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辽宁省大连渤海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辽宁省大连渤海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

‎2017-2018学年辽宁省大连渤海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回答非选择题时,用黑色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成为王朝的正统思想,大量的儒生成为政府官员,从而影响了政府的选官制度。汉魏晋时期的官僚制度以文人为本,武人作为与文人对立的一个社会群体,其入仕升迁变得尤为艰难。‎ 两汉选官制度以察举为主体,主要是举孝廉,孝悌、廉政成为政府选官的主要标准,大量儒生通过岁举孝廉进入政府。两汉在察举制基础上还形成了“四科取士”的选官标准,德行、通经两科偏重儒生,而明法、吏能两科则偏重文吏。在此标准下,儒生与文吏构成了两汉官员的主要来源,二者只是专业知识背景不同,但都属文人群体。魏晋时期,察举制度的地位与作用已开始下降,九品中正制成为选官制度的主体,这保证了魏晋士族在政治上的世袭特权,士族成为政府官僚的主要来源。文化是士族形成的必要条件,士族就是士人官僚的家族,他们凭借雄厚文化而世代居官。士族子弟通常先依门第获得较高的品级,然后入仕升迁,易累迁至高位,而文吏和武人的仕途则举步维艰。魏晋士族不仅是文化的传承与创造者,更成为以文化被授予官职的受益者。作为与士族相对应的武人,往往学识浅薄,既不具备为官任职的条件,也无入仕升迁的资格。‎ 东汉末至魏晋,为了适应战争需要,以将军号为代表的武官官号被大量授予军队的长官,同时也会授予文官和地方官。武官官号与官职逐渐分离,以一种加官的形式在国家的官僚体系中扩散。武官官号与具体事务的分离,促使其散阶化进一步地发展。武官的散阶化使武官官号不再是武人的专属官职,越来越多的文人被授予武官官号。对于武人来说,武官的散阶化不仅使武官官号贬值,而且使得他们上升的机会变小。在官僚系统中获得武官官号的文人较于武人来说更具有优势,更容易升迁。《晋书·甘卓传》中的甘卓被授予前锋都督、扬威将军,凭借军功被任命为豫章太守;《晋书·‎ 刘弘传》记载的牙门将皮初虽有军功,却不能被授予太守之职。两人皆有军功,而升迁待遇却大为不同,只因甘卓为文官系统,而皮初为武官系统。‎ 总而言之,汉魏晋时期是文人社会地位急剧上升的时代,文人拥有更多的机会,升迁流转也较为容易。武人的社会地位则相应地下降,常常遭到文人的排挤和抵制,仕进之途异常艰难。‎ ‎(摘编自潘婷《汉魏晋文人政治下的武人升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汉魏晋时期与文人对立的武人入仕升迁之路异常艰难,主要因为武人学识浅薄。‎ B.汉魏晋以文人为主体的选官制度,使武人很难有入仕的资格,少有升迁的机会。‎ C.东汉末至魏晋,武官的散阶化促使武官官号与官职逐渐分离,与具体事务分离。‎ D.东汉末至魏晋,获得武官官号的文人比其他文官系统的文人升迁流转更有优势。‎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以汉魏晋选官制度作为立论前提,由此提出武人入仕升迁尤为艰难的观点。‎ B.第二段具体阐述汉魏晋时期以文人为本的官僚制度,从而论证了武人仕进之难。‎ C.文章第三段用两个事例作对比,旨在阐述武官散阶化使武人升迁之路更加艰难。‎ D.文章主要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阐述了汉魏晋文人政治下的武人仕进尤为艰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两汉孝悌、廉政成为政府选官的主要标准,可见当时的选官制度非常注重德行。‎ B.魏晋士族以文化被授予官职,可见,如果武人具有较高的文化就能够入仕升迁。‎ C.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如果甘卓为武官系统,即使有军功其升迁机会也会不大。‎ D.汉魏晋文人和武人社会地位一升一降反差较大,将会形成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老沙抬头看着太阳 马 慧 娟 ‎①老沙蹲在田埂上不肯回家。中午的太阳在天空像个大火球,烤着他,也烤着他的玉米。他的脑门上全是细密的汗珠,多了就汇成一滴,顺着鼻尖、下巴滴到脚下的土地里。老沙脸上被汗拉出一道道印记,像一条条弯曲的小河。‎ ‎②玉米底部的几片叶子已经枯黄,顶部的叶子不由自主地拧了起来。干旱让它们拼尽最后一丝力气仍然不能避免枯萎。‎ ‎③老沙脚下被汗滴湿了小小的一片,看着玉米无精打采,他的眼睛湿了。他是个勤快的农民,他一直相信只要勤快,土地就不会亏待人。‎ ‎④自从搬迁到这个地方,他在这片土地上付出的劳动是别人的两倍。第一年地不平整,别人都凑合着种,老沙不,他叫了辆铲车把地整了一遍,然后平铲车铲出的壕沟又忙了半个月,结果种出的玉米还不如别人家的。‎ ‎⑤第二年,别人还是按原来的方式种,老沙却种起了覆膜玉米。七月高温,覆膜的地非但没保墒,地表温度还比没覆膜的地高,把玉米差点烧死。老沙急了,不眠不休在地里撕薄膜,一时成了别人的笑话。等秋收,玉米又一次不如别人家的好。‎ ‎⑥近两年流行拿平地机平地,老沙又平了一遍地,把所有的农家肥集中到地里,又换着花样给地里上化肥。别人的地锄一遍,他骂着让家里的老婆儿子锄两遍;别人都用化肥车推化肥,他把化肥一把一把丢在玉米跟前,再拿铁掀铲土埋掉。他就不相信,他如此实诚地对待土地,土地还能亏了他?‎ ‎⑦但是现在呢,脚下的土地干得快裂开口子了,急得他想用流出的汗、滴下的眼泪拯救一棵玉米。抬头看着天空,太阳面无表情,云彩也躲得没有一片。‎ ‎⑧儿子出门打工去了,是和他吵了一架走的。儿子说他再这样种地,迟早要饿死在这片土地上。他暴怒:不种地你吃个啥?!儿子说:好多人不种地照样吃香的喝辣的,没见饿死一个,你就知道守着你的地,你守着,反正我不管了。老沙一巴掌扇在儿子脸上,说:你给我滚,不要再回来!‎ ‎⑨老婆和一帮女人去温棚上摘辣椒了,一个小时六块钱。天没亮就走了,棚里温度那么高,一上午挣个二三十块钱有什么意思?可没这二三十也不行啊。老婆十天半个月也能给他几百块,要买农药,要买化肥。老婆今年都没有给她自己买二件衬衫,想到这,老沙有点怨恨脚下这片土地了,它怎么就像喂不熟的白眼狼呢?‎ ‎⑩老沙被太阳晒得头晕,看着远处,大地似乎要着火了一样,翻腾着阵阵热浪。他听见有人喊他,一回头,老婆找来了。老婆头巾上还残留着几片辣椒叶子,衣服后背一片汗渍,眼睛有些失神。‎ 老婆抱怨他,这么热的天不在家待着跑出来干吗?老沙哼了一声不愿意回答。老婆看着低头耷脑的玉米,重重地叹口气,也不知道说什么好了。两个人就这样站在田埂上,陪着玉米一起晒着。‎ 老沙的电话响了,掏出来一看,是儿子打来的。老沙把电话扔给老婆,老婆白了他一眼接通了,儿子问了一圈家里的事情,然后又问:玉米咋样?电话在免提上,老沙是能听到儿子的询问的,他一下子眼睛湿了,好像受人欺负的小孩看见大人了。‎ 儿子继续安慰,玉米已经那样了,让他们不要再难过了,老话说,犁得细,磨得光,真主不慈悯没指望。他在外边已经找到活了,让老沙不要担心,干到年底,一定比玉米的收成好。‎ 老沙又一次抬头看着太阳,太阳仍旧面无表情,想着儿子在外面每天顶着太阳要干十个小时的活,老沙开始后悔打了儿子一巴掌。‎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7年第7期,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前两段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天气的炎热和土地的干旱,又表现了农民老沙的辛苦与焦急。‎ B.老沙总是勤快、实诚地对待土地,却多年收成不好,儿子不愿同守土地,选择出门打工,体现了两代人观念的差异。‎ C.小说善于通过细节表现人物,外出打工的儿子来电,“老沙把电话扔给老婆,老婆白了他一眼”,就体现了老沙的不善表达和老婆的不满。‎ D.文章综合运用动作、语言、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了特征鲜明的人物形象,语言质朴,非常接地气,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5.小说第③段和第段两次写到老沙“眼睛湿了”,请分析他这两次流泪的原因。(5分)‎ ‎6.小说以“老沙抬头看着太阳”为题有什么作用?(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工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国已启动研究传统燃油车的退出时间表。使用新能源汽车是行业的趋势,也是未来出行的必然选择。事实上,很多国家也出台了类似的禁售日程。英国、法国今年宣布将于2040年开始禁售传统柴汽油车,挪威、荷兰更将这一节点提前至2025年。‎ 虽然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和销售市场,但相比2016年中国乘用车2500万辆的总产销量,同年新能源汽车50万的销量,仍只是九牛之一毛。而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预示着行业发展潜力巨大。所以,中国对于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态度和举措,不是盲目跟风,而是深思而行;不是一时变通,而是长久之计。‎ 在交通领域,以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也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虽然伴有挑战,但只要聚精会神把质量搞上去,新能源汽车总有一天会“大行其道”。(摘编自‎2017年9月14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 ‎2017年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增长继续保持良好态势:全年产量79.4万辆,销量77.7万辆,产销量连续3年居世界首位。‎ ‎(信息《2018年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趋势分析报告》)‎ 材料三 新能源汽车真的环保吗?从新能源汽车诞生之日起,这一争论从未停止。有人认为,新能源汽车只是把城市尾气污染转移到电厂周边,同时电池回收困难也会造成环境污染。‎ 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污染转移”质疑,相关人士认为,目前中国电力来源中,清洁能源发电占到1/3,随着能源结构的转变和升级,未来清洁能源发电将越来越多。电池问题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关键,目前电池制作材料在不断革新升级,未来最有希望广泛应用的是燃料电池,比如氢作为燃料,燃烧后变成水可实现零排放。同时,在国家政策积极引导下,越来越多的汽车企业正积极进行技术创新,重点是电池回收研究。如某企业将市场上回收来的电池在储能电站实现再利用,电池中的锂、钴、镍等金属进行化学回收再利用。‎ ‎“相信未来我们的能源是清洁的,排放是趋零的。”这位专家说。(摘编自搜狐网)‎ 材料四 近两年来,我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快速发展,但仍存在诸多问题。车桩充电接口不兼容的情况普遍存在,公共充电桩平均利用率低、充电接口安全标准有待提升、充电信息和支付网络安全风险等问题仍然不能忽视。‎ 电池的性能是掣肘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关键。从市场来看,续驶里程是电动汽车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而电池直接决定电动汽车续驶里程,但这一问题不是简单增加车载电池量就能解决,因为这会带来整车设备质量的增加,单位电耗显著增大,随之带来的是碳排放增高。‎ ‎(摘编自‎2018年1月17日《科技日报》)‎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做法,我国也开始研究传统燃油车的退出时间表,这是相关部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面向未来作出的选择。‎ B.目前我国是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生产和销售市场,行业发展潜力巨大;只要产品质量过硬,新能源汽车未来就会取代传统汽车。‎ C.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呈增长态势,且这一趋势将会延续;从增速来看,经历了2016年的波动之后,2017年整体呈上升趋势。‎ D.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的增长,势必增加电池的需求量,这在给环境保护带来压力的同时,也给相关企业提出了技术创新的新课题。‎ E.材料一展望了新能源汽车的前景,材料二用具体数据印证;材料三、四则分析了这一领域面临的问题,并分别提出了解决方案。‎ ‎9.从材料来看,当前新能源汽车电池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应当怎样解决?(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 曾开字天游。少好学,善属文。崇宁间登进士第,调真州司户,累迁国子司业,擢起居舍人,权中书舍人。掖垣草制,多所论驳,忤时相意,左迁太常少卿,责监大宁监盐井,匹马之官,不以自卑。建炎初,奉诏驻潮阳招捕处寇,讫事,乃之镇。居二年,尽平群盗。复以中书舍人召,论:“车驾抚巡东南,重兵所聚,限以大江,敌未易遽犯,其所窥伺者全蜀也。一失其防,陛下不得高枕而卧矣。愿择重臣与吴玠协力固护全蜀。”尝言:“太祖惩五季尾大不掉之患,畿句屯营,倍于天下,周庐宿卫,领以三衙。今禁旅单弱,愿参旧制增补之。”帝悉嘉纳。时秦桧专主和议,开当草国书,辨视体制非是,论之,不听,遂请罢,改兼侍读。桧尝招开慰以温言,且曰:“主上虚执政以待。”开曰:“儒者所争在义,苟为非义,高爵厚禄弗顾也。愿闻所以事敌之礼。”桧曰:“若高丽之于本朝耳。”开曰:“主上以圣德登大位,臣民之所推戴,列圣之所听闻,公当强兵富国,尊主庇民,奈可自卑辱至此,非开所敢闻也。”又引古谊以折之。桧大怒曰:“侍郎知故事,桧独不知耶?”他日,开又至政事堂,问:“计果安出?”桧曰:“圣意已定,尚何言!公自取大名而去,如桧,第欲济国事耳。”然犹以梓宫未还,母后、钦宗未复,诏侍从、台谏集议以闻。会枢密编修胡铨上封事,痛诋桧,极称开,由是罢,以宝文阁待制知婺州。开言:“议论妄发,实缘国事。”力请归。桧议夺职,同列以为不可。以病免,闲居十余年。开孝友厚族,信于朋友。其守历阳也从游酢学日读《论语》求诸言而不得则反求诸心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其留南京,刘安世一见如旧,定交终身。故立朝遇事,临大节而不可夺,师友渊源,固有所自云。‎ ‎ (选自《宋史·曾开传》,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其守/历阳也/从游酢/学日/读论语/求诸言而不得则反/求诸心/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 B.其守/历阳也从游/酢学/日读论语/求诸言/而不得则反/求诸心/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 C.其守历阳也/从游酢学/日读论语/求诸言而不得/则反求诸心/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 D.其守历/阳也/从游酢/学日/读论语/求诸言/而不得则反/求诸心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左迁,降低官职,即降官;迁本指变动官职,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后世沿用之。‎ ‎ B.三衙,宋代掌管禁军的机构,有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和侍卫亲军步军司,合称三衙。‎ ‎ C.侍郎,本为宫廷的近侍,唐宋开始,尚书、中书和门下三省所属各部的最高长官均以侍郎称之。‎ ‎ D.梓官,古代帝、后的棺材以梓木制做,故历代以梓宫称皇帝、皇后或重臣的棺材;此指徽宗灵柩。‎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曾开忠于职守,不因官小自卑。他在监理大宁监盐井时,不因官小而轻视职事;奉旨进驻潮阳期间,他尽心尽力,用了两年时间平定当地贼寇,‎ ‎ B.曾开深谋远虑,进言很有见地。他曾建议皇帝选择值得信赖的大臣加强四川的边防,杜绝敌人的野心;也曾建议皇帝依照旧制增补禁军。‎ ‎ C.曾开正气浩然,不与秦桧为伍。他敢于与秦桧做正面斗争,不同意向金国求和;秦桧曾对曾开软硬兼施,曾开不为其所动,因此被贬知婺州。‎ ‎ D.曾开笃信好学,秉行儒家教义。他以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与朋友交往守信用而闻名;在南京时,刘安世与他一见如故,定下终身之交。‎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 (1)儒者所争在义,苟为非义,高爵厚禄弗顾也。愿闻所以事敌之礼。(5分)‎ ‎ (2)故立朝遇事,临大节而不可夺,师友渊源,固有所自云。(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题,11分)‎ 咏怀古迹①•其一 杜甫 支离东北风尘际,飘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②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 注:①《咏怀古迹》是杜甫于大历元年(766)在夔州写成的。②五溪衣服:这里指居住在五溪的少数民族。‎ ‎14.下面对这首诗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 A.首联概括了杜甫自安史之乱以来的生活状况。战乱之际,诗人在东北一带流离失所,后辗转入蜀,又居无定所,四处漂泊。‎ B.颔联写出了三峡一带特有的风景,山势高峻,房屋依山而建,耸入云霄,似乎把日月都遮蔽了。而当地的少数民族都居住在云雾缭绕的山中。‎ ‎ C.颈联追究诗人“支离”“漂泊”的起因,在咏怀之中兼含咏史之意,既是怀念古人,又是借古人庾信来咏怀。‎ D.尾联引入了庚信的典故,是说庾信一生中最“萧瑟”的事是命途多舛,没能少年成名,到年老了才赢得诗名。‎ ‎ E.这首诗处处运用对比手法,“东北”与“西南”对比,“三峡”与“五溪”对比,“羯胡”与“词客”对比,展现了宏阔深远的时空,气象宏大。‎ ‎ 1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设问句式和借景抒情手法,自叙境况,表达了“迁谪意”。‎ ‎(2) 庄子《逍遥游》引用《谐》中的话“ , , ”描写了大鹏飞向南冥的情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中央电视台播出纪录片《大国崛起》后,引起广泛评议。笔者观看了《大国崛起》光盘,品读了解说词和学者的发言,产生的却是不绝如缕的忧虑。‎ ②今年6月27目,上海闵行“莲花河畔景苑”一幢十三层的在建商品房居然齐根倒下,这令从事建筑设计多年的老专家也叹为观止。‎ ③ 感谢您屈就敝公司,一年来既扩大了公司的业务范围,又确保了各项目标的完成。‎ ④“欢迎各位经常到我府上来赐教,我将感激不尽。”他一边送客,一边真诚地说道。‎ ⑤ 假如每个人都能见贤思齐,以人之长补己之短,那么我们每天都会进步,生活也会因此变得愈加美好。‎ A. 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⑤D.①④⑤‎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 A.评价一场展览的成功,很重要一条标准就是到底与参观者互动如何;这两次展览的知晓度不高,而且经典原作不足,效果不是很理想。‎ ‎ B.在“雪龙”号进入北极圈后,科考队将在楚科奇海进行综合调查,回收一套沉积物捕获器,并完成4~6个冰站的多学科综合考察任务。‎ ‎ C.作为曾经的大唐古都;西安也就是历史上的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大都会,可说堪称东西方商业、文化交流的汇集之地。‎ ‎ D.最近十年来,中国涌现出了一大批像连笑这样的实力强劲的年轻棋手,帮助中国围棋在国际上确立了不可动摇的老大地位。‎ ‎19.综合分析以下材料,推出的结论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春节期间,央视推出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和诗以歌,演绎经典名篇。该节目广受好评,诗词之美走进了千家万户。《经典咏流传》探索流行音乐与诗歌的结合,将古典诗词的文化魅力与音乐的美感韵律相结合,用主流价值映照灿烂的传统文化,巧妙解决了纯文化节目缺乏大众传播性和音乐节目缺乏文化底蕴的问题,真正做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A.《经典咏流传》节目的热播将古典诗词之美带进了千家万户。‎ B.流行音乐与诗歌的结合造成了《经典咏流传》节目的热播。‎ C.纯文化节目缺乏大众传播性是因为缺少主流价值的映照。‎ D.文化节目的探索创新是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 目前,个人在申请银行贷款、信用卡等业务时,需要花费较长时间、要提供很多材料,‎ ‎ ① 。在很多情况下,还可能因无法证明自己的信用状况而得不到贷款。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成后,相当于 ② ,每一次按时支付水、电、燃气和电话费,以及按时向银行还本付息,都会为个人积累成一笔信誉财富,可以用作银行贷款的信誉抵押品, ③ 。‎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 如果只看到失误的负面效应,失误将永远是失误。有人因此而怨恨失误,因为失误让他蒙受损失;如果想到失误自有失误的价值,敢于在失误上做文章,就一定能发现机会。如果从失误中吸取教训,就一定能取得辉煌的成就。有人会因此而感谢失误,因为失误给他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让他从中受益。失误是可以利用的,如果用得好,用得妙,它就是反长的翅膀,同样可以飞,会飞得更好。‎ ① 敢于在失误上做文章,不一定就能发现机会。‎ ② ‎ 。(2分)‎ ③ ‎ 。(3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习近平)‎ ‎(2)只有在对美好事物的自觉追求中,才有真正的幸福。(高尔基)‎ ‎(3)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列夫·托尔斯泰)‎ ‎(4)人只有为自己同时代的人完善,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达到自身的完善。(马克思)‎ ‎(5)人格是大地之子最崇高的幸福。(歌德)‎ ‎(6)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黄檗)‎ 古往今来,人们对“幸福”和“人生”进行了多方探寻和解读。请根据自己对“幸福”和“人生”的理解感悟,合理引用上述名言中的二至三句,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观点鲜明,有针对性,符合演讲词的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高二语文答案 ‎1.B 2.D 3.B 4.C 。‎ ‎5.第一次是因为长时间天气干旱导致玉米枯萎,老沙心疼而流泪。(2分)第二次是因为听到外出打工的儿子询问家里玉米的情况,老沙为自己辛苦劳作却没能换来好收成而感到委屈,(2分)同时也为儿子对自己的关心而感动。(1分)‎ ‎【评分标准】5分。第一点2分,第二点2分,最后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 ‎6.①这是小说的线索,贯穿全文,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②写出了老沙因土地干旱而产生的焦急、无奈的心情;③深化主题,突出了老沙对土地的深厚感情;④设置悬念,引发读者阅读兴趣。‎ ‎【评分标准】6分。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且意思对即可。‎ ‎7.C 8.CD(C项)3分,D项2分)‎ ‎9.问题:1.电池是否会造成环境污染 2.电池性能是否可靠 (1分/点)‎ 解决:1.加强清洁能源利用和电池回收的研究 2.进行技术创新,提高电池性能 (1分/点)[来源:]‎ ‎10.C【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的句子,准确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 ‎ 【解题思路】文言文断句很注重语感能力,但断句处理的一般性原则也要把握:明词性,特别要区分一些人名、地名、官 ‎ 职名;找句式,要能结合平时学习的文言句式作判断;看对话,寻找一些对话的基本标志,如云、日等;据修辞,利用文言 ‎ 文中往往会用到排比、对偶、反复、顶真等修辞手法这个特点。‎ ‎ 原文标点为:其守历阳也,从游酢学,日读《论语》,求诸言而不得,则反求诸心,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11.C【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 ‎ 【解题思路C项,各部最高长官叫“尚书”,“侍郎”是副长官。‎ ‎12.C【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 ‎ 【解题思路】考生要认真比对选项与原文,细心辨析。C项曾开“因此被贬知婺州”错,依据原文被贬婺州的应是胡铨。‎ ‎13.(1)儒者所争执的是义,如果是不符合道义的,即使是高官厚禄也不会回头看一看。希望听听用来对待敌人的礼节。‎ ‎ (“苟”“愿”“所以”各1分,句意2分)‎ ‎ (2)因此他在朝廷上遇到事故,面临大节考验却无法强迫他更改意志,师友的渊源,原本是他这样做的理由。(“故”“不可夺”“有所自”各1分,句意2分)‎ ‎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 ‎ 【解题思路】首先整体粗读,宏观把握文章内容。然后局部细读,微观研究相关信息。最后综合考虑,全面检查验证答案。‎ ‎ 文言文参考译文:‎ ‎ 曾开字天游。年轻时好学,善于做文章。崇宁年间进士及第,调任真州司户,多次升迁至国子司业,后又提升为起居舍人,代理中书舍人。宫中起草制书,有许多议论驳斥,违逆当权宰相的心意,降官为太常少卿,责令监督大宁监盐井,是个只有一匹马的小官,但并不因此而自卑。建炎初年,奉诏令驻潮阳招安捉拿虔州贼寇,事情完毕,于是让他去镇守虔州。过了二年,所有寇盗都讨平。又召还他任中书舍人,论述说:“皇帝车驾巡视东南地方,大军聚集之地,以长江为险阻,敌人不易轻率进犯,他们所希图的是整个四川。一旦失去那里的防卫,陛下就不能高枕而卧了。希望选择可倚重的大臣与吴玠合力巩固卫护整个蜀地。”曾经进言说:“太祖鉴于五代末年本末倒置指挥不灵的忧患,京城附近的驻军,比天下兵马多一倍,卫护皇宫的宿卫军,由三衙统领。现在禁军部队力量薄弱,希望参照从前的制度加以增补。”皇帝全都欣然采纳。当时秦桧专权主张和议,曾开应当起草国书,辨析了体制不正确,辩论这事,不听从,于是请求罢免,改兼侍读。秦桧曾经招曾开用温和的话安慰他,而且说:“主上空着执政的位子来等待你。”曾开说:“‎ 儒者所争执的是义,如果是不符合道义的,即使是高官厚禄也不会回头看一看。希望听听用来对待敌人的礼节。”秦桧说:“就像高丽对于本朝那样罢了。”曾开说:“主上凭借圣德登上皇位,是臣民推崇爱戴的,是各位圣人所听到的,你应当使兵强国富,尊崇君主庇护人民,怎么可以自卑自辱到这个地步,不是曾开所敢于听见的。”又引证古代道理来折服他。秦桧大怒说:“侍郎知古代的事,秦桧难道不知道吗?”又一天,曾开又到政事堂,问:“究竟怎么办?”秦桧说:“皇上心意已定,还说什么!你自管捞个大名声走了,像秦桧这样,只不过想要办成国家的事罢了。”然而还因为先帝灵柩没有归还,母后、钦宗没有回国,诏令侍从、台谏官集合讨论上报皇帝。适逢枢密编修官胡铨上密封奏章,痛斥秦桧,极力称扬曾开,因此而被罢免,以宝文阁待制为婺州知州。曾开说:“妄作议论,实在因为是国家大事。”极力请求还乡。秦桧提议夺职,同官认为不行。因病免官,闲居十多年。曾开孝顺友爱亲厚族人,对朋友守信用。他守历阳时,跟从游酢学习,每天读《论语》,求之于文字的记载得不到时,就反过来向自己的内心寻求,每当有所领会,就快乐得忘记吃饭。他留守南京时,和刘安世一见如故,定下终身之交。因此他在朝廷上遇到事故,面临大节考验却无法强迫他更改意志,师友的渊源,原本是他这样做的理由。‎ ‎14.(5分)DE。解析:D项,对尾联理解有误,尾联庾信的典故是说他长期羁留北朝,常有萧条凄凉之感,到了暮年一改诗风,由原来的绮靡变为沉郁苍劲,常发乡关之思,其忧愤之情感动“江关”,为人们所称赞。而非因“没能少年成名”而“最萧瑟”。E项,“处处运用对比手法”错,题干中所举的例子是对仗,而非对比。(答D项2分,答E项3分。)‎ ‎15.(6分)①抒发了作者漂泊流离的身世之感。②暗寓自己的乡国之思,表现了作者对对国家政事的强烈关心。③对庾信的凄凉身世表达了深切的同情,并以庾信自比,抒发自己人生失意之感。(每个要点2分,共6分)‎ ‎16.(1)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2分 ‎(2)水击三千里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去以六月息者也 ‎17.A ①不绝如缕:形容事情危急,也形容声音微弱悠长。句中用来形容忧虑不断,犯了适用对象错误的毛病。②“叹为观止”: 是赞叹所见事物好到极点,不符合句意 ‎③屈就1. 降低身分任职。后用为请人担任职务的套话。④府上:敬辞,称对方的家或是老家。‎ 18. ‎ B 解析:A项,两面对一面,应在“成功”后加上“与否”。C项,成分赘余,“可说”与“堪称”重复。D项,偷换主语,应在“帮助”前加上“他们”。‎ 19. D ‎20.①以证明自身信用 ②为个人建立了一个信用档案 ‎③为以后获得银行贷款提供方便(每处2分,共6分)‎ ‎【解析】解答本题,需要注意文段的语意,即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成后的作用。该文段细分有两层意思,首先是说在目前情况下向银行贷款很麻烦,然后是说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成后可以为以后获得银行贷款提供方便。读懂了这个意思,并注意前后衔接,补出恰当的语句就不难了。①句呼应前面的“需要花费较长时间、要提供很多材料”,陈述这样做的目的。②句注意“相当于”,即是对“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成后”用途的解释。③句呼应前文,陈述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作用。‎ ‎21.②从失误中吸取教训,也不一定能取得辉煌的成就。(2分)‎ ‎③失误成为反长的翅膀,不一定能飞得更好。(3分)‎ ‎22.略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