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冈浠水县实验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八月月考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北省黄冈浠水县实验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八月月考语文试题

浠水实验高中2020届高三八月月考语文试题 命题人:周平 审题:万丽珍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艺术心灵的诞生,在人生忘我的一刹那,即美学上所谓“静照”。静照的起点在于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世务暂时绝缘。这时一点觉心,静观万象,万象如在镜中,光明莹洁,而各得其所,呈现着它们各自的充实的、内在的、自由的生命,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这自得的、自由的各个生命在静默里吐露光辉。苏东坡诗云:“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王羲之云:“在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 空明的觉心,容纳着万境,万境浸入人的生命,染上了人的性灵。所以周济说:“初学词求空,空则灵气往来。”灵气往来是物象呈现着灵魂生命的时候,是美感诞生的时候。‎ 所以美感的养成在于能空,对物象造成距离,使自己不沾不滞,物象得以孤立绝缘,自成境界;舞台的帘幕,图画的框廓,雕像的石座,建筑的台阶、栏干,诗的节奏、韵脚,从窗户看山水、黑夜笼罩下的灯火街市、明月下的幽淡小景,都是在距离化、间隔化条件下诞生的美景。‎ 然而这还是依靠外界物质条件造成的“隔”。更重要的还是心灵内部方面的“空”。司空图《诗品》里形容艺术的心灵当如“空潭泻春,古镜照神”,形容艺术人格为“落花无言,人淡如菊”,“神出古异,淡不可收”。艺术的造诣当“遇之匪深,即之愈稀”,“遇之自天,泠然希音”。‎ 精神的淡泊,是艺术空灵化的基本条件。欧阳修说得最好:“萧条淡泊,此难画之意,画家得之,览者未必识也。故飞动迟速,意浅之物易见,而闲和严静,趣远之心难形。”萧条淡泊,闲和严静,是艺术人格的心襟气象。这心襟,这气象能令人“事外有远致”,艺术上的神韵油然而生。陶渊明所爱的“素心人”,指的是这境界。他的一首《饮酒》诗更能表现出诗人这方面的精神状态:‎ ‎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爱酒,晋人王蕴说:“酒正使人人自远,”“自远”是心灵内部的距离化。然而“心远地自偏”的陶渊明才能悠然见南山,并且体会到“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可见艺术境界中的空并不是真正的空,乃是由此获得“充实”,由“心远”接近到“真意”。‎ 晋人王荟说得好“酒正引人入胜地”,这使人人能自远的酒正能引人入胜地。这胜地是什么?不正是人生的广大、深邃和充实?‎ ‎(摘编自宗白华《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世务暂时绝缘,就能创作出艺术作品。‎ B. 以觉心静观万象,万象如在镜中,呈现着充实的、内在的、自由的生命。‎ C. 与物象形成距离,使物象孤立绝缘,自成境界,美感才有可能产生。‎ D. 美景诞生,除了依靠外界物质条件,更重要的是心灵内部的“空”。‎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借助“空”这个抽象的概念,阐释、分析了美感诞生的条件。‎ B. 文章中举舞台的帘幕、建筑的台阶、栏干等例子意在说明距离产生美。‎ C. 文章多处引用表明其美学观点是在具体分析艺术作品的基础上形成的。‎ D. 文章结合具体例子分析了艺术境界中“空”与“实”的关系,具有辩证意味。‎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东坡诗“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具有丰富的美学意义。‎ B. 周济说“初学词求空,空则灵气往来”,是强调物我交融的创作原则。‎ C. 司空图“落花无言,人淡如菊”,强调人的境界和品格对艺术的影响。‎ D. 陶渊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说明人类语言的局限性。‎ ‎【答案】1. A 2. C 3. D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仔细对照原文和选项,重点是注意选项的表述和原文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A项,表达过于绝对,原文是“艺术心灵的诞生,在人生忘我的一刹那,即美学上所谓‘静照’。静照的起点在于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世务暂时绝缘”。故选A项。‎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題时应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C项,条件不够充分,有些地方引用也是为了论证其美学观点。故选C项。‎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答题时应首先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段的中心句,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对比分析,找出正确答案。D项,故意曲解,陶渊明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体现的是诗人淡泊的一种精神状态,是由“心远”接近到“真意”。故选D项。‎ ‎【点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二)实用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各自时代的偶像。对才华出众、外形靓丽、造型时尚、为人友善、个性独特的明星产生倾慕心理,恐怕是每一代青少年必然经历的心理体验。由于所处的文化环境、传播渠道、审美标准的不同,每一代人对偶像的认知自然会有所差别。然而,在差异化的表象之下,不同时代的人们又会对偶像的概念达成一定的共识,那就是任何优质偶像、大众榜样都应该具有过人的艺术才华、执着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公众形象。 ‎ ‎(摘编自杨洪涛《文艺界需要真正的优质偶像》,2018年8月30日)‎ 材料二 当前文化领域,仍存在一些病态审美现象,这些现象有的不仅是“颜值消费”和“眼球经济”跑偏的结果,更是文娱圈子奢靡浮夸之风的新变种。‎ 一个开放多元的社会,审美自可参差多态,各得其所。然而,凡事都应有度,越过底线就会走向反面——不是审美,而是“审丑”。热捧“小鲜肉”等娱乐造势传递出让人担忧的倾向:在“论美貌你赢不了我”的喧嚣中,演员的自我修养显得无足轻重,一些人演技不好却拿着天价片酬,各种任性都被惯出来了;在“娱乐至上”“流量为王”的误区中,一些影视作品、网络平台、综艺节目刻意迎合低俗口味,消费各种“奇葩”“怪咖”,为博眼球甚至不惜挑战社会公序良俗,散发着猎奇、拜金、颓废的气息。‎ 以文化人,更在育人。这些现象之所以引发公众反感,还因为这种病态的文化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一个社会和国家的流行文化拥抱什么、拒绝什么、传播什么,确乎是关系国家未来的大事。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需要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更需要优秀文化的滋养。‎ ‎(摘编自辛识平《“娘炮”之风当休矣》,新华社北京2018年9月6日电)‎ 材料三 伟大的队伍孕育伟大的精神,刚毅的品格塑造独特的气质。军人气质,是英雄主义的血性,是集体主义的奉献,是永不言败的刚毅,是为国为民的担当。新时代“最可爱的人”身上那种气质之美,为浮躁的社会打开了另一个审美维度,理应引领时代潮流。‎ 而当下,受商业炒作等影响,社会上渐渐刮起一股“阴柔之风”。一些“小鲜肉”“花美男”充斥屏幕,他们看起来弱不禁风却妆容精致,说起话来有气无力且矫揉造作,没有一丝阳刚之气,却被扭曲的“眼球经济”推波助澜。不少人担心,这种反常现象的泛滥,容易影响大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审美观和价值观,进而销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追求。‎ 一个健康的社会,一个向上的民族,应该有昂扬雄健之气概,有敢于开拓之勇力,有青春勃发之精神。如果放任“阴柔之凤”劲吹,让不良文化侵蚀人们的思想,血性阳刚之气和尚武精神就会消退。改变病态审美,扭转矫揉造作,不妨给社会多注入军人气质,把优秀文化品格灌入以青少年为主的大众群体。唯此,方能塑造刚健勇毅的时代气质和自信自强的社会风尚。这一点,也应该永远是公共传播中的主流。‎ ‎(摘编自王宁《用军人气质激扬民族雄风》,2018年10月4日)‎ 材料四 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过美学和美育高潮后,学校美育越来越被分工细密的现有课程体系边缘化了,我们看到的常常只是偏重技能、缺失审美内蕴的“艺术课”或者仅剩知识、脱离现实生活和主体精神世界的所谓“美学课”,而少见品位高雅、内涵丰富、陶冶学生身心的“美育课”。社会转型期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有损美育实施的生态。转型过程中,整个社会难免产生许多浮躁、趋利、庸俗等负面情绪,使得校园文化生态异化,更使得青少年人格发育趋向“空心化”,即愈来愈缺失崇高、阳刚与雄壮的美感元素。不少学生更多沾染的是经济意识、“小我”考量和感官愉悦,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的自觉精神日趋稀薄。“走偏”的文化消费与“病态”的审美创造互为因果,值得忧思。‎ ‎(摘编自潘涌《美育为何难落实》,2017年1月17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青少年在开放多元的社会中可以拥有不同审美选择,但不能变审美为“审丑”。‎ B. 放任“阴柔之风”劲吹,会导致血性阳刚之气和尚武精神的消退,不利于大众群体文化品格的提升。‎ C. 崇高、阳刚与雄壮等美感元素的缺失,容易造成青少年人格发育“空心化”,使得校园文化生态异化。‎ D. 社会转型期难免出现负面情绪。影响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美育要积极应对,充分发挥自身教育优势。‎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偶像具有时代差异性是正常社会现象,每一代青少年经历倾慕偶像的心理体验也属正常。‎ B. 病态审美现象引发公众反感,就是因为这种病态的文化对青少年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C. 病态审美现象由多种因素导致,有的与“颜值消费”和“眼球经济”跑偏存在密切联系。‎ D. 新时代军人身上独特的气质之美可以作为当前社会另一个审美维度,引领时代潮流。‎ ‎6. 如何更好地发挥审美文化对青少年的引领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 C 5. B ‎ ‎6. ①从偶像与榜样来说,应注重提升自身艺术才华,爱岗敬业,展现良好公众形象;②从社会来说,要抵制不良文化侵蚀,以优秀文化滋养青少年; ③从公众传播来说,应以军人气质激扬民族雄风,塑造刚健勇毅的时代气质、自信自强的社会风尚;④从学校来说,应打造品位高雅、内涵丰富、陶冶学生身心的“美育课”。‎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材料,再与选项内容进行比对。‎ C项,“崇高、阳刚与雄壮等美感元素的缺失,容易造成青少年人格发育‘空心化’”错误,选项对“空心化”的原因分析有误,原文“转型过程中,整个社会难免产生许多浮躁、趋利、庸俗等负面情绪,使得校园文化生态异化,更使得青少年人格发育趋向空心化,即愈来愈缺失崇高、阳刚与雄壮的美感元素”,由此可知,“崇高、阳刚与雄壮等美感元素的缺失”是青少年人格发育“空心化”、校园文化生态异化的表现,原因应是“整个社会许多浮躁、趋利、庸俗等负面情绪”。‎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内容的理解能力。题干问的是“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B项,“病态审美现象引发公众反感,就是因为这种病态的文化对青少年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错误,选项对“病态审美现象引发公众反感”的原因分析不全,以偏概全,由原文 “还因为这种病态的文化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可知,原因不只这一个。‎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如何更好地发挥审美文化对青少年的引领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然后根据题干的要求筛选主要信息,再针对筛选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如材料一“在差异化的表象之下,不同时代的人们又会对偶像的概念达成一定的共识,那就是任何优质偶像、大众榜样都应该具有过人的艺术才华、执着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公众形象”,这是对偶像的要求,即要求偶像注重提升自身艺术才华,爱岗敬业,展现良好公众形象;如材料二“以文化人,更在育人。这些现象之所以引发公众反感,还因为这种病态的文化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一个社会和国家的流行文化拥抱什么、拒绝什么、传播什么,确乎是关系国家未来的大事。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需要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更需要优秀文化的滋养”,这是对社会的要求,即社会要抵制不良文化侵蚀,以优秀文化滋养青少年;如材料三“伟大的队伍孕育伟大的精神,刚毅的品格塑造独特的气质”“一个健康的社会,一个向上的民族,应该有昂扬雄健之气概,有敢于开拓之勇力,有青春勃发之精神”“改变病态审美,扭转矫揉造作,不妨给社会多注入军人气质,把优秀文化品格灌入以青少年为主的大众群体。唯此,方能塑造刚健勇毅的时代气质和自信自强的社会风尚”,这是对公众传播的要求,应以军人气质激扬民族雄风,塑造刚健勇毅的时代气质、自信自强的社会风尚;材料四“学校美育越来越被分工细密的现有课程体系边缘化了,我们看到的常常只是偏重技能、缺失审美内蕴的‘艺术课’或者仅剩知识、脱离现实生活和主体精神世界的所谓‘美学课’,而少见品位高雅、内涵丰富、陶冶学生身心的‘美育课’”,这是对学校的要求,应打造品位高雅、内涵丰富、陶冶学生身心的“美育课”。‎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 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犁之梦 张金凤 ‎①大雪覆盖着村庄,北风在树梢吹着口哨。倚在墙角的犁铧透过半透明的油纸,目光越过矮墙,看了看远处:村外田野一片苍茫,梧桐的树枝,却结满密密麻麻的骨朵,那些美丽的紫色喇叭花,现在就在孕育着梦想了呢。正午的阳光煦暖,屋檐滴滴答答开始化雪,犁铧打了个哈欠,做一个酣畅的梦吧,奔波了那么久,漫长的冬天,犁铧歇下来,在墙角听见风吹门环、雪扫屋顶的弦乐。一闭上眼睛,它就梦见了热火朝天的春天。‎ ‎②开犁了。一头牛,一副犁铧,昂然屹立在春天的大地中央。农夫微微前倾着身体扶犁前行。那是一种膜拜的姿势,是对脚下养育众生的土地的膜拜,是对一头拉起生活重载的牛的膜拜,是对深入土壤进行翻新、耕种和收获的犁铧的膜拜。‎ ‎③犁铧经过的土地是有希望的土地。犁铧默默游走在土地深处,如一条水滑的蛇蜿蜒着平平仄仄的诗行。犁铧知道,再坚硬的木架,再锐利的铧尖,都需要牛力的强大,都要那看似轻轻扶着犁的手在把握方向。锐利的犁铧不轻狂不张扬,即便遇到一块石头,它也不叫喊,暗中与它较劲,要么把它擒拿起来,扔到地表;要么被它狠咬一口,在雪亮的刃口上撕出一块疤痕。‎ ‎④有些长满青草的荒地闲散惯了,不喜欢犁铧的打扰,不想过循规蹈矩的日子。荒地跟犁铧打游击,它要用茅根草蔓缠络犁铧、用胸中暗藏的石块狠狠地咬犁铧。它不知道,犁铧内心装着多少爱,犁铧藏在冰冷后面的火焰要将它煨热,煨成一片高贵的土地。‎ ‎⑤犁铧不作声,驯服和教化哪有那么容易?它咬着牙激情四射地耐心翻地。一个农夫要在庄稼地里打磨成形,保持锐利的刚度;一副犁铧,要在耕种中变得强大,屹立如山。犁铧深入大地,划开的土地开着各色花朵,散发着土地深处的泥土香味。有时候,犁铧的花朵上开着前一季残留的麦根豆根;有时候犁铧的花朵里挑起一条雪白的蛴螬;有时候,犁铧攻破了隐藏在地垄间的田鼠洞穴,将翻拣出它储存的口粮;有时候,犁铧挑断了茅草那暗度陈仓的侵略之根,粉碎了它攻占良田的阴谋。‎ ‎⑥犁铧像农事的总管,没有一个细节它不劳心。收获了的土地要耕耘耙平才能涵养住水分保住墒情;给土地下粪肥、开沟播种、垄土覆盖;在平田播种小麦、玉米、大豆,如平水行船,一帆高悬,顺风顺水;地瓜、土豆、萝卜、芋头等则需要筑起高台安放。犁铧翻来覆去地隆土,铸成庄稼们春华秋实的舞台。‎ ‎⑦土地犁得深浅不是铧片能自己主宰的,得那个经年扶犁的农夫把握分寸。播种的深浅要看种子的脾气,还要看土地的墒情、节令的冷暖。湿润的土,种深一点没关系;干燥的天气,种子要浅啊,叫它在水分耗尽之前赶紧出人头地。一副再好的铧片也测不准这么多风起云涌的世故,一季庄稼的成败,还需要一个好庄户把式,他鼻息里嗅到的,皮肤上感触的,脚底下踩到的,甚至睡觉时受过伤的后脊背隐隐作痛的,都是季候。他比物候专家更懂天时地利。‎ ‎⑧新铧片下田的时候紧张不安。它怕自己的锋芒不够锐利,在坚硬的土地面前折损脸面,于是它拼命往深处钻,可是它走不动了。扶犁的手撤回一把犁犋,说,你的心太急;铧片唯唯诺诺,怕伤了庄稼的根,左躲右闪,把犁趟子走得歪歪斜斜,它回头一看,羞愧难当。扶犁的老手纠正它说,万事没有那么周全,伤一点旁根杂须是难免的,只要不走歪路就不会出格。牵牛的孩子把这些话默默记在心里,趁老把式抽烟的空当,他悄悄扶起犁踉踉跄跄在田地上行走。在爹手里那么简单的事,自己怎么做得这样艰难?这山望着那山高的孩子,尾巴开始藏起来。‎ ‎⑨大雪封地,老把式将铧片从木犁身上卸下来,将铧片上犁地积下的泥细细敲掉,用沙石轻轻打磨泥斑的痕迹,收藏一张完成了季节使命的铧片。闲下来的犁和铧片仍旧梦想着在田野里的日子,就像那棵梧桐,内心开出了为春天准备的花,就像那个牵牛的孩子,日里夜里地勤翻着书页,他慢慢知道,每一个姹紫嫣红的春天,花朵都在冬天开始孕育。‎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②段中作者连用四个“膜拜”,将本来平常普通的一幅农耕图描摹得非同寻常,传达出一种神圣感、庄严感。‎ B.‎ ‎ 文章首尾两段在内容上相衔接,在形式上前后照应,意味着人们对梦想的追求周而复始,永不停息,永无止境。‎ C. 文章通篇运用拟人化表现手法,赋予犁以生命和情感,使其与农夫的命运自然融合、紧密相连,增强了可读性。‎ D. 文章围绕农耕文明中颇具代表性的农具——犁来构思全文,表达了作者对正在消逝的农耕文明深深的惋惜之情。‎ ‎8. 本文在选材上的主要角度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9. 文章以犁写人,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人们在追梦过程中应该具备哪些品质。‎ ‎【答案】7. D 8. 一是从犁自身功用的角度,选取了不同季节的农耕经历;二是从犁直接作用对象的角度,选取了土地的种种不同反应;三是从犁的驾驭者的角度,选择了农夫的种种表现与人生感悟。 ‎ ‎9. ①对养育自己的一切心存感激,充满敬畏;②对生活充满希望,不轻狂不张扬,默默奉献;③劳心劳力,不辞辛苦,顽强坚忍;④应时守则,尊重自然,凝聚智慧;⑤沉稳谨慎,宽厚平和。‎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需要首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结合文本内容来筛选比对,分析鉴赏选出正确答案。本题中D项,“表达了作者对正在消逝的农耕文明深深的惋惜之情”表述错误。根据文本,文章围绕农耕文明中颇具代表性的农具——犁来构思全文,但表达的是人们对梦想的追求周而复始,永不停息,永无止境。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选材角度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根据文本内容,确定答题区间,然后分析概括得出正确答案。根据文本“犁铧深入大地,划开的土地开着各色花朵,散发着土地深处的泥土香味。有时候,犁铧的花朵上开着前一季残留的麦根豆根;有时候犁铧的花朵里挑起一条雪白的蛴螬;有时候,犁铧攻破了隐藏在地垄间的田鼠洞穴,将翻拣出它储存的口粮;有时候,犁铧挑断了茅草那暗度陈仓的侵略之根,粉碎了它攻占良田的阴谋”以及“犁铧像农事的总管,没有一个细节它不劳心”等语句可以看出是从犁自身功用的角度,选取了不同季节的农耕经历;根据第④段“荒地跟犁铧打游击,它要用茅根草蔓缠络犁铧、用胸中暗藏的石块狠狠地咬犁铧。它不知道,犁铧内心装着多少爱,犁铧藏在冰冷后面的火焰要将它煨热,煨成一片高贵的土地”以及第③段“锐利的犁铧不轻狂不张扬,即便遇到一块石头,它也不叫喊,暗中与它较劲,要么把它擒拿起来,扔到地表;要么被它狠咬一口,在雪亮的刃口上撕出一块疤痕”等语句可以看出是从犁直接作用对象的角度,选取了土地的种种不同反应;根据第⑧段“扶犁的手撤回一把犁犋,说,你的心太急;铧片唯唯诺诺,怕伤了庄稼的根,左躲右闪,把犁趟子走得歪歪斜斜,它回头一看,羞愧难当。扶犁的老手纠正它说,万事没有那么周全,伤一点旁根杂须是难免的,只要不走歪路就不会出格。牵牛的孩子把这些话默默记在心里,趁老把式抽烟的空当,他悄悄扶起犁踉踉跄跄在田地上行走。在爹手里那么简单的事,自己怎么做得这样艰难?这山望着那山高的孩子,尾巴开始藏起来”等语句可以看出是从犁的驾驭者的角度,选择了农夫的种种表现与人生感悟。‎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清题目要求,然后仔细阅读文本,锁定答题区间,根据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得出答案。本题中,要求文章以犁写人,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人们在追梦过程中应该具备哪些品质。根据文本, “犁铧内心装着多少爱,犁铧藏在冰冷后面的火焰要将它煨热,煨成一片高贵的土地。”‎ 可以概括为:①对养育自己的一切心存感激,充满敬畏;根据文本,“锐利的犁铧不轻狂不张扬,即便遇到一块石头,它也不叫喊,暗中与它较劲,要么把它擒拿起来,扔到地表”可以概括为:②对生活充满希望,不轻狂不张扬,默默奉献;根据文本“犁铧像农事的总管,没有一个细节它不劳心。收获了的土地要耕耘耙平才能涵养住水分保住墒情;给土地下粪肥、开沟播种、垄土覆盖;在平田播种小麦、玉米、大豆,如平水行船,一帆高悬,顺风顺水;地瓜、土豆、萝卜、芋头等则需要筑起高台安放。犁铧翻来覆去地隆土,铸成庄稼们春华秋实的舞台”可以概括为:③劳心劳力,不辞辛苦,顽强坚忍;根据文本“土地犁得深浅不是铧片能自己主宰的,得那个经年扶犁的农夫把握分寸。播种的深浅要看种子的脾气,还要看土地的墒情,节令的冷暖。湿润的土,种深一点没关系;干燥的天气,种子要浅啊,叫它在水分耗尽之前赶紧出人头地。一副再好的铧片也测不准这么多风起云涌的世故,一季庄稼的成败,还需要一个好庄户把式,他鼻息里嗅到的,皮肤上感触的,脚底下踩到的,甚至睡觉时受过伤的后脊背隐隐作痛的,都是季候。他比物候专家更懂天时地利”可以概括为:④应时守则,尊重自然,凝聚智慧;根据文本“扶犁的手撤回一把犁犋,说,你的心太急;铧片唯唯诺诺,怕伤了庄稼的根,左躲右闪,把犁趟子走得歪歪斜斜,它回头一看,羞愧难当。扶犁的老手纠正它说,万事没有那么周全,伤一点旁根杂须是难免的,只要不走歪路就不会出格。牵牛的孩子把这些话默默记在心里,趁老把式抽烟的空当,他悄悄扶起犁踉踉跄跄在田地上行走”可以概括为: ⑤沉稳谨慎,宽厚平和。‎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的是对文意和主旨、艺术特色等理解的考查,考生要注意选项中常见的错误有曲解文意、枉加推断、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问题,考生要结合对文意的理解准确判断选项中的表述是否正确。总之,这类试题考生要注意认真研读作品内容,然后将原文与选项进行认真的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完成这类试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马燧,字洵美,系出右扶风,徙为汝州郏城人。大历中,汴将李灵耀反帝务息人即授以汴宋节度留后灵耀不拜引魏博田承嗣为援诏燧与准西李忠臣讨之师次郑灵耀多张旗帜以犯王师,忠臣之兵溃而西。燧军顿荥泽,郑人震骇。忠臣将遂归,燧止之,忠臣乃还收亡卒,复振。忠臣行汴南,燧行汴北,败贼于西梁固。灵耀以锐卒八千,号“饿狼军”,燧独战破之,进至浚仪。是时河阳兵冠诸军,田悦帅众二万助灵耀,破永平将杜如江等,乘胜距汴一舍而屯。忠臣合诸军战不利,燧为奇兵击之,悦单骑遁,汴州平。迁河东节度留后,进节度使。太原承鲍防之败,兵力衰单,燧募厮役,得数千人,悉补骑士,教之战,数月成精卒。造铠必短长三制,称士所衣,以便进趋。为战车,冒以狡猊象,列戟于后,行以载兵,止则为阵,遇险则制冲冒。器用完锐。居一年,辟广场,罗兵三万以肄,威震北方。建中二年,朝京封豳国公,还军。李怀光反河中,诏燧为河东保宁、奉诚军行营副元帅,与浑瑊、骆元光合兵讨之。于时天下蝗,兵艰食,物货翔踊,中朝臣多请宥怀光者,帝未决。燧以“怀光逆计久,反覆不可信。河中近甸,含之屈威灵,无以示天下”,乃舍军入朝,为天子自言之:“且得三十日粮,足平河中。”许之。贼将徐廷光守长春宫城。燧度长春不下,则怀光固守,久攻所伤必众,乃挺身至城下见廷光。廷光惮燧威,拜城上。燧顾其心已屈,徐曰:“我自朝廷来,可西向受命。”廷光再拜。燧曰:“公等朔方士,自禄山以来,功高天下,奈何弃之为族灭计?若从吾言,非止免祸,富贵可遂也。”未对,燧曰;“尔以吾为欺邪?今不远数步,可射我。”披而示之心。廷光感泣,一军皆流涕,即率众降。燧以数骑入其城,众大呼曰:“吾等更为王人矣!”浑瑊亦自以为不及也,叹曰:“尝疑马公能窘田悦,今观其制敌,因有过人者,吾不逮远矣!”‎ ‎(选自《新唐书·马燧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汴将李灵耀反帝/务息人/即授以汴宋节度留后灵耀/不拜/引魏博田承嗣为援/诏燧与淮西李忠臣讨之/师次郑/灵耀多张旗帜以犯王师/‎ B. 汴将李灵耀反帝/务息人/即授以汴宋节度留后/灵耀不拜/引魏博田承嗣援/诏燧与淮西李忠臣讨之/师次郑/灵耀多张旗帜以犯王师/‎ C. 汴将李灵耀反/帝务息人/即授以汴宋节度留后灵耀/不拜/引魏博田承嗣为援/诏燧与淮西李忠臣讨之/师次郑/灵耀多张旗帜以犯王师/‎ D. 汴将李灵耀反/帝务息人/即授以汴宋节度留后/灵耀不拜/引魏博田承嗣为援/诏燧与淮西李忠臣讨之/师次郑/灵耀多张旗帜以犯王师/‎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舍:古代行军三十里为一舍。此处意思与成语“退避三舍”中的“舍”相同。‎ B. 迁:古代指官职的晋升、调动或贬谪。根据语境,在文中是“晋升”的意思。‎ C. 节度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时,朝廷赐以旌节而得名。‎ D. 王人:古代指国君、天子的使臣或君王的臣民。根据语境,文中意为“国君”。‎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马燧英勇善战,立下赫赫战功。他先是独当一面,打败李灵耀率领的八千“饿狼军”;后来又出奇制胜,歼灭缺乏战斗力的田悦大军,最终平定了汴州。‎ B. 马燧练兵有方,完成边防重任。他在担任河东节度使期间,招募厮役,将其训练成精锐部队;制造铠甲、战车,非常精巧实用,完备了军需,震慑了敌人。‎ C. 马燧思虑深远,认识时局清醒。李怀光谋反,因蝗灾导致军粮匮乏,朝中大臣大多主张宽恕,他却坚决主张讨伐,并入朝进谏,主动请缨,要求平定河中。‎ D. 马燧胆略过人,善于争取敌人。他考虑攻打李怀光难度大,亲临长春宫城下,对不敢下城的徐廷光晓以大义,待其投降之后,仅率领数骑入城,折服对方。‎ ‎13. 把文中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燧曰:“尔以吾欺邪?今不远数步,可射我。”披而示之心。‎ ‎(2)尝疑马公能窘田悦,今观其制敌,固有过人者,吾不逮远矣!‎ ‎【答案】10. D 11. D 12. A ‎ ‎13. (1)马燧说:“你认为我是在欺骗你吗?如今相距不过几步远,可以射死我。”解开衣服把胸膛给他看。‎ ‎(2)曾经怀疑马公能使田悦困窘,今天看他制服敌人,本来就有超过别人的地方,我远远比不上他啊!‎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断句时,要根据上下文,通览全句,在整体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注意人物、事件以及表示时间、官职的关键词,注意表意的逻辑关系。如A项,“反”当从上,“帝”当从下,不能误为“反帝”;“灵耀”当从下,为“灵耀不拜”;以上错误。B项错在“反帝”中间没断开,C项错在“灵耀不拜”中间断开了;D项无误。标点如下:汴将李灵耀反,帝务息人,即授以汴宋节度留后,灵耀不拜,引魏博田承嗣为援。诏燧与淮两李忠臣讨之。师次郑,灵耀多张旗帜以犯王师。故选D。‎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此题D句中“文中意为‘国君’”错,根据文意,这里是“君王的臣民”之意。故选D。‎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项,“歼灭缺乏战斗力的田悦大军”,不正确。原文中说田悦打败杜如江,并乘胜进逼汴州。所以“缺乏战斗力”的说法不成立。故选A。‎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第一句得分点:以:认为;为:是;“不远数步”意思是“相距不过几步”;披:解开;“示之心”中“示”给……看;“之”代词,代指“他”,“心”此处指“胸膛”。第二句得分点:尝:曾经;窘: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田……困窘;固:本来;逮:达到、及,“不逮”比不上、不及。“吾不逮远矣”翻译的时候语序要调整,可翻译为“我远远比不上他啊”。‎ ‎【点睛】对于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题目,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参考译文:‎ 马燧,字洵美。大历年间,汴州将领李灵耀反叛,皇帝只求息事宁人,就授任李灵耀为汴宋节度留后。李灵耀不接受任命,招引田承嗣作为援助。皇帝下诏命令马燧和淮西节度使李忠臣会合讨伐李灵耀。军队驻扎在郑地,李灵耀多多张挂旗帜来进攻官军,李忠臣的军队溃败西逃。马燧军队屯驻在荥泽,郑人看到后很震惊。李忠臣将要撤回,马燧制止了他,李忠臣才回来收拾逃散的士兵,重振军威。李忠臣从汴南行进,马燧从汴北行进,在西梁固打败叛贼。李灵耀率领精兵八千人,号称“饿狼军”,马燧孤军作战打败他们,进军到浚仪。当时,河阳兵是诸军中最强的,田悦率两万兵援助李灵耀,打败了永平军将领杜如江等,乘胜进军到离汴州三十里处屯驻。李忠臣会合各路军队作战失利,马燧出奇兵攻击敌军,田悦单人匹马逃走,汴州平定。调任河东节度留后,晋升节度使。太原自鲍防失败后,兵力弱小,马燧招募仆役,得到几千人,都补充为骑兵,教授他们战斗,几个月后成了精兵。制造铠甲一定按长短分三种规格,使士兵穿着合体,以便快速前进。制造战车,蒙上狻猊图案,在车后安有戟,行军时用来装运兵器,宿营时就作为营阵,遇到险阻时就用来阻挡敌军冲击。兵器锐利军需完备。过了一年,开辟广场,集中三万军队进行演练,威震北方。建中二年,入朝京师,封为豳国公,返回军中。李怀光在河中反叛,皇帝下诏任命马燧为河东保宁、奉诚军行营副元帅,与浑瑊、骆元光合兵讨伐他。当时国内发生蝗灾,军队粮食短缺,物价飞涨,朝中很多大臣请求赦免李怀光,皇帝犹豫不决。马燧认为“李怀光图谋叛逆为时已久,反复无常不能信任。河中在京城附近,放过他有损国威,无法向天下交代”,于是离开军队入朝,主动向天子进言说:“如果能得到三十日粮食,足以平定河中。”皇帝同意。贼将徐廷光驻守长春宫城。马燧考虑长春攻不下,那么李怀光就会固守,长期攻城伤亡必多,于是挺身来到城下会见徐廷光。徐廷光畏惧马燧的威名,在城上拜见。马燧看见他的内心已经屈服,慢慢说道:“我从朝廷来,你可以面向西边接收诏命。”徐廷光拜了两拜。马燧说:“公等朔方将士,从安禄山以来,功高天下,为什么抛弃这些做灭族的行径呢?如果听我的话,不仅能免除灾祸,还可实现富贵。”徐廷光没有回答,马燧说:“你认为我是在欺骗你吗?如今相距不过几步远,可以射死我。”解开衣服把胸膛给他看。徐廷光感动哭泣,全军都流泪,当即率领军队投降。马燧率领几个人马进入长春宫城,众人大喊道:“我们又成为朝廷的人了!”浑瑊也自认为比不上他,感叹说:“曾经怀疑马公能使田悦困窘,今天看他制服敌人,本来就有超过别人的地方,我远远比不上他啊!”‎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小题。‎ 虞美人 秦观 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乱山深处水萦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 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 ‎【注】秦观:“苏门四学士”之一,却不为世所用,一生仕途抑塞。‎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句以“天上”一词先声夺人,写碧桃如同天上和露而种的花卉一般,不同凡响。上句正面见意,下句反面强调,正反相济,褒扬至极。‎ B. 过片细雨如烟,轻寒恻恻,这盈盈如画的花显得更加脉脉含情,无奈春光不由人遣,无法把留,叹息之中尽显伤春之情。‎ C. 尾末两句承上句春光易逝,便不免生出为花沉醉痛饮以排遣愁绪的想法,想沉醉又不能沉醉的矛盾以“何妨”二字委婉道出。‎ D. 全词情感发展万转千回,深沉蕴藉。每一份情感后都紧紧地跟随着对它的否定,最后,在“断人肠”的怨叹声中词情戛然而止。‎ ‎15. “乱山深处水萦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两句描绘了碧桃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C 15. ① “一枝如画”写出了碧桃的美丽;②在乱山深处这样荒凉的处境中“为谁开”,表现了它生长环境的恶劣和不得意的遭遇。③词人以花自喻,寄托了无人赏识,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仔细阅读原诗和所给选项,结合作者身世及写作背景做出判断。‎ C项,“想沉醉又不能沉醉的矛盾以‘何妨’二字委婉道出”分析错误。结尾两句“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意思是就算为君沉醉一场又何妨?就怕我酒醉醒来,而花已凋残,惜花心情无处寄托,要使柔肠寸断了。应该是矛盾的情感以“只怕”二字委婉道出,而不是“以‘何妨’二字委婉道出”。故选C。‎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形象、语言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本题有两问,第一问要求答出“乱山深处水萦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两句描绘了碧桃怎样的特点,考生可仔细阅读诗句,抓住关键词来分析。这两句诗写了在乱山深处萦回盘绕的溪边,一枝碧桃盛开,美丽如画,却没有人来欣赏。其中直接描写碧桃的内容就是“一枝如画”,突出了碧桃美丽的特点。‎ 第二问要求答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考生需要结合词人的身世及诗句的内容来分析。从内容上来看,“乱山深处水萦回”写的是碧桃和生长环境,说明地处荒僻环境恶劣;“为谁开”说明碧桃盛开却无人欣赏,表明碧桃是孤独寂寞无人赏识的,写出碧桃不得志的境遇。再联系词人秦观的身世,由注释可知,秦观是“苏门四学士”之一,才华横溢,然而却不为世所用,一生仕途抑塞,可见词人此时是以碧桃自比,寄托了自己无人赏识,怀才不遇的感慨。考生依据上述分析,可概括出本题答案。‎ ‎【点睛】第1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的理解,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其中A项鉴赏诗歌的语言,B项鉴赏诗句的内容及情感,C项鉴赏诗句内容及语言,D项是对诗歌情感的总体评价。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根据提示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水与舟为喻来写大鹏南飞要有所凭借。‎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的两句是:____,______。‎ ‎(3)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大江气势磅礴、宏伟壮阔的景象。‎ ‎【答案】 (1).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2).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3). 金戈铁马 (4). 气吞万里如虎 (5). 惊涛拍岸 (6). 卷起千堆雪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名句名篇默写能力,采用的是情景式默写的题型,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注意所给句子的出处及作者,还要注意题干中给出的提示,准确书写出答案。本题要注意下列字词的正确写法:负、戈、涛、岸、卷。‎ ‎【点睛】本题考查“名篇名句”的默写能力。从历年高考题来看,名篇名句考查的内容基本上诗词文兼顾,立足课内,也涉及少量课外名句。从考查的倾向来看,主要是富有教育意义和警策作用的哲理句。所考的名句,有一定的迷惑性,而且现在重点考核“理解性默写”,因此提倡考生备考中首先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然后要立足于“写”,避免会背不会写的情况。‎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从形态结构、生理过程、行为方面去分析,动物尽可能节省能量的例子 。但动物为什么又要消耗大量能量进行没有明确目的游戏呢?‎ 对此,研究者们各执己见, 。一些科学家认为,游戏行为是未来生活的排演或演习,使动物从小就能熟悉未来生活中要掌握的各种“技能”,例如追逐、躲藏、搏斗等等,熟悉未来动物社会中将要结成的各种关系。这与动物将来的生存适应 而有科学家认为,动物游戏是为了“自我娱乐”,(  )美国科学家则认为,游戏其实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学习行为。游戏的实践性强,能产生直檨的效果反馈。游戏对动物提供了大量机会,能巧妙她将它们各种自身的天赋技能和复杂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结合起来,因而对幼小动物和成年动物来说,游戏都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学习行为。‎ 目前这些假说都难以圆满解释的问题是,动物在游戏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智能潜力、创造性、想像力、 的通信方式等,都远远超出人们的估计。动物的游戏行为既无目的,又无结果,在动物行为中即兴发生,没有一定模式,没有不变的规则,内容复杂多变,实在令人捉摸不透。‎ ‎17.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而其天性的表现就是“自我娱乐”,正像捕捉食物逃避敌害、繁殖行为等是动物的天性一样。‎ B. 正像捕捉食物、逃避敌害、繁殖行为等是动物的天性一样,其天性的表现是“自我娱乐”。‎ C. 而“自我娱乐”正是其天性的表现,像捕捉食物、逃避敌害、繁殖行为等是动物的天性一样。‎ D. 正像“自我娱乐”是其天性的表现一样,捕捉食物、逃避敌害、繁殖行为等也是动物的天性。‎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游戏为动物提供了大量机会,它们能巧妙地把复杂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自身的各种天赋技能结合起来。‎ B. 游戏给动物提供了大量机会,能巧妙地把它们自身各种的天赋技能和复杂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结合起来。‎ C. 游戏对动物提供了大量机会,它们能用各种自身的天赋技能和复杂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巧妙地结合起来。‎ D. 游戏向动物提供了大量机会,使它们能把自身的各种天赋技能和复杂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巧妙地结合起来。‎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触目皆是 莫衷一是 休戚相关 多姿多彩 B. 比比皆是 莫衷一是 息息相关 丰富多彩 C. 触目皆是 述而不作 息息相关 多姿多彩 D. 比比皆是 述而不作 休戚相关 丰富多彩 ‎【答案】17. C 18. D 19. B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本题中,前面说有科学家认为“动物游戏是为了‘自我娱乐’”,后面应是对“自我娱乐”的解说,D项,解说重心转移,转移到“捕捉食物、逃避敌害、繁殖行为等”方面,这是动物的天性,而不是“动物游戏”“自我娱乐”,排除D项;AB两项的说法过于绝对,“其天性的表现就是‘自我娱乐’”,“自我娱乐”只是天性表现之一,除此之外,还有“捕捉食物、逃避敌害、繁殖行为”等,这就排除AB两项。故选C项。‎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游戏对动物提供了大量机会,能巧妙她将它们各种自身的天赋技能和复杂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结合起来,因而对幼小动物和成年动物来说,游戏都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学习行为”,划线句有三处问题,一是“对动物提供了……”搭配不当,属于介词搭配不当,“对”应改为“为”“给”“向”,这就排除C项;二是“能巧妙她将它们各种自身的天赋技能和复杂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结合起来”语序不当,“巧妙”应该修饰“结合”,应放在“结合”前面,即“巧妙地结合”,这就排除AB两项;三是“各种自身”语序不当,应为“自身各种”,排除C项,故选D项。‎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触目皆是”,眼睛看到的都是,强调“多而易见”,侧重于视觉,满眼都是;“比比皆是”,侧重于空间,到处都是,强调“多”。第一处,主要是强调“动物尽可能节省能量的例子”之多,不侧重视觉,应使用“比比皆是”。“莫衷一是”,指不能决定哪个是对的,形容意见分歧,没有一致的看法;“述而不作”,指将古人的智慧心得加以陈述并没有加入自己的思想,也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第二处,前面说“研究者们各执己见”,可见是说研究者们的看法不一致,应使用“莫衷一是”。“休戚相关”,形容关系密切,利害一致;“息息相关”,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第三处,是说“与动物将来的生存适应”关系很密切,与“利害”无关,应使用“息息相关”。“多姿多彩”,形容颜色形态多样,很多种形状,很多种颜色;“丰富多彩”,形容内容丰富,花色繁多。第四处是说“通信方式”的形式之多,应该使用“丰富多彩”。故选B项。‎ ‎【点睛】此题属于语言表达连贯的语句复位题,既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也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语句复位题指根据所提供的语境,选择与语境最相符、与上下文衔接最连贯的一句话。语句复位题一般是定位选句,大多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做好语句复位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话题是否统一。要注意陈述主体、陈述内容、叙述的角度要保持一致;前后是否勾连。要关注形成句群或复句的各分句之间存在的顺承、因果、假设、并列等关系,做到思路清晰,层次合理;事理是否相承。既要注意注意逻辑关系,如因果、条件、并列、递进、总分、先后、大小、多寡、快慢、轻重、难易、表里等的思维顺序,又要注意符合生活的事理;意境是否协调。要注意画面、情调、风格的和谐统一。或阴沉凄凉,或欢乐热烈,或简洁明快,或隐晦曲折等,文段中所体现的情感意蕴,同其中的物象要高度契合统一;句式是否一 致。如句子的结构、关联词的搭配等,所选的句子要和语段信息前后照应,表意上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音节是否和谐。要考虑语句前后句子的字数、音节、句式、平仄等。‎ 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0.下面是某高三学生参加上海交大自主招生的自荐信片段,其中有五处用词不当,请找出并修改。‎ 我是广丰贞白中学2019届理科实验班的李明,和其他同胞一样,我也要求通过贵校的自主招生来实现我一直以来的夙愿——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我保证,假如我能进入上海交通大学,一定会本着“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校训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成为上海 交大的骄傲。‎ ‎【答案】①“同胞”改为“同学”;②“要求”改为“期待”;③“夙愿”改为“梦想”;④“本着”改为“遵循”;⑤“培养”改为“提升”。‎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本文为自荐信,属于书信体。书信体用语一般比较亲切文雅,注意对象、场合、恰当的语句以及感情色彩等。“同胞”“要求”属于使用对象有误,把“同胞”改为“同学”,把“要求”改为“期待”。“夙愿”与“一直以来”语意重复,把“夙愿”改为“梦想”。“本着”和“培养”属于搭配不当,把“本着”改为“遵循”,把“培养”改为“提升”。‎ ‎21.下面是中国银行信用卡办理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化成一段文字,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 ‎【答案】中国银行信用卡办理需要经过申请、初审、复审、终审、结论五个环节。其中初审环节需要审核内部数据、外部数据,并要经过公安核查。复审环节需要人工审核、电话审核和反欺诈数据审核。‎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这是一副中国银行信用卡办理流程图。流程图做题方法:看清楚题目要求,明确除述对象是什么,把握概念间的关系,方框甲的词语属于关键概念,是流程中的关键环节,(不能遗漏),带箭头的横线展示着事件发展的趋势或动作行为的走向,横线上的词语,属于概念间(环节间)发生关系的方式,起过渡和连贯作用:分析几个概念在整个事件或行为过程中的地位及作用,分析其间的关系,看是否属于因果、条件、递进、并列、转折、承接等,根据此来选定过渡词语或关联词语实施连缀。仔细阅读图,整体从左到右,局部从上到下读图。整体读图:中国银行信用卡办理过程一共有五个环节,先要申请,然后经过初审、复审、终审,最后是结论这个环节。局部读图:其中初审环节需要审核内部数据、外部数据这三个环节,并要经过公安核查。复审环节需要人工审核、电话审核和反欺诈数据审核。本题要求内容完整语言表达简明,表述准确,语言连贯。字数有限制。‎ ‎【点睛】这是一道图文转换题目,图文转化的题目主要有解析徽标、解说题片、描述图片、分析统计图表和漫画等。其次要根据“表”的不同特点去读。表格式要兼顾表格中的多个要素,尤其是“多”和“少”这两头。坐标曲线类要抓住曲线变化的特点;柱状饼状类要抓住各要素的比例分配及其变化情况。再次,特别关注数据,数据是表里最重要的要素,数据的变化,数据间的比较最能反映表中的问题、观点。此外,注意答题表述细节。如数词的运用,善于从纵向、横向、斜向等角度综合分析。‎ ‎22.阅读下面一则漫画,根据漫画的寓意,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个体户 户主:小文盲)‎ ‎【答案】读书无用吗?‎ 小文盲做生意,“茶叶蛋”三个字写错了两个,漫画反映出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一些孩子受读书无用论的影响,放弃读书过早地追求金钱的现实。‎ 对于读书无用论,我是相当的不以为然。我不否认有些人不读书也能靠自我的潜力混得很好,但请注意,这样的人只占极少数。我看到某些论坛上有人说本科生不如专科生,言辞之激烈实在令人叹服,文笔也不错。但是,这样的观点显然是很容易驳斥的。类似的,也有人在议论研究生不如本科生、大学生不如中专生云云,都是些站不住脚的谬论。‎ 就拿那篇说本科生不如专科生的帖子来说吧,作者只看到了少部分优秀的专科生和少部分在大学里混日子的本科生,犯了以偏盖全的错误,直接导致他总结出“读书没有用”的谬论。如果从总体上来说,毕业后谁更能在社会上站得住脚?谁能更有成就?答案就很明显了,必然是本科生。为什么?整个理论修养和人文修养都比你高一筹,你能不服吗?如果按照“读书无用论”的逻辑,那么最优秀的人非斗大的“一”字也不认得的文盲莫属!‎ 无独有偶,某些人只看了就业率,就说研究生不如本科生,这也是有失偏颇的。书读得越多,学习得就越深入,就业面也就相对变狭窄了。因此,研究生一时找不到适宜的工作也是正常的。但是,无论从洞察问题的眼光还是解决问题的潜力上看,研究生总体来说都要比本科生强,尤其是技术含量比较高的项目上,这是毋庸置疑的。‎ 确实,现在许多大小报纸时不时的刊登上某地某人初中没毕业或没上大学就创立了XX公司,成为大富豪……这可能是事实,或者还有一些老一辈的人因以前教育条件差,没有多少文化却成为XX公司的老总甚至百万、千万富翁……这也许事实。于是学生家长便下结论:读书无用,不读书仍能发财。这是盲目的认识,某些人没有文化能够致富,只能说明他们有独特的管理才能和闯劲,又抓住了时代机遇,而不能说因为文化少。社会上有更多的经理部长难道不是读书人吗?如果中国没有钱学森、钱伟长式的人物,现在仍只能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同样智力水平的人,读过大学的跟没读过大学的人一比,差距立刻就显现出来了。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学过数学的人跟没学过数学的人一比较,思考的逻辑的严密性就有很大的差距。‎ 否认读书的重要性,是浮躁的表现,是严重的错误。期望那些读书无用论者能早日醒悟吧。‎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根据要求写作的能力,以材料作文的方式呈现。所给材料是一幅漫画,考生需要仔细分析漫画中的各个要素,理解漫画寓意,确定最佳立意。‎ 审题:‎ 本题所给漫画没有标题,画面上有一个正燃烧着的炉子,炉子上煮着一锅茶叶蛋;炉子下用的柴竟然是“语文”“历史”等学生课本;画面上还有个招牌,上面写着“美味茶叶蛋,五毛一只”,其中“茶叶蛋”三个字写错了两个;招牌上悬挂着营业执照,上写“个体户,户主:小文盲”。这些信息告诉考生,这个茶叶蛋摊点的主人是一个辍学的孩子,他的文化水平不高,等同于文盲。他在应该上学的年龄做起了生意,反映出追求金钱的意思;用课本做柴火来煮茶叶蛋,表明他对读书有着轻视的态度。由此可以看出,这幅漫画揭示出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读书无用”思想在社会上的影响。对于学龄儿童放弃读书,过早经商追求金钱,可以写一写如何认识“读书无用论”,还可分析一下读书与命运的关系;学龄儿童不读书,为了眼前的小利,放弃长远发展,没有远大志向,据此还可以写一写“大志与小志”“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等;也可以分析一下文盲背后的悲剧。‎ 参考立意:‎ ‎(1)读书有用论;(2)驳“读书无用论”;(3)趋小志,丢大志;(4)莫被金钱遮望眼;(5)不要只看眼前利益,应关注长远利益;(6)读书改变命运;等等。‎ 素材:‎ ‎1.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私营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社会上从事简单生产加工和贸易的第一批人通过简单的市场经济而得到经济收入的快速增长,而当时的公有制体制下的国家工作人员收入无法得到显著改善,流传着“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杀猪刀的”不满言论,形成体脑倒挂现象,也导致了读书无用论一时的盛行。‎ ‎2. 知识改变命运:张立勇,因家庭贫困高二辍学南下打工,他擦过皮鞋,当过建筑工人。为了大学梦,他离开广州到清华大学当厨师,努力自学,背会了5本英语教材,过了4、6级,托福考了630分,并拿到北大成教文凭,被网友誉为“英语厨神”。‎ ‎3. 生命是获取知识的工具,只要秉持这个原则,我们不仅会勇气百倍,同时还能尽情生活和开怀大笑!——尼采 ‎ 行文结构:‎ 本题没有限制文体,如写议论文,此题可采用对比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漫画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对比的方式进行论述。如此题可围绕“读书有用”这一中心论点展开论述,先列举知识改变命运的正面事例,如张立勇努力自友誉为“英语厨神”,论证中心论点;然后再分析当下一些人认为读书无用,目光短浅不重视读书,影响个人或子女发展的事例,前后形成对比,最后回扣论点总结全文。注意凸显一下标题、开头、结尾的照应关系。‎ ‎【点睛】漫画类材料作文审题注意以下四个步骤:(1)读懂画意画旨。要先仔细读图,细心审阅,包括标题文字;(2)抓住形象特征。抓住特征,把握本质,就能找到写作材料,顺利地谋篇布局;(3)联系生活实际,揣摩漫画的画中之话,话外之音。展开联想和想象,联想和想象不但可以获得大量写作材料,而且可加深对画旨的理解;(4)最后根据题目要求,议论画面,综合构思成文。写作者要确定适合自己阅历和写作能力的内容和文体,漫画类材料作文一般适合写成观点鲜明的议论文,注意做到内容集中,注重辩证分析。‎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