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高二(上)语文期中试题 ‎(150分钟 150分 )‎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敬畏经典、珍视经典,是践行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题中之义。唯有文化上真正自觉,才能做到充分自信;而唯有自觉自信,才能走向文化自强。那种随意解构、颠覆的做法,只会营造出一种有悖于“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不良的精神“民生”氛围 ‎ 譬如,戏曲《赵氏孤儿》是中外闻名的经典。西方人之所以早就关注它,乃是看重它承载着中华文明历来倡导的、以剧中人物程婴和公孙杵臼为代表的“大忠”战胜以屠岸贾为代表的“大奸”的道德观。此乃这部经典作品之魂。但现在据此改编的同名话剧和电影却偏偏横移搬用西方时髦的“人性深度”理论,说按照“现代人性观念”,原作讴歌的“大忠”是“小市民的愚忠”,于是以“创新”为招牌横加“解构”乃至“颠覆”。再如,“吴越之争”的经典传说早已深入民心,勾践卧薪尝胆作为民族精神象征的艺术典型,西施作为献身报国的伟大女性的艺术典型,范蠡作为反抗以强凌弱的知识分子的智慧典型,从精神上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但有一部描写“西施归越”的戏曲作品,偏要在“创新”旗号下“解构”并“颠覆”这些典型形象。改编者按“人性复杂”索骥,以一连串动作把活在人民心中的美的艺术典型勾践范蠡西施颠覆成了坏男人和坏女人。此种经典改编殃及精神“民生”,令人忧虑。‎ 敬畏经典,本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优秀传统文化艺术高度自觉、充分自信的文明标志。经典作品中传承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的诸如“天人合一”、“兼容和谐”、“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民为邦本”、“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等等理念、主张,不仅为当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着强大的精神资源,也堪为21世纪面临经济危机、能源危机、生态危机、道德危机和精神危机的人类开出救治的文化良方。西方哲学家罗素就说过:“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若能够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 当然,经典作品也不拒绝真正的创新和与时俱进。改编经典,应视作传承和传播经典的一种有效途径。任何改编,总要注入改编者对经典的解读阐释,融入他们所吸收的所处时代的新鲜思维成果。这里的关键,在于循着经受了历史和人民检验的经典作品所昭示的审美价值取向和道德伦理观念,顺势深化、丰富、发展,而要防止和反对逆势解构、拆卸、颠覆。逆势解构、拆卸、颠覆,往往是为了制造受众视听感官的刺激感和迎合所谓时尚趣味。殊不知,当一个民族视听感官的刺激感过度强化之时,便是这个民族的精神美感与反思能力弱化之时,这是民族文化建设的悲哀而非幸事。我们决不能乐此不疲、麻木盲目。‎ ‎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大厦,是靠历代经典作家、艺术家及其经典作品为根根栋梁支柱搭建起来的,倘若容忍将这些栋梁支柱一根一根被囫囵吞枣地用西方观念加以解构、拆卸、颠覆,那么,这巍巍大厦将坍塌下来,中华民族就将失去自立于世界民族的文化艺术之根!我们切不要一边天天呼唤经典,一边又不珍视经典,更不要把伪经典捧上天。‎ ‎(节选自《敬畏经典》)‎ ‎1. 下列表述,不属于随意“解构”乃至“颠覆”经典的危害的一项是 ( )‎ A. 随意解构、颠覆经典的做法,只会营造出有悖于“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不良的精神“民生”氛围,从而有害于走向文化自强。‎ B. 逆势解构、拆卸、颠覆经典作品,往往是为了制造受众视听感官的刺激感和迎合所谓的时尚趣味。‎ C. 随意“解构”乃至“颠覆”经典,在过度强化民众视听感官的刺激感的同时,必然弱化我们民族的精神美感与反思能力。‎ D. 囫囵吞枣地解构、拆卸、颠覆历代经典作家、艺术家及其经典作品,将会坍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大厦。‎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经典作品中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的诸如“天人合一”、“兼容和谐”、“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民为邦本”、“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等等理念、主张。‎ B.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的理念、主张,为当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着强大的精神资源。‎ C. “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堪为21世纪面临经济危机、能源危机、生态危机、道德危机和精神危机的人类开出救治的文化良方。‎ D. 戏曲《赵氏孤儿》和“吴越之争”的传说,都是中外文明的经典,很早就受到西方人的关注。‎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敬畏、珍视经典,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优秀传统文化艺术高度自觉、充分自信的文明标志。‎ B. 任何改编,总要注入改编者对经典的解读阐释,融入他们所吸收的所处时代的新鲜思维成果。‎ C. 改编经典应循着经受了历史和人民检验的经典作品所昭示的审美价值取向和道德伦理观念,顺势深化、丰富、发展。‎ D. 目前,有些人一边天天呼唤经典,一边又不珍视经典,把西方时髦的“人性深度”理论等伪经典捧上了天。‎ ‎【答案】1. B 2. D 3. D ‎【解析】‎ ‎1. 试题分析:不属于随意结构的危害,是目的。‎ ‎2. 试题分析:吴越之争不是中外文明的经典,也没有很早就受到西方人关注。‎ ‎3. 试题分析:文中没有说“西方时髦的人性深度理论”是伪经典。‎ 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此题D项无中生有。‎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 买画 余显斌 那时,程豫已致仕。所谓的致仕,就是退休,离开官场,归隐田园。‎ 他雇了一只船,一路白帆飘飘,回到老家高坝。‎ 他的家在高坝街的那一边,进了门楼,一个四合院,一排砖墙瓦房,十分朴素。但是,不大的院子,却洁净雅致,种着菊花,还有别的花儿。每天早晨起来,程老爷子喝罢茶,会走到院子里,这株花前站站,那株花前停停,心里,清闲得如吹过花叶的风,如对面山上的白云。‎ 多年官场生活,已让他心生厌倦。只有在老家,在这个古镇上,他才感到心地清净,浑身舒爽。当然,早饭后,一人品茶看书,十分舒适。有时也会拄着拐杖,到处走走,看看山,看看水,和故旧交谈。‎ 这天,他出外访友,两人正品茶间,仆人匆匆赶来,俯身对他耳语几句。他一惊,抬起头道:“怎么,少爷与人争吵?”‎ 仆人没说话,只是点点头。‎ 他站起来,对老友抱拳道:“家里有事,改日再来请教。”说完,在老朋友的相送下,走了。表面上,他一脸淡定,心中却很生气,自己的儿子一直很懂礼的,今天这是怎么了,竟然与人争吵,太不像话了。‎ 走过小桥,走过镇街,前面就是自己的家,里面传来争吵声。‎ 他疾步走进去,看见儿子正拉着一个布衣书生,不许离开。‎ 他冷着脸,对儿子道:“放手!”‎ 儿子见了他,忙松开手,告诉他,这个书生是一个骗子。原来,不久前,程家少爷在街上经过,看见一个卖画的书生,声称自己有八大山人名画一幅,名《枯木小鸟图》。程少爷一听大喜,忙让看看。那书生打开包袱,拿出一轴,徐徐打开,纸张古旧,一看就是古物。再看画面,翰墨流畅,烟云满纸,一只鸟,站在一根枯木上,白眼看天,如同铁铸。程少爷大喜,知道自己父亲特爱八大山人的画,于是,当即答应以五百两银票卖下。‎ 书生勉强答应,说不是老母生病,无钱买药,绝不会如此低价出售。‎ 一切谈妥,程少爷伸手入兜,哎呀一声,告诉对方,自己没有带钱,让他改天来拿,分文不少。‎ 程大少的目的,仍不放心,怕画是赝品。‎ 他拿了画,一个人暗暗在书房里细看,谁知这一看就看出了问题,八大山人画鸟,鸟眼为方形,而画中鸟眼却是弧形。因此,今天,书生来拿钱时,程少爷一把抓住他,大骂骗子,准备送往官府治罪。‎ 程豫听了儿子的解释,拿过了画,仔细看了,对程少爷道:“无知!”‎ 程少爷一惊,问道:“爹,怎么?”‎ 程豫小心卷了画,装入木匣,告诉程少爷,此画乃真品无疑,怎能是假。程少爷听了,忙指出鸟眼存在的破绽。程豫哼了一声,解释道:“八大山人画鸟多为方形鸟眼,但兴致来时,偶尔也画弧形鸟眼。”说完,程豫吩咐,将五百两银票送给书生。看书生一身单衫,寒颤颤的,他又走近房内,亲自包了一包自己半旧的衣服送上。‎ 书生低了头,千恩万谢地走了。‎ 看书生走远了,程豫转身,将画递给儿子道:“烧了,以免此画以后骗了别人。”‎ 程少爷一惊,问道:“为什么?”‎ 程豫轻声说:“这画是赝品。”‎ 程少爷望着自己的爹,大惑不解。‎ 程豫长叹,告诉儿子,这人是读书人,又有这样深的绘画功底,仿造赝品,一定有不得已的苦衷,能帮一把,为什么不帮一把呢?‎ 程少爷听了,轻轻点点头道:“爹,我明白了。”‎ 程豫长叹一声,望着书生远去的方向。‎ 书生拿了银子和那包衣服回家,打开包袱,里面有一张纸,上写:君之丹青已上层楼,假以时日,定为大家,赠银五百,以助君成功。‎ 书生读罢,红了眼圈,久久无言。‎ 多年后,丰阳出现一个画家,提笔濡墨,满纸云烟,俨然已成画坛名家。这人,就是那个书生。‎ ‎(选自《小说月刊》,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谈妥价钱后,程少爷发现自己没有带钱,便让那书生改天来拿,书生爽快答应,可知书生涉世未深,轻信别人。‎ B. “书生低了头,千恩万谢地走了”,其中“低了头”只是一处闲笔,只是单纯的表现书生内心的情感。‎ C. 一直很懂事的儿子竟然会与人吵架,这个情节是作者设置的一个悬念,能够激发读者关切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 D. 文章虽然短小,但是波澜起伏;作者通过大量肖像、语言、动作等描写,塑造了程豫这一人物形象,给人以启示。‎ ‎5. “程大少的目的,仍不放心,怕画是赝品。”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 ‎6. 程豫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4. C 5. (1)照应文章情节。书生以五百两的低价卖八大山人的画,心中有怀疑,所以假装没有带钱,让他日后来取;(2)推动情节发展。正是因为他的进一步鉴定,才有下面程豫帮助书生的情节;(3)承上启下,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凑,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 ‎6. (1)心性淡泊。他厌恶官场,喜爱田园生活。(2)严格教子。儿子一直很懂礼。(3)宽厚包容。书生卖假画,他却仍然帮助书生。(4)慧眼识人。从画上他看出书生以后的成就。‎ ‎【解析】‎ ‎4. 试题分析:A项,“程少爷发现自己没有带钱”错误;B项,“‘低了头‘只是一处闲笔”错误,除表达情感外,在结构上前文,凸显人文的心理变化;D项,没有肖像描写。‎ ‎5.‎ ‎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语段的作用的题目,答题的关键是分析内容和结构的的作用,结构上注意语段的位置,此段在中间应是承上启下,从内容看前面照应“书生以五百两的低价卖八大山人的画,心中有怀疑”,引出下文“程豫帮助书生”的情节,从内容是是丰富文章的内容。‎ ‎6.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如此题从“他厌恶官场,喜爱田园生活”等情节中概括出其“心性淡泊”的性格特征。‎ ‎........................‎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叶嘉莹:一生与诗词相恋 近日,92岁高龄的叶嘉莹在“世界因你而美丽——影响世界华人盛典”颁奖礼中获颁2015-2016年度“终身成就奖”。此前数十年间,她身挟满腹诗书,走遍中国台湾以及美国、加拿大……为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播,立下了汗马功劳。‎ ‎1924年7月,叶嘉莹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三四岁时,父母便教她背诵诗词。而她的伯父叶廷又,是一位有很深古典文化修养的中医。在伯父的引导下,深居大院的叶嘉莹常常把院子里的草木作为对象,吟诗作词。1941年,叶嘉莹高中毕业,进入辅仁大学专攻古典文学专业。在辅仁大学,叶嘉莹遇见了她铭记一生的恩师顾随。顾随古典文化功底极为深厚,他对诗歌的讲授令叶嘉莹如痴如醉。师生二人常常诗词唱和,被师友传为佳话。顾随曾在给她的信中写道:“假使苦水(顾随别号)有法可传,则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尽得之。”但他希望叶嘉莹不仅要继承自己的衣钵,更要“别有开发,能自建树,成为‘南岳下之马祖’”。‎ 如果顾随泉下有知,最高兴的肯定是叶嘉莹果然如他所期望那般做到了“别有开发”和“能自建树”。师徒二人在诗词世界里研读的轨迹,也有相似之处。顾随是受蔡元培之命学习西洋文学,得益匪浅;而叶嘉莹则在机缘巧合下,前往北美访问交流,在此期间接触到了西方文学理论。叶嘉莹发现,西方文学理论与中国的传统词学理论有不少暗合之处,便逐渐尝试用西方文学理论中的诠释学、符号学、接受美学等来诠释中国的古典诗词。这种将中西理论融合的研究策略很快为叶嘉莹的诗词研究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以西方文学理论解析古典小词,成为叶嘉莹治学的重要特点。南开大学原副校长、文学院院长陈洪评价叶嘉莹说:“融合中西以推进词学研究,卓有成效者,海内外自是不做第二人想。”‎ 在海外教书时,叶嘉莹常常感慨,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味,在翻译成英文后就要逊色不少。而用英文授课,也让她常常有不能阐尽其意之感。1979年,凭借一封寄给国家教育部的言真意切的信,叶嘉莹终于可以回国教书。从那年起,叶嘉莹便犹如候鸟一般,按照时令奔波于大洋两岸。她讲授古典诗词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1993年,她受邀担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并捐献出一半退休金约10万美元,设立“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奖掖后学。‎ 她自认,这一辈子,她完成了两件大事。一是在当年顾随的课堂上,她埋首苦记,犹如录音机一般一字不差地把顾随的讲课“录”了下来,并在几十年后整理出版。另一件事,就是她去海外以后,托人把台湾大学教授戴静山先生的古近体诗歌吟诵录了下来,并最终在内地推广吟诵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这是她留给人们的两把钥匙。有了它们,人们要去领略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去感受中国古典诗词传统的吟诵之美,尽可以循迹而得。如今,她也在打造自己的钥匙。她教书70年,留下来的讲课、讲演录音,有2000小时以上。学生们正在帮助她整理成书。等到出版之日,喜爱诗词的人们又将迎来一场精神盛宴。‎ 她亲自体会到了古典诗歌里面的美好、高洁的精神,而现在的年轻人,他们进不去,找不到一扇门。她希望能把这一扇门打开,把不懂诗的人牵引到里面来。“这就是我一辈子不辞劳苦做的事情。”“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 ‎(节选自《东西南北·看人物(上半月)》2016年8期,有删改)‎ ‎【相关链接】:我很不喜欢“才女”这两个字,有人说过我是穿裙子的“士”。我身体是女性,但是我的品格是士大夫的“士”,就有中国儒家传统的“士”的品格和持守。‎ ‎(节选自《叶嘉莹:我是穿裙子的中国“士”》,有删改)‎ ‎7. 下列对作品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叶嘉莹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播,为讲授古典诗词奔波于大洋两岸,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 B. 叶嘉莹诗书满腹,离不开她出身于书香门第,幼年时期就开始吟诗作词,后又得遇名师指点。‎ C. 叶嘉莹治学极有特点,她借鉴西方的文学理论来推进中国词学研究,这在海内外是独一无二的。‎ D. 叶嘉莹成为诗词研究大家,得益于她深受中国儒家传统熏陶,年轻时埋头苦读,教书时不断积淀。‎ ‎8. 下列对传主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词研究自成一派。叶嘉莹师承名家,对诗词的创作与研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合中西,别有开发,能自建树。‎ B. 挚爱诗词,志向高尚。叶嘉莹一生以诗词为伴,站在通往诗词王国的道路上,诲人不倦度人无数,不辞劳苦地做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 C. 注重人才培养。叶嘉莹出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并出资设立奖学金和学术基金来鼓励年轻人。‎ D. 个性鲜明。叶嘉莹身为女性,饱读诗书,满腹才华,却不喜欢人家称呼她“才女”,喜欢人送的雅号“穿裙子的士”。‎ ‎9. 文章标题为“叶嘉莹:一生与诗词相恋”,你如何理解?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答案】7. C 8. A ‎ ‎9. ①叶嘉莹自幼受诗词熏染,年轻时刻苦学习诗词,后又致力于诗词研究,晚年仍积极投身于诗词的传承。②在诗词的理论研究上,引入西方文学理论,在诗词研究上有所创新,自成一家。③一生致力于诗词的继承和推广:设立奖学金和学术基金奖掖后学,推动诗词研究;收集整理顾随、戴静山和自己的讲课、讲演录音等资料,推广诗词影响。‎ ‎【解析】‎ ‎7. 试题分析:C项,“叶嘉莹借鉴西方的文学理论来推进中国词学研究,是独一无二的”。原文中陈洪评价叶嘉莹,说的是“‘融合中西以推进词学研究,卓有成效者’,海内外自是不做第二人想”,两者说的话题不同。故选 C。‎ ‎8. 试题分析:A项,错在“对诗词的创作与研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合中西,别有开发,能自建树”,叶嘉莹是否在创作上也融合中西,别有开发,能自建树在文中并无依据。‎ ‎9.‎ ‎ 试题分析:解答时必须以文本为依据,要基于对文本的准确理解。筛选出叶嘉莹的一生和诗词相关的内容,并加以归纳概括。具体内容为,第二段介绍她的家庭和老师对她学习诗词的影响,第三段主要写“尝试用西方文学理论中的诠释学、符号学、接受美学等来诠释中国的古典诗词。这种将中西理论融合的研究策略很快为叶嘉莹的诗词研究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第四段主要写叶嘉莹在推广诗词上的做法、贡献。‎ 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段尾的句子。答题是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四、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擿其失。麟德初,刘祥道巡行关内,勃上书自陈,祥道表于朝,对策高第。年未及冠,授朝散郎,数献颂阙下。沛王闻其名,召署府修撰,论次《平台秘略》。书成,王爱重之。是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怒曰:“是且交构。”斥出府。勃既废,客剑南。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惧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父福畤,繇雍州司功参军坐勃故左迁交址令。勃往省,度海溺水,痵而卒,年二十七。‎ 初,道出钟陵,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沆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选自《新唐书·王勃传》‎ ‎(乙)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选自《滕王阁序》‎ ‎10. 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 B. 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 C. 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 D. 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 ‎11.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腹稿,指内心酝酿成熟以供表达的诗文构想。“腹稿”的典故,源出自王勃写作的故事。后来,人们就把预先想好而没有写出来的文稿称为“腹稿”。‎ B. 冠,帽子,指代成年。古时人20岁左右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后世泛指二十左右年纪的男子或女子。‎ C. 簪笏:冠簪和手板。古代笏以书事,笏笔以备书。臣僚奏事。执笏簪笔即谓簪笏。比喻官员或官职。‎ D. 《汉书》,又称《前汉书》,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唐朝颜师古释注。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 ‎12. 对上述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高宗麟德初年,官员刘祥道奉旨巡行关内,王勃给刘祥道写了一封信,毛遂自荐,刘祥道读了信以后,就上表朝廷,推荐王勃这个年轻的人才。‎ B. 当时,皇子们之间经常玩斗鸡游戏,王勃替沛王写了一篇声讨英王鸡的檄文,高宗皇帝听说以后,非常生气,说这么下去势必会挑起皇子之间的矛盾,就把王勃作为替罪羊,轰出了王府。‎ C. 有个叫曹达的官奴犯了罪,跑到王勃家里藏起来,王勃缺乏处世经验,就收留下来。过了些日子,又怕事情暴露受到牵连,情急之下,王勃就下手杀了这个官奴。‎ D. 《新唐书·王勃传》所记载的“勃往省,度海溺水,痵而卒”指的就是《滕王阁序里》说的”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这句话的意思,“喜托龙门”表明王勃会坠海而死。‎ ‎13. 翻译文中划线语句 ‎(1)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 ‎(2)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答案】10. A 11. B 12. B ‎ ‎13. (1)王勃写文章,开始不会很精细的思考,先磨几升墨水,就酣畅淋漓地饮酒,拉起被子盖住面躺下睡觉,到了睡醒,拿起笔完成篇章,不更改一个字,(2)虽然和终军一样年已二十,却无处去请缨杀敌。我羡慕宗悫那种“乘长风破万里粮”的英雄气概,也有投笔从戎的志向。‎ ‎【解析】‎ ‎10. 试题分析:“语”作后句的主语,“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分别是两个连续的动作,不要断开,“也”放在句尾。‎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此题“语”作后句的主语,“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分别是两个连续的动作,不要断开,“也”放在句尾。‎ ‎11. 试题分析:“后世泛指二十左右年纪的男子或女子”错误,不能用于女子。‎ ‎12. 试题分析:“就把王勃作为替罪羊”于文无据。‎ ‎13. 试题分析:注意重点词语“属”译为“写”,“引”译为“拉起”,“寤”译为“睡醒”,“援”译为“拿”,“易”译为“更改”、“等”译为“等同”,“慕”译为“羡慕”。‎ 参考译文:‎ 王勃字子安,是绛州龙门人。他六岁就懂得写文章,构思毫无凝滞,文章感情豪迈奔放,与兄王勔、王勮才华相当。他父亲的朋友杜易简常常称赞他们说:“这是王家的三棵珠树啊。”沛王李贤听说了他的名声,召他为沛王府修撰,十分爱护、看重他。当时各位王侯斗鸡,相互之间有胜有负,王勃开玩笑地写了《檄英王鸡文》。高宗看了文章后,发怒说:“根据这文章,这是相互构陷的兆头。”当天就斥责了王勃,不让他进入王府。过了很久,补职为虢州参军。‎ 王勃自恃有才华而对别人很傲慢,被同僚所嫉恨。有个叫曹达的官奴犯了罪,王勃把他藏匿起来,又害怕事情泄露,便杀了曹达来堵塞消息的来源。后来事情被披露,王勃被判死罪,但恰逢皇帝大赦天下而被除去罪名。当时王勃父亲王福畤是雍州司户参军,因为王勃而被降职为交趾令。上元二年,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亲。渡南海,他落水而亡,当时二十八岁。‎ 当初,吏部侍郎裴行俭有鉴识人才的能力。李敬玄尤其看重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与王勃四人,(认为他们)一定会显赫富贵。裴行俭说:“士人想走得长远,应以器量见识为先而以文才为后。王勃等虽有文才,却浮躁浅露,哪里有享受官爵俸禄之器量呢!杨炯性格沉着文静,职位应该会达到长官之首,其他的能善终就是幸运的了。”后来果然像他说的那样。‎ 父亲王福畤因王勃的缘故而被降职为交趾令。王勃前往探望,路过南昌,当时都督阎公刚重修完滕王阁,九月九日大会宾客,预先让他的女婿作序文,以便在宾客前夸耀。于是他拿出纸笔邀请所有的宾客,没有人敢担当此任务。但到了王勃,他欣然不推辞。阎都督很恼怒,起身借口更衣离开,只是派遣小吏窥察王勃的文章就来报告。小吏(看后)一再报告,文章语言越来越奇特,‎ 阎公于是惊惶地说:“天才啊!”请求他完成全文,宾客极尽欢兴才停止。王勃写文章,最初并不精心思考,先磨墨数升,就酣畅饮酒,拉起被子蒙脸躺下,到了酒醒时,拿起笔就能成篇,不更改一个字,当时的人称王勃为“腹稿”。‎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归园田居其五 陶渊明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14. 下面关于这首诗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这是《归园田居》组诗的第五篇。它以猜想的一天耕作完毕之后,回家的路上和到家之后的活动做为描写对象,来反映作者对“归隐园田居”后生活的美好期待。‎ B. 诗人结束了劳动,独自一个人怀着“怅恨”之情,转回家去。,“怅恨” 二字表明他对辛苦劳作一天,且孤独无伴,只身奔家的生活的厌倦之情。 “崎岖历榛曲”渲染出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所致道路的荒凉和艰难,透露出时代特定背景的影象。‎ C. “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清澈见底的山泉,洗洗沾染尘埃的双脚,耕作的疲劳,也就随之一洗而光,浑身变得舒坦自在起来。这两句托出归隐之志坚持不改之意,完美地显示了作者的生活情趣和委身自然、与自然相得相洽的质性。‎ D. 此诗取材独特,既细致地描绘了田园风光,又详细陈述了劳动状况,以天明到傍晚这整个白天时间里的活动为题材,其视角新颖,另辟一境,与《归园田居》前四首连读,全面深刻地再现出陶渊明辞官归隐初期的生活情景及其心路历程。‎ ‎15. 有人说这首诗实际上表明了作者的怡然自得之情。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这种情感表现在哪里。‎ ‎【答案】14. C 15.‎ ‎ (1)以“怅恨”二字,反衬下文欢快欣然。怀着“怅恨”之情,转回家去。但回家的道路坎坷崎岖,荒芜曲折。从表面看,他辛苦劳作一天,且孤独无伴,只身奔家,难免怅然生恨。就深层涵意说,此诗意在抒写欣然自得之情,(2)“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这两句一扫“怅恨”之意,那么轻松自如,正是坦然自适心态的自然流露。路上经过清澈见底的山泉,洗洗沾染尘埃的双脚,整天耕作的疲劳,也就随之一洗而光,浑身变得舒坦自在起来。(3)“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过滤好自家新近酿好的熟酒,去浊存清饮用。并招来农家近邻,同桌共饮,以“只鸡”为肴,真是快慰无比。此二句诗,描画出了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归居田园之后的淳朴农家生活。他依躬耕垄亩维生,勿需醇醪美酒,山珍海味,只要有自酿之熟酒,自饲之家鸡,邀上邻友,共酌共饮,即已足矣。从中亦可见,作者与近邻农户,相处友善,往来密切的景况。(4)“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不知不觉间“日入室中暗”,日落西山,室内暗然,于是索兴燃起根根荆草权当明烛。此句看似寒酸却将诗人的潇洒自如,自得其乐表现出来。(5)“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欢快之情涌满心头,在“欢”字下着一“来”字,自然传神。黄文焕便又称“‘来’字下得奇”。此情此景,引得诗人竞怨起“夕”时短暂,兴致难尽。那就索性不理时间的早晚,尽情畅饮。“已复至天旭”,直至旭日渐升天已放亮,方肯做罢,以寄其高远之志,抒其胸中超然之情。‎ ‎【解析】‎ ‎14. 试题分析:A项,不是猜想,而是现实;B项,从表面看,他辛苦劳作一天,且孤独无伴,只身奔家,难免怅然生恨。就深层涵意说,此诗意在抒写欣然自得之情,那么,此“怅恨”二字,实具反衬下文欢快欣然的作用;D项,取材独特,既非描绘田园风光,亦非陈述劳动状况,而是以傍晚直至天明的一段时间里的活动为题材,相当于今天所谓“八小时以外”的业余生活为内容,来表达他于田园居中欣然自得的生活情境 ‎1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情感的题目,答题的关键是“怅恨”二字,和下文的内容的关系,实际上“怅恨”二字,反衬下文欢快欣然反衬下文欢快欣然,然后解释线面的句子的“怡然自得”即可。‎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结合后面的诗句分析,重点解释“怅恨”的反衬手法。‎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中表现诗人自斟自酌,享受室中之乐,心情很愉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 ‎(2)《逍遥游》中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到了蜩与学鸠的自我满足并对大鹏不以为然的态度 ‎ ‎(3)《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改变自己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悦亲戚之情话 (2). 乐琴书以消忧 (3). 而控于地而已矣 (4).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5).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6). 举世非之而不 ‎【解析】试题分析:理解性默写的题目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选准诗句,然后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注意提示语中的“自斟自酌,享受室中之乐”“蜩与学鸠的自我满足”“看淡了世间的荣辱”,这样就能准确的答出题目,注意“奚”“誉”的写法。‎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17. 下列各组句子中,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复驾言兮焉求(言:助词,无义) ②引壶觞以自酌(觞:酒杯) ③景翳翳以将入(景:风景,景物)‎ ‎④或植杖而耘耔(耔:除草) ⑤审容膝之易安(审:觉察,自知) ⑥策扶老以流憩(扶老:手杖;流憩:游息) ⑦时运不济,命途多舛 (舛:乖违、不顺) ⑧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等:等到)⑨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狂:狂放、不拘礼法 ) ⑩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彩:日光)‎ A. ③④⑤⑥⑩ B. ①②⑤⑦⑨ C. ①③④⑥⑧ D. ②⑤⑦⑧⑨‎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③景,日光; ④耔:培苗;⑧等:等同。‎ ‎18. 对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穷且益坚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 ‎③宾主尽东南之美 ④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A.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C.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D.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且,却/将要;之,助词“的”/助词,主谓之间取独。‎ ‎19. 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而莫之夭阏者 ②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③石之铿然有声者 ④野马也,尘埃也 ‎⑤之二虫又何知 ⑥彼且奚适也 ⑦《齐谐》者,志怪者也 ⑧彼且恶乎待哉 A. ①④│②⑦⑧│③⑤│⑥ B. ①⑥⑤⑧│②│③│④⑦‎ C. ①⑤│②⑥│③④│⑦⑧ D. ①⑥│⑤⑧│②│③④⑦‎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①⑥⑤⑧宾语前置句│②介宾短语后置句│③定语后置句│④⑦判断句。‎ 点睛:古汉语文言句式有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和倒装句,倒装句又有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和主谓倒装句。注意结合句子特征分析。其中宾语前置句一般为疑问代词作宾语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还有固定结构“唯***是***”结构,判断句注意“者”“也”,被动句注意“为****所***”结构和“见”“于”,定语后置句注意“之”“者”,介宾短语后置句经常用“于”“以”引导。‎ ‎20. 下列关于通假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 A. 乃瞻衡宇 衡:通“横” 横木 B. 云销雨霁 销:通“消”消散 C. 而征一国者 而:通“耐” 能 D. 此小大之辩也 辩:通“变” 变化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通“辨” 区别。‎ ‎21.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班主任语重心长的一席话,如电光火石,让小戴心头的阴霾顿时消散,再次燃起了为梦想拼搏的激情.‎ B. 从2009年中俄开展火星联合探测,到2012年的“夸父计划”,中国太空探测计划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真是大快人心。‎ C. 温家宝说,转变发展方式知易行难,最难难在什么地方?我以为难在两个方面:一是观念;一是创新机制。‎ D. 我对任何邪教的言论不赞一词,我的态度很鲜明,我的发言表明了我的立场:对他们的行为深恶痛绝。‎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电光火石:指很快,稍纵即逝, 望文生义;大快人心:指坏人受到惩罚。褒贬误用;知易行难:知道很容易,做起来难;不赞一词:原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后也比喻一言不发。望文生义。‎ ‎2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受强冷空气的影响,再加上连降雨雪,许多地区的教育局要求各级各类学校保障师生安全作为当前的首要工作。‎ B. 梵高在死了很多年以后,评论家才像天文学家发现新星一样仰望他赞叹他,而这一切和寂寞痛苦的梵高毫不相干。‎ C. 他有说不清的后悔,道不明的愧疚,怎么就和自己同过患难共过生死的朋友闹得这么僵,以致不得不分开呢?‎ D. 周其凤表示,过早的文理分科对于一个人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这不仅仅关系到知识结构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不同的学科对一个人思维的培养是不一样的。‎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项,成分残缺,在保障师生之前加“把”字;B项,语序不当,梵高放到“在”之后;C项,成分残缺,“和跟自己同过生死,共过患难”。‎ ‎23. 在下面一段文字的画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菊是中国的特产。菊于肃杀的秋末开花,这一特性易引起古人的垂青。不过,古人最先关注的,不是菊的审美特点,_________。对此,_________,他在《离骚》中说:“朝钦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可见,_________。事实上。这也正是菊在六朝以前最主要的功用。‎ ‎【答案】 (1). ①而是菊有什么用(或“而是菊的食用功能”) (2). ②屈原已经给出了答案(或“屈原对此有过吟咏”); (3). ③菊是可吃的(或“菊可用于食用”)‎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五、写作 ‎24.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近段时间,一款名为“鲁迅群侠传”的手机游戏产品推出,他将鲁迅作品中的一些任务,如孔乙己、阿Q、祥林嫂、夏瑜、华老栓、闰土、康大叔等装扮成游侠,闹得不亦乐乎。鲁迅作品,包括作品中的这些任务形象早已深入人心。这款打着“纪念鲁迅”名头的游戏产品一经面试就受到强烈批评,先已下线。‎ 请以“鲁迅,我想对你说”或“网友(游友),我项对你说”或“给手游产品设计师(开发者)的一封信”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鲁迅我想对你说 鲁迅先生,我想对您说:“您留给了我们一笔巨大的物质精神财富,其中有您爱国爱民的精神,有您关心帮助他人的品格,有您对读书的思考,有您不朽的作品。但是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您对珍惜时间的感悟。”‎ 鲁迅先生,我想对您说:“我十分认同您说过的一句话:哪里有天才,我只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了。没错,您是名副其实的思想家和革命家,您把一生的精力都用在了工作上。您从来没有虚度光阴,浪费时间,甚至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了刀刃上。您珍惜时间的精神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鲁迅先生,我想对您说:‘‘您不但珍惜自己的时间,还珍惜别人的时间。您和别人聊天时,从来都是长话短说,如果别人邀你赴宴,您只有早到,从不迟到。您用‘时间就是性命,无端地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谋财害命’表现了一切!”‎ 鲁迅先生,我想对您说:“我以前做事马马虎虎。晚上老师布置大量作业,可我依然看电视,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我浑然不知。爸爸妈妈不知骂了多少遍,我也改不了这个坏习惯。自从在书上学习了您的故事,我奇迹般地改掉了这个坏习惯,懂得了珍惜时间。”‎ 鲁迅先生,我想对您说:“您对时间的感悟让我受益匪浅,我会好好珍惜时间的,谢谢您!人总跑不过时间,但是人可以在自己拥有的时间里跑快几步,这样一来就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干更多有意义的事情了。”‎ 鲁迅我想对你说 鲁迅先生,我想对您说:“您留给了我们一笔巨大的物质精神财富,其中有您爱国爱民的精神,有您关心帮助他人的品格,有您对读书的思考,有您不朽的作品。但是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您对珍惜时间的感悟。”‎ 鲁迅先生,我想对您说:“我十分认同您说过的一句话:哪里有天才,我只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了。没错,您是名副其实的思想家和革命家,您把一生的精力都用在了工作上。您从来没有虚度光阴,浪费时间,甚至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了刀刃上。您珍惜时间的精神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鲁迅先生,我想对您说:‘‘您不但珍惜自己的时间,还珍惜别人的时间。您和别人聊天时,从来都是长话短说,如果别人邀你赴宴,您只有早到,从不迟到。您用‘时间就是性命,无端地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谋财害命’表现了一切!”‎ 鲁迅先生,我想对您说:“我以前做事马马虎虎。晚上老师布置大量作业,可我依然看电视,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我浑然不知。爸爸妈妈不知骂了多少遍,我也改不了这个坏习惯。自从在书上学习了您的故事,我奇迹般地改掉了这个坏习惯,懂得了珍惜时间。”‎ 鲁迅先生,我想对您说:“您对时间的感悟让我受益匪浅,我会好好珍惜时间的,谢谢您!人总跑不过时间,但是人可以在自己拥有的时间里跑快几步,这样一来就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干更多有意义的事情了。”‎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材料十副标题”型的作文题,材料提供作文话题缘起于背景,副标题预设写作对象。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立意:(1)“玩物丧志”之风当警惕,当下中国,年轻一代应尊重并传承鲁迅思想,增强忧 患意识;(2)经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已深人人心,手游产品设计师(开发者)应尊重大众的审美共识,不可肆意颠覆、解构;(3)纪念鲁迅,最好的方式是直接阅读他的作品,在深度阅读中理解鲁迅思想,弘扬鲁迅精神;(4)“鲁迅群侠传”手游产品本身作为传播经典的创新方式,应予认同;经典作品的传播应有新形式新途径,当然它要顾及大众的审美习惯等等。‎ 点睛:时事新闻类材料,提供的往往是现实生活中鲜活的时事新闻热点。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有应该肯定的正面事例,也有应该批评或引为教训的反面事例;同一件事情,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也会有不同的见解。在命题上,此类材料具有开放性,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审题立意上,可以抓住中心事件,考察中心事件的构成因素,然后选取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来立意。写作时注意 1、扎实而评(事实性),新闻事实是时评成败的关键,是时评可信性的源泉。 2、应时而作(时效性),应时而作,体现了时评对新闻事件的敏锐反应能力。 3、凭理而断(评析性),凭理而断,指的是对新闻事件清晰的理性判断。形式可采取就事论事和就事论理两类。所谓就事论事,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质来评定是非得失,不要求作过多的材料外的拓展和延伸,主要就材料本身进行评议,发表自己的看法,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所谓就事论理,就是对所评之事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充分说理,阐明一个道理,而不是停留在就事论事上,以达到“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写作目的。就事论理,还要求“开口要小”,抓住一个问题,讲清一个道理,一事一议,以小见大,必须从“小”中评析出大道理来,所谓“着眼大处,落笔小处”。此题注意明确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即可。此题注意从玩家、游戏开发商以及经典的角度提出观点进行分析论证即可。‎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