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古诗词鉴赏学案8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古诗词鉴赏学案8

‎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 学案 题型突破(六) 诗歌比较鉴赏题的4大题型 ‎ ‎[题型特点]‎ ‎[解题模板]‎ ‎  古诗歌比较鉴赏题在浙江历年高考中考查频率较高,近5年浙江卷中有4次保持对该题型的考查方式,命题角度、考查形式稳定,主要有课外诗歌与课内诗歌的比较鉴赏、课外两首诗歌之间的比较鉴赏两种形式。‎ 古诗歌比较鉴赏题表面看来较难把握,实则有规律可循,这种题型一般是命题人用两首诗歌考查一个考点,故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和单纯一首诗鉴赏的命题角度基本相同,都从诗歌的意象、意境、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情感方面设置题目。设题上基本是遵循“整体把握,寻同求异,辨同析异”的原则,即所选诗歌在题材相同或相近的基点上比较辨别其他方面的异同。考生在做题时应该把握住比较鉴赏的方法——寻找“求同”和“求异”两类关键词,用“相同”去鉴赏“不同”,也就是所说的存“同”赏“异”。‎ 意象、意境比较鉴赏 本题型往往考查不同诗歌对相同意象或同一描写对象的比较。‎ 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思的组合。“象”即诗中的形象,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景象、物象、事件和抒情主人公形象;“意”就是作者的情思。比较鉴赏既可以比较相同意象表现的不同情感,也可以比较不同意象呈现的相近场景。‎ 意境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诗中描写的情景有机融合的一种境界。意境的核心内容是情和景的关系。一方面,相似的环境可以表现有差别的情感;另一方面,相同的情感又可用不同的环境来表现。在这一点上,比较鉴赏开拓了人们认识情景关系的新格局。‎ 一般来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离开意象,无以谈意境。故在古典诗词中,意象是起点,意境是终点。比较鉴赏时要注意:披“象”入“意”,由“象”至“境”。‎ ‎[应用体验]‎ ‎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少 年 行 令狐楚 家本清河住五城,须凭弓箭得功名。‎ 等闲飞鞚①秋原上,独向寒云试射声。‎ 少 年 行 施肩吾 醉骑白马走空衢,恶少皆称电不如。‎ 五凤街头新勒辔,半垂衫袖揖金吾②。‎ ‎[注] ①飞鞚:策马飞驰。②金吾:古官名。‎ 这两首诗分别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作简要分析。‎ ‎[自主尝试] 令狐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个苦练骑射技能,渴望凭借自己的高超本领来建功立业的英雄少年。施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个醉酒纵马,横行乡里,视百姓安危如草芥,而对当朝权贵却毕恭毕敬的街头恶少。‎ ‎2.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清明呈馆中诸公 高 启 新烟着柳禁垣斜,杏酪①分香②俗共夸。‎ 白下③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 卞侯墓④下迷芳草,卢女⑤门前映落花。‎ 喜得故人同待诏,拟沽春酒醉京华。‎ ‎[注] ①杏酪:传统习俗,在寒食三日做醴酪,又煮粳米及麦为酪,捣杏仁做粥。②分香:宫廷按例分给宫女香粉、香囊等饰品。③白下:金陵。④卞侯墓:卞侯即晋朝的卞壶,曾任尚书令,忠恪勤事,后来在讨伐苏峻的叛乱中战死,被埋葬于白下。⑤卢女:即莫愁,古代善歌貌美的女子。‎ 与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一诗)相比,本诗所描写的清明景物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自主尝试] 高诗开篇描写了一幅生气蓬勃、吉祥如意的清明图景:御柳笼烟,禁垣垂杨,被软软的春风吹得柳枝横斜,青山白水环绕金陵;官人们都捣了杏仁,做了醴酪,宫女们都分得名香,佩上香囊,在祥和的气氛中迎接清明。杜诗开篇描写了一幅凄迷哀伤的清明图景:春寒料峭,细雨纷纷,绵绵不绝,行人冒雨赶路,雨湿衣衫,心情凄哀。两首诗所描写的景物及景物的特征均不同,渲染的氛围也不相同,所蕴含的情感也截然不同。‎ 语言比较鉴赏 语言比较鉴赏主要分“微观语言”比较题和“整体风格”比较题两类。其中对“字词句”型的微观语言比较题主要通过“炼字题”在单首诗歌内进行比较。但对于不同诗歌语 言风格的比较近年却屡有考查。风格类试题主要是就诗歌、诗人的整体风貌而言的。‎ ‎[应用体验]‎ ‎3.(2016·全国丙卷)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内宴奉诏作 曹 翰①‎ 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尝得预时髦③。‎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④高。‎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 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②六韬:古代兵书。③时髦:指当代俊杰。④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战阵之意。‎ 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自主尝试] (观点一)作“弱”“昏”好。‎ ‎①“臂弱”“眼昏”表明作者承认自己已年老体衰的客观现实,但强调即便如此,也还是能够冲锋陷阵;②更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忘杀敌报国的刚毅精神。‎ ‎(观点二)作“健”“明”好。‎ ‎①“臂健”“眼明”表明作者认为虽然岁月流逝,但身体依然强健,当然还可以冲锋陷阵,为国驱驰;②表现作者心存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而忘记自己老之将至。‎ 表达技巧比较鉴赏 表达技巧的比较主要从三个角度:常见修辞,表达方式(其中对抒情和描写的考查居多),表现手法(包括对比、衬托、托物言志、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等)。在对表达技巧的考查中,对表现手法的考查居多,有的没有点明表现手法,需要学生辨别相关手法;有的点明了表现手法,但要求结合作品分析、比较。总的来说,表达技巧的比较分值较大,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 ‎[应用体验]‎ ‎4.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元中丞①‎ 刘长卿②‎ 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 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 孤城背岭寒吹角,独戍临江夜泊船。‎ 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 长沙过贾谊宅③‎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④,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注] ①这首诗是诗人在唐肃宗至德年间任鄂岳转运使后,出巡到夏口(今湖北武昌)一带时所作。元中丞为诗人友人,当时被贬到岳阳。②刘长卿(约726—约786),唐代诗人,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天宝(742—756)进士,曾因事下狱,两遭迁谪。③此诗作于诗人第二次迁谪路过长沙时。④栖迟:居留。‎ 两首诗颔联的表现手法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自主尝试] ①相同点:寓情于景。第一首诗颔联中诗人远眺汉口,看夕阳西下,暮归的鸟儿斜着翅膀渡过江去,遥想洞庭秋水浩渺,似与渺远的天边连在一起。诗人身在汀洲心驰洞庭,对友人的牵挂思念之情充盈其间。第二首诗颔联“秋草”“寒林”“人去”“日斜”,渲染出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象,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还要去“独寻”贾谊旧宅,表现出对贾谊的景仰向慕和自己的孤独落寞之情。‎ ‎②不同点:第一首诗颔联分写两地景物,一为实景,一为虚景。上句写诗人回眸汉口所见的暮景,下句虚写友人所在地洞庭湖浩渺的水色,虚实相生,使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更真挚、浓烈。而第二首诗颔联所绘为眼前实景。(如果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思想感情比较鉴赏 本题型往往考查不同诗歌描写相同内容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和同一诗人抒写相似内容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 理解内容、把握情感,前提是读懂诗词,这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①读诗(词)的题目,题目往往点明了诗的主要内容,定下了感情基调;②了解作者身世及所处的朝代,即知人论世,同样的景物,因诗(词)人境遇、心情的不同,会寓含截然不同的情感;③注意诗(词)中的意象,诗歌要借助意象来表情达意;④注意诗(词)的最后两句,古人写诗(词)常常卒章显志,点明主旨。‎ ‎[应用体验]‎ ‎5.(2016·全国丙卷)阅读诗歌《内宴奉诏作》(见[应用体验]第3题),完成后面题目。‎ 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 ‎[自主尝试] ①曹诗写自己虽已年老,但报国之心犹存,重在表达“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②辛词通过追怀金戈铁马的往事,表达英雄白首,功业未成的悲慨。‎ ‎——“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验收达标练 ‎                ‎ ‎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 赤 壁 ‎[明]杜庠①‎ 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 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 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矶鸥鸟满烟芜。‎ 赤 壁 ‎[唐]杜牧②‎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③春深锁二乔。‎ ‎[注] ①杜庠:号西湖醉老,以诗名于景泰间。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②杜牧:通晓政治军事,对当时中央与藩镇、汉族与吐蕃的斗争形势,有相当清楚的了解,并曾经向朝廷提出过一些有益的建议。③铜雀:即铜雀台,位于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境内,三国时期曹操击败袁绍后营建邺都,修建了铜雀、金凤、冰井三台,即史书中之“邺三台”。‎ ‎(1)两首诗都借古兴怀,在体裁上有何不同?两首诗都以赤壁之战为写作背景,但抒发的感情却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 ‎ 解析:回答体裁上的不同很容易。抒发感情的不同要在细读两首诗(特别是第一首)的基础上,结合诗中关键词句分析。‎ 参考答案:杜庠诗为律诗,而杜牧诗为绝句。杜庠的诗重在写曹军战前的决心和战争中的狼狈,借历史沧桑表达人生无常命运多舛等伤感情绪;杜牧的诗在若无“周郎”借东风这一胜利原因的假想中,表达出对周瑜军事才能的推崇,或借史实一吐心中的不平之气。‎ ‎(2)两首诗的尾句历来为人称道,写法有何特点?请结合诗歌内容赏析。‎ 答: ‎ 解析:要求回答尾句写法的特点,实际上是要答出各自的表现手法。第一首尾句写景,手法自然是以景结情;第二首尾句运用了以小见大(或“借代”或“象征”)手法。重点在于答出如何运用及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杜庠诗尾句运用以景结情的手法,写眼前荒岛上满目荒芜、鸥鸟乱飞,以景物描写收束全诗,百般感触尽在不言中,也给全诗笼上了一层凄怆意绪,给人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杜牧诗尾句运用了以小见大(或“借代”或“象征”)的写法,诗中借大乔、小乔两位地位特殊的女子来泛指东吴统治阶级,以铜雀台指代曹魏政权,“铜雀春深锁二乔”貌似小事,实则象征东吴灭亡。这种手法让诗歌内涵更丰富,更具情味。‎ ‎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 台 城 ‎[唐]韦庄江 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寄 人 ‎[唐]张佖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两首诗中诗人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答: ‎ 参考答案:韦诗表现的是怀古伤今之情,或历史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张诗表现的是别后的相思。‎ ‎(2)这两首诗的后两句在艺术手法上同中有异,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 ‎ 参考答案:同:这两首诗后两句都用了拟人手法,将无知之物(前“柳”后“月”)人格化,赋其以生命。异:韦诗写柳之“无情”,以物之无情来反衬人之有情;张诗写月之“多情”,以其多情映衬(烘托)别离之苦。‎ ‎3.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完成(1)~(2)题。‎ 衰 荷 ‎[唐]白居易 白露凋花花不残,凉风吹叶叶初乾。‎ 无人解爱萧条境,更绕衰丛一匝看。‎ 题 败 荷 ‎[唐]王翰 曾向西湖载酒归,香风十里弄晴晖。‎ 芳菲今日凋零尽,却送秋声到客衣。‎ ‎(1)这两首诗都写“残荷”,但在表现“残”这一特点上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 ‎ 参考答案:白诗主要写了霜露中荷花将落未落、雨后风中荷花被吹干的情景,通过描写荷花败落前的“萧条”,让人不禁想象花凋叶落后的景象;王诗先写荷花曾经花开十里、飘香十里的盛景,又写荷花如今在秋风中凋零的景象,通过前后的对比来突出荷花败落的凄惨。‎ ‎(2)这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 ‎ 参考答案:①白诗后两句议论抒情,诗人将“无人解爱”与自己“更绕衰丛一匝看”进行对比,表达了自己的人生之惑:为什么别人不爱凋零的荷花?从而抒发了自己对萧条景色的喜爱之情。②王诗最后两句由写景引向写人,诗人由残荷想到自己漂泊在外的客居身份,“却送秋声到客衣”写出了诗人在秋风中的萧瑟,表达了诗人对往昔美好的怀念和对自己处境的感慨。‎ ‎4.阅读辛弃疾的两首词,回答问题。‎ 好事近 席上和王道夫赋元夕立春 彩胜斗华灯,平地东风吹却。唤取雪中明月,伴使君行乐。‎ 红旗铁马响春冰,老去此情薄。惟有前村梅在,倩一枝随著。‎ 青玉案 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元夕”指的是哪一个传统节日?请从虚实角度分别分析两首词中的意象“东风”有什么作用。‎ 答: ‎ 参考答案:元宵节(上元节、元夜)。前一首词的“东风”是实写,写东风盛吹,元夕无月,带来夜雪。后一首词的“东风”侧重虚写,元宵的灯火似乎是东风吹开的,天空的烟火似乎是东风吹落的万点流星。‎ ‎(2)简要分析词人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突出“梅”和“那人”的形象。两首词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 ‎ 参考答案:两首词主要运用了反衬的手法。前一首以对赏灯、宴会的“情薄”反衬词人对梅花的情浓,突出“梅”的形象;后一首以喧闹欢腾的元夕景象反衬“灯火阑珊处”的“那人”。两首词均表达了词人对不同于世俗的高洁理想的追求。‎ ‎5.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 岁暮到家 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别 老 母 黄景仁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1)蒋诗“寒衣针线密”让人联想起孟郊《游子吟》中“        ,意恐迟迟归”一句。‎ 参考答案:临行密密缝 ‎(2)请简要分析蒋诗中的“母亲”形象,并探究两首诗中体现出的相同的思想感情。‎ 答: ‎ 参考答案:勤劳善良、牵挂体谅并深深爱着儿子的母亲形象。体现出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爱以及没能孝顺母亲的愧疚。‎ ‎——“古代诗歌阅读”专题综合提能练 ‎“古代诗歌阅读”综合提能练(一)‎ ‎1.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1)~(2)题。‎ ‎[双调]折桂令 九日①‎ ‎[元]张可久 对青山强整②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翠袖③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 ①九日: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②强整:勉强整理。③翠袖:和下文的“玉手”皆指歌女。‎ ‎(1)简析“倦客思家”的原因。‎ 答: ‎ 参考答案:①重阳佳节,思念亲人。②见大雁南归,触景生情。③仕途坎坷失意,对仕途产生倦意。④人已年老,有落叶归根之意。‎ ‎(2)赏析“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答: ‎ 参考答案:寓情于景(或以景结情),这是景语,又是情语;通过斜阳与寒鸦营造了凄凉 的氛围;又以“一抹”修饰“斜阳”,以“数点”修饰“寒鸦”,更增添景物冷落之感;在这凄凉与冷落之景中,作者漂泊无依的情怀、倦客之心、思乡之情溢于笔端。‎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摸鱼儿 东皋①寓居 ‎[宋]晁补之 买陂塘、旋栽杨柳,依稀淮岸湘浦。东皋嘉雨新痕涨,沙嘴鹭来鸥聚。堪爱处,最好是、一川夜月光流渚。无人独舞。任翠幄张天,柔茵藉地,酒尽未能去。‎ 青绫被,莫忆金闺故步。儒冠曾把身误。弓刀千骑成何事?荒了邵平瓜圃②。君试觑,满青镜、星星鬓影今如许!功名浪语。便似得班超③,封侯万里,归计恐迟暮。‎ ‎[注] ①东皋:东山,词人被免官后回到故乡,曾修葺了东山的“归来园”。②邵平瓜圃:邵平,秦故东陵侯,秦亡后,为布衣,种瓜长安城东青门外。③班超:东汉名将,被封为定远侯,在西域三十余年,七十余岁回到京都洛阳,不久去世。‎ ‎(1)“荒了邵平瓜圃”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哪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 ‎ 参考答案:田园将芜胡不归?‎ ‎(2)本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 ‎ 参考答案:①对东皋美景的喜爱,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词作上片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的东皋美景图,词人流连美景,酒尽未归。②对官场的厌恶之情。词作下片直言儒冠误身,追求功名却一事无成,反而耽误自己隐居,使田园荒芜。‎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秋 怀 ‎[宋]黄庭坚 秋阴细细压茅堂,吟虫啾啾昨夜凉。‎ 雨开芭蕉新间旧,风撼筼筜[注]宫应商。‎ 砧声已急不可缓,檐景既短难为长。‎ 狐裘断缝弃墙角,岂念晏岁多繁霜!‎ ‎[注] 筼筜:竹名。‎ ‎(1)本诗首句“秋阴细细压茅堂”,写出了茅堂受秋雨侵袭的状态。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对秋风侵袭茅屋使茅草四处乱飞的景象进行了描写,请写出相关诗句。‎ 答: ‎ 参考答案: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2)此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答: ‎ 参考答案:①对秋意渐浓的感怀;②对身居在外、裘衣无人缝补的伤感;③不以自身处境为念的洒脱。‎ ‎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江 城 子 段成己①‎ 阶前流水玉鸣渠。爱吾庐,惬幽居。屋上青山,山鸟喜相呼。少日功名空自许,今老矣,欲何如。‎ 闲来活计未全疏。月边渔,雨边锄。花底风来,吹乱读残书。谁唤九原摩诘起,凭画作、倦游②图。‎ ‎[注] ①段成己:金末进士,曾任宜阳主簿。金亡,与兄避居龙门山。兄殁后,闭门读书近四十年。元世祖忽必烈降诏征为平阳府儒学提举,坚拒不赴。②游:即宦游,指外出做官。‎ ‎(1)上片中的“少日功名空自许,今老矣,欲何如”让人联想到陆游《书愤》中的哪两句诗?‎ 答: ‎ 参考答案: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2)本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 ‎ 参考答案:①对年华已老,无法施展怀抱的无奈。作者也曾经追求功名,可金已亡,并且自己已经老了,还能怎么办呢?②对目前悠闲隐居生活的喜爱和对官场仕途的厌倦。作者居住在幽美的环境中,闲来打鱼耕田,赏花读书,很是享受,早“倦”了仕途功名。‎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长安秋望 ‎[唐]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注]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注] 鲈鱼正美:西晋张翰,因秋风起,想念故乡的莼菜鲈鱼脍的美味,便弃官回家。‎ ‎(1)颔联的景物描写很有特色,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答: ‎ 参考答案:①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描写: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②动静结合:雁横塞是动态,人倚楼是静态。写出诗人内心的孤寂怅惘。‎ ‎(2)“紫菊”和“红莲”对表现诗人的情感起到什么作用?‎ 答: ‎ 参考答案:移情入景,紫菊半开,红莲凋谢,正是深秋时令的景色,目睹眼前这憔悴含愁的枯荷,追思往日那红艳满堂的莲花,使人产生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篱畔的紫菊,俨然一派君子之风,令人想起“采菊东篱下”的陶潜,归隐之心油然而生。‎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七月二十九日崇让宅①宴作 ‎[唐]李商隐 露如微霰下前池,风过回塘万竹悲。‎ 浮世本来多聚散,红蕖何事亦离披②?‎ 悠扬归梦惟灯见,濩落③生涯独酒知。‎ 岂到白头长只尔④,嵩阳松雪有心期。‎ ‎[注] ①崇让宅:李商隐岳父王茂元在东都洛阳崇让坊的宅邸。写作此诗时诗人仕途受挫,暂居于此,妻子仍在京城长安。②离披:零落分散的样子。③濩(huò)落:空虚冷落。④只尔:只是这样。‎ ‎(1)请写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与“浮世本来多聚散”表达相同含意的两句诗。‎ 答: ‎ 参考答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2)诗歌的前四句与后四句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 ‎ 参考答案:前四句即景生情,融情入景,后四句直抒胸臆。前四句用环境的凄清衬托了诗人心境的凄凉;后四句写归梦难成,以酒浇愁,白头终了,直接抒发自己的孤独之感、失意之悲、别离之痛。‎ ‎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缀古诗怀家 ‎[宋]晁补之 二月已破三月来,蝴蝶忽然满芳草。‎ 正是归时君不归,及至君来花又少。‎ ‎(1)请简要分析“忽然”一词在整首诗中的作用。‎ 答: ‎ 解析:诗歌的第一句交代了时间,第二句则以“忽然”一词呈现出景物变换速度之快的特点。从表面上看是写景物变换快,而实质上是在写诗人的心理及感觉。结合全诗,推测产生这种感觉的原因,则可以发现诗人心中复杂而深切的思家情怀。‎ 参考答案:“忽然”一词突出了春天景物变换之快,写出了诗人看到春天美景后的惊 喜,同时又传达出春天美景引发的怅然若失的怀家情思。‎ ‎(2)诗的后两句是怎样表达诗人的“怀家”之情的?请简要赏析。‎ 答: ‎ 解析:诗歌标题中有“怀家”一词,而诗歌的后两句写的却是家人怀自己,显然诗人是借家人怀自己来表现自己对家人的思念。这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一种写法——对写。‎ 参考答案:诗人采用对写的手法,从家人思念自己的角度来写自己的怀家之情。同时,用错过赏花时节的遗憾表达家人对自己归家的期盼,从而表达诗人怀家心情的热切,情感深切感人。‎ ‎8.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八声甘州 陪庾幕诸公游灵岩①‎ ‎[宋]吴文英②‎ 渺空烟、四远是何年,青天坠长星?幻、苍厓云树,名娃金屋,残霸宫城。箭径酸风射眼,腻水染花腥。时靸双鸳响,廊叶秋声。‎ 宫里吴王沉醉,倩五湖倦客,独钓醒醒。问苍波无语,华发奈山青。水涵空、阑干高处,送乱鸦斜日落渔汀。连呼酒,上琴台去,秋与云平。‎ ‎[注] ①灵岩:灵岩山,在苏州西南,此有吴王夫差为西施所建的馆娃宫遗址。②吴文英:四明(今宁波)人,处南宋时代,身为幕僚门客。‎ ‎(1)词的上片“腻水染花腥”一句,写吴宫脂粉流至溪流成为“腻水”,语意出自杜牧《阿房宫赋》“        ,        ”。‎ 参考答案:渭流涨腻 弃脂水也 ‎(2)词的下片表达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情感?‎ 答: ‎ 参考答案:①对吴王沉溺于声色,而失国的感慨之情;②对古今兴亡的感叹之情;③联想北宋失国的历史,对南宋朝廷不能振作,恐重蹈覆辙的忧虑之情;④对自己华发无成的无奈之情;⑤以酒化解,登高望秋的豁达之情。‎ ‎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乙亥岁除渔梁村①‎ ‎[宋]黄公度 年来似觉道途熟,老去空更②岁月频。‎ 爆竹一声乡梦破,残灯永夜客愁新。‎ 云容山意商量雪,柳眼桃腮领略春。‎ 想得在家小儿女,地炉相对说行人。‎ ‎[注] ①乙亥: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那年秦桧死了,高宗召回一些受秦桧打击迫害的官员。诗人奉召回京,途经闽北渔梁村,写下此诗。②更:经历之意。‎ ‎(1)首联中最能反映诗人心境的两个字是“   ”“   ”。‎ 参考答案:似 空 ‎(2)赏析诗歌最后两联。‎ 答: ‎ 参考答案:颈联运用拟人的手法描绘了除夕雪意浓郁、垂垂欲下的客中实景,并联想到春回大地柳叶初生、桃花盛开的旖旎风光,表达出诗人羁旅之中的寂苦以及对重回京都、欲施才华的热望;尾联以对方落笔,将不尽的情思,浓缩在“想得”一语中,展开想象,不直说自己如何挂念亲人,而借小儿女之口说出,想象儿女们围坐在地炉边,念叨想念自己的情景,表达更为委婉动人,曲折有致地抒发了思念家人,盼望全家团圆的深沉情感。‎ ‎10.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点 绛 唇 ‎[明]陈继儒 钟鼓沉沉,寺门落叶归僧独。晚鸦初宿,影乱墙头竹。‎ 长啸风前,清籁飞空谷。松如沐,炊烟断续,杯底秋山绿。‎ ‎(1)这首词上片写到寺僧和宿鸟,唐代诗人贾岛在《题李凝幽居》中有两句也写到了寺僧和宿鸟,这两句诗是        ,        。‎ 参考答案: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 ‎(2)这首词最后三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 ‎ 参考答案:最后三句写清风松涛、翠山炊烟,人物悠闲品茶,怡人的景色与悠闲的生活尽在眼前,表达了作者对山中美景、田园生活的喜爱以及对闲适雅致的归隐生活的向往。‎ ‎“古代诗歌阅读”综合提能练(二)‎ ‎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破 阵 子 敦煌曲子词 年少征夫堪恨,从军千里余。为爱功名千里去,携剑弯弓沙碛边。抛人如断弦。‎ 迢递可知闺阁。吞声忍泪孤眠。春去春来庭树老。早晚王师归却还。免教心怨天。‎ ‎(1)唐代时人们对于投身军旅、凭借军功入仕颇为热衷,到了宋代,从军报国的思想仍然普遍。请写出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表现了这种志向和愿望的两句。‎ 答: ‎ 参考答案: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2)这首词中包含了哪些思想情感?‎ 答: ‎ 参考答案:①对征夫为功名而抛下自己的埋怨;②对远方征夫的痛苦思念;③对年华 已老的感伤;④对征夫早日归来的期盼。‎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贺新郎 寄辛幼安,和见怀韵 陈 亮 老去凭谁说?看几番、神奇臭腐,夏裘冬葛①!父老长安今余几?后死无仇可雪。犹未燥、当时生发!二十五弦多少恨,算世间、那有平分月!胡妇弄,汉宫瑟。‎ 树犹如此堪重别!只使君、从来与我,话头多合。行矣置之无足问,谁换妍皮痴骨②?但莫使伯牙弦绝!九转丹砂牢拾取,管精金只是寻常铁。龙共虎,应声裂③。‎ ‎[注] ①神奇臭腐,夏裘冬葛:借用《庄子·知北游》中“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和《淮南子》所说的“冬日之葛”“夏日之裘”的典故来指说世事的不断反复变化。②妍皮痴骨:“妍皮”指俊美的外貌,“痴骨”指愚笨的内心。③龙共虎,应声裂:指龙虎丹炼成而迸裂出鼎的情状。‎ ‎(1)上片中的“老去凭谁说?”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哪几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 ‎ 参考答案: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2)词的下片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 ‎ 参考答案:①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只使君、从来与我,话头多合”写出了词人与友人之间真挚的友情,“堪重别”表达了分别后对友人的思念之情。②对杀敌抗金的决心和信心。“九转丹砂牢拾取,管精金只是寻常铁”,表面上写炼丹,实则写救国,龙虎丹炼成崩裂出鼎,暗含词人救国的决心和信心。‎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朝玉阶 秋月有感 ‎[清]沈宛①‎ 惆怅凄凄秋暮天。萧条离别后,已经年。乌丝②旧咏细生怜。梦魂飞故国、不能前。‎ 无穷幽怨类啼鹃。总教多血泪,亦徒然。枝分连理绝姻缘。独窥天上月、几回圆?‎ ‎[注] ①沈宛:浙江乌程人,纳兰性德的侍妾,著有《选梦词》。本词作于纳兰性德故去,沈宛被遣归家之后。②乌丝:乌丝栏,有墨线格子的笺纸,供书写。‎ ‎(1)请写出白居易《琵琶行》中与“无穷幽怨类啼鹃”一句使用相同典故的诗句。‎ 答: ‎ 参考答案: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2)请结合本词概括作者有哪些“幽怨”之情。‎ 答: ‎ 参考答案:①与丈夫天人永别的痛苦之情。②对丈夫、夫家的思念之情。③被遣归家后的孤独寂寞之情。‎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感 愤 ‎[宋]王令 二十男儿面似冰,出门嘘气玉蜺横①。‎ 未甘身世成虚老,待见天心却太平。‎ 狂去诗浑夸俗句,醉余歌有过人声。‎ 燕然②未勒胡雏在,不信吾无万古名。‎ ‎[注] ①出门嘘气玉蜺横:化用曹植《七启》形容上古俊杰之士的句子“挥袂则九野生风,慷慨则气成虹蜺”。②燕然: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杭爱山。‎ ‎(1)首联写出了诗人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 ‎ 参考答案:抑郁烦闷,富有才学,慷慨愤激。“二十男儿”本应血气方刚,却“面似冰”,说明困窘的处境折磨得诗人形容枯槁。“出门嘘气玉蜺横”说明诗人富有才学,艰难的困境没有压垮他,反而激发了他的慷慨愤激之情。‎ ‎(2)这首诗采用了直接抒情的方式,表达了诗人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这一特点。‎ 答: ‎ 参考答案:本诗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巨大抱负和强烈的报国愿望。“未甘”句直言自己不甘心虚度此生,“不信”句更是沉着痛快地表达了自己功业未就,渴望立功边塞之外的豪情。‎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济州道中寄叶勋秀才[注]‎ ‎[宋]晁补之 晓路入西郊,新霜着鬓毛。‎ 贫交借羸马,慈母授征袍。‎ 野静狐狸出,天寒雁鹄高。‎ 艰难忆亲旧,清泪渍平皋。‎ ‎[注] 绍圣元年,宋王朝政局大变,新党复起,乃尽逐元祐相臣,晁补之亦受累离开京师,出知济州(今山东济南)。‎ ‎(1)诗中“慈母授征袍”一句会让你联想到唐代诗人孟郊《游子吟》中的哪两句?‎ 答: ‎ 参考答案: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2)全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 ‎ 参考答案:①仕途坎坷之悲。作者受朝局的影响,被调出京师,仕途多舛。②行路艰难之苦。天气凄寒,生活贫困的作者却不得不辗转天涯。③思亲怀乡之痛。临行前,慈母为自己披上远行的衣袍,如今离家越来越远,思亲之情越来越强烈,不禁泪如泉涌。‎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唐]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1)诗题为“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全诗是如何表现诗人的“寻找”的?‎ 答: ‎ 参考答案:首两句写顺着莓苔履痕,一路觅踪寻找道士。颔联写远望和近看,找到了隐士的居处,但不遇隐士。颈联写因隐者不在,于是在周围看松寻源。最后写虽找不到道人,却由“溪花”而寻悟“禅理”。‎ ‎(2)这首诗的颔联采用了什么手法写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 参考答案:采用了远近结合的手法。白云朵朵环绕着清净的水中小洲,写的是远望;芳草萋萋掩映着寂静的房门,这是近看。这一远一近点出了诗人的行程,写出了常山道人居所的幽静。表达了诗人对常山道人远离俗世、朴素清净生活和高洁人品的仰慕之情。‎ ‎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鹦 鹉 ‎[唐]白居易 陇西鹦鹉到江东,养得经年觜渐红。‎ 常恐思归先剪翅,每因喂食暂开笼。‎ 人怜巧语情虽重,鸟忆高飞意不同。‎ 应似朱门歌舞妓,深藏牢闭后房中。‎ ‎(1)诗歌尾联中的“朱门”代指古代豪门贵族之家,这让我们联想到杜甫的诗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的哪两句?‎ 答: ‎ 解析:阅读题干可知,需要答出的两句话出自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一诗,又根据“朱门”的提示,回忆该诗中哪两句涉及“朱门”,将其写出即可。‎ 参考答案: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这首诗中,诗人通过鹦鹉的际遇表达了怎样的愿望?请简要回答。‎ 答: ‎ 解析:诗歌中的思想情感可以直接体现,也可以间接体现。本诗通过写鹦鹉的际遇间接体现了诗人的情感。如人对鹦鹉“剪翅”“深藏”等象征着统治者对人的自由的扼杀、对人性的摧残,体现了诗人对像鹦鹉一样的人的同情和对自由的呼唤。‎ 参考答案:①希望统治者尊重人的天性,不要以爱护的名义对人加以摧残;②希望统治者给予像鹦鹉一样的人自由的生活。‎ ‎8.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点绛唇 春愁 ‎[宋]赵鼎①‎ 香冷金炉,梦回鸳帐馀香嫩。更无人问,一枕江南恨。‎ 消瘦休文②,顿觉春衫褪。清明近,杏花吹尽,薄暮东风紧。‎ ‎[注] ①赵鼎:南宋政治家、词人,宋高宗时的宰相。②休文:沈约,字休文,南朝文学家,后有“沈约瘦腰”之说。‎ ‎(1)“梦回鸳帐馀香嫩”中的“嫩”字用    的手法写出了馀香    的特点。‎ 参考答案:通感(比喻) 若有若无(幽微)‎ ‎(2)赏析这首词下片的艺术特色。‎ 答: ‎ 参考答案:①化用典故。“消瘦休文”,即借用“沈约瘦腰”的典故,含蓄表达春愁,丰富作品的内容。②夸张手法。“顿觉春衫褪”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词人“消瘦”的程度。③后三句以景结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明写眼前之景,暗含的却是担忧明日春色将逝之情。④“紧”字富有表现力,既写出了东风紧吹的力度,又写出了词人守住春色不放的深情。‎ ‎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晚归山居 ‎[唐]刘沧 寥落霜空木叶稀,初行郊野思依依。‎ 秋深频忆故乡事,日暮独寻荒径归。‎ 山影暗随云水动,钟声潜入远烟微。‎ 娟娟唯有西林月,不惜清光照竹扉。‎ ‎(1)颔联中“频忆”和“独寻”分别表达了诗人    和    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思念故园 孤寂惆怅 ‎(2)赏析后两联的艺术手法。‎ 答: ‎ 参考答案:①以声衬静(衬托、反衬)‎ ‎,晚钟的声音悠远而渺茫,从茫茫雾霭中传来,以有声衬无声,描绘出傍晚时分山中的宁静寂寥。(或视听结合,颈联从视觉角度描写山影随云水而动,从听觉角度表现钟声悠远而微茫,以此感受到了山中景色的宁静寂寥。)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诗人借茫茫的雾霭,稀疏的叶片,黯淡的山影,渺茫的钟声,清冷的月色等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孤独以及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1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①‎ ‎[唐]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②‎ ‎[注] ①这首诗是诗人与友人裴迪相酬为乐之作。②接舆:春秋时“凤歌笑孔丘”的楚国狂士。这里诗人以接舆比裴迪,以“五柳先生”自比。‎ ‎(1)诗的首联和颈联描写山水原野的深秋晚景,主要采用    手法,勾勒出一幅        的山水画。‎ 参考答案:动静结合 幽静而富有生机(和谐静谧)‎ ‎(2)结合颔联和尾联简要分析诗人的情感。‎ 答: ‎ 参考答案:①抒发了闲居之乐。颔联,诗人倚杖临风,听晚树鸣蝉,安逸潇洒。尾联以陶渊明自况,表达了超然物外的情致和闲居的乐趣。②表达了对友人的真切情谊。诗人将友人比作接舆,醉酒狂歌,高度赞扬了裴迪的狂士风度。‎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