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江西省南昌市进贤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第二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江西省南昌市进贤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第二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江西省南昌市进贤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题 第I卷(选择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本题共3小题,9分)‎ ‎①中国古代乡村社会普遍存在的祠堂,是古代中国人慎终追远的重要场所,彰显着“敬宗收族、亲亲有爱”的礼之精神。祠堂以血缘之基,融道德、信仰、礼三者于一体,规范礼制,聚族祭祀先人,团结族人,表达共同的精神寄托。‎ ‎②古代的“宗族”,是指有宗子,行宗法制而聚合成的“血缘—政治”团体。宋代程颐倡导士大夫阶层的宗族祭祀,到南宋朱熹制作《家礼》,提出了“祠堂”这一名词,确定了祠堂祭祀的格局。一个家族祭拜先祖,由宗子主持祭祀,叫敬宗;一个家族由宗子率领祭祀共同的先祖,即收族。宋明之后,甚至出现了不设立宗子的“族”。这样一个同族同姓的村落,尽管没有“宗”,仍然可以被称为“宗族”,这个时期的宗族制度,就成了“血缘—社会”团体。敬宗收族,使宗法不仅成为人与人之间的人伦共同体,而且成为生者与死者交通的人神共同体,具有重要的政治与社会功能。‎ ‎③祠堂的功能之一是祭祀宗族祖先或先贤。祠堂祭祀有多种,有季祭、节祭等。不管豪门或寒族,对祭祀都十分重视,仪式庄严,礼节隆重。祭祀先人是为了教育后人,立约族规是为了惩治违规犯律行为,借祖宗之威,禀祖宗之训。在祭祀中,族长要宣读族规和家训以及族谱,族长在此代祖宗立言,宣讲传统伦理,告诫和惩罚犯错子孙。凡做了错事的族人须站在特定的位置祭拜,寓意“低人一等”,以这样的方式来惩戒不良行为。祭毕,后辈向前辈行礼,族人之间相互行礼,这样,祠堂祭祀就成了一种精神联系的纽带。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中,家族成员从儿童期就受孝悌之礼等熏陶。祭祀活动既加强了血缘关系,又强化了家族内部的向心力,从而对族中成员的行为起到榜样或约束作用。‎ ‎④祠堂的动文化(祭祀)体现着祠堂的功能,祠堂的静文化(建筑装饰)也暗示或渗透着祠堂的功能。装饰文化作为祠堂文化的载体,涵盖了浓厚的道德观念、地域民俗,无论是家居陈设还是建筑中的雕饰彩绘,又或是牌楼照壁都成为传统文化的载体。洛阳新安县吕氏祠堂,照壁上刻画的“龙蛇龟田”象征吕氏族人要勤勤恳恳才能福临;各种各样的墀头“耕读”字样引导后人要辛勤耕作以立身立命,刻苦读书以立德立行。‎ ‎⑤儒家伦理中家族观念尤为深刻,祠堂作为整个家族的聚集活动之所,承担的是弘扬祖先美德、传承“孝礼”文化、维系亲情意义等功能。礼仪和道德结合在一起,从而延伸到更大的范围乃至整个社会,以期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因此,祠堂祭礼,不仅是“情感一道德”性的,而且是“伦理一政治”性的。‎ ‎⑥祠堂作为礼制性建筑,并非是文化虚构,而是从对亲生父母之爱与敬延伸到对祖父、曾祖、太祖甚至整个宗族真实无妄的伦常尊亲的追溯以及对天地诸神的祭拜,关系着对人伦关系、社会结构、政治组织的理解。‎ ‎(摘编自李玲《祠堂之礼:有秩序的爱》)‎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祠堂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对于古代中国人来说,它是一个有着重要地位的场所。‎ B.古时候的人对祠堂祭祀特别看重,在祭祀活动中,既可祭祀先人,还可立约族规。‎ C.犯错的族人要受到告诫和惩罚,不许和其他族人共同祭拜先人是对其最大的惩罚。‎ D.祠堂之礼体现着一种有秩序的爱,蕴含了情感道德层面和伦理政治层面上的意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论证中提到了祠堂之礼对于社会的稳定和谐的作用,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B.文章第三段运用事实论证和对比论证来论证“祠堂的祭祀宗族祖先或先贤的功能”。‎ C.文章从祠堂的动文化(祭祀)与静文化(建筑装饰)两个方面来论证祠堂的功能。‎ D.新安吕氏祠堂照壁的刻画和墀头的文字表明了祠堂静文化暗示或渗透着祠堂的功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祠堂融道德、信仰、礼三者于一体,蕴含了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寄托。‎ B.我国古代,宗族都有宗子,祭拜先祖时举行的敬宗和收族都由宗子主持或率领。‎ C.如果我国古代乡村没有祠堂,人们就不会有对宗族真实无妄的伦常宗亲的追溯。‎ D.祠堂祭礼加强了血缘关系,强化了家族内部的向心力,体现了儒家伦理家族观念。‎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踏莎行 寇俊杰 暮春,阴雨。开封通往陕州的官道更加泥泞,两辆驴车在湿滑的道路上艰难前行。‎ 突然,前面的驴车陷进了泥坑,车夫挥鞭抽打毛驴,可任凭毛驴怎样使劲儿,木轮车像是被泥水吸住一样,就是出不了泥坑。寇准挑起轿帘说,寇安,别打了,还是我下来推吧!寇安没法,只好也下来和寇准以及后面车上的两个随从一起推车。无奈还是车重人少,力量不够,使足了劲儿也没能把车子推出泥坑。寇准说,不行就先把车上的书卸下。寇安说,大人,那是你的心头肉啊!怎么舍得弄脏?大家正在一筹莫展之际,路过的几个村民走过来,有人施礼问,是宰相寇准寇大人吗?正是,但我现在已不是宰相了。我们听说大人没有因为澶渊之盟受到封赏,反而被贬陕州,此是必经之地,故有此一问。他对其他村民说,我们帮帮寇大人吧!然后大家一起重新用力,终于把寇准的驴车推出了泥坑。寇准再三相谢。村民说,寇大人澶渊之功,让中原百姓免受战乱之苦,我们老百姓还不知怎样感谢寇大人呢。‎ 寇准重新上车的时候,已是满身的泥水。车内的宋夫人用毛巾给寇准擦着脸上的汗水和雨水,心疼地说,原来在京师哪有这样的路?看你现在头发都开始白了,还要出来遭受这样的罪,你要是能把自己的性子收敛一些,何来被贬呢?‎ 寇准说,社稷为重,君为轻。我的所作所为只要对得起天下百姓就行了。‎ 宋夫人说,可你分不清君子和小人,把小人得罪了,他们就会为私怨而报复。我听女婿王曙说,这次就是王钦若在皇上面前说你是拿皇上的性命做赌注,澶渊一仗胜是侥幸,如若败了,他的命就没了,皇上这才把你贬出京师的。‎ 寇准微微一笑说,王曙是怎么知道的?‎ 他和皇上的内侍周怀政关系很好,是周怀政亲耳听到王钦若对皇上说的,还说你居功自傲,到处宣扬说没有你寇准,就没有大宋的江山──他这是诬告啊!‎ 再泥泞的路,太阳一出来就晒干了,寇准说,你看刚才村民为我推车,多好啊!若是奸臣,他们会这样做吗?‎ 不过你也别锋芒太露,出头的檩条先烂,想当年,你和太宗意见不合,太宗说不过你,生气地要拂袖而去,你竟然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拽住他的衣服不让走,直到把他说服才罢休!俗话说,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你这是往死路上走哇!得亏太宗英明,不但没杀你,还把你比作魏征!‎ 寇准只是得意地嘿嘿笑着,并不说话。‎ 宋夫人又说,不过,终归是伴君如伴虎。你这是第三次被贬了吧?皇上是个好皇帝,就怨你太耿直,连皇上的面子也不给。特别是上次被贬,有人揭发你酒后说了太宗的坏话,太宗不信,找你问一下。按说太宗也没当真,你随便找个理由太宗就能原谅。可你就是不辩解,不知道趁坡下驴,太宗给你梯子你也不要。人家是皇帝,你“将”人家的军,结果被贬到了邓州。你这不是自己找麻烦吗?‎ 寇准说,我喝完酒后可能真说了太宗的坏话,但那是太宗有不对的地方。大丈夫做事就要敢作敢当!我不后悔!‎ 唉!宋夫人叹了一口气,今上能当皇帝,你本是立了大功的;澶渊之盟,你也是立了大功的,可皇上就怕功高震主,你本该急流勇退,但你非但没有,还不知收敛锋芒,皇上这才免了你的宰相之职,把你贬往陕州。不过这样也好,朝中是非太多,你当个地方官,陕州离我们老家又近,我们还能过个安心日子呢。再不必像以前一样……‎ 踏莎行。寇准的脑海里忽然闪出这样一个词牌名。他叫寇安停车,从箱子里拿出笔墨纸砚,然后铺纸磨墨。他略一沉思,笔走龙蛇,写下了一首《踏莎行》的词:“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画堂人静雨蒙蒙,屏山半掩余香袅。密约沉沉,离情杳杳,菱花尘满慵将照。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 宋夫人本想寇准写的是反思过去,从此要淡出朝廷视野,远离政治旋涡的意思,没想到看了寇准的《踏莎行》,写的却是难离难别、情深意切的“情诗”。她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她知道,要想让寇准抛弃自己的信念真是太难了。如果皇帝用他,再危险他还是要回去的,可他又不会曲意逢迎,个性又那么张扬,虽然皇帝信任,但他由着自己性子来的做法,就是有一副好牌,也会叫他打得稀里哗啦甚至是性命不保!‎ 宋夫人含着泪看着寇准,寇准拉住夫人的手,坚定地点了点头。夫人知道,今后摆在他们面前的,将会是一条更加艰险的道路! ‎ 编者注:《踏莎行(春色将阑)》实际写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当时寇准被太宗贬为青州知府,赴职之际,写下了这首词。《宋史·列传四十》中记载“(寇)准与知院张逊数争事上前,且互斥其短。帝(太宗)怒,谪逊,准亦罢知青州……准既行,帝念之,常不乐”。‎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为后面情节发展作铺垫。寇安的话“大人,那是你的心头肉啊!”侧面表现出寇准喜爱读书。‎ B.小说虚构了村民帮助寇准推驴车的情节,表达了百姓对寇准的感恩;百姓的行为也使得寇准更坚定自己的政治信念。‎ C.冠准写成的《踏莎行》被夫人称为“情诗”,夫人流泪,被丈夫诗中那难以割舍、相爱终老的爱妻之情深深打动了。‎ D.小说中寇准因澶渊之盟被贬至离老家很近的陕州做地方官,可是他并未因此心生退意,仍寄意朝廷,哪怕前路艰险。‎ ‎5.“宋夫人”这一形象在小说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6.历史小说是小说的一种,它依据历史事实,进行想象、改编,请结合本篇小说内容具体分析这一特征。(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2分)‎ 材料一:‎ 一些电商平台会利用满减、红包、优惠券等活动,通过“先涨价再促销”的方式,以假折扣误导消费者。某些网店经营者为吸引消费者,不惜在商品标题或宣传页面中夸大甚至虚构部分产品功效或性能。许多商家以次充好,混搭销售劣质商品。还有许多商家把钱花在“刷单”上,很多消费者容易被虚增的部分好评或销量蒙蔽。网购不仅要看商品评价和成交量,还要注意销量突增或突减现象。不少网店经营者断章取义,利用声明、规则、通知等形式“秒杀”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并且常常利用合同约定,使用技术手段强行搭售,让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购买。一些“网络专供款”不仅质量参差不齐,售后待遇也大相径庭,售后维权的成本较高、周期较长,这种既费时又费钱的等待对于消费者来说是一种煎熬。部分不良商家针对消费者的兴趣爱好、消费习惯、消费层次等特征,定向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搜索结果,容易导致订同样的酒店、买同样的服务,苹果手机用户比安卓手机用户贵;同样的打车起点和终点,不同用户价格也不一样。‎ ‎(摘编自《市监督管理局发布消费警示:网购的八大“陷阱“》,《盐阜大众报》2019.03.15)‎ 材料二:‎ 不再“单纯”的微信朋友圈已发展为网络营销的一种常见方式和渠道,由此衍生出的购物纠纷事件也频频发生。微信属于社交媒体,通过微信朋友圈购物,卖家很分散,而且没有一个像阿里或其他电商这样的专业电商平台来规范买家和卖家的关系,没有对卖家资质的审核、验证以及信用评价,导致微信朋友圈的卖家质量和信用良莠不齐。从平台的角度来讲,作为社交平台,微信上很多信息都很私密,平台基于对用户隐私权的尊重,不能监控人们的日常通信,所以发在朋友圈的广告以及微信交易确实很难监管。‎ 据统计,2018年全国电子商务交易额为31.6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5%。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在激发市场经济活力、为消费者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诸多消费纠纷——2018年,全国市场监管部门共受理网络购物投诉168.2万件,同比增长高达126.2%,虚假广告、假冒伪劣、质量不合格、经营者拒不履行合同约定等成为投诉的主要问题。‎ ‎(摘编自《微信“朋友圈”渐成“商业圈”网购还有多少痛点待解》,《光明日报》2019.04.22)‎ 材料三:‎ 针对网购行业的种种乱象,2019年1月1日起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明确了电子商务经营者的义务,同时还强化了经营者的举证责任,这无疑为消费者维权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也再次表明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无论是线上网店还是线下门店,任何生产经营活动都不能突破合规的基本框架。‎ 无论是电子商务法对商家行为的规范,还是平台经营者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本质上都是对整个电子商务行业规则的重塑。当然,从缺少规则、野蛮生长向透明化、规范化过渡,可能会伴有转型阵痛,但从长远看,只有电子商务经营者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信的原则,来参与市场竞争,履行自身义务,整个电商行业才能走上更加健康的发展轨道。‎ 要真正让网购环境清朗,必须构建起买卖双方和监管者共同发力的消费环境。盼望随着相关配套法律法规不断落实、监管部门的重拳整治、网购平台的自我净化以及消费者维权意愿的不断提升,未来的网购商品不仅能让人们买得放心,而且用得舒心。‎ ‎(摘自《对网购乱象不能“自认倒霉”》,《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05.01)‎ ‎7.下列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电商平台的满减、优惠券等促销手段都存在着假折扣,还有夸大其词的宣传,购物时应多比较甄别。‎ B.微信购物不同于专业的电商平台购物,卖家的资质审核、验证等难以进行,因而卖家的信用难保证。‎ C.政府相关部门出重拳、立法规,主要目的是告诉人们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其经营活动要符合规则。‎ D.当前电子商务仍处于野蛮生长期,从长远看,只要制定法律法规去约束电商,对电商平台就有益处。‎ ‎8.下列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网络平台上,商品评价和交易量是购物参考依据,但如果某商品销售量突增突减则是商家在“刷单”。‎ B.一些“网络专供款”商品品质较差,其售后服务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消费者维权成本较高、周期较长。‎ C.我国网络购物市场增长迅猛,但实际上也存在诸多痛点,由网购引发的消费纠纷成倍增长,问题突出。‎ D.只有构建起买卖双方和监管者共同发力的消费环境,才可能有真正清朗的购物环境、舒心的购物体验。‎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规范网络购物市场的措施。(6分)‎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魏相字弱翁,济阴定陶人也,为郡卒史,以对策高第,为茂陵令。后迁河南太守,禁止奸邪,豪强畏服。会丞相车千秋死,先是千秋子为洛阳武库令,自见失父,而相治郡严,恐久获罪,乃自免去。相使掾追呼之,遂不肯还。相独恨曰:“大将军闻此令去官,必以为我用丞相死不能遇其子。使当世贵人非我,殆矣!”武库令西至长安,大将军霍光果以责过相曰:“幼主新立,以为函谷京师之固,武库精兵所聚,故以丞相弟为关都尉,子为武库令。今河南太守不深惟国家大策,苟见丞相不在而斥逐其子,何浅薄也!”后人有告相贼杀不辜,事下有司。河南卒戍中都官者二三千人,遮大将军,自言愿复留作一年以赎太守罪。河南老弱万余人守关欲入上书,关吏以闻。大将军用武库令事,遂下相廷尉狱。久系逾冬,会赦出。复有诏守茂陵令,迁扬州刺史。相与丙吉相善,时吉为光禄大夫,与相书曰:“朝廷已深知弱翁治行,方且大用矣。愿少慎事自重。”相心善其言,为霁威严。‎ 数年,宣帝即位,征相入为大司农,迁御史大夫。四岁,大将军霍光薨,上思其功德,以其子禹为右将军,兄子乐平侯山复领尚书事。相因平恩侯许伯奏封事,言:“《春秋》讥世卿,今光死,子复为大将军,兄子秉枢机,骄奢放纵,恐浸不制。宜有以损夺其权,破散阴谋,以固万世之基,全功臣之世。”宣帝善之,诏相给事中。乃罢其三侯,令就第,亲属皆出补吏。于是韦贤以老病免,相遂代为丞相,封高平侯,食邑八百户。及霍氏怨相又惮之谋矫太后诏先召斩丞相然后废天子事发觉伏诛。‎ 宣帝始亲万机,厉精为治,而相总领众职,甚称上意。相数陈便宜,上纳用焉。视事九岁,神爵三年薨,谥曰宪侯。‎ ‎(选自《汉书》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及霍氏怨/相又惮之/谋矫太后/诏先召/斩丞相/然后废天子/事发觉/伏诛 B.及霍氏怨相/又惮之/谋矫太后/诏先召/斩丞相/然后废天子/事发觉/伏诛 C.及霍氏怨/相又惮之/谋矫太后诏/先召斩/丞相然后废天子/事发觉/伏诛 D.及霍氏怨相/又惮之/谋矫太后诏/先召斩丞相/然后废天子/事发觉/伏诛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高第:第,意为科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级。考中称“及第”,没考中称“落第”“下第”等;本文中“高第”指魏相参加策试,成绩优等。‎ B.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官吏为有司。有司也可以指主管官署。《廉颇蔺相如列传》“召有司案图”中“有司”即为官署之意。‎ C.食邑:卿大夫的封地,即采邑,收其地赋税而食,故名食邑。“食邑八百户”是指封地内有八百户居民。《荆轲刺秦王》“金千斤,邑万家”之“邑”即“食邑”。‎ D.“谥曰宪侯”,“宪侯”是魏相的谥号,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用以褒贬善恶的称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魏相为人严毅,治郡甚严。任河南太守时,禁止奸邪,豪强畏服;宰相车千秋去世后,其子见魏相治郡甚严,怕久后获罪,于是自己免职而去。‎ B.魏相久任地方,深得民心。在河南任上,被治罪时,很多百姓替他求情,甚至守卫京城各官府的河南戍卒也愿意多服役一年以替他赎罪。‎ C.魏相忠于皇帝,忠于朝廷。因其一心一意只为国考虑,所以霍光去世后,魏相奏霍光后代骄横奢侈、放纵不羁,应设法削权,招致霍氏怨恨。‎ D.魏相勤于政事,正言直谏,深受宣帝信任。对霍光一事的处理,宣帝听从了魏相的建议;亲理朝政后,对于魏相的多次建议,宣帝也采纳并施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将军闻此令去官,必以为我用丞相死不能遇其子。使当世贵人非我,殆矣!(5分)‎ ‎(2)“朝廷已深知弱翁治行,方且大用矣。愿少慎事自重。”相心善其言,为霁威严。(5分)‎ ‎(二)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定风波 次高左藏使君韵① 黄庭坚 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②?戏马台南追两谢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注:①此词为作者在黔州贬所的作品,宋时是边远险阻的处所。②华颠谓白首也。③晋时刘裕北征至徐州彭城,九月九日会将佐群僚于戏马台,赋诗而乐。当时著名诗人谢瞻、谢灵运各赋诗一首。‎ ‎14.对于本词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片首二句作者巧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明秋霖不止,人不好外出活动,只能终日困居室内的场景。‎ B.从诗句中可知,作者在重阳节做了乘船、饮酒、簪菊、填词、骑马这几件事。‎ C.下片后三句借用典故,塑造出一个气概直追古时风流人物的老者形象。‎ D.黄庭坚是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他特别注重文字的推敲技巧,如:本词中的“拍肩”一词源于郭璞《游仙诗》“右拍洪崖肩”,即追踪的意思。‎ ‎15.全词结构呈现出一抑三扬的特点,请结合全词鉴赏。并说说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 ‎(1)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_____和_____令人叹为观止。‎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达了作者关心民间疾苦、同情劳动人民,表现诗人虽身处逆境仍心系天下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3)在《湘夫人》中,表现男主人公自我宽解、失落中显豁达的句子是:_______, 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应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经典咏流传》以传统诗词名篇配乐为主,新歌词创作为辅,体现出“新旧结合”“新旧共生”的文化生态,不仅提升了传统诗词的传播度,还 了新的诗词体式的出现。自古以来,诗词的创作与传播都与音乐 。《诗经》《乐府》中的大部分篇章都来自于民间歌谣。( ),从而获得更广泛传播并经典化的可能。古代诗词的配乐,今天大多已失传,即便有极少数保留,也不再符合当下的审美需求,这不能不说是一种 。正因为中华诗词千古不断的生命力,需要新声乐章来配合,使之为不同年龄、不同地域的观众喜爱。创作与音乐结合的“新声乐府”,形成新的经典乐章便成为新时代的需求。另外,诗歌不仅仅是诗人个体的表达,还是群体情绪的记录。词、曲等新体的产生,都与诗歌的 相关。结合时代需求,关注大众审美,始终是传统诗词千年来保持生命力的本因。我们为诗词寻找新的发展契机,必须回到大众喜好中去。‎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产生 休戚相关 缺陷 通俗化 B.催生 密不可分 缺憾 通俗化 C.催生 休戚相关 缺憾 文人化 D.产生 密不可分 缺陷 文人化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文人的改造,使得民间歌谣的艺术性得以提升 ‎ B.文人的改造,提升了民间歌谣的艺术性 C.民间歌谣的艺术性,在文人的改造下得以提升 ‎ D.民间歌谣在文人的改造下提升了艺术性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中华诗词千古不断的生命力,需要新声乐章来配合,使之为不同年龄、不同地域的观众喜爱。‎ B.中华诗词千古不断的生命力,正因为需要新声乐章来配合,使之为不同年龄、不同地域的观众喜爱。‎ C.因为中华诗词千古不断的生命力,需要新声乐章来配合,所以使之为不同年龄、不同地域的观众喜爱。‎ D.因为中华诗词千古不断的生命力,需要新声乐章来配合,因此使之为不同年龄、不同地域的观众喜爱。‎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我们在欣赏古代诗歌的诗情美时,要尽量利用现存的史传材料和后人评述, ①________。比如,我们读杜甫的《蜀相》时,除了对作品中所写诸葛亮的功绩有所了解外,还要对杜甫一生遭际、政治理想,以及杜甫写作这首诗时的心境作全面、深入的探究,才能充分理解杜甫作此诗的用意。但是, ② ________ ,写于不同时期、地点的作品, ③ ________。如陆游的《书愤》和《临安春雨初霁》两首诗,虽都写于孝宗淳熙十三年,但由于《书愤》写于他闲居山阴失意之时,诗中就多激愤之情;而写《临安春雨初霁》时,他已被召回临安,权知严州军事,诗中就主要反映他的孤寂厌倦。所以,弄清作品的具体创作时间也是十分重要的。‎ ‎21.古今不少文入学者喜欢给自己的书屋(又称书斋)命名,以表明志向,寄托情怀,或自警自勉。根据下面提供的书斋名,任选两个作家,分析其书斋名所表明的志向或寄托的情怀。(5分)‎ ‎①“陋室”(刘禹锡)‎ ‎②“老学庵”(陆游)‎ ‎③“七录斋”(张溥)‎ ‎ ‎ 六、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2017年3月,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市人大制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陈书指出,要赋予教师更多教育孩子的权力。‎ ‎2019年7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指出,将保障教师依法享有教育惩戒权。“意见”第14条当中写道:“制定实施细则,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 ‎《中小学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处理规定》第三条:“对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教师,学生及学生,家长等知情人可向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举报,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调查,及时处理。”‎ 上述事件引发了人们的广泛热议,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请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出现真实的班级和老师姓名;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审清题干要求,注意把握原文和选项之间的差异。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C项,“不许和其他族人共同祭拜先人是对其最大的惩罚”判断不当,文中只是说“须站在特定的位置祭拜”。‎ 故选C。‎ ‎2.B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B项,论证方法分析错误,在论证“祠堂的祭祀宗族祖先或先贤的功能”观点时,只运用了举例论证,并没有运用对比论证。‎ 故选B。‎ ‎3.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归纳、理解、分析和推断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把握文本内容,仔细比对选项的说法和文本内容的差异。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A项,“蕴含了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寄托”以偏概全,原文是说“聚族祭祀先人,团结族人,表达共同的精神寄托”,因此不是中华民族,而是家族,这里扩大了外延。‎ B项,分析不当,从文中“宋明之后,甚至出现了不设立宗子的‘族’……仍然可以被称为‘宗族’”的信息可以分析出,并不是所有的宗族都有宗子。‎ C项,“如果我国古代乡村没有祠堂,人们就不会有对宗族真实无妄的伦常宗亲的追溯”,说法绝对。‎ 故选D。‎ ‎4.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 C 项,“夫人流泪,被丈夫诗中那难以割舍、相爱终老的爱妻之情深深打动了”错误。由原文及编者注可知,《踏莎行》是寇准赴职之际,为表达自己仕途坎坷以及对政坛、对君上难以割舍的情怀和自家的失落之情写下的诗,是以闺怨比君臣。故选C。‎ ‎5.①从情节发展看,借宋夫人的话,使故事情节得以展开,使读者了解了寇准被贬陕州的前因后果。②从人物塑造来看,侧面表现寇准忠诚、耿直、豁达、坚定的性格特点。③从主题表现来看,宋夫人对丈夫的责备、抱怨,对比突出了寇准的人格操守。‎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中人物形象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小说中次要人物的作用,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从侧面衬托(反衬)出主要人物的性格(形象);引出主要人物,推动情节的发展;贯穿全文,作为线索;暗示(揭示)小说的主旨;次要人物如果是“我”,能增强故事情节的真实感。结合文本中宋夫人的话,如“宋夫人说,可你分不清君子和小人,把小人得罪了,他们就会为私怨而报复。我听女婿王曙说,这次就是王钦若在皇上面前说你是拿皇上的性命做赌注,澶渊一仗胜是侥幸,如若败了,他的命就没了,皇上这才把你贬出京师的”“他和皇上的内侍周怀政关系很好,是周怀政亲耳听到王钦若对皇上说的,还说你居功自傲,到处宣扬说没有你寇准,就没有大宋的江山──他这是诬告啊”“宋夫人又说,不过,终归是伴君如伴虎。你这是第三次被贬了吧……结果被贬到了邓州。你这不是自己找麻烦吗”“宋夫人叹了一口气,今上能当皇帝,你本是立了大功的;澶渊之盟,你也是立了大功的,可皇上就怕功高震主,你本该急流勇退……再不必像以前一样……”等分析,借宋夫人的话,使故事情节得以展开,使读者了解了寇准被贬陕州的前因后果。结合“寇准说,社稷为重,君为轻。我的所作所为只要对得起天下百姓就行了”“寇准说,你看刚才村民为我推车,多好啊!若是奸臣,他们会这样做吗”“我喝完酒后可能真说了太宗的坏话,但那是太宗有不对的地方。大丈夫做事就要敢作敢当!我不后悔”等分析,侧面表现寇准忠诚、耿直、豁达、坚定的性格特点。结合“可你分不清君子和小人,把小人得罪了,他们就会为私怨而报复”“你这是往死路上走哇!得亏太宗英明,不但没杀你,还把你比作魏征”“可你就是不辩解,不知道趁坡下驴,太宗给你梯子你也不要”“你本该急流勇退,但你非但没有,还不知收敛锋芒,皇上这才免了你的宰相之职,把你贬往陕州”等分析,宋夫人对丈夫的责备、抱怨,对比突出了寇准的人格操守。‎ ‎6.①真实:澶渊之盟立功、三次被贬等重要事件,寇准忠君爱国的人物形象均有据可考,是真实的。②虚构:夫妻对话、雨中赶路、赴陕州时写《踏莎行》等情节或细节是虚构的。③现实意义:小说通过写寇准被贬途中的经历、对话、言行,表现人物在被猜疑、被诬陷、被贬的困境中,依然坚守正道,忠君爱国,使人心生敬意,对现代人具有启迪意义。‎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历史小说是小说的一种,它依据历史事实,进行想象、改编,请结合本篇小说内容具体分析这一特征”,需要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概括文本真实和虚构的内容。如分析历史事实特征及出想象、改编的内容等。结合“你这是第三次被贬了吧”“澶渊之盟,你也是立了大功的”“寇准说,社稷为重,君为轻。我的所作所为只要对得起天下百姓就行了”等分析,澶渊之盟立功、三次被贬等重要事件,寇准忠君爱国的人物形象均有据可考,是真实的。结合“暮春,阴雨。开封通往陕州的官道更加泥泞,两辆驴车在湿滑的道路上艰难前行”“大家正在一筹莫展之际,路过的几个村民走过来,有人施礼问,是宰相寇准寇大人吗?正是,但我现在已不是宰相了。我们听说大人没有因为澶渊之盟受到封赏,反而被贬陕州,此是必经之地,故有此一问”“寇准微微一笑说,王曙是怎么知道的”“他和皇上的内侍周怀政关系很好,是周怀政亲耳听到王钦若对皇上说的,还说你居功自傲,到处宣扬说没有你寇准,就没有大宋的江山──他这是诬告啊”“寇准的脑海里忽然闪出这样一个词牌名。他叫寇安停车,从箱子里拿出笔墨纸砚,然后铺纸磨墨。他略一沉思,笔走龙蛇,写下了一首《踏莎行》的词”等分析,夫妻对话、雨中赶路、赴陕州时写《踏莎行》等情节或细节是虚构的。结合文本“你看刚才村民为我推车,多好啊”“按说太宗也没当真,你随便找个理由太宗就能原谅。可你就是不辩解,不知道趁坡下驴,太宗给你梯子你也不要”“大丈夫做事就要敢作敢当!我不后悔”“没想到看了寇准的《踏莎行》,写的却是难离难别、情深意切的‘情诗’”等分析,小说通过写寇准被贬途中的经历、对话、言行,表现人物在困境中,依然坚守初心,忠君爱国,对现代人具有启迪意义。‎ ‎7.B ‎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A项,“都存在着假折扣”错误。结合“一些电商平台会利用满减、红包、优惠券等活动,通过‘先涨价再促销’的方式,以假折扣误导消费者”分析,“都”扩大范围。‎ C项,“主要目的”错,是为消费者维权提供法律依据。‎ D项,“只要……就……”太绝对,还需电商遵循法规等。‎ 故选B。‎ ‎8.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划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A项,“但如果某商品销售量突增突减则是商家在‘刷单’”太绝对。结合“还有许多商家把钱花在‘刷单’上,很多消费者容易被虚增的部分好评或销量蒙蔽。网购不仅要看商品评价和成交量,还要注意销量突增或突减现象”分析,选项内容“如果……则是……”表述绝对化。故选A。‎ ‎9.‎ ‎①政府部门:完善法律法规并执行好监管职责。②电商:严格自律,合法经营(或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信的原则,参与竞争,履行义务)。③消费者:强化维权意识,注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结合“2019年1月1日起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明确了电子商务经营者的义务,同时还强化了经营者的举证责任,这无疑为消费者维权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也再次表明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无论是线上网店还是线下门店,任何生产经营活动都不能突破合规的基本框架”分析,政府部门完善法律法规并执行好监管职责。结合“从长远看,只有电子商务经营者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信的原则,来参与市场竞争,履行自身义务,整个电商行业才能走上更加健康的发展轨道”分析,电商严格自律,合法经营。结合“一些电商平台会利用满减、红包、优惠券等活动……利用声明、规则、通知等形式‘秒杀’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并且常常利用合同约定,使用技术手段强行搭售,让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购买”等分析,消费者需要提高辨别能力,强化维权意识,注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0.D ‎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断句题,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 考生联系前文魏相上奏对霍氏削权一事,并抓住动词,“怨”的主语是霍氏,“怨”的对象是魏相,故应在“相”后断句,故排除AC;‎ 霍氏谋划的办法是假借太后诏书来杀掉魏相,故“矫太后诏(假借太后诏书)”是一个整体,“诏”字前不能断句,故排除AB。‎ 故选D。‎ ‎11.B ‎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考查包括人的称谓、古代职官、天文历法、古代地理、科举制度、风俗礼仪、饮食器用、音乐文娱、文史典籍等方面。解答本题时考生应先明确题目要求,然后根据已学知识,联系文本内容,对选项做出判断。‎ B项,“有司也可以指主管官署”错误,有司泛指官吏或指主管官吏,不指“官署”,故选B。‎ ‎12.C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正确解答这类题,需将选项跟原文中的有关内容仔细进行对照,一看人,二看事,三看时和地。主要注意人物概括不准、事实陈述混乱、技巧断定不当、评价理解失当、文本评述失据等问题。‎ C项,“因其一心一意只为国考虑”错误,依据第二段“宜有以损夺其权,破散阴谋,以固万世之基,全功臣之世”可知,上奏霍光一事,主要是为国家着想,但也有保全功臣名节家室之意,所以“一心一意只国考虑”错误。故选C。‎ ‎13.(1)大将军听到这个武库令离开了官职,一定会认为我是因为丞相死了而不(好好)对待他的儿子。假使那些当世的权贵责备我,那就危险了!‎ ‎(2)“朝廷已深切了解了你治政的情况(政绩),将要重用你。希望你稍微谨慎做事,把握好自己。”魏相认为丙吉的话说得很对,为此把自己的威严收敛起来。‎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翻译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直译为主。基本方法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词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但特殊句式一定要翻译出来。‎ ‎(1)去:离开;必:一定;用:因为;遇:礼遇,好好对待;非:非难、责备;殆:危险。‎ ‎(2)知:了解;治行:治政的情况、政绩;方:正、正要;且:将,将要;少:稍微;善:形容词作意动,以……为好;霁:收敛、停止。‎ ‎14.B ‎【解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B项,“似乘船”的比喻是足不出户的意思,又影射着环境的险恶。所以“乘船”理解错误。‎ 故选B。‎ ‎15.①词的首二句写出了贬谪之所环境的恶劣,生活的困苦,前两句起调低沉,起篇为抑;②后三句紧跟重阳佳节天气放晴,纵酒豪饮,有意外之喜与豪放之情,此为一扬;③下片借老翁头上插花不入俗眼的举止,写出自己不服老的气概,这比前写纵饮更进一层,词情再扬,此为二扬;③最后三句自己还要骑马射箭,吟诗填词,其气概直追古时的风流人物,更将豪迈气概表现到极致,此为三扬。全词结构一抑三扬,笔力豪迈,抒发了作者虽被贬黔州、身居恶劣环境,却穷且益坚、老当益壮,不屈于命运的摆布的乐观精神和博大胸怀。‎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词的结构手法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可按照题干提示去阅读诗歌,逐联分析诗歌的内容,分析其结构方面的手法和特色,同时分析诗人寄寓其中的感情。题目是全词结构呈现出一抑三扬的特点,请结合全词鉴赏。并说说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注意题干说的“一抑三扬”的结构特色。‎ 首句写黔中秋来阴雨连绵,遍地是水,人终日只能困居室内,不好外出活动。“似乘船”的比喻是足不出户的意思,又影射着环境的险恶。联系“万里”‎ 二字,又有去国怀乡之感。首二句写出了贬谪之所环境的恶劣,生活的困苦,前两句起调低沉,起篇为抑。‎ 下三句写重阳放晴,登高痛饮。说重阳天霁,用“及至”、“也”二虚词呼应斡旋,有不期然而然、喜出望外之意。久雨得晴,又适逢佳节,真是喜上加喜。遂逼出“催醉”二字。“鬼门关外蜀江前”回应“万里黔中”,点明欢度重阳的地点。“鬼门关”这里是用其险峻来反衬一种忘怀得失的胸襟,颇有几分傲兀之气。此为一扬。‎ 下片三句承上意写重阳赏菊。古人重阳节有簪菊的风俗,但老翁头上插花却不合时宜,即所谓“几人黄菊上华颠”。作者借这种不入俗眼的举止,写出一种不服老的气概。“君看”、“莫笑”云云,全是自负口吻。这比前写纵饮就更进一层,词情再扬,此为二扬。‎ 最后三句是高潮。此三句说自己重阳节不但照例饮酒赏菊,还要骑马射箭,吟诗填词,其气概直追古时的风流人物,更将豪迈气概表现到极致,此为三扬。‎ 全词结构一抑三扬,笔力豪迈,抒发了作者虽被贬黔州、身居恶劣环境,却穷且益坚、老当益壮,不屈于命运的摆布的乐观精神和博大胸怀。‎ ‎16.(1)霓为衣兮风为马 虎鼓瑟兮鸾回车 ‎(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17.B ‎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产生:常见有生育、出产、由已有的事物中生出新的事物的含义。催生:喻催促问世。结合“新的诗词体式的出现”分析,选用“催生”。‎ 休戚相关:形容关系密切,利害一致。密不可分:形容十分紧密,不可分割。主要讲“诗词的创作与传播”与“音乐”的关系,选用“密不可分”。‎ 缺陷:本意指欠缺或不够完备的地方。指欠缺或不够完备的地方。缺憾:指不够完美、令人遗憾之处。结合“即便有极少数保留,也不再符合当下的审美需求”分析,选用“缺憾”。‎ 通俗化:使通俗的过程。文人化:指来自民间的文学样式,经过文人的使用改造,逐渐脱去粗俚通俗的色彩。结合“结合时代需求,关注大众审美”“必须回到大众喜好中去”等分析,选用“通俗化”。‎ 故选B。‎ ‎18.D ‎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 结合“《诗经》《乐府》中的大部分篇章都来自于民间歌谣”“从而获得更广泛传播并经典化的可能”分析,后面语句的主语应该为“民间歌谣”,综合分析D项衔接最为恰当。故选D。‎ ‎19.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 B项,不合逻辑,“中华诗词千古不断的生命力”“需要新声乐章来配合”不构成因果关系。‎ C项,不合逻辑,“中华诗词千古不断的生命力,需要新声乐章来配合”“使之为不同年龄、不同地域的观众喜爱”不构成因果关系。‎ D项,不合逻辑,“因为……因此……”错误。‎ 故选A。‎ ‎20.①把握诗人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②诗人的思想情感不是不变的;③表现出的思想情感也不同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运用能力,属于补写句子,具体而言也可以归为衔接题。①“比如”引导的句子是对前文观点的论述,“除了对作品中所写诸葛亮的功绩有所了解外”照应“要尽量利用现存的史传材料和后人评述”,“还要对杜甫一生遭际、政治理想,以及杜甫写作这首诗时的心境作全面、深入的探究,才能充分理解杜甫作此诗的用意。”与需填空部分的照应,对其提炼可得到:把握诗人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②句③句同样可以通过对陆游的例子进行提炼可以得出。“陆游的《书愤》和《临安春雨初霁》两首诗,虽都写于孝宗淳熙十三年,但由于《书愤》写于他闲居山阴失意之时,诗中就多激愤之情;而写《临安春雨初霁》时,他已被召回临安,权知严州军事,诗中就主要反映他的孤寂厌倦。”可知,作者在不同事件不同地点情感不同。结合“写于不同时期、地点的作品”可得出答案:②诗人的思想情感不是不变的;③表现出的思想情感也不同。学生自行组织语言即可。‎ ‎21.示例:(意思对即可)‎ ‎①“陋室”:诗人以此名描绘自己的书斋简陋,表现自己高洁的志向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②“老学庵”:表达诗人活到老学到老,生命不息,学而不止的精神。‎ ‎③“七录斋”:凡是所读的书必定亲手抄写,诵读数遍后烧掉,然后再抄写,再读,再烧掉,这样反复六七次,反应张溥酷爱读书,好学上进的精神。(也可只说抄写七次)‎ ‎【解析】‎ 本题考查综合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考生要有较宽的知识面,还要有发散思维和联想能力,要在平时注意训练。具体要审清题干要求,注意细节方面。本题要求任选两个作家,分析其书斋名表明的志向或寄托的情怀。比如“陋室”,首先解释名字的表面含义,即“书斋简陋”,其次思考刘禹锡起名的深层含义,“陋”字让人联想到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是一种安贫乐道的高洁的情趣,据此分析即可。再如“七录帝”,“七录”是应为张溥凡是所读的书必定亲手抄写,诵通读数遍后烧掉,然后再抄写,再读,再烧掉,这样反复六七次,表明他好学上进的精神。‎ ‎22.范文:‎ 教育惩戒权的尴尬 一方讲堂,一幅戒尺,课堂走动之间,便是一抹独特的风景。戒尺落在手上,那是为人师对弟子成才的殷切希望,是留在学生心里的苦心教诲!“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老师”“先生”是多么受人尊敬的称呼,教师是多么受人敬重的职业啊!可这是在古代!‎ 而现在,教师的惩戒权被加上了很多约束,老师处境很尴尬。于是,老师特别和蔼,待生如友;学生自由自在,个性发展。教师似乎只要“受业、解惑”,不必过多管教学生。面对调皮的学生,好话不管用,打骂又不行。想学习的同学被影响,老师变得无计可施。看,各种类型的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悬在头顶,哪位老师还敢“惩戒”学生,于是要给提个醒:“万一……”吃不了,兜着走?‎ 全国人大代表陈舒呼吁要赋予教师更多教育孩子的权力。《意见》也提出要保障教师依法享有教育惩戒权。可《规定》中第三条却分明是给惩戒权加上了紧箍咒,对“体罚或变相体罚”大有严打的态势。‎ 这种条例究竟是在赋予教师更多的教育惩戒权,还是在限制教师的教育权?何为更多教育孩子的权力?何为“教育惩戒权”?又何为“体罚或变相体罚”?其中并无明文规定,也无明显界限,模棱两可。各种“规定”看似在赋予教师权力,实际上却束缚了教师的手脚!‎ 媒体舆论一直在放大教师体罚学生的案例。于是,常有新闻爆出:某校学生因不接受教育,对老师实行侮辱性语言,甚至向老师施暴。不就是钻了老师不敢行使教育惩戒权的空子?前段时间,在新闻上看到某县城的一所高中,因老师批评了学生几句,学生感觉有伤颜面,便当着该教师女儿的面,捅死了该教师。老师教育学生,天经地义,却遭此厄运。谁来保护教师权益?当老师的想想都后怕啊!‎ 当下的家长,对老师这个职业也不够理解。家长总想让自己的儿女成人成才,却又不让他们受一丁点苦,教师严苛一点,家长就埋怨。这温室的盆花,如何经得起风雨的洗礼?又如何担负起复兴祖国的重任?‎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而“贵师重傅”的措施之一,就是还老师合理的惩戒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希望教育惩戒权尽快走出不明不白、瞻前顾后的尴尬处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篇任务驱动型作文。‎ 审题:‎ 这道作文题聚焦当下教育热点——教育惩戒权,既贴近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又引导学生关注时政,理性地分析问题,负责任地发表观点。‎ 作文材料有三则。前面两个则呼吁赋予教师惩戒权和保证、明确惩戒权,偏于正面。而第三则材料对超越“教育惩戒权”的不当行为(体罚和变相体罚)提出处理意见,偏于反面。因而此题具有一定的思辨色彩:惩戒权与体罚的区别是什么?老师管教严厉与宽容的尺度该如何把握?选择一个角度行文未尝不可,但最好能一分为二,理性辨析“教育惩戒权”的内涵。‎ 有关教育惩戒权的观点:‎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完整的教育需要适合惩戒,这既是令孩子更深刻地认知是非对错,亦是培养其规则与责任意识的必要手段。某些家长担忧惩戒权是否过度使用,是否会挫伤学生的自尊甚至身心健康,应该说,类似担忧有其合理性,但家长应积极支持和配合老师行使教育惩戒权。相关措施:需要制度规范;需要执行适度;需要师生互信、家校互信。‎ 本次作文写作注意以下几点:‎ ‎1.这是任务驱动型作文,虽“任务”不多,但不可写成新材料作文(从材料中得出一个观点,不顾材料的内容,去论证自己的观点。),实际写作中有部分学生写成了新材料作文,对分数影响较大。2.任务驱动型作文注重思辨,材料要求“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也就是说,考生必须对材料事件进行思考阐述自己的看法即评论。3.任务驱动型作文都有一个写作评论的主体,只有针对主体评论,才能写得深刻。本材料就是要对“教育惩戒权”发表看法。4.必须联系实际,才能评论深刻,有实际意义。5.文体方面,一般都写成议论文。‎ 立意:‎ ‎1.当下教师太难为;‎ ‎2.“教育惩戒权”,想说爱你不容易;‎ ‎3.赋予教师合理的教育惩戒权;‎ ‎4.请将教育惩戒权落到实处;‎ ‎5.教育惩戒权的尴尬;‎ ‎6.莫让教育惩戒权成“烫手山芋”;‎ 素材:‎ ‎1.教师对学生要不要严厉?这个问题我有深刻体会,还是严厉一点好!读小学时,数学老师是一位极慈祥的老师,慈祥到你上课吃东西,讲小话,离开座位等违纪,也只是摸摸头的地步。不用说,班级纪律是极差的,成绩也不忍直视。后来,换了一位“女师太”,是那种你讲一句闲话,都要罚抄公式100遍的程度。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应该是痛并快乐着。因为老师的严厉,使我的成绩有了很大的飞跃。因此,我想作为学生的我们,是需要严格要求的。严格让我们坐得笔直,走来有型;严格让我们说话中规中矩,有成熟感;严格让我们做事一丝不苟,能早担大任!‎ ‎2.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市人大制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陈舒指出,近年有一些教师体罚学生的报道见诸报端,体罚当然不好,但是过度渲染,让老师对学生完全不敢教育,孩子一点儿挫折都不能受,这同样是教育的失败。如今,学校中的“熊孩子”“小霸王”越来越多,陈舒认为,要赋予教师更多教育孩子的权力。‎ 谈及权力,笔者不禁忆起2009年教师节前夕教育部出台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其中第十六条规定“班主任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力”。本来是学校和教师天经地义的教育权力,却需要文件来落实,教师一片无奈地哀叹。数年已过,教师教育孩子的权力再被提及,说明师生关系之尴尬依然未解。‎ ‎3.现在,中小学教师以体罚为主要内容的惩戒权早已被取消、禁止,“戒尺在手,学生俯首”已成往事,这是现代文明进步的标志。但是,教学中的教导需要教育的秩序与教师的权威。没有惩戒,秩序和权威必然渐被消解。教师与学生人格平等并不等于权力相同,教师对学生的管教与惩戒也并非对学生权利的侵犯。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韩国、日本……放眼世界,赋予教师惩戒权的国家不在少数,为数不少的中国家长对它们的教育很是欣赏。可是,欣赏其现状,却摒弃其保障,岂非悖论?‎ ‎4.近年来,“爱的教育”之热潮席卷教育界,赏识教育成为主流。这固然与媒体导向有关,其根源却在“中国式家庭”。孩子是“掌中宝”“小皇帝”,“2+4”模式的家长呵护,在家锦衣玉食、温言软语相伴。孩子一言不合,即成学校里的“熊孩子”“小霸王”。赏识教育、以人为本成为家长主张学生权利的利剑,老师不敢管、不能管,职业领域渐渐缩成了“授业”这一角天空。‎ 教育本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传授书本知识、应对考试只能算是授业解惑,是排在教孩子为人处世的“传道”之后的。赏识也得有是非标准,人本更指尊重人格。赏识教育与惩戒教育并不相悖,奖惩分明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玉不琢,不成器”,璞玉雕琢的过程虽苦,成器之后却是熠熠生辉。北宋丞相丁谓衣锦还乡时特地看望授业先生,称“小年狭劣,荷先生教诲,痛加梗楚,使某得成立者,皆先生之赐也”。‎ ‎5.教师具有教育惩戒权,固然已成共识,但如何推进和实施,相关各方依然存在分歧:家长希望教师能多管管孩子,但又害怕惩戒不当会伤害孩子;教师拿捏不准教育惩戒和变相体罚的边界;学校担心引发事端……‎ 在大力推进依法治国的当下,推进和落实教育惩戒,当然不能只依赖现有规章政策,应当解决上位法的问题。令人遗憾的是,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等均无教育惩戒权的相关表述。全国人大代表周洪宇提出修改教师法,明确教师具有教育惩戒权的建议很有必要,彰显了依法治教的理念。‎ 在法律中落实教育惩戒权只是第一步,还必须解决如何规范操作的问题。教育惩戒是出于对学生的爱,而不是发泄性的惩罚,这不难达成共识。但理论层面的共识,并不足以完全化解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学生做出什么样的行为该接受教育惩戒?教育惩戒有哪些方式?由谁实施?出现争端又该怎么解决?‎ 这些具体细节问题不落实,教育惩戒权就只停留于理念和概念层面。而这些细枝末节的问题,既没必要也不可能在上位法中完全明晰。换言之,解决了法律授权的问题之后,还有赖于自下而上的积极探索与配合。‎ ‎6.将惩戒权上升到可操作性、机制化的条款,让每所学校都建立适合自己的惩戒条例,并接受家长、社会的监督,确实是恢复教育惩戒权最为稳妥的方式。当然,教育惩戒是一项系统工程,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学校出面,都需要一个长期而且反复的过程。况且,现实永远比设想的要复杂,即便制定了具体的惩戒细则,也不见得就能囊括所有的事情。事缓则圆,既要各方共同发力,也要稳步推进,恢复教育惩戒权绝不能操之过急。‎ ‎7.而将教育惩戒权归于公权,就应有明确的适用范围、调查处理程序、监督机制。‎ 首先,要对惩戒教育进行明确的制度规定。明确学生的哪些不良或违规行为,可以受到怎样的惩戒。其次要根据规定,调查学生的不良行为、违规行为,举行听证会,根据调查结果对学生进行惩戒。再次,对学生进行惩戒教育时,要公开透明,接受师生、家长监督。‎ 具体而言,对于发生在校园中的学生违反校规行为,应由学校的学生事务中心对其进行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进行惩戒,而不是直接由发现违规行为的教师、班主任进行惩戒。由学生事务中心进行调查处理,也就是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规则教育。这就如抓到小偷之后,不能殴打小偷,对小偷施以“私刑”,而必须交给警方进行处理。‎ 行文结构:‎ 第一部分:由“老师的惩戒权自古有之”引出观点“现在,教师的惩戒权被加上了很多约束,老师处境很尴尬”;‎ 第二部分:简单引述材料,就材料中赋予老师的权利,产生思考,评价有关“规定”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指出教师惩戒权的尴尬,确定“各种‘规定’看似在赋予教师权力,实际上却束缚了教师的手脚!”并加以举例证明“舆论和学生对‘教育惩戒权’的误解”;‎ 第三部分:联系实际“当下的家长,对老师这个职业也不够理解”,从家长层面,继续分析误区,最后一段扣题“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希望教育惩戒权尽快走出不明不白、瞻前顾后的尴尬处境。”重申教育惩戒权的重要。‎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