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2020-2021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西省太原市2020-2021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答案)

2020~2021 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质量监测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上午 8:00-10:00) 说明:本试卷为闭卷笔答,答题时间 120 分钟,满分 100 分。 注:将选择题的答案填到下面的答题栏内。 一、现代文阅读(19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6 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 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背景下, 我国社会经济的运行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也对如何保持经济持续增长提出了更高要求。 放眼未来,以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显得尤为迫切。 对于经济增长来说,科技创新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提升供给能力和潜在增长率。经 历了改革开放以来数十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 了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技术革新,带来 了资源配置效率快速提升的可能性,并催生了新的经济形态。进行持续的科技创新,并将其 积极地运用到解决现实问题中,是我国宏观经济能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的必 要条件。 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关键是如何提升有限资源的配置效率,使得有限的资源能够催 生更多的产出。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资本与劳动边际效率的下降,是初始生 产要素红利逐渐见顶的显现,而科技创新是阻止这一下降最有效的手段。与历次工业革命的 关键要素一样,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科学技术具有极强的通用性特征。因其具有极强 的渗透性和协同性,数字技术能深刻地影响参与生产的各种要素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进而以 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方式提高经济总产出。 科技创新高度依赖于深厚的基础科学积累。只有在基础科学上产生的核心技术发明、新 产业和新理念,才能保证资本和劳动力投入的边际产出保持在高位水平。将经济发展模式转 向科技创新驱动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持之以恒的投入。现在,我国一 些前沿领城开始进入并跑、领跑阶段,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 迈向系统能力提升,尤其需要重视和培养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人才。 以科技创新为第一动力的经济发展模式,需要一大批既具有科研和原创能力,也能深刻 理解、准确把握“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科研实践是培养造就创新型 科技人才的根本途径,而管理实践是将科技创新实践与中国经济发展相结合的重要抓手,复 合型人才的孕育需要复合培养体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 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既要对科学葆有好奇心,也要有“把需求问题转化为技术问题” 的敏感性,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才能有更高水平的原创成果,肩负起历史赋予 的科技创新重任。 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创新要持续为经济注入动力,需要科技人才保持知识的更新频 率,从而延长人才的创新生命周期。企业、研究机构和高校应积极提供人才持续学习的机会, 将基础理论学习和应用实践学习体系相结合,利用一流学术研究帮助创新人才维持理论前沿 高度,并助力其将基础理论研究更好地应用到经济发展中。把更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经济 发展动力,才能更好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劲支 撑。 (选自张影《科技创新是赢得未来的关键》)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促进了我国经济运行模式发生根本性转变,保持经济持续增长需 要科技创新的不断驱动。 B.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技术革新能够让资源配置效率快速提升,并催生新的经济形态,使中国 经济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C.数字技术能够提高经济总产出,主要是因为它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和协调性,能对参与生产的 各种要素产生深刻影响。 D.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下的复合型人才应该将科研和原创能力与国家和人民的需求结合起来,让 需求成为科技创新的动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文章引用习总书记的话意在论证现阶段保持经济持续增长迫切需要科技创新的驱动。 B.第三段通过介绍数字技术的特性论证了科技创新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 C.四、五两段分别从加强基础科学积累、培养复合型人才方面论述了如何进行科技创新。 D.文章从第二段开始论述了科技创新的必要性和如何进行科技创新,尾段对全文进行总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经济发展转型是长期过程,因而培养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人才也应持之以恒。 B.科技创新可以阻止资本与劳动边际效率的下降,从而有效改变经济增速的下降。 C.科技人才终身学习才能保持知识的不断更新,从而延长自己的创新生命周期。 D.帮助创新人才维持理论前沿高度,才能助力其将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到经济发展中。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暮鼓 铁凝 日落之后,天黑以前,她要出去走路。一天的时光里,她尤其喜欢这个段落。 黄昏的光线让她心情放松,四下里的景物尚能清晰可辨,却已不那么咄咄逼人。她穿上 薄绒衣和哈伦裤,换上走路的鞋,出了家门,把脸伸到黄昏里去,好像黄昏是一个有形的、 硕大无朋的器皿,正承接着她的投入。风来了,是秋风,这风抚上脸去,短促,利索,皮肤 立刻就紧绷起来。她这个年纪的人,正需要皮肤的紧绷。她相信运动,只有运动才能使人年 轻。好比六十岁的她,走起来是弹性大步,步幅均匀,不喘不吁,腰还柔韧,背也挺直,加 上她那坚持每五个月才染一次的深栗色“包包头”,看上去怎么也超不过五十岁,不止一个人 这样评价过她。 迎面偶尔过来几个遛狗的人,邻居或者邻居的保姆,她避免和他们的眼光相遇,也就避 免了和他们打招呼,还避免了他们对她的搭讪。她在这里走路走了十年,从来没和一个业主 讲过话。只有一次,她在小区会所门前的林阴道上差点被一条狗扑倒。 她从十年前就提早退休了,她为之服务了三十多年的单位是个区级卫生防疫站。同事们 以为她要给自家的公司去打工,她没这么做。她去了地产界的女友开办的一间农民工子弟学 校充当志愿者。在她的建议下,女友把“农民工子弟学校”改成了“新工人子弟学校”,这样 听起来没有歧视感。在此期间,她没有觉得累,也没有觉得不累,满足和疲惫兼而有之。有 一天早晨醒来她奔进卫生间,惊恐地看见镜子里有一张旧报纸似的脸。她意识到这是严重睡 眠不足,她缺觉了。女人是不能缺觉的,志愿者是有前提的,所有的“志愿”都必须首先让 位给她的睡眠。于是她不再去那学校。 她恢复了以往的生活和健身,穿着哈伦裤在黄昏里走路。有一阵子她喜欢往小区东北角 走,那儿有一片柿子林。这个黄昏,她走上柿子林边如同“巨蟒”潜行的小马路时,发现马 路对面,一个老者几乎正和她齐头并进。老者拖着一把平头铁锨,那刺拉、刺拉的让人起鸡 皮疙瘩的噪音就来自铁锨和柏油路面的摩擦。绕过柿子林就是会所;会所正在挖地下网球馆, 说不定这位老者就属于那个工地。他为什么不把铁锨扛在肩上呢?摩擦的噪音让她心里有点 抱怨,由不得偏过脸扫了一眼老者——这老头!她心说。 路灯亮起来,老头停住脚,从衣兜里摸出一包烟和火柴,仿佛是路灯提醒了他的抽烟。 借着路灯和老头点烟的那一忽儿光亮,她看见老头的齐耳短发是灰白色的中分缝,皱纹深刻 的没有表情的脸木刻一般。他吸着烟接着走路,被烟呛得一阵阵咳嗽不止。 到了丁字路口,老头向左拐去。她闻见一股子花椒油炝锅的白菜汤味儿,网球馆工地正 在开饭。一个体型壮实的工人正朝她和老头这边张望,当他和他们相距两三米的时候,她看 出这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只听他急切地高喊起来:“妈!妈!”他喊着“妈”说,快点儿! 菜汤都凉了! 她下意识地扭头向后看,路上没有别人。他是在喊她吗?他错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妈?或 者她竟然很像这位施工队成员的妈? 她疑惑着,只见这个端着空饭盆的年轻工人很确定地走到老头跟前从他手里接过铁锨, 又叫了一声“妈”。她一路以为的老头并不是个老头,而是个老太太,是——妈。 母子二人走到送饭的“三马子”前,舀了菜汤,每人又各拿两个大白馒头,找了个暗处, 先把汤盆放在地上,两人就并排站在路边吃起晚饭。过分雪白的馒头衬着他们黧黑的手,泛 着可疑的白光。 她佯装在近处溜达,观察着从容、安静地嚼着馒头的这对母子,怎么看也更像是一对父 子。这时母子二人把饭后的空碗放到地上,妈从肥大中山式上衣的肥大口袋里掏出两只壮硕 的胡萝卜,递给儿子一只,另一只留给自己,好比是饭后的奖赏。 她看不清他们的表情,也许他们并无特别的表情。她只看见儿子拿着萝卜,和妈稍做争 执,要把手中大些的萝卜塞给妈。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 响地嚼起来。儿子也就咬着手中那大些的萝卜,很响地嚼起来。在路灯照不到的暗处,那两 根在他们手中晃动的胡萝卜格外显出小火把似的新鲜光亮,和一股脆生生的精神劲儿,让她 想起在她的少年时代。她还发现,在他们吃饭的这段时间里,妈一声也没咳嗽,好似铁了心 不让咳嗽和喘息败坏这片刻的安宁。 会所传来一阵鼓声,是某个庆典或者某场欢宴开始了。她对会所的鼓声并不陌生,她和 家人都在会所举办或者参加过这种仪式。她望望那路边的母子,他们仍然站在黑暗中专注地 嚼着胡萝卜,对这近切的鼓声充耳不闻。 她迎着鼓声往回家的路上走,尽可能不把自己的心绪形容成无聊的踏实。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文喜起伏不喜平,主人公“她”一直以为的“老头”竟然是个老太太,是“妈”,前后的反 差;使小说情节曲折动人,产生了一定的戏剧性效果。 B.小说用插叙的手法交代了“她”的身份和以前的经历,说明了“她”恢复以往生活和健身的 原因是保持身体健康,延缓衰老。 C.小说善用细节表现人物,母子争让胡萝卜的情节运用“掏出”“递给”“挡”“抢”等动词, 细腻传神地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情。 D.小说结尾写“她”迎着鼓声向家中走去时心绪有些无聊,但“她”尽量压抑着这种无聊,让 自己变得更加踏实。 5.贯串小说首尾的女主人公“她”是怎样一个人?请简要分析“她”的形象。(5 分) 6.小说开头对黄昏景象的描写和结尾对暮鼓声的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29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7~10 题。 杜预,字元凯,京兆杜陵人也。祖畿,魏尚书仆射。父恕,幽州刺史。预博学多通,明 于兴废之道。初,其父与宣帝不相能,故预久不得调。文帝嗣立,预尚.帝妹高陆公主。钟会 伐蜀,以预为镇西长史。及会反,僚佐并遇害,唯预以智获免,增邑千一百五十户。是时朝 廷皆以预明于筹略,会匈奴帅刘猛举兵反,诏预以散侯定计省闼..,俄拜度支尚书。预乃奏立 藉田,建安边,论处军国之要。又作人排新器,兴常平仓,定谷价,较盐运,制课调,内以 利国外以救边者五十余条,皆纳焉。石鉴自军还,论功不实,为预所纠。遂相仇恨,言论喧 哗。并坐免官,以侯兼本职。数年,复拜度支尚书。元皇后梓宫将迁于峻阳陵。旧制,既葬, 帝及群臣即吉任[注]。尚书奏,皇太子亦宜释服..。从之。预以时历差舛,不应晷度,奏上《二元 乾度历》,行于世。预又以孟津渡险,有覆没之患,请建河桥于富平津。议者以为殷周所都, 历圣贤而不作者,必不可立故也。预曰:“‘造舟为梁’,则河桥之谓也。”及桥成,帝从百僚 临会,举觞属预曰:“非君,此桥不立也。”时帝密有灭吴之计,而朝议多违,唯预、羊祜、 张华与帝意合。祜病,举预自代,及祜卒,拜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孙皓既平振旅 凯入以功进爵当阳县侯增虽并前九千六百户预既还镇累陈家世吏职武非其功请退不许既立功 之后,从容无事,乃耽思经籍,为《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时王济解相马,又甚爱之,而和峤 颇聚敛,预常称“济有马癖,峤有钱癖”。武帝闻之,谓预曰:“卿有何癖?”对曰:“臣有《左. 传.》癖。”其后征为司隶校尉,加位特进,行次邓县而卒,时年六十三。帝甚嗟悼,谥曰成。 (节选自《晋书·杜预传》) [注]吉,除去丧服。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孙皓既平/振旅凯入以功进爵/当阳县侯增邑/并前九千六百户/预既还镇累陈家世吏职武非其 功/请退/不许/ B.孙皓既平振旅/凯入以功进爵/当阳县侯增邑/并前九千六百户/预既还镇/累陈家世吏职武非其 功/请退/不许/ C.孙皓既平/振旅凯入以功进爵当阳县侯/增邑并前九千六百户/预既还镇/累陈家世吏职/武非其 功/请退/不许/ D.孙皓既平振旅/凯入以功/进爵当阳县侯/增邑并前九千六百户/预既还镇/累陈家世吏职武非其 功/请退/不许/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尚,指男方在婚姻上的高攀行为,避讳言娶,古代专指匹配皇家的女儿。 B.省闼,又称禁闼。晋代中央政府诸省设于禁中,后作为中央政府的代称。 C.释服,是一种祭祀先人的礼节,指在居丧期间要脱去朝服,换上丧服以表悼念。 D.《左传》,是一部阐释《春秋》思想、叙事较为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杜预出身仕宦,凭借智谋免难。祖、父均为高官,因为父亲与皇帝的矛盾他长期得不到重用; 后来随钟会伐蜀,遭逢叛乱,凭借机智逃脱灾难。 B.杜预谋略出众,治国卓有成效。匈奴统帅刘猛发兵反叛,由于杜预善于筹略规划,朝廷调他 入官参与谋划,他提出一系列对内对外政策,取得突出效果。 C.杜预功勋卓著,帮助皇帝灭吴。皇帝秘密制定灭吴之计,但并未获得朝廷-致支持,杜预支 持灭吴战争,接替羊祜后不负厚望,统兵助帝攻灭吴国。 D.杜预钻研经典,历法建筑皆通。他制订的《二元乾度历》通行于世;建桥梁以排险患,得到 皇帝赞赏;撰写《春秋左氏经传集解》,自称有“《左传》癖”。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遂相仇恨,言论喧哗,并坐免官,以侯兼本职。(4 分) (2)既立功之后,从容无事,乃耽思经籍,为《春秋左氏经传集解》。(4 分), (3)行年四岁,舅夺母志。(李密《陈情表》)(2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7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1~12 题。 野老歌 张籍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一、二句直接说明老农家境贫寒,并交代了老农的住地和耕田的数量。 B.三句以“苗疏税多”写出老农家“不得食”的原因,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C.五、六句写岁暮农闲时老农携子登山采橡实的情景,表现出老农的乐观态度。 D.这首新乐府诗篇幅不长而韵脚屡换,语言平易近人,好像与人娓娓倾诉一般。 12.全诗看似只是罗列现象,但思想倾向十分鲜明。诗人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请简要分析。 (5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庄子在《逍遥游》中以“ , ”两句赞扬宋荣子能认清物与我的分际, 辨明荣与辱的界限。 (2)白居易在《观刈麦》中以“ , ”两句写了婆婆、儿媳和小孙儿给地 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情景。 (3)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抒发暂死报国忠心的诗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16 题。 《清明上河图》以北宋都城汴梁汴河两岸清明时节景象为题材,表现了北宋末年承平日 久、繁荣昌盛的社会生活。从《清明上河图》中,使我们可以看到两个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 第一、内容丰富。画家张择端用散点透视的多视点原理,生动地 了汴河两岸 的繁荣景象。观看画卷,令人 。市郊茅檐低伏,阡陌纵横。城中房屋 , 行人摩肩接踵,车马轿驼络绎不绝。街道两旁店铺林立,百货俱陈。聚焦汴河,河里船只往 来,首尾相接,或纤夫牵拉,或船夫摇櫓,有的满载货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工人 正紧张地卸货。( )城门巍峨高大,虹桥结构精巧,楼台屋宇层峦叠嶂。除了体现建筑之 美外,作者在环境气氛和建筑布局上精心渲染安排,把诗情画意也体现在其中。 第二、结构严谨。作者在构图上 ,使得画面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分明。 可贵的是,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主体突出,首尾呼应,全卷浑然一体。画中每个人物、景 象、细节,都安排得合情合理,疏密、繁简、动静、聚散等画面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繁 而不杂,多而不乱,充分表现了画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对大场面宏观把握的能力。 1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2 分): A.再现 目不暇接 鳞次栉比 用心良苦 B.表现 应接不暇 星罗棋布 处心积虑 C.再现 目不暇接 鳞次栉比 处心积虑 D.表现 应接不暇 星罗棋布 用心良苦 1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2 分) A.《清明上河图》中,使我们可以看到两个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 B.《清明上河图》可以看到两个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 C.从《清明上河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个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 D.我们可以从《清明上河图》中看到了非常鲜明的两个艺术特色 16.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2 分) A.作者不仅画出了汴京的市井图景,而且描绘了当时的各种建筑和建筑的风格和特点。 B.作者不仅画出了汴京的市井图景,而且描绘了当时的各种建筑,这些建筑体现出北宋 建筑的风格和特点。 C.作者不仅描绘了当时的各种建筑,这些建筑体现出北宋建筑的风格和特点,而且画出 了汴京的市井图景。 D.作者不仅描绘了当时的各种建筑,使这些建筑体现出北宋建筑的风格和特点,还画出 了汴京的市井图景。 17.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文意,字数不超过 15 字。(2 分) 从人才需求看,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未来 5 年,全国农业经理 人需求 150 万人左右,无人机驾驶员需求 100 万人。从人才带来的社会效益看,每个创业主 体平均能带动 6 个农民就业。因此,鼓励更多人才返乡在乡创业投身现代农业发展,带动乡 亲们一起致富,才能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劲的新动能。 18.《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有“煮酒论英雄”的故事,请简述这个故事的情节。(4 分) 四、写作(40 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 为“敲”字。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古今人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 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 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 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敲”就显得 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 些。 上面是朱光潜先生的看法。生活中类似这种公认却未必合理的认识有很多,你对此有怎 样的联想或感受?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得抄袭套作。 ③不少于 800 字。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