的情景,烘托出山的空寂清冷; 后两句用夕阳返照之光映着林中的青苔,进 一步渲染了山的特点,给人一种无比清幽的 美感。 平淡:语言朴素,不追求辞藻的华丽,显现 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之中蕴涵着深 意。 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面看来句句 平淡,却于平淡之中蕴涵着诗人超脱尘世、 悠然自得的情趣。 清新: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 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 流。”运用拟人、比喻、夸张、设问手法, 将物是人非之感慨和愁思之深广表达得淋漓 尽致。 [研高考·突破考点] (一)常见设问要明了 1.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2.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3.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二)答题模板要用好 [特别提示] 赏析语言风格 3 注意 1.注意积累表现语言风格(特色)的典型用语。如清新自然、含蓄隽永、沉郁顿挫等, 在明确诗歌语言风格的基础上,再结合语境具体赏析。 2.注意综合赏析语言运用的特点。语言风格主要指用词、句式等方面的特点。用词方 面常见的考查点有叠词、数量词、词类活用等,考生要熟悉其表达效果,如词类活用常常使 描述的景物生动形象。句式方面常见的考查点有倒装句、疑问句、感叹句等。解题时要先明 确语言风格,再结合诗歌内容赏析。 3.注意分清语言风格与表达特色的区别。要想准确答题,考生先要审清题干要求,不 能答非所问。语言风格和表达特色存在共性,如都涉及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但语言风格 更倾向于遣词造句、语言特色的整体赏析,而表达特色更侧重角度变化、位置变化、表达技 巧的运用效果。 [例 3]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 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 (一)读诗抓关键 1.审题目:这是一首闺怨诗。“春怨”即“怨春”。 2.明意象:黄莺儿。 3.抓关键词句:“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二)答题重规范 1.审题要“准” “此诗”明确了答题区域,“分析”“语言特色”明确了答题重点。 2.答题有“范” 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明风格)“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 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 的美梦。(作例证)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析情感) [针对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席上赠张建康 苏庠① 本是白萍洲畔客,虎符卧镇江城。归来犹得趁鸥盟。柳丝摇晓市,杜若②遍芳汀。 莫 惜飞觞仍堕帻,柳边依约莺声。水秋鲈熟正关情。只愁宣室③召,未许钓船轻。 [注] ①苏庠(1065—1147):南宋初词人,隐逸以终,终年 83 岁。②杜若:香草,多 年生草本,高一二尺,叶广披针形,味辛香。夏日开白花,果实蓝黑色。③宣室:古代宫殿 名,泛指帝王所居的正室。 有人评说这首《临江仙》语言“明朗清新”,试结合“柳丝摇晓市,杜若遍芳汀”两句 作赏析。 答: 解析:“柳丝摇晓市,杜若遍芳汀”两句写柳枝飘摇舒展在晨晓的街市,杜若长满了满 是花香的小洲。能结合这两句诗,扣住“明朗清新”或“简明”“脱俗”“不浮艳”等语言 特点赏析,且表述合情合理即可。 答案:①不尚修饰,写景简明。“柳丝”“晓市”“杜若”“芳汀”取景自然,洗去浮 艳和纤秾。②用字脱俗,境界清新。“摇”写出了柳丝的特点,也带有拟人,突出作者的闲 适;“遍”写出了杜若之多,也表现了词人的喜悦。 [课时跟踪检测]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李 白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注]。 [注] 谢玄晖:名谢朓,南齐著名诗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两句中“金陵”点明了地点,“凉风发”暗 示了季节,“夜寂”概括了时间和环境,“望吴越”交代了登楼的目的。 B.“古来相接眼中稀”中的“相接”是从古至今,由人及己的意思;“眼中”在结构 上有过渡作用,暗示后面将要写的内容。 C.“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两句话中有“话”,意思是谢朓的诗我 能理解,但今日我写此诗,又有谁能读懂呢? D.作者笔触所及,广阔且悠远,而读者细细品味,则会发现本诗以“愁情”为线索贯 通前后,脉络清晰。 E.这首诗,诗人笔触所及,广阔而悠远,时而写自己行迹或直抒胸臆,时而描绘客观 景物或赞美古人,给人一种明快、浪漫、清新的感觉。这就格外突出了诗中的抒情主线,使 全诗浑然一体,愈见精美。 解析:选 BE B 项,“相接”是精神相通,心心相印的意思;E 项,诗歌体现出的是苍 茫、悲凉、沉郁的基调,突出诗人的寂寞和忧愁。 ★(2)从炼字角度来说,颔联中哪两个字用得极好?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 答: 答案:“摇”“滴”二字用得极好。此二字化静为动,使静止的画面生动起来。凉风吹 来,江水摇动,影子跟着摇动,让人感到城也摇动起来;秋月皎洁,露珠坠落,仿佛是从月 亮上滴落下来似的。使本属平常的水、城、露、月等景物,呈现出不同寻常的情态。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秋浦途中① 杜 牧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②无? [注] ①秋浦,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诗人被贬官外放时途经此地。②杜陵,在长安西 南,诗人家乡樊川所在地。 (1)下列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一、二两句描写水陆风光,景中蕴情,再现诗人风尘仆仆的身影和暗淡凄迷的心态。 B.三、四两句直接抒发旅途的孤寂愁闷,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悲情感慨,凄婉动人。 C.“为问寒沙新到雁”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借归雁来喻思归之人,表达出有家 归不得的流离之苦。 D.“来时还下杜陵无”一句,轻声一问,把作者对故乡、亲人的怀念,羁旅的愁思, 宛转深致地表现出来。 E.这首诗透过景物的描写,蕴藉而含蓄地抒写怀抱,富有情韵,给人以深至的回味。 解析:选 BC B 项,“直接抒发”错,应该是间接抒发;C 项,“比喻”错,应该是拟 人。 ★(2)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前两句诗中的“萧萧”和“淅淅”两个拟声词。 答: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结合诗句解释两个拟声词的含义,然后结合整首诗的思想情感, 阐释其情感内涵。 答案:“萧萧”描落叶纷飞之状,暗含秋风无情、寒意萧疏;“淅淅”状秋风飒飒之态, 泛起波光,掀动菖蒲,暗含行舟水上、漂泊无依之感。表现了诗人旅途的艰辛,衬托了孤寂 悲凉之情。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浣 溪 沙 欧阳修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①。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②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③前! [注] ①四垂天:天幕从四面下垂。②六幺:又名绿腰,唐时琵琶曲名。③尊:同“樽”, 古代盛酒的器具。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堤上游人逐画船”,写所见之人。“逐”字,生动地道出了游人如织、熙熙攘攘、 喧嚣热闹的情形。 B.“拍堤春水四垂天”,写所见之景。“拍”字形象地描绘出春水不断拍打着堤岸的 情形,用天幕的“静”反衬春水的“动”,表现了春水的生命力。 C.“白发戴花君莫笑”中“白发”泛指老人。老人头插鲜花,自己不感到可笑,也不 怕别人见怪,描绘出一幅老少同乐的热闹的春游图景。 D.“六幺催拍盏频传”一句,形象地写出画船上急管繁弦、乐声四起、频频举杯、觥 筹交错的场面。 E.“人生何处似尊前”一句表达了词人希望借醉人的春光和春酒来排解内心的郁闷和 不平。写得凄怆沉郁,耐人品味。 解析:选 BC B 项,“用天幕的‘静’反衬春水的‘动’”错,应该是春水的“动”与 天幕的“静”相互映衬。C 项,“‘白发’泛指老人”错,应该是词人自指;“描绘出一幅 老少同乐的热闹的春游图景”错,应该是表现出词人狂放不羁、乐而忘形的狂态。 ★(2)有人认为“绿杨楼外出秋千”一句中“出”字用语不当,应该用“荡”字才符合 实际情形。请结合词句谈谈你的理解。 答: 答案:“出”字用得好。“出”字既符合秋千在围墙之上时隐时现的情状,又给人丰富 的想象空间,暗中写出了秋千女的形象,使人们好像隐约听到了绿杨成阴的临水人家传出的 笑语喧闹之声,仿佛看到了秋千上娇美的身影,这样就在幽美的景色中,平添出一种盎然的 生意。而“荡”则无此丰富的意蕴。 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西江月·题溧阳三塔寺 张孝祥[注]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 [注] 张孝祥,南宋词人。积极主张收复中原,却屡遭排挤。词中的“湖”即江苏溧阳 的三塔湖,湖边有寒光亭。 (1)下列对词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问讯湖边春色”写作者重游三塔湖如遇故人,故而问候湖边的春色,表达出词人 主动前来探望的殷切心情。 B.“重来又是三年”写出两次游湖相距的时间,表达了故地重游的感慨,而且暗示其 间经历了人生的多少波折变幻。 C.“东风吹我过湖船”写东风浩荡,吹着“我”的小船,表现了东风的强劲。表达了 超脱尘网、得其所哉的无限快意。 D.“杨柳丝丝拂面”写湖边的柳条被风吹动,拂过脸庞,似乎满含深情,正是注情于 物的拟人写法,创造出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 E.“此心到处悠然”是说自己无论到哪儿总是悠闲安适,表达了词人已经习惯于这种 恬淡的生活,游山玩水,不再追求世俗的名利。 解析:选 CE C 项,东风“浩荡”“强劲”错,“东风”句,表现的是春风的轻柔、友 好;E 项,“词人已经习惯于这种恬淡的生活”错,此句表达的是词人无力改变世事,只能 随遇而安,自寻解脱的无奈。 ★(2)请从画面描写的角度,对“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两句加以赏析。 答: 解析:按照题干要求,首先要抓住词句中的意象,展开联想,把这两句词所描绘的画面 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然后点明手法以及这种手法的艺术效果;最后阐明词句表达的思想 情感。 答案:这两句词描绘了一幅湖水一碧万顷,天水相连,沙鸥自由飞翔其间的辽阔深远而 又充满蓬勃生气的画面。词人运用动静结合(点面结合)的手法,使画面生动、意境悠远,与 作者“悠然”的情感自然相融。暗寓着词人对世路尘俗的鄙弃憎恶,对返归自然的热切期待。 第 3 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是指准确判断诗歌所运用的手法技巧,并赏析其表达效果。 表达技巧是一个较宽泛的概念,主要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手法四大方 面。考生常因界定不清表达技巧、答题思路紊乱而失分。鉴于此,我们采用先厘清四大表达 技巧、统一答题步骤,后分类练习、专项突破的方法编写本讲内容。 4 大技巧要辨清 3 步通法掌握好 表达技巧指诗人塑造形象、创设意境、表达 情感时所使用的各种手法。主要体现在以下 4 个方面: 说明:因各种版本对有些技巧的分类并 不一致,例如,有的把动静、虚实、抑扬、 角度变换、托物言志等归入了表达方式,而 有些图书则将其归入了表现手法。因此,如 果题目中问到表达技巧、表现手法时,考生 要从多角度思考。 虽然表达技巧分为 4 大类,每大类又分 多种技巧,但从高考及解题实际看,其解题 步骤是一样的,均需采用“3 步骤”。 考点一 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指的是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从高考命题来看,主要是考查描写和抒情。 (一)描 写 [必备知识] 技巧 阐释 侧面描写 (间接描写) 通过其他事物或环境描写对主要对象加以渲染烘托,使之突出、鲜明 正 面 描 写 白描 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手法,指不着颜色,也不画背景,只用虚线勾 勒人物形象的画法。文学中指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不事雕饰,抓 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与景物的情态面貌的手法 正 细节 细节描写是对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环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可以 面 描 写 描写 是一个动作、一种情景、一个特点或一种景物等。通过特写镜头把事 物放大,通过准确、生动、细致的描写,于细微处见精神 动静 结合 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动 静结合”,相辅相成 虚实 结合 把抽象的论述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把眼前现实的描写与回忆、 想象结合起来。凡是写想象和回忆、虚幻世界和梦境以及设想之景的 均为虚写。实与虚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客观为实,主观 为虚;现实为实,抽象为虚;己方为实,对方为虚;当前为实,过去 与未来为虚;物质为实,想象为虚 正 面 描 写 抑扬 结合 指不从正面平铺直陈,先从反面宕开一笔,欲擒故纵,而后才透露自 己的真实意图,从而制造悬念,形成鲜明对比达到突出某个人物或某 种思想目的的写法。它又分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两种。无论哪种, “抑”只是一种手段,“扬”才是最终目的,“抑”是为“扬”蓄势 角度 变化 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或由近而远、由上而下、俯视、 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 绘声 绘色 绘形 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或通过色彩、声音去描写景物。凡是 诗词中出现了颜色词,即应考虑视觉(或绘色);出现了表声音的词, 即应考虑听觉(或绘声)或动静结合;如有冷暖,须考虑触觉;如有花 香之类,须考虑嗅觉 [典题练明]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酒 泉 子 潘 阆① 长忆西山,灵隐寺前三竺②后,冷泉亭上旧曾游,三伏似清秋。 白猿③时见攀高树,长啸一声何处去?别来几向画图看,终是欠峰峦! [注] ①潘阆:宋初著名隐士、文人。②三竺:指杭州飞来峰东南天竺山上的上天竺、 中天竺、下天竺三寺。③白猿:相传晋代高僧慧理曾在灵隐畜养过一头白猿。 结合词句,简要分析本词上片运用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答: 答案:①上片主要运用了白描手法。(定技巧)②如“长忆西山,灵隐寺前三竺后”两句 用三个地名和两个方位,交代了风景点,是远景、大景;“冷泉亭上旧曾游”一句是近景、 小景。(释运用)③这三句只标明地点,没有具体描绘西山的景色有多美好,可以让读者驰骋 想象,添补出更多更美的景象。(析效果) 2.(2015·浙江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木兰花慢·赠弹琵琶者 [元]张伯淳 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都来四条弦里,有 无穷、旧谱与新声。写出天然律吕①,扫空眼底 ②筝。 落红,天气暖犹轻。洗耳为渠听。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轩窗静来偏好, 到曲终、怀抱转分明。相见今朝何处?语溪③乍雨初晴。 [注] ①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② ,一种弦乐器,如筝。③语溪,溪水名,在今浙 江桐乡。 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 答: 解析:本题题干指向较为明确,要求分析上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答题时, 应具体分析上下片词句的意思,找出描写琵琶演奏的词句,概括其角度即可。根据上片中的 “旧谱”“新声”“天然律吕”和下片中的“洗耳”听、“似醉还醒”可知,本词中上片从 乐曲方面来描写,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 答案:①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 雅等),侧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②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气氛感受、典故联想、景色渲 染等),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山亭柳·赠歌者① 晏 殊 家住西秦,赌②博艺随身。花柳③上,斗尖新。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蜀锦缠头 无数,不负辛勤。 数年来往咸京道,残杯冷炙漫销魂。衷肠事,托何人?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 一曲当筵落泪,重掩罗巾。 [注] ①本词为作者知永兴军时所作,当时年已衰老,政治失意。②赌:与人竞赛。③ 花柳:借指欢场上的歌舞技艺。 词的上阕是运用什么表现手法来表现歌者技艺的?请简要赏析。 答: 答案:①运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定技巧)②词的上阕从正面描写了歌者的多才 多艺,对歌舞技艺的追求以及高亢嘹亮的歌声,又从侧面描写了歌者受人追捧的情景,(释 运用)③表现了歌者的技艺高超。(析效果)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芳 草 渡 贺 铸 留征辔,送离杯。羞泪下,撚青梅。低声问道几时回。秦筝雁促,此夜为谁排? 君 去也,远蓬莱。千里地,信音乖。相思成病底情怀?和烦恼,寻个便,送将来。 请任意选择词中两处细节描写进行赏析。 答: 解析:解答本题,要先明确题干已经指出了需要鉴赏的艺术手法——细节描写,范围是 全词,然后找出词中的细节,结合词句内容分析即可。 答案:词中的细节描写主要有:留马、送杯、泪下、撚梅、低问。“留马、送杯”两细 节简明扼要,语浅意深,将离别之前的彻夜话别、收拾行装、长亭离宴、缠绵眷恋、寡欢无 言等情节一概省去,却又使依依不舍之情溢于言表。“泪下、撚梅、低问”三个细节极为委 婉细腻地刻画出女主人公悲痛欲绝的心情。“泪下”的细节描写将送别人的复杂微妙的心理 活动全部写出,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撚梅”的细节描写将女主人公左右 为难之态描绘了出来;“问”之前加“低声”来修饰、限制,“问”之后又说“几时回”, 描摹女主人公的神情、心态、语气、动作绘声绘色,毫发毕现,曲尽体物传情之妙,起到了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作用。(任选两处即可) (二)抒 情 [必备知识] 技巧 阐释 直接 抒情 直接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的抒情方式。包括直 抒豪情壮志、直抒愤世嫉俗之情、直抒悲思愁绪、直抒欢快喜悦之情、 直接表达对事理的见解和看法等 间 接 抒 情 借景 抒情 作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 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古诗词中, 松、竹、菊、柳等都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或直接以景物描写代替情 感抒发,或先写景后抒情 寓情 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感完全寄托在特定的景物描写之中。一般是先融情 于景 后写景,或直接将自身的情感包含在景物描写之中 托物 言志 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 的物带有人格化的色彩。用于“咏物诗”,诗中的物象一般只有一个, 所托之物既是作者的气节、志趣、理想的化身,也是作品主旨的载体 借古讽今 这是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讽喻当朝 [典题练明]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临 江 仙 徐昌图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上阕“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两句主要运用了哪种抒情方式?试作赏析。 答: 答案: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定技巧)“淡云孤雁远”描写了天边淡云,云边孤雁, “寒日暮天红”描写暮色四合、残阳如血的景象,(释运用)展现了一幅寥远凄清的暮秋图, 抒发了词人深深的孤寂离愁。(析效果)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水龙吟·登瓜步江楼 徐之瑞① 怒涛千叠横江,是谁截断神鳌足②?却思当日,风云叱咤,气吞巴蜀③。江左夷吾④,风 流顿尽,神州谁复?但茫茫睹此,河山如故,悲何限、吞声哭。 正拟清游堪续,剩荒台、 乱鸦残木。伤心莫话,南朝旧事,春波犹绿。鼎鼎华年,滔滔逝水,浮生何促!指三山缥缈, 凌云东去,醉吹霜竹。 [注] ①徐之瑞:字兰生,浙江仁和人。明崇祯九年举人,入清不仕。②传说女娲断鳌 足做撑天之柱。③西晋初期,王濬率军自巴蜀顺江东下,迫使吴国投降。④温峤认为王导有 管仲(夷吾)之才,能辅助局势未稳的东晋。 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这首词的下片。 答: 解析:解答本题,需找出所写之景,体会词人所抒之情,从景与情之间的距离和感情色 彩等角度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然后分类作答即可。 答案:①写哀景抒哀情。以荒凉残破之景抒发凄凉孤寂之情,以沧桑巨变抒发亡国之痛。 ②以乐景衬哀情。春波犹绿,故国不再,令人伤怀。③触景生情。本想游赏,可眼前荒台、 乱鸦、残木之景十分荒凉,让词人联想到南朝旧事,勾起亡国之恨。④寓情于景。华年蹉跎 如滔滔逝水,“浮生何促”,抒发词人对年华易逝、人生短促的感慨与救国无术的愤懑悲痛。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秋波媚① 七月十六晚登高兴亭②望长安南山 陆 游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③,应待人来。 [注] ①这是陆游国难当头被任命担任军中要务时所作。当时有利的形势和军中的生 活,让他触景生情,写下此词。②高兴亭:地处南宋抗金前线,正对长安南山。③灞桥、曲 江:均为长安地名,风景优美。 词的上片是如何表达“此兴”的?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 解析:答题时,要紧扣“兴”字,结合具体词句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兴”的。上片开 篇两句描绘前线的秋色与紧张的战斗气氛,哀怨的号角声与烽火的光焰渲染出一幅有声有色 的边地前线的雄浑画面,为作者登高酹酒提供了开阔的背景,属于借景抒情。“悲歌击筑, 凭高酹酒,此兴悠哉”三句,作者正面出场,通过两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展示出作者收 复关中成功在望、志在必胜的心情。一是“悲歌击筑”,说的是荆轲入秦刺秦王前,在易水 边,高渐离击筑,荆轲悲歌,作者用此典表示誓死夺取胜利的决心;二是“凭高酹酒”,既 是祭奠捐躯者,又是预祝胜利。“此兴悠哉”一句,则直接抒发了作者的壮志豪情。 答案:①借景抒情,借“角声”“烽火”之景,表达作者积极迎战之“兴”。②借事(典 故)抒情,借“击筑”“酹酒”之事,表达志在必胜之“兴”。③直抒胸臆,用“悠哉”直 接表达豪迈之“兴”。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年少行(其三) 令狐楚 [注] 河湟:湟水流域及其与黄河合流的一带,这里是指被吐蕃统治者所侵占的河西、 陇右之地。 本诗采用了什么样的抒情方式?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诗歌前两句刻画了青年将士们的飒爽英姿,是间接抒情;后两句写出了将士们收 复失地的决心,是直接抒情。在表现技巧上,先景后情,情景交融。 答案: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的抒情方式。(定技巧)前两句写景,情景交融,是间 接抒情;后两句直接展示了将士们的心声,不收复河湟一带失地,誓不回头眺望故乡。(释 运用)表达了将士们收复失地的决心,克敌制胜的爱国激情,为国捐躯的义无反顾和公而忘 私的英雄主义精神,是直接抒情。(析效果) 考点二 表现手法 近年高考对表现手法的考查最多的是比兴、象征、烘托、对比、照应、联想、想象、用 典等。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做题中,当题目问及表现手法时,往往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 也纳入其中。 [必备知识] 技巧 阐释 比兴 “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叫起兴。“比”是“以彼物比 此物”,即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比”“兴”联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 象征 把所要求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 论表达出来。咏物诗多用象征手法,有些教辅书,甚至把托物言志与 象征合为一类 烘托 描写甲事物时,不直接从甲事物入手,而是通过描写与之相关联的另 外一些事物,来达到描写甲事物的目的。它是用一些事物暗示出另一 事物,属侧面描写 对比 把两种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联想 与想 象 联想是指由一事物而想到与之有关事物的思维活动。想象是人对头脑 中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 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愿望等。引用或化用 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从而达到意出言外的 作用。用典可抒发自己的情感、讽刺时事 [典题练明]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小重山·端午 [元]舒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注]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 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 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 答: 解析:根据“最突出的表现手法”,选取最突出的、最明显的手法。上阕中众人的繁忙 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 形成对比。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 答案:对比。(定技巧)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 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释运用)(答“反衬”,且简析合 理也可) 2.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金人捧露盘·卢龙①怀古② [清]尤侗 出神京,临绝塞,是卢龙。想榆关、血战英雄。南山射虎,将军霹雳吼雕弓③。大旗落 日,鸣笳起、万马秋风。 问当年,人安在?流水咽,古城空。看雨抛、金锁苔红。健儿白发,闲驱黄雀野田中。 参军岸帻④,戍楼上、独数飞鸿。 [注] ①卢龙,自古为北方边关要塞,汉代飞将军李广曾在此驻守。②此词作于词人被 贬期间。③李广射虎而又为虎所伤,最终射杀猛虎。④参军岸帻,东晋孟嘉落帽的典故,孟 嘉是征西将军桓温的参军,桓温极为赏识孟嘉,并重用他。 作者运用哪些手法来刻画李广这一人物?请结合词的上阕内容简要分析。 答: 答案:①作者运用联想(想象、虚写)的手法,(定技巧)由险要的卢龙边塞联想到曾在这 里驻守征战的将军李广,接着点明了李广射杀猛虎的事件,(释运用)一个“吼”字写出其射 虎时豪气勇武、威风凛凛的气势。(析效果)②最后作者运用衬托手法,(定技巧)用雄浑苍凉 的边关景色把李广的英雄形象衬托得更加高大。(释运用、析效果)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 鹧鸪天·建康上元作① 赵 鼎 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 花弄影,月流辉。水晶宫殿五云飞。分明一觉华胥梦②,回首东风泪满衣。 [注] ①本词作于宋南渡后的元宵节。②华胥梦:传说黄帝梦游华胥之国,该国社会繁 荣祥和。 这首词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表达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①运用了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定技巧)上阕实写南渡后客居的悲凉,下阕转入 对当年全盛时欢乐生活的回忆,结尾两句又跌入悲怆的现实,(释运用)表达了沉重的爱国之 思。(析效果) ②运用了反衬(对比)的表现手法。(定技巧)词人通过回忆当年全盛时的欢乐反衬(对比) 南渡后客居的悲凉,(释运用)突出了沉重的爱国之思。(析效果)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遣 悲 怀① 元 稹 谢公②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③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注] ①元稹的原配夫人韦氏病逝后,元稹写了不少悼亡诗,此为其中一首。②谢公: 指东晋宰相谢安,最宠爱他的侄女谢道韫。③黔娄:战国时齐国的一位贫士。 首联运用了何种手法?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用典。(定技巧)以东晋宰相谢安最宠爱的侄女谢道韫借指韦氏,以战国时齐国的 贫士黔娄自喻,其中含有对方屈身下嫁的意思。(释运用)引出后文对韦氏婚后艰苦生活的描 写,间接表达了诗人对亡妻的追怀悼念之情。(析效果) 考点三 修辞手法 古人十分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采用比喻、拟人等手法使描写的事物更为形象生动,采 用夸张、设问、反问等手法来突出诗的主旨,采用借代、双关等手法使诗中字句更为精巧。 高考对于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要求结合具体内容作相应的具体分析,而不能只就共性的作 用来谈。 [必备知识] 类型 说明 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 物特征、把抽象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等 比拟 包括拟人和拟物。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物,或把此物当彼物来写叫拟 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表达 事物的作用 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相近或相反的意思。从 形式上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排比 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 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典题练明]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春夕酒醒 皮日休① [注] ①皮日休:晚唐诗人,半生坎坷。本诗为其中年所作。②酃醁(líng lù):美酒 名。 三、四句运用了哪些手法?表达了作者何种情感? 答: 解析:题干问的是“三、四句运用了哪些手法?表达了作者何种情感”,这是考查诗歌 中的表达技巧。一般先考虑修辞,“夜半醒来红蜡短, 一枝寒泪作珊瑚”写酒醒所见景象: “短”字,绘出红蜡残尽的凄清况味;“一枝”,点明红蜡处境孤独;“寒泪”的形象则使 人仿佛看到那消融的残烛,好像正在流着伤心的泪水。诗人运用拟人手法,不仅把“红蜡” 写得形神毕肖,而且熔铸了自己半生凄凉的身世之感,物我一体,情景交融。这时作者已进 入中年,壮志未酬,人生道路正像这一枝短残了的红蜡。 答案:运用了比喻和拟人手法,(定技巧)将残烛比作珊瑚,生动形象,绮美多姿;“寒 泪”的形象则使人仿佛看到那红烛消融的一刻,似流着伤心之泪,(释运用)诗人使用拟人手 法,不仅把“红蜡”写得形神毕肖,而且熔铸了自己半生坎坷的身世,平添一分酸楚与凄凉。 (析效果) 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和子由渑池怀旧 [宋]苏轼 这首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解答这类题目要先指出手法,再结合诗句阐释手法,最后分析效果。“人生到处 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自问自答,是设问。一个“似”字,暗含使用了比喻手法。 答案:①首联和尾联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引出本诗要表达的情感对象,即诗人对人 生的理解。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人生到处”比作飞鸿踩踏雪泥,只能留下浅浅的 痕迹。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注] 此诗为诗人 63 岁被贬至海南时所作,诗人被贬之前官至宰相。 请从运用修辞和抒发情感两方面分析“鸟飞犹是半年程”一句的妙处。 答: 答案:①这一句使用夸张手法。(定技巧)②人不能像鸟那样自由地快速地飞翔,可是即 使是鸟儿,也要半年才能飞到,极言自己离开京师之遥远。(释运用)③突出表现了诗人对京 城深深的眷念之情,以及对回京之难的感叹。(析效果)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竹枝词[注]二首(其一)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注] 竹枝词:乐府近代曲名,又名《竹枝》,原为四川东部一带的民歌。 “道是无晴还有晴”的“晴”字意蕴丰富,请简析它的双重意蕴。 答: 答案:①“晴”和“情”谐音双关。(定技巧)②表面上说晴雨的“晴”(晴朗),实际上 说情感的“情”(情感)(“有晴”“无晴”是“有情”“无情”的隐语)。(释运用)③含蓄贴 切地表现出抒情女主人公听到情郎的歌声时所产生的疑虑不安、含羞、惊喜等微妙复杂的情 感。(析效果) 考点四 结构手法 古代诗歌的结构讲究起承转合,诗人为了更准确地表情达意,创造了很多结构手法,常 见的有开门见山、起承转合、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意象组合等。对此,高考命题时有涉及, 经常会就诗歌的开头、中间、结尾、整体结构等设置问题。 [必备知识] 技巧 阐释 开门见山 诗歌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起承转合 这是古典诗词写作上的一种技巧,一般指对绝句的四句、律诗的四联在写作上 的要求。“起”即开头(绝句的第一句,律诗的开头两句,以下类推);“承” 即紧承上句(联)的诗意,进一步描写或铺陈,要承接得自然、紧密;“转”即 意思的递进或转折,是指诗的内容宕开一笔,使诗的内容更加丰富或境界更加 开阔;“合”则是对全诗的收束,要对前面的描写起到收束的作用,要收得有 力,并传达出诗的思想感情,一般要在此句(联)点出诗意或主题 卒章显志 诗人于诗歌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点明主旨 以景结情 诗歌在议论抒情或叙事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诗歌 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含蓄无限 画龙点睛 用一两句精彩的话在诗中或结尾处点明主旨 照应 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内容作必要的回答,恰当地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 严谨。包括内容照应题目、结尾照应开头 [典题练明]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早寒有怀 [唐]孟浩然 [注] 迷津:迷路。 这首诗以“平海夕漫漫”作结,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结句的赏析。“平海夕漫漫”是写景句,所以运用了以景作结的 手法。江水与海相平,水势漫漫,不知道到哪里去问路。作者借此把思乡之情和前途迷茫的 忧愁融合在一起,令人回味无穷。 答案:以景作结,照应首联。(定技巧)以长夜漫漫、大海茫茫暗指前途的渺茫,把思乡 和前途迷惘结合在一起,(释运用)照应开头,韵味无穷。(析效果)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感遇十二首(其七) 张九龄 这首诗的开头和结尾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做这类试题,先要了解古代诗歌开头与结尾的有关技巧,然后结合内容和思想感 情进行分析。本诗开头两句,诗人以饱满的热情,颂扬丹橘经得起严冬考验;三、四两句写 丹橘的特点;后面四句是叙事,也是抒情;最后两句是紧承“运命”两句而来,仍然落到了 橘树上。诗人大声疾呼:不要只说种桃李,难道橘树不能供人乘凉吗?很明显,诗人是在为 橘树鸣不平,其实也就是在为贤者鸣不平,这是全诗主旨所在。据此可知,开头与结尾是互 相照应的,结尾运用反问,卒章显志。 答案:开头以橘起,最后两句以橘结,前后呼应,尤其是出人意料的议论性反问,卒章 显志,(定技巧、释运用)深化了主题,表达了对朝廷听信谗言、邪正不辨的愤慨,增添了诗 的艺术魅力。(析效果) 3.阅读下面的清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渡百里湖 查慎行 湖面宽千顷,湖流浅半篙。 远帆如不动,原树竞相高。 岁已占秋旱,民犹望雨膏。 涸鳞[注]如可活,吾敢畏波涛? [注] 涸鳞:比喻处于窘困境地、亟待救援的百姓。 诗歌的尾联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①卒章显志。(定技巧)②诗歌前三联描写了湖面宽阔,湖水较浅,船行速度缓慢, 岸边的树木越显高大,百姓在盼望下雨的情景。最后一联则表明,只要能让百姓得到雨水缓 解旱情,即使自己渡湖时遇到风浪也在所不惜的心情。(释运用)③直抒胸臆,突出了作者忧 国忧民的情怀。(析效果) 4.阅读下面一首清词,回答后面问题。 点绛唇·饯春 [清]王鹏运 抛尽榆钱,依然难买春光驻。依春无语,肠断春归路。 春去能来,人去能来否?长亭暮,乱山无数。只有鹃声苦。 “春去能来,人去能来否”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答: 答案: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定技巧)“春去能来”承上文伤春之情,“人去能来否” 引出下文对离人的思念之情的描写。(释运用) [课时跟踪检测] 1.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1)~(2)题。 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 岑 参其 五 蕃军遥见汉家营,满谷连山遍哭声。 万箭千刀一夜杀,平明流血浸空城。 其 六 暮雨旌旗湿未干,胡烟白草日光寒。 昨夜将军连晓战,蕃军只见马空鞍。 (1)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从“蕃军遥见汉家营”可以看出战前呈两军对垒的形势。从“暮雨旌旗湿未干”则 可知战事告捷有赖雨夜偷袭的成功。 B.“满谷连山遍哭声”是夜袭时的实况,但诗人没有完全按实况的顺序安排,而是将 这遍地哭声安排在描写两军对垒句前,这就产生了一种先夺其志(斗志)的效果。 C.“万箭千刀一夜杀”展现夜袭的激烈战斗场面,字里行间充满刀光剑影;句中连用 “万、千、一”三个数字,深刻地描写了战争的激烈和厮杀的残酷无情。 D.结合第二首诗来看,“平明流血浸空城”表现战血和泪水相掺和,红成一片。在前 句杀声哭声震天的描写后,出现这个红色恐怖画面,又产生了死一般沉寂的效果。 E.“暮雨旌旗湿未干”写战斗结束后天明时的情景,该句与“平明流血浸空城”,都 以“湿”的场面,显示出战事刚刚结束,杀气尚未全消。 解析:选 BD B 项,“在对垒句前”错误,应是“在描绘厮杀句前”;D 项,“和泪水 相掺和”错误,应是“和雨水相掺和”。 ★(2)这两首诗描写战争场景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 答案:第一首,正面描写战争。蕃军从梦中惊醒,已是杀声震天,战场一片哭声,血流 成河。诗人通过对战争的直接描写,表现戍边将士的英雄气概。 第二首,侧面描写战争。诗人通过描写战斗结束后的天明时分,战场上失去主人的胡人 战马“空鞍”,来暗示昨夜战斗的激烈,含蓄、内敛。 2.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2)题。 西江月·黄陵庙① 张孝祥 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②更好,今朝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③岳阳楼上。 [注] ①这首词是词人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②风回:指风向转为 顺风。③准拟:一定能。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开头两句,写风尚未起时的风光。水光山色,交相辉映,船上人心旷神怡,其乐无 穷。此二句纯属写景,而词人欣悦之情尽在其中,即所谓借景抒情。 B.“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两句写舟泛湘江一路行来的景色。只写“一船明 月”“千里秋江”,其他美景堪收、旅怀足慰之事,不必细数。两个对偶句用“满载”和“平 铺”相对,将湖光和山色一并画出,构成美丽景致。 C.“波神”二句,水神有意留住我观看夕阳下的美景,放起鱼鳞般的波纹。这两句以 幽默的手法写航船遇风受阻被迫停泊的情景,反衬出作者此时的心境十分安闲自在。 D.“水晶宫”一句,照应“波神”,眼前似乎是水府鱼宫伴着秋风,轻打着木船,发 出阵阵声响,就像是水族们演奏的《霓裳羽衣曲》,美妙动听。 E.结尾写词人登上岳阳楼欣赏洞庭湖的美景。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他潜意识里仍受范 仲淹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理想所驱动,希望有朝一日能一展抱负,建功立业。 解析:选 AE A 项,“借景抒情”错误,应是“景中有情(寓情于景)”;E 项,从“准 拟”二字上可看出,尾句写的是设想登岳阳楼赏景,这里错为已登上岳阳楼赏景。 ★(2)这首词运用了“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请对此做简要分析。 答: 答案:作者实写“明月”“秋江”“斜阳”“细浪”,以及泊船后听到的涛声,在眼前 景物的基础上,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与水神“看斜阳”,听到“水晶宫”里奏乐,明 日抵达“岳阳楼”等情景,以实写虚,虚中有实,表现了对洞庭山水的热爱。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红 梅 苏 轼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注]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 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对红梅绿叶与青枝的赞美。 B.“自恐”句既表明了自己真的担心,也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无奈。 D.“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E.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解析:选 DE A 项,表达了对红梅的赞美;B 项,“表明了自己真的担心”错误,该句 并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C 项,“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没有透露出无奈, 而是说红梅斗雪凌霜的本性。 ★(2)诗人是用哪些艺术手法来勾画梅花的?就其中两点做赏析。 答: 解析:分析这首诗使用的表达技巧,可从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两方面来考虑。作答时, 先指明技巧,再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①拟人。如“怕愁贪睡”四字是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梅花不愿招致愁怨而贪睡 的娇憨之态。②用典:“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这句引典故作结,点明主旨, 锁住全篇,含蓄蕴藉。③托物言志:借咏梅来表达自己不同流俗的孤高品性。 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浣溪沙·红蓼渡头秋正雨 [唐]薛昭蕴 红蓼①渡头秋正雨,印沙鸥迹自成行。整鬟②飘袖野风香。 不语含 ③深浦④里,几回愁煞棹船郎。燕归帆尽水茫茫。 [注] ①蓼(liǎo):一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水中,味苦,可作药用。红蓼:开红花的 水蓼。②整鬟:梳理发鬟。③含 :愁眉不展。④浦:水滨。 (1)下列对这首唐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词的上阕写沙滩上秋雨中的渡头,水边长着紫红色的蓼花,鸥迹成行,描绘出渡头 的寂静、幽远。 B.“整鬟飘袖野风香”给读者留下了佳人站在渡头要干什么的悬念,“整鬟”,在这 里不仅有盛装的意思,还包含着“女为悦己者容”的意思。 C.词的上阕给读者在听觉上的是风雨声,在视觉上的是热色的红蓼花、成行的沙鸥足 迹和盛装的佳人,在嗅觉上的是佳人和野花的芳香。 D.“几回愁煞棹船郎”写佳人心事重重地皱着眉,默默地立在渡头,又不要摆渡、放 舟,所以“愁煞”自己。 E.词的末句,从表面上看来,燕归、帆尽、水茫茫,都是写景,而深含着的至真至切 的怀人之情,却紧扣读者的心扉,一切都在“不语”中。 解析:选 AD A 项,“寂静、幽远”有误,应为“苍凉、寂寞”;D 项,“自己”与原 词不符,应为“船夫”。 ★(2)下阕的首句“不语含 深浦里”在整首词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从“不语含 深浦里”这句词在整首词的位置上来分析结构方面的作用时要注意 指出是如何“承上”和“启下”的。 答案:承上启下的作用。“不语含 ”的人就是上阕“整鬟飘袖”的佳人,这是承上。 为什么“不语含 ”,这是启下,也是词人安排的又一个悬念。 第 4 讲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古人云“诗言志”,对诗歌思想内容、主旨的把握是诗歌鉴赏的必要步骤,也是鉴赏诗 歌的终极目标。高考对这一考点的考查角度有二:一是直陈式,要求直接答出某句(某联、 某片等)或全篇的思想感情,对于此类题目,考生会答但要点答不全;二是分析式,要求不 仅答出其思想感情,还要进行分析,对于此类题目,考生往往因不会分析而失分。本讲先教 给考生“2 大题型”的解题技巧,再重点练好“三功”,确保情感分析题答题更完善。 一、掌握 2 大题型——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 诗歌的思想内容是指诗歌中描写的物、人、事的总和,是诗歌赖以表现作者情感和作者 观点的关键。评价思想内容,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 会意义。 (一)常见设问要明了 1.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2.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3.诗人主要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4.某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5.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二)答题模板要用好 附:评价主旨类常见术语 术 语 阐 释 言近旨远 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 言简意丰 语言简洁,内容丰富 意在言外 言外之意,言在此而意在彼,弦外音,味外味,言有尽而意无穷 含蓄蕴藉 委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语意含而不露,或表达得不明显,耐人寻味 [例 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周 晋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 絮影 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此词写春,有人读出了愁,有人读出了喜,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 答: (一)读诗抓关键 1.审题目:“访……”可知是一首访友词。 2.明意象:卷帘、黄鹂、絮影、梨花雨。 3.关键词:愁、无侣、无人。 (二)答题重规范 1.审题要“准” “结合全词”明确了答题区域,“有人……,有人……”点明答案不唯一,“谈谈你的 理解”明确了答题重点。 2.答题有“范” (示例一)此词主要表达了春色恼人的孤独惆怅之感。(概括)上阕抒发了卷帘放愁愁仍在 的无奈、缺少诗朋酒侣而自对鸟语的寂寞之情,下阕抒发了大好春光无人欣赏的惋惜、吟诗 而未成的遗憾、梨花飘落如雨的怅惘之情。(分析) (示例二)此词主要表达了春景无限的欣悦自得之情。(概括)上阕抒发了卷帘放去春愁的 畅快、虽无友人却独对鸟语的悠然之情,下阕抒发了飘飘絮影脉脉 香春在无人处的惊喜、 梨花飘落如雨诗意盎然的沉醉之情。(分析) (示例三)此词既有孤独惆怅的春愁,又有春景无限的欢欣自得。(概括)例如上阕有午梦 初回浓浓的春愁,也有自对鸟语趣味横生的悠然;例如下阕有春在无人处的惊喜,也有梨花 飘落如雨的怅惘。(分析) [针对训练] 1.(2015·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残春旅舍 韩 偓① [注] ①韩偓(约 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 闽地时所作。②咸京:这里借指都城长安。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 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 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颈联“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具体写诗人客居馆舍中的情景。诗 人心中烦闷,流落他乡客居无聊,只好用诗来抒写自己的心境,表达悲愤的情怀。然而,诗 未写成,悲忧郁愤更深。只好用酒来作为奇兵,冲荡这重重愁阵。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 这更大的悲伤便是诗人找到自己从前的官服:“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待眼明。”诗人 这时清醒地认识到:他要好好保存这顶珍贵的朝帽,千万不能让它被尘埃污染。作者深知唐 王朝避免不了灭亡的命运,而自己又无所作为,故所作之诗多缅怀往事,基调悲凉,最后表 达了诗人兢兢业业、力求尽职、无负朝冠的心情。 答案:表达了作者内心孤寂愁苦,但仍忠于大唐、心系故国之情。(概括)运用了细节描 写,通过参禅使自己平静,通过饮酒化解“愁阵”,表明他内心孤寂愁苦;避免染“尘埃”, 整理朝冠期待“眼明”,表明他不愿依附奸佞,对大唐一片忠心。(分析) 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作者的观点态度,指作者通过诗歌表达出来的人生志趣或感悟,包括对事物、人物的态 度,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态度,对人生的感悟等。对作者观点态度 的“评价”,就是对其进行判断、分析。 (一)常见设问要明了 1.结合诗歌的有关内容,分析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2.你是否同意某种说法?请谈谈你的理解。 3.前人对此这样评论,你是怎样看待的? (二)答题模板要用好 [例 2] (2014·江西高考)阅读下面一首宋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 先觉四黎之舍三首①(其二) 苏 轼 [注] ①被酒:刚喝过酒,带着醉意。四黎:子云、威、徽、先觉四人都是海南黎族人, 姓黎,故称“四黎”。②翁:苏轼自称。 请结合作者的思想和本诗内容,分析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6 分) 答: (一)读诗抓关键 1.知作者,明情感 苏轼一生宦海沉浮,奔走四方,经历过许多坎坷,见识了人生路上的许多风风雨雨,同 时也积累了丰富的生活阅历。他用海洋一样阔大的胸怀去包容一切,对尘世的沉浮总以冷静、 旷达、乐观的态度对待。 2.看注释,知背景 据注释“海南黎族人”和诗歌内容可知,此诗是苏轼被贬于海南时所作。但就是在这样 的背景下,苏轼竟然还能与小儿嬉戏,产生舞雩之感,可见其人生态度之旷达和乐观。 (二)答题重规范 1.审题要“准” “结合作者的思想和本诗内容”明确了答题的要求,“这首诗”明确了答题区域,“分 析……怎样的人生态度”明确了答题的重点。 2.答题有“范” 本诗表现了作者经历磨难而始终乐观向上、超脱旷达的人生态度。(明确观点)尽管作者 身在“天涯万里”,宦海漂泊,人生遭到重大挫折,但他胸怀坦然;面对热情的黎胞、天真 无邪的儿童,作者感到无限的欣慰,仿佛进入了曾皙所描绘的孔子所向往的礼乐之治的盛世, 也忘却了宦海沉浮的怅惘之情和对故乡的眷念之意。(具体分析) [针对训练] 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落 叶 吴嘉纪 诗歌的尾联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答: 答案:落叶何必要埋怨秋风将它摇落呢?这是因为它在春风中就隐含了多变故的命运。 生命规律就是有兴盛必有衰败,应当从容面对,表达了诗人达观从容的人生态度。(或面对 自然规律的盛衰变化,表达了无限感慨之意。) 二、突破 1 个难点——练好“三功”,确保情感分析题更完善 (一)习得“外家功”(挑字析、逐联〈片〉析) Ⅰ.挑字析 古诗写作重炼字,以至“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这样的字,有时表现在高度凝练 的情感词语上,这叫“情字”。分析某句、某联或全篇的思想感情,首先要把这样的“情字” 挑出来分析。有时,“情字”并不是那么显豁,而是藏在某些富有表现力的实字或虚字中。 挑字析主要用于对某句、某联较小范围的分析中。 [针对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题报恩寺上方 方 干 来来先上上方看,眼界无穷世界宽。 岩溜喷空晴似雨,林萝碍日夏多寒。 众山迢递皆相叠,一路高低不记盘。 清峭关心惜归去,他时梦到亦难判。 这首诗的首尾两联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解析:题干要求把握诗歌首尾两联所蕴涵的诗人的思想情感,而诗歌中的某些关键词语 往往就蕴涵着诗人的思想情感,因此,要抓住首尾两联中的关键词语。如首联中的“来 来”“无穷”“宽”等,这几个词语虽然不是直接抒情,但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它们写出 了诗人登上寺院后兴致勃勃的情形,透露出诗人的惊喜之情;尾联中,只要抓住“惜”“难” 两字,结合诗歌内容,就不难明白尾联抒发了诗人无限的依恋之情。 答案:首联通过写诗人兴致勃勃登上寺院上方后,发现这里可以尽情扩展视野的情景, 表达了诗人异常惊喜之情。尾联通过写寺院上方的美景久久地萦绕在诗人的心田,可惜眼下 就要归去了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报恩寺之景流连忘返、情难自已的无限依恋之情。 Ⅱ.逐联(片)析 “逐联(片)析”就是对律诗和有上下片的词采取逐联逐片的分析,从而得出该诗歌的思 想感情。此法主要运用于对诗歌全篇的思想感情分析题中。有时对诗歌全篇感情变化的分析 也用此法。 [针对训练] 2.(2015·四川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骆宾王 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 兰径薰幽珮,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作者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直抒胸臆的手法来表达情 感。前三联通过所见所闻营造出幽静空明的山中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悠闲惬意的自然生活的 喜爱;尾联“樊笼累”与“松桂心”对比,写出了对仕途凡尘生活的厌倦,“松”是傲霜斗 雪的典范,“桂”更以其脱俗之香被历代文人寄寓了高洁幽隐的人格特征。所以,作者借 “松”“桂”的意象表达了追求高洁坚贞、自由闲适的情感和志向。 答案:本诗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之情,追求高洁坚贞、自由闲适之志。首联从夕照美景 吸引作者游兴写起,点明访问山家之由;颔联写兰径和山家槐庭美景:幽兰散发阵阵香味, 落日透过庭槐洒下斑驳光影,暗示山家主人为高洁隐士;颈联写山谷幽静空旷、风声之响、 月色之浓,呈现出山间特有景致;尾联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坚贞高洁品格的追 求。 (二)练就“内家功”(分析景中情、物中情、典中情、细节情) Ⅰ.会分析景中情 中国古诗最重要的内容是景情,所谓分析鉴赏,主要是分析景物中包含的情感。 1.分析景中情,要从景物前面的修饰语及写景诗句中的动词、形容词入手,把握景物 特征,从特征中捕捉背后的情感内涵。 2.分析景中情,要从景物冷暖入手体味悲喜。“墨分五彩,词含七情。”冷暖是从色 彩学的角度将词汇分为两大情感色系,以体味诗词文赋中作者所传达出来的或悲或喜的思想 感情。冷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是悲伤,暖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为喜悦。但也要注意诗歌 中“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的抒情方式。 3.分析景中情,要从物象所寓情思入手,准确品悟情感。如,玫瑰承载爱意,明月寄 寓思情,松柏代表坚强。因此,把握诗人情感,须品鉴诗中物象之意蕴。“杨柳、梧桐、桑 梓、红豆、梅花、菊花、鹧鸪、杜鹃、鸿雁、沙鸥、流水”等古诗歌常用意象的含义须掌握。 [针对训练]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寄韩潮州愈① 贾 岛 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 隔岭篇章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 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 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②。 [注] ①元和十四年,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赴任途中写了《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隔 岭篇章”即指该诗),传到京师,贾岛读后有感而作此诗。②浪西楼:潮州名楼。 请从借景抒情的角度,简析尾联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尾联想象瘴气总有一天会消散,到那时,皓月东升,银光将照耀在潮州浪西楼上。 作者借此表达对朋友的美好祝愿,坚信友人无辜遭贬的冤屈自将大白于天下。 Ⅱ.会分析物中情 借物抒情也是古诗常用的抒情方式。要把握诗中“物”中情,最根本的是能抓住所写之 物的特点,如形态、色泽、品质、环境等特点,从而体悟所寄托的感情。在答题时要能把握 住两层情感,一是关乎物的,二是“物”中的深层感情。另一方面,托物言志是诗歌常用手 法之一。在理解时,注意把握诗歌所塑造的形象,这一形象即是诗人内心情愫的物化。 [针对训练]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咏 山 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答: 答案: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 然、清高自守的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Ⅲ.会分析典中情 古代诗人创作时,有时借助一些典故来表现其思想情感。运用典故既能使语言精练,又 能增加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从而收到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表达效果, 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这就要求我们在理解时应将典故所涉及的古人古事与诗人的现 实状况进行多角度的对比,准确把握诗人的感情。在备考过程中,应注意积累古诗词中常见 的典故,同时还要注意典故的运用方式——明用、暗用,典故的用意——正用、反用。 [针对训练] 5.(2013·江西高考)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水调歌头 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① 辛弃疾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 秋菊更餐英②。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 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注] ①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②“余既” 三句出自《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 落英”。 指出“听我楚狂声”和“富贵非吾事”典故的出处。词人借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思? 答: 答案:两个典故分别出自《论语》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前者以楚狂接舆的典故, 表达了词人抗金复国理想无人理解的悲愤;后者以陶渊明自况,抒发了词人淡泊名利、洁身 自好的情怀。 Ⅳ.会分析细节情 人的肢体动作细节能折射出诗人的情感,人的喜怒哀乐,发之于内心,形之于神色,也 显之于举止。因此,揣摩诗中的人物神态举止的细节描写,可一窥诗人的情感。宋朝赵师秀 《约客》“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一语,“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诗人 约客久候不到,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黑白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而笃笃的敲棋声又 将灯花都震落了。这种姿态貌似闲逸,其实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一些细节性的意象或修 饰语也要格外注意。 [针对训练]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阮 郎 归 欧阳修 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花露重,草烟低; 人家帘幕垂。秋千慵困解罗衣,画堂双燕“栖”。 请结合下片简要分析末句“画堂双燕‘栖’”所蕴涵的情感。 答: 解析:末句虽然是运用了“燕”这个意象,但其前面有个细节性的修饰语“双”,主人 公的“单”与“双”就形成了鲜明对比,诗歌情感不言而喻。 答案:天色渐晚,主人公踏青归来坐在秋千上,感觉到疲乏,欲解衣小憩,抬头看见画 堂上立着两只燕子,猛然感到自己的孤单,心生怅惘,思念之情也油然而生。 (三)学会“多面功”(多角度、多层面答题) 情感类试题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切口小,多为对局部语句思想感情的理解、领悟,但 需要多角度、多层面挖掘;二是从整体上理解,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理解思想感情。无 论是哪一类,其答案都是多点、多层面的。因此,答情感题时应特别注意多角度、多层面地 开掘,以免缺失要点。 [针对训练] 7.(2015·江苏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刘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 莫言堆案[注]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注] 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 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 解析:诗歌尾联是作者情感的总结,大意是:不要说案头摆放了很多文书,坐于其间的 却是一个像我一样充满诗情雅致的人。作者把自己与友人并提,不仅表明了朋友间的志同道 合,也不乏羡慕之情;同时,作为贺诗,也表达出了对主人的恭维之意。 答案:赞美恭维之意,羡慕向往之情,志趣相同之感。 [课时跟踪检测] 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好事近·悼春 李清照 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长记海棠开后,正伤春时节。 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①暗明灭。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啼 ②。 [注] ①缸(gāng):灯。② (jué):即鹈 。所指何物,说法不一,一指杜鹃,一指伯 劳。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词人由风住,即断定“帘外”定然是落花遍地, 红白堆积,表现了词人的敏感。 B.李清照对“落花”给予极大关注,在其潜意识中,多少带有以之自况的成分。首二 句虽为状物,但乐观之情已隐然可感。 C.“长记海棠开后”二句,词人的回忆闸门被打开,但对往事的具体内容却避而不谈, 只是说此时海棠花落之时,亦是自己伤春时节。 D.词人在诸多花卉中,对海棠情有独钟,这或许是因为海棠有“花中神仙”之美称, 以及如霞似雪般的秾丽娇娆,尤其是其高贵优雅之美,与词人个性颇为近似。 E.“魂梦不堪幽怨”句,写词人白日借酒浇愁,夜晚则惜花伤时。梦中的情景已使梦 魂幽怨哀愁,醒后“啼 ”声更增添了悲怆的情感。 解析:选 BE B 项,“乐观之情”错误,应是“伤感”;E 项,应为“白日惜花伤时, 夜晚则借酒浇愁”。 ★(2)词的下阕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答: 答案:情感:词的下阕表现了词人由悼春、伤春而生发出的闺门独处、孤寂苦闷而无法 排遣的幽怨之情。 手法: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或直抒胸臆与借景抒情相结合)。①“魂梦不堪幽 怨”一句,直言“幽怨”;②酒阑、歌罢、空的酒杯、忽明忽暗的油灯以及窗外凄厉的“鹈 ”等景物描写,营造出了幽暗、凄清、空冷的氛围,通过景物的烘托渲染,间接地抒发幽 怨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满江红·江行和杨济翁韵① 辛弃疾 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曾识。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佳处径须携 杖去,能消几两平生屐?笑尘劳、三十九年非,长为客。 吴楚地,东南坼。英雄事,曹刘敌。被西风吹尽,了无陈迹。楼观才成人已去②,旌旗 未卷头先白。叹人间、哀乐转相寻,今犹昔。 [注] ①作此词时,辛弃疾已年届四十,是辛弃疾离开扬州溯江上行将赴南昌新任,在 途中的抒怀。②楼观才成人已去:此句是化用苏轼诗句“楼成君已去,人事固多乖”(《送 郑户曹》),意思是说三国时吴国基业始成,而孙权就匆匆离开人间。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词中“过眼”,是作者江行时对景物的感觉;“怪”,是不能认定的惊疑感,往事 虽然记得,却模糊,表现久别重逢的感触。 B.“梦中行遍,江南江北”,不仅有烘虚托实之妙,也是心理感受的真实写照,这种 恍惚的神思,乃是多年来归隐田园未得实现而形成的。 C.“长为客”,长期客居他乡,不但表现了词人长期为官他乡而深怀忧愤,而且也表 达了自己的无奈之感。 D.“吴楚地,东南坼”表现江行所见东南一带景象之壮阔。如此之山川,使作者想到 三国英雄,尤其是立足东南北拒强敌的孙权,最令他钦佩景仰。 E.“旌旗未卷头先白”承前感旧,由己及人,“旌旗”指战旗,意言北伐事业未成, 自己的头发却先花白了。 解析:选 BE B 项,“归隐田园”错误,应是“雄心壮志”;E 项,“由己及人”错误, 应是“由人及己”。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矛盾心情?请结合全词简要概括。 答: 答案:①作者觉得人生如梦,对不如愿的大半生耿耿于怀;②认为自己是一个匆匆过客, 又深深担忧国家民族的命运;③苦于世事,倦于宦游,想寄情山水,又不愿计较个人得失, 坚持复国的理想。 3.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2)题。 次韵黄斌老所画横竹① 黄庭坚 酒浇胸次不能平,吐出苍竹岁峥嵘。 卧龙偃蹇雷不惊,公与此君俱忘形。 晴窗影落石泓②处,松煤浅染饱霜兔③。 中安三石使屈蟠,亦恐形全便飞去。 [注] ①黄庭坚贬戎州时,与黄斌老交往。黄斌老善画竹,画了一幅横竹送黄庭坚,黄 庭坚因而作了此诗。②石泓:石砚。③霜兔:用兔毫制成的笔。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出”字写出了黄斌老画竹动作熟练,一气呵成;“峥嵘”写出所画之竹不同凡响。 B.诗中把竹比作“偃蹇”之卧龙,是说竹子屈服在雷霆之下,暂时失去刚直的品性。 C.黄斌老把自己的品格灌注到所画竹子之上,与竹“俱忘形”,才画出气节不凡的竹。 D.第三联的意思是,在晴明的窗下,黄斌老用兔毫笔饱蘸松烟墨画出了这幅横竹图。 E.尾联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写出竹子直耸云天的气势,突出了黄斌老画技之高超。 解析:选 CD A 项,写出黄斌老画竹动作熟练的不是“出”字,而是“吐”字;B 项, “竹子屈服在雷霆之下”错,原诗的意思是竹子不为雷霆所屈;E 项,“写出竹子直耸云天 的气势”错,此句主要是写竹子栩栩如生。 ★(2)诗歌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作答时,要着眼于黄斌老画竹这件事,看作者从 画竹中体会了哪些感悟。 答案:①对自己被贬官的不满。黄斌老画竹如同“酒浇胸次”,这也是作者自道。②对 黄斌老高超画技的赞美。③对坚贞自守、处变不惊的情操的追求。所画横竹头角峥嵘,不为 雷电所惊。作者借所画竹子表达自己对这种情操的追求。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虎丘①题壁 陈恭尹② 虎迹苍茫霸业沉,古时山色尚阴阴。 半楼月影千家笛,万里天涯一夜砧。 南国干戈征士泪,西风刀剪美人心。 市中亦有吹篪客③,乞食吴门秋又深。 [注] ①虎丘,苏州名胜,相传内有春秋时吴王阖闾墓。②陈恭尹,清代诗人。其父陈 邦彦为明末岭南抗清主力,后兵败殉国,陈恭尹只身逃脱。③吹篪(chí)客,指伍子胥。春 秋时,伍子胥父兄为楚平王所杀,他逃往吴国,吹篪乞食。篪,古代一种用竹子制成的乐器。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题壁诗是诗人在墙壁上题写的诗歌,苏轼《题西林壁》、谭嗣同《狱中题壁》都是题 壁诗。 B.起句写吴王霸业成空的史实,“古时山色”四字暗含着江山未改、人事已非的深沉 感慨。 C.颔联拓展空间,由虎丘而至整个江南,千家笛声与万里砧声相合,虚实相生,意境 阔大。 D.颔联中数字“千”“万”并非实指,这种用法与“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 天”中的“两”“一”一致。 E.颈联以“征士泪”对“美人心”,将士出生入死,闺中美人却不知亡国之恨,犹自 做着女红。 解析:选 DE D 项,“两”和“一”是实指。E 项,颈联这两句诗字面上写的是春秋时 吴越之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连年的战争使战士们流尽了血泪;西风中,吴宫的美人西施也 心如刀剜,痛苦不堪。实际上,诗人咏史是为了抒发自己的心绪。他是明朝遗民,其父陈邦 彦在抗清战争中殉难;国仇家恨,常形诸笔端。两句中的“征士泪”、“美人心”都暗指当 时南方的抗清斗争和他自己的家国之痛。 ★(2)请结合全诗说说这首诗的尾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①尾联用典,以伍子胥自比,写自己身负国难家仇,含蓄地表达了反清复明的大 志。 ②“秋又深”三字,使人想见瑟瑟秋风,森森寒气,诗人于时局艰难之时,又觉前途迷 茫。(意思对即可) 第 5 讲 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与比较鉴赏题 一、鉴赏选择题 4 大设误角度 以选择题(5 选 2)考查诗歌鉴赏的命题形式属于旧题新考(多年以前的高考就采用了这 种题型)。这一命题形式在注重考查考生对诗歌的全面理解、扩大考点覆盖面的同时,也降 低了试题的难度。命题人设置选项时,或曲解词句意思,或弄错情感,或混淆表达技巧,或 生造情境意境,且多将错误点杂糅在选项的正确表述中,让考生慧眼难辨。 选择题和主观题只是题型的区别,考查内容和角度没有变化。因此,答题时,考生只要 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仔细分析、认真比对,找到命题人设置选项的设误点,就可以顺利作 答。 1.词句理解有误 命题人往往故意曲解某个词语或句子的意思,如望文生义、以今律古等。对此,考生应 在总体把握诗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逐字逐句理解诗句。 [例 1]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沙丘城下寄杜甫 李 白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歌首句劈头自问,其中暗含诗人无所事事的烦闷。 B.三、四句用“古树”象征着和杜甫的友情像古树一样长青。 C.一、二句是主观情绪的抒发,三、四句转向客观景物的描绘。 D.第六句“空复情”的意思是满满的思念之情。 E.最后两句是说为了解除思念就跟随汶水一路南行。 [解析] B 项,三、四句只是写生活环境,句子理解有误;D 项,“空”的意思是徒劳 的、白白的。 [答案] BD 2.情感基调有误 诗歌的情感即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而情感基调是指其思想感情属于哪一种类型。 如李白《静夜思》的情感是对家乡的思念,其感情基调则是悲伤的。又如李白《望庐山瀑布》 的思想感情是对庐山瀑布的赞美,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其感情基调则是喜乐赞叹的。 [例 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文后问题。 唐崇徽公主手痕[注] 欧阳修 故乡飞鸟尚啁啾,何况悲笳出塞愁。 青冢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 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为国谋。 行路至今空叹息,岩花野草自春秋。 [注] 崇徽公主:唐朝和亲公主之一,姓仆固氏,唐朝著名将领仆固怀恩的女儿。生卒 年不详。手痕:在今山西灵台。传说公主出嫁回鹘时,路经此地,以手掌托石壁,遂有手痕。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此诗是一首怀古诗,诗人借古生情,结合民间传说,为崇徽公主远嫁这一历史悲剧 唱出了一曲悲伤凄凉的挽歌。 B.诗从对比开始,不离故乡的鸟儿尚啁啾鸣叫不止,而豆蔻年华的少女随着悲笳、离 别父母、远嫁万里之外,就更加依恋不舍了。 C.颔联中“青冢”代指崇徽公主的埋身之地。诗人在这里沿用了杜甫咏王昭君的“环 佩空归月夜魂”(《咏怀古迹》)诗意,一个“魂”字,使诗情变得更为深婉。 D.颈联中,诗人寓于两对矛盾现象中的诘问尖锐犀利,自古罕见。议论深切痛快,而 又对仗工整,朱熹推崇此联道:“以诗言之,第一等诗;以议论言之,第一等议论也。” E.在时间上,这首诗两度由古及今作大幅度的跳跃,使诗情波澜起伏,把读者的感情 之流导入诗人以激情冲击而成的曲折回荡的河道中。 [解析] A 项,这首诗在格调上不同于一般洒同情之泪的凄凉挽歌,而启发人们在深沉 的哀怨中进而对这些女子的个人悲剧加以政治上的思考,激起人们对许多不能远谋的肉食者 的愤慨,是一曲饱蕴愤懑之情的悲歌;C 项,诗人反用了杜甫咏王昭君的“环佩空归月夜 魂”(《咏怀古迹》)诗意。 [答案] AC 3.表达技巧有误 命题人设置选项时,常常故意混淆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如把动态说成静态, 把比喻说成借代,将借景抒情说成直抒胸臆等。 [例 3]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 渔 翁① 柳宗元 [注] 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期。 ②欸乃:渔歌,一说指摇橹声。 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这首诗以时间为序,描述了渔翁的活动:夜宿晨起,汲水燃竹,日出打渔。 B.三、四句的描写内容,既有自然景色,又有人物行踪:渔翁不知何时已离岸。 C.日出之后,“欸乃一声”打破了山水的宁静,诗歌的感情也由低沉转入昂扬。 D.苏轼说“子厚晚年诗极似陶渊明”,此诗与“采菊东篱下”一诗风格正相似。 E.五、六句,日出以后,画面更为开阔,诗人运用比喻手法,诗境极是悠逸恬淡。 [解析] C 项, 日出之后,“欸乃一声”是以动写静的手法;E 项,山巅上正浮动着片 片白云,好似无心无虑地前后相逐,是拟人手法而非比喻手法。 [答案] CE 4.情境意境有误 命题人故意将诗歌创设的意境随意引申、任意拔高,考生往往因陶醉于生动优美的表述 而忽略对杂糅在正确表述中的错误点的排查。 [例 4]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还 山 宅 杨师道 [注] 槎(chá):小舟。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中“徙倚”意为徘徊流连,“玩年华”是指尽情享受美好春光。 B.第二联描写了暮春的衰败景象:荒草弥漫,空山寂静,落花飘零。 C.第三联写轻风吹拂垂藤扫过幽石,横卧的柳枝挡住了前行的小舟。 D.本诗第二、三联对仗尤为巧妙,既有上下句对仗,又有句内对仗。 E.第五联诗人想象回到山宅之后,看到烟霞如昔,再次突出了“还”字。 [解析] B 项,“衰败景象”与全诗意境不符; E 项,不是想象,是诗人回到山宅之 后,所经泉路依旧,看到烟霞如昔,这些都是诗人熟悉的旧时风景,再次突出了“还”字。 [答案] BE 特别提示:选择题答题步骤 整体感知 明选项 在整体阅读诗歌的基础上,仔细阅读选项,并借助选项进一步全面 理解诗歌,然后再解题。另外,还要注意结合标题、作者、注释, 诗中常见意象、关键词句等。 启动情思 巧排除 初步感知诗歌后,或联想,或想象,进一步体会诗歌意境,同时对 选项进行大胆筛选。比如,选项中对一些典故或前人诗句的解释, 有些比较冷僻,有些比较牵强,则可以排除;对作者的评价过高或 过低,或武断,或偏激的,也可视为“不恰当”。 逐项核对 再排除 选项中有的是解释或分析单项内容的,如对诗歌中词句的理解、修 辞手法的解释等,我们就可以与诗句逐一核对,排除无中生有、张 冠李戴的选项。 辨析真伪 定答案 在提供的选项中,有时会出现似是而非,有时会出现前是后非,有 时会出现自相矛盾,有时会曲解原意。如选项中出现“都”“全部” 的判断词,我们就更要注意它是否能自圆其说,结合全诗内容去伪 存真。 二、比较鉴赏题 4 大命题角度 诗歌比较鉴赏题较之一般诗歌阅读题,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有两点外在的、形式上的 不同:一是阅读对象数量上的不同,二是多了一道“作比较”的程序。比较鉴赏题在选材上 或一课外一课内(只呈现一首课外诗歌,问题涉及教材篇目),或两课外(呈现两首课外诗歌, 有时同一作者,有时同一题目);在设题上往往遵循“求同辨异”的原则,即对所选诗歌在 题材相同或相近的基点上比较辨别其他方面的异同。“求同”也好,“辨异”也好,都要从 诗作中找到具体依据,都要落实到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情感等对比点上。 比较形象 [例 1] (2014·山东高考)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注] ①居士:指文人雅士。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 要分析。(4 分) 答: [思维点拨] 1.审题干 “两句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简要分析”意思是分别就景色特点作简单分析, 即用一两个形容词分别概括出景色的特点。 2.从“辨异”的角度分析 (1)“园花经雨百般红”,我们可以想象一个花园,里面种了许多花,都开放了。一场 雨过后,花朵显得更加娇艳美丽。这样的景色,可以用“艳丽”“娇艳”等词来形容。 (2)“乔木峥嵘明月中”,我们想象诗人待从醉中醒来,头脑分外清明,推门出去,找 寻那逝去的诗思,抬头兀地看见满院的乔木,在明月的映照下,呈现出各种峥嵘的姿态。可 以用“清幽”“幽静”来形容。 [规范答题] ①艳丽 ②清幽 ①“园花经雨百般红”描写的是雨后园林的美景,一场雨后,园中姹 紫嫣红,色彩艳丽。②“乔木峥嵘明月中”描写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高照,树木高耸峭 拔,意境清幽。 比较语言 [例 2] (2016·湖南十三校联考)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问题。 百字令·德祐乙亥① 褚 生 半堤花雨,对芳辰、消遣无奈情绪。春色尚堪描画在,万紫千红尘土。鹃促归期,莺收 佞舌,燕作留人语。绕栏红药,韶华留此孤主。 真个恨杀东风,几番过了,不似今番苦。乐事赏心磨灭尽,忽见飞书传羽②。湖水湖烟, 峰南峰北,总是堪伤处。新塘杨柳,小腰犹自歌舞。 [注] ①德祐,宋恭帝赵 年号,德祐乙亥,1275 年。次年,元兵攻入临安,南宋灭亡。 ②飞书传羽,指元兵将至的军情报告,有人曾作诗句“羽书莫报樊城急”。 有人说,本词下阕所写“新塘杨柳,小腰犹自歌舞”和杜牧诗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 江犹唱后庭花”有异曲同工之妙,你是否赞同?请简要分析。(6 分) 答: [思维点拨] 1.审题干 “是否赞同”具有开放性,可以选择赞同,也可以选择不赞同;“简要分析”要扣住观 点,言之有理,自圆其说。 2.从“求同”的角度分析 本词作为爱国之作,传达的是国家兴亡之恨,“新塘杨柳,小腰犹自歌舞”融情于景, 并运用拟人手法写杨柳在东风中舒腰曼舞,不曾懂得世人忧国伤时的苦痛;杜牧诗句“商女 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是讽喻晚唐统治者淫乐误国的。所以选择赞同。 [规范答题] 赞同。“新塘杨柳,小腰犹自歌舞”中“犹自”两字,用笔拙重,有“自顾自”之意, 意指杨柳袅娜,在东风中舒腰曼舞,不曾懂得世人忧国伤时的苦痛。表面说杨柳,实质以柳 喻指南宋君臣,此句融情于景并运用拟人手法,含蓄表达作者心中的感伤和愤恨。杜牧诗句 “隔江犹唱后庭花”,表面说无知歌女唱亡国之音,实则讽喻晚唐统治者淫乐误国,含蓄表 达诗人内心的伤感愤慨。一词一诗,手法不同,异曲同工。 比较表达技巧 [例 3] (2014·浙江高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 [唐]李端 三 峡 吟 [南宋]徐照 [注] 上有青枫林:《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 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5 分) 答: [思维点拨] 1.审题干 “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即分析两首诗歌分别运用了哪种抒情手法。 2.从“辨异”的角度分析 (1)李诗写的是诗人实实在在的经历,场景具体,景中含情,表达了诗人自身落寞、愁 苦之情和对友人的思念、关切之情。 (2)徐诗则借吟咏三峡来说理,借议论来抒情,说明愁苦只在人心,无关乎猿啼。 [规范答题] ①第一首寓情于景,“昏”“繁”二字点明了愁;第二首景不显愁,借典故写愁。②第 一首以“那堪”唱叹抒情;第二首以理写愁,辨析猿声“不自愁”,愁在人心。 比较思想感情 [例 4] (2016·全国丙卷)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问题。 内宴奉诏作 曹 翰① [注] 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②六韬:古代兵书。③时髦:指当代俊杰。④阵 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战阵之意。 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 出二者的不同之处。(6 分) 答: [思维点拨] 1.审题干 “情感基调”指诗歌的基本情感,本题是课内外作品的对比——试题所选诗歌与课内的 《破阵子》比较,要回顾课内诗歌,理解其思想情感。 2.从“辨异”的角度分析 (1)曹诗“三十年前”到现在,岁月流逝,但依然“手臂强健嫌弓不硬,眼睛明亮能看 清楚战阵”,可见其老当益壮,豪情万丈。 (2)辛词《破阵子》主要回忆沙场秋点兵、意气扬扬和反击战的漂亮凯旋,尽显英雄气 概,但结尾回到现实,一句“可怜白发生”,揭示主题,英雄迟暮,功业未成。 [规范答题] ①曹诗写自己虽已年老,但报国之心犹存,重在表达“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 ②辛词通过追怀金戈铁马的往事,表达英雄白首、功业未成的悲慨。 特别提示:比较鉴赏题解题模板 [课时跟踪检测]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东湖新竹 陆 游 插棘编篱谨护持,养成寒碧映涟漪。 清风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 解箨时闻声簌簌,放梢初见叶离离。 官闲我欲频来此,枕簟仍教到处随。 (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诗的开头一句,写出种竹时的情景,接下来的诗句,都是从不同角度,对新竹进行 形象化的描绘。 B.“寒碧映涟漪”这句诗,通过水来反映它的疏影。这里竹的“寒碧”和水的“涟漪”, 互相呼应,都有“冷”“凉”的含义。 C.第三句“清风掠地秋先到”,通过“风”来反映竹梢的敏感和迎风摇曳的情景,“秋 先到”三字,十分准确、生动,把“新竹”纤枝因风而动的特点,形象地烘托出来。 D.五、六两句中“声簌簌”“叶离离”,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形象逼真地描画出新竹 成长过程中的特点,读后使人如见如闻。 E.最后两句议论,写作者对竹林的爱慕和向往,希望“官闲”时经常到此“枕簟”。 而这竹篾制成的“簟”,又呼应试题的“竹”字。 解析:选 BC A 项,“接下来的诗句,都是从……的描绘”说法错误,本诗第七八句并 不是对新竹的描绘;D 项,“虚实结合的手法”有误,应为“动静结合的手法”;E 项,“最 后两句议论”不正确,应为“最后两句抒情”。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先对这首诗的尾联进行分析,再结合全诗内容归纳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作答时,要紧扣诗歌的题目“东湖新竹”。 答案:诗人在尾联写到,将来辞官归乡后,将会经常到竹林来,带上枕垫竹席,仰卧其 间,逍遥自在。诗歌的尾联卒章显志,构想出诗人美好的愿望,表现出诗人对竹子的喜爱之 情和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赠 柳 李商隐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1)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句囊括了从京城长安到江滨江陵的各路柳色,“从”“更”二字以并列式的表达, 点明了春意正闹,柳树生机勃勃。 B.颔联描绘了柳枝妩媚动人,春风拂过,如同美妙少女般翩然起舞,姿态引人遐想。 诗人用“见说”表现了人们自古以来对柳色的热爱有加,又用“来当”表达对此时美景的欣 赏之情。 C.“堤远意相随”是在说诗人眼中虽已望不见柳,但仿佛还是能见那如烟似梦的柳色 向远方延伸。 D.尾联写柳花怒放,像雪一样在空中飞舞,扑动着青楼的酒旗。两句把春柳的繁华写 到极致,也把作者的伤怀之意写到极致。 E.本诗前四句从广阔背景提笔,以生动的笔调描绘出了春天柳色的秀丽可人、妩媚柔 长;后四句创造出优美的意境,言外之意不尽,颇为耐人寻味。 解析:选 AD A 项,“以并列式的表达”有误,此处应为“递进式的表达”;D 项,“也 把作者的伤怀之意”不准确,而是“爱惜之情”。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答: 解析:这首诗写春柳,通过对春柳“风流”“婀娜”的轻盈体态、柳花飞似“雪”的繁 华景象的描写,突出了作者对春柳繁华的欣喜之情、爱惜之情,侧面反映了作者重情惜别的 情怀。 答案:作者借柳树轻盈多姿、缠绵多情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柳树的热爱,也反映了作 者重情惜别的情怀。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题华清宫① 杜 常行尽江南数十程,晓风残月入华清。 朝元阁②上西风急,都向长杨③作雨声。 [注] ①华清宫:位于骊山之下,是唐玄宗、杨贵妃游乐过的胜地。②朝元阁:唐代著 名楼阁,在华清宫内。③长杨:汉代宫殿,因宫中种白杨数亩,故名。 (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在途经华清宫时,看到凄清的景色,遥想昔日的繁华,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七 言律诗。 B.开头两句,概括交代这一趟行程,“晓风残月”日夜兼行的氛围,也点出了凄迷的 骊山景色,为历史悲剧的抒写做了铺垫。 C.诗的后两句作者写此时汉家宫苑、唐朝殿阁,都只成了笼罩于西风残月之下的荒凉 陈迹,这两句一笔勾出千百年盛衰兴亡的历史。 D.“长杨”运用借代的手法,既可指长杨宫,也可指树木中的长杨。末两句似乎也是 幻觉的描写,引人遐想。 E.这首诗的首句叙事,次句写景,“晓风残月”使全诗披上一层迷幻凄凉的色彩,后 两句借景抒情,由唐溯汉,概述历史的盛衰兴亡。 解析:选 AD A 项,“七言律诗”有误,应为“七言绝句”;D 项,“运用借代的手法” 错误,这里是“一语双关”。 (2)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慨?是如何表达的?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探究诗歌的情感注意诗歌的题材,怀古伤今的诗歌只要是昔胜今衰的感慨之情, 手法主要有对比、渲染、借景抒情等方式,此题主要是借情抒情,答题时要结合诗歌进行具 体的分析。 答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昔盛今衰、盛衰无常的感慨。是用借景抒情(寓情于 景)的手法表达的。“朝元阁上西风急,都向长杨作雨声。”曾经的汉、唐并称盛的汉家宫 苑、唐朝殿阁,如今都笼罩于西风残月之下,已是荒凉陈迹,只有饱受西风欺凌、冷雨侵袭。 营造了凄冷、萧索的氛围,借景抒情,抒发了盛衰之感。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金陵驿二首(其一)① 文天祥草合离宫②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 ①该诗是文天祥抗元失败被执,由广州押赴燕京路过金陵时写的。②离宫:皇帝 出巡时的住所,此处指代南宋王朝。 (1)下列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句描写惨淡的夕阳映照着长满衰草的离宫,这一景象暗寓南宋朝廷已如夕阳般沉 沦之意。 B.第二句中的“孤云”既是实景也是自比,诗人在故国覆亡之后感到,自己就像那天 边飘浮的孤云,再也无所依托。 C.颔联发出了山河依旧、人事已非的感慨,颈联表达家国沧桑之感。这两联中都运用 了对比手法。 D.“旧家燕子”是化用唐朝刘禹锡《乌衣巷》中的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这一句 表达了诗人决心以死报国的坚定信念。 E.最后两句诗人表示,自己虽被迫离开江南,决无生还的希望,但那忠魂终将回归故 乡,体现了哀苦之至的心志。 解析:选 CD C 项,颈联没有运用对比手法;D 项,“旧家燕子”一句表达了对世事变 迁的深沉感慨。 (2)这是一首抒情言志的诗,它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答: 解析:本诗触景生情,景中寓情,巧妙地化用典故,将自己的亲身感受、金陵的历代兴 亡以及前人的咏叹等交织在一起。作答时,可先指出表达技巧,再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①触景生情,寓情于景,作者通过离宫、夕晖、孤云等带失落色彩的景物表达了 作者孤独惆怅的思想感情;②巧妙运用典故,将内心复杂而强烈的情感,表达得委婉含蓄而 又淋漓尽致。 5.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山房春事二首(其二) 岑 参梁园[注]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注] 梁园:园圃名,汉梁孝王建,为游赏与延宾之所。本诗写于安史之乱以后。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句借暮鸦乱飞的描写,衬托今日梁园的颓败。 B.第二句中“三两家”是虚写,目的是形象地表现梁园的萧条。 C.第三句用拟人手法,写园中树木与主人的亲密关系。 D.尾句诗人直抒胸臆,表现恢复梁园昔日繁盛的愿望。 E.这首吊古诗作,主旨是抒发诗人对世事盛衰无常的慨叹。 解析:选 CD C 项,第三句应是写园中树木不管人事;D 项,尾句应是写树木春来依旧 开花,含蓄表达诗人对昔盛今衰的感慨。 (2)说说这首诗在抒情方面的表达技巧。 答: 解析:这首诗的一二两句借景抒景,表达出古今兴亡、盛衰无常的情感;三四两句用了 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衬托得梁园更加萧条。作答时,先概括出表达技巧,再分析表达 效果。 答案:诗人将吊古之情巧妙地融于景物描写之中。前两句“暮”“乱”和“萧条”等词 语透露着诗人的伤感;后两句诗人运用反衬手法,借无知花树偏在一片萧条之中依然开出当 年的繁花之景象,极为含蓄地表达了沉痛之情。 6.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2)题。 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农家望晴 [唐]雍裕之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 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范诗首句写江岸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次句点明人们往来的原因,表达了诗人对 鲈鱼的喜爱之情。 B.“江上”和“风波”两种环境,“往来人”和“一叶舟”两种情态、“往来”和“出 没”两种动态强烈对比,显示出全诗主旨所在。 C.雍诗“尝闻”二字,写人们对天气变化的关切;入手就造成紧迫感,有烘托气氛的 作用。 D.“为问西风早晚回?”早晚回,即何时回,赋西风以人格,这怯生生的一问,表现 的心情是焦灼的。 E.两首诗所表达的内容与思想感情完全一样,都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关心和 同情。 解析:选 AE A 项,“表达了诗人对鲈鱼的喜爱之情”错误,鲈鱼虽味美,捕捉却艰辛, 表达出的是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是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之意。E 项,“所 表达的内容与思想感情完全一样”错误。不同点:范诗写的是江上的渔民。人们只知道鲈鱼 好吃,但它是渔民冒着生命危险打来的。雍诗写的是秦地的农民。麦收时节,风雨不止,白 发老农长久站在麦场高处,盼望着天晴。 (2)请分别指出两首诗后两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 答: 答案:①范诗后两句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在大风大浪里,这条小船就像一片树叶 一样,让人感觉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但为了生计,渔民不得不这样。②雍诗的后两句运用 了比喻的手法。白发老农像鹤一样站在麦场高处,这一比喻形象地写出老农伸长脖子望天、 长时间站立的样子,写出了老农内心的焦急。 7.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2)题。 小 松 [唐]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菊 [唐]郑谷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注]高。 [注] 瓦松: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其形似菊。 (1)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刺头”既写小松的外形,也写出小松平顺的性格。“不羡”把菊人格化,突出了 菊的清高孤傲。 B.“蓬蒿”是一种杂草。杜诗“出蓬蒿”写出了小松由大转小,郑诗则告诫莫把菊同 蓬蒿相提并论。 C.阴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和赏菊的习惯,饮菊花酒,还采撷菊 花插于鬓上。 D.郑谷的《菊》中,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赋予它以不求高位、不慕荣华的思想品质。 “由来”与“不羡”相应,更加重了语气,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气节。 E.两首诗歌体裁上都是七言绝句,内容上同属咏物诗。主题上都有以物自况、托物言 志的意思。 解析:选 AB A 项,“平顺”有误,应为表现了小松的顽强不屈;“清高孤傲”不当, 应是突出菊不求高位的高尚气节。B 项,写出了“小松由大转小”有误,应为“写出了小松 由小转大”。 (2)两首诗歌在赞颂“小松”与“菊”的同时,也流露出对“时人”与“瓦松”的否定。 请结合诗句分析两首诗歌所寄寓的批评之意。 答: 答案:时人不能识别小松是凌云之木,只能等到业已凌云才能发现认可。批评了时人不 识人才,眼光短浅;瓦松虽高,但只是寄生在高大的建筑物之上。批评了攀附高位、依附权 势的人。 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拟咏怀二十七首(其十八) 庾信[注]寻思万户侯,中夜忽然愁。 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 虽言梦蝴蝶,定自非庄周。 残月如初月,新秋似旧秋。 露泣连珠下,萤飘碎火流。 乐天乃知命,何时能不忧。 [注] 庾信:南北朝时期诗人,辅佐梁元帝,出使西魏被扣留,西魏灭梁后被迫仕魏, 后北周取代西魏又仕北周,本诗为仕周时期所作。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寻思”两句直抒胸臆,不仅有故国覆灭、封侯梦想破碎的叹惋,也有当下不能为 国建功的自嘲。 B.琴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人格象征。“琴声遍屋里”,一个“遍”字,看似写 琴声遍屋,实写愁思遍屋。 C.“残月”两句由“中夜”暗渡而来,表达出时光流逝而诗人却不能回国辅政尽忠的 无限惆怅之情。 D.“露泣”两句由“初月”而来,烘托出诗人凄凉哀伤、虚无烦乱的内心状态,用词 精切,对仗工巧。 E.诗作前半篇写中夜操琴、书卷满床的情景,后半篇写白露明月、萤火漂流的秋色, 构成凄清孤寂的意境。 解析:选 CD C 项,“辅政尽忠”无中生有,此时梁已被灭;这里表达的是时光流逝而 诗人却年年如故的悲哀之情。D 项,“露泣”两句,应是由“新秋”而来。 (2)本诗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都使用了“琴”“书”两个意象,所抒情感有何不 同?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答: 答案:①本诗中的“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是说中夜生起愁思,于是弹琴读书。幽 幽琴声响遍屋里,诉说着无边无际的愁,满床书卷翻遍,愁思难解。通过“琴”“书”等意 象抒发了无法解脱的深广复杂的愁苦、忧思之情。②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乐琴书以 消忧”是说弹琴读书能获得快乐而消除忧愁,通过“琴”“书”等意象抒发了摆脱忧愁缠绕 的官场生活,回归田园的快乐之情。 [“古代诗歌阅读”专题过关练] 专题过关练(一) 1.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2)题。 秋日酬王昭仪 汪元量①愁到浓时酒自斟,挑灯看剑泪痕深。 黄金台②愧少知己,碧玉③调将空好音。 万叶秋风孤馆梦,一灯夜雨故乡心。 庭前昨夜梧桐语,劲气④萧萧入短襟。 [注] ①汪元量:南宋末人,以善琴供奉内廷。南宋亡,汪元量与王昭仪俱被掳北去。 ②黄金台:在今河北易县东南十八里,燕昭王置千金于其上,以延天下士,遂以为名。③碧 玉:“碧玉歌者,宋汝南王所作也。碧玉,汝南王妾名。”(《乐苑》)④劲气:寒气。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挑灯看剑”化用辛弃疾《破阵子》词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成句, 浑然再现了一个报国无门的志士形象。“泪痕深”三字则显示了一个宫廷乐师在亡国之后的 心理状态。 B.颔、颈两联,一叹知音少,一抒故乡情,既应题,表明只有王昭仪方能引为知己, 又以亡国之痛暗寓家乡之思,显示出作者的创作意图。 C.颔联前句说空有黄金之台,后句说枉调碧玉之歌,反复陈述的既是作者同王昭仪在 元大都的孤寂处境和悲怆情怀,又含有他们洁身自好,不与元人贵族和宋室降臣们为伍的坚 贞节操。 D.尾联故意宕开,由写景转入抒情,用梧桐语、劲气构成凄切悲凉的意境,为上文中 已经酝酿出来的感情设计了大自然的深沉回响,因而使作者的“浓”愁有充溢寒空、侵凌肌 肤之势。 E.全诗多撷前人语词入诗,却能一如己出,凄切悲凉不稍减。挑灯看剑、孤馆梦、故 乡心、梧桐语,各种积淀深厚的意象唤起曾经熟悉的心理响应。 解析:选 BD B 项,“以亡国之痛暗寓家乡之思”应为“以家乡之思暗寓亡国之痛”; D 项,“由写景转入抒情”错误,应是“由抒情转入写景”。 (2)诗的颈联“万叶”“一灯”两词颇有韵味,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万叶”“一灯”对仗工整,秋风中万叶飘摇,夜雨中一盏昏灯渲染出一种孤寂 冷清的气氛,情景交融,衬托出作者内心的孤独悲切与难禁归思。 2.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 乌 夜 啼 李 白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 机中织锦秦川女[注],碧纱如烟隔窗语。 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空房泪如雨。 [注] 秦川女:唐代李善注引《纤锦回文诗序》曰:“窦韬,符国秦川人。被徙沙漠, 其妻苏氏。韬临去别苏,誓不更娶,苏氏织锦,作回文诗以赠之。”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起首两句绘出一幅秋林晚鸦图。“黄云城边乌欲栖”一句突出城边景色之暗淡,渲 染了凄凉气氛,奠定了诗歌之感伤基调。 B.起首两句,在有声有色的自然景物中蕴含着的愁绪牵引了读者。归飞的乌鸦与远在 天涯的诗人形成对比,更引发空闺思妇的愁绪。 C.诗人对秦川女的容貌服饰,稍做具体的描写,让人站在她的闺房之外,在暮色迷茫 中,透过烟雾般的碧纱窗,依稀看到她伶俜的身影,听到她低微的语音。 D.这个深锁闺中的女子,她的一颗心牢牢地系在远方的丈夫身上,追忆昔日的恩爱, 感念此时的孤独,种种的思绪涌上心来,不禁泪如雨下。 E.“独宿空房泪如雨”,这如雨的泪水不仅表现思妇的悲痛,也沉重地滴到诗人的心 上,促使读者去想一想造成她不幸的原因。 解析:选 BC B 项,“远在天涯的诗人”错误,应是“远在天涯的征夫”;C 项,“稍 做具体的描写”应是“不做任何具体的描写”。 (2)这首诗是如何突出表现织锦秦川女的情感的?请就其中两点做分析。 答: 答案:①以归乌夜啼渲染氛围,为下句表现织锦秦川女思亲念远的孤苦做铺垫。②化用 窦韬妻苏氏织锦赠回文诗的典故,使织锦秦川女思念丈夫的情感内蕴更加丰厚。③“隔窗 语”“停梭怅然”等细节描写细腻,让人能真切感受到思妇的孤寂哀伤。④“泪如雨”运用 了比喻(夸张),形象地刻画了一个独自哀伤的思妇形象。 3.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2)题。 满江红·中秋寄远 辛弃疾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谁做冰壶浮 世界,最怜玉斧修[注]时节。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 玉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 必看承别。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注] 玉斧修:这里指“玉斧修月”。传说唐代有一人游嵩山,见一枕幞而眠者。其人 告诉他说,月由七宝合成,常有八万二千户给它修治。后因有“玉斧修月”之说。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词的上阕就中秋月来写,起韵即激情喷涌,以一“快”字催促,表达要上西楼赏月 的酣畅兴致。而一“怕”字,又泄露出词人担心中秋月不够明朗的心思。 B.“谁做”句,词人把月色笼罩下的世界比喻为冰壶中的世界,则月色的皎洁无垠、 透明清凉之状可感;又引用玉斧修月的神话,来赋予月亮以神秘浪漫之感。 C.“问嫦娥”句由无边的月色回转到月亮本体,追问月宫里独处的嫦娥有没有愁恨, 其实词人问讯嫦娥的目的,并不止于发一发绮情幽思,而有借之诉愁的用意。 D.下阕,词人由此中秋明月夜、歌舞助兴人想到的是令自己牵情的远人,于是不由自 主地发出了人们不珍惜此夜月色好景的深沉叹息。 E.“人情”一句,虽像是对于人间常情的遗憾,实际上却是指向词人所痴情的那个人。 意谓一旦离别,别人在心里未必与自己一样珍惜护持这段感情。 解析:选 BD B 项,“来赋予月亮以神秘浪漫之感”错误,词中引用玉斧修月的神话, 目的是形容月亮的圆美无瑕之状;D 项,“人们不珍惜此夜月色好景的深沉叹息”错误,应 是“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的深沉叹息”。 (2)同是望月怀远,这首词与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 同? 答: 答案:①苏词认为即使远隔千里也能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表现出对天下离别之人的美好祝愿以及旷 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②辛词以“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人情未必看承别”叹息月亮圆 时少、缺时多,情人之间不得如愿长聚的遗憾。结句又化幽怨的情感为对相逢的期待,想象 相聚时向情人尽情诉说的相思之情。 4.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2)题。 临江仙·暮春 赵长卿[注] 过尽征鸿来尽燕,故园消息茫然。一春憔悴有谁怜?怀家寒食夜,中酒落 花天。 见说江头春浪渺,殷勤欲送归船。别来此处最萦牵。短篷南浦雨,疏柳断桥烟。 [注] 作者是宋朝宗室,“靖康之变”后,北宋亡于金人,宗室纷纷南迁,最后定居临 安一带。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过尽征鸿”一句表达了词人思念故园的情感,词人用比兴手法,以征鸿比喻漂泊 异乡的旅客,含蓄地写出了词人期盼和失望之情。 B.“一春”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表达了词人惆怅自怜的感情。说明从春分到春社, 词人都处于思乡痛苦的煎熬之中,竟然没有理解他的人。 C.“怀家”两句是一实一虚,“夜”字境界阔大,与起句“过尽征鸿来尽燕”相呼应, 构成一个艺术整体。把思家意绪、中酒情怀表现得迷离动人。 D.上阕说“故园消息茫然”,是表示失望,在感情上是一跌;下阕则借江头春汛,激 起一腔回乡的热望,是一扬。江水殷勤有情,正暗暗反衬出人之无情。 E.“别来”一句,写词人乘春浪即将告别临安,却又舍不得离开的矛盾心态。全词情 感起伏有致,语言自然流畅,明快简洁,富有韵味。 解析:选 CE C 项,“‘夜’字境界阔大”应为“‘天’字境界阔大”;E 项,“明快 简洁”错误,应是“含蓄隽永”。 (2)词尾以景作结,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词内容进行分析。 答: 答案:词人设想自己登上归船,蜷缩在低矮的船篷下,聆听敲打着船篷的雨声,从船舱 中望去,只见断桥一带的杨柳,迷迷蒙蒙,似乎笼罩着一层烟雾。词人借想象之景写出心境 的凄凉和心中欲去而流连、不去更思归的复杂情绪。词的最后以景作结,寄情于景,渲染了 情境,使词含蓄隽永,意犹未尽,比直抒别情更富感染力。 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注] 陆 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 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 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词的上阕写梦境,下阕写梦醒后的感想,实虚对比,反差巨大,凸现了词人的失落 情怀。 B.词人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动静结合,手法巧妙。 D.“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E.词尾间接抒发感慨,身虽老而雄心仍在,于苍凉悲愤之中更见豪壮之气。 解析:选 AE A 项,“实虚对比”应为“虚实对比”;E 项,“间接抒发感慨”错,应 该是“直抒胸臆”。 (2)本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 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答: 解析:解答该题,首先要把握各自诗(词)境,可以先分析两者的相同点,“自许封侯在 万里”“塞上长城空自许”两句写的是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报国之志,但这些志向和理想 均落空了。然后分析两者的不同点,本词“鬓虽残,心未死”强调的是“心未死”,也就是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意思;“镜中衰鬓已先斑”强调的是“鬓”“先斑”,侧重点在壮志未 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上。分点作答,意思对即可。 答案: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词)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报国之志和壮志未 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①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②诗 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 甫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 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当时安史之乱尚未 平定。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多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 娱。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句“老莱衣”运用典故,诗人感叹古代老莱子彩衣娱亲的天伦之乐,在这干戈遍 地的乱世,已很难找到。 B.“万事非”三字,包容着巨大的世上沧桑,概括了辛酸的人间悲剧,表现出诗人深 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C.“何处访庭闱”一句探问,既表达出对韩十四此行的关切,感情十分真挚。同时透 露出际此乱世,对韩十四的前途渺茫的担忧。 D.“树影稀”中一个“稀”字借写稀疏的树影在水边掩映摇晃,联想到友人探亲途中 孤身一人的孤独寂寞,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E.末句“犹恐”二字,传达出诗人对自己的勉励,激励自己虽然友人归乡了,但自己 不能归乡,自己还要发奋努力。 解析:选 DE D 项,“联想到友人探亲途中孤身一人的孤独寂寞”错,这里表达的应该 是诗人目送友人远去,自己感到孤独寂寞;E 项,激励“自己还要发奋努力”理解错误,“犹 恐”二字表达的是诗人对未来的担忧和对世事茫茫难卜的感叹。 (2)诗歌第三联使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简要赏析其妙处。 答: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虚实结合的手法,注意答出实景“白马江”头的景色和虚景“黄牛 峡”,然后分析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 答案:五、六两句,描写分手时诗人的遐想和怅惘。诗人伫立白马江头,目送着韩十四 登船解缆,扬帆远去,逐渐消失在水光山影之间,他还在凝想入神。韩十四走的主要是长江 水路,宜昌西面的黄牛峡是必经之地。这时诗人的耳际似乎响起了峡下黄牛滩的流水声,其 中白马江头的景色乃是实景,而黄牛峡则是作者想象之中的虚景,虚实相生,饱含作者对友 人的惜别之情。 7.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少年游 润州作,代人寄远① 苏 轼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 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姮娥②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注] ①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三月底、四月初,任杭州通判的苏轼因赈济灾民而到了 润州(今江苏镇江),为寄托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他写下了这首词。②姮娥:嫦娥。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前三句分别点明离别的时间、地点、气候,说明夫妻间思念之深。 B.词的上片引入了《诗·小雅·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的手法,而“雪似杨花”、“杨花似雪”两句,比拟既工,语亦精巧,可谓推陈出新的绝妙 好辞。 C.“飞雪似杨花”侧面烘托宋人离别时思妇内心的凄苦,“杨花似雪”乐景写哀情, 表现春将尽时思妇对未归丈夫的深深思念。 D.词的下片转写夜晚,“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说的是在寂寞中,本想仿 效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卷起帘子引明月作伴,可是风露又乘隙而入,透过 窗纱,扑入襟怀。 E.词的结尾三句作者将妻子与“姮娥”对比,虚实相衬,通过描写姮娥有双燕相伴的 画面,衬托出梁下无伴的妻子之孤苦、凄冷。 解析:选 CE C 项,“飞雪似杨花”应为正面烘托。E 项,词中将“姮娥”与作者之妻 类比,以虚衬实,以虚证实,衬托妻子的孤寂无伴;又以对比衬托法,通过描写双燕相伴的 画面,反衬出天上孤寂无伴的姮娥和梁下孤寂无伴的妻子之孤苦、凄冷。 (2)有人说,这首词的构思“有点特别”,“特别”在什么地方?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本诗的特别之处在于作者以“代人寄远”的形式,从对方着笔,借思妇想念奔波 在外的丈夫的口吻来表达自己的思归之情。上片以思妇之口,诉说丈夫离家已久,当归未归; 下片写思妇对酒邀月以慰寂寞,不意反惹惆怅的情景。这样写就把自己思念亲人的感情表达 得婉曲动人。 专题过关练(二) 1.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2)题。 与浩初上人①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注] ①浩初上人:浩初和尚,潭州人,当时从临贺到柳州会见作者。②两诗写作之时, 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因党争在垂暮之 年被弃置崖州。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旨在表达诗人被贬谪的愤慨不平之意。 B.李德裕凭楼远眺,亲眼见到鸟儿无法飞越百匝千遭的青山,于是触景生情,悲从中 来。 C.《登崖州城作》全诗描写了作者被贬的境遇和不能回归的深沉忧伤,情调悲怆沉郁。 D.两诗都写到“望”,柳宗元“望”的是故乡,李德裕“望”的是京城,思念都很深 切。 E.两诗都写到“山”,就手法而言,柳诗用的是比喻手法,而李诗用的则是拟人手法。 解析:选 AB A 项,“旨在表达诗人被贬谪的愤慨不平之意”不太妥当,还表现了作者 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B 项,李德裕诗没有说“亲眼见到鸟儿无法飞越百匝千遭的青山”, 只是说鸟儿飞到帝京也要半年时间,言路途之远。 (2)柳诗的“割”字和李诗的“绕”字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它们好在哪里? 答: 答案:“割”意思是割断、割裂,说海边的群山像锋利的剑刃一样将自己的愁肠割断, 形象地描绘出作者的贬谪之痛和思乡之愁。“绕”意思是围绕、环绕,说青山将崖州城层层 围住,使得诗人无法从此处脱身,象征性地写出自己政治上的困境。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结客少年场行 孔绍安结客佩吴钩,横行度陇头。 雁在弓前落,云从阵后浮。 吴师惊燧象①,燕将警奔牛②。 转蓬③飞不息,冰河结未流。 若使三边定,当封万户侯。 [注] ①吴师惊燧象:春秋时,吴楚大战,吴军打到了郢都。燕昭王让人在大象尾部系 上火把冲向吴军把他们吓退了。②燕将警奔牛:写战国时燕攻齐,围即墨,齐将田单用牛千 馀头,灌脂束于牛尾,燃之,牛惊,突奔燕军,燕军大溃。③转蓬:随风飘转的蓬草。比喻 飘零无定。 (1)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结客佩吴钩,横行度陇头”,突出结客少年侠客的形象特征,“横行”是走遍之 意,“陇头”,古代之边疆。 B.“雁在弓前落”写他本事的高超。“云从阵后浮”与“雁在弓前落”,虚实结合, 描绘了一幅较为广阔的场景,既写他射箭本领的高超,又表达了对结客少年的赞美。 C.“吴师惊燧象,燕将警奔牛”是用典,以春秋战国时期的两个战例,从正面进一步 来表现结客少年的军事才华。 D.“转蓬飞不息,冰河结未流”,写的是结客少年的境遇,不包含其他情感。 E.“若使三边定,当封万户侯”,表达了对结客少年的信心和宽慰。“三边”,古称 幽州、并州、凉州为三边,后泛指边疆。 解析:选 CD C 项,不是“正面”,而应是“侧面”;D 项,“不包含其他情感”错误, 还有对朝廷不能重用少年的不平。 (2)请简要分析“转蓬飞不息,冰河结未流”的妙处。 答: 答案:“转蓬飞不息”用比喻手法形象地写出结客少年像“转蓬”一样四处飘零,“冰 河结未流”用比喻手法形象地表现结客少年的运气像冰河一样还没化解开,时运不济。诗人 通过这两句诗表达了对结客少年空有一身本事未能建功立业的不平和感叹,同时也寄寓了诗 人壮志未酬的感伤情怀。 3.阅读下面这首小令,完成(1)~(2)题。 [双调]沉醉东风·渔夫 白 朴 黄芦岸白 渡口,绿杨堤红蓼滩头。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点秋江白鹭沙鸥。傲杀 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 (1)下列对这首小令的分析与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开头两句选用“黄”“白”“绿”“红”这样色彩鲜明的字眼,展现了渔夫生活环 境的优美,引发读者丰富的想象。 B.小令中的渔夫虽然没有生死之交,却能以在秋江上自在来去,与心地单纯的白鹭沙 鸥为友,让人感到其心灵世界的洁净美好。 C.“烟波钓叟”就是诗人在这首小令中着力表现的渔夫,因为渔夫不识字,没文化, 所以在万户侯面前骄傲不起来。 D.这首小令语言平实自然,风格清新质朴,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像白鹭沙鸥那样生活自 由自在、行为狂放不羁的渔夫形象。 E.“点秋江白鹭沙鸥”用“秋”修饰“江”,既点明了季节是秋季,也写出了江面上 点点鸥鹭飞翔的凄凉肃杀的景色。 解析:选 AB C 项,“在万户侯面前骄傲不起来”错,准确理解应是:渔夫虽然不识字, 但他自在美好的生活足以让人间的万户侯羡慕。D 项,“行为狂放不羁”错,这里只能说成 是“行动无拘无束”。E 项,“凄凉肃杀的景色”错,结合小令意境理解,应该是白鹭沙鸥 点秋江的生动美妙的情景。 (2)有人认为,“钓叟”是小令作者白朴用以自比的形象,这和柳宗元《江雪》诗“孤 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以“蓑笠翁”自比是一样的。请问:我们可以从“钓叟”和“蓑 笠翁”身上看到两作者怎样的相同情怀与不同情怀? 答: 答案:相同情怀——远离世事(远离纷扰、远离尘嚣、不满于现实),崇尚自然(钟情自 然、寄情山水)。 不同情怀——白朴有不与达官贵人为伍,甘于淡泊宁静,崇尚逍遥自在生活的情怀;柳 宗元虽孤寂郁愤,但却仍有着清高而孤傲的情怀。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 春 夕 崔 涂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注]烟景有谁争? [注] 五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归隐之处。这里是指诗人家乡浙江桐庐一带的大好山 水。 (1)下列是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上句渲染了一片流水落花的暮春景象,深叹春光易逝,岁月无情;下句将代指 春光的“东风”拟人化,用东风送我经过楚城,表达了诗人凄楚的情怀。 B.颔联进入正题,写“春夕”,写得极为精粹。诗人造语新奇,对仗工整,韵律和谐, 创造出一种曲折幽深的意境,不愧为传诵不衰的名句。 C.颈联写诗人长期不能回家,遥想故乡,望眼欲穿,思乡念亲,忧心如焚,连年累月, 无心翻书,揽镜自照,白发满头,诗人内心愁苦,溢于言表。 D.尾联暗用五湖典故,含有归隐田园之意。深刻地反映出诗人在政治上走投无路、欲 干不能而又欲罢难休的苦闷、彷徨的心理。 E.本诗前四句重在对春夕情景的描绘,缘情写景,因景抒情,虽未明言思乡,而一片 乡情跃然纸上;后四句重在抒情,感情真切,凄婉动人。 解析:选 AC A 项,“东风送我经过楚城”错,不是东风送我还,而是我送春归去。C 项,“连年累月,无心翻书”理解错误;“动”意为“动不动”,“书”指书信,正确理解 是:连家信也动不动长年断绝。 (2)“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有人评价这两句诗为:以景传情,仅 14 个字,却写得极有层次。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示例一)这一联上句巧用梦境,游子日有所思,夜间便郁结成梦,梦已回故园, 然而毕竟像庄周梦蝶那样虚幻而短暂;下句写夜深人静,月光如水,子规啼唤,更加触动了 游子的思乡之情。 (示例二)这一联 14 个字写出了三层意思:由思乡而入梦;梦醒而更思乡;子规啼唤, 愁上加愁。这三层,一层比一层深,而且互相烘托、映衬,如蝴蝶梦与家万里,一虚一实; 蝴蝶梦与子规啼,一乐一悲;子规啼与三更月,一声一色,构成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 氛,令人触目伤怀。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被试出塞 沈佺期十年通大汗,万里出长平。 寒日生戈剑,阴云拂旆旌。 饥乌啼旧垒,疲马恋空城。 辛苦皋兰北,胡尘①损汉兵②。 [注] ①胡尘:借异族入侵的骑兵扬起的尘土,代指入侵者。②汉兵:唐王朝的军队。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十年”写出了戍边时间之长,“万里”则极言距离之远。 B.故垒之旁,饥乌哀啼,从侧面渲染出边塞条件之恶劣。 C.一个“恋”字,透露出了戍边将士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D.“汉兵”指唐军,“损”字揭示了战事之激烈,伤亡之惨重。 E.这是一首边塞诗,在苍凉哀伤中也充溢着昂扬的战斗豪情。 解析:选 CE C 项,不是思恋家乡,而是写出边城的凄凉空寂;E 项,“昂扬的战斗豪 情”错,诗中无昂扬的战斗豪情。 (2)颔联“寒日生戈剑,阴云拂旆旌”极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在何处。 答: 答案:①构思妙:将天空中的“日”“云”和地上的“戈剑”“旆旌”组合,天地相连, 境界阔达,弥漫着凄冷压抑的氛围。 ②用词妙:“生”一方面写出戈剑寒光四射,另一方面也表明将士持戈待旦,渲染了紧 张的氛围;“拂”写出阴云低垂,战旗猎猎的景象,显压抑之感。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遣 悲 怀① 元 稹谢公②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③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注] ①元稹的原配夫人韦氏病逝后,元稹写了不少悼亡诗,此为其中一首。②谢公: 指东晋宰相谢安,最宠爱他的侄女谢道韫。③黔娄:战国时齐国的一位贫士。 (1)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一、二句引用典故,以东晋宰相谢安最宠爱的侄女谢道韫借指韦氏,以战国时齐国 的贫士黔娄自喻,其中含有对方屈身下嫁的意思。 B.“百事乖”,任何事都不顺遂,这是对韦氏婚后七年间艰苦生活的简括,用以总结 首联内容。 C.中间两联用笔干净,既写出了婚后“百事乖”的艰难处境,又能传神写照,活画出 贤妻的形象。 D.尾联中的“复”字,写出这类悼念活动的频繁。这两句出语虽然慷慨,内心深处却 是极其凄苦的。 E.这首诗追忆妻子生前的艰苦处境和夫妻情爱,并抒写自己的抱憾之情。 解析:选 BD B 项,“总结首联内容”有误,应为“用以领起中间四句”;D 项,“出 语虽然慷慨”错误,应为“出语虽然平和”。 (2)颔联和颈联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妻子形象?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 解析:这首诗一、二句运用典故,说明妻子屈身下嫁;“百事乖”指任何事都不顺遂, 这是对韦氏婚后艰苦生活的简括,用以领起中间四句。中间四句既写出了婚后“百事乖”的 艰难处境,又能传神地描绘出贤妻的形象。从这些内容中概括即可。 答案:诗人笔下的妻子是一位能关心体贴丈夫、安于贫苦的贤淑的女性形象。颔联借写 妻子为自己翻箱寻衣、卖钗沽酒,表现妻子对自己的关心体贴;颈联借写妻子甘于以野菜充 饥、以槐树落叶为柴,表现其安于贫苦的美好品德。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约 客 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句中的黄梅时节是指暮春这个时令。 B.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 C.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却只听到阵阵的雨声、 蛙声。 D.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 E.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解析:选 AD A 项,“暮春”应为“夏季”;D 项,“闲适恬淡”不正确,应为“焦躁 而期待”。 (2)结合诗歌后三句的内容,谈谈本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解析:仔细品读这首诗的后三句,先归纳出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再结合后三句逐一 分析。 答案:写出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稍有些失落的心情。第三句“有约不来过夜半”,用 “有约”点出了诗人曾“约客”来访,“过夜半”说明了等待时间之久,本来期待的是约客 的叩门声,但听到的却只是一阵阵的雨声和蛙声,比照之下更显示出作者焦躁的心情。第四 句“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诗人约客久候不到,灯芯很长,诗人百无聊赖之际,下意 识地将黑白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而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落了。这种姿态貌似闲逸, 其实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一剪梅·中秋无月 辛弃疾 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 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满堂惟有烛花红,杯且从容,歌且从容。 (1)下列对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忆对”三句是回忆以前那个花好月圆的中秋节情景:天晴风静,皓月当空,桂花 飘香,饮酒乐甚,心情非常舒畅。 B.“今宵”三句,写今夜无月的情景,但词人并未直接写出,而是说今晚饮酒还是和 以前一样,只不过云雨却打湿了纱窗。 C.“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云湿纱窗”“雨湿纱窗”等句,作者浓墨重彩地勾画 出花月掩映杯酒和云雨沾湿纱窗的景色。 D.“浑欲”三句说词人因不见明月而忧愁,真想乘风上天去问个究竟,为什么中秋之 夜没有月亮呢,但“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想问也问不成。 E.这是一首描写中秋赏月未得的词。上阕运用反衬和虚实结合的手法,写出今宵中秋 无月的遗憾;下阕则写赏月不得的愁绪。 解析:选 CE C 项,“浓墨重彩”有误,这里是运用白描手法;E 项,“反衬”不正确, 应为对比。 (2)全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抓住这首词的关键词句进行分析,“云湿纱窗,雨湿纱窗”写作者无月可赏的落 寞;“路也难通,信也难通”写作者壮志难酬的郁愤;“杯且从容,歌且从容”写作者借酒 浇愁排遣郁愤的洒脱。 答案:①无月可赏的落寞。往昔花好月圆,今宵赏月不得、丹桂不见,唯有“烛花红”。 ②欲诉无门的郁愤。欲问“化工”,但“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明咏中秋无月,实叹世路 艰难、壮志难酬。③自我宽慰的洒脱。现实无奈,只能暂凭杯酒、歌舞排遣落寞和郁愤。 9.阅读下面这首金词,完成(1)~(2)题。 临 江 仙 元好问 今古北邙山下路,黄尘老尽英雄。人生长恨水长东。幽怀谁共语,远目送归鸿。 盖世功名将底用,从前错怨天公。浩歌一曲酒千钟。男儿行处是,未要论穷通。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一抔黄土埋葬了北邙山下的英雄,作者面对此景,不由得悲从心底来,心中怅恨这 滚滚黄尘不该掩尽无数英雄。 B.作者想起南唐后主李煜的名句,想起人生短暂有涯,流水转瞬即逝;同样,流水逝 而不断,又反衬着人类对生命有限的绵绵长恨。 C.词中的“远目送归鸿”暗示无人与共语,故寄意于飞鸿;“浩歌一曲酒千钟”写饮 酒唱歌,表达了看透功名无用后的潇洒快意。 D.该词上阕几乎句句用典,但这并非为用典而用典,而是在用古人故事抒一己胸怀。 尤其是用北邙山故事与自己相对衬,在历史跨度中写出人生短促的悲剧,更富于厚度。 E.这首词既用激愤的笔触揭示了人类无法摆脱死神的大悲剧,却又能从这无法挣脱的 束缚中求得超脱的道理。 解析:选 AE A 项,“心中怅恨……无数英雄”不准确,这里只是诗人“面对此景”的 慨叹,谈不上“怅恨”;E 项,“激愤的笔触”有误,应为“哀怨的笔触”。 (2)有人说这首词“字面意思消沉,情思意趣却催人感奋”,请结合下阕内容谈谈你的 理解。 答: 解析:抓住这首词中所塑造的作者的形象,由此解读词的主要内容。作答时,要结合全 词进行分析,指出哪里是消沉,哪里是催人感奋。 答案:①从字面看似乎消沉,“老尽英雄”之语,“人生长恨”之叹,都显得有点落落 寡欢。②从整体来看,意趣高扬,令人感奋。下阕开头讲不再怨天公,接着说要饮酒浩歌, 最后则直述不在意穷达,心灵趋于宁静,情趣豪迈旷达。 专题过关练(三)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秋日还京陕西十里作① [唐]薛稷驱车越陕郊,北顾临大河。 隔河望乡邑,秋风水增波。 西登咸阳②途,日暮忧思多。 傅岩既纡郁,首山亦嵯峨。③ 操筑无昔老,采薇有遗歌。 客游节回换,人生知几何? [注] ①“京”指长安。“陕西十里”,即河南陕县以西十里的长亭,供行役者途中暂 息。此诗是诗人从陕县西回京时作。②咸阳:都城长安。③傅岩、首山是诗人家乡山西的两 座山。傅岩,相传为商朝奴隶傅说筑土墙之处,后傅说被商王武丁重用,国政大治。首阳山, 据《史记》记载:周初殷朝遗民伯夷、叔齐两兄弟义不食周粟,采薇首阳山,作《采薇歌》, 最终饿死在首阳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开头四句,写自己奔波在外,眺望家乡,表现的是一种对故乡的深深眷念之情。一 个“望”字,活画出诗人引颈翘首,深情注目故土的情景,触发出无穷的乡思。 B.中间四句,借家乡名山的典故,写已无傅岩、伯夷、叔齐这样的贤士,表达了对古 人的追念与仰慕,也流露出对当今朝廷的不满。 C.诗人先从思乡写起,到“西登”二句时,突然作一顿挫,这样,既使乡情显得强烈, 又为下文表现从乡情生发开去的复杂思想,做了铺垫。 D.这首诗的最后,作者想到自己已多年客游在外,时间轮回般地不断前进,一生还能 有多长的时间呢?表达了人生无常、须及时行乐的感叹。 E.“驱车”四句,纯是散行,在气势流转中,极为自然地抒发思乡情怀;而“傅岩” 四句,却是工丽的对偶,使语言显得十分精美,在轻松自然中,传达了不易言喻的隐衷。 解析:选 AC B 项,“对当今朝廷的不满”有误,应为“对当今政治的隐忧”,因为傅 说、伯夷、叔齐代表了政治清明;D 项,“须及时行乐”于诗无据;E 项,“轻松自然”不 正确,应为“深沉婉曲”。 (2)开头两句“驱车越陕郊,北顾临大河”中的动词富有表现力,请做分析。 答: 解析:抓住这句诗中的关键动词“驱”“越”“顾”,结合全诗主旨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驱”“越”两个动词的连用,开篇就给人一种马不停蹄、车轮滚滚、行色匆匆 之感,写出了诗人奔波的辛苦和飘忽无定。“顾”形象地表现出诗人对故乡的留念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清 平 乐 朱淑真 风光紧急,三月俄三十。拟欲留连计无及,绿野烟愁露泣。 倩谁寄语春宵?城头画鼓轻敲。缱绻[注]临歧嘱付,来年早到梅梢。 [注] 缱绻:情意缠绵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风光通常只能用秀丽、迷人来形容,与“紧急”搭配很是奇特,留春之意已引而未 发。紧补一句“三月俄三十”,此意则跃然纸上。 B.“拟欲留连计无及”两句写绿野中树木、花草都在为无计留春而伤感,直接表达出 词人面对春天逝去的无奈。 C.上阕写惜春刻意围绕“春”字,下阕以“春宵”出之,是因为这才是春光的最后一 霎,点睛点得恰是地方。 D.百花迎春,以凌寒独放的梅花为最早,谓“早到梅梢”,似嫌梅花开得还不够早, 盼归急切,更见惜春感情的强烈。 E.下阕词人无法留住春天,只能请画鼓向春天传递信息,盼春来年早到梅梢,形象地 表现了词人盼春早归的急切心情,进一步抒发了强烈的惜春之意和爱春之情。 解析:选 BC B 项,“直接表达”有误,应为“婉转表达”;C 项,“刻意围绕”不正 确,上阕虽写惜春,但未着“春”字。 (2)词的上阕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做简要分析。 答: 解析:认真品读上阕词句,准确把握所使用的表达技巧。比如“烟愁露泣”既包含拟人 手法,又是借景抒情。 答案:①拟人手法。“烟愁露泣”句中“愁”“泣”,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感情。②借 景抒情,寓情于景。绿野中树木含烟,花草滴露,词人借景表现留春不住的无奈和伤感。③ 通感或移就。借用于形容情势的“紧急”一词,渲染了春光转瞬即逝的紧迫气氛,用语新奇。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虞美人·寄公度 舒 亶①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②。 [注] ①舒亶:宋神宗时任御史中丞,获罪罢官,写此词寄赠江南友人公度。②赠我江 南春色一枝梅:南朝宋陆凯与范晔是好友,陆凯自江南寄梅花一枝到长安给范晔,并赠诗曰: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上阕的前两句写词人日暮登楼所见,寥寥几笔,由下及上地勾勒出一幅苍茫的画卷。 B.本词用字精妙,“芙蓉落尽天涵水”中“落”字写出了天空苍茫、水天一色的特点。 C.“贴云寒”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双燕背飞的心理感受,更寄寓了词人内心的凄凉。 D.此词上阕主写景,下阕主言情,用语朴素自然,情真意切,不失为赠答词中的佳作。 E.本词表达了词人罢官之后的孤寂和落寞,不仅表达了对他乡友人的思念之情,更表 达了自己想得到友人慰藉的渴望之情。 解析:选 AE B 项,写出天空苍茫、水天一色特点的不是“落”字,而是“涵”字。C 项,不是拟人手法,“贴云寒”,状飞行之高,高处生寒,由联想而得。着一“寒”字,又 从视感而转化为一种心理感受,暗示着离别的悲凉况味;“寒”表面写天气,实指诗人心境。 D 项,“朴素自然”不正确,应为“清婉雅丽”。 (2)本词是如何表现词人思想感情的?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 解析:为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作者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如直抒胸臆、虚实结合、 用典等。作答时,先指出手法,再结合词句分析表达效果。 答案:①词人直抒胸臆,“浮生”一句写光阴荏苒,自己寂寥寡欢,只能借酒浇愁,孤 独一生。②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借日暮时分登楼所见的花残香消、烟波荡漾与双燕分飞来 寄托内心的孤寂。③用典,化用陆凯折梅相赠的典故,这一枝明艳的“江南春色”定会给“雪 满长安”的自己带来亲切的问候和友情的温暖,表达渴望得到友人慰问的心情。④虚写(或 虚实结合、从对方落笔、想象),下阕后两句设想友人想念自己,登上高台眺望,即使道远 雪阻也会寄给我江南一枝梅,更能显出迟暮怀人的深深情谊(念友情深)。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阙 题① 刘眘虚②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注] ①阙题:即缺题,原题缺失,后人在编诗时以“阙题”为名。②刘眘(shèn)虚, 唐代诗人。性高逸,不慕荣利,交游多山僧道侣。曾拟在庐山卜宅隐居,未成。早年逝世。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道由白云尽”,写路是从白云尽处开始的,“云”与“路”并写,表现了路的高 峻环境之清幽。 B.三、四两句写落花随着流水远远而来,又随着流水远远而去,流露出淡淡的忧伤。 C.“闲门向山路”,叙中含情,写出了作者远离尘世的孤寂生活。 D.“深柳读书堂”,融情于景,流露了作者一心向学的沉静安详。 E.“清辉照衣裳”,直抒胸臆,传达出作者真实自然的心理感受。 解析:选 AD B 项,“淡淡的忧伤”错,应为“透露了诗人的喜悦之情”;C 项,“孤 寂”应该为“宁静”;E 项,“直抒胸臆”的理解与分析失当。 (2)这首诗中的写水之句堪称妙笔,其中“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最为突出。请结 合全诗对此二句做简要赏析。 答: 答案:“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写春花翩然入水,多情之水载着花的芬芳静静流 淌到很远的地方。诗人将水塑造成可视、可听、可嗅的形象,不但赋予水春的气息与活力, 而且通过这迷人的景致传达出自己享受自然、悠闲惬意、怡然自乐的心情。或这一联从视觉 角度描写了缤纷的落花,清澈的流水;从嗅觉的角度描写流水(花)的芳香,表现出环境的清 静(优美宜人)。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野泊对月有感① 周 莘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②近消息,眼中群盗尚纵横。 [注] 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②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 (1)下列对本诗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承题,上句切合题目“野泊对月”的内容,下句点明了“野泊”之因:“逋逃” 指逃难在外,漂泊无家,故有“野泊”。 B.后人评周莘此诗“最近杜味”。如本诗颔联与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一联都使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境界开阔,情感悲壮。 C.诗歌颔联上句写动景,下句写静景。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横斜,耳畔 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动静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 D.颈联写了酒化成过客之泪如愁绪滴溅,浪花仿佛卷动归乡之心使人暗自惊叹的内容, 与尾联共同表现了“野泊”时所思、所感、所痛。 E.“欲问行朝近消息”写自己只身飘零在外,处境悲凉,想知道归期;“眼中群盗尚 纵横”写出了遍地兵荒马乱的情景。 解析:选 CE C 项,上句写静景,下句写动景;E 项,“写自己只身飘零在外,处境悲 凉,想知道归期”错,应为“写从一身乱离,想到朝廷的漂泊不定,由忧一身到忧朝廷,想 知道归期”。 (2)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 答案:①漂泊思归之情。“酒添客泪”写出了诗人身在客中,不由伤感落泪,想要借酒 浇愁,依旧愁心难抑,“归心”则透露了诗人的思归之情。②忧国伤时之情。“欲问行朝近 消息”一句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关切,“眼中群盗尚纵横”一句则勾勒了遍地兵荒马乱的景 象。 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 金陵怀古 许 浑玉树①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②戍楼空。 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③高低六代宫。 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④。 [注] ①玉树:陈后主所制乐曲《玉树后庭花》。②景阳兵合:隋军攻陷金陵,直逼景 阳宫外,陈后主束手就擒,陈朝灭亡。③禾黍:出自《诗经》,周大夫行役,过故宗庙宫室 之地,看到处长着禾黍,感伤王都颠覆,因而作了《黍离》一诗。④洛中:洛阳,洛阳多山。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句从陈后主专事游宴以致亡国的史事说起,以“玉树歌残”点染出陈后主的悲剧 命运,字里行间隐含惋惜之情。 B.首联第二句一“合”一“空”二字,前者写隋朝大军的攻势凌厉,兵临城下;后者 写陈的不堪一击,土崩瓦解。 C.颔联写金陵的衰败景象:六朝以来的英雄已成荒冢,昔日豪华的宫殿也已是禾黍遍 野。作者吊今怀古,触目伤情。 D.“拂云”写石燕掠雨穿云的状态,“吹浪”表现江豚行风鼓浪的气势,颈联寄寓了 作者面对历史沧桑变化的感慨。 E.全诗寄慨言志,格调高昂,手法高妙,借对六朝覆灭的哀叹,表现出对唐朝江山风 雨飘摇、日益衰败的深沉忧思。 解析:选 AE A 项,“隐含惋惜之情”不正确;E 项,“格调高昂”,对整体风格分析 错误。 (2)“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与李白《苏台览古》中“只今惟有西江月, 曾照吴王宫里人”、陆游《楚城》中“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有异曲同工之妙。 请简要概括以上三句在写法和主题上的共同点。 答: 答案:都用衬托(反衬)的手法,都表达了以不变的客观事实、自然景物衬托多变的人间 万事、历史兴衰的主题。 7.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题。 蝶恋花·月下醉书雨岩石浪① 辛弃疾 九畹②芳菲兰佩好。空谷无人,自怨蛾眉巧。宝瑟泠泠千古调,朱丝弦断知音少。 冉冉年华吾自老。水满汀洲,何处寻芳草?唤起湘累③歌未了,石龙舞罢松风晓。 [注] ①雨岩:地名,在江西永丰县西博山中。石浪:雨岩的一块巨石,长三十余丈, 状甚怪;篇末“石龙”指此。②畹:古代称 30 亩为一畹。③湘累:指屈原。冤屈而死叫“累”, 屈原是投湖南汨罗江而死的,所以前人称他为湘累。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广泛地吸取了前人的文学成果,得于屈原作品者尤多。作者那坚韧执着往而不返的 爱国主义精神,与屈原所谓“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离骚》)极为相似。 B.词的主题,是抒发作者不得志与少知音的牢骚情怀,作者并不是直接说出自己的心 事,而是通过比兴的手法,以香草美人自喻,曲折有致地表达出满腹的悲愤。 C.作者连用兰佩芳菲、蛾眉空好、宝瑟弦断这三个极富象征意义的词,来表明自己虽 有高尚的品质和过人的才干,却遭受南宋朝廷当权的主和派的嫉妒和排挤,长期投闲置散, 无用武之地,而且知音寥寥,无人理解自己。 D.年辈早于作者的民族英雄岳飞在他的《小重山》词的结尾感叹说:“欲将心事付瑶 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此词上阕最后二句即化用岳飞之词,以宝瑟清音,弹得弦断 也无人会意为喻,表达了与岳飞不一样的愁绪。 E.“唤起湘累歌未了,石龙舞罢松风晓”作为这首词中的结尾二句,可以说是全篇的 最后一个层次,它的用意在于呼应开篇“空谷无人”的境界,再次诉说词人在人世难寻知音 的苦恼。 解析:选 AD A 项,与屈原所谓“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极为 相似;D 项,表达了与岳飞同样的怨抑之情。 (2)该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试结合下阕词句进行分析。 答: 答案:全词抒发了词人自感虚度年华、政治失意、理想难以实现而又知音难觅的痛楚之 情。“冉冉”句感慨年华已逝,虚度此生。“水满”“何处”二句,用汀洲水涨、芳草难觅 喻示理想难以实现的可悲处境。结尾二句,再次诉说在人世难寻知音的苦恼,于是只得在大 醉之后唤起屈原同唱失意之歌。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泊岳阳楼下 杜 甫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 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的两项是( ) A.颔联描绘了一幅冬夜羁旅图,停船在岸,舱内,寒灯一茎;舱外,风吹浪翻夜雪纷 飞,营造出萧瑟凄凉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天涯漂泊的愁苦之情。 B.在本诗中,杜甫十分重视炼字,比如颔联中的“翻”“洒”就是炼字的典范。 C.“鲲鹏”“图南”是作者化用典故,都出典为《庄子·秋水》。其中,以鲲鹏的变化 无常来暗示自己前途的不可预料。 D.全诗以豪景抒悲情,意境起伏,富于节奏;承转顿挫,铿锵有力;情景呼应,浑然 无间。 E.作者在尾联进行了情感的突转,从颔联的慷慨豪迈转为尾联的漂泊愁苦。 解析:选 CE C 项,典故错,应为出自《庄子·逍遥游》;E 项,情感突转,“从颔联 的慷慨豪迈转为尾联的漂泊愁苦”错,应为“从颔联的漂泊愁苦转为尾联的慷慨豪迈”。 (2)本诗与《登高》相比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同:两首诗都有漂泊困顿和忧国伤时之感。异:本诗中,尽管时局堪忧,前途未 卜,但是诗人的报国豪情饱满高涨,仍然期待倾尽才华实现匡时济世的鲲鹏之志;而《登高》 则更侧重于年老漂泊以及时局动乱之感叹,“艰难苦恨”“潦倒新停”等词句带有浓浓的凄凉 落寞和无力感。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