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华市义乌三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浙江省金华市义乌三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019-2020学年义乌三中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选择题 ‎1.下列各项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嫉(jí)恨 勾(gòu)当 嘈(cáo)杂 情不自禁(jìn)‎ B. 孝悌(tì) 镣(liáo)铐 龟(guī)裂 呕哑嘲哳(zhāo zhā)‎ C. 余荫(y īn) 恫(dòng)吓 谂(shěn)知 义愤填膺(yīng)‎ D. 给(jǐ)予 信笺(jiān) 船坞(wù) 言笑晏晏(yàn)‎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和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形似字要按照意义的不同,读音也不一样。复习时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音同、音近和形近易混淆字是考查的重点。‎ A项,“情不自禁”中“禁”,应读作“jīn”;‎ B项,“镣铐”中“镣”,应读作“liào”;“龟(guī)裂”,应为(jūn);‎ C项,“余荫(yīn)”,应为(yìn);‎ 故选D。‎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唐诗、宋词、元曲毫无疑问是中国文学史上三座巍巍伫立的高峰,是中华文明灿烂长卷中最为绚丽的篇章。‎ B. 我们共和国的缔造者在起草《宪法》和《独立宣言》气壮山河的词句时,曾向每一个美国人许下诺言,他们承诺给予所有人以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力。‎ C. 只要中国按照自己改革发展的节奏稳步向前,国人更加坚定意志、坚定信心,众志成城,就一定能够力挫美国的“霸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D. 老年人的精神瞻养就是指外界用很好的表达方式去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从而保持老年人持续的完好的精神状态。‎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然后结合语境来辨析字形正误。本题中,A项,“伫立”的“伫”应为“矗”。“伫立”指长时间地站着,一般是指人的动作行为,而句中是形容唐诗宋词元曲这三座高峰,使用对象不当,可以改为“矗立”,高大而笔直地挺立、高耸,重点在直,直而高地立着之意,中性词,一般用于物,不用于人。B项,“权力”应为“权利”。“权力”指政治上的强制力量,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权利”,指公民或法人依法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所享有的权力和利益。句中是说人们享有的“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利益,应使用“权利”。D项,“瞻养”的“瞻”应为“赡”,“赡养”指成年子女对父母或晚辈对长辈在物质上帮助和生活上照顾。故选C项。‎ ‎【点睛】字形题一般可以采取音辨法。逐个审读容易出错的字,从中可以辨析出一些形近而音不同的别字。形辨法。如果怀疑某个是别字,可以写出几个同音字来比较,可以写出几个形似字来比较。义辨法。通过掌握的词语意义,或通过分析形声字的形旁来推导这个字的含义,再放到这个词语中去判定是否相符。结构辨析法。对于独体字或形声字中的形旁已失去表意功能的形声字可以通过分析词语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是不是别字,还可以通过对整个词语的理解,来寻找不合语境的别字。还有一部分就只能依靠我们平时的积累了。如果题干是有错别字的一项,就排除肯定无错别字的;如果是全对的一项,就排除肯定有错别字的;如果题干是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就先排除有三个错别字的一项。总之,可以多使用结构分析法:一是字形本身结构,二是词语结构。辨析字形要注意把字的音、形、义结合在一起来考虑。看词语不宜太长久,要善于回想什么时候在课本或课堂上接触到这个字的。如无把握,可放放再说,但必须用记号来提示自己。‎ ‎3.下面几句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我们来到这个圣地也是为了提醒美国,现在决非侈谈冷静下来或 渐进主义的镇静剂的时候。‎ ‎(2)我们的同胞已身在疆场了,我们为什么还要站在这里 呢?‎ ‎(3)辛德勒 良久,最终作出决定要尽力挽救那些即将遭灭顶之灾的犹太人。‎ ‎(4)伽西莫多又显出 的样子,他脸上的呆笨表情变成了痛苦和懊丧,他闭上独眼,把头垂到胸前,仿佛死去了似的。‎ A. 服用 袖手旁观 权衡 筋疲力尽 B. 使用 熟视无睹 思考 身心交瘁 C. 使用 袖手旁观 思考 筋疲力尽 D. 服用 熟视无睹 权衡 身心交瘁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近义词辨析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分析,一是辨析近义词,抓住词语的不同点。近义词的不同,有使用对象不同,词义轻重不同,感情褒贬不同,词语语法功能不同。二是关注语境,理解空格处侧重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使用:使人员、器物、资金等为某种目的的服务。服用:(1)使用;(2)衣着器物(名);(3)吃(药品、补品等)。据语境“镇静剂”选择“服用”。熟视无睹:看惯了却像没看见一样,形容对事物漫不经心或不重视。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既不过问,也不协助别人。语境表达的是置身事外,不过问。应是“袖手旁观”。考虑:思索问题,以便做出决定。权衡:衡量、考虑。语境说辛德勒最终做出决定,因此用“权衡”。筋疲力尽:形容非常疲乏,一点力气也没有了。身心交瘁:交,一起,同时;瘁,劳累;身体和精神都过度劳累。语境强调伽西莫多身体状态的疲乏,因此应选用“筋疲力尽”。‎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实说,在1986年以前,我从不知汪曾祺擅长丹青,可见是何等的孤陋寡闻。原只知他不只写戏还能演戏,不只写小说散文还善旧诗:是个多面手。‎ B. 寂寞是一种清福。我在小小的书斋里,焚起一炉香,袅袅的一缕烟线笔直地上升、一直戳到顶棚,好像屋里的空气是绝对的静止,我的呼吸都没有搅动出一点波澜似的。‎ C. 有过静坐经验的人该知道,最初努力把握着自己的心,叫它什么也不想,那是多么困难的事!那是强迫自己入于寂寞的手段,所谓“参禅”“入定”完全属于此类。‎ D. 一位墨西哥的作家曾说“死亡不是截肢,而是彻底结束生命。”是的,即使一个人的手不慎失去了,残肢还会提醒他手曾经的存在。死亡,如雪的融化,雾的消散,云的飘移,永远没有了,没有了。‎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运用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这就需要考生根据句子、词语之间的关系以及标点符号的通常运用方法进行辨析。本题中,A项,“旧诗”后的冒号应改为逗号;“冒号”一般表示提起下文,或用于总括性话语的后面,表示引起下文的分说,或用于需要解释的词语后面,表示引出解释或说明,而“不只写戏还能演戏,不只写小说散文还善旧诗”和“是个多面手”之间只是小分句之间的停顿,不具备这些关系,故不能使用冒号,应改为逗号。B项,“上升”‎ 后的顿号改为逗号,顿号表示词语或短语之间的停顿,而“……笔直地上升”和“一直戳到顶棚”是句子之间的停顿,应使用逗号。D项,“曾说”后加冒号,因为后面引出“说”的内容;也或者把“结束生命”后句号去除,在引号后加逗号,这样前面“曾说”后就不用加冒号。故选C项。‎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督察《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落实情况。该方案表明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是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的有机结合点,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惠及更多人口的内在要求。‎ B. AG600水陆两栖飞机的研制,具有执行森林灭火、水上救援等多项特种任务的能力,填补了我国应急救援航空器空白,同时还满足了国家应急救援和自然灾害防治体系能力建设的需要。‎ C. “同英雄伟大动机相伴随的,往往是伟大的社会效果。”不仅英雄烈士以其顽强抗争推动了历史进步,更以其坚定信念、无畏气概和高尚人格,充实了民族的精神殿堂。‎ D. 由此可见,文化上真正的高峰是可能被云雾遮盖数百年之久的。大家只喜欢在一座座土坡前爬上爬下,狂呼乱喊,却完全没有注意那一脉与天相连的隐隐青褐色,很可能是一座惊世高峰。‎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A项,“发布关于督察《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落实情况”成分残缺,“发布”残缺宾语,可以在“落实情况”后加“……的通知”。‎ B项,偷换主语,前面主语是“飞机”,而后面主语应该是“飞机的研制”,可以把“AG600水陆两栖飞机的研制”中“研制”一词去掉,然后在“填补”前面添加“飞机的研制”。‎ C项,语序不当,应该将“不仅”放在“英雄烈士”后。‎ 故选D。‎ ‎6.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全含通假字的一组 A.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其次诎体受辱 B. 及以至是,言不辱者 及罪至罔加,不能引决自裁 C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则仆偿前辱之责 D. 子非三闾大夫与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掌握课内文言文中通假字的能力。通假字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用字现象,“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从本质上说体现的是文字之间一种共时的关系。解答此类题型,要注重课堂知识的积累,同时也要能够从具体的句子中合理地推断出有可能的通假字。‎ A项,“闵”通“悯”,可译为“忧伤”;“诎”通“屈”,可译为“弯曲”;‎ B项,“以”通“已”,可译为“已经”;“罔”通“网”,可译为“法网”;‎ C项,“摩”通“磨”,可译为“逐渐”;“责”通“债”,可译为“侮辱”;‎ D项, “与”通“欤”,可译为 “吗”或“呢”,相同表示疑问或反问;‎ 故选D。‎ ‎7.下列各组句中词类活用现象不相同的一组 A. 请略陈固陋 所谓强颜耳,曷足贵乎 B. 故述往事,思来者 谨拜表以闻 C.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 吾家读书久不效 D.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课内文言文词类活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理解什么是词类活用-----所谓词类活用,是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的现象。词类活用不同于词的兼类和一词多义。一个词经常具备两类词的语法特点,是词的兼类。一个词固定地具有几个义项,是一词多义。而词类活用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进而产生某一新的意义的一类语法现象。‎ A项,“固陋”是形容词作名词,可译为“固塞鄙陋、浅薄的见识”;“贵”是形容词作动词,可译为“尊重”;‎ B 项,“思”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可译为“使……思”;“闻”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可译为“使……闻”;‎ C项,“宴”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可译为“吃饭”;“效”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可译为“见到成效、取得成就”;‎ D项,“手”是名词用作状语,可译为“亲手”;“犬马”是名词用作状语,可译为“像犬马一样”;‎ 故选A。‎ ‎8.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B.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C. 渔夫莞尔而笑 D.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掌握课内文言文古今异义词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要注重课堂知识的积累,同时也要根据句子中的关键信息推断出合理的古今异义词。解答此类题型要从几个方面入手:一、牢记迥别。对古今词义差别大的要牢记。二、辨析微殊。对古今词义接近,但又有差别的要注意辨析。三、要分辨单音词和多音词:①不要把文言文中的两个单音词误认为一个双音词,也不要把文言文的双音词拆成单音词来理解。‎ A项,“不行”,古义:不能行走;今义:不可以;‎ B项,“下流”,古义:地位卑微人;今义:作风不良;‎ C项,“莞尔”,古今义都是“微笑,浅笑”;‎ D项,“方丈”,古义:一丈见方;今义:寺院的住持;‎ 故选C。‎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 渔父见而问之曰 B. 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 C. 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 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D. 以通其狂惑 其后二年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运用文言文中虚词的能力。关于“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这一考点,《考试大纲》已明确规定了18个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但在平时的学习中,有必要涉及这18个虚词之外的虚词。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重课本,系统积累;其次要根据语境分清虚实;再次要处理好用法与意义的关系:用法决定意义,用法不同,意义也不同。‎ A项,前一个“而”是连词,表修饰;后一个“而”是连词,表承接;‎ B项,两个“于”都是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可译为“在”;‎ C项,前一个“乃”是副词,可译为“才”;后一个“乃”是动词,表判断,可译为“是”;‎ D项,前一个“其”是代词,可译为“我”;后一个“其”是代词,可译为“那”。‎ 故选B。‎ ‎10.从常见文言句式的角度看,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文王拘而演《周易》②安能以身之察察③圣人不凝滞于物④安能以皓皓之白 A. ①与③相同,②与④不同 B. ①与③相同,②与④相同 C. ①与③不同,②与④不同 D. ①与③不同,②与④相同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判断理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能力。此类题型考查形式主要有显性和隐性两种。显性就是以选择题形式判断句式的不同,隐性是将文言文特殊句式放在翻译中综合考查。备考时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复习要重点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和省略句。二是对各类句式的基本知识与判断标准要理解、熟记,以便解题时进行知识迁移。①是动词“拘”以主动表被动的被动句;②“身之察察”,应为“察察之身”,是定语后置句;③是用介词“于”表被动的被动句,④是固定句式。‎ 故选A。‎ ‎【点睛】古汉语文言句式有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和倒装句,倒装句又有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和主谓倒装句。注意结合句子特征分析。其中宾语前置句一般为疑问代词作宾语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还有固定结构“唯……是……”结构,判断句注意“者”“也”,被动句注意“为……所……”结构和“见”“于”,定语后置句注意“之”“者”,介宾短语后置句经常用“于”“以”引导。‎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①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的文化追求有关。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②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天地。宁静驱除了尘世的喧嚣,将人们带入悠远清澄的世界中;宁静涤荡了人们的心灵污垢,使心如冰壶,从而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宁静本身就是道,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比如在中国画中,永恒的宁静是其当家面目。烟林寒树,雪夜归舟,深山萧寺,渔庄清夏,这些习见的画题,都在幽冷中透出宁静。这里没有鼓荡和聒噪,没有激烈的冲突,即使像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飞瀑,也在空寂的氛围中,失去了如雷的喧嚣。寒江静横,孤舟闲泛,枯树萧森,将人们带入永恒的宁静中。如北宋画家王晋卿传世名作《渔村小雪图卷》,画山间晴雪之状,意境清幽,气氛静寂,画中渔村山体均以薄雪轻施,寒林点缀于石间崖隙,江水荡漾,与远山相应,一切都在清晖中浮动,真是幽寒宁静之极。‎ ‎③中国画家酷爱静寒之境,是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心境。画之静是画家静观默照的结果,也是画家高旷怀抱的写照。画家在静寒之中陶冶心灵,以静寒来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同时通过静寒来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④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文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高灵爽气澄,落日横烟冷,寂寞草云亭,孤云乱小影。”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飘渺,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正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⑤静与空是相联系的,静作用于听觉,空作用于视觉,听觉的静能推荡视觉的空,而视觉的空也能加重静的气氛。在中国画中,空绝非别无一物,往往与静相融合,形成宁静空茫的境界。因此,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中国艺术热衷于创造“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境界,拒斥俗世的欲望,不介入社会的复杂文化活动,尽量保持“自然的纯粹性”,即以山水面貌的原样呈现,不去割裂自然的原有联系。空山无人,任物兴现,山水林泉都加入到自然的生命合唱中去。‎ ‎(节选自朱良志《一丸冷月的韵味》,有删改)‎ ‎11. 下列对“静寒境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它宁静而明澈,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还我们清清世界、朗朗乾坤。‎ B. 它体现这自然而平淡的美,表明了永恒的宁静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全部内容。‎ C. 它可以帮助我们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表达我们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D. 它追求一种绝对宁静,但这种宁静却不是真正的空虚与死寂。‎ ‎12. 【小题2】 关于中国画对“静寒之境”的追求,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画之静表达的是一种独特的心境,画家在静寒中涵养自己,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 B. 中国画以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反衬现实世界的生机,从而体现出静寒之境的生趣。‎ C. 无论是动态之景还是静态之景,画家都力图营造空寂的氛围,驱除喧嚣,归于幽静。‎ D. 中国画的习见画题尽管内容指向不尽相同,但其基本特点是在幽冷中透出宁静。‎ ‎13. 【小题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画是中国艺术的重要门类,文章以之为例来谈论中国艺术所追求的静寒境界。‎ B. 第④段中作者引用文嘉题画诗的目的是论证构建静寒之境是中国艺术的通则。‎ C. 视觉的空与听觉的静融合成静寒境界,因此,中国画既是视觉艺术,也是听觉艺术。‎ D. 静之寒就是空之寒,这使得中国艺术隔绝俗世而得以尽量保持其“自然的纯粹性”。‎ ‎【答案】11. D 12. B 13. A ‎【解析】‎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A,静寒境界无法化解“龌龊与清洁的冲突”,无法将龌龊的世界改变为“清清世界、朗朗乾坤”,太过夸张,但是可以在龌龊的世界里为人们提供绝对宁静的精神世界;B,“全部内容”错,太绝对,艺术追求的内容很多,非此一种,原文也没有根据;C, “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错,原文有“宁静本身就是道,是宇宙之本”,“本”是指根本,而非本来面目,也不能还原,只能展示世界之本。‎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文中原句“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而题干中直接肯定了空虚和死寂;文中原句“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就更加明确了这一句完全是误解。‎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以及分析作者观点的能力。B,引用文嘉题画诗的目的并不是论证构建静寒之境是中国艺术的通则,而是论证本段中心句,也就是开头的“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以静观动,动静相宜,……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C,绘画只能是视觉艺术;D,文中说“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题干去掉了状语太绝对。‎ 考点:分析作者的观点。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木头人与空碗 蔡怡 ‎(1)一九七九年,刚刚开放不久,住在美国的我,就兴冲冲地想帮父亲找他失散了四十三年的家人。对我这个念头,一向被母亲讥为木头人的父亲,反应并不热烈,只木木地回应:“别麻烦了,让他们永远活在我心中吧……”紧接着他在越洋电话中长叹一声,就不再言语了。我猜他又是眼神好遥远、好飘忽地望着无际的天空……父亲说他在十六岁时,也就是在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发生后,跟着学校离开老家山东聊城,做起了流亡学生,以后就再也没有回过家见过父母。‎ ‎(2)“胜利后,你怎么不赶快回家呢?”听故事的我摇着父亲问。‎ ‎(3)父亲回答:“我正在沙坪坝中央大学念大四,要先去南京校本部把书念完呀!”‎ ‎(4)“那念完书后就赶快回家啊!”我焦急地说。‎ ‎(5)“唉!谁知那时家乡成了个名词,回不去啦!”父亲继续说故事。‎ ‎(6)“一九四六年秋天,我一到山东青岛,就焦急地打听聊城的消息,但家乡的消息根本传不出来。到了一九四七年底,听说国民党的军队已经弃守,有位堂兄从聊城逃到济南,我就兼程由青岛赶去济南会面。但这堂兄劝我先别急着回去,因我去过重庆,恐会拖累家人。所以望着近在咫尺的聊城,我不知如何是好!就在此时,胶济铁路即将被拦腰切断,再耽搁就回不了青岛。当时真是急得我捶胸顿足、扼腕兴叹!但也只有一步一回头地上了回青岛的火车。”‎ ‎(7)“那后来呢?”我急急追问父亲。‎ ‎(8)“后来……谁料得到当时国民党的军队会兵败如山倒?后来……不就和你妈逃到台湾来,就再也回不去啦!”‎ ‎(9)故事就说到这儿,父亲长叹一声,不再言语了。他的眼神好遥远、好飘忽地望着无际的天空……虽然父亲不再言语,我却在他的眼神中读到他因一时犹豫所造成的锥心蚀骨的痛与自责。所以打那时起,我就暗暗下决心,将来要帮父亲找他的家人。‎ ‎(10)一九八一年,我不顾父亲的木然,悄悄托人在山东聊城登起寻人启事。‎ ‎(11)刚开始登报,我也没抱太大的希望,谁知半年后就收到了一封山东聊城蔡庄寄来的信。我拆信的手哆哆嗦嗦地抖个不停……信上捎来天大的好消息,说爷爷奶奶还活着,要父亲尽快回乡见上一面。我正要狂喜狂喊时,不经意瞄到信尾这自称是父亲堂侄儿的蔡宝意写的一行小字:我们这位堂叔本名应是蔡宝光,在家里还有一个等了他快一辈子的媳妇刘金娥……①看到这儿,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全身起鸡皮疙瘩,好似有无数的电流通过,上下不停地颤抖……颤抖……这么多年来我终于明白,每次提起爷爷奶奶,父亲总是沉默不语、怅然长叹的原因了;也终于明白母亲总是讥讽父亲是个一个字儿也蹦不出来的“木头人”的苦闷。这少小离家老大不回的痛,加上隐瞒曾做小丈夫的苦,几十年来就像石磨般一再地蹂躏着父亲的心,也难怪他被折磨成木头人哪!‎ ‎(12)这封家书,让父亲背上了对婚姻不忠的原罪,让母亲在一夕之间成了小娘,让父母原本就不和的婚姻掀起了滔天巨浪。我望着那满怀期待却闯下大祸的家书,不知心中该怨谁。‎ ‎(13)发飙了一百多天的母亲终于安静下来。到底一九四八年初,父亲来到自家门口却没有进去,除了逃避内战,也为逃一桩他不要的婚姻。对婚姻,他早做了抉择,聪明的母亲该明白吧。‎ ‎(14)于是我劝父亲赶快经美国转赴大陆探亲。但因台湾当局的严厉警告,父亲坚持不敢走这条线路,我们也只有眼巴巴地等到一九八七年,台湾当局终于开放两岸观光了,这才急吼吼地经香港、北京直奔山东聊城蔡庄。‎ ‎(15)当一群小辈簇拥出来一个满面风霜,双脚被缠过又放开,走起路来颤颤巍巍,看起来比父亲大上十岁的乡下农妇时,父亲完全不认人地问:“你是谁啊?”那农妇沙哑着声,有些腼腆地说:“我是刘金娥啊!”父亲愣了一下,先看了母亲一眼,然后焦急地问她:“咱父亲母亲还活着吗?”刘金娥不答话,请大家走进屋里,往前一指,两张遗像赫然摆在供桌上,奇怪的是,供桌上还放着一个早就被岁月洗褪了釉的空碗。‎ ‎(16)蔡庄的人是怕父亲不回来,才撒下瞒天大谎。原来爷爷早在廿年前就过世了,而奶奶是在一九八一年才撒手人寰的。②刘金娥说:“我们娘……”她怯生生地看了眼母亲,改口说,“你娘生前每次开饭,都要放这个空碗在桌上。说这碗是你当年,也就是你十六岁那年,有天夜里突然由学校回来,喝了碗小米粥的碗。你这一去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完全没了音信。但你娘一直相信你还活着,她说你一定会活着回来看她的……”我大妈一面擦眼泪,一面指着供桌上和爷爷奶奶一起痴痴地等着父亲的那个空碗。‎ ‎(17)一向言语不多的木头人父亲,终于在那个似曾相识的空碗面前完全崩溃了。他那忍了五十年的乡愁家恨,他那藏在心中五十年的自责与痛苦,终于像决了堤的黄河,一发不可收。只见他双腿慢慢跪了下来,望着他父母的遗像,号啕大哭……在我听来,父亲的哭声不是哭声,而是心灵深处那从未愈合的伤口,惨遭撕裂所发出的最痛苦的哀号,最愤怒的呐喊。但是,无论他怎样呐喊,又怎能唤回那五十年的岁月,那倚门而待、日日期盼的双眸,还有那两个心灵被扭曲的女人的青春?父亲心中的痛,是永远……也拔不出来了。‎ ‎14. 赏析文中画线语句。‎ ‎①看到这儿,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全身起鸡皮疙瘩,好似有无数的电流通过,上下不停地颤抖……颤抖……‎ ‎②刘金娥说:“我们娘……”她怯生生地看了眼母亲,改口说,“你娘生前每次开饭,都要放这个空碗在桌上。‎ ‎15. 结合全文分析第(1)节中父亲“反应并不热烈”的原因。‎ ‎16. 分析文章第(2)-(9)节的叙述特色。‎ ‎17. 结合全文分析结尾处父亲“哭声”的内涵。‎ ‎【答案】14. ①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我听到消息后的吃惊与震撼。②神态、语言描写,从“我们”到“你”的人称转变,细腻地刻画除了刘金娥的知趣和无奈。 ‎ ‎15. ①父亲一向言语不多,比较内向。②父亲知道回乡的希望渺茫。③父亲身上带有太多“少小离家老大不回”的痛。④父亲隐瞒曾做小丈夫的苦。 ‎ ‎16. ①插叙,穿插叙述我和父亲对话,丰富文章内容,交代了父亲曾回乡而又因时代动荡与故乡失之交臂的故事。②主要采用第一人称,通过我和父亲的对话,使文本更具真实性,使读者更能体会作者心情,拉近读者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更利于读者理解到父亲的痛苦。③通过对话,大段呈现其对话内容,是叙述更具体、丰富。 ‎ ‎17. ①父亲的“哭”是他离开家乡五十年的“乡愁家恨”,是一种“少小离家老大不回”的痛苦。②父亲有愧于母亲和刘金娥,父亲的“哭”是这五十年来的自责与痛苦。③父亲的“哭”更多的是大时代操纵下小人物的一种生存的悲哀,一种时代洪流下人的无奈与无力感。‎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理解句子首先要从本句入手,理解句子本身的意义,还要从深层次理解,比如从句子的结构;关键词语,如动词,形容词以及特殊的副词;修辞手法;结合段意理解;抓住中心来理解;结合社会背景来理解;从表达方式入手分析;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等。第一句画横线的句子 ‎ “全身起鸡皮疙瘩,好似有无数的电流通过”可以看出使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联系上文“我正要狂喜狂喊时,不经意瞄到信尾这自称是父亲堂侄儿的蔡宝意写的一行小字”可知其听到消息的吃惊,又由后文“这么多年来我终于明白……”可见“我听到消息后的吃惊与震撼”。第二句画线句“我们娘……”“你娘生前每次开饭,都要放这个空碗在桌上”用了语言描写,“怯生生地看了眼”是神态描写,很多学生会忽略了人称的变化也是一种表达技巧,所以在语言上,从“我们”到“你”的人称转变,细腻地刻画除了刘金娥的知趣和无奈。‎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此题属于分析句子原因的类型题,解答时要求能联系上下文内容和时代背景,从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两方面分析作答,并且力争从多角度、多侧面分析作答。主观原因一般包括思想、情感、性格等;客观原因包括社会原因、时代原因等。主观原因从父亲自身考虑,“一向被母亲讥为木头人的父亲”“一向言语不多的木头人父亲”可知父亲一向言语不多,比较内向;“加上隐瞒曾做小丈夫的苦”可见父亲想要隐瞒曾做小丈夫的苦。客观原因从社会时代背景考虑,“因台湾当局的严厉警告”可见当时局势紧张,父亲知道回乡的希望渺茫。“胶济铁路即将被拦腰切断,再耽搁就回不了青岛”“除了逃避内战,也为逃一桩他不要的婚姻”可知父亲身上带有太多“少小离家老大不回”的痛。‎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可以从叙述顺序、叙述人称、情感和叙述的关系、表达技巧等方面思考。本文从叙述顺序看,采用了插叙,在“我”的不断追问中,父亲反复回忆过去,断断续续地将父亲曾回乡而又因时代动荡与故乡失之交臂,使文章内容丰富。从叙述人称上看,主要采用第一人称,虽然是我和父亲的对话,但父亲的叙述是在“我”的不断追问下讲述完的,这使文本更具真实性,“我”向读者直接展示行为内心活动,如“看到这儿,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全身起鸡皮疙瘩,好似有无数的电流通过,上下不停地颤抖……颤抖……”,使读者更能体会作者心情,拉近读者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这少小离家老大不回的痛,加上隐瞒曾做小丈夫的苦”,更利于读者理解到父亲的痛苦。从情感和叙述的关系看,大段呈现其对话内容,使叙述更具体、丰富。‎ ‎【17题详解】‎ 本题考核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解题时明确此题属于考查探究小说情节的内涵,要从表里两个方面理解其含义。表层含义即其字面含义等;深层含义即引申义、象征义等,注意与文本的联系,多角度多层次深入。表面看“他那忍了五十年的乡愁家恨,他那藏在心中五十年的自责与痛苦”,联系前文,还知“父亲说他在十六岁时,也就是在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发生后,跟着学校离开老家山东聊城,做起了流亡学生,以后就再也没有回过家见过父母”,由此得出父亲的“哭”是他离开家乡五十年的“乡愁家恨”,是一种“少小离家老大不回”的痛苦。“无论他怎样呐喊,又怎能唤回那五十年的岁月,那倚门而待、日日期盼的双眸,还有那两个心灵被扭曲的女人的青春”可见父亲有愧于母亲和刘金娥,父亲的“哭”是这五十年来的自责与痛苦。深层含义联系时代背景文本主旨,“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发生”、父母包办下的婚姻和“因台湾当局的严厉警告,父亲坚持不敢走这条线路”,所以父亲的“哭”更多的是大时代操纵下小人物的一种生存的悲哀,一种时代洪流下人的无奈与无力感。‎ 古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送天台陈庭学序 宋濂 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然去中州万里,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唐、艳滪之虞。跨马行篁竹间,山高者累旬日不见其巅际。临上而俯视,绝壑万仞,杳莫测其所穷,肝胆为之悼栗。水行,则江石悍利,波恶涡诡,舟一失势尺寸,辄糜碎土沉,下饱鱼鳖,其难至如此。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非壮强者,多老死于其地,嗜奇之士恨焉。‎ 天台陈君庭学,能为诗,由中书左司掾,屡从大将北征,有劳,擢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之要地,扬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候之所居,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既览必发为诗,以记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予于京师。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 予甚自愧,方予少时,尝有志于出游天下,顾以学未成而不暇。及年壮可出,而四方兵起,无所投足。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极海之际,合为一家,而予齿益加耄矣。欲如庭学之游,尚可得乎?‎ 然吾闻古之贤士,若颜回、原宪,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此其故何也?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学其试归而求焉?苟有所得,则以告予,予将不一愧而已也!‎ ‎1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去中州万里 去:距离 B. 于是其诗益工 工:工整 C. 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 逮:等到 D. 嗜奇之士恨焉 恨:遗憾 ‎19.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苟有所得,则以告予 谨拜表以闻 B. 成都,川蜀之要地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C. 非壮强者,多老死于其地 曩者辱赐书 D. 水行,则江石悍利,波恶涡诡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2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川蜀山水险峻奇特,非有官职、有财富、有才能、会写文章、年富力强的人不能到达,因而往往令人抱憾而止。‎ B. 陈庭学,能做诗,曾任中书左司掾、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等官职。他乘船到成都,游山水名胜,每次游览都写诗记述。‎ C. 作者因学业未成、战乱等原因未能实现出游天下的愿望,面对陈庭学游览而归的收获,感叹自己因年老已难以做到了。‎ D. 作者认为山水名胜能使人的情、志、学等方面上一个台阶,此外,应该还有高于“山水之助”的东西,那就是孔学儒道。‎ ‎21.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予于京师。‎ ‎(2)方予少时,尝有志于出游天下,顾以学未成而不暇。‎ ‎【答案】18. B 19. B 20. A ‎ ‎21. (1)过了三年,陈庭学依照惯例辞官归家,在京城和我会遇。(2)当我年少时,曾经立志要到天下游历,只是由于学业未成而没有空闲。‎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的一词多义现象设题,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以及上下文确定义项。因为四个选项只有一个不对,可以使用代入法逐一进行排除。B项,“工:工整”错误,应译为 “精湛”。‎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运用文言文中虚词的能力。关于“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这一考点,《考试大纲》已明确规定了18个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但在平时的学习中,有必要涉及这18个虚词之外的虚词。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重课本,系统积累;其次要根据语境分清虚实;再次要处理好用法与意义的关系:用法决定意义,用法不同,意义也不同。‎ A项,前一个“以”字是介词,可译为“把”;后一个“以”字是表目的的连词,可译为“来”;‎ B项,两个“之”字都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C项,前一个“者”字是名词,可译为“……的人”;后一个“者”字是用于名词之后,标明语音上的停顿,并引出下文,常表示判断;‎ D项,前一个“则”字是表承接关系的连词,可译为“那么就”;后一个“则”字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却”;‎ 故选B。‎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所以首先要理解文意,通过对比法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A选项“非有官职、有财富、有才能、会写文章、年富力强的人不能到达,”错误,原文“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非壮强者,多老死于其地,嗜奇之士恨焉。”的意思是:因而那些没有体能的官员不可以去游历,那些有文采而无材质(感受力)的人,即使去游历也不会有收获。不是身强体壮的人,大多会老死在这个地方,为此,那些爱好奇异山水的人都会感到遗憾。所以并非是“非有官职、有财富、有才能、会写文章、年富力强的人不能到达”。‎ 故选A。‎ ‎【21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翻译时要注意以下词语 :(1)事:奉养。中:继而。立身:处世为人。(2)越:过了。以例:依照惯例。自免:辞官。会:会遇。(3)方:当。尝:曾经。顾:只是。暇:空闲。‎ ‎【点睛】参考译文:‎ 我国西南一带的山水,只四川境内最为奇特。但那里与中原一带相距万里之遥,陆路上有剑阁、栈道之类的险阻;水路上有瞿塘峡、滟濒滩之类的忧虑。骑着马走,沿路层层竹林遮蔽高山,连续十来天,仰头看不到山顶;登上高处往下俯瞰,绝险的山谷有几万尺深,茫茫渺渺看不到谷底,令人惊恐万状,肝胆颤抖。乘船在水中行,江水悍猛,礁石尖利,波涛险恶,漩涡诡异,船只一旦稍微失去控驭,偏离航道仅有尺寸大小,就被撞得粉碎像泥土般下沉,船中人便喂饱了江中鱼鳖之腹。通往四川的道路艰难到这种地步。因此,不是做官出仕富有财力的人不能前往游历;不是天生富有文才的人,即使游览了也无所得;不是身壮体强的人,大多老死在那里。喜欢寻奇探胜的人因而心存遗憾。‎ 天台名士陈庭学君,会写诗。他由中书左司掾,屡次随从大将北征,颇有功劳,升任四川都指挥司照磨,从水路到了成都。成都,是四川的要地,扬雄、司马相如、诸葛亮等名人生活过的地方。入川后,凡是英雄俊杰争战攻取、驻扎戍守的遗迹,诗人文土游览登临、饮酒射投、赋诗咏诗、歌唱呼啸的处所,庭学没有不去游历观览的。他既经游览,就必定写诗抒发感受,来记写那景物时世的变迁。于是他的诗歌愈加工妙。‎ 过了三年,庭学依照惯例辞官归家,在京城和我会遇。他的精神更加饱满,言谈愈发宏壮,志向意趣益加高远,这大概是因为在川蜀山水中得到了很多的助益吧。我很惭愧,当我年轻的时候,曾经有出外游历天下的志愿,但是因为学业未成,没有空闲的时间。到了壮年可以出蝣时,四面八方战火纷飞,没有落脚的地方。及至当今,圣明天子兴起天下安定,远到海边,合为一家,而我已经年龄更加老大了。想要再像庭学君那样去游历,还能够实现吗?不过,我听说古代的贤士,如孔子的弟子颜回、原宪等,大都坐守乡间甘居陋室,蓬蒿杂草遮没了门户,但他们的志向意趣却经常是很充沛的,好像他们的胸中存在足以包容天地万物的精神力量。这是什么原因呢?莫非有超出于山水之外的东西吗?希望庭学君归去之后,尝试探求一番。如果有什么新的体会,就请把它告诉给我,我将不仅仅因为庭学曾经游历川蜀这一点而惭愧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王昌龄 李颀 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 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 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 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 夜来莲花界①,梦里金陵城。‎ 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注】①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 ‎22. “淹留野寺出”一句中“淹留”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体现出诗人______________的心情。‎ ‎23. 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 ‎【答案】22. (1). (1)久留(逗留) (2). (2)依依不舍 ‎ ‎23. ①“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②“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③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 ‎【解析】‎ ‎【22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把握“淹留”一词的含义,可以联想屈原在《离骚》中“岁月忽其不淹兮”的“淹”字,该句中的“淹”为停留、停滞之意,代入“淹留野寺出”一句中,意义通畅。结合诗歌标题“送王昌龄”和“送君多暮情”,可知此诗为送别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点睛:把握诗歌的情感,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诗歌本身抓住诗歌标题、意象意境、情感关键词、表达技巧等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诗人经历、创作心境及创作背景等因素来理解。‎ ‎【23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手法的把握。考生首先要明确何为“点染手法”,再结合诗歌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诗歌标题点明该诗为离别诗,第一句“送君多暮情”点明伤别之情。接下来详细地描写了景物,把暮景层层铺开,渲染了幽淡惆怅,烘托了离别之情。诗歌最后“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表达了对朋友远去的依依不舍。‎ 点睛:点染一词是借用传统国画的技法名称。国画家作画,往往用中锋点出景物,然后再用侧锋加以层层渲染,使画面显得更有立方体感。运用到诗词创作上,“点”就是正面点明主旨,“染”就是加以具体、细致的描绘、铺写,使诗歌的形象更丰厚,意味更浓郁,而不至于使诗意过于单调枯瘦。一般说,点出的是内在情感和诗歌主题,而渲染用的是外在的环境和景物形象。点染分为三种类型,先点后染,先染后点,点时加染,染中有点。此诗就是先点出离情,再以景染之,结尾再次点明别离之情。‎ 名句名篇默写 ‎2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 ‎(2)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行》)‎ ‎(3)亦余心之所善兮,________。(《离骚》)‎ ‎(4)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_______,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5)夕阳古道无人语,______。(《长亭送别》)‎ ‎(6)安能以身之察察,_________?(《渔父》)‎ ‎(7)退论书策以舒其愤,________。(《报任安书》)‎ ‎【答案】 (1). 艰难苦恨繁霜鬓 (2). 别有幽愁暗恨生 (3). 虽九死其犹未悔 (4).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5). 茕茕孑立 (6). 禾黍秋风听马嘶 (7). 受物之汶汶者乎 (8). 思垂空文以自见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以及文化常识掌握情况。考查名篇背诵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直接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鬓”“幽愁”“犹”“茕”“孑”“禾黍”“汶”。‎ 作文 ‎25.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①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庄子 ‎②文学和科学比确实没有什么用处。但是它的没有用处正是它伟大的用处。——莫言 ‎③当中国的文学家、科学家开始做很多“无用”的事时,就离诺贝尔奖不远了。我们现在很多人都在做“有用”的事,跟钱权相关的。——白岩松 以上材料引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以“无用”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立意自定。‎ ‎【答案】无用 庄子说:“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其实,世上本没绝对无用的东西或失败的事物,只是利用的方式不同罢了。同一种事物,在不同的人眼里,或者在不同的际遇里,往往会有不一样的结果。正如那棵巨大的栎树,因为无用而得以保存自己的生命,以至于活得长久,长得高大。生活中,我们应辩证地看待事物,须知“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享誉国际的华人导演李安,迄今已经两次获得奥斯卡奖、两个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和两个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有谁知道,就是这位享誉国际的大导演,1984年从纽约大学毕业后整整做了6年“家庭妇男”。一个大男人每天要琢磨上顿吃什么下顿吃什么,然后买菜择菜洗菜,既当改刀的又要当厨师……同时还要洗洗涮涮,照看孩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段经历在他人眼中是无用,甚至是有害的,因为搞艺术创作的人,做家务活可以说是一大忌。但是相反,在这六年中,他对家庭的意蕴有了更深刻的意识,这看似无用的六年让他有了《推手》和《喜宴》的蓝本,有了《饮食男女》中那些让人难忘的美食和围绕美食展开的情节,有了他把中美两种文化有机地融合到胶片上的艺术风格。‎ 溯沿历史的河流,我们发现,人类史上不少的重大发现发明,开始多被视为“无用”的东西。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始初只局限在实验室里,曾被讥讽为“毫无用处”,法拉第回答说:“那么刚出生的婴儿又有什么用呢?”随后,运用电磁原理发明了电动机,人类由此步入电气时代。孟德尔对于豌豆的研究,当时被埋没在尘埃中三十多年,当它被后人发现时,生物学走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无用之用往往是个看不见的存在,只有在缺席的情况下,才让人意识到它的作用。王安忆在复旦研究生院毕业典礼上说,生活中一味追求有用,舍弃无用,会让生活质地单一而坚硬。意思就是无用能创造大用。汉语有一个成语叫“安身立命”,放在这里,就是有用之用可以安身,无用之用可以立命。《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不愿仕途经济,那就是“无材补天”;写出冠绝中外旷世奇文的蒲松龄,不能拿着《聊斋志异》去评职称;明代万户想坐火药飞天,看起来是个荒唐事,却载入了人类科学史册。‎ 纵观古今中外,“有用”之物往往只是满足人们物质的产物,而真正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与繁荣的,往往是那些“无用”的东西。所以,请在学会生存的技能之后,让看似无用的东西来充实自己吧!‎ ‎【解析】‎ ‎【详解】1.‎ 审题:这是一篇材料作文,所给的三则材料都是名人警句。首先对材料进行解读,第一则材料是庄子的话:“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这是说世界上的人都只能了解到“有用”的事物,而不了解“无用”的事物。第二则材料是莫言的话:“文学和科学比确实没有什么用处。但是它的没有用处正是它伟大的用处。”这是说,文学和科学看上去没有什么具体的作用,但它这个“没有具体作用”的特质恰恰是它的作用所在。第三则材料是白岩松的话:“当中国的文学家、科学家开始做很多“无用”的事时,就离诺贝尔奖不远了。我们现在很多人都在做“有用”的事,跟钱权相关的。”这就非常明确地指出了材料的内核所在:“跟‘钱权’相关的即是所谓的‘有用’”,文学家、科学家只要不沉溺于“有用”,就离成功不远了。理清了材料的意思,然后可以进一步确定“有用”与“无用”的含义;根据材料,可以看出所谓的“有用”就是材料三中所说“与‘钱权’相关的”、能产生经济价值的事物;“无用”就是“与‘钱权’无关的”、产生不了经济价值的事物。再次,我们可以注意到,三则材料中都有“无用”和“有用”的关系,在一定条件下,“无用”的可以转变为“有用”的,不经意间的“无用”价值,可能就超越“有用”。 “无用”和“有用”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有用”“无用”。 立意要围绕二者的关系。还需要注意的是,题干中已经规定了题目,不能再另外拟题。‎ ‎2.参考立意: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无用并非真无用;遵其本心,即成大用 ‎3.行文结构:本作文题目由两个部分组成,提示语和要求。审材料。材料首先提出我们日常学习、生活中常见的“有用无用”之争,暗示涉及范围之广(人、事、物),提醒同学们作文时应联系学习与生活的实际。先要提炼出材料中的三个概念:“无用”、“有用”和“大用”。其一,可以分析“有用”与“无用”的辩证关系,同一件事物或一个人,有些人看来有用,有些人看来无用,或者在此时无用,在彼此有用。世俗所谓的“有用”,不一定是真的有用,而世俗说的“无用”,可能关键时候有大用。其二,可以谈“无用”与“大用”之间的联系。中国人喜欢从实用(功利)角度判断有用还是无用,这就排斥了看不见的精神世界。所谓无用之用,很大程度上是指精神世界的一切。全文可就为什么人们不知无用之用展开,谈无用之用的内涵,谈无用之用才是真正的大用。参考立意:摆脱有用之笼;悦纳“无用”之美;不以无用为无用;“有用”的背后是功利主义,摆脱功利;此时有用,彼时或许无用;此地有用,彼处可能无用等。如结合材料内容分析,引出论点“无用之美”。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论述,如对无用的探索与执着并非无用,那是追求;人们往往看中的“有用”是能满足他们的需求,集中体现在当下的需求,朝着看似无用的方向奔跑,这种追求本身就是一种有用;从遥远的古代,如果人类仅仅着眼于自己的生存之需,创造有用的功利的东西,你难以想象世界现在会是怎样的齐整但无力,严谨但单调等。最后可以写自己的看法或期待,如“无用”之美,是人类摒弃兽性而高贵的地方;遵其本心,方成大用等。‎ ‎4.写作素材:‎ ‎(1)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毛泽东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无用之用是为大用。——庄子   ‎ 文学和科学相比较,的确是没什么用处,但文学最大的用处,或许就是他的没有用处。——莫言 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而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丘吉尔   经济可以使人富裕,但是只有艺术才能带来尊严。——余秋雨 ‎(2)二次大战中,斯大林在破国灭都的危急关头,在雪花飞扬的红场阅兵式上发表演讲:“再也没有那个民族像我们这样值得自傲,敌人想消灭斯拉夫民族,想消灭我们这个有过普希金、托尔斯泰、屠格涅夫、柴科夫斯基的民族?”斯大林就是这样去号召红军,号召人民上前线的。这在中国是不可想象的。我们决不可能说我们是曹雪芹、李白、杜甫的后代,让我们上前线去杀敌吧?‎ ‎(3)以200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而言——日本科学家下村修、美国科学家马丁·沙尔菲和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因在发现和研究绿色荧光蛋白方面做出贡献而获奖。这里很值得一提的是得主之一的日本科学家现年80岁的下村修,当年他对水母很感兴趣,孜孜地进行观察研究。他于1962年从一种水母中发现了荧光蛋白,当时有人认为研究水母、荧光蛋白有什么用?因而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他的研究成果不受重视、不受肯定、没有资源……但他矢志不渝。后来马丁·沙尔菲接下来继续研究,进而发现绿色荧光蛋白本身就能发光;而钱永健在研究改造绿色荧光蛋白中取得多项成果。如今,绿色荧光蛋白“已经成为现代生物科学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在它的帮助下,研究人员能够看到以前所不能见的新世界,包括大脑神经细胞的发育过程和癌细胞的传播方式等。‎ ‎(4)栎树因为无用,而成为神树,幸福地生活了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楸树因为有用,而成为刀下之鬼,年复一年地遭受到无情的砍伐。这便是有用带来的不幸,无用带来的幸运。‎ ‎(5)萨拉托夫市中心广场以杰出的作家、思想家和文学评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名字命名。白俄罗斯斯科里纳大街原名列宁大街,白独立后改用白着名作家和诗人弗兰齐斯克·斯科里纳名字命名;哈佛大学是以学者、大学创办者和建校费用主要捐献者约翰·哈佛的名字命名的;全钢结构重达1万吨,高320米,建于1889年的大铁塔是以法国建筑师埃菲尔的名字命名的。我们众多文学艺术家,他们至今没有得到应有的位置。在北京,在上海,在那些繁华地段,我们找不到任何一位大诗人、大作家的塑像,也很难见到以他们的名字命名的广场、街道或建筑物。‎ ‎(6)齐白石55‎ 岁定居京华时,门庭萧瑟,煮画而不能疗饥。后来学吴昌硕,开辟了大写意画派新领域。他是金石大家,自称“三百石印富翁”。白石制印,从清代丁、黄入手,兼容碑的奇伟沉着和秦汉“一任自然”的精神。白石的刀法里也有从“无用之劳”练就的“有用”。他当过几十年木匠,雕龙凤大床练就非凡腕力,使得其运之金石痛快淋漓。曾有人说白石的印有“木匠气”,白石制一印:“鲁班门下”。由雕花木匠到金石名家,如同凿岩而得清泉,他们把不通之路打通,不仅耐心,还有才智。但最为幸运的是,是他们从无用中看到了有用。有时,无用和有用甚至是一回事。‎ ‎(7)无用之用是透明的,看不见的,它们的价值只有在“假设不存在的情况下”方能体现。正如庄子对子所说的,大地对人类有用的部分只是脚能踩踏的一小块,由此推之,大地是无用之用的,可若只留下脚踩踏的一小块其余全部挖掉,直挖到黄泉,那么人类岂不成了孤岛,我们又该如何诗意地行走,自由地生活。人类生活的金字塔上,基座是无用之用,越往上有用之用愈加显着,人类在社会不断进步发展中一步一步向上走,也渐渐淡忘了那基座上的无用之用,并对之嗤之以鼻,却没有想过若基座不存在了,人岂不摔得粉身碎骨?‎ ‎【点睛】名言警句材料作文的审题,一般要注意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捕捉关键语句。抓住关键语就可以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及命题意图。要学会分析关键词的含义及关键词之间的关系。2.注意由表及里。抓名言警句的关键词句,结合社会时代背景解读名言警句,由表及里把握名言警句中所蕴含的哲理,及其隐含义,挖掘出喻意。3.善于由此及彼。在名言警句隐含义的范围内,由此及彼,结合社会现实多角度立意。当然,一篇作文中一般只有一种立意,要学会把握最切题的最有时代感的立意。如果是多则名言警句,审题时要善于全面准确,从不同的名言警句中挖掘其内在的相同点,在相同之处立意;也可以“抓住一点,涉及其余”从中选择一句作为立意的中心,其他的联系分析。‎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