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山西省晋中市和诚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3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山西省晋中市和诚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3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山西省晋中市和诚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3月月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9分)‎ 所谓“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最初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即按照一定的义例,通过选择特定称谓或在叙述时使用某些字眼,是非分明而又简约、含蓄地表明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道德评判,以达到征实和劝惩的目的。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在不隐晦事实真相的前提下,运用曲笔“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春秋笔法来源于据传为孔子所撰的《春秋》。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他从当时的伦理道德出发,以定名分、明等级作为评判人物和事件的标准,“褒贬惩劝,各有义例”,有时一字暗含褒贬,由此就形成了所谓的“春秋笔法”。‎ 左丘明发微探幽,最先对这种笔法作了精当的概括:“《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遗憾的是,限于体例,左丘明没有充分地展开,我们只能看到他思考问题的结果,而看不到他思考问题的过程,因而“春秋笔法”在这个时期还显得有些朦胧。‎ 到了西汉,一代大儒董仲舒在他的代表作《春秋繁露》中,第一个结合《春秋》实例解说了这种笔法,这是一大进步。通过这样演绎,这种表现技巧具有了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加上汉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政治措施的推行,这种表现技巧具有了在更大范围内传播的条件。只是董仲舒囿于汉初学术研究的陋习,行文多附会阴阳五行之说,后代不少学者把《春秋繁露》界定为哲学著作,因而也使得“春秋笔法”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最终完成“春秋笔法”普及工作的是晋代的杜预。他彪炳后世的著作是《春秋左传集解》,在序言中,根据《左传》的论述,结合《春秋》的实例,他加以详细解说,把这种表现技巧从经院哲学中解放出来。春秋笔法由写史“义例”变为文章楷模,成为一种写作与表达的常用范式。那就是追求语言的简洁和意蕴的丰富,寓褒贬于叙事之中,通过材料的选择、详略与显隐的不同,以及用词和语气的微妙差别,委婉曲折地透露出作者的是非和爱憎。‎ 值得一提的是,春秋笔法只是委婉行文,并不是说谎,最多只是影射和隐瞒,而影射是靠词语的选择来表达的。隐瞒,仅是对比较小的事情所作的隐瞒,大事从简或者曲笔。春秋笔法一般都是遵从事实下的隐晦,婉转的陈述和评论以及有目的的选择;曲笔是曲折抒笔,这里的“曲”是曲折,并不是歪曲。能够在事实下有重点地描述人物和褒贬事件,以教化人民,在笔墨中又流露出更多的事实,让人看清真相,这是曲笔的最高宗旨和理想。‎ 孔夫子写《春秋》,本来是要用“直笔”来使“乱臣贼子”害怕的,但是写来写去,他竟写出那么多的“曲笔”,可见写“直笔”是多么不容易!春秋笔法其实是一种妥协,是一种无奈!这种办法写出的史书开创了写史服务于政治的先河,为后世考证增加了难度。‎ ‎1.下列各项中,其手法不属于“春秋笔法”的一项是( )(3分)‎ A.《林黛玉进贾府》中,刻画权倾贾府、笑里藏刀的王熙凤:“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B.《雷雨》中,周朴园对女仆梅侍萍始乱终弃,三十年后面对鲁妈,在回忆当年时说侍萍是“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 C.《鸿门宴》中写刘邦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从鸿门宴上逃走时,写道:“脱身独骑。”用了一个“独”字,来显示作者的态度。‎ D.《记念刘和珍君》一文,鲁迅先生描写烈士遇害时,写到“从背部人,斜穿心肺”,又写到“其一是手枪”“弹从左肩人,穿胸偏右出”。‎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编写《春秋》,行文不直接阐述自己的看法,而用一些特别的手法来委婉表达,“褒贬惩劝,各有义例”,形成了所谓的“春秋”笔法。‎ B.左丘明最先对“春秋笔法”做了精当的解说,但他对“春秋笔法”+的解说还有些朦胧,我们只能看到他思考问题的结果,而看不到思考过程。‎ C.董仲舒第一个结合《春秋》实例解说了“春秋笔法”,使其具有了直观性和可操作性,但行文多附会阴阳五行之说,给它蒙上一层神秘面纱。‎ D.杜预最终完成了“春秋笔法”的普及工作,这种表现技巧得以从经院哲学中解放出来,由写史义例变为文章楷模,成为写作与表达的常用范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春秋笔法,通过材料的选择、详略与显隐的不同,以及用词和语气的微妙差别,来表达作者的是非爱憎,因而为后世考证增加了难度。‎ B.春秋笔法虽用曲笔,但追求在事实下有重点地描述人物和褒贬事件,在笔墨中又流露更多的事实,让人看清真相,所以曲笔并不是歪曲。‎ C.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为标准,是非分明而又简约含蓄地表现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道德评判,以达到惩恶劝善的目的,这使乱臣贼子害怕。‎ D.春秋笔法除了使用“影射”的手法,还对一些小事做了隐瞒,对大事从简或曲笔,孔子用曲笔其实是一种无奈的妥协,可见秉笔直书有多难。‎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已经给我们提示了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总思路: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是在原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概念或事物的基础上主观能动地转化成为前所未有的、客观能够认可的概念或事物;“创新”,是在原有思维模式或行为范式的基础上, 推陈出新地发展成为超出原有思维模式或行为范式的新思维、新理论、新模式、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因此,中医药创新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固本”原则。创新以传承为本,“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中医药学的创新不是毁古弃旧、标新立异,更不是空穴来风、无中生有,而是厚积薄发的必然产物。‎ 二是“强基”原则。创新以需求为基,“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创新要做真正有益于学科发展、人民需求的创造与发明,脱离了实际需求的创新就是毫无应用价值的“屠龙术”。‎ 三是“守恒”原则。创新,是“知行合一”的持久战。“思贵专一,不容浅尝者问津;学贵沉潜,不容浮躁者涉猎。”科学研究、继承创新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要创新就必须守得住初心、耐得住寂寞、经得住挫折。创新最需要的是“恒心”,要像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那样抓住研习中医药典籍获得的灵感,坚持几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地研究工作,有着百折不挠、深掘精研、不断创造、创新、提升的意志与精神。‎ 四是“出新”原则。创新以创举为功,“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要特别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高标准、严要求、细落实,才能真正实现创新。虽然创新非一朝一夕可以成功,但每一个致力创新的中医人都应明志笃行,以创新高度为追求,开拓进取,填补空白,实现有品质、有价值、有成就的成功创新。‎ ‎(摘编自孙光荣《创新:知行合一持久战》)‎ 四诊 望、闻、问、切 八纲 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辨证 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 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 诊断 常见疾病诊断及证候诊断;症状鉴别;病案书写 材料二:‎ ‎(摘编自《中医诊断学基础表格总结》)‎ 材料三:‎ 中医药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我国最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家影响力的学科门类,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过不朽的贡献,在现代医学较为发达的今天,仍然在为维护人类健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近几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热”催生下,中医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看,世代相传的中医药,作为社会实践的知识、技能,是我国文化独特的表现形式之一,无疑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 2006 年成立了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专家组和办公室,组织开展中医药非 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和申报工作。我国在 2008 年 10 月报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遣产代表作”项目中,“中医”是我国上报35 个项目中的首选项,而且这是决策层认定的“最重要、无需讨论与评审”的“名列榜首”的选项。可见,从国家层面上对中医药“申遗”是非常重视的。‎ ‎(摘编自张宗明《中医药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与发展》)‎ ‎4.下列内容不符合中医药创新所坚持的原则的一项是( )(3 分)‎ A.“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B.“上善若水,处下不争;大道至简,淳朴自然。”‎ C.“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 D.“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习总书记为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提示的总思路是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其中中医药创新应坚持四大原则。‎ B.中医诊断学以四诊、八纲、辨证和诊断为基础,讲究在“ 望闻问切”的基础上结合“八纲” 对病人进行分析“辨证”,从而做出诊断。‎ C.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 2006 年成立的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负责组织开展。‎ D.国家对中医药“申遗”是非常重视的,“中医”是我国在 2008 年 10 月报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35 个“非遗代表作”项目的首选项。‎ ‎6.请结合材料,分析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由。(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扶贫往事 侯德云 下乡,一行四人,坐在吉普车里。吉普车是老朱的。老朱当过多年乡镇领导,年前才调入瓦城。‎ 路过一个叫八里的村子,这个村子以种桃出名。春天的时候,村子还张罗过一场“桃花节”, 可以想见,桃树的种植规模有多大。现在是夏天,正是收桃季节。人、桃、车挤在公路两边, 道路一下子窄了很多。‎ 四个人的话题里自然而然就有了桃。说桃的价格、桃的味道,说桃的其他种种。吉普车拧拧巴巴终于离开了八里村,这时话题已经转到樱桃上。‎ 不管是说桃还是说樱桃,老朱都是主讲。后来才知道,老朱是内行,农大毕业生。老朱不光说桃说樱桃,还说了些扶贫往事。‎ 老朱说,他在三台乡当农业助理那会儿,搞扶贫,动员农民栽樱桃。乡干部一拨拨挨村动员,大会小会,可村民一个个都木着脸,袖着手,似听非听。白给的樱桃树苗没人要。乡长气得拍桌子,说:“他们不栽,我们栽!把树苗栽到老百姓的地里去,非逼着他们富起来不可!”‎ 车内一阵哄笑。‎ 我说:“真去栽啊?”‎ 老朱说:“可不是!那个春天,我们天天栽树,灰头土脸的。” 我在心里感慨,没想到乡镇干部还得上劳动课。‎ 老朱继续说:“你说可气不可气,有的村民,就站在地头上,叼着烟,看你给他栽树,好像这事跟他一点儿关系也没有……”‎ ‎“后来呢?”‎ ‎“后来,”老朱说,“四五年后,樱桃结果,市价居高不下,老百姓尝到了甜头,不少人跑到乡政府要樱桃树苗。乡政府又不是苗圃,哪有苗啊?”‎ 我们三个听众都感慨:“扶贫这事儿,真是不容易。”‎ 老朱又说起他当副乡长期间发生的事儿。“我们在一个村里搞试点,原计划只扶持十户,结果二十多户报名,那个吵啊。没办法,乡里咬咬牙,决定扶持二十户,每户提供一定的资金和技术,还挖了沼气窖,干净,也节省能源。忙了一秋天。快到过年的时候,一天,我们正在开会,突然听到一阵农用车的轰隆声进了政府大院。走到窗前一瞅,我吓了一跳,心说这是谁要闹事啊?一溜三辆农用车,装满青黄的蔬菜,挤在政府小楼门口。每辆车的车斗边沿,还都坐着两三位壮汉。我赶紧下楼,仔细一瞅,乐了,这不是种植大棚蔬菜的那些人吗?大伙儿见了我,也乐,说:‘第一批蔬菜下来了,我们不能忘本,给政府送些来,让领导尝尝。’”我故意问老朱一句:“三车蔬菜,怎么处理的?”‎ 老朱说:“我指挥他们送食堂里了。” 三个听众都笑。‎ 老朱说:“笑什么笑?没白吃!我们哪能占老百姓的便宜?不光没白吃,我随后还给他们联系了几个蔬菜批发商,定期到村里收购。现在那个村,已经是蔬菜大棚专业村了。”‎ ‎“噢,干得不赖。”三个听众都感慨。四个人都笑。‎ 老朱沉默了一瞬,又说:“还是我当副乡长的时候,遇到过一个怪人。那年乡政府决定,为水稻种植区内的贫困户补助一些稻种和化肥。挺好的事儿,大伙儿都高兴。第二年春,一天我正在办公,突然‘砰’的一声,门被踢开,一个老农冲进来,敲着我的桌子说:‘你是不是庄稼人啊?什么时候了,还不送稻种和化肥?’”‎ 三个听众忍不住,还是笑。‎ 老朱说:“我抬头一看,认识,就是前一年我的贫困户,老李头。老李头气得浑身发抖,他腋下还夹了两只蛇皮口袋。”‎ 老朱说:“你说那老李头,那么蛮横,为什么呢?” 我给老朱的三个故事加以概括,得出的结论是:“扶贫这事儿,难心,开心,偶尔也闹心。” 老朱听罢,连连点头:“对对对,就这意思。”‎ ‎(选自《百花园》,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首段交代老朱当过多年乡镇领导,为下文老朱讲述扶贫往事做了铺垫;接着以整段笔墨写了八里村的桃子,暗示政府扶贫工作卓有成效。‎ B.村民不要樱桃树苗,扶贫工作无法开展,乡长为了避免被上级批评,逼迫乡镇干部种树,可见乡长是一个不能体恤下属、沽名钓誉的领导。‎ C.小说善于运用动作和语言表现人物,老李头“踢”“冲”“你是不是庄稼人啊”活画出一个急躁的老农形象。‎ D.小说中多次写到“笑”,但每次笑的含义都不同,“三个听众都笑”,包含了对老朱做法的肯定和赞许;“四个人都笑”则表达出对扶贫工作见成效的开心和满足。‎ ‎8.“老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 分)‎ ‎9.小说写了三个扶贫故事,这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请结合作品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艺术效果。(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吕维祺,字介孺,新安人。维祺举万历四十一年进士,授兖州推官,擢吏部主事,更历四司。光宗崩,皇长子未践阼,内侍导幸小南城。维祺谒见慈庆宫,言梓宫在殡,乘舆不得轻动, 乃止。开封建魏忠贤生祠,遗书士大夫戒勿预。忠贤毁天下书院,维祺立芝泉讲会,祀伊、洛七贤。‎ 崇祯三年,擢南京户部右侍郎,总督粮储。设会计簿,钩考隐没侵欺,及积逋不输,各数十百万;大者弹奏,小者捕治。立法严督屯课,仓庾渐充。条上六议,曰稽出入以杜侵渔,增比较以完积案,设本科以重题覆,时会计以核支收,定差序以杜营私,禁差假以修职业。帝称善,即行之。‎ 六年拜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清冒伍八千余名。请申饬江防,凤陵单外为忧,弗省。八年正月贼犯江北遣参将薛邦臣防全椒赵世臣戍浦口世臣溃走南京震动凤阳亦旋告陷。大计拾遗,言官复劾他事,遂除名。时维祺父孔学避贼洛阳,维祺乃归留洛,立伊洛会,及门二百余人。著《孝经本义》成,上之。‎ 十二年,洛阳大饥。维祺劝福王常洵散财饷士,以振人心,王不省。乃尽出私廪,设局振济。事闻,复官。然饥民多从贼者,河南贼复大炽。无何,李自成大举来攻,维祺分守洛阳北城。夜半,城陷。贼有识维祺者曰:“子非振饥吕尚书乎?我能活尔,尔可以间去。”维祺弗应,贼拥维祺去。时福王常洵匿民舍中,贼迹而执之,遇维祺于道。维祺反接,望见王,呼曰:“王,纲常至重。等死耳,毋屈膝于贼!”王瞠不语。见贼渠于周公庙,按其项使跪,不屈,延颈就刃而死。时十四年之正月某日也。维祺年五十有五,赠太子少保,祭葬,荫子如制。‎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五十二》)‎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八年正月 / 贼犯江北 / 遣参将萨邦臣防全椒 / 赵世臣戍浦口 / 世臣溃走/南京震动 /凤阳亦旋告陷 B.八年正月 / 贼犯江北 / 遣参将萨邦臣防全椒 / 赵世臣戍浦口 / 世臣溃走南京 / 震动风阳 / 亦旋告陷 C.八年正月 / 贼犯江北 / 遣参将薛邦臣 / 防全椒赵世臣戍浦口 / 世臣溃走南京 / 震动风阳 / 亦旋告陷 D.八年正月 / 贼犯江北 / 遣参将薛邦臣 / 防全椒赵世臣 / 戍浦口 / 世臣溃走 / 南京震动 / 风阳亦旋告陷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践阼,亦作“践胙”“践祚”,走上阼阶主位。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也指皇上即位、登基。‎ B.书院是由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始见于唐代,发展于宋代,很 多著名学者都曾在书院讲学。‎ C.户部是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支等事务的古代官署,是唐高宗时为避太宗讳改称的,长官为户部侍郎。‎ D.荫,广义指因先辈的地位,后辈在入仕等方面享受特殊待遇;狭义指宋代以后的一种被称为“推恩荫补”的门荫制度。‎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吕维祺屡担要职,享有哀荣。他考中了万历四十一年的进士,先后在吏部、户部等部门任职,死后被追赠为太子少保。‎ B.吕维祺亲贤远佞,正气凛然,他写信告诫士大夫不要参与修建魏忠贤生祠;他在福王被 贼寇抓走后讽刺其之前没有听取自己散财饷士的劝谏。‎ C.吕维祺督管要务,政绩卓著。他设立会计账簿,考核查出被贪污侵吞的财物;他设立法度,严格督管屯田和课税,粮库由此渐渐充实起来。‎ D.吕维祺广收门徒,著书立说。他设立了芝泉讲会,祭祀伊、洛七贤;他在洛阳设立伊洛会,聚集了二百多位门徒,撰成《孝经本义》。‎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子非振饥吕尚书乎?我能活尔,尔可以间去。(5 分)‎ ‎(2)见贼渠于周公庙,按其项使跪,不屈,延颈就刃而死。(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西江月①‎ 黄庭坚 老夫既戒酒不饮,遇宴集,独醒其旁。坐客欲得小词,援笔为赋。‎ 断送一生惟有,破除万事无过②。远山横黛③蘸秋波,不饮旁人笑我。‎ 花病等闲④瘦弱,春愁无处遮拦。杯行到手莫留残,不道月斜人散。‎ ‎【注】①这首词写于作者被贬谪黔州之后。②韩愈曾有“断送一生惟有酒”“破除万事无过酒”的诗句。③远山横黛:指眉毛。④等闲:无端。‎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本词叙写词人戒酒后重又开戒饮酒之事,上片写不饮,下片写经不住劝,转为“畅饮”,情感抒发自然流畅。‎ B.“断送”两句化用韩愈诗句,将“酒”字省去,趣写自己未饮酒,既有出奇制胜之妙,又显词人诙谐玩世之趣。‎ C.“花病”句写花之凋零状,寓意春天已经远去,令人十分伤感,也指出春去是下文“春愁”的主要原因。‎ D.‎ ‎“杯行”句正面写宴饮之乐,呈现出一幅互相劝酒直至天明才散去的欢乐场景,表达了词人及时行乐的旷达胸怀。‎ ‎15.“远山横黛蘸秋波,不饮旁人笑我”句,语言有何特点?试作赏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五人墓碑记》中用“ __________, __________ ”写出了周顺昌的结局。‎ ‎(2)《廉颇蔺相如列传》中“ __________, 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蔺相如面对秦王的英勇不屈,“ __________”指出了廉颇与蔺相如对赵国的重要性;“ __________”表现了蔺相如将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大局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国音乐起于何时?这个问题颇难确定,据古籍所载,伏羲女娲时,已有“琴”“瑟”“萧”。( )围绕古琴所作的诗、所发生的故事_________,有诗曰“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有“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的故事, 可见琴声乃心声。古琴在国乐中占有极高的地位。“筝”之渊于“瑟”,与“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其在春秋战国之际 于秦,故史称“秦筝”。“筝”之音色华丽优美,明亮抒情,善于表现_________的意境。今天我们将“琴”“筝” ,呈现在人们眼前,在悠悠琴声中,希望听众领略到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渊源及博大精深的艺术底蕴。古琴,亦称丝桐、玉琴等,因缚弦七根又称“七弦琴”。琴体由面板和底板胶合而成,形狭长。弦外侧的面板上嵌有十三个圆点的“徽”。唐朝诗人刘长卿有诗句“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其“七弦”指的就是古琴,“泠泠” 则指的是古琴的音色。‎ ‎17.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现在所讲的“古琴”的前身,即这时的“琴”。‎ B.这时的“琴”,即现在所讲的“古琴”之前身。‎ C.现在所讲的“古琴”的前身和这时的“琴”即一样。‎ D.这时的“琴”和现在所讲的“古琴”之前身即一样。‎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不计其数 流行 行云流水 相提并论 B.不绝如缕 流传 行云流水 相提并论 C.不计其数 流行 高山流水 同日而语 D.不绝如缕 流传 高山流水 同日而语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 A.在悠悠琴声中,希望听众领略到中华民族厚重的艺术底蕴及博大精深的文化渊源。‎ B.希望听众在悠悠琴声中,领略到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渊源及博大精深的艺术底蕴。‎ C.希望听众在悠悠琴声中,领略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渊源及厚重的艺术底蕴。‎ D.在悠悠琴声中,希望听众领略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艺术底蕴及厚重的文化渊源。‎ ‎20.下列句子中,不属于宾语前置句的项是( )(3 分)‎ A.我之谓也 B.秦人不暇自哀 ‎ C.夫晋,何厌之有 D.闻道百 ‎2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 例句:则思知止以安人 A.貌恭而不心服 B.君人者,诚能见可欲 ‎ C.李牧连却之 D.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2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词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5 分)‎ 从现代医学角度看,音乐是一种特殊的声音,它不只影响人的精神,① 。研究表明,美妙的音乐能使人体产生和谐的共振,对整个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反应,这种作用可改变与调节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老人吃饭来点音乐, 促使② ,从而起到增强食欲、促进消化的作用,这是由于消化系统植物神经兴奋点提高后,胆汁、唾液等消化液分泌增多。老人最好选择③ ,对消化更有好处。有两类音乐不适合老人吃饭听。第一,不宜听节奏、情感表达过于强烈的音乐,这与老人的生理节奏有很大反差;第二,避免听分贝过高、声音过尖的音乐,比如爵士、迪斯科等,会给心脏、血压不好的老人造成不适反应。‎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1998年,抗洪救险,我们众志成城,齐退浩洋;‎ ‎2003年,抗击非典,我们众志成城,同抗疫潮;‎ ‎2008年,汶川地震,我们众志成城,并赴国难;‎ ‎2020年,冠状肺炎,我们众志成城,共克时艰。‎ ‎“众志成城”,简单的一个词,却包含着多么丰富的内涵,蕴藏着多少磅礴的力量。‎ 请你根据上面的材料,设想你是电视节目主持人,面对广大听众朋友,宣讲对“众志成 城”的思考和认识。‎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立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 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B 此题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到与“春秋笔法”相关的语段,然后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断取舍,B项,周朴园的话是说谎,是歪曲,不属于春秋笔法。所以选B。‎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答案】B 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意的理解,将选项分别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B项,董仲舒是第一个结合《春秋》解说春秋笔法的人,左丘明只是做了精当的概括,并未解说。另外原文说的是“我们只能看到他思考问题的结果,而看不到他思考问题的过程,因而“春秋笔法”这个时期还显得有些朦胧”,选项犯了颠倒因果的错误。所以选B。‎ ‎3.【答案】C 此题考查分析和推断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从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段,然后根据文段中作者的观点,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作者观点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取舍,C项,使“乱臣贼子”害怕,是孔子写《春秋》的目的,而不是“春秋笔法”的作用。所以选C。‎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 ‎4.【答案】B ‎【解析】A 符合“固本”原则;B 于文无据;C“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表达的“惟精惟一”与文中的“思贵专一,不容浅尝者问津;学贵沉潜,不躁者涉猎”内涵一致,符合中医药创新的“守恒”原则;D 符合“出新”原则。‎ ‎5.【答案】C ‎【解析】原文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 2006 年成立了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专家组办公室,组织开展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和申报工作。”‎ ‎6.【答案】①具有代表性:中医药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我国最具有国际竟争力和国家影响力的学科门类。②具有实际贡献: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巨大贡献,现在仍然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③是我国文化独特的表现形式之一: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看,世代相传的中医药,作为社会实践的知识、技能是我国文化独特的表现形式之一。(每点 2 分)‎ ‎7.【答案】B。‎ ‎8.【答案】老朱是一个精通农业知识,工作踏实,为农民着想,廉洁奉公的农村基层干部形象。‎ ‎①精通农业知识:农大毕业生,讲桃子讲樱桃都很内行。‎ ‎②工作踏实:给农民栽了一个春天的樱桃树。‎ ‎③为农民着想:帮助菜农,联系蔬菜批发商,定期到村里收购。‎ ‎④廉洁奉公:把菜农送来的蔬菜送到食堂。‎ ‎9.【答案】联系:三个故事分别展示出扶贫工作中的难心,开心和闹心,多侧面地反映出扶贫工作中的苦与乐,使小说内容丰富,更符合生活的真实性。‎ 艺术效果:三个故事表现出扶贫工作开展过程中百姓对政府由不信任到信任再到依赖的过程,反映出政府扶贫工作逐渐深化,逐渐深入人心,同时又出现了新的问题,深化了小说主题,引人深思。‎ ‎10.【答案】A ‎【解析】“江北”“全椒”“浦口”“南京”“风阳”为地名,“薛邦臣”“赵世臣”为人名,“全椒”是“防”的宾语,故应在“全椒”后断开,排除 C、D 两项。“世臣溃走”意为“赵世臣溃败逃走”,意思完整,故应在“溃走”后断开,“南京震动”是个完整的句子,故中间不能断开,且“风阳”是“亦旋告陷”的主语,故应在“风阳”前断开, 排除 B 项。‎ ‎11.【答案】C ‎【解析】户部的长官为户部尚书。‎ ‎12.【答案】B ‎【解析】吕维祺没有讽刺福王常洵,而是告诫他三纲五常十分重要,宁死也不要屈服于贼寇。‎ ‎13.【答案】(1)你不是救济饥民的吕尚书吗?我能让你活下来,你可以偷偷地离开。(振:救济。活: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活。间:偷偷地。关键词 1 分,句意 2 分)‎ ‎(2)(吕维祺)在周公庙见到了贼寇的首领,(贼寇)按住(吕维祺)的脖子迫使(他)下跪,‎ ‎(他)不屈服,伸长脖子迎上刀刃而死去。(渠:首领。延:伸长。就:接近,靠近。关键词 1 分,句意 2 分)‎ 参考译文:‎ 吕维祺,字介孺,是新安人。吕维祺考中了万历四十一年的进士,被授予兖州推官之职,(之后)升任吏部主事,又历任四个部门的职位。光宗驾崩,皇长子尚未登基,宦官引导着(皇长子)驾临小南城。吕维祺在慈庆宫拜见(皇长子),说先皇的棺材还未下葬,车驾不能轻易移动,(皇长子)于是停止了行动。开封建立魏忠贤的生祠,(吕维祺)给士大夫写信,告诫(他们)不要参与。魏忠贤毁掉天下的书院,吕维祺设立芝泉讲会,祭祀伊、洛七贤。‎ 崇祯三年,(吕维祺)升任由京户部右侍郎,总管粮食储备。(他)设立会计账簿,考核查出被隐没侵吞(的财物)及常年拖欠不交(的赋税),各有数十百万;严重的上奏弹劾,轻微的就逮捕治罪。(他)确立法度,严格督管屯田和课税,粮库逐渐充实。(吕维祺)分条上奏了六条建议,说稽查财政收支来杜绝侵吞牟利,加强核查来交清积年拖欠的钱粮,设立专职科室来加强题本奏覆,经常计算账目来核算收支情况,确定等级来杜绝结党营私,禁止驻外官员请假来专心职务。皇上称赞,立即实行。‎ 崇祯六年,(吕维祺)授任南京兵部尚书,协助谋划机密要务。清理八千多名冒充军籍的士兵。(他)请求整治长江防线,凤阳的皇陵单独暴在长江以南今人忧虑,(皇上对此)不醒悟,八年正月,贼寇进犯长江北线,(朝廷)派遣参将薛邦臣防守全椒,赵世臣守浦口,赵世臣清败走,南京震动,凤阳也很快宣告陷落。朝廷考察官吏政绩时别人指陈(吕维祺)的过失, 其他言官又弹劾了(他)别的事情,(吕维祺)于是被除名,当时,吕维祺的父亲吕孔学在洛阳躲避敌人,吕维祺于是回到洛阳留居,设立伊洛会,到(他)门下学习的有二百多人,(吕维祺)撰成《孝经本义》,献给朝廷。‎ 十二年,洛阳发生大饥荒。吕维祺劝福王常洵分发一些钱财给将士们,来振奋民心,福王不醒悟,于是(吕维祺)拿出自己全部的粮食,设立机构赈灾救民,事情(被朝廷)听闻,(吕维祺)官复原职。但是饥民多有追随贼寇的,河南地区的贼寇再次大盛。不久,李自成大举进攻(洛阳),吕维祺被分配把守洛阳北城。夜半时分,(洛阳)城陷落。贼寇中有认识吕维祺的人说:“你不是救济饥民的吕尚书吗?我能让你活下来,你可以偷偷地离开。”吕维祺不答应, 贼寇拥着吕维祺离开。当时福王常洵藏匿在百姓家中,贼寇追踪并抓住了他,在路上遇见了吕维祺。吕维祺被反绑着双手,望见了福王,呼喊道:“福王,三纲五常最重要,同样是死,不要向贼寇屈膝!”福王瞪着眼睛不说话。(吕维祺)在周公庙见到了贼寇的首领,(贼寇)接住吕维祺的脖子迫使(他)下跪,(他)不屈服,伸长脖子迎上刀刃而死去。当时是崇十四年正月的某一天。吕维祺享年五十五岁,(朝廷)追赠他为太子少保,祭祀安葬,按制度荫庇(他的)孩子。‎ ‎14.【答案】C ‎【解析】春去并非“春愁”的主要原因,而只是勾起愁绪的表面原因。所谓“春愁”不光是指伤春意绪,而有着更深的意蕴,它是作者宦海浮沉、人生坎坷的经历中所积淀下的牢骚抑郁、愁闷不平的总和。‎ ‎15.【答案】①“远山横黛蘸秋波”指筵席上侍酒歌女情态落落大方,眼神期期。一个“蘸”字巧夺天工,‎ 用一幅黛色远山傍水而卧的美景比喻女子的眉眼盈盈,典丽精妙。②“不饮旁人笑我”写出词人经人劝酒仍未饮而道旁人说笑的欢乐场景,用语质朴,平常真挚,画面感极强。③雅俗结合, 带有诙谐玩世的情趣,但又使人触摸到词人内心的愁闷抑郁,颇堪玩味。(每点 2 分,意思相近即可)‎ ‎16.【答案】(1)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 (2)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徒以吾两人在也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17.【答案】B ‎【解析】所填语句应承接上文所说的“琴”,启发下句所说的“古琴”,故应先说“琴” 再说“古琴”,故排除 A、C 两项。B 项较 D 项的表达更为顺畅,故选 B 项。‎ ‎18.【答案】A ‎【解析】①不计其数:无法计算数目,形容极多。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 就要断了,多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此处形容“围绕古琴所作的诗、所发生的故事”的数量非常多,故选“不计其数”。②流行:广泛传布,盛行。流传:传下来或传播开。此处形容筝在春秋战国时期广泛传布于秦国,故选“流行”。③高山流水:指知音难遇或乐曲高妙。行云流水:飘浮的云,流动的水,形容诗文、书画、歌唱等自然流畅,此处形容“意境”,故应选用“行云流水”。④相提并论:把不同的或相差悬殊的人或事物混在一起来谈论或看待(多用于否定式)。同日而语:放在同一时间谈论,指相提并论(多用于否定式),“同日而语”侧重把不同时间的同一人或事物进行比较,“相提并论”侧重把不同的对象放在一起谈论。这里“琴”和“筝”是不同的事物,故选“相提并论”。‎ ‎19.【答案】C ‎【解析】前句“呈现在人们面前”和画线句“希望听众领略到……”为前后承接关系,将状语“在悠悠琴声中”单独提出显得突兀,故排除 A、D 两项。形容“文化渊源”应用“博大精深”,形容“艺术底蕴”应用“厚重”,故选 C 项。‎ ‎20.【答案】D ‎【解析】D项为定语后置句。‎ ‎21.【答案】例句和C项的加点词都是使动用法。安,使……安宁。却,使……退却。A项为名词作状语,在外貌上。B项,名词作动词,统治。D项,意动用法,以……为鉴。‎ ‎22.【答案】‎ ‎(示例):①还会影响人的生理②消化系统植物神经兴奋③比较舒缓悠扬的音乐(写对一句得 1 分,写对两句得 3 分,三句都对得 5 分,意思相近即可)‎ ‎23.【答案】略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