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5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论述类文本阅读—观点态度专项练学案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 论述类文本阅读—观点态度专项练 学案 一、(2018·烟台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民族学视野下的中国书法 罗海东 中国式文人以独特的审美情感和系统的技术技巧用毛笔书写汉字,书写主体的集体人格化、书写工具的强大表现力、书写技法的高度程式化、表现客体的形音义自足与千变万化,使得中国书法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写字”,成为民族特色鲜明的专门艺术。在中国艺术内部,书法也颇有代表性。文字是文明最基本的要素,而汉字的实用与书法的审美一体两用密不可分,所以中国书法地位特殊。历史上,汉字始终是中国的通用文字,故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国书法,民族跨度较大,更加广泛地承载着56个民族所共有的中华民族精神,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阴阳调和的辩证法、自强不息的生命观、写意抒怀的艺术观等,在中国书法中均有集中的、综合的反映。 中国书法以汉字为载体,自然依随汉族的文脉而发生、发展,同时也得益于中国少数民族的参与和创造。早在东周时期,鲜虞族建立的中山国所出“中山三器”与“守丘刻石”,便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名作。楚汉相承,由南方少数民族参与创造的先秦楚系书法与周-秦文字系统一道,对汉代书法产生重要影响。正是在汉代,篆、隶、草、行、楷五种书体创立完备,从此中国书法以风格史为主线,不断从辉煌走向新的辉煌。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资源南北分流,由此逐渐形成1 700年来中国书法碑、帖两大体系双峰并峙的基本格局。北方少数民族直接确立了北碑体系,也间接促进了南帖体系的发展。元代,朝廷为笼络士人,礼聘宋朝宗室赵孟頫并推赏其书法,赵氏倡导的复古书风,亦使宋末颓微的中国书法重回传统正道。同时,以鲜于枢、康里巎巎、耶律楚材为代表的少数民族书法家群体,以其特殊的身份地位和较高的艺术成就,为中国书法的保护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清代,许多皇帝偏爱书法并身体力行,对中国书法产生了积极影响。尤其是康熙、乾隆二帝,分别崇尚董其昌和赵孟頫这两位继承型的帖学大家,令清代前期书坛延续了书法正脉。清代中后期,由于文字学和考古学的发展,促成了碑学中兴的局面。 因此,中国书法在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在中华文化整合中的标志作用。中华文化整合的核心内容,是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的混融,其关键点在政治军事上表现为秦(代表黄河文化)灭楚(代表长江文化),在文化艺术上则以汉字(书法)之“书同文”为标志;其次在中华文化传承中的文献功能。书法遗迹即文字遗存,不仅可与其他文献相互印证,甚至在相关文献损毁阙如时成为研究某段历史某些问题仅有的线索,堪称民族文化的“活化石”。例如被誉为“篆中之草” 的《散氏盘》铭文,本为一篇地契,却是研究西周晚期诸侯国纠纷与土地流转制度的珍贵文献;再次是对中国社会的维系调和作用。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以中和简静、含蓄深沉为主要审美取向,具有人文化育功能,关乎科举应试需要并与儒、释、道兼通的中国书法,为统治者治人尤其是治士贡献独特。不仅所有读书人都要学书法、用书法,受到书法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入世不利的文化精英如苏轼、徐渭等,往往也以书法释怀寄情、寻求精神的超逸。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书法兼实用与审美于一体,融合了写意抒怀、天人合一、阴阳调和等中国艺术观,具有很强的民族象征意义。 B.“北碑”即北朝刻石的通称,清朝中后期,人们追捧“北碑”,进而促进了文字学和考古学的发展。 C.中国早期的“先秦楚系书法”与“周-秦文字系统”都融入了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和智慧,对中国书法影响深远。 D.元代帖学大家赵孟頫开一代书法古风,鲜于枢、康里巎巎等北方少数民族书法家也身体力行,共同促进了书法的繁荣。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项,张冠李戴,天人合一、阴阳调和不属于中国艺术观;B项,因果颠倒,原文是后者促进了前者;C项,扩大范畴,南方少数民族参与创造的是先秦楚系书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中国文人与中国艺术两个角度切入,分析了中国书法的显著特点,点明本文的核心议题:中国书法实用性与审美性完美统一。 B.文章以大段文字论述了中国历朝历代少数民族——包括处于统治地位的少数民族领导阶层——对中国书法的重要影响。 C.文章以《散氏盘》铭文为例,论证了中国书法遗迹在历史文化传承中具有文献功能,尤其是在相关的文献缺损难寻或遭到毁坏的时候。 D.文章一方面写中国书法对于多民族中国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写中国少数民族广泛参与创造了中国书法,突出了“民族学视野”论题。 解析:选A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项,“中国书法实用性与审美性完美统一”不是本文的核心议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中国书法始终是以作为通用文字的汉字为载体,所以其民族跨度极大,广泛地承载着56个民族所共有的民族精神。 B.在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中国书法不仅在文化整合中具有标志性作用,而且维系调和着中国社会,具有人文化育功能。 C.如果董其昌和赵孟頫,不临摹古法,不注重传承,他们就不会成为声名显赫的帖学名家,也不会得到康熙、乾隆皇帝的推崇。 D.中国书法不仅追求中和简静、含蓄深沉的审美境界,而且汇聚了儒、释、道三方的思想精华,为统治者招贤纳士做出贡献。 解析:选D 本题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作答时将各个选项带入文本中,找到相关的信息进行辨析。D项,“汇聚了儒、释、道三方的思想精华”,与文意不符。 二、(2018·菏泽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9分,每小题3分) 在中国古代社会漫长的历史阶段中,“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风凌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音乐、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 “琴者,情也。”抚琴吹箫和吟诗作画、登高远游、对酒当歌成为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动写照。春秋时期,孔子酷爱弹琴,无论在杏坛讲学,或是受困于陈蔡,操琴弦歌之声不绝;春秋时期的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成为广为流传的佳话美谈;魏晋时期的嵇康给予古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的至高评价,终以在刑场上弹奏《广陵散》作为生命的绝唱;唐代文人刘禹锡则在他的名篇《陋室铭》中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淡泊境界。 “和雅”“清淡”是琴乐标榜和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陶渊明“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与白居易“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所讲述的正是这个道理。相反,人们也常用“对牛弹琴”“焚琴煮鹤”来感叹某些人对琴的无知。 古琴的韵味是虚静高雅的,要达到这样的意境,则要求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才能达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在这一方面,伯牙的经历可称为后世的典范。传说,伯牙曾跟随成连学琴,虽用功勤奋,但终难达到神情专一的境界。于是成连带领伯牙来到蓬莱仙境,自己划桨而去。伯牙左等右盼,始终不见成连先生回来。此时,四周一片寂静,只听到海浪汹涌澎湃地拍打着岩石,发出崖崩谷裂的涛声;天空群鸟悲鸣,久久回荡。见此情景,伯牙不禁触动心弦,于是拿出古琴,弹唱起来。他终于明白成连先生正是要他体会这种天人交融的意境,来转移他的性情。后来,伯牙果真成为天下鼓琴高手。 古琴艺术之所以能独树一帜而备受推崇,除“琴德最优”外,更由于其音乐的特质能顺乎自然,耐人寻味,符合中华传统文化追求意境、崇尚内在和寓意含蓄的特征,它含藏着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内核,体现了古人修身悟道的德行,而成为人格培养和精神升华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古琴之音,既淳和淡雅,又清亮绵远,意趣高雅,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温柔敦厚,琴道更是让有素养的文人士大夫为之一生追求。在人心容易流于浮躁的今时今日,亟需古琴这般恬淡、平和的音乐,让人心得以安住沉静,回归内心自性里丰富的精神世界。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古琴因其独特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傲然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中国传统艺术中居于首位。 B.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描绘的以古琴为伴,饱读诗书的简朴生活,表现了他淡泊高雅的情怀。 C.弹琴者如果将外在环境与内在心境合而为一,就可以达到琴曲中追求的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 D.古琴备受推崇,其音乐的特质顺乎自然,耐人寻味,更因其琴德最优,含藏着中华民族道德的内核。 解析:选B 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中国传统艺术”以偏概全,文章第一段说的是“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风凌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音乐、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C项,“只要将外在环境与内在心境合而为一,就可以达到琴曲中追求的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有误,“只要……就……”的判断绝对化。D项,“更”的语序颠倒了,文章最后一段说的是“古琴艺术之所以能独树一帜而备受推崇,除‘琴德最优’外,更由于其音乐的特质能顺乎自然,耐人寻味”。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第二段以孔子、伯牙和子期、嵇康等人为例,说明古代很多文人士大夫对古琴的情有独钟。 B.文章第三段引用陶渊明和白居易的话以及成语,说明琴乐听来平淡,需遇知音方可领会其情趣。 C.文章第四段举伯牙用功勤奋学琴终成鼓琴高手的故事,说明了“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道理。 D.文章先交代了古琴的重要地位,然后分析了如何达到琴曲的高雅境界,最后分析琴乐的作用。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点、论据和论证的能力。C项,说明的是“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才能达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对于不会弹奏古琴的人,如果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是可以听得出琴曲中的一些“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的。 B.我们得意时可以用琴曲平静心中的躁乱,遭遇挫折打击时可以用琴曲安抚内心的伤痛,琴曲还可以消解我们内心的怨念。 C.古琴之音醇和淡雅,温柔敦厚,恬淡、平和的音乐,让人心得以沉静,回归内心世界,这和儒家入世的精神内核是一致的。 D.古琴、古筝、琵琶、笙箫、笛、埙等中华传统乐器都是各具特色的,在传承传统文化的今天,我们应该多去了解这些音乐艺术。 解析:选C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项,“这和儒家入世的精神内核是一致的”有误,不是“儒家入世”而是“道家出世”。 [加固训练](教师用书独具)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家园的失落是时代病症 陈 涛 作为普通人,历数我们的种种焦虑,为基本保障、为生活条件、为梦想实现、为人与人的关系。而当我们感到没有安全、缺乏确定性、得不到承认和肯定、体会不到信任与支持以及凡此诸般时,这不正是我们“无家”的感觉吗?尽管在家和家园之中我们仍然还会面临其他的问题,但是我们知道我们是安全的,我们不会遭受恶意的伤害甚至不会受到敌意,我们可以依靠她的呵护、在遇到困难而有需要时从她那里获得照顾支持。 人类从乡村走向城市,从农业生产迈入工业化,从传统礼俗社会进入现代科学理性与法律社会的过程,也是人类一步步失落家园的过程。现代的工业市场生产、大规模城市生活、科技理性支配和无情的科层制与形式主义法律统治,将人类抽离出与自然界和其他人的密切联系与共享天地,而将其投入以功利效率的工具理性为核心逻辑组织和运作的各个“系统世界”中,人类身处自己给自己打造的机器般的“铁笼”之中,既失温馨家园,又怎可得免恒久的焦虑?从赋予国家政府更多的保障福利职能,到重新看待宗教与科学关系、发挥信仰的功能,或以人本主义来平衡科学精神,直到重建公民社会与“公共领域”。然而,在个人主义和工具理性的内核基石上,这一切看来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人类的家园并未曾真正得以恢复,家园失落之痛和如影随形的普遍焦虑之境,至多只能说是稍有缓和而已。 到了全球化阶段,情形变得更为复杂。借助全球流动性增长的各种媒介手段突破时空界限将全世界的人更近距离地聚拢在一起,经济市场、科学技术、科层组织这些系统世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更进一步和深入地侵吞蚕食人们的家园,大到各国,中到各地方、各种人群共同体,小到各个家庭,其所能提供的保护屏障一一被穿透,个体愈益深刻地被卷入其普遍的支配逻辑中。而焦虑中的人们也将逐渐明了,如果曾经是为了正当的梦想而宁愿舍弃家园、离家逐梦,那么,该到重新回家的时候了。因为,我们天性是社会的存在,我们绝不可没有家园。 我们不是简单地返回最初的家和家园。人类要往前走,我们不可能退回到过去的所在。现代化过程不可逆转,人类文明发展的长河不可能倒流。但是,我们的确需要不时地停下匆促的脚步,反问和澄清这一切的初衷,明白有哪些我们要继续坚持,又有哪些我们必须纠正,哪怕需要为此付出十分艰巨的努力。之所以说我们正面临重建家园的重大机遇,在于焦虑的普遍性和日益被人们认识到的深沉性。如今,焦虑是普遍的、持续的、深刻的,不独属于某一个个人、某一个群体、某一个民族,而是全人类的。而且,我们既有的生活方式、存在状态,在客观上也越来越不可持续。我们绝不可能在不重建人类共同家园和不同人群的家园的条件下,继续指望多数人能够过上满意的生活。 中华民族和中国人在重建家园中可以担负更大的责任,这既是由其历史的位置决定的,也是因其潜在的能量所注定的。当然,其中的中国知识分子,是去把握这位置和转化这能量的关键。在这方面,中国的知识分子需要更大的自觉性、勇气和信心,也需要创造力。 (节选自《人民论坛》)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在家与家园之中面临诸多问题,在其中受到必要的呵护与照顾支持,免受恶意的伤害与敌意,获得安全感。 B.我们为基本保障、生活条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而产生种种忧虑,正因为我们有“无家”的感觉,所以我们才感到没有安全、缺乏确定性等。 C.我们天性是社会的存在,我们绝不能放弃家园,理应重新回家。我们曾经为了正当的梦想而舍弃、离开了家园。 D.我们生存状态在客观上越来越不可持续,我们可重建人类共同家园和不同人群的家园,让他们都过上满意的生活。 解析:选C A项,混淆关系,根据原文“我们不会遭受恶意的伤害甚至不会受到敌意”,原文为递进关系,而A项为并列关系。B项,根据原文“而当我们感到没有安全、缺乏确定性、得不到承认和肯定、体会不到信任与支持以及凡此诸般时,这不正是我们‘无家’的感觉吗”,本项系因果倒置。D项,“让他们都过上满意的生活”有误,原文的表述是“让多数人能过上满意的生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以平实的语言向我们阐释了什么是“无家”的感觉以及“家园”可以带给我们的精神照顾。 B.文章第二段论证了从个人主义与工具理性的角度,人类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失去家园的问题,家园未得以恢复,至多缓解家园失落之痛与如影随形的普遍焦虑之感。 C.第三段采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阐明了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各种媒介手段让人类距离拉得更近,我们的家园正和经济市场、科学技术、科层组织这些系统世界相互融合这一现象。 D.第四段论证了人类的发展是不可倒流,我们不能简单地返回最初的家园。如此不可逆转之势,我们需采取坚持与纠正的方法,对过去的行为进行必要反思这一观点。 解析:选C C项,“我们的家园正和经济市场、科学技术、科层组织这些系统世界相互融合”有误,应为“我们的家园正被经济市场、科学技术、科层组织这些系统世界一步步侵吞蚕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的工业市场生产、大规模城市生活等割裂了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密切关系,人类身处机器般的“铁笼”之中,在失去家园的同时,还承受恒久的焦虑。 B.全球化加快使各国、各地方、各种人群共同体、各个家庭失去保护屏障的功能的同时,人类个体被卷入了普遍的支配逻辑之中,焦虑的人们意识到需要重建家园。 C.当前我们正面临重建家园的重大机遇,主要在于焦虑的普遍性与深沉性,焦虑具有普遍、持续、深刻的特点,属于全人类,我们须为重建家园付出巨大努力。 D.由于历史的位置与潜在的能力决定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在重建家园中承担更大的责任。我们需要更大的自觉性、勇气、创造力等去把握位置和转化能力的关键。 解析:选D 根据原文“中国的知识分子需要更大的自觉性、勇气和信心,也需要创造力”,D项,混淆范围,不是“我们”,而是“中国的知识分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9分,每小题3分) “微”视角下的“大”能量 彭 榕 网络谣言是在网络这一特定的环境下,网络使用实体以特定方式传播的对网民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解释。也有学者认为,网络谣言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由此可见,网络谣言是基于网民通过网络对某一事件表达立场、观点,并传递事件本身的信息(非全面也非客观),网络谣言并非完全是空穴来风,也并非完全与事实真相相悖,只是未经证实的一种舆论形态。与传统媒体不同的是,在微博上发布的信息并非都经过求证,也不排除个别人通过微博恶意传播虚假信息和言论,以制造舆论焦点的目的。 绝大部分微博博主都来自于社会底层,与传播新闻媒体、主流门户网站的从业人员不同,他们很少带有预设立场和功利性,但也缺少媒体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与理性思维,微博博主发布信息更多是率性而为,其优势与不足都是显而易见的。绝大多数微博博主身上的“民粹主义”倾向更加明显,且往往以弱者面孔出现。在平民话语权得到伸张的今天,“有话要说”的人越来越多,“屌丝”声讨“X二代”、官员腐败等能得到诸多网民的回应与关注,但往往很少有人去确认这些信息本身真实与否。这些现象都在客观上促进了谣言的产生和扩散。 基于信任人际群体的传播特征。微博传播信息基本遵循博主发布信息,粉丝接收信息,并进行下一轮次传播这一规律,微博传播信息一般情况下是基于信任的人际群体。而信息在信任的人际群体里传播时一般会呈现出传播者不过多考虑信息的真伪而直接进行下一轮次传播的现象。这种基于信任群体的信息传播方式就为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插上了翅膀。 谣言酿成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谣言一旦产生,就会借助互联网这样开放的平台呈“爆炸式”的扩散,大量的网民和普通民众可以在很短时间内接触到谣言信息。此时,有的民众会出于不同目的或相信或半信半疑,并体现在实际行动上,民众的实际行动又反过来印证着谣言,从而引发谣言在更大范围的传播。例如,在“抢盐风波” 中,网络传播盐要涨价或吃碘盐可以预防核辐射的谣言,大批民众便涌到街头抢购,抢购行为也似乎印证了谣言的内容,从而引发了更大范围的抢购风潮。在谣言的传播过程中,一旦有公众将传闻付诸行动,必然会引发谣言更大范围的传播,难免酿成公共危机事件。 由于微博发布信息多属于个体行为,受信息发布者素质、知识视野、判断能力等因素影响,多加入了发布者个人的理解,往往不能全面地反映客观事实。此外,在微博发布信息的过程中,不可否认有个别博主不经过求证,就将道听途说的信息通过微博发布出去,甚至个别怀有不良用心的博主歪曲客观事实来发布微博信息。在此,需特别指出的是,微博实现了一对多的传播模式,影响力大的博主发布的信息更容易扩散并引发二次传播。当这些不能准确反映客观事实的信息对公众有足够的吸引力时,网络谣言将不可避免地产生。 (节选自《人民论坛》)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媒体发布的信息必须经过论证,符合事实。微博则明显不同,发布的信息无须经过论证,也有人借微博传播虚假信息与言论。 B.网络谣言主要通过微博这个媒介传播没有事实根据、未经证实的信息,且这些信息反映的是广大网民感兴趣的事务、事件或问题。 C.微博发布信息的轨迹:首先博主发布信息,其次粉丝接收信息,基于信任,稍加过虑筛选,他们就进行了下一轮次传播。 D.微博传播的模式为一对多,网络谣言主要产生于一些影响力比较大的博主发布不能准确反映客观事实的信息,并引发了再次传播。 解析:选D A项,根据原文“在微博上发布的信息并非都经过求证”可知,该项曲解原意,“并非都经过求证”,有些信息经过了求证。“发布的信息无须经过论证”错误。B项,“主要通过微博这个媒介传播没有事实根据、未经证实的信息”错误,微博只是互联网传播媒介之一。C项,“稍加过虑筛选”有误,原文的表述是“不过多考虑信息的真伪”。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围绕着谣言传播的原因及危害,逐层深入地展开,论证结构十分清晰。 B.第四段中,作者列举“抢盐风波”一事,是为了论证微博有对谣言自动过滤清除的潜在功能。 C.文章第二、三段从客观事实出发,从两个层面阐述了谣言得以快速传播的深层次原因。 D.文章最后指出微博发布受发布者自身综合素质的影响,直接决定了发布内容的真伪,当发布的信息不能反映客观事实时,网络谣言必定发生。 解析:选B B项,是为了论证谣言会借助互联网这样开放的平台呈“爆炸式”的扩散。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网民通过网络表达对某一事件的立场与观点,传递未经证实的信息即为网络谣言,其实这些谣言并非完全空穴来风与事实真相相悖。 B.绝大部分微博博主之所以发布信息率性,是因为他们来自于社会底层,很少带有预设立场与功利性,缺少媒体人的专业素养与理性思维。 C.网民传播谣言信息,一些民众出于不同目的相信和半信半疑,民众采取行动来印证着谣言,谣言在更大范围传播,从而酿成公共危机事件。 D.微博发布信息大多数属于个体行为,一般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客观事实。主要与信息发布者的素质、知识视野、判断能力等因素相关。 解析:选C 根据原文“有的民众会出于不同目的或相信或半信半疑”,C项,混淆关系,“出于不同目的相信和半信半疑”错误,不是并列关系,应该是选择关系。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9分,每小题3分) 新媒体环境下电视环保公益广告对青少年的影响 彭潘丹犁 电视环保公益广告是为公众切身利益服务的非商业性广告,主要是将环保公益的主题通过电视媒介传递给社会大众,唤起公众对环保问题的关注,呼吁大家通过实际行动来改善和解决环保问题。 电视环保公益广告创作水平偏低,偏离青少年的审美需求。在我国的传媒领域,随着每年播出的公益广告数量的不断增加,电视环保公益广告由于缺乏专业的制作团队、严格规范的广告制作和播出审批机构,导致有些电视环保公益广告出现了娱乐化、低质量甚至庸俗化的现象,不能发挥公益广告提高社会效益的优势。 电视环保公益广告的创意匮乏,难以激发青少年的兴趣。创意是广告的灵魂。在创意表现形式方面,由于我国电视公益广告正处在发展阶段,存在以下问题: 公益广告内容形式化,缺少创意内涵。电视环保公益广告所要表达的主题应该是公众已经达成的社会共识,所以说创意内涵是公益广告的核心。电视环保公益广告的创意也决定着广告对青少年的吸引力。目前我国不少电视公益广告仍然流于形式,缺乏广告创意内涵。 提高公益广告的创作质量,在电视环保公益广告关注的焦点与青少年的需求之间找到平衡。提升电视环保公益广告创作的质量要从公益广告的创意和选题入手。“只有公益广告传达的主题、信息与受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时候,才会导致高投入的关注,从而带来强有力的说服效果。”实践证明,给予受众印象深刻的广告,都是创意新颖、主题鲜明的好广告。因此,电视环保公益广告创作要不断提升广告的创意,这就要求设计人员不仅要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深厚的专业知识,还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分析力。好的创意要从不同的方面进行分析总结,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形成具有一定创意和独具内涵的公益广告。 电视广告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表现方式,所带来的传播效果是不同的。所以,在进行电视环保公益广告创作过程中,要注意选择多种广告表现形式。例如青少年对于明星有一种非理性的崇拜,所以近年来选择明星代言的电视环保公益广告都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特别是得到了青少年的喜爱。利用名人效应做电视环保公益广告,不仅扩大了电视环保公益广告的影响力,同时也增强了青少年对广告的认同感和关注度。此外还可以采取“感性为主、理性为辅”的广告诉求形式。感性诉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唤起青少年的环保意识,但不能让他们意识到需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因此要在感性诉求中辅助理性诉求,更全面的展现电视环保公益广告的主题表达与创意表现。 随着新媒体、新技术的发展,新的传播媒介不仅具有传统媒介的功能,还具有实时交互、延展融合的新特征。我们在加大电视公益广告播放力度的同时,也要大力拓展电视环保公益广告的传播渠道,尤其针对青少年的媒介接触特点,加大环保公益广告在网络、智能手机等新媒体平台的传播力度。 (《人民论坛》)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些电视环保公益广告出现娱乐化、庸俗化的特点,所以缺乏专业的制作团队、严格规范的广告制作和播出审批机构。 B.电视环保公益广告的核心是创意内涵,也决定着广告对广大观众的吸引力,目前我国不少电视公益广告流于形式。 C.电视广告的形式多种多样,其表现方式决定了传播效果。进行电视环保公益广告时,形式不能呆板,需要更加灵活。 D.我们加大电视环保公益广告的宣传力度,一定要借助传统媒介,在这方面增加投入,拓展传播渠道。 解析:选C A项,根据原文“电视环保公益广告由于缺乏专业的制作团队、严格规范的广告制作和播出审批机构,导致有些电视环保公益广告出现了娱乐化、低质量甚至庸俗化的现象”可知,该项因果倒置。B项,根据原文“电视环保公益广告的创意也决定着广告对青少年的吸引力”可知,B项为张冠李戴,吸引的是青少年,而非广大观众。D项,不仅要借助传统媒介,另一方面还要借助于新的传播媒介。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向读者阐释了什么是“电视环保公益广告”,接着采用层层深入的方式指出了电视环保公益广告目前存在的缺陷,紧接着又为电视环保公益广告如何取得良性发展指明了方向。 B.文章第五段指出拥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深厚的专业知识的设计人员,敏锐观察和分析,从不同的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可以创造出有一定创意和独具内涵的公益广告。 C.文章第六段采用事实论证和道理论证两种方式,阐述了“电视公益广告不同的表现形式,所带来的传播效果是不同的”这一分论点的正确性。 D.最后一段,作者笔锋一转,向读者指出可以利用新的传播媒介的实时交互、延展整合的新特性,加大环保公益广告在网络、智能手机中的传播力度,从而吸引青少年。 解析:选A A项,“采用层层深入的方式”有误,“指出了电视环保公益广告目前存在的缺陷”时,作者采用的是并列式的论证结构。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前电视环保公益广告创作水平偏低,难以发挥公益广告提高社会效益的优势,迫切需要有创意、有内涵的电视公益广告,来激发青少年兴趣。 B.电视环保公益广告的主题应该是公众已经达成的社会共识,提高其创作的质量,有效地平衡电视环保公益广告关注的焦点与青少年的相关需求。 C.电视环保公益广告要求创意新颖、主题鲜明,其传达的主题、信息与受众利益密切相关时,才会有高投入的关注,也会带来更强有力的说服效果。 D.电视环保公益广告的诉求形式采取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方式,坚持理性诉求的主导地位,全面展现电视环保公益广告的主题表达与创意表现。 解析:选D D项,根据原文“此外还可以采取‘感性为主、理性为辅’的广告诉求形式”,“坚持理性诉求的主导地位”错误,应该是感性为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