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卷·2018届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8届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www.ks5u.com 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2016-2017年度第二学期 期中试卷 高二语文 ‎ ‎ 2017.4‎ 分层班级 姓名 学号 ‎ 试卷说明:试卷分值 150分 ,考试时间 150分钟,请用签字笔或钢笔作答,不许使用涂改液涂改带 I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请选择正确答案填在机读卡相应的题号处)。‎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嫉妒(jí) 讥诮(xiào) 羞赧(nǎn) 锲而不舍(qì)‎ B. 殷切(yīn) 妩媚 (wǔ ) 绯闻 (fēi) 朝暾夕月(tūn)‎ C. 驯服(xún) 挟持(xiá) 搪塞 (sè) 奴颜婢膝(bēi)‎ D. 瞭望(liào) 裨益(pì) 怯懦(qiè) 面面相觑(qù)‎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字音。A项,讥诮qiào,锲qiè而不舍;C项,驯xù服,挟xié持,奴颜婢bì膝;D项,裨bì益。‎ ‎2.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诡秘 迁徙 端详 芸芸众生 B. 凋蔽 萧索 通霄 自惭形秽 C. 寒喧 傀儡 沦陷 貌和神离 D. 讫今 昏厥 砥厉 哀声叹气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主要考查区分形近字、同音字,正确规范地书写汉字等。B项,通霄——通宵;C项,寒喧——寒暄,貌和神离——貌合神离;D项,砥厉——砥砺,哀声叹气——唉声叹气。‎ 点睛:同音字和形似字是高考字形题考查的重点,很多图书也是按照同音字、形似字进行编写,但是实际上字形出错误时,往往既是音同又是形似造成的,所以考生在识记时要注意辨别。‎ ‎3.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1)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______。‎ ‎ (2)可是这个老穿着雨鞋、拿着雨伞的小人物,却把整个中学______了足足十年。‎ ‎ (3络在现实与梦幻之间构建起一个既真实又虚拟的美丽世界,但是,在网络交往中,必须学 ‎ 会______对方是不是“自己的那杯茶”。‎ ‎ (4)过了一会儿,格里高尔小心翼翼地从床单下往外______了。...‎ A. 俊伟 管制 甄别 观望 B. 俊秀 辖制 鉴别 窥视 C. 俊秀 管制 鉴别 观望 D. 俊伟 辖制 甄别 窥视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辨析词语。‎ 俊伟:形容出类拔萃的人才,有过人的才干,俊美伟大的人品;‎ 俊秀:容貌清秀漂亮,秀美;‎ 管制:是对罪犯不予关押,但限制其一定自由,由公安机关执行和群众监督改造的刑罚方法;‎ 辖制:是管束,相比管制范围大些;‎ 甄别:鉴别,区别,强调认真、慎重地鉴别。审查辨别(优劣);考核鉴定(能力、品质等);‎ 鉴别:是指分辨一些事物的真假,多用于古物的鉴定;‎ 观望:指置身事外静观事态发展;‎ 窥视:暗中观察,偷看。‎ ‎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句是 A. 妹妹只是耸耸肩膀表示一筹莫展,刚才她还信心十足,如今这一哭她一反常态没辙了。‎ B. 他信心十足,气定神闲,颐指气使地指挥着大家进行队列训练,工作有条不紊。‎ C. 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用他那犀利的文笔,写了许多振聋发聩的杂文。‎ D. 他同他的雨鞋一齐滚下楼去,楼梯又高又陡,不过他滚到楼下却安然无恙。‎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首先明确各个词语的意思,然后根据题目中句子的语境分析即可:‎ 一筹莫展: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一点办法也想不出来;‎ 颐指气使:不说话而用面部表示表情示意。形容有权势的人指挥别人的傲慢态度。是贬义词;‎ 振聋发聩:‎ 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 安然无恙:原指人平安没有疾病。现泛指事物平安未遭损害。‎ 点睛: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5. 下列关于《红楼梦》情节的相关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女娲炼石补天,所剩一块,弃之青埂峰下。此石后幻化成神瑛侍者,每天用甘露浇灌绛珠草。使仙草既受天地精华,又受雨露滋润得换人形,修成女体。她决意下凡为人用一生的眼泪偿还神瑛侍者的甘露之恩。‎ B. 贾母带刘姥姥等人来到栊翠庵中,黛玉拿出珍贵的五彩泥金小盖盅,奉上茶。品罢茶,黛玉命人将那茶杯另外收了,宝玉知道,是因为刘姥姥用过,黛玉嫌脏,不要了。‎ C. 《红楼梦》中,王夫人为丫鬟金钏投井一事而自悔,独在屋中垂泪,宝钗见状连忙劝慰她,并拿出自己新做的两套衣服给金钏办后事用。...‎ D. 探春提议凑份子给平儿过生日,众人射覆、行令、划拳,玩了个热闹。结果史湘云醉倒在青石板上;宝、黛于花下说话,黛玉为贾府的未来担忧,宝玉却说即便如此,也少不了他和黛玉两人的。‎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名著知识。B项,不是黛玉命人将那茶杯另外收了,而是妙玉。对于名著知识,考生一定要注重平时的阅读积累。‎ ‎6.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变形记》是表现主义的代表作之一。作者卡夫卡,美国小说家,他的作品善于运用象征、夸张、怪诞的艺术手法,作品情节荒诞不经,而蕴含深意,揭示社会的黑暗与人们的痛苦。‎ B. 鲁迅的小说《铸剑》中将古代传说旧材新用、推陈出新,表达了自己的战斗意志、复仇理念和寂寞情绪。此篇收录在《呐喊》中。‎ C. 《原毁》的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他与柳宗元共同倡导了“古文运动”,针对当时奢华浮靡的文风提出“文以载道”的主张,具有很大的意义。在《原毁》中,他揭示了毁谤的根源,并针对当时士大夫的现状,用犀利的文笔做了深刻的剖析。‎ D. 契诃夫,俄国短篇小说家、戏剧家,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大师。他和美国的欧·亨利、法国的都德合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文学常识。A项,卡夫卡是奥地利作家;B项,《铸剑》收录在《故事新编》中;D项,三大小说巨匠是: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和美国的欧·亨利。文学常识要注重平时的记忆和积累。‎ ‎7. 下列对联中涉及到的我国传统节日依次是 ‎ (1)街头灯影逐花影,村中梅香伴酒香。‎ ‎ (2)年高喜赏登高节,秋老还添不老春。‎ ‎ (3)桂花开时香云成海,月轮高处广寒有宫。‎ ‎ (4)春回大地,九千万里寒食雨;日暖神州,二十四番花信风。‎ A. 春 节 重阳节 元宵节 清明节 B. 元宵节 中秋节 重阳节 春 节 C. 元宵节 重阳节 中秋节 清明节 D. 春 节 中秋节 重阳节 元宵节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中我国传统的节日知识。解答这类题目要先对我国传统的风俗节日有一定的了解,然后才能正确答题。‎ 点睛:我国传统的八个节日有:除夕——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公历1月22日);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公历1月23日);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公历2月6日);清明节——农历三月十四(公历4月4日);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公历6月23日);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公历8月23日);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公历9月30日);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公历10月23日)。‎ ‎8. 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动物,尤其是高级动物,有没有思维?过去,很多人都认为思维只是人所具有的, ,它们没有语言能力,而离开语言何谈思维呢?绝大多数动物的确傻得不能再傻, ;但有些动物确实明显地聪明, 。人们一度认为只有人能够制造并利用工具, 。谁能说模仿和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思维的成分呢?‎ ‎①若只用条件反射来解释是非常困难的 ②动物只是简单的条件反射 ③要证明它们没有思维是非常容易的 ④现在发现某些动物也有这种能力 A. ②③①④ B. ②④①③ C. ④②③① D. ④③①②‎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从第一空前面文字的表述看,第一空填入的内容应该是动物没有思维能力,或与前面的“过去”相对,写出“现在”的新看法,所以只能选②或④,但第一空后的内容与④矛盾,故只能选②。第四个空前面的“一度”和④中的“现在”照应,其中的“动物也”与上文“只有人能够”对应。‎ 二、课内文言文选择。‎ ‎9. 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期望) ②三餐而反,腹犹果然(很饱的样子)‎ ‎③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美好) ④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勉)‎ ‎⑤不如周公,吾之病也(缺点) 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资质、禀赋)‎ A. ② ④ ⑤ ⑥ B. ① ② ④ ⑤‎ C. ① ② ③ ⑤ D. ② ③ ⑤ ⑥‎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①帝乡不可期:天帝居住的仙境也不可企及。“期”:及,至。③善万物之得时:羡幕自然界的生物顺乎时序茁壮生长。“善”:羡慕。‎ ‎10.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古今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A.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B.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C. 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 D. 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中的古今异义词。A项,“用心”,古意:因为心思;今意:集中注意力,使用心力,专心。B项,“野马”,古意:山野中的雾气或浮游的云气;今意:一种野生的马。D项,“尝试”,古意:曾经试过;今意:试验。‎ ‎11. 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 A. 既自以心为形役 B. 去以六月息者也 C. 其责己也重以周 D. 木欣欣以向荣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例句“以”,相当于“而”表修饰;A 项,“以”,因为;B项,“以”,凭借;C项,“以”,相当于连词“而”,表并列;D项,“以”,相当于“而”表修饰。故选D项。‎ ‎12. 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线部分的句式特征,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之二虫又何知!‎ A.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B. 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 C.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式。例句“之二虫又何知”为宾语前置句;A项,“复驾言兮焉求”为宾语前置句;B项,“彼且奚适也”为宾语前置句;C项,“蚓无爪牙之利”为定语后置句;D项,“而莫之夭阏者”为宾语前置句。故选C项。‎ 点睛:文言文句式总分两大类:固定句式和特殊句式。其特殊句式又可分为: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而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四类。文言文句式是每年高考语文必考考点之一,考生要认真学习并准确辨析。‎ ‎13. 下列各句中与例句词类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 例:六岁能诗,人奇其才 A. 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 B. 行比一乡,德合一君 C.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D. 乐琴书以消忧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例句“六岁能诗,人奇其才”:“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奇”;A项,“内以欺于心”:“内”,名词作状语,“对内”;B项,“德合一君”:“合”,名词作动词,“顺合”;C项,“非能水也”:“水”,名词作动词,“游泳”;D项,“乐琴书以消忧”:“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故选D项。‎ ‎14. 下列加点的固定结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B.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载……载:一边……一边 C.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其……其:哪里……难道……‎ D.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奚以……为:哪里用得着……呢?‎ ‎【答案】C 三、默写(任选下列6个小题中的5个小题。请把正确答案填在答题卡相应处)‎ ‎15. 在下面的横线上默写原句。‎ ‎(1)策扶老以流憩,       。 ,鸟倦飞而知还。(《归去来兮辞》)‎ ‎(2)登东皋以舒啸,    。聊乘化以归尽, 。(《归去来兮辞》)‎ ‎(3)______________,水击三千里,_______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逍遥游》)‎ ‎(4)适百里者,_________;适千里者,      。(《逍遥游》)‎ ‎(5) ,不能十步; ,功在不舍。(《劝学》)‎ ‎(6)鹰击长空,       ,       。(《沁园春·长沙》‎ ‎【答案】(1)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 ‎(2)临清流而赋诗……乐夫天命复奚疑 ‎(3)鹏之徙于南冥也……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4)宿舂粮……三月聚粮 ‎(5)骐骥一跃……驽马十驾 ‎(6)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解析】试题分析: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矫”“遐”“岫”“奚”“抟”“舂”“骐骥”“翔”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阅读课文选段,完成小题。‎ 我们要老实说: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我们从墓园回去的时候,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像那样的感情,我们很久很久以前做小孩子的时候,遇到大人不在家,我们到花园里去跑一两个钟头,享受完全自由的时候,才经历过。‎ 我们高高兴兴地从墓园回家。可是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跟先前一样郁闷、无聊、乱糟糟了。局面并没有好一点。实在,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 ‎16. 对“谦虚”一词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谨慎 B. 虚心 C. 悲伤 D. 恭敬 ‎17. “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内涵?‎ ‎【答案】16. A 17. 指出别里科夫这样的人出现绝对不是个别情况,而是一种社会现象,只要别理科夫赖以生存的社会现实还在,反动的沙皇政府还在,别理科夫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就必然继续存在。...‎ ‎【解析】‎ 点睛:具体的上下文语境可以为我们理解词语的字面义提供依据。在阅读中,我们要学会利用有效语境(上下文)因素,帮助理解词语。而理解词语深层含义必须深入文本寻求作者的表达目的,可通过背景分析文章中心,材料观点等去体会作者意图。‎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对于本句,我们首先要理解“别里科夫”的含义,他不单是一个人,而是一类人。然后要理解“装在套子里的人”是哪一类人,最后再分析问什么“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即可。‎ II卷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宴饮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学者看来,宴饮可不是简单的饮食烹饪问题,而是关乎国家政治的重要问题。我国考古学发掘证明,在远古时代,先后出现了两种宴饮的方式,第一种是竞争性宴饮,第二种是礼仪性宴饮。宴饮是早期部落(国家)的资源控制策略,是当时部落(国家)的贵族群体之间谋求更大利益和权力的工具之一,也是部落(国家)对外显示其“软实力”的方式。‎ 在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尉迟寺遗址,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宴饮的存在。陕西灵宝有一个西坡遗址,出土了距今5500―6000年的“宴会大厅”。这是一个83平方米的宴会厅,用于部落贵族举行盛宴。宴会规模之大,食品之丰富,令人惊叹。那么,在5000年前的中国大地上,举行这样的盛宴,目的何在呢?原来,在新石器时代,部落内部还没有严格的等级划分,部落之间的竞争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宴饮也就成了部落之间进行竞争的一种“武器”。在食物极其匮乏的远古时期,一场盛宴是该部落实力强大的最好证明,对外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这也就是今天所谓的“软实力”。 ‎ 进入了早期国家时代之后,宴饮的地位更加重要,出现了“礼仪性宴饮”。这时的宴饮高度重视用餐器皿的规格,餐具由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变成了青铜器。伴随着社会关系出现裂变,宴饮也成为等级分化的标志。上层贵族希望通过大型宴会,一方面提升自己的威望,获取拥戴,巩固现有的权力;另一方面,也借以彰显自身的高贵和富有,宣示其统治阶层的身份。到了距今约4000年前,作为“礼仪性宴饮”最高规格的“国宴”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早期国家举办盛大的“国宴”,能够宣扬国威,宴会越丰富、越奢华,说明这个国家越富足、越发达,从而震慑四方,不战而屈人之兵。‎ 远古时代,食物是最稀缺的资源,谁控制了食物,谁就拥有了权力。早期国家最大的威胁,不是侵略,而是饥饿,国之根本就是食物供给。作为软实力的宴饮,与作为硬实力的军队一样,在早期国家的政治关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18.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竞争性宴饮”与“礼仪性宴饮”都有规模大、食品丰富的特点,都是“软实力”的体现。‎ B. 宴饮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早期国家政治关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C. 在早期国家时代,青铜器成为礼仪性宴饮的餐具,这说明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有了巨大的飞跃。‎ D. 在新石器时代,盛大的宴饮活动是部落贵族们在内进行权力争斗,对外宣扬实力的工具。‎ ‎19. 根据文意,分条概述新石器时代的“竞争性宴饮”和早期国家时代的“礼仪性宴饮”有哪些不同?‎ ‎【答案】18. D 19. (1)出现的社会背景不同:“竞争性宴饮”部落内部还没有严格的等级划分;“礼仪性宴饮”国家内部出现了等级分化。‎ ‎(2)用餐器皿不同:“竞争性宴饮”使用陶器;“礼仪性宴饮”使用青铜器。‎ ‎(3)宴饮目的不同:“竞争性宴饮”的目的是证明部落实力强大;“礼仪性宴饮”的目的是上层贵族巩固权力,显示富贵;国家宣扬国威,显示富足。‎ ‎【解析】【小题1】略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建兴①元年,封亮②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南中诸郡,并皆叛乱,亮以新遭大丧,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遂为与国。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五年,率诸军北驻汉中。‎ 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永安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邰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张郃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历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于是以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所总统如前。‎ ‎ 冬,亮复出散关,围陈仓,曹真拒之,亮粮尽而还。魏将军王双率骑追亮,亮与战,破之,斩双。七年,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魏雍州剌史郭淮率众欲击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还,遂平二郡。诏策亮曰:“街亭之役,咎由马谡,而君引愆,深自贬抑,重违君意,听顺所守。……方今天下骚扰,元恶未枭,君受大任,干国之重,而久自绝损,非所以光扬洪烈矣。今复君丞相,君其勿辞。”‎ ‎ 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③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邰。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相持百余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 ‎ (取材于《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注释】①建兴:蜀汉后主刘禅的年号,建兴元年为223年。②亮: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刘备死后,继续辅佐后主刘禅治理蜀国,并大力伐魏,以图统一。③木牛:与下文的“流马”都是古代运输工具,为诸葛亮所创。‎ ‎20.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至有街亭违命之阙     阙:损害 B. 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    谢:道歉...‎ C. 行丞相事,所总统如前    统:主管 D. 咎由马谡,而君引愆,深自贬抑 愆:过失,过错 ‎21.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 / 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 B. 以木牛运,粮尽退军 / 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 C. 今复君丞相,君其勿辞 /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D. 非所以光扬洪烈矣 /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22. 下列各句中,不属于文言特殊句式的一项是 A. 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 B. 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 C. 大为张郃所破 D. 军资所出,国以富饶 ‎23. 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诸葛亮结交东吴,平定南中诸郡,从外交经济等方面为伐魏做了充分的准备。‎ B. 街亭失利后,诸葛亮自责用人不当,以致马谡违背命令、赵云邓芝防守失误。‎ C. 斩马谡之后,诸葛亮多次伐魏,斩将攻城屡建功勋,但每次都因缺粮而退兵。‎ D. 诸葛亮不但才智过人,而且严于律己,表现出了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杰出风度。‎ ‎【答案】20. A 21. D 22. B 23. C ‎【解析】‎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A项,“至有街亭违命之阙”意思为:以至于有马稷在街亭违背命令作战失败的过错。所以“阙”,名词,过失、过错的意思。‎ ‎2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D项,两个“所以”:用来……;A 项,前一个“于”,介词“到”,后一个“于”介词“在”;B项,前一个“以”介词“用”后一个“以”介词“因为”;C项,前一个“其”副词表祈使,后一个“其”代词“它”。‎ ‎2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的特殊句式。特殊句式可分为: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而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四类。A项,状语后置句;C项,被动句;D项,省略句。‎ ‎2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但每次都因缺粮而退兵”说法错误,建兴七年一仗未因缺粮而退兵。‎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参考译文:‎ 建兴元年(公元223年),刘后主封诸葛亮为武乡候,(特别允许他)可以开设官府,管理大小事情。不久,又兼领益州刺史的职务。政事不分大小,都由诸葛亮裁决。这时南方好几郡同时叛乱,诸葛亮因为刚遭逢到刘备的大丧事,所以不方便立刻派兵去讨伐。他暂时派遣使者出使东吴,趁机和东吴议和,并结为亲家,于是双方成了盟邦。建兴三年(公元225年)春天,诸葛亮率军南征。这年秋天叛乱全部平定。所需要的军费就由这几个郡来出,蜀国因此而富足了起来。诸葛亮于是训练军队,讲习武备,等待大举出兵北伐。建兴五年(公元把227年),诸葛亮率领各军向北前进,军队屯驻在汉中。‎ 建兴六年(公元228年)春天,诸葛亮发出消息说要从斜谷道去攻打郿县,派赵云,邓芝故作疑兵,占据箕谷。魏国大将军曹真率(所有的)兵力来对抗,诸葛亮亲自率领各路军队攻打邓山,军队阵容整齐,赏罚严肃而号令明白。南安,天水,安定三个郡都背叛魏国而响应诸葛亮,关中大为震惊。魏明帝西迁坐镇长安,命令张郃抵抗诸葛亮。诸葛亮派马谡督率各军前进,和张郃在街亭大战。马谡违背诸葛亮的约束规定,举动失当,被张郃打得大败。诸葛亮攻陷西县千余家,率军回到汉中。诸葛亮斩杀马谡以向三军谢罪。上奏疏说:“臣凭着微弱的才能,窃居着不该占据的高位,亲率军队掌握斧钺大权,总是严格地训练三军。但是因为不能宣扬军令,训明法度,临事小心谨慎,以至于有马稷在街亭违背命令,作战失败的过错,以及箕谷警戒不严的失误。所有的错都在我个人授人任官不当而告成的。臣的见识不能了解人才的好坏,考虑事情大多不够聪明,《春秋》经书记载,军队战败该督责的是主帅,臣下的职位正当受此罪责。我自请贬职三等,来督责我的罪过。”刘后主于是就贬诸葛亮为右将军兼摄丞相的事情,所总领的职务和从前一样。‎ 建兴六年(公元228年)冬天,诸葛亮又从散关出兵,围攻陈仓。曹真来抵抗他。诸葛亮因为粮食用完而班师回去。魏国将军王双率领骑兵来追打诸葛亮,诸葛亮与他作战,打败魏军,斩杀王双。建兴七年(公元 229年),诸葛亮派遣陈式攻打武都、阴平二郡。魏国雍州刺史郭淮率军想去攻打陈式。诸葛亮亲自率军出击,到达建威,郭淮退回,于是平定了武都,阴平二郡。刘后主下诏书说:“街亭战败,全是马谡的罪过,而先生你引咎自责,深深地贬损自己,当时朕很难违逆你的心意,所以就勉强地听从了你的意见。……如今天下骚扰动荡,首恶尚未斩首示众,你承受着国家的大任,担当着国家的重责,却久久地贬损自己,这并不是表扬大功勋的办法呀!现在恢复你丞相的职位,你就不要推辞了!”‎ 建兴九年(公元 231年),诸葛亮再度往祁山出兵,用木牛运送军粮,粮食用尽了后,就班师回返,和魏将张郃交战,诸葛亮射死张郃。建兴十二年(公元 ‎ 234年)春天,诸葛亮带领所有军队从斜谷出发,用流马运送军粮,占据武功五丈原,和司马宣王(懿)在渭水南边列阵对抗。诸葛亮常常忧虑粮食接济不上,使自己的壮志无法伸展,于是就命令士兵分别屯田,作为长久驻扎的基础。耕田的士兵混杂在渭水边的居民间,而百姓都安居乐业,军队不曾贪占百姓的利益。两军对峙了一百多天,这年八月,诸葛亮生重病,死在军中,享年五十四岁。‎ 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小题。‎ 满纸荒唐言 曹雪芹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咏菊 林黛玉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24.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满纸荒唐言》是作者以自己的身份来写的唯一的一首诗。由于作者在书中对许多人物抱有同情感,所以说自己是饱含着“一把辛酸泪”来写这部著作的。‎ B. 《满纸荒唐言》中“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一句,作者惟恐后人不知他的真实意图,全诗表达了作者难以直言又深怕被世俗所不解的苦闷心情。‎ C. 《咏菊》颈联“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诗中所题写的是作者面对着凌霜傲雪的菊花时那一瞬间的哀怨。‎ D. 《咏菊》的尾联借写陶渊明歌咏菊花的高风亮节,暗示作者高洁的品格。‎ ‎25. 请比较这两首诗在内容情感方面的相同之处以及在表现手法方面的不同之处。‎ ‎26. 下列诗句中写秋的情感基调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曹丕《燕歌行》)‎ B. “秋姿白发生,木叶啼风雨。” (李贺《伤心行》)‎ C.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D.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柳永《八声甘州》)‎ ‎【答案】24. C 25. ①内容情感方面的相同之处:‎ 我们从林黛玉的诗中听到了曹雪芹的心声,这两首诗是二者之间激起的回响和共鸣,都表达了诗人一怀情愫不被人理解的苦闷。‎ ‎②表现手法方面的不同之处:‎ ‎《满纸荒唐言》出现在小说第一回,曹雪芹直接抒情,开篇明义,概述整部小说的大意。结语是一个反问句,表明了此书谁能读懂的感叹。《咏菊》是林黛玉咏物抒情,借菊的品质抒自己清高孤傲、目下无尘的情怀。 26. C ‎【解析】‎ ‎24. 试题分析:C项,“诗中所题写的是作者面对着凌霜傲雪的菊花时那一瞬间的哀怨”说法错误,颈联“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诗中所题写的都是平素的哀怨。‎ 点睛:本题是对诗歌鉴赏的综合考查,这类题目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 ‎2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和表达技巧。情感方面:林黛玉是曹雪芹笔下的人物形象,我们从林黛玉的诗中听到了曹雪芹的心声。《满纸荒唐言》一诗中“谁解其中味”和《咏菊》一诗中“片言谁解诉秋心”,都表达了诗人满怀情愫不被人理解的苦闷。表达技巧方面:《满纸荒唐言》中“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曹雪芹直接抒情;《咏菊》从题目看,是林黛玉咏物抒情。‎ ‎26. 试题分析:ABD项都通过写景表现秋的萧瑟、寂寥,诗人都是悲秋,而C项,“我言秋日胜春朝”,悲秋,从来就是诗人的职业病,诗人却偏要反其道而行之,认为天高气爽的秋天使人心胸开阔,更有诗意。‎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雾 季羡林 ‎①我从来没有喜欢过雾。‎ ‎②抵达加德满都的第二天凌晨,我一起床,推开窗子:外面是大雾弥天。昨天下午我们从加德满都的大街上看到城北面崇山峻岭,层峦叠嶂,个个都戴着一顶顶的白帽子,这些都是古雪峰,在阳光下闪出了耀眼的银光。这是我生平第一次看到这种景象,我简直像小孩子一般地喜悦。现在大雾遮蔽了一切,连那些万古雪峰也隐没不见,一点影子也不给留下。旅馆后面的那几棵参天古树,在平常时候,高枝直刺入晴空,现在只留下淡淡的黑影,衬着白色的大雾,宛如一张中国古代的画。昨天抵达旅馆下车时,我看到一个尼泊尔妇女背着一筐红砖,倒在一大堆砖上。现在我看到一个男子,手里拿着一堆红红的东西,我以为他拿的也是红砖。但是当他走得近了一点时,我才发现那一堆红红的东西簌簌抖动,原来是一束束红色的鲜花。我不禁自己笑了起来。‎ ‎③正当我失神落魄地自己暗笑的时候,忽然听到不知从哪里传来了咕咕的叫声。浓雾虽然遮蔽了形象,但是却遮蔽不住声音。我知道,这是鸽子的声音。当我倾耳细听时,又不知从哪里传来了阵阵的犬吠声。这都是我意想不到的情景。我万万没有想到,我在加德满都学会了喜欢的两种动物――鸽子和狗,竟同时都在浓雾中出现了。难道浓雾竟成了我在这个美丽的山城里学会欣赏的第三件东西吗?‎ ‎④世界上,喜欢雾的人似乎是并不多的。英国伦敦的大雾是颇有一点名气的。有一些作家写散文、写小说来描绘伦敦的雾,我们读起来觉得韵味无穷。对于尼泊尔文学我所知甚少,我不知道,是否也有尼泊尔作家专门写加德满都的雾。但是,不管是在伦敦,还是在加德满都,明目张胆大声赞美浓雾的人,恐怕是不会多的,其中原因我不甚了了,我也没有那种闲情逸致去钻研探讨。我现在在这高山王国的首都来对浓雾大唱赞歌,也颇出自己的意料。过去我不但没有赞美过雾,而且也没有认真去观察过雾。我眼前是由赞美而达到观察,由观察而加深了赞美。雾能把一切东西:美的、丑的、可爱的、不可爱的,都给罩上一层或厚或薄的轻纱,让清楚的东西模糊起来,从而带来了另外一种美,一种在光天化日之下看不到的美,一种朦胧的美,一种模糊的美。‎ ‎⑤一些时候以前,当我第一次听到模糊数学这个名词的时候,我曾说过几句怪话:数学比任何科学都更要求清晰,要求准确,怎么还能有什么模糊数学呢?后来我读了一些介绍文章,逐渐了解了模糊数学的内容。我一反从前的想法,觉得模糊数学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在人类社会中,在日常生活中,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有着大量模糊的东西。无论如何也无法否认这些东西的模糊性。承认这个事实,对研究学术和制订政策等等都是有好处的。‎ ‎⑥在大自然中怎样呢?在大自然中模糊不清的东西更多。连审美观念也不例外。有很多东西,在很多时候,朦胧模糊反而更显得美。月下观景,雾中看花,不是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吗?在这里,观赏者有更多的自由,自己让自己的幻想插上翅膀,上天下地,纵横六合,神驰于无何有之乡,情注于自己制造的幻象之中;你想它是什么样子,它立刻就成了什么样子,比那些一清见底、纤毫不遗的东西要好得多,而且绝对一清见底、纤毫不遗的东西,在大自然中是根本不存在的。‎ ‎⑦我的幻想飞腾,忽然想到了这一切。我自诧是神来之笔,我简直陶醉在这些幻象中了。这时窗外的雾仍然稠密厚重,它似乎了解了我的心情,感激我对它的赞扬。它无法说话,只是呈现出更加美妙更加神秘的面貌,弥漫于天地之间。‎ ‎(选自《中华散文珍藏本从书·季羡林卷》,有删节)‎ ‎27.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错误的两项是 A. 本文运用了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 B. 同时在浓雾中出现的鸽子和狗,看起来更有美感。‎ C. 本文运用了反问、比喻、对偶、拟人等修辞手法。‎ D. 文章第⑤自然段的主要观点是:在社会生活和科学中都有模糊性。‎ E. 尼泊尔作家虽有专门写加德满都的雾的,但没有明目张胆大声赞美浓雾的。‎ ‎28. 文章的第②③自然段中着重写到了关于鲜花和动物的细节。从本文的主旨来看,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雾的哪些特点?从艺术表达效果来看,这些细节描写又有什么作用?‎ ‎29. 本文以雾为线索展开,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 ‎30. 第⑥段“有很多东西,在很多时候,朦胧模糊反而更显得美”一句传达了作者对于“模糊美”的怎样的体验?试结合你的成长记忆或读过的文学作品谈谈自己对这一模糊美体验的感受。‎ ‎【答案】27. BE 28. ⑴雾的主要特点:模糊性和遮蔽性 ‎⑵细节描写的艺术表达作用:‎ ‎①具体化雾的特点;②丰富文章的内容;③活泼行文,增强情趣。 ‎ ‎29. ①开头“不喜欢”雾。‎ ‎②到加德满都后,开始“喜欢”进而“欣赏”、“赞美”起雾来。‎ ‎③雾引发的理性思考。‎ ‎④最后“陶醉”在雾境幻象中。 ‎ ‎30. (1)作者对于“模糊美”的体验:朦胧模糊反而显得美,人们可以尽情地想象和幻想。(2)如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有很多记忆,不管是美好的还是悲伤难过的,都会慢慢的朦胧模糊,对于这些记忆,我们就可以尽情地去想象和幻想,让一切的过去都变得那么美好。‎ ‎【解析】‎ ‎27. 试题分析:B项“看起来更有美感”说法错误,选项对应的内容在原文第③段,文中的鸽子和狗都在雾中被遮蔽了形象,作者只是通过声音辨识的,并未看到它们的形象。‎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 ‎28.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细节描写的作用。答题时要明确题干范围“文章的第②③自然段中着重写到了关于鲜花和动物的细节”,所以要重点分析②③自然段中鲜花和动物的细节描写:鲜花的细节描写表现雾的模糊性,动物的细节描写表现雾的遮蔽性。然后从全文的主旨分析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雾的哪些特点:模糊性和遮蔽性。最后从艺术表达效果上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即可。...‎ ‎2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思路的把握。题干要求以雾为线索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所以答题时要以“雾”为中心展开分析作者对“雾”的前后态度变化及其思考认识。最好以“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等词为每句的开头语。‎ ‎3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本文作者想要表达“有很多东西,在很多时候,朦胧模糊反而更显得美”这样一种思想认识,作者认为朦胧模糊可以让人产生无限的想象与幻想。考生可以结合自己成长记忆或读过的文学作品谈谈对这一模糊美体验的感受。‎ 九、微写作 ‎31. 回顾近期我们读过的名著,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50字左右。‎ ‎ ⑴请以“选择”或“舍与得”为话题,结合《四世同堂》或《平凡的世界》中的人物经历写一段评述性的语言。要求:评述恰切,语言有感染力。‎ ‎ ⑵假如你与《红楼梦》中的某个人物相遇,结合作品中人物的命运或精神给你的触动,描摹一段你与《红楼梦》作品中人物相遇时的场面。要求:合理想象,描写生动,符合人物的个性发展。‎ ‎⑶请以“我最喜爱的一则《论语》”为主题写一段推送,简明扼要地阐释这一则《论语》的内涵,并结合现实谈谈它的价值和意义。要求:观点明确,说理充分。‎ ‎【答案】在《论语》一书中,我最喜欢的一则是: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真不知道他怎么处事。这就像牛车没有輗,马车没有軏一样,那车怎么能走呢?”这则论语是告诉我们要诚实守信。诚实守信是为人之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实是指忠诚老实,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守信是指说话、办事讲信用,答应了别人的事,能认真履行诺言,说到做到,守信是诚实的一种表现。大家都看过《狼来了》这个故事吧。故事中的小孩欺骗了别人两次,失去了别人对他的信任,最后导致了被狼吃了的悲剧。看过了这个故事,我们要从中吸取教训,不然会犯下大错。我因为没有从故事中吸取教训,就犯错了。‎ ‎【解析】试题分析:第(1)个题目要求很明确:以“选择”或“舍与得”为话题,结合《四世同堂》或《平凡的世界》中的人物经历写一段评述性的语言,这要求考生必须了解《四世同堂》或《平凡的世界》中的人物经历,再围绕“选择”或“舍与得”的话题进行评述。第(2)个题目限制比较少,需要发挥考生想像力,‎ 与《红楼梦》中的某个人物相遇,结合某个人物的命运或精神,描摹一段与《红楼梦》作品中人物相遇时的场面,注意考生所写内容要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第(3)个题目答题时首先要给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则《论语》,然后解说这则《论语》,最后再结合现实谈谈它的价值和意义即可。‎ 点睛:这属于名著表达题,有三个题目可以任选一题,考生在答题时可以选择自己认为比较简单、有话可说的一题进行表述。不可三个小题都作解答。‎ Ⅲ卷 十、写作 ‎32.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1)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思悟网”论坛,主题:关于“未知”。‎ 甲:这个世界,有着太多的未知——未知的人、领域,未知的前程、命运……它们陌生神秘,莫测难解。明天,永远是未知的。‎ 乙:昨天,有些东西也同样“未知”啊。“未知”,不等于“无知”,也不等于“不可知”。‎ 丙:是的,“未知”二字,总令人充满好奇与期待。‎ 丁:我恐惧“未知”。‎ 戊:让我们将“未知”变为“已知”!‎ 己:所有东西,一定要“知道”才有意思吗?‎ ‎……‎ 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请你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 (2)算起来,选课走班的日子已经快两年了。回顾这两年,走班的学习生活带给了你或你身边的朋友很多不寻常的体验,在你身边一定发生过很多关乎“走班”这个特定环境的故事,你或你的朋友们肯定也有过不少感动、困惑与思考……相信“走班”后的你更“走心”。‎ 请你写一篇文章,结合选课走班的日常,写写你或你的朋友们的故事,写写你们的感动、困惑与思考……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答案】未知的必要 ‎ ‎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圆。”每每读到李白的这首诗,常常唤起我对儿时趣事的回忆。‎ 乡村的夏夜格外宁静,夏夜的天空分外深邃,只因在碧蓝的幕布上悬挂着一轮皎洁的月亮,或圆或缺;还有那一闪一闪的星星,为这夜空平添了神话的色彩。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桂树、蟾宫……这些在如今看来都是虚无缥缈的、“老掉牙”的故事,在幼时的我的眼中是何等的令人神往。在望向月亮的眼中,闪烁着对神仙的羡慕。曾经的幼稚在如今看来,倒是有着十足的趣味。‎ ‎“月球上只有环形山、沙砾、岩石,哪里有什么嫦娥玉兔,不过是痴人说梦罢了!”过去的“未知”已经变为“已知”,科学技术如一支支触手伸向所有未知的领域,将一层层面纱揭开,把苍白的现实呈现在我们“求知”的面前,击碎那一个个美丽的神话。虽然明知嫦娥是神话,但在一张张清晰的月图呈现在面前时,奔月的神话真的变成神话了,原先妙趣横生的遐想也变得索然无味,只有童年美好的回忆依稀闪烁着月亮般皎洁的光芒。‎ 科技的进步是历史的必然,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以科技力量探索未知也是符合全人类根本利益的。但如今的人们欣喜若狂地为新发现干杯时,却鲜有人执著地回味那些留传了千年的人间神话。把“未知”变为“已知”固然重要,但如何才能在“已知”之后依旧保留“未知”的那份景仰与神往。不要让“未知”只在未知时绽放的华丽色彩在变为“已知”后香消玉殒。...‎ ‎“腐草为萤”、“螟蛉有子,蜾蠃负之”在今天看来都是古人的臆想,但在冰冷的现实的映衬下,我依然看得见这些想象所散发出的灿烂光辉,我想,这便是“未知”的必要吧!‎ 时代的潮流是把“未知”变为“已知”,同时在认识“未知”的同时保留对“未知”的欣赏与憧憬。“已知”对人类而言是必需的,“未知”对人类而言是必要的。‎ 我庆幸自己在认识到月球的苍凉后仍有心情向往曾经月宫的美好。‎ ‎【解析】试题分析: 每一个人的发言都代表一种对“未知”的看法,我们只要从中选出自己能够、乐于接受的观点作为自己文章的立意就可以了。譬如,我们可以把“未知,总令人充满好奇与期待”作为自己文章的中心论点,简化它,这个论点也就成了“未知很重要,它总令人充满好奇与期待”。‎ 点睛:这是属于材料作文,第一步:审明是何种类型的作文。很明显,属于隐话题作文。第二步:审出话题。关键词定位法。一共是六个人的发言,每一个人的发言都代表一种对“未知”的看法,我们只要从中选出自己能够、乐于接受的观点作为自己文章的立意,也可以否定你不赞同的观点,不管是哪一种观点,都要有自己的理由和论据论证。‎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