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会宁县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甘肃省会宁县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会宁县第一中学2020级高三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 考试说明: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70分,第Ⅱ卷80分。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对应的位置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笺纸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因有的艺术形式和交流载体。表面看来,它的作用就是诗文唱和、书札往来。但是,由于它一产生就和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因此就带有明显的精神印记。‎ 从古代的竹简、木牍到缣帛、纸张,中国的先人们一直在寻找便捷而低糜的文化载体。最后,纸张成了传播信息、记录历史、传承文明最为理想的媒介。因此,人们对纸张情有独钟。爱美是人的天性。由于素纸不能滿足人们审美的需求,便有了染色、砑花、描绘花纹图案等完全出于审美追求的举措。之后,便以雕版、饾版、拱花的形式赋予笺纸更多的艺术含量。可以说,笺纸的发展史不仅是印刷技术的发展史,更是历代知识分子对美的自觉追求史。‎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因此,各种类型的笺纸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厚重的根基。比如,博古题材的笺纸向人们展示了古代文明的遗迹,大凡钟鼎、器物、钱币,都是秩序、权成、社会交往的象征;再比如,大量的佛像笺、罗汉笺的印行,无疑是在向人们传播、普及佛教精神;再比如,将山水林泉、高人隐逸作为笺画的题材,也正是在传递一种遗世独立、洁身自好、不随流俗、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气度;再比如,大量蔬果笺、花卉笺的流行,也表现了人们对美好事物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再比如,鱼藻笺、花鸟笺、生肖笺的出现,也在向人们传递大自然的美妙信息,引导人们热爱自然、珍惜自然、顺应自然,等等。‎ 笺纸对于传统文化的普及、传承起到了推动的作用。在古代,许多作家的作品通过个人题壁、歌女吟唱的形式传播四方。在现代社会,传统文化不仅可以乃过图书、报刊、音像、影视等形式进行传播,而且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用具进行传播。作为文房清玩的笺纸,由于它和知识分子的生活密不可分,因此扮演了传承传统文化的角色。如前所述,笺纸中不仅有图画,而且有书法、篆刻、诗词、掌故,通过笺纸,人们可以重温诗、词、歌、赋的名句,可以品味传统文化的精神。比如,林纾的宋词意笺,陈师曾的杜甫诗惫笺,都在很大程度上普及了唐诗宋词。应该说,在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方面,笺纸功德无量。‎ 中国的笺纸内涵丰富,琳琅满目,给人以目不暇接、美不胜收之慼。世界上还没有笫二个国家将笺纸印制成一种精美绝伦的艺术品,赋予其如此多的文化内涵,使其承载精神追求和人文情怀的使命。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现在关注笺纸的人愈来愈少。随着电脑的普及,微信、短信、邮件的常态化,除了极少数人,已经很少有人再写信了,更遑论用毛笔在笺纸上书写信件和诗文了。如何把笺纸及其文化传承下去,我们还需要更多的思考。‎ ‎(摘编自刘运峰《中国笺纸:微型国画的人文情怀》)‎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的先人们一直在寻找便捷而低廉的文化载体,最终纸张成了最为理想的媒介。‎ B.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下,各种类型的笺纸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厚重的根基。‎ C. 笺纸助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和传承,特别是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笺纸功德无量。‎ D. 中国笺纸作为一种精美绝伦的艺术品,与其它国家的笺纸一样承载着人们的精待追求和人文情怀的使命。‎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由笺纸在传统文化领域的地位入手,引出论题,并提出中心论点。‎ B. 文章主要采用举例论证,并且适时穿插引用论证,观点鲜明,说服力强。‎ C.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主体部分从三个方面探讨笺纸所带有的精神印记。‎ D. 文章联系现实,引出坚持传承难的问题开放式结尾,引发读者深入思考。‎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笺纸只要和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就会带有明显的精神印记。‎ B. 染色、砑花等举措和雕版、饾版、拱花等形式说明笺纸的岀现是印刷技术使然。‎ C. 笺纸因为扮演了传承传统文化的角色,所以它和知识分子的生活密不可分。‎ D. 随着微信短信、邮件的常态化,如何传承笺纸及其文化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答案】1. D 2. B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从审题和研读文本和选项内容入手,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D,“与其他国家的笺纸一样承载着……使命”表述有误,由原文“世界上还没有第二个国家将笺纸……人文情怀的使命”可知。故答案选D。‎ ‎【2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以下的答题注意事项及要求。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选项B,“并且适时穿插引用论证”说法有误。通读文本会发现文章没有采用引用论证。故答案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推断等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从审题和技巧入手。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A,“只要……就……”说法绝对,原文说的是“由于它一产生就和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因此就带有明显的精神印记”;选项B,以偏概全。根据对原文的理解,笺纸的出现不仅有印刷技术的因素,也有人的审美追求因素;选项C,因果倒置。根据原文内容可知,“在现代社会,传统文化不仅可以乃过图书、报刊、音像、影视等形式进行侍播,而且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用具进行传播。作为文房清玩的笺纸,由于它和知识分子的生活密不可分,因此扮演了传承传统文化的角色”。故答案选D。‎ ‎【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总之,考生要根据对原文内容的把握,充分理解内容和选项,认真细心的去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简称“‎5G”)引发了业界人士的丰富想象。与‎3G到‎4G的渐进变化截然不同,‎5G是一种“量子跃迁”。在‎5G网络覆盖下,下载一部分辨率达到4K的电影理论上不超过18秒。但速度带来的不仅是量变。业界人士认为,‎‎5G 将给近年来“只听雷声大、不见雨点来”的“增强现实/混合现实”技术带来新生。‎ 如果只是速度的提升,还谈不上质变。‎5G最显著的特点是低时延和高可靠。‎5G的技术要求之一是能够支持速度高达每小时500公里的设备,因此‎5G技术推动的产业还包括无人驾驶汽车。此外,‎5G网络每平方公里可支持100万台设备,非常有助于物联网发展。智慧城市作为一个新的产品类别,其底层技术就是物联网。有业界人士指出,过去30年将人连接起来,接下来30年会将物连接起来。‎ 目前‎5G的多数应用场景还只是一种展望,有些可能比预想中进展得慢,有些未曾料想的场景又可能会冒出来形成颠覆式创新。但可以肯定的是,‎5G会引发一场大幅改变生活方式的革命,这也是各国推动部署‎5G的重要动力。‎ ‎(摘编自《‎5G时代将会颠覆什么?》,《深圳商报》‎2019年01月13日)‎ 材料二:‎ 在3GPP主办的‎5G标准投票会议上,全球通讯企业对于未来‎5G使用美国高通主导的LDPC技术还是中国华为主导的Polar技术进行了投票,胜利的一方将成为全球‎5G行业的领导者。会议最终达成的决定是:数据通道长码和短码编码方案均采用LDPC方案,控制通道采用Polar方案。‎ 图一:各公司在LDPC码上的专利数 图二:各公司在Polar码上的专利数 ‎(摘编自《透视‎5G投票风波》,《人民邮电报》‎2018年5月14日)‎ 材料三:‎ 过去几十年,美国等工业发达国家一直在全球移动通信技术发展中扮演领头羊的角色,但在‎5G时代,美国的这种巨大优势正在丧失,告别一家独大的局面,甚至在无线通信设备制造领域,美国已经捉襟见肘。在‎5G领域,每个国家都在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中国是最重要的参与者之一。‎ 中国之所以在‎1G、‎‎2G 通信时代发展较慢,与当时经济发展水平有关。如今,中国人口已经超过14亿,比美国和欧盟的人口总和还要多30%左右,并且消费能力不断提升,市场前景良好,这是其他国家和地区所无法比拟的。当然,技术和政策上的优势同样值得关注,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技术成果转化生产力水平不断提升,一大批行业企业快速成长,都从客观上促进了‎5G产业在国内的快速发展。‎ ‎(摘编自《‎5G时代,中国领先了吗?》,《北京科技报》‎2019年1月11日)‎ 材料四:‎ 虽然‎5G网络将改变社会已成为行业共识,但在探索具体应用和商业模式时仍有诸多困难。‎4G从标准提出到完成经历了4到5年的时间,而‎5G标准的完成到真正商用只有一年左右的时间。产业链成熟度上看,非主流频段需要我们在全球去推动,将其从非主流变成主流。同时还要解决‎4G与‎5G网络建设的矛盾,解决好二者之间的协同问题。目前新的商务模式还没有真正的形成,如此巨大的投资如何获得回报,又能带来多大效益?怎样能够让‎5G更加健康可持续发展?通信行业仍然在摸索。此外,‎5G的发展实现了从移动互联网扩展到物联网的阶段。为了满足复杂场景和垂直行业的需求,‎5G对于网络灵活性提出了更高要求,端到端的网络切片给网络运维管理带来了很大挑战,依靠传统的网络优化方式已是难以为继。在行业融通方面,‎5G要赋能各行各业。我们怎样去洞察行业需求?需要跟行业本身共同投入、联合创新。目前通信行业技术体系在变革,而技术的变革也要求价值体系和管理体系做出相应变革去适配,不发生变革就难以应对‎5G的发展。该专家表示,想要跨越这“三座大山”,构建开放、智慧和融创的‎5G产业环境是必须的。‎ ‎(摘编自《‎5G商用:前所未有的挑战》,《第一财经日报》‎2019年1月3日)‎ ‎4.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图一上看,在高通主导的LDPC码上,绝对数量上三星拥有的专利最多,但各方都有不少的专利,各公司专利数量份额相对较为均衡,很难做到一家独大。‎ B. 从图二上看,在华为主导的Polar码上,华为几百件的专利不算很多,但其他公司的专利布局很多都是个位数,华为在这一领域处于绝对优势地位。‎ C. 从‎5G标准投票会议的结果看,各方都想把标准定在自己专利比较多的方案上,获得利益的最大化,所以数据通道长码和短码编码方案均由高通主导的LDPC胜出。‎ D. 综合两项专利数量和投票结果,华为在‎5G专利数量上遥遥领先高通,虽然在数字通道上败北,但在控制通道上扳回一城,长远看将成为全球‎5G行业的领导者。‎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5G技术相比‎3G、‎4G具有“快”“稳”“密”的特点,基于这些特点,未来将催化出“增强现实/混合现实”技术、无人驾驶汽车、物联网等多种应用场景。‎ B. ‎5G既是一次技术跃进,也会是一场生活方式的革命,在即将到来的‎5G时代,人类会将所有的物连接起来,实现万物互联的技术理想。‎ C. 美国正在逐渐丧失在移动通信技术发展中的绝对领先地位,凭借人口、市场、技术和政策上的潜力和优势,中国将成为重要的参与者。‎ D. ‎5G改变社会的美好愿景让人充满期待,但在应用场景与商用化上依然充满挑战,产业链上下游通信企业必须短时间内做好冲刺准备。‎ ‎6. 为应对‎5G商用化的挑战,我国通信行业需要在哪些地方努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 D 5. B ‎ ‎6. ①在全球推动非主流频段,提高产业链成熟度;②解决‎4G与‎5G网络建设的矛盾,协同发展;③探索新的商务模式,提高投资效益,促进健康可持续发展;④改变传统的网络优化方式,提高网络灵活性;⑤做好行业融通,了解行业需求,与各行各业共同投入、联合创新;⑥变革价值体系和管理体系,使之与技术体系适配.‎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首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与选项相关的句子,理解每一个选项时,仔细分析选项的每一个重点,与原文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题干要求选“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材料二由文字和图表组成,必须认真解读。AB项,表述前半部分能从图表直观印证,后面是分析出的结论,结论无误。C项,是对投票活动及结果的认识,各方给‎5G标准投票,肯定涉及自己需求的利益,从两幅图表是看,各方在LDPC码上的专利数比在Polar码上的专利数明显要多,“数据通道长码和短码编码方案均由高通主导的LDPC胜出”,利益是原因。C项语句的因果关系是存在的。而D项仅从华为“在控制通道上扳回一城”,就得出“长远看将成为全球‎5G行业的领导者”的结论,难免武断,“华为在‎5G专利数量上遥遥领先高通”也不合原图数据。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并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仔细地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要求的“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 项,“在即将到来的‎5G时代,人类会将所有的物连接起来,实现万物互联的技术理想”于文无据,对比原文“‎5G的多数应用场景还只是一种展望,有些可能比预想中进展得慢,有些未曾料想的场景又可能会冒出来形成颠覆式创新”的语意看,B项把展望说成可以即将出现的结果,表述失当。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定向信息的整合和对定向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要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根据问题从文中找到相关信息,并将需要的内容进行筛选整合概括,有针对性地作答。为应对‎5G商用化的挑战,我国通信行业需要在哪些地方努力?要从我国通信行业的角度分析,分析的方向是怎样才能应对‎5G商用化的挑战,努力要涉及哪些地方。联系原文看,问题主要与材料四有关。“产业链成熟度上看,非主流频段需要我们在全球去推动”,“要解决‎4G与‎5G网络建设的矛盾”,“目前新的商务模式还没有真正的形成”,“依靠传统的网络优化方式已是难以为继”,“需要跟行业本身共同投入、联合创新”,“不发生变革就难以应对‎5G的发展”这些语意或提出建议或说明现状或指明问题,可以给我们作答的启示,从做法上整理归纳语意,分条概括即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在我墙上 王鼎钧①‎ 你用了三页信纸谈祖国山川,我花了一个上午的功夫读中国全图。正看反看,横看竖看,看疆界道路山脉河流,看五千年,看十亿人。中国在我眼底,中国在我墙上。山东仍然像骆驼头,湖北仍然像青蛙,甘肃仍然像哑铃,海南岛仍然像鸟蛋。地图是一种缩地术,也是一种障眼法。每一个黑点都放大,放大,放大到透明无色,天朗气清,露出里巷门牌,让寻人者一瞥看清。出了门才知道自己渺小,过一条马路都心惊肉跳。‎ 现在,在我眼前,墙上的中国是一幅画。我在寻思我怎么从画中掉出来。一千年前有个预言家说,地是方的,你只要一直走,一直走,就会掉下去。哥伦布不能证实的,由我应验了。看我走过的那些路,以比例尺为证,脚印为证。披星戴月,忍饥耐饿,风打头雨打脸,走得仙人掌的骨髓枯竭,太阳内出血,驼掌变薄。走在耕种前的丑陋里,收获后的零乱凄凉里,追逐地平线如追逐公义。那些里程、那些里程呀,连接起来比赤道还长,可是没发现好望角。一直走,一直走,走得汽车也得了心绞痛。‎ 回想走过的这一路,我实在太累,实在希望静止,我羡慕那些树。走走走,即使重走一遍,童年也不可能在那一头等我。走走走,还不是看冬换了动物,夏换了植物,看最后的玫瑰最先的菊花,听最后的雁最先的纺织娘。四十年可以将人变鬼、将河变路、将芙蓉花变断肠草。四十年一阵风过,断线的风筝沿河而下,小成一粒砂子,使我的眼红肿。水不为沉舟永远荡漾,漩涡合闭,真相沉埋,千帆驶过。我实在太累、太累。‎ 说到树,那天在公园里我心中一动。蟒蛇一样的根,铁柱石雕一样的根,占领土地,竖立旗帜。树不用寻根,它的根下入泉壤,上见青云,树即根、根即是树。除非砍伐肢解,花果飘零,躯干进锯木厂,残枝堆在灶石。那时根又从何寻起,即使寻到了根,根也难救。‎ 我坐对那些树,欣赏他们的自尊自信,很想问他们:生在这里有抱怨没有?想生在山顶和明月握手?想生在水边看自己轮回?讨厌,还是喜欢树上那一群麻雀?讨厌,还是喜欢树下那盏灯?如何在此成苗?如何从牛蹄的夹缝里活过来?何时学会垄断阳光杀死闲草?何时学会高举双臂贿赂上帝?谁是你的祖先?谁是你的子孙?‎ 湖边还参差着老柳。这些柳,春天用它的嫩黄感动我,夏天用它的婀娜感动我,秋天用它的萧条感动着我。它们和当年那些令我想起你的发丝来的垂柳同一族类。它们在这里以足够的时间完成自己,亭亭拂拂,如曳杖而行,如持笏而立,如伞如盖,如泉如瀑,如须如髯,如烟如雨。老家的那些柳树却全变成一个个坑洞。它们只不过是柳树罢了,树中最柔和的,只不过藏几只乌鸦泼一片浓荫罢了!‎ 中国一直在我的墙上,可你很难领会我的意思。我们都是人海的潜泳者,隔了一大段时间才冒出水面,谁也不知道对方在水底干些什么。在人们的猜疑编造声中,我们都想凭一张药方治对方的百病。我怎能为了到峨眉山上看猴子而回去?泰山日出怎能治疗怀乡?假洋鬼子只称道长城和故宫,一个真正的中国人,他的梦里到底有些什么?我哪有心情去看十三陵?‎ 你曾说中国不能只是在我的墙上。可“还乡”对我来说能有什么意义呢……对我来说,那还不是由一个异乡到另一个异乡?还不是由一个业已被人接受的异乡到一个不熟悉不适应的异乡?我离乡已经44年,世上有什么东西,在你放弃了他失落了他44年之后还能真正再属于你?回去,还不是一个仓皇失措张口结舌的异乡人?中国,只是在我的墙上。‎ ‎[注] ①王鼎钧,旅美华人,散文家。‎ ‎7. 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地图是一种缩地术,也是一种障眼法”一句,道出了作者的无奈慨叹:面对地图似乎能“一瞥看清”自己的故乡,但现实中却难觅故园。‎ B. “泰山日出怎能治疗怀乡”一句通过反问形式,强调了文章的主旨,即“近乡情怯”的担忧,不愿回故乡是怕惹出更浓的乡思的心结。‎ C. 文章抒写了缠绵又复杂的乡愁,揭示出内心渴望追根溯源和这种渴望难以实现的矛盾,这与作者游子的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 D. 作者在文章中综合运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既使自己的情感表达更加直接、真实,又使文章具有对话感,亲切而又自然。‎ ‎8. 作者为什么“羡慕那些树”?请结合全文,分条概括。‎ ‎9. “中国在我墙上”作为文章的标题有何妙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7. B 8. ①树可以静止,一直停留在出生的地方,而自己却一生漂泊行走,太累;②树不用寻根,根和树为一体,而自己却远离了自己的根——故乡;③树有自尊自信,对自身处境和遭遇从不抱怨,而自己却难以坦然面对生活。 ‎ ‎9. ①从表达技巧看,一语双关,“中国在我墙上”既指中国地图挂在墙上,也指故乡对“我”而言仅仅停留在墙上,可望而不可即,一般意义上的“还乡”对“我”来说没有任何意义,抒发出了作者内心的感慨。②从行文思路看,“中国在我墙上”是文章的线索,作者由看墙上的中国地图,引发出对于“根”的追问,对“还乡”意义的理解,最终感慨“中国只是在我墙上”,引人思考。③从情感方面看,能够更形象地抒发一个离开故乡44年的漂泊者对于“还乡”的感慨,不断寻觅故乡,但故乡只是“在我墙上”,沧桑变幻,物是人非,有国却没了家,表现内心的无奈与惆怅,矛盾与纠结。‎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B项,“强调了文章的主旨,即‘近乡情怯’的担忧”错误。结合文本最后两节内容分析,我渴望回乡,但离乡多年,即使到了故乡,故乡已是物是人非,陌生遥远,人们已回不去真正意义上的故乡,表现了作者的矛盾和怅惘之情。并非表现作者“近乡情怯”的担忧,“泰山……”句表达出一般意义上的“还乡”对“我”来说没有任何意义,发出了作者内心的感慨。故选B。‎ 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 ‎)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理解文本内容,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作者为什么‘羡慕那些树’?请结合全文,分条概括”,是对文章整体感知的理解和考查,考生须通读全文,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加以自己的体悟和思考,然后去提炼和概括。结合“回想走过的这一路,我实在太累,实在希望静止,我羡慕那些树。走走走,即使重走一遍,童年也不可能在那一头等我”分析,树可以静止,而自己却一生漂泊行走,太累。作者由对“树”这一形象的描写和精神赞美,进而联想到漂流在他乡异地的游子。文中由物到人,思想感悟纯真而深沉,充满了对人生的积极思考。且文章蕴含丰富,人应坦荡、自尊、自信,应扎实前行而不漂浮抱怨,也含有深深的思乡之情。结合“蟒蛇一样的根,铁柱石雕一样的根,占领土地,竖立旗帜。树不用寻根,它的根下入泉壤,上见青云,树即根、根即是树”“那时根又从何寻起,即使寻到了根,根也难救”“我离乡已经44年”等分析,树不用寻根,而自己却远离了自己的根——故乡。结合“我坐对那些树,欣赏他们的自尊自信,很想问他们:生在这里有抱怨没有?想生在山顶和明月握手?想生在水边看自己轮回?讨厌,还是喜欢树上那一群麻雀……谁是你的子孙”“中国一直在我的墙上,可你很难领会我的意思。我们都是人海的潜泳者,隔了一大段时间才冒出水面,谁也不知道对方在水底干些什么……我哪有心情去看十三陵”分析,树有自尊自信,从不抱怨,而自己却难以坦然面对生活。‎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本标题内涵及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和文章的情节、结构、人物(或物象)、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情节主要分析文章的情节以什么为主,结构看文章的标题是否能串联文章的内容或是否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或物象)看标题是否能暗示人物的命运或物象的特征,主旨上看是否能够暗示或点明主旨,有时还从制造悬念和吸引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要分析标题中艺术手法,如双关、反语等。“中国在我墙上”,结合“我花了一个上午的功夫读中国全图。正看反看,横看竖看,看疆界道路山脉河流,看五千年,看十亿人”“现在,在我眼前,墙上的中国是一幅画”“你曾说中国不能只是在我的墙上。可‘还乡’对我来说能有什么意义呢……我离乡已经44年,世上有什么东西,在你放弃了他失落了他44年之后还能真正再属于你?回去,还不是一个仓皇失措张口结舌的异乡人?中国,只是在我的墙上”分析,有两层意思,一语双关,指中国地图挂在墙上,也指故乡对“我”而言仅仅停留在墙上,抒发出了作者内心的感慨。结合“中国在我眼底,中国在我墙上”“现在,在我眼前,墙上的中国是一幅画。我在寻思我怎么从画中掉出来”“回想走过的这一路,我实在太累”“那时根又从何寻起,即使寻到了根,根也难救”“中国一直在我的墙上,可你很难领会我的意思。我们都是人海的潜泳者,隔了一大段时间才冒出水面,谁也不知道对方在水底干些什么……他的梦里到底有些什么?我哪有心情去看十三陵”“你曾说中国不能只是在我的墙上……回去,还不是一个仓皇失措张口结舌的异乡人?中国,只是在我的墙上”等分析,“中国在我墙上”是文章的线索,作者由看墙上的中国地图,引发对“根”的思考,理解“还乡”的意义,抒发自己的感慨。结合“中国在我眼底,中国在我墙上”“现在,在我眼前,墙上的中国是一幅画。我在寻思我怎么从画中掉出来”“回想走过的这一路,我实在太累”“你曾说中国不能只是在我的墙上。可‘还乡’对我来说能有什么意义呢……对我来说,那还不是由一个异乡到另一个异乡?还不是由一个业已被人接受的异乡到一个不熟悉不适应的异乡?我离乡已经44年,世上有什么东西,在你放弃了他失落了他44年之后还能真正再属于你?回去,还不是一个仓皇失措张口结舌的异乡人?中国,只是在我的墙上”分析,形象地抒发一个离开故乡44年的漂泊者对于“还乡”的感慨,故乡只是“在我墙上”,表现内心的无奈与惆怅,矛盾与纠结。‎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节选)‎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B. 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C. 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D. 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守藏室之史:“藏室”是藏书之所。“守藏室史”亦称“征藏史”。征是典掌之意,与“守”相同,就是管理周王朝皇家图书的史官。‎ B. 矰,是古代用来射鸟的拴着丝绳的短箭,因拴着丝绳而能收回再次利用。后来也泛指短箭。‎ C. 太傅,为朝廷的辅佐大臣与帝王老师,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古代三公之一,位高于太师。‎ D. 孝文,是谥号。汉孝文帝是刘恒,是《二十四孝》中亲尝汤药的主角。‎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老子认为,品德高尚的君子时运来了就要出去做官,时运不济就和蓬草一样随风飘转。这跟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思想完全相同。‎ B. 孔子在告别老子后,对弟子们说的一番话,彰显了圣人虚怀若谷、温良恭俭的品格,同时也侧面烘托了老子见识远过于常人。‎ C. 老子写了5000多字《道德经》,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本意,然后潇洒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D. 世上信奉老子的人贬斥儒学,信奉儒学的贬斥老子。作为严肃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对老子的学说只作客观描述,并没有尊老贬孔。‎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2)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 ‎【答案】10. B 11. C 12. A ‎ ‎13. (1) 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容貌好像很愚钝。‎ ‎(2)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并在一起,合了五百年而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比如本题,先了解句意为: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然后利用句式对称和语法知识断句。观察本句的句式是对称的,“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这三个相同的句式形成排比,所以应在这三个句子之后停顿。且句子的主语分别是“鸟”“鱼”“兽”,谓语分别是“吾知其能飞”“吾知其能游”“吾知其能走”,所以可以在“鸟”“鱼”“兽”三个主语后停顿。排除A、C项。“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句式也对称,主语分别是“走者”“游者”“飞者”,所以应在三个主语前停顿。排除D项。故选B。‎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C项,错在“位高于太师”。古代三公是太师、太傅、太保。太傅位次于太师。故选C。‎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译错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本题A项,错在“跟儒家……的思想完全相同”。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是: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显达之时就要造福天下。老子的思想跟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思想不完全相同。相同的是得志时做官,但是不得志时是不同的。儒家主张不得志时要加强个人修养,老子认为不得志时像草一样漂泊。故选A。‎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1)题得分点:“贾”是商人,补出“深藏”的宾语“货物”,“虚”意思是“什么东西都没有”。“盛德”是“高尚品德”。第(2)题得分点:“合”意为“合并”,“离”意为“分离”,“岁”意为“年”,“霸王者”意为“称王称霸的人”。‎ ‎【点睛】翻译句子要解释出关键的字词的意思,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五是有些虚词表示各种语气的,需要译出。‎ 参考译文:‎ 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做过周朝掌管藏书室的史官。‎ 孔子前往周都,想向老子请教礼的学问。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况且君子时运来了就驾着车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容貌好像很愚钝。抛弃您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您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我能告诉您的,就这些罢了。”孔子离去以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就不知道它能驾着风而飞腾升天。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大概就像龙一样吧!”‎ 老子研究道德学问,他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见周朝衰微了,于是就离开周都。到了函谷关,关令尹喜对他说:“您就要隐居了,勉力为我们写一本书吧。”于是老子就撰写了本书,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本意,共五千多字,然后才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有的人说: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著书十五篇,阐述的是道家的作用,和孔子是同一时代的人。‎ 据说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岁,也有的人说活了二百多岁,这是因为他能修道养心而长寿的啊。‎ 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史书记载周太史儋会见秦献公时,曾预言说:“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并在一起,合了五百年而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有的人说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的人说不是,世上没有人知道哪种说法正确。总之,老子是一位隐君子。‎ 老子的儿子叫李宗,做过魏国的将军,封地在段干。李宗的儿子叫李注,李注的儿子叫李宫,李宫的玄孙叫李假,李假在汉文帝时做过官。而李假的儿子李解担任过胶西王刘昂的太傅,因此,李氏就定居在齐地。‎ 社会上信奉老子学说的人就贬斥儒学,信奉儒家学说的人也贬斥老子学说“主张不同的人,彼此说不到一块去”,难道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吗?老子认为,无为而治,百姓自然趋于“化”;清静不挠,百姓自然会归于“正”。‎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咸阳城西楼晚眺 许浑①‎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②。‎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注]①许浑: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五、七律尤佳,诗中多描写水、雨之景,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并以“许浑千首湿,杜甫一生愁”评价之。②汀洲:水边之地为汀,水中之地为洲,这里指代诗人的故乡江南。‎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一上”表明触发诗人情感时间之短瞬,“万里”则极言愁思空间之迢遥广大。‎ B. 颔联晚眺远景,点明了登楼时间和环境氛围。云起日沉,雨来风满,动感分明。‎ C. 颈联从声色的角度描摹了山雨将到之时鸟雀仓皇逃入遍地绿芜中、秋蝉悲鸣躲在黄叶高林中的情景。‎ D. 此诗通过云起日沉、雨来风满的层层推进,赋予抽象的感情以形体,体现出诗人丰富的生活经验。‎ ‎15. 作者登上高楼,为什么产生“万里愁”?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答案】14. C 15. (1)眼前处境之愁(思乡之愁)。诗人远离家乡,一旦登高,看到蒹葭杨柳,居然略类江南,思乡之情涌上心头。(2)颔联对自然景物的描摹,也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化勾画,它淋漓尽致而又形象入神地传达出了诗人“万里愁”的真实原因——为国家局势而愁。(3)物是人非、王朝衰败之愁。秦苑汉宫的荒芜,展现着历史的演进,王朝的更替,世事的变化沧桑,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C项,“声色的角度”错,应是“虚实结合的角度”。“鸟下绿芜”“蝉鸣黄叶”是诗人看到的景色,是实写;“秦苑夕”“汉宫秋”是联想,是虚写。故选C。‎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思想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结合注释②分析,诗中首联的“汀洲”,意为水边之地汀和水中之地,这里指代诗人在江南的故乡。诗人一登上咸阳高高的城楼,向南望去,远处烟笼蒹葭,雾罩杨柳,很像长江中的汀洲。诗人游宦长安,一旦登临,思乡之情涌上心头。颔联写晚眺远景,寓意深远。诗人傍晚登上城楼,只见磻溪罩云,暮色苍茫,一轮红日渐薄远山,夕阳与慈福寺阁姿影相叠,仿佛靠近寺阁而落。就在这夕照图初展丽景之际,蓦然凉风突起,咸阳西楼顿时沐浴在凄风之中,一场山雨眼看就要到了。这是对自然景物的临摹,也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化勾画,它淋漓尽致而又形象入神地传出了诗人“万里愁”的真实原因。云起日沉,雨来风满,动感分明;“风为雨头”,含蕴深刻。此联常用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是千古传咏的名句。颈联写晚眺近景,山雨将到,鸟雀仓惶逃入遍地绿芜、秋蝉悲鸣躲在黄叶高林,这些是诗人眼前的实景。但早已荡然无存的“秦苑”“汉宫”又给人无尽的联想﹣﹣禁苑深宫,而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鸟雀和虫鸣,不识兴亡,依然如故。历史的演进,王朝的更替,世事的变化沧桑,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以实景叠合虚景,吊古之情油然而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____?____”两句,与成语“方枘圆凿”意思相似,表达了“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处世态度。‎ ‎(2)庄子的《逍遥游》在讲述了蜩与学鸠的寓言后,用“ _______”一句表达了对它们的无知的讥讽;在对比了大鹏和斥鴳的志向后,总结出“______”。‎ ‎(3)杜牧写《阿房宫赋》论述六国和秦朝灭亡的原因时说,如果六国当年能善待百姓,“______”;如果秦人能善待六国之人,“___ ”,又怎么会灭亡呢?‎ ‎【答案】 (1). 何方圆之能周兮 (2). 夫孰异道而相安 (3). 之二虫又何知 (4). 此小大之辩也 (5). 使六国各爱其人 (6).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试题类型,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此题注意提示语中的“与成语‘方枘圆凿’意思相似,表达了‘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处世态度”“一句表达了对它们的无知的讥讽;在对比了大鹏和斥鴳的志向后,总结出”“如果六国当年能善待百姓,如果秦人能善待六国之人,”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孰”“辩”。‎ ‎【点睛】名句名篇默写是高考的必考题型,考生要注意平时多积累名句名篇,要落实到写上,书写时要注意字形相近的字和字形复杂字的书写,特别要注意同音异形字的书写不要出现错别字。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近期,一档叫《上新了•故宫》的综艺节目频频登上网络热搜榜,以往的______故宫深处,伴随镜头移转,徐徐展现在观众眼前。翻阅演职人员列表,不难发现这档综艺节目的制作团队人员都特别年轻。今天的年轻人,传统文化节目创新的主力人群是他们,他们奉献才智并且日渐欣赏传统文化。在年轻人聚居的网络平台,每遇________之作,常常能带动一番热烈讨论。在“新生代”的炯炯目光中,传统文化正汲取着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青年人热爱传统文化的现象令人欣喜,但我们仍需留意,( )。源起西周的陕西秦腔,年轻一代鲜有问津;始自宋代的评书艺术,历经辉煌之后,影响力______;传统手工艺刺绣门类举不胜举,但是不论哪个类目如今都为找不到“接班人”长吁短叹……‎ 新颖的创意,激发了年轻一代了解传统文化的热情。当传统文化再次被激活,光彩焕发时,它也穿越时空,为我们的创新创业提供资源与灵感。青春是取之不竭的创造力与活力,当这股力量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________,二者定能交相辉映、携手向前。‎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寂寂无闻 推陈出新 细微 汇合 B. 鲜为人知 推陈出新 式微 融合 C. 寂寂无闻 革故鼎新 细微 汇合 D. 鲜为人知 革故鼎新 式微 融合 ‎18. 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传统文化大多都遭到了破坏 B. 几乎没有人关注并呼吁保护传承传统文化了 C. 还有很多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正频频“告急”‎ D. 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缺少创新和关注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不仅日渐成为欣赏传统文化的主力人群,还为传统文化节目的创新奉献才智。‎ B. 不只是以主力人群的身份观看传统文化,还为创新制作传统文化节目奉献才智。‎ C. 不仅为传统文化节目的创新奉献才智,还日渐成为欣赏传统文化的主力人群 D. 不只为创新传统文化节目奉献才智,更日渐成为欣赏传统文化的主力人群。‎ ‎【答案】17. B 18. C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的辨析和正确运用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从成语的使用对象、范围、感情色彩等方面区别近义成语,然后分析成语所在的语境,从中选择一个最合乎语境的成语。寂寂无闻:指毫无声息,默默无闻,没有名气。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语境说的是以往的故宫少有人知道。所以此处选用“鲜为人知”。推陈出新:指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多指继承文化遗产)。革故鼎新:革,改变,革除;故,旧的;鼎,树立。旧指朝政变革或改朝换代。现泛指除去旧的,建立新的。结合后一句“在‘新生代’的炯炯目光中,传统文化正汲取着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可以推知语境说的是传统文化在向新的方向发展。所以此处选用“推陈出新”。式微:指事物由兴盛而衰落。细微:细小微小。结合后一句“不论哪个类目如今都为找不到‘接班人’长吁短叹”理解,此处说的是陕西秦腔在年轻一代中逐渐衰落。所以此处选用“式微”。融合:几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汇合:指(水流)聚集;会合,也指单层细胞培养中,所有的细胞的边缘都与其他细胞相接触的状态。结合后一句“二者定能交相辉映、携手向前”理解,此处说的是青春这股力量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合在一起。所以此处选用“融合”。故选B。‎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这是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的角度选取。此题注意语意的衔接,联系下面句子“源起西周的陕西秦腔,年轻一代鲜有问津;始自宋代的评书艺术,历经辉煌之后,影响力式微;传统手工艺刺绣门类举不胜举,但是不论哪个类目如今都为找不到‘接班人’长吁短叹”。这里明显说的是有很多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正频频告急。A项,“破坏”一词不符合下文意思,不能用。B项,根据文意,下文侧重强调的是“传统文艺的保护传承工作告急”,重点不在于“几乎没有人关注并呼吁”,这一推断不合文意。D项,“缺少创新和关注”的说法和下文联系也不紧。故选C。‎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A项,不合语境,根据上下文,应该把“日渐成为欣赏传统文化的主力人群”与“为传统文化节目的创新奉献才智”交换位置。B项,不合语境,同时“观看传统文化”搭配不当。C项,“不仅为传统文化节目的创新奉献才智”,突出的是“创新”,D项,“不只为创新传统文化节目奉献才智”,突出的是“节目”,结合上下文判断重点再说“创新”,CD两相比较应该选择“为……创新奉献才智”。故选C。‎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①__________,左半球感受并控制右边的身体,右半球感受并控制左边的身体。但左右脑并非我们想象得那么独立:曾有这样一个实验,先举起左手不停画圆圈,再举起右手不停画正方形,双手同时进行,②__________‎ ‎。为什么几乎没有人能完成?因为大脑左右两边的机能相连,而这个动作让大脑两边下了不同的指令,③__________,扰乱了另一边的运动讯息。‎ ‎【答案】 (1). ①大脑两半球(在机能上)确实有分工 (2). ②(结果是)几乎没有人能完成 (3). ③大脑一边运动讯息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是“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这道题考查上下文衔接。解答此题时,要注意文段中横线处的上下文语境。第一空根据它后面“左半球感受并控制右边的身体,右半球感受并控制左边的身体。”等信息,可知要填的内容是大脑两半球在机能上的分工,即“大脑两半球(在机能上)确实有分工”。第二空据后面说的“为什么几乎没有人能完成”,可知要填写的内容是前面例子的结论,所以要填的是“结果是几乎没有人能完成”。第三个空由后面一句“扰乱了另一边的运动讯息。”可知要填的内容与前一句是总分关系,内容上是说大脑的“大脑左右两边的机能相连,而这个动作让大脑两边下了不同的指令”,可以推知第三空要填的内容应是说:大脑一边的运动讯息。 ‎ ‎21.下面文字有五处关联词或实词使用不当,请指出并改正,使文段语言表达准确。‎ 虽然基础教育的任务仅仅是教会学生应对考试以升入高一级学校,那就无所谓“基础”,真正的教育也就没有发生。学生成了考试机器,没有问题意识,缺乏批判思维,不关心社会,进而不思考自己的明天,这种“教育”,即使有社会风气支撑,教育者也不能认同。背离常识的教育是“反教育”,目前最令人堪忧的是反常的“教育”变得堂而皇之。 教育目的一旦被庸俗化,简约的教育内容被繁复的形式替代,师生疲于奔命,教育没有让人变聪明,而且把人逼向愚昧。更令人困惑的,是人们无视愚蠢教育的危险性,而热切于不切实际的鼓噪。‎ ‎【答案】“虽然”改为“如果”;“进而”改为“甚至”;“堪忧”改为“担忧”或“忧虑”;“而且”改为“反而”或“而是”;“热切”改为“热衷”。‎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从病句、词语以及语言的得体与否等角度综合考虑。语言要符合表达者身份和接受者的接受因素;语言表达能符合特定的场合、目的需要;语言表达有分寸感。考试题型包括用词得体、分寸得当、身份相符、场合相配、依据语境进行角色转换、书面语与口头语的转换等。“虽然”,结合后面关联词“就”分析,改为“如果”;“缺乏批判思维”“不关心社会”“不思考自己的明天”之间是递进关系,把“进而”改为“甚至”;“堪忧”,十分令人担忧,有“令人”的意思,应该改为“担忧”;结合“变聪明”“把人逼向愚昧”分析,此处是转折关系,改为“反而”;“热切”,热情而恳切,此处需要动词,改为“热衷”。‎ ‎【点睛】能够恰当地使用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选择恰当的词语、语体和语气。第—,恰当利用词语的感情色彩。现代汉语中不少词语的褒贬色彩很浓,利用得好,不但语言得体,还能产生极好的表达效果。有时还可以故意改变词语的褒贬色彩。第二,正确使用书面用语和口语。书面用语比较庄重正规,口语比较平和亲近,它们不分孰优孰劣,只是应当使用在不同的地方。第三,正确使用敬辞和谦辞。对上级、长辈等应当使用敬辞,把敬辞用在自己身上就很可笑;谦辞要用在自己身上,把谦辞用在对方身上,就显得不尊重对方。第四,正确选用传达话语的手段。要根据不同的表达目的选用不用的传达话语的手段。第五,根据场合、对象准确遣词造句。‎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在冰雪茫茫的北方,有一个古老的民族,流传着一个古老的故事:‎ 一天晚上,老爷爷与孙子们围炉夜话,老爷爷说:“孩子们,在人们的内心深处,一直住着两只狼。这两只狼一直在进行着一场激烈的战斗。一只是恶狼,它代表着委屈、怨恨、不满、愤怒、嫉妒、仇视;另一只是善良的狼,它代表着感恩、仁厚、友善、宽容、慈悲。”‎ 听完爷爷的话后,孩子们沉默不语,若有所思。‎ 过了一会儿,一个孩子问道:“最后,哪只狼赢了呢?”‎ 饱经沧桑的爷爷回答道:“你喂过的那只!”‎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心存善念 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论是谁,在这善的轻抚下,都会感受到人间的温暖,使人的心灵得到慰藉;善是一种至高的道德素养,心有善念,才能行得远;善是一种至高的人间大爱,用平凡的亮光去照亮人间的道路。‎ 心有善念,默默前进,能激起社会向善的涟漪。粗糙的手支起课桌,宽厚的背顶住风雨,你的心和泥一样朴实,你撒下善良的种子,会生长成为参天大树。这是对感动中国人物高淑珍的评价。她收养了一百多名残疾的孩子,一分钱也不收他们的,辛辛苦苦培育了他们十多年,这种善举又是谁能够做到的呢?她用自己的善意教育、感化了一百多个孩子,让他们将自己善意的种子继续播种,让那金灿灿的稻麦长满希望的田野。高淑珍用自己的行动向世人诠释了善心的能量,善心对心灵的感化。‎ 荀子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确,善行积累得多了,自然就成为了一个人的道德素养,那么就会达到高度的智慧,圣人的心思也就具备了。善,这一个温暖的字眼,从古至今已经有无数的贤人志士推崇了,生活在当今社会的我们,不更应该将之作为我们的行为准则吗?当死即将降临于自己的头上,最美女孩何玥,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却捐出自己的器官,挽救了三个人。命运是如此残酷,她却像善良的天使一样,用平凡的生命,用内心的光芒,把人间照亮,将爱心、善心延续,用点滴的善心谱写出道德的乐章,这是善心的延续,也是美德的传承。‎ 心有善念,有时也许就是在得到别人帮助后的感恩之情。一个人如果连感恩都不知是什么,又何以用善对待别人呢?神话故事中,有这样一则故事:白鹤为感谢樵夫的救命之恩,化为人形做了他的妻子,并用自己身上的羽毛编织出上等的布料出售,让农夫贫穷的生活得到改善,这就是白鹤一份最基本的善意。人也就是有了这最基本的善意,才知道如何让善心充满自己的精神世界,去用善心礼遇周围的人。‎ 万千众生中,他们的行为微乎其微。医院和老板的善心,高淑珍的善意,何玥的善举,就像石子,虽然很小,却在社会的长河中激起了一心向善的涟漪,让善心传播于世间的各个角落,让人们的精神界多了一缕阳光。‎ 常心存善念,让善念传承下去,人与人之间就会多一分融洽,多一分宽容,多一分团结。善念就像心灵深处的一缕阳光,就在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中,照亮着每一处我们足迹所至的地方,根植于我们内心深处。‎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的能力。本题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是一则富含哲理的小故事。材料中的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两只狼,一只是恶狼,它代表着委屈、怨恨、不满、愤怒、嫉妒、仇视;另一只是善良的狼,它代表着感恩、仁厚、友善、宽容、慈悲。这两只狼代表了人们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如有些人总是心怀感恩,满面春风;有些人却总是满腹怨恨,一脸阴郁。有些人总是宽厚友善,不计得失,而有些人却总是怨天尤人,自私冷酷。有些人如春日阳光,夏季清风,总是充满善意,充满和气;而有些人却如秋风摧折,严寒刺骨,总是恶意横行,戾气冲天……归根结底就是“善”与“恶”的问题。考生在写作的时候就可以围绕“善”与“恶”的关系展开论述。具体写作时可从三个角度思考,一是什么是“善”与“恶”,有没有明显的区别?二是为什么会有“善”与“恶”不同的人,它们之间会相互转换么?三是怎么样做才可以使人人都向善?得出这些立意之后,考生可以任选一种立意行文,亦可综合几种立意行文。行文时注意根据材料的分析引出观点,也可以通过自然的意象的描绘析理引出观点,然后逐层论述,论述时注意结合自己的经历引用典型的事例论证,作答观点明确,条理清晰。‎ 参考立意:(1)心怀感恩,满面春风;(2)自省自悟,方能改变心态;(3)善良需要滋养;(4)审视自我,正视现实;(5)心存感恩,一心向善;(6)化解负面情绪,清除怨恨。‎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 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 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 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 单一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