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河南省开封市、商丘市九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河南省开封市、商丘市九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

‎2018-2019学年下期期中联考高二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最近两年,“真人秀”非常流行,这些“真人秀”都是由当红明星出镜,让他们在设定的情境之下进行特定的展现。与此同时,网络直播正悄然兴起。网络直播已经成为年青一代所喜爱和参与的娱乐方式。而且,网络直播似乎也在创造着一些普通人中的“明星”——网红,一些无名的模特或美女或其他方面的人通过这样的方式“走红”了。‎ 其实明星真人秀和网络直播正好是对照。明星真人秀是明星扮成普通人,网红则是普通人扮明星。明星真人秀是让明星在没法端着的环境中、在现实的普通竞争游戏中,展现普通;而网红则是以小白领为中心的中产阶级后备军自己扮演明星。明星真人秀和网红都是年轻的中产阶级后备军喜欢的,前者是高不可攀的明星下降到和自己一样的位置,后者是和自己一样的人成了明星。这都是以年轻小白领为中心的青年群体的自我期望和自我反讽。‎ 这里有两个走向值得注意:首先,从这些节目看来,就是现在的年轻人渴望看到更多的“真实”的生活,他们对戏剧性的生活兴趣不高,但对于某种琐碎的“生活流”倾注了很多的关切。这种“生活流”是由大量真实的细节和具体而微的生活状态所构成的,这种生活的情境是典型的白领式的。这就把中产阶级后备军的生活形态作为所有这些直接性节目的背景,他们与现在的年轻人保持着一种平视的关系,并且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其次,这些节目极为关键的就是一种“互动”的生成,网络直播是通过手机的直接互动所产生的效应,而明星真人秀更加依赖电视中的互动和网络的互动,这种互动性其实是参与到情境之中的感觉的生成。‎ 其实,这些都是年轻人的新的认同感所营造的一部分。他们对自己生活的观照,往往是通过这种真人秀或直播来获得的,这些赋予了他们的平淡日常生活一种不同于既往的意义,这种意义不是来自一种大叙事,而是来自于某种“平庸性”的小叙事。这种小叙事看起来意义极为中性和暧昧,有一些甚至有无聊和消极的因素,但另一面其实也具有某种面对生活的积极意义和价值,它让年轻人能够面对今天没有大喜大悲的生活,在为追求生活而努力的路上一面能够适应生活本身一面也能够产生一种积极的面对自身社会的认同。明星真人秀和网络直播的流行背后所蕴含的丰富因素值得社会的深入认识和深入探讨。‎ ‎(摘编自张颐武《真人秀与网络直播》,有删节)‎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真人秀”要求明星在设定的情境之下进行特定的展现,从而把明星变成了普通人。‎ B. 网络直播很容易创造一些普通人中的“明星”,这是年轻人喜爱和参与的根本原因。‎ C. 都市白领们非常注重真实、琐碎、具体的生活状态,他们对戏剧性的生活兴趣不高。‎ D. “真人秀”和网络直播的兴起,背后所反映的则是当前年轻人对生活的观照与思考。‎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对当前非常流行的“真人秀”和网络直播进行阐述,并分析了它们的特点。‎ B. 第二段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把明星和网红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指出两者流行的原因。‎ C. 第三段从两个角度来进一步分析问题,明确这些娱乐节目非常流行的深层原因。‎ D.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由现象开始逐层深入分析,最后解决问题,论证思路清晰。‎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不是受到明星“真人秀”这些节目的启发,网络直播就不可能兴起并流行开来。‎ B. 网络直播能让普通人扮演明星而深受年轻人喜欢,可见年轻人还是希望被他人关注。‎ C. “真人秀”和网络直播都注重互动性,可见年轻的白领们喜欢交流与人与人的“平视”。‎ D. 网络直播所呈现出来的生活片段虽然只是小叙事,但能够给年轻人带来不同的意义。‎ ‎【答案】1. D 2. D 3. A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A项,“从而把明星变成了普通人”不正确,原文说的是“明星真人秀是明星扮成普通人”,而不是“变成”普通人。B项,“网络直播很容易创造”不恰当,原文说的是“网络直播似乎也在创造着”;“这是年轻人喜爱和参与的根本原因”不当,原文说提“这些都是年轻人的新的认同感所营造的一部分”。C项,“都市白领们非常注重真实、琐碎、具体的生活状态”不正确,原文说的是“现在的年轻人渴望看到更多的‘真实’的生活”,而不是“都市白领”。‎ ‎【2题详解】‎ 试题分析:D项,“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分析不正确。从全文来看,文章先列出现象,然后逐层分析明星真人秀和网络直播流行的原因,并不是总分总的结构,而且最后也没有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点睛:解答此类试题首要的就是整体阅读,把握中心论点或论题,找出文中所用论据,分析论证方法,明辨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不仅要明辨中心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更要明辨各个分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最后提炼整合。同时还要注意论述类试题设题常见陷阱: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主次颠倒、混淆是非、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等。对于试题选项内容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对应信息区间,然后再进行判断。‎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要清晰题目的设误类型,一般可能说成绝对,扩大范围或缩小范围。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题干要求,分析各个选项,找出答案。A项,推断不成立。原文说“与此同时,网络直播正悄然兴起”,说明网络直播和“真人秀”是同时兴起的,并不是受“真人秀”等节目启发才发展起来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钱基博先生学行小传 姜晓云 钱基博,字子泉,江苏无锡人。他十岁在经学教育基础上从伯父学策论,熟读《史记》、诸氏唐宋八家文选,学习史学。十一岁熟读《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纲鉴易知录》。十六岁作四万言的《中国舆地大势论》,刊于《新民丛报》,梁启超亲自写信鼓励。青少年时期,钱基博先后接受国学、科举、新学(改良主义)、西学(近代西方的物理、化学、生理卫生等)的思想。‎ ‎“学问贵乎自得,际遇一任自然。”他在成为国学大师前,有一番独特的成长经历:江西提法使陶大均招之入幕,筹办司法改良;1911年辛亥革命兴起,任锡金军政分府秘书,后随部队驻镇江;应邀请,先后历任十多所大学教授;应内兄王蕴章邀约,担任《小说月报》《妇女杂志》副主编,发表文学作品。‎ 钱基博先生对经史子集有深入研究,对当时的“民情国故”也有独到看法,“故于学术文章得失利病,多抉心发奥之论”(《钱基博自传》)。四书五经,都在先生“考镜源流,发明指意”之列,重要的史书、史论,能“观其会通”。周秦诸子均有涉猎。先生自谓“集部之学,海内罕对”,并不过誉。张謇读钱基博先生文而感叹说:“大江以北,未见其伦。”‎ 钱基博先生“以文章教学后生”,治学与教学紧密相连,诚如《钱基博自传》所言:“其为教也,必诚必信,以为卷怀不可以宏道,乃开诚以示物;显言不可以避患,故托古以明义;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 先生提倡读书治学最重视方法,在学生“穷思极索”写出习作之后,将自己的创作成果直接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比较中提高。重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改变圣约翰大学重英文而轻国文这一教学现状,主动开设中国文学史,其名作《现代中国文学史》就是在教学研究相结合的状态下写出来的。‎ 因民族救亡需要,西学被大量引入,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整体遭遇到学术界的片面否定。在这样的背景下,先生力求以古为新,“发国性之自觉”(钱基博《〈国学文选类纂〉总叙》)。在《治学篇》中,先生借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示人以治学的基本方法:“究其原始,叙其流变,条理通贯,别有会心。”‎ 这一时代,“学潮激荡,长傲纵欲”,以至于许多学生忘了读书使命,有些大师也“与为町畦”,甚至“不屑枉己以容悦不学之后生”。而先生“严气正性,不与诸生翕翕然。……从学者初惮其严,久则相悦以解”(《钱基博自传》)。‎ ‎1938年先生来到抗战前沿,任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教授,并为守军讲授《孙子兵法》,将此书作为学校教材,以图激发学生爱国热情。1944年长沙等地失守,学院被迫西迁,先生自请留守,欲以身殉国。先生的这种身体力行,为中国“找出了精神的新泉”。抗战胜利后,先生受聘于华中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与其子钱锺书等均选择留在国内。1950年先生将5万余册藏书全部赠给华中大学。1952年把历年收藏的甲骨、铜玉、陶瓷、历代货币、书画等文物200余件捐赠给华中师范学院历史博物馆。‎ 钱基博先生的学行,有一种精神贯串其中,那就是自信,这种自信来自人生历练,更主要来自学术的砥砺。先生学术上的自信最集中的表现,在于始终坚持学术独立,撰写《现代中国文学史》,主张“论治不缘政党,谈艺不入文社”。胡适作为光华大学同事,梁启超作为前辈大师,先生不为“亲者”、长者讳,秉笔直书。所以当先生“以稿相示”梁任公,“任公晤谈时,若有不愉色然,辄亦无以自解也”。先生的这种自信,体现了“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标志着中国现代学术高度的自觉,具有永恒的价值。‎ 钱基博是学行结合的一代鸿儒,他不仅读书和做学问,而且还要使自己的学问和行动能够直接有益于国家、有益于民族、有益于社会。‎ 相关链接:‎ ‎①百年之大计在树人,而树人必先自树;倘社会动荡而吾亦与为动荡,无心问学,以自暴自弃;长此以往,天下之读书种子将绝,聪明亦以渐灭,人道或几乎息,此则吾之所大惧。‎ ‎(钱基博《答诸生论今日之大学》)‎ ‎②在对待东西文化方面,钱基博认为中西文化乃异质不同之文化,非有先进、落后之差别,肯定东方文化自身的独特性和价值所在,反对西方文化取代东方文化或用科学方法来整理国故。‎ ‎(孔祥增《文化两昆仑:钱基博与钱穆》)‎ ‎4.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一项是 A. 钱基博青少年时期接受国学、科举、新学、西学的思想,在对比东西文化后,虽认为“中西文化乃异质不同之文化”,但更肯定东方文化自身的精髓。‎ B. 钱基博先生有一番“入幕府、入军政、入教育、入文坛”的独特经历,这对他后来的“学行”有益于国家、民族、社会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C. 钱基博先生选择留在国内以及将其历年收藏的200余件文物捐赠出来,彰显出了其言传身教、家国情怀等优秀品质和人格魅力。‎ D. 本文引用《钱基博自传》相关内容,可使文章增添真实性和提高可信度;引用“大江以北,未见其伦”佐证了先生“集部之学,海内罕对”并不过誉。‎ ‎5.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钱基博少年时期在父辈们的熏陶下,经历了经学、史学和文学方面的教育,这些为他以后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B. 在“学潮激荡,长傲纵欲”的时代,许多学生忘了读书使命,有些大师也“不屑枉己以容悦不学之后生”;而先生却“严气正性”,用自身行为引领示范。‎ C. 钱基博在学术上很自信,始终坚持学术独立,这体现出他思想的独立和精神的自由,标志着中国现代学术高度自觉,具有永恒的价值。‎ D. 在钱基博看来,天下最恐惧的事是因为社会出现动荡而无法“树人”与“自树”,这样,天下将无读书人,“聪明亦以渐灭,人道或几乎息”。‎ ‎6. 结合文章,简要概括钱基博先生在学行方面的特点。‎ ‎【答案】4. A 5. D ‎ ‎6. ①钱基博先生学行最大特点就是“广博”。②钱基博先生“以文章教学后生”,治学与教学紧密相连。③钱基博先生身体力行为中国推行爱国精神。④钱基博先生的学行,把自信这种精神贯串其人生。‎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本题A 项,据相关链接②“在对待东西文化方面,钱基博认为中西文化乃异质不同之文化,非有先进、落后之差别”,可知“但更肯定东方文化自身的精髓”无中生有。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本题D项,据相关链接①“百年之大计在树人,而树人必先自树;倘社会动荡而吾亦与为动荡,无心问学,以自暴自弃;长此以往,天下之读书种子将绝,聪明亦以渐灭,人道或几乎息,此则吾之所大惧”,“倘”是假设关系,可见“天下最恐惧的事是因为社会出现动荡而无法‘树人’与‘自树’”曲解文意。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解答此题,紧紧围绕“钱基博先生在学行方面的特点”展开,逐段阅读,通过事例加以概括。据“四书五经,都在先生‘考镜源流,发明指意’之列,重要的史书、史论,能‘观其会通’”可概括出①;“钱基博先生‘以文章教学后生’,治学与教学紧密相连,诚如《钱基博自传》所言:‘其为教也,必诚必信,以为卷怀不可以宏道,乃开诚以示物;显言不可以避患,故托古以明义;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可概括出②;“1944年长沙等地失守,学院被迫西迁,先生自请留守,欲以身殉国。先生的这种身体力行,为中国找出了精神的新泉”可概括出③;从“钱基博先生的学行,有一种精神贯穿其中,那就是自信,这种自信来自人生历练,更主要来自学术的砥砺。先生学术上的自信最集中的表现,在于始终坚持学术独立”可概括出④。‎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抬头见喜 老 舍 对于时节,我向来不特别的注意。拿清明说吧,上坟烧纸不必非我去不可,又搭着不常住在家乡,所以每逢看见柳枝发青便晓得快到了清明,或者是已经过去。对重阳也是这样,生平没在九月九登过高,于是重阳和清明一样的没有多大作用。‎ 端阳,中秋,新年,三个大节可不能这么马虎过去。即使我故意躲着它们,账条是不会忘记了我的。也奇怪,一个无名之辈,到了三节会有许多人惦记着,不但来信,送账条,而且要找上门来!‎ 设若专讲三节的热闹有趣那一面儿,我似乎是最喜爱中秋。我至少有三次喝醉是在中秋,酒入愁肠呀!这三次“非杨贵妃式”的醉酒我还都记得很清楚。第一次是在北平,好友卢嵩庵从柳泉居运来一坛子“竹叶青”。又约来两位朋友——内中有一位是不会喝的——大家就抄起茶碗来。坛子虽大,架不住茶碗一个劲进攻;月亮还没上来,坛子已空。干什么去呢?打牌玩吧。各拿出铜元百枚,第一把牌将立起来,不晓得——至今还不晓得——我怎么上了床。牌必是没打成,因为我一睁眼已经红日东升了。‎ 第二次是在天津,和朱荫棠在同福楼吃饭,各饮绿茵陈二两。吃完饭,到一家茶肆去品茗。我朝窗坐着,看见了一轮明月,我就吐了。这回决不是酒的作用,毛病是在月亮。‎ 第三次是在伦敦。那里的秋月是什么样子,我说不上来——也许根本没有月亮其物。中国工人俱乐部里有多人凑热闹,我和沈刚伯也去喝酒。我们俩喝了两瓶葡萄酒。酒是用葡萄还是葡萄叶儿酿的,不可得而知,反正价钱很便宜;我们俩自古至今总没作过财主。喝完,各自回寓所。一上公众汽车,我的脚忽然长了眼睛,专找别人的脚尖去踩。这回可不是月亮的毛病。‎ 对于中秋,大致如此——无论如何也不能说它坏。就此打住。‎ 至若端阳,似乎可有可无。‎ 新年最热闹,也最没劲,我对它老是冷淡的。自从一记事儿起,家中就似乎很穷。爆竹总是听别人放,我们自己是静寂无哗。记得最真的是家中一张《王羲之换鹅》图。每逢除夕,母亲必把它从个神秘的地方找出来,挂在堂屋里。姑母就给说那个故事;到如今还不十分明白这故事到底有什么意思,只觉得“王羲之”三个字倒很响亮好听。后来入学,读了《兰亭序》,我告诉先生,王羲之是在我的家里。‎ 中学的时期是最忧郁的,四五个新年中只记得一个,最凄凉的一个。那是头一次改用阳历,旧历的除夕必须回学校去,不准请假。姑母刚死两个多月,她和我们同住了三十年的样子。她有时候很厉害,但大体上说,她很爱我。哥哥当差,不能回来。家中只剩母亲一人。我在四点多钟回到家中,母亲并没有把“王羲之”找出来。吃过晚饭,我不能不告诉母亲了——我还得回校。她愣了半天,没说什么。‎ 我慢慢地走出去,她跟着走到街门。摸着袋中的几个铜子,我不知道走了多少时候,才走到学校。路上必是很热闹,可是我并没看见,我似乎失了感觉。到了学校,学监先生正在学监室门口站着。他先问我:“回来了?”我行了个礼。他点了点头,笑着叫了我一声:“你还回去吧。”这一笑,永远印在我心中。‎ 我好象没走就又到了家,母亲正对着一枝红烛坐着呢。她的泪不轻易落,她又慈善又刚强。见我回来了,她脸上有了笑容,拿出一个细草纸包儿来:“给你买的杂拌儿,刚才一忙,也忘了给你。”母子好像有千言万语,只是没精神说。早早地就睡了。‎ 中学毕业以后,新年,除了为还债着急,似乎已和我不发生关系。我在哪里,除夕便由我照管着哪里。别人都回家去过年,我老是早早关上门,在床上听着爆竹响。平日我也好吃个嘴儿,到了新年反倒想不起弄点什么吃,连酒也不喝。在爆竹稍静了些的时节,我老看见些过去的苦境。可是我既不落泪,也不狂歌,我只静静地躺着。躺着躺着,多处烛光在壁上幻出一个“抬头见喜”[注],那就快睡去了。‎ ‎(有删节)‎ ‎[注]抬头见喜:老北京人过年的风俗,原以残烛结穗在墙上的烛花投影取譬,现多指在屋内贴上“抬头见喜”等吉祥字样。‎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笔下的传统节日是矛盾的:既是喜庆之日,又是忧虑催债之时。这一领悟源于作者底层平民生活的深切体验。‎ B. 本文并未遵循时间发展的顺序进行叙事,而是以节日为线索谋篇布局,结构自由开放,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C. 作者更喜欢中秋,是因为他所经历的中秋比新年热闹欢快得多,三次充满喜剧色彩的醉酒经历构成了作者对中秋的美好回忆。‎ D. “抬头见喜”既是在呼应文中的新年时节,又是对“我”的实际心境构成反讽和自嘲,使这篇散文的悲郁与戏谑达到自然浑成。‎ ‎8. 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9. 老舍的语言风格以幽默见长,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本文是如何体现其幽默的风格的。‎ ‎【答案】7. C 8. ①新年是一年之中最热闹的时节,但这种热闹只属于他人;②作者与新年相关的记忆,只有亲人离世的悲伤,与母亲相依守岁的“凄凉”,因生活的贫瘠而被人催债的苦恼,并没有感受过新年的喜庆,他人的热闹反而更映衬了自身的凄凉,所以作者对新年冷淡,觉得没劲。 ‎ ‎9. 幽默在本文中的主要体现:①反语的使用,如“一个无名之辈,到了三节会有许多人惦记着”;②比喻、夸张等手法的使用,如“看见了一轮明月,我就吐了”“我的脚忽然长了眼睛,专找别人的脚尖去踩”;③自嘲,如“我们俩自古至今总没作过财主”;④口语化、生活化的语言,如“ 架不住茶碗一个劲进攻”等。‎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文学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主要涉及艺术手法、内容情感等。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结构,然后根据议论抒情的语句明确主旨,关注手法 。本题C项,作者并不是“更喜欢中秋”,中秋的醉酒是“酒入愁肠”而并非“美好回忆”,喜剧表面的背后仍是深切的悲哀和孤独。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语句的含义。解答此类题目,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抓住关键词分析,还要注意从表层到深层,不可太简单。“新年最热闹。也最没劲,我对它老是冷淡的”。 “新年最热闹”,但这种热闹属于他人;我的感受是“没劲”,我对它“冷淡”,要结合下文内容解释“我”为什么觉得新年“冷淡”“没劲”:“中学的时期是最忧郁的,四五个新年中只记得一个,最凄凉的一个……姑母刚死两个多月”,新年的记忆是亲人离世的悲伤;“母子好像有千言万语,只是没精神说。早早地就睡了”, 新年的记忆是与母亲相依守岁的“凄凉”;“即使我故意躲着它们,账条是不会忘记了我的”,新年的记忆是因生活的贫瘠而被人催债的苦恼;他人的热闹反衬“我”的凄凉。所以我对新年“冷淡”。‎ ‎【9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精彩的语言艺术。具体考查幽默的语言风格。解答此类题目可从手法、用词特点等角度分析。比如本文用到了反语、比喻、夸张等手法;口语化的表达;自嘲式的黑色幽默等。分析时要分点,并举例说明。‎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吴育,字春卿,建安人也。累官光禄卿,以礼部侍郎致仕。育少奇颖博学,举进士,试礼部第一,中甲科。除大理评事,迁寺丞。历知临安、诸暨、襄城三县。‎ 庆历五年,拜右谏议大夫、枢密副使。居数月,改参知政事。山东盗起,帝遣中使按视,还奏:“盗不足虑。兖州杜衍、郓州富弼,山东人尊爱之,此可忧也。”帝欲徙二人于淮南,育曰:“盗诚无足虑者,小人乘时以倾大臣,祸几不可御矣。”事遂寝。向绶知永静军,为不法,疑通判江中立发其阴事,因构狱以危法中之,中立自经死。绶宰相子,大臣有营助,欲傅轻法。育曰:“不杀绶,无以示天下。”卒减死一等,流南方。‎ 育在政府遇事敢言与宰相贾昌朝数争议上前左右皆失色育论辨不已乃请曰臣所辨者职也顾力不胜愿罢臣职帝语大臣曰:“吴育刚正可用,第嫉恶太过耳。”一日,侍读禁中,帝因语及“臣下毁誉,多出爱憎,卿所当慎也”。育曰:“知而形之言,不若察而行之事。圣主之行,如日月之明。进一人,使人皆知其善,出一人,使人皆晓其恶,则阴邪不能构害,公正可以自立,百王之要道也。”帝数欲大用,为谏官刘元瑜诬奏育在河南尝贷民出息钱。久之,除宣徽南院使、鄜延路经略安抚使,判延州。‎ 夏人既称臣,而并边种落数侵耕为患。庞籍守并州,欲筑堡备之。育谓:“要契未明而亟城,则羌人必争,争而受患者必麟府也。”既而夏人果犯河外,陷骁将郭恩,而太原将佐皆得罪去。‎ 育性明果,所至作条教,简疏易行而不可犯。遇事不妄发,发即人不能挠。辨论明白,使人听之不疑。初尹开封,范仲淹在政府,因事与仲淹忤。既而仲淹安抚河东,有奏请,多为任事者所沮,育取可行者固行之。‎ 晚年在西台,与宋庠相唱酬,追裴、白遗事至数百篇。体素羸,少时力学,得心疾,后得古方,和丹砂饵之,大醉,一夕而愈。后数发,每发数十日乃已。已而卒,年五十五。赠吏部尚书,谥正肃。‎ ‎(节选自《宋史·列传五十》,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育在政府遇事/敢言与宰相贾昌朝/数争议上前/左右皆失色/育论辨/不已乃请曰/臣所辨者/职也/顾力不胜/愿罢臣职/‎ B. 育在政府遇事/敢言与宰相贾昌朝/数争议/上前左右皆失色/育论辨不已/乃请曰/臣所辨者/职也/顾力不胜/愿罢臣职/‎ C. 育在政府/遇事敢言/与宰相贾昌朝数争议上前/左右皆失色/育论辨不已/乃请曰/臣所辨者/职也/顾力不胜/愿罢臣职/‎ D. 育在政府/遇事敢言/与宰相贾昌朝数争议/上前左右皆失色/育论辨/不已乃请曰/臣所辨者/职也/顾力不胜/愿罢臣职/‎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宋朝时“甲科”是进士分档概念,一档为甲科,二档为乙科。‎ B. “除”“迁”是古代官职变动的常用词语。“除”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迁”指调动改派官职,“右迁”表示升职,“左迁”表示降职。‎ C. “庆历”是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众大臣拟定,每位皇帝使用一个年号,新皇帝登基常常改变年号。‎ D. “山东”在秦汉时期一般指崤山以东地区,宋朝时太行山以东的黄河流域广大地区也被称作山东,二者都与现在山东省的地理范围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向绶以很严重的罪名陷害他人,导致他人自杀身亡,因为他是宰相的儿子,大臣们想轻判,吴育却认为应该判死罪,最终向绶被判流放南方。‎ B. 皇帝多次想重用吴育,但谏官刘元瑜诬陷吴育,说他在河南时曾经向民间放贷并以此收取利息,这导致吴育被发配到延州。‎ C. 吴育聪颖果断,所到之处制定的措施简单易行而不可冒犯。他遇事不随意做决定,一旦做出决定就没人能够阻止他执行。‎ D. 本文以具体事例和人物语言,体现出吴育直言敢谏、刚直不阿、忠心为国的可贵品格,他的谥号“正肃”是对其品格的最好概括。‎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盗诚无足虑者,小人乘时以倾大臣,祸几不可御矣 ‎(2)既而仲淹安抚河东,有奏请,多为任事者所沮,育取可行者固行之。‎ ‎【答案】10. C 11. C 12. B ‎ ‎13. ①盗贼确实不值得忧虑,小人趁机来排挤(或“倾轧”)大臣,祸患几乎(或“大概”)不可以抵挡了。②不久范仲淹到河东任职(或“治理河东”或“做河东安抚使”),有所上奏请求(或“有上奏请求的事”),大多(或“多次”)被办事官员(或“管理政事的人”)阻拦,吴育选取可行的方面坚决去做(或“办理”)。‎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可根据实词断句法。即在读懂全文,了解所点断文章的大致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找名词与动词来组句,先断开能断的句子。如果是叙述性的文章,就要弄懂故事的基本情节;若有人物对话,就要弄清谁与谁对话,讲的什么话。如是说理性文章,则要弄明白谈了哪些问题,表明了怎样的观点。同现代汉语语法一样,古文中的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代词),谓语多是动词,主语、谓语与宾语是句子的主干,而谓语是句子的核心。因此,抓住谓语动词,分析动词与它前后词语之间的关系,就能正确断句。‎ 原文断句应为:育在政府,遇事敢言,与宰相贾昌朝数争议上前,左右皆失色。育论辨不已,乃请曰:“臣所辨者,职也;顾力不胜,愿罢臣职。”‎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C“每位皇帝使用一个年号”说法错误,皇帝可以有多个年号。‎ 点睛: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皇帝发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刘彻继位后,始有年号的出现,后形成制度。历代帝王凡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遇到大事、要事,都要更改一下年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如唐高宗有14个;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年号,故后世常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如永乐皇帝、康熙皇帝等。‎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B “这导致吴育被发配到延州”,“发配”属对原文“判延州”中的“判”理解不当。此处“判”是古代表示高位兼低职或出任地方官,可译为“做……通判”“管理”之意。‎ ‎【13题详解】‎ 盗贼确实不值得忧虑,小人趁机来排挤(或“倾轧”)大臣,祸患几乎(或“大概”)不可以抵挡了。‎ 试题分析:重点词(1)“诚”,的确;“虑”,忧虑;“乘时”,趁机;“倾”,排挤;“御”,抵御。(2)“既而”,不久;为…所,被动句;“任事”管理政事的人;“沮”,通“阻”,阻拦;“固”,坚决。‎ 参考译文:‎ 吴育,字春卿,是建安人。吴育积功升官至光禄卿,以礼部侍郎的官职退休。吴育年少时特别聪颖,博学多才,考中进士,参加礼部考试也第一,考中甲科。任职大理评事的官职,又升官至寺承。连续治理临安,诸暨,襄城三县的工作。‎ 庆历五年,吴育被授予右谏议大夫、枢密副使官职。过了几个月,改任参知政事。山东出现了强盗,皇帝派遣钦差大臣(多由宦官担任)巡视,钦差大臣回奏皇上:“强盗不值得忧虑。兖州杜衍、郓州富弼,受到山东人尊重爱戴,这倒是值得忧虑的事情。”皇帝想把这两个人调到淮南。吴育说:“强盗确实不值得忧虑,但是小人趁机来排挤大臣,祸患就很难抵挡。”于是这件事情就停了下来。向绶主持永静军队事务,做了违法乱纪的事情,他怀疑通判江中立揭发了他暗中做的坏事,于是设计冤案想用严法陷害他,江中立上吊自杀。向绶是宰相的儿子,大臣从中帮忙,想从轻发落。吴育说:“不杀向绶,无法向天下百姓交代。”最终判为减死一等,流放南方。‎ 吴育在政府部门,遇到什么不平的事情敢说,与宰相贾昌朝多次在皇上面前争议,左右大臣都有难色。吴育论辩不止,于是向皇帝请求说:“我争辩这些事情,这是我的职责;只是能力有限,请皇上罢免我的职位。”皇帝对大臣说:“吴育刚正不阿,只是嫉恶太甚罢了。”有一天,在宫中陪侍皇帝读书,皇帝顺便谈到“臣子的诋毁,赞誉,多出于爱憎的情感,这正是你应当注意的地方”,吴育说:“知道了就说出来,不如看清楚后就照办。圣明的皇帝的一举一动,像太阳月亮的光明。进用一人,使人们都知道他的长处,摒弃一人,使人们都知道他的坏处,那么阴邪之人就不能构成危害,公正之人就可以自立于世,这就是历代帝王执政的重要的方法。”皇帝多次想重用吴育,但因为谏官刘元瑜诬陷吴育在河南时曾经向民间放贷并以此收取利息。过了一段时间,吴育被任命为宣徽南院使、鄜延路经略安抚使,管理延州。‎ 夏人向宋称臣之后,并州边境的少数民族和部落多次侵扰宋朝百姓耕种,成为祸患。庞籍守卫并州,想要修筑城堡进行防备。吴育说:“修订的盟约还没明确就急忙筑城,那么羌族人一定会争夺,如果争夺那么遭受祸患的一定是麟、府地区了。”不久夏人果然侵犯河外地区,攻陷了骁将郭恩的军队,导致太原的武将官员都获罪离职。‎ 吴育性情精明果断,所到之处制定的措施,简单易行而不可冒犯。他遇事不轻易做决定,一旦做出决定人家就不能阻挠。吴育辨论事理明白,使人听了后不会有疑惑。起初治理开封府,范仲淹也在这里任职,因为有事情与仲淹闹了矛盾。不久范仲淹到河东任职,范仲淹有所奏请,多被办事职员所阻拦,吴育选取可行者坚决办理。‎ 吴育晚年在西台,和宋庠相互唱和往来,追溯裴度和白居易遗事到几百篇。吴育体质素来羸弱,年轻时发力学习,得了心疾,后来得到古药方,药需要和丹砂一起服用,服用后大醉,一晚上就痊愈了。后来多次发作,每次发作就要几十天。不久后故去,终年五十五岁。死后朝廷追赠为礼部尚书,谥号为“正肃”。‎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赠李白①‎ 杜甫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②愧葛洪③。‎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注】①天宝四年,李白被唐玄宗逐出宫廷后的第二年,与杜甫同游齐赵。这年秋天,杜甫与李白在鲁郡相别,杜甫写了这首赠诗。②丹砂:即朱砂。道教认为炼砂成药,服之可以延年益寿。李白好神仙之学,曾入道炼丹。③葛洪:东晋著名道士,自号抱朴子,入罗浮山炼丹。‎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用借代手法,以随风飘荡的蓬草,来表现李杜二人相偕漫游、无所归宿的处境。‎ B. 首句还表达了惺惺相惜之意,诗人在为李白鸣不平的同时,也透露出自伤的情绪。‎ C. “愧”字照应了“未就”,说李白愧对葛洪,暗示了李白在炼丹学道方面的失败。‎ D. 此诗简洁、概括,饱含了诗人对朋友的同情、赞赏和规劝等复杂情感。‎ ‎15. 这首诗中塑造的李白形象与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塑造的自我形象有何相同之处?请结合两诗作简要分析。‎ ‎【答案】14. A 15. (1)漫游漂泊者。杜诗中以“尚飘蓬”一语概括李白漫游漂泊的形象,与《梦》诗中向往天姥山的梦中漫游、梦醒后的别离漂泊形象是一致的。(2)寻道求仙者。由杜诗中“未就丹砂愧葛洪”,可见其热心求道、喜欢炼丹的形象,与《梦》诗中梦游仙境、访仙名山的形象相同。(3)愤世嫉俗者。杜诗中描写了李白因怀才不遇而“痛饮狂歌”“飞扬跋扈”的佯狂、激愤状态,与《梦》诗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愤世嫉俗的自我形象十分相似。‎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时考生应反复阅读全诗,理解诗意,然后逐项分析。A项,“借代手法”错误,首句以随风飘荡的蓬草,来表现李杜二人相偕漫游、无所归宿的处境,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时,在认真品读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字词,结合诗歌意境来分析。两首诗都塑造出漫游漂泊者的形象:杜诗的“秋来相顾尚飘蓬”,秋天离别时两相顾盼,像飞蓬一样到处飘荡。此句以“尚飘蓬”概括出李白到处漫游漂泊的形象;李白《梦》诗中“惟觉时之枕席”“别君去兮”塑造了向往天姥山的梦中游兴,梦醒后的别离漂泊者形象。两首诗都塑造出寻道求仙者的形象:杜诗的“未就丹砂愧葛洪”,没有去求仙,真是愧对西晋那位炼丹的葛洪。此句借“丹砂”“葛洪”表现出李白的热心求道和喜欢炼丹;《梦》诗中“洞天石扉”“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仙之人兮列如麻”也都表现出李白对仙人的向往,对求仙问道的喜爱。两首诗都塑造出愤世嫉俗者的形象:杜诗的“痛饮狂歌”“飞扬跋扈”都表现出李白因怀才不遇而在佯狂状态下空空度日;《梦》诗则直接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明对于权贵的抗争,表现出自己的愤世嫉俗。‎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春望》中,诗人感时伤别,运用拟人手法抒发伤感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 ‎(2)《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_____,______。‎ ‎(3)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春花秋月之外,“______________”也是勾起作者故国之思的景象;而“__________________”则是作者无尽愁绪的形象描绘。‎ ‎【答案】 (1). (1)感时花溅泪 (2). 恨别鸟惊心 (3). (2)闻道有先后 (4). 术业有专攻 (5). (3)小楼昨夜又东风 (6).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的能力。要求考生审清题目要求,抓准题目所给关键词,联系课文有联系的原句,注重理解和积累。本题为情境默写,注意语境提示:(1)“拟人手法抒发伤感之情”;(2)“原因”;(3)“起作者故国之思”“无尽愁绪”。‎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状元笔记”的热销,究其原因,是国人的“状元”情结在作祟。今天,虽然高考与科举大相径庭,但作为最严格的全国性标准化选拔中脱颖而出的高考状元身上仍然寄寓着千百年来国人集体意识中的“精英”崇拜。‎ 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 的,学习“状元笔记”并不能让人步入精英行列,这个道理众人皆知。( )说到底,他们内心深处还是有“状元崇拜”情结。‎ ‎“状元笔记”凝聚着“学霸”的学习方法、学习经验;倘若“状元笔记”名副其实,学生将其拥有的文化资本进行利益变现 。然而,目前网上的“状元笔记”大都是“赝品”。商家往往为迎合家长、学生的需求,将一些所谓尖子生的笔记贴上“状元笔记”的标签, ,进行营销。‎ 可见,对于“状元笔记”,消费者应理性地对待。一方面,“状元笔记”质量参差不齐,学生难分好坏,很容易上当受骗。另一方面,学生之间具有很强的差异性,“状元笔记”即便是真的,也不是每人都适用的“考试秘籍”。与其 ,捧着一本不属于自己的“秘籍”而顶礼膜拜,不如学习状元们求真务实、刻苦钻研的精神。‎ ‎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但国人在最严格的全国性标准化选拔中脱颖而出的高考状元身上仍然寄寓着千百年来集体意识中的“精英”崇拜。‎ B. 但在从最严格的全国性标准化选拔中脱颖而出的高考状元身上仍然附着着国人千百年来集体意识中的“精英”崇拜。‎ C. 但从全国性最严格的标准化选拔中脱颖而出的高考状元身上看到了国人千百年来集体意识中的“精英”崇拜。‎ D. 但在从最严格的全国性标准化选拔中脱颖而出的高考状元身上仍然充满国人千百年来集体意识中的“精英”崇拜。‎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但这些跟“状元光环”擦点边的东西也会让那些急功近利的家长、学生当成制胜的法宝。‎ B. 虽然那些东西跟“状元光环”只是擦点边,但急功近利的家长、学生也会将此当成制胜的法宝。‎ C. 但急功近利的家长、学生对哪怕是跟“状元光环”擦点边的东西,也会当成制胜的法宝。‎ D. 急功近利的家长、学生之所以会当成制胜的法宝,是因为这些状元笔记跟“状元光环”擦点边。‎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一蹴而就 无可厚非 鱼目混珠 拾人牙慧 B. 一蹴而就 无可非议 鱼龙混杂 亦步亦趋 C. 一挥而就 无可厚非 鱼目混珠 亦步亦趋 D. 一挥而就 无可非议 鱼龙混杂 拾人牙慧 ‎【答案】17. B 18. C 19. A ‎【解析】‎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A项,“国人……寄寓着”主谓搭配不当;C项,“从全国性最严格的标准化选拔中脱颖而出的高考状元身上”介词残缺,“从”是后面的“中”搭配,就不能与后面“……的身上”搭配了,故应在“从”前加“在”,就变成“在……的高考身上”;D项,“充满……‘精英’崇拜”搭配不当,动宾搭配不当。‎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这是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性。因是从文段中抽出的一句话,故要关注与前后语言的连贯性,还要注意主语的一致性,语气的一致性,内容的前后照应性。括号前面说“学习‘状元笔记’并不能让人步入精英行列,这个道理众人皆知”,括号后面说“说到底,他们内心深处还是有‘状元崇拜’情结”,可见中间应是说他们有“状元崇拜”的表现,这一表现在四个选项中都提到,即把“跟‘状元光环”擦点边的东西”当作法宝,明明知道学习“状元笔记”并不能让人步入精英行列,却依然会把它当作法宝,前后内容之间应是呈现转折关系,排除D项;前面说“众人皆知”,后面说“他们……”,可见中间部分应也是从“他们”的角度来说,这就排除A项;B项,“虽然那些东西跟‘状元光环’只是擦点边”中“那些东西”显然是指前面的“状元笔记”,选项中说“状元笔记”跟“状元光环”“只是擦点边”,这显然说的过于绝对化,故排除;C项,既体现与上文的转折关系,又突出后文“他们”承前指代的内容,故选C项。‎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一蹴而就”,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一挥而就”,形容才思敏捷,一动笔就写成。第一处说的是“任何人的成功”,应使用“一蹴而就”。“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无可厚非”,表示没有可过分责难的。第二处要说的是这种做法不必过分责难,应使用“无可厚非”。“鱼龙混杂”,形容好人和坏人混在一起。“鱼目混珠”,比喻用假的冒充真的。第三处说的是“笔记”,应使用“鱼目混珠”。“拾人牙慧”,比喻拾取别人的一言半语当作自己的话,也比喻窃取别人的语言和文字。“亦步亦趋”,比喻由于缺乏主张,或为了讨好,事事模仿或追随别人。第四处说的是“捧着一本不属于自己的‘秘籍‘而顶礼膜拜”,应使用“拾人牙慧”。‎ ‎20.下面是某报社一则启事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做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不要说我们涉世不深,不要说我们经过太少,其实青春的故事很多很多,不管其中有眼泪也有欢笑;不要说我们为赋新词强说愁,不要说我们不谙世事,其实这就是成长的味道,我们的体会需要别人的认同。也许,当你看到同龄人有文章发表的时候,会因嫉妒而跃跃欲试;也许,当你用笔记载下自己的故事或心情的时候,希望能有人欣赏;也许,你经常感叹自己怀才不遇想一鸣惊人却无处施展……‎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经过”改为“经验”或“经历” (2). (2)“不管”改为“尽管” (3). (3)“味道”改为“滋味” (4). (4)“嫉妒”改为“羡慕” (5). (5)“记载”改为“记录”‎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简明、连贯、得体。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如下问题:对话的双方以及其地位身份的差距、说话的场合情境等。语言要符合表达者的身份和接受者的接受因素;语言表达能符合特定的场合、目的需要;语言表达要有分寸感。考试题型包括用词得体、分寸得当、场合相配、依据语境进行角色转换、书面语与口头语的转换等。“经过”是指“通过时间、处所、动作等”,而“经验”“经历”则强调人的亲身实践、体验,所以改成“经历”“经验”;“不管”是“不论”的意思,应改成表示转折的连词“尽管”;“味道”意为“味,气味,趣味”,“滋味”有“某种感受”的意思,文中想要表达的是成长的感受,所以用“滋味”;“嫉妒”是贬义词,与原文语境不符,所以改成“羡慕”;“记载”是把事件记录下来,目的是记录事实、事件或者让后世的人可以有所参考,让知识以及文化传播。“记录”是把所见所闻通过一定的手段保留下来。文中没有想对事件、事实记录让后人参考,让知识文化传播的意思,所以改成“记录”。‎ ‎21.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示例:‎ 重整旗鼓,从头再来,哪里跌倒哪里爬起,这是正确做事不服输的精神。‎ 材料:‎ 坚持 进取 借力 不到长城非好汉 他山之石可攻玉 咬定青山不放松 登高而招 锲而不舍 逆水行舟 借力打力 绝不气馁 定点打铁 ‎【答案】登高而招,借力打力,它山之石可攻玉,这是正确做事借力的精神。‎ 锲而不舍,定点打铁,咬定青山不放松,这是正确做事坚持的精神。‎ 逆水行舟,绝不气馁,不到长城非好汉,这是正确做事进取的精神。‎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句子仿写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注意审题,明确仿写要求及对象,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思考。题干中要求“续写三句话”“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这就意味着仿写的内容要与例句保持连贯,主题要一致,句式要相同。本题与一般仿写不同的是,题目中已经给出了仿写用的语言材料,所以考生要注意,本题实际是要求用组合句子的形式完成仿写。本题示例是由两个四字短语、一个七字短语和一个表达特定主题的短句组成的。解答时可先将材料中“登高而招”“鍥而不舍”“送水行舟”等六个四字短语按照意义两两分组,分别照应“坚持”“进取”“借力”这三个中心主题;然后辦析“不到长城非好汉”“它山之石可攻玉”“定青山不放松”这三个七字短语的表意差异,寻找其与“坚持”“进取”“借力”这三个中心主题的关联和照应;最后仿照示例句式,将分好组的材料整理成句子即可。‎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8年9月10日,阿里巴巴00001号员工、花名“风清扬”的马云宣布,一年后的今天,他将不再担任阿里巴巴集团的董事局主席职务,要去做全职的教师,投身于教育和慈善事业。‎ 有网友赞叹:这一天既是教师节,又是马云54岁的生日,马云做了一件很“风清扬”的事。‎ 有网友敬佩:阿里巴巴真正让人害怕之处在于,不是有马云,而是可以没有马云。‎ 有网友向往:能够选择拥抱理想,积极地参与改变世界,用不功利的心做好喜欢的事,这才是每个人应该拥有的生活。‎ 对于此次事件,你觉得网友们的哪种观点更为合理?或者你有自己独特的看法?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观点。‎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                       抛却功利,向阳而生 ‎“我不再担任阿里巴巴的董事局主席,不是为了去享受生活,而是为了做更多的事。阿里巴巴和我,为了这一刻已经准备了十年。”马云说,自己“辞职”后会去全职做老师,投身他最热爱的教育和慈善事业。我要为马云击节赞叹,正如网友所说,能够选择拥抱理想,积极地参与改变世界,用不功利的心做好喜欢的事,这才是每个人应该拥有的生活。抛却功利,向阳而生。‎ 作家桐华曾经说过:“最终能让人成功的,还是不带任何功利心的兴趣。”人要真正爱自己就应该活得自由些,学会心疼自己,了解自己的内心需求和渴望,哪怕它们琐碎细小也不要忽略应该尽力满足。在一次次寻找和满足中润泽自己的心灵。这样的心灵定会因信心饱满且喜悦而充满灵气。‎ 前不久,复旦女神陈果老师的授课短片在网络上刷屏。她站在讲台上,对台下的学生们说了这样一段话。“在大学里,我们要学一些有用的东西,更要学一些无用的的东西。有用的东西能帮助我们谋生,而无用的东西,才使我们终身快乐。”哪怕看起来没有一丁点的使用价值,可那些能够纯粹放空心情的间隙,才使能够给我们带来幸福的时刻。凡事不可太功利,做一个“无用”的人,才是人生的大智慧。‎ ‎“你最愿意做的那件事,才是你真正的天赋所在。”不计功利,顺应本心的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才算是诚实地面对自己真正的生活。只是这并不容易。多数人从出生到成年,像投入洪流里的稻草随波逐流。“像流水线上的产品,没有个性,没有生气。”现实的约束,他人的期待,生活的压力,留给我们的选择并不多。真正内心强大,勇敢的人才能更多的做到顺应心意,最大程度的做自己喜欢的事,就如马云一样吧。‎ 也许有人会说,马云属于功成身退,而我们普通人不追求、不努力,连生存都困难,还何谈兴趣、理想?一个人的确应该为自己的目标去追求和努力,但在你还没有足够的才华与能力支撑你的梦想时,别给自己太多的压力,更别让自己带着超负荷的功利心前行。功利心越重,你就越容易失去自我。‎ 现实中世俗的诱惑和强加给人的欲望太多了,必须舍弃一些才能让自己更加看清和接近那些简单的本真的内心需求和喜乐。摩西奶奶说:“ 我也有我自己想要实现的欲望,但我从不会贪心,我的人生尽量将其简化,让其简单明了。我更看重的是内心的满足感,而不是欲求,所以我的生活不会因为欲望而无奈,我知道人们是无法决定一些本该发生的事情的,在顺应生命的同时,我们不要忘记自己的希望,让生命回归简单,让时光悠长淡然。”‎ ‎2018年《中国诗词大会》的冠军,可以说是一匹名不见经传的黑马。这个名叫雷海为的人,现实生活中的职业,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外卖小哥。平时的工作起早贪黑,可以说是异常忙碌的。可就算是这样苦楚良多的生活,他还是会挤出一定的时间来读书背诗。利用不多的闲暇试管,他能够自学格律,甚至还自己写诗。当赢得冠军,站在光芒万丈的舞台上之后,他发表了自己的获奖感言:“我真的没有想到,十三年前的读诗背诗,能够让我站在央视的舞台上。”‎ 蔡康永说:我还是最喜欢道家“无为”思想。“无为”,并不是没有作为,而是脱离了低级趣味,能够在庸庸碌碌的世俗之外,寻找一片自己内心的净土。我们每个人都会做着看起来“毫无用处”的事情,这往往是这些事情,会给很多人创造出了无限的温暖,令人惊叹这个世界的美好。不要在时时刻刻当中,都以有用或无用的尺度,去衡量本来就无限美好的生命。人生,不是一次次受雇于人的短工,而是一次向阳而生的旅途。‎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材料为一则新闻及网友对这则新闻的观点。新闻内容是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宣布卸去职务,愿投身于教育和慈善事业。网友的观点有三种,第一种观点认可马云审时度势的性格,第二种观点赞扬阿里巴巴的团队合作精神,第三种观点欣赏马云的处世态度。这三种观点从不同角度评判此次事件,为考生提供了宽松的思考方向,考生可从这三种已提供观点中选择一种阐述,也可跳出这三种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 参考立意:‎ 懂得急流勇退。事业、人生的巅峰,要适时抽身而退。‎ ‎②成功、历史不是一个人创造或者改变的。英雄的个人是引领者,但是团队更需要每个人的参与、协同、合作。‎ ‎③每个人,其实都活在自己的概念里面,拒绝平庸。‎ 可用素材:‎ ‎1.邓晓东:我的生意和志愿者项目没有任何关系,志愿者的法规也明确规定,志愿者工作和盈利事业不能够有任何联系,如果这样的话,就不能算是志愿者行为,我始终不赞成抱着一种功利的心态去做公益事业。支撑志愿者活动的只能是兴趣和爱好,只有这样才能坚持做好。‎ ‎2.老子说:“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功成名就激流勇退的人,就叫做:识时务者为俊杰,此乃顺应天道之人。战国时期的范蠡就是其中最典型代表。他辅佐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打败吴国称雄诸侯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但是功成名就以后,他一叶扁舟带着西施飘然离去,从此开始经商。今天商人们供奉的“陶朱公”就是范蠡。无论是从政还是经商,范蠡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他是功成身退的典范。‎ ‎3.股东投资求回报,银行注入图利息,员工参与为收入,合作伙伴需赚钱,父老乡亲盼税收。只有消费者、股东、银行员工、社会合作伙伴的均衡收益,才是真正意义的可持续收益;只有与最大多数人民大众命运关联的事业,才是真正可持续的事业。——牛根生 参考结构:‎ 开头概述马云退休事件及网友的看法,明确最喜欢第二个网友的看法,英雄的个人是引领者,但是团队更需要每个人的参与、协同、合作。接着分析马云为什么可以退休,阿里巴巴的管理制度,即在全球公司治理中都独一无二的“合伙人制度”,给了有才华的人上升的空间。团队合作使得个人并不是特别重要,离开以后可以有人立即顶上。赞叹马云的智慧,团队的参与、协同、合作更重要。然后用对比手法写其他企业的情况:今年74岁的任正非在华为的行政职务仍是CEO,因为能让老爷子满意的未来掌舵人还未出现;同样年过七旬的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每被问及接班人问题,总是回答自己还能再干20年;万达集团创始人王健林虽然有位颇有商业头脑的儿子,但苦于后者并不想接班;曾经为联想栽下“18棵青松、54棵白杨”的柳传志虽然算是“退了休”,但也还是不得不经常出山,以救联想之急。接着由企业说开去,说到国家策略,分析“一带一路”的意义。再说道世界合作拯救地球环境。谈《流浪地球》的团队合作与好莱坞大片的个人英雄主义的不同。最后归结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