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古浪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三第四次月考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12页,22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制度的形成离不开具体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制度,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必须与这个国家的国情和性质相适应。“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 制度自信体现为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人们对一系列体制机制安排的赞成、支持、拥护,以及自觉在制度框架内谋事干事。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来说,制度自信表现为对这一制度体系的积极认同和评价。制度自信虽是一种主观心理状态,但建立这种自信却不只是主观努力的结果,而需要坚实的客观基础。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和拥护,正是源于这一制度行之有效,是符合中国实际、能保障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好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有利于我们发展的好制度,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建立和完善的,体现了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正确把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弘扬,对人类其他社会制度和发展经验的吸收借鉴,以及对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已经能有效解决我国现实问题、促进生产力持续发展、维护社会团结稳定,这是我们拥有制度自信最坚实的基础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制度建设,推动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良性互动、有机结合。既支持改革试点、鼓励基层创新,又注意及时总结改革经验,将其上升为行之有效的制度,巩固和保障改革成果。改革不是单个领域体制的调整和修补,而是各方面体制与制度的创新;不是某个领域体制改革的单向推进,而是各领域、各层次改革的系统推进;不止步于改革体制机制,而是着眼于制度聚合与集成,形成总体性的制度成果和制度文明,为制度自信奠定了顶层设计反面的坚实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实践不断变化发展,制度则具有相对稳定性。随着时间推移、形势变化,一些具体制度总会存在与实践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之处。这就需要不断对制度进行调整,以保持其对社会发展的适应性。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国情复杂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在构建和完善制度方面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更不能听信他人的指手画脚。我们需要在实践中反复摸索,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将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有益做法固定下来,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制度更富生命力,让制度本身的功能和优势更充分地发挥和展现出来。在实践中的不断调整并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制度自信的另一方面基础。‎ 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需要不断拓展制度完善的空间,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功能和优势更加彰显。用制度建设巩固改革成果,也通过制度建设进一步激发改革动力。通过完善制度来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让制度更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社会充满生机活力提供重要保障,为国家与社会创新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完善制度要始终把握人民利益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制度保障人民参与改革发展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让制度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与支持,为制度自信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桑玉成《为制度自信奠定坚实基础》《人民日报》,‎2019年09月20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个国家现行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发展道路必然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 B. 制度自信意味着社会民众对一种社会制度产生了积极的认同和评价,并能够自觉地在这个制度框架内谋事干事。‎ C. 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互动结合将会推动党自身的制度建设,既有利于鼓励基层创新,也能巩固和保障改革成果。‎ D.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同时,一些具体的制度则要与实践发展相互适应。‎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用总分总的结构,论证了奠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制度自信的几个重要因索。‎ B. 文章运用了引用论证的手法,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 C. 文章论证兼顾理论和实践,既有对制度自信的理论阐释,也有对制度发展现状的分析。‎ D. 文章论证制度建设时,侧重将改革在单个领域的成就和多个领域取得的创新进行对比。‎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内外因相结合的产物,符合中国实际,能保障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B.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己经在社会稳定和发展生产等方面凸显优势,这增强了我们的制度自信。‎ C. 制度自信并不是一味强调自己制度的优越性,也需要勇于发现自己的不足并革除体制机制弊端。‎ D. 完善制度能够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为国家与社会创新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它需要关注人民利益。‎ ‎【答案】1. B 2. D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本题选“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A项,说法有误。原文中说是“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制度,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必须与这个国家的国情和性质相适应。‘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原文表述只是强调“理论上必须”,并没有信息显示现实中一个国家的现行制度和发展道路必然和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关。选项说法过于绝对。‎ B项,根据原文第二自然段内容可知表述正确。‎ C项,“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互动结合将会推动党自身的制度建设”说法有误。不是“党自身的建设”,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 D项,“一些具体的制度则要与实践发展相互适应”说法有误。原文中说“实践不断变化发展,制度则具有相对稳定性。随着时间推移、形势变化,一些具体制度总会存在与实践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之处。这就需要不断对制度进行调整,以保持其对社会发展的适应性”,所以原文说的是制度要适应社会发展。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本题选“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D项,“侧重将改革在单个领域的成就和多个领域取得的创新进行对比”说法有误。原文第四自然段在论证制度建设时,“改革不是单个领域体制的调整和修补,而是各方面体制与制度的创新”表明并没有将两者进行对比,更不能理解成“侧重”。‎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这类题目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本题要求选“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内外因相结合的产物”说法有误。原文说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并没有指出外部因素。‎ 故选A。‎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2019年10月10日下午,瑞典学院常任秘书马茨·马尔姆代表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宣布,将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波兰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将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的授奖词为:“对于叙事的想象充满百科全书式的热情,象征着一种跨界的生活形式。”‎ 彼得·汉德克的授奖词为:“凭借着具有语言学才能的有影响力的作品,探索了人类体验的外延和特性。”‎ 发布会上,安德斯·奥尔森向记者介绍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及其作品,并阐述了委员会的工作。他讲到,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发生了自1901年以来最大的变化,负责候选人预选的评选委员会增加了5名外部专家,并在评选过程中拥有发言权和投票权。‎ 据悉,自诺贝尔文学奖颁布以来,瑞典学院有8次宣布“保留奖项”,分别在1915年、1919年、1925年、1926年、1927年、1936年、1949年和2018年。这其中有6次是推迟至第二年颁奖,推迟的原因都是因为战争或没有合适的候选人。‎ ‎(摘编自李玫忆等《2018、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 材料二:‎ 近日,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化学奖等自然科学类奖项陆续揭晓,引发了公众对诺贝尔奖一年一度的关注。‎ 诺贝尔奖自然科学类奖项的设立旨在表彰某一领域最重要的成就,100多年来,诺贝尔奖见证了人类改变世界、改变自身生存和生活状况的努力探索,是对致力科学事业之人的最高奖赏之一。从获奖成果中,国人可以看到中国在不少领域仍然存在差距。看到差距与不足,有利于营造一个更加健康的科研环境,推动我国科学技术取得更大进步。‎ ‎……‎ 不过,也应看到,70年来我国科学技术从一个很低的起点,由弱到强、持续进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诺贝尔奖数量的多寡其实很难反映当前我国科学发展现状和总体科技实力。一方面,诺贝尔奖的评选具有较强时滞效应,不少奖励成果是几十年前取得的,难以反映当下的研究突破。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皮布尔斯是大爆炸宇宙学的奠基人之一,自1970年以来,就被广泛认为是世界上领先的理论宇宙学家之一,但迟至今年才获奖。另一方面,当代中国科学家们获得和平稳定的科研环境不过几十年,近几十年来取得了不少诺贝尔奖级成果,何时获奖或许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国庆前夕,共和国勋章和国家荣誉奖章颁发,共有11位科学家入选受表彰,这些科学家所取得的科学成就,其实就是中国科技发展的一个侧面。这些都是我们不必妄自菲薄的理由,我们有足够的底气,以“水到渠定成”的淡然心态看待诺贝尔奖得失。‎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2019年诺贝尔奖引关注》)‎ 材料三:‎ 诺贝尔奖带来的热议,绝不是凑热闹、蹭热点。我们之所以要关注诺贝尔奖,不仅是对获奖者及其科研成果进行科普,更要弘扬诺贝尔奖背后的科学家精神。无数获奖者数十年如一日潜心研究、不断探索,将享受科学当作追求,他们身上所展现的探求、勇气、耐心等科学家精神,尤其珍贵。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既胸怀世界,又心系祖国,是科学家精神的重要内涵。‎ 这几天,中国作家残雪也因为在预测赔率榜上名列前茅而广受关注。毫无疑问,一位中国作家若能得到诺贝尔文学奖的肯定,总是令人感到欣喜。不过,残雪本人的回应也说得很明白:“(有些)国内的朋友太重视这个奖了,这只是一个奖。”‎ 没错,这只是一个奖。虽然,诺贝尔奖的权威性应该得到承认,但它并不是反映当前各国科学和文化最高水平的唯一指标。何况,诺贝尔科学奖的评奖结果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委员会的主观倾向和评委们的内部斗争……诺贝尔奖的荣誉能给一个国家带来声望,推动经济发展,鼓励更多青少年投身学术研究和文化创新,但中国人,也能用一种淡定、从容的态度看待和关注诺贝尔奖。因为,今天的中国人,完全有这份底气。‎ ‎(摘编自澎湃新闻《今天,我们如何关注诺贝尔奖?》)‎ 材料四:‎ 客观说,不少中国人对诺贝尔奖总体上仍有崇拜心结,有人号召漠视这个奖项,实际上很难做到。西方仍处在全球软实力的上游,我们受西方影响经常是情不自禁的。‎ 但我们对诺贝尔非自然科学奖的理性认识也的确在增加,质疑它们已经成为很多人对其态度的一个持久性元素。‎ ‎……‎ 允许自己对诺贝尔奖的各种临时性感受自然发生,不纠结于对它形成前后一致的统一态度,不被它牵着鼻子走,这或许才是中国社会对诺贝尔奖真正的一份"平常心"。‎ ‎(摘编自环球时报《看淡诺贝尔奖,说来容易其实挺难》)‎ ‎4. 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今年诺贝尔文学奖的两位得主,分别是波兰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和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 B. 自诺贝尔文学奖颁布以来,瑞典学院有8次宣布“保留奖项”,推迟的原因都是因为战争或没有合适的候选人。‎ C. 近几十年来,当代中国科学家们取得了不少诺贝尔奖级成果,因此我们有足够的底气说,中国必将获奖。‎ D. 从诺贝尔奖获奖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在很多领域仍与国际存在差距。‎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诺贝尔奖已经走过了一个多世纪,见证了百年来人类历史的变迁,恐怕哪个国家都不会完全忽视它的价值和意义。‎ B. 中国作家残雪因在诺贝尔文学奖赔率预测榜上名列前茅而令国人感到欣喜。‎ C. 诺贝尔奖背后的科学家精神比获奖者及其科研成果更有价值。‎ D. 对诺贝尔非自然科学奖的质疑已经成为很多人对其态度的一个持久性元素。‎ ‎6. 随着2019年诺贝尔奖项的尘埃落定,请你结合上述材料谈一谈,我们今日应如何关注诺贝尔奖?‎ ‎【答案】4. D 5. B ‎ ‎6. ①从获奖成果中看到中国在不少领域仍然存在差距。②不必妄自菲薄。③要客观地用一种淡定、从容的态度看待和关注诺贝尔奖,保持平常心。④关注诺贝尔奖,不仅要对获奖者及其科研成果进行科普,更要弘扬诺贝尔奖背后的科学家精神。‎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首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与选项相关的句子,理解每一个选项时,仔细分析选项的每一个重点,与原文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A项,“今年诺贝尔文学奖的两位得主”表述有误。原文说“瑞典学院常任秘书马茨·马尔姆代表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宣布,将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波兰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将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可知两人不是同一年得奖,波兰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是2018年得主。 ‎ B项,“推迟的原因都是因为战争或没有合适的候选人”表述有误,原材料讲,瑞典学院有8次宣布“保留奖项”,“这其中有6次是推迟至第二年颁奖,推迟的原因都是因为战争或没有合适的候选人”,并不是说8次都如此。 ‎ C项,“中国必将获奖”表述绝对。原文只是说,近几十年来,当代中国科学家们取得了不少诺贝尔奖级成果,因此我们有足够的底气说,中国必将获奖。‎ 故选D。‎ ‎【5题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以及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虑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要逐一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什么关系,比对每一个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B项,因果关系错误。原文“中国作家残雪也因为在预测赔率榜上名列前茅而广受关注。毫无疑问,一位中国作家若能得到诺贝尔文学奖的肯定,总是令人感到欣喜”。可见,文中说“中国作家残雪也因为在预测赔率榜上名列前茅而广受关注”,而不是说他“因为在预测赔率榜上名列前茅”而令国人感到欣喜。“令国人感到欣喜”的是中国作家“能得到诺贝尔文学奖的肯定”这一结果。‎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本题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解题时要审清题干,找出关键词语,把握答题方向;然后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理清要点,在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或段落,并将需要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概括。随着2019年诺贝尔奖项的尘埃落定,结合上述材料谈我们今日应如何关注诺贝尔奖,需要从文中去找相关的语言信息。题干中“我们”提示要从中国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联系材料二的第二段“100多年来,诺贝尔奖见证了人类改变世界、改变自身生存和生活状况的努力探索,是对致力科学事业之人的最高奖赏之一。从获奖成果中,国人可以看到中国在不少领域仍然存在差距。看到差距与不足,有利于营造一个更加健康的科研环境,推动我国科学技术取得更大进步”, 可知国人应该从获奖成果中看到中国在不少领域仍然存在差距;从第三段,“诺贝尔奖数量的多寡其实很难反映当前我国科学发展现状和总体科技实力”的分析看,“当代中国科学家们获得和平稳定的科研环境不过几十年,近几十年来取得了不少诺贝尔奖级成果,何时获奖或许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我们不必妄自菲薄,要有足够的底气,以“水到渠定成”的淡然心态看待诺贝尔奖得失。材料三开头讲“诺贝尔奖带来的热议,绝不是凑热闹、蹭热点。我们之所以要关注诺贝尔奖,不仅是对获奖者及其科研成果进行科普,更要弘扬诺贝尔奖背后的科学家精神”是谈的关注诺贝尔奖的原因,关注诺贝尔奖,“对获奖者及其科研成果进行科普,更要弘扬诺贝尔奖背后的科学家精神”也是正确做法;结尾“但中国人,也能用一种淡定、从容的态度看待和关注诺贝尔奖。因为,今天的中国人,完全有这份底气”这句话,是从态度上提示我们要“用一种淡定、从容的态度看待和关注诺贝尔奖”。‎ ‎【点睛】‎ 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省。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晨读 长白山 一座大山下,有三间茅草房。‎ 东屋住着明子爷爷,西屋住着明子爷爷的两个孙子:成龙、成虎。‎ 结束了一个美梦,明子爷爷醒了。‎ 明子爷爷知道,已经是早晨4点。这不是钟表告诉明子爷爷的,而是明子爷爷的生物钟发挥了作用。‎ 明子爷爷梦见成龙在黑板上写着什么,孩子们都在认真看;梦见成虎戴着眼镜在纸上画着什么,一个领导模样的人在旁边笑。‎ 明子爷爷在梦里说,俩孙子都出息了。‎ 明子爷爷勇敢地把头从被窝里伸出来,一股寒气像鬼一样拍打着明子爷爷的额头、脸和没有几根毛发的头皮,甚至花白的胡子上还结了冰碴儿。‎ 明子爷爷虽然老胳膊老腿了,但还是挺麻利地穿上了厚厚的棉衣棉裤。下了炕,明子爷爷就顺顺当当径直去了西屋。‎ 明子爷爷对自己的房子太熟悉了,哪里是房门,哪里是锅台,哪里是炉子,他都了如指掌,摸黑都能准确找到,不差分毫,仿佛是白天一样。‎ 其实,对于明子爷爷而言,白天和黑天没有什么两样,因为他双眼失明。‎ 这是小鬼子报复的结果。‎ 那年,他两个点射,就让两个小鬼子报废了。然后,一枚炮弹落到他跟前,他就昏过去了,醒来时,眼前一片漆黑,于是,漆黑就成了他的常态。‎ 明子爷爷摸进了西屋,他先是把炉灰从炉子里取出来,然后,又在炉子里铺上豆秸,再在豆秸上铺土木袢子。当他摸木袢子时,心抖了一下,想,袢子不多了,得让队长帮助弄些木头来了。‎ 明子爷爷小心地将豆秸点燃,炉子里的火被屋外的狂风吸得呼呼地响,顿时,屋子里就有了热意。‎ 明子爷爷乐了,是乐在心里。‎ 他想,再等会儿,屋子热了,就叫成龙、成虎起来读书。‎ 昨天,俩孙子读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明子爷爷在心里又温习了一遍,自己觉得自己已经不是一个只会开枪打鬼子的武人,而是一个腹有诗书的文化人了。‎ 想到这儿,明子爷爷心里美美的。有孙子真好啊。‎ 成龙、成虎并不是明子爷爷的亲孙子,而是他抱养的弃儿。‎ 八年前,明子爷爷上山去砍柴,听到婴儿的哭声。循着声音走过去,他摸到了成龙,那时,成龙还不叫成龙,是因为成龙的身边卧着一条小蛇,于是,就叫成龙了。‎ 七年前,他又捡回了小虎,因为一将小虎抱回屋,明子爷爷家的猫就舔他的脸,于是,明子爷爷就给他取了这个名字。‎ 刚抱来成龙那会儿,有人就嘲笑他:把自己养活好得了,还养什么弃儿。‎ 明子爷爷大怒,少放屁!‎ 屋子里已是热浪滚滚,明子爷爷想,该让孙子起来了。‎ 于是,他喊,成龙、成虎起来念书!‎ 他想,两个孙子一定会像往天那样说,好!爷爷!‎ 但现实却与他的想象完全相反。‎ 明子爷爷想,这个岁数正是贪睡的年龄!但转念想,不对,每天可不是这个样子啊!‎ 成龙、成虎起来!‎ 又是一阵可怕的沉默!‎ 明子爷爷赶紧走到炕边,伸手一摸,被子紧紧贴着炕席:俩孙子干吗去了呢?‎ ‎“咕咚”“咕咚”,是木头撞击僵硬大地的声音。‎ 紧接着,门“吱嘎”开了,一股冷风随之进了屋子。然后,就是稚嫩的声音:爷爷,我们该背诗了!‎ 成龙、成虎,你们去弄烧柴了吗?‎ 爷爷,今天,我们背骆宾王的《咏鹅》。来,我念一句,您跟着念一句:‎ ‎“鹅,鹅,鹅”‎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曲项向天歌!”‎ 沧桑和稚嫩的声音混合在一起,从茅草屋中传出,温暖着屋外寒冷的空气。‎ ‎(选自《小说林》,2017年第2期)‎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如“炉子里的火被屋外的狂风吸得呼呼地响”,交代了人物所处的生活环境非常艰苦。‎ B. 小说运用多种叙述方式,叙写了老人的美梦、失明的原因、孙子的由来,使得小说内容充实,结构富于变化。‎ C. 成龙、成虎早早出门拾柴,为爷爷分担家务,反映了他们小小年纪就能体会到生活的艰辛,懂事早、成长快。‎ D. 小说用含蓄深沉的语言,叙写了爷爷与孙子三人之间那种超越血缘关系的亲情,字里行间流动着人性的温情。‎ ‎8. 明子爷爷在叫孙子起来读书的过程中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简要分析。‎ ‎9. 小说是如何围绕“晨读”来展开情节的?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答案】7. D 8. ①等待屋子暖和,不让孙子挨冻,感到快乐;②没有得到及时回应,认为孙子贪睡而表示理解,感到宽慰;③发现孙子没在炕上,感到疑惑,进而惊慌、紧张;④听到孙子打柴回家,感到欣喜。 ‎ ‎9. ①开头写爷爷的美梦,梦见孙子成为有出息的人,梦的实现,需要“晨读”。 ②中间写爷爷早起生火取暖,等屋子热后再叫孙子起来念书,为的是“晨读”。③爷爷温习孙子读过的《悯农》,觉得自己变成文化人,是“晨读”的作用。④结尾写爷孙一起背诵《咏鹅》,琅琅书声温暖屋子,温暖远方,使“晨读”富有生机、蕴含希望,升华了主旨。‎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本题D项,“小说用含蓄深沉的语言”错,从全文看这篇小说的语言朴实无华,并非“含蓄深沉”。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人物心理的分析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时要返回原文,找到相关描写,再用简洁得语言加以概括。解答本题要先审题,题干是“明子爷爷在叫孙子起来读书的过程中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简要分析。”,抓住关键信息“明子爷爷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在叫孙子起来读书的过程中”。据此明确答题的有效区间是文本的第十六段至文末部分,然后在文章中圈画出对明子爷爷心理描写的相关语句进行分析,如“他想,再等会儿,屋子热了,就叫成龙、成虎起来读书。……想到这儿,明子爷爷心里美美的。有孙子真好啊。”、“屋子里已是热浪滚滚,明子爷爷想,该让孙子起来了。……他想,两个孙子一定会像往天那样说,好!爷爷!但现实却与他的想象完全相反。明子爷爷想,这个岁数正是贪睡的年龄!但转念想,不对,每天可不是这个样子啊!成龙、成虎起来!”、“又是一阵可怕的沉默!明子爷爷赶紧走到炕边,伸手一摸,被子紧紧贴着炕席:俩孙子干吗去了呢?”、“‘咕咚’‘咕咚’,是木头撞击僵硬大地的声音。紧接着,门‘吱嘎’开了,一股冷风随之进了屋子。然后,就是稚嫩的声音:爷爷,我们该背诗了……你们去弄烧柴了吗?爷爷,今天,我们背骆宾王的《咏鹅》。来,我念一句,您跟着念一句”等,最后分析明子爷爷的心理时,要注意明子爷爷叫孙子起来读书的过程,分为等待屋子变暖和,刚叫时没有像往常一样及时得到回应,再到去摸床铺发现孙子没在炕上,最后听到木头撞击僵硬大地的声音和推门声,答题时关注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和表示人物心理的词语,如“再等会儿”“已是”“紧接着”“心里美美的”“转念想”等这样显性的词,当然还要抓住句子中的一些暗示性词句,以帮助我们来分析明子爷爷的心理变化。‎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解答时按照提示梳理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再思考借助这些形象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解答本题应先审题,题干是“小说是如何围绕“晨读”来展开情节的?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抓住“晨读”“展开情节”“分析”等关键信息。然后到文中找与“晨读”相关的人事,认真分析为何晨读,晨读的内容、晨读有何意义。还要弄清楚全文主要叙写了老人的美梦、老人凌晨生火取暖,等屋子热后再叫孙子起来念书、失明的原因、孙子的由来,孙子早出门拾柴,为爷爷分担家务等事,而与“晨读”相关是老人的美梦、生火取暖及祖孙一起背诵《咏鹅》的情节。最后分析时要结合文本的内容按行文顺序分点作答,答题时要扣住晨读。‎ ‎【点睛】‎ 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因为是文学作品的阅读,不同的人可能会读出不同的的内容,因此在命制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文,字千之,初名强,束鹿人。永乐十九年进士。授监察御史。持廉奉法,为都御史顾佐所称。宣德末,奉命治彰德妖贼张普祥狱。还奏称旨,赐今名。‎ 英宗即位,迁陕西按察使。遭父忧,命奔丧,起视事。正统三年正月擢右副都御史,巡抚宁夏,五年召为大理寺卿。明年与刑部侍郎何文渊录在京刑狱,寻迁右都御史。九年出视延绥、宁夏边务。劾治定边营失律都督佥事王祯、都督同知黄真等罪,边徼为肃。明年代陈镒镇守陕西,平凉、临洮、巩昌饥,奏免其租。寻进左都御史。在陕五年,镇静不扰。‎ 景泰改元,召掌院事。文为人深刻有城府,面目严冷,与陈镒同官,一揖外未尝接谈。诸御史畏之若神,廷臣无敢干以私者,然中实柔媚。给事中林聪等劾文、镒畏势长奸,下诏狱。二人俱伏,乃宥之。‎ 是时,陈循最任,好刚自用。高谷与循不相能,以文强悍,思引与共政以敌之,乃疏请增阁员。循举其乡人萧维祯,谷遂举文。而文得中官王诚助,于是诏用文。寻自江、淮还朝,改吏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直文渊阁。二品大臣入阁自文始。寻遭母丧,夺哀如前。文虽为谷所引,而谷迟重,循性明决,文反与循合而不附谷。其后以子伦故,欲倾考官,又用谷言而罢。由是两人卒不相得。‎ 五年进少保,兼东阁大学士。再进谨身殿大学士,仍兼东阁。英宗复位,即日与于谦执于班内。言官劾文与谦等谋立外籓,命鞫于廷。文力辩曰:召亲王须用金牌信符遣人必有马牌内府兵部可验也辞气激壮逮车驾主事沈敬按问无迹廷臣遂坐谦、文召敬谋未定,与谦同斩于市,诸子悉戍边。敬亦坐知谋反故纵,减死,戍铁岭。文之死,人皆知其诬。以素刻忮,且迎驾、复储之议不惬舆论,故冤死而民不思。成化初,赦其子还,寻复官,赠太保,谥毅愍。‎ 节选自《明史·王文传》(有删节)‎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召亲王须用金牌信符/遣人必有马牌/内府兵部可验也/辞气激壮/逮车驾主事/沈敬按问无迹/‎ B.‎ ‎ 召亲王须用金牌/信符遣人必有马牌/内府兵部可验也/辞气激壮/速车驾主事/沈敏按问无迹/‎ C. 召亲王须用金牌信符/遣人必有马牌/内府兵部可验也/辞气激壮/逮车驾主事沈敬按问/无迹 D. 召亲王须用金牌/信符遣人必有马牌/内府兵部可验也/辞气激壮/逮车驾主事沈敬按问/无迹/‎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B. 视事,即考察政事,明代通常会派遣廷臣管理地方事务和对原有机构进行视察、改革以整饬吏治、革除积弊。‎ C. 大学士,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大学士中居首者,号称首辅,其权最大。‎ D. 谥,古代帝王或大官死后评给的称号,但亦有“私谥”,即古代士大夫死后由亲属、朋友或门人给予的谥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 王文保持廉洁,遵守法律。宣德末年,奉命处理案件,使皇帝很满意;弹劾处理不遵法纪官员的罪行,使边境上吏治得到澄清。‎ B. 王文胸有城府,审时度势。林聪等人弹劾他,他认罪,朝廷反而原谅了他;高谷虽引荐他,但其反而和陈循投合却不依附高谷。‎ C. 王文严峻冷酷,刻薄强悍。御史们都像忌惮神明一样忌惮他;因为他向来的刻薄强悍,以致含冤死去而百姓并不思念他。‎ D. 王文治理有方,历任多职。代陈镒镇守陕西,王文上奏免去发生灾荒的地方的田租;进升左都御史,地方上安定不乱。‎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为人深刻有城府,面目严冷,与陈镒同官,一揖外未尝接谈。‎ ‎(2)其后以子伦故,欲倾考官,又用谷言而罢。由是两人卒不相得。‎ ‎【答案】10. C 11. B 12. C ‎ ‎13. (1)王文为人深沉刻薄,心中很有城府,面貌严峻冷酷,和陈镒同在官位,见面只是作个揖,没有交谈过。‎ ‎(2)那以后因为儿子王伦的缘故,想设计陷害考官,又因高谷进言而罢黜。从此两人终于不相合。‎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召亲王须用金牌信符遣人必有马牌内府兵部可验也辞气激壮逮车驾主事沈敬按问无迹”,这段化是说“‘征召亲王须用金牌信符,派人必须有马牌,这在内府和兵部可以验证。’言辞激昂壮烈。于是逮捕了车驾主事沈敬讯问,查无实证”,重点关注动词、名词、代词以及语气词等,根据句意和语法关系进行排除,如“金牌信符”为并列短语,都是“用”的宾语,此处不能断开,这就排除BD两项;“车驾主事沈敬”为“逮”的宾语,“车驾主事”是“沈敬”的官职,不能断开,这就排除A项,故选C。‎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B项,“视事,即考察政事……”错误,“视事”非考察政事,而指“官吏到职办公”。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C项,“因为他向来的刻薄强悍,以致含冤死去面百姓并不思念他”错误,选项对他死去而百姓并不思念他的原因概括不全面,从原文看,他含冤死去而百姓并不思念的原因除其平常刻薄强悍外,还有“在奉迎英宗及景泰帝复储等事的议论与舆论相反”。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第一句,“深刻”,深沉刻薄;“严冷”,严峻冷酷;“同官”,同在官位;“揖”,揖;“尝”,曾经,“未尝”,未曾;“接谈”,交谈。第二句,“以……故”,因为……的缘故;“倾”,使动用法,使……倾倒,此处引申为陷害;“用”,因为,“言”,进言,“罢”,(被)罢黜,动词包含被动;“由是”,从此;“卒”,最终;“相得”,契合、投机,互相投合,相处得很好。‎ ‎【点睛】文言文断句,可以提供以下参考:(1)借助古代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地理、历史、官职、科举、姓名等。(2)根据互文、对偶、排比等修辞断句,抓住这个特点,常能断开一处,接着可以断开几处。(3)根据前后内容的关系,尤其是总领句或分承句。(4)根据韵文的特点断句,把握一定的用韵规律。(5)借助一些标志性词语断句,文言对话常用“日”、“云”等,句首常用如下语气助词“夫、盖、盍、若夫、嗟夫”等,句末常用如下语气助词“者、也、矣、乎、哉、耶、耳、而已、欤(与)”等,(6)借助一些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为……所……”、“受……于……”“何异于……”等。‎ 文言文参考译文:‎ 王文,字千之,起初名叫王强,束鹿人。永乐十九年进士,被任为监察御史。他保持廉洁,遵守法律,被都御史顾佐所称道。宣德末年,奉命处理彰德妖贼张普祥案件。还京奏报,使皇帝很满意,赏赐他名为文。‎ 英宗即位,王文升任陕西按察使。遭逢他父亲的丧事,朝廷命令他回家奔丧后,回来再上任。正统三年正月,升为右副都御史,为宁夏巡抚,正统五年,被征为大理寺卿。第二年,他和刑部侍郎何文渊审问京城中的狱案,不久,被升为右都御史。正统九年,出去视察延绥、宁夏边防事务。弹劾处理定边营不遵法纪的都督佥事王祯、都督同知黄真等人罪行,边境上吏治得到澄清。第二年代陈镒镇守陕西。平凉、临洮、巩昌等地发生灾荒,王文上奏免去这些地方的田租。不久,进升左都御史。在陕西五年,地方上安定不乱。‎ 景泰帝即位后,王文被征召入京掌管都察院事务。王文为人深沉刻薄,心中很有城府,面貌严峻冷酷,和陈镒同在官位,见面只是作个揖,没有交谈过。各御史都像忌惮神明一样忌惮他,朝中官员没有敢以私事求他的,然而王文内心却柔顺温和。给事中林聪等人弹劾王文、陈镒畏惧权势助长邪恶,关他们到诏狱。二人全都认罪,朝廷反而原谅了他们。‎ 这时,陈循最放纵,喜欢刚愎自用。高谷与陈循不相和睦,因为王文强悍,高谷想引荐(王文)入阁共同理政来对付陈循,于是上疏请求增加阁员。陈循举荐了他的同乡萧维祯,高谷于是举荐了王文。而王文得到了宦官王诚的帮助,皇帝下诏招王文入内阁。不久,王文从江、淮回朝,改任吏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执掌文渊阁。二品大臣进入内阁正是从王文开始的。不久,遭母丧,“夺情”和以前一样。王文虽然是被高谷引荐的,但高谷迟疑慎重,陈循却明朗决断,王文反而和陈循投合却不依附高谷。那以后因为儿子王伦的缘故,想设计陷害考官,又因高谷进言而罢黜。从此两人终于不相合。‎ 五年升少保,兼任东阁大学士。再升为谨身殿大学士,仍兼职东阁。英宗复位,王文当天就和于谦一起在朝中被捕。御史们劾奏王文和于谦等想迎立藩王,命令在朝廷中审问。王文竭力辩驳说:“征召亲王须用金牌信符,派人必须有马牌,这在内府和兵部可以验证。”言辞激昂壮烈。于是逮捕了车驾主事沈敬讯问,查无实证。朝臣就判于谦和王文召来沈敬计议未定,因此把王文和于谦一起斩于市上,他的儿子都被充军到边地。沈敬也被处以知道谋反而故意纵容不报的罪名,免死,充军到铁岭。王文之死,人们皆知道他是被冤枉的。只因他平常刻薄强悍,而且在奉迎英宗及景泰帝复储等事的议论与舆论相反,所以含冤死去而百姓并不思念。成化初年,赦免他儿子回来,不久恢复其官职,追赠太保,谥为毅愍。‎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①‎ 杜 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 九华山②路云遮寺,清弋江③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①本诗作于开成 4 年(839),当时杜牧在宣州(今安徽宣城)为官,即将离任回京;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今安徽潜山)。②九华山:在池州青阳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③清弋江:长江下游支流,在宣州城西。‎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联色调明快,笔触简洁,交代了送行时间和环境,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 B. 颔联通过“云遮寺”“柳拂桥”这些景物,点明了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的景象。‎ C. 颈联“君意如鸿”“我心悬旆”用对比手法,突出友人与诗人分别时的不同心境。‎ D. 尾联写两人同到宣州任职,现在却要各奔东西,抒发了作者与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和离任回京、仕途未定的惆怅不安之情。‎ ‎15. 本诗前两联是如何写景的?对表达情感有何作用?‎ ‎【答案】14. B 15. (1)①虚实结合。首联写江南早春阳光明媚、芳草鲜美的景象,是实写。颔联上句想象友人赴任途中经过九华山的景象,是虚写;下句写两人分别时的场景,是实写。‎ ‎②远近结合。首联写江南早春阳光明媚、芳草鲜美的景象,是近景。颔联上句想象友人赴任途中经过九华山的景象,是远景;下句写两人分别时的场景,是近景。‎ ‎(2)反衬(或:以乐景衬哀情)。前四句通过描写江南早春明丽和煦的美景,反衬了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以及自己离任回京、仕途未定的惆怅不安之情。‎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合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任细班折。题中项考核手法,其余选项考核内容,其中B项,颔联是想象友人裴坦赴任途中所见之景,并不是“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之景”。故本题选B项。‎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中写景的手法和情感的题目,写景的手法注意顺序、着眼点和手法,情感注意结合诗中的重点词语和注释等作答,从顺序看,首联写江南早春阳光明媚、芳草鲜美的景象,是近景。颔联上句想象友人赴舒州途中经过九华山的景象,是远景;下句写两人分别时的场景,是近景,远近结合;从手法看,首联写江南早春阳光明媚、芳草鲜美的景象,是实写,颔联上句想象友人赴舒州途中经过九华山的景象,是虚写,下句写两人分别时的场景,是实写,虚实结合。总体看这两联是乐景衬哀情,通过描写江南早春明丽和煦的美景,反衬了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自己仕途未定的惆怅及回到京城后会感到寂寞之情。‎ ‎【点睛】分析诗歌的写景方式注意从顺序、着眼点和艺术手法的角度进行分析。顺序注意高低、俯仰远近等,着眼点注意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写景。艺术手法注意是动静、虚实、对比、衬托等等表现手法和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式。答题时结合诗句具体的分析。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运用(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出圣人要达到超越时空、无所依赖的境界所凭借的方式是 “_____,_______”。‎ ‎(2)《离骚》中表明作者在黑暗混乱社会中烦闷失意,走投无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3)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中,“________”一句用视觉描写了从白天鏖战到夜晚,伤亡惨重,晚霞映照着战场的情景。“______”一句从听觉渲染了战场悲壮的气氛。‎ ‎【答案】 (1). (若夫)乘天地之正, (2). 而御六气之辩。 (3). 忳郁邑余侘傺兮, (4). 余独穷困乎此时也 (5). 塞上燕脂凝夜紫 (6). 角声满天秋色里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本题是情景默写,作答时注意认真审题,选准所填语句,注意重点字的写法。比如“御、辩、忳、邑、侘、傺、燕、满”等字。‎ ‎【点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看清要求,答题时从最有把握的题做起;要看清出处,根据出处提示回想原文信息,搜索所需语句。确定语句后,默写要注意易错字、生僻字及语气词的写法,学生记忆时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第II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黄沙漫天的楼兰古城,是人类向大自然过度索取留下的深刻教训; 一方的都江堰,记录下中国人 利用自然的朴素智慧;新中国成立以来,三代塞罕坝人接力传承,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人类与生态环境互动的诸多事例,一遍遍警示和昭示我们: 、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已走到尽头,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已是必然选择。‎ 绿色是大自然的底色,我们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工业化留下了满目疮痍的生态创伤,也为社会制造了大量的财富。面对脆弱的生态环境,我们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如今,绿色生活方式已经是中国社会的新时尚,生态环保思想日益成为主流文化。垃圾分类制度逐步推进,绿色出行为“最后一公里”难题找到了答案,“地球一小时”等环保公益活动 ……( );保护环境的自觉,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润泽 妥善 杀鸡取卵 如火如荼 B. 润泽 妥当 以卵击石 如日中天 C. 滋润 妥善 杀鸡取卵 如日中天 D. 滋润 妥当 以卵击石 如火如荼 ‎18.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工业化留下了满目疮痍的生态创伤,也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 B. 工业化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也留下了满目的生态创伤。‎ C. 工业化为社会制造了大量的财富,也留下了满目疮痍。‎ D. 工业化留下了满目疮痍,也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热爱自然的情怀,凝聚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 B. 对自然的热爱,凝聚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 C. 热爱自然的情怀,凝结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 D. 对自然的热爱,凝结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 ‎【答案】17. A 18. B 19. A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润泽:雨露滋润,不干枯,使滋润。滋润:舒服。结合“都江堰”“一方”分析,选用“润泽”。‎ 妥善:妥当完善。妥当:稳妥适当。修饰“利用”,选用“妥善”。‎ 杀鸡取卵:比喻只图眼前的好处而损害长远的利益。以卵击石:比喻不自量力,自取灭亡。结合“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已走到尽头”分析,此处主要讲只顾眼前,不考虑未来的意思,选用“杀鸡取卵”。‎ 如火如荼:原形容军容之盛。后用来形容旺盛、热烈或激烈。如日中天:形容事物正发展到十分兴盛的阶段。形容“环保公益活动”的状况,选用“如火如荼”。‎ 故选A。‎ ‎【1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 ‎“疮痍”与“创伤”重复,排除A项。‎ ‎“制造”和“财富”搭配不当,排除C项。‎ 句序不当,应该是先说“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然后说“留下了满目疮痍”,排除D项。‎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 结合后面“保护环境的自觉,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保持句式一致,排除B项、D项;‎ 结合“强大动力”分析,“凝聚”比“凝结”更合乎语境,排除C项。‎ 故选A。‎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 个字。‎ 每个追求者都渴望成功,然而,①______________,这就是追求本身。我宁愿做一个未必成功的追求者,②_______________。如果说成功是青春的一个梦,那么,追求即是青春本身,是一个人心灵年轻的最好证明。③____________,谁就青春常在,一个人的青春是在他不再追求的那一天结束的。‎ ‎【答案】 (1). 还有比成功更宝贵的东西 (2). 而不愿是一个不再追求的成功者 (3). 谁追求不止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学生运用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能力,以情境补写的方式出现,答题时注意语意和结构上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如第①根据前后文的 “成功”“然而”“比青春本身”应该填写“比成功更宝贵的东西”;‎ 第②空前文的“我宁愿做一个未必成功的追求者”,和前面“追求本身”应该填写“而不愿是一个不再追求的成功者”;第③空注意后文“结束”,应该填写“谁追求不止”。‎ ‎21.请概括慕课的四个特点。(每条不超过6个字)‎ 慕课(MOOC),即大规模网络在线公开课程,完全不同于近十年兴起的教学视频和网络公开课,是一种将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授课者和成千上万个学习者通过教与学联系起来的大规模线上公开课程。它以兴趣为导向,凡是想学习的,都可以进来学,不分国籍,只需一个邮箱,就可注册参与。它的授课充分运用动画、视频、微课程和小测试等手段,使教学深入浅出,更能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线上你问我答,亦学亦师,形成强大的线上学习社区,极大促进了师生间的互动教学、学生间的协同学习。‎ ‎【答案】示例 ①规模大(“学生人数多”或“受益人数多”) ②开放性强(“入学容易”或“平台开放性强”) ③教学方法多样(“授课方式生动”或“授课手段多样”) ④教学互动性强(或“互动协作性强”)‎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以先分析语段表达的主要内容,然后加以概括或转述。语段第一句解释“慕课”这个概念,第二句写参与方式,第三句写授课方式,第四句写学习方式和效果。然后根据对语句的理解和题干的要求,把每一句的关键内容按照字数的要求加以概括或转换。比如第四句,“线上你问我答……极大促进了师生间的互动教学、学生间的协同学习”的字数超过题干要求,可以把语句转换为“互动协作性强”。‎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对于你来说,参加清华大学自主选拔的这段经历也许为你的人生带来了经验与成长;对于清华大学来说,这也是我们无比珍视的财富与宝藏。在来自全国各地的万千优秀学生中做出选择,并不是一件简单轻松的事情。因为我们清楚地知道,需要为每位考生闪着光的人生负责任。而最终做出的决定,永远是带着遗憾与痛心的。相对于一个单纯的结果,我们更想让你了解:人生的路口有很多,未来的选择也有很多。曾经无悔地奋斗过,没有因为成就而冲昏头脑,没有因为挫败而一蹶不振,这就是这段岁月给我们最好的礼物。我们不愿刻意历历细数一路走过的艰难与荣光,因为梦想还有,来日方长。我们期待你整装待发,再次奔赴心中的芳华。‎ ‎(节选自《清华大学给自主考试落榜生的一封信》)‎ 阅读后你有什么样 感受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和自身实际写一篇文章,自定立意,角度自选,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范文:‎ 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读了《清华大学给自主考试落榜生的一封信》,我的内心感慨颇多。‎ 木心先生曾说:“万丈深渊,走下去,也是繁华似锦。”同样的,我们追求梦想的脚步,也不会因为一时的失败而无路可走。人生之旅既有春和景明,也有风雨兼程,这段惠风和畅,那段便可能雨骤风狂。不要说曾经失去,也不要说曾经拥有,失去的不是永远失去,得到的也不是永远拥有。‎ 人生的路口有很多,未来的选择也有很多。‎ ‎“跌倒了就要站起来!”如果通过这段黑暗能让我们离目标更近一步,我愿意不断地调整,不断地向前迈进,如同史铁生一般在困境中找出生命的精彩,如同中国女排的姑娘们逆风翻盘,赢取胜利。也许对于年轻的我们来说,不服输的姿态是我们的武器,坚定地向前迈步是武器上的利刃,即使寸步难行,我们也需坚持前行,因为路的尽头种着梦想。‎ 折梦为翼,负梦前行。‎ 我们的梦想是什么?也许是一所理想的大学,一座向往的城市,一个想要遇见的人。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将坚持与努力挥洒向生活,别人游戏时我们学习,别人睡觉时我们学习,别人偷懒时我们学习。我们的梦想是诗,是远方的田野,面对社会发展的滚滚洪流,我们又怎甘心屈身于一个小小的城镇,躲在阴暗的角落去看闪闪发光的别人?我们要通过努力站在光鲜的舞台展示耀眼的自己。‎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大鹏代表远大的志向、宏伟的抱负,代表藐视世俗的狂放。大鹏积攒实力,等待时机。一旦时机到来,大风起兮云飞扬,此时外界再也束缚不了他了,这时一飞冲天,一鸣惊人,从此苦尽甘来,扬眉吐气。‎ 梦想还在,未来可期。‎ ‎“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鸣呃。”李贺希望有朝一日能施展报复,少年正该壮志凌云,怎能一蹶不振?岂能遇到困惑就悲秋长叹?李白在风华正茂之时即怀有“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与豪迈,毛泽东“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即立下“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豪情壮志……试问哪一个成大事之人不是胸怀惊鸿之志呢?青年人只有满怀抱负,有拿云心事,才会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忍与勇气。人生因理想才有了前行的方向,才不会轻易放弃奔赴心中芳华的目标。‎ 整装再发,再赴芳华。‎ 就像战士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远征,即便失败又如何?只要我们坚定地走过一个又一个低谷,大步向前走,走自己选择的道路,终能抵达心之所向,梦之所往。我们曾经努力过、奋斗过,在逆境中成长,在苦难中磨砺,从失败中汲取经验,我们最终要成长为一棵真正扎根在山巅的大树。‎ 勿忘初心,“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向前走,战胜挫折与坎坷,奔赴自己心中的芳华!‎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材料节选自一封信,写信者为清华大学,收信人为参加清华大学自主招生考试的落榜生。立意的重点在清华大学对自主考试落榜青年的期望那一段文字上,虽然在清华大学自主招生上失利,甚至经历了高考失利,或人生中的其他失败,但对曾经的奋斗与拼搏却不必后悔,因为对青年人而言,失败与挫折也是一笔财富。只要心中的梦还在,只要愿意继续为之努力,美好的理想终会实现。对于高三考生而言,这道题既是一道作文训练题,也是一道人生指导与励志题。‎ 审题:‎ 一、限制性 ‎1.情境限制:材料节选自“清华大学给自主考试落榜生的一封信”,文字原本的阅读对象是在清华大学自主招生中落榜的学生,重点在“落榜”一词上。因此写作的情境必须限制在“落榜”之下,或者由落榜引申为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失败与挫折;‎ ‎2.内容限制.:题干要求“你有什么样的感受与思考”,“感受与思考”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请结合材料和自身实际写一篇文章”,所写内容既要和材料相关联,又要与现实生活中的自身实际相关联;‎ ‎3.立意限制:一个“更”字限定了材料的重点,考生立意要重在后半部分清华大学对自主考试落榜青年的期望上,由此生发感悟与思考。这段话已经设定好了立意的方向,考生只需在这个方向上展开即可。审题难度不大,但要体现对考试落榜或挫折失败问题的深刻领悟。‎ 二、开放性 ‎1.写作者的身份是开放的:写作者的身份不只局限于自主招生的落榜生,也可以是高考落榜生,甚至可以拓展到在学习与生活中遇到挫折与坎坷的青年学生,或面临其他重大人生选择的青年人;‎ ‎2.立意角度开放:清华大学对自主考试落榜青年的期望这段话中共有四个句号,四个句号分别是四个重点,考生可以侧重一点来写,也可综合立意; ‎ ‎3.内容开放:任务部分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和自身实际”写一篇文章,材料是固定不变的,但对材料的感悟却是个性化的,“自身实际”更是个性化的,内容的开放性极强。‎ 三、命题方向:‎ 人文底蕴:人文关怀;‎ 实践创新:问题解决;‎ 健康生活:健全人格、白自我管理;‎ 学会学习:乐学善学、勤于反思;‎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梦想还在,未来可期;‎ ‎2.无悔过去,放眼未来;‎ ‎3.人生是道选择题,未来选择有很多;‎ ‎4.折梦为翼,负梦前行;‎ ‎5.整装再发,再赴芳华;‎ 偏题立意:‎ ‎1.为自主招生叫好;(未读懂材料重点,材料重点是清华大学对白主招生落榜考生的劝慰与鼓励)‎ ‎2.名校情结可休矣;(材料鼓励自主招生落榜考生重新选择,并非批评名校情结)‎ ‎3.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理解偏差,自主招生落榜与谦虚、骄傲无关) ‎ 素材:‎ ‎1.人生的路口有很多,无论自主选拔,还是高考,都只是其中一个。在我们备战高考时,我们也曾以为高考就是人生最重要的分岔路,它会决定一生;但当真正告别那段岁月后,我们发现,其实它只是人生的一个短暂阶段,它永远不能定义“我是谁”“我能成为谁”“我的人生会不会有价值”……‎ 未来的选择还有很多。曾经无悔地奋斗过,没有因为成就而冲昏头脑,没有因为挫败而一蹶不振,这就是这段岁月给我们最好的礼物。我们不愿刻意历历细数一路走过的艰难与荣光,因为梦想还有来日方长。‎ ‎2.清华传承的品质是自强不息,不要因为一次挫败,就给了自己不去优秀的理由。我们期待你整装待发,再次奔赴心中的芳华。‎ 我们真诚地希望,这份结果对你能有所助益。希望它为你增加的是勇气,而非自我怀疑,希望它为你带来的是收获,而非忧愁焦虑。‎ 请你相信,我们珍视你的每一份努力、每一分热爱。你的道路漫长,充满奇迹,充满发现,充满奇妙的花火,与源源不断的惊喜 ‎3.929年,清华大学外语系招生时爆出一条新闻,一位数学只考了15分、本应被退回的考生却被录取,这个人就是钱锺书。‎ 他的国文特优,英文满分,才华之优轰动清华。总分在清华大学正式录取的174名男生中,位列第57名。主管老师欲退不忍,欲取不敢,便报告了校长罗家伦。罗校长亲阅试卷后立即定夺:此为奇才,破格录取。‎ ‎4.1977年,余华参加了恢复高考制度后的第一次高考,“高考那一天,学校的大门口挂上了横幅,上面写着‘一颗红心,两种准备’。两种准备就是录取和落榜,一颗红心就是说在祖国的任何岗位上都能做出成绩。我们那时候确实都是一颗红心、一种准备,就是被录取,可是后来才发现,我们都落榜了。”‎ 后来,余华在卫生学校读了一年,被分配到小镇上的卫生院,当了一名牙医。‎ 空闲时,他呆呆望着窗外的大街,突然不知前途在何处。可也就在那一刻,他决定改变自己的命运——写小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以及后来的《兄弟》得以问世。‎ ‎5.执导电影《卧虎藏龙》、拿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李安,生长在书香之家,却不是“优秀”学生。父亲希望他读博士、当学者,请名师帮他补习功课,但成绩就是不见起色。两次考大学,他都名落孙山。‎ 后来考上艺专影剧科,学芭蕾、写小说、练声乐、画素描,李安的才华在艺术世界渐放光芒。那时,他才感到“灵魂第一次获得解放”,也才发现“原来人生可以不是千篇一律的读书与升学”。‎ ‎6.1981年高考,平常被语文老师誉为“很有前途”的迟子建作文“跑题”,仅得了5分。没想到,这反倒成就了她。‎ ‎“我高考不理想,只考上了大兴安岭的一所专科学校,学中文。因为课业不紧,我有充足的时间阅读从图书馆借来的中外名著,使我眼界大开。”‎ 迟子建感恩于“还没怎么感受到挫败,处女作就已在《北方文学》上发表”。第一份稿费,她可以给父亲买瓶他喜欢的“竹叶青”酒了。‎ 行文结构:‎ ‎1.引用名人名言木心先生的话,说论证我们追求梦想的脚步,也不会因为一时的失败而无路可走;‎ ‎2.人生的路口有很多,未来的选择也有很多。如同史铁生、如同中国女排的姑娘们;‎ ‎3.折梦为翼,负梦前行。引用“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论证我们要通过努力站在光鲜的舞台展示耀眼的自己;‎ ‎4.梦想还在,未来可期。引用李贺的“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鸣呃。”李白的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毛泽东的“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事例,论证人生因理想才有了前行的方向,才不会轻易放弃奔赴心中芳华的目标;‎ ‎5.整装再发,再赴芳华。就像战士义无反顾;‎ ‎6.最后,勿忘初心,“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向前走,战胜挫折与坎坷,奔赴自己心中的芳华!结束。‎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