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5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传记训练(全国)15
2019届一轮复习 传记 训练(全国)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2分) 王阳明的人生与学问 吴 光 明宪宗成化八年九月三十日,王阳明诞生于余姚一个官宦之家。幼名为“云”,五岁时改名“守仁”,盖取《论语》“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之意。 阳明十二岁时,开始拜师读书。他经常捧书沉思,思考人生真谛。有一天,他突然问书塾老师:“何为(人生)第一等事?”老师回答说:“惟读书登第耳!”王阳明疑惑地说:“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这个“读书学圣贤”的心愿,表达了少年王阳明要做圣贤的远大志向。 弘治十二年春,阳明二十八岁,第三次参加会试,终于举进士出身。 明武宗正德元年,阳明三十五岁。司礼监掌印太监刘瑾专权跋扈,结党营私,排斥异己。御史薄彦徽等会同南京给事中戴铣,上疏请诛刘瑾等“八虎”。刘瑾大怒,逮薄、戴等人下诏狱,各杖三十。戴铣竟被杖死狱中。时任兵部主事的王阳明挺身而出,抗疏力救,刘瑾遂逮阳明下诏狱,廷杖四十,贬为贵州龙场驿驿丞。 在贬谪龙场期间,王阳明经历了身体与心灵的“百死千难”,但他并未被种种天灾人祸所击垮,而是自强不息,从容应对。面对种种困境,他常常思考“圣人处此,更有何道”的问题。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深夜,他突然大彻大悟《大学》“格物致知”之旨,不禁欢呼雀跃,“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便是所谓“龙场悟道”,其关键在于领悟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道理,其逻辑的结论是求理于心,而非求理于外。这标志着王阳明主体意识的觉醒,也为他日后在讲学中形成良知心学奠定了心灵觉悟的基础。 正德五年三月,王阳明经历了两年贬谪生活后被朝廷起用,升为庐陵知县。他以民为本,推行了多项德政,特别是冒着被罢官处分的风险蠲免了困扰境内百姓的苛捐杂税,深得民众拥护。同时,他敦励风俗,推行孝道,以儒家道德人文精神教化民众,使民风归于淳厚。 正德十四年六月十四日,宁王朱宸濠在南昌起兵反对朝廷。当时,阳明正奉命前往福建,行至途中,仓促闻变,立即回军吉安,调兵“勤王”。在王阳明的精心调度与策划之下,竟能“以万余乌合之兵,而破强寇(宁王)十万之众”,这在军事史上创下了以少胜多的奇迹,也成就了王阳明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和文武双全的历史声名。 从正德十二年到十六年,王阳明大多时间在江西赣州和南昌。这段时期,他经历了自贬谪龙场以来人生最艰难险恶的时期,但种种苦难的磨砺,使王阳明的思想升华到一个新高度,促使他提出了“致良知”的哲学命题,从而完成了阳明学的哲学建构。正如阳明自己总结的:“某于‘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非是容易见得到此”“我此‘良知’二字,实千古圣圣相传一点滴骨血也”。阳明良知之教的成型,不仅使其精神境界升华到新的高度,更使他在复杂险恶的政治斗争中气定神闲、宠辱不惊,自立于不败之地。 嘉靖六年五月,广西田州土司叛乱,数剿无效,朝廷遂命王阳明进剿“乱贼”。王阳明率师抵达广西以后,对思恩、田州地区土司的武装反叛采取了安抚为主、罢兵息战的政策。不到半年,即促使其首领卢苏、王受率数万之众竭诚投降,使得迁延数年、屡剿无效的思田之乱宣告平息。 广西平乱的战事,前后经历一年多;这一年多来,王阳明以衰病之躯,奔走于炎热潮湿、瘴疠遍布的崇山峻岭,可谓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嘉靖七年十月初十,王阳明向朝廷上了平生最后一道奏疏,说明自己“炎毒益甚、遍身肿毒、喘嗽呕吐”的严重病况,请求朝廷允许他回乡养病,其辞悲切。眼见病情日重,他已等不及朝廷的批复了,于是班师北归。于十一月二十五日抵达南安府(今大余县),二十八日晚,舟停青龙铺水面。二十九日上午,他已处于弥留之际,其弟子周积请问有何遗言,阳明只留下了“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八个字,瞑目而逝。享年五十七岁。 (摘编自吴光《王阳明的人生与学问》,有删改) 相关链接: “先生(王阳明)之学,始泛滥于词章,继而遍读考亭(朱熹)之书,循序格物,顾物理吾心终判为二,无所得入。于是出入于佛、老者久之。及至(龙场)居夷处困,动心忍性,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其学凡三变而始得其门。” (选自黄宗羲《明儒学案·姚江学案》,有删改)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阳明先被贬龙场,后困居江西,经受种种苦难的磨砺,始终坚持潜心苦思,终成就了阳明之学。 B.王阳明为戴铣挺身而出,仗义执言,与专权跋扈的刘瑾抗争,表现了他坚持正义、无所畏惧的道德勇气。 C.王阳明提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强调虽圣人之道遥不可及,但自我都可追求主体心灵的觉悟。 D.王阳明临终时留下“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的遗言,寥寥八字,可视为对王阳明人生与学问的概括。 解析:选C C项,“圣人之道,吾性自足”说的是圣人之道就在自性中,并非遥不可及。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王阳明年少时便立下圣贤之志,不愿走入仕途,成年后却历经三次科举而投身官场,奔走四方,颇立功业。 B.政治斗争的复杂险恶,促使王阳明思想的升华;而思想的升华,更使他气定神闲地面对人生的艰难险恶。 C.阳明之学虽为王阳明首创,却是吸纳前人思想精髓所得,他曾学朱熹、佛、老,历经艰难,方悟得良知之教。 D.本文史论结合,选取王阳明人生中的重大事件,展示了明朝这位著名哲学家的人生轨迹和思想行为。 E.本文直接引用《论语》《大学》的话语,是为了揭示王阳明思想的渊源和发展过程,丰富了传主形象。 解析:选CD A项,王阳明并未“不愿走入仕途”;B项,将陈述对象弄混了,应是“人生的艰难险恶促使……面对政治斗争的复杂险恶”;E项,对所引用的话语的作用的分析错误,引用《论语》是为解释其名字的渊源;而引用《大学》只能说明其领悟了“格物致知”的要旨,并不能揭示其思想的发展过程。 3.(概括分析传主事迹题)王阳明一生有哪些主要成就?请结合文本分类概括。(4分) 答: 解析:题干要求分类概括王阳明一生的主要成就,纵观全文可知,其成就主要体现在学术、治政、军事三个方面,如第五段、第八段写其治学,写阳明学的创建、“致良知”哲学命题的提出;第六段写王阳明在治政上以民为本,实行德政,推行孝道以教化百姓;第七段、第九段写王阳明平定宁王之乱、思田之乱,军功卓著。拟写答案时可以依据这三点。 参考答案:①学术方面:创建阳明学,提出了“致良知”的哲学命题;②为政方面:治政有方,推行德政与孝道;③军事方面:平叛得力,并创下了以少胜多的奇迹。 4.[强化选做题]从文中看,传主王阳明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答: 参考答案:①志向远大,身体力行。从小就抱有“读书学圣贤”的心愿,在成长过程中身体力行,终成一代名家。②不畏权贵,奋力抗争。在御史薄彦徽、南京给事中戴铣被逮下诏狱后,挺身而出,抗疏力救。③从容面对困境,不断思考哲理。被贬龙场期间,面对天灾人祸,从容面对,大彻大悟“格物致知”之旨,标志其主体意识开始觉醒。④忠君爱民,矢志不渝。以民为本,推行德政,深受百姓爱戴;两次平叛,立不世之功;身染重病,至死胸怀坦荡。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12分) 曹景行:中国“电视时评第一人” 沈黎明 曹景行祖籍浙江兰溪市,1947年出生于上海,父亲曹聚仁是早期著名的报人。曹景行自幼敏思好学,对书有着特殊的感情,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始终手不释卷。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后,曹景行顺利地考上了复旦大学历史系。在大学,曹景行对读书更加痴迷,除了历史,他还选修了世界经济、国际关系以及新闻等课程,并花费大量时间自修英文,他认为这是接触外部世界的重要通道。 经过四年的苦读,曹景行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进入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工作,开始跟随前辈学者研究美国和亚太地区经贸关系,成为曹家几代人中又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 后来,曹景行决定举家移居香港,当时很多人对他的举动不理解,一些要好的朋友问他,为何要在不惑之年放弃令人羡慕的稳定工作,举家去香港这样一个陌生的地方谋生,他意味深长地告诉大家:“现在上海和香港的差距还是很大的,一个是计划经济,一个是市场经济,我研究世界经济多年,觉得那里将会是我事业的另一片天空。”他心里还有一种潜意识,想成为一个像父亲那样的新闻人。 到香港后,曹景行凭着丰富的学识和多年从事研究的知识积累,很快进入新闻行业,在《亚洲周刊》当了一名撰述员,由于撰写的文章观点新颖、文风扎实,他很快升任《亚洲周刊》副总编兼《明报》主笔,并为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华文报刊撰写评论。曹景行前前后后在平面媒体工作了八年,在这八年里,他的第一要务是为全家的生存奔波。 当生活逐渐安定下来之后,曹景行的内心又波动起来,他觉得平面媒体的工作自己已经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工作没有一点新意,于是他开始琢磨去做更有意思的事。“当然,一个人一辈子也可以做一种事,但是我的性格好像还是想稍微有些调整吧,我倒不是不安分,只是不想在一个固定的模式下麻木掉。”随着心中这种不安分的萌动,1997年,曹景行做出惊人之举,改行做了电视人,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他加盟了传讯电视,主管“中天”新闻频道。数月后,他转入凤凰卫视,这一年是1998年,他已经五十一岁。 加盟凤凰卫视之后,凤凰卫视特殊的运作方式,宽松的工作环境,使曹景行的聪明才智很快得到充分发挥。1999年5月7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了中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大使馆,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凤凰卫视迅速结合形势推出一档时事加评论的节目《中国人今天说不》,该节目立刻在观众中引起强烈反响,由此催生出一个新的节目形态——时事分析和时事评论。 三个月后,曹景行和同事们觉得这种时评形式应该坚持下去,于是一起在《中国人今天说不》的基础上创办了《时事开讲》栏目,并于1999年8月23日 正式开播,曹景行称《时事开讲》是“比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还简单”的节目。他每天的工作的确简单:挑选题,列提纲,打腹稿,之后的二十分钟,就是他在镜头前“肆意”点评的时刻。尽管这档节目从布景到操作都非常简单,但是他精到的评说却迅速吸引了社会各界的人士。曹景行对国际时事的独到见解很快提升了《时事开讲》栏目的知名度,使该栏目成为凤凰卫视的一个名牌栏目,曹景行则被人们称为“电视时评第一人”。此后,《时事开讲》栏目不断获得中国电视界大奖。大器晚成的曹景行,成为华人传媒界的一面旗帜。 2015年全国“两会”结束后,当有记者称他为前辈、称赞他的评论十分深刻时,他微笑着回答:“我只是一名普通媒体人,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曹景行认为新闻评论有两个基本立场是一定要把握住的。一是要基于事实,新闻评论不是个人主观的发挥。二是基本的原则立场,所有的言论基调都要从中国以及中国人民的长远利益出发。 ②现在曹先生的观点输出一直没有停止,但平台变了。他透露,网络对传统媒体冲击很大,2008年8月6日北京奥运会之前,他和凤凰新媒体联合推出了“曹景行手机报”,正在运行。 (摘自《“潮人”曹景行退出凤凰卖观点》,有删改) ③曹景行说,他比较适应数字化产品的发展潮流。他认为,不要反对网络上的文字,当年如果蒲松龄能够上网的话,《聊斋志异》一定首先是从网上流传的。 (摘自曹景行在湖南大学演讲通讯稿)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大学时,曹景行学习历史、世界经济、国际关系、新闻等课程以及英文,说明曹景行为了成为一个新闻人,做了许多努力。 B.本文在时间表述上充分体现了传记的真实性,如“1999年5月7日”“1999年8月23日”等,就是典型的表现。 C.面对记者的赞誉,曹景行说自己只是个普通的媒体人,做了该做的事,这是谦虚,是“电视时评第一人”大家风范的体现。 D.曹景行认为,不要反对网络上的文字,这说明曹景行对网络言论持开放包容的态度,认为不要反对通过网络平台发表文字。 解析:选A A项,“说明曹景行为了成为一个新闻人,做了许多努力”错,曹景行学习这些说明他好学,也与他想要更好地理解接触外部世界有关。文中并无此时曹景行就为成为新闻人做准备的交代。 6.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曹景行的父亲曹聚仁是早期著名的报人,曹景行从小敏思好学,经过不懈的努力,他最终成为曹家几代人中又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 B.曹景行的不安分,是以责任与担当为前提的。到香港的前八年,他的第一要务是为家庭的生计而奔波,在生活安稳之后他的内心才又开始波动起来。 C.中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大使馆遭轰炸后,曹景行迅速推出时事加评论的节目《中国人今天说不》,这体现了他的立场。 D.曹景行主持《时事开讲》时的工作非常简单,每天花费二十分钟挑选题、列提纲、打腹稿、在镜头前点评,但他的独到见解却并不简单。 E.曹景行多次提到他比较适应数字化产品的发展潮流,他在北京奥运会之前和凤凰新媒体联合推出的“曹景行手机报”便证明了这一点。 解析:选AB C项,原文只说《中国人今天说不》是由凤凰卫视推出的,并无信息表明这一节目是由曹景行推出的,因此也无法推出“这体现了他的立场”;D项,“花费二十分钟挑选题……在镜头前点评”表述错误,原文是说他每天在镜头前点评的时间为二十分钟;E项,“多次提到”以偏概全,根据相关链接③可知曹景行只是在湖南大学的演讲中提到他比较适应数字化产品的发展潮流。 7.(分析传主做出贡献、成就的原因题)根据文章内容,分析曹景行能成为“电视时评第一人”的原因。(4分) 答: 参考答案:①深厚的积累,曹景行凭着多年阅读和从事研究的知识积累,很快进入新闻行业并取得突出成就;②敏锐的洞察力,凭借其独到的见解提高了《时事开讲》栏目的知名度;③正确的新闻评论观,既要秉持一些基本的立场,新闻评论要基于事实,也要从国家以及人民的长远利益出发,这使他的评说吸引了社会各界人士;④良好的发展平台,他工作的凤凰卫视运作方式特殊、工作环境宽松;⑤不满足于现状,不断追求新的高度,在已获得好评的《中国人今天说不》基础上创办了《时事开讲》栏目。 8.[强化选做题]结合文本内容,请概括曹景行有哪些不安分的表现。 答: 参考答案:①学习了大量专业以外的科目,读大学时,选学了世界经济、国际关系以及新闻等课程;②到新的地方工作,毅然放弃上海社科院的稳定工作,去香港寻找新的事业;③寻找新的发展领域,离开熟悉的平面媒体,改行做电视人;④创办新的栏目,在《中国人今天说不》基础上开播《时事开讲》栏目;⑤适应新的潮流,为适应网络的发展,推出曹景行手机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