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现代文阅读作业(59)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现代文阅读作业(59)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现代文阅读 作业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老樊的烦恼 袁良才 老樊决定到乡下老友周健家去住上几天,散散心,消消火。‎ 周健是个能人,经营着一家渔家乐,吃住都方便,再说老樊和他是从小玩到大的发小,还沾亲带故,没啥好拘束的。‎ 老樊刚从局长位置上退下来,他立马感受到“人一走,茶就凉”简直是千古以来至理名言,他眼下正被这六个字折磨得心烦意乱,恨得牙根痒痒。‎ 那天老樊在家里实在憋得慌,就出去转转,鬼使神差竟走到他原来供职的单位。‎ 老樊首先看见的是传达室老汪。老汪是老樊的扶贫对象,当时的樊局长就把老汪弄到单位当了保安,一下子就脱了贫,老汪一直对他心存感激,视之为恩人。‎ 今天怎么啦?老樊感觉老汪脸上的笑容没有过去灿烂了,跟自己打招呼没有过去恭敬了。老樊心里很生气,没想到你老汪也是个势利小人!当然老樊是有涵养的,他装作什么事也没有,对老汪干笑两声,道声谢谢,轻车熟路地上到二楼。‎ 办公室主任小魏恰好在,见了老局长,立马让座,敬茶,陪老樊有一句没一句地寒暄。老樊不时点头,微笑,间或应答,实际上老樊心里相当不爽:办公室不可能不准备太平猴魁,可小魏只给自己泡黄山毛峰!老樊越想越气,终于忍不住了,皮笑肉不笑地起身告辞。‎ 老樊出门时与郑局长差点撞个满怀,老樊脱口而出:“大郑啊!”又礼节性解释道:“我路过单位,过来翻翻报纸,老习惯,一时难改。”‎ 郑局长热情地说:“您没事就到局里多转转,我还有不少事要求教您呢!今天不巧,我正要带魏主任他们下乡调研,改天再陪您聊。”‎ 老樊只觉脸上一阵火烧火燎,这不明摆着下“逐客令”吗?这个白眼狼,你接任局长也有我向组织上推荐之功嘛。罢罢罢,老樊昏头昏脑地从单位大楼逃也似的出来,决计永远不再踏入这里一步了。‎ 老伴被老樊闹腾得吃不好饭,睡不好觉,人也瘦了一圈。她担心老樊这样下去……她简直不敢想下去。‎ 听说老头子想去乡下老家散散心,老伴自然求之不得,担心他身体,要陪他去。老樊眼一瞪,没好气地说,我够烦了,你也来烦我?我一个人去就行!但老樊只在发小周健家住了一夜就打算回去了,他感觉发小老两口貌似热情如旧,但实质上也变了。老樊是从一个小细节——一盘菜里琢磨出来的。‎ 老樊最爱吃“香辣酸菜鱼”‎ ‎,菜是老白菜腌菜或雪里蕻腌菜均可,鱼非乌鱼片不可,这叫黄金搭档,绝配,细嫩爽滑,口感最好!以前每次去老周家,周健都给老樊做这道他的最爱。这回做是做了,食材却以次充好,换上了胖头鱼片。老樊顿觉胃口全无,食之无味,象征性地吃了几口菜,喝了二两酒,饭都没吃,就说饱了。‎ 第二天,老樊起得很早,眼圈是黑的,眼袋更明显了。老樊打算吃过早饭就走,这里他也找不到过去的感觉了。‎ 老周两口子还没起床,大门关着。老樊本想开了门出去,到村里随便转转,乡下早晨的空气真好!但他怕遇见熟悉的乡亲,遂断了这念头,只坐在客厅沙发上发呆。‎ 突然,窜出一条小宠物狗,通身雪白像个滚动的小雪球,冲到老樊跟前汪汪直叫。老樊感到奇怪!这是周健家养的宠物狗,听老周说,是什么“博美”,英国名犬,老周两口子叫它“小不点”。按说这狗跟自己也不是不熟啊,原来每次来它都摇头摆尾,打拱作揖,要么翻筋斗,今天怎么也翻脸不认人,对自己又扑又吼的?‎ ‎“让你这个畜生也狗眼看人低!”老樊正想着,那狗竟扑咬起老樊的裤脚来。老樊终于忍无可忍了,一脚踹去,“小不点”退缩回去,呜呜哀鸣。‎ ‎“樊局长,‘小不点’这是叫您给它开门,它好出去方便呢!这狗,贼爱干净。”老周爱人打开大门,一团雪球闪电般滚了出去。‎ ‎“啊?”老樊吃惊地张大了嘴巴。接着,老樊像想起了什么,叹口气道:“嫂子,我已经不当局长了,退休喽!”‎ 老周边穿外衣边走下楼来,朗声说:“退不退休,跟我没关系!冬天乌鱼爱沉到深水里,甚至煨泥巴,难捕。我今天再去试试,争取让老朋友吃上正宗的‘香辣酸菜鱼’!”‎ 老樊的脸一下子红了。‎ 红了脸的老樊心情却好起来,哈哈笑着说:“人好,水也甜哩!我这就打电话,叫你弟妹也下来,我们多住几天!”‎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8年3月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老樊“实在憋得慌”,“鬼使神差竟走到他原来供职的单位”,原因在于不适应突然从领导岗位退下来的变化。‎ B.小说中老樊的心理活动非常丰富,它们既是对老樊退休前生活境遇的有力补充,也是解读老樊这一人物形象的关键。‎ C.老樊从拒绝老伴陪自己下乡到结尾主动提出让老伴到乡下小住几天,既表明他被周健夫妇的热情、真诚所打动,又表明他对退休后生活境遇的变化已经释怀。‎ D.小说讲述了退休局长老樊经历的“人走茶凉”“人情冷暖”的官场故事。作者讽刺官场司空见惯的势利的同时,于结尾处彰显了普通百姓的真诚良善。‎ 答案 C 解析 结合文本最后一节内容分析可知,“对退休后生活境遇的变化已经释怀”属过度解读。‎ ‎2.巧妙的设置往往能使简单的情节尺水兴波。本文在情节设置上运用了哪些手法?请找出两种,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                            ‎ ‎                              ‎ 答案 ①悬念。小说开头写老樊决定去周健家是为了“散散心,消消火”,使读者急切地想知道老樊心中冒“火”的原因。制造悬念,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也使得情节更加紧凑。②误会。周健请老樊吃“香辣酸菜鱼”,没有用老樊最爱的乌鱼片,用的是胖头鱼片。老樊认为周健故意轻怠自己,后来才知道误会了好友。这样的设置强化了小说的戏剧效果。③对比。老樊退休后,老汪、小魏等人对老樊的态度和周健对老樊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老樊退休前后老汪等人对老樊的态度也存在对比(从老樊的心理活动可读出)。这些对比突出了老樊巨大的心理落差,有利于塑造老樊、周健的人物形象,突显小说的主旨。‎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答题时,考生应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结合文本内容“老樊决定到乡下老友周健家去住上几天,散散心,消消火”分析可知,开头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结合“这回做是做了,食材却以次充好,换上了胖头鱼片”“冬天乌鱼爱沉到深水里,甚至煨泥巴,难捕。我今天再去试试”分析可知,作者用了误会来设置情节,使情节曲折,强化了小说的戏剧效果。结合文本第五、六、七、八、九段内容分析可知,作者用对比来设置情节,如老樊退休前后,老汪、小魏等人对老樊的态度形成对比;老樊退休后,老汪、小魏等人的变化和周健的不变形成对比。这些都有利于塑造老樊、周健的人物形象,突显小说的主题。‎ ‎3.关于本文的主人公,有人认为是老樊,也有人认为是周健,你认为本文的主要人物是哪一个?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答:                            ‎ ‎                              ‎ 答案 (示例一)老樊。首先,老樊是贯穿全文始终的角色。小说的标题与老樊有关,主要内容也是围绕老樊的烦恼展开的。其次,老樊是作者着墨最多的人物,小说从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多方面刻画了这个人物形象。‎ ‎(示例二)周健。首先,作者虽然对周健着墨不多,但小说正是通过对周健待人真诚、重情重义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彰显了本文的主题思想。其次,小说写老汪、小魏和郑局长也主要是为了衬托周健。‎ 解析 ‎ 本题是探究题。既涉及到文章的内容,又需要考生加以拓展。探究谁是主人公,考生要点明塑造人物角色所用到的描写手法(正面、侧面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及其对主人公的作用;要分析情节怎样围绕主人公展开及其对主人公性格展示所起的作用;要分析小说塑造了主人公怎样的性格及通过该主人公表现什么主题。本题需要先明确观点,再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即可。如果认为主人公是老樊,理由可以写全文主要是围绕老樊退休这件事情展开的,主要内容写老樊的烦恼;小说从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多方面刻画了老樊这个人物形象。如果认为主人公是周健也可以,结合文本结尾内容分析可知,周健待人真诚、重情重义,彰显了本文的主题;周健的表现和前面老汪、小魏和郑局长等人形成对比,凸显了周健的人物形象等。‎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开 镰 洪忠佩 ‎①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在母亲心目中,没有什么农事比开镰收割稻子更重要了。‎ ‎②夜,是时间投在山村大地上的影子,偶尔的犬吠,一如村庄的梦呓。月光刚刚飘过老屋天井上空的檐头,鸡一啼,母亲就醒了,她窸窸窣窣地起床,厨房的灶窟里就有了“噼啪”的声响。似乎,每一年稻子的开镰,都是这样的前奏,而且以月光与曙光为夹层。当我醒来时,厨房饭甑里的饭都蒸熟了,茶筒里已灌了开水,母亲和禾镰却不见了踪影。‎ ‎③村庄田野上最早的开镰,总是以母亲躬身的收割为起点。“嚓,嚓,嚓”,一丛低着头的稻子,刚好在母亲手里是盈盈的一把,割下几丛就是一摞。我看着大丛大丛的稻子,在母亲的弯弯的齿状的禾镰镰口纷纷倒下,竟然忘记了自己的禾镰还啄在禾戽上。‎ ‎④稻蔸上的镰痕,新鲜,平整,那拓展延伸的行数,是母亲俯身左右开镰的频率。母亲衣服的后背上,明显有了汗渍留下的盐碱,白白的一片。当时,我虽然已过了懵懂的年龄,却只知道开镰收割是人与村庄、季节、田野建立的一种秩序,即便自己站在“冷浆田”(水冷田瘠)里挥镰,也是被动的,甚至是木然的。‎ ‎⑤那个时候,总觉得稻田里斑鸠与麻雀的欢呼雀跃,都比我快乐得多。‎ ‎⑥俗话说,秋前夏末,半死烂活。物质匮乏的年月,人也显得卑微无助。那抢收抢种的日子,仿佛日夜都混沌不清。尽管母亲累得直不起腰,我还是能够感觉到她和村里人一样,都有一种焦灼的幸福感。一把木柄的禾镰,弯弯薄薄的,铁质的镰齿里可以生发出生活的无限美好。那一丘一垄一畈的稻田里,都是与母亲一样躬身舞动禾镰收割的父老乡亲。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从给母亲打下手到参与收割,我常常找不到语言表达的出口,更忽略了躬身收割的母亲,俨如对大地虔诚的膜拜。‎ ‎⑦在村庄的炊烟袅袅中,在我的乡土田野记忆里,似乎所有的色调都与稻子有关。禾苗的嫩绿与青葱,稻穗的饱满与金黄,以及“禾秆城(稻草垛)”褪去金黄的灰褐色与斑白色——这是我对乡土田野色彩的记忆和认知,还有一种食为先的生存宿命。后来,我看到列维坦的《秋收》和米勒的《拾穗者》等油画作品,无论是作品的主题还是色调,都激活着我远去的记忆。‎ ‎⑧稻子那阳光镀亮的色泽,那饱满而成熟的色调,又仿佛让我穿越回了遥远的童年,童年的歌谣复苏起来,少年时代的时光显影起来——‎ 瘌痢头,光油油;‎ 糯米饭,蒸芋头。‎ 芋头蒸不烂,赶你去讨饭;‎ ‎……‎ 手捧苞芦(玉米)棵,‎ 脚烘石炭火,‎ 神仙皇帝不如我。‎ ‎⑨往往,诸如此类的童谣都是以我家乡婺源的方言为版本的,今天,已是乡村远去的拮据生活的写照,哼唱起来犹如古调。‎ ‎⑩民以食为天。米,是稻的化身,是民间的福祉,是大地万物的象征。如今,婺源乡村开镰庆丰收,民间有着自己的激情和独特的方式。比如做新米粿、蒸汽糕、舞稻草龙,还有迎桂花灯、瓜果灯,人们总是用内心真挚朴实的情感,表达庆祝丰收的喜悦。‎ ‎⑪“人生土是根,命存地为本。”婺源民间对土地与稻子的信仰,既是生活的烟火,又是心灵的路径,可以让人的心灵通往更远更辽阔的地方……这也是我对婺源民间文化遗存一直保持浓厚兴趣的根本原因。诸如婺源农俗中,正月初二贴联牵牛饮水祝愿耕牛平安的“开牛栏门”,正月初七开始祈愿驱邪攘灾五谷丰登的迎“社公”,秧田发青之际请土地菩萨、祈愿丰收的“安苗”,以及农历六月“卯日”敬祖先与五谷神的“吃新”,所有这些,应是我的父老乡亲对乡土中国五千年农耕文明的一种传承,也是我一直在视线内追根溯源、进入田野调查的主题。‎ ‎⑫我欣喜地看到,在家乡婺源的大鄣山、赋春、镇头、中云、江湾一带,近几年有村民种植有机稻尝到甜头,开始走规模化有机化的路子。他们不仅种田能够享受国家政策性补助,购置农机也有补贴。在那层层叠起的翻滚的稻浪中,禾镰的欢吟已经平息了,取而代之的是小型的收割机。场面虽然没有北方麦收那样壮观,却成为山村田野一道新的风景。‎ ‎⑬又是一年秋收开镰时。秋风中,还有几分燥热,夹杂着草木与稻谷混合的气息。像犁耙耖里储满了耕作记忆一样,母亲每一把禾镰的齿痕里,都是开镰收割鲜活的显影。‎ ‎(摘编自2017年10月7日《人民日报》)‎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说“在母亲心目中,没有什么农事比开镰收割稻子更重要了”,开门见山地点明题目,自然引出下文母亲开镰收割的往事。‎ B.③④两段描写了母亲躬身收割稻子的情形,既表现了母亲熟悉农事、勤于农事的品质,又写出了农耕生活的艰辛。‎ C.第⑧段引用童年的歌谣,回忆了“我”童年时期美好而快乐的生活,说明“我”‎ 对乡土色彩生活的记忆只有稻子的色泽和色调。‎ D.本文融叙事、议论、描写、抒情于一体,既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又有较深的文化底蕴,抒发了“我”对母亲及乡土的深厚情感。‎ 答案 C 解析 由原文“今天,已是乡村远去的拮据生活的写照”可知,童年的歌谣是“我”童年时期艰难生活的真实反映,而不是“回忆了‘我’童年时期美好而快乐的生活”。‎ ‎2.联系上下文,分析第⑦段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稻子的色彩在“我”的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稻子让“我”与故乡联系在一起,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这句话表明“我”对故乡和田野有了更为深刻的感受和认知,表现了“我”对母亲的感激和崇敬。‎ ‎3.文章第⑫段,有人认为可以删掉,有人认为不能删掉,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不能删掉。理由:(1)这一段写国家政策性补助给农村生活带来的新变化。“禾镰的欢吟”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对传统耕作方式和农民辛勤劳作生活的敬意。(2)“新的风景”与“禾镰的欢吟”形成对比,生动地描绘出传统人力耕作被机械化代替后出现在农村田野里的新景象。(3)此段表现了作者对农村美好前景的展望,对农民美好新生活的期盼,对农村新政策的讴歌和赞美,深化了文章的中心。(如果回答“可以删掉”,理由充分也可),‎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中的景物描写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表现了乡村夜晚的静谧,为母亲早起劳作的场景营造了温馨美好的氛围。‎ B.母亲“有一种焦灼的幸福感”,“焦灼”是因为抢收抢种,劳苦而焦急,“幸福”是因为收获的充实与快乐。‎ C.婺源耕种模式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小型收割机收稻的场面成为山村田野新的风景,体现了村民们改革与创新的精神。‎ D.文章的结尾描写“又是一年秋收开镰时”的景象,以及母亲禾镰的齿痕,与文章开头遥相呼应,使文章结构清晰、严谨。‎ 答案 C 解析 “村民们改革与创新的精神”拔高了。‎ ‎2.文章写童年的歌谣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借童谣反映出以前乡村的拮据生活,表现了粮食的珍贵,为下文论述婺源民间对土地与稻子的信仰做了铺垫;(2)童谣作为农耕文明的一种表现形式,深化了文章礼赞农耕文明的主旨;(3)以童谣的方式回忆过去,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3.为什么说“对土地与稻子的信仰……可以让人的心灵通往更远更辽阔的地方”?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以母亲为代表的乡亲们由对土地与稻子的信仰生发出生活无限美好的感受。(2)对土地与稻子的信仰,衍生出民间庆祝丰收的方式,形成了美好而独特的民俗文化。(3)一代又一代的乡亲们对土地与稻子的信仰,是对中华五千年农耕文明的传承。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