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5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
涟水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10月份高二年级第一次阶段性测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国学”是一国之学,是国家之学,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之学。“国学”是阐释一国“固有之精神”的学问,正如近代国学家梁启超所言:“学术思想在一国,犹人之精神也。而政事、法律、风俗及历史上种种之现象,则其形质也。故欲觇其国文野强弱程度如何,必于学术思想焉求之。”中国“国学”既为中国之学术,那么,何为中国“国学”之“本”? “国”原义是指邦国、疆域。“国学”的“国”是指“国家祖国”。“国家”是随着阶级的出现而产生的,而文化也是随着“国家”的出现而得到繁荣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不仅有阶级性,而且还具有社会性。“中国”指我们多民族组成的国家。中国的“国学”指由我们自己的国家产生、发展的学术,其“根”在本国、其发展亦在本国。“国学”的“国”不仅指“国家”,而且还指“祖国”。“国家”是在阶级社会才产生的,然而“祖国”在阶级社会产生之前就存在。“祖国”有自己本土的古老文化,并且这种文化会一直传承延续到有阶级的社会,甚至再延续到阶级消亡的社会。“祖国”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文化概念。 “祖国”与“国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祖国”的外延一般来说大于“国家”的外延。“称呼别的国家时,国家这个词应该用复数形式,因为它们每一个都是许多个而不是一个。”而称呼“祖国”时,“国家”相对于自己而言具有唯一性。 “本”原义是“根”,这里所说的“国学”之“本”,即“国学”之“根”。“国学”离不开“本国”,“国学”是在自己的祖国孕育成长。中国“国学”之“本”即“中国”。日本学者山田孝雄说:“国体的宣明是国学的第一要义……把国学看成文献学,就止于丢失精神的形骸,同时也丢弃了我国特异的意识。”邓实在《国学今论》中也指出:“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其国者有其学。国学者,与有国而俱来,因乎地理,根之民性,而不可须臾离也。” 谈论中国“国学”之“本”,首先必须明确“国学的本根在“本国”,以服务于本国的国家意识为第一要义。此外,还要明确“国学”之探讨,是以本国固有文化为“本” ,就像日本近代盛行的“国学”以排斥外来文化、主张以研究《古事记》《日本书纪》《万叶集》等古籍为“根本”,以阐发日本的“固有精神”为主旨。探讨我国之“国学”,即以中国固有文化为本根,例如中国“国学”者讲“国学”,大都以中国的经学、史学、诸子学、文学、哲学等为主要内容。偏离了“本国”之学,就不是“国学”,故而“国学”不仅以服务于本国的国家意识为“本”,而且还要以本国固有文化为“根据”。 (摘编自史少博《中国“国学”之本体》)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国学”是国家之学,是阐释一国“固有之精神”的学问,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B.中国“国学”是中国之学,即中国之学术,是由我们自己国家产生、发展的学术。 C.“国学”的“国”既指“国家”也指“祖国”,“国学”的根及其发展也都在本国。 D.“祖国”与“国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区别主要在于称呼别的国家时应用复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篇部分,从“国学”的定义写起,意在引出中国“国学”之本这一论题。 B.文章中间部分厘清了“国”与“本”两个概念,并明确了中国“国学”之“本”。 C.文章结尾,进行中日对比,说明“国学”之探讨是以本国固有文化为“本”的。 D.文章循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写作思路,一层层将论证推向深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时间上看,“祖国”在阶级社会产生之前就存在,因此它的外延大于“国家”。 B.“国学”是在自己的祖国孕育成长,可见,日本“国学”之“本”就是“日本”。 C.“国家”先于“国学”产生,“国家”的自然与社会环境决定着“国学”的内容。 D.我国若要弘扬“国学”就必须排斥外来文化,下大力气研究本国的经典文化。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网易科技讯 11月11日消息,今日凌晨零点,2018年天猫双11全球狂欢节正式开始。根据现场实时数据,双11开场2分05秒破百亿,26分03秒破500亿,1小时47分26秒破千亿,消费者网购的热情越来越高涨。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在昨日晚间表示,今年是第十个双11,是感恩的日子。是一个中国人创造的全世界认同的节日。 不过双十一促销开始后,出现了部分用户无法更换收货地址的操作等情况,导致部分商品被抢光。 (摘编自《2018双十一回顾》,2018年11月11日《网易科技报道》) 材料二: “双十一”,你买了啥?你的购物清单里一定少不了各种家电;你孩子上了小学,购物清单里便多了陪学神器;你开始健身,于是洗碗机换成了家用跑步机……商家提供给你的商品品种越来越多样。打开购物清单,看到的不仅是你当下的需求,更是你的生活方式。 打开你的清单,实际上也窥见了中国消费地图的一隅。在这张地图上,消费不足在部分地区依然存在,不均衡仍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当前,消费对我国GDP贡献率不断提升,扩大内需成为今后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之一。没有供给质量与水平的提升,就不可能出现购物狂欢季的消费井喷,就不会迎来全面可持续的消费升级。 今年“双十一”恰逢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从一张张购物清单到面向全球的中国“购物车”,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扩大开放的决心,也给中国消费者带来福祉——更多可选消费品种类。这显示了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而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也进一步增强了国内实体经济的改革意识,更加快了国内实体经济的创新步伐。 (摘编自《购物清单小 发展乾坤大》 2018年11月12日《光明日报》) 材料三: 又到了年终中国经济盘点时间,关于电商的口水战又多了起来。这次的导火索是一位企业家指责电商“引诱”年轻人好逸恶劳,不愿意进工厂,削弱了实体经济根基。在实体经济是一国根本的大共识下,这种错误可谓是罪莫大焉。这场争论,可以划上句号了。 几年前,有关电商伤害实体经济的说法就在互联网上大行其道。尽管这些对经济理论的解读似是而非,但打上了忧国忧民的旗号,很容易抓住普通大众的心理。 电商和实体经济的根本关系是生产与市场的关系。实体经济的发达程度有赖于市场规模。电子商务的意义在于它是人类历史上新一轮重大的市场扩张,这种扩张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在人口规模给定的情况下,通过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实现的。中国电子商务飞速发展的革命性意义在于,为中国实体经济发展拓阔了必不可少的市场基石。 电商和实体经济第二个关系是创新与增长。创新是经济增长源泉的认识已深入人心。电子商务始于制度创新,除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大数据、云计算等以外,还有无数我们尚未预见到的新技术将在不久出现。这些电子商务发展中出现的新技术,无疑为中国实体经济进步提供了技术驱动。 (摘编自万陆《且看电商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2017年1月9日光明网) 4.下列对材料一、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天猫“全球狂欢节”上,人们购物的热情越来越高涨,“双十一”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同。 B.在“双十一”促销活动中,出现了部分用户无法更换收货地址的情况,这导致部分商品被抢光。 C.“双十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双十一”时,商家提供给人们的商品品种越来越多样。 D.供给质量与水平提升,促成了网上购物狂欢季的消费井喷,但它不会形成全面、可持续的消费升级。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消费者越来越对网上购物产生兴趣,在不到2个小时的时间,2018年天猫全球狂欢节成交额破千亿就是证明。 B.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的进口订单,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扩大开放的坚定决心,也给中国消费者带来了福祉。 C.网上有一些关于电商伤害实体经济的说法。尽管这些对经济理论的解读似是而非,但打上了忧国忧民的旗号,因而很受专家肯定。 D.个别企业家指责电商的经营行为导致年轻人不愿意进工厂,从而削弱了实体经济这一国之根本的根基。 6.电子商务的发展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材料二、三简要概括。(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背叛炊烟 胡宗波 “背叛”炊烟,需要勇气。 生活在鄂西南山区的人,似乎从出生之日起,就已被命运圈养在了重重大山怀抱里,整日里要和炊烟相依为命。 或许是命运的驯化,温顺的山区人顾家,更恋家。每天,村人执拗地在炊烟上挂满家的味道,倔强地把炊烟定格成为家的方向。一天天,一年年,炊烟被雕琢成了人们心灵的归宿,剪不断,理还乱。很多人甚至一辈子都没走出炊烟划出的半径。 我一直认为,我是炊烟喂养大的。少时的我,对炊烟的惦念近乎痴迷。甚至刚吃了饭,就挂念起了炊烟,盼它早点站在屋檐上,手搭凉棚,呼唤我的乳名。 在我眼里,炊烟就是宣布吃饭的口令。 在那个饥肠辘辘的年代,对于还是个孩子的我来说,食物散发出的诱惑,无疑令我无法抗拒。至于下顿将着落在哪儿,我大抵是不会去理会的。我心里只有炊烟。发展到了最后,就算全村的炊烟同时升起,哪一道炊烟是自家的,我能一眼分辨出。 那时,炊烟不仅滋润了我的肠胃,也滋润了我的梦。 可我从来不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相反,我回报给炊烟的,大多是怨,是恨:恨它营养不够丰富,恨它花样太过单一,更恨它有时还填不饱我肚子。 与我对炊烟的矛盾态度相比,父母从来怀着一颗虔诚之心。他们能看懂炊烟的表情,也能读懂炊烟的语言。炊烟生病了,父母精心呵护着,助它早日康复;炊烟失落了,父母安慰开导着,帮它尽快振作。炊烟有灵性。虔诚的心,换来了炊烟的信任。它配合着父母,苦苦支撑着摇摇欲坠的日子。 然而,在父母虔诚的背后,其实也蜷缩着一颗不安分守己的心。父母领着我在日子里摸爬滚打的同时,矢志不渝送我去读书。他们已领教了日子的苦。他们不想将这种苦留成“财产”,等我去继承。为了孩子长远计议,父母替我谋划着对炊烟的“背叛”。 背叛,是需要勇气的;勇气,则需要成本。为了抵抗不断膨胀的生活,搀扶起勇气,父母几乎把腰弯得和大地平行,瞪大疲惫的眼睛,在日子里翻拣着能对抗生活的元素。其间,父母还要顶住村人随手扔来的冷嘲热讽。那大都是些认为读书没用的村人。他们将自己的讽刺和挖苦当“礼物”,总是不失时机地免费赠送。 父母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向导。站在父母的“背叛”上,我把父母的期望打包,系在肩膀上,在“背叛”的道路上愈走愈远。若干年后,我彻底“背叛”了炊烟,走出了乡村。 在异乡,任我踮脚眺望,却看不到一丝炊烟。内心的空虚惆怅如同滚着的雪球。 在炊烟的浸泡里长大的人,炊烟就是他的根。一个人,一生里烙印着三条根,那是从国别、地域、家庭三者文化差异中沉淀出来的。“背叛”了炊烟,就斩断了地域和家庭这两条根,我这一生,注定将处于失根后的无根状态。这时,在记忆里存活的新鲜炊烟,仿佛一封封家书,用眼眸盖上思念的邮戳,不时呼唤着我回去。 每一年,我都会回故乡,只为亲手摸摸升腾的炊烟。摸着它,我才能暂时找回丢失已久的乡音,才能短暂回收久违了的内心踏实。 这些年,每次回去,家乡都有变化。村人的生活水平真正像是芝麻开花。在欣慰的同时,我却觉得与故乡又生疏隔膜了几分。现代化的炊具,不断打压着炊烟氤氲的范围。我希冀的炊烟,越发地单薄瘦削。 尽管,那些还对炊烟心怀感恩的人,就像我父母,还忍受着烟熏火燎,顽强地坚守着,但他们培育的那点炊烟,不过蚍蜉撼树。 我知道,终有一天,故乡会被膀阔腰圆趾高气扬的现代化日子改写。 我也知道,总有一天,我再也看不到炊烟。 我更知道,一缕缕炊烟,终会在我记忆的窖藏中酝酿成一种乡愁,继而在我的记忆里,站成一道道风景,更站成一位位亲人。 背叛,总是要付出代价。没有了炊烟,也就失去了故乡,再也没有远道而来的消息,能把一种叫幸福的感觉催生。 失去了炊烟,我们注定还有别的希望。 (选自《人民日报》) 7.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开篇照应标题,总领全文,交代了特定的地点与独特的地理环境,并且引出下文对山区人们生活的描写,吸引读者。 B.本文包含了多处对比,例如:我“背叛”炊烟成功与在异乡看不到炊烟的空虚惆怅形成对比,表现出“我”的无奈和思念。 C.“故乡会被膀阔腰圆趾高气扬的现代化日子改写”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故乡传统的生活会被现代化的生活取代。 D.作者以悠远深沉的笔触叙写了自己离开故乡的过程和之后在异乡的生活,语言隽永优美,情感丰富真挚,伤感中蕴含着希望。 8.请简要分析文章第3段的作用。(6分) 9.本文为何以“背叛炊烟”为题?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李觉,字仲明,本京兆长安人。太平兴国五年举《九经》,起家将作监丞、通判建州,秩满,州人借留,有诏褒之,就迁左赞善大夫、知泗州,转秘书丞。太宗以孔颖达《五经正义》诏孔维与觉等校定。维荐觉有学,迁《礼记》博士,赐绯鱼。 雍熙三年,与右补阙李若拙同使交州,黎桓谓曰:“此土山川之险,中朝人乍历之,岂不倦乎?”觉曰:“国家提封万里,列郡四百,地有平易,亦有险固,此一方何足云哉!”桓默然色沮。使还,久之,迁国子博士。端拱元年春,初令学官讲说,觉首预焉。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觉曰:“陛下六龙在御,臣何敢辄升高坐。”上因降辇,令有司张帟设别坐,诏觉讲《周易》之《泰卦》,从臣皆列坐。觉因述天地感通、君臣相应之旨,上甚悦,特赐帛百匹。俄献时务策,上颇嘉奖。是冬,以本官直史馆。右正言王禹偁上言:“觉但能通经,不当辄居史职。”觉仿韩愈《毛颖传》作《竹颖传》以献,太宗嘉之,故寝禹偁之奏。淳化初,上以经书板本有田敏辄删去者数字,命觉与孔维详定。二年,详校《春秋正义》成,改水部员外郎、判国子监。四年,迁司门员外郎,被病。假满,诏不绝奉,卒。 觉累上书言时务,述养马、漕运、屯田三事,太宗嘉其详备,令送史馆。觉性强毅而聪敏,尝与秘阁校理吴淑等同考试开封府秋赋举人,语及算雉兔首足法,觉曰:“此颇繁,吾能易之。”及成,果精简。淑意其宿制,即试以别法,皆能立就,坐中皆叹伏。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九十》)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 B.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 C.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 D.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秩满:谓官吏任期届满。如唐代钱起“秩满归白云,期君访谷口”中“秩满”即为此意。 B.《礼记》:据传成书于西汉,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是儒、释、道思想的资料汇编。 C.国子监: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 D.秋赋:也称秋贡、秋荐,唐宋时州府向朝廷荐举会试人员的选拔考试。因于秋季举行,故有此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觉学问精深,政绩卓越。他明晓《九经》,参与孔颖达《五经正义》校定;担任将作监丞、建州通判,受到朝廷褒扬。 B.李觉涉远为官,不畏艰苦。与李若拙出使交州时,别人认为前往此地辛苦劳累,他却认为不足挂齿。 C.李觉仕途顺畅,颇受赏识。皇上对他所献策略以及所作《竹颖传》大加赞赏,王禹偁也大力举荐他。 D.李觉关心时局,聪慧机敏。他对当时的一些政务有很好的论述,得到太宗认可;在计算方法上也有独到见解。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上因降辇,令有司张帟幕,设别坐,诏觉讲《周易》之《泰卦》,从臣皆列坐。(5分) (2)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贺新郎 九日 刘克庄 湛湛长空黑。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老眼平生空四海,赖有高楼百尺。看浩荡千崖秋色。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①滴。追往事,去无迹。 少年自负凌云笔。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②,把破帽年年拈出。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鸿北去,日西匿。 [注]①牛山:齐景公登上牛山想到终有一死而凄凉落泪。②南朝狂客:孟嘉。晋孟嘉为桓温参军,尝于重阳节登龙山,风吹帽落而不觉。 14.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三句先以“湛湛长空黑”烘托出胸中块垒,通过对风雨交加环境的描写,表达出词人忧虑国事、痛心神州陆沉的悲愤之情。 B.“白发书生”是作者自指,作者落泪既是为神州残破沉沦伤心洒泪,也是联想到齐景公牛山落泪,想到自己生命终将逝去而滴泪。 C.“少年”三句遥接“老眼平生”,折笔追叙少年时代的豪兴与才情。但是目前却青春已逝,壮志成空,进一步突出了如今的家国之恨。 D.作者最后目送飞鸿北去,抒发对故土的思恋。“日西匿”暗指南宋国势危殆,振兴无望。以天际广漠之景物作结,与首句呼应,意余言外。 15.诗人主要用了哪些手法表现自己的家国情怀?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滕王阁》诗中写云影相照,时日悠长,从而引发风物更换、星座转移的感慨的两句是:“ , 。” (2)《逍遥游》中“ , 。”两句表现了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改变自己。 (3)岳飞在《满江红》中 以“ , 。”这样谦逊的口吻来追忆自己的事业,并表达了为了抗金斗争,宁愿披星戴月、日夜兼程奋战的决心。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国的哲学已产生洞察天地人世的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涌现出一大批独具个性的哲学家,他们对宇宙天地的诘问和遐想,( ),对人类未来走向的展望,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高度。那些简洁有力的文字,诗一般阐述深邃的哲理,让人 。在那个时代,不仅人类的所有哲学命题都已被提出,而且得到了极具个性的艺术化诠释。中国的哲学如一条 的大河,汹涌而曲折地奔流了两千多年,风景让人 ,这条大河奔流的轨迹,是人类思想史中辉煌耀眼的一脉。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奇思妙想 叹为观止 波澜壮阔 眼花缭乱 B.突发奇想 拍案叫绝 波涛汹涌 扑朔迷离 C.突发奇想 叹为观止 波澜壮阔 扑朔迷离 D.奇思妙想 拍案叫绝 波涛汹涌 眼花缭乱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对人间万象的观察和思考,对过往历史的回顾和反思 B.对过往历史的回顾和反思,对人间万象的观察和思考 C.对人间万象的思考和观察,对过往历史的回顾和反思 D.对过往历史的反思和回顾,对人间万象的观察和思考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不仅所有人类的哲学命题都已被提出 B.所有的哲学命题不仅都已被人类提出 C.不仅所有的哲学命题都已被人类提出 D.所有的哲学命题人类不仅都已提出 20. 以下是一名高二学生写给某大学张教授的一条短信,其中有使用不得体的词语,请找出五处并修改或删除。(5分) 张教授台鉴:欣闻先生拙作业已付梓,钦佩有加。回忆学习期间,承蒙先生惠顾,感激不尽。以前我多有浅陋垂青之语,请多包涵。谨祝您的家母健康长寿。至感不安。学生李明。 21. 下图是中国食品药品监管徽标,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6分) (1) 构图要素: 。(2分) (2)图形寓意: 。(4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生活,有无数种可能。 若是美好,叫做精彩;若是糟糕,叫做经历。 无论怎样,都是生活的馈赠。 涟水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阶段性测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 【答案】D (“区别主要在于称呼别的国家时应用复数”错,原文:“祖国”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文化概念。“祖国”的外延一般来说大于“国家”的外延。) 2. 【答案】C (“进行中日对比”错,并未运用对比论证。) 3. 【答案】B (A.扩大了范围,缺失了原文的“一般来说”;C.错在“国家”先于“国学”产生,原文:“国学”是在自己的祖国孕育成长;D.过于绝对。) 4. 【答案】D (D项中,“但它不会形成全面、可持续的消费升级”有误。材料一中明确说是“形成全面、可持续的消费升级。”) 5. 【答案】C (C项中,“很受专家肯定”错误。材料三中,只是说“很容易抓住普通大众的心理”。) 6.(6分)【参考答案】①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增强了国内实体经济的改革意识; ②加快了国内实体经济的创新步伐; ③为中国实体经济发展拓阔了必不可少的市场基石; ④电子商务发展中出现的新技术为中国实体经济进步提供技术驱动。 (每点2分,答对三点给6分) 7. 【答案】C (C项中“比喻”有误,应为“拟人”。) 8. 【答案】内容:写了山区人顾家、恋家,很多人一辈子都未走出山区,始终过着传统的生活。(2分) 形式: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写山区的人和炊烟相依为命,引出下文我和炊烟的故事(2分),为后文写村人的冷嘲热讽作铺垫,为后文我对家乡的思念做铺垫。(2分) 9. 【答案】原因:①借代手法,“炊烟”代指故乡,“背叛炊烟”是指“我”走出贫穷封闭的山区到城市寻求新的生活,也指现代文明逐渐替代传统的生活。(2分)②表达了离开故乡后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现代文明逐渐替代传统的生活的伤感。(2分)③统领全文,文章围绕标题(线索),展开行文。(1分)④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吸引读者。(1分) 10.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断句能力。“毕”,是结束的意思,承接前文的“谒文宣王”,应在其后断句,排除A、D两项;“左右”指身边的侍臣,作“言”的主语,后面不可断开,排除B项。) 11.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对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B.《礼记》是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12.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王禹偁奏言,李觉不应该居史职,而非大力举荐他。) 13. 【答案】 (1)皇上于是下了辇车,让官吏张设帐幕,另外设置座位,令李觉讲解《周易》中的《泰卦》,随从的大臣都依次而坐。(5分) (2)略(5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1)题中,(1)因、张、别、列坐各一分,句意一分。第(2)题中,俯仰、或、怀抱、悟各一分,句意一分。) 【参考译文】 李觉,字仲明,本是京兆长安人。太平兴国五年因通晓《九经》被举荐,开始担任将作监丞、建州通判,任期将满,建州百姓请求让他留下,皇上下诏书褒奖他,晋升左赞善大夫,做泗州知州,转任秘书丞。宋太宗拿孔颖达的《五经正义》下令让孔维和李觉等人校定。孔维推荐李觉,认为他有学问,皇上升迁李觉为《礼记》博士,赏赐绯袍鱼袋(五品官职)。 雍熙三年,和右补阙李若拙一同出使交州,黎桓对他说:“这地方山川艰险,中原的人忽然到这里,难道不疲倦吗?”李觉说:“我们的国家疆土有万里之广,郡县有四百个,土地有平坦的,也有险峻的,这样的地方哪里值得说呀!”黎桓不说话,神色沮丧。李觉出使回来,很久之后晋升为国子博士。 端拱元年春天,开始让学官讲学,李觉首先参与。宋太宗驾临国子监拜谒文宣王结束,登上辇轿要从西门出去,回头看见有人在座位上讲学,左右侍臣说李觉正在聚集门徒讲授经书,皇上就召来李觉,让他对着皇上讲学。李觉说:“您高高在上,我怎么敢就这样登上讲说之位呢。”皇上于是下了辇车,让官吏张设帐幕,另外设置座位,令李觉讲解《周易》中的《泰卦》,随从的大臣都依次而坐。李觉于是讲述天地感应相通、君臣相合的要旨,皇上非常高兴,特意赏赐他百匹布帛。 不久李觉进献论时务的对策,皇上对他十分嘉奖。这年冬天,凭主管官员的身份在史馆当值。右正言王禹偁进言说:“李觉只是能通晓经书,不应当就这样担任史官职务。”李觉模仿韩愈的《毛颖传》写了一篇《竹颖传》来献给皇上,宋太宗赞许他,因此搁置了王禹偁的奏章。淳化初年,皇上因为经书的版本被田敏擅自删去了许多字,任命李觉和孔维详细校定。淳化二年,详细校定的《春秋正义》完成了,李觉改任水部员外郎、做国子监判官。淳化四年,李觉升任司门员外郎,遭受疾病。请假期满,皇上下诏不断绝他的俸禄,直到去世。 李觉多次上书谈论时务,阐述养马、漕运、屯田三件大事,宋太宗赞许他写得详细齐备,让人把奏章送交史馆。李觉的性格刚强坚毅、聪慧敏锐,曾经和秘阁校理吴淑等人一同考开封府的秋赋举人,谈及雉兔首足的计算方法,李觉说:“这个方法太烦琐,我能使计算变得简易。”等到完成,果然精巧简便了。吴淑怀疑(猜测)他是预先做好的,就用其他的方法来测试他,他都能够立即完成,在座的人都赞叹佩服。 14. 【答案】B(作者落泪的原因并没有“想到自己生命终将逝去”,“尽凄凉不向牛山滴”意为:绝不会像曾经登临牛山的古人一样,为自己的生命短暂而悲哀饮泣。) 15. 【参考答案】 ①借景抒情(或借助景物描写),开篇描写交织着斜风细雨的暗沉沉的天空,中间描写登楼所见的点点秋色,结尾描写大雁远飞、斜阳西沉,都表达了诗人对神州陷落金人之手的忧愤之情。(2分) ②用典,反用齐景公登牛山为个人生命短暂流泪的典故,表现诗人心忧中原的爱国情怀;化用孟嘉登高帽落的典故,谴责当时文士不顾国家多难,只想效法魏晋风流的狂客行径,表现诗人对国破家亡的现状忧心如焚又无能力为的心情。(2分) ③对比,少年的才华横溢与如今的才气凋尽形成对比,表现青春已逝壮志成空,进一步突出如今的家国之恨;将自己对家国的忧心与当时文人不顾家国现状,仿效魏晋名士的狂放不羁形成对比,表现救国无望的无可奈何。(2分) 16. 【答案】 (1)闲云潭影日悠悠 物换星移几度秋 (2)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3)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 17. 【答案】A 【解析】(①“奇思妙想”意为奇妙的想法和思想。常作主语、宾语。“突发奇想”强调突然产生奇怪的想法,常作谓语。这里没有突然产生的意思,且横线处在句中成分是宾语,所以选“奇思妙想”。②“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拍案叫绝”表示强烈的愤怒、惊异、赞赏等感情。这里没有强烈的感情,故用“叹为观止”。③“波澜壮阔”比喻声势雄壮或规模巨大。“波涛汹涌”形容波浪又大又急。这里是强调“声势雄壮”,应该选“波澜壮阔”。且“波涛汹涌”与后文的“汹涌”重复。④“眼花缭乱”指看着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扑朔迷离”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以辨别清楚。“眼花缭乱”强调事物纷繁迷乱,“扑朔迷离”强调事情复杂,难以辨别清楚。语境强调的是中国数千年哲学流派纷繁,应该选“眼花缭乱”。) 18. 【答案】 A 【解析】(括号前是“宇宙天地”,故补写的第一句应是“人间万象”;括号后是“人类未来”,故补写的第二句应是“过往历史”,排除B、D两项。应先“观察”后“思考”,故排除C项,选A项。) 19. 【答案】B 【解析】(A、C两项,关联词位置不当,本句和后句主语都是“哲学命题”,“不仅”应放在“命题”后;D.主语不一致,后句主语是“哲学命题”,本句主语却是“人类”。 20. 【参考答案】 ①“拙作”改为“大作”;②“惠顾”改为“厚爱”;③将“垂青”删除;④“您的家母”改为“令堂”或“令慈”;⑤“至感不安”改为“顺颂时祺”“恭祝安康”等祝福语。 【解析】(“拙作”是谦辞,用于形容自己的作品,此处用于“先生”的作品,使用不当,应用“大作”等。“惠顾”指光临、惠临,多用于商家欢迎顾客,应改为“厚爱”或“关爱”等。“垂青”表示尊重喜爱,称别人对自己的重视,此处可删除。“家母”是称自己的母亲,应将“您的家母”改为“令堂”或“您的母亲”。短信结束应表示祝福,且对象是老师,应将“至感不安”改为祝福语“顺颂时祺”等。) 21. 【参考答案】 (1)构图要素:国徽、盾牌、长城、橄榄枝和汉字“食品药品监管”。(2分) (2)寓意:该徽标体现了食品药品监管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重在捍卫国民的生命安全。(4分) 【解析】(解答此题,要认真观察徽标,按照一定的顺序(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等)写出构图要素,注意不要遗漏,注意图形的变体和艺术化。分析图形寓意,要联系徽标的主题和徽标上的文字等,如“食品药品监管”与国民的生命安全有关,“盾牌”“长城”寓意着捍卫、保护,“橄榄枝”寓意着和平。) 22. 【写作指导】【参考立意】 ①成功时,要为自己喝彩。 ②失败时,要坦然面对。 ③得到,可以将它作为经验。 ④失去,可以将它作为教训。 ⑤无论得与失,成与败,都不必太计较,都要感恩生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