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一编知识专题突破篇专题六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师用书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一编知识专题突破篇专题六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师用书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 专题六 实用类文本阅读 绝招十七 筛选关键,品思意旨——“5 选 2”题 1.选材特点:全国新课标卷传记阅读中,第一题采用 5 选 2 的选择题的形式,选项设 计覆盖全篇,且基本按原文顺序排列,先部分后整体。分析和概括,既包括对文本局部内容 的理解,也包括对文本的整体解读。 2.命题特点:命题者对文本的有关内容进行分析概括时,往往通过增添、删减、拼凑、 调换等方式,改变原文说法,让考生判断正误。共五个选项,选择最恰当的两项,分值为 3 分、2 分、1 分,满分为 5 分。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对信息的筛选整合能 力和对人物形象的赏析能力。 授解题绝技 [增分妙招] 一、了解设题特点,明确陷阱类型。明确常见的选项错误类型,解题时就会更有针对性 和方向性。 1.人物方面陷阱 (1)张冠李戴(对象):就是在有关联的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把甲说成乙,或者把甲的 事迹、言论、成绩、贡献等说成乙的。另一方面,在同一对象的不同方面设置干扰,把同一 事物的甲方面说成乙方面,如把时间、地点、事件等说成另一时间、地点、事件等。 (2)行为有偏差(行为):就是在选项表述过程中,或扩大传主行为,或缩小传主行为, 或把传主的行为给改换了。 (3)曲解观点或建议(语言):这一陷阱往往从两个方面设置,一是曲解传主的建议、观 点,一是曲解别人对传主的建议、观点。这里的曲解是指选项在表述观点或建议时在肯定与 否定、是与非、有与无、表扬与批评等方面设置干扰,与原文相悖,造成与原文不符。 (4)曲解传主兴趣:就是在设置选项时有意把传主的兴趣爱好给转换,或在时间、地点 上给换位。 (5)无中生有:此陷阱在选项的表述中包含两个方面,第一,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没 有提及;第二,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无此暗示或根据,属主观臆断。 2.事件方面陷阱 (1)窜改时间或时态(时间):此类陷阱的干扰项就是命题者故意把现实中未发生的事件 (又称“未然”)判断为已发生的(又称“已然”)或把已发生的事件判断为未发生的。 (2)以偏概全或说法绝对(范围):就是在设置选项时把个别的、特殊的、局部的、少数 的表述成普遍的、全部的、整体的、所有的,特别是传主对事件的处理方面。 (3)曲解原因、窜改结果、因果倒置(因果):就是在选项表述中把事件发生的原因给换 了,或者把在某原因下发生事件的结果给换了,或者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 “因”,颠倒两者的关系。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强加因果,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有因果关系。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 二、弄清文本内容,了解传主的相关信息。 阅读时,要先厘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和文段大意;接着要全面把握传主信 息,如传主的人生经历、身份、性格、情感、成就,还要关注传主与其他次要人物之间的关 系以及他人对传主的评价等。 三、文题内容比较,辨别选项正误。 选项是从原文中提取出来的,要仔细比较选项内容与原文信息,看选项的变化情况。有 的变化可能是形式上的,其核心内容与原文一致;有的变化是本质上的,其表述改变了原文 的意思。要注意,有些选项在原文中找不到相关语句,这就需要仔细辨别其是无中生有还是 合理分析。 1.1 分值项(有小错误):①信息有偏差;②信息有遗漏;③以次充主。 2.2 分值项(无错):①信息表达比较概括;②信息量比较少;③难度较小。 3.3 分值项(无错):①信息表述比较精确;②信息量比较多;③难度较大。 [典例剖析] (2016·全国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1942 年夏,陈忠实出生在陕西农村。上中学时,陈忠实读赵树理的《三里湾》和柳青 的《创业史》,得到滋养,萌发了文学梦。也许是好事多磨,1962 年高中毕业后,他未能如 愿上大学读中文系。这个 20 岁的青年,常常一个人坐在家乡的灞河边,想着文学,想着寻 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三年之后,陈忠实的散文《夜过流沙沟》在 1965 年 3 月 8 日的《西安晚报》文艺副刊 上发表,他的文学生涯由此正式开始。但直到 1979 年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 奖,他才确立了文学上的自信。他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和业余作者了。是年 9 月 25 日,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又一个三年之后,陈忠实 40 岁,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 村》出版,赢得“小柳青”的名声,工作单位也换成陕西省作家协会,他终于是一名专业作 家了。 随着年岁的增长和时代的变化,陈忠实越来越觉得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 他将这个愿望写进了小说《蓝袍先生》中。小说写于 1985 年,一个认知作者的标志性年份。 这年的最后 10 天,他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泰国。第一次走出国门的陈忠实特意置办了一 套质地不错的西装。当他第一次穿上西装打上领带站在穿衣镜前的时候,脑海里浮现出刚完 成的小说的主人公蓝袍先生。蓝袍先生多年以来一直穿着蓝色长袍,受到同学讥笑以后才脱 下蓝袍,换上“列宁装”。陈忠实认为那是摆脱封建残余桎梏、获得精神解放的象征。脱下 穿了几十年的中山装、换上西装的那一刻,他切实意识到自己就是蓝袍先生。 1985 年的泰国之行让陈忠实深受刺激,他联想起家乡人自嘲的称呼。相比那些见多识 广的城市人,他们把自己称作“乡棒”。游逛在曼谷的超市大楼,看着五颜六色、各式各样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3 的服装,作家觉得眼花缭乱。那一刻,他觉得不仅自己是“乡棒”,教他观察服装的北京作 家郑万隆也是“乡棒”。面对世界,1985 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他痛感自己需要从 什么地方剥离出来,将自己彻底打开,不仅要在生活上打开自己,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上打 开自己。 在剥离的愿望中,陈忠实认识到必须写一部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 这时,各种新近阅读过的长篇小说萦绕心头,作家备感困惑,又备受启发。马尔克斯《百年 孤独》的结构像网一样迷幻,王蒙《活动变人形》的结构自然随意,却俨然大手笔,张炜《古 船》的结构完全不同,有一种精心设计的刻意……而结构背后似乎还有更深的东西。陈忠实 最终发现,不是作家先别出心裁弄出一个新颖骇俗的结构来,而是先要有对人物的深刻体验。 寻找到能够充分描写人物独特的生活和生命体验的恰当途径,结构方式自然就出现了。恰巧 此时兴起的“文化心理结构”学说给了他决定性的影响。他相信,人的心理结构主要是由理 念支撑的,而结构一旦形成,就会决定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和行为,决定一个人性格的内核。 如果心理结构受到社会冲击,人就将遭遇深层的痛苦,乃至毁灭。陈忠实感到自己终于从信 奉多年的“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出来,仿佛悟得天机,茅塞顿开。多年以后,作家回忆往事, 认为自己就是在 1985 年开始重建自我,争取实现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独立表述的。 陈忠实后来寻找到了什么是人所共知的,1992 年开始在《当代》杂志连载的长篇小说 《白鹿原》已经成为我们的文学经典,他在中国当代文坛的位置也随之奠定。此后,功成名 就的作家继续在文学的园地里辛勤耕耘,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2016 年春天,陈忠实走了,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 (摘编自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李清霞《陈忠实年表》等) 相关链接 ①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上世纪 90 年代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能够反映 那一时期小说艺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把这部作品放在整个 20 世纪中国文学的大格局里考 量,无论就其思想容量还是就其审美境界而言,都有其独特的、无可取代的地位。即使与当 代世界小说创作中的那些著名作品比,《白鹿原》也应该说是独树一帜的。 (何西来《关于〈白鹿原〉及其评论》) ②陈忠实常讲,创作到了一定阶段,不一定是拼生活,拼艺术,而是拼人格。好一个拼 人格!这正是作家自身博大的人格魅力的反映。这就不难理解他最终被公认为描摹巨大民族 悲剧的圣手,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之一。(李满星《陈忠实:回首六十五载风雨人生》)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赵树理《三里湾》和柳青《创业史》是陈忠实最初的文学营养,使他萌发了文学梦, 后来则成为他创作上必须突破的对象。 B.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使陈忠实在文学上确立了自信心,这是他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4 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 C.陈忠实认为“面对世界,1985 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这与其说是他的一种 觉悟,不如说是他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 D.陈忠实善于学习前人并感知时代,不仅拼生活、拼艺术,而且拼人格,不断地提升 思想境界,获得对人和生命的独特理解。 E.从发表第一篇作品到被人称为“小柳青”,再到被人称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 陈忠实的整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 [解析] B 项,“这是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说法不准确,文中说“他 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和业余作者了”只是他个人的感觉。C 项,“不如说是他受 刺激后的错误判断”错误,这是陈忠实受到刺激后的真实体验,是一种正确的判断。E 项, “陈忠实的整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错误,陈忠实的文学生涯是有曲折的。 [答案] AD 练备考主打题 (2016·河北省保定市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较真的吕叔湘 叶兆言 吕叔湘先生是丹阳人,不知道他在公众场合说不说普通话,几次见他和祖父聊天,腔调 都接近苏州话。或许因为他曾在苏州生活,或许因为他治语言学,有很强的语言能力,我一 直以为他是苏州人。 吕叔湘和俞平伯都比祖父小,又为祖父所敬重和钦佩。俞平伯是名士,两耳不闻窗外事, 晚年喜读林译小说,突然有了兴趣,就找出来读,纯粹为解闷。俞平伯才华横溢,童心未泯, 不算十分认真。吕叔湘正好相反,在做学问的路子上,俞是出世的,吕是入世的。俞活得像 个艺术家,吕更像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文学者。俞平伯身上多少有些遗老遗少的脾气,吕叔 湘绝对没有。以俗名论,他没有俞平伯家喻户晓的影响,但在汉语言学这个范围内,尤其是 在汉语语法研究方面,尊他为一代宗师绝不过分。我想说的是,吕叔湘具有人文关怀色彩, 祖父就经常教导我向他学习。他是我见到的人中间,最讲究认真做人的。 我们家无论是谁,看到文章里的错字病句,就会说:“要是吕先生看到了,肯定气得够 呛!”吕叔湘一生都在维护汉语的纯洁。80 年代中期,吕叔湘发现《人民文学》上错误实 在太多,忿忿不平地写信一一订正,杂志于是发表了一封短信,一本正经地向吕叔湘表示谢 意。可是这封短短的感谢信,竟也是错误不断,甚至把吕叔湘写成了“吕淑相”。我们全家 捧着那期《人民文学》哈哈大笑,因为想象不出吕叔湘会气成什么模样。文章里有些错误是 免不了的,可是这次错得太离谱了。记得当时《人民文学》正因为某篇文章的“思想问题” 吃批评,我父亲想写信劝吕叔湘在这种特定时刻放人一马,最终没敢写,因为以吕叔湘的认 真态度,打招呼只会让他更生气。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5 成天和语法打交道的人,难免给人一种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的错觉。我觉得,语法有时候 像一副铮铮发亮的手铐,锁住了写作者的手脚,而语言学家常常扮演恶婆婆的角色,动不动 挑小媳妇的刺儿。吕叔湘的过人之处,在于他竟然把一门最枯燥的学问,做得绘声绘色津津 有味,从不让读者感觉到无味和可憎。吕叔湘的文字功底是第一流的,他翻译的民俗学著作, 译文本身就是很好的汉语教材。我父亲总说,自己最初的文笔是受了吕叔湘译文的影响—— 在父亲的文学少年时代,吕叔湘翻译的萨洛扬的《我叫阿拉木》风行一时。70 年代后期, 吕叔湘的《文言虚字》再版,第一版就印了 17 万册,可见他著作的受欢迎程度。他的强项 是深入浅出。深,指达到了许多前人未有的高度;能够浅,指把自己的研究成果用最平白的 方式教给别人。吕叔湘在语文教学的圈子里,是振聋发聩的人物。对于学术界来说,吕叔湘 最重要的两部书是《汉语语法论文集》和《近代汉语指代词》;对于学术之外的人来说,他 的民俗学翻译著作和《文言虚字》的影响更大。吕叔湘还把许多精力放在中学教育上,把学 术的象牙之塔与文化普及联系起来。我不知道有哪位中学语文教师,竟未读过他的《开明文 言读本导言》。 90 年代初期,我的朋友朱伟在《读书》上吹捧《夜泊秦淮》,吕叔湘看到文章,写信给 父亲,让我寄一本小说给他。父亲受宠若惊,没想到他会关心自己儿子的习作。父亲与伯父 一样,一生中写了文章,常寄吕叔湘指正。写信就称“先生”,因为只低了一辈,用不着太 客气,毕竟他比祖父小 10 岁。轮到我,称呼就有些麻烦。父亲起先觉得怎样都行,可是很 快发现怎样都不太合适:称“先生”太不恭敬,毕竟隔了两代;称“丈人”或者“大人”又 过于老派,一股酸腐气,这是现代汉语必须反对的。讨论半天,父亲说,删繁就简,写“吕 公公教正”吧,因为平时就这么叫的。于是这么写了。不过仍然觉得不是很好,因为嘴上喊 和写出来,感觉不一样。而且,当时电视上正热播武侠连续剧,“吕公公”听上去,仿佛反 面人物一样。 当时寄赠的是台湾版本,装帧比大陆的好得多,用纸也讲究。书是够漂亮,只怕内容和 扉页上的题款,不入他老人家的法眼。既希望能提些意见,又害怕挑出一大堆毛病。结果是 没有反应。吕叔湘当时近 90 岁,能承他惦记,已非常感激。 (有删节) 相关链接 ①吕叔湘(1904—1998),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 委员,语言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名誉校长。他是我国语言学界的一代宗师。 (摘编自“百度百科”) ②吕先生讲到语文文字的运用是一种技能,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才会得到巩 固和提高。他主张“把语法教活”。教师教语法要有很好的设计,先整理问题,然后决定讲 哪些内容,再设计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己观察和分析语言现象的习惯。 (摘自田小琳《吕叔湘先生和教学语法》)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6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吕叔湘影响不大,但在汉语言学范围内,尤其在汉语语法研究方面,承担着重要责 任,研究及文字功力一流,可谓一代宗师。 B.《人民文学》发表信件向吕叔湘表达谢意,信很短,错误却很多,甚至把吕叔湘写成 “吕淑相”,可见对吕叔湘意见的轻视。 C.作者父亲最终没敢写信劝吕叔湘在《人民文学》正吃批评的情况下放人一马,侧面 反映了吕叔湘在治学方面的认真态度。 D.吕叔湘翻译的民俗学作品和编写的语言学著作,都体现了较高的学术水平,在国内 也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E.作者把自己写的《夜泊秦淮》寄赠吕叔湘,希望他能提些意见,但又怕他挑出一大 堆毛病,对方没作出反应,让作者非常感激。 答案:CD 解析:A 项,“吕叔湘影响不大”不妥,后文有“吕叔湘在语文教学的圈子 里,是振聋发聩的人物”。B 项,“对吕叔湘意见的轻视”无中生有。E 项,作者所感激的 是近 90 岁高龄的吕叔湘还在惦记、关心自己,而不是感激对方没有挑自己的毛病。 2.文中说“吕叔湘的文字功底是第一流的”,试分析他的“第一流”有哪些具体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答案:①他发现《人民文学》上有很多错误,并一一订正。②他翻译的民俗学著作,译 文本身就是很好的汉语教材。③他撰写的《汉语语法论文集》《近代汉语指代词》和《文言 虚字》等影响很大。 3.吕叔湘在治学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答案:①治学严谨认真,社会责任感强。对《人民文学》中的错误忿忿不平,写信一一 订正。②治学生动,做学问深入浅出。把枯燥的语法教活,用最平白的方式教给别人。③研 究领域广泛。涉及翻译、文言及现代汉语语法学、中学教育(或语文教学)等方面。 4.文章中说:“语法有时候像一副铮铮发亮的手铐,锁住了写作者的手脚,而语言学 家常常扮演恶婆婆的角色,动不动挑小媳妇的刺儿。”中学生是否应该学习一点语法,对此 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答案:观点:中学生学习一点语法是很有必要的。 理由:①学习语法可以提高中学生的语言能力。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语法分析是一种技 能,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才会得到巩固和提高。②学习语法可以维护汉语的纯洁。中 学生应该像吕叔湘先生一样,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积极、认真地纠正语言文字错误。③ 学习语法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中学生有责任传承文化,应学习吕叔湘先生,也具有浓烈的人 文情怀。④学习语法要“活”,深入浅出,培养自己观察和分析语言现象的习惯。 绝招十八 准确概括,分析具体——事迹特点概括题 题型归类 传主事迹的概括与分析 传主形象的概括与分析 原因的分析概括 命题 特点 总结 题干中有“如何”“形 成”“成为”“事迹”“人生 经历”等字样,直接指向文中 表现人物形象的特点、品质以 及思想风貌的事迹。材料思想 性强,具有时代感和代表性。 传记本身就是以写人为主的, 其目的是刻画人物、表现人 物。对传主形象的概括与分析 题,题干中有“人”“性 格”“形象”“特点”等字 样。 题干中有“原因”“因 为”“理由”“为什么”等 字样;题干中往往提到传主某 一方面的突出特性或特殊事 件。 命题 共性 解读 审准题干内容和要求。筛选题要清楚筛选标准,概括题要清楚概括内容。概括传主特点要考虑 传主的个性品质、思想境界、工作或专业;分析原因要注意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这几种题型 都采用主观题形式,考查考生对信息的筛选与整合。 授解题绝技 [增分妙招] 类型一概括分析事迹形象 1.概括主要人物事迹 2 步走 第一步:梳理主要事件。 首先,找出时间、地点、职位(工作)变化的语句;其次,列出人物在时间、地点、职位 (工作)等变化时做了什么事。 第二步:恰当运用概括模板。 概括时运用“某人在某时(有时可以没有)某地(有时也可以没有)做某事”的格式。 2.概括(分析)人物形象 3 步走 第一步:梳理事件。 (1)梳理出文中的主要事件,从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来把握其形象(性格)。 (2)区分文本中的叙与评,把握事件与观点的关系,抓评议性、概括性的词句。 第二步:思考细节。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8 从细节描写中把握传主事迹和形象(性格)。阅读传记时要学会把握作品中具有典型意义 的事件细节,并对这些细节加以仔细思考。例如,这一细节表现了什么,它与整个事件之间 是什么关系,它在事件或主要人物的生活中起了什么作用,它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特质等。 第三步:关注关系。 关注主要人物与各方面的关系,即要从主要人物与时代、主要人物与他人的关系中把握 主要人物的事迹和形象(性格)。把握“主要人物与时代的关系”“主要人物与他人的关系” 是理解传记文本的经纬。 (1)关注时代、社会、家庭背景下的主要人物。要理解主要人物其人其事,就要了解他 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家庭生活背景等因素。 (2)理解关系网中的主要人物。主要人物的人际交往是影响他也是组成他人生经历的重 要方面,通过主要人物与他人的关系去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要特别注意其他人物对主要人 物的评价。 [典例剖析] [典例 1](2016·河南省郑州市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一窗昏晓送流年 ——追记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童庆炳先生 2015 年 6 月 14 日,北京的天空澄碧如洗,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资深教授、著名文艺理 论家童庆炳离去了。 先他而去的妻子曾恬曾在文章中这样描写自己的老伴儿:“他一直是个‘努力型’的 人……他在 10 年前就为自己的退休生活画了蓝图:写哪几本学术书,写哪几本小说,上午 工作几个小时,下午工作几个小时,写的书名叫什么……也说退休后要加强锻炼,一周多爬 一次香山,等等。他说,人如果有工作做,又有能力做,是福气;人若能做自己喜欢的工作, 而且能有创造性地做,那就是人生的大享受,是大福气。”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北师大文艺学学科创始人黄药眠先生去世,文艺学学科遭受重创。 危难之中,童先生辞去研究生院副院长一职,回到文艺学教研室担任学科带头人,与程正民 老师一起带领一批中青年学者,使北师大文艺学学科走出低谷,并跻身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 重点研究基地和国家重点学科。 与他一起奋斗的学生们都记得被称为“四大战役”的学术创新活动:1986 年到 1992 年, 完成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中西比较文论研究”,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中西比较诗学 体系》上下卷,这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中西比较诗学著作;1990 年到 1994 年,完成国家社 科“85 规划”重点项目“文艺心理学研究”,《心理美学丛书》由百花文艺出版社陆续出版; 1993 年到 1994 年,撰写出版具有开拓性的《文体学丛书》和《文艺新视角丛书》;1990 年 到 1997 年,编写出观念更新的《文学理论教程》等教材,至今仍被国内高校广泛采用。 “团队学术成就的取得,靠的正是坚硬如钢的顽强意志、毅力。北师大文艺学学科正是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9 先后凭借黄药眠先生和童庆炳先生两代统帅的统领,建设起了全国学界独树一帜的文艺学学 派。”时为北师大中文系教授的王一川说。 童先生在学术上通达开明,善于包容不同的见解,是学界素来称道的。他常常告诉学生, 外来的新思想、新观念没有什么可怕的,千万不要将它们视若洪水猛兽,关键是开放而有自 己的主见,容纳新知而又有消化之功。 作为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文学组首席专家,童庆炳曾诚恳地指出,现在 的文学理论界有种风气,认为西方的理论一定比中国的高明,因此不加辨别地搬用、套用西 方理论,直接造成很多文章内容空洞,下定义者和推论者多,分析现实、讲道理者少,这不 可取。西方文化传统、社会环境等与我们有很大差异,我们可以有所借鉴,但绝不能照搬照 抄。 作为作家型的文艺理论家,童庆炳出版过两部长篇小说《生活之帆》和《淡紫色的霞光》。 1988 年,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与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联合开设了首届文学创作研究 生班,童庆炳不仅担任了总导师,还为学生开设了“创作美学”课程。在某种意义上,这也 得益于童先生作家与理论家兼备的特殊身份,也是他将文艺理论与创作实践结合起来的一次 富有成效的实践。 在中国当代文坛,作家通常不把文学理论家当回事,理论家一般也对作家不服气。但在 童先生看来,理论研究和文学创作是认知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前者是理性的、逻辑的,后 者是审美的、直感的,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它们的合作,有助于推动彼此向更高水平发展。 越是名作家的创作就越需要严格的批评,因为他们的作品影响很大,读者对他们期待很高。 所以评论家不仅对艺术负有责任,而且对社会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评论家必须拥 有自己的文学理念、生活信念和社会理想。 多年之后,人们还不时回忆:他学识渊博,授课深入浅出,流畅而不急切,精细而不烦 琐,理性而不艰涩,论点阐释必结合实例分析,追根溯源之后又有理论提升。虽然是理论课, 他却有许多贴近生活的比喻,他的声音回旋于静空,在学生们的心里形成共振。 “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这是启功先生赠给童庆炳先生的墨宝。窗外绿 树成荫,窗内书香迎面。想必,童先生是欢喜的。在另一个世界里,他依然会延续这样的日 子。 (摘编自《光明日报》,作者靳晓燕) 相关链接 ①童庆炳,1936 年生,1958 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长期从事中国古代诗学、 文艺心理学、文学文体学、美学方面的研究。童庆炳是中国文艺学理论领域的泰斗,培养出 大批学者、作家,莫言、刘震云、余华、迟子建等知名作家都曾是他担任总导师的首届文学 创作研究生班的学生,其中莫言、刘震云等在当时就已成名,其他的大多数则在学习期间起 步,在毕业后才逐渐成为“大腕”作家。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0 ②童庆炳确认了文学的审美品质,把文学创作看作一种以审美活动为核心的精神活动 后,还从社会现实、心理美学、社会学、文体学、语言学和文化学等诸视角,在与古今中西 各种文学理论的对话和沟通中,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着自己以“审美特征”为中心的文学思 想,而创建了一个以审美为核心的文艺学理论体系。 (吴子林《童庆炳与中国审美论文艺学的创构》) 童庆炳为把北师大文艺学学科建设成全国学界独树一帜的文艺学学派做出了哪些贡 献?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规范答题] 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 题干中明确提出“做出了哪些贡献”,本题确定为概括分析传主事迹题。 第二步:定角度,找依据。 在“找出”“画出”“标出”相关语句后,可以概括时间、地点和工作变化,再根据题 干界定“文艺学学科建设”的贡献,寻找相关区域和信息——主要在原文第 3、4、6、7 自 然段及相关链接②中。 第三步:依规范,定答案。 依据分值,确定 3 个要点,整合、概括信息,组织答案。 [组织答案] ①临危受命,带领北师大文艺学学科走出低谷,并使其迅速发展。在北师 大文艺学学科遭受重创之际,童先生辞职回到文艺学教研室担任学科带头人,带领同仁逐步 将该学科发展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国家重点学科。②带领北师大文艺学学 科的师生们完成了一系列的学术创新活动,取得了卓越的学术成就。20 世纪八九十年代, 童庆炳带领学术团队完成了学术创新的“四大战役”,出版的一系列文艺学著作,质量高, 影响深远。③兼收并蓄,创建了独特的文艺学理论体系。童庆炳从多角度完善以“审美特征” 为中心的文学思想,创建了一个以审美为核心的文艺学理论体系,为建设全国学界独树一帜 的文艺学学派做出了巨大贡献。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1 1.概括分析传主事迹解题模式 (1) 找出 → 时间变化的语句 (2) 画出 → 地点变化的语句 (3) 标出 → 职位 工作 变化的语句 (4) 理出 → 人物在时间 地点、工作 变化时做了什么事 2.分析传主形象解题模式 类型二原因分析概括 一、思考角度 分析概括传主做出贡献、成就的原因或者其个性品质形成的原因,需要从主观和客观两 个方面入手作答:主观原因多从个人的成长环境、天赋、努力程度等角度考虑;客观原因多 从社会时代特点和别人的帮助等角度考虑。具体思考时应注意“3 联系”: 1.联系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关注“相关链接” 了解这些重要事实可以使我们对人物成长的各种因素做出符合实际的分析,以便更立体 地了解人物。 2.联系人物的成长经历进而感悟人物的心路历程 深刻地认识人物的成长经历并感悟其心路历程,注重分析人物的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 志向和命运、奋斗和机遇、挫折和成功、事业和爱情等诸多因素对其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 3.联系传主与他人的关系 主要人物的人际交往是影响他也是组成他人生经历的重要方面,通过主要人物与他人的 关系去把握其个性品质及成因,是阅读答题的一条通道。 二、具体步骤 第一步: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人物的人生经历。 第二步:分析基本原因,注意多种联系。 第三步:依据规范,量分答题。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2 [典例剖析] [典例 2](2016·全国新课标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吴文俊的数学世界 吴文俊小学时成绩平平,也没有显示出独特的数学才华,初中时数学甚至得过零分,高 中时最喜欢的是物理而非数学,但他从小就对读书有浓厚兴趣,初中时国文成绩一直不错。 尽管高三时物理得了满分,但教物理的赵贻经老师却看出了他的数学潜力,力荐他入数学系。 正始中学决定,吴文俊必须报考数学系,才能得到每年一百块大洋的奖学金,加之他父母又 不放心独子离开上海,吴文俊就进了上海交大数学系。所谓“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 之”,吴文俊向来是以兴趣为先导来读书的。因为他对物理有兴趣,甚至一度想要转系。是 大三时教数学的武崇林老师帮助他摆脱了专业上的困惑,使他认识到数学的巨大魅力。 1940 年,吴文俊从交大毕业,先后在育英中学、培真中学担任数学教员,直到 1946 年 见到了影响他一生的恩师陈省身,他才由一个普通的中学数学老师成为数学研究所的专业研 究员。对于吴文俊的数学研究,他的学生高小山总结说:“吴先生做拓扑研究,一下子就能 抓住核心问题,为代数拓扑学的兴起作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他从事机器定理证明也是这样, 极其敏锐地看出了信息时代数学的发展趋势,他的研究受到中国古代数学的启发,汲取了中 国传统数学的养分。使用吴先生的方法,几乎所有数学定理的证明,都可以由计算机来完成, 从而让人类把精力放到更加宏观的层面上去思考问题。” 对吴文俊来说,虽然最初选择数学是被动的,但综观其一生,数学已逐渐成为他生命的 一部分。从事数学研究,吴文俊特别强调数学思维。他说:“要创新,就要独立思考,就不 能总是跟着人家亦步亦趋,当然开始的时候参考借鉴也是必要的。牛顿就说过,他之所以获 得成功,是因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远。所以不能忽略学习,可是除了学习之外, 还要能够独立思考,这是创新的必要条件。现在摆在中国面前的是,数学就要靠下一代、下 下代在创新方面取得巨大成功,中华民族才可以得到复兴。”吴文俊自己的经历就是很好的 例子。他在数学上的一系列成就,特别是他运用机械化思想来考察数学,发现了数学的不同 侧面,并建立了新的模式,这全得益于他的独辟蹊径。 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也颇有心得。我国中学生多次在国际奥数竞赛中获奖, 被当作我国数学教育成功的证明,但吴文俊更赞同丘成桐的观点:“奥数应该是一种建立在 兴趣之上的研究性、高层次学习,中国的奥数学习过分关注海量题目,直接与考试、竞赛挂 钩,对系统学习数学不利。作为基础学科,应着重引导学习的兴趣,不应当过分追求功利。” 吴文俊同样清醒地认识到:“竞赛获奖固然可贵,但也不能看得过重。因为它不能代表学生 对数学的深度理解,也不能有效地训练数学思维。”他认为,数学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数学 的思维方式。 有人曾揶揄数学家迂腐,吴文俊不但不迂腐,而且兴趣广泛,内心充满童趣。他说:“我 是个想怎样就怎样的人,想玩就玩,想工作了就会安安静静地工作,从不多想。”他喜欢看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3 电影、读历史小说,也喜欢看围棋比赛。老伴说他“贪玩”,他却说:“读历史书籍、看历 史影片,帮助了我的学术研究;看围棋比赛,更培养了我的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 吴文俊 37 岁时就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四十多年后,他再次获得国家最高科技 奖。如此长的学术生命,在数学界是非常罕见的。当记者提出疑问时,吴文俊反问道:“我 为什么不能保持这么长的学术生命?”在他看来,学术生命是能够终生保持的,很多人做不 到,那是他们自己的问题,应该自我反省。他特别强调研究数学要下扎实的功夫。他说:“外 国许多数学家,尽管有的我非常佩服,可是我并不认同他们靠所谓巧思妙想研究数学的方法。 应该根据客观实际具体分析,一切以事实为主。这是我主要的想法。” (摘编自柯琳娟《吴文俊传》) 相关链接 ①1974 年,吴文俊转向中国数学史研究,从中得到启发,开创了具有中国传统数学特 点的数学机械化之路。他提出的“吴方法”,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代数学基于“计算”的传 统,与通常基于逻辑的方法根本不同,首次实现了高效的几何定理自动证明。国际机器证明 研究领域的权威人物 S.穆尔说:“在吴文俊之前,机械化的几何定理证明处于黑暗时期, 而吴的工作给整个领域带来光明。”(黄婷、邱德胜《数学大师:华罗庚、陈省身、吴文俊》) ②一般说来,吴教授的工作,都是独辟蹊径,不袭前人,富有创造性的。(陈省身为吴 文俊颁发杰出科学家奖时的评语) 吴文俊的数学研究为什么能够取得创造性的成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规范答题] 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 题干中“为什么能够取得创造性的成果”,表明本题属于传统的原因概括题。 第二步:定角度,理思路。 (1)从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及相关链接角度看出,师从名师使其具有了扎实的功底、广 阔的学术视野。 (2)从自身(个人)成长过程的角度看出,吴文俊特别强调数学思维要创新,要独立思考, 不盲从权威。 (3)从传主与他人的关系角度:从他的学生高小山的评价看出,其具有全局观念和战略 眼光;从陈省身的评语可以看出传主独辟蹊径,不蹈袭前人,富有创造性。 第三步:依规范,定答案。 [组织答案] ①不蹈袭前人,不盲从权威,能够独辟蹊径;②具有扎实功底、全局观念 和战略眼光,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③学术视野广阔,注重人文修养。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4 练备考主打题 (2016·福建省泉州市五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中国核农学的开创者——陈子元 叶 辉 陈子元 1924 年出生于上海,大学毕业后便进入上海四维化学农场,跟随匈牙利籍植物 生理学家蔡古从事无土栽培试验。然而,陈子元却未能沿着成为“中国无土栽培第一人”的 路走下去,他走上的是一条和平利用原子能的学术之路。 1956 年,我国第一个十二年科学发展规划制定,原子能和平利用被列为重点发展项目 之一,原子能在农业上的应用随即被提上议事日程。陈子元和同事来到上海中苏友好大厦参 加了“原子能和平利用讲习班”,讲习班分设 10 个专题组,陈子元被分在同位素农业应用 组并任组长。两个月的培训结束,陈子元受命组建我国农业高校第一个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 开始了我国核农学艰苦卓绝的先驱之旅。 1959 年,浙江农学院同位素实验室虽然建成,但条件异常简陋,实验仪器短缺。实验 室没有任何经验可循,只能边建设边工作,边开展科研边培养人才。同位素实验室建成后, 在当时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劲夫的支持下,他们获得了放射源。 1959 年 10 月,农学院谢学民等两位青年教师受命从北京将放射源取回。放射源被送到 实验室后,陈子元亲自上阵操作。“你们还没有结婚,我已经有孩子了,我来吧。”他穿上 防护服,取出放射源进行实验。中国核农学的探索就此开始。 就在中国核农学刚刚蹒跚起步的时候,中苏关系突然恶化,苏联停止了对中国的援助, 撤回全部专家。核农学研究由热转冷,一些高校刚成立的农业物理系纷纷下马,教师也纷纷 离岗。在一片寂寥中,陈子元顽强地坚持着。 1962 年,美国学者蕾切尔·卡森的惊世之作《寂静的春天》出版,立即引起轰动。此 书向人类破坏环境的行为发出了警报,环境污染问题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而在大洋彼岸, 中国学者陈子元也开始关注卡森所关注的环境污染问题,并且着手研究应对办法——当卡森 提出农药污染将对人类造成危害时,陈子元等已利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开始对农药残留问题进 行研究。 20 世纪 60 年代初,农药的广泛应用虽然减轻了病虫害造成的损失,使粮食增产,但大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5 量使用农药也导致农作物产品的污染,农药残留导致人畜中毒事件时有发生。如何减少农药 污染?使用农药必须要有安全标准。而要制定标准,就必须搞清楚农药在作物体及周边环境 中的动态、数量、质量的变化,获取农药残留的所有信息;要获取农药残留的所有信息,就 必须对农药从农作物生长、收获、储存到进入人体的全过程进行了解;而要跟踪全过程,就 必须给农药做上标记。自此,陈子元开始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农药的合成研究。这是一条前 无古人的新路,陈子元成为我国最早把同位素应用于农药残留研究的专家。 20 世纪 70 年代,我国的农药公害问题越来越严重。农药残留是不当使用农药造成的, 而原因是农民缺乏农药安全使用知识。可是,当时我国还没有一个农药安全使用的标准。因 此,农业部决定,立即制定一部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1973 年年初,全国农药安全使用标准课题正式下达,这是一个需要全国农业及有关系 统科研人员协作的大课题,农业部决定由陈子元总负责,统领全国有关科研机构协同作战。 陈子元在研究中引入动力学过程的概念,运用同位素示踪技术与动力学结合的示踪动力 学理论和方法,为我国农药安全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整整 6 年,陈子元运筹帷幄,决策千里,协调各方,勠力同心,课题组共编制出 29 种 农药与 19 种作物组合的 69 项农药安全使用标准。1979 年,我国第一部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草案编制完成。1984 年,国家正式颁布,这部农药国标一直沿用至今。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4 年 3 月 28 日) 相关链接 1985 年,陈子元被国际原子能机构科学顾问委员会聘为委员,他是该机构的第一个中 国科学家,1991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是中国核农学第一位院士。 2004 年,中科院前院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路甬祥在陈子元 80 华诞时发来贺 信称:“您是我国著名的核农学家。在从事科学研究的五十多年中,您热爱祖国、献身科学、 兢兢业业、治学严谨,为祖国的科技事业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您培养教育的一大批优秀科技 人才,已成为我国农学事业的骨干力量。”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陈子元大学毕业后跟随蔡古从事无土栽培试验,成为“中国无土栽培第一人”,但 后来他却走上和平利用原子能的学术之路。 B.1956 年,陈子元受命组建我国第一个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开始了我国核农学艰苦 卓绝的先驱之旅。 C.1959 年,浙江农学院同位素实验室建成,虽然条件简陋,仪器短缺,没有任何经验 可循,但陈子元他们还是获得了放射源。 D.1951 年,美国学者蕾切尔·卡森的惊世之作《寂静的春天》出版,引起了全世界的 关注。这时,陈子元等对农药残留问题进行研究。 E.由于农民缺乏农药安全使用知识,我国的农药公害问题越来越严重,20 世纪 70 年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6 代,农业部决定,由陈子元总负责制定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答案:CE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 项,“成为‘中国无土栽培第一 人’”错,原文第 1 自然段明确说“陈子元却未能沿着成为‘中国无土栽培第一人’的路走 下去”。B 项,以偏概全,“我国第一个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错,原文第 2 自然段说的是 “我国农业高校第一个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D 项,表述不严密,应该是“环境污染问题 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2.陈子元在减少农药污染和安全使用农药方面做了哪些工作?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农药的合成研究,成为我国最早把同位素应用于农药残留 研究的专家。②运用同位素示踪技术与动力学结合的示踪动力学理论和方法,为我国农药安 全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③统领全国有关科研机构协同作战,编制完成我国第一部农药安全 使用标准。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抓住题干要求——“减少农药污染和安 全使用农药”方面的工作,确定答题区间在第 7~11 自然段,筛选信息,归纳概括即可。 3.陈子元被称为“中国核农学的开创者”,请结合原文分析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创建我国农业高校第一个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②制定中国第一部农药安全使 用标准。③是被聘为国际原子能机构科学顾问委员会委员的第一个中国科学家、中国核农学 第一位院士。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立足全文,围绕“中国核农学” 和“开创者”这两个关键词来提取整合信息即可。如第 2 自然段“陈子元受命组建我国农业 高校第一个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开始了我国核农学艰苦卓绝的先驱之旅”,最后一段“陈 子元运筹帷幄……课题组共编制出 29 种农药与 19 种作物组合的 69 项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1979 年,我国第一部农药安全使用标准草案编制完成”,相关链接“1985 年,陈子元被国 际原子能机构科学顾问委员会聘为委员,他是该机构的第一个中国科学家,1991 年当选为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是中国核农学第一位院士”。 4.2004 年,中科院前院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路甬祥在陈子元 80 华诞时发 来贺信,对陈子元给予高度的评价,请结合全文概括陈子元有哪些优秀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敢为人先。创建我国农业高校第一个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制定中国第一部农 药安全使用标准。②勇于探索。实验室条件简陋、仪器短缺、没有任何经验可循,边建设边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7 工作;较早关注环境污染问题,并且着手研究应对办法。③勇于坚持。核农学研究由热转冷, 农业物理系纷纷下马,教师纷纷离岗,而他仍顽强地坚持。④领导、协调能力较强。运筹帷 幄,决策千里,协调各方,勠力同心,编制出 29 种农药与 19 种作物组合的 69 项农药安全 使用标准。⑤注重实用。20 世纪 60 年代初,使用大量农药导致农作物产品的污染,20 世纪 70 年代,我国的农药公害问题越来越严重,陈子元都做了针对性研究。⑥身先士卒,不惧 危险。1959 年 10 月,农学院谢学民等两位青年教师受命从北京将放射源取回。放射源被送 到实验室后,陈子元亲自上阵操作。 解析: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与时代精神的能力。注 意题干不仅要求概括,还要结合全文,意即需要例证。如创建我国农业高校第一个放射性同 位素实验室,制定中国第一部农药安全使用标准,可以看出他敢为人先的品质。1959 年 10 月,农学院谢学民等两位青年教师受命从北京将放射源取回,放射源被送到实验室后,陈子 元亲自上阵操作,足见其身先士卒、不惧危险的品质。核农学研究由热转冷,农业物理系纷 纷下马,教师纷纷离岗,他顽强地坚持,可见其坚持信念的品质。答题时,可采用列举式, 先写出陈子元的优秀品质,然后列出文中依据。 绝招十九 套用模式,解读文本——传记文本特色题 题型归类 选材与组材题 其他人物对传主的映衬题 引用作用题 命题 特点 总结 传记的文本特征体现在真实性 和文学性上,在高考题型中命 题样式一般为考查选材组材。 题干中有“特点”“特 色”“特征”等字样,或者有 “组织”“安排”“顺序”等 字样。涉及材料的详略、先后、 主次之分,分析作者对文本材 料这样取舍的原因。 除了传主,不可不写其他人物, 这些人物既展现了传主生活的 真实环境,又从侧面对传主起 着映衬的作用,还可以点面结 合,揭示更深刻的主题。题干 中有传主,还会提到另外一位 (或几位)人物,主要考查映衬 人物的作用。 引用材料体现传记的真实 性特点,是传记文学的重 点特征。大量原始材料, 可以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特 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 对人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 价。命题材料主要涉及原 始史料、诗词、故事、日 记、别人的评价等。 命题 共性 解读 这三种题型实际上都是考查传记的选材和组材,高考从这几方面命题,体现了对传记文体特 征的考查,无论采用哪种题型,都涉及对传主形象的塑造和对主题的揭示与深化,体现作者 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倾向。这三种题型都采用主观题的形式来考查,考查考生列事实、析效果 的能力。 授解题绝技 类型一选材与组材题、其他人物对传主的映衬题 1.选材与组材题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8 2.其他人物对传主的映衬题 [典例剖析] [典例 1](2016·河北省三市第二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贝聿铭: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贝聿铭 10 岁时就对建筑产生了浓厚兴趣。1935 年他到美国留学,1939 年以优异的成绩 从麻省理工学院毕业。1948 年,纽约市极有眼光和魄力的房地产开发商柴根道夫打破美国 建筑界的惯例,首次聘用中国人贝聿铭担任建筑研究部主任。 贝聿铭在建筑设计中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关心平民的利益。他设计了许多既有建筑美感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9 又经济实用的大众化的公寓。他在费城设计的三层社会公寓就很受工薪阶层的欢迎。 真正使贝聿铭声名远扬并跻身于世界级建筑大师行列的是他对肯尼迪图书馆的设计和 建造。起初,肯尼迪家族在一大群应选的一流建筑师中没有太注意贝聿铭这位“初生之犊”, 但当他生动地描述了根据建筑场地所做的设计、建筑材料的选用以及如何赋予这座建筑物以 特殊的目的和意义之后,深深地获得了肯尼迪遗孀的赏识。她断言:“贝聿铭的唯美世界无 人可与之相比,我再三考虑后选择了他。”这座图书馆在当时的美国建筑界引起轰动,被公 认为美国建筑史上的杰作之一。 卢浮宫是法国最大的王宫建筑之一,可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的时候,卢浮宫内标志不 清,仿佛迷宫。每年 370 万名游客大多都会迷失在 224 间昏暗的屋子里,试图找寻赫赫有名 的 3 件作品:米洛斯的“维纳斯”、萨莫特拉斯的“胜利女神”和透过防弹玻璃对着参观者 微笑的“蒙娜丽莎”。1981 年,密特朗总统许诺:“让卢浮宫恢复原来的用途。”随即, 总统邀请了世界上 15 位博物馆馆长评选征集的改建方案,结果有 13 位馆长同时选中了同一 个方案——在拿破仑广场上建一个“金字塔”入口,从地下通入卢浮宫内。方案的设计者便 是贝聿铭。 人们一直小心翼翼地避免把古迹变成艺术大市场,而贝聿铭却希望“让人类最杰出的作 品给最多的人来欣赏”。1983 年,贝聿铭参观了卢浮宫 4 次,在他眼中卢浮宫正处于一种 “可怜”的境地。8 个世纪的不同用途和多次外貌改动使它成为一个杂乱无章的建筑。贝聿 铭的构想是建造一座约 23 米高的金字塔,理论上每小时可以吸纳 1.5 万名参观者。在得知 贝聿铭的设计方案时,法国人不分昼夜地表达他们的不满。人们认为这一方案“既毁了卢浮 宫又毁了金字塔”。因此他不惜在卢浮宫前建造了一个 1∶1 的模型,邀请 6 万巴黎人前往 参观并投票。结果,奇迹发生了,大部分人转变了原先的态度,同意了这个玻璃金字塔的设 计方案。有人回忆,“金字塔”落成那天,记者采访贝聿铭时,“他的脸亮得像金字塔”。 他说,等这一刻等了很久了。同一年,他还获得了被称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普利兹克奖。 20 世纪 70 年代,贝聿铭怀着一腔报国热情回到大陆。他应中国政府的邀请设计了北京 香山饭店。以贝聿铭的世界级名望来说,香山饭店只是一个小小的单子,但他却看重这个报 效祖国的机会。他的步履遍及江南一带的大小城市,他参观了无数的园林和庭院,要为自己 设计的建筑风格注入新的生机。最终,贝聿铭确立了香山饭店这幢建筑必须体现中国建筑艺 术的理念。香山饭店设计的层次感很强,逐渐展开,引人入胜。贝聿铭说:“在西方窗户就 是窗户,它要放进阳光和新鲜空气。但对中国人来说,窗户是镜框,那里总有园林。” 贝聿铭为香港中国银行设计当时香港最高的建筑物——中银大厦。他强调说,香港在 1997 年要交还中国,这幢建筑必须使福斯特的银行大楼和其他管制统治的标志相形见绌, 使香港著名的老公司放心,在中国政府的领导下香港会继续繁荣昌盛。它应该代表“中国人 民的抱负”。 贝聿铭有三子一女,三个儿子的名字里都含有一个“中”字,依次是贝定中、贝建中、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0 贝礼中,寓意是:安定中国、建设中国、礼仪中国。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贝聿铭是在多重文化架构下孕育而成的建筑艺术家。他的衣着等择取了西方的范式 ——现代建筑、几何学等,他的血脉和基因却是东方华夏民族的自然融通、刚柔相济…… (《“拥有两个世界的精华”贝聿铭》) ②贝聿铭深知文化底蕴深厚的法国人对美国文化不信任,他没有立即表示对这一计划的 热情,而是礼貌又决绝地回复:“我年纪大了,不想再为了一个项目去搞竞争,要么直接把 项目交给我,要么我放弃。”密特朗当机立断把卢浮宫改建项目单独交给贝聿铭。 (《贝聿铭:建筑界的外交家》,有删改) 本文作为一篇人物传记,在选材、刻画人物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规范答题] 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 题干已经明确了“题型”“在选材、刻画人物方面”,所以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选材 的能力,属于“赏析选材技巧题”。 第二步:审角度,找依据。 依据题干要求,作为建筑大师,可以从事例的典型性、代表性和详略性等方面思考,人 物塑造方面主要从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等方面思考。 第三步:依规范,定答案。 [组织答案] ①选材详略得当,侧重表现贝聿铭在建筑设计方面的工作与成就,其他方 面略写。②人物塑造上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既具体写贝聿铭的言行,又 用别人的评价进行侧面烘托。 ① 确认技法 +② 举例分析 +③ 分析效果 类型二引用作用题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1 [典例剖析] [典例 2](2016·辽宁省抚顺市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田长霖的美国梦 田长霖祖籍武汉黄陂,1935 年生于武汉汉口,启蒙于上海,1955 年从台湾大学毕业后, 赴美留学。在著名的普林斯顿大学,他仅用一年半时间就攻下了博士学位,尔后,一发不可 收,26 岁就获得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简称“伯克利加大”)“最年轻教授奖”,年 仅 40 岁就当选为美国工程科学院院士,成为美国乃至世界传热学的掌门人,他还相继荣膺 世界传热会议,美、日、法等国际最高学术机构及有关国家高级科学家奖。 1990 年 7 月 1 日,他毅然决然地冲破美国社会限制少数族裔的“玻璃天花板”,从 258 名高手中脱颖而出,成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122 年历史上,也是美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位华 裔及亚裔大学校长。 在美国,大学校长虽没有任期限制,但由于种种压力,一般均半途而废。据全美调查机 构统计,美国大学校长平均任期只有 3.2 年。而田长霖则整整干了 7 年,而且是在危机四伏 时受命,辞职时却是伯克利加大的巅峰时期,而且还开创了加州大学、美国乃至世界许多高 校之最。田长霖在校长任职期间,促成了伯克利加大各个方面的进步。1996 年 7 月 8 日, 田长霖向加大总校长艾金逊正式提出,将于 1997 年 6 月 30 日前辞去校长职务,届时他的任 期已满 7 年。艾金逊立即发了一封信,针对田长霖的辞职函予以回应,他说田长霖离开伯克 利加大校长职位,是加大的一大损失。 田长霖在谈到辞职时说:“我由一个难民、移民实践了自己的美国梦。我只有急流勇退,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2 为别人让路,才能为别人尤其是青年人实现美国梦提供机会。再说,这几年家人为我陪累不 少,我的专业也需要有足够的时间。于是我就义无反顾地交出了棒子。” 田长霖卸任后要做的另一件事就是实施“伯克利承诺计划”。为了变移民为动力,尽快 地让人才脱颖而出,他率先慷慨解囊 1 万美元,发起成立并实施“伯克利承诺计划”。迄今, 该计划已筹款 100 万美元,全美已有 3 000 余名非洲裔、欧洲裔、拉丁裔和亚裔等少数族裔 的学生受惠。他的努力让一批微寒子弟重新点燃了希望之光。 田长霖虽然辞去了行政工作,但对教学工作更加呕心沥血了。当问及在田长霖门下攻读 学位的研究生菲妮:“你有没有机会见到你的导师?”菲妮答道:“我不仅经常有机会直接 与田教授讨论课题,还经常接到他给我的回电。有时,甚至在午夜 12 时 15 分,田教授还要 来到实验室听取我的研究报告,而在几小时后,他旋即将加上眉批与尾批的报告还给我。” 退职后的田长霖,更加关注美国华裔的权益。2001 年 1 月,田长霖在美华航天工程师 年会上演讲时指出,在 20 世纪 50 年代,美国政府迫害中国“原子弹之父”钱学森,当时在 美华裔没有力量站出来讲话;到了 90 年代,旧梦重现时,华裔不能再对李文和案漠视无睹 了!他说,看看联邦调查局散布了多少谣言,一会儿说李文和通中国大陆,一会儿又说他支 持台湾,这样做分明是在分化华裔社区。田长霖表示,我们不追究李文和是否有罪,只要求 不应该因为他是亚裔就受到不公平待遇。他呼吁华裔社区有力出力,有钱出钱,帮助李文和。 田长霖慷慨激昂的演讲赢得多次热烈掌声。 在这次演讲中,田长霖回忆当初来美留学,教授曾当着同学的面说他“你这个什么都不 懂的中国佬”,他感到非常屈辱,但是为了奖学金,他不得不忍气吞声。华裔社区再也不像 以前那样无法还击了。他说,我们团结一致,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 2002 年 10 月 29 日,美国名校第一位华人校长、加州伯克利大学的田长霖先生,因中 风并发症在旧金山凯瑟医院病逝。悼念仪式于 11 月 2 日举行,布什总统托人向田长霖夫人 致哀。田长霖的逝世,对华人、对美国来说都是损失。 (选自“百度百科”) 相关链接 ①美国梦:自 1776 年以来,世世代代的美国人都深信不疑,只要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 便能获得更好的生活,亦即人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获得成功,而非依 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 ②田长霖发表论文 280 多篇,专著、专题和特邀报告 30 余种,培养博士 60 多人。他曾 获得美国和国际上 30 多种荣誉奖,其中 Max Jakob 纪念奖是传热学方面的最高荣誉奖。他 生前非常关心祖国及家乡的发展,是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和香港创新科技委员会首位主 席,同时也是“武汉中国光谷”首批聘请的科学顾问之一。 传记中引用了在田长霖门下攻读研究生学位的菲妮的话,这样写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规范答题] 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 题干中“引用”“这样写有何作用”已经明确了本题属于“引用作用题”。 第二步:定角度,找依据。 分析传记中引用的材料的作用,可从其对传主形象的塑造、对主题内涵的揭示、对文本 内容的丰富、对读者产生的阅读效果等方面考虑。本文引用的是学生菲妮对自己老师田长霖 忘我工作的敬业事迹的介绍,运用的是侧面描写手法,使传主形象丰满,让人感受到其诚恳 待人、严谨治学、雷厉风行的作风,使得传记真实可信,使读者对田长霖的学者身份有一个 更全面的了解。 第三步:依规范,定答案。 [组织答案] ①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写出了传主诚恳待人的品质和严谨治学、雷厉风 行的作风,使人物形象更丰满。②补充传主教学方面的材料,使读者对他的学者身份有一个 更全面的了解。③引用他人评价,丰富材料内容,增加传记的真实性,便于对人物做出客观 公正的评价。 练备考主打题 (2016·湖北省黄冈市高三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吴芳吉:国人之范 邹柱石 吴芳吉(1896—1932),为 20 世纪 20 年代中国著名诗人。1896 年出生在重庆杨柳街,8 岁随父迁居江津“白屋吴宅”,世称“白屋诗人”。13 岁时在作文课上写出名噪全川的《读 外交失败史书》,被誉为“神童”。 他被称为“诗词改革的先驱”,是举国皆知、享誉一时的爱国诗人。其代表作《婉容词》, 被中国诗界誉为“几可与《孔雀东南飞》媲美”的传世之作。《婉容词》描写了一位贤淑的 乡下女子被出国留学丈夫抛弃而殉情的爱情悲剧。此诗一发表就引起文学界的震惊,全国读 者争相传诵,并被选入中小学教材。当时的读书人只要一提到吴芳吉就能随口吟诵出:“天 愁地暗,美洲在那边?……” 今天来看,《孔雀东南飞》毕竟是永恒的经典,《婉容词》再怎么好,都没有可比性;但 是当时的影响,可见一斑。他的人品、文品也曾受到周恩来、郭沫若等人的高度赞誉。1910 年,吴芳吉凭才华考入北京清华园留美预科班。1912 年,因抗议美籍教师无理辱责因病缺 考的中国同学,吴宓和吴芳吉等十人被选为罢课代表。吴芳吉年纪最小,仿骆宾王《讨武曌 檄》,撰写《讨校长檄》,署名求公道。后拒绝认错被校方开除,时年 16 岁。 被清华开除后,吴芳吉流浪北京,后辗转去上海书局做校对,次年在同学资助下徒步回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4 川,沿途乞讨,历时半年回到老家。这个直堕底层的经历,让吴芳吉了解了当时的中国社会。 军阀的暴行、战乱的苦痛、百姓的困顿、女性的压抑……无不给其心灵带来震撼,成为笔底 狂澜。吴芳吉的诗文成了反映民生疾苦的号角和武器:“三天不书民疾苦,文章辜负苍生 多。” 这以后,吴芳吉一边读书,一边创作,一边从教。吴芳吉从教的足迹遍布全国,他凭自 己的学识声望和至交好友吴宓等的介绍,做过中学教员,做过大学教授。先后受聘于西北大 学、东北大学、成都大学、四川大学等名校。1929 年,他与重庆籍教授一起致力创办了重 庆大学,任文科系主任。 1931 年,应当时的江津县县长邀请,他辞去待遇较好的重大文学系主任兼教授之职, 返回江津中学任校长。吴芳吉到校后,在学校的砖柱上,亲笔书写“学海津梁”四个篆字做 校训,高薪聘请外地优秀教师到江津中学任教,特聘重庆大学的外籍教授来校讲学。江津中 学在他的励精图治下,很快跃升为中华一流中学。 1931 年“九一八”事变之际,时任江津中学校长的吴芳吉深夜读报,见此消息,立即 亲自敲响校钟,集合全校师生上街游行抗议。1932 年“一·二八”事变,日军进攻上海, 十九路军奋起抗日,吴芳吉闻讯,慷慨高歌,欲单身一人赴前线杀敌,被师生从江边劝回。 按捺不住的激情,使他创作了颂扬十九路军的抗日诗歌《巴人歌》,“三千子弟令如山,征 衣未浣血斑斑……”,传诵一时的诗作,成了唤起民众抗战的动员令。本年 5 月 4 日,他应 邀到重庆作宣传抗日的演讲,当众朗诵《巴人歌》,上千听众鸦雀无声,热血沸腾,泪流满 面。 5 月 5 日返回江津,当晚向全校师生传达重庆各界同仇敌忾、心系抗战的情形,并再次 朗诵《巴人歌》,朗诵未完而诗人兼校长的他已体力不支、脸色惨白地倒下了。5 月 9 日, 吴芳吉辞世,时年 36 岁,送葬者 700 余人。 吴芳吉自小家庭贫困,营养不良,文弱之人而具铮铮铁骨。思其在重庆朝天门码头只身 赴国难之时,其慷慨苍凉,大有当年燕国荆卿刺秦之悲壮豪勇。虽享寿仅 36 载,胜活百年 多矣。吴芳吉其为川人之范,国人之范。 (选自《重庆日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吴芳吉少年生活的地方环境不好,盗娼赌博者多,父亲吴传姜就用石灰将墙门刷白并写 “白屋吴宅”字牌,意为清白之家,吴芳吉就自取名“白屋吴生”。 吴芳吉跨入诗界之时,正值“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他在诗歌创作中提出自己独特的 见解,论战“新旧文学观”。他对诗界全部否定传统诗格的“突变论”、全盘欧化的“另植 论”、死守陈规的“保守论”都进行了批判,倡导诗歌要有时代感和现实感,要有鲜明的现 实主义…… (庞国翔《用诗歌抵制日货的诗坛奇人吴芳吉》)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5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吴芳吉虽被誉为“神童”,但他的《婉容词》与《孔雀东南飞》相比,无论是艺术 形式,还是思想内容,都相去甚远,无法比拟。 B.年少轻狂的吴芳吉因抗议美籍教师辱责中国同学,便仿唐骆宾王《讨武曌檄》,撰写 《讨校长檄》,书于横幅长条并署名张贴,最终被学校开除。 C.求学的坎坷、生活的艰辛,一方面使得吴芳吉四处飘零,深陷社会底层;另一方面, 也使吴芳吉的诗歌更加接近民众,更具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 D.颂扬十九路军的抗日诗歌《巴人歌》倾注了吴芳吉的满腔热情,激发了广大人民的 抗日斗志,也成了吴芳吉的生命绝唱。 E.吴芳吉既是一个诗人,也是一个教育家。他在担任江津中学校长期间,大刀阔斧地 推进教育改革,彻底摒弃旧的观念,提出了“学海津梁”的四字校训。 答案:CD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 项,“相去甚远”不合文意。B 项, “年少轻狂”错,“书于横幅长条并署名张贴”于文无据。E 项,无中生有,“大刀阔斧地 推进教育改革,彻底摒弃旧的观念”于文无据。 2.“文章合为时而著”,吴芳吉的诗歌始终与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请结合材料具体 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答案:①代表作《婉容词》取材于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青年男女之间始 乱终弃的爱情悲剧;②20 世纪初,吴芳吉的诗歌根系百姓,深入底层,成了反映民生疾苦 的号角和武器;③诗歌《巴人歌》颂扬了十九路军的抗日气概,成为唤起民众抗战的动员令; ④在诗歌创作观念上,吴芳吉主张要有时代感和现实感,要有鲜明的现实主义。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题干指出筛选的信息为“吴芳吉的诗歌 始终与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答题信息区间在第 2、4、7 自然段和相关链接。注意抓住第 2 自然段“《婉容词》描写了一位贤淑的乡下女子被出国留学丈夫抛弃而殉情的爱情悲剧”, 第 4 自然段“这个直堕底层的经历,让吴芳吉了解了当时的中国社会”“吴芳吉的诗文成了 反映民生疾苦的号角和武器”,第 7 自然段“创作了颂扬十九路军的抗日诗歌《巴人 歌》”“成了唤起民众抗战的动员令”,相关链接“倡导诗歌要有时代感和现实感,要有鲜 明的现实主义”等关键语句,从中概括要点即可。 3.传记在介绍人物的生平事迹时,多次引用诗句,请简要分析其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答案:①突出了传主的诗人身份;②是对人物不同历史时期生平事迹和主要成就的形象 概括;③多次引用传主的诗句,使得传记在表达方式上富有变化,更能激发读者阅读思考。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本的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传记中的引用常有以下作用:①传主 方面,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突出传主的精神面貌。②文本方面,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文 章的真实性、可读性、典雅性,增添文学底蕴,激发读者阅读思考。③结构方面,照应标题, 设置悬念,埋下伏笔,对比衬托,总结上文,深化主旨。可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从以上几 个方面思考分析。 4.文中说,“吴芳吉其为川人之范,国人之范”。吴芳吉身上有哪些方面可为人楷模? 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并就其中一个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答案:第一问:①是中国诗词改革的先驱,在诗歌创作中有自己独到的见解;②为人公 道正派,敢于同无理辱责中国学生的行为抗争;③心系民生疾苦,用自己的诗歌反映军阀的 暴行、战乱的苦痛、百姓的困顿;④富有爱国热情,面对日军的侵略行径,不仅创作颂扬抗 战的诗作《巴人歌》,还鼓舞师生,走上街头,游行抗议;⑤重视教育,为中国的大学教育 和中学教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第二问:(示例)在 10 多年的教育生涯中,吴芳吉的足迹遍布全国,在众多大、中学校 任教。先后受聘于西北大学、东北大学、成都大学、四川大学等名校,并与重庆籍教授一起 创办重庆大学。后回江津中学任校长,他不仅励精图治,立“学海津梁”为校训,使学校跃 升为中华一流中学,而且以身作则,关心时事,鼓舞师生,游行抗议。他在教书育人方面可 谓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解析: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与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第 一问,要结合全文及相关链接的内容,从胸怀、学问修养、性格、才能、功绩等方面整体把 握,然后概括提炼答案。第二问,可从第一问的答案中选取一点,结合文本,从“范”字切 入谈自己的看法,言之有理即可。 绝招二十 多方思考,深度提炼——传记探究题 题型归类 探究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 命题特 点总结 1.选材特点:(1)“文本反映的人生 价值”应该包括传主本身体现出来 的人生价值和作者的情感态度所反 1.选材特点:结合传记文本内容, 联系生活实际,探究文本中的某些 问题,阐述自己独到的见解,是探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7 映的人生价值。 (2)“文本反映的时代精神”指文 本体现出来的那个时代的精神风 貌,属于历史性的;另外也包括文 本本身与当代社会的精神之间的相 通之处,属于现实性的。时代精神 集中体现在文中人物的精神风貌 上。 2.命题特点:高考在这一考点上有 以下几种题型: ①探究句意意蕴式;②探究题目的 妙处;③问题式探究。 究能力的一种重要形式,考查频率 较高。要求考生对有疑问的地方提 出怀疑,要善于对文章内容进行辩 证分析,提出补充,并在此基础上 提出更为科学合理的观点。 2.命题特点:高考在这一考点上常 设置以下几种题型: ①评析类,要求考生深入研讨;② 辨析类,要求考生对有关系的话题, 进行辩证分析;③启示类,联系传 主和实际谈谈看法。 命题共 性解读 无论哪种探究类型,分值都是 8 分,要求个性化解读,要有自己的观点, 能自圆其说。要有文本意识,题目往往要求“依据传记内容”“结合全 文”,不要脱离文本。要有切入点,做到分角度、分层次、规范作答。 授解题绝技 [增分妙招] 类型一探究传主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第一步:选准角度,明确题型。 在答题前,找到切入点很关键。这个切入点在题干中往往有明确的提示,例如作答时应 围绕“优秀品质”组织材料,分析概括。 第二步:梳理历程,捕捉要点。 (1)全面梳理传主的成长经历,并感悟其心路历程。 (2)注重分析传主的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志向和命运、奋斗和机遇、挫折和成功、事 业和爱情等诸多因素对其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 (3)要善于抓住最能反映传主精神实质的材料进行分析,不可以在无关紧要的枝节性材 料上大做文章。 第三步:由浅入深,个性理解。 对于一篇传记,了解传主其人其事,这是浅层面的;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进行解 读,获得个性化的理解,就深了一层;还可以联系文本产生的时代,看它具有怎样的历史意 义;还可以联系现实生活,看它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还可以把文本里呈现出来的人和事抽 象化、符号化,这样就可能获得更宽广的普遍适用的一般性意义。 [典例剖析] [典例 1]原文见绝招十九题型二[典例剖析]。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8 田长霖作为少数族裔中的一员,通过自己的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最终成为美国社会 的佼佼者,实现了他的美国梦,请你就“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其中的任意一点,结合 文本探究它在田长霖身上是怎样体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规范答题] 第一步:选角度,明题型。 就“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其中任意一点,探究传主的人生价值。 第二步:理线索,明事迹。 理清原文思路,以提供的话题为核心,筛选信息,围绕“勤奋”“勇气”“创意”“决 心”展开,这四点是文本中传主实现梦想的因素。 第三步:依规范,定答案。 依据分值,按照探究题的答题规范,组织答案。 [组织答案] (示例一)田长霖是一个勤奋的人。他仅用一年半时间就攻下了博士学位, 26 岁就获得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最年轻教授奖”,年仅 40 岁就当选为美国工程科 学院院士,从他快速的成长经历可以看出他是勤奋的人。他发表了大量论文,培养了人数众 多的博士,获得美国和国际上多种荣誉奖项,专著、专题和特邀报告种类繁多,从科研和教 学成果上可以看出他的勤奋。在辅导研究生时不仅经常与学生直接讨论课题,还经常深夜到 实验室听取学生的报告,并快速批改报告,从教学态度上可以看出他的勤奋。 (示例二)田长霖身上充满着勇气。他冲破美国社会限制少数族裔的“玻璃天花板”,从 一个难民、移民成长为美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位华裔及亚裔大学校长。他不平凡的经历体现了 他的勇气。他临危受命,顶着美国大学校长一般都会遇到的种种压力整整干了 7 年,并且在 学校巅峰时期急流勇退。这也需要勇气。退职后,他敢于站出来就钱学森和李文和事件表达 自己的看法,为华裔争取公平的待遇,号召大家团结一致。敢于斗争是他有勇气的体现。 (示例三)田长霖是一个有创意的人。他开创了加州大学、美国乃至世界许多高校之最, 在担任校长期间,促成了学校各个方面的进步。为了变移民为动力,尽快地让人才脱颖而出, 他卸任后发起、成立并实施“伯克利承诺计划”,这是一项有意义并且有创意的壮举。在伯 克利加大处于巅峰之时,辞去行政工作,为年轻人让路,转而投入教学工作,从他这种出人 意料的选择可以看出他的创意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示例四)田长霖是个有决心的人。他顶住种种压力临危受命,使伯克利加大走向巅峰并 于此时毅然辞职,从他的直面困难和急流勇退能看出他是一个有决心的人。他卸任后发起成 立并实施“伯克利承诺计划”,筹资百万,使几千名学生受惠,他的决心使他兑现了承诺, 为他赢得了尊重。初来美国被教授羞辱,为了奖学金而忍气吞声,他持续关注美国华裔的权 益,为钱学森和李文和发声,无论是隐忍还是呐喊都体现了他斗争的决心。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9 类型二探究个性化问题 一、了解设题特点。 1.探究题的分值往往为 8 分,这就需要我们用写小论文的方式来对待这道题,万不可三 言两语敷衍了事。 2.要求个性化解读。题目往往要求谈“你的看法”“你认同的看法”“你感受最深 的”,这就说明必须要有自己的观点。 3.有文本意识。题目往往要求“依据传记内容”“结合全文”,这就说明表达的观点及 论证观点的依据要到原文中去找。 4.从一个方面深入探讨。题目中往往有“哪一方面”“感受最深的一点”“任选一个方 面”等信息,这就要求从一个方面入手,而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 二、牢记答题模式。 传记探究题的答题模式往往有下面几点: 1.亮观点(总),所占分值为 1~2 分。所亮的观点有:我同意;我认为这个说法正确。 相当多的题目需要自己总结出一个观点。 2.扣文本(分),所占分值为 3~6 分。主要依据文本找出支持观点的信息。 3.联实际(分),所占分值为 0~2 分。不是所有题目都会设置这一步答案,但是请同学 们尽量设置这一步,尤其是在题干中有“联系现实”的要求时。 4.下结论(总),所占分值为 1~2 分。相当于议论文的结尾。 三、掌握答题要点。 1.务必要亮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再分析阐述,最后进行总结。 2.务必要结合文本,做到有理有据。 3.注意层次清晰,分点罗列。 4.注意安排好字数,答案不要太少,也不要太烦琐,不超出范围,以 80~100 字为宜。 [典例剖析] [典例 2](2016·全国新课标卷Ⅰ)原文见绝招十七[典例剖析]。 陈忠实的“剥离”和“寻找”是什么关系?有哪些表现?请结合材料详细说明。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3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规范答题] 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 由题干中“‘剥离’和‘寻找’是什么关系”,可以看出,考生要探究这两个话题的关 系;从“有哪些表现”可以看出,考生要列举具体表现。 第二步:理思路,明关系。 第一问先理解两个话题的关系,“剥离”和“寻找”的关系肯定是辩证的,既相互对立 又相互关联。在传主写作的过程中“寻找”是一种浅层次的累积,到了一定程度才会蜕变, 才想要“剥离”,“剥离”和“寻找”贯串了陈忠实的整个文学创作之路。 第二问从“哪些”可知答案是多角度的。可理解为社会与艺术层面,比如对赵树理、柳 青文学的剥离,对狭隘思想意识的剥离,对“典型性格”说的剥离,对自身文学成就的剥离。 每一次剥离都意味着一种寻找,寻找到一种新的可能。 第三步:依规范,定答案。 [组织答案] “剥离”和“寻找”是辩证关系。剥离的结果带来寻找的可能,而寻找的 冲动激发剥离的愿望。①从赵树理和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寻找到马尔克斯、王蒙等新的文学 营养;②从中山装所代表的时代精神中剥离,寻找到西装所代表的面对世界的契机;③从“典 型性格”说中剥离,寻找到“文化心理结构”学说;④从自身已有的文学成就中剥离,寻找 到新的文学高度,写出了文学巨著。 关系类话题探究题答题模式 练备考主打题 (2016·安徽省蚌埠市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彭士禄:中国核潜艇之父 他是革命英烈的优秀儿子; 他 4 岁成为孤儿,8 岁被捕入狱,14 岁参加革命; 他是我国著名的核动力专家,被称为中国核潜艇的“真神”。 他就是彭士禄。一位为中国核工业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资深院士、杰出科学家!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31 一 彭士禄的父亲彭湃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农民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母亲是海丰县妇女解 放协会主任。3 岁时母亲壮烈牺牲,4 岁时父亲英勇就义,他成了孤儿。为了躲避国民党的 “斩草除根”,贫苦百姓们冒着杀头的危险,用鲜血和生命护卫着、养育着这棵烈士留下的 根苗。 每每回忆起自己的童年经历时,彭士禄总是饱含深情地说:“坎坷的童年经历,磨炼了 我不怕困难艰险的性格。我对人民永远感激,无论我怎样努力,都感到不足以回报他们给予 我的恩情。” 二 1951 年,彭士禄通过考试赴苏联留学。他倍加珍惜学习时光。1956 年,陈赓将军到莫 斯科选了一批优秀学生转学原子能知识。见到彭士禄后问他:“你愿意改行吗?”彭士禄坚 定地回答:“当然愿意,只要祖国需要。”1958 年 4 月,彭士禄以优异的学习成绩从苏联 毕业归国。 1958 年 6 月,中国核潜艇的研制列入中央专委的重点项目。但三年经济困难时期,潜 艇核动力研究所只保留少数人员成立 471 室,任命彭士禄为副主任(组织工作)。该室大多数 人员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所学专业基本都不姓“核”。于是,彭士禄当起了老师,给大学 生开了反应堆物理等五门专业课。多年后,他们全部成了核动力尖兵,不少人成了国内外著 名的核动力专家。在缺乏技术资料的情况下,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的彭士禄主持确立了中国 第一艘潜艇核动力装置的设计方案。设计中,他敢于否定国外破冰船核动力装置工作压力为 200 大气压的方案,而改为合理的大气压(后破冰船改为 130 大气压)。同时,他还主持了屏 蔽电机全密封主泵的研制并取得成功,达到了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 1970 年 7 月 15 日下午,彭士禄被紧急召进北京,向中央专委汇报工作进展情况。周总 理说:“小彭,记住!你是海丰人,你姓彭,是彭湃的儿子。记住了吗?”“我记住了!” 彭士禄懂得总理的用意,海丰是第一个建立中华苏维埃政权的地方,周总理要他记住自己是 海丰人,就是要他继承和发扬海丰人民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周总理要他记住姓彭,那是因 为在腥风血雨的时代里,他不知改过多少个姓名,最后还是党组织取了属于他的名字。 1971 年,核潜艇首航。中国创造了一个伟大的奇迹。 1985 年,国际公认的“世界核潜艇之父”里科弗来中国访问。他会见了我国核动力方 面的许多人物,但他不无遗憾地说:“你们的真神没出来……”里科弗想要见的真神,就是 彭士禄。 三 1970 年 2 月 8 日,上海市组建了秦山核电站工程筹建处,定名为 728 工程。当时,提 出了两个方案:一是熔盐堆方案,一是压水堆方案。 1972 年夏天,彭士禄出差到上海,顺便听取 728 工程方案汇报,728 院介绍的方案是熔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32 盐堆方案。彭士禄当场发表看法,认为该方案貌似很先进、很有气魄,但从实际出发实在不 可行,因熔盐熔点高,在常温下是固态,反应堆启动、停堆、在役检查、维修、设备更换极 为困难。他认为“熔盐堆”方案不可取,应予否定,并建议改为压水堆方案。后来,事实证 明他是正确的。 正巧,1974 年,美国宣布熔盐堆下马。 秦山核电站建成之后,广东省也提出了发展核电的构想。国务院便“钦定”彭士禄前往 把关指导。1983 年 2 月,已年近花甲的彭士禄来到广东。当时,面对 4 个选址点,难以敲 定。彭士禄对 4 个地点考察权衡后,拍板核电站地点选定在大亚湾。他说,大亚湾在香港 50 公里以外,离深圳也有 40 公里左右,且附近的海水平静,冷却水源充足……当时,法国 愿意向我们出让核电技术,彭士禄就同法国核电专家进行谈判,让他们做了 4 台机组的总图 设计。但大亚湾核电站香港投资方有顾虑,只同意建设 2 台。彭士禄没有因港方的顾虑而改 变决定,他坚持按总图征集了土地。后来,香港人尝到了优厚的回报,又在彭士禄征地范围 内建设了 2 台机组。 彭士禄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高效率、超常规地完成了上述核电站建设前期的繁杂的“四 通一平”工程,而且没有遗留任何问题。其时,粤港合作的公司尚未成立,核电站的三大合 同正在谈判之中。后来,核电界的朋友们说,彭院士真有眼光、有气魄,真是中国核电事业 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四 人们说他属牛,都赞誉他是一头核动力事业的牛,他的性格也确实像一头牛。从潜艇核 动力到核电站,彭士禄所从事的工作都是垦荒,他就是一头核动力事业的“垦荒牛”。他那 坚强的毅力和耐力使他能克服重重难关,直到最后胜利。彭士禄永远敢干敢冲,鼓励争论, 从不盲从。 他有牛的品行——“奉献的多,索取的少”。彭士禄常说,做明白人不容易,做糊涂人 更难。他对公,总是明明白白的,凡是工程技术大事他都清清楚楚;对私,诸如名利、晋升、 调级等等,却很糊涂。 他一生,只做了两件事:一是造核潜艇,二是建核电站; 他曾任第六机械工业部和水电部副部长、全国人大常委; 他常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谢党的培养,感谢老百姓的养育; 他年近鲐背,但他的那颗像火一样燃烧着的心,仍然像核动力堆那样燃烧着,沸腾着。 (摘自《中国人物传记的博客》) 相关链接 ①在核潜艇研制中,彭士禄得了一外号:“彭大胆。”他对科研人员说:“做实验,用 数据说话,最后,我来签字。对了,成就归大家;错了,我来负责。” (《彭士禄传》)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33 ②彭士禄被外国报刊赞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但彭士禄在自述中说,中国核潜艇没 什么“之父”之说,我充其量就是核潜艇上的一枚螺丝钉…… (《彭士禄传》)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彭士禄出身于革命家庭,幼年历经坎坷,后留学苏联,勤奋好学,这为他后来的人 生道路和核动力研究的顺畅奠定了基础,他的成功也与伯乐陈赓将军的慧眼识英才密不可 分。 B.彭士禄向中央专委汇报核电站建设情况时,周总理谆谆教导他不要忘了自己是海丰 人,姓彭,是彭湃的儿子。用意是要他继承和发扬海丰人民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及牢记党的 恩情。 C.“我对人民永远感激,无论我怎样努力,都感到不足以回报他们给予我的恩情。” 感恩之心溢于言表,感恩人民的情感也激励着彭士禄的一生。几近鲐背之年,仍愿为核动力 事业奉献不已。 D.彭士禄属牛,他的性格也确实像一头牛。人们赞誉他是一头核动力事业的牛,是因 为他用坚强的毅力和耐力克服重重难关,直到取得最后胜利,最终成长为中国核工业界的杰 出科学家、资深院士。 E.彭士禄被外国报刊赞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但他自己却非常谦虚。工作中,他 总是置个人的艰难与私利于度外,这体现了老一代知识分子的高尚境界。 答案:CE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 项,陈赓将军只是征求彭士禄的意 见,不能说是“慧眼识英才”。B 项,张冠李戴,不是汇报核电站的工作,而是汇报核潜艇 的工作;曲解文意,“牢记党的恩情”错,周总理并没有此用意。D 项,人们赞誉他是一头 核动力事业的牛,并不是因为他“最终成长为中国核工业界的杰出科学家、资深院士”,而 是因为他在潜艇核动力事业和核电事业上的垦荒作用。 2.本篇人物传记在行文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用排比、抒情的语句开头和结尾来组建全篇,在赞美传主的同时使得人物传记 结构更圆润紧凑。②按照主题分块介绍人物,这样使人物的事迹及品格更加突出,让读者更 清晰更便捷地了解传主。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结构的能力。分析结构特点,可先通读全文,再从开头结尾的 特点、中间内容的结构安排、段落间的关系来作答;分析行文结构的好处,可从情节、人物、 主题等方面来考虑。本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根据不同的主题内容,将文章主体分为四部分, 从不同角度来介绍人物,使传记在整体结构上显得紧凑有条理;除此之外,开头和结尾部分,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34 则运用排比、抒情的语句,富有感染力,使整篇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3.文章主要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彭士禄的主要成就的?请简要归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研制中国核潜艇的“真神”,在核潜艇研制方面的贡献。②中国核电事业的开 拓者和奠基人,在建设核电站方面的贡献。③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核动力人才,有的成为专 家。④“垦荒牛”一样的坚韧品质,“牛”一样的奉献品行。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本文结构比较明晰,围绕“主要成就” 这一点筛选相关信息进行归纳即可。原文第二部分主要写彭士禄在核潜艇研制方面的贡献, 突出表现了他是研制中国核潜艇的“真神”,同时还写了他在培养人才方面的成就;第三部 分主要写彭士禄在建设核电站方面的贡献,强调他是中国核电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第四 部分重点叙述了他像牛一样的性格和品行,这也正是他在核动力方面取得重大成就的主要原 因。 4.彭士禄的成功无疑与他拥有“敢于拍板”的强大气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文本中 彭士禄过人的胆识和强大的气魄表现在哪里?请谈一谈你对“敢于拍板”与取得成功的关 系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一问:①研制核潜艇时,敢于拍板担责任,敢于否定国外破冰船核动力装置的 气压方案,有气魄。②在建设核电站时,敢于否定秦山核电站的熔盐堆方案;在大亚湾核电 站的选址确定与扩大征地及“四通一平”工程上都显示出有气魄的一面。 第二问:①“敢于拍板”是敢闯敢为、敢于承担风险的大气魄,体现出一种担当意识, 是助人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②成功既需要“敢于拍板”的气魄,也需要步步小心的谨慎, 因此需要辩证看待气魄。这就要求我们既要看清做事的对象,也要把握使用时的“度”。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 力。第一问,本文重点讲了彭士禄在建设核潜艇和核电站过程中的事迹,从“他敢于否定国 外破冰船核动力装置工作压力为 200 大气压的方案,而改为合理的大气压”“他认为‘熔盐 堆’方案不可取,应予否定”“拍板核电站地点选定在大亚湾”这些表现中都可看出他胆识 过人、有大气魄的一面。第二问,紧承第一问内容,结合文本及现实展开分析,能体现“敢 于拍板”与“取得成功”的关系,富有思辨性即可。 提醒:请完成专题限时训练专题六 一 二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