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南阳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开学考试 语 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所谓文化自信就是一种文化主体对自身所处文化形态力量的准确评价和坚定自信,确信该种文化能够成功地应对文化主体面临的时代问题。所以,文化自信就是要解决我们自近代以来,对传统文化不自信的文化心理问题,摆脱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背景下面临的困境。‎ ‎②数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和立身之根,是我们的庇护之所和 精神家园。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大一部分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是为当时的统治者服务的。自近代以来,这部分思想文化已经与时代逐渐拉开了距离,在新的时代开始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传统文化中的相当一部分,在解决我们所面临的文化变局和疑 难问题方而,表现得无能为力;在与日益东渐的西方文化侵袭的抗衡中,表现得左支右细。在文化主体中,甚至出现了“全盘西化”的激进主义和“固守传统”的保守主义之间的文化撕裂,这种文化撕裂一直延伸到今天。这表明,传统文化在不同时代之间存在一种“文化堕距”(指社会变迁过程中,文化集丛中的一部分落后于其他部分而呈现呆滞的现象),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已经陷入一种文化危机之中。‎ ‎③无疑,文化危机既可以导致一种文化形态的衰落,也可以导向一种文化传统的创新。就像哲学家麦金太尔所说的那样,每一种传统都有一些“边缘性”的“从属性”理论,也有一些“核心性”理论。在遇到危机时,其对传统的冲击是从“边缘问题”到“核心问题”的。在每一次冲击中,文化传统的主体都会“思考是否不同的对立的传统有可能提供的资源,以充分地描述和解释自己传统的失误或缺陷”。文化传统由于运用了对立面文化传统的资源补充自己,比对方更有利于解决危机,文化传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发展。‎ ‎④可见,文化危机原本具有两面性:它是陈旧文化的衰落,是文化新内涵生长的契机。没有 ‎ 文化新内涵的生长,文化危机就会成为文化衰落的起点;而没有陈旧文化的衰落,文化新内涵的 生长就会窒息。正是在文化传统新旧内容的连续性和中断性的统一中,文化实现了它的生长性。可见,文化危机是文化传统发展的重要契机。这正是文化自信的理论和现实根据。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才需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⑤文化不自信甚至文化自卑心理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只看到文化危机中消极的一面,而 没有看到积极的一面,没有看到文化危机会成为文化发展创新的契机。‎ ‎⑥正是由于没有辩证地看待文化危机,文化主体对这些困境和危机产生了过激的心理反应,特别是在那些原来或多或少有些文化自大感的文化主体身上,形成了巨大的心理落差,于 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不自信甚至自卑的文化心理。这种文化心理,与中华民族的重新崛 起是不相匹配的。所以,文化自信首先要克服这种文化心理,把传统文化的困境当作文化发展的契机,通过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传统文化转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思想文化基础,同时,增强文化软实力,发扬和光大中国传统文化。‎ ‎(摘编自丁立群《我们为何要文化自信》)‎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全盘西化”的激进主义和“固守传统”的保守主义其实都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 B. 当前中国传统文化陷入了文化危机之中,主要是因为一些“从属性”理论受到冲击。‎ C. 文化可以利用危机的两面性,从传统新旧内容的连续性和中断性的统一中找到生长点。‎ D. 中华民族的重新崛起离不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的是 A. 第①段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剖析了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和现实意义。‎ B. 第②段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定位和现实状况,认为传统文化存在“文化堕距” 现象。‎ C. 文章辩证地分析了文化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强调了要看到文化危机积极面带来的契机。‎ D. 文章在论述文化传统可以通过对立面文化传统发展自己的观点时运用了引用论证和对 比论证。‎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化主体面对困境和危机出现过激的心理反应,主要是因为没有辩证地看待文化危机。‎ B. 当前我国传统文化虽然出现危机,但由于运用了对立面文化传统补充自己,得到了新的 发展。‎ C. 当出现文化困境和危机时,那些自卑感强的文化主体更容易形成巨大的心理落差。‎ D. 中国传统文化只要克服不自信甚至自卑的文化心理,定能克服西方文化侵袭带来的 困难。‎ ‎【答案】1. B 2. D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B项,“主要是因为一些‘从属性’理论受到冲击”分析错误,由原文“在遇到危机时,其对传统的冲击是从‘边缘问题’到“核心问题’的”可知,受到冲击的到了“核心问题”,所以不再是“从属性”理论,而是“主要”理论。‎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D项,“文章在论述文化传统可以通过对立面文化传统发展自己的观点时运用了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表述错误,没有运用对比论证。‎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 B项,“但由于运用了对立面文化传统补充自己,得到了新的发展”错误,由原文“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才需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可知,中国传统文化还没有得到新的发展。‎ C项,“那些自卑感强的文化主体更容易形成巨大的心理落差”错误,由原文“文化主体对这些困境和危机产生了过激的心理反应,特别是在那些原来或多或少有些文化自大感的文化主体身上,形成了巨大的心理落差”可知,形成巨大的心理落差的是“有些文化自大者”,而不是文化自卑者。‎ D项,“中国传统文化只要克服不自信甚至自卑的文化心理”错误,由原文“所以,文化自信首先要克服这种文化心理,把传统文化的困境当作文化发展的契机,通过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传统文化转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文化基础,同时,增强文化软实力,发扬和光大中国传统文化”可知,是“首先”要克服这种文化心理,还需要“把传统文化的困境当作文化发展……增强文化软实力,发扬和光大中国传统文化”,而不是“只要”克服不自信甚至自卑的文化心理。‎ 故选A。‎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当前一些技术工种开高薪都招不到人,职业院校的生源并未随着技术工种的吃香而随之 “火爆”,这除了职业教育的投入不足,也与整个社会的人才观念和文化偏见有关。有论者指出, 近两年热闹非凡的各城市之间的“人才大战”,多数还是突出学历,主要按照本科、硕士、博士的 分类给予相应优待,而职业技术人才落户虽然也打开了缝隙,却居于次位,门槛也高得多;而在教育政绩的考核中,也还是偏重于“大学生”的培养数量。另外,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也未尝没 有偏见。一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看法是,中西部地区要优先发展职业教育。其实,东部地区同样应该重视职业教育,如此才能让人才供给和需求在地域分配上更加吻合。‎ ‎(摘编自朱昌俊《高级技工严重短缺学历偏见早该放下》)‎ 材料二:‎ 为破解“技工荒”,不少企业和地方都以重奖和高薪的方式来吸引和激励技术人才。让人无 奈的是,很多时候高薪和重奖也很难招到合适的人才。与此同时,却有不少技术工人申请到国 外“打洋工”。在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甚至德国,都有中国高技术人才获得工作签证,涵盖电焊、水电、安装等工种。为什么中国技工要舍近求远?除了经济收益高这个重要原因外,恐怕 就是在国外从事技术工作,社会地位并不会低人一等。比如“水电工”这个职业,在不少西方发 达国家就很有含金量。对此,全社会都要树立“让劳动者体面工作”的意识和信心,给予普通劳 动者重奖和高薪不应是权宜之计,而应成为常态,让“劳动最光荣''深入人心.‎ 要从根本上破解“技工荒”,我们必须营造重视技能、尊重技工的社会氛围。在提高技工人 才收入的同时,更要注意消除其成长路上的瓶颈,让年轻人看到当技工也可以有尊严地生活,看 得到事业前途和人生希望。唯有如此,才能迎来技工人才的春天。‎ ‎(摘编自罗旭"'不屑F当技工”心态必须破除》)‎ 材料三:‎ ‎2012-2016年普通本专科、中等职业教育及普通高中招生人数 材料四:‎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王继平谈到高职扩招背景时表示,一是经济结构变革有 要求。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变革、 增长动力转换的攻关期,但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这就 需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优化人才结构、扩大有效供给,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 争力提供支撑。‎ 二是职业教育改革要深化。今年1月,国务院印发"职教20条",明确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 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树立了新的教育理念。高职扩招,就是围绕贯彻 落实“职教20条”,完善国家职业教育制度体系和技术技能人才保障政策,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和 育人机制改革,以现代职业教育的大改革大发展,推动高等教育结构优化。‎ 三是区域经济发展须升级。据统计,在现代制造业、新兴产业中,新增从业人员中70%以 上来自职业院校,近70%的毕业生在县市就近就业,成为支撑区域产业迈向中高端产业的生力 军。当前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高职院校主动融入区域发展,不断深化产 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一大批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今年高职扩招100万,将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近两年各城市之间的“人才大战”,多数突出的还是学历,职业技术人才落户的门槛仍然 很高,这其实也是一种人才观念和文化偏见。‎ B. 我国与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的技工在工资收入和社会地位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 距,这使得不少技工舍近求远,到国外“打洋工”.‎ C. 我国当前存在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的问题,如果不能解决,这将危害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竞争力的提高。‎ D. 国务院印发的“职教20条”为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了政策支持,高职扩招正是对这一政策 的贯彻落实,它将有效推动高等教育结构优化。‎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一些技术工种即使高薪也找不到人才的困境,并分别从不同的 角度分析了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及对策。‎ B. 认为中西部地区要优先发展职业教育的看法实际是职业教育发展方向上的一种误导, 并不利于人才供给和需求在地域分配上的吻合。‎ C. 2012年到2016年间,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人数始终处于下降趋势,与普通高中招生人数的差距逐年扩大,但与普通本专科招生人数的差距则在逐年缩小。‎ D. 目前,我国经济结构变革、职业教育改革、区域经济发展升级等因素是高职扩招的有利 因素,职业教育应以此为契机加快发展。‎ ‎6. 综合材料,简要分析我国当前应如何破解“技工荒”。‎ ‎【答案】4. B 5. C ‎ ‎6. ①政府层面,应加大职业教育的投人,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人才支撑;②社会层面,改变人才观念和文化偏见,营造重视技能、尊重技工的社会氛围;③个人层面,应树立信心,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破除“不屑于当技工”的心态。‎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B项,“我国与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的技工在工资收入和社会地位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距”错误,由原文“为破解‘技工荒’,不少企业和地方都以重奖和高薪的方式来吸引和激励技术人才。让人无 奈的是,很多时候高薪和重奖也很难招到合适的人才”可知,在工资收入方面,我国与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不存在很大的差距。‎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 C项,“普通本专科招生人数的差距则在逐年缩小”说法错误,从材料信息来看,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人数在2012年超过普通本专科,2013~2016年招生人数低于普通本专科,而且差距逐年扩大。‎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综合材料,简要分析我国当前应如何破解‘技工荒’”,然后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根据这些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本题中,从政府层面来讲,从原文“这就需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优化人才结构、扩大有效供给,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 争力提供支撑”可见,政府应加大职业教育的投人,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人才支撑;从社会层面来讲,从文中“对此,全社会都要树立‘让劳动者体面工作’的意识和信心,给予普通劳 动者重奖和高薪不应是权宜之计,而应成为常态,让‘劳动最光荣’深入人心”可见,要改变人才观念和文化偏见,营造重视技能、尊重技工的社会氛围;从个人层面来讲,从原文“在提高技工人 才收入的同时,更要注意消除其成长路上的瓶颈,让年轻人看到当技工也可以有尊严地生活,看得到事业前途和人生希望”可见,应树立信心,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警报声里 郁达夫 一阵紧急警报声过去了,街面上就传来了一阵人力跑车滚动的声音、店铺上排门的声音和人 们奔跑的声音,静默到五六分钟,飞机嗡嗡嗡的声音就来了,接着就是轰隆轰隆地连续的炸弹声。‎ 静候上五分钟十分钟的时候,老百姓不必等警报解除的钟声再响,就会从防空壕疏散地走回来。被轰炸的次数愈多,逃飞机的经验也愈足,习以为常,就觉得敌机的施虐也并不足怕。‎ 那一天中午,我们仍在紧急警报芫中继续吃我们的饭,谈我们的天。只是当炸弹连续在响 的中间,话听不清楚了,大家就只能停止说话。我们看见屋顶上震落了一串灰来,掉入了菜碗,一碗汤面起了细微圆致的波纹,几只碗因震动之故而互碰了几下。‎ 那一天同我们吃饭的有一位是池峰城师长,也就是那位在台儿庄打胜仗的英雄。他的喉咙是哑的,原因是打仗时有一颗子弹伤了他的颈项,穿破了他的声带。他的长方形面孔,不短不长的结实的身体,和他的稳重安详的沙喉咙正能够相配,他在警报声里笑着谈着。‎ 他所告诉我们的,就是台儿庄的一役。‎ 台儿庄,本来是一个只有二三百人家的在陇海支线上的小镇。那一天,将近半夜的时候,池 师长底下的两位团长,因为士兵牺牲得太厉害,他们到师部来请教师长,但池师长是已经受了总指挥的命令的,他对团长说:“你们若在上峰没有退却命令之前而想退却的话,请先来把我杀 死! ”团长回去了,同时又下了一道紧急命令,招募军中敢死队。‎ 应募的四十七位义士渡过运河,沿铁道线向西北迂回出发之后,东面的运河边上,忽然从寒 水里爬上了一位五十岁左右的乡下的农妇。她的衣服被河水浸透了,但两眼炯炯,泪珠亦干了,包得紧紧的一张嘴,显示出了她必死的决心。当被带到师部的时候,她就连叫着说:“你们的炮 打得不准,你们的炮打得不准。”据她的报告,敌人已从东北面进到了庄的东头的泰山行宫东头庙里了,现在正在挖掘战壕。池师长令救护队把她送去了后方后,就依她的话,下令改短了大炮 的射程,果然爆炸声和火光将这农妇的报告证实了。‎ ‎“这真是我们的圣女,大克了,我们要恭祝她的健康!”“还有那四十七位敢死的义士呢?”我们同志中间的一位盛成先生,就举起了他那只小小的高粱酒杯。‎ 我干了一口高粱酒后,急切地想知道他们几位的命运。‎ ‎“他们么?"池师长又张着沙喉说,“也完成了他们的任务。”‎ 这四十七位义士,在麦田里绕道的中间,就解决了一小队敌人右翼的哨兵 敌人在黎明 之前,开始退却了,但是我们的四十七位义士,也牺牲了四十五位一还有两位负着重伤的义士, 于那一日午后在被担架抬回来的路上,忽而清醒了一下。他们问起了台儿庄有没有被克服;问 起了同道出发的其他的各位义士。得知实情后,他们先发出了一次胜利的欢呼,后来又忽而叫 出了一声痛楚,随后就默默地不响了。但等到渡过运河,将要把他们从担架转移上救伤列车的 时候,他们两个人各伸出了手,互相紧捏着,把身体向侧面空地里跳跃了下去。大家忙抢着仍复抬起了他们。其中的一位,在列车上就殉了义;还有一位,被列车送到了徐州战地医院后三日,也一道去了。本来常带笑容的池师长,讲到了最后,面部也显出了一种阴戚的表情,那一口沙喉咙,似也低灭了些。‎ 正在大家沉默了一下的当中,忽而十字路口的那一座警报钟又响了起来;我们大家就从座位里跳了起来。大家不约而同地发出了一句愤怒的咒词,并且大声地说:‎ ‎“复仇!”‎ ‎“复仇!”‎ ‎(有删改)‎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描绘了紧急警报声、店铺上门声、人们奔跑声、飞机声、炸弹声等声音,通过这 些声音凸显出战争特有的气氛。‎ B. 对敌机的轰炸老百姓已习以为常,大家觉得不可怕,警报声没解除就回来,这体现了老 百姓的镇定,映衬出敌人的无能。‎ C. 文中对池峰城师长的直接描写虽然着笔不多,但其镇定自若、作战勇敢、一往无前的军 人气概等形象却跃然纸上。‎ D. 两句“复仇”使文章结尾简短有力,融入了作者抗战意志和爱国激情,淋漓尽致地把对 侵略者的愤怒与仇恨表达出来了。‎ ‎8. 文中多次提到的“警报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 本文以池峰城师长的讲述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7. B 8. ①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战争背景,提供了事件进行的场景.烘托了紧张的气氛。②使大家对侵略者的凶残有切身的体会,也烘托出人们的镇定。③当最后听到警报声时,大家发出了复仇的吼声,深化了文章反侵略主题。 ‎ ‎9. ①池峰城师长是亲历者,通过池峰城师长讲述故事,还原人物和细节,真实地呈现抗战原貌,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②通过池峰城师长讲述,串联起47位敢死队员以生命换取胜利的壮举和农村妇女冒死为军队送情报的感人行为,丰富了文章内容。③通过池峰城师长亲历者的身份热情讴歌反侵略的斗争精神.使得感情的发更强烈更有力,从而激发读者的抗日热情。‎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是”,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B项,“映衬出敌人的无能”分析错误,这主要体现了老百姓经过战争洗礼之后的镇定与无畏和对敌人的蔑视。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应明确: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做答时考生要结合文章主旨、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本题中,“一阵紧急警报声过去了,街面上就传来了一阵人力跑车滚动的声音、店铺上排门的声音和人 们奔跑的声音,静默到五六分钟,飞机嗡嗡嗡的声音就来了,接着就是轰隆轰隆地连续的炸弹声”中的“警报声”,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战争背景,提供了事件进行的场景。烘托了紧张的气氛。“被轰炸的次数愈多,逃飞机的经验也愈足,习以为常,就觉得敌机的施虐也并不足怕”一句,体现了大家对侵略者的凶残有切身的体会,也烘托出人们的镇定。文章结尾“正在大家沉默了一下的当中,忽而十字路口的那一座警报钟又响了起来;我们大家就从座位里跳了起来。大家不约而同地发出了一句愤怒的咒词,并且大声地说:‘复仇!’‘复仇!’”一句,深化了文章反侵略主题。‎ ‎【9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作品内涵、领悟作品艺术魅力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要抓住叙事线索、叙事方法对塑造人物的作用,对主题的作用,进行作答。本题中,从“那一天同我们吃饭的有一位是池峰城师长,也就是那位在台儿庄打胜仗的英雄”可见,池峰城师长是亲历者这样使得文章具有真实性,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通过池峰城师长讲述“应募的四十七位义士渡过运河,沿铁道线向西北迂回出发之后,东面的运河边上,忽然从寒 水里爬上了一位五十岁左右的乡下的农妇”,使听者眼前再现了原场景,丰富了文章内容。文章结尾“正在大家沉默了一下的当中,忽而十字路口的那一座警报钟又响了起来;我们大家就从座位里跳了起来。大家不约而同地发出了一句愤怒的咒词,并且大声地说:‘复仇!’‘复仇!’”一句,深化了文章反侵略主题,通过池峰城师长亲历者的身份,激发了读者的抗日热情。‎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终军字子云,济南人也。少好学以辩博能属文闻于郡中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至府受遗太守闻其有异材召见军。甚奇之,与交结。军揖太守而去,至长安上书言事。武帝异其文,拜军为谒者给事中.元鼎中,博士徐偃使行风俗。偃矫制,使胶东、鲁国鼓铸盐铁,还,奏事,徙为太常丞。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偃以为《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万民,颛之可 也。汤以致其法,不能诎其义,有诏下军问状,军诘偃,偃穷诎,服罪当死。初,军从济南当诣博士, 步入关,关吏予军繻注 ‎。军问:“以此何为?”吏曰:“为复传,还当以合符。”军曰:''大丈夫西游,终不 复传还。”弃繻而去。军为谒者,使行郡国,建节东出关,关吏识之,曰:“此使者乃前弃繙生也。”军行郡国,所见便宜以闻。还奏事,上甚说。当发使匈奴,军自请曰:“军无横草之功,得列宿卫,食禄 五年。边境时有风尘之警,臣宜被坚执锐,当矢石;石前行。驾下不匀金革之事,今闻将遣匈奴使 者,臣愿尽精厉气,奉佐明使,画吉凶于单于之前。臣年少材下,孤于外官,不足以亢一方之任,窃不胜愤懑。”诏问画吉凶之状,上奇军对,擢为谏大夫。南越与汉和亲,乃遣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 入朝,比内诸侯。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请举国 内属。天子大说,赐南越大臣印绶,一用汉法,以新改其俗,令使者留填抚之。越相吕嘉不欲内属, 发兵攻杀其王及汉使者,皆死。军死时年二十余,故世谓之“终童”。‎ ‎(选自•汉书•终军列传》) ‎ ‎[注]繻:古时用帛制成的出入关卡的凭证。‎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少好学/以辩博能属丈闻于郡中/年十八/选为博土弟子/至府受遣/太守闻其有异材/召 见军 B. 少好学/以辩博能属文/闻于郡中/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至府受遣/太守闻其有异材/ 召见军 C. 少好学/以辩博能属文闻于郡中/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至府受遣太守闻其有异材/召见军 D. 少好学/以辩博能属文闻于郡中/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至府受遣/太守闻其有异材召 /见军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矫制,指假托帝王的命令,出于歹意假托帝王命令行事者才会获罪。‎ B. 《春秋》,我国儒家经典著作,相传是孔子根据鲁国的编年史修订而成。‎ C. 匈奴,秦末汉初称雄中原以北的游牧民族,其最高首领被称作“单于”。‎ D. 和亲,指与敌议和,用婚姻关系来维护双方的友好关系。‎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终军受命审问徐偃,令其服罪。徐偃独断专行,对张汤的弹劾还巧言狡辩,终军受命审 理此案,驳斥了徐偃,使徐偃理屈词穷,接受法律的审判。‎ B. 终军前往京城谒见,踌躇满志。终军去京城谒见博士,过关时拒绝接受凭证,认为自己 不需凭它作回来的凭证,最终终军被任命为谒者,奉使巡视郡国。‎ C. 终军力争出使匈奴,欲建功业。当要派使者前往匈奴时,终军表示,自己过去没有什么功劳,现在愿意出使匈奴,当好使者的助手,此事得到了皇帝的同意。‎ D. 终军请缨前往南越,为国捐躯。终军争取到出使南越的任务,成功地说服了南越王归 附,结果因为南越发生了内乱,二十多岁的终军为国捐躯。‎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军揖太守而去,至长安上书言事。武帝异其文,拜军为谒者给事中。‎ ‎(2)军行郡国,所见便宜以闻还奏事,上甚说。‎ ‎【答案】10. A 11. A 12. C ‎ ‎13. (1)终军辞别太守赴京,到长安上书言事。皇帝认为终军的文辞与众不同,就任命他为谒者给事中。‎ ‎(2)终军巡视郡国,遇见适宜的事情就上书报告朝廷。出使回来后向皇帝汇报,皇帝听了很高兴。‎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少好学/以辩博能属丈闻于郡中/年十八/选为博土弟子/至府受遣/太守闻其有异材/召见军”的意思是:年轻时爱好学习,因为善辩博闻会写文章而在郡中闻名。十八岁时,被选举为博士弟子。选送他去京城,到太守府报到时,太守听说终军才能出众,就召见了他。其中,“以辩博能属丈闻于郡中”主谓宾俱全,中间不应断开,排除B;“年十八”是时间状语,此处应断开,排除D;“博土弟子”为官职名,中间不应断开,排除C。故选A。‎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A项,“出于歹意假托帝王的命令行事者才会获罪”错误,从文中信息“偃以为《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万民,颛之可 也”可知,徐偃是根据《春秋》的道义,才假托帝王的命令行事,所以并不是出于“歹意”。A错误。‎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C项,“此事得到了皇帝的同意”与原文不符,原文没有“此事得到了皇帝的同意”的信息。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揖”,辞别;“异”,认为……不同;“拜”,授予官职。第二句中,“便宜”, 适宜的事情;“闻”,使皇上听见;“说”,通“悦”,高兴。‎ ‎【点睛】参考译文:‎ 终军,字子云,济南郡人。年轻时爱好学习,因为善辩博闻会写文章而在郡中闻名。十八岁时,被选举为博士弟子。选送他去京城,到太守府报到时,太守听说终军才能出众,就召见了他。认为他很奇异,就和他结为好友。终军辞别太守赴京,到长安上书言事。皇帝认为终军的文辞与众不同,就任命他为谒者给事中。元鼎年间,博士徐偃奉命出使巡视郡国的风俗教化。徐偃假托朝廷命令行事,让胶东国、鲁国铸铁晒盐,回京后,汇报了所做的事,调任太常丞。御史大夫张汤弹劾徐偃假托朝廷命令行事,是国家的大害,依照法律应该处死。徐偃认为根据《春秋》的道义,大夫出了疆界,遇有能够安定社稷、抚慰万民的事情,可以专断处理。张汤只能根据法律判定徐偃的罪名,却不能驳倒他用来辩护的《春秋》的道义,皇帝下诏命终军审问案情,终军诘问徐偃,徐偃词穷理屈,服罪而死。当初,终军从济南赴京城谒见博士时,步行通过函谷关,守关的官吏交给终军一块用帛制成的凭证。终军问:“用这干什么?”官吏回答说:“回来时作凭证,经过这里拿它合符。”终军说:“大丈夫西游,终不需凭它作回来的凭证。”扔下帛制的凭证走了。终军被任命为谒者后,奉使巡视郡国,执持符节出函谷关东巡,守关的官吏记得他,说:“这位使者就是以前抛弃帛制符信的儒生。”终军巡视郡国,遇见适宜的事情就上书报告朝廷。出使回来后向皇帝汇报,皇帝听了很高兴。当时朝廷派使者出使匈奴,终军自己请求出使说:“我连使草倒伏的功劳都没有,得以列为宿卫之臣,拿了五年俸禄。边境不时有战乱的警报,我应该披坚甲执锐器,面对矢石箭雨,开路前行。可是我不熟悉冲锋陷阵的事,现在听说准备派使者出使匈奴,我愿意竭尽精力激励气势,辅助贤明的使者,在匈奴单于面前筹划吉凶。我年纪轻才能低下,不能在外任官捍卫边境,不足以独当一面,私下感到烦闷难禁。”皇帝下诏询问终军要求出使匈奴筹划吉凶的内容,皇帝认为终军的回答非同一般,提拔他为谏大夫。南越与汉朝和亲,于是皇帝派终军出使南越,游说南越王,让他入京朝见,待遇比照内地的诸侯王。终军自告奋勇说:“希望陛下给我一条长缨,我一定缚住南越王把他带到宫中。”终军就前往南越游说南越王,南越王听了并同意终军的话,率领全部南越人归附汉朝。皇帝非常高兴赐给南越大臣印绶,让南越统一使用汉朝的法令制度,来改变南越人的风俗习惯,令使者终军留下来安定抚慰南越。南越丞相吕嘉不愿意归附汉朝,发兵攻打南越王和汉朝使者终军等人,他们全都被杀死了。终军死的时候才二十多岁,所以世人都叫他“终童”。‎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 兴 陆游 樵风溪上弄扁舟,濯锦江边忆旧游。‎ 豪竹哀丝①真昨梦,爽砧繁杵又惊秋。‎ 坠枝橘熟初堪翦,浮瓮酪香恰受篘②。‎ 莫道身闲总无事,孤灯夜夜写清愁。‎ ‎[注]①豪竹哀丝:指管弦乐。②篘:滤(酒)。‎ ‎14. 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自己在樵风溪上和濯锦江边乘船游玩,忆起往日之事,为下面“兴”作铺垫。‎ B. 颔联写听觉,既有管弦乐声,又有杵击砧石声,“惊”字写出诗人的惊喜之情。‎ C. 颈联选取熟橘和适合过滤的酒两种意象,分别从视觉和嗅觉的角度勾勒,生动形象。‎ D. “坠枝橘熟初堪翦”一句紧扣秋的特点,描摹秋的典型景象,语言清新典雅。‎ ‎15. 请简要赏析尾联 ‎【答案】14. B 15. 尾联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方式,诗人告诉人们,不要只看到自已非常清闲,谁能看到自己每天晚上孤灯相伴独自抒写内心的愁闷呢,表达出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之情。‎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B项,这里的“惊”字是指夜晚捣衣声惊扰了诗人的梦,让他回到现实之中,对以往生活再生留恋之情,故选项中“写出诗人的惊喜之情”表述不正确。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赏析词句,首先要明白该句在词中的意义,即解说或概括词句内容;其次要看词句有什么特点,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当然任何赏析都离不开词的主旨,即词人的情感,所以一定要分析词句中包含的情感。本题中,尾联“莫道身闲总无事,孤灯夜夜写清愁”的意思是:不要说我身闲无事,我还每夜在孤灯下独自一个写抒发凄凉、愁闷情绪的诗。“清愁”二字直抒胸臆,形象生动地表达出诗人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之情。‎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阐明了如果“________,________”国家就会灭亡的道理,强调了“忧患”之于国家的另一种意义。‎ ‎(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正好与唐太宗“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借鉴历史经验教训的做法相反。‎ ‎(3)白居易《琵琶行》中用比喻手法摹写琵琶的声音,既有表现声音婉转流利的“ ________ ”,也有用雨声来比喻乐声浊杂粗重的“_____”。‎ ‎【答案】 (1). 人则无法家拂士 (2).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3).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4).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5). 间关莺语花底滑 (6). 大弦嘈嘈如急雨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拂”“莺”“嘈”。‎ ‎【点睛】古诗词默写年年必考,近年来理解性默写题的考查比例渐渐加大,难度比直接型默写稍大,灵活性更强,需要学生不仅要准确、熟练掌握名句名篇内容,还要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理解,并且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背诵,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注意重点字的写法。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当前异彩纷呈的节目市场中,游戏竞技、户外游历和生活体验等娱乐化的节目常常占据 着荧屏。相比之下,着眼于严肃主旨的节目品类显得有些 。作为文化类节目重要分支之一的科学类节目, 于自身的专业性与传播难度,加之传统的科学类节目较为单 一的表现形式,并没能充分释放出此类节目的趣味性与观赏性。因此,科学类节目若想摆脱人 们心中枯燥刻板的印象,打开新局面,( ),最终在寓教于乐中为大众喜闻乐见。‎ 科学类节目需要以守正创新的姿态展开更多探索。一方面,节目应当守住科学性和专业性 的基本底色。另一方面,创新是科学类节目存续的关键。科学类节目并不能只有“科学”本身, 若想让观众真正愿意看、喜欢看,也 有一系列更时尚、更大众化的元素和手法来构造 节目形态。例如:有的节目用更前卫的视觉体验来描摹科学的魅力;有的节目则让舞台变得更 "开放”,如《加油!向未来》等科学类节目,普通人是科学的"主角”,明星仅仅作为见证者、旁观者为节目的展现 。‎ 科学类节目能否真正有价值,在于将看似远离生活、深奥复杂的科学知识以通俗化、流行化 的形式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寓教于乐既是效果追求,也是创新方向。‎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曲高和寡 受制 须要 锦上添花 B. 孤掌难鸣 受制 需要 雪中送炭 C. 孤掌难鸣 受限 须要 雪中送炭 D. 曲高和寡 受限 需要 锦上添花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除了让科学性和娱乐性有机互动,还需要在普及科学知识的社会观照方面继续深耕 B. 除了要在普及科学知识的社会观照方面继续深耕,还需让科学性和娱乐性有机互动 C. 只有在普及科学知识的社会观照方面继续深耕,并且让科学性和娱乐性有机互动 D. 只有让科学性和娱乐性有机互动,并且在普及科学知识的社会观照方面继续深耕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科学类节目能否真正有价值,在于将看似远离生活、深奥复杂的科学知识以通俗化、流 行化的形式带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B. 科学类节目能否真正有价值,在于是否将看似远离生活、深奥复杂的科学知识以通俗 化、流行化的形式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C. 科学类节目的真正价值,在于将看似远离生活、深奥复杂的科学知识以通俗化、流行化 的形式带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D. 科学类节目的真正价值,在于将看似远离生活、深奥复杂的科学知识以通俗化、流行化 的形式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答案】17. D 18. B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本题中,‎ 第一空,曲高和寡:比喻思想、言行、作品等高深,少有人能理解或接受。孤掌难鸣:比喻势单力薄,难以成事。根据语境“相比之下,着眼于严肃主旨的节目品类显得有些”,应用“曲高和寡"。‎ 第二空,受制:受到辖制。受限:受到限制。根据语境在“自身的专业性与传播难度”上受到限制,应用“受限”。‎ 第三空,须要:一定要。需要:应该有或必须有。根据语境:应该有“有一系列更时尚、更大众化的元素和手法来构造节目形态”,应用“需要”。‎ 第四空,锦上添花:比喻使美好的事物更加美好。雪中送炭:比喻别人急需时给予帮助。根据语境“明星仅仅作为见证者、旁观者为节目的展现……”,指的是使节目更好,应用“锦上添花”。‎ 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本题中,根据上文“加之传统的科学类节目较为单一的表现形式,并没能充分释放出此类节目的趣味性与观赏性”语意,对应的语序应先是“在普及科学知识的社会观照方面继续深耕”,后是“让科学性和娱乐性有机互动”,据此可以排除AD选项;“只……并且”与下文"最终在寓教于乐中为大众喜闻乐见"不衔接,可以排除C选项。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本题中,“能否”两面与一面不搭配,排除A选项,“将……走进”搭配不当,应该为“将……带进”排除BD选项。故选C。‎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12个字。‎ 地震预警不是地震预测或预报,而是指在地震发生以后,根据① ____ ,来赢取提前预警 的时间。地震发生最初时,跑得快的是强度较小的纵波,速度约每秒5〜7公里;而破坏性更 大的横波,②____,则会延后到达。地震监测仪器③ _____ ,计算机即刻计算出发震时间、震 中、震级等大致信息,有关部门可以抢在横波到达前通过电视和广播发出警报,从而减小当 地的损失。‎ ‎【答案】 (1). ①纵波和横波之间的时间差 (2). ②由于传播速度相对较慢 (3).‎ ‎ ③检测到纵波后传给计算机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简明、准确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本题中,第①空根据“跑得快的是强度较小的纵波”“则会延后到达”进行推断,第②空根据与“则会延后到达”的衔接来推断,第③空根据上文的整体信息及下文“计算机即刻计算”来进行推断。‎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 字。‎ ‎2019年6月17日,美国就拟对30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关税举行听证会。包括美 服装鞋袜业联合会,高通、英特尔等芯片制造商在内的多家美行业协会和企业反对加征关 税,认为这会令美企和消费者受到冲击。相关协会和企业反映,服装、电子产品和其他消费 品很难从中国以外的地方进口,替代性进口将提高成本;由于技术和基础设施不足,数年内 无法将生产从中国迁至越南等国,将生产迁出中国会导致成本上升。‎ ‎【答案】2019年6月17日,美国就拟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举行听证会,遭到多家美行业协会和企业反对,他们认为这将会导致美企和消费者受到冲击。‎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提炼语意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压缩时一定要包含时间、新闻发生的地点以及主要事件等内容。本题中,中心句为“2019年6月17日,美国就拟对30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关税举行听证会。包括美服装鞋袜业联合会,高通、英特尔等芯片制造商在内的多家美行业协会和企业反对加征关 税,认为这会令美企和消费者受到冲击”,后边部分为补充说明,略掉。“2019年6月17日”应保留,“美国就拟对30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关税举行听证会。包括美服装鞋袜业联合会,高通、英特尔等芯片制造商在内的多家美行业协会和企业反对加征关税”应减缩为“美国就拟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举行听证会,遭到多家美行业协会和企业反对”,因此答案为“2019年6月17日,美国就拟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举行听证会,遭到多家美行业协会和企业反对,他们认为这将会导致美企和消费者受到冲击”。‎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最近,社交媒体上流行“十年挑战”,很多人发出自己十年来的对比照。十年前许多青涩 的少年,十年后已经小有成就;十年前的很多梦想,十年后已经实现;十年前的愿望,在十年 后也还留有一些遗憾。许多人发出感叹:感谢十年前的那个自己,那些经历的一点一滴成就了现在的我。‎ 阅读材料后,你有了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结合材料,给十年后的自己写一封信。要 求:自主立意,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800字。‎ ‎【答案】写给十年后的自己一封信 亲爱的自己:‎ 现在的你是否过得安好?现在的你是否已经完成了当初那小小的诺言,小小的梦想?你是否坐在西湖边喝着浓绿的龙井茶,坐着小船,品着美丽的风景?还是在一个城市的角落中搬着沉重的大石块,汗水灌湿全身?或许我认为,最有可能的就是当上了你那梦寐以求的英语翻译员?但不管你是怎样,我都希望你过得好,过得充实,过得快乐!‎ 无论在什么时候,也就只有你能够猜透我的心,看透我的烦恼,世上唯独只有你才是最懂我的!你知道我的快乐,也懂得我的烦恼,你明白我的各种小心思。我相信,十年后的自己——你,一定会活的十分精彩、快乐。这,便是我的动力。十年后,我就是你,而你,也是我。‎ 我不知道那时,你会不会想起我曾写的这封信。还是你会想起,你会去翻动它,你会笑出声,那是发自内心的,最真实的笑吧。你可能会说,还是小时候好,虽然幼稚,但也没有如此多的忧愁。但是,我却想着快快长大。人也许就是这样,会念旧,也会好奇。每个人的想法都不同。‎ 我曾问过一些人,你最喜欢什么标点?答案很多,但是意思都差不多。喜欢“,”的人说,他们希望有一个坎坷的人生,他们爱挑战,也爱去化解生活中的困难,这样的生活才叫生活,才叫精彩;喜欢“?”的人说,上天既然给了我们一个大脑,我们便要将它灵活地去运用,多提问题,善于思考解决,这样生活就不再枯燥;喜欢“。”的人说,句号是幸福圆满的象征,他们只想要一个安安稳稳的生活,就这样结束他们的生命。而我却对他们说,我喜欢的是没有一个人会提到的标点,我喜欢省略号。他们很吃惊,我说,我喜欢省略号,因为它给予了我们无限的遐想空间,它会给人留下一丝拼搏的希望,它象征着未完待续。‎ 喜欢省略号,是因为你,十年后的自己,就像它一样,让我充满着希望,鼓舞着我勇往直前。后面的困难我无法猜想,但是我知道,你是成功者! 我相信,十年后的那个你一定会感谢十年前的那个自己,是那些经历的一点一滴成就了更好的我!‎ ‎ 一个对你满怀期待的女孩 ‎2019年9月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从材料来看,“社交媒体上流行‘十年挑战’”展现出的是十年前后的对比,通过最后一句话“感谢十年前的那个自己,那些经历的一点一滴成就了现在的我”,可知,文章的侧重点在于“感恩经历、感恩时间”或者“感谢曾经奋斗的自己”。从文体来看,要求“请结合材料,给十年后的自己写一封信”,这就说明写信人是“我”,收信人是“十年后的我”,考生要注意书信的格式,如书信称呼、祝颂语和标题,还要注意文章的目的,即鼓励自己、祝福未来、感恩经历,同时要注意语言要得体,情感要真挚。‎ 参考立意:‎ ‎(1)感恩生活的积淀 ‎(2)青春是用来奋斗的 ‎(3)追梦路上离不开“专心用功” ‎ ‎(4)感谢过去的时光 可用素材:‎ ‎(1)梁漱溟说,“一个人一生都有他的英雄时代,此即吾人的青年期。”专心用功,最好还要趁年轻时。“戒抛弃光阴”,是富连成科班训词“四戒”中的一条,劝导学生们“趁着这年纪练功夫,学本领”“千万不可把他抛弃了”,而这也正印证了“以后名扬四海,根据即在年轻”。‎ ‎(2)“自古人生于世,须有一技之能。我辈既务斯业,便当专心用功。以后名扬四海,根据即在年轻。”今年春晚的戏曲节目一开场,小演员们在舞台上高声喊出这几句话。有网友说,在他们身上看到的真诚与努力,实在让人感动。这几句话源自著名京剧科班富连成的训词。戏曲行业有其特殊性,讲究科班出身、练童子功,但“以后名扬四海”所代表的美好期待,也是各行各业年轻人的共同憧憬。而不管具体的梦想是什么,追梦的路上总离不开“专心用功”。‎ ‎(3)学会感恩珍爱生命台湾作家林清玄有一篇散文叫《感恩之心》,他在文中写道:“我常觉得,生命是一项奇迹。一棵微不足道的小草,竟也开出像海洋一样湛蓝的花;一双毫不起眼的鸟儿,在枝头唱出远胜小提琴的夜曲;在山里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一棵大树几千年自在地生长;在冰雪封冻的大地,仍有许多生命在那里唱歌跳舞,保有永不枯竭的暖意。小草心存感恩,开出艳丽的花儿来回报阳光雨露;小鸟心存感恩,用婉转动人的歌声回报大树;大树心存感恩,以郁郁葱葱的枝叶回报大地……”没有阳光,就没有温暖;没有雨露,就没有自然;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没有亲情友情和爱情,世界将变得孤独黑暗……这些都是浅显的道理,没有人会不懂,愿我们都有一颗感恩的心。‎ ‎(4)生命是美丽的,要学会欣赏;生命是善良的,要学会感恩;生命是和谐的,要学会相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要善待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让生命更加精彩。‎ 行文结构:文章一定要注意舒心的格式,正文部分可先问候一下十年后的自己;中间部分通过现在的自己生活中的一些经历来鼓励自己向前行径的过程中,不懈努力;最后回扣中心总结全文“我相信,十年后的那个你一定会感谢十年前的那个自己,是那些经历的一点一滴成就了更好的我”。安排结构时要刻意凸显一下标题、开头、结尾的照应关系。‎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