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徐汇区上海中学2020届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上海市徐汇区上海中学2020届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

‎2019学年第一学期考试 练习二 高三 班 学号 姓名 成绩 积累与应用(10分)‎ ‎1.按要求默写 ‎(1)夕阳下,_______,两三航未曾着岸。(《[______]寿阳曲 远浦帆归》马致远)‎ ‎(2)《踏莎行·雾失楼台》是北宋文人秦观的作品,其中运用比拟手法来形象说明自己愁思之多、之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是处红衰翠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语东流。‎ ‎【答案】 (1). 酒旆闲 (2). 双调 (3). 砌成此恨无重数 (4). 苒苒物华休 (5). 唯有长江水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名句名篇的背诵以及文化常识的储备能力。虽然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但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仍然需要一定的技巧:(1)要突破生僻难写字。 (2)要注意同音异义词。(3)要注意同义异形词。(4)要留意具体环境。(5)要留心语句顺序。 (6)要注意语句出处。本题属于情境默写,不仅要求会背诵相关篇目,还得理解相关意思。所以平时背诵时应该力求理解内容主旨、艺术特色等。另外就是注意易错字,想办法记牢固。本题容易写错的字形有:①旆③砌④苒苒⑤唯。关于双调:元明以来,一般人常把两叠的词称为“双调”,也就是说“调”与格式有关,填词时,词之由前后两阕相叠而成者,谓之“双调”,有前后同段、换头与前后不同之分;仅一段者谓之“单调”。‎ ‎2.综合运用 ‎(1)下列对联,最适合祝贺老师70岁寿辰的一联是( )‎ A.碧桃献岁宜家受福 花甲逢春获寿延年 B.为学有宗古稀成庆 诲人无倦恩重及门 C.乐道安贫音容宛在 因材施教手泽犹存 D.执掌教坛垂七十载 栽培桃李满三千株 ‎(2)根据下面的一段文字,指出3D打印所面临的3个问题。‎ 以3D打印为代表的数字化制造技术,被认为是引发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关键因素。3D打印不需要模具,可以直接进行样本原型制造,因而大大缩短了从图纸到实物的时间。但是,目前的3D打印机只能处理诸如塑料和蜡这样的软材料,而要打印混凝土结构的大型模具,它完成的速度太慢了。而伦理争议也随之而来,例如国外有人就希望通过3D打印自制枪械。另外,只要有图纸和一台打印机,设计师们就很难保护他们的劳动成果。‎ ‎【答案】(1)B ‎(2)材料限制 伦理争议 版权纠纷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对对联的把握能力。要做好本题应该充分了解对联知识:对联是由两串等长、意思完整和互相对仗的汉字序列组成的独立文体。对联的基本格律,离不开如下六要素,即字句相等、句式相称、平仄相谐、词类相当、结构相应、内容相关。本题重点从表达的内容上来看。A项,花甲指60岁,不符合题干要求;B项,古稀指70岁,“为学有宗”“诲人无倦恩重及门”符合了教师身份特点。符合题干要求;C项,“音容宛在”,仿佛还听到他的声音,还看到他的容貌神情。形容对死者的想念,不适合祝贺寿辰用;D项,执教七十载,故年龄远超70,可排除。故选B。‎ ‎(2)本题考查语言运用题里压缩语段的能力。正压缩语段是指根据需要,把一段文字所要表达的重要信息提取出来,并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在语段压缩中,应该压缩的是语段中信息承载量小的文字,即句子的"枝叶",应该保留的则是对整段语言起支撑作用的主干部分。本题属于提取关键词式压缩。这种压缩题型类似于新闻材料中的拟写一句话新闻标题,有一定的规范性,要求更为精练。它要求在主要信息的基础上,提取最能表现内容的关键词语。比如本语段先介绍3D印刷技术的优势,“但是”一转,其后才是提取信息的重点区域,即存在问题,细读信息按照要求提取三个层面:首先是从“只能处理软材料”中得出答案点“材料限制”;其次是从“伦理争议也随之而来”中得出答案信息点“伦理争议”;最后是从“设计师们就很难保护他们的劳动成果”中,得出答案信息点“版权纠纷”。做这类题,列数字、举例子等具体说明部分都不要,提取筛选概括性强,属于方面性质的信息。‎ 阅读(70分)‎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各题。‎ 有关经典的加减法 韩少功 ‎⑴文学经典是一个弹性概念,通常是指那些影响长存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典范、指标、基石的意义。‎ ‎⑵其实,这些作品大多留有知识精英的物权印痕,切合历史上中(产)等阶级的总体心理需求——因为只有读书人才可能掌控评说、课堂、图书馆、文学史,以及向公众传导文学信号的职能。这样说的意思是,草民对民间迷信插得上手,对文学却不大够得着。权贵对公文插得上手,对文学也不大够得着。因此,经过一段不太长的岁月,迷信与公文不知何处去,很多文学作品却依赖众多读书人的齐心合力,仍能顽强地保值增值,一次次重返书架。‎ ‎⑶读书人五花八门,并非统一的整体。有的白皮肤,有的黑皮肤;有的信基督,有的归佛门;有的敢担当,有的颇颓废;有的傍权贵,有的走江湖……于是产生不同的文学标尺,也是常情。但不管他们之间差别多大,既然都读书,既然都在书里泡,就如同一群棋友对棋艺还是会形成大致相近的规则。这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其“经典性”也许跨不出政治红区的边界;《阿凡提的故事》的“经典性”不一定能在基督教地区有效;但《罗密欧与朱丽叶》《西厢记》《红楼梦》之类就不一样了。这些读书人共有的美人梦、精英闷骚、愤世纠结,能引起更广泛和更持久的共鸣,成为兴奋的更大公约数。‎ ‎⑷这印证了一种后现代主义的说法:凡经典都是建构之物,有一个经典化的过程,常常取决于什么人、为了什么、凭借什么来上下其手。‎ ‎⑸不过,这并非事实的全部。地摊上那些花哨的畅销读物能不能成为经典?那么多涉性、涉金、涉官、涉暴的文字,明明挠到了很多人的痒痒肉,不胫而走,呼风唤雨,为什么就很难碰上什么“经典化”的好运气?可见,建构并非无条件的,无法由知识话语权一类来随心所欲。在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笔下,葡萄酒是法兰西人建构出来的一种文化图腾,不一定天经地义。这也许没错。但法兰西人再任性,再有能耐,也没法把阴沟水建构成什么至尊国宝。这里的区别在于:与阴沟水不同,葡萄酒具备了基础条件,具备了候补图腾的可能性,在营养、口感、气味、色泽等方面显示出无可替代的价值优势。这就是后现代主义者不应忘记的另一半真相:思想与艺术终究是硬道理。‎ ‎⑹天不变道亦不变,道不变文亦不变。只要人还没有变成机器人,只要这个最大的“天(自然)”还没变,那么某种普遍的人性之道,或说人类较为广泛和持久的价值共约,就会构成经典化的隐秘门槛,把泡沫逐渐淘汰。托尔斯泰作为一个“思想大户”(切入宗教、道德、政治的时代焦点),乔伊斯作为一个“艺术大户”(竟然发现、开发、释放出意识流这等奇物),就这样跨入了门槛。还有一些“资源大户”,比如《西游记》(佛教文化资源)、《聊斋志异》(道教文化资源)、《三国演义》(帝王文化资源)、《水浒传》(江湖文化资源)等,也是各得先机,各成气象,成为不易绕过去的大块头——至少在中国是如此。相比之下,大仲马、张恨水一类超级写手,再热闹也还是偏轻偏小,在大指标上不给力,最可能就被建构者们的目光跳过去。‎ ‎⑺不难看出,经典化是一个动态过程,却是一种有限界的分布函数。换句话说,“建构”是文化权重者们做的加法;而淘汰和遗忘则取决于天下人心,是更多人在更久岁月里操作的减法,一种力度更大的减法。‎ ‎⑻前者有偶然性;后者有必然性。‎ ‎⑼换句话说,前者是运之所成,靠机缘;后者则是命之所限,靠实力和品质。在这个意义上,大部分文学史其实皆可半信半疑,因为任何一个文学作品,都是在这种加法与减法的双向对冲之下,进入一种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无限漂泊,需等待下一本甚至N本文学史的再度检验。‎ ‎3. 作者第⑴段开篇就提出“文学经典是一个弹性概念”的用意是______________‎ ‎4. 第⑵段画线词语“物权印痕”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第⑶段从_______和______两个方面对文学“经典性”的建构过程进行了阐述。‎ ‎6. 下列对第⑸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连用2个问句突出强调建构是有条件的,并非随心所欲。‎ B. “挠到”“痒痒肉”生动形象地写出那些文字触及了很多症结。‎ C. 举法国葡萄酒文化图腾为例,意在承接上文指出另一半真相。‎ D. 用阴沟水与之作对比,鲜明突出葡萄酒无可替代的价值优势。‎ ‎7. 根据文意,下列有关“经典”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经典是指经过文学史验证之后,具有影响力的作品。‎ B. 被认定为经典的作品都是依赖读书人的齐心合力,才能保值增值。‎ C. 经典的作品具有相近的主旨,能引起读者广泛而持久的共鸣。‎ D. 经典形成离不开文化权重者对其施加的影响。‎ ‎8. 概括全文的行文思路。‎ ‎【答案】3. 引出话题,暗示文学经典有个动态化的建构过程。 ‎ ‎4. 知识精英(或文化权重者)对文学作品作出的具有具有巨大影响力的价值判断。 ‎ ‎5. (1). 个性(差别)。 (2). 共性 6. D 7. D ‎ ‎8.‎ ‎ 文章开头提出了论述对象——文学经典。接着举例说明文学经典多受文化权重者的影响,得出观点经典是建构之物,这是经典化的加法。其后文章从另一方面说明了经典化的条件,即注重思想和艺术,符合价值公约。基于此的淘汰和遗忘是经典化的减法。最后得出结论,任何作品的经典化过程,都需要经受加法和减法的对冲。‎ ‎【解析】‎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理解重要句子的方法:(1)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2)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3)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4)从分析其表达意图入手(5)从分析修辞手法入手。本题运用(1)和(3),首先看着词语“文学经典”,这是本文的中心话题,“弹性概念”,弹性,意思是动态变化,具有伸缩延展性。本句在开头段的第一句,位置作用就是结构思路,具有点明中心话题,照应题目,引出下文,总领全文的作用。‎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指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词典义,而是这个词语在一定语言环境中产生的临时的、附加的、具体的、动态的含义。它可能是临时指代的内容,可能是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借代义,可能是蕴涵其中的作者特殊的思想感情,可能是用来表明某种意图,可能是事物的作用意义,可能是作者的观点立场,等等。这种含义,是既有别于词典义,又与词典义有着某种内在联系的新含义。要做好本题首先应该关照词语所在的句子和段落,即扩展语境,有助于理解该词的含义。“其实,这些作品大多留有知识精英的物权印痕,切合历史上中(产)等阶级的总体心理需求——因为只有读书人才可能掌控评说、课堂、图书馆、文学史,以及向公众传导文学信号的职能。这样说的意思是,……很多文学作品却依赖众多读书人的齐心合力,仍能顽强地保值增值,一次次重返书架。”从中可以得出答案的要点——“知识精英”,这是“物权印痕”关涉的对象,然后提炼出答案中“对文学作品做出的具有巨大影响力的价值判断”。物权的“物”这里专指文学作品,权,是掌控之意,具体而言“印痕”是比喻义,指作品里的价值判断,作品留存的时间,以及作品在方方面面的作用、意义等,综合而言物权印痕应该是知识精英即文学作家们对社会、人生、生活的长久影响。‎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主要段落的层次把握能力。要做好此类型题目,一定要学会抓提示层次的关键词句,再结合意思从逻辑上分类。做本题时首先分析第⑶段的结构布局。首先总说第一层次“读书人并非统一的整体”‎ ‎ “有的……有的……于是产生不同的文学标尺,也是常情”这是本段的第一层次,归纳为差别、不同点或个性;“但不管他们之间差别多大”这是层次间的过渡,从中可以提取出上一层的关键词“差别”,其后便是第二层次“既然都……。这些读书人共有的……能引起更广泛和更持久的共鸣,成为兴奋的更大公约数”,可见本层次关键词是共鸣和公约数,联系第一层次的关键词,再结合两层间的对比转折关系,就可以确定第二层的意思为“共性、相同点”。‎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段落的赏析能力,属于综合性考核,选项设题角度一般有:内容主旨、结构层次、艺术特色(修辞手法等)。‎ A项,“作者连用2个问句突出强调建构是有条件的,并非随心所欲”这是对手法的考查,结合文本判断选项表述是正确的。‎ B项,“挠到”“痒痒肉”生动形象地写出那些文字触及了很多症结,比喻恰当,内容也符合文本,正确。‎ C项,“举法国葡萄酒文化图腾为例,意在承接上文指出另一半真相”,上文是第⑷段的内容是“这印证了一种后现代主义的说法:凡经典都是建构之物,有一个经典化的过程,常常取决于什么人、为了什么、凭借什么来上下其手。”而第(5)开头说“不过,这并非事实的全部”,可见,本段是另起内容,是对上一段的补充。可见第(5)段是第(4)段内容的补充,选项说“承接上文”没问题,说“举法国葡萄酒文化图腾为例”意在“指出另一半真相”也符合文意“这就是后现代主义者不应忘记的另一半真相:思想与艺术终究是硬道理”,所以C项正确。‎ D项,“用阴沟水与之作对比,鲜明地突出葡萄酒无可替代的价值优势”,表述绝对,原文是“这里的区别在于:与阴沟水不同,葡萄酒具备了基础条件,具备了候补图腾的可能性,在营养、口感、气味、色泽等方面显示出无可替代的价值优势”,可见文本只是说“在营养、口感、气味、色泽等方面显示出无可替代的价值优势”,选项漏掉了修饰限制语,扩展了范围,表意绝对,夸大了作用。‎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概念的理解把握能力,具体而言属于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的题型。理解词语的方法主要有:‎ ‎ (1)联系上下文。如果是一个句子中的词语,应该遵循“词不离句”的原则来理解,联系上下文字找出其正确解释。(2)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有些词语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借助生活经验理解词语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3)找近义词、说反义词、换词语等方法理解词语。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一些词语的理解,即通过具体可感的词语进行换词,可以大体明白词语的含义。(4)拆分法。词语一般是由几个字组合而成的,我们可以先把词先拆开理解,再把意思合起来就可以组合出词语的含义。(5)看修辞义。比如比喻象征义、双关义等等。解答本题使用方法(1)联系上下文即可。‎ A项,“经典是指经过文学史验证之后,具有影响力的作品”,表述不当,结合第(1)段“文学经典……在文学史上具有典范、指标、基石的意义”可见并非验证后有影响就是经典,而是“典范、指标、基石的意义”。‎ B项,“被认定为经典的作品都是依赖读书人的齐心合力,才能保值增值”,表述绝对,原文说“很多文学作品却依赖众多读书人的齐心合力,仍能顽强地保值增值”,选项表述漏掉了“很多”这个限定范围的词语。‎ C项,“经典的作品具有相近的主旨,能引起读者广泛而持久的共鸣”表述不当,原文是“这些读书人共有的美人梦、精英闷骚、愤世纠结,能引起更广泛和更持久的共鸣,成为兴奋的更大公约数”,意思是共同的梦想、苦闷、愤慨、矛盾、纠结等情感、心理,并非“相近的主旨”。‎ D项,“经典的形成离不开文化权重者对其施加的影响”,表述符合文意,可见文段(2)首尾句。‎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行文思路的概括能力。具体而言考核的是分层把握层意的能力。要解答此题,需要全面提取信息、细致筛选,精准概括整合。文章开头第(1)段为第一部分,照应题目总说本文的论述对象——文学经典,明确它是一个弹性概念。第二部分(2)到(6)段是分说部分,按照两个层次论述。首先是第一层次,指(2)到(4)段,说明文学经典多受文化权重者(知识精英们)的影响,得出观点经典是建构之物,这是经典化的加法。其后文章从另一方面(5)(6)两自然段,即第二层次,说明了经典化的条件,注重思想和艺术,符合价值公约,基于此的淘汰和遗忘是经典化的减法。(7)(8)(9)作为第三部分,最后得出结论,任何作品的经典化过程,都是动态的,需要经受加法和减法的对冲。‎ ‎【点睛】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标题作用:(1) 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2) 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3) 形式新颖,吸引读者(4) 反映人物情感变化 二、某段起什么作用(1)开头段作用A、开篇点题 (照应文章标题)B、点名所要描写的对象C、引起下文D、渲染气氛E、设置悬念,吸引读者F、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2)结尾段作用A、总结全文,深化主题B、照应题目C、照应开头D、照应全文E、引人深思 三、归纳文章的中心(1) 写人为主:这篇文章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2) 记事为主:这篇文章记叙了(批评了)歌颂了……表现了……(3) 写景状物:这篇文章采用了……手法,借助……描写,赞扬了……抒发了……(4) 游记:这篇文章描写了……表达了……感情(5) 议论文:这篇文章论述了……阐明了……‎ 四、环境描写的作用1、找出文段开头或中间及末尾的环境描写语句。2、公式:(1)……的景物描写,写出了……的景色(或环境),烘托了人物……的性格和品质。(2)……的景物描写,结合人物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3)……的景物描写,反映了……的情景,为全文定下了……的感情基调。‎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各题。‎ 打一个电话 李登建 ‎①从窗前我看见她又出现在楼门口,我决定推迟下楼,我得避开她。‎ ‎②近来我怕碰见她,甚至有点像老鼠害怕猫一样躲着她,可是有时“冤家路窄”,越想躲越躲不开。大前天我一出楼门,她正提着一桶水从水管子那里走过来,问我电话打了没有,我应着一定打,一定打,慌忙脱身;昨天我刚下楼梯,她又攥着笤帚幽灵似的从楼道后转出来,还是问打电话的事,我早把这事忘在脑后了,支支吾吾,贼也似的溜走……‎ ‎③她是新来的清洁工,半个月前才接替了她的前任小刘。她的前任是一个三十来岁的年轻女人,儿子五六岁,像一枚挂在屁股上的钥匙,她干活时那男孩儿就就跟在身后,衣服脏兮兮的,抓过油条的手到处乱摸,就不免叫人厌恶了。那女人也不讲究打扮,蓬头垢面,蜡黄的脸最早总是阴沉着,从来不做出副笑摸样,迎着楼主人们笑着问声好,这样楼主人们对她怎能有好印象?有人说他哪天没拖楼梯,有人说她也不擦擦储藏室的门,尤其是后来,这个女人竟然胳膊上箍着黑纱来干活,给楼道带来一团晦气。楼主人们实在受不了了,几个人串通,坚决要求换掉她,说她不负责任,打扫卫生不积极,不干净。‎ ‎④也许是物业管理处充分考虑了居民的意见,调换来的这个清洁工穿戴整齐,手脚麻利,四十七八的人了模样还挺俊俏。与她的前任明显不同的是,她特爱说话,远远地就跟你打招呼,嘘寒问暖,又是长又是短说个没完。那天我在楼梯上头一回见到她,她就问我在哪个部门上班,孩子学习好不好,又对我说她的孩子大学毕业了,还没找到工作,在家闷着,动不动就发脾气,爷爷一样地难伺候。她就说自己家在南面六里路外的疙瘩李村,人家都有大厦檐砖房她还没有,就得想法出来挣钱。她每天早晨骑着车子来,晚上回去。下雪那天在路上滑倒,从车子上摔下来,现在腿还疼。我问她能拿多少工钱,她前后指了指说,这6座楼12个楼道的卫生都是她打扫,一天下来腿发胀,一个月才500块钱。我说太少了。她说是少,可你不干还有人抢着干,都是托人来的,人家都有关系,她老担心被辞退。说到这里她朝我跟前凑过来,说:“你给俺公司打个电话行不?”我问:“打电话干什么?”“你就说我在这里干得挺好,你们很满意。”她又说,“你不知道,我以前在东区干,大伙儿都夸我干得好,你们不愿意用刘庄的小刘,才把我调过来的,你放心,我保证好好干。”我不假思索地说:“好,我打。”她追着我喊:“我叫李玉梅。”‎ ‎⑤不打这个电话恐怕我就摆脱不了她的纠缠,可是打吧,虽然她来后楼道的卫生状况好像比以前好了,但这才是个开头,现在就下结论是不是为时尚早?而且我打这个电话应该征得全楼住家的同意啊。不过,我自己打个也没有多大关系,她不就是为了保住这个差使吗?这个要求也够可怜的,为她说几句好话也没什么不应该?于是我从桌子上的书堆里翻出她告诉我的那两个号码,抓起电话拨通一个。电话那端的声音很冷漠,我详细说明了情况,为引起他的重视,甚至适当作了艺术夸张,可那苍老的声音只无所谓地“哦哦”了两声,就挂断了。我不甘心,又拨另一个号码,还没等我把话说完,对方就笑起来:“这个李玉梅又来这一套了!”我急了,很严肃地说:“是真的,她真的干得不错!”对方没再说什么,“哈哈”的笑声却更大了。我感到很泄气。我能把这个结果告诉李玉梅吗?‎ ‎⑥转眼春节到了,春节在国人心目中是压倒一切的大节日,放长假,什么活儿都撂下,痛痛快快地玩、闹,沉浸在浓似酒的欢乐气氛中。到除夕夜,燃放大雷子、钻天猴、彩筒的阵势简直就像当年辽沈战役发起总攻,轰轰隆隆,地动山摇,下半夜才归于沉寂,像这场战役取得了最后胜利。早晨我起床后,走到阳台向外面一望,下雪了!晶莹透亮的雪花正粉蝶似的纷纷扬扬地飞舞着,站在窗前似乎能听见蚕食桑叶似的沙沙声。楼外的空地、花池,铺了厚厚的一层雪,丛丛花木变为了琼簇。我家阳台视野开阔,可以望到很远的地方。正在我出神眺望时,忽然发现一豆红粒儿在洁白的雪野上浮动,仿佛丹青妙手的彩笔在一张阔大的宣纸上滴了一点红,又仿佛千树万树梨花中竟有一枝红梅孑然地绽开花瓣,那么鲜艳、动人。它的出现立刻使茫茫玉宇生动无比,这是一首意趣盎然、境界壮丽的诗。渐渐地,这点红在拉长,原来是个红衣女人。红衣女人正朝我们楼走来,近了看清恰是李玉梅。大年初一不在家过年来做什么?我怀着好奇心出来看。‎ ‎⑦李玉梅已经从楼道后的“仓库”里取出扫帚,刷刷地扫楼门前的雪。我受到感动,也拿了一张锨,一边“帮”她干,一边问她为什么今天还来。她说雪得趁早打扫,结了冰就不好扫了,鞭炮皮也得扫掉,要不会刮得到处都是。‎ ‎⑧我问她:“步行走这么远全身不冻透了?”‎ ‎⑨她说骑车子怕再摔倒。‎ ‎⑩扫完我们楼前,她还要到别处去扫。临走,她又央求我:“你能不能给他们打个电话啊?”‎ ‎……‎ ‎(选自《名家精品微型小说排行榜2009》)‎ ‎9. 简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10. 第⑥段画线处塑造人物手法形象,表现力强,请加以赏析。‎ ‎11.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 )‎ A. 小说开头写“我推迟下楼”,躲避她央求我打电话,不仅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更加宣扬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狭隘意识。‎ B. “我受到了感动,也拿了一张锨,一边‘帮’她干,一边问她为什麽今天还来”,话里有话,既含蓄的表达了“我”对女清洁工的同情、赞扬,又为进一步揭示小说的劳动最光荣主题做了铺垫。‎ C. “临走,她又央求我:‘你能不能给他们打个电话啊?’”这看似不合常理的要求,背后蕴含的却是难以言说的艰辛和焦虑,使作者进一步明白了她的动机是纯朴的。‎ D. 清洁工在春节一大早来扫雪,穿着漂亮,她的勤劳、细心使“我”感动,她的信赖、嘱托使“我”心灵颤动,小说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设计细腻又巧妙。‎ E. 对“这个女人竟胳膊上箍着黑纱来干活,给楼道带来一团晦气”的描述, 表现了人们战胜封建礼教残余和危害的信心。‎ ‎12. 有人说,第③段中对“三十来岁的年轻女人”的插叙文字是多余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13. 结合全文,分析标题“打一个电话”的作用。‎ ‎【答案】9.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写“我”推迟下楼躲避她,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兴趣;引发读者探究“我”躲避的原因;引出下文关于清洁工李玉梅的故事。(三点即可) ‎ ‎10. 比喻和环境烘托。用“豆粒”和“红梅”来比喻李玉梅生动形象地表现她春节一大早来扫雪,穿着漂亮。 “在洁白的雪野上”和“一张阔大的宣纸上” 用寒冷的环境来烘托李玉梅大雪天来打扫卫生,表达了对她恪尽职守、勤劳的赞美。 11. CD ‎ ‎12. 答案一 ‎:不多余。写刘姓清洁工的生活和工作,与李姓清洁工共同表现了两名普通劳动者的艰辛生活,丰富了文章内容,深化了主题;刘姓清洁工又是李姓清洁工的衬托,突出了她勤劳、恪尽职守的性格特点。答案二:多余。两人身份相同,形象雷同,写一个人即可;文题以“打一个电话”贯穿全文,刘姓清洁工与此无关,去掉这些文字使文章情节紧凑。 ‎ ‎13. 用打一个电话作为小说的线索,贯穿全文,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情节因为打一个电话的要求得以层层展开;有助于凸显人物性格,女主人公勤劳、尽职尽责的性格在“打一个电话”的多次要求中逐渐鲜明、丰满;表现了“我”通过打一个电话对女主人公从猜疑、知情、帮助到为之呼吁的心路历程,从而表达了作者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和关注;“打一个电话”做题目画龙点睛,文中看似没有正面描写社会群体,但其实处处是在写弱势群体,以小见大,切口很小,主题挖掘深邃。‎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开头段作用的理解把握能力。段落作用题的答题方向:一般从内容、主旨,结构思路,语言修辞等三大方面入手。开头段作用常用术语: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解答本题先概括段意,即明确浅层内容:写“我”推迟下楼躲避她;然后情感态度上可以总结为:我不愿意见到她;其次从结构思路上总结此开头段落的作用为:倒叙写法,先交代事件发生的地点,引出下文的补叙内容——李玉梅其人其事;最后从效果上加以整合:设置悬念,给读者留下困惑种种,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重要语句的能力,也就是对重点句子表达效果的理解和把握能力。理解重要句子的方法:(1)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2)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3)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4)从分析其表达意图入手(5)从分析修辞手法入手。本题主要运用(4)和(5)两种方法。要做好本题首先要明了划线句子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有什么:比喻修辞和环境描写;并解析手法,也就是结合文本具体说明,本体、喻体和相似点:本体(1)是李玉梅,喻体是“一豆红粒儿”和“红梅”,相似点为红色、漂亮;本体(2)“一豆红粒儿在洁白的雪野上浮动”,喻体为“丹青妙手的彩笔在一张阔大的宣纸上滴了一点红”,相似点为鲜艳、动人;本体(3)为“雪野”,喻体为“……宣纸”,相似点为阔大、雪白;本体(4)为眼前所见的画面,喻体为“一首……诗”相似点都是美好的、意趣盎然、境界壮丽;生动形象是效果词。其次明确哪些地方用了环境描写:“在洁白的雪野上”“茫茫玉宇”。“雪”“玉”“茫茫”等词突出天气寒冷,效果上烘托人物美好的品性,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主人公的赞扬之情。‎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其次认真阅读文本,通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然后结合选项鉴赏文章在写作手法上的特点,根据文章在写作上的特点判断选项的正误,最后根据题目要求选出恰当的答案。‎ A项, “更加宣扬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狭隘意识”表述不当,从文来看,文中的“我一开始是忘了打电话”,从后文看也不是宣扬狭隘自私的意识,比如这一段中说“不打这个电话恐怕我就摆脱不了她的纠缠,可是打吧,虽然她来后楼道的卫生状况好像比以前好了,但这才是个开头,现在就下结论是不是为时尚早?而且我打这个电话应该征得全楼住家的同意啊。不过,我自己打个也没有多大关系,她不就是为了保住这个差使吗?这个要求也够可怜的,为她说几句好话也没什么不应该?于是我从桌子上的书堆里翻出她告诉我的那两个号码,抓起电话拨通一个”,可见,文中的我还是做事比较有原则,有同情心,认真、守诚信的人。‎ B项, “又为进一步揭示小说的劳动最光荣主题做了铺垫”表述不当,本文的主题应该是赞美清洁工恪尽职守、勤劳不怕吃苦的朴素人格,以及呼吁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和关注。‎ C项,表述正确,符合文意。‎ D项,归纳正确,符合文意。‎ E项,“表现了人们战胜封建礼教残余和危害的信心”,表述不当,表现的是人们的迷信思想、狭隘意识,以及冷漠自私。‎ 故选C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能力,此类题要求考生能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就阅读而言,探究是学习性阅读与研究性阅读的初步结合,是客观性阅读和主观性阅读的结合。就高考而言,探究性试题是具有一定开放性和独立思考性的试题,要求说出“你的理解”“你的看法”而在文中找不到现成答案的试题。本题可以归类为段落(中间段)作用,具体而言属于插叙内容的作用,也是对段落作用的赏析角度,是一道开放型试题,答案可以选择肯定,也可以否定。本题思维角度有三,从“不多余”这个视角而言:(1)内容主旨层面“选择同类,丰富文本内容,同中求异,鲜明对照中突出人物形象、塑造人物性格,升华、深化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2)艺术特色方面“对比衬托,凸显人格魅力”;(3)情节结构方面,两个清洁工的事情都与打一个电话有关,推动情节发展,结构严谨。答案若选择“多余”,视角与“不多余”相同,答案要点与示例相对照适当改换内容即可。‎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标题作用的把握能力。要做好这道题,应该掌握常见分析思路或答题角度。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定是文章精要内容的提炼、概括与浓缩。分析标题的作用时,应从标题本身、情节结构、内容主旨、表达效果等方面作多角度思考。‎ 首先,从情节结构来看,所有情节都围绕“电话”而来,可见题目“打一个电话”具有串联情节,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可以归结为小说的线索;其次,从内容(人物形象塑造)来看,有助于表现人物勤劳、负责的性格,使得形象更丰满、立体;然后,从主旨情感来看, 围绕“电话”表现“我”对女主人公的一系列情感变化过程,表达了作者呼吁我们的社会应该多一些关爱,对弱势群体给予应该有的同情和帮助;最后,从艺术效果而言,题目暗示了内容情节,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以小见大,言近旨远,言浅情深,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点睛】探究写作意图:‎ 一、答题角度:(1)从人物形象角度分析 (2)从艺术手法角度分析 (3)从主旨角度分析 答题步骤 ‎1、亮明观点; 2、陈述理由; 3、结合文本作合理分析; 4、总结观点;‎ ‎ (注意:语句通顺,表述规范,书写工整。说明:在具体操作中,有时第2点与第3点可以合并。)‎ 二、如何准确答题 ‎1、紧扣文题要求,在文本中寻找依据。探究性试题讲求个性化认识,但认识不能超出文本这一基本范围,所以考生不可对文本只作粗略、肤浅的浏览后就乱作分析,乱下结论,否则容易误解文意。(文本层面)‎ ‎2、依据原文思路,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熟悉作者的情感态度,是答好探究题的第一步。这就要求考生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性和抒情性语句,把握住这些,就能很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以小说来讲,作者对作品中人物所倾注的情感的褒贬,是考生理解人物形象和作品主题的基础。所以考生要搞清楚作者写出了什么事,通过这件事体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表现了什么主题。(作者层面)‎ ‎3、掌握答题要领,准确规范作答。探究性的题目,往往在设置问题时都有“你是如何看的?”或“谈谈你的理解”等语句,因此在回答问题时:第一,亮明自己的观点,用“我对这个问题是这样看的”或“我认为……”等句式来照应题目;第二,分条写出自己的感受或理由。(读者层面)‎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下列小题。‎ 广陵赠别 ‎ ‎(唐)李白 玉瓶沽美酒,数里送君还。‎ 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间。‎ 天边看渌水,海上见青山。‎ 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 ‎14. 本诗共有几个字押韵,正确的一项是 A. 两个 B. 三个 C. 四个 D. 五个 ‎15. 以下评价适合于本诗的一项是 A. 含蓄委婉 B. 雄奇瑰丽 C. 高亢豪放 D. 明快俊逸 ‎16. 本诗是怎样抒写临别感情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答案】14. C 15. D ‎ ‎16. 本诗前两联写饮酒送别,“数里送君还”中的“数里”,写出别情的深厚。第三 联借景抒情,以壮阔的景色写出送别时的洒脱。尾联直接抒情,表达不须因离别而醉酒, 也体现了洒脱的情怀。‎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本诗共有几个字押韵,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诗歌“押韵”这一特点的把握。首先要明确何为“押韵”,指在韵文的创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或者平仄统一,使朗诵或咏唱时,产生铿锵和谐感。即每一句的尾字,其韵母相同或相近。本题是一首律诗,一般是偶数句押韵,即二、四、六、八句的尾字,即“还”“间”“山”“颜”,这几个字都是an韵。‎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以下评价适合于本诗的一项”,这是考查对诗歌语言风格的理解分析能力。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清新,有的古朴;有的绚丽多彩,有的质朴无华;有的语言明朗,有的却含蓄;有的平易近人,有的却险怪奇特。鉴赏语言特色,就是对诗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进行赏析。不同诗人的作品,或者同一诗人不同的诗歌,往往呈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鉴赏语言特色,也就是对诗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方面的赏析,要记忆一些常用术语,如沉郁顿挫、绮丽典雅、清新质朴、简洁明快、雄奇奔放、悲慨沉郁等。这是一首赠别诗,但李白的这首诗一改赠别诗伤感忧郁的常见基调,惜别而不伤别,语言平易自然,意象开阔疏朗,情调昂扬乐观,显示出作者豪放洒脱、风调俊爽的豁达性格。尤其是颈联“天边看渌水,海上见青山”,这是对美好前景的展望,因有了对前景的展望,故尾联中说“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显得极为豁达。A项,“含蓄委婉”不当,所谓“含蓄委婉”,不直言其事,故意把话说得含蓄、婉转一些。这与尾联不合。B项,“雄奇瑰丽”,所写风景雄伟壮观异常美丽,这与诗歌中的景物特点不合。C项,“高亢豪放”,“高亢”指声调或情绪高昂、激动,这与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不合。D项,“明快俊逸”,明白通畅,明亮明朗;洒脱优美超群拔俗。这与诗歌所写之景“渌水”“青山”相合,故选D项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本诗是怎样抒写临别感情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这是考查抒发情感的方式。首联“玉瓶沽美酒,数里送君还”是写携酒送别。开篇未写送别先说沽酒:精美的玉瓶里盛着新买的香醇的美酒,送君数里,终于到达分别的地点。以“数里”写出别情之深厚。颔联“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间”紧承上句,写作者与朋友在长满垂柳的大路边下马停留,临别再饮上几杯饯行的酒。再次表达离别之情。颈联“天边看渌水,海上见青山”是展望美好前景,以“渌水”“青山”“天边”“海上”等壮阔之景来抒写送别时的洒脱。尾联 “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直抒胸臆,畅饮美酒、畅谈友谊,但终究还是要离别。作者好像在劝慰朋友:既然等待你的将是丰富美好的旅程,那么就快点启程吧,我们不须作小儿女的离别时的伤情之态,甚至饯别的酒也不须喝醉。表达离别时的洒脱之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文学徐君家传 ‎[清]魏禧 徐君讳谦尊,字玄初,吴县附学生①,君天资英敏,读书观大略,慕古侠烈之士,好施与,矜然诺。里有争,必造门征曲直,君一言折之。家既落,君委曲以奉甘旨,故乡望公②得与二三故旧歌啸山水间二十余年。一切徭役皆身经理之,不以科兄弟。君之伯性刚卞,君事之弥谨。季读书,君不以贫故竭力佽助。‎ 明末赋役重,首事者往往破家,君条利弊上巡抚张公,公览而击节曰:“此真读书人。”于是广义田以资通区,置役田给诸甲,至今犹食其利焉。崇祯末,旱蝗相仍,民殣于道路,君岁减廪食以资乡里,又劝助有力之家,全活甚众。妻兄弟有老而独者养之二十年,没 葬而岁祀之,君友黄某父子死非所,遗二寡妇一女,君悉心护之,以其女字君从子,故黄氏终身不知有孤寡之苦,黄之姻某喜豪举,忽罹大祸,君营救之为破家。其教子以亲贤友善为第一务。鼎革③初,州郡望人义士多辟地邓尉山、太湖中,君为谋舍馆资饮饩不倦,不复以利害嫌疑介意,而乙酉丙戌间,群盗大起。君以身保障一方、每闻盗则挺身出,纠里中壮士为守御。贼大恨,卒杀公。乡里人皆欷歔流涕曰:“斯人死,我辈无所恃矣。”‎ 或曰:君古游侠之流也。魏禧曰:游侠士以好义乱国,君以好义庇民,此其不同也。 世之盛也,上洁己砺治以利其下,下尽职以供其上,上下相安,而盗贼不作。其衰也,大吏贪纵武威以督其下,小吏朘削百姓,自奉以奉上,细民无所依倚。当是时,千家之乡,百室之聚,苟有巨室魁士,好义轻财利,能缓急一方者,则穷民饥寒有所资,大兵大寇有所恃,不肯失身遽为盗贼。又或畏威怀德,不敢为非,不忍负其人。故乡邑有好义士,足以补朝廷之治,救宰相有司之失,而有功于生民。若徐君者,其庶几于是者与?嗟乎,是非独为徐氏言之也。‎ ‎【注】①附学生:明清科举生员名称之一。②乡望公:对徐谦尊父亲的尊称。③鼎革:指改朝换代。‎ ‎17.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纠里中壮士为守御( ) (2)没葬而岁祀之( )‎ ‎18.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君一言折之( )‎ A.使……屈服 B.指责 C.使……折服 D.证明 ‎(2)全活甚众( )‎ A.全、都 B.保全 C.成全 D.整个 ‎19.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君不以贫故竭力佽助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B. 民殣于道路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C. 上下相安,而盗贼不作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D. 其庶几于是者与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20. 翻译以下句子 明末赋役重,首事者往往破家,君条利弊上巡抚张公,公览而击节曰:“此真读书人。”‎ ‎21. 根据以下事例,概括出徐君的性格特点 事例 性格 家既落,君委曲以奉甘旨 君岁减廪食以资乡里 ‎22. 文章最后一段提及“游侠士”的作用是?‎ ‎【答案】17. (1). 聚集 (2). 通“殁”死亡,去世 ‎ ‎18. CB 19. A ‎ ‎20. 明代末年,各种苛捐杂税非常沉重,主管其事的人经常耗尽家产,徐君逐条列举了赋税中的弊端呈给巡抚张公,张公看了打着拍子赞赏说:“这才是真正的读书人。” ‎ ‎21. 孝顺恭谨 重义轻财 ‎ ‎22. 结尾提及游侠士,由叙到议,表现游侠士之义与徐君之义不同,二者形成对比,游侠士之义是“乱国”,徐君之义是“庇民”, 肯定了徐谦尊这类人在乱世中对国家积极作用,表达了作者对他的赞美。‎ ‎【解析】‎ ‎【17题详解】‎ 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用等知识点。文言实词释义题答题技巧: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是否记得实词意思,更主要是考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所以除了死记硬背,还应该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1)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2)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3)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4)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5)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6)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7)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意。本题“纠”,属于一词多义现象,放在语境中应该释为聚集;“没”,通“殁”死亡,去世。‎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掌握能力,具体而言是对词类活用的检测。常见活用类型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动词活用为名词,数词活用作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1)折,在语境中应该是强调客观使然,属于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折服。‎ 故选C。‎ ‎(2)全,形容词使动,使……全,可以意译为保全。‎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掌握能力。解答此类题,除了借助课本知识迁移,还可用结构分析法,分析该虚词在句中的结构作用,从而推测其意义。‎ A项,均解释为介词“因为”。意义和用法相同;‎ B项,介词,在/介词,到。不同;‎ C项,表因果,因而/表转折,但是。不同。‎ D项,代词,他/助词,一定不同。‎ 故选A。‎ ‎【20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赋分点有:首事者,主管其事的人;往往,经常;破家,耗尽家产;条,逐条列举;上,向上级奏明,呈给上级;览,看;而,承接关系,译为然后;击节,打着拍子,表示赞赏;此真读书人,判断句。‎ ‎【21题详解】‎ 本题表面考查对图表的分析、理解、把握能力,其实暗考的是人物性格整合、归纳、概括的能力。首先要仔细分析原文,①看主人公做了哪些事,从这些事中提炼人物的性格特点;②抓住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认真分析其性格特点;③注意侧面描写,常包含着作者的感情倾向,为定位主人公性格起着重要作用;④结合人物年龄、身份、地位等,加以分析,找出人物性格特点。‎ 本题要求从事件列中归纳人物特点。(1)“家既落,君委曲以奉甘旨”,意思是说“家境中落后,徐谦尊殷勤周至悉心奉养父亲”,可以总结性格特点为:孝顺长辈,恭敬谨慎,细腻周到,体贴入微;‎ ‎(2)“君岁减廪食以资乡里”,意思是说“徐谦尊每年拿出仓库储存的粮食来救济乡亲”,从中可以归结性格特点为: 重义轻财、大公无私、关爱百姓、克己奉公、勇于奉献、乐于牺牲、舍己为民。‎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能力,属于结尾段相关内容作用的解读。结尾段作用题常见思维角度:内容上写了什么(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主旨上表现了什么,结构上与上文、题目、主旨有什么关系,艺术特色有何效果等等。‎ 从表达方式上看写游侠士的部分属于议论,而作为人物传记,上文表达方式主要是叙述,由叙到议,突出表现人物之间的异同,对比中凸显主要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从内容主旨层面看崇尚侠义的人因为喜爱侠义使国家混乱,而徐谦尊凭借侠义来保护百姓,这是他们的行为产生的结果的不同之处,从而彰显并肯定了徐谦尊对国家的积极作用,表达了作者对他的赞美之情。‎ ‎【点睛】答题技巧: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考你是否记得实词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 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 第一种: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 第二种: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 第三种: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 第四种: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 第五种: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 第六种: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 第七种: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参考译文:‎ 徐君名谦尊,字玄初,是吴县的附学生(明清科举生员名称之一),徐谦尊天资聪明反应机敏,读书只了解大概,仰慕古代刚直严正、见义勇为的人,乐于周济别人,谨守诺言。街坊若有争论,必定登门去验证是非曲直,徐谦尊一句话就能使他们折服。家境中落后,徐谦尊殷勤周至悉心奉养父亲,所以父亲能够与几个旧友在山野中歌吟长啸,过一种闲适自由自在的生活达二十多年。所有的徭役都是徐谦尊自己承担,从不将它分摊给兄弟。徐谦尊的伯父性格刚强急躁,他侍奉伯父更加谨慎。最小的弟弟读书,徐谦尊没有因为自己家境贫寒的缘故而阻止,而是竭尽力量资助。‎ 明代末年,各种赋税徭役非常沉重,主管这些事的人经常耗尽家产,徐谦尊分条陈述利弊,呈报给巡抚张公,张公看了击节赞赏说:“这才是真正的读书人。”从这以后,用增加赡养族人或贫困者的田产的方法来资助这一地区,设立共有土地制度来分配田地给各户丁口,到现在还享受这种做法带来的好处。崇祯末年,天旱蝗灾连续不断,许多百姓饿死在道路上,徐谦尊每年拿出仓库储存的粮食来救济乡亲,又劝说有财力的人家也来资助,赖以保全活命的人很多。他妻子的兄弟有一亲人年老而没有后代,徐谦尊供养他二十年,老人死后徐谦尊安葬了他并且每年都去祭祀。徐谦尊的一个姓黄的好友父子死在监狱,留下两个寡妇和一个女儿,徐谦尊尽心救助她们,将他的女儿嫁给自己的侄儿,所以黄氏寡妇和孤女一生都没有感到寡居孤独的苦闷。朋友黄某的亲家喜欢炫耀,忽然遭受了一场大灾难,徐谦尊为援救他耗尽家产。徐谦尊教育孩子要把亲近贤人,爱慕贤才,对别人亲密友好作为最重要的事情。改朝换代初年,州郡中有声望的人和侠义之士都到邓尉山、太湖畔开垦土地,徐谦尊为了安置住所资助饮食不知疲倦,不再因为关系到个人利害或受到猜疑而放在心上。到了乙酉丙戌年间,各种盗贼纷纷出现。徐谦尊冒着生命危险保护一方百姓,每次听说盗贼来了就挺身而出,聚集乡里勇敢的人来防御。盗贼非常恼恨,最后杀了徐谦尊。乡里的百姓都哀叹流泪说:“这个人死了,我们这些人没有可依靠的了。”‎ 有人说:徐谦尊只不过是个古代侠义之辈而已。魏禧说:崇尚侠义的人因为喜爱侠义使国家混乱,而徐谦尊凭借侠义来保护百姓,这是他们的不同之处。朝代兴盛之时,上官保持自身清白励精图治来让百姓得到好处,百姓尽职尽责来供养上官,上下相处平安,那么盗贼也就不会出现。朝代衰落时,大官们贪婪放纵武力威势来监督管理他们的臣民,小的官吏大肆剥削百姓,供养自己又供养上官,弱小的百姓没有什么可以依靠的。‎ 在这种时候,千户人家的乡里,百户人家的聚集地,假如有豪门巨室的大人物,喜爱侠义不看重钱财名利,能缓解一方急难的,那么贫穷百姓饥饿寒冷时有资助的人,战争和盗贼出现时有依靠的地方,就不会失去操守仓促间沦为盗贼。又或者有的人因为畏惧这个人的威力感念恩德,不敢做坏事,不忍心辜负别人。所以地方上有崇尚节义的人,可以用来弥补朝廷治理的不足,补救宰相等大小官员的过失,从而对百姓有功。像徐谦尊这样的人,他或许就是在其中的人吧?唉,这篇传记并不是仅仅为徐谦尊所撰写的。‎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进学斋记 张耒 ‎①古之君子,无须臾而不学,故其为徳无须臾而不进。鸡鸣而兴,莫夜而休,出则莅官治民、事师友、对宾客,入则事其亲、抚其家,教其幼贱,无须臾之间不习其事、学其礼。观天地之道,察万物之理,以究道徳之微妙,未始有顷刻之休,是故其徳日进而不可止。‎ ‎②古之君子,饮食、游观、疾病之际,未尝不在于学。士会①食而问肴烝,则饮食之际未尝不在学也。曾晳风乎舞雩咏而归,则游观之际未尝不在学也。曾子病而易大夫箦,则疾病之际未尝不在学也。今之所谓学者,既剽盗其皮肤,攘掇其土苴②,比于古之人大可愧矣。冠而仕则冠而弃之,壮而仕则壮而弃之。故后世之君子大抵从仕数年,则言语笑貌嗜欲玩习之际,比之进取之初以儒自名者,固已大异矣。‎ ‎③元丰之乙丑,余官于咸平,治其所居之西,即其旧而完之。既洁□新矣,于是取《诗》、《书》、古史陈于其中,暑则启扉,寒则塞向,朝夕处乎其中。余惰者也,故取古之道而名之曰“进学”,而书其说,庶朝夕得以自警焉。‎ ‎【注】① 士会:春秋时晋国卿士。② 土苴:糟粕。‎ ‎23. 可填入第3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 之 B. 其 C. 则 D. 以 ‎24. 对第1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提出古人时刻学习而道德日进的观点,列举生活事实,从正反两方面来阐述。‎ B. 提出古人时刻学习而道德日进的观点,从古人为学和道德日进两方面来阐述。‎ C. 提出古人时刻都在完善道德的观点,以出入之际坚持“进学”的事实来阐述。‎ D. 提出古人时刻都在完善道德的观点,以古人仰观俯察探究事理的事实来阐述。‎ ‎25. 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后世君子为官数年后言行志趣迥异于前。‎ B. 后世君子往往留恋官场,无意追求修身进学。‎ C. 后世君子大多数会贪求世俗享乐,忘记本心。‎ D. 后世君子踏入仕途往往进学之心消磨殆尽。‎ ‎26. 分析第②段所用论证方法的作用。‎ ‎27. 分析第③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23. D 24. B 25. A ‎ ‎26. 论证了古之君子饮食、游观、疾病之际都在进学修身的观点;再以后世君子与古之君子作对比,论证了后世君子不如古之君子能坚持进学修身。‎ ‎(1)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2)举例“士会”论证古之君子饮食、游观、疾病之际(写任何时候、无时不刻,或任意写其中一点也给分)都在进学修身 ‎(3)把后世君子与古之君子作对比,论证后世君子不如古之君子能坚持进学修身 ‎ ‎27. 第3段画线句点明进学斋命名的来由;照应文章标题;表明本文的写作目的,勉励自己勤于进学。‎ ‎(1)来由(写作者为进学斋命名、作者写此文的缘由不给分)‎ ‎(2)照应文题、点明题目、呼应标题、前后呼应 ‎(3)表明主旨:勉励自己勤于进学,自勉,与后人共勉,与他人共勉(写劝勉后人不给分)‎ ‎【解析】‎ ‎【23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可填入第③段方框中的虚词”,这是考查文言虚词的运用能力。“既洁□新矣”,这句话是对居处的描写,前面说“治其所居之西,即其旧而完之”,这是对居处进行修补,后面说“于是取《诗》、《书》、古史陈于其中,暑则启扉,寒则塞向”,这是修补后的布置,中间的句子应是对修补后的居处进行描写,“洁”是指干净,“新”是指与之前不同,这是两个形容词,中间只能用“以”来连接,此处的“以”相当于“而”,是连词,表并列关系,而“之”“其”“则”都没有这一功能。‎ ‎【24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对第①段理解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对文意的理解概括能力。第一段的第一句就提出观点,即“古之君子,无须臾而不学,故其为德无须臾而不进”,也就是说“古人时刻学习而道德日进”,CD两项对观点概括不全,都忽略了“无须臾而不学”这一内容,故排除;从下面的内容来看,“鸡鸣而兴,莫夜而休,……无须臾之间不习其事、学其理”,这是从古人为学的方面来阐述;“观天地之道,察万物之理,以究道德之微妙,未始有顷刻之休,是故其德日进而不可止”,这是从道德日进的角度阐述,A项对阐述的角度分析有误,故选B项。‎ ‎【25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对文意的理解能力。首先到第二段找到划线句,即“故后世之君子大抵从仕数年,则言语笑貌嗜欲玩习之际,比之进取之初以儒自名者,固已大异矣”,这段话是说后世的君子为官多年,言语笑貌喜好等,比起进取之初都已经大有不同,也就是说为官后数年的君子言行志趣于前迥异,故选A项。B项,“留恋官场,无意追求修身进学”错误,在句中没有体现。C项,“贪求世俗享乐,忘记本心”也没有体现。D项,“踏入仕途后往往进学之心消磨殆尽”,句中没有提到进学之心有所消磨,只是说言行志趣与之前不同,故排除这三项。‎ ‎【26题详解】‎ 试题分析:要求“分析第②段所用论证方法的作用”,这是考查论述类文本论证的方法以及论证与论点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包括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古之君子,饮食、游观、疾病之际,未尝不在于学……。今之所谓学者,既剽盗其皮肤,攘掇其土苴,比于古之人大可愧矣”,这是把“古之君子”与“今之君子”进行对比,这是使用对比论证,论证后世君子不如古之君子能坚持进学修身;“士会食而问肴蒸,则饮食之际未尝不在学也。曾晳风乎舞雩咏而归,则游观之际未尝不在学也。曾子病而易大夫箦,则疾病之际未尝不在学也之”,这是列举士会等例,属于举例论证,论证古之君子饮食、游观、疾病之际都在进学修身的观点。‎ ‎【27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分析第③段划线句在文中的作用”,这是考查句段的作用。解答此类题目的方法与现代文一致,只是需要先理解句子意思的。首先理解第三段划线句的意思,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分析其作用。“余惰者也,故取古之道而名之曰‘进学’,而书其说,庶朝夕得以自警焉”,前一句是点明进学斋名字的由来,后一句“庶朝夕得以自警焉”是表达自己的目的,即勉励自己能够勤于进学,这也就与文章的标题“进学斋记”相照应。‎ 作文(70分)‎ ‎28.根据要求作文。‎ 古人曾言:“众人之进,未始不为退;贤人之退,未始不为进。”‎ 注:众人:一般人、普通人。未始:未必。‎ 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谈谈你的想法。‎ ‎【答案】例文:‎ 退也是一种智慧 相传唐代布袋和尚写过一首描写插秧的诗偈:“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偈借插秧写出了中国文化“以退为进”的智慧,充满了辩证法。‎ 唐代大文学家韩昌黎先生一生深悟此法。他连自己的名字也寄寓了以退为进之道。他名“愈”,愈者进也,欲进之必先退之,故取字为“退之”。他在《答侯继书》中对自己的名字进行了解释:“冀足下知我之退,未始不为进;而众人之进,未始不为退也。”‎ 懂得退的人总能达到进,一味求进者只能处在退的境地。看来,退也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智慧。韩愈一生以退为愈。他临虎穴而不畏斧钺,斥佛骨而捋龙须,勇冠三军,忠犯人主,大是大非上愈之进之,何尝退之。潮州之贬,却一反早先“不避诛死”之态,上疏反复陈词,示哀罪己,“戚戚怨嗟”、“忧惶惭悸”,表现出一幅“庸人”之状,以致导致后人对他的“畏死”之饥。其实这正是韩愈的“退之”策略,他对贬佛这大事上并不后悔,只是对上疏时言辞过激,对皇上“不敬”从“不识礼度”上有所反省。‎ 韩愈的“退之”策略终于起了作用,据《新唐书·本传》载,皇帝读了其表,颇“感悔,欲复用之,持示宰相曰:‘愈前所论,是大爱朕。’”韩愈终于凭着退的策略,保全了自己,使自己又有了重回朝廷为民请命的机会,退之终于愈之。‎ 韩愈的经验告诉我们,退是一种不失原则的暂时妥协,是为自己积蓄能量,寻找机会。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必须学会妥协。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邻里之间,部门之间,甚至国与国之间,当矛盾不可调和时,先放一放,退一步,在坚持自己的底线下,彼此照顾各自的核心利益,给别人留下台阶和面子,也就为自己创造了机会,矛盾或可化解于无形中。‎ 妥协、退让也是一门艺术。压抑自己,收敛自己,有时看起来是一种愚,其实是一种大智,大智若愚。孔子的“愚不可及”是一种褒语,与现在的贬义不同,因为在孔子看来,装愚是一种很高的常人难以企及的境界和修养。其实,装愚也是一种退的策略。处处锋芒毕露,必折无疑。在特殊情况下,暂时把锋芒收敛,把聪明掩盖起来,表面上糊里糊塗、碌碌无为,其实心明如镜,这不是屈服,是保护自己的暂时妥协,这既是一种大智慧,也是一种大修养。‎ 自己退一步,为别人留一步,也为自己留下一片“水中天”,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一味求进,誓必挤压别人的空间,最终的结果是自己也无去处。欲成大器,必先退之。请谨记之。‎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篇给材料作文,首先要准确审题,确定最佳立意,然后才能写出一篇高分作文。这类作文的关键首先要分析材料,阐述清楚这类现象产生的原因,从中立意。写作要从现象分析本质,把问题的根源找到,忌浮于表面的论述。这是一则名言警句式作文材料,关键词是 “退”和“进”,也就是本文写作的话题。写这类作文时,一定要扣紧关键词来写作,可以平行并列写退和进,各有其裨益(利)或弊端(缺点),也可以辩证分析,一定意义而言,有时候“退”是一种前进,而“进”却是一种退步。完全抛离“退”和“进”,或者随意更换话题为“舍和得”视为跑题;只写其一,不涉及另一个,视为偏离题意。‎ 立意提示:‎ ‎1.退,是为了更好的前进 ‎2.“进”的背后,实为“退”‎ ‎3.进退之间要做好人生选择 ‎4.“退”一步,海阔天空 ‎5进和退的哲学 ‎6.进退之间,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修养 ‎7. 逆水行舟,以退为进 可用素材:‎ ‎1.锯子一直向前,会有到头的那刻,适时退回锯子才能再次发力;弓始终绷紧,会有拉断的时候,适时将弦放松,才能让箭快速离弦。退不是放弃的借口,不是认输的理由,更不是成功后的满足。能以退为进者,才能真正走上成功路。‎ ‎2.能以退为进者才能走的更稳。在攀登珠峰的路上,面对潜在的危险,26人选择向前,换来永远安息于此的结局。只有克洛普利独自坚持返回大本营。一年后,他成功登顶,实现了队友们已不可能完成的心愿。荣誉会冲破理智,可当弦崩断的瞬间,箭也将应声落地。不是所有的退都不意味着放弃,有时成功也少不了冒险,但若冒的是生命的险又怎等的来成功?留下一串扎实的脚印,才是一段稳步向前的成功路。退,不是放弃,而是成功路上必经的抉择。‎ ‎3.能以退为进者才能走的更高。李开复,在谷歌中国区发展如日中天时离开谷歌,来回穿梭于各大高校演讲,写了一篇又一篇鼓励大学生的文章后,决心开创“创意工场”带动许多成熟的大规模公司帮助中小型企业发展。从苹果到SGI到微软到谷歌的全球副总裁,他在事业路算得上是一帆风顺。当所有人都仰视着全球500强的光芒时,李开复看见的却是小企业创意的潜力,从领导者回归如今 “白手起家”的“创业者”就意味着要走一段没人走过的路,没有人知道结局的路。退,不是满足,而是人生路攀登路上的又一个起点。‎ ‎4.不在退时,随心所欲的停下,这是进的毅力;不在进时,盲目向前,这是退的智慧。在多一份理智后,多一份目标,在多一份目标后,再多一份壮志。‎ ‎5.脚步有进有退,可只因力始终向着一个方向使,木头终会有被锯成脑海中形状的一天。退缩是弱者的行为,前进是强者的行为。在大家的眼中是这样,宁愿前进也不愿退缩。但我不这样看。小踏步的退缩是为了大踏步的前进。暂时的失败不代表永远的失败!退缩不代表认输,而是为了胜利才退缩,是一种为未来着想的方法。‎ ‎6.古语有云,世事如棋。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充满着竞争和对抗,每个人如同棋手,其每一个行为如同在一张隐形的棋盘上布一个棋子,精明慎重的棋手们相互揣摩,相互牵制,人人争赢,下出诸多精彩纷呈、变化多端的棋局。《孙子兵法》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所以我们要学会“退”,退是为了进,它是进攻的第一步,待时机成熟,便可以以退为进,从而获得成功。人,确实是应当敢于拼搏,但这个拼搏是建立在清楚了解自己的能力上的。如果不了解自己的能力,只会是以卵击石,白白葬送自己,这只是莽夫的行为。聪明之人,会懂得知难而退,懂得怎样去拼搏。‎ ‎7.小溪放弃平坦,是为了回归大海的豪迈;落叶离开枝干,是为了期待春天的灿烂;蜡炬燃烧完美的躯体,是为了拥有一世的光明。在人生的旅程之中,有太多的诱惑,不懂得放弃,只能在诱惑的漩涡中消沉;有太多的欲望与奢求,不懂得放弃就在人生的轨道之中消失方向;有太多的享受,不懂得放弃,只能沉浸在短暂的享受之中。‎ ‎8.人们常常把追求的目光盯在遥不可及的远方,而对近在咫尺的宝藏却视而不见,宁愿历尽千辛万苦去寻找虚无缥缈的成功,也不愿意看见身边唾手可得的财富。幻想再美也只是幻想,只有选择放弃才是一种理智的体现!成功人生不在于一时的得失,因为“拳头收回来,打出去才更有力量”!‎ ‎9.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中国熟语 ‎10.船在水中行,哪能总是顺水顺舟?面对湍急的逆流,是选择乘风破浪、与逆流较量到底,还是选择以退为进、待从头收拾旧山河呢?乘风破浪以对逆流,势必险阻繁多、步步唯艰,在逆流中苦熬着忍受一浪高过一浪,也很可能是原地踏步,显然甚不理智,甚至于一不小心遭遇恶浪,弄得舟毁人亡,最终费力事不成,只能空叹息,岂不是得不偿失、因进反退?!‎ 倒不如收帆停桨,任其随波逐流、因风摇荡,哪怕航船正在向既定目标一步步后退,也只管“闲庭信步”,等逆流变缓、风往前吹,再优雅地扬帆起航,一路顺风,直达目的,将那阻人前行的逆流抛诸身后,岂不悠哉、快哉?!在这个信息飞快交换、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年代,我们在拥有更多机遇的同时也正面临更多的挑战,在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下,要想安逸地生存下来,一味蛮干是行不通的。暴风雨中,只有那些看似柔弱的小草才能存活下来,而那些一味顽强抵抗的大树,则大多折断了腰。乘风破浪者,我们不会觉得他是勇者;而心存“以退为进”如此智慧的人,才是真的难能可贵!所以,逆水行舟,不要因“不进则退”而懊恼,“以退为进”才是处世之道。‎ 行文结构:首先拟定一个论点式题目,便于阅卷老师审查作文立意是否切题,不至于误判。开篇引用名言警句,彰显积累的渊博和文化底蕴的深厚。结构上照应题目,亮明观点,中心突出,立意精准。正文主体部分是要是围绕所给材料的出处——韩愈说事,正反对比突出观点;大量引用,说服力强,内容丰富;论证过程中融合了相关典故和故事,提升阅读兴趣。辩证分析说理充分,层次清晰,逻辑性强。首尾紧密呼应,行文严谨,逻辑性强。‎ ‎【点睛】议论文主要包括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论点必须正确。论据是为说明论点服务的,既要可靠又要充分,事实胜于雄辩,是最好的论据。论据也可以是人们公认的真理,经过实践考验的哲理。论证的方法多种多样,常用的方法有:‎ ‎1.归纳法 从分析典型,即分析个别事物入手,找出事物的共同特点,然后得出结论。‎ ‎2.推理法 从一般原理出发,对个别事物进行说明、分析,而后得出结论。‎ ‎3.对照法 对所有事实、方面进行对照,然后加以分析,得出结论。‎ ‎4.驳论法 先列出错误的观点,然后加以逐条批驳,最后阐明自己的观点。‎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