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辽宁省鞍山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辽宁省鞍山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辽宁省鞍山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考试时间:15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小说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宋元时代,杂剧、南戏迅速发展,小说发展也出现了与它的存在在形态和历史命运休戚攸关的重大选择。小说由案头写作被抛到市井演说,由说话人发挥“舌辩”,讲述着古今故事、市井风情,并汲取了市民社会的经验、欲望和趣味,最终为世俗娱乐提供了一种新的美学文化方式。由此,小说以话本的物化形态,与无限丰沛鲜活的民间智慧结缘,为自身的白话体制的形成和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动力。话本的含义是话之本,包括说话之所本和说话之文本,它是说话留下的文字形态。话本的特质。在于它源于民间,它以民间智慧改造了宋元文学总体结构。‎ ‎②话本小说的发展,与当时的人气旺、财气旺和娱乐气旺有着深刻的关系。“三气旺中首先是人气旺。宋平残唐五代之知,经一百五十年承平发展,到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人口突破一亿,远远超出盛唐时期官方统计的五千多万。南宋国土不及北宋三分之二,人口仍达六千万左右。农业经营趋于精耕细作,粮食亩产约为唐代的一倍半。这就提供了一个基础,有力地支撑着纺织、印刷、制瓷、造船、冶金等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出现了人口在几十万以上,甚至达到百万的城市。其次是财气旺。宋代城市的商业功能增强,商贾设立行会,行商长途贩运,与辽、夏开设边境贸易的榷场,与大理国茶马互市,开通泉州、广州等地的海上陶瓷之路,使得富商巨贯的财产在百万贯以上。与此相应,在非主流文化中出现某种重视商业的观念。商贸的发展,促使在大量铸造通宝铜钱的同时,于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发行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官交子,其后一工百年间发行量增加二三十倍,最多达三亿多贯。直到元朝忽必烈时期,明令用纸币取代银币、铜钱。这些都从特定的角度反映着城市商业已具规模。‎ ‎③人气和财气在城币汇聚,就产生了其三—一娱乐气旺的效应。宋以后的城市不同于唐代四面设墙、坊与坊、坊与市分隔的坊里制,而采取了临街开店、四通八达的街巷制,这就出现了聚散方便、表演热闹的大大小小的瓦舍勾栏。各路艺人在那里表演杂技、魔术、相扑、皮影、傀儡、弹唱、说话伎艺,市民文化相当繁荣,并且有了夜场或夜生活。只要对比着阅读宋人写的《东京梦华录》一类城市风情笔记和唐人写的《教坊记》,就不难理解一种新的城市娱乐需求促进了说话伎艺和话本小说的丰富发展。丰富的大众娱乐美学可能形成了灌园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等书中开列的“说话四家”。说话门类的出现,表明行业发达和众多艺人业有专长。说话艺人组合成雄辩社,又有书会才人撰写文本,因而各种说话名目如春草繁生、旋生旋灭者当不在少数,但一些杂书和目录书留有篇目的尚有近二百种,经过整理存世的宋元话本尚可读到五十种左右。‎ ‎(节选自《中国古典文学图志》)‎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宋元时代的小说由案头写作被抛到市井演说,是为了能够能与杂剧、南戏遥相呼应。‎ B. 小说为世谷娱乐提供了新的美学文化方式,从市民社会汲取养料,然后讲述古今故事等。‎ C. 小说白话体制的形成与发展,与其话本的物化形态和无限丰沛鲜活的民间智慧结缘有关。‎ D. 《都城纪胜·瓦舍众伎》等书开列的“说话四家”的形成源于丰富的大众娱乐美学。‎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人气旺、财气旺、娱乐气旺三方面论述了话本小说形成、发展、兴盛的过程。‎ B. 文章在阐释宋元话本小说发展时,着重分析了外在因素对其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 C. 文章第二段列举不同时代的人口数量,说明宋人气超过唐人气,推动了话本小说发展。‎ D. 文章第三段从典籍中寻找例证,证明了城市娱乐需求促进话本小说发展的观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农业朝着精耕细作的方向发展,使粮食亩产大幅增加,这成了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基础。‎ B. 在商贸发展中,商贾们利用榷场、茶马互市、海上陶瓷之路等途径,聚敛了大量财富。‎ C. 银币、铜钱、纸币的流通既反映宋元时代商贸发展情况,也说明当时城市商业规模庞大。‎ D. 与唐代不同,宋代城市采取了街巷制,出现了瓦舍勾栏,这里为市民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条件。‎ ‎【答案】1. C 2. A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强加因果,“是为了能够能与杂剧、南戏遥相呼应”,误并列关系为目的关系,原文“杂剧、南戏迅速发展,小说发展也出现了与它的存在在形态和历史命运休戚攸关的重大选择”可见,小说和杂剧、南戏是并列关系。B项曲解文意,前后顺序颠倒,原文“讲述着古今故事、市井风情,并汲取了市民社会的经验、欲望和趣味,最终为世俗娱乐提供了一种新的美学文化方式”的提示是先“讲述”,“并汲取”之后是“最终”。D项表述绝对,原文第三段是“丰富的大众娱乐美学可能形成了灌园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等书中开列的‘说话四家’”,由此可知是“可能形成了”,选项将可能性变成必然性。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论证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A项无中生有,文中并未说明“三气旺”与话本小说的形成有关。原文只是说“话本小说的发展,与当时的人气旺、财气旺和娱乐气旺有着深刻的关系”。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C项夸大其词,选项里的“规模庞大”与原文第二段末尾“已具规模”的表述不符。故选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智能家居是在互联网影响下物联化的体现。智能家居的概念来源于美国,和普通的家居相比较而言,智能家居有着传统的居住功能,也能够在信息交互的功能方面得以充分地展现,让人们能够通过外部网络对家居信息进行查看,在家居的控制设备方面得以有效实现,方便了人们合理化地安排时间。智能家居的应用目标就是要为人们营造良好舒适的生活环境,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 智能家居以住宅为平台,利用综合布线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智能家居——系统设计方案安全防范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音视频技术将家居生活有关的设施集成,构建高效的住宅设施与家庭日程事务的管理系统,提升家居安全性、便利性、舒适性、艺术性,并实现环保节能的家居环境目标。‎ ‎(摘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智能家居根据不同的作用分成不同的类型。其中家居助手类型的主要功能就是为人们家居生活提供方便,通过WIFI智能开关插座的应用提供无线网络、智能扫地机器人等。再有就是家居健康类型,这和用户的身体健康有着紧密的联系。智能水杯就是比较典型的家居健康产品。另外智能家居在家居能源类型方面也是比较重要的,主要就是为了节约资源,以及为人们的生活提供健康保障,在能源的高效使用上表现也比较突出。‎ ‎(摘自《参考消息》)‎ 材料三:‎ 智能家居本身的发展具有技术含量较高的特征,且它能够对现有的居住生活品质以及生活环境加以改善,所以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随着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进步,未来,高度人工智能的智能家居将是家居的理想状态,智能家居想像空间极大。此外,智能家居作为一个应用平台,可以衍生出无数的商业需求,如个人电脑及手机等。智能家庭将成为智能家居参与企业争夺的焦点市场。由此,中国智能家居行业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中国智能家居行业的市场发展情况,详见下图:‎ ‎2012-2016年中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及增速 ‎(单位:亿元,%)‎ ‎2017-2020年中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预测 ‎(单位:亿元)‎ ‎(摘自《2017年中国智能家居行业发展现状》)‎ 材料四:‎ 虽然智能家居发展前景广阔,但是在其高速发展的同时,我们还应该认清智能家居的现状。智能家居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缺少规范的、统一的行业标准。因为国家还没有针对智能家居行业制定正式的标准,所以企业之间开发出来的产品还存在不兼容的问题,而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很难达到。第二,智能家居安全方面存在隐患。对于智能家居而言,芯片安全、传感器安全、个人隐私、可靠性等方面的安全隐患都需要解决,否则,智能家居就无法全面替代传统家居。第三,成本高昂。智能家居是通过多个子系统共同组成的,其包含的设备较多,成本较大;后续维护服务成本花费大;安装费甚至比产品本身价值还高。很多一般家庭用户根本无法接受。‎ ‎(摘自《环球时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智能家居在家居能源类型方面,主要的目的是节约资源、为人们的生活提供健康保障,以及高效使用能源。‎ B. 随着物联网等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家居的理想状态将离不开高度人工智能的使用,所以智能家居发展速度一定会极快。‎ C. 我国智能家居行业市场前景广阔,主要与智能家居本身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以及可以衍生出诸多的商业需求等因素有关。‎ D. 智能家居要全面替代传统家居,就要解决智能家居在芯片安全、传感器安全、个人隐私、可靠性等方面的安全隐患。‎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智能家居与普通的家居相比,有着完全不同的特征,它能够让人们通过外部网络对家居信息进行查看,有效实现对家居设备的控制。‎ B. 智能家居利用综合布线等技术将家居生活有关的设施集成,构建高效的住宅设施与家庭日程事务的管理系统,主要目的是实现环保节能。‎ C. 智能家居发展空间巨大,与其本身的发展具有技术含量较高的特点有关,也源于它能够改善现有的居住生活品质以及生活环境。‎ D. 通过材料三的图表可以看出,中国智能家居的市场规模、增速以及预测都呈走高趋势,这说明中国智能家居行业的腾飞指日可待。‎ ‎6. 材料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智能家居”相关情况,请概括并简要分析。‎ ‎【答案】4. B 5. C ‎ ‎6. (1)智能家居的介绍及作用:智能家居能为人们营造良好舒适的生活环境,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使人们的生活居住环境得到有效改善。(2)智能家居的不同类型:家居助手类型、家居健康类型、家居能源类型。(3)智能家居行业的市场发展前景:智能家居本身发展技术含量较高,并且它能够改善现有的居住生活品质以及生活环境,所以发展空间巨大。(4)智能家居的发展存在的问题:缺少规范的、统一的行业标准,存在安全隐患,成本高昂。‎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分析与评价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B项,“未来家居的理想状态将离不开高度人工智能的使用,所以智能家居发展速度一定会极快”强加因果,且“所以智能家居发展速度一定会极快”表述绝对。故选B。‎ ‎【5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能力。解答本类题目,学生要浏览选项,然后到材料中圈出相关内容,最后进行一一比对,选出答案。A项“有着完全不同的特征”说法绝对,原文“和普通的家居相比较而言,智能家居有着传统的居住功能”;B项“主要目的是实现环保节能”的表述偷换概念,原文是“并实现环保节能的家居环境目标”;D项曲解文意,“这说明中国智能家居行业的腾飞指日可待”表述有误,原文说“中国智能家居行业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定向信息的整合和对定向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本题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解题时要审清题干,找出关键词语,把握答题方向;然后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理清要点,在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或段落,并将需要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概括。最后归纳要点分点作答。本题要求概括并简要分析“‘智能家居’相关情况”,材料一简单介绍“智能家居”的概念及目标作用“要为人们营造良好舒适的生活环境,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实现环保节能的家居环境目标”;材料二“智能家居根据不同的作用分成不同的类型”有家居助手类型、家居健康类型、家居能源类型;材料三“中国智能家居行业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智能家居本身的发展具有技术含量较高的特征,且它能够对现有的居住生活品质以及生活环境加以改善,所以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材料四“智能家居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缺少规范的、统一的行些标准”,“第二,智能家居安全方面存在隐患”,“第三,成本高昂”。筛选出重要相关信息,最后整合信息,分条作答。‎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多以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 答题技巧:‎ ‎①通读材料,阅读文字材料,概括每则材料的主要内容;读懂图表。通过分析、比较、综合找准话题,探究材料之间的联系,明确不同点,找准每则材料和图表在内容和观点上的共同点,从而归纳文本的主要内容及文本主题。‎ ‎②整合文本重要信息,审准题意,锁定有效信息材料;在信息区间筛选关键词句,提取有效信息,分条归纳作答;归纳整合;对于选择题,要在文本中找到每个选项的出处,仔细比较选项和和原文的差别,注意有无偷换概念、以偏概全、答非所问、无中生有、强加因果等问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西 湖 巴 金 还是在四月,我又来到西湖,房间面对西湖。不用开窗,便看见山、水、花、树,还有苏堤。我住在六楼,阳台下香樟高人际,幽静的花园外苏堤斜卧在缎子一样的湖面上。我每天几次靠着栏杆朝苏堤望去,眼光慢慢地在绿树掩映的苏堤上来回移动。忽然起了一阵风,樟树的香气吹到我的脸上,我再看前面明净的湖水,我觉得心上的尘埃仿佛也给吹走了似的。要是早晨雾大,站在阳台上,不但不见湖水,连苏堤也消失在浓雾中,茂密的绿树外只有白茫茫的一片。‎ 很多人喜欢西湖。对于美丽的风景,各人有各人的看法。全国也有不少令人难忘的名胜古迹,我却偏爱西湖。我一九三〇年十月第一次游西湖,可是十岁前我就知道一些关于西湖的事情。在幼小的脑子里,有一些神化了的人和事同西湖的风景连在一起。岳王坟就占着最高的地位。我读过的第一部小说就是《说岳全传》。我忘不了死者的亲友偷偷扫墓的情景。后来我又在四川作家觉奴的长篇小说《松岗小史》中读到主人公在西湖岳王墓前纵身捉知了的文字,仿佛身历其境。再过了十几年我第一次站在伟大死者的墓前,觉得来到了十分熟悉的地方,连那些石像、铁像都是我看惯了的。以后我每次来西湖,都要到这座坟前徘徊一阵。有一天下午我在附近山上找着了牛皋的墓,仿佛遇到多年未见的老朋友,于是小说中“气死金兀术”的老将军、舞台上撕毁圣旨的老英雄各种感人的形象一齐涌上我的心头。人物、历史、风景和我的感情融合在一起,活起来了,活在我的心里,而且一直活下去。我偏爱西湖,原因就在这里。岳飞、牛皋、于谦、张苍水、秋瑾……我看到的不是坟,不是鬼的化身。西湖是和这样的人、这样的精神结合在一起的,它不仅美丽,而且光挥。‎ 五十二年来我到西湖不知多少次。我第一次来时,是一个作家,今天我还是作家,可见我的变化不大。西湖的变化似乎也不太大,少了些坟,少了些庙,多了些高楼.……人民的精神面貌是有过大变化的。说出来会有人感到不可理解吧,我对西湖的坟墓特别有兴趣。其实并不是对所有的墓,只是对那几位我所崇敬的伟大爱国者的遗迹有感情,有说不尽的敬爱之情,我经常到这些坟前寻求鼓舞和信心。‎ 有一个时期我到处寻找秋瑾的“风雨亭”。她是我们民族中一位了不起的女英雄,即使人们忘记了她,她也会通过鲁迅小说中的形象流传万代。三十年代我写短篇《苏堤》时,小说中还提到“秋瑾墓”,后来边“秋风秋雨愁煞人”的风雨亭也不见了,换上了一座矮小的墓碑,以后墓碑又都消失了,我对着一片草坪深思苦想,等待着奇迹。现在奇迹出现了,孤山脚下立起了“巾帼英雄”的塑像,她的遗骨就埋在像旁,她终于在这里定居了。我在平凡的面貌上看到了无穷的毅力,她拄着宝剑沉静地望着湖水,她的确给湖山增添了光彩。‎ 有一个时期我寻找过于谦的墓,却找到一个放酱缸的地方。当时正在岳王庙内长期举办“花鸟虫鱼”的展览,大殿上陈列着最引人注目的展品——绿毛龟。我和一位来西湖养病的朋友谈起,我们想起了三百多年前张苍水的诗句。苍水先生抗清失败,被捕后给押送杭州,在杭州就义。他写了一首《入武林》,前四句是“国破家亡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 我同朋友合作,借用了三、四两句把它们改成“油盐酱醋于氏墓,花鸟虫鱼岳家祠”。我们看见的就是这样。‎ 又过了若干年之后,今天我第若干次来到西湖,“于氏墓”的情况我不清楚,“岳家祠”给人捣毁之后又重新修建起来,不仅坟前石像还是旧日模样,连堂堂大宰相也依然长跪在铁栏杆内。大殿内、岳坟前瞻仰的人络绎不绝,如同到了闹市。‎ 看来,岳王坟是要同西子湖长存下去的了。‎ 一九八二年四月二十八日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以写西湖自然风光起笔,继而写到西湖人文景观,饱含着对西湖的偏爱与忧思。作者偏爱西湖,尤其对他崇敬的伟大爱国者的遗迹有感情。‎ B. 写到秋瑾的“风雨亭”,以“也不见了”“又都消失了”“深思苦想”“等待”“奇迹出现了”“终于”等词语,生动细腻地写出了“我”的忧心、焦虑、不解、苦闷与喜悦等心理。‎ C. “她的确给山湖增添了光彩”,暗合古人“青山有幸埋忠骨”之意。“油盐酱醋于氏墓,花鸟虫鱼岳家祠”,看似戏谑,其实充满讽刺,表达了既痛恨又无奈的心理。‎ D. 本文在清丽委婉的语言中包含深沉情感。结尾段的“看来”一词有万钧之力,是对上文所述的历史变迁的总结,有着无可撼动的历史逻辑。‎ ‎8. 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作者引用张苍水诗的作用。‎ ‎9. 巴金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即能够关注社会生活,反思历史。结合文章,从追述历史、反思现实的角度谈谈作品如何表现出作者的“良心”。‎ ‎【答案】7. D 8. (1)内容上:诗中苍水先生在国破家亡之际,以岳飞、于谦精神鼓励自己,表达对岳飞、于谦的敬重以及可敬的家国情怀。(2)结构上:与上文于氏墓现状形成对比,为下文作者改写的诗句做铺垫。(3)主旨上:这首诗将苍水先生、岳飞、于谦与西湖紧密联系一起,表达作者对西湖的偏爱及对伟大爱国者的崇敬,突出文章主旨。(4)表达效果上:诗句的引用,增加了西湖的文化气息以及文章的文化内涵。 ‎ ‎9. (1)作者通过叙写西湖爱国志士,表达对他们的怀念与敬仰之情,寄寓着作者深厚的情感和刚正的精神品格。通过岳飞抗金、牛皋气死金兀术、张苍水被捕后英勇就义以及于谦、秋瑾等事和人,赞美他们的崇高理想和献身精神,给后人以鼓舞与信心。(2)通过爱国志士遗迹的遭际与变迁,表达对漠视、破坏西湖珍贵历史文化遗存的不满。于谦的墓成了放酱缸的地方,岳王庙举办着商业性的展览,秋瑾的墓和碑也曾经消失,启示后人珍视历史遗存,寄望西湖文化与精神长存。‎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及赏析艺术手法的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情节、主旨和环境。D项,“有着无可撼动的历史逻辑”理解错误,从上文来看,作者在结尾“看来,岳王坟是要同西子湖长存下去的了”的表述,不是从“历史逻辑”的角度,而是有情感逻辑,表达作者对那些和西湖有联系的历史爱国者在现在社会受到漠视以及现在社会破坏西湖珍贵历史文化遗存的不满和无奈之情。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文本中次要角色或物象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该从结构、内容、情感、主题、表达效果等方面入手,作答时分条整合。本题让分析“引用张苍水诗的作用”,“国破家亡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在内容情感上,诗的后两句赞扬于谦、岳飞的爱国精神,苍水先生是在国破家亡之际以此对自己的勉励,也表达了作者对这些历史英雄人物的崇敬和可敬的家国情怀。结构上,上文写道“我寻找过于谦的墓,却找到一个放酱缸的地方”,可见“于氏墓”的现状令人唏嘘,诗歌中的赞扬与现在的“于氏墓”形成强烈的对比,也为下文作者及朋友改写诗句做了铺垫。这篇文章在主旨上通过风景优美的西湖,内涵丰富的历史,又有众多杰出人物的遗迹的描写,表达出作者对西湖的偏爱及对伟大爱国者的崇敬之情,这首诗将苍水先生、岳飞、于谦与西湖紧密联系一起,突显了主旨。引用诗句在表达效果上会有增加文学色彩和文化内涵的作用。‎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可以从语言、人物、情节、主题等角度回答。本题要求“结合文章,从追述历史、反思现实的角度谈谈作品如何表现出作者的‘良心’”,这就是要从情节和主题的角度来分析。情节上,文章通过叙写和西湖有联系的爱国志士及事迹,如岳飞抗金、牛皋气死金兀术、张苍水被捕后英勇就义以及于谦、秋瑾等,追述历史,表达了作者对他们崇高理想、刚正、献身精神的赞扬,关照现实,给后人以鼓舞与信心。主题上,通过叙写爱国志士遗迹的遭际与变迁,反思历史,关照现在社会,于谦的墓成了放酱缸的地方,岳王庙举办着商业性的展览,秋瑾的墓和碑也曾经消失,历史与现实形成对比,表达对漠视、破坏西湖珍贵历史文化遗存的不满与无奈,启示后人珍视历史遗存,寄望西湖文化与精神长存,升华主题,反思历史,关注社会生活。‎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事件理清小说情节。(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把握全文思想主旨。(3)找出描写人物的段落和语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征及心理。(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揣摩挖掘内涵。(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子淔,字正之,燕懿王赵德昭五世孙。父令铄,官至宝文阁待制。子淔以荫补承务郎,累迁少府监主簿,改河南少尹。时治西内,子淔有干才,漕使宋昪器之。或事有未便,子淔辄力争,昪每改容谢之。除蔡河拨发纲运官。会夏旱,河水涸,转饷后期,贩铁一级。丁内难,起复。累进龙图阁、秘阁修撰,除陕西转运副使。初,蔡京铸夹锡钱,民病壅滞,子淔请铸小铁钱以权之。因范格以进。徽宗大说,御书“宣和通宝”四事为钱文。既成,子淔奏令民以旧铜钱入官,易新铁钱。旬日,易得百余万缗。帝手札以新钱百万缗付五路,均籴细麦,命子淔领其事。民苦限迫,诣子淔诉者日数百人,子淔奏请宽其期,民便之。会蔡京再相,查者希京意,论子淔乱钱法,落职奉祠。靖康初复秘阁修撰金人侵洛子淔奔荆南溃兵祝靖盛德破荆南城子淔匿民家靖等知之来谒言京城已破。子淔泣,说之曰:“君辈宜亟还都城,护社稷,取功名,无贪财扰州县也。”皆应曰:“诺。”子淔因草檄趣之,翌日靖等遂北行。绍兴元年,召见,复徽猷阅直学士,改江西都转运使。时建督府,军需浩繁,子淔运饷不绝,以功进宝文阁直学士。三京新复,除京畿都转运使,以疾辞。卒于家,年六十七。子淔幼警司,苏轼过其家,抱置膝上,谓其父曰:“此公家千里驹也。”及长,善谈论,工诗。然崇宁、大观间土木繁兴,子淔每董其役而不谏,识者鄙之。‎ ‎(选自《宋史·列传第六·宗室四》)‎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靖康初/复秘阁修撰/金人侵洛/子淔奔荆南/溃兵祝靖/盛德破荆南城/子淔匿民家/靖等知之/来谒/言京城已破/‎ B. 靖康初/复秘阁修撰/金人侵洛/子淔奔荆南/溃兵祝靖/盛德破荆南城/子淔匿民家/靖等知之来/谒/言京城已破/‎ C. 靖康初/复秘阁修撰/金人侵洛/子淔奔荆南溃兵/祝靖/盛德破荆南城/子淔匿民家/靖等知之来/谒/言京城已破/‎ D. 靖康初复/秘阁修撰/金人侵洛/子淔奔荆南溃兵/祝靖/盛德破荆南城/子淔匿民家/靖等知之/来谒/言京城已破/‎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起复,明清以前官员遭父母丧,守制尚未满期而应召任职,也泛指一般官员重新被起用。‎ B. 路,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宋代地方行政区划实行路、府、县三级制,相当于明清的省。‎ C. 社稷,社为谷神,稷为土神。古时君主每年都要祭社稷,后来“社稷”就被用来借指国家。‎ D. 绍兴,为宋高宗年号。古人纪年主要有干支纪年、帝王纪年两种。年号纪年属于帝王纪年。‎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赵子淔蒙祖荫任职,凭功劳升迁。他出身王族,未经科举而任承务郎;在江西都转运使任上,因运送粮饷有功而被提拔为宝文阁直学士。‎ B.‎ ‎ 赵子淔体察民情,锐意改革。他因百姓苦于夹锡钱流通不畅,请求铸造小铁钱,并献上模型。虽然皇帝高兴,百姓得到便利,但也得罪了蔡京。‎ C. 赵子淔忠于国家,劝说溃兵救国。在溃兵攻破荆南城后,避难于此的子淔力劝说溃兵为国效力,终于在次日得到了溃兵的积极响应。‎ D. 赵子淔为官正直,也有失职之处。即便是赏识他的宋昪,当事情办得不妥时,他都能据理力争;然而皇帝大兴土木时,他监管工程却未劝谏。‎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除蔡河拨发纲运官会夏旱,河水涸,转饷后期,贬秩一级。‎ ‎(2)民苦限迫,诣子淔诉者日数百人,子淔奏请宽其期,民便之。‎ ‎【答案】10. A 11. C 12. C ‎ ‎13. (1)赵子淔担任蔡河拨发纲运官。适逢夏季干旱,河水干涸,运送粮饷落后于规定的期限,削减俸禄(或贬官)一级。‎ ‎(2)百姓苦于期限紧迫,到赵子淔这里诉苦的每天有几百人,赵子淔上奏请求放宽期限,百姓得到了便利。‎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本题画波浪线的句子,“靖康初”表时间,后边断开,“复秘阁修撰”解释为“复职担任秘阁修撰”,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中间不能断开,故排除D;“溃兵祝靖、盛德”意思是“溃散的士兵祝靖、盛德”,“祝靖、盛德”是两个人名,中间应断开停顿,“溃兵”是其定语,不能和“祝靖”断开,故排除C;“知之”与“来谒”,是“靖等”的两个动作,所以中间应断开,故排除B。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C项,“社为谷神,稷为土神”错误,应该“社”指土神,“稷”指谷神。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C项,“终于在次日得到了溃兵的积极响应”理解错误,文中说的是赵子淔劝说溃兵祝靖等人应为国效力,当时人们立即“皆应曰:‘诺’”,表明溃兵们已经积极响应了,“子淔因草檄趣之,翌日靖等遂北行”是说“于是赵子淔就草拟檄文督促他们,第二天,祝靖等人就向北出发了”,表明次日溃兵已经出发了。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重点词语和句子:(1)除蔡河拨发纲运官:省略句,句首省略主语“赵子淔”;除:授予官职,担任;会:适逢、正赶上;后期:古今异义,落后于规定的期限;秩:俸禄,也指官的品级。(2)苦:意动用法,以……为苦;诣:到;宽:放宽;便:意动用法,感到……便利。‎ ‎【点睛】文言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 解题小技巧 :‎ ‎(1)读文知义(人物、时间、地点、职位、事件、情理志、品质)‎ ‎(2)审题知文(借助试题,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3)题文比对(试题和原文比对看,注重细节,不可凭模糊的记忆和感觉去答题)‎ 译文:‎ 赵子淔,字正之,是燕懿王赵德昭的五世孙。他的父亲赵令铄,官至宝文阁待制。赵子淔凭祖荫补任承务郎,不断升迁做了少府监主簿,(后)改任河南府少尹。当时在治西内,赵子淔有干练的吏才,漕运使宋昪很器重他。有时有一些不利民的事,赵子淔总是据理力争,宋昪每每改变脸色向他道歉。(后来他)被授予蔡河拨发纲运官的职务。适逢夏天大旱,黄河水都干涸了,转运粮饷延迟了期限,降低了一级俸禄。(后来他)提举三门、白波辇运的事务,被授予直秘阁之职。(后来)以内父亲去世离职,(又)重新起复。不断升迁晋升龙图阁、秘阁修撰,(后)被授予陕西转运副使之职。当初,蔡京铸造夹锡钱,百姓疾苦深重,赵子淔请求铸造小铁钱来权衡,于是规范标准而进言。宋徽宗非常高兴,亲笔书写了“宣和通宝”四个字作为钱文。钱币铸成以后,赵子淔上奏让百姓把旧铜钱上交官府,换成新的铁钱。十天时间,换到一百多万缗。皇帝亲手写信下令将新铸成的一百万缗钱交给五个路(“路”是宋元时期的行政区划名),均价买入细麦,命令子淔主管此事。百姓苦于被官府限期逼迫,到赵子淔那里申诉的每天有几百人,赵子淔上奏朝廷请求宽限期限,百姓很受其便利。适逢蔡京再次拜相,有人上言逢迎蔡京的心理,弹劾赵子淔扰乱了用钱之法,(赵子淔因此)免职(回家)奉守祖祠。靖康初年,复职担任秘阁修撰。金人入侵洛阳,赵子淔逃到荆南。溃散的士兵祝靖、盛德攻破了荆南城,赵子淔藏匿在百姓家里,祝靖等人知道了这个消息,来拜见他,(跟他)说京城已经被(金人)攻破。赵子淔(忍不住)哭了,(就)劝说他们说:“你们这些人应当迅速回到都城,保护国家,获取功名,不要(因为)贪财而骚扰州县。”(他们)都答应道:“是。”于是赵子淔就草拟檄文督促他们,第二天,祝靖等人就向北出发了。绍兴元年,(赵子淔)被皇帝召见,复职担任徽猷阁直学士、知西外宗正司,(后)改任江西都转运使。当时建立督府,军需浩繁,赵子淔转运粮饷不断,因功晋升宝文阁直学士,再次担任知西外宗正司。三京刚刚光复,(赵子淔)被授予京畿都转运使之职,(后)因病辞官。在家里去世,享年67岁。赵子淔从小就精警颖悟,苏轼(曾经)经过他家,把他抱在膝上,对他的父亲说:“这位公子是您家的千里马。”等到长大了,擅长谈论,擅长作诗。然而在崇宁、大观年间朝廷大兴土木,赵子淔每次都主管这些工程,有识见的人都很鄙视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望海楼①‎ 米 芾②‎ 云间铁瓮③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 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州起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 ‎【注】①望海楼,位于镇江。米芾,北宋书法家、画家。铁瓮,即铁瓮城,镇江的子城。④沧州,滨水的地方,此处指镇江江边某幽僻之处。‎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诗所咏的是望海楼,却先写铁瓮城耸立云间,邻近青天,借以烘托出望海楼之高。‎ B. 本诗作者面对春风、秋月,感到茫然,寄寓了作者忧心国事的深深悲慨之情。‎ C. 本诗“红日”“白烟”形成色彩的对比,构成完整画面,充分发挥了诗人作为画家之所长。‎ D. 本诗是一首以写景为主的七律,写出望海楼高峻雄奇的气势。中间两联对仗工整,句法相当。‎ ‎15. 本诗颔联“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 ‎【答案】14. B 15. (1)想象(虚实结合):诗人驰骋想象,让江声带着三峡的雄伟,让帆影映着六朝的繁盛,景与情脱开眼前的实境,更加突出望海楼的高大久远。‎ ‎(2)夸张手法:诗中江上片片征帆映入眼帘,诗人着一“落”字,写帆影“落”到樽前,极写望海楼之开阔,妙趣横生。‎ ‎(3)时空结合:本联是诗人登临后的亲见亲闻亲感,在两句句首冠以“三峡”“六朝”二字,空间和时间大大拓展,极力烘托了望海楼宏伟的气势。‎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及手法的综合赏析的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B项,“寄寓了作者忧心国事的深深悲慨之情”理解错误,“忧心国事”刻意拔高,“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 和煦的春风、皎洁的秋月一向被认为是自然中美的代表,但诗人却对此感到茫然,表露出低沉伤感的情绪。他是一位不肯与世俯仰的画家、诗人,仕途不顺利,被世人称为“米颠”,他蓄积于胸中的垒块总要在作品中一吐为快,此其一。具体到此诗来说,六代虽在此竞逐繁华,但它们还是随着三峡江声而流逝了,无限好的夕阳在画角声中也已西沉,此情此景使诗人心绪变得黯然。此其二。结尾一联虽显得有些伤感,但从中却可窥见正直的诗人画家内心所隐藏的难以言述的苦闷。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的表达技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这是对诗句写景手法的分析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再联系意象注释和思想内容分析即可。颔联“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是写诗人登楼俯瞰的情景。望海楼面临大江,昼夜奔流着的涛声传人耳际,触发了挥笔作诗的雅兴,但诗人却说是江声流到了笔底;江上片片征帆映人眼帘,又引动了举樽饮酒的豪情,但诗人却说是帆影落到樽前,着一“落”字,运用夸张的手法,可谓妙趣横生。这本是诗人登临后的亲见亲闻亲感,但在两句之首分别冠以“山峡”、“六朝”二字,景与情就一下子脱开了眼前的实境,空间、时间大大扩展。诗人驰骋想象,让江声带着三峡的雄巍,让帆影映着六朝的繁盛,这两句以诗人的见闻感受突出望海楼高大久远。赏鉴颔联,写景时运用了想象、夸张、时空结合等手法。作答时,点出手法,具体结合诗句,分条表达。‎ ‎【点睛】采用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对诗句理解的考查题型,解答时要注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9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六国论》作者写出燕赵在秦攻击下无强援的窘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劝学》中作者强调坚持不懈的重要性,如果放弃了,结果是____________;如果不放弃,结果是____________。‎ ‎(3)“月”是古人喜爱吟诵的对象,《锦瑟》写笼罩鲛人泣泪之月是____________,《琵琶行》中烘托琵琶女演奏技艺高超之月是____________,《蜀道难》中突出蜀道悲凉之月是____________。‎ ‎(4)《答司马谏议书》中,司马光指责王安石变法为“生事”,王安石对此进行反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2). 可谓智力孤危 (3). (2)朽木不折 (4). 金石可镂 (5). (3)沧海月明珠有泪 (6). 唯见江心秋月白 (7). 又闻子规啼夜月 (8). (4)举先王之政 (9). 以兴利除弊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类型。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注意选准句子,不要写错别字。重点字词:殆、镂、沧、唯、夜月、弊。‎ ‎【点睛】答好识记类题,要注意平时的积累,要在真正理解原文语意和表达技巧的基础上完成背诵,书写时还要注意字体正确。‎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共有学问的人,其实就是一个善于辨别是非者,这就是我们所谓的鉴别力。但若一个人想有鉴别力,那么必须先有独立的判断力,不被一切社会的、政治的、文学的、艺术的或学院式的诱惑所动。一个人在成人时,他的四周必有 的诱惑,如名利诱惑、政治诱惑、宗教诱惑等。当一个心理分析家告诉我们,便秘症引起暴躁的性情时,凡有识力者对之,只可 。当一个人错误时,不必因震于他的大名,或震于他的高深学问,而对他有所畏惧。‎ 因此识和胆是相关联的,中国人每以胆与识 。而据我们所知,( )这种人决不肯盲捧一个 的诗人。他如真心钦佩一个诗人时,他必会说出他饮佩的理由,这就是依赖着他的内心判别而来的;他也决不肯盲排一个名震一时的画派,决不肯盲从一个流行的哲理,或一个时髦的学说,不论他们有着何等样的大名做后盾。‎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琳琅满目 付之东流 相提并论 风靡一时 B. 林林总总 付之东流 同日而语 名噪一时 C. 林林总总 付之一笑 相提并论 名噪一时 D. 琳琅满目 付之一笑 同日而语 风靡一时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但若一个人想有鉴别力,那么必须先有独立的判断力,不为一切社会的、政治的、文学的、艺术的或学院式的诱惑所动。‎ B. 但一个人若想有鉴别力,那么必须先有独立的判断力,不为一切社会的、政治的、文学的、艺术的或学院式的诱惑所动。‎ C. 但一个人若想有鉴别力,那么必须先有独立的判断力,不被一切社会的、政治的、文学的、艺术的或学院式的诱惑所动。‎ D. 但若一个人想有鉴别力,那么他必须先有独立的判断力,不被一切社会的、政治的、文学的、艺术的或学院式的诱惑所动。‎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凡是后来有成就的思想家和作家,他们都拥有胆力或独立的判别力,这实在是人类中一种稀有的美德。且大多在青年时即显露出知识上的胆力。‎ B. 凡是后来有成就的思想家和作家,他们大多在青年时即显露出知识上的胆力。胆力或独立的判别力,实在是人类中一种稀有的美德。‎ C. 胆力或独立的判别力,凡是后来有成就的思想家和作家,他们大多在青年时即显露出知识上的胆力。这实在是人类中一种稀有的美德。‎ D. 胆力或独立的判别力,实在是人类中一种稀有的美德。凡是后来有成就的思想家和作家,他们大多在青年时即显露出知识上的胆力。‎ ‎【答案】17. C 18. B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林林总总:形容人或事物众多。琳琅满目:意思为满眼都是珍贵的东西,形容美好的事物很多。下文是说“诱惑”很多,应选用“林林总总”;付之东流:把它投入东流的水中,一去不复返。比喻希望落空,成果丧失,前功尽弃。付之一笑:意思是指一笑了之,形容不屑于理会。此处联系上文“凡有识力者对之”,应该是对“诱惑”不屑于理会,应选用“付之一笑”;同日而语:把相同的人或事物放在同一时间比较,放在一起谈论或看待,常用于否定式。相提并论:意思是把不同的人或事物不加区别地混在一起来谈论或者看待。此处语境是说把胆与识放在一起来谈论或者看待,应选用“相提并论”;名噪一时:意思是一时名声很大,指名声传扬于一个时期,对象指人。风靡一时:形容一个事物在一个时期非常盛行,像风吹倒草木一样,对象多指事物。结合语境是修饰“诗人”,应选用“名噪一时”。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本题划线句子有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一个人”是“若……那么”这对关联词语的共同主语,所以“一个人”应该放在“若”之前,故排除了A、D两项;结构杂糅,“被”与后面的“所”字杂糅,所以排除了C、D两项。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联系前后文,括号上文是说“胆与识”,应该以“胆力或独立的判别力”相承接,所以排除AB;承接下文“这种人”,依照逻辑关系,选项中应该是“凡是后来有成就的思想家和作家”他们有胆力,所以排除C。故选D。‎ ‎【点睛】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 四、名著阅读(本小题共2题,8分)‎ ‎20.请在下面的小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1)《平凡世界》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它的第一部共有_______章,在这一部中,孙少安的家人最先出场的是_______。‎ ‎(2)《家》是一幕女性的悲剧,在它塑造的主要女性形象中,投湖自尽的是_______,临终喊着“明轩……救我……”的是_______。‎ ‎(3)《边城》以湘西小山城_______及附近乡村为背景,描写一个渡船老人和他外孙女翠翠的生活,以及翠翠与船总的儿子_______、傩送之间曲折的爱情故事。‎ ‎(4)《四世同堂》的典型环境是老北平的小羊圈胡同,祁家住在第_______号院。祁老人的三个孙子中,_______在爱国浪潮中走上了抗日道路。‎ ‎【答案】 (1). 五十四 (2). 孙少平 (3). 鸣凤 (4). 瑞珏 (5). 茶峒 (6). 天保 (7). 五 (8). 瑞全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名著知识识记和理解能力。名著导读常与文学常识在一起进行考查。考查形式有填空、选择、简答等多种形式,考查内容有名著的作者、年代、主要内容、主要人物性格、艺术特色、相关情节等。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平时广泛阅读课外名著,深入了解作品内涵,注重对作品的情感体验,并积累相关知识。本题注意对《平凡的世界》《家》《边城》《四世同堂》中相关人物、有关情节内容的识记与积累。‎ ‎21.请在下面的小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1)名著中总有许多深刻隽永、值得回味的句子。请在下面的两名话中任选一句,结合作品的人物或具体情节,谈谈自己的理解。‎ A.“普通并不等于庸俗,他也许一辈子就是一个普通人,但他要做一个不平庸的人。” ‎ ‎(《平凡的世界》)‎ B.“青春是美丽的东西,那么就让它作为我的鼓舞的泉源罢。”(《家》)‎ ‎(2)选择正面A或B的人物形象进行概括并简要分析。‎ A.《边城》中的老船夫 B.《四世同堂》中的祁老人 ‎【答案】(1)A.(答案示例)老船夫善良纯朴、热心好客、甘守清贫、尽职尽责、对孙女无比疼爱,是中国传统美德的典范。就以疼爱孙女为例:他为翠翠的亲事操心担忧,尽力促成翠翠爱情的实现;在生活上,对翠翠无微不至,不让翠翠坐热石头,惟恐翠翠生病;在感情上,尽力体谅翠翠的心思,翠翠忧伤寂寞时为她讲故事、说笑活、唱歌。由于女儿和女婿的悲剧在他心里留下不可磨灭的伤痕,对翠翠的疼爱也是小心翼翼,既爱孙女,又怕她走母亲的老路。对于天保的死造成孙女的悲剧,他无能为力,不能向任何人求助诉说,只得撒手而去。‎ ‎(2)B.(答案示例)祁老太爷懦弱、老派、古板、苟安,但又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终于萌发仇恨与反抗,是一个随时代变迁性格发生变化的北京老派市民的典型形象。他对于政治与一切纷争都怯懦回避,日军占领北平时还迷信“北平是天底下最可靠的大城”,快当亡国奴时还在想着过生日,本身是平头百姓却总不忘把人划分尊卑贵贱,忠诚履行祖传礼教习俗,处处讲究体面排场,奉行“和气生财”,以至于善良到逆来顺受。但当“四世同堂”的和平生活被打破后,他终于开始仇恨和反抗,从一个侧面也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可征服的力量。‎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名著阅读的能力。具体考查对文章中重点句子含意的理解和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题目,一点要把句子放在语境中理解,联系上下文,结合文章内容、情节、人物、主题等来理解分析;本题(1)要求A、B任选一句,必须结合作品的人物或情节来谈自己的感悟。A中的关键词语“普通”“平庸”,重点理解。《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安尽管只有高小文化,是一个普通的人,但他凭借生活的历练和聪慧的天资,使他对社会有着超出一般农民境界的独到理解和行动,体现他的不平庸。B中重点理解关键词语“青春”“我的鼓舞的泉源”。在《家》这部作品中,巴金用一家三兄弟的成长反应了封建思想和制度对生命的摧残,歌颂了青年一代人民主主义的觉醒和敢于反抗的意志!他们用实际行动,让我们懂得青春是我们受到鼓舞的泉源、力量。概括人物形象的题型,考查的是筛选概括,分析综合的能力。分析小说人物形象,可以先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是贬。‎ 画出文中关于人物正面描写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再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概括。本题(2)要求A、B任选一个人物概括分析。《边城》中的老船夫,忠厚老实,重义轻利,一副古道热肠。这在《边城》的第一章就有交代。老船夫是一位慈祥、仁爱、能承当苦难的男性形象,这在现代文学中实属罕见。这主要表现在他对待外孙女翠翠的行为方式中,他对翠翠体贴人微,为了使翠翠有一个好婚姻,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他忍辱负重,甘愿付出自己的一切。但是为了翠翠的幸福,他在顺顺父子那儿不得不委曲求全。老船夫是沈从文真正要赞赏的乡下人。他饱经沧桑,又真淳浑厚。这些都是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来表现。分析《四世同堂》中的祁老人,可以从作者老舍的写作风格理解,还有就是对人物的描写手法以及情节、主题。老舍常常喜欢通过有些戏剧性的夸张,揭示这些人物的精神惰性与病态,从而实现他对北京文化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消极成分的批判。《四世同堂》中的祁老人既有从老一代市民身上留下来的性格特征,又接受了新式教育,这就使他的内心和行动都充满了矛盾。他善良,正直,具有爱国思想,却又软弱忍从,受着传统文化思想的束缚,既想“尽孝”,又想“尽忠”,只得在不能两全的境地中优柔寡断,苦闷不已,他的思想中爱国思想还是占主导面,但他最终还是从矛盾、苦闷中得到解脱,走上反侵略的新生之路。‎ 五、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语文课上,大家对顾城的《远和近》发生了兴趣:‎ ‎“你,/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大家经过讨论后认为,诗人透过表层形象着意揭示了一种心理距离的选和近:人与人,虽然近在咫尺,但心理却常常存在各种隔膜甚至不可逾越的鸿沟;而人与“云”,却可能零距离地沟通,无障碍地亲近。可是,“云”象征着或者代表着什么呢?‎ 有的同学说是大自然,有的说是某种理想,……似乎有不尽的可能。后来有个同学说,顾城要是能在今天写这首诗,可以直接把“云”换成“手机”了。大家都笑了。‎ 你对这首诗又有怎样的感受和理解呢?请结合现实,以“《远和近》读后感”为副标题写一篇读后感,参与同学的讨论。‎ 要求:选好角度,文体规范,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范文:感知自然,无关远近 顾城的小诗《远和近》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你”对“云”的亲近,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它让我懂得了人与自然是可以如此亲近啊。天光云影,草长莺飞,是自然对人类的赐予;纲目属种,迁徙演化,是人类对自然的赋予。人类是自然之子,依附自然,必以感知自然为先,顾城的诗句“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强烈的对比表达了人对自然天然的亲近。然而无论以什么途径去感知自然,无关远近,关键取决于你的心。‎ 大自然光怪陆离具体可感,感知自然,最好的方式就是亲近自然,自然之近,近在目之能及,指之能触,鼻之能嗅。中国农历月份的诗意别称,都是以花之名,感知自然之景,察岁月之变迁。自古以来,描写自然之景的诗句也不胜枚举: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之精微;陶渊明“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之恬淡;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之绚丽;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之清冷,叶绍翁“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之惊喜;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辽阔。无不给我们带来自然之美的享受。新时代的人们,也不乏亲近自然。朝发夕至,快速便利,世界各地都留下中国人的足迹,旅行成为现代生活的一部分,投入到自然的怀抱,洗去压力与烦扰。‎ 然而自然不只是光影之于人眼的存在,自然也有神秘莫测的一面,深奥无比,显得又似近又远,远得有无穷的未知。徐霞客闻奇必探,见险必截,必穷其奥而后止,穷其半生,著《徐霞客游记》,对地貌地质水文植被都做了系统的考察,既是一部山水 游记,更是一部极富科学研究价值的地理巨著;李时珍跋山涉水,遍尝百草,考古证今,穷究物理,探寻自然百草之药理;达尔文历时5年的环球航行,对动植物和地质结构等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出版《物种起源》,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从而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神造论以及物种不变论。‎ 此外,身临其境也未必能感知自然,到过清华园的人也许无法体会出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去凤凰古城的游客未必能感受到沈从文笔下的凤凰那样的静美,去剑桥康桥的人未必能找到《再别康桥》的自然图景,沿着史铁生的足迹去地坛找寻也许会让你遗憾。但一个从未到过三峡的郦道元居然写出表现三峡的绝世名文,一个从未到过岳阳的范仲淹能写出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感观自然,止于视觉享受,心没有到达,身虽至之,亦不能知。若能存乎一心,就能无关远近,才能更窥探自然之全貌。‎ 感知自然并不只是对风花雪月,虫鱼鸟兽的感性认识,对名胜景点走马观花般的浮浅体验,也应有对自然规律的遵循探寻,对自然密码的解锁。不遵循自然的规律,不了解自然的运行奥秘,眼前可感的自然之物迟早会因为人的无知而消耗殆尽,烟消云散。对事物的感知不要陷入二元对立,非此即彼,你死我活的怪圈,感性与理性应该二元统一,和谐共生。我想没有人真的会穷尽一生泡在资料纸堆里去感知自然,也没有人相信那一组组冷冰冰的数据就是自然。‎ ‎“你看云时很近”,那无尽的自然,无关远与近,都与我有关。‎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审读题干有如下要求:(1)对顾城《远和近》的感受和理解。(2)要结合现实,写成一篇读后感。(3)以“《远和近》读后感”为副标题。一定注意文体要求。‎ 审题:根据材料的关键句子“诗人透过表层形象着意揭示了一种心理距离的选和近:人与人,虽然近在咫尺,但心理却常常存在各种隔膜甚至不可逾越的鸿沟;而人与“云”,却可能零距离地沟通,无障碍地亲近。”可以立意,在赏析这首诗的基础上,最后确定立意。顾城的小诗《远和近》表现特定心理和审美情趣,表达含蓄、精炼而内容深刻。第一节写“你”左顾右盼的行为。第二节是写“我”的独特感觉,从表层形式上看,这是一种错觉。因为你既然能看到我,说明双方距离并不遥远,而“云”处天际,它与人的距离遥不可及。诗人透过表层形象着意揭示了一种心理距离的远和近。人与人,虽然近在咫尺,但心理却存在各种隔膜与不可逾越的鸿沟,因而觉着“很远”。而人与云、人与大自然却能沟通感情,因而觉得“很近”,亲近、融洽。诗人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了心理距离与物理距离的不和谐,表达了对人与人之间良好关系的追求与向往。‎ 诗作言简意赅,使人很容易联想到个人的生活经验,它的美就隐含在抽象的线条之中。但细细品味,冷静之中暗含一种热切的期盼,呼唤一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而由于诗人隐去了造成错觉的原因,有意留下较大的空白,引发读者去想象,读者的心理因素不同,这种想象图景也会不尽相同。‎ 从诗作表达的纤细情感来看,作品好像一位腼腆人男孩的心灵独白。他爱慕一个女孩,但羞于表白,甚至连目光都不敢和女孩的目光相交,他只能趁女孩的目光转向别处时偷偷地望上一眼。在目不转睛如饥似渴的观望巾,他悲哀地发现自己是那么怯懦、无助、自卑,爱情的热焰没能燃烧他内心的羞涩,他不敢让目光泄露他内心的焦灼。“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那么幽怨又那么平淡,那么焦急又那么彷徨,字里行间饱含着濡润的气息。‎ 诗的诗眼是“远”和“近”,一个“很”字让远和近所指代的距离变得极端,要缓和、改变这种状况,需要付出相当的努力。情感的拉近不是一厢情愿的事情,有时甚至不是两厢情愿的,它需要恰合的气氛、愉悦的心情、无畏的勇气、长久的坚持特别是明哲的智慧。距离的存在虽然让人辗转反侧、焦灼不安、无所适从,但在爱情的虚幻想象中,心上人的侧面形象最美,它激发了人内心对爱情的憧憬,这大概是爱情最有魔力的一个阶段。‎ 一个远,一个近,引发了人类与自然、物质与精神、肉体与灵魂、存在与虚无的种种思索,还能给读者带来很多联想,唤起共鸣。它短小精悍的外质包裹着丰富的内涵,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我”和“你”。从以上对这首小诗的赏析,理解出它的象征义,从而确定立意。‎ 立意:1、心理距离与物理距离的不和谐,表达了对人与人之间良好关系的追求与向往。‎ ‎2、感知自然,无关远近 相关素材:1、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1)、人在身边,觉得遥不可及,人在天边,觉得驻在心间;你在远方,我百般期盼,你往眼前,我十分厌烦;你和我稀薄头不见抬头见,手与手无缘相牵;你和我从没晤面,心与心永恒相连。这就是神奇得带点蛊惑的距离,这就是美得有点迷人的距离。‎ ‎(2)、你看我时很远,我看你时很近。一堵厚实的墙让人无法进放,一张薄透的纸也让人终生相融,咫尺天涯,对面沟壑,相邻也常是天堑;相逢常是美丽的错误码率,距离短短,将人生拉得迢迢又远远;短短距离,将情感推得长长又遥遥。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这端与那端,流水滔滔,白云悠悠。手与手不能相牵。梦与梦却日日相连;眼与眼不能对望,心与心却时时交错。关山千万重,阻不断绵绵的思念;水路千万里,隔不开苦苦的牵挂。‎ ‎(3)、从此岸到彼岸,是路程的距离,我们不倦跋涉,在跋涉中感受风景,感受生活,感受酸甜苦辣;从此时到彼时,是岁月的距离,我们不倦奔走,在奔走中体验过去,体验现在,体验悲欢祸福;从此心到彼心,是心灵的距离,我们不倦往来,在往来中品尝苦恼,品尝人生,百般滋味皆备的喜怒哀乐。 有一种距离,我们渴望抵达,那就是爱与爱的距离;有一种距离,我们渴望出发,那就是梦与梦的距离;有一种距离,我们渴望拉长,那就是生与死的距离;有一种距离,我们渴望缩短,那就是心与心的距离。‎ ‎(4)、距离远近,与空间有关,更与人心有关。余秋雨曾说:“由山脉相隔的距离是一种绝望,由水道相隔的距离是一种忧愁。”那么,让人们心灵相隔的是那山脉还是水道?我想应该都不是。经济的飞速发展,先进便捷的交通工具让我们的出行变得方便。然而,城市紧张的生活节奏让每一个人都不敢怠慢松懈,每个人都埋头于那山一样高,海一样深的学习与工作中。没错,人与物质财富的距离是近了,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的时间也少了。因此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慢慢远了。‎ ‎(5)、当下,老人跌倒无人扶,救护车堵在路上无车避让等等的事件层出无穷。何止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即使身边之人,也与我无关。人与人的距离变得如此的遥远。大家似乎都愿意“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而不愿做“天涯若比邻”。这些人心之间的距离该归咎于谁?而又起源于谁呢?是的,我们是时候停下脚步去反躬自省了。是经济的飞速发展让我们的人心距离拉大?还是社会中麻木无情的因子滋长了人心间的冷漠?亦还是为了“保护自己”,我们亲手断绝了人心之间的桥梁?但是不管怎样,人心间的距离拉大是不不争的事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去缩短这个距离。因为我们就是每一个将它“养大”的“凶手”。‎ ‎(6)、看着中国的GDP一路增长,我们会兴奋不已。然而看到武汉老婆婆在公厕上写着“外来工不要到这里上厕所,否则罚款200”的字眼,我们才知道心底的那堵墙有多厚。经济的发展不应是阻碍人们交流沟通的藉口与凶手,也不应是人与人身份地位的分界。物质财富的增加是为了让人们有更好的生活,促进人们更好地相处,而不是引发隔阂,形成地位区别,拉大人心间的距离。不要以为经济发展了,物质财富和我们接近了,我们就成功。人心间距离的接近,人的和谐平等,友爱互助才是国家发展壮大的动力源泉。正如冰心所说:“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7)、谁都想和他人缩短心灵的距离,很好与他人相处,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我们要有良好的公德,那样别人才会去思考是否能和你交往。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和别人真心实意地交往,相信凭着你这份真心,别人一定会被你感动,和你交往。那样,和他人心灵的距离就自然而然缩短了。但是千万要记住,一定要付出真情,刻意与之强求会造成事逾愿违的。让我们共同缩短心灵的距离,与他人很好地相处,在人与人之间架起美丽的桥梁使我们的心灵彼此相接,让人们共同建立和谐社会使生活更美好。‎ ‎2、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名言:‎ ‎(8)、生命,那是自然会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诺贝尔 ‎(9)、自然从不背离它热爱的人。——华兹华斯 ‎(10)、到广阔的天地中去,聆听大自然的教诲。——布赖恩特 ‎(11)、有一种东西把我迷住了——那是大自然的魔力。——法布尔 ‎3、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诗句 ‎(12)、《鸟鸣涧》 (唐 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描写诗人内心的闲静。更突出了人与自然的融合。‎ ‎(13)、《渔歌子》(唐 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体现的是渔父与自然的另一种和谐。‎ 行文结构:开篇引述材料,提出的观点很有些新颖别致:无论以什么途径去感知自然,无关远近,关键取决于你的心。接着,采用递进结构,文章从谢灵运、陶渊明、杜甫、张继等亲近自然,到徐霞客、李时珍、达尔文等人探索自然,再到朱自清、沈从文、徐志摩、史铁生、郦道元、范仲淹等用心去感知自然,层层深入地加以论证。结尾以“ 无尽的自然,无关远与近,都与我有关”作结,紧扣题目,进一步提升主题。‎ 范文:感知自然,无关远近 顾城的小诗《远和近》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你”对“云”的亲近,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它让我懂得了人与自然是可以如此亲近啊。天光云影,草长莺飞,是自然对人类的赐予;纲目属种,迁徙演化,是人类对自然的赋予。人类是自然之子,依附自然,必以感知自然为先,顾城的诗句“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强烈的对比表达了人对自然天然的亲近。然而无论以什么途径去感知自然,无关远近,关键取决于你的心。‎ 大自然光怪陆离具体可感,感知自然,最好的方式就是亲近自然,自然之近,近在目之能及,指之能触,鼻之能嗅。中国农历月份的诗意别称,都是以花之名,感知自然之景,察岁月之变迁。自古以来,描写自然之景的诗句也不胜枚举: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之精微;陶渊明“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之恬淡;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之绚丽;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之清冷,叶绍翁“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之惊喜;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辽阔。无不给我们带来自然之美的享受。新时代的人们,也不乏亲近自然。朝发夕至,快速便利,世界各地都留下中国人的足迹,旅行成为现代生活的一部分,投入到自然的怀抱,洗去压力与烦扰。‎ 然而自然不只是光影之于人眼的存在,自然也有神秘莫测的一面,深奥无比,显得又似近又远,远得有无穷的未知。徐霞客闻奇必探,见险必截,必穷其奥而后止,穷其半生,著《徐霞客游记》,对地貌地质水文植被都做了系统的考察,既是一部山水 ‎ 游记,更是一部极富科学研究价值的地理巨著;李时珍跋山涉水,遍尝百草,考古证今,穷究物理,探寻自然百草之药理;达尔文历时5年的环球航行,对动植物和地质结构等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出版《物种起源》,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从而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神造论以及物种不变论。‎ 此外,身临其境也未必能感知自然,到过清华园的人也许无法体会出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去凤凰古城的游客未必能感受到沈从文笔下的凤凰那样的静美,去剑桥康桥的人未必能找到《再别康桥》的自然图景,沿着史铁生的足迹去地坛找寻也许会让你遗憾。但一个从未到过三峡的郦道元居然写出表现三峡的绝世名文,一个从未到过岳阳的范仲淹能写出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感观自然,止于视觉享受,心没有到达,身虽至之,亦不能知。若能存乎一心,就能无关远近,才能更窥探自然之全貌。‎ 感知自然并不只是对风花雪月,虫鱼鸟兽的感性认识,对名胜景点走马观花般的浮浅体验,也应有对自然规律的遵循探寻,对自然密码的解锁。不遵循自然的规律,不了解自然的运行奥秘,眼前可感的自然之物迟早会因为人的无知而消耗殆尽,烟消云散。对事物的感知不要陷入二元对立,非此即彼,你死我活的怪圈,感性与理性应该二元统一,和谐共生。我想没有人真的会穷尽一生泡在资料纸堆里去感知自然,也没有人相信那一组组冷冰冰的数据就是自然。‎ ‎“你看云时很近”,那无尽的自然,无关远与近,都与我有关。‎ ‎【点睛】材料作文是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写材料作文,最关键的是审题立意,给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因此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其实就是审材料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对材料的理解是多元的,因而构思立意也是多样的。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