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5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河南省林州市第一中学高一3月线上考试语文试题
林州一中2019级高一本部3月线上调研考试 语文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 1.(2分)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敕造(chì)/ 猿猱(náo)/ 洿池(wū)/ 饿殍(piǎo) B、蓼蓝(liǎo)/ 骐骥(jì)/ 氓隶(máng)/ 逡巡(qūn) C、阿谀(yú)/ 呕哑(ǒu)/ 青冢(zhǒng)/ 炮烙(pào) D、伶俐(líng)/ 谬种(miù)/ 朱拓(tuò)/ 间或(jiàn) 答 案 A 解 析 B项,氓隶中“氓”应读méng ; C项,呕哑中“呕”应读ōu,炮烙中“炮”应读páo ; D项,朱拓中“拓”应读tà。 2.(2分)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 籍吏民,封府库 A、天下云集响应 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D、外连横而斗诸侯 答 案 C 解 析 例句:“籍”名词作动词,登记; A项,“云”,名词作状语,像云彩一样; B项,“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C项,“水”,名词作动词,游泳; D项,“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故选:C。 3.(2分)选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A、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B、沉吟放拨插弦中 C、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D、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答 案 C 解 析 例句为介词结构后置,“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应为“尝于穆、曹二善才学琵琶”。 A项,被动句,“迁谪”带有被动意义。 B项,省略句,在“弦”之前省略了“于”。 C项,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难于上青天”应为“于上青天难”。 D项,宾语前置句,“胡为”应为“为胡”。 故选:C。 4.(2分)下列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 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答 案 D 解 析 例句:宾语前置句,代词“之”作动词“有”宾语前置。 A项,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于邻国”作状语修饰形容词“多”。 B项,动宾倒置,意为“不如登高之见博”。 C项,定语后置句,定语“利”后置修饰名词中心语“爪牙”,“强”后置修饰名词中心语“筋骨”。 D项,宾语前置句,“句读”作动词“不知”的宾语前置,“惑”作动词“不解”的宾语前置。 故选:D。 5.(2分)下列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理解: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验反省,那么他就会智慧明理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理解: 君子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C、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理解: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战败的扔掉盔甲拖着武器就走。 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理解: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道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 答 案 C 解 析 C项,理解:刀刃剑锋相碰,(就有士兵)丢盔弃甲,拖着兵器逃跑。 6.(2分)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B、杜甫,字子美,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一生写下了一千多首诗,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 C、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刘禹锡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刘白”。他写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千古不朽的诗句,被世世代代的人所铭记。 D、李商隐,唐代诗人,字义山。无题诗是他的独创,它们大多以男女爱情相思为题材,情思宛转沉挚,辞藻典雅精丽。如“昨夜星辰昨夜风”“相见时难别亦难”两首。 答 案 C 解 析 C项,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出自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7.(9分) 俗话说“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乐于助人就是这样一种既能帮助别人,又能收获满足的事情。然而,( ),这是怎么回事?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种现象被称为“同理心耗竭”。“同理心”就是站在他人的角度和立场上,理解他人的内心感受。同理心较强者能够从他人的表情、语言等方面判断其情绪,进而可以 地感受和体谅别人,并以此作为行事依据。然而,同理心也是有限度的,而且能够被消耗。只要使用同理心,就会导致同理心耗竭,进而危害身心,比如引发睡眠问题等。 那么,对于同理心较强者来说,如何避免自己的同理心消耗过大呢?一是把同理心变成“同情心”。同理心较强者在帮助别人时,往往 地将自己代入别人的情境中,而过度介入别人的痛苦和烦恼,就会造成同理心消耗过大,此时不妨化同理心为同情心。二是找到同理心的边界。没有人的同理心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因此,要找到自己同理心的边界,既不要 ,也不要过分介入,而要明确自己的责任范围,比如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可以提出建议,也可以给予支持和陪伴,但不能过于干涉别人的选择,更不应 ,代替别人痛苦和烦恼。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有些人被别人的情绪带着走,导致身心俱疲,结果没有获得快乐 B、有些人并没有获得快乐,而是身心俱疲,结果被别人的情绪带着走 C、有些人被别人的情绪带着走,非但没有获得快乐,反而导致身心俱疲 D、有些人非但没有获得快乐,反而被别人的情绪带着走,结果导致身心俱疲 答 案 D 解 析 为与上文“助人为乐……能收获满足”反接,补写句子开头就应说“没有获得快乐”;为引出下文的心理学现象“同理心耗竭”,补写句子后边就须是“身心俱疲”;而且,“非但……反而……”,使用相反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语,更有出人意外的对比效果。比较而言,D项最为恰当。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过度使用同理心,就会导致同理心耗竭,进而危害身心,比如引发睡眠问题等。 B、如果使用同理心,就会导致同理心耗竭,进而危害身心健康,比如引发睡眠问题等。 C、只要不过度使用同理心,就可避免同理心耗竭,进而防止危害身心,比如引发睡眠问题等。 D、如果过度地使用同理心,就会导致同理心耗竭,进而危害身心健康,比如引发睡眠问题等。 答 案 D 解 析 原句存在不合逻辑和成分残缺的语病。 A、C项,“危害身心”仍然存在宾语中心词残缺的问题; B项,“如果使用同理心,就会导致同理心耗竭”说法绝对,不合逻辑。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设身处地 不由自主 冷若冰霜 包办代替 B、身临其境 情不自禁 冷若冰霜 越俎代庖 C、设身处地 情不自禁 拒人千里 越俎代庖 D、身临其境 不由自主 拒人千里 包办代替 答 案 C 解 析 ①设身处地: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环境。意思是替别人着想。身临其境:亲自到了那个环境。句中是说同理心较强者能够感受和体谅别人,故选用“设身处地”更恰当。 ②情不自禁: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不由自主: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了自己。句中是说同理心较强者受他人 情绪影响,故选用“情不自禁”更恰当。 ③拒人千里:形容对人态度傲慢。冷若冰霜:比喻待人不热情。也比喻态度严厉,不好接近。句中用以与“过分代入”对比,故选用“拒人千里”更合语境。 ④越俎代庖:比喻越权办事。包办代替:指应该和有关的人一起商量或一起做的事,却独自办理,不让旁人参与。句中不是指为人办事,而是比喻“代替别人痛苦和烦恼”,故选用“越俎代庖”更妥帖。 8.下面是一些常用的客套话,请选出表达准确、得体的一项( )(3分) A、本届湖湘文化研讨会在岳麓书院召开,推举您忝列“湖湘文化研究会”理事。 B、我校拟筹办150年校庆庆典,届时欢迎各兄弟学校莅临指导。 C、值此中秋佳节,令女出阁之庆,聊备薄酒,以飨众亲朋好友。 D、拙作《老子补正》新成,惶恐以赠,尚祈雅正,不吝赐教。 答 案 D 解 析 A项,“忝列”表示辱没他人,自己有愧。为谦辞,不能用于评价别人; B项,“莅临指导”用于欢迎上级领导的工作方面的指导,用于欢迎“兄弟学校”不妥当; C项,“令”为敬辞,用于称呼对方;且没有“令女”这一说法。 9.选出下面几个话语情境中表述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萧峰对段正淳说:“大理段王爷,令千金在此,你好好的管教吧!”说着携起阿紫的手,走到段正淳身前,轻轻将她推过去。(小说《天龙八部》第四十一回) B、“以自身的品性、资质和特定条件下的作为论,汉献帝在历代帝王中可算中上水平,如果按照大众对贤君的惯常定义,汉献帝也完全可以忝列其中。”(某电视节目评价汉献帝) C、参加中国围棋世界冠军争霸赛的选手古力赛前表示:“明天的对手是江维杰,他在上届比赛中曾把我打下了冠军的宝座,希望他明天能承让。”(腾讯体育消息) D、这份购房合同是我方当事人在中介的忽悠下签订的,依法应认定无效。(某律师向法庭呈送的上诉状) 答 案 A 解 析 A项,“令爱”或“令千金”都对; B项,“忝列”是一个谦词,评说别人则有贬抑的意味,与语境不合,应改为“名列”; C项,“承让”是比赛时获胜方所说的谦词,意思是自己胜得侥幸,承蒙对方的谦让。不能请对方“承让”,应改为“手下留情”; D项,“忽悠”属于方言口语,司法文书要使用正规的书面语,应改为“欺骗”。 二、文言文阅读 10.(6分)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兴:兴起 B、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得:获得 C、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舍:停止 D、用心一也 用:使用 答 案 D 解 析 D项,用:因为。 (2)下列各句句式特点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C、其印为予群众所得 D、子何恃而往 答 案 B 解 析 B项和例句都是定语后置句; A项是判断句; C项是被动句; D项是宾语前置句。故选B项。 (3)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积土成山”等三句从正面说明了学习的过程是日积月累的过程。 B、“故不积跬步”等两句从反面说明学习中的积累的重要性。 C、“骐骥一跃”等四句从正反两方面说明学习要有刻苦的精神。 D、“蚓无爪牙之利”等句说明了学习要有专心致志的态度。 答 案 C 解 析 C项,说明要有持之以恒的态度。 11.(9分) 欧阳玄字原功。母李氏,亲授《孝经》《论语》、小学诸书,八岁能成诵,始从乡先生张贯之学,日记数千言,即知属文。十岁,有黄冠师注目视玄,谓贯之曰:“是儿神气凝远,目光射人,异日当以文章冠世,廊庙之器也。”言讫而去,亟追与语,已失所之。部使者行县,玄以诸生见,命赋梅花诗,立成十首,晚归,增至百首,见者骇异之。年十四,益从宋故老习为词章,下笔辄成章,每试庠序,辄占高等。弱冠,下帷数年,人莫见其面。经史百家,靡不研究。 延祐元年,诏设科取士,玄以《尚书》与贡。明年,赐进士出身,授岳州路平江州同知。调太平路芜湖县尹。县多疑狱,久不决,玄察其情,皆为平翻。豪右不法,虐其驱奴,玄断之从良。贡赋征发及时,民乐趋事,教化大行,飞蝗独不入境。改武冈县尹。县控制溪洞,蛮獠杂居,抚字稍乖,辄弄兵犯顺。玄至逾月,赤水、太清两洞聚众相攻杀,官曹相顾失色,计无从出。玄即日单骑从二人,径抵其地谕之。至则死伤满道,战斗未已。獠人熟玄名弃兵仗罗拜马首曰我曹非不畏法缘诉某事于县县官不为直反以徭役横敛掊克之情有弗堪乃发愤就死耳不意烦我清廉官自来玄喻以祸福,归为理其讼,獠人遂安。 召为国子博士,升国子监丞。致和元年,迁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官。时当兵兴,玄领印摄院事,日直内廷,参决机务,凡远近调发,制诏书檄。更张朝政,事有不便者,集议廷中,玄极言无隐。科目之复,沮者尤众,玄尤力争之。诏修辽、金、宋三史,召为总裁官,发凡举例,俾论撰者有所据依。史官中有论议不公者,玄不以口舌争,俟其呈稿,援笔窜定之,统系自正。至于论、赞、表、奏,皆玄属笔。五年,帝以玄历仕累朝,且有修三史功,谕旨丞相,超授爵秩,遂拟拜翰林学士承旨。 十七年春,乞致仕,以中原道梗,欲由蜀还乡,帝复不允。时将大赦天下,宣赴内府。玄久病,不能步履,丞相传旨,肩舆至延春阁下,实异数也。是岁十二月戊戌,卒于崇教里之寓舍,年八十五。帝赐赙甚厚,追封楚国公,谥曰文。 (选自《元史 • 欧阳玄传》,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獠人熟玄名 / 弃兵仗 / 罗拜马首曰 / 我曹非不畏法 / 缘诉某事于县 / 县官不为直 / 反以徭役横敛掊克之 / 情有弗堪 / 乃发愤就死耳 / 不意烦我清廉官自来 / B、獠人熟玄名 / 弃兵仗 / 罗拜马首曰 / 我曹非不畏法 / 缘诉某事于县 / 县官不为直反 / 以徭役横敛掊克之 / 情有弗堪 / 乃发愤就死耳 / 不意烦我清廉官自来 / C、獠人熟玄名 / 弃兵 / 仗罗拜马首曰 / 我曹非不畏法 / 缘诉某事于县 / 县官不为直反 / 以徭役横敛掊克之 / 情有弗堪 / 乃发愤就死耳 / 不意烦我清廉官自来 / D、獠人熟玄名 / 弃兵 / 仗罗拜马首曰 / 我曹非不畏法 / 缘诉某事于县 / 县官不为直 / 反以徭役横敛掊克之 / 情有弗堪 / 乃发愤就死耳 / 不意烦我清廉官自来 / 答 案 A 解 析 解答此题,一要注意上下文中的固定词语,“兵仗”即兵器,再结合文意,獠人熟知欧阳玄的名望,看到欧阳玄,于是扔掉了兵器,所以“兵仗”不可断开,排除C、D两项;二是注意上下文意的整体贯通,“县官不为直”与“反以徭役横敛掊克之”形成反差,才有獠人的械斗,故“反”必须断在下句,排除B项,选择A。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庠序,是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孟子》中有:“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B、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之称,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 C、“博士”,古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D、致仕,旧指交还官职,即退休。典籍中习见的“致事”“致政”“视事”“告归” “乞骸骨”等,也都指的是“还禄位于君”。 答 案 D 解 析 D项,“视事”指官员到职办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欧阳玄年少文才过人。黄冠师看其面相,推测他未来必是肩负朝廷重任者。部使者让他作诗,他立刻作成十首。 B、欧阳玄明察善断、不畏权贵。县中许多长久难以决断的疑难官司,豪门大族不遵守法律、虐待家奴的行为,欧阳玄都能公正判决。 C、欧阳玄为官清廉,声名显著。武冈县有人聚众闹事,他能以清廉的官声正确处理,亲自用祸福之理开导他们,武冈于是安定了下来。 D、欧阳玄深受皇帝器重。他兼理国史院事务,参与决策机要事务,负责编修史书。为使朝政扩大影响,他畅所欲言,毫无隐讳。 答 案 D 解 析 D项,“为使朝政扩大影响”是曲解文意。文中的“更张朝政”是改革朝政之意。 12.(19分) 顾佐,字礼卿,太康人。建文二年进士。除庄浪知县。端阳日,守将集官僚校射。以佐文士,难之。持弓矢一发而中,守将大服。永乐初,入为御史。七年,成祖在北京,命吏部选御史之才者赴行在,佐预焉。奉命招庆远蛮,督采木四川。从北征,巡视关隘。迁江西按察副使,召为应天尹。刚直不挠,吏民畏服,人比之包孝肃。北京建,改尹顺天。权贵人多不便之,出为贵州按察使。洪熙元年召为通政使。宣德三年,都御史刘观以贪被黜,大学士杨士奇、杨荣荐佐公廉有威,历官并著风采,为京尹,政清弊革。帝喜,立擢右都御史,赐敕奖勉。居岁余,奸吏奏佐受隶金,私遣归,帝密示士奇曰:“尔不尝举佐廉乎?”对曰:“中朝官俸薄,仆马薪刍资之隶,遣隶半使出资免役。隶得归耕,官得资费,中朝官皆然,臣亦然。先帝知之,故增中朝官俸。”帝叹曰朝臣贫如此因怒诉者曰朕方用佐小人敢诬之必下法司治士奇对曰细事不足干上怒帝乃以吏状付佐曰:“汝自治之。”佐顿首谢,召吏言:“上命我治汝,汝改行,吾当贷汝。”帝闻之益喜,谓佐得大体。或告佐不理冤诉,帝曰:“此必重囚教之。”命法司会鞫 ,果千户臧清杀无罪三人当死,使人诬佐。帝曰:“不诛清,则佐法不行。”磔清于市。正统初考察御史不称者十五人,降黜之。邵宗九载满,吏部已考称,亦与焉。宗奏辨,尚书郭琏亦言宗不应与在任者同考。帝遂责佐。而御史张鹏等复劾宗微过。帝以鹏朋欺,并切贲佐。佐上章致仕去。赐敕奖慰,赉钞五十贯,命户部复其家。十一年九月卒。 (节选自《明史 · 顾佐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除庄浪知 除:授职。 B、命吏部选御史之才者赴行在,佐预焉 预:准备。 C、命法司会鞫 鞫:审问 D、赐敕奖慰,赉钞五十贯 赉:赏赐 答 案 B 解 析 预;参与。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帝叹曰 / 朝臣贫如此因 / 怒诉者曰 / 朕方用佐 / 小人敢诬之 / 必下法司治 / 士奇对曰 / 细事不足干上怒 / B、帝叹曰 / 朝臣贫如此 / 因怒诉者曰 / 朕方用佐 / 小人敢诬之 / 必下法司治士奇 / 对曰 / 细事不足干上怒 / C、帝叹曰 / 朝臣贫如此因 / 怒诉者曰 / 朕方用佐 / 小人敢诬之 / 必下法司治士奇 / 对曰 / 细事不足干上怒 / D、帝叹曰 / 朝臣贫如此 / 因怒诉者曰朕方用佐 / 小人敢诬之 / 必下法司治 / 士奇对曰 / 细事不足干上怒 / 答 案 D 解 析 标点为:帝叹曰:“朝臣贫如此。”因怒诉者曰:“朕方用佐,小人敢诬之,必下法司治!”士奇对曰:“细事不足干上怒。”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顾佐文武双全,使得守将佩服。端午日,守将召集官员比试技艺,因他是文官,不让他射箭,他却拿起弓箭一发中的,令守将大为折服。 B、顾佐个性鲜明,为人刚直不屈。他为官让官吏和百姓感到又害怕又佩服;他的刚正使权贵们多感不便,于是被调出京城做了贵州按察使。 C、顾佐治绩显著,受到辅臣举荐。他因担任京兆尹,使政治清明,弊政革除等治绩,受到大学士杨士奇、杨荣推荐,并被任命为右都御史。 D、顾佐考核严格,做出相应处理。他在正统初年考察十五名御史不称职,降职或罢免了他们,把被吏部考核称职的郡宗也考核为不称职。 答 案 A 解 析 “因他是文官,不让他射箭”理解错误,应该理解为因为顾佐是文官,守将故意为难他,让他射箭。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佐顿首谢,召吏言:“上命我治汝,汝改行,吾当贷汝。” ②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答 案 ①顾佐叩头致谢,叫来那个官吏说;“皇上命令我惩治你,你只要改变品行,我就宽恕你。” ②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岁不好。” ③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土壤里的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 解 析 ①无②无 ③【参考译文】 顾佐,字礼卿,是太康县人。建文二年考中进士。授任庄浪知县。端阳节这天,当地守将召集官员较量射箭。因为顾佐是文官,为难他。顾佐拿起弓箭一箭射中,守将非常佩服,顾佐参与了这件事。顾佐奉命招安庆远蛮人,在四川监督采伐树木。跟从皇帝北征,巡视险要的边关。升任江西按察副使,后召入担任应天府尹。顾佐性格刚强正直不屈,官吏百姓都敬畏并佩服他,人们把他比作包孝肃。北京城建立,改任顺天府尹。有权势的人多因他感到不方便,外调做了贵州按察使。洪熙元年召任通政使。宣史刘观因为贪污被罢官,大学土杨士奇、杨荣推荐顾佐廉洁有威望,历任官职都显露风采,担任京兆尹,政治清明,弊政革除。皇帝高兴,立即提拔他做右都御史,下令予以奖赏勉励。过了一年多,奸邪小官上奏说顾佐接受徒隶的钱财,私自打发徒隶回家。皇帝秘密地把奏章给杨士奇看,并说;“你不是曾经举荐顾佐廉洁吗?杨士奇冋答说:“朝中官员俸禄微薄,仆从、马匹、粮草靠徒隶资助,派出一半徒隶让他们出钱免去劳役。徒隶得以回家耕地,官员得到钱财,朝中官员都这样,我也这样。先帝知道这件事,所以增加了朝中官员的俸禄。”皇帝叹息说;“朝臣贫穷到这样的地步。”于是皇帝怒斥上告的人说;“我刚任用顾,小人就敢污蔑他,一定要下交司法官治罪。杨士奇说:小事不值得惹皇上生气。”皇帝于是把官吏的状子交给刘顾佐,说;“你自己处理这件事。”顾佐叩头致谢,叫来那个官吏说;“皇上命令我惩治你,你只要改变品行,我就宽恕你。”皇帝听说后更加高兴,说顾佐懂得大体。有人状告顾佐不处理冤案,皇帝说;“这一定是重罪犯教他说的。”命令司法官会同审讯,果然是千户臧清杀了无罪的三个人被判死罪,让人诬告顾佐。皇帝说:“不杀臧清,那么顾佐的法令就不能实行。”在集市用磔刑处死臧清。 正统初年考察御史不称职的有十五人,降职或罢免了他们。邵宗任职满九年,吏部已经考核称职,但他也在顾佐考核的不称职之列。邵宗上奏辩解,尚书郭琏也说邵宗不应该跟在任的人一同考核。皇帝于是责怪顾佐。可是御史张鹏等人又弹劾邵宗的一些小过错。皇帝认为张鹏结党欺骗,一并严厉责备顾佐。顾佐上奏退休回家。赐给敕命以奖励安慰,赏赐钱钞五十贯,命令户部免除他家的赋税徭役。十一年九月死。 三、名篇名句默写(每题1分,共6分) 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 , 。 (2)《蜀道难》运用夸张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的句子: , 。 (3)《登高》中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 , 。 (4)《登高》中点明本首诗歌的主旨句,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 。 (5)《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不愿出场但又盛情难却、犹豫不决的矛盾心情的诗句是 , 。 (6)诗中将琵琶女的命运与诗人的身世联系起来的句子(也是诗眼、主旨句)是 , 。 答 案 (1)飞湍瀑流争喧豗 砯崖转石万壑雷。 (2)连峰去天不盈尺 古松倒挂倚绝壁 (3)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4)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5)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6)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1) 解 析 无 四、古诗歌鉴赏 14.(4分) 马嵬(其二)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来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1)下列对这首诗思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这是一首以古讽今之作,李商隐借历史上荒淫腐败而招致祸乱的败亡之君,昭示历史教训、讽刺现实政治。 B、开头用“海外更九州”概括了方士在海外仙山上寻见杨贵妃的传说,“徒闻”则对这个传说给以否定。 C、“他生未卜此生休”中的“未卜”“休”和上句的“徒闻”流露出讽刺的语气,又为下面的诗句定下了基调。 D、“虎旅传宵柝”的逃难生活很不安适,“无复”二字则表现了唐玄宗对重享“鸡人报晓筹”安乐生活的渴望。 答 案 D 解 析 D项,“无复”二字表现了重享“鸡人报晓筹”安乐生活的渴望已经破灭。 (2)下列对这首诗艺术手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这首诗采用倒叙手法,由悲剧的结局回溯事变的过程,突出玄宗的悲剧是由他荒淫失政造成的这一思想。 B、颔联用“鸡人报晓筹”反衬“虎旅传宵柝”,使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境跃然纸上。 C、颈联“六军同驻马”和“七夕笑牵牛”形成对比,凸显了唐玄宗对爱情的忠诚,意义丰富,耐人寻味。 D、尾联包含强烈的对比,从章法上说,是对前面六句的总结,从艺术构思上说,是由前面引起的联想。 答 案 C 解 析 C项,“突显了唐玄宗对爱情的忠诚”错,应该是嘲讽了唐玄宗的荒淫、虚伪、自私、自作自受。 15.(10分)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绿绮:古代著名的琴。②流水:《列子 · 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日:‘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③霜钟:《山海经 · 中山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霜鸣。”郭璞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开头两句“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说明这位琴师是从四川峨眉山下来的,简短的十个字,就写出了这位琴师的气派,暗含着诗人对他的倾慕。 B、颔联中的“一挥手”写蜀僧弹琴的动作,“万壑松”写出了琴声的音乐效果,这两句用大自然宏伟的音响比喻琴声,使人感到这琴声的铿锵有力。 C、“如听万壑松”用万壑松来描写音乐,打通了听觉和视觉,使人通过联想松林的葱茏翠绿来感受音乐效果,这与“大珠小珠落玉盘”写法类似。 D、“客心洗流水”是说听了蜀僧的琴声,诗人的心好像被流水洗过一般畅快、愉悦,同时使用高山流水的典故,表现自己和蜀僧在音乐里情感的交融。 E、“余响入霜钟”意思是音乐终止以后,余音久久不绝,和薄暮时分寺庙的钟声融合在起,“霜钟”用典,点明时令,与下面“不觉碧山暮”照应。 答 案 CE 解 析 C项,“如听万壑松”和“大珠小珠落玉盘”都没有打通听觉和视觉,没有运用通感是以声写声,以听觉写听觉; E项,照应的是“秋云暗几重。” (2)结尾两句“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和《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两首诗的诗句,简要赏析这样写的妙处。(6分) 答 案 ①深化意境。两首诗都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颇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妙。这首诗写乐曲结束,诗人举目四望,青山已笼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琵琶行》写乐曲终了,眼前江水茫茫,万籁俱寂,中天一轮明月,江心倒映一派辉光;余音绕梁,不绝如缕; ②突出音乐效果。两首诗都写出了听者沉醉于乐曲之中的状态,从侧面表现了乐曲的魅力(引人入胜,感人肺腑)。这首诗中诗人沉醉乐曲,感觉时间过得真快;《琵琶行》中乐曲结束了,听众却意犹未尽,沉浸在动人的音乐中如痴如醉。 解 析 无 五、现代文阅读——论述类 16.(9分) ①唐朝的安史之乱可以说是中国社会变迁的一条分水岭。在这之后,“士”和“民”的分界不像先前的严格和清楚了,彼此开始流通。虽说士人流落民间的是少数,老百姓加入士流的却渐渐多起来。这些新晋的士人一面学习和享受那些雅的,一面却还不能摆脱或蜕变那些俗的。人既然很多,大家都这样,也就不觉其寒碜;不但不觉其寒碜,还要重新估定价值,“雅俗共赏”似乎就是新提出的尺度或标准。 ②早在中唐,禅宗就开始用口语记录大师的说教。用口语原本为的是化俗,也就是争取群众。“语录”就成为一种文体了。这之后就是唐朝的“传奇”。照陈寅恪先生的意见,这种“传奇”大概起于民间,文士是仿作,文字里多口语化的地方。陈先生并且说唐朝的古文运动就是从这儿开始。他指出古文运动的领导者韩愈的《毛颖传》,正是仿“传奇”而作。到了宋朝,不但古文走上了“雅俗共赏”的路,诗也走向这条路。胡适之先生说宋诗的好处就在“作诗如说话”,一语破的。刚刚来自民间的词,在当时不用说自然是“雅俗共赏”的,后来虽然渐渐雅化或文人化,可是始终不能雅到诗的地位,它怎么着也只是“诗余”。词变为曲,不是在文人手里变,是在民间变的;曲又变得比词俗,虽然也经过雅化或文人化,可是还雅不到词的地位,它只是“词余”。可是虽然俗,大体上却“俗不伤雅”,仍是“雅俗共赏”的玩艺儿。——以上说的种种,都是安史之乱后几百年间自然的趋势,就是那雅俗共赏的趋势。 ③虽然俗雅并存,但古人心中的“雅俗共赏”其实仍是以雅为主的,从宋人的“以俗为雅”以及常语的“俗不伤雅”,更可见出这种宾主之分。起初成群俗士蜂拥而上,固然逼得原来的雅士不得不理会甚至迁就着他们的趣味,可是这些俗士需要摆脱的更多。他们在学习,在享受,也在蜕变,这样渐渐适应那雅化的传统,于是乎新旧打成一片,传统多多少少变了质继续下去。前面说过的文体和诗风的种种改变,就是新旧双方调整的过程,结果迁就的渐渐不觉其为迁就,学习的也渐渐习惯成了自然,传统的确变了质,但是还是文言或雅言为主。 ④是在什么条件之下才会让俗人所“赏”的,雅人也能来“共赏”呢?孟子说过“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子都的美貌,有眼睛的都容易辨别,自然也就能“共赏”了。孟子接着说:“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这说的是人之常情,也就是所谓人情不相远。以《西厢记》和《水浒传》为例,这都是“雅俗共赏”的作品,“男女”是“人之大欲”之一,“压迫反抗”也是人之常情。俗人固然同情这些,一部分的雅人,也未尝不高兴这两部书说出了他们想说而不敢说的。这可以说是一种快感,一种趣味,是俗人和雅人在人情上的交点。 ⑤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之交是个新时代,新时代给我们带来了新文化,产生了新的知识阶级。这知识阶级包括了更多的从民间来的分子,于是乎有了白话正宗的新文学,词曲和小说戏剧都有了正经的地位。抗战以来又有“通俗化”运动,这个运动并已经在开始转向大众化。“通俗化”还分别雅俗,还是“雅俗共赏”的路,大众化却更进一步要达到那没有雅俗之分,只有“共赏”的局面。这大概也正是所谓由量变到质变罢。 (朱自清《论雅俗共赏》,有删节) (1)下列关于“雅俗共赏”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安史之乱”可以看作是中国文学向“雅俗共赏”转变的起点,因为战乱打破了“士”与“民”的界限,越来越多的“民”进入到上层社会。 B、从唐宋的诗文演变情况看,“雅俗共赏”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文体和诗风的种种改变。 C、《西厢记》《水浒传》是“雅俗共赏”的佳作,它们满足俗人和雅人共有的相通的快感趣味的条件,得到了所有俗人和雅人的肯定。 D、到了作者所处的时代,中国文学出现了不分雅俗,只谈共赏的局面,在作者看来这是由于新时代给我们带来了新文化。 答 案 A 解 析 A选项在第一自然段,逗号之前的语句对比难点在“起点”,原文“在这之后”就是这个意思;逗号之后对应第一自然段中的第二句话; B选项内容对应第二、三自然段; C选项,原文第四段提到的是“俗人”和“一部分的雅人”,选项扩大范围了。 D选项对应最后一段。 (2)下列各项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语录体这种文体最早来自于中唐时期的禅宗,和尚在传道的过程中把大师的话用口语记录下来,其目的是为了让普通人看懂,便于传道。 B、作者引用孟子的话,是想证明,有一些美是被人们共同承认并欣赏的,而这些主要集中在“压迫反抗”“人之大欲——男女”上。 C、宋代的词被称为“诗余”,后来的曲又被称为“词余”,大抵是因为二者做到了“俗不伤雅”,仍是“雅俗共赏”的文学形式。 D、“雅俗共赏”其实是“士”与“民”的文化的磨合,是“雅”对俗的迁就,也是“俗”对雅的学习和效仿。 答 案 D 解 析 A项最早不对; B项,原文第二段在谈为什么称“诗余”“词余”时,“后来虽然渐渐雅化或文人化,可是始终不能雅到诗的地位”,前后分句是转折关系,而选项变成了因果关系; C项这些主要集中在“压迫反抗”“人之大欲——男女”上,不准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各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雅文学和俗文学交融的一个前提就是社会阶层的融合,剧烈的社会动荡,如战乱就为新文学产生的提供了条件。 B、苏轼的词流传千古,不仅仅有其语言接近白话,明白通畅的原因,还有其抒发的情感往往是人们心中郁结却不能言的感受。 C、作者认为新旧调整,传统就会变质,这变质的传统就会一直传递下去,可以看出作者对文学传统丧失的无奈。 D、孟子认为口耳目感受的美是人类共同的感受,文学作品雅俗共赏的基础也是共同的人情。 答 案 C 解 析 C项,对作者的情感倾向理解有误。 六、微写作 17.(10分)颁奖辞,是在某一主题的颁奖典礼上,对获奖对象的事迹所作的一种陈述评价性的礼仪文稿。宣读颁奖辞的方式,可以让大众了解获奖对象的事迹以及所体现的一种超乎寻常的人格精神,从而取得一种教育的效果。因此,它必须借助于优美的语言文字对获奖对象进行准确的陈述与评价。 颁奖辞要具备以下特点: 1.情感性。饱含情感,真挚赞美人物的事迹与精神,以达到以情感人的艺术效果。 2.深刻性。对人物事迹的评价,必须体现一定的深度,触及人物的精神内核,将人物的壮举提升到一定的思想高度。 3.简洁性。颁奖辞非常精练简洁。为适应电视节目的播出时间要求,寥寥数句,即见人物的神韵与风采。 颁奖辞写作任务: 2020年的春天,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宅在家里最多是无聊,那些奔走在医疗前线的医务人员,他们却面临着怎样的挑战和危险?他们昨天可能是战友,今天就可能被感染变病友,其艰难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他们经受的煎熬超出我们的想象……请你为奋战在一线、为我们安宁生活保驾护航的每一位平凡的医生撰写颁奖辞,100字以上,不超过150字。 答 案 写作示例: 本该团聚,却忍痛分别;本该休息,却与时间赛跑。疫情蔓延,他们披荆斩棘,逆行而上。一个又一个生命从他们手里站立起来,他们却一个一个因病倒下。他们誓死坚守,为我们抗击疫情;他们忘我无私,为我们创造安宁。我们只待武大樱花浪漫时,与他们举杯共欢! ——《致抗击疫情前线医生的颁奖辞》 解 析 无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