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乌鲁木齐市新疆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新疆乌鲁木齐市新疆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新疆实验中学 2019-2020 学年第一学期 高一上学期【 语文】 期末考试试卷 第Ⅰ卷 一、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共 2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传统文化事业下的人和自然 楼宇烈 当前的生态问题源于人类中心主义,人类自视无所不能,能够征服自然。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人自我膨胀,肆意向自然攫取,不尊重天地万物,非但没有取得真正的独立,反而是被物质、财富牵着鼻子走,失去了自我。 ‎ 从“人和天地浑然一体”的观念,变成“人与天地相对立”,于是天地就被作为外在的研究开发、对象。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在中国就经历了这样的过程。我们曾引进了很多西方哲学理论和思想学说,例如欧洲理性主义、马克思主义等。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自然并不是存在于人类之外、与人类实践无关的自然,而是经过人类实践改造了的自然,具有社会历史性的自然。马克思认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人要依靠自然界而生活。人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必须与自然界持续不断地进行物质交换。很多人却将其误读为:人类的根本任务是征服、改造自然。‎ 上世纪初,中国的学术界就开始从中国哲学里寻找改造自然的资料。但是,在中国哲学里面没有“改造自然”的提法,于是人们开始研究历史上国人对天人关系的认识。学者们找到的天人关系资料大都是讲“天人合一”的,当时把“天人合一”“畏天命”“奉天”理解为天是绝对不可侵犯的,人在天面前无能为力,只能去适应天。但后来,有人把荀子“明天人之分”的主张理解为人不能做天的奴隶,提升到“人定胜天”的高度,为征服、改造自然找到了了理论根据。但这显然不符合荀子的原意——天、地、人各有其道,能够分清天与人的职责的人是圣人。  ‎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的思想值得借鉴。道家认为,人不要把自己看得很伟大,也不要把自己看得很渺小。人确实有伟大的一面,但人不能主宰万物,天无为,人也要学着无为。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上个世纪,西方一些思想家提出要重建人文主义,人既不能成为神的奴隶,也不能异化为物的奴隶。人类破坏自然,源于人的贪婪,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破坏了人类的生存环境。破坏了生态环境之后再去治理,所需成本比破坏它的收益要更多,也无法再完全恢复原貌。因此,开发自然资源之前,一定要考虑清楚,而且考虑环境问题时,需要抑制人的欲望。‎ 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淡薄,推崇以消费来推动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富有人文精神。倡导不耗尽资源,让现代人可以发展,让子孙后代也可以持续发展。生态平衡是建立在生态伦理的基础上,生态伦理的核心是要相互尊重,要建立起人与自然相互尊重的观念,不去随意破坏、改造自然。另外,食品安全问题也值得关注,我们不能光吃人造的东西,还要多吃自然的东西。这里讲的“自然”是老子讲的“道法自然”,我们要把自然人文的精神和现代科技更好的结合,不是用现代科技去淹没自然人文。  ‎ 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物质生活带来便利,也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数据化让人越来越失去主动性,人在征服物质世界的同时,也丧失了自我;随着技术的发展,有些人成了机器、信息的奴隶。“欲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有。”(司马迁《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人类要思考一下,有没有必要向自然、社会攫取那么多的财富呢?  ‎ ‎(选自《大家》,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类自我膨胀,肆意向自然攫取,认为自己无所不能,完全能够征服自然,正是这种人类中心主义,导致了当前的生态问题。‎ B. 中国人对人和自然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从最初认为“人和天地浑然一体”,到后来的“人与天地相对立”。   ‎ C. 西方哲学理论和思想学说研究的自然,是作为人的“无机身体”的自然,是经过人类实践改造且具有社会历史性的自然。‎ D. 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马克思认为人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自然,却被很多人误解为人类的根本任务是征服、改造自然。‎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中国历史上“天人合一”“畏天命”“奉天”的主张,曾被理解为天是绝对不可侵犯的,学者们没有从中发现“改造自然”的说法。‎ B. 荀子提出“明天人之分”,其原意不是为了强调“人定胜天”,而是说天、地、人各有其道,能够分清天与人的职责的人是圣人。‎ C. 道家认为,人不要把自己看得很渺小,也不要把自己看得很伟大,甚至能主宰万物。而应该效法天地自然,这种思想值得借鉴。‎ D. 西方一些思想家提出要重建人文主义,是因为人类向自然的索取破坏了生存环境,而恢复原貌所需成本比当前获得的收益要多。‎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类要借鉴传统文化的天人思想,尊重天地万物,抑制欲望,合理开发自然资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寻求建立生态的平衡。‎ B. 食品安全问题应高度重视,我们应该把自然人文的精神和现代科技更好地结合起来,而不是用现代科技去淹没自然人文精神。‎ C. 数据化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让我们越来越失去主动性,丧失自我,所以不要过度依赖数据,更不能做机器、信息的奴隶。‎ D. 文章结尾引用《史记》中的句子,通过对比论证的方法,引人深思,意在呼吁人们“知足”“知止”不能向自然、社会攫取财富。‎ ‎【答案】1. C 2. D 3. D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C项扩大范围。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扩大为整个西方哲学理论研究的观点。‎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D项理解错误。西方一些思想家提出要重建人文主义,是因为“人既不能成为神的奴隶,也不能异化为物的奴隶”。‎ ‎【3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及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D项表述错误,并非对比论证,且“不能从自然、社会获取财富”的说法错误。‎ ‎4.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题。‎ 一碗羊肉汤 ‎( 金光)‎ 就在县里准备树立脱贫致富的典型时, 长岭乡建起了一个大牧场。 刘乡长说, 这个大牧场完全采用孟加拉式的养殖办法, 从新疆、 内蒙古和西藏各地购进优质绵羊 2000 只。 虽然乡里在农发行贷了 100 万元的款, 但望着潮水般的羊群, 大家心里很踏实:‎ ‎ 这钱不出两年就可赚回来。‎ 县委张书记亲自到牧场察看, 拍着刘乡长的肩膀说:“不错不错, 因地制宜, 这才是真正的脱贫项目。 ”回到县城, 张书记当即打电话召集开会, 谈了到长岭乡察看天然牧场的感受, 他要求从县委班子开始, 轮流到长岭乡牧场去参观。‎ 县委办的同志不敢怠慢, 连夜排出参观者的顺序: 从 ‎6 月 ‎8 日起, 当天是常委班子成员, 9 日是县政府领导,10日扶贫办, 11 日县委办, 12 日县委组织部……一直排到了第二年的 ‎3 月 1‎9 日, 把县直各单位、 各乡镇、 村组都排上了, 要求所有参观单位要认真学习长岭乡的经验, 学习他们敢想敢干的工作思路, 结合实际提出自己乡、村的脱贫办法, 力争在两年之内摘掉全国贫困县的帽子。‎ 接到县委办的通知, 刘乡长说, 这次县里对长岭乡牧场如此重视, 要把长岭乡树为脱贫致富的典型, 我们一定不辜负上级的期望, 一要把牧场建设得更好, 二要搞好接待工作, 给参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乡政府办的同志冷不丁地提出一个问题: 一天要接待二十多个人, 生活咋安排? 这一下难住了刘乡长, 牧场远在离乡政府二十多公里的荒山上, 参观的人在乡里吃饭不合适, 到山上又没有好东西招待, 怎么办? 刘乡长忽然闪出一个念头。 他说: “我说个办法, 人家领导来参观牧场, 这牧场就是养羊, 咱们这里啥都缺就是不缺羊, 明天领导们来, 我们在山上垒两口大铁锅, 拣两只大肥羊宰杀, 在山上熬两锅羊肉汤, 经济又实惠。 ”大伙一听, 不禁拍手叫绝。 在山上垒两口大铁锅,拣两只大肥羊宰杀,在山上熬两锅羊肉汤,经济又实惠。”大伙一听,不禁拍手叫绝第二天县委的小车一字型排开,足有二十多辆停在了离长岭牧场五六里的山下路旁,领导们一路风尘来到牧场,大家看到荒岭上建成如此规模的牧场,无不称赞。中午12点,每人一大碗鲜羊肉汤配上两个脆香的烧饼,更让领导们赞不绝口。县委张书记端着羊肉汤喝了一口说:“香,这比吃几百几千块的宴席有滋味多了,你们勤俭节约的精神更值得发扬。”张书记号召,今后无论谁来牧场参观,都只准喝羊肉汤,不准吃酒宴。‎ 第一批来了,第二批来了,一批又一批的参观者都对长岭乡牧场特别是那碗羊肉汤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转眼到了第二年的春天,市扶贫办的领导得知长岭牧场的事,决定到牧场看看这下可慌了刘乡长,他打电话与县委张书记商量了好长时间,询问接待的事宜,张书记最后在电话中毫不犹豫地指示:仍然用羊肉汤招待。‎ 市领导来了,他们转圈看了看牧场后表示满意,就是不见大羊群,便问羊呢?刘乡长心慌慌的,说正在联系贷款购买。现在资金是个大问题,希望市里能给扶持点。中午他们端起羊肉汤时一位老领导提了个问题:这羊肉是从山下买的,还是在山上杀的?刘乡长忙回话:“这是咱牧场的羊,现宰现熬,鲜得很,鲜得很这位领导盯着碗里羊肉和漂在汤里厚厚的一层油,皱起眉头问:“一天能宰几只?”刘乡长忙竖起两根手指:“两只,两只,”领导没有再说话,放下羊肉汤就走了。‎ 刘乡长等着市扶贫办的答复,但眼看牧场的优质绵羊宰完了,还不见上面的精神。于是他沉不住气了,去找县委张书记。张书记正在低着头看一份《内参》,一行醒目的标题在张书记和刘乡长眼前晃着:《参观者一年吃掉一个牧场》。张书记沮丧地说:“刚才市里来了电话……牧场暂时关闭。”‎ ‎(选自《最好的小小说》)‎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这篇小说描写了长岭乡建牧场,由脱贫致富典型,发展为接待参观者,牧场羊快被吃完的过程,故事情节曲折新奇,小说结尾出人意料。‎ B.作者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特别是运用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环境描写等手法,准确巧妙,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C.小说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细节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市扶贫办领导对刘乡长他们的做法不满,就是通过老领导表情的细微变化表现出来的。‎ D.这篇小说运用典雅凝练,风趣幽默的语言反映了农村脱贫致富深层的问题,具有较强的讽刺意味,艺术感染力强,能引起读者的深思。‎ E.第三自然段描写县委办工作人员安排各级领导参观的日程表,突出了长岭乡接待任务的密集繁重,也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了很好的铺垫。‎ ‎(2)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内参》的报道,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什么作用?‎ ‎(3)小说中刘乡长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4)从牧场关闭原因的角度,谈谈你对小说主旨的理解。‎ ‎【答案】(1)C,E ‎(2)①照应前面情节:正因为市扶贫办的考察,发现长岭乡依然贫困的原因,才会有《内参》文章的出现。②推动情节发展到高潮:《内参》的文章为关闭牧场提供了依据,情节逻辑合理。③给读者留有思考的空间,表现结尾的突转:参观者吃掉一个牧场,令人深思。‎ ‎(3)①因地制宜,真抓实干:为了长岭乡脱贫致富,在荒岭上建立牧场。②头脑灵活,积极争取:面对频繁的参观者,他用羊肉汤来接待;向县委书记询问接待事宜,希望市扶贫办扶持牧场。③没有原则,缺乏远见:为了不辜负领导期望,为了让参观者满意,无休止地宰羊接待,使得牧场的羊大幅减少,也没有彻底摆脱迎来送往的官场作风。‎ ‎(4)①长岭乡自身的原因:建立起了牧场,但是结构单一,表达了没有可持续发展资源的乡村依然贫穷的主旨。②县委张书记的原因:张书记考察后指示各级领导参观,增加了牧场的负担,并对羊肉汤赞不绝口,助长了招待风气,表明上级政府的形式主义、表面文章使贫困的百姓更贫困的主旨。③刘乡长的原因:为了不辜负领导期望,为了让参观者满意,没有原则,无休止地宰羊接待,使得羊大幅减少。④各级参观者的原因:一批批的领导参观牧场,都对长岭乡牧场特别是那碗羊肉汤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揭示频繁的请吃拖垮了牧场的现象。⑤政策和资金扶持不足的原因:长岭乡牧场要发展,真正脱贫致富,还要靠优惠的政策和贷款扶持。‎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核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此类试题答题时一般,首先要看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要求选出“最恰当的”“ 两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A选项,“脱贫致富典型”不准,只是脱贫项目,尚未脱贫致富。“结尾出人意料”不全对,结尾也在情理之中。‎ B选项,没有环境描写。‎ D选项,“运用典雅凝练,风趣幽默的语言”不对,本篇小说语言朴实无华。‎ 故选CE。‎ ‎(2)本题考核学生分析句段作用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一般方法是,注意答出情节的内容,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在小说中主要表现为结构上和前文的伏笔照应,推动情节的发展,在内容上塑造人物,凸显主旨,注意这些突破口即可答题。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内参》的报道,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什么作用?”,《内参》正处于文章的结尾处,正因为市扶贫办的考察,发现长岭乡依然贫困的原因,可见照应前文的“市扶贫办的考察”情节;《内参》的文章为关闭牧场提供了依据,由此可以看出,推动情节发展到高潮;文章结尾“参观者吃掉一个牧场”,给读者留有思考的空间,引起人们的思考。‎ ‎(3)本题考核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一般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即列举文中反映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就在县里准备树立脱贫致富的典型时, 长岭乡建起了一个大牧场”。县委张书记亲自到牧场察看, 拍着刘乡长的肩膀说:“不错不错, 因地制宜, 这才是真正的脱贫项目。”这体现了刘乡长“因地制宜,真抓实干”的形象特点;“中午12点,每人一大碗鲜羊肉汤配上两个脆香的烧饼,更让领导们赞不绝口。”面对频繁的参观者,他用羊肉汤来接待;市领导来了,刘乡长提出“现在资金是个大问题,希望市里能给扶持点”, 体现了刘乡长“头脑灵活,积极争取利益”的形象特点;当乡上人员提出“人们到山上又没有好东西招待”,刘乡长说: “我说个办法, 人家领导来参观牧场, 这牧场就是羊,咱们这里啥都缺就是不缺羊, 明天领导们来, 我们在山上垒两口大铁锅, 拣两只大肥羊宰杀, 在山上熬两锅羊肉汤, 经济又实惠。 ”这体现了刘乡长“没有原则,缺乏远见”的形象特点。‎ ‎(4)本题考核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一般方法是,首先明确作者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进行归纳即可。赏析归纳主题、中心思想类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针对文章的内容,实际是对文章的内容的提炼的过程,答题方式是观点+原文例证。向外延伸主要是委婉含蓄达意的文本,作者并没有明确中心,那么主旨大意就得读者和作者的情感水乳交融达成情感共鸣后,再进行整理概括。此题属于向内挖掘类,因为情感态度在文本中基本上都有明示或者暗写。‎ 本题是从“牧场关闭原因的角度,谈谈你对小说主旨的理解”,即先分析牧场倒闭的原因,然后从原因中归纳作品的主题。注意从县长、乡长和普通的百姓中寻找原因,还要注意大的环境,农场的历史以及当时的社会状况等。答题时注意给出观点然后结合文章进行分析。分析牧场倒闭的原因,一是长岭乡自身的原因,“刘乡长说, 这个大牧场完全采用孟加拉式的养殖办法, 从新疆、 内蒙古和西藏各地购进优质绵羊 2000 只。乡里在农发行贷了 100 万元的款”,从而得出“没有可持续发展资源的乡村依然贫穷”的主题; 二“回到县城, 张书记当即打电话召集开会, 谈了到长岭乡察看天然牧场的感受, 他要求从县委班子开始, 轮流到长岭乡牧场去参观。县委办的同志不敢怠慢,‎ ‎ 连夜排出参观者的顺序”,是张书记考察后指示各级领导参观,增加了牧场的负担,县委张书记端着羊肉汤喝了一口说:“香,这比吃几百几千块的宴席有滋味多了,你们勤俭节约的精神更值得发扬。”并对羊肉汤赞不绝口,从而得出“上级政府的形式主义、表面文章使贫困的百姓更贫困”的主题;三“第一批来了,第二批来了,一批又一批的参观者都对长岭乡牧场特别是那碗羊肉汤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是刘乡长为了不辜负领导期望,为了让参观者满意,没无休止地宰羊接待,这是刘乡长的原因。从而得出“官员要有原则和底线”主题;四“第二天县委的小车一字型排开,足有二十多辆停在了离长岭牧场五六里的山下路旁”,“第一批来了,第二批来了”,是一批批的领导参观牧场,这是各级参观者的原因,从而得出“频繁的请吃拖垮了牧场”的主题;五是“刘乡长等着市扶贫办的答复,但眼看牧场的优质绵羊宰完了,还不见上面的精神”,“刚才市里来了电话……牧场暂时关闭”,是政策和资金扶持不足的原因,从而得出“长岭乡牧场要发展,真正脱贫致富,还要靠优惠的政策和贷款扶持”的主题。‎ 第Ⅱ卷 二、默写(共1题共14分)‎ ‎5.补写出下列橘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他的诗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一样意境雄浑、气魄宏大。‎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一句,写出了阿房宫宫殿楼阁占地极广;用“______”一句,写出了宫殿间的走廊宽而曲折。‎ ‎(3)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诗人徜徉山水、快意人生的愿望。‎ ‎【答案】 (1). (1)吴楚东南坼 (2). 乾坤日夜浮 (3). (2)覆压三百余里 (4). 廊腰缦回 (5). (3)且放白鹿青崖间 (6). 须行即骑访名山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的能力。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本题考查情景式默写。默写时注意以下词的书写:坼、缦、崖、须。‎ 三、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 材料二: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6. 材料一中,孔子说的“礼”具体指________。孔子认为礼也是一个人生存于社会的根本,他教育儿子孔鲤“______________”‎ ‎7. 概括第二则材料的主旨,并加以分析。‎ ‎【答案】6. (1). 周代的礼仪制度 (2). 不学礼,无以立 ‎ ‎7. ①以诗歌来感发意志,以礼的精神规范自己的行为,最后在音乐的教育熏陶下实现最高人格的养成。②诗书礼乐是中国儒家思想重要组成部分,“兴”“立”“成”是儒家思想中关于一个人学习发展的过程规律,是一个人从初始立身到教化影响他人的过程。‎ ‎【解析】‎ ‎6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理解词语,及名句背诵能力。该题两问,第一问要求理解孔子说的“礼”的具体所指。答题前,要阅读所提供的《论语》二则,理解这个问题的前提背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意思是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这个“礼”是指周代的礼仪制度。孔子在礼方面教育儿子孔鲤的句子是,“不学礼,无以立”,意思是做人要有礼,没有礼,怎么来做人啊!。考生不能背错,也不能写错字。‎ ‎7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概括主旨。答题前,先仔细研读第二则材料,理解其内容,然后加以分析概括。材料二是说:孔子说,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以诗歌来感发意志,促使个体向善求仁的自觉,以礼实现人的自立,最后在音乐的教育熏陶下实现最高人格的养成。这三句话表达的是孔子从三个方面强调人如何成长成熟起来的途径和办法。就是说,要以诗歌来感发意志,以礼的精神规范自己的行为,最后在音乐的教育熏陶下实现最高人格的养成。从总体上分析,诗礼乐传达的是中国儒家思想,而学习儒家思想,离不开“兴”“立”“成”这一从初始立身到教化影响他人的过程。‎ ‎【点睛】识记文学常识有妙招 :1.穿针引线法。零散的文学常识就像是没有穿好的一大把针,只要有一根线将它们贯串起来,这些文学常识就显得非常系统了,这根线可以是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等。例如记忆中国古代文学史,可以以内容为线索,用这条线串起各个朝代文学现象这些针,请看下面:韵文类:诗经——楚辞——乐府民歌——唐诗——宋词——元曲。‎ 散文类:尚书——先秦散文——六朝陶渊明散文——唐宋八大家——明初诗文三大家(宋濂、刘基、高启)——明中叶唐宋派(归有光)——明末公安派(三袁)——清代桐城派(姚鼐、方苞、刘大櫆)。2.联想法。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比如记忆屈原时,由屈原想到他的作品《离骚》,又因《离骚》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想到西方浪漫主义三大家:雪莱、雨果、拜伦。这样举一而反三触一而发十,能较系统地记住许多知识。经常这样记忆,也有利于联想能力的提高。3.积少成多法。文学常识内容多,涉及面广,短时间内是没有办法全部记下来,因此要长期坚持。‎ 四、 诗歌鉴赏( 共 1 题; 共 10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答张十一①‎ 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②。‎ 未报恩波知死所③,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④。‎ 注:①韩愈一生中两次遭贬,《答张十一》是他第一次被贬到广东阳山后所作。张十一,名署,曾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因劝谏德宗皇帝,两人同时被贬。张署到郴州临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 ②踯躅:杜鹃花科。③恩波:皇帝的恩泽。④斗:通“陡”。‎ ‎8.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本诗首联运用白描手法勾勒景物,春山明净,春江空阔,传达出一种人烟稀少的空旷寂寥的感受。‎ B. 本诗前两联先写近景,后写远景,层次分明。加上哀猿啼叫、杜鹃花开,可谓诗情画意,交相辉映。‎ C. 诗中景物一是静,二是闲。静从空旷少人烟而生,闲由处境遭遇而来,表现了诗人孤独、闲适心情。‎ D. “斗觉霜毛一半加”,诗人没有从正面写自己的忧愁之深,却用“斗觉”二字将感情推向了高潮。‎ E. 作者似乎要把激愤的感情深埋心底,又不自觉在字里行间透露出来,使诗歌形成了含蓄深沉的特点。‎ ‎9. 从本诗颈联中,你能感受到诗人哪些可贵的精神品质?请概括并简要分析。‎ ‎【答案】8. BC 9. ①渴望建功立业。诗人担心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表现了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②忠君报国。诗人在被贬的情况下,仍心念皇帝的恩泽,想着为国效力,有所作为。③操行坚正,克制理性。诗人无辜遭贬,但还是想着“未报恩波”,体现了儒家怨而不怒的精神,是克制理性的表现。(也可以答成“以天下为己任”“怨而不怒”“志向远大”等,意思对即可。)‎ ‎【解析】‎ ‎【8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此题五个选项均考核诗歌的内容,其中B项,首联写远景,诗人用白描手法简笔勾勒此地的全景。颔联描写竹子与杜鹃,是近景描绘。C项,“闲适的心情”错误,“闲”字把羊踯躅随处开放、清闲自得的意态揭示了出来,以乐景衬哀情,反衬出作者无所事事、不被重用的愁苦之情。‎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此题要求结合颈联分析情感,“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由“莫令”可见诗人担心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表现了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懂憬。结合注释可知,诗人在被贬的情况下,仍心念皇帝的恩泽,想着为国效力,有所作为;由“未报恩波”,可见诗人操行坚正,克制理性。‎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五、 单选题( 共 2 题; 共 8 分)‎ ‎10.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 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 粳米(jīng) 楔子(xiē) 含英咀华(jǔ) 改弦易张(xuán)‎ B. 角色(jiǎo) 生肖(xiāo) 畏葸不前(xǐ) 掎角之势(jǐ)‎ C. 绮丽(qǐ) 惊蛰(zhì) 扺掌而谈(zhǐ) 鬼鬼祟祟(suì)‎ D. 拓片(tà) 巷道(hàng) 叱咤风云(zhà) 力能扛鼎(gāng)‎ ‎【答案】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能力。该题每一个选项中加点的字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本题考查形声字的读音,与所学的教材贴近。复习字音和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 A选项,“弦”读 “xián”。‎ B选项,“角”读jué,“肖”读 “xiào”。‎ C选项,“蛰”读 “zhé”。‎ 故选D ‎1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 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唐代白居易倡导新乐府运动, 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 其作品《 卖炭翁》《 石壕吏》《 琵琶行》 均体现现实主义风格。‎ B. 中国古代史书有多种体例, 主要有编年体( 如《 左传》)、 国别体( 如《 战国策》)、 纪传体( 如《 史记》) 等,有些史书具有较强的文学性。‎ C. 鲁迅的名作《 祝福》 选自他的短篇小说集《 彷徨》, 小说中祥林嫂、 柳妈、 鲁四老爷等人物生活的典型环境——鲁镇, 是旧中国的缩影。‎ D. 讽刺喜剧《 威尼斯商人》 是英国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之一, 该剧塑造了夏洛克这一唯利是图、 冷酷无情的高利贷者的典型形象。‎ ‎【答案】A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A选项,《石壕吏》是杜甫所写,非白居易作品,故A选项错误。‎ 故选A。‎ 六、 语言运用( 共 1 题; 共 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麋鹿,又叫“四不像”,是我国特有的鹿科动物。在清末的百余年间,由于天灾人祸,导致麋鹿曾一度流落海外,且越来越少,处境让人堪忧。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将团河行宫的麋鹿法劫一空。1900年11月,麋鹿在中国本土灭绝。那些流落异国他乡的麋鹿被圈养在欧洲的动物园中,大多水土不服,难以繁殖,种群数量越来越少,眼看就要面临灭绝的危机。就在这时,出现了一位令麋鹿________的贵人——英国十一世贝福特公爵。( ),然后将它们放养在伦敦乌邦寺私家庄园,二战的战火即将烧到英国时,当时已子承父业的小贝福特________,开始陆续将麋鹿向国内外各大动物园疏散。‎ ‎1983年底,全世界的麋鹿数量已轻超过1000头。1985年,中外科学家和有识之士________,才突破重重困难,使麋鹿重归故里。同年,我国成立了北京麋鹿生态实脸中心,麋鹿种群在南海子复育壮大,并去往全国38个野外放生地繁衍生息,如今国内种群数量________,据统计已经突破7000只。‎ ‎1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由于天灾人祸,麋鹿曾一度流落海外,且越来越少,处境令人堪忧。‎ B. 由于天灾人祸,导致麋鹿曾一度流落海外,且越来越少,处境堪忧。‎ C. 由于天灾人祸,导致麋鹿曾一度流落海外,且越来越少,处境艰难。‎ D. 由于天灾人祸,麋鹿曾一度流落海外,且越来越少,处境让人忧虑。‎ ‎13.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起死回生 防微杜渐 同心协力 日新月异 B. 起死回生 防患未然 同舟共济 日新月异 C. 绝处逢生 防患未然 同心协力 与日俱增 D. 绝处逢生 防微杜渐 同舟共济 与日俱增 ‎14.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世界上最后18头麋鹿散落在欧洲动物园,他悉数买下了 B. 散落在欧洲动物园的世界上最后l8头麋鹿被他悉数买下 C. 他将散落在欧洲动物园的世界上最后18头麋鹿悉数买下 D. 欧洲动物园散落有世界上最后18头麋鹿,被他悉数买下 ‎【答案】12. D 13. C 14. C ‎【解析】‎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 原句的主要问题:成分残缺,“由于……导致”滥用介词造成主语缺失;成分赘余,“堪忧”,十分令人担忧,“令人堪忧”赘余。‎ A项,成分赘余,“堪忧”,十分令人担忧,“令人堪忧”赘余。‎ B项,成分残缺,“由于……导致”滥用介词造成主语缺失。‎ C项,成分残缺,“由于……导致”滥用介词造成主语缺失。‎ 故选D。‎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起死回生:把快要死的人救活,形容医术高明。也比喻把已经没有希望的事物挽救过来。绝处逢生:形容在最危险的时候得到生路。考虑使用对象,此处应填“绝处逢生”。‎ 防微杜渐:比喻在坏事情坏思想萌芽的时候就加以制止,不让它发展。防患未然:防止事故或祸害于尚未发生之前。考虑语境“战火即将烧到英国”,此处应填“防患未然”。‎ 同心协力: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同舟共济:比喻团结互助,战胜困难。考虑下文“才突破重重困难”,此处应填“同心协力”。‎ 日新月异:指发展或进步迅速,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与日俱增:随着时间一天天地增长,形容不断增长。考虑使用对象,此处应填“与日俱增”。‎ 故选C。‎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结合“就在这时,出现了一位令麋鹿……英国十一世贝福特公爵”“然后将它们放养在伦敦乌邦寺私家庄园,二战的战火即将烧到英国时……开始陆续将麋鹿向国内外各大动物园疏散”分析,根据陈述对象一致原则,陈述的主语应该是“他”,故选C。‎ 七、 写作题( 共 1 题; 共 60 分)‎ ‎15.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对于不少年轻人来说,若没有日历的提示,一些传统佳节到底是哪天可能并不清楚。诸如“寒食节”、“重阳节”、“腊八节”,其起源、内涵、习俗早被淡忘。而感恩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却得到不少人的热捧;像‎11月11日“双十一”,‎5月17日“吃货节”,‎5月20日“网络情人节”等人造节日,也已成为大众购物消费的狂欢节。‎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为什么我们需要节日?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节日?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保护中国传统节日 如今相对开放的国际环境,使得各种地域文化交汇融合,过各种洋节日的中国人也越来越多,这使得中国的传统节日渐渐地不被重视,现今保护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肩负着的使命。‎ 中国的传统和文明需要传承,这些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存和发展的产物,现在的中国人,未来的中国人,若是无法了解自己的祖先和民族的发展,轻视这些传统和文明,那么这样的中国人也就失去了属于自己的特色。‎ 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形成的品性的紧密联系,也使得中国的传统节日不容被西化,中秋节寄托了游子对家的思念;端午节展现了耕作的劳动人民对丰收的喜悦;清明节表达了亲人对逝去者的哀思;新年则体现了人民向往和平快乐生活的朴素愿望,这些节日背后所存在的意义,是任何一个洋节日无法替代的。‎ 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提倡保护重视中国的传统节日,清明,端午从原来没有节假日变成了休假一天,电视媒体也日益加大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提高人们的了解和重视程度。‎ 在这个受到外来文化强烈冲击的21世纪,我们太多地关注于本文节日,甚至像‎11月11日“双十一”,‎5月17日“吃货节”,‎5月20日“网络情人节”等人造节日,也已成为大众购物消费的狂欢节。我们关注于西方万圣节的南瓜、情人节的玫瑰、圣诞节的白胡子老人,却忽略了新年的“福”字,端午的艾草,中秋的月饼,对于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说这都是一种本土文化的丢失,没有了这些文化和传统,我们也将丢失自己的信仰,失去自己的特色。‎ 身处于现今社会的我们依然要懂得不崇洋媚外的道理,外国的传统和特色往往不适合拥有古老历史的中国,就像君主立宪制不适用于中国;刀叉无法成为中国人吃饭的主要工具;直接的说话方式无一个民族的传统节日,是历史文化在千百年里长期积淀和凝聚之后又经后人总结和实践而成的,从种种节日风俗里,后世的人们可以清晰地体验到先民生活的历史文化图景。当承载着民族传统文化的节日不再受重视,节日的文化内涵渐渐被遗忘,中国“文明古国”的盛誉也将不复存在。‎ 我们需要加强对传统节日的宣传与弘扬,从自身做起,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能力。写作任务十分明确——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为什么我们需要节日?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节日?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任务驱动型作文隶属于材料作文,而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本题先给定了一个“年轻人对各类节日的不同态度”的材料,再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了三个问题,并明确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观点”。切忌对材料和问题不管不顾、随意发挥。立意角度:(1)题目提出了三个问题,围绕其中一个或几个问题,来阐明自己的观点态度均可;作文不必对所有问题都要一一作答。(2)可以结合材料提出其它有价值的问题并加以阐述,也是可以的。诸如:文化与生活。(3)如果以本材料为由头(并表明了对题中问题的明确态度),从而引发对一些现实问题的思考,只要言之有理,也应视为切题。参考构思材料涉及三种节——传统节日、外来节日、人造节日,传统节日渐被淡化,后二者日益张扬;其中有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也有传统文化和创新文化的关系,充满思辨性。学生可择其一端,生发思考。可侧重对传统的继承,也可侧重于中外文化的融合,也可侧重于文化的创造。但不限于这几个方面。‎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一)一个响亮的标题。 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二)引述+表态+观点。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 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四)进一步深入阐述。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