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卷·2018届贵州省都匀第一中学高二开学质检(3月)语文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8届贵州省都匀第一中学高二开学质检(3月)语文试题(解析版)

www.ks5u.com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页至第7页,第Ⅱ卷第7页至第8页。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㈠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如今的网络流行语,有时候常常“流行”得让人莫名其妙。比如说最近在网上风行一时的“蓝瘦香菇”,仅仅因为一位南方口音的小伙子把“难受,想哭”发音成了“蓝瘦,香菇”,就在网络上得到了病毒式传播,让不少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在近期网上热传的“2016年十大网络流行语”的帖子中,与“蓝瘦香菇”一同入选的还有“洪荒之力”“老司机”“狗带”等。如果说“洪荒之力”还是源于现实社会中的新闻事件的话,那么其他的绝大部分都是源于网络“原生态”,而且常常具有这样的特性:突然爆发、病毒式传播、寿命大多很短——就如同一场流行病。‎ 网络流行语,到底是不是一种语言上的“病症”?这个话题似乎已争论多年。如果说它们都是语言的“毒瘤”,显然有一棍子打死之嫌,因为毕竟有一些网络流行语已在口耳相传中“扶正”,得以登上大雅之堂,成为语言丰富性的有益补充,如“给力”“蛮拼的”等。但无论如何,过度使用网络流行语对于我们的一大影响是,终会患上“语言贫乏症”。‎ 有人曾对古人的表达和我们的网络流行语作了一番对比:古人形容人漂亮可以用“貌比潘安”“玉树临风”“顾盼神飞”,我们只会说“高富帅”“白富美”;古人形容人难看可以用“东施效颦”“獐头鼠目”,我们只会说“矮穷矬”“颜值低”;古人表达悲伤用“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我们只会用“蓝瘦香菇”……也许这种对比有些极端,但如果有一天你张口闭口只会习惯性地说“高富帅”“矮穷矬”,会不会也被自己表达的匮乏惊呆了?‎ 网络世界无穷尽,现代传媒的传播作用和影响不可小觑。一些网络热词之所以迅速被传播,其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网民的搬运作用。一些热衷于炒作网络热词的推手也正是利用这一点,让一些粗鄙的“网络流行语”蔓延网络。‎ 或许我们应该相信语言的“自净能力”,不用过于担心害怕,因为从古至今语言一直在融合、创新、淘汰,最终沉淀下来的才是精华。但毕竟语言也是一种文化,对于个人来说,选择使用什么样的语言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文化内涵乃至思想深度,而聪明的人,总会在泥沙俱下的“潮流”中挑选出自己想要的东西,而不是放任自己陷入“流行”的旋涡。‎ ‎(选自长余《流行语与流行病》)‎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网络流行语有时“流行”得莫名其妙,如“蓝瘦香菇”“老司机”“狗带”等被风传开来,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B. 网络流行语是一种语言上的“病症”,仿佛语言的“毒瘤”,过度使用网络流行语会使我们患上“语言贫乏症”。‎ C. 我们不能小瞧现代传媒的传播作用和影响,因为从很大程度上来讲,是网民的搬运作用使得一些网络热词迅速被传播。‎ D. 在泥沙俱下的网络语席卷而来时,要做一个聪明的人,不放任自己陷入“流行”的旋涡,而应挑选那些有生命的语言。‎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蓝瘦香菇”等网络流行语大都源于网络“原生态”,如同一场流行病,突然爆发、病毒式传播、大多寿命很短。‎ B. 在口耳相传中,有些网络流行语已登上大雅之堂,成为语言丰富性的有益补充,如“给力”“点赞”“蛮拼的”等。‎ C. 人们张口闭口只会习惯性地说“高富帅”“矮穷矬”“颜值低”“蓝瘦香菇”等,足见古人的表达能力要强于今人。‎ D. 某些热衷于炒作网络热词的推手正是利用网友盲目搬运的特点,让一些粗鄙的网络流行语迅速蔓延网络。‎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随着现代传媒方式日渐增多,网络、微信、微博、春晚、热播剧,乃至央视新闻,都可能有意无意地成为流行语的“推手”。‎ B. 古人往往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来进行表达,如用“玉树临风”“顾盼神飞”形容漂亮,用“东施效颦”“獐头鼠目”形容难看。‎ C. 语言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文化,对于我们来说,选择使用什么样的语言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文化内涵乃至思想深度。‎ D. 我们应该相信语言的“自净能力”,完全不必担心流行语,因为语言一直在融合、创新、淘汰,最终沉淀下来的才是精华。‎ ‎【答案】1. B 2. C 3. D ‎【解析】‎ ‎1. 试题分析: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B项说法绝对。原文说的是:“网络流行语,到底是不是一种语言上的‘病症’?这个话题似乎已争论多年。如果说它们都是语言的‘毒瘤’,显然有一棍子打死之嫌……”‎ 点睛:对全文内容的理解分析,又有对部分语段的理解分析,这就要求考生在全面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涉及的问题锁定关键语段仔细比对分析。如本题D项曲解文意。“完全不必担心流行语”错。‎ ㈡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狍子的眼睛 梁晓声 当年我是知青,在一师一团,地处最北边陲。鄂伦春族猎人常经过我们连,冬季上山,春季下山。连里的老职工、老战士,向鄂伦春族学习,成为出色猎人的不少。‎ ‎“北大荒”野鸡多,狍子也多。狍天生是那种反应不够灵敏的动物,人称“傻狍子”。当时,我在连队当小学老师。校长是转业兵,姓魏,待我如兄弟。他是连队出色的猎手之一。冬季的一天,我随他进山打猎。‎ 我们在雪地上发现了两行狍蹄印。他俯身细看了片刻,很有把握地说肯定是一大一小。顺踪追去,果然看到了一大一小两只狍。体形小些的狍,在我们的追赶下显得格外的灵巧,它分明企图将我们的视线引向它自己。雪深,人跑不快,狍也跑不快。眼看那只大狍跑不动了,我们也终于追到猎枪的射程以内。魏老师的猎枪正举平瞄准,那体形小的狍,用身体将大狍撞开了,然后它在大狍前窜来窜去,使魏老师的猎枪无法瞄准大狍,开了三枪也没击中。魏老师生气地说,我的目标明明不在它身上,它怎么偏偏想找死呢!‎ 傻狍子毕竟斗不过好猎手。终于,它们被我们追上了一座山顶。山顶下是悬崖,它们无路可逃了。‎ 在仅仅距离它们十几步远处,魏老师站住了,激动地说:“我本来只想打大的,这下,两只都别活了。回去时我扛大的,你扛小的!”‎ 说罢,他举枪瞄准。‎ 狍不像鹿或其他动物。它们被追到绝处,并不自杀。相反那时它们就目不转睛地望着猎人,或凝视枪口,一副从容就义的样子。那一种从容,简直没法儿细说。狍凝视枪口的眼神儿,也似乎是要向人证明——它们虽是动物,虽被叫“傻狍子”,但却可以死得如人一样自尊,甚至比人死得还要自尊。‎ 在悬崖的边上,两只狍一前一后,身体贴着身体。体形小些的在前,体形大些的在后,在前的分明想用自己的身体挡住子弹。它眼神儿中有一种义不容辞的味道,似乎还有一种侥幸——或许人的猎枪里只剩下了一颗子弹吧?‎ 它们的腹部都因刚才的奔逃而剧烈起伏。它们的头都高昂着,眼睛无比镇定地望着我们——体形小些的狍终于不再望我们,将头扭向了大狍,仰望大狍。而大狍则俯下头,用自己的头亲昵地蹭对方的背、颈子。接着,两只狍的脸偎在了一起,两只狍都向上翻它们潮湿的、黑色的、轮廓清楚的唇……并且,吻在了一起!‎ 我心中顿生恻隐。正奇怪魏老师为什么还没开枪,向他瞥去,却见他已不知何时将枪垂下了。‎ 他说:“它们不是一大一小,是夫妻啊!”‎ 我不知说什么好。‎ 他又说:“看,我们以为是小狍子的那一只,其实并不算小啊!它是公的。看出来没有?那只母的是怀孕了啊!所以显得大……”‎ 我仍不知该怎么表态。‎ ‎“我现在终于明白了,鄂伦春人不向怀孕的母兽开枪是有道理的!看它们的眼睛!人在这种情况下打死它们是要遭天谴的呀!”‎ 魏老师说着,就干脆将枪背在肩上,盘腿坐在雪地上,吸着烟,望着两只狍。我也盘腿坐下,陪他吸烟,陪他望着两只狍。‎ 我和魏老师在山林中追赶了三个多小时,魏老师可以易如反掌地射杀它们,甚至可以来个“串糖葫芦”,但他决定不那样做了。‎ 那一刻,夕阳橘红色的余晖,漫上山头,将雪地染得像罩了红纱。两只狍在悬崖边相依相偎,身体紧贴着身体,眷眷情深,根本不理睬我们两人的存在。‎ ‎(选自2016年第13期《小小说选刊》,略有删节)‎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开头两段交代故事背景,引出魏老师这一主人公形象,突出他是“出色猎人”,并与下文写他没敢打狍子形成鲜明的对比。‎ B. “傻狍子”其实并不傻,它灵巧机敏,见义勇为,面对死亡的威胁,竟能像人一样有自尊,甚至比人还要自尊。‎ C. “高昂”“镇定”“从容”“义不容辞”“吻”……作者用这些词语来描写狍子,表现了狍子身上的人性光辉。‎ D. 从小说的描写来看,公狍子要比母狍子更勇敢,更坚毅,更有爱心,更有担当,更不怕死,因而令人肃然起敬。‎ E. 小说结尾一段把景物描写与对狍子的特写相互映衬,渲染出某种直抵人心的悲壮色彩,可谓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5. “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6. 小说写的是“北大荒”知青的打猎故事,却以“狍子的眼睛”为题,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答案】4. CE 5. ①讲述故事:小说故事是由“我”叙述出来的,真实可信。②推动情节:“我”是事件的参与者,“我”跟随魏老师进山打猎,目睹狍子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相互依偎、从容镇定,又见证魏老师放弃猎杀狍子。③衬托人物:小说主人公魏老师的性格,由于“我”的存在而更加鲜明。 ‎ ‎6. ①小说以“狍子的眼睛”为题可以收到突出故事关键、映衬人物形象、彰显作品主题和吸引读者眼球的诸多艺术效果,可谓一目传神,提纲挈领。②小说对濒临绝境的狍子的眼睛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把看似呆傻迟钝的狍子在生命受到严重威胁时的从容不迫、视死如归的特点生动地表现了出来,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②正是这双无比镇定的眼睛震撼了魏老师,使他收起了猎枪,放弃了猎杀怀有身孕的母狍和誓死护卫的公狍的念头。③这是故事最惊心动魄的镜头,也是体现人物性格、表现小说主题的关键。‎ ‎【解析】‎ 尊”只是作者的臆测与想象之说。D项,文中没有将公狍子与母狍子进行对比,而是把它们当作一个整体来叙述和描写的;况且,母狍子同样有着坚毅无畏、富有爱心的“品质”。‎ ‎5.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小说人物的作用。“我”的作用,主要是围绕小说故事是由“我”叙述出来的;推动情节发展;衬托小说主人公魏老师的性格等方面分析。结合文本内容分析。‎ 点睛:通过次要人物的活动来衬托主人公的活动和形象。侧面衬托,他们是作者精心安排的角色。也就是说,往往从次要人物的嘴里说出来,推动情节。通过次要人物的见闻,既增添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如本题衬托人物:小说主人公魏老师的性格,由于“我”的存在而更加鲜明。 ‎ ㈢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开放包容中培养理想、抱负和情怀 ‎——访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 历史上由陈嘉庚先生捐资始办的厦门大学经过发展、积淀,如今学校特色鲜明,还被誉为我国最美丽的几所大学之一。日前,记者到厦门大学,就培养高质量人才等问题专访该校校长朱崇实。‎ 记 者: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怎样认识并把握中国特色与世界一流的关系?‎ 朱崇实: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定要追求并保持我们民族自己的传统和特色,同时,尊重、理解、接受多元文化。厦门大学从办学伊始就是开放、包容的学校,就把学校的发展放在全球范围进行思考和行动。建设一流大学应该以一流为抓手,大学的基本元素是,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优势、强势,把办出特点,才能把大学办出特色;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一流的理念要先行,中国的大学不仅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应该有世界眼光。在此基础上,脚踏实地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做出大学应有的贡献。‎ 我们学校积极走向世界,在马来西亚建立了一个占地900亩的分校,成为我国第一个在海外建设独立校园的大学。学校已经在今年2月正式开学,目前有1300多名学生在读。我们将全力办好马来西亚分校,把分校建成促进中国与马来西亚及东南亚其他地区教育及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服务“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支点,努力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和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典范。11月3日,在北京发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马来西亚联合新闻声明》称,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是两国高等教育合作新的里程碑,将为当地社会培养急需的优秀人才,夯实中马关系的民意基础,深化中马两国友谊。‎ 记 者:培养学生的理想、抱负和情怀的基础是什么?‎ 朱崇实:我们的目标是培育全面发展的人、健全的人,对国家和社会有自觉奉献精神的人。当年陈嘉庚先生捐出所有的家产兴办厦门大学,其背景就是祖国贫弱,受人欺负,他以自身行动倡导爱国精神、家国情怀,提倡培养“伟大人格之人”。我们学校办学一开始就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想、抱负和情怀,校歌中“致吾知于无央”“充吾爱于无疆”的歌词,就是引导青年学子要有大爱之心。‎ 青年学生有理想、有追求的基础在于有本事、有本领,特别是要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学校从抓好每一堂课、每个学习环节入手,为学生成长成才搭建平台,帮助他们掌握扎实的理论和专业知识,锻炼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 记 者:我在厦门大学校园的林间道路边,看到几名学生在弹钢琴,这为美丽的校园又增添了亮色。您怎样看待校园文化建设?‎ 朱崇实:一所一流大学仅仅有美丽校园还不够,应该营造一种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一个美好校园。“好”体现在内涵上,就是和谐、友爱、充满活力的校园,我们积极为学生们提供体育和艺术设施,让他们愉快生活,健康成长。‎ 记 者:在电子阅读风行的情况下,您认为应该如何引导大学生读书?‎ 朱崇实:在学校一有机会,我就提倡学生们多读些纸质书,多读些中外经典类的书。读书不只是系统地读,还要认真地读,坚持从第一页读到最后一页。面对知识爆炸和电子读物,一些学生学习采取实用主义,结果知识碎片化、零碎而缺乏系统;一些学生对知识浅尝辄止,只知其一,不想知其二。这些都是读书人最忌讳的。虽然摄取知识的渠道多了,青年学生仍然应该坐得下来,多读几本书。‎ ‎(2016年11月17日《人民日报》,董洪亮)‎ ‎7. 下列对访谈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由陈嘉庚先生捐资始办的厦门大学,创办之初就目标明确、特色鲜明,即在开放包容中培养有理想、抱负和情怀的有用人才。‎ B. 朱崇实认为,厦门大学要有世界眼光,有一流的办学理念才能建设出一流的,办好了一流的才能建设一流的大学。‎ C. 培养学生的理想、抱负和情怀的基础是,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宏阔的国际视野,还要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D. 建设一个美好校园,不只在于校园环境优美,更在于其内涵发展,就是要创建一个和谐、友爱、充满活力的美丽校园。‎ ‎8. 作者说“厦门大学经过发展积淀,如今学校特色鲜明”。那么,厦门大学有哪些鲜明特色?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 ‎9. 关于读书,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有哪些主张?你是否同意这些看法?请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7. A 8. ①开放、包容的办学理念;②有世界眼光,办一流专业;③培养有理想、抱负和情怀的人(或“培育全面发展的人、健全的人,对国家和社会有自觉奉献精神的人”);④校园环境优美,校园文化良好。 ‎ ‎9. ⑴关于读书,朱崇实的主张主要有:①要坐得下来,多读书;②多读些纸质书,多读些中外经典类书;③系统地读,整体地读,认真地读。(任意谈到其中两点即可,共2分)⑵完全同意朱校长的观点。因为:①当今信息时代,人们容易急功近利、心理浮躁,这就需要我们养成精心阅读的好习惯,不只是为了实用,更在于提高素养;②在电子阅读风行的情况下,更多读纸质的书,读整本的书、系统的书,不要迷恋屏幕,反对碎片化学习;③对于经典的东西,要专心学习,认真思考,切忌一知半解,更忌不求甚解。‎ ‎【解析】‎ ‎9.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既涉及到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主要考查文本内容和见解。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关于读书的主张,立足文本分析,多读书;多读些纸质书;系统地读等。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实现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如本题可以支持校长的观点等。‎ 二、古代诗文阅读 ㈠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呜呼!《诗》曰:‘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 B.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 C.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 D.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稽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父时所用。“稽”是“停留、拖延”的意思,稽首的意思就是头触碰地上且停留一会儿,也称为“顿首”。‎ B. 《诗》,即《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C. 右,即车右或骖乘。古人乘车以左为尊,一车乘三人,尊者在左,御者在中,另有一人在车右陪乘,一般是由武士担任。‎ D. 书法,译为“记事的原则”。这一记事原则,即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它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既包括不隐晦事实真相、据事直书的一面,也包括“为尊者讳,为贤者讳”的曲笔一面。‎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晋灵公奢侈暴虐,加重赋税来修饰宫室,因为熊掌没炖烂,竟然杀了厨师,把他的尸首装在畚箕里,让宫女抬着从朝堂上经过。‎ B. 赵盾、士季向晋灵公进谏,晋灵公巧言遮掩,还想方设法要杀掉赵盾。他派遣的力士鉏麑不愿执行他的命令,于是头撞槐树自杀了。‎ C. 晋灵公准备在宴会上杀害赵盾,他手下的武士灵辄却在关键时刻帮助赵盾幸免于难,以报答赵盾昔日的送饭之恩,赵盾自己只得逃亡了。‎ D. 晋大夫赵穿杀了晋灵公,晋国太史董狐写“赵盾弑其君”并在朝廷公布。赵盾难以辩白,大有感慨,孔子也为他蒙受杀君之名感到可惜。‎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 ‎⑵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答案】10. C 11. A 12. B ‎ ‎13. ⑴(晋灵公)仍然不改。赵盾多次进谏,晋灵公讨厌他,派鉏麑去刺杀他。‎ ‎⑵您身为正卿,逃亡却不走出国境,回来后又不讨伐叛贼,不是您杀了国君又是谁呢?‎ ‎【解析】选自《左传宣公二年》,丘明(前566年—前451年),姓姜,氏丘,名明,丘穆公吕印的后代。‎ ‎10.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断句。“秋九月”表示时间,“之”和“其”两个代词之间要停顿,动词“曰”后面要停顿。主要理解句意断句,句意:秋天九月,晋灵公请赵盾喝酒,事先埋伏下武士,准备杀掉 赵盾。赵盾的车右提弥明发现了这个阴谋,快步走上殿堂,说: “臣下陪君王宴饮,酒过三巡还不告退,就不合礼仪了。”于是他 扶起赵盾走下殿堂。‎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B项晋灵公坦承自己的过错,但知过不改,并没有“巧言遮掩”。‎ 点睛: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如本题B项“巧言遮掩”错误。‎ ‎13.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1)补充句首主语“晋灵公”,“宣子”译为赵盾,“患”译为讨厌,“使”译为派,“贼”译为刺杀。(2)“越”译为越过,穿越,“反”同“返“,译为回来。‎ ‎【参考译文】晋灵公不遵守做国君的规则,大量征收赋税来满足奢侈的生活。他从高台上用弹弓射行人,观看他们躲避弹丸的样子。厨师 ‎ 没有把熊掌炖烂,他就把厨师杀了,放在筐里,让官女们用头顶 着经过朝廷。大臣赵盾和士季看见露出的死人手,便询问厨师被 杀的原因,并为晋灵公的无道而忧虑。他们打算规劝晋灵公,士 季说:“如果您去进谏而国君不听,那就没有人能接着进谏了。让 我先去规劝,他不接受,您就接着去劝。”士季去见晋灵公时往前 走了三次,到了屋檐下,晋灵公才抬头看他,并说:“我已经知道 自己的过错了,打算改正。”士季叩头回答说:“哪个人能不犯错 误呢,犯了错误能够改正,没有比这更大的好事了。《诗·大雅, 荡》说:‘事情容易有好开端,但很难有个好结局。’如果这样,那 么弥补过失的人就太少了。您如能始终坚持向善,那么国家就 有了保障,而不止是臣子们有了依*。《诗·大雅·烝民》又说: ‘天子有了过失,只有仲山甫来弥补。’这是说周宣王能补救过失。 国君能够弥补过失,君位就不会失去了。”‎ 可是晋灵公并没有改正。赵盾又多次劝谏,使晋灵公感到讨 厌,晋灵公便派鉏麑去刺杀赵盾。鉏麑一大早就去了赵盾的家,只 见卧室的门开着,赵盾穿戴好礼服准备上朝,时间还早,他和衣 坐着打吨儿。鉏麑退了出来,感叹地说:“这种时候还不忘记恭敬 国君,真是百姓的*山啊。杀害百姓的*山,这是不忠;背弃国 君的命令,这是失信。这两条当中占了一条,还不如去死!”于是, 鉏麑一头撞在槐树上死了。‎ 秋天九月,晋灵公请赵盾喝酒,事先埋伏下武士,准备杀掉 赵盾。赵盾的车右提弥明发现了这个阴谋,快步走上殿堂,说: “臣下陪君王宴饮,酒过三巡还不告退,就不合礼仪了。”于是他 扶起赵盾走下殿堂。晋灵公唤了出猛犬来咬赵盾。提弥明徒手上 前搏斗,打死了猛犬。赵盾说:“不用人而用狗,虽然凶猛,又有 什么用!”他们两人与埋伏的武士边打边退。结果,提弥明为赵盾 战死了。‎ 当初,赵盾到首阳山打猎,住在翳桑。他看见有个叫灵辄的 人饿倒了,便去问他的病情。灵辄说:“我已经三天没吃东西了。… 赵盾给他东西吃,他留下了一半。赵盾问为什么,灵辄说:“我给 别人当奴仆三年了,不知道家中老母是否活着。现在离家近了,请 让我把留下的食物送给她。”赵盾让他把食物吃完,另外给他准备 了一篮饭和肉,放在口袋里给他。后来灵辄做了晋灵公的武士,他 在搏杀中把武器倒过来抵挡晋灵公手下的人,使赵盾得以脱险。赵 盾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回答说:“我就是在翳桑的饿汉。”赵盾 再问他的姓名和住处,他没有回答就退走了。赵盾自己也逃亡了。‎ 九月二十六日,赵穿在桃园杀掉了晋灵公。赵盾还没有走出 国境的山界,听到灵公被杀便回来了。晋国太史董狐记载道:“赵 盾杀了他的国君。”他还把这个说法拿到朝廷上公布。赵盾说: “不是这样。”董狐说:“您身为正卿,逃亡而不出国境,回来后又 ‎ 不讨伐叛贼,不是您杀了国君又是谁呢?”赵盾说:“啊!《诗》中 说:‘我心里怀念祖国,反而给自己留下忧伤。’这话大概说的是我吧。”‎ 孔子说:“董狐是古代的好史官,记事的原则是直书而不隐讳。 赵盾是古代的好大夫,因为史官的记事原则而蒙受了弑君的恶名。 可惜啊,如果他出了国境,就会避免弑君之名了。”‎ 赵盾派赵穿到成周去迎接晋国公子黑臀,把他立为国君。十月初三,公子黑臀去朝拜了武公庙。‎ ㈡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 思①‎ 陆 游 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 砧杵敲残深巷月,井梧摇落故园秋。欲舒老眼无高处,安得元龙百尺楼②。‎ ‎【注】①本诗写于嘉泰三年(1203年),这年陆游七十九岁,居住在山阴故乡。②元龙:陈元龙,即陈登,三国时人,素有扶世救民的志向。‎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A. “江湖浪迹一沙鸥”中的“沙鸥”这一意象和杜甫的《旅游书怀》中的“天地一沙鸥”的“沙鸥”特征相同。‎ B. 诗歌的颔联写“事大如天醉亦休”,可见诗人整天惦记国家大事,有时甚至借酒浇愁,以致有度日如年的感觉。‎ C. “砧杵敲残深巷月”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将妇女的砧杵捣衣之声与月亮残缺之形相结合,烘托了诗人落寞的心境。‎ D. 诗歌的颈联借助“寒砧”“残月”“梧桐落叶”等意象,描绘出一幅凄清冷寂的画面,借景抒情,情寓景中。‎ E. 诗歌的尾联借助陈元龙的典故,写出诗人已入暮年的无奈以及欲获高位而不得的惆怅心情。‎ ‎15. 此诗写秋日所感,表现了诗人过着闲适生活但又不安的矛盾心情,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案】14. CD 15. 诗人虽然赞美沙鸥闲逸,但又说闲时度日如年;虽说事大如天,醉后亦休,但又闻砧杵声而生感,见梧桐叶落而念故园之秋。诗人要放眼远望,而又无元龙百尺楼可登。‎ ‎【解析】‎ ㈢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虞美人》作者李煜面对江山易主,人事皆非的现实却不敢明言,勾起无穷幽怨之情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论语>十则》中孔子论述兴趣在学习中起重要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指出后世之人对秦亡一事如果只哀叹但不以之为鉴,就会落得“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答案】 (1). 雕栏玉砌应犹在 (2). 只是朱颜改 (3).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4).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第Ⅱ卷 阅读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这位专家的回答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实在没想到这个困扰我两年的问题他却理解得那么透彻,解释得那么轻松。‎ ‎②某市两家报社相继推出的立体报纸受到广大市民的热烈追捧,更多的立体报纸呼之欲出,可能会成为当地报业的一种发展趋势。‎ ‎③京剧表演艺术家于魁智和李胜素的京剧唱段将演出推向了高潮,其声穿云裂石,其曲荡气回肠,真有金戈铁马、气壮山河之慨。‎ ‎④该产品的试用效果非常好,相信它大量投产后将不孚众望,公司一定会凭借产品的优异品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骄人业绩。‎ ‎⑤中国古典家具曾经非常受消费者青睐,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市场上却没了踪影,而在全球崇古风气盛行的今天,它又渐入佳境了。‎ ‎⑥真正的读书,需要一种不急不躁、不愠不火的从容心境。在淡泊的氛围中,上溯远古、下及未来,含英咀华,沉思遐想,思绪跟随古色古香的书味尽情飞翔,内心就会进入一种清净、清幽的幸福境界。‎ A.①④⑥ B.①③⑥ C.②③⑤ D.②④⑤‎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 呼之欲出:形容人像画得逼真,搭配不当。‎ 不孚众望:指不能使大家信服,未符合大家的期望,不合语境,应为“不负众望”。‎ 渐入佳境:比喻境况逐渐好转或兴趣渐浓,不合语境。‎ 穿云裂石:指(声音)穿过云层,震裂石头,形容乐器声或歌声高亢嘹亮。‎ 醍醐灌顶: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 含英咀华:比喻读书吸取其精华。‎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此次参会,姚明带来的“推广专项体育课”的提案,在他看来,专项体育课与目前正在大力发展的校园足球工作是可以接轨的。‎ B.能否正确处理好古今文化之间以及中外文化之间的矛盾冲突,这体现了一个文艺工作者艺术智慧的高低,同时也决定着文艺作品的优劣。‎ C.为切实解决城镇中小学大班额问题,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我市进一步聚焦突出问题和明显短板,加快学校建设和改革创新的力度。‎ D.中国的国学智慧是非常博大精深的,它不排斥什么东西,也不和什么东西相对立,它永远都是在吸收不同的传统,然后扩大和丰富自己。‎ ‎【答案】B ‎19.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古人阅读最早 ① 是携带不便的羊皮、竹简等。 ② 眼下的我们,阅读的途径与方式就丰富多了,手机、网络、电子阅读器等都是可以利用的工具, ③ 十分便捷。但手机、网络之类的阅读 ④ 可以获取大量信息, ⑤ 是一种浅阅读。要进入深阅读状态,达到一定的思考、创新层次, ⑥ 纸质文本最佳。‎ 选项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 可是 因而 即使 也 自然 B 可 相反 于是 如果 就 ‎/‎ C 还 ‎/‎ 却 不仅 而且 则 D 只 而 且 虽然 却 还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句衔接及关联词。①处表限止,故选“只”字;一、二句前后有对比,故②处填表转折的“而”字;第③处表递进,故选“且”字;④⑤前后有转折关系,故选“虽然……却”;第⑥处填“还是”,有比较后“仍然”的意思。‎ 点睛:抓标志。语言标志常常表现为:关联词语、暗示性词语、句子之间的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陈述对象或议论角度、抓句式等等。如本题一、二句前后有对比,故②处填表转折的“而”字。‎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近日,测“颜龄”游戏刷爆了朋友圈__①?专家解释说,相关网站事先收集了大量人脸特征的数据,根据数据规律,建成了年龄模型。当你上传一张照片后,__②‎ ‎,从而猜出你的年龄。__③。因为人体皮肤随着岁月的流逝会变得松弛,深浅不一,嘴角及鼻翼的法令纹尤为明显。‎ ‎【答案】 (1). “颜龄”是怎么测出来的 (2). 网站将照片和模型对比 (3). 猜年龄最重要的依据是脸部皮肤(法令纹)‎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本题与排序题有点小小的区别,那就是要用文字将上下文串联起来,故难度要大一些。考生在解答此类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话题要统一:首尾谈的是同一话题,中间也不应有所偏离,没有岔开或暗换话题之处。②注意照应、过渡:首尾要照应,过渡应有过渡性语句作为桥梁。③顺序要合理:句间的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在安排上是合理的。逻辑顺序还体现在关联词语的合理使用上。解答这类题目的关键在于,要反复研读横线前后的句子,辨明前后内容之间的关系,借助这种关系以及前后句的内容和形式来确定横线句子的内容和形式。比如本题的第一处,从后的标点符号分析,为问句,而前句主语为测“颜龄”游戏,主要与测“颜龄”相关;第二处,根据前句宾语“年龄模型”可判断。‎ ‎21. 下面是某中学国庆七日游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 ‎【答案】为了丰富课余生活、增长见识,学校将组织国庆杭州七日游活动,要求参加者做好前期准备;到杭州的主要活动有参观游览高校、博物馆和风景区。‎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为了督促学生学习,某职业技术学院的焦老师想出在课后用微信发红包的“新招”,对出勤率高、学习成绩好和上课认真的同学,都发了红包。此举一出,他的课学生没一个逃课,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变好。此事传出,该校老师和学生表示认可,觉得这个做法有新意。媒体报道后,引发争议,有家长明确反对老师这种做法,认为用“钱”引导学生上课,会让孩子变得功利,使教育变味。‎ 对以上这件事,你怎么看?请就焦老师、学生或家长的表现,表明自己的态度,阐述自己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 ‎【答案】“红包奖励”折射教育低俗化 红包,译名lucky money,颇具幸运之意,在中国传统礼俗中是用于年节庆典中长辈对晚辈的赠给,也有主客之间的礼节往来。在当下“互联网+”的时代,红包已不再只是那带有粗糙厚实之感的小红纸袋,摇身一变成为微信窗口里的虚拟图片,弹指间即可收获红包的快感。 当如此娱乐化的红包被江苏某高校的焦老师用作点名神器时,我既佩服其善于捕捉职业高校学生的好奇逐利的心理,同事也为今天的师道竟已沦落到先取悦学生,在换取教学秩序的稳定,而深感悲哀。学生出满勤,成绩进步,过节……都能赢得焦老师的红包奖励,不论含金是几何,但终得以换来他的课堂座无虚席,师徒日渐升温的和谐美满的场面。但撤去其外表的冠冕堂皇,余下的仅是“我出钱你出勤,我包红包你回心”罢了。如此新招到底于教学有多少价值?学生抢红包出满勤又折射出怎样的求学意志?“红包”本是“礼轻情意重”,在生活中我们用它来表达祝福,焦世奇老师与时俱进“诱惑”学生,其用心良苦值得肯定,但用红包物欲刺激,逗引学生,从另一角度看却是引诱学生的金钱欲望。学生到课堂听课,学好学业,本是分内之事,而如今却与红包这浓厚的金钱色彩相挂钩,于那些真心读好书的学生也是不公平的,因为他们原本单纯的求知,如今却因老师的这一做法也沾上了利欲色彩。 “微信签到”、“刷脸神器”、“拍合影照”等点名神器层出不穷,在网友调侃逗乐的同时,也引发我们的深思:当下学生的求知欲只能由金钱来刺激?而师道尊严又该何去何从?这些看似创新的举措,冲击了传统文化中尊师重道的思想,也不自觉地自我贬低,师道尊严已在红包发出时消失殆尽了。 ‎ 但事实上,我相信焦世奇老师发微信红包实属无奈之举。“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很多高校的学生翘课已是家常便饭,学风堕落更是见怪不怪。本该是人生最佳探究与思考年龄却厌学,沉迷于电子产品的现象并非个例。由此担负“欲人之无惑”之重担的教师更是举步维艰,发红包以“讨好学生”,成为“美女老师”“女神老师”来吸引学生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但这又确实是教育手段低俗化的表现。由此学生与老师间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最终的结果就是教育的衰败。 欲改变现状,纠正歪风邪气,从根源来说,教育者应努力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注重实践,使学生真心爱上学习,真切地感受到获取知识的充实感与愉悦感。而求学者也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尊重师长,尊重知识。 红包包不住沉甸甸的知识,知识亦不需要红包的外包装。红包作为习俗符号,该被珍惜使用;而知识作为个人灵魂的填充,更应该被崇敬与尊重。新时代下的师道尊严该由师生共同维护。 ‎ ‎【解析】试题分析:‎ 中肯肯定之:“红包奖励”传导正向教育理念、红包新招符合教育原味、红包只是“小红花”式的游戏化象征、无奈的物质奖励不该被苛责。‎ 严厉批判之:勿让立人教育染上“利人”的铜臭味、“哄孩子”式课堂是对学生的黑色嘲讽、出勤率岂能靠红包保障、你的求学岂能老师买单、花式渠道贿赂学生实在悲哀、要励志不要励欲、莫让教育用上利益的“偏方”、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