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卷·2018届甘肃省静宁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2017-07)无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8届甘肃省静宁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2017-07)无答案

静宁一中2016—2017学年度高二级第二学期期末试题(卷)‎ 语 文 第Ⅰ卷 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审美范畴中的悲剧性 悲剧和喜剧这一对范畴在西方美学思想发展中一向就占据特别重要的地位。悲剧和喜剧都属于戏剧,在分谈悲剧与喜剧之前,应先谈一下戏剧总类的性质。戏剧是对人物动作情节的直接模仿,不是只当作故事来叙述,而是用活人为媒介,当着观众直接扮演出来,所以它是一种最生动鲜明的艺术,也是一种和观众打成一片的艺术。人人都爱看戏,不少的人都爱演戏。戏剧愈来愈蓬勃发展。黑格尔曾把戏剧放在艺术发展的顶峰。西方几个文艺鼎盛时代,例如古代的希腊,文艺复兴时代的英国、西班牙和法国,浪漫运动时代的德国都由戏剧来领导整个时代的文艺风尚。我们不禁要问:戏剧这个崇高地位是怎样得来的?‎ 多研究一下“儿戏”,就可以了解关于戏剧的许多道理。首先是儿童从游戏中得到很大的快乐。这种快乐之中就带有美感。马克思论劳动,也说过美感就是人使各种本质力量能发挥作用的乐趣。因此,不能否定文艺(包括戏剧)的消遣作用,消遣的不是时光而是过剩的精力。要惩罚囚犯,把他放在监狱里还戴上手铐脚镣,就是逼他不能自由动弹而受苦,所以囚犯总是眼巴巴地望着“放风”的时刻。戏剧是一个最好的“放风”渠道,因为其它艺术都有所偏,偏于视或偏于听,偏于时间或偏于空间,偏于静态或偏于动态,而戏剧却是综合性最强的艺术,以活人演活事,使全身力量都有发挥作用的余地,而且置身广大群众中,可以有同忧同乐的社会感。所以,无论是悲剧还是喜剧,作为戏剧,都可以产生这种内容最复杂也最丰富的美感。‎ 不过悲喜毕竟有所不同,类于悲剧的喜感,西方历来都以亚理斯多德在《诗学》里的悲剧净化论为根据来进行争辩或补充。依亚理斯多德的看法,悲剧应有由福转祸的结构,结局应该是悲惨的。理想的悲剧主角应该是“和我们自己类似的”好人,为着小过失而遭到大祸,不是罪有应得,也不是完全无过错,这样才既能引起恐惧和哀怜,又不至使我们的正义感受到很大的打击。恐惧和哀怜这两种悲剧情感本来都是不健康的,悲剧激起它们,就导致它们的“净化”或“发散”,因为像脓包一样,把它戳穿,让它发散掉,就减轻它的毒力,所以对人在心理上起健康作用。这一说就是近代心理分析源——弗洛伊德的“欲望升华”或“发散治疗”说的滥觞。他认为,人心深处有些原始欲望和文明社会的道德法律不相容,被压抑到下意识里形成“情意综”,作为许多精神病例的病根。但是这种原始欲望也可采取化装的形式,例如神话、梦、幻想和文艺作品往往就是原始欲望的化装表现。弗洛伊德从这种观点出发,对西方神话、史诗、悲剧乃至近代一些伟大艺术家的作品进行心理分析来证明文艺是“原始欲望的升华”。这一说貌似离奇,但其中是否包含有合理因素,是个尚待研究的问题。他的观点在现代西方还有很大的影响。 (选自朱光潜《谈美书简》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戏剧是一种用活人为媒介,当着观众直接模仿人物动作情节、和观众打成一片的最生动鲜明的艺术。‎ B.因为黑格尔曾把戏剧放在艺术发展的顶峰,所以在西方美学思想发展中,悲剧和喜剧这一对范畴一直以来就占据着特别重要的地位。‎ C.戏剧是综合性最强的艺术,无论是悲剧还是喜剧,都可以产生内容最复杂也最丰富的美感。‎ D.悲剧激起恐惧和哀怜这两种本来不健康的悲剧情感,使它们得以“净化”或“发散”,从而起到健康人的心理的作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要想了解关于戏剧的诸多道理,就必须多研究“儿戏”,因为戏剧如同“儿戏”,能让人从中得到带有美感的快乐。‎ B.人人都爱看戏,不少人还爱演戏,这使得戏剧愈来愈蓬勃发展,西方几个文艺鼎盛时代都是由戏剧来领导整个时代的文艺风尚的。‎ C.马克思认为美感是使人的各种本质力量能发挥作用的乐趣,因而我们应该肯定包括戏剧在内的文艺形式具有消遣过剩精力的作用。‎ D.由于其他艺术在视与听、时间与空间、静态与动态等方面都各有偏侧,都不能使人完全释放苦闷、获得愉悦。因而戏剧是一个最好的“放风”渠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希腊,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西班牙和法国,浪漫主义运动时代的德国,都由戏剧领导整个时代的文艺风尚,可见戏剧在西方享有崇高的地位。‎ B.弗洛伊德认为,人心深处有些和文明社会的道德法律不相容而被压抑的情结,但它也可采用化装的形式,通过文艺作品进行宣泄。‎ C.关汉卿在《窦娥冤》中塑造窦娥这一好人担任主角,其中的故事有着由福转祸的结构以及悲惨的结局,但最终没有使我们的正义感受到很大打击。‎ D.人们研究表明,神话、史诗、悲剧乃至近代一些伟大艺术家的作品等都是人类“原始欲望的升华”,这一观点在现代西方仍很盛行。‎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百年震柳 梁衡 ‎①地震能摧毁一座山,却不能折断一株柳。‎ ‎②1920年12月16日晚8时,在宁夏海原县发生了一场全球最大的地震,震级8.5,裂度12,死27万人,震波绕地球三圈,余震三年不绝,史称环球大地震。这强度远远大于后来我国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和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 ‎③海原大地震实是地球的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相互挤压所致,与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同出一因。有案可查,1982年国家地震局曾在当地开深槽验土,探得6000年来,在海原地区这两个板块就有6次因较劲失手而引发地震。第六次即海原大地震。这次地震,大地瞬间裂开一条237千米长的大缝,横贯甘肃、陕西、宁夏。裂缝如闪电过野,利刃破竹,见山裂山,见水断水,将城池村庄一劈两半,庄禾田畴撕为碎片。当这条闪电穿过海原县的一条山谷时,谷中正有一片旺盛的柳树,它照样噼噼啪啪,一路撕了下去。但是没有想到,这些柔枝弱柳,虽被摇得东倒西歪,断枝拔根,却没有气绝身死。狂震之后,有一棵虽被撕为两半,但又挺起身子,顽强地活了下来,至今仍屹立在空谷之中。‎ ‎④为了寻找这棵树,从县城出发,车子在大山的肚子里翻上翻下,左拐右折,沿途几乎没有看到人家。可想百年之前,这里更是怎样的荒凉寂寞。正当我心头一片落寞之时,身下的沟里闪出一团翠绿,车头一折,拐入谷底。行到路尽之处,眼前的一棵大柳树挡住了去路。这就是那棵有名的震柳。它身高膀阔,蹲在那里足有一座小楼那么大。枝叶茂盛繁密,纵横交错,遮住了半道山沟。难怪我们在山顶上时就看见这里有一团绿云。欲问百年事,深山访古柳。但我不知道这株柳,该称它是一棵还是两棵。它同根、同干,同样的树纹,头上还枝叶连理。但地震已经将它从下一撕为二,现两个半树中间可穿行一人。而每一半,也都有合抱之粗了。人老看脸,树老看皮。经过百年岁月的煎熬,这树皮已如老人的皮肤,粗糙、多皱,青筋暴突。纹路之宽可容进一指,东奔西突,似去又回,一如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这棵树的树龄已经有500年,就是说地震之时它已是400岁的高龄,而大难后至今又活了100年。看过树皮,再看树干的开裂部分,真让你心惊肉跳。平常,一根木头的断开如果是用锯子来锯,无论横、竖、斜,从哪个方向切入,那剖面上的年轮图案都幻化无穷,美不胜收。以至于木纹装饰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风景,木纹之美也成了生命之美的象征。但是现在,面对树心我找不到一丝的年轮。如同五马分尸,地裂闪过,先是将树的老根嘎嘎嘣嘣地扯断,又从下往上扭裂、撕剥树皮,然后再将树心的木质部分撕肝裂肺,横扯竖揪,惨不忍睹。但是灾难过后,它又慢慢地挺了过来。百年的疤痕,早已演化成许多起伏不平的条、块、洞、沟、瘤,像一块凝固的岩石,为我们定格了一个难忘的岁月。我稍一闭目,还能听到雷鸣电闪,山摇地动。‎ ‎⑤柳树这种树种很怪。论性格,它是偏于柔弱一面的,枝条柔韧,婀娜多姿,多生水边。所以柳树常被人用作多情的象征。但在关键时刻,这个弱女子却能以柔克刚,表现出特别的顽强。它遇土即根,有水就长,干旱时就休息,苦熬着等待天雨,但绝不会轻生去死。它的根系特别发达,能在地下给自己铺造一个庞大的供水系统,远远地延伸开去,捕捉哪怕一丝丝的水汽。它有极强的适应性,适于各种水土、气候,也能适应突如其来的灾难。美哉大柳,在人如女,至坚至柔;伟哉大柳,在地如水,无处不有。唯我大柳,大难不死,百代千秋。‎ ‎⑥我想,那海原大地震,震波绕地球三圈,移山填河,夺去27万人的生命,为什么单单留下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肯定是要对后人说点什么。这株灾后之柳以过来人的身份向我们宣示:战胜灾难唯有坚守。一百年了,它站在这里,敞开胸怀袒露着伤痕;又举起双臂,摇动青枝。它在说:活着多么美好,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能够扼杀生命。‎ ‎⑦我出了沟口翻上山头,再回望那株百年震柳,已看不清它那被裂为两半的树身,只见一团浓浓的绿云。一百年前,在这里地震撕裂了一棵树;一百年后,这棵树化作一团绿色的云,缝合了地缝,抚平了地球的伤口。我知道县里已经建了地震博物馆,有文字,有图片,但是最生动的,莫如就在这里建一座“震柳人文森林公园”,再种它一沟的新柳。老树犹在,雄风不减。绿满天涯,长风浩荡。这不只是一幅风景的画图,更是一座活着的博物馆,一本历史教科书。 (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介绍海原大地震,把这场地震与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比较,便于读者更形象地认识事物的特征。‎ B.文章第③段巧妙使用动词和比喻修辞,形象再现海原大地震情形,把大地震横摧一切的气势写了出来,反衬了震柳的顽强的意志。‎ C.文章第⑤段采用叙述、说明、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方法,抓住柳树柔弱又刚强、适应性强等特征,对柳树进行了热情的赞美。‎ D.文章写地震撕裂了一棵树,可是这棵树却化作一团绿色的云,抚平了地球的伤口,暗示了地震给人带来的伤痛已被抚平。‎ ‎5.请从表达技巧方面赏析文章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5分)‎ ‎6.“百年震柳”有怎样的深刻意蕴?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一9题。‎ 史学大师许倬云 许倬云1928年出生于无锡大族,出生时手脚弯曲,一直不能动,直到七岁才能坐在椅子上,长大后肌肉不发达,终生借助双拐行走。小时候,许倬云没法上学,只能在家自修。时任厦门海关监督的许风藻,人文学术素养很高,经常给儿子随机指点:给他讲数学、讲历史、讲语文,教他战争史、政治学与外交学等。许倬云起初爱看武侠小说,许风藻说:“你别老看武侠小说,好好看看《史记》。”于是许倬云从十来岁开始读《史记》《左传》,读了许多古书。‎ ‎1934年,许倬云随父亲移居沙市荆关监督公署。抗战开始后,因沙市地处要冲,逃难的人经此转往四川,川军也经此开赴前线。在沙市家门口的下马石旁,眼看见一队队川军开往台儿庄,有许多士兵还是小孩子,只有七八岁的许倬云,因母亲一句话,“这些人可能再也回不来了”‎ ‎,一夜之间长大。当时许倬云的父亲负责供应军粮民食,许家人也就经常随着军队转移,或者随着难民逃难。很多时候,许倬云被摆在一个土墩、石磨、板凳上,作为一个旁观者。满目所见,尽是战火纷飞,流离失所,生离死别,知道了什么叫饥饿,什么叫恐惧。也因此,许倬云看到了中国最深入内地的农村,看见最没有被外面触及的原始原貌。七十年后回顾起这段往事,许倬云还是忍不住伤心流泪。‎ ‎1949年,许倬云随家人迁台,考入台大外文系。因为中文和历史考得好.他在傅斯年的建议下转入历史系一直读到硕士毕业。当年的台大大师云集,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去接触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学派,也可以选择不同的课题。再加上当时上课常常是一个人一班,等于几个名师一起训练许倬云。这在以后是不可想象的学习条件。许倬云终生感激这些不同风格的老师,每个人都给他一些东西,他没有走任何老师的路,而是自己走出一条路,这条路受每位老师很大的影响。‎ ‎1957年,时任“中研院”考古所助理研究员的许倬云,获得纽约华侨徐铭信提供的1500美元奖学金,赴芝加哥大学攻读历史学博士。在芝大的五年,许倬云在学术上突飞猛进,除了历史以外,他还接受了社会学、宗教学以及计量统计学方面的训练,也熏染了芝大“眼光宏阔”的学风、大问题意识,这些影响了他一生的治学方向。不过,何炳棣在回忆录中,对芝大这种学风颇有微词——只做“世界第一流的学问”。2010年“中研院”为许先生庆寿,院士杜正胜如是评价:“许先生最大的影响不在于上古史,而在于所引入的那种关注社会经济领域的研究视角。”‎ 在两岸三地,许倬云影响更大的可能是大众史学的写作。近二十年来,他陆续出版了《万古江河》《从历史看管理》以及新近出版的“许倬云说历史”系列四册等十几种,有的是精心撰著而成,有的则是根据在企业、高校讲座的课件整理而成,都有着一以贯之的内在理念——关注与当下、与中国相关的大问题。或许,这种文字背后的问题意识和情怀,也是许先生的书受到白领、商人、学生等阶层喜爱的原因。‎ ‎(摘编自云君《许倬云:旁观者的深思》、冯俊文《许倬云:一位历史学家的奥德赛》等)‎ 相关链接 ‎①许倬云为促进两岸交往而积极奔走:向国家石油部长唐克提议试点训练人才,训练干部;在美国加州筹办“浩然营”,培育两岸三地政界、商界、学界、媒体界的领导人才;积极到两岸三地讲学,与南京大学、台湾大学、华东师大结成合作关系。‎ ‎(陈永发《家事、国事、天下事——许倬云先生一生回顾》)‎ ‎②许倬云学贯中西,精通中国上古史、文化史、社会史,熟稔西方历史,擅长将其他当作精研历史课题的工具,但不囿于书斋,时时心怀天下,悲悯苍生。‎ ‎(云君《许倬云:旁观者的深思》)‎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材料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许倬云由于身体的原因,无法正常读书学习,所以他一直在家自修,直到考入台大外文系,他才开始了正式的学校学习生活。‎ B.许倬云师从众多大家,但又不盲从,而是自己走出一条路,这说明学术研究中,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对人的发展非常重要。‎ C.许倬云从事历史研究,特别强调从社会经济领域的视角研究历史问题,在这一点上,他的贡献大于他对中国上古史的研究。‎ D.许倬云不仅具有扎实的功底、旁观者的观察能力,而且学术视野广阔,善于借助其他进行历史研究,因而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4分)‎ A.从父亲的教育中,许倬云领略到了历史的趣味;古书《史记》等是许倬云最初的历史营养,使他萌发了对历史的兴趣。这些都为他从事历史研究奠定了基础。‎ B.抗战时期,许倬云深人内地农村的经历,使他后来对中国社会复杂性的认识,都远比常人深刻、真切,这种经历,直接决定了他在学术上的成就。‎ C.许倬云在台大求学时,得到了傅斯年的赏识,并在傅斯年的指引下作出正确的选择:从最初学习外文转到学习历史,自此一生没有离开过这个领域。‎ D.留学美国是许倬云的人生转折点,芝大“眼光宏阔”的学风、大问题意识确定了他治学的方向。有学者总体上对此表示理解,但在态度上略有保留。‎ E.从在家自修学习,再到台大上学、芝加哥大学攻读历史学博士,许倬云都得到了众多老师的帮助和提携,整个学习生涯可谓一帆风顺。‎ ‎9.有人评价许倬云“时时心怀天下,悲悯苍生”,这在文中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牵招,字子经,安平观津人也。年十余岁,诣同县乐隐受学。后隐为车骑将军何苗长史,招随卒业。值京都乱,苗、隐见害,招与隐门生史路等共殡敛隐尸,送丧还归。道遇寇钞,路等皆散走。贼欲斫棺取钉,招垂泪请赦。贼义之,乃释而去。由此显名。东诣太祖。太祖将讨袁谭,而柳城乌丸欲出骑助谭。太祖遣诣柳城。到,值峭王严,以五千骑当遣诣谭。又辽东太守公孙康使韩忠赍单于印绶往假峭王。峭王大会群长,问招:“昔袁公言受天子之命假我为单于今曹公复言当更白天子假我真单于辽东复持印绶来如此谁当为正”招答曰:昔袁公承制,得有所拜假,中间违错,天子命曹公代之。辽东下郡,何得擅称拜假也?” 忠曰:“我辽东在沧海之东,拥兵百万,曹操独何得为是也?”招呵忠曰:“‎ 曹公允恭明哲,翼戴天子,宁静四海。汝君臣恃险远,背违王命,欲擅拜假,方当屠戮,何敢慢易咎毁大人?”便捉忠头顿筑,拔刀欲斩之。峭王惊怖,左右失色。招为峭王等说祸福所归,皆下席跪伏。太祖灭谭,署招军谋掾。文帝践阼,出为雁门太守,寇钞不断。招既教民战陈,又表复乌丸五百余家租调,使备鞍马,远遣侦候。虏每犯塞,勒兵逆击,来辄摧破,吏民胆气日锐,荒野无虞。又构间离散,使虏大结怨仇。招出,大破之。寇贼静息。乃简选有才识者,诣太学受业,还相授教,数年中庠序大兴。郡井水咸苦,民远汲流水,往返七里。招凿原开渠,注水城内,民赖其益。其治边之称,百姓追思之。          ‎ ‎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昔袁公言/受天子之命/假我为单于/今曹公复言/当更白天子/假我真单于/辽东复持印绶来/如此/谁当为正 B.昔袁公言/受天子之命/假我为单于/今曹公复言/当更白/天子假我真单于/辽东复持印绶来/如此/谁当为正 ‎ C.昔袁公言受天子之命/假我为单于/今曹公复言当更白/天子假我真单于/辽东复持印绶来/如此/谁当为正 D.昔袁公言受天子之命/假我为单于/今曹公复言当更白天子/假我真单于/辽东复持印绶来/如此/谁当为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公,古代对人的一种敬称,如“袁公”“明公”等。敬称还有“令坦、泰山、千金、阁下、‎ 陛下”等。 ‎ B.印绶,旧时称印信(以作凭证)和系印的丝带。古人印信上系丝带,佩带在身。 C.席,古人专用的坐具,不用作卧具,用草或苇子编成。古人习惯在地上铺席,坐在席 上。 D.太学,古学校名,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汉武帝时期始设太学,立五经博士。‎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牵招有情有义,打动强盗。他的老师乐隐被害,牵招和乐隐另一门生史路收殓其尸首,‎ 归途中遇强盗抢劫,史路等逃跑,牵招哭泣流泪请求得以幸免。 B.牵招胆气过人,征服峭王。袁、曹、公孙三方均想争取峭王,牵招对比分析了只有曹 公为正宗,呵斥并要杀掉公孙康派来的韩忠,在场人极为惊恐。 C.牵招有勇有谋,静息边乱。他任雁门太守时,教百姓打仗列阵,派他们去深入侦察,‎ 打败过敌人;又用离间计使敌人之间大结怨仇,然后主动出击,消灭寇贼。 D.牵招为民谋利,治边有方。牵招挑选有才识的人,送他们到太学读书,还亲自教他们,‎ 使学校大兴;郡里井水又咸又苦,他引水入城,百姓深受其益。   ‎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汝君臣恃险远,背违王命,欲擅拜假,方当屠戮,何敢慢易咎毁大人? (5分)‎ ‎(2) 虏每犯塞,勒兵逆击,来辄摧破,吏民胆气日锐,荒野无虞。(5分)‎ ‎(二)古代诗歌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一15题。‎ 木兰花令 贾昌朝 都城水绿嬉游处。仙棹往来人笑语。红随远浪泛桃花,雪散平堤飞柳絮。‎ 东君①欲共春归去。一阵狂风和骤雨。碧油②红旆③锦障泥④,斜日画桥芳草路。‎ ‎【注】①东君:司春之神。②碧油:用青蓝色油布做车帷的车辆。古代为女子所乘。③红旆:红旗。④障泥:垂于马腹两侧,用于遮挡尘土的东西。‎ ‎14.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嬉游处”在“都城”,意味着繁华,“水绿”意味着景美。‎ B.“仙棹”是仙人乘坐的筏,这是想象仙人下凡与人们嬉游。‎ C.“红随远浪泛桃花”是写桃花飞落在水上,随浪花飘向远方。‎ D.“雪散平堤飞柳絮”是写春雪与柳絮起飞,散落在堤岸上。‎ E.结尾两句,各是三个名词性词语,列出六种景物,言简而义丰。‎ ‎15.概括这首词上下片的大意,并概括全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在《诗经•氓》中,女主人公对自己的爱情悲剧进行了沉痛的反思,他认为男子沉溺于爱情“_____________”,而女子则不能脱身。‎ ‎(2)《赤壁赋》中用侧面描写来突出箫声悲凉与哀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在《登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联中,用了六个意象,写出了夔州秋天萧瑟的景色。‎ 第Ⅱ卷 表达题(80分)‎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在过去的80年中,中外人士关于长征的书写不绝如缕,以长征的故事为主题的图书层出不穷,其中不乏影响深远的经典之作。‎ B.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战略性口号,把学习西方的“长技”提高到关系民族安危的层面来认识,这在当时可谓空谷足音。‎ C.在2016年8月的里约奥运会女子排球决赛中,中国女排续写昔日辉煌,勇夺奥运会冠军,主教练郎平厥功甚伟。‎ D.华为公司在国外市场和思科、爱立信等通信巨头分庭抗礼,在国内市场2016年手机出货量也已超过苹果排在第一。‎ E.兰州市政府想要通过洒水降尘净化空气,出发点是好的。但也带来其他问题,引发市民非议,政府呼吁大家对此举不要求全责备。 ‎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句是(3分) ‎ A.经过学者的长期争论,转基因食品问题终于有了一定程度的进展,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向成员国提出了审慎的建议。‎ B.学生宿舍、教学楼等人群密集区,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学生掌握火灾中自救互救的方法相当重要。‎ C.“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自动对接期间,航天员密切监视着仪表盘上的各类数据,执行各种指令发送操作,并向地面报告交会对接实施。‎ D.G20杭州峰会LOGO用20根线条,描绘出一个桥形轮廓,同时辅以“G20、2016、CHINA”和篆刻隶书“中国”印章等元素组成。 ‎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缺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业上许多有成就的人,学习探索往往达到废 寝忘食的地步。这与其说是“苦”,倒不如说是“乐”。_____________。 ‎ A.由于把求知当成人生乐事,他们才会取得成就 B.正是他们把求知当成人生乐事,才这样乐此不疲,乐而忘返 C.心无旁骛、孜孜以求方为求知者应有的品质 D.“苦”和“乐”相生相成,只有努力求知的人,才会以苦为乐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5分) ‎ 古代在纸张发明之前,用削成狭长的竹片作为书写材料,① _____________,用于写信的简则称为‘‘书简’’。在书写之前,要挑选青竹筒在微火上烤炙使之脱水,就是把竹筒的水分蒸发出来。经烤灼,② _____________,犹如人体出汗。经烘干的竹简易于书写,且不易被虫蛀。③_____________,“汗青”后来引申为书册、史籍。‎ ‎21.仿照下面这首短诗,续写两节文字,要求:内容贴切,句式基本一致。(5分)‎ 示例: 一粒树的种子 渴望冲破厚重的泥土 在熹微的晨曦中 绽放生命,努力生长 ‎ , ,‎ ‎ , ,‎ ‎ , ,‎ ‎ , ,‎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在2015年度“十大流行语”中,“颜值”“创客”“主要看气质”榜上有名。如果能“颜值爆表”“有创新理念、能自主创业”并且“气质上佳”,那当然是人间极品,但芸芸众生往往三者不可兼得。‎ 如果三者之中必须要舍弃其中两个的话,你会怎样取舍?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