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限时练十三散文阅读那一排钻天杨认领含解析 2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新课标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限时练十三散文阅读那一排钻天杨认领含解析 2

限时练(十三) 散文阅读(那一排钻天杨·认 领)‎ ‎(建议用时:30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那一排钻天杨 肖复兴 四十多年前,从北大荒回到北京不久,我搬家到陶然亭南的地铁宿舍。走出宿舍,有一条大道,大道旁有一排新栽不久的钻天杨,瘦弱的树后有两间同样瘦弱的小平房,这是一家小小的副食品商店。‎ 我和店里的售货员很熟。年轻的那一位售货员,刚来不久。她个子不太高,面容清秀,长得纤弱,人很直爽,快言快语。她曾经不好意思地告诉我:“没考上大学,家里非催着赶紧找工作,只好到这里上班。”‎ 知道我在中学里当老师,她让我帮她找一些高考复习材料,她想明年接着考。我鼓励她:“对,明年接着考!有这个心劲儿,最重要!”每次去那里买东西,她都爱和我说话。我把看过的杂志和旧书借给她看,或者索性送给她。她见到我就叫我肖老师,我管她叫小冯同学。‎ 有一次,她看完我借给她的一本契诃夫小说选。还书的时候,我问她读完这本书,最喜欢哪一篇?她笑了:“这我说不上来,那篇《跳来跳去的女人》,我没看懂,但觉得特别有意思。”‎ ‎1978年的夏天,我和她相互鼓励着,一起到木樨园中学参加高考。记得考试的第一天,木樨园中学门口的人乌泱乌泱的,黑压压拥挤成一团。高考放榜,我考上了,她没考上。从此以后,她不再提高考的事了,老老实实在副食店上班。‎ 大学毕业后,我搬家离开了地铁宿舍,发现旧杂志把床铺底下挤得满满堂堂。便想起了这位小冯同学,她爱看书,把这些杂志送给她好了。我来到副食店,一眼就看见她坐在柜台里。看见我进来,她忙走了出来,笑吟吟地叫我。我这才注意,她脸色有点黄,挺着个大肚子,小山包一样,起码有七八个月了。我惊讶地问道:“这么快,你都结婚了?”‎ 她笑着说:“还快呢,我25岁都过了小半年!我们同学都早有孩子了呢!”‎ 那天告别时,她特意送我走出副食店。正是四月开春的季节,路旁那一排钻天杨的枝头露出了鹅黄色的小叶子,迎风摇曳,格外明亮打眼。在这里住了小九年,我似乎是第一次发现这钻天杨的小叶子这么清新,这么好看。‎ 从那以后,我再没见过小冯同学。‎ 5‎ 前些日子,我参加一个会议,到一座宾馆报到。那座宾馆新建没几年,设计和装潢都很考究,宽阔的大厅里,从天而降的瀑布一般的吊灯,晶光闪烁。一位身穿藏蓝色职业西式裙装的女士,大老远挥着手臂径直走到我的面前,伸出手来笑吟吟地问我:“您是肖老师吧?”我点点头,握了握她的手。她又问我:“您还认得出我来吗?”起初,我真没有认出她,以为她是会议负责接待的人。她笑着说:“我就知道您认不出我来了,我是小冯呀!”看我盯着她发愣,她补充道:“地铁宿舍那个副食店的小冯,您忘了吗?”‎ 我忽然想起来了,但是,真的不敢认了,她个子高了些,也显得比实际年龄要年轻许多。我对她说了这些感受,她咯咯笑了起来,说:“还年轻呢?明年就整六十了。”她还是那么直爽,言谈笑语的眉眼之间,恢复了以前的样子,仿佛岁月倒流,昔日重现。我知道了她的经历:生完孩子没多久,她就辞掉副食店的工作,在家带孩子,孩子上幼儿园后,她不甘心总这么憋在家里,用她自己的话说“还不把我变成甜面酱里的大尾巴蛆?”便和丈夫一起下海折腾,折腾得一溜儿够,赔了钱,也赚了钱,最后合伙投资承包了这个宾馆,她忙里忙外,统管这里的一切。‎ 她说:“中学毕业去副食店工作,到今年整整四十年。您看看这四十年我是怎么过来的!”‎ 我说:“你过得够好的了!这不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吗?”‎ 她咯咯地笑了起来:“还节节高呢!您忘了您借给我的那本契诃夫小说了吗?您说我像不像那个跳来跳去的女人?”‎ 分别的时候,我问她,那个小小的副食店,现在还有吗?‎ 她忍不住又笑了起来:“那么小,跟芝麻粒一样的副食店,现在还能有吗?早被连锁的超市取代了。”她还告诉我,地铁宿舍二十多年前就都拆平,盖起了高楼大厦,副食店早被淹没在楼群里了。不过,副食店前路旁那一排钻天杨,倒是没有被砍掉,现在都长得有两三层楼高了,已经成了那个地带的一景儿了呢!‎ 钻天杨,她居然还记得那一排钻天杨。‎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采用了外貌描写的手法展现主人公形象,文章选取了小冯同学“刚参加工作”“要当母亲”“做宾馆管理者”三个人生阶段的外貌特征来表现她的变化。‎ B.小冯同学说她像“那个跳来跳去的女人”,这和前文“我”和她交流契诃夫小说的感受相呼应,也表明了“我”及“我”的书成就了她的灿烂人生。‎ C.“那么小,跟芝麻粒一样的副食店”,这句话运用了夸张修辞,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副食店的渺小;也正是其渺小等原因,所以很快被时代的浪潮淹没。‎ D.这篇文章篇幅不长,但时间跨度大,作者采用顺叙的手法描写了四十年的人和生活的变化,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来展现社会迅速发展的时代风貌。‎ 解析:“‘我’及‘我’的书成就了她的灿烂人生”分析错误,“我”及“我”的书对她的人生之路可能有些影响,但不能说成就了她的灿烂人生。‎ 答案:B ‎2.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小冯同学的形象特征,以及她身上展现的时代精神。‎ 5‎ 答: ‎ ‎ ‎ 答案:形象特征:①小冯同学面容清秀,性格直爽、乐观、开朗,她非常爱笑,快言快语;②爱读书,有强烈的进取心,高考失利并没有让她沉沦,她在生活的浪潮中不断尝试,最终取得成功。‎ 展现的精神:从她这四十年的变化中,可以看出她身上凝聚着努力进取、拼搏奋斗、不言放弃的昂扬振奋的时代精神。‎ ‎3.“那一排钻天杨”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分析。‎ 答: ‎ ‎ ‎ 答案:①本文描写了那一排钻天杨由细瘦弱小到直耸云霄的成长过程,象征着不断发展、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②主人公由弱到强的人生经历与时代的迅猛发展的过程相互映衬,钻天杨烘托了主人公的美好形象。③文章的标题是“那一排钻天杨”,开头、中间、结尾都描写了那一排钻天杨,从结构上起到贯穿全文,使全文结构更严谨的作用。‎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认 领 陈蔚文 ‎①不久前,姐夫的车钥匙不慎在小区遗失,寻找未果。若去4S店重配钥匙要3000多元,无奈贴出公告,拾到者以500元酬谢。拾到者收取酬金似乎无可厚非,然而我的第一个念头——如果是我家任何一位成员拾到,断不会收取这笔钱,这源于家风。‎ ‎②父亲是军人,在我和姐姐的成长道路上,他的要求有时严苛得近于粗暴。小至教导我们吃有吃相、站有站相,大至仁善礼俗、道德理想,还有“与人为善”“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等,当年被父亲以这些“家规”训诫时不胜其烦,然而不知不觉中,它们已于日常生活中潜入我们的血脉,化育成人生的一部分。‎ ‎③说来,这些不过是些农耕文化即有的“常识”伦理,与古老祠堂张挂的家训类同,只是父亲惯以口语表达,而先人们讲究遣词造句,使得家训更有恢宏的文化气度。如我的老家浙江兰溪诸葛村,迄今留有诸葛亮先生的《诫子书》:“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我曾到过鄱阳湖畔的汪山土库,这是一座气派的清代建筑,曾经的主人是“程氏家族”,有“一门三督抚”的佳话。据说程家三兄弟在早饭前必诵家规:“尊长敬贤,唯礼是尊;孝顺父兄,共敦友爱”“待人持物,仁义为本;自省其心,非礼莫为”……这些听上去非常古老的家规其实也很现代,因为直到今天,它仍然是许多家庭教育子女的理念,也是一个人立足于世且心怀坦荡的基石。‎ ‎④“自省其心,非礼莫为”一句,用诗人的语言转译便是“一个人应该活得像自己并且干净”。‎ 5‎ ‎⑤我父亲奉行的人生信条也大抵如此。他不仅如此训导我们,本人亦是忠实的践行者。‎ ‎⑥还记得儿时,从部队回来探亲的父亲带我乘公交,有个乡下孩子晕车,吐了我一身,孩子父亲惶恐,父亲的第一反应是掏出大手绢给那孩子揩拭,并连声安慰那对父子,还请旁边的乘客给那孩子让座。十几年前,他拾到一部九成新手机,那时手机还算贵重物品,他首先检查手机有没有电,还好,有电,于是开机等机主打来电话。邻居知道后笑父亲迂,父亲不以为然,他认为物归原主是基本常识。‎ ‎⑦“将心比心”,这是父母常说的一句话。他们肯定不知道这个成语出自朱熹的文章:“俗语所谓将心比心,如此则各得其平矣。”父母只是按他们做人处世的朴素观念去理解并实践这句话,而他们的训诫对后辈人格的养成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无论子女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际遇如何,最基本的尺度在那,判人识物的旨趣在那。正如明末理学家、教育家朱柏庐先生所言,“纵不能建功业于天下,亦可以自善乎一身”。‎ ‎⑧家风,就是一种律令,康德说过,“有两件事物我愈是思考愈觉神奇,心中也愈充满敬畏,那就是我头顶的星空与我内心的道德律令”。往往,对一个人处世行事影响最大的不是外界的法律和规限,而是在家庭中养成与习得的观念。换言之,“道德律令”便是家风,它决定了一个人会如何走他的人生之路。‎ ‎⑨有一天,当我成为母亲,我发现自己向儿子喋喋宣讲的正是当年我烦父亲的那一套——要谦让、上进,勿与他人攀比物质,以及种种细枝末节的小事,譬如乘电梯左行右立,进电梯或地铁时,等里面的人先出来,要尊敬每一位看似身份低微者,哪怕是施予乞丐或卖艺者零钱,也要蹲下轻轻将零钱放下……这些小事将教会孩子善、教养、尊重,这会是伴随他一生的精神印记。‎ ‎⑩当年我对父亲的训诫有多厌烦,如今对它们就有多认同,从反叛它们到变成一种精神自觉,如同回到原点,完成对一种文化的认领。‎ ‎⑪这种代代相承的文化是如此自然,又是如此重大。‎ ‎(摘编自《光明日报》)‎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③段画线句中的“它”是指这段所提到的古人家规,“基石”是这些家规的喻体,说明了家规是一个人立世为人的基础。‎ B.第⑤段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一句话承接上文,指出“父亲”的人生信条;第二句话引出下文,引出“父亲”践行这些信条的事迹。‎ C.第⑧段中,康德说出了家风的重要性,家风便是道德律令,最大程度上影响了一个人的处事行世,并能决定一个人的人生之路。‎ D.统观全文,“我”对“父亲”家规的认识经历了从小时候的厌倦到现在的认同这样的一个过程,对于“我”,家风已成为一种内在的文化认领。‎ 5‎ 解析:康德并没有说出家风的重要性。康德强调的是道德律令的重要性,而“我”认为家风是道德律令,文中是“我”借康德的话强调了家风的重要性。‎ 答案:C ‎5.这篇文章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这样选材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 ‎ ‎ ‎ 答案:特点:这篇文章选材丰富,既有中外名言、古语家训,如诸葛亮家训、程氏家训、朱柏庐和康德的名言;也有家庭生活琐事、凡人凡事。‎ 好处:中外名言、古语家训作为素材,有很强的文化内涵和说服力;家庭生活琐事、凡人凡事贴近读者生活,能引起读者共鸣和激发阅读兴趣。‎ ‎6.对于这篇文章的标题有两种看法,有人认为“认领”好,有人认为“家风”好,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请简要分析。‎ 答: ‎ ‎ ‎ 答案:(示例一)我认为“认领”做标题好。①这篇散文虽然讲述的是家风,却是由“姐夫认领车钥匙”的事件引出的,而文章结尾处也说到“如同回到原点,完成对一种文化的认领”,可见文章讲述的认领不仅仅是钥匙还有家风。②本文通过“认领”的不同内涵体现了文意的层进性和文章结构的严谨性,以“认领”为题能引人深思。‎ ‎(示例二)我认为“家风”做标题好。①这篇文章围绕家风展开,叙写内容就是家风,以“家风”为标题既概括了文意,表明了写作内容,也能让读者迅速了解阅读重点,符合拟写标题的原则。②“家风”有提示主旨的作用,凸显家风这种代代相承涵化的重大性。‎ 5‎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