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怀化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南省怀化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怀化市中小学课程改革教育质量监测试卷2019年上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1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与其坐而“联想”,不如奋起“华为”‎ 这个周末,“断供”刷屏。‎ 一个关于“如何看待联想疑似断供华为办公电脑、服务器的传闻?是否属实?有何影响?”的提问,在舆论场迅速由“疑似”发酵成“联想断供华为”的话题,对于前者的质疑、批评和嘲讽,近乎一边倒地在社交媒体蔓延。5月19日凌晨,联想集团发布声明,表示目前向华为公司供货正常。华为公司也向媒体表示,联想对华为的办公电脑和服务器停止供应的消息是“谣言”。‎ 网络空间,一则“疑似”传闻能够骤然而起、急剧升温最终成为热门话题,基本都混杂了信息不对称、情绪化宣泄等等多重成因,这几乎已是规律性的呈现。理智告诉我们,在各种非官方信息满天飞的情况下,官方信息更接近事实。在舆论触角遍及每一个角落的今天,用虚假信息搪塞舆论,不啻饮鸠止渴。联想和华为作为国际级的知名企业,它们的声明和回应无疑是值得信任的。冒着总有一天会被戳穿的风险,单方面或是联手作一场应对舆论危机的公关,后果是这两家企业都难以承受的。‎ 大道理是要管小道理的。退一万步说,即便真的出现了传闻中描述的情形,它也不是主要矛盾而是次要矛盾,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而是次要方面,尽管那样的行为在情感上的确有难以接受的地方。归根到底,美国的极限施压,采取各种手段阻击华为,才是问题的缘起,更是问题的关键和根本所在。‎ 离开这个基本的事实和总体的背景,所有的讨论都会瞄错了靶子、模糊了焦点。从这个逻辑起点出发,如果为了枝节问题群情激愤,比如一味讨伐所谓的 "断供者",始作俑者反倒成了置身事外的看客,我们就十分有必要对这样的情绪保持高度警惕。在美国动用国家力量打击华为的关键阶段,用不知从何而来的传闻 "传播"‎ ‎ 中国企业之间所谓的嫌隙,撕裂舆论共识,激化公众情绪,动机暂且不论,效果却是 "搅混水" 层级的,受益者显然不是我们。许多亲痛仇快的事情,就是在盯着芝麻、无视西瓜的情境中形成的,"断供" 传闻不应该成为舆论场上的一个新案例。‎ 竹贵有节,人贵有志。就在美国商务部将华为纳入 "实体名单" 之后,华为子公司海思公司宣布一直作为 "备胎" 的海思芯片全部 "转正"。之前的独立研发芯片之路,被称为"科技史上最为悲壮的长征",背后的支点是居安思危的危机意识和务实奋进的实干精神。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走到今天,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危机意识和实干精神一定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元素。"备胎转正" 是这些元素的最新呈现。与其坐而论道,被各种传闻牵着鼻子走,作一些无谓的 "联想",不如奋起直追,对中华文明的赓续有所作为。这是 "断供" 传闻给我们最现实的启示。‎ 中国前进的步伐是阻挡不了的,这既是我们的神圣权利,也已被中华民族绵延至今的历史验证。面对大概率会出现的各种困难、障碍和挑战,特别是面对来自外部的倾轧,消除内部的纷扰,做好自己的事情,团结一致,众志成城,我们才能不断地向前,向前!‎ ‎ (摘自2019年5月19日人民网评,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个“疑似联想”的提问,迅速发酵成“联想断供华为”的热议话题,两家公司联合发声:这是谣言。‎ B. 作者认为,在各种信息满天飞的当下,应该相信联想和华为的官方声明和回应。‎ C. 制造这种谣言的动机不可告人,让国人去讨伐“断供者”,始作俑者却置身事外。‎ D. 面对困难,国人应该消除内部的纷扰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共同应对美国的倾轧。‎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我们要认清“谣言”背后的真相,消除内部纷扰,团结一致,努力作为。‎ B. 文章先从具体事件入手,透过表面深入本质,揭示问题的根源,最后向国人发出呼吁。‎ C. 文章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是比较,通过“联想”与“华为”的对比而得出结论。‎ D. 文章论证的语言简洁、严谨,在克制的分析论述中显露锋芒,一语中的,揭示本质。‎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们应该透过表面找到问题的症结,所有谣言的根源和关键还在于美国对华为的极限施压。‎ B. 一个“疑似联想”的提问,迅速发酵成“联想断供华为”的热议话题,夹杂着信息不对称、情绪化宣泄等多重成因。‎ C. “与其坐而联想”是劝诫国人不要被传闻迷惑,做无谓的猜想,引起内讧,自乱阵脚。‎ D. 竹贵有节,人贵有志。作者在“联想”与“华为”的比较中,大加赞赏“华为”的居安思危,奋发努力,贬斥“联想”的“落井下石”。‎ ‎【答案】1. A 2. C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本题选不正确的一项。A项,“两家公司联合发声”错,原文是“5月19日凌晨,联想集团发布声明,表示目前向华为公司供货正常。华为公司也向媒体表示,联想对华为的办公电脑和服务器停止供应的消息是‘谣言’”,可见他们是分别发表声明,并非“联合发声”。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选不正确的一项。C项,“通过‘联想’与‘华为’的对比”错,文章由联想断供华为的事件引出应该如何对待网络谣言的问题,特别是“在美国动用国家力量打击华为的关键阶段,用不知从何而来的传闻 ‘传播’中国企业之间所谓的嫌隙,撕裂舆论共识,激化公众情绪,动机暂且不论,效果却是 ‘搅混水’层级的”。文章并没有把“联想”与“华为”进行比较。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本题选不正确的一项。本题D项,“大加赞赏‘华为’的居安思危,奋发努力,贬斥‘联想’的‘落井下石’”无中生有,作者无意把“联想”与“华为”比较,在赞赏“华为”时亦无贬损“联想”之意。故选D。‎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化全球化不是全球性民族文化的趋同,没有一种现世文化是不经过交流而独自发展的。当两种不同的文化相遇时,必然会产生文化的冲突-—-反应一融合的过程,两种文化之间总是进行着既对立又统一的斗争,这就是“文化的双向选”。全球化与本土化存在着对立统一的矛盾,全球化不可全然取代本土化,而本土化也不可能带来多元的发展,因为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特征,若想掩盖这种特征,就只能导致世界文化的衰退。文化全球化倡导文化多样性、多元化,即承认和尊重差别,其目的是为了保持文化的民族性,保证文化的多元发展和各民族文化的互动交流。‎ ‎(摘编自丁志刚《论全球化进程中文化发展的两难困境及我国的应对策略》)‎ 材料二:‎ 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优势给中国的发展带来过辉煌,但也造成了中外文化交流上的障碍,“它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也是一个不小的文化包袱。”‎ 中国文化以群体依存为主,群体利益高于个体利益,重血缘亲情,重伦理规范。这种特点的优势是有利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和社会的稳定、和谐,民族的团结。相比较西方社会的“文化沙漠”更利于文化的发展。‎ 中国文化重内向自省,重个人的自我超越,强调“天人合一”“厚德载物”等,突出了人对精神世界以外的物质世界的包容。重视内在精神的完善;同时对科学思维的忽视,对理性精神的淡漠使得科学、逻辑实证思维的落伍,阻碍了科学的进步、社会的发展。‎ 相对于西方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强调文化是人为和为人的性质,人成了主体,自然成了主体支配的客体,夸大了人的作用”,中国文化重历史、重传统的特征,更能使人在历史的回顾中认识优点和不足。这也是中国文化得以稳定发展、流传的重要原因。强调历史和传统,也会造成一个负面结果,就是厚古薄今的倾向,这不利于现代化进程。‎ 坚持在不损害中国文化精神本质的前提下,我国应该积极参与和推动全球化,扩大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展现中国文化的民族特征,发挥中国文化在全球进程中的优势,积极与西方文化进行对话和交流。‎ ‎(摘编自田彩萍《浅析文化全球化与中国文化应对策略》)‎ 材料三:‎ 西方人鼓吹“文化全球化”,实质是向全世界兜售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一个人如果认同西方文化,就会更加乐于消费其商品,接受其制度规则。这有利于西方国家按照自己的方式塑造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从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正因如此,所谓“文化全球化”极具欺骗性,危害甚大。借助国际经济、科技、教育、影视、传媒、艺术等交流互动,西方国家不仅向发展中国家倾销物质商品,而且强力输出新闻报道、影视作品和图书读物等文化产品,悄然进行文化殖民。发展中国家的一些人尤其是青年人,潜移默化地认同进而接受西方文化,甚至把西方文化奉为更先进、更高级的文化样式,竭力学习模仿以求趋同,最终抛弃自己的文化传统。‎ 当前,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走上发展快车道,多个发展中心在世界不同区域逐新形成,经济全球化发展呈现新态势。进入新时代,我们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廓清“文化全球化”的迷雾,在保持自身文化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同时,积极与世界不同民族和国家开展文化交流对话,在多元文化和谐共生中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不断丰富发展多姿多彩的人类文化,有效抵制西方文化渗透和扩张,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 ‎(摘编自刘焕明《“文化全球化”是一个伪命题》)‎ ‎4. 下列对材料中“文化全球化”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化全球化与文化本土化是对立统一,它不是全球性民族文化的趋同,而是倡导全球文化多样性、多元化。‎ B. 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中国文化虽然有不小缺陷,但整体上优于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应该也有足够的能力做出巨大的贡献。‎ C. 文化全球化承认和尊重文化的民族性,倡导文化多样性、多元化,促进文化的多元发展和各民族文化的互动交流。‎ D. 刘焕明认为,“文化全球化”是一个伪命题,极具欺骗性,其实质是西方人向全球兜售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最终实现西方利益最大化。‎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在材料一中,作者主要围绕“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辩证关系,重点论述了保持文化本土化、民族性的重要性。‎ B. 田彩萍认为中国文化以群体依存为主,这有利于民族凝聚力形成和社会的稳定、和谐,民族的团结,但也有局限性,倾向于厚古薄今,不利于现代化进程。‎ C. 中国文化重内向自省,强调“天人合一”,人与万物和谐共生。西方文化却把人与自然对立,强调人的作用,人是主体,自然是受人支配的客体。‎ D. 材料三把“文化全球化”作为论述对象,作者认为“文化全球化”是个伪命题,在论述中很好地体现了作者的辩证思想。‎ ‎6. 结合上述材料,说说中国文化应对文化全球化的主要策略。‎ ‎【答案】4. B 5. C ‎ ‎6. ①保持中国文化的本土化和民族性,不被外来文化损害或同化。②继承并发扬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势,去除阻碍现代化的不利因素。③积极参与和推动全球化,扩大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展现中国文化的民族特征。④发挥中国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优势,积极与西方文化进行对话和交流。‎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题选不正确的一项。B项,“中国文化虽然有不小缺陷,但整体上优于西方文化”无中生有。原文是“中国文化以群体依存为主,群体利益高于个体利益……相比较西方社会的‘文化沙漠’更利于文化的发展”“中国文化重内向自省,重个人的自我超越……同时对科学思维的忽视,对理性精神的淡漠使得科学、逻辑实证思维的落伍,阻碍了科学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中国文化有自己的优势,也有自己的不足,至多是某些方面优于西方文化,并不能说明“整体上优于西方文化”。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如本题问的是“对材料的棚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本题选正确的一项。‎ A 项,“重点论述了保持文化本土化、民族性的重要性”错,结合材料一“文化全球化倡导文化多样性、多元化,即承认和尊重差别,其目的是为了保持文化的民族性,保证文化的多元发展和各民族文化的互动交流”,材料三“进入新时代,我们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不断丰富发展多姿多彩的人类文化,有效抵制西方文化渗透和扩张,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可见文章主要论述的是文化全球化的目的和内涵。A项不正确。‎ B项,“田彩萍认为中国文化以群体依存为主,这有利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和社会的稳定、和谐,民族的团结,但也有局限性,倾向于厚古薄今,不利于现代化进程”张冠李戴,结合材料二“强调历史和传统,也会造成一个负面结果,就是厚古薄今的倾向,这不利于现代化进程”,可见是“强调历史和传统”会“厚古薄今……不利于现代化进程”,而非“中国文化以群体依存为主”。B项不正确。‎ C项,结合材料二“中国文化重内向自省,重个人的自我超越,强调“天人合一”“厚德载物”等,突出了人对精神世界以外的物质世界的包容”以及“西方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强调文化是人为和为人的性质,人成了主体,自然成了主体支配的客体,夸大了人的作用’”,可见C项正确。‎ D项,“在论述中很好地体现了作者的辩证思想”理解错误,原文是“西方人鼓吹‘文化全球化’,实质是向全世界兜售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我们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廓清“文化全球化”的迷雾……有效抵制西方文化渗透和扩张,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可见作者是否定“文化全球化”的,更没有“体现作者的辩证思想”。D项不正确。‎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某一问题,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返回文本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切忌脱离文本,自己发挥。本题要求说说中国文化应对文化全球化的主要策略。结合材料一“文化全球化倡导文化多样性、多元化,即承认和尊重差别,其目的是为了保持文化的民族性,保证文化的多元发展和各民族文化的互动交流”,可概括为“保持中国文化的本土化和民族性,不被外来文化损害或同化”;结合材料二“中国文化重历史、重传统的特征,更能使人在历史的回顾中认识优点和不足。这也是中国文化得以稳定发展、流传的重要原因。强调历史和传统,也会造成一个负面结果,就是厚古薄今的倾向,这不利于现代化进程”,可概括出“继承并发扬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势,去除阻碍现代化的不利因素”;结合材料二“坚持在不损害中国文化精神本质的前提下,我国应该积极参与和推动全球化,扩大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展现中国文化的民族特征,发挥中国文化在全球进程中的优势,积极与西方文化进行对话和交流”,可概括出“积极参与和推动全球化,扩大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展现中国文化的民族特征”;结合材料三“我们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廓清‘文化全球化’的迷雾,在保持自身文化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同时,积极与世界不同民族和国家开展文化交流对话,在多元文化和谐共生中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不断丰富发展多姿多彩的人类文化,有效抵制西方文化渗透和扩张,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可概括出“发挥中国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优势,积极与西方文化进行对话和交流”。‎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来源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九 指 于博 那天傍晚,太爷阴沉着脸,眼珠子通红,手里攥着一把菜刀,左手放在莱板上。那模样确实吓人,让人有点儿喘不上气来。‎ 屋外,大黄狗每天都摇着尾巴乱窜,这会儿不知是什么原因,也在窝里趴得老老实实。连那几只芦花鸡也不咕咕地觅食了,缩着脖子堆缩在垡子墙根儿下。‎ 太奶跪在地上,拼命抱住了太爷的大腿,一个劲儿地求饶。太爷大骂一声,抬腿把太奶甩出一米开外,接着手起刀落,只听咔嚓一声,他的左手小拇指齐刷刷地断掉了。小拇指在莱板上蹦了一下,像个小胡萝卜。‎ 跪在太爷面前的大爷、二爷还有我的爷爷吓得浑身打战。太奶哆哆嗦嗦从地上爬起来,对着二爷的后背使劲儿捶了一下,哭着说道:“二小子,你造孽呀!”二爷此时都已经吓傻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张嘴大号。‎ 太爷狠心自断手指,说来有点儿心酸,也有点儿让人不容易理解。能有多大的事呀,十指连心啊!直到后来,我长大了,参加工作了,走上仕途,我才猛然开悟,也因此从心底里敬佩起太爷来。‎ 太爷原在山东省登州府海阳县。民国初年,由于生计问题,太爷拖家带口闯了关东。经过一路风雨,艰苦跋涉,终于在松嫩平原腹地的一个叫二佐的村子安了家。‎ 太爷会木匠活儿,而且手艺相当不错。‎ 第二年,二佐的大地主孟宪章的儿子大婚,太爷起早贪黑和几个木匠为他们家赶制家具。‎ 那个时候,二佐立村也没几年,也就百十来户人家,加上民风淳朴,彼此之间来往也都很密切。孟宪章虽然是个地主,但心地很善良,人也随和。他们家的老二庆才与我大爷年龄相仿,都在十三四岁左右,于是两个人就在一起玩耍,有时二爷也跟着一起疯。太爷给孟家打家具,大爷和二爷去得就更勤了。‎ 这天下午,大爷和二爷在孟家玩藏猫猫,屋里屋外乱窜。玩得正在兴头上,孟宪章突然站在院子里,说他的玉扳指不见了。在下房打家具的太爷和其他几个木匠闻声赶来。‎ 孟宪章说:“玉扳指明明在八仙桌上放着了呢,怎么会没了呢?”就问他儿子拿没拿。‎ ‎“没拿。”庆才回答得非常肯定。‎ ‎“你呢?”太爷厉声质问大爷。‎ ‎“没拿。不信你翻!”大爷态度坚决。‎ ‎“老二呢,你们不是在一起玩了吗?”太爷满脸狐疑地问道。‎ 这一问,庆才左右看了看,挠了挠脑袋:“真是呀,刚才还在呢,藏哪儿了?”‎ 大伙儿连喊带找,结果没有看到二爷。‎ 太爷的脸上有些挂不住了,抓起大爷的胳膊回了家。‎ 玉扳指被太爷在二爷狗皮帽子的帽遮里翻到了。‎ 太奶战战兢兢地说:“俺给孟家送回去吧,再抓只小鸡赔个不是。”太爷的脸抽搐一下:“这就拉倒了?家里出了这么个白眼窝儿,叫俺咋样做人?”于是,太爷狠狠地杖打了二爷一顿,接着用手颤抖地指着二爷说:“你偷老孟家一个玉扳指,今儿个俺就赔人家一个手指头。”‎ 断指后,太爷攥着滴答血的左手,大声说道:“穷死不能下道。这下道就是不许偷。偷个鸡蛋吃不饱,一个臭名背到老。都给我听好了,这是家规。打今儿个起,谁要是犯了,就不是我的子孙,死了也别进祖宗的坟茔地。”‎ 太爷和木头打了大半辈子交道,临死竟没攒下一副棺材板。大奶说:“东山里木头多得是,实在不行就偷着放一棵,咋的也不能让老爷子在那边没有房子呀!”已经成了一家之主,继承了太爷手艺的大爷,脸立刻铁青起来。他眼珠子一瞪:“咋的?你想让俺也成九指?你忘了家规,要败坏家风不成?”最后,大爷用一斗高粱米从孟庆才家换了一棵落叶松。‎ 树被放倒,连根也挖了出来。说来也怪,整净泥土,那松树的根须正好九条。大爷端详着这有九条树根的松树墩子,突然跪倒在地……‎ 大爷用了一天的时间,把树墩子修理得铮亮,成了一件坐具。但这九条根须的树墩子从来没有人坐过,像个宝物似的摆在家里。‎ 等他们哥儿四个分家时,我父亲特意要了这个树墩子。‎ ‎1985年,我大学毕业,分到市委办公室。结婚那年,父亲说:“我实在没啥陪送的,就把这个树墩子给你吧。不要小瞧它,它可是个宝贝呀!”‎ 树墩子被我摆到了办公室。我每天走进办公室,第一眼看见的就是它。它安静地卧在办公室的一角,那九条根须就仿佛是我太爷的九根手指头。直到现在,我早已在处级岗位上任职七八年了,但我从来没有动过一丝邪念,因为我怕我也会变成九指!‎ ‎(选自《百花园》2019年第1期,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不但正面描写太爷吓人的模样,还以大黄狗、芦花鸡的反常样子从侧面进行衬托,渲染了一种紧张气氛,巧妙地设置悬念。‎ B. “我”起初对太爷狠心自断手指一事不太理解,觉得这是小题大做:长大了走上仕途才猛然领悟其中深意,因而发自内心地敬佩太爷。‎ C. “脸立刻铁青起来”“眼珠子一瞪”的神态描写以及其后连珠炮般的语言描写,生动传神地刻画出大爷对于成为九指的恐惧与愤怒之情。‎ D. 那个怪怪的树墩子在“我”家像个宝物,不仅是因为它的九条根须仿佛是太爷的九根手指头,更因为它象征着“我”家的家规、家风。‎ ‎8. 太爷具有怎样的的性格特征?简要分析。‎ ‎9. 小说在叙述方式上有何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7. C 8. ①坚强 ‎,有担当:拖家带口闯关东,艰苦跋涉安了家,起早贪黑做家具。②刚烈,有原则:因儿子偷了一个玉扳指,他不听妻儿求饶,执意斩断手指赔人家。③自尊,有骨气:告诫儿子爱惜名声,穷死不许偷,并以此作为家规。 ‎ ‎9. ①在内容上,回忆与现实相交织,既拓展了小说的时空,也暗寓美好家风世代传承的主题。②在人称上,第一和第三人称相结合,既便于叙述,又有助于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③在叙述上,顺叙与插叙相结合,既交代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又使叙述富于变化,摇曳多姿。‎ ‎【解析】‎ ‎【7题详解】‎ ‎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本题C项,“刻画出大爷对于成为九指的恐惧与愤怒之情”理解错误,结合原文“大奶说:‘东山里木头多得是,实在不行就偷着放一棵,咋的也不能让老爷子在那边没有房子呀!’已经成了一家之主,继承了太爷手艺的大爷,脸立刻铁青起来。他眼珠子一瞪:‘咋的?你想让俺也成九指?你忘了家规,要败坏家风不成?’”,可见这些神态语言描写,应是对大奶“偷着放一棵树”的提议的不满,以及对家规家风的坚守。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鉴赏。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即列举文中反映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本题问“太爷具有怎样的的性格特征?简要分析”。结合“民国初年,由于生计问题,太爷拖家带口闯了关东。经过一路风雨,艰苦跋涉,终于在松嫩平原腹地的一个叫二佐的村子安了家”“太爷起早贪黑和几个木匠为他们家赶制家具”,拖家带口闯关东,艰苦跋涉安了家,起早贪黑做家具,可概括出“坚强,有担当”。结合“太奶跪在地上,拼命抱住了太爷的大腿,一个劲儿地求饶。太爷大骂一声,抬腿把太奶甩出一米开外,接着手起刀落,只听咔嚓一声,他的左手小拇指齐刷刷地断掉了”,因儿子偷了一个玉扳指,他不听妻儿求饶,执意斩断手指赔人家,可概括出“刚烈,有原则”。结合“断指后,太爷攥着滴答血的左手,大声说道:‘穷死不能下道。这下道就是不许偷。偷个鸡蛋吃不饱,一个臭名背到老。都给我听好了,这是家规。打今儿个起,谁要是犯了,就不是我的子孙,死了也别进祖宗的坟茔地。’”,告诫儿子爱惜名声,穷死不许偷,并以此作为家规,可概括出“自尊,有骨气”。‎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某种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具体考查叙述方式的特点。小说的叙述方式很灵活,常用叙述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等。叙述的角度常用的有以下三种:(1)即以第一人称方式记叙,有身临其境之感,令人感到亲切,感情真挚。(2)他叙方式。即以第三人称方式记叙,令人感觉客观,夹叙夹议体裁不受拘束。特别是穿插历史过往的故事。(3)交互方式。即客观叙述为主,其间某一段故事以第一人称方式叙述,整体运用更灵活。本题问小说在叙述方式上有何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首先分析小说的内容上的特点,有回忆,比如文章前面大部分都写了太爷断指教育儿子以及大爷继承家风的事,“太奶跪在地上,拼命抱住了太爷的大腿,一个劲儿地求饶。太爷大骂一声,抬腿把太奶甩出一米开外,接着手起刀落,只听咔嚓一声,他的左手小拇指齐刷刷地断掉了”“大奶说:‘东山里木头多得是,实在不行就偷着放一棵,咋的也不能让老爷子在那边没有房子呀!’已经成了一家之主,继承了太爷手艺的大爷,脸立刻铁青起来。他眼珠子一瞪:‘咋的?你想让俺也成九指?你忘了家规,要败坏家风不成?’”;也有现实,比如结尾两段“树墩子被我摆到了办公室。我每天走进办公室,第一眼看见的就是它。它安静地卧在办公室的一角,那九条根须就仿佛是我太爷的九根手指头。直到现在,我早已在处级岗位上任职七八年了,但我从来没有动过一丝邪念,因为我怕我也会变成九指”;这样回忆与现实相交织,既拓展了小说的时空,也暗寓美好家风世代传承的主题。接着分析人称上的变化,比如“太爷原在山东省登州府海阳县。民国初年,由于生计问题,太爷拖家带口闯了关东。经过一路风雨,艰苦跋涉,终于在松嫩平原腹地的一个叫二佐的村子安了家”,这是第三人称;“直到现在,我早已在处级岗位上任职七八年了,但我从来没有动过一丝邪念,因为我怕我也会变成九指”,这是第一人称,第一和第三人称相结合,既便于叙述,又有助于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最后分析叙述角度,有顺叙,有插叙,插叙是“太爷原在山东省登州府海阳县。民国初年,由于生计问题,太爷拖家带口闯了关东。经过一路风雨,艰苦跋涉,终于在松嫩平原腹地的一个叫二佐的村子安了家”, 顺叙与插叙相结合,既交代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又使叙述富于变化,摇曳多姿。‎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鲁字公祺,沛国丰人也。祖父陵,客蜀,学道鹄鸣山中,造作道书以惑百姓,从受道者出五斗米,故世号米贼。益州牧刘焉以鲁为督义司马,与别部司马张修将兵击汉中太守苏固,鲁遂袭修杀之,夺其众。焉死,子璋代立,以鲁不顺,尽杀鲁母家室。鲁遂据汉中,以鬼道教民,自号“师君”。其来学道者,初皆名“鬼卒”。受本道已信,号“祭酒”。各领部众,多者为治头大祭酒。不置长吏,皆以祭酒为治,民夷便乐之。雄据巴、汉垂三十年。‎ 汉末,力不能征,遂就宠鲁为镇民中郎将,领汉宁太守,通贡献而已。民有地中得玉印者,群下欲尊鲁为汉宁王。鲁功曹阎谏鲁曰:“汉川之民,户出十万,财富土沃,四面险固;上匡天子,则为桓、文,次及窦融,不失富贵。今承制署置,势足斩断,不烦于王。愿且不称,勿为祸先。”鲁从之。韩遂、马超之乱,关西民从子午谷奔之者数万家。‎ 建安二十年,太祖乃自散关出武都征之,至阳平关。鲁欲举汉中降,其弟卫不肯,率众数万人拒关坚守。太祖攻破之,遂入蜀。鲁闻阳平已陷,将稽颡归降,圃又曰“今以迫往,功必轻;不如依杜濩赴朴胡相拒,然后委质,功必多.”于是乃奔南山入巴中。左右欲悉烧宝货仓库,鲁曰:“本欲归命国家,而意未达。今之走,避锐锋,非有恶意。宝货仓库,国家之有。”遂封藏而去。太祖入南郑,甚嘉之。又以鲁本有善意,遣人慰喻。鲁尽将家出太祖逆拜鲁镇南将军待以客礼封阆中候邑万户。‎ 封鲁五子及阎圃等皆为列候。为子彭祖取鲁女。鲁薨,谥之曰原侯。‎ ‎(选自《三国志·魏书·张鲁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鲁尽将家出/太祖逆拜鲁镇南将军/待以客礼/封阆中侯/邑万户。‎ B. 鲁尽将家出/太祖逆拜鲁/镇南将军待以客礼/封阆中/侯邑万户。‎ C. 鲁尽将家出/太祖逆拜鲁/镇南将军待以客礼/封阆中侯/邑万户。‎ D. 鲁尽将家出/太祖逆拜鲁镇南将军/待以客礼/封阆中/侯邑万户。‎ ‎11. 下列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牧:“管理”之意,为古代各州的最高统治者或行政长官。‎ B. 中郎将:古代官员名称。秦时开始设置,后朝沿用,大致介于将军和校尉之间的阶层,其职位、品秩、权力差异很大。‎ C. 太祖:先祖称谓,多用来指开国帝王的谥号,常见于开国皇帝,也有为其先人追授者。‎ D. 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古代等级森严,不同地位的人死去用词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鲁占据汉中以后,以事奉鬼的宗教“五斗米道”教化百姓,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宗教的组织形式是一致的。‎ B. 张鲁占据汉中,没有设置官吏,都用祭酒来治理,统治有方,在汉中称雄割据将近三十年。‎ C. 太祖率大军入蜀征讨张鲁,张鲁兄弟联手抵抗,但兵败,逃奔南山进入巴中躲避。‎ D. 汉宁百姓从地底下挖得玉印以后,有人要尊奉张鲁为王,张鲁听从阎圃的劝告,没有称王。‎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焉死,子璋代立,以鲁不顺,尽杀鲁母家室。‎ ‎(2)民有地中得玉印者,群下欲尊鲁为汉宁王。‎ ‎【答案】10. A 11. C 12. C ‎ ‎13. ⑴刘焉死后,其子刘璋代立,以张鲁不顺从,杀了张鲁母亲一家。‎ ‎⑵有百姓从地里得到玉印,部下打算尊奉张鲁为汉宁王。‎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尤其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句意为:张鲁率全家出来,太祖迎接他并任命他为镇南将军,用客人的礼节款待他,封他为阆中侯,食邑一万户。从句意和语法结构上看,“鲁尽将家出”中,“鲁”作主语,“将”“出”作谓语,“家”作宾语,结构完整,应断开;“太祖逆拜鲁镇南将军”中,“太祖”作主语,“逆拜”是谓语动词,“鲁”是宾语,“镇南将军”作为对“鲁”的结果补充,句意结构完整,应断开;“待以客礼”中,应是“以客礼待”的倒装,句意结构完整,应断开;“封阆中侯”与“邑万户”形成并列,表述对张鲁的奖赏内容,意为“封他为阆中侯,食邑一万户”,句意完整,应断开。故本句断句为“鲁尽将家出/太祖逆拜鲁镇南将军/待以客礼/封阆中侯/邑万户”,与A项相符。故选A。‎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C项,“多用来指开国帝王的谥号”错误。太祖为开国皇帝的庙号,不是开国帝王的谥号。选项解说不正确。A、B、D项解说正确。本题要求选择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C项,“张鲁兄弟联手抵抗”错误。根据原文“建安二十年,‍太祖‍乃自散关出武都征之,至阳平关。鲁欲举汉中降,其弟卫不肯,率众数万人拒关坚守”可知,张鲁打算投降,张卫主张抵抗。选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A、B、D项概括和分析正确。本题要求选择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的一项。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关键词有(1)以,因为;不顺,不顺从;尽,全部。(2)民有地中得玉印者,定语后置句,有地中得玉印之民;群下,部下;尊,尊奉。‎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 ‎ ‎ ‎ 张鲁字公祺,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其祖父张陵,客居蜀地,在山中修道学鹤叫,造符书来迷惑百姓,跟他学道的人要出米五斗,所以世称“米贼”。益州长官刘焉任命他为督义司马,与另外一司马张修带兵共同攻打汉中太守苏固。张鲁袭杀张,夺其兵马。刘焉死后,其子刘璋代立,以张鲁不顺从,杀了张鲁母亲一家。张鲁于是割据汉中,以鬼道教化人民,自称为“师君”。那些来学道的人,最初都叫做“鬼卒”。接受其道并深信不疑的人叫做“祭酒”。他们各自率领部众,部众多的人称作“治头大祭酒”。张鲁没有设置官吏,都用祭酒来治理,汉人和少数民族都感到快乐和满意。张鲁在巴郡、汉中称雄割据将近三十年。‎ ‎ 汉朝末年,朝廷无力征服他,就尊封他为镇民中郎将,担任汉宁太守,只不过进奉贡品罢了。有百姓从地里得到玉印,部下打算尊奉张鲁为汉宁王。张鲁的功曹阎圃进谏张鲁说:“汉中的民众,户数超过十万,物产丰富,土地肥沃,四面地势险要;向上辅佐天子,可以成为齐桓公、晋文公一样的人物,其次也比得上窦融,可以终身富贵。现在接受皇帝设置官员,势力足以专断一方,不必急着称王。希望暂且不要称王,不要成为祸首。”张鲁采纳了他的话。韩遂、马超叛乱,关西百姓从子午谷投奔张鲁的有几万家。‎ 建安二十年,太祖从散关经过武都征讨张鲁,到达阳平关,张鲁想献出汉中投降,他的弟弟张卫不肯,率领几万人在关口坚守。太祖攻破了阳平关,进入蜀地。张鲁听说阳平关已经被攻陷,将要磕头归降,阎圃又说:“现在被迫前往,功劳一定很小。不如依附杜濩和投奔朴胡共同抗拒,然后再投降,功劳一定大。”于是奔向南山进入巴中。身边的人想把宝物、财货、仓库全都烧了,张鲁说:“我本要投降朝廷,但是意愿没有实现。现在出走,避开对方军队的锋头,并没有恶意。宝物、财货、仓库,是归国家所有的。”于是封好仓库离去了。太祖进入南郑,十分赞赏张鲁。又因为张鲁本来是有善意的,派人进行安慰说服。张鲁率全家出来,太祖迎接他并任命他为镇南将军,用客人的礼节款待他,封他为阆中侯,食邑一万户。‎ 封张鲁的五个儿子和阎圃等人都为列侯。为自己的儿子彭祖迎娶张鲁的女儿。张鲁死后,谥号为原侯。‎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两2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④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韩十四:名不详,十四是指他的排行。②老莱衣:传说春秋时代楚国隐士,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欢娱他的双亲。③黄牛峡:长江峡名,在今湖北宜昌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④白马江:在蜀州,当时诗人寓居于此,此诗为诗人在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而作。‎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苍劲中蕴藏一股郁抑之气,暗扣题目,交代背景,揭示战争把天伦之乐、甚至人间万事都破坏的现实。‎ B. 颌联写自己与朋友的经历,前后形成流水对,用自己的经历引出对方的遭遇,宾主分明,寄寓遥深,一气流贯。‎ C. 颈联虚实结合,实写黄牛峡水声回响不绝,虚写稀疏树影在白马江边掩映摇曳,秋意更深,景象更觉怅然。‎ D. 尾联“此别”总括前面离别的情景,“各”字收束全诗,“犹恐”二字与“叹息人间万事非”前后呼应,意味深长。‎ ‎15. 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14. C 15. ①对国家战乱动荡、人间世事沧桑的忧愤:首联诗人叹息干戈遍地的今天,老莱子彩衣娱亲的美谈已经很难找到;②对骨肉同胞的思念,对家破人散的哀痛:颔联写自己与弟妹离散,朋友韩十四与父母不知哪里相见;③与朋友分别的离愁别绪:颈联写朋友离去后,诗人依然凝想入神;④对朋友的勉励之情:劝告朋友分别之后各自努力,珍重前程;⑤对未来的担忧:世事难料,担心不能与韩十四一同回乡。‎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C项,“实写黄牛峡水声回响不绝,虚写稀疏的树影在白马江边掩映摇曳”错误,这是对诗歌的技巧分析有误;“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前一句写水声,应是听到黄牛峡的水声,后一句写稀疏的树影,这是看到,故前者为虚,后者为实,应为“虚写黄牛峡水声回响不绝,实写稀疏的树影在白马江边掩映摇曳”。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解析回答此题要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风貌和社会状况。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有助于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结合“杜甫”的创作风格、生活经历分析。首句诗人感叹古代老莱子彩衣娱亲这样的美谈,然而在他这个时候,干戈遍地,已经很难找到。这就从侧面扣住题意“觐省”,并且点示出背景。第二句,诗的脉络继续沿着深沉的感慨向前发展,突破“不见老莱衣”这种天伦之情的范围,而着眼于整个时代。安史之乱使社会遭到极大破坏,开元盛世一去不复返了。诗人深感人间万事都已颠倒,到处是动乱、破坏和灾难,不由发出了声声叹息。“万事非”三字,包容着巨大的世上沧桑,概括了辛酸的人间悲剧,表现出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三、四两句,紧承“万事非”而来,进一步点明题意。送友人探亲,不由勾起诗人对骨肉同胞的怀念。“无家寻弟妹”表现了对骨肉同胞的思念,对家破人散的哀痛。五、六两句,描写分手时诗人的遐想和怅惘。诗人伫立白马江头,目送着韩十四登船解缆,扬帆远去,逐渐消失在水光山影之间了,他还在凝想入神,饱含作者对友人的惜别之情。尾联更是余音袅袅,耐人咀嚼。出句是说,分手不宜过多伤感,应各自努力,珍重前程。 “犹恐”二字,用得很好,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与“叹息人间万事非”前后呼应,意味深长。‎ ‎【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写《阿房宫赋》论述六国和秦朝灭亡的原因时说都阐述了善待百姓的重要性,如果六国当年能善待百姓,“____________”;如果秦人能善待六国之人,“_________”,又怎么会灭亡呢?‎ ‎(2)白居易《琵琶行》中善于借助“月”这一意象来烘托意境或表情达意,如借“___________”衬托琵琶女演奏技艺的高超;又借“________”衬托琵琶女婚后的孤寂。‎ ‎(3)《曹刿论战》中,齐军大败之后,曹刿观察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远望齐军的队伍,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最终决定“逐齐师”。‎ ‎【答案】 (1). 则足以拒秦 (2).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3). 唯见江心秋月白 (4). 绕船月明江水寒 (5). (吾)视其辙乱 (6). 望其旗靡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的默写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唯”“辙”“靡”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节气是农历的花朵,是时光的碑刻。它是科学的,也是诗性的。谷雨,春天最后的节气,一个唯一将物候与稼穑农事紧密对应的季节。“清明断雪,谷雨断霜”,谷雨的到来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极利于谷类作物的生长。古时人们将谷雨分为三候:初候,萍始生;二候,鸣鸠拂其羽;三候,戴胜降于桑。先民观察总结的物候不只是偶然挑选以做记认岁月时令的符号,在与人类共生的历史里,也以其物性与众不同,进入了人文殿堂。不仅浮是一味中药,更有中国人对人生社会的一种兴寄体现出来。它因有漂泊无定之意而常被用作感慨人生如白衣苍狗。张岱《夜航船》中说“布谷即斑鸠。”谷雨时节,布谷鸟若不梳理羽毛,则可能说明农作物歉收,天地不洽,便难以政通人和。诗人们更是移情于物,却将布谷与亡国相联,在它身上寄托无限哀伤。戴胜鸟降于桑树,提醒人们养蚕,如若不落,政令教化便会落空。于是,戴胜便成为吉祥鸟,也是春暖大地的象征。沿节气行走,谷雨在知性的诗中跳跃,于雅士的茶杯中飘溢,在农人的梦里浸润。或许,只有在茶的清香中,谷雨的另一个阐释才具有说服力。古文字中,“谷”“浴”最初的读音与意义并无二致。( ),无数从寒冬蜷缩过来的脊梁都期待着酣畅淋漓地释放。‎ ‎17. 文中四处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谷雨,春天最后的节气,一个唯一将物候与稼穑农事紧密对应的节气。‎ B. 不仅浮萍是一味中药,更是中国人对人生社会的一种兴寄体现出来。‎ C. 诗人们更是移情于物,将布谷与亡国相联,在它身上寄托无限哀伤。‎ D. 谷雨在农人的梦里浸润,在知性的诗中跳跃,更于雅士的茶杯中飘溢。‎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一场透雨真正的浇濯对象,又何尝不是我们自己,就像茶叶在杯中一点点地舒展 B. 就像茶叶在杯中一点点地舒展,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被一场透雨浇濯的真正对象 C. 一场透雨把我们当成真正的浇濯对象,这又何尝不像那茶叶在杯中一点点地舒展 D. 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被一场透雨浇濯的真正对象,就像茶叶在杯中一点点地舒展 ‎19. 文中加点词语不能用括号内词语进行替换的一项是 A. 与众不同(异乎寻常)‎ B. 白衣苍狗(白驹过隙)‎ C. 政通人和(河清海晏)‎ D. 并无二致(相差无几)‎ ‎【答案】17. B 18. A 19. B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A项,原句“谷雨……一个唯一将物候与稼穑农事紧密对应的季节”搭配不当,“谷雨”不是“季节”;选项修改为“谷雨,春天最后的节气,一个唯一将物候与稼穑农事紧密对应的节气”,恰当。‎ B项,“不仅浮是一味中药,更有中国人对人生社会的一种兴寄体现出来”,关联词位置不当,“不仅”移到“浮萍”后;句式杂糅,“更有中国人对人生社会的一种兴寄体现出来”改成“更是中国人对人生社会的一种兴寄”;选项修改不恰当。‎ C项,原句“诗人们更是移情于物,却将布谷与亡国相联”不合逻辑,没有转折的意思,需要删除关联词“却”;选项修改恰当。‎ D项,“谷雨在知性的诗中跳跃,于雅士的茶杯中飘溢,在农人的梦里浸润”分句语序不当,无法与上下文衔接。选项修改恰当。‎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把握语段,注意前后语境的关联。再根据语境合理推导出所要填写的内容。这是一道考查语句衔接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分析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语句之间的陈述对象的一致性以及语句强调的重心。‎ B项,第一个分句强调“茶叶”,应放在句末,与后文“蜷缩的脊梁”相连;‎ C项,前半句强调“透雨”行为,与后半句“像那茶叶在杯中一点点地舒展”的主体“我们”不匹配;‎ D项,第一个分句主语是“我们”,与前文衔接不畅。‎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成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 A项,与众不同,跟大家不一样。异乎寻常,不同于平常。二者都有与他事物不同的意思,可换。‎ B项,白衣苍狗,比喻世事变化无常。白驹过隙,形容时间过得飞快。文段中强调的是变化,而不是岁月流逝的速度,所以不能互换。‎ C项,政通人和,政事顺遂,人民和乐,形容国泰民安。河清海晏,形容天下太平。二者可以互换。‎ D项,并无二致,形容没有多大区别。相差无几,形容彼此没有多大差别。此文中都有无区别、无差别的意思,可以互换。‎ 故选B。‎ ‎【点睛】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20.下面一段文字如果加上一些虚词,表达效果会更好。为此,请将下面的虚词插入文中适当的地方。插入后,将紧接虚词后的词语或短语填在横线上。‎ ‎“清白家风不染尘,冰霜气骨玉精神”。‎ ‎ 严格的家教、、良好的家风,如同无声的教诲,会在言传身教中帮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会在润物无声中助孩子立起人生坐标,让人终身受益。家风建设十分重要,时代发生多大变化,生活格局多么不同,要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1)不仅_______(2)更_______(3)也正因此_______(4)不论_______(5)都________‎ ‎【答案】 (1). 不仅会在言传身教 (2). 更会在润物无声 (3). 也正因此家风建设 (4). 不论时代 (5). 都要注重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虚词填空。高考对虚词的考查有两种题型:一是辨析句子中虚词使用的正误,一是选择恰当的关联词填空。考查的重点在虚词的用法上,因此,分析词语的性质、功能,尤其是用法,对于辨析虚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辨析虚词的方法如下:①从词性的角度辨析。②从词语的适用对象、场合、范围等角度辨析。③从词语搭配的角度辨析。④从表达关系的角度辨析。⑤从语气的角度辨析。主要是指表示语气的副词和助词。所有这些,都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多加体会揣摩。‎ 不仅……更……:表示递进关系,“帮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和“助孩子立起人生坐标”之间存在递进关系。故“不仅”放在“会在言传身教”之前,“更”放在“会在润物无声”恰当。‎ 也正因此:表示总结,“帮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和“助孩子立起人生坐标”都是家风建设的作用,“家风建设十分重要”是对前文的总结。故“也正因此”放在“家风建设十分重要”之前恰当。‎ 无论……都……:表示条件关系,“时代发生多大变化,生活格局多么不同”是“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条件。故“无论”放在“时代”之前,“都”放在“要注重”之前恰当。‎ ‎【点睛】关联词语是复句中用来联结分句与分句,标明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的词语。它有如下特点:第一:作为联结分句、标明关系的词语,关联词语总是标明抽象的关系,可以作为某类复句的特定的形式标志。第二:关联词语性质复杂,能在复句中起关联作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类词语:1、连词。连词是用来做关联词语的主要词类,但并非所有连词都能充当关联词。有的连词不能连接分句,不能连接分句的连词当然不能做关联词;有的连词能连接分句,但如果在某个句子中连接的不是分句,它也不是关联词。2、副词。某些副词可充当关联词。但如果在某个句子中连接的不是分句,它也不是关联词。起关联作用的副词仍旧保留原有的修饰作用。3、有些短语也可以充当关联词语,如“一方面”、“另一方面”。4、关系类型:并列、承接、递进、选择、转折、假设、条件、因果等。‎ ‎21.端午节,又称端阳节,是我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民间有竞渡和食粽子两大习俗。阅读下面这幅图,写一段文字说明画面内容,要求语言简明准确。(不超过70字)‎ ‎【答案】以两座形似粽子的山为背景,山前的水面上有两条竞渡的龙舟,龙舟上有“端午”二字,图的右上方是篆体的“中国节”印章。‎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图文转换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1.要认真审题,整体看图。2.注意细节,图中数字、字母、文字的变形之处往往是作者想要着力表现的内容,也是答题要点所在。3.描述图画构成要素,概括画面内容要全面。4.揭示深层寓意,比如变形之处想要强调的内容,图画体现的地域性特色等。解答时,根据图片中的信息,进行合理的联想,再加以文字说明。本题可先说大的背景,两座形似粽子的山;再说整体形象,两只在水面上竞渡的龙舟;再说细节,龙舟上方写着“端午”二字,龙舟尾部还有篆书印章,文字为“中国节”。‎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寓言,根据要求写作。‎ 土地老了 很久以前,在远离山村的地方有一块肥沃的土地,土地上生长着茂盛的野草和鲜花。山村里住着一个农夫,有一天,他发现了这片土地。从此,一年四季,他便在这片土地上劳作:耕地、播种、浇水、锄草。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丰硕的果实,全家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后来,农夫渐渐老了,死了。农夫的儿子很懒,他不愿去远离山村的土地上劳动。春天播下种子以后不施肥、不松土、不浇水,他再也不管了。结果,一年又一年,土地越来越贫瘠,收成的庄稼越来越少,家里也越来越穷。儿子有气无力地感叹道:“唉,土地老了。”‎ 读完这篇寓言,你有怎样的感想与认识,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答案】吾日三省吾身 土地会老吗?土地的老与不老,荒凉还是茂盛,主要是看人们是否去耕耘它管理它,为它锄草,播种,施肥,浇水。只要辛勤劳作,土地就会焕发勃勃生机,土地就不会老。农夫的儿子太懒了,最后导致土地长满了荒草。农夫的儿子该懂的反思自己。正如古人所说:五日三省吾身。‎ 一代天骄毛泽东曾说过:“世界上没有谁是完美无缺的。”相信这句话你早已耳闻,你是否曾检讨过自己呢?‎ 在源源不断的历史长河中,追溯到几千年前,曾子就早已明白人无完人之理,便“吾日三省吾身”。一次,曾子正在冥思苦想一个问题,这时侍童让他出来吃晚饭,他拒吃,他说:“我今天的任务没有完成,不能吃饭。”便继续想着,直至想出来才吃饭。并且一边吃饭一边回想今天自己有哪里做的不对。你是否也曾这样?‎ 唐朝皇帝李世民,也是一位“吾日三省吾身”之人,他每天在睡前总躺在床上想着自己今天哪里出错了而有失体统,第二天甚至从今以后这样的错误会不会再犯……你做到了吗?‎ 新中国的开国员勋——毛泽东,不也是如此吗?即使再繁忙也总会抽出一些时间,把自己以为好的地方写下来,使自己以后继续发扬。这一切的一切你又做到了吗?‎ 无论是亘古流传的曾子还是万古流芳的李世民,或万人敬仰的毛泽东,如果他们不“吾日三省吾身”,何来如此盛名?哪来唐朝的兴盛不衰、新中国的解放独立?‎ 既然这些“光彩夺目”的人都如此,更何况是我们这普普通通的平常人呢?就像一块闪亮的铁,如不注意保养,天长日久,锈就会把铁“吃掉”。如果我们在骄傲时不知戒骄戒躁,散漫时不懂自我约束,在受到来自自身的、外界的干扰和侵害时不会自我保护,不会“擦拭”,不会“保养”,那么纵然自己曾经也称得上是一块闪亮的铁,那这“闪亮”又能保持多久呢?‎ 正如空气中永远存在着使铁生锈的水气和二氧化碳一样,诱使我们走上歧路,侵蚀我们的肌肤的坏思想,也无时无刻不存在着。但逃避不是现实的,幻想一个真空的氛围也是不能实现的,惟一可行的就是:勤于学习,勤于磨练,勤于自我批评,自我反省,自己身上的污点要赶快擦净,外界有丑恶的东西要坚决抵制。‎ 要时刻反省,深思自己的行为。好剑也需勤擦拭,做人不也是这样的道理吗?‎ 农夫的儿子不懂得这个道理,土地也不会给予他回报。‎ 记住,“吾日三省吾身”,你才会愈渐完美。‎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道材料作文。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说理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写好材料作文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的内涵。材料给出了一则寓言,关键句是“一年四季,他便在这片土地上劳作:耕地、播种、浇水、锄草。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丰硕的果实,全家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农夫的儿子很懒,他不愿去远离山村的土地上劳动。春天播下种子以后不施肥、不松土、不浇水,他再也不管了。结果,一年又一年,土地越来越贫瘠,收成的庄稼越来越少,家里也越来越穷”。分析材料,农夫辛勤耕种,使土地肥沃,收获颇丰,但是农夫的儿子十分懒惰,土地越来越贫瘠,收获很少,最后农夫的儿子还抱怨是土地老了,而不反思自己。从农夫与儿子的对比,可以看出勤劳是致富之本,立意可以是“要热爱劳动”“要敢于吃苦”等;从儿子的抱怨分析,可以从“认识自己”“常常反思自身”等角度立意。注意采用议论文文体,做到观点明确,论证清晰。‎ 参考立意:‎ ‎1、热爱土地,热爱劳动,才能有丰硕的收获 ‎2、要敢于吃苦,有奋斗,加油干 ‎3、正确认识自己的不足,不要推卸责任 ‎4、要善于反思自我 思路示例:“吾日三省吾身”,议论文文体。开篇对寓言进行简短的评价,指出儿子不应该抱怨,而应该自我反思,引出论点“吾日三省吾身”。接着举中国共产党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保持其纯洁性、先进性和勾践卧薪尝胆自我反思,最后三千越甲吞吴的事例,说明反思自身的重要性。最后重申观点,呼吁大家进行自我反思,不断完善自身。‎ 参考素材:‎ ‎1、让大地开满鲜花,首先是源于对大地的热爱。有热爱,守初心,这是故事的第一章。“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爱这土地》——这是著名诗人艾青的经典之作;“我爱这土地”——这是万千诗人的直抒胸臆。是的,生于斯长于斯,人类对大地总是怀有最朴素最本原的深情。“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这不是一种浮泛的普通的感情,而是赤子对母亲的深情,与生俱来,与血同流,与魂同在。《地球,我的母亲》——文学家郭沫若会用母亲来喻指地球;《人类与大地母亲》——‎ 历史学家汤因比也以视大地为母亲一般的情感来书写世界历史。“地球,我的母亲!我过去,现在,未来,食的是你,衣的是你,住的是你,我要怎么样才能够报答你的深恩?”诗人的歌咏代表人类共同的心声。正因为这样深沉而又执著的爱,蚯蚓会坚决留守,甲虫会远道而来,小鸟会不舍离开而又执著归来;因为这样深沉而又执著的爱,人类会热泪盈眶地默默体会,也会热血沸腾地高声歌唱;因为这样深沉而又执著的爱,大地上重新开满了鲜花,大地上永远生机勃勃。‎ ‎2、让大地开满鲜花,最重要的是在大地上劳作。能奋斗,加油干,这是故事第三章。除了爱和希望,戴望舒还“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这就是劳作的力量,奋斗的力量,有所作为的力量。正如歌里所唱的那样,“为她幸福为她富裕为她兴旺”,世世代代的人们在这土地上生活、劳动和奋斗,“为她打扮为她梳妆为她增光”。‎ ‎3、这是一片生你养你的土地,这也是一片厚德载物的土地。有热爱,守初心;怀梦想,不放弃;能奋斗,加油干。因为爱的初心,我们希望大地母亲幸福;因为不弃的梦想,我们坚信大地母亲幸福;因为不懈地奋斗,我们为大地母亲创造了幸福。就这样,我们让大地上开满了鲜花。“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这是动物和土地的故事,也是人类和大地的故事。‎ ‎4、无论丰饶还是贫瘠,无论开遍鲜花还是满目荒芜,这都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因为她像母亲一样无私地养育了人们,因为她随时随地都在牵动人们的心魂和情思。也许有人会像故事中脚踏实地的蚯蚓,始终不离不弃,守望着这片土地,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一点一滴地改变土地的面貌 ‎5、知错就改,永远是不嫌迟的。——莎士比亚 ‎6、有人说,反省能使一个人变得完美。孔子身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千百年来受到中外人民深深地爱戴,在众多数人的眼里,他就是那么的完美。他是怎样做到了呢?是与生俱来的吗?孔子曾对他的弟子说:“吾三日省吾身。”一天内多次的反省,足以让自己弥补不足,使自己更加完美。“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内省也”,将自己与他人对照,弥补缺漏,是提升自我的又一途径。日复一日,长期如此,一个人的错误便会越来越少,自己便会逐步走向完美。‎ ‎【点睛】材料作文写作策略:‎ 一、读懂材料,全面把握 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没有读懂材料必然会模糊作文,以致出现偏题或者离题的现象,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明白内容,理清关系,理解中心,为立意奠定一个较好的审题基础。‎ 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但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这对于把握材料的中心很有帮助。‎ 二、立意求准,力求新颖 材料作文也是“命意作文”,立意好坏直接影响到作文的深刻与否和创新程度,因此,写材料作文,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要尽量在立意上求准求新。‎ 所谓求准,就是要把握住材料内容,牢记主题必须从材料中得来,切不可脱离材料,否则就容易写出失败之作。‎ 所谓求新,就是要努力突破思维定势,超越一般人的惯常思路,应该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不能言,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在“新”字上下功夫,这样写成的文章才有希望焕发出创造的光彩。‎ 三、使用材料,恰当巧妙 在材料作文中,材料在文章中的使用,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一般来说,引用材料有两种形式,即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化用)。根据文体的不同,使用材料也有不同,一般而言,写成议论文,开头最好引述材料,以便更好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其他文体也不能完全脱开材料,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和间接引用一下材料,否则容易造成于材料疏远的感觉。‎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