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学案7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高三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学案7

考点二 鉴赏诗歌的语言 与其他文学作品相比,诗歌的语言具有凝练、含蓄等特点。古诗词鉴赏对诗歌语言的考查,在高考试题中是出现率较高的命题形式。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品读诗歌的语言意蕴,体味诗歌的语言风格和语言魅力。古诗词语言鉴赏部分所包含的内容较多,主要涉及遣词用句、语体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从考查的方向来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品评诗歌中的炼字艺术或“诗眼”,(2)结合词语对诗歌中名句的含意、色彩、情味以及表达效果的理解分析,(3)总体上对诗歌语言特色、风格的概括评析。‎ 考向一 炼字型 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帖、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生动的效果。诗歌炼字主要是锤炼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和叠词等。这种题型是高考诗歌鉴赏中最重要的题型之一。‎ 一、明辨题型——掌握高考常见设问方式 ‎1.某一联中最精练传神的是哪个字?请简要赏析。‎ ‎2.某字历来被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这首诗中的某字可否换成另一字?请简述理由。‎ ‎4.请对某句中某字的妙处加以赏析。‎ ‎5.某句中的某字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6.某字另一版作另一字,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 二、掌握技巧——找到解题钥匙 ‎“炼”字需关注的 大词类 词 类 解 说 动词 动词的提炼是诗歌炼字的主要内容。诗歌中的动词,一是一般动词;二是活用动词,即由其他词性的词活用过来的动词。‎ 例1: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穿,化静为动;拍,不用“击”“打”,充满气势;卷,不用“激”或者“掀”,形态比较美,与下文“江山如画”对应。 ‎ 例2:陶潜的《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见”字用起来更能达意。“望”是有意识的,而“见”是无意识地、自然地映入眼帘。人在自然之中,与自然一体,我见南山悠然,料想南山见我亦如此。‎ 例3:杜甫的《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字拟人化,摹春雨来临时悄无声息、无影无踪的情态,颇具情趣,诱发人们对春雨的喜爱之情。“润”字传神,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春雨滋润万物、静默无声的特点,既绘形,又言情,形情皆备,精深独妙 形容词 形容词常作修饰语,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重点关注的对象。‎ 例1: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一“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也写出征夫处境的孤危。‎ 例2:杜甫的《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细”,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贴切。‎ 例3:蒋捷的《一剪梅·舟过吴江》:“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流光容易把人抛”点出感叹时光流逝之情,“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化抽象的时光为可感的意象,以两种植物的颜色变化来具体表现时光的流逝之快,也是渲染。突出了无尽的愁绪。 “红”“绿”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例4:周邦彦的《满庭芳·夏景》:“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雏莺在和风中长大了,充足的雨水催肥了梅子,正午,树下形成了清凉的圆形树荫。“老”“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数量词 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诗人的笔下常常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如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首诗既写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又写了江南的广阔、深邃和迷离。“千里”二字正表现了这些。作者在这里用两副耳目来看、来听江南春,一是生理的耳目,二是心理的耳目。生理的耳目实见实听,心理的耳目虚见虚听,虚实结合,驰骋千里,才能写出“江南春”‎ 叠 词 叠词的作用不外乎两种,一是增强语言的韵律感,二是起强调作用。‎ 例:刘禹锡的《竹枝词(其一)》:“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拟声词 有些拟声词也属于叠词。作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例: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呕哑嘲哳难为听。”诗中用了“嘈嘈”“切切”“间关”“呕哑”“嘲哳”等拟声词,把抽象无形的乐声写得生动传神、具体实在,使人顿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逼真感受 渲染颜 色的词 表现颜色的词语可以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烘托感情。欣赏时,首先要善于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词语,体会诗歌流露的感情色彩。如姜夔的《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昔日十里扬州路上的歌女青楼与如今的荠麦青青形成鲜明的对比,以突出眼前的荒凉。“青青”所特有的一种凄艳色彩更增加了青山故国之情 含有修辞 手法的词 如张先的《天仙子》:“云破月来花弄影”,一个“弄”字写活了月下之“花”,尽显拟人之妙处 ‎[即时小练]‎ ‎(一)聚焦动词 ‎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第一句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 答:                                    ‎ ‎                                      ‎ ‎[答案] “怨”字用得最好。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这两句中分别是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 答:                                    ‎ ‎                                      ‎ ‎[答案] “溅”“惊”二字用得好。运用拟人手法,寓情于物,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痛苦。‎ 动词往往具有凝练、形象、生动传神的特点,鉴赏古代诗歌时要反复咀嚼品味,体悟含蓄蕴藉、深刻隽永的动词。动词具有“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大的思想”(巴尔扎克语)的特点,同时动词在勾勒人物形象、传情达意、摹写物态方面有着独特的功能。动词具有极强的概括性,能够给鉴赏者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如“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姜夔《扬州慢》),一个“厌”字,将多少“沉痛伤乱”包蕴其中。‎ 动词,尤其是一些“多义”和“活用”的动词,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 ‎(二)聚焦形容词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 这两句中哪两个字用得好?试简要分析。‎ 答:                                    ‎ ‎                                      ‎ ‎[答案] “直”“圆”用得好。“直”字点出沙漠无风,“圆”字写残照如轮,可以直视。两字准确描绘了傍晚时分沙漠苍凉静穆的壮美景象,意境雄浑开阔。诗人巧妙地将自己孤寂的情绪融合在景物描写中,感受真切自然。‎ 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临其境。这些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我国古代诗歌中炼形容词,有两种情况特别值得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形容词的活用,特别是活用作动词。  ‎ ‎(三)聚焦副词 ‎4.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这两句诗中哪个字用得最好?表意上有何作用?‎ 答:                                    ‎ ‎                                      ‎ ‎[答案] “尽”字用得好。写出了戍边将士无一例外的不尽的乡愁。‎ 副词是对动词、形容词进行修饰限制的词语。副词运用恰到好处,可以起到使诗句悠扬婉转、情韵丰富,化呆板为活泼的表达效果。  ‎ ‎(四)掂掂“数量”之重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早 梅 ‎[唐]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颔联中哪一个字用得好?为什么?‎ 答:                                    ‎ ‎                                      ‎ ‎[答案] “一”字用得好。因为题为“早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开已久,不能算是“早梅”了。‎ 经优秀诗人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他们的驱遣之下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据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载,张桔轩有诗云“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元遗山认为既然指明了“一树”,就不能又说表疑问的“何处”;同时,一树梅花也绝非早梅,于是他就把“一树”改为“几点”。“几点”本身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用在这里描绘逐水而流的梅花,却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使全诗平添韵味。  ‎ ‎(五)听听“叠词”效果 ‎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声 声 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联系词的内容,分析上阕中叠词的妙处。‎ 答:                                    ‎ ‎                                      ‎ ‎[答案] “寻寻觅觅”,写词人内心空虚,如有所失;“冷冷清清”,写处境的孤独,形单影只,无人相伴;“凄凄惨惨戚戚”,则极言心情之悲怆。‎ 叠词之妙首先在于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其次是加强了感情的表达效果。除此之外,叠词还可以模拟各种声音,使诗文生动、形象,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如《孔雀东南飞 并序》中“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用“隐隐”“甸甸”模拟车马声,非常确切,渲染了刘兰芝被遣归家时的悲凉气氛,给人一种沉重的感觉。  ‎ ‎(六)追“彩”逐“色”:色彩词 ‎7.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壬辰寒食①‎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 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 答:                                    ‎ ‎                                      ‎ ‎[解析] “雪”比喻的是白发,“朱”代指容颜。两相对比,表现出容颜过早衰老,诗人所表达的哀叹感情自然流露出来。‎ ‎[答案] “雪”隐喻白发,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 色彩词,即表示颜色的词。诗词中使用色彩词,可以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表现心情。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或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如“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作者感叹时光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着色的思绪”)。就是抓住单一色彩表现的词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浓情,如“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怜惜的情愫尽在“绿”中。  ‎ ‎(七)赏虚词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闺 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有人说“忽见”的“忽”字乍读似乎有些突兀,细读却耐人寻味,为什么这样说?请作简要赏析。‎ 答:                                    ‎ ‎                                      ‎ ‎[解析] 这是一首描写闺中女子形象的诗。女主人公本来要凝妆登楼,观赏春色,“‎ 忽见”惹起一腔幽怨。理解“忽”字的含义,不能只局限于此句,而应从全诗的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分析,找出其内在的联系。‎ ‎[答案] 从全诗来看,第三句是全诗的关键,“杨柳色”虽然在很多场合下可以作为“春色”的代称,但也可以联想起蒲柳先衰,青春易逝;联想起千里相隔的夫婿和当年折柳赠别的情形。所以,“忽”字乍读似乎有些突兀,细读却极富神韵,极其准确地表现了潜藏在女主人公内心的某种情感,平时并不觉得,一旦为外物所触发,瞬间便不可自已地发生变化。‎ 虚词主要指副词、连词。在古代诗歌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婉转、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唐朝诗人善于运用虚词,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李商隐《无题》中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方”“始”两个虚词表现出的是生命尽头透出的一股执着与坚韧的精神力量。  ‎ 三、规范答题——三步骤  解释该字的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结合语境分析这个字在诗歌中的意思(或:这个字运用了什么手法——多为修辞手法)。‎  这个字的表达效果(具体形象、生动传神地描绘了什么景色,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 ‎[即时小练]‎ ‎9.(2016·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 登裴秀才迪小台 ‎[唐]王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选自《全唐诗》)‎ ‎(1)“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 ‎ 答:                                    ‎ ‎                                      ‎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炼字”。首先明确哪个字更好,然后结合诗句分析。“望”是指站在高处向远处看,照应了诗题,引出下面所望之物。“空”是指诗人内心之空,有种目空一切的意思。“空”字营造了一种空旷之境,是诗人超然心态的反映。‎ ‎[答案] “望”:照应题目中的“登台”,引出后面描写的景物。(或“空”:①营造空旷的意境;②流露出超然心态。)‎ ‎(2)你如何理解诗中的“闲”字? ‎ 答:                                    ‎ ‎                                      ‎ ‎[解析] 首联写诗人端居不出户,闲望云山;颔联写了日落鸟宿、秋野空阔之景;颈联写在小台上往自己的居处望去,房屋已被远林遮住了;尾联写主人多半会邀客乘月出游,告诉仆人们不要早早关门。整首诗围绕“闲”字,写了登台远望之景,写出了诗人的闲适之情。‎ ‎[答案] 一个“闲”字,点出闲景、闲人、闲心,写出了闲境之美、闲适之情。‎ ‎10.(2015·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 卜 算 子 张元幹[注]‎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 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 张元幹,宋代爱国词人。‎ 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 答:                                    ‎ ‎                                      ‎ ‎                                      ‎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鉴赏中的炼字。“湿”,是“打湿”的意思。“迷”,迷失。风露水汽浓重,似乎打湿了行云,使其凝滞不前;沙溪上,迷蒙的雾气,使小舟迷失了归路。这两句描写的环境是阴冷潮湿的,营造的氛围是朦胧迷茫的。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样的环境氛围,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和个人前途渺茫的抑郁、忧虑之情,作者的心情也是凄凉、沉重、迷惘的。‎ ‎[答案] ①“湿”字,描写地面浓重的风露水汽使行云也充满湿气而显得厚重凝滞,突出了外在环境的潮湿、阴冷,表现了作者凄凉和沉重的心情。②“迷”字,描写水面迷蒙的雾气使归舟迷失了航向,烘托出朦胧、迷茫的氛围,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迷惘。‎ 考向二 鉴赏诗眼型 所谓“诗眼”是指诗词中最关键或最精彩的字句,是读者洞察诗词旨趣的窗口。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是“诗眼”;李白的《行路难》,“行路难”是“诗眼”。诗眼分为两种类型:“句中眼”和“篇中眼”。‎ ‎1.句中眼。就是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字。能使诗句生动形象以至“活”起来的一两个关键字。一般是动词、形容词。鉴赏的方法是由字及句,由景及情。具体来说就是从字意、表现手法、景物的特点、诗人的情感等角度来体味。例: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分析:“惊”字用得好,用鸟儿的惊动反衬春涧的幽静。体现了诗人心境的宁静。‎ ‎2.篇中眼。一般是指全诗中最为传神,最能使全诗生动飞扬的关键性词或句子。篇中眼是作者感情的喷发口,它能更好地显示诗歌的意境,它往往熔铸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和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出情和景或者是景和理的有机统一。例:李清照的《醉花阴》,这首重阳词,结尾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从高考命题形式来看,有的让先找出“诗眼”然后分析,有的是指出“诗眼”要求分析。‎ 一、明辨题型——掌握高考常见设问方式 ‎1.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2.有人说,本诗“诗眼”是××字,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3.找出全诗的“诗眼”,并简要分析其妙处。‎ 二、掌握技巧——找到解题钥匙 ‎(一)如何确定“诗眼”‎ ‎1.内容上:最能体现诗人强烈感情的词语往往是“诗眼”。‎ ‎2.修辞上:妙用修辞(尤其是拟人)的地方往往是“诗眼”。‎ ‎3.词类上:具有“多重含义”,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大的思想的动词往往是“诗眼”;临时改变词性的形容词往往是“诗眼”。‎ ‎4.位置上:五言诗一般是句子第三个字,七言诗一般是句子第五个字。‎ ‎(二)多重意识鉴赏诗眼 ‎1.要有多要素意识 ‎(1)最生动,最具活力。(2)最能营造意境。(3)最易统摄全篇。(4)最能表现作者感情和主旨。抓住这些要素分析“诗眼”(关键词),是最有效的。‎ ‎2.要有多层级意识 ‎“诗眼”与重点字词在句子中、上下阕中、全篇中乃至作者情感中,分别有着不同的特点、意义或作用。固然,作者的情感与句子、上下阕、全篇密不可分,但是,不妨碍我们分析“诗眼”与重点字词在这些层级中的不同表现。‎ ‎3.要有多角度意识 鉴赏“诗眼”与重点字词,不宜笼统解说,也不宜从一个角度分析,应该有多角度意识。主要角度有两个:一是内容角度,二是艺术角度。内容角度,主要是从句子意思、描写情境、上下文意、诗歌标题、全诗意境与诗人感情等方面来理解“诗眼”与重点字词。艺术角度又分为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结构方法等方面。 ‎ 三、规范答题——三步骤  指出该字(词)对主旨的表达所起的作用。‎  结合全诗进行梳理,列举全诗围绕该字(词)写了哪些内容。‎  从该字(词)在全诗的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即时小练]‎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日长简仲咸[注]‎ 王禹偁 日长何计到黄昏?郡僻官闲昼掩门。‎ 子美集开诗世界,伯阳书见道根源。‎ 风飘北院花千片,月上东楼酒一樽。‎ 不是同年来主郡,此心牢落共谁论。‎ ‎【注】 本诗作于诗人因有志改革反被诬告而获罪被贬谪到商州任团练副使时。‎ 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第二句的“诗眼”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                                    ‎ ‎                                      ‎ ‎                                      ‎ ‎[解析] 考生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明确指出其诗眼,然后结合注释和全诗内容进行具体说明。诗人口中说“闲”,正是心中不肯闲之故。结合诗歌注释可知,他为官清正,有志改革,然而因为被人诬陷而获罪,被贬谪商州。故一“闲”字,凝聚着诗人满腔的不满和惆怅以及苦闷和孤独。另外,诗歌中“郡僻”“昼掩门”对“闲”字做了进一步渲染,后面三联也均承此而来。‎ ‎[答案] 诗眼是“闲”。“闲”为一篇之眼目,“郡僻”“昼掩门”对“闲”字做了进一步渲染,后三联也均承此而来。诗人有志改革反被诬告而获罪,被贬谪到商州,故一“闲”字,凝聚着诗人的不满和惆怅以及苦闷和孤独。‎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孤 雁 杜 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古人有“一诗之眼”的说法。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个字?以颔联为例,说说是如何体现诗眼的?‎ 答:                                    ‎ ‎                                      ‎ ‎                                      ‎ ‎                                      ‎ ‎[答案] 诗眼是“孤”。颔联“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意思是“一片孤单的雁影,遗失在万里云天中,真令人心生怜意”。“一片”“万重”对比,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谁怜”二字直抒胸臆,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颔联两句形象地写出了路远雁孤、同伴难寻的凄苦之情。‎ 考向三 鉴赏炼句型 赏析语句是与赏析字词或整首诗相并列的一种题型。这种题型综合性强、自由度大,它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有时可以等同于词语赏析题、分析表达技巧题或句子情感分析题,但也不完全等同。有时又因赏析角度的不固定性,使答题的自由度较大,同时难度也较大。‎ 一、明辨题型——掌握高考常见设问方式 ‎1.分析某一诗句的含意。‎ ‎2.请简要赏析这首诗(词)的首句(承上启下句或结句)。‎ ‎3.请对这首诗的某联进行赏析。‎ ‎4.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某一诗句的妙处。‎ 二、掌握技巧——找到解题钥匙 注意赏析四角度:‎ ‎1.弄懂所给句子的基本意思,进而把握住其内容、情感的内涵。这是从句子的内容、情感方面出发的,也是赏析句子的前提。对于个别句子,尤其是脍炙人口的句子,其内容有精深之处,情感有共通性,它们本身就是赏析的对象。‎ ‎2.注意从语言特点出发。有的句子倒装,有种错位的美;有的句子对仗,有种整饬的美;有的句子互文,有种开合的美;有的句子长于炼字,有种凝练的美。‎ ‎3.注意从表达技巧出发。有的句子运用修辞手法,有的句子运用表现手法。一般而言,高考选取的句子,都是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鉴赏就是要找出其在表达上的特别之处。从这个角度说,它就是一种表达技巧题中的暗考题。‎ ‎4.注意从句子的位置出发,把它放在全诗整体的框架内,做到句不离篇。句子处在诗中不同的位置,其作用甚至手法都有所不同。高考所选句子的位置一般有三处:首句,有点题、开篇、奠定基调之妙;中间句(主要指绝句的第三句、词的中间句),有转折文意、承上启下之用;尾句,或卒章显志,或另辟新境,尤其是以景结情句,有含蓄隽永之妙。总之,要关注句子位置,联系全篇赏析。‎ 三、规范答题——四步骤  解读内涵。结合诗句的语境概括诗句的内容。‎  抓住特点。抓住写法或内容上突出的一点简析。‎  点出情境。点出该句营造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整合答案。按照要求整合答案,然后细心检查。‎ ‎[即时小练]‎ ‎1. (2016·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 ‎ 北来人二首 ‎[宋]刘克庄 试说东都①事,添人白发多。‎ 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 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②。‎ 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 饥锄荒寺菜,贫著陷蕃衣。‎ 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 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 ‎【注】 ①东都:指北宋都城汴梁。②宣和:宋徽宗年号。‎ 赏析第一首中的画线句。‎ 答:                                    ‎ ‎                                      ‎ ‎[解析] 本题从赏析句子的角度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画线句是对北宋都城汴梁荒凉破败之景的描绘:皇帝的陵园和宫殿都已遭到破坏,其中的陈列物石马已残破不堪,铜驼也见状悲泣。诗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在写景中抒发亡国之痛。‎ ‎[答案] 运用对仗(对偶)、拟人的手法,借陵园、宫殿的荒凉残破之景,抒亡国之痛,‎ 情景交融。‎ ‎2.(2015·高考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骆宾王 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 兰径薰幽珮,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答:                                    ‎ ‎                                      ‎ ‎                                      ‎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及意境。“谷静风声彻”一句,从听觉的角度,以山谷之静衬托风声之响,是以静衬动。“山空月色深”一句,是从视觉的角度,用山的空旷来衬托月色的浓厚。这两句视听兼具,动静结合,突出了山间空旷、静寂的特点。‎ ‎[答案]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这两句用山谷的幽静、空旷衬托风声格外之响与月色分外之浓。视听兼具,动静结合,突出表现了山间空旷、静寂的美好景致。‎ 考向四 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 语言风格,是指诗(词)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诗(词)人的个人气质与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是具有恒定性的、区别于其他诗(词)人的艺术特色。风格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诗(词)人、同一诗(词)人不同时期的作品往往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在此有必要提醒大家的是,我们往往给某些诗(词)人冠以“婉约派”或“豪放派”的头衔,这只是说明这位诗(词)人的作品整体上呈现某种风格,并非说这位诗(词)人的全部作品都是这一种风格。我们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还是应当就诗论诗。‎ 一、明辨题型——掌握高考常见设问方式 ‎1.请简要分析这首诗(词)的语言特色。‎ ‎2.这首诗(词)的某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 ‎3.这首诗(词)的风格是……,请结合诗(词)句具体分析。‎ ‎4.前人对这首诗(词)的评价是……,你是否同意?请结合诗(词)句作简要赏析。‎ ‎5.这首诗(词)是如何体现……风格特点的?请简要分析。‎ 二、掌握技巧——找到解题钥匙 语言风格和诗词的风格往往有一致的地方。诗词作品的风格包括其意境(思想内容)、艺术手法和语言。豪放词的语言绝不婉约,而婉约词的语言绝不豪放。因此我们鉴赏诗词的语言风格时,注意使用表述诗词风格的专用词汇。这就需要掌握常见的八种语言风格:‎ 语言风格 解 说 豪迈奔放 此种风格的作品,多用具有气势和节奏奔放的语言来塑造博大新奇的形象,营造恢弘阔远的意境,表现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沉郁顿挫 沉郁就是深沉蕴藉。沉郁的作者似乎有千言万语积压在胸,而后沉吟再三,勃发于笔端。如,杜甫《登高》‎ 言近旨远 此风格的作品,语言浅近,意旨深远,常于平常的景、物、事中寄托深意。如,朱熹《观书有感》‎ 朴素自然 语言力求平淡,不追求词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中蕴含着深意。如,陶渊明《饮酒》‎ 婉约细腻 这种风格往往体现出“曲、细、柔”的特点,曲径通幽,情调缠绵,表达感情细腻,细如抽丝。如:‎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 含蓄蕴藉 含有深意,藏而不露。这种风格往往不把意思直接说出来,而是藏在形象中,让读者自己展开想象,思而得之。如:‎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 清新明快 这种风格常用清丽的语言来营造优美的意境,表达怡然喜悦的感情。其艺术境界如大雨过后的青青柳色、荷叶上颤动着的晶莹水珠。如:‎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 四句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景、静景,有近景、远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明快。‎ 幽默讽刺 诗中多诙谐、风趣或辛辣的笔调和趣味。如:‎ 渤澥声中涨小堤,官家知后海鸥知。‎ 蓬莱有路教人到,应亦年年税紫芝。‎ ‎(陆龟蒙《新沙》)‎ 语言风格巧记 江山代有才人出,星河灿烂出巨匠。豪放高唱须铁板,婉约妙龄来浅唱。屈原绚丽与沉雄,三曹慷慨兼顺畅。渊明寄情山与水,恬淡自适心内旷。子昂愤激兼慷慨,李白飘逸又顺畅。王维恬然又含蓄,诗中有画有暗香。浩然恬静又浑健,语淡情浓韵味长。杜甫沉郁又顿挫,乐天流丽又顺畅。商隐典丽寓幽婉,杜牧明丽加俊爽。苏轼豪放又旷达,弃疾深沉又豪放。柳永伤感又缠绵,陆游流畅又雄放。清照凄婉多清丽,姜夔奇拔注感伤。致远清俊又酣畅,汉卿泼辣又清爽。景臣新奇出辛辣,养浩警僻又深广。‎ 三、规范答题——三步骤  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准确点明语言特色(豪迈雄奇、沉郁顿挫、悲壮慷慨、朴素自然、婉约细腻、含蓄委婉、清新明丽、幽默讽刺等)。‎  结合诗(词)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阐述诗(词)句表达了诗(词)人怎样的感情。‎ ‎[即时小练]‎ ‎1.请将下列诗句对应的语言风格填入后面的括号中。‎ 豪迈奔放  沉郁顿挫  言近旨远  朴素自然 婉约细腻 含蓄蕴藉 清新明快 幽默讽刺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 ‎(2)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张籍《酬朱庆馀》)(    )‎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 ‎(4)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 ‎(5)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 ‎(6)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    )‎ ‎(7)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 ‎(8)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章碣《焚书坑》)(    )‎ ‎[答案] (1)言近旨远 (2)含蓄蕴藉 (3)朴素自然 (4)豪迈奔放 (5)婉约细腻 (6)清新明快 (7)沉郁顿挫 (8)幽默讽刺 ‎2.(2013·高考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 江 仙 欧阳修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注】 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作简要赏析。‎ 答:                                    ‎ ‎                                      ‎ ‎                                      ‎ ‎[解析] 本题以品味关键句子的形式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闻说”两字是词人的想象之语,由眼前与朋友相聚的实景过渡到下阕与友人离别后的虚写,想象奇特,虚实相生。这种手法我们可以联系柳永的《雨霖铃》作答。‎ ‎[答案]①想象奇特,虚实相生。词人忽发奇想,将本来荒僻的阆州点化为神仙阆苑,赋予阆州神话般的美丽。虚实处理得当,富有浪漫色彩。②境界缥缈开阔,语言洒脱灵动。“阆山”通“阆苑”,“滁州”望“阆州”,展现了多重时空的组合变化。“闻说”二字导入传说,忽又接以“楼高”句设想将来,灵动超逸,挥洒自如。‎ ‎3.(2013·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鹧鸪天 送廓之秋试①‎ ‎[宋]辛弃疾 白苎②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 ①秋试:科举时代秋季举行的考试。②白苎(zhù):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③禹门: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 答:                                    ‎ ‎                                      ‎ ‎[解析] 词在风格上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辛词是豪放派的代表。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典较多,不拘守音律。‎ ‎[答案] 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太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 一、炼字类 ‎1.(2017·广西武鸣县高级中学高三月考)阅读下面一首清词,完成后面题目。‎ 渔家傲 东昌道中[注]‎ 张渊懿 野草凄凄经雨碧,远山一抹晴云积。午睡觉来愁似织。孤帆直,游丝绕梦飞无力。‎ 古渡人家烟水隔,乡心缭乱垂杨陌。鸿雁自南人自北。风萧瑟,荻花满地秋江白。‎ ‎【注】 作者乘船北上,在东昌道中写下的纪行之作。‎ ‎“午睡觉来愁似织”,你认为哪一个字用得最传神,为什么? ‎ 答:                                    ‎ ‎                                      ‎ ‎[解析] 这是一道考查炼字的题目,抓住关键的字,解释其在词作中的含义,然后分析效果。‎ ‎[答案] “织”。“织”字化虚为实,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愁绪写得可见可感,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愁绪的繁密、杂乱与绵长。‎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如 梦 令①‎ 秦 观 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②深闭。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 ‎【注】 ①此词是作者绍圣三年(1096)贬谪郴阳时在途中驿亭所写。②驿亭是古时供传递公文的使者和来往官员休息之所。‎ 该词精于炼字,请简要赏析“紧”字的妙处。‎ 答:                                    ‎ ‎                                      ‎ ‎[解析] 该题是考查炼字的题,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①理解“紧”字在句中的意思;②看“紧”字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③看“紧”字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然后再结合着诗歌的具体语境进行理解。答题模式:该字采用了……的表现手法(或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词人……的情感。‎ ‎[答案] “紧”字,这里是“狂”或“大”之意(或:描绘了“驿门深闭也隔不断呼啸的风声”),该字以动衬静(或:以风声之大衬托出四周之冷寂),渲染了一种冷清死寂的氛围,突出了词人遭贬谪后的落寞哀伤。‎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花 下 醉 ‎[唐]李商隐 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 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有人说本诗的“诗眼”是“醉”字,请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答:                                    ‎ ‎                                      ‎ ‎[答案] 首句直接紧扣“醉”字来写,这是双重的“醉”,既明指为甘美的酒所醉,又暗喻为艳丽的花所醉。第二句进一步写“醉”态,写作者迷花醉酒而不觉倚树沉眠。第三句写酒醉醒后已是深夜。第四句“赏”字,既写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流连之情,也写出了作者最后的陶醉,是更深一层的“醉”。故本诗的“诗眼”为“醉”字。‎ ‎4.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黄氏延绿轩 ‎[明]高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注]湿。‎ 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注】 芜:丛生的草。‎ ‎“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 答:                                    ‎ ‎                                      ‎ ‎[解析] 叠音词大量出现在写景抒情的诗文中,其主要作用有增强诗歌的韵律和表达效果等。这首五言绝句题为“黄氏延绿轩”,写的是春景。“葱葱”一词常用来形容草木苍翠茂盛的样子,亦用来形容气象旺盛、美好。“靡靡”常用以形容风吹草之貌。两 个叠音词的运用,可见作者写景之用心。‎ ‎[答案] 这两个叠音词的使用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葱郁茂盛、繁复厚广的样子。同时,叠音词在音节上富有韵律感,增强了诗歌语言的表达效果。‎ 二、炼句类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下面问题。‎ 残春旅舍 ‎ 韩 偓①‎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③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④待眼明。‎ ‎【注】 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②咸京:这里借指都城长安。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④朝簪: 朝廷官员的冠饰。‎ 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 答:                                    ‎ ‎                                      ‎ ‎[解析] 该题考查诗歌炼句。颔联承接 “忆咸京”三字,首先抒写对皇都美好春光的回忆:“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颔联巧妙之处在于用了“抱”“吹”两个动词。仰望绿暗红稀的树梢,蜜蜂抱着花须随花飞落;俯观柳絮飘坠的池水,鱼儿吞吐水沫,像是吹着柳絮游玩。飞花、落絮本是残春景物,而蜜蜂一“抱”,鱼儿一“吹”,就平添了无穷趣味与几分生机,故没有半点伤春伤别的落寞,一扫晚唐衰飒的诗风。所以古人认为其为“晚唐巧句”。‎ ‎[答案] ①构思巧妙,把“花须落”“柳絮行”这些常见的残春景象与“蜂抱”“鱼吹”联系起来,十分新奇;②用词巧妙,“抱”“吹”的使用虽然出人意料,却又显得非常自然。‎ ‎6.(2017·黑龙江省实验中学高三期末考试)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酒楼秋望 华 岳[注]‎ 西风吹客上阑干,万里无云宇宙宽。‎ 秋水碧连天一色,暮霞红映日三竿。‎ 花摇舞帽枝尤软,酒入诗肠句不寒。‎ 古往今来恨多少,一时收拾付杯盘。‎ ‎【注】 华岳: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这首诗作于南宋晚期,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 这首诗颔联写景精妙,请简要分析。‎ 答:                                    ‎ ‎                                      ‎ ‎[解析] 注意结合诗句的“水”“天”“碧”“红”等词语和表达的情感进行分析。‎ ‎[答案] ①俯视、仰视相结合(或空间层次由低到高)。诗人先写秋水碧波荡漾,再写映日红霞,由低到高,层次分明。②色彩鲜明艳丽。以“碧”“红”二字分别描绘秋水、云霞之色,使画面色彩鲜明艳丽,富有美感。③以乐景写哀情,表达诗人内心的愁苦之情。‎ ‎7.(2017·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晚次鄂州 卢 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①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②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③。‎ ‎【注】 ①估客:同行的贩货的行商。②三湘:湘江的三条支流漓湘、潇湘、蒸湘的总称。在今湖南境内。由鄂州上去即三湘地。“三湘”地区是舜帝的客死之地,也是湘妃自殉之处,还是屈原被流放和投江之处。③鼓鼙声:停泊地防范敌人的鼓角声。‎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这一联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分析。‎ 答:                                    ‎ ‎                                      ‎ ‎[解析] 该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可以从内容上、修辞手法、描写手法、描写角度、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鉴赏。颔联“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写“晚次鄂州”的景况。诗人简笔勾勒船舱中所见所闻:同船的商贾白天临窗倚枕,不觉酣然入梦,不言而喻,此刻江上扬帆,风平浪静;夜深人静,忽闻船夫相唤,夹杂着加缆扣舷之声,不问而知夜半涨起江潮来了。诗人写的是船中常景,然而笔墨中却透露出他昼夜不宁的纷乱思绪。所以这些看惯了的舟行生活,似乎也在给他平添枯涩乏味的生活感受。‎ ‎[答案] ①以衬托手法(动静结合、寓情于景也可)写出了行旅之人的旅途见闻之景与羁旅闲愁。②看那些商贾昼眠,由于心事,自己毫无睡意,连江水的静流都可以感知到;月夜“我”听到停泊的船中船家闲话更觉寂寥,连潮水的微动也能够感觉出。③诗人将强烈的情感隐藏起来,曲折入微的绘景抒情,让读者感受到强烈的寂寥。‎ 三、语言风格类 ‎8.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西江月 遣兴 ‎[宋]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请简要分析这首词的语言风格。‎ 答:                                    ‎ ‎                                      ‎ ‎[答案] 这首词的语言有三方面的特点:一是含蓄蕴藉,不明说为什么醉里贪欢笑,为什么会觉得古人的书全无是处,为什么昨夜会醉倒松边,而是让读者通过词句自己去揣摩联想,使得整首词的思想更显深沉含蓄;二是形象生动,通过动作描写、语言描写把醉态写得活灵活现;三是口语化,以口语填词,明白如话,显示了词人驾驭语言的高超技巧。‎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