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教学案:第1编专题三 微案一 故事情节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教学案:第1编专题三 微案一 故事情节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微案一 故事情节 微点突破一 概括故事情节 小说情节的重点是小说的线索和层次。小说线索是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某个事物、作者的情感,还可以是故事中的空间、时间。小说层次就是小说结构,常见的小说结构都是以情节的发展来划分,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 设问方式 ‎1.(2018·全国卷Ⅲ)请简要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 ‎2.(2013·重庆高考)请围绕主人公贝尔蒂梳理文章的基本情节。‎ ‎3.(2011·安徽高考)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 ‎4.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5.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6.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7.小说情节一波三折,请概括出情节发展的跌宕之处。‎ 概括故事情节“二法”‎ ‎1.线索连贯法 线索是贯穿小说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某人、某物、某种情感、某个事件,还可以是时间、空间。阅读小说时根据文本内容确定具体的线索,就可以围绕线索概括出情节发展的各个阶段内容。‎ 如2019年全国卷Ⅲ《到梨花屯去》以“梨花沟”景物为线索,情节概括为:一位干部准备出发下乡梨花沟——两位干部消除因挖梨花沟产生的隔阂——老人讲述梨花沟被填往事——两位干部沉默。‎ ‎2.表达式概括 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按小说的叙述顺序、情节发展中“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结构脉络梳理,可以按照“主人公何时何地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同时还要注意在具体作品中出于作者的艺术构思,有时不一定按照现实中事件发生、发展的自然顺序来写,有时可以省略某一部分,有时可以颠倒或交错。‎ 如《祝福》采用倒叙手法,依次写了鲁镇的祝福景象和鲁四老爷(序幕)、祥林嫂寂然死去(结局)、祥林嫂初到鲁镇(开端)、祥林嫂被卖改嫁(发展)、祥林嫂再到鲁镇(高潮)、鲁镇祝福景象(尾声)。‎ 答题模板 模板一:小说首先写了……,其次写了……,然后写了……,最后写了……。‎ 模板二:小说的主要情节(心理变化过程):①……;②……;③……。‎ 教材演示 速读小说《老人与海》,完成问题。‎ 请概括主人公桑地亚哥的心理变化的过程与结果。(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剖析 本题属于隐性考查概括故事情节。先找出和鲨鱼搏斗前后描写桑地亚哥心理的句子,抓住其心理活动中的积极因素或消极因素来分析心理变化的过程特点和最终结果。‎ 答案 过程:(1)内心独白:能够撑下去就太好啦。人物心理:身陷困境,筋疲力尽,但绝不放弃。(2)内心独白:“别想啦,老家伙。”“还是把船朝这条航线开去,有了事儿就担当下来。”人物心理:鼓励自己,面对危机,自信、勇敢地战斗下去。(3)内心独白:“可是我们已经弄死了许多鲨鱼,你和我,还打伤好多条。”人物心理:胜利者的无比自豪感。(4)内心独白:“别胡说八道啦!”“醒着,掌好舵。也许你的运气还不小呢。”人物心理:提醒自己,鼓励自己,不服输,积极地战斗下去。‎ 即学即练 ‎(2018·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微纪元(节选)‎ 刘慈欣 先行者知道,他现在是全宇宙中唯一的一个人了。‎ 那事已经发生过了。‎ 其实,在他启程时人类已经知道那事要发生了。人类发射了一艘恒星际飞船,在周围100光年以内寻找带有可移民行星的恒星。宇航员被称为先行者。‎ 飞船航行了23年时间,由于速度接近光速,地球时间已过去了两万五千年。‎ 飞船继续飞向太阳系深处。先行者没再关注别的行星,径直飞回地球。啊,我的蓝色水晶球……‎ 先行者闭起双眼默祷着,过了很长时间,才强迫自己睁开双眼。‎ 他看到了一个黑白相间的地球。‎ 黑色的是熔化后又凝结的岩石,白色的是蒸发后又冻结的海洋。‎ 飞船进入低轨道,从黑色的大陆和白色的海洋上空缓缓越过,先行者没有看到任何遗迹,一切都熔化了,文明已成过眼烟云。‎ 这时,飞船收到了从地面发来的一束视频信号,显示在屏幕上。‎ 先行者看到了一个城市的图像:先看到如林的细长的高楼群,镜头降下去,出现了一个广场,广场上一片人海,所有的人都在仰望天空。镜头最后停在广场正中的平台上,那儿站着一个漂亮姑娘,好像只有十几岁。她在屏幕上冲着先行者挥手,娇滴滴地喊:“喂,我们看到你了!你是先行者?”‎ 在旅途的最后几年,先行者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虚拟现实的游戏中度过的。在游戏里,计算机接收玩者的大脑信号,构筑一个三维画面,画面中的人和物还可根据玩者的思想做出有限的互动。先行者曾在寂寞中构筑过从家庭到王国的无数个虚拟世界,所以现在他一眼就看出这是一幅这样的画面,可能来自大灾难前遗留下来的某种自动装置。‎ ‎“那么,现在还有人活着吗?”先行者问。‎ ‎“您这样的人吗?”姑娘天真地反问。‎ ‎“当然是我这样的真人,不是你这样的虚拟人。”‎ 姑娘两只小手在胸前绞着,“您是最后一个这样的人了,如果不克隆的话……呜呜……”姑娘捂着脸哭起来。‎ 先行者的心如沉海底。‎ ‎“您怎么不问我是谁呢?”姑娘抬头仰望着他,又恢复了那副天真神色,好像转眼就忘了刚才的悲伤。‎ ‎“我没兴趣。”‎ 姑娘娇滴滴地大喊:“我是地球领袖啊!”‎ 先行者不想再玩这种无聊的游戏了,他起身要走。‎ ‎“您怎么这样!全城人民都在这儿迎接您,前辈,您不要不理我们啊!”‎ 先行者想起了什么,转过身来问:“人类还留下了什么?”‎ ‎“照我们的指引着陆,您就会知道!”‎ 先行者进入了着陆舱,在那束信息波的指引下开始着陆。‎ 他戴着一副视频眼镜,可以从其中一个镜片上看到信息波传来的画面。画面上,那姑娘唱起歌来:‎ 啊,尊敬的使者,你来自宏纪元!‎ 伟大的宏纪元,‎ 美丽的宏纪元,‎ 你是烈火中消逝的梦……‎ 人海沸腾起来,所有人都大声合唱:“宏纪元,宏纪元……”‎ 先行者实在受不了了,他把声音和图像一起关掉。但过了一会儿,当感觉到着陆舱接触地面震动时,他产生了一个幻觉:也许真的降落在一个高空看不清楚的城市了?他走出着陆舱,站在那一望无际的黑色荒原上时,幻觉消失,失望使他浑身冰冷。‎ 先行者打开面罩,一股寒气扑面而来,空气很稀薄,但能维持人的呼吸。气温在摄氏零下40度左右。天空呈一种大灾难前黎明或黄昏时的深蓝色。脚下是刚凝结了两千年左右的大地,到处可见岩浆流动的波纹形状,地面虽已开始风化,仍然很硬,土壤很难见到。这片带波纹的大地伸向天边,其间有一些小小的丘陵。‎ 先行者看到了信息波的发射源。一个镶在岩石中的透明半球护面,直径大约有一米,下面似乎扣着一片很复杂的结构。他注意到远处还有几个这样的透明半球,像地面上的几个大水泡,反射着阳光。‎ 先行者又打开了画面,虚拟世界中,那个小骗子仍在忘情地唱着。广场上所有的人都在欢呼。‎ 先行者麻木地站着,深蓝色的苍穹中,明亮的太阳和晶莹的星星在闪耀,整个宇宙围绕着他——最后一个人类。‎ 孤独像雪崩一样埋住了他,他蹲下来捂住脸抽泣起来。‎ 歌声戛然而止,虚拟画面中的所有人都关切地看着他,那姑娘嫣然一笑。‎ ‎“您对人类就这么没信心吗?”‎ 这话中有一种东西使先行者浑身一震,他真的感觉到了什么,站起身来。他走近那个透明的半球,俯身向里面看。‎ 那个城市不是虚拟的,它就像两万五千年前人类的城市一样真实,它就在这个一米直径的半球形透明玻璃罩中。‎ 人类还在,文明还在。‎ ‎“前辈,微纪元欢迎您!”‎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当城市图像出现后,本文开头部分营造出的沉郁氛围变得较为轻快,这两种氛围的更替,给读者带来了一种奇幻的阅读体验。‎ B.地球领袖是一位十几岁的、天真的、娇滴滴的漂亮姑娘,这一形象来自先行者的大脑信号,是他对人类美好记忆的一部分。‎ C.先行者着陆后,看到天空是“黎明或黄昏时的深蓝色”,孤独的感觉是像被雪崩所埋,这都是以身心感受来写先行者对过去地球的深刻眷念。‎ D.姑娘率众在广场等候、迎接先行者“前辈”,间接说明“微纪元”的人们继承了以往的人类文明,科技水平已经很高。‎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这一形象来自先行者的大脑信号,是他对人类美好记忆的一部分”是错误的,原文是“飞船收到了从地面发来的一束视频信号”,姑娘是信号里的人物。‎ ‎★2.请简要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①先行者着陆之前,已经知道地球灾难的发生,一方面心存侥幸,一方面又深知连侥幸也不过是幻想,心情复杂纠结;②着陆后亲身感受到地球的荒凉,自认是宇宙间最后一个人类,巨大的孤独感和绝望使他濒临崩溃;③意识到画面有可能并非虚拟,感到震撼,重新燃起了希望。‎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思路的能力。对于本题首先要理清文章情节的发展变化,情节的发展影响主人公心理的变化。①回归地球着陆前,“先行者没再关注别的行星,径直飞回地球。啊,我的蓝色水晶球……先行者闭起双眼默祷着”表现了先行者一方面心存侥幸,一方面又深知连侥幸也不过是幻想,心情复杂纠结;②着陆后,听小姑娘说出“您是最后一个这样的人了”时,“先行者的心如沉海底”“站在那一望无际的黑色荒原上时,幻觉消失,失望使他浑身冰冷”“孤独像雪崩一样埋住了他,他蹲下来捂住脸抽泣起来”,先行者巨大的孤独感和绝望使他濒临崩溃;③当姑娘发问,先行者意识到半球玻璃罩中的人类有可能并非虚拟时,“浑身一震,他真的感觉到了什么”,内心感到震撼,重新燃起了希望。‎ ‎3.结合本文,谈谈科幻小说中“科学”与“幻想”的关系。(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①科幻小说中的“科学”是“幻想”的基础。本文情节的基本框架,即地球灾难及文明重生,就是在宇宙科学基础上演绎的;而文中细节如宇宙飞船的星际航行、虚拟游戏、视频眼镜等,都已是或部分是科学事实。②科幻小说中的“幻想”虽然立足于“科学”,但更要突破具体科技的限制,充分发挥想象力,将人文关怀与科学意识融汇在一起。本文幻想出来的“宏纪元”与“微纪元”,有一定科学因素,主旨则是对人类文明的思考。‎ 解析 本题考查探究文体特征的能力。在回答此题时,首先,要立足于题干所要求的“科幻小说中‘科学’与‘幻想’的关系”;其次,需要用明确的词语指出二者彼此的关系,说明各自在科幻小说创作中的重要作用;最后,还要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具体的分析说明。‎ 微点突破二 赏析情节手法 情节手法是指为使小说情节连贯、脉络清楚、结构紧凑而运用的各种艺术手法,具体包括情节叙述的手法和情节安排的技巧。‎ ‎1.情节叙述手法 叙述人称 第一人称 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 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 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叙述方式 顺叙 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倒叙 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人物形象或内容更加充实丰满,与上文或下文对比照应;使人物前后变化形成对比照应。‎ 补叙 是中心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上文说的人或事加以补充,对下文作某些交代。‎ 平叙 就是平行叙述,即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通常是先叙一件事,再叙一件事,称为“花开数朵,各表一枝”,又叫分叙。这样叙述可把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情写得眉目清楚,有条不紊。‎ ‎2.情节安排技巧 悬念 在小说的叙述中先设置一个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以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悬念的主要作用是吸引读者,引人入胜。‎ 抑扬 对写作对象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所料,从而使文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照应 与篇章间的(标题或)语段照应,又叫呼应。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楚,结构紧凑。‎ 伏笔 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提示或暗示。伏笔用得好,可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因后果更分明。‎ 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对比的作用一般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 衬托 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它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衬托可以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 铺垫 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以作衬垫。运用铺垫写法是为了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 突转 在小说结尾部分,作者常常采用突转的方法形成情节的某种“巧合”、某种意料之外的反转,或者是人物性格的“急剧改变”。这种突转常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设问方式 ‎1.(2019·全国卷Ⅲ)两个乘客为什么沉默?小说为什么首尾均有这一细节?请结合全文分析。‎ ‎2.(2018·全国卷Ⅰ)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2014·全国卷Ⅰ)‎ 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4.×××部分在人称运用上有什么特点?有何效果?‎ ‎5.本文在叙述手法上有何特色?请赏析。‎ ‎6.这篇小说的情节是如何展开的?‎ 答题模板 点明情节结构技巧+结合文本分析+分析效果作用。‎ 教材演示 速读小说《祝福》,回答问题。‎ ‎《祝福》一文采用了怎样的叙述手法?有什么好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剖析 本题考查分析情节手法的能力。解答本题,要先指出所用叙述手法,然后从设置悬念、突出主题等角度分析这种手法的作用。‎ 答案 本文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这是采取了倒叙的手法。祥林嫂悲惨的结局放在开头,巧妙地设置了悬念,使读者急于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的吸引力;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突出反封建的主题。‎ 即学即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漂在河床上的麦穗 安庆 那个遥远的夏日,我和母亲去邻村捡麦穗。夏日的太阳下,我看见满地都是挎篮捡麦穗的女人。母亲佝偻的腰一次次弯下,凌乱的头发被风掀起。快晌午的时候,母亲把拾的麦穗摁在那只荆条篮里,嘱咐我把麦穗先送回去。‎ 那段记忆就刻在我回家的路上。我沿着卫河大堤匆匆地行走,半途上我看见一棵粗大的桐树,树荫伸展遮住了整个路面。我拿定主意在树荫下凉快一阵儿再走,然而我忽然看见桐树下坐着一个满脸横肉的壮汉,身旁放着一把铁锨和一顶草帽,一种不祥的预感生上心头。我打消了歇息的念头,两眼直直地看着前方,勉强支撑着往前走。“站住!”一声断喝从身后传来,我一个激灵,下意识地护住篮子。那眼里透着凶光的汉子已经站到我的眼前。‎ ‎“在哪儿拾的麦穗?”‎ ‎“在……在南地……”我战战兢兢地回答。‎ ‎“不知道麦穗不让拾吗?”汉子满脸凶气地问。‎ 我说:“是……是一块放了荒的地。”‎ ‎“胡说,放了荒也不能让外村人来拾,把麦穗放下!”‎ ‎“不。”我紧紧地攥着篮子。‎ ‎“放下!”汉子凶凶地命令。‎ 一种本能的恐惧使我攥着篮子想夺路而逃,但篮子被狠狠地扯住了。“哇!”我恐惧地哭了,静静的炎日下我的哭声在河谷回荡。‎ ‎“把篮子放下!”汉子没有丝毫的妥协。‎ 我在哭声中争辩:“这是我妈拾的麦穗,为什么要给你留下?为什么给你留下?为什么?呜呜。你不讲理,不讲理。”‎ 那人似乎要和我赌气,猛地从我手里夺过篮子,我号哭着和他去争。他离我几步远,身子向后一歪,篮子被他狠狠地抛出去,在空中划过一道长长的弧线,转身看时,篮子已落进河床。‎ 我眼泪哗哗地流着,然后是放声地大哭。我想起母亲烈日下的辛苦,湿透的衣衫。我拼命地奔下河滩,鞋在奔跑中丢了一只,衣服被河坡上的荆棘挂破。‎ 一双粗壮的大手拽住了我,我猛地扭过脸愤怒地盯着他,我狠狠地要咬他的手,他松开了,有些手足无措地看着我。我跳进河里,泪水合着河水流淌,我在哭声中捉住了那只荆篮,但篮子里的麦穗已被河水冲走。我站在河水里,看着漂在河床上的麦穗,河床上的波浪一波波把麦穗冲走了,我就那样站在河水里看麦穗被冲远。后来我掂着滴着水珠的空篮,穿着一只鞋,穿过大堤,蹒跚地回家。‎ 终于等到了母亲回来,母亲心疼地搂着我,泪水滴下来。好久,母亲问:“河水深吗?”我说:“不深,再说,我已经会水了。”‎ 母亲说:“可你还小啊,力气还没那么大。”母亲把我的手握在手里,“妈不该让你独自回家,怨妈。”我看见泪水在母亲的脸上爬。之后母亲再也没让我跟她去捡过麦穗。‎ 后来我知道那个扔我篮子的人是邻村当时的一个干部,姓胡。‎ 没想到我后来要和老胡打那么多交道。多年后我被招聘到乡里,而老胡当时已经是邻村的支部书记。这之后,我因工作关系不得不多次和老胡接触,但那曾经经历的往事是不好说出口的。渐渐地我发现老胡并不是那么凶神恶煞,他在村里还颇有口碑。他带着群众调整种植结构,在全村搞玉米制种,亩均收入是传统种植收入的几倍。‎ 但那个结并没有从我的心中消失。‎ 有一年夏天,我陪种子公司的几个人在邻村待了几天。一天午后,我和老胡沿村东的河堤散步,走到一处排灌站老胡停下来。老胡看着静静流淌的河水忽然对我说:“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十几年前,那时候我年轻气盛,在河边伤害过一个孩子。那孩子挎着一篮沉甸甸的麦穗,我一赌气把孩子的篮子扔进了河里,那孩子疯狂地跑下河滩。我忽然害怕了,我紧跑几步拽住了孩子。可那孩子两眼愤怒地看着我……直到孩子安全地上岸,我才放下一颗悬着的心……多少年过去了,我一直不能忘记那双倔强的眼睛。要是那个孩子那天有什么闪失,我一生都不能心安啊。我真是……”老胡说着,两眼怔怔地望着河水,“可惜,我已记不得当时孩子的面目了,也不知道他是谁。如果有一天,我能见到他,认出他,和他站到一起,我要向他深鞠一躬,向他道歉……”‎ 老胡的故事实在让我难以自制,不知道此刻该说些什么。‎ 老胡从沉吟中醒过来,忽然问我:“你怎么了?”‎ 我说:“没事,我只是为这个故事感动……”可我的泪水已经挡不住了。‎ 老胡忽然扳过我的肩膀说:“你说,当年的那个孩子是不是就是你?多少年来我的脑子里一直恍惚留着那个孩子的印象,从第一次见你,就觉得你和当年那个孩子那么相仿,孩子倔强回头的样子一直刻在我的心里。是不是你?是不是……”‎ 老胡抓住了我的手。‎ 我依然愣着。‎ 老胡双手作揖,在我的面前深深地弓下了腰……‎ 一弯河水依然静静地流淌着。‎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篇运用细节描写交代了母亲捡麦穗的辛苦,为下文中“我”不顾安危保护麦穗作铺垫。‎ B.小说前半部分“我”与凶汉理论时用一句(两句)话独立成段,加快了小说节奏,渲染了紧张激烈的氛围。‎ C.小说语言风格朴实,口语化,不事雕琢,既与小说的农村题材相吻合,也符合人物的性格、身份和年龄特点。‎ D.“漂在河床上的麦穗”作为标题富有新意,形象地将小说的主要事件概括性地表现出来,也点明了小说的主题。‎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内容、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这篇小说的标题并不能点明主题。‎ ‎5.小说以“我”的视角展开记叙有何作用?请简要概括并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①增强真实感、可信性。小说故事是由“我”讲述出来的,“我”是事件的亲历者,使故事真实可信。②贯穿全文,推动情节发展。“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我”拿麦穗回家初遇老胡,“我”的麦穗被老胡扔到水里,以及“我”后来再遇老胡等情节均因“我”而得以发展变化。③有利于刻画人物。通过“我”眼中的老胡前后的性格变化,丰富了老胡的形象。④用第一人称便于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作答本题时先要明确第一人称“我”在小说叙事中的作用,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加以分析。具体可从第一人称的作用、推动故事情节,以及刻画人物几个方面来考虑,如“我”是故事的亲历者,由“我”来讲述,使故事更加真实可信;“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这一系列的事情是因“我”而发展变化的;由“我”眼中老胡前后的性格变化,让老胡这一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等等。‎ ‎★6.小说的情节结构富有特色,试找出至少两处并加以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①‎ 前后照应。小说多处前后照应,如前面详写夺麦穗的过程,后面写老胡回忆这件事,在前后照应中,使小说结构更加严谨,也凸显了老胡的转变,丰富了人物形象。②欲扬先抑。小说开篇部分将老胡塑造成一个满脸横肉、目露凶光的壮汉,中间部分写他“颇有口碑”,结尾部分写他的反思和忏悔,造成了强烈的反差,丰富了人物形象,也制造了故事情节的曲折性。③留白。小说以“一弯河水依然静静地流淌着”结尾,引发读者对“我”是否接受他道歉的深思,增添了作品含蓄的意味。(每点3分,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情节结构的能力。作答时,可从作者构思小说情节所具有的特点上把握。①作者构思情节时,前后文多处照应,使小说结构更加严谨,也丰富了老胡的形象。②小说在刻画老胡这一形象时,使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使情节更加曲折,人物形象前后形成了巨大的反差。③小说的结尾,没有明确交代“我”的想法,使作品更加含蓄。围绕以上这几点加以阐述分析即可。‎ 微点突破三 分析情节作用 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情节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所以分析小说的情节,我们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读者的阅读效果等。‎ 设问方式 ‎1.(2019·全国卷Ⅲ)两个乘客为什么沉默?小说为什么首尾均有这一细节?请结合全文分析。‎ ‎2.(2017·山东高考)本文以“我”与特吉的冲突开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2016·全国卷Ⅱ)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2016·江苏高考)文中多处写到“插军旗”,请说明这个细节在全文中的主要作用。‎ ‎5.文中的×××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6.小说中的××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7.×××情节在文中出现多次,请结合文章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分析情节作用“五角度”‎ 环境角度 交代/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 人物角度 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或精神,刻画人物……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富等。‎ 主题角度 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丰富……主题等。‎ 读者角度 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 结构角度 照应前文;承上启下;线索,贯穿全文;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后面情节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使情节曲折生动等。‎ 小说不同位置的情节的作用 ‎1.开头情节的类型及作用 ‎2.中间情节的作用 ‎3.小说结尾段的作用 方式 作用 出人意料的结局 ‎①从结构安排看,能使平淡的故事突起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②从表现手法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在情理之中。‎ 令人伤感的结局 ‎①从主题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令人欢喜的结局 ‎①从表达效果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 留下空白的结局 耐人寻味,留下了“空白”让读者想象,进行艺术再创造。‎ 答题模板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为×××情节发展作铺垫(提供依据、设置伏笔悬念等);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表现了×××的思想品质(心理),有助于塑造×××的形象;揭示(表现、突出)了×××,有利于表现×××的主题。‎ 教材演示 速读小说《边城》,回答问题。‎ ‎《边城》写端午节热闹的龙舟比赛、捉鸭游戏和人们争相观看等情节有什么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剖析 首先明确这些情节的位置——文章开头。其次明确考点为考查情节作用。再次从结构和内容上进行分析:内容上,从塑造形象的角度分析;结构上,从作铺垫的角度分析。‎ 答案 表现这里的民风淳朴和鲜明的地域特色;表现了湘西民众的热血性格、团结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主要人物翠翠、老船夫、顺顺、傩送等相继出场并表现出各自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为下文展开故事、塑造人物作铺垫。‎ 即学即练 ‎(2016·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战争 ‎[美]迈尔尼 ‎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住进了医院。我的军旅生涯就此黯然结束。我对自己很失望,对这场战争也很失望。‎ 一天深夜,我想给一位朋友打电话。接线生把我的电话接到了一位妇女的电话线上,她当时也正准备跟别人通话。‎ ‎“我是格罗斯文诺8829,”我听见她对接线生说,“我要的是汉姆普斯特的号码,你接错了,那个倒霉蛋并不想跟我通话。”‎ ‎“哦,我想是。”我忙插嘴。‎ 她的声音很柔和,也很清晰,我立刻喜欢上了它。我们相互致歉后,挂上了话筒。可是两分钟后,我又拨通了她的号码,也许是命中注定我们要通话,我们在电话中交谈了20多分钟。‎ ‎“你干吗三更半夜找人说话呢?”她问。‎ 我跟她说了原因,然后反问:“那么你呢?”‎ 她说她老母亲睡不好觉,她常常深夜打电话与她聊聊天。之后我们又谈了谈彼此正在读的几本书,还有这场战争。‎ 最后我说:“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 ‎“是吗?好了,就到这里吧,晚安。祝你做个好梦。”她说。‎ 第二天整整一天,我老在想昨晚的对话情形,想她的机智、大方、热情和幽默感。当然还有那悦耳的口音,那么富有魅力,像乐曲一样老在我的脑海里回旋。到了晚上,我简直什么也看不进。午夜时,格罗斯文诺8829老在我脑海里闪现。我实在难以忍受,颤抖着拨了那个号码。电话线彼端的铃声刚响,就马上被人接起来。‎ ‎“哈罗?”‎ ‎“是我,”我说,“真对不起,打扰你了,我们继续谈昨晚的话题,行吗?”‎ 没说行还是不行,她立即谈起了巴尔扎克的小说《贝姨》。不到两分钟,我们就相互开起玩笑,好像是多年的至交。这次我们谈了45分钟。午夜时光和相互的不认识,打破了两人初交时的拘谨。我提议彼此介绍一下各自的身份,可是她婉言谢绝了。她说这会把事情全弄糟,不过她留下了我的电话号码。我一再许诺为她保密,直到战争结束。于是她说了一些她的情况,17岁时她嫁给一个自己不喜欢的男人,以后一直分居。她今年36岁,唯一的儿子在前不久的一次空袭中被炸死了,年仅18岁。他是她的一切。她常常跟他说话,好像他还活着。她形容他像朝霞一样美,就跟她自己一样。于是她给我留下了一幅美丽的肖像。我说她一定很美,她笑了,问道:“你怎么知道的?”‎ 我们越来越相互依赖,什么都谈。我们在大部分话题上看法相似,包括对战争的看法。我们开始读同样的书,以增加谈话的情趣。每天夜晚,不管多晚,我们都要通一次话。如果哪天我因事出城,没能通话,她就会埋怨说她那天晚上寂寞得辗转难眠。‎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愈来愈渴望见到她。我有时吓唬她说我要找辆出租车立刻奔到她跟前。可是她不允许。她说如果我们相见后发现彼此并不相爱,她会死掉的。整整12个月,我是在期待中度过的。我们的爱情虽然近在咫尺,却绕过了狂暴的感情波澜,正平稳地驶向永恒的彼岸。通话的魅力胜过了秋波和拥抱。‎ 一天晚上,我刚从乡间赶回伦敦,就连忙拿起话筒拨她的号码。一阵嘶哑的尖叫声代替了往日那清脆悦耳的银铃声,我顿时感到一阵晕眩。这意味着那条电话线出了故障或者被拆除了。第二天仍旧是嘶哑的尖叫。我找到接线生,请求他们帮我查查格罗斯文诺8829的地址,起先他们不理睬我,因为我说不出她的名字。后来一位富有同情心的接线小姐答应帮我查查。‎ ‎“当然可以。”她说,“你好像很焦急。是吗?嗯,这个号码所属的那片区域前天夜里挨了炸弹,号码主人叫……”‎ ‎“谢谢,”我说,“别说了,请你别说了。”‎ 我放下了话筒。‎ ‎(沈东子译,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小说以“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开头,不仅是为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更是为了强调这是作者的一段亲身经历。‎ B.“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话中有话,既委婉地表达了“我”对女主人公的喜爱之情,又为两人进一步交往作了铺垫。‎ C.得知事情真相时“我”只说了句“别说了,请你别说了”,就放下了话筒,这看似不合常情的表现,背后传达的却是难以言说的悲哀。‎ D.接线生的失误让两人相识,心灵的需要让他们相恋,无情的轰炸让他们永别,小说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设计自然而又精巧。‎ E.小说不仅描写了战时一对普通恋人的悲欢离合,也以真实的笔触,描绘了一幅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画卷,表现了民众的必胜信念。‎ 答案 DC(答D给3分,答C给2分,答B给1分,答A、E不给分)‎ 解析 A项,“更是为了强调这是作者的一段亲身经历”分析错误。小说以“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为开头,是为了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表达控诉战争罪恶的主题思想;另外,小说中的“我”不能等同于作者。B项,“委婉地表达了‘我’对女主人公的喜爱之情”说法片面,主要表达了战争对“我”‎ 的压抑。E项,“描绘了一幅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画卷,表现了民众的必胜信念”分析错误。通读小说可知,小说叙述战时一对普通恋人的悲欢离合,反映了民众对美好生活、爱情的向往,控诉了战争的罪恶。‎ ‎8.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①大方热情、机智幽默,懂得及时化解生活矛盾;②乐观向上、热爱生活,战争和不幸都不能阻止她对美好生活和爱情的追求;③善良真诚、理性克制,有责任感,关心母亲,思念儿子,真诚待“我”。‎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女主人公的形象,可从她的言行入手。①从“她说她老母亲睡不好觉,她常常深夜打电话与她聊聊天。之后我们又谈了谈彼此正在读的几本书,还有这场战争”可知,她关心母亲,喜欢读书;②从“不到两分钟,我们就相互开起玩笑,好像是多年的至交”“我提议彼此介绍一下各自的身份,可是她婉言谢绝了”可知,她大方热情、机智幽默、理性克制;③从她介绍自己的家庭情况可知,她饱受苦难,但仍然乐观,勇于追求美好的生活和爱情。‎ ‎★9.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①一个电话将两人命运连在一起,偶然与必然交错,凸显了战争背景,强化了戏剧性情节;②主人公的言行主要通过电话聊天呈现出来,便于透露人物心声,使人物形象更真实;③电话交流的限制性给小说留下较多空白,丰富了读者对人物与主题的想象空间。‎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情节结构的能力。小说叙述了“我”与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连接人物、安排情节的枢纽是“电话”。分析这样处理的作用,可联系小说故事情节的开展、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的表达、读者的阅读感受等方面来思考。如小说通过“电话”让两个素不相识的人产生交集,偶然与必然交错,使文章富有戏剧性等。‎ ‎10.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观点一:合适。‎ ‎①小故事冠以大题目,对比鲜明,强化了艺术张力;②战争是故事发生的契机与悲剧的根源,是小说构思的基础;③小说写的虽是爱情故事,但主题却是对战争的“失望”与反思。‎ 观点二:不合适。‎ ‎①小故事冠以大题目,故作高深,不符合写作的一般原则;②小说的艺术感染力源自战争中的爱情,而不是战争;③小说情节设置以小人物的坚强与不幸为主干,战争只是引起情节变化的背景。‎ 解析 本题考查探究文章标题的能力。小说所写内容是“小故事”,却用了“大题目”,小与大,反差极大。解答本题,要先表明自己的观点,指出合适或不合适。分析时,可从小说的创作原则、艺术效果、故事情节、主题思想等方面来思考。开放性试题回答时要结合文章给出明确的观点和具体的论述,要有理有据,能够自圆其说。‎ 微点突破四 情节探究类 情节类探究题探究的主要方向是:情节是否合理,更认可哪种情节,结尾该如何处理更好,等等。‎ 设问方式 ‎1.(2017·江苏高考)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 ‎2.(2016·全国卷Ⅲ)是否状告酒店,“我”与王有福的态度不同。你更认同谁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3.小说的结尾似乎与主旨关系不大,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4.×××情节有人认为×××,也有人认为×××。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探究情节安排要“五看”‎ ‎1.看情节自身的关联性与逻辑性。对小说情节的探究,首先要从情节自身分析,如果是前文情节发展的必然,并且富有严密的逻辑性,则合理,否则多余。在整个故事情节的构成上的作用:(1)线索作用;(2)推动情节发展;(3)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引出下文;(4)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5)突转、使整篇小说情节波澜起伏;(6)总结全文,照应前文×××情节。‎ ‎2.看情节是否符合人物性格发展。情节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如果人物形象已经丰满,再有节外生枝的情节,可视为多余;如果情节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发展有补充完善作用,则视为合理。对人物塑造的作用:(1)刻画或表现了人物心理、情绪、性格;(2)促进了人物性格发展;(3)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3.看情节是否符合主题表达的需要。主题要通过一定的情节表现出来,如果某一情节对揭示主题有重要的作用,则视为合理,否则视为多余。‎ ‎4.看情节安排是否符合生活逻辑和艺术逻辑。‎ ‎5.看情节的安排对读者心理的感受,如耐人寻味、发人深省、展开想象等。‎ 答题模板 第1步,表明观点,如“我认为……”或“我赞同……”。‎ 第2步,阐述理由,如“理由:A.……;B.……;C.……”。‎ 第3步,总结句,如“所以(或因此)……”。‎ 当然,如果题目有字数限制或其他要求限制,第3步可以省略。‎ 教材演示 速读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完成问题。‎ 小说的结尾显得很“另类”,请加以探究。(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剖析 结尾的表达方式是叙议结合,有些不同于其他小说的结尾。结尾别里科夫的死并不表示反动庸俗的性格的消亡,别里科夫是沙皇卫道者的代表,是一类人,一种社会现象。结尾起到了深化主旨的作用。‎ 答案 叙述中插入大量议论,采用对比的方法,揭露了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突出了主旨,令人深思,给人启发。‎ 即学即练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貂皮大衣 ‎[美]马克·吐温 收到通知接受遗产的信后,阿曼达的快乐简直无以形容。她是多么希望她的丈夫还在世,这样他们就可以用这笔馈赠安享老来福了。‎ 她并不那么穷,凭她的工作所得,她也生活得不错。然而,她并不满足于25年来所过的俭朴生活,她向往的是五光十色的奢侈品——那些她过去根本无力问津的东西。‎ 阿曼达一遍又一遍地读那令她暴富的信。那可是一大笔钱,远远超出了她的期望。而今她所面对的问题是:怎么花这么多的钱呢?当然消费方法成千上万,可是,在她的内心深处,答案早已存在:一件貂皮大衣。她一辈子梦寐以求的,就是一件貂皮大衣。‎ 一旦决定,她马上走进一家皮草行,在那里看遍了所有的貂皮大衣,尔后选出了她最喜欢的一件。‎ ‎“您穿正合适,夫人。”当然了,那还用说,她感觉美妙极了,恨不得马上向全世界展示自己的华贵,并向每一个人示善。‎ 她随便地数出了钱,傲慢地付清了账。正是早春二月,其后的十余天里,貂皮大衣令阿曼达尽领了风骚。生平第一次,她觉得生活是如此的幸福和快乐。每晚就寝前,她都要仔细端详它,每天早晨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想起它。所以,她真害怕这心爱之物会被盗去。她为它保了险,保金不菲。‎ 在家待着时她就放心,她的貂皮大衣不会遭遇不测。出门时她也不怕,她可以穿着它。尽管如此,也烦恼频生:要弄脏大衣可太容易了。天气日渐转暖,阿曼达的烦恼也与日俱增。她不能穿貂皮大衣出门的季节来得太快了。四月的第三周,她突然发现世间万物中,她最恨的莫过于夏天了。在绝望中,她眼见夏天逼近,尽管她的绝大多数朋友都厌恶漫长的冬季,翘盼晴暖的天气。‎ 夏天最终来到了。晴空万里,骄阳似火,阿曼达被迫只得待在家里与大衣为伍。她偶尔出去一趟,把大衣留在家里,却又惶惶然不知所措。后来,她惊奇地发现自己对貂皮大衣已经恨之入骨了。她跑出去,跳上出租车,直奔皮草行。“我想退了它,”她说,“你们看,它还跟新的一样。”可是店主告诉她,由于貂皮跌价了,所以她只能得回原价的五分之一。阿曼达的心凉了。“真抱歉未能满足您的要求,夫人,”店主说,“再见。”打那以后,阿曼达处心积虑地构想如何除去这个大包袱。最后,她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她无法卖掉它,但她可以遗失它,不是吗?大衣是保了险的,如果她成功地丢了它,就可以从保险公司获得百分之百的赔偿。要“遗失”一件貂皮大衣也绝非阿曼达所想的那般容易,但是她还是成功了。她坐上出租车,在闹市区下了车,并将大衣弃置在后座上,仿佛她真的忘了似的。然后她徒步回家,又变成了自由人。‎ 一到家,她马上写信向保险公司索赔。十天后,她去了保险公司。‎ ‎“我们已收到了您的信。一切都安排好了。”‎ ‎“你要记住,保险政策第十五条给予我们以赔偿实物的选择权。我们正准备这样做。”‎ ‎“什么!”‎ ‎“很简单,您只能再选一件貂皮大衣。我们会付钱的。”她乞求,她哀号,可都无济于事。她必须有一件貂皮大衣,她被判了“终生监禁”。‎ ‎1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这篇小说采用了第三人称的叙事视角、顺叙的叙述顺序,使得情节的展开紧凑而有条理,这也便于读者接受理解。‎ B.小说以“貂皮大衣”作为标题,点明了小说写作的主要内容,文中所展现的“拜金主义”思想也在其映衬下变得形象可感。‎ C.阿曼达由一个自食其力、生活俭朴的人变成一个贪图享乐、虚荣至极的人,都是由于那一笔意外的遗产所得,这也反映出金钱是万恶之源的主题思想。‎ D.小说最后画线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刻画了阿曼达作茧自缚的处境,同时也一语双关,道出了人被物所奴役囚禁的社会现象。‎ 答案 C 解析 C项,“金钱是万恶之源”并非是本文的主题。本文所表达的是对于人性虚荣和贪婪的批判。‎ ‎12.小说主人公阿曼达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阿曼达是一个爱慕虚荣、追逐奢华,却又虚伪贪婪,最终被奢华(或财富)所累的女性形象。她不满足于俭朴的生活,对奢侈品梦寐以求,拥有之后觉得幸福快乐;最后又为奢侈品带来的现实的烦恼搞得焦头烂额,想要以欺骗的方式获得全额赔偿,但最后还是落了一个无法摆脱的下场。‎ 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找到作品对人物所进行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体会其性格特点,还要注意在情节发展中把握人物性格。从“她并不满足于25年来所过的俭朴生活,她向往的是五光十色的奢侈品”“她感觉美妙极了,恨不得马上向全世界展示自己的华贵”“阿曼达处心积虑地构想如何除去这个大包袱”,我们可以看出她爱慕虚荣,而又为财富外物所累的形象。‎ ‎★13.小说的结局独具匠心,请结合原文加以探究。(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①在情节上,阿曼达仍获赔一件貂皮大衣作为结局暗合了上文“貂皮降价”的伏笔,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②在人物形象上,阿曼达最后的“爆发”,进一步凸显了她为物所累的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③在主题上,阿曼达最终无法实现其获赔全款的如意算盘,并且以近乎荒诞的结局收尾,深刻地讽刺了如阿曼达一类爱慕奢华又虚伪贪婪之人,批判了当时社会“物欲最大化”的腐朽思想。‎ 解析 本题是探究小说的结构,开放性较大。回答时要结合小说的情节、人物、主题谈自己的理解,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能脱离文本,二是要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时抓住关键词“乞求”“哀号”“终身监禁”等分析。切入点为有得必有失,主人公为财富失去了自由和幸福。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言之成理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