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5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亳州市第三十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2019年亳州市第三十二中学期末语文模拟卷 (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20世纪以前,我们都说中国文学的源头是六经。不过,到了20世纪,随着西方文学理论传入中国,并逐渐取得了统治地位,到了20世纪50年代以后,西方学术界关于神话是文学起源的观点就居于主流地位。神话是具有神圣性的关于神的故事,重在社会功用性,神话当然对西方文学影响很大。那么,在中国,文学的源头究竟是神话,还是六经呢? - 25 - 刘毓庆认为中国文学的源头是六经。他的理由有如下几个方面。中国古代没有神话概念,这就意味着神话未能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化形态而存在。所谓的上古神话,其实是对上古史的一种记述方式。徐旭生先生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中说:“上古时代的传说总有它历史方面的质素、核心,并不是向壁虚造的。”当下文学史著作中所讲述的上古神话,如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盘古开天、共工触山等,并不是产生在上古,而是战国以后,真正属于上古的神话很有限。像精卫填海、夸父追日、黄帝战蚩尤等,这属于上古神话,而这些神话都有历史作内核,其实是上古史的神话化。即使神话存在,也构不成文学之源的功能。所谓“源”,一定要形成对“流”的规定性作用才行。即所谓“本立而道生,源治而流清”,它要决定其“流”之巨细清浊。只有有了“流”,“源”的意义才能成立。尽管中国上古产生过神话,但这些神话对中国文学并没有规定性,形不成“源”的功能。无论怎样抬高它,它也无法取得像希腊神话在欧洲文学史上那样的地位,它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影响并不像研究者所说的那般巨大。我们可以做这样的设问和思考:假如没有上古神话,中国文学是否会逊色?中国文学史是否会改变它的形态与发展方向?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个巨星如“李杜”“苏黄”“唐宋八大家”是否会出现?我想结论是很清楚的。假如没有西方学者神话研究的理论与观念的输入,恐怕至今人们也不会意识到有神话的存在。也就是说,没有神话,中国文学史不会重写;而没有六经,中国文学史则必须重写。因而把神话定位为中国文学之根,是不能成立的。将神话作为中国文学之源,是用西方概念规范中国学术的结果。林传甲的《中国文学史讲义》虽然是借鉴日本学者的文学史著作写成的,但仍然把“以治化为文”认作正宗。到1923年,汪剑余将林氏著作改编为《本国文学史》时,开始引入了“神话”概念,并说:“自汉以后,神话大兴。”鲁迅、茅盾都是较早研究中国神话的学者,但鲁迅撰写的《汉文学史纲要》和茅盾撰写的《中国文学变迁史》中,都没有给神话位置。神话为文学史作者普遍关注,应该是在上世纪中叶的事情。这其中当然有中国神话资料钩沉工作取得的进展,更重要的是随着苏联文学理论的传入,神话被认为是人类社会共同的发展里程。希腊神话是希腊艺术的土壤和前提,由此有人推论中国上古也应该像希腊一样有一个神话为主体艺术的时代,神话也应该是中国文学艺术的土壤和前提。如陆侃如、冯沅君《中国古典文学简史》、李长之《中国文学史略稿》、詹安泰《中国文学史》、杨公骥《中国文学》等,都是将神话作为中国文学史的开端来论述的。 ——(摘编自《中国文学的源头是什么》)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六经曾被普遍认为是中国文学的源头,但是随着西方文艺理论传入中国,中国一些文艺理论工作者开始对这一“共识”提出疑问。 B. 西方文艺理论界普遍认为西方文学起源于古代神话,因为古代神话具有神圣性和社会功用性,而且对西方文学产生规定性作用。 C. 诸如“李杜”“苏黄”“唐宋八大家”等中国文学史上巨星们的出现,是否要以中国上古神话的出现为前提,确实难以判断。 D. 无论是陆侃如、冯沅君的《中国古典文学简史》,还是李长之的《中国文学史略稿》等,都受外国文学理论的影响,都把中国文学史的开端定位为神话。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一项是( ) A. 如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等和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等,是两种不同时代的神话,前者出现的时代要远远晚于后者。 B. 像精卫填海、黄帝战蚩尤等上古神话也并非“虚造”,因为它们都有历史作内核,所以只能算上古史的神话化。 C. “本立而道生,源治而流清”,揭示了“源”和“流”的特殊关系,这种关系即“源”对“流”具有规定性作用。 D. 林传甲、汪剑余、鲁迅、茅盾等在撰写中国文学史时,都不认为神话是中国文学之源,甚至没有意识到神话的存在。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刘毓庆看来,中国神话并非独立存在的文化形态,正如徐旭生所言,中国神话总有它历史方面的质素、核心,并不是凭空虚构出来的。 B. 中国古代神话对中国文学史没有规定性,但是六经对中国文学史却有规定性,所以中国文学史的“源”是六经而非神话。 - 25 - C. 是否作为独立存在的文化形态,是否对文学史的发展产生规定性作用,这才是判定神话是不是中国文学源头的必要条件。 D. 希腊神话是希腊艺术出现的基础和前提,一定程度上也能由此推出中国神话是中国文学的“源”的结论,因为两地神话出现的时期和作用不同。 【答案】1. C 2. D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C项,“确实难以判断”理解错误,原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个巨星如‘李杜’、‘苏黄’、‘唐宋八大家’是否会出现?我想结论是很清楚的。”意思是“中国神话出现与否,不影响诸如‘李杜’等文学巨星的出现”;再加上原文第二段中有“没有神话,中国文学史不会重写”这样的表述。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D项,“甚而没有意识到神话的存在”概括失当,依据原文第二段“恐怕至今人们也不会意识到有神话的存在”来判断,此项说法错误。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注意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 C项,原文的表述是“即使神话存在,也构不成文学之源的功能”,说明神话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化形态存在,不是神话作为中国文学源头的必要条件。 - 25 - 故选C。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学家叶嘉莹 上官云 5月10日,海内外各界人士齐聚天津南开大学,共贺叶嘉莹先生九十华诞。温家宝致信祝贺,称先生七十年来孕育桃李,从事研究,为传播中国文化做出重大贡献。在致答谢词时叶先生说:“如果人有来生,我还愿做一个教师,我仍然要教古典诗词。”她是当今世界最负盛名的汉学家之一,著作等身,精研古诗词,培养无数学生,被称为“大师的老师”。 1924年,叶嘉莹出生在旧北京一个传统世家,那时的叶家奉行儒学,恪守礼仪。闲暇时,父亲与伯父会声情并茂吟诵古诗;母亲与伯母也会各执一册诗词选集研读。受此环境熏陶,叶嘉莹开蒙很早,六七岁便诵读《论语》,十几岁能写格律诗词。1941年,她考入北平辅仁大学国文系,师从诗词名家顾随,打下深厚的古典诗词功底。 她容貌端丽,天资聪颖,是典型的民国“闺秀”。直到今天,叶嘉莹仍然打扮得十分齐整:留着纤长指甲、佩戴粉边眼镜,仪态优雅。或许是出于天然的气质,辅仁读书期间几乎没有人敢随便跟她讲话,“直到毕业时同学道别,我才听说有男同学编排我‘孤芳自赏’‘我行我素’。很多人说我爱情诗讲得那么好,长得又不难看,但事实上,我真的没有感情方面的经验。” - 25 - 叶嘉莹的一生几乎与中国近现代史同步,她也经历了那个时代的幸与不幸: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父亲随公司迁往后方,杳无音讯;17岁刚刚考取辅仁大学,母亲因病去世;24岁婚后随丈夫迁至台湾,遭遇“白色恐怖”入狱……在屡次磨难中,叶嘉莹丢掉了衣服、行李,却始终贴身携带恩师顾随的授课笔记。“因为我知道那些东西的价值。天地之间,除了这些笔记,再也没有记录老师讲课的东西,是他把诗丰富美好的生命传达出来,所以,拼尽一切,我也要把这些东西带出来。”在恩师影响下,对古诗、古典文化的热爱与研究一直伴随叶嘉莹的生活。“放出去后我没有工作,甚至没有桌子床铺,先生仍在监狱,身边带着吃奶的孩子。我放弃研究还是不放弃?”叶嘉莹自问自答,怅然叹息:“或许当时我内心仍然热爱着我的古诗,但在生活中不得不暂时放弃了。生活非常困苦,但是我还会背诗啊。”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叶嘉莹远赴哈佛教授中国古典诗词,并与人合作做古诗词研究。那段时光,让她受益匪浅的是哈佛大学图书馆丰富的藏书。“我的办公室就在图书馆楼上。与我合作的美国教授为我提供很多方便,他告诉图书馆的人:‘你们五点钟闭馆,但是叶先生可以一个人留在里面看书。’”为了尽可能节约时间,她每天很早起床,一杯咖啡、两片面包做个三明治,带到图书馆算作午餐,然后去馆外的推车买个三明治当晚餐,一直工作到天黑。 叶嘉莹逐渐在古诗词领域取得成就,于1990年被授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称号,她是加拿大皇家学会有史以来唯一的中国古典文学院士。2008年,还荣获了首届“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单看文学领域的成就,很难把这位学者跟柴米油盐联系起来,而她将二者平衡得很好。虽然投入诗歌会忘记一切,但她一直挂在嘴边的话是:“我不会因为能够读一点书就骄傲,在家里,媳妇儿就是媳妇儿。”在北美教书时,为了节约开支,她“算计”租房地点:要离教书的学校近、离女儿学校近、离菜市场近。“我白天带了三明治上班,背着大书包,下班先到菜市场,抱着一堆纸袋子里的菜回家,洗菜切菜,洗米做饭,包括吸尘扫地都是我来做。”这样的生活,她过了几十年。在台湾,女儿刚出生,她甚至会亲手洗涮尿布。在外甥眼里,舅妈就是洗碗做饭、伸手掏水沟的居家媳妇。直到他去加拿大,才知道这位常常蹲着洗尿片的女人竟然是大学教授。 “事实上,就算我一直教书,我也不是好为人师。”她说,“我的‘好’是‘好为人弟子’。我喜欢学习。除了教书以外,虽然很忙,我仍然去听外文系的诗歌或诗歌理论的课程,我是下了功夫去学习的。”此前一直两地奔波讲课的她说,“回想我这一生,实在是幸运的。现在南开就是我的家,我的根就是在中国!” (节选自11月6日中新社刊文,有删改) 4.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叶家奉行儒学,恪守礼仪,受父辈影响,叶嘉莹从小就涉猎古典诗词。所以家庭环境熏陶,使她早早涉足古典诗词领域。 B. 叶嘉莹十几岁就考入北平辅仁大学国文系,师从诗词名家顾随先生,打下了深厚的古典诗词功底,从此爱上古诗词,并且能写出格律诗词。 C. 叶嘉莹在哈佛教授中国古典诗词时,她每天很早起床,就餐简单,一直工作到天黑。 D. - 25 - 第六段写叶嘉莹“柴米油盐”的一面,表现了叶嘉莹作为普通女人的勤俭持家和不易,从又一侧面凸显了其人格魅力,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艺术感染力。 5.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材料第一段写温家宝致信祝贺,既强调了叶嘉莹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所做的重要贡献,也从侧面衬托出叶嘉莹在海内外的影响力。 B. 1941年,17岁的叶嘉莹考入北平辅仁大学国文系,出于天然的气质,叶嘉莹“孤芳自赏”“我行我素”,几乎没人敢随便跟她讲话。 C. 叶嘉莹屡经磨难,衣服、行李被丢掉了,却始终贴身携带恩师顾随的有关诗词的授课笔记,充分表现出叶嘉莹的感恩情怀和诚信品质。 D. 叶嘉莹被从监狱放出后没有工作,先生仍在监狱,她身边又带着孩子,生活的压力让她从此放弃了古诗词研究。 6. 九十高龄的叶嘉莹在致答谢词时说:“如果人有来生,我还愿做一个教师,我仍然要教古典诗词。”你对这句话有什么样的理解?请结合材料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4. B 5. A 6. 这句话充分表现了叶嘉莹对毕生从事的古典诗词研究及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执着,同时也表现了她在该领域获得巨大荣誉而无愧于自己选择的欣慰。①叶嘉莹毕生热爱并执着于古诗词研究事业。七十年来,她一边研究,一边教书,虽历经磨难,也从未放弃对古诗词研究事业的热爱。她远赴美国,教授古典,潜心研究,执着于传播中国文化。②叶嘉莹在古诗词领域获得巨大荣誉,她无愧于自己的选择。她是当今世界最负盛名的汉学家之一。她著作等身,精研古诗词,培养无数学生,被称为“大师的老师”。被授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称号,还荣获首届“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③任何人要想做到对自己所选择事业无怨无悔,就必须对它充满热爱,并且执着的做好它。正是这份热爱和执着,推动着我们不畏困难,不断前进,创造成绩,直到成功。如此我们才能像叶嘉莹一样无愧于自己的选择。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 25 - B项,“从此爱上古诗词,并且能写出格律诗词”错,依据原文“受此环境熏陶,叶嘉莹开蒙很早,六七岁便诵读《论语》,十几岁能写格律诗词。1941年,她考入北平辅仁大学国文系,师从诗词名家顾随,打下深厚的古典诗词功底”可见,“能写出格律诗词”是在考入北平辅仁大学国文系之前。 故选B。 【5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传主精神品质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解答这类体的方法是:①解读标题,确定文体,找出传主,联系现实思考传主的人生及经历;②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③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把握传主精神品质,概括作者观点态度评价;④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总结文章手法技巧;⑥将选项与原文对照,一一排除得出答案。 A项,正确; B项,“出于天然的气质,叶嘉莹‘孤芳自赏’‘我行我素’,几乎没人敢随便跟她讲话”与原文不符,依据原文“或许是出于天然的气质,辅仁读书期间几乎没有人敢随便跟她讲话……我才听说有男同学编排我‘孤芳自赏’‘我行我素’”,注意原文中“或许”和“编排”两处信息; C项,“充分表现出叶嘉莹的感恩情怀和诚信品质”中,原文“在屡次磨难中,叶嘉莹丢掉了衣服、行李,却始终贴身携带恩师顾随的授课笔记。‘因为我知道那些东西的价值。天地之间,除了这些笔记,再也没有记录老师讲课的东西,是他把诗丰富美好的生命传达出来,所以,拼尽一切,我也要把这些东西带出来。’”表现了她的感恩情怀,并没有表现出叶嘉莹的诚信品质; D项,“不得不放弃”的表述不严谨,依据原文“或许当时我内心仍然热爱着我的古诗,但在生活中不得不暂时放弃了。生活非常困苦,但是我还会背诗啊”,注意原文中“不得不暂时放弃”中“暂时”一词的限定。 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这是一道对文中重要语句的探究题。解答此类题目,题干要求学生能够根据人物形象,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这是叶嘉莹在答谢词中的这句话展示出其人格魅力,可从文本着手,找出她之所以这样说的原因,再结合实际来加以探究。 - 25 - 对“如果人有来生,我还愿做一个教师,我仍然要教古典诗词。”这句话的理解,要结合原文“七十年来孕育桃李,从事研究,为传播中国文化做出重大贡献”“叶嘉莹远赴哈佛教授中国古典诗词,并与人合作做古诗词研究”表现了叶嘉莹对毕生从事的古典诗词研究及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执着;原文“她是当今世界最负盛名的汉学家之一,著作等身,精研古诗词,培养无数学生,被称为‘大师的老师’”“叶嘉莹逐渐在古诗词领域取得成就,于1990年被授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称号,她是加拿大皇家学会有史以来唯一的中国古典文学院士。2008年,还荣获了首届‘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等表现了她在该领域获得巨大荣誉而无愧于自己选择的欣慰。我们从她身上看到了她对自己选择的事业的热爱和执着的精神,她的一生也证实了,只有对自己的事业热爱和执着,并不断地学习研究,不怕困难,才能最后取得成就,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套袖 铁凝 多年前的一个秋天,我因事去天津。行前朋友嘱我带封信给孙犁老师。我脸上竟显出了难色,我怕见大作家,尽管他的优美篇章有些我几乎可以背诵。我还听人说过,孙犁的房间高大幽暗,人也很严厉,少言寡语,连他养的鸟在笼子里叫得都不顺畅。向我介绍孙犁的同志很注意细节的渲染,而细节是最能给人以印象的。我怎么也忘不掉这点:连孙犁的鸟都怕孙犁。 我带了信,终于走进了孙犁老师的“高墙大院”。这是一座早已失却了规矩和章法的大院,如今各种凹凸不平的土堆、土坑在院里自由地起伏着,稍显平整的一块地,一户人家还种了一小片黄豆。 那天黄豆刚刚收过,一位老人正蹲在拔了豆秸的地里聚精会神地捡豆子。我先看到老人的侧面,就猜出了那是谁。 看见我,他站起来,把手里的黄豆亮给我们,微笑着说:“别人收了豆子,剩下几粒不要了。我捡起来,可以给花施肥,丢了怪可惜的。” 他身材很高,面容温厚,语调洪亮,夹杂着淡淡的乡音。说话时目光很少朝你直视,你却时时感觉到他的关注。他穿一身普通的灰色衣裤,当他腾出手来和我握手时,我发现他戴着一副青色棉布套袖。他引我们进屋,高声询问我写作、工作情况。很快就如释重负。我相信戴套袖的作家是不会不苟言笑的。戴着套袖的作家给了我一种亲近感。 - 25 - 再次见到孙犁老师,是次年初冬。那天很冷,还刮着风。他刚裁出一沓沓粉连纸,和保姆准备糊窗缝。见我进屋,孙犁老师迎过来说:“铁凝,你看我是不是很见老?我这两年老得特别快。” “您是见老。”我说。 接着我便发现,孙犁老师两只袄袖上,仍旧套着一副干净的青色套袖。套袖的颜色是凝重的,但人却洋溢着一种干练的活力,一种不愿停下手、时刻准备工作的情绪。 我又见孙犁老师,是和六七位同行一道。那天他没捡豆子,也没糊窗缝,正坐在写字台前。桌面摊开着纸和笔,大约是在写作。看见我们,他立刻停下工作,招呼客人就坐。我还是先注意了一下他的袖子,又看见了那副套袖。 那天他很高兴,随便地和大家聊着天,却并没有摘去套袖的意思。这次我才意识到,戴套袖并不是老人的临时“武装”。 多年之后,有一次我把友人赠我的几函宣纸精印的华笺寄给孙犁先生时,收到他这样的回信,他说:“同时收到你的来信和惠赠的华笺,我十分喜欢。”但又说:“我一向珍惜纸张,平日写稿写信,用纸亦极不讲究。每遇好纸,笔墨就要拘束,深恐把纸糟蹋了……”如果我不曾见过习惯戴套袖的孙犁先生,或许我会猜测这是一个名作家的“矫情”,但是我见过的戴着套袖的孙犁,见过了他写给我的所有信件,那信纸不是《天津日报》那种微黄且脆硬的稿纸就是邮局出售的明信片,信封则永远是印有红色“天津日报”字样的那种。 一副棉花套袖,到底联系着什么,我说不清。我没问过孙犁老师为什么总戴着套袖。也许,他也会说是为了爱护衣服,但我深信,孙犁老师珍爱的不仅仅是衣服。不然,为什么一位山里老人的靛蓝衣裤,就能引他写出《山地回忆》那样的名篇?尽管《山地回忆》里的一切和套袖并无联系,但它联系着织布、买布。作家没有忘记,战争年代山里一个单纯、善良的女孩子为他缝过一双结实的布袜子。而作家更珍爱的,是那女孩子为他缝制袜子所付出的劳动和在这劳动中倾注的难以估价的感情,展现的中华民族乐观向上、坚忍不拔的天性。是这种感情和天性,滋养着作家的心灵。 正月已近。“正月里来是新春”,春天是开拓、创造的季节。春天永远属于勤劳、质朴、潜心创造着的人。春天离珍惜它的人最近。 【注】①孙犁,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极负盛名的小说、散文大家。他崇高的文品、人品,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7. 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25 - 本文借物抒情,通过叙写“我”对套袖逐步深入的认识过程,颂扬了孙犁老师的简朴美德和潜心创造的精神。 B. 全文反复强调套袖,以小见大,以普通平凡的细节,表现了大师品质的高尚,使孙犁先生戴套袖的形象深入读者的心。 C. 孙犁老师是大作家,“我”怕见大作家,套袖消除了“我”对孙犁老师的怕。戴着套袖的孙犁给了“我”亲近感。 D. 作者说孙犁老师的住处是高墙大院,并特意用了引号,强调了孙犁老师的院落高大,与他的大作家身份相匹配。 8. 本文多次描述孙犁先生戴着套袖的细节,表现了孙犁先生怎样的品质? 9. 有人认为这篇文章的结尾段与全文内容联系不大,可以删去。你认为可以删掉吗?请表明观点并阐述理由。 【答案】7. D 8. 表现了孙犁先生平易近人、勤劳质朴、珍重劳动的人格品质。 9. 观点一:可以删掉。理由:内容上,与前文联系不够紧密,衔接生硬,略显突兀;结构上,前文已经相对完整,结尾实属赘余。观点二:不可以删掉。理由:文章以赞美春天收束全文,更加生动形象,抒发了作者对孙犁老师勤于耕作的深深敬意,又深化了主旨,升华了情感,余味无穷。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的基本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D项,“强调了孙犁老师的院落高大,与他的大作家身份相匹配”错误,依据原文“我还听人说过,孙犁的房间高大幽暗,人也很严厉,少言寡语,连他养的鸟在笼子里叫得都不顺畅”“我带了信,终于走进了孙犁老师的‘高墙大院’。这是一座早已失却了规矩和章法的大院,如今各种凹凸不平的土堆、土坑在院里自由地起伏着,稍显平整的一块地,一户人家还种了一小片黄豆”来看,此处强调的是心理隔阂和敬畏。 故选D。 【8题详解】 - 25 - 本题考查文中的人物形象的基本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文章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文章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先总体概括人物形象,然后逐点结合文章分析。 本文多次描述孙犁先生戴着套袖的细节,以小见大,以普通平凡的细节,表现了大师品质的高尚,使孙犁先生戴套袖的形象深入读者的心。从文中的细节中,可以归纳出孙犁的性格特征来。如“戴着套袖的作家给了我一种亲近感”“我没问过孙犁老师为什么总戴着套袖”“但是我见过的戴着套袖的孙犁,见过了他写给我的所有信件”等语句可以具体把握其特点,突出孙犁先生平易近人、朴质无话的人生意趣,更表现了孙犁先生对珍惜劳动成果、珍重劳动的尊严与德行。 【9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文本、提出自己见解的基本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联系现实生活,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可以答情节不多余,也可以答情节多余,具体解答时要先表明自己的观点,是否可以删去,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如答删掉:可从文章和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如:结合文章最后一段的内容“正月已近。‘正月里来是新春’,春天是开拓、创造的季节。春天永远属于勤劳、质朴、潜心创造着的人。春天离珍惜它的人最近。” 与前文联系不够紧密,前文情节结构已经很完整,这是多余部分,可以删掉;答不能删掉,可从文意表达的方面考虑作答。“春天是开拓、创造的季节”“春天永远属于勤劳、质朴、潜心创造着的人”“春天离珍惜它的人最近”以赞美春天收束全文,想要说明孙犁老师勤劳、质朴、和潜心创作,从而突出人物形象,抒发了作者对孙犁老师勤于耕作的深深敬意,又深化了主旨,升华了情感,余味无穷。总之要注意的是,不论选择哪一个角度,解答时,都要从人物形象塑造、主题表达、情节发展等角度分析,突出对孙犁先生的尊敬。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白传 李白,字太白,山东人。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十岁通 - 25 - 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中,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时事,因奏颂一篇,帝喜,赐食,亲为调羹,诏供奉翰林。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帝每欲与官,妃辄沮之。白益傲放,与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饮酒八仙人”。恳求还山,赐黄金,诏放归。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傍若无人。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遂沉水中。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有文集二十卷,行世。或云:白,凉武昭王暠九世孙也。 (本文选自《唐才子传》) 注释:长庚星,即太白金星。 10. 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十岁通五经 通:通晓 B. 白益傲放 益:更加 C. 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 辟:开辟 D. 璘败,累系浔阳狱累 系:捆绑 11. 下列李白的诗句中选自《清平调》的是( ) A.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B.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C.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D.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母梦见太白金星而生下李白,所以李白的名字中有“白”字。李白天赋过人,才华横溢。 - 25 - B. 贺知章很欣赏李白的诗才,感叹他是遭贬的仙人。李白后经贺知章的推荐,担任翰林供奉。 C. 在朝廷上下,李白都表现出放荡不羁的个性,这说明李白是个决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人。 D. 郭子仪曾有恩于李白。后来,李白受牵连下狱,郭子仪又请求用自己的官爵来赎免李白的死罪。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 ②恳求还山,赐黄金,诏放归。 【答案】10. C 11. D 12. D 13. ①母亲梦见长庚星生下了他,于是用“白”作他的名,用“太白”作他的字。②后来他恳求回乡。玄宗赏赐给他黄金,下诏让他回家。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看是选择正确的选项还是错误的,别出现因为审题不清导致正误错位,留下遗憾。最好的方法是凭借知识迁移能力兼用排除法。 C项,“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译为:李白当时高卧隐居于庐山之上,被李璘招聘为军中幕僚。辟,招聘,提拔,任命。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中对作家作品的掌握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的作家可以从作品、朝代、字号等方面掌握。注意积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A项,“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出自李白的《静夜思》,原诗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B项,“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出自李白的《赠汪伦》,原诗是: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25 - C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出自李白的《行路难》,原诗是: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D项,“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出自李白的三首《清平调》之一,原文是: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曾向瑶台月下逢。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D项,“郭子仪曾有恩于李白”错误;依据原文“初,白游并洲,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可见,应该是李白曾对郭子仪有恩;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本题: ①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译为:母亲梦见长庚星生下了他,于是用“白”作他的名,用“太白”作他的字。注意得分点:诞,生下;因,于是;以(之)命之。省略句;以,介词,用;之,代词,代“白”“太白”;命,命名;之,代词,他。 ②恳求还山,赐黄金,诏放归。译为:后来他恳求回乡。玄宗赏赐给他黄金,下诏让他回家。注意得分点:省略主语(他);还山,回乡;省略主语(玄宗);诏,下诏;归,使动用法,使他回去。 - 25 -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李白,字太白,崤山以东人氏。母亲梦见长庚星生下了他,于是用“白”作他的名,用“太白”作他的字。李白十岁时就通晓五经,他自己梦见笔头长出花来,此后他天赋过人,才华横溢。李白喜欢纵横之术,练习剑术为打抱不平,他不看重钱财,乐于施舍。又客居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住在徂徕山中,天天设酒痛饮,号称“竹溪六逸”。 天宝初年,李白从蜀中来到京城长安,当时他的本领尚未施展,就把自己所作的诗歌献给贺知章看,贺知章读到《蜀道难》一诗时,感叹地对李白说:“你啊,是被贬谪到人间的仙人。”于是,解下自己身上的金龟饰物来换酒,与李白整天为乐。于是向玄宗推荐了李白。玄宗在金銮殿召见了李白,与他谈论时局国政。李白献上颂文一篇,皇上很高兴,赐给他饭食,并亲手为他调匀肉汤,降旨任命李白为翰林供奉。李白曾在皇上面前大醉,起草诏书,让高力士为他脱靴。高力士以此为羞辱,就指摘李白《清平调》中引用的赵飞燕的典故,用来激怒杨贵妃。皇帝每次想要给李白官做,贵妃总是阻止。李白更加高傲放达,与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并称为“饮酒八仙人”。后来他恳求回乡。玄宗赏赐给他黄金,下诏让他回家。 李白云游四方,打算登华山,带着醉意跨在驴身上,路过县衙门,县令不认识李白,十分生气,派人把李白带到公堂上问道:“你是什么人,敢这样无礼!”李白在供词中不写姓名,只写:“呕吐后曾使皇上用手巾擦嘴,吃饭时皇上亲手为调匀肉汤,写字时杨贵妃捧着砚台,高力士帮着脱靴。在天子殿门前尚许我纵马奔驰;华阴县衙门口,却不能骑驴而过?”县令看了,又惊又愧,忙行礼道歉说:“不知道是翰林学士来到此地。”李白大笑着扬长而去。李白曾与崔宗之一起坐船从采石矶到金陵,他身穿宫中特制的绸袍坐在船上,旁若无人。安禄山叛乱时,玄宗避难蜀中,永王李璘统管东南地区。李白当时高卧隐居于庐山之上,被李璘招聘为军中幕僚。后来李璘起兵造反,李白潜逃回到彭泽。李璘失败后,李白受牵连被关在浔阳的监狱中。当初,李白漫游到并州,见到郭子仪,感到此人非同寻常,曾解救过郭子仪的死罪。到这时,郭子仪向朝廷申请解除自己的官爵来赎免李白的死罪,于是皇上下旨把李白改判为流放夜郎。 - 25 - 李白晚年喜欢黄帝、老子的道家学说,在牛渚矶泛舟,带着醉意捕捉月亮,就沉到水底去了。当初,李白喜欢谢家青山,如今他的墓还在那里。李白著有文集二十卷,流行于世。有人说,李白,是西凉武昭王李暠的第九代玄孙。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6分) 岁除夜有怀 (唐)孟浩然 五更钟漏欲相催,四气推迁往复回。 帐里残灯才去焰,炉中香气尽成灰。 渐看春逼芙蓉枕,顿觉寒销竹叶杯。 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 14. 下列关于本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内容看,本诗属于思乡抒怀。 B. 从体裁看,本诗属于七言律诗。 C. “残灯去焰”“炉香成灰”暗写时间的推移。 D. “芙蓉枕”“竹叶杯”点明主人公品味一般。 15. 下列对本诗中“岁除夜”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元宵节 B. 清明节 C. 腊八节 D. 除夕夜 【答案】14. D 15. D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体裁、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整体把握诗歌,理解诗歌题材特点和诗句含义。然后对比选项中的每一个答案,仔细认真,对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 D项,“点明主人公品味一般”错,“芙蓉枕”“竹叶杯”指被子和酒杯,“渐看春逼芙蓉枕,顿觉寒销竹叶杯”这两句写因离亲人越来越远,反而与书童和仆人渐渐亲近,更表达出思乡之切。不能说明主人公品味一般。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的能力,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古文化常识的掌握等。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进行分析判断。 - 25 - “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说的是除夕守夜这个民俗活动。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依此判断本诗中“岁除夜”解释为“除夕夜”。 故选D。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每空两分,共10分) (1)《离骚》中作者表明自己宁愿立刻死去也绝不同流合污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 (2)《兰亭集序》中写俯仰所见宇宙寥廓、万物繁多的句子是:___________ , __________ 。 (3)《赤壁赋》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渺小的句子: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 【答案】 (1). 宁溘死以流亡兮 (2). 余不忍为此态也 (3). 仰观宇宙之大 (4). 俯察品类之盛 (5). 渺沧海之一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名篇背诵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既有直接性默写又有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1)溘(2)兮(3)仰(4)俯(5)察(6)渺(7)沧(8)粟。 【点睛】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 25 - 绝大多数人几乎天生怕蛇,科学家认为这可能与人类早期的穴居生活有关,_____,有“恐惧”基因的人,会本能地躲开毒蛇的伤害。这意味着有“恐惧”基因的人生存能力更强。 A. 因为毒蛇极易攻击穴居的人类,便慢慢形成了对蛇的“恐惧”基因 B. 因为穴居人类慢慢形成了对蛇的“恐惧”基因,极易遭到毒蛇的攻击 C. 即使穴居的人类极易遭到毒蛇的攻击,对蛇的“恐惧”基因也形成了 D. 因为穴居的人类极易遭到毒蛇的攻击,便慢慢形成了对蛇的“恐惧”基因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语段内容及横线上下文具体语境,结合着选项语句的句式及关联词语等分析判断。读后可知,语段中“穴居的人类极易遭到毒蛇的攻击”是形成对蛇的“恐惧”基因的原因。故符合要求的应为D。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对应此类选择题型的语言表达连贯题,分析的重点是选项的表述是否与原文上下文具体语境相符,衔接是否紧密。因此要先读懂语段内容,然后结合上下文具体语境,根据时空语序、逻辑语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来分析推理、判断,可以用排除法。例如本题,可联系横线上句的“这可能与人类早期的穴居生活有关”可知,选项D与之衔接最为紧密。 18.文标号处有三处语言使用不当,请按题后要求把相关的字母填在横线上。 为了加强A小区文明建设B搞好环境卫生从2002年5月1日起,各户的生活垃圾C不包括建筑垃圾和工业垃圾D用塑料袋一律装好后,投进垃圾箱内。E如有建筑垃圾和工业F垃圾,请与居委会联系后,另行G安排。 (1)可以删去的一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词不当的一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语序不当的一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C (2). G (3). 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及修改能力,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辨别错误类型的句子,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结构来辨明错误类型,同时结合语感以及一些常见语病的特征进行判断。 本题: - 25 - C处,“生活垃圾”本就不包括“建筑垃圾和工业垃圾”,再加上此句就造成了语意重复的毛病; G处,“垃圾”不能与“安排”搭配,可以改成“处理”; D处,“用塑料袋一律装好后”语序不当,应将“一律”放在“塑料袋”之前。 【点睛】辨析病句方法:1.语感审读法。调动语感,在审读的过程中,从感性上察觉语句的毛病,即按习惯的说法看是否别扭,如别扭,则注意分析比较,明辨原因。2.紧缩法。去掉句子的枝叶部分(定、状、补)紧缩出主干,看主干是否有毛病,如果主干无问题,再检查枝叶部分。3.造句类比法。仿照原句的结构造日常用的句子,经过比较,有无问题便清楚了。4.逻辑意义分析法。有的语病从语法上不好找毛病,就得从概念使用、判断、推理方面考虑是否得当,看语句的前后顺序、句间关系是否合适。 1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自春运火车票开卖以来,前往火车站售票大厅购买返乡火车票的人不绝如缕,售票口时而出现“长龙”。 ②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 ③这篇文章短小精悍,于有限篇幅内将这个社会性问题分析得十分透彻。 ④如果秦少游想步入仕途,为国出力,有的是机会与条件,远的不说,十分欣赏少游诗词的王安石就曾数度推荐他,少游可谓广有羽翼,政治人脉极旺。 ⑤图穷匕见,这个一向以友好邻邦来标榜的霸权主义者,终于撕去了“友谊”的面纱,赤裸裸地进行军事交涉了。 ⑥情随事迁,随着卡梅伦高规格接待习近平,默克尔、奥朗德相继访华,等于宣告了欧洲看美国脸色行事的时代的终结。 A. ②③⑤ B. ②⑤⑥ C. ①③⑥ D. ③④⑤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高考能力层级E。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本题: - 25 - ①不绝如缕: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就要断了,多形容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或用来形容局势危急;后也比喻技艺等方面继承人稀少。此处是说购买返乡火车票的人很多,使用此成语不当,可用“络绎不绝”; ②殒身不恤:意思是指牺牲生命也不顾惜。此处语境是“在弹雨中互相救助”,使用正确; ③短小精悍:形容人身躯短小,精明强悍;也形容文章或发言简短而有力。语境是说这篇文章“于有限的篇幅内将这个社会性问题分析得十分透彻”,使用正确; ④广有羽翼:到处都有帮凶。贬义词,句中为褒义,感情色彩不当; ⑤图穷匕见: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此处使用正确; ⑥情随事迁:指心情随着事情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语境是“宣告了欧洲看美国脸色行事的时代的终结”,应该用“时过境迁”。 由以上分析成语使用正确的是:②③⑤。 故选A。 【点睛】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0.阅读下列材料,请给5G下一个定义,不超过35个字。 5G为何这么热 看看网友怎么说 近来,5G的热度逐步攀升。从国家政府到企业,厂商。从新闻媒体到大众百姓,整个社会都在热议5G这个焦点,5G是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 猫眼智客:1G、2G、3G、4G对人们的影响主要是在人与人的通信往来上,最早的语音通信文字简讯以及4G网络下的多媒体都只是让人连接人变得更容易,5G则是让万物互联,因为所有入网产品的连接响应速度几乎快到零延时。再加上超高速率超大连接等优点,5G从传统的人连接人直接飞升到人连接万物,万物连接万物的水平。 - 25 - 老金看世界:5G超高速,低时延以及海量介入的特性,使得5G可以去支持很多新兴科技,目前很多领域都有应用5G,如超高清视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无人机控制、智能驾驶、智慧城市、智能家居等,未来5G将深刻改变人们的生活和生产。 It老菜鸟:5G有着高稳健性,他支持网络分片技术,也就是5G网络可以实现基于应用的分层,让不同使用需求的应用互相稳定传输,互不干扰。 【答案】5G是能让万物互联、具有超高速和高稳健性特性的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考点,侧重“表达应用”能力的考查。解答本类题先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层次,在此基础上概括文意,注意字数限制。此题还要注意新闻的特点。一句话新闻拟写原则:1.要审清题干要求和限制性信息。2.要结合文体选用筛选方法和技巧。3.要尽量用主谓句表达(有特殊要求除外)。本题考查下定义的能力。“下定义”必须抓住被定义事物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多采用判断单句的形式。其格式多为“×××(种概念) 是×××(种差)的×××(属概念)”。 本题: 从第一段提炼出主要信息是“5G是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从第二段提炼出得主要信息是“5G则是让万物互联”,从第三段中提炼出得主要信息是“5G超高速,低时延以及海量介入的特性”,从第四段提炼出的主要信息是“5G有着高稳健性”,由以上信息进行综合,最后整理出答案:5G是能让万物互联、具有超高速和高稳健性特性的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青年》杂志联合中国青年报开展“强国一代,青年之问”收集活动,统计了当代青年最为关注的前20个“强国之问”,其中包括: 乡村儿童、老人最迫切需要的是什么? 强国一代科技人才具备什么素养? 年青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时代使命? 明星如何用行动传递社会正能量? 放眼全球,中国青年的自信源自哪里? 个人的小梦想,如何融入到伟大中国梦? 什么是真正的善良? 怎样辨别一个人能否成为终生挚友? 假如你已步入大学,参加“强国之问”的演讲大赛,请选择其中两三问,使之形成有机关联,写一篇演讲稿。选好角度,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25 - 【答案】青年一代的历史使命 各位同学们、老师们: 大家好,我今天给大家演讲的主题是:当代青少年的历史使命。 当代青少年的历史使命是什么?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使社会主义中国在21世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推动中国走向世界强国,这是当代中国青年学生的又一庄严历史使命。 同学们,我们学习历史和经常关心国际新闻都知道,当前国际政治格局风云变幻,旧的格局不断打破,新格局尚未明朗,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了当今世界的主导潮流。要想让我国在新格局形成之时,在世界民族之林占有一个重要地位,就要抓住当前国际相对稳定的有利环境和时机,大力增加国家的实力,让中国成为一个真正的世界强国,青年学生是祖国建设的生力军,因此,这一使命落在了我们的身上。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历史使命,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历史际遇。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我们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富强振兴的伟大目标。行百里者半九十。距离这个目标越近,越要求青年勠力奋斗、持续奋斗,大有可为、大有作为。这是“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历史规律,也是“一代更比一代强”的青春责任。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青年要承载起伟大时代使命,就必须积极投身强军兴军伟业,跑好属于自己的这一棒。 追梦需要激情和理想,圆梦需要奋斗和奉献。在实现中国梦的征途中,每名青年都是“梦之队”的一员。广大青年“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人”。强国梦只有成为每个青年的梦,才有力量、有根基;每个青年的梦也只有融入强国梦,才有实现平台,才能梦想成真。“群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当广大青年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就一定能成为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21世纪是中国走向世界强国的世纪,国承竞争也将越来越激烈,在当代国际竞争环境中,不进则退。所以我们当代青年学生应该有紧迫感、危机感,有志气、有决心,用自己的双手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使社会主义中国成为国际竞争舞台上的强国。 同学们,加油吧! 我的演讲结束了,谢谢大家。 【解析】 - 25 -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写作能力。为任务驱动型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本作文题目由两个部分组成,提示语和要求。结合题干要求“假如你己步入大学,参加‘强国之问’的演讲大赛,请选择其中两三问,使之形成有机关联,写一篇演讲稿”分析,注意演讲的主题“强国之问”,“选择两个问,使之形成有机关联”已经规定了范围。结合材料内容分析,在当代年轻人最为关注的“强国之问”排行榜中,排名靠前的问题是乡村儿童、老人最迫切需要的是什么;“强国一代”科技人才具备什么素养等。(1)“乡村振兴”主题相关提问高居榜首,充分表明年轻人对于国家大事密切关注、对于时代主题有着全新的把握。他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众多颇有现实意义的问题,表明“强国一代”绝不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而是深深地感受到“国力起于乡村”。“强国一代”正在与新时代同频共振,不再是思想简单的时代跟随者,只会喊口号已经落伍了,而是开始主动思考如何改变这个世界。(2)关于科技及创新的问题,对事关全人类命运的核心科技创新的关切,也是“强国一代”强烈的危机与忧患意识的体现。可以说,关注前沿科技、推动技术创新,进而造福社会生活已成为“强国一代”的显著特征。(3)友谊、信任、善良等诸多充满人性关注的话题进入“强国之问”前20排行榜,青年自主提问中对于爱情、师生关系、医患关系也高度关切。这表明青年对美好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4)“强国一代”已经不再满足偶像的外在张力。哪怕唱跳俱佳,颜值爆表、口齿伶俐、天赋过人都不够,只有内涵深厚、视野宽广,才能让新时代粉丝真挚追随。(5)作为“互联网原住民”,90后、00后面对网络暴力、信息泄露等乱象,对如何加强网络监管、营造绿色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等问题,都非常关注。在青年自主提问中,既有对网络社会环境的高度关注,也有希望用互联网思维改造社会。比如,网络时代,如何让信息资源下乡,缩短城乡信息差距;网络信息大爆炸的年代,要怎样分辨是非保持清醒的头脑。互联网精神和网络化思维已成为“强国一代”青年的重要思维特性。(6)珍惜朋友,再熟悉不过的字眼,真正诠释了一个真理。只有珍惜才能拥有。真正的朋友其实就在我们身边。真正的善良是以人的品质表现出来的。从时间上来说,真正的善良之举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长期坚持善举,终身不诲。善良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人人都有善心、善意、善举;善良在社会中产生互动,便是和谐社会。材料包含了自强奋发、家国情怀、坚持自我、豁达自信、开放进取、提升境界、敢于正视问题、勇于面对困难、勇于实践、敢于担当等丰富内涵,涉及个人“小我”与家国、社会“大我”等不同层面;既各自独立,言简意赅,又彼此关联,声气相通。只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能够自圆其说即可。立意角度要跳出材料,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之感。 - 25 - 【点睛】演讲稿是进行演讲的依据,是对演讲内容和形式的规范和提示,它体现着演讲的目的和手段。演讲稿是人们在工作和社会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文体。它可以用来交流思想、感情,表达 主张、见解;也可以用来介绍自己的学习、工作情况和经验等;演讲稿具有宣传、鼓动、教育和欣赏等作用,它可以把演讲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以及读者,使他们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演讲稿像议论文一样论点鲜明、逻辑性强、富有特点,但它又不是一般的议论文。它是一种带有宣传性和鼓动性的应用文体,经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和艺术手法,具有较强的感染力。主要特点:第一:针对性。演讲是一种社会活动,是用于公众场合的宣传形式。它为了以思想、感情、事例和理论来晓喻听众,打动听众,“征服”群众,必须要有现实的针对性。第二:可讲性。演讲的本质在于“讲”,而不在于“演”,它以“讲”为主、以“演”为辅。由于演讲要诉诸口头,拟稿时必须以易说能讲为前提。第三:鼓动性。演讲是一门艺术。好的演讲自有一种激发听众情绪、赢得好感的鼓动性。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依靠演讲稿思想内容的丰富、深刻,见解精辟,有独到之处,发人深思,语言表达要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第四:整体性 演讲稿并不能独立地完成演讲任务,它只是演讲的一个文字依据,是整个演讲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第五:口语性。口语性是演讲稿区别于其他书面表达文章和会议文书的重要方面。第六:临场性。演讲活动是演讲者与听众面对面的一种交流和沟通。听众会对演讲内容及时作出反应:或表示赞同,或表示反对,或饶有兴趣,或无动于衷。演讲者对听众的各种反映不能置之不顾,因此,写演讲稿时,要充分考虑它的临场性,在保证内容完整的前提下,要注意留有伸缩的余地。要充分考虑到演讲时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以及应付各种情况的对策。 - 25 - - 25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